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森林工作法官网?

4月24日,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全市产业发展大会,重磅发布“1+5+3”产业发展系列政策文件,包括1个实施方案、5个十条试行措施、3个考评方案,激励全市上下紧扣“产业第一”,以更宽广的发展视野、更具前瞻性的行动、更有创新性的思维牵住项目建设“牛鼻子”,抓紧招商引资“生命线”,抓实产业发展“硬支撑”,铆足干劲壮大“工业树”、繁茂“产业林”。

为尽快让全市上下认清“施工图”、明确“任务书”“时间表”,《珠海特区报》特对5个十条试行措施推出专版解读,“划重点”“拎干货”,以问题为导向,破解高质量发展瓶颈,奋力书写新时代新答卷,全力推动珠海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跑出产业加速度。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力争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4000家

对首次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给予40万元补助,

对通过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给予20万元补助。

支持龙头企业承担国家和省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等重大项目,对获得国家、省立项的给予最高500万元配套支持。

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根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情况给予补助,实现免申即享。根据当年申请的企业数量、研发投入情况和预算规模,分级分档确定补助额度,单个企业年度内奖补不超过50万元

用好科技创业天使风险投资基金,扩大基金规模,鼓励基金“投早投小投新”,缓解企业初创期融资难的问题,A轮之前投资比例不低于50%,单个企业投资额度最高2000万元

力争3年内推动企业独立建设高技能人才实训(培养)基地不少于10个、示范性企业培训中心不少于50个,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5万人次;支持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和技能人才技能等级自主认定;优化市人才工程遴选机制,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开展人才评定。

建立“人才贴息”“人才担保”机制、2022年全市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2万套、大幅增加学前和义务教育公办学位供给、探索“即申即享”“免申即享”等人才奖补项目兑现方式。

《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解读
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撑

今年1月举行的珠海两会上,市政协委员胡可提交了题为“关于加快在中心城市建设异地创新中心的建议”的提案。时隔三个月,这项建议真正“落地”了——被写入刚刚出台的《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创新十条”)。

作为4月24日全市产业发展大会重磅发布的“1+5+3”产业发展系列政策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十条”为深入贯彻“产业第一”决策部署插上了科技翅膀、提供了坚实保障。

这份不足2000字的政策文件,凝聚了全市各区、相关部门、企业、高校、研发机构和行业协会的意见,在全面梳理我市现有科技创新政策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描绘了未来珠海科技创新的路线图。

突出创新与产业紧密结合

“‘创新十条’最大的亮点是突出‘创新与产业紧密结合’,根据产业发展最突出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市科技创新局局长王雷表示。

具体内容方面,“创新十条”从创新主体、创新链条、创新要素、创新生态四个方面,围绕创新企业、孵化载体、创新平台、科技攻关、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交流合作、创新生态出台了十条措施,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阶段、不同需求提出最具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这一被寄予厚望的新政,具有哪些突破性的举措?王雷介绍,“创新十条”有较大突破创新,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首先是补齐短板。围绕产业链发展需求,补齐创新链条上的“空白”,出台多项新举措。在“硬件”上,支持未来科技城、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服务机构、异地创新中心等建设;在“软件”上,对技术交易收入、创新券、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等给予相应补助。

其次是提质增效。突出“产业第一”导向,调整孵化载体资助条件和创新平台考核评价标准,根据促进产业发展情况给予补助,引导其为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支持园区建设共性创新平台,引导创新主体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再次是引导转型。对现有扶持方式重构升级,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建设产业链型孵化器,引导天使基金“投早投小投新”,推动国有政策性创投基金改革,创新揭榜攻关等科研项目组织形式,形成更符合创新发展规律的新模式。

最后是流程再造。以提高工作效能及服务效率、提升各类创新主体认同度及获得感为目标,在科研项目管理上实施全流程“一网通办”;在项目资金管理程序上应减尽减,对研发补助、认定奖励等免申即享;建立健全科研诚信、监督检查、容错纠错等机制,打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

翻阅“创新十条”,第一条“培育壮大创新企业打造产业发展增长极”明确提出,推动实现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双倍增”的目标。珠海自我加压,力争2025年高企超4000家,高成长创新型企业超200家。这份决心,正是珠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好印证。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珠海高企存量从2015年的397家跃升为2020年的2101家,年均增长率超39%,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拥有发明专利数、PCT申请数、净利润额等高企核心指标上,珠海明显优于同一梯队城市,展现了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产出高、创新效率高的特点。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过往经验,继续加大对高企的培育支持力度,持续设立创新企业百强榜单,通过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成长创新型(独角兽)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链条联动培育机制,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效。”王雷表示。

