帕金森氏症患者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哪些?

  应该有不少朋友都听说过帕金森综合症吧,帕金森综合症是一种高发于中年以及中年以上的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的一种变性疾病。此病的患者一般都具有动作迟缓,并且患者是非常痛苦的。那么帕金森综合症的具体症状有哪些呢?下面就让我们请出今天的专家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吧。

  注意:本频道文章版权归湖北电视台,并不代表本频道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该视频主要文字介绍:

  在我们国家,不一样的地方帕金森综合症叫法都不同。我国大陆一般都称作帕金森病,台湾叫帕金森氏症,而港澳则称作柏金逊症。

  帕金森综合症是一种慢性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失调,它会损害患者的动作技能、语言能力以及其他功能。对于帕金森综合症的临床表现,根据不同的患者表现又有所不同,以下是为大家总结的帕金森综合症症状表现的几个方面。

  1.帕金森综合症症状表现:造成患者的运动障碍。表现为姿势与步态,面容呆板,形若假面具;头部前倾,躯干向前倾屈曲,肘关节、膝关节微屈;走路步距小,初行缓慢,越走越快,呈慌张步态,两上肢不作前后摆动。行走时上肢协同摆动动作消失,步幅缩短,结合屈曲体态,可使患者以碎步、前冲动作行走,我们把它称为“慌张步态”。

  2.帕金森综合症的主要表现:大的特征就是身体震颤或静止性震颤。

  表现多发于患者头部和四肢,以手部明显,手指表现为粗大的静止性震颤。典型的表现是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间呈“搓九样”震颤,随着病情的发展,震颤渐波及整个肢体,甚至影响到躯干,并从一侧上肢扩展至同侧下肢及对侧上下肢,下颌、口唇,舌头及头部一般后受累。上、下肢均受累时;上肢震颤幅度大于下肢。只有极少数病人震颤仅出现于下肢。

  3.帕金森综合症症状表现:肌肉僵硬伸肌等。屈肌张力均增高,被动运动时有齿轮样或铅管样阻力感,分别称为齿轮样强直或铅管样强直。有些患者会出现发音肌僵硬引起发音困难,手指肌僵硬使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等状况。

  4.其他的帕金森综合症症状表现。根据患者的患病的特殊性,帕金森患者还有其他的临床表现。

  比如有些患者比较容易情绪激动,偶尔还会有阵发性冲动行为等;

  身体出汗、唾液、皮脂腺液等分泌增多;脑脊液、尿中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降低等状况的发生。

  孙圣刚,男,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神经精神病学教研室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病学组委员,湖北省及武汉市神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委员,武汉市医学会常务理事,国内10余本杂志编委,享受国务院津贴。

  从事神经病学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30年,重点研究帕金森病、脑血管病和重症肌无力,尤其是帕金森病的研究(从基础到临床)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和部分国际先进水平。

  帕金森综合症的诊断

  ①帕金森病和锥体外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②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

  ③神经系统罕见病、疑难病的诊治。

  孙圣刚教授1975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毕业后留任协和医院神经科工作。20世纪90年代赴德国海德堡(Heidelberg)大学学习,师从国际神经病学家哈克(Hack)教授,获医学博士学位。先后主持和参与研究项目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委、教育部、卫生部、湖北省科委、湖北省卫生厅、武汉市科委等14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参编教科书、专著6部。参与“低血钾软病研究”获湖北省一等奖、卫生部甲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3年每年均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所主持的“帕金森病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鉴定为国内领先、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帕金森综合症的诊断标准

  (1)排除脑炎、脑血管病、中毒、外伤等引发的帕金森氏综合征,并与癔症性、紧张性、老年性震颤相鉴别。

  (2)临床表现:大部分帕金森氏病患者在60岁后发病,偶有20多岁发病者。起病多较隐袭,呈缓慢发展,逐渐加重。主要表现为:震颤(常为首发症状)、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口、咽、腭肌运动障碍。

  (3)辅助检查:辅助检查可以更明确帕金森综合症的诊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可检测到脑脊液和尿中HVA(高香草酸)含量降低。颅脑CT可有脑沟增宽、脑室扩大。

  主要是根据主要症状加以一些辅助检查方式来判定的.当发现有些早期症状的时候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巴金森氏症,是一种脑神经退化的慢性疾病,尤其,在诊断为巴金森氏症的前2年要注意,有可能出现忧郁症状。医师提醒,忧郁症状可能为巴金森氏症的早期症状或是预测因子。临床发现,约有50%的巴金森氏症患者并发不同程度的忧郁,所以,及早发现忧郁症征兆,可以做为巴金森氏症预防与治疗的方向。而预防与延缓巴金森氏症,有赖于重视心理健康与饮食均衡。

统计:忧郁症患者未来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风险比常人高3倍。

统计:忧郁症患者未来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风险比常人高3倍

巴金森氏症患者会随着制造多巴胺细胞死亡,导致休息性手抖、全身僵硬、动作迟缓,等可看得见的动作症状,并经常伴随睡眠障碍、焦虑、忧郁、僵硬等被隐藏的非动作症状。根据统计,忧郁症患者未来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风险比常人高了3倍。

台湾失智症协会理事长暨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精神科教授赖德仁医师表示,忧郁症是脑部疾病,不是软弱的表现,也不要把老人忧郁症和压力画上等号。被诊断巴金森氏症的前5年或出现动作障碍前,有较高比率会有忧郁、便祕、衰弱、嗅觉丧失、白天嗜睡、快速动眼期睡眠障碍、低血压、晕眩和焦虑等问题,而且被诊断巴金森氏症的前2年,最常出现的神经精神症状即为忧郁,约占罹病族群的10%。

约有50%的巴金森氏症患者,会并发不同程度的忧郁

赖德仁医师表示,忧郁症状可能为巴金森氏症的早期症状或是预测因子。约有50%的巴金森氏症患者会并发不同程度的忧郁,其在动作症状前已有忧郁,这可能因为巴金森氏症使得脑神经的传导物质如多巴胺与血清素的量改变,这两种神经传递物质都与稳定情绪有关,若神经传递物质浓度不足,就会增加罹患忧郁症的机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肾炎忌口食物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