“创新十条”亮点措施摘编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力争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4000家。对首次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给予40万元补助,对通过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给予20万元补助。

●围绕链主企业打造产业生态,构建产业链型孵化模式,依托龙头企业、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建设面向产业链的专业化孵化载体,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实现以商招商,培育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壮大产业链规模。

●支持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及生物医药与健康等领域打造一批产业公共技术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综合评价平台服务支撑产业情况择优给予支持。

●鼓励龙头企业以“揭榜挂帅”方式开展技术攻关,有效缓解高端芯片、核心软件、精密设备等限制企业发展壮大的“卡脖子”技术问题。支持龙头企业承担国家和省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等重大项目,对获得国家、省立项的给予最高500万元配套支持。

●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根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情况给予补助,实现免申即享。根据当年申请的企业数量、研发投入情况和预算规模,分级分档确定补助额度,单个企业年度内奖补不超过50万元。

●用好科技创业天使风险投资基金,扩大基金规模,鼓励基金“投早投小投新”,缓解企业初创期融资难的问题,A轮之前投资比例不低于50%,单个企业投资额度最高2000万元。

●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新机制和模式,建立异地创新中心,集聚境内外创新资源,把成果、人才、产业引进来,对成效突出的给予奖补。

●优化科技项目管理,依托惠企利民服务平台实现项目从申报评审到结题验收全流程“一网通办”。

《创新自然资源要素配置加快产业发展十条措施》解读

首次通过特区立法严格管控工业控制红线

牵住“产业第一”这个“牛鼻子”,此次珠海市自然资源局推出的《创新自然资源要素配置加快产业发展十条措施》(以下简称“自然资源十条”)干货满满,引人关注。其中,为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我市首次通过特区立法严格管控工业控制红线,避免工业用地随意改变功能,杜绝工业用地“炒卖”。

对工业控制线进行立法管控

珠海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蒋道平在4月24日举行的珠海市产业发展系列政策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自然资源十条”主要是针对当前我市产业发展过程中涉及空间布局、总量管控、资源配置及审批效率等方面问题,吸纳相关城市先进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措施和思路。

“优化空间布局,保障产业用地总量”位居“自然资源十条”之首,提出科学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优化产业园区布局。合理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加快推进工业用地控制线立法。

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了珠海坚持“产业第一”的工作总抓手,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我市全力打好产业攻坚战,以实体经济提速发展为牵引,快速提升城市能级和量级,力争未来五年地区生产总值超6000亿元。

蒋道平介绍,为稳定工业发展预期,我市首次对工业控制线进行立法管控,打击炒卖和囤积工业用地,严控“工改居”“工改商”,加大“工改工”支持力度。“通过特区立法而非部门规章对工业控制线进行管控,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发展产业的决心,更有利于强化工业的空间保障,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利于控制工业用地流失,进一步提高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在工业控制线具体划定方面,我市区别于周边城市以区片化进行划定的模式,创新提出将规划和权属结合的做法,精准落实到具体地块,将历年来除村集体留用地以外所有已供工业用地,以及今后新增工业用地,全部划入工业控制红线。红线内用地如需调整为经营性功能,必须由政府进行收储,调出红线后重新出让,不再允许原业主自行改变功能。鼓励划入红线的工业用地通过“工改工”拓展产业空间,切实保障市委市政府“产业立市”总目标的实现。

记者看到,“自然资源十条”包括创新供地模式、提供多种供应“菜单”、1.5级开发模式、“零土地招商”、“一线工作法”等一系列大胆探索,令渴望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和加速发展的企业备受鼓舞。

蒋道平说,“自然资源十条”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提供多种供地方式,有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以及弹性年限等,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阶段自行选择,“有效减轻企业负担,为项目快速落地提供支撑。”

针对园区产业招商载体不足、落地慢、企业自建工业厂房成本高的问题,为助力企业项目快速落地,并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我市将鼓励通过政府补贴方式,由各区及国有企业集中建设一批高标准厂房或定制厂房,以低于市场价租赁给中小企业直接投入生产,待企业成长壮大后,自然资源部门按实际需求支持对其分割转让。

另外,蒋道平解读说,针对一些短期内需要留白的产业空间和空闲土地,市自然资源局创新提出1.5级开发模式,企业可选择不同年限租赁,3年、5年、7年都可以,特别是在我市西部园区配套不足的情况下,1.5级开发模式可建设一批商业配套,有效解决产业生活设施不足问题。

此外,我市存在一些批而未供、供而未建等6类低效用地,特别是主城区一些园区的开发,总体上强度不高。从今年开始,市自然资源局联合各区综合施策,鼓励企业增资扩产或者“工改工”。同时,该局提出“工业上楼”模式,鼓励企业在满足自用外,将富余的产业空间给引进的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可以按层按栋进行分割转让,满足企业做大做强后对固定资产(厂房)的需求,也有利于企业融资上市。

“自然资源十条”在服务保障“产业第一”方面提出,创新再造自然资源审批流程,精准服务“产业第一”。

蒋道平介绍,市自然资源局在审批流程上不断优化,创新推行并联审批和容缺审批,审批服务更加精准高效。最典型的举措是“拿地即开工”。

“拿地即开工”是指自然资源部门在产业招商阶段就提前介入,项目一旦确定,可第一时间提供用地红线,以便目标企业提前进行设计,项目在招拍挂前进行预审查、预报建,待取得用地后,可第一时间获得工程许可,实现“拿地即开工”。自去年在富山越亚项目试点成功后,“拿地即开工”模式开始在全市推广。类似的做法,该局还有“标准地出让”“带方案出让”等。

在规划调整方面,原先需要“二报二批”程序,耗时较长,急需优化。该局对产业项目区分规划调整的不同类型,拓展了控规修正的范围,若产业用地开发强度提高到3.0或产业用地之间相互调整,最快一天可完成审批。同时创新提出局部调整模式,通过该局及相关专家论证把关后,委托各区进行审批,大大简化控规调整程序,提高审批效率。

据介绍,今年以来,市自然资源局各方面审批服务继续关口前移,创新选派5名经验丰富的服务专员常驻各区,全面参与到辖区产业项目从招商引资到落地投产的全链条全过程,打通壁垒和堵点,快速调动全局资源支持配合项目建设。

蒋道平表示,下一步,市自然资源局将继续紧紧围绕服务“产业第一”发展大局,对标最优最好最先进,持续提升自然资源服务能力和水平,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为我市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和全省新的重要增长极作出更大贡献。

如何加快产业用地整备工作?

产业用地连片整备是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关键一招,市自然资源局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到“十四五”末期将整备“熟地”3.5万亩,并力争5年内统筹新增和盘活工业用地约50平方公里。

产业用地连片整备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需要各部门集中力量,形成推动落实的强大合力;需要科学务实,编制土地整备计划并实施;更重要的是,需要在政策制度方面大胆创新,运用一切可用资源,综合施策,保障工作有序开展。

记者采访获悉,珠海市自然资源局已加快开展产业用地整备工作,锁定目标,切实将“生地”做熟。

据介绍,该局已逐宗摸清2022年计划整备的7000亩用地中“生地”与“熟地”的差距,以今年下半年全面完成“熟地化”为目标,通过目标倒逼行动,高效推动整备工作,为优质产业项目提供充足连片土地空间。

为打造高品质连片产业空间,加快完善配套设施急需跟进。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建议,各区要倍加珍惜集中连片的增量土地,用好增量空间,进一步将“三通一平”的“熟地”提升成为配套完善的“优质地”,实施园区投入倍增计划,夯实产业园区承载力,全面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精准布局各集中连片整备区域的主导产业,形成园区集聚发展优势。

据悉,我市已经提前谋划后续“十四五”期间的“熟地”整备,市自然资源局将联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会同各区进一步加大产业用地整备力度,提前谋划将“生地”做熟。加快实现从“产业等空间”到“空间等产业”的重大转变,持续释放优质空间,为珠海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效率十条措施》解读

打出“组合拳”全方位提高招商效率

《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效率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招商十条”)主要分为加强招商统筹力度、优化闭环管理流程、扩宽信息来源渠道、强化重点保障措施四个部分,瞄准产业链上下游主动出击、精准招商,大力引进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和发展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企业,争取引进一个带来一批、发展一个辐射一片。

聚焦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四大主导产业,做强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精细化工三大优势产业,“招商十条”紧紧扭住项目引进落地闭环管理服务机制这个“牛鼻子”,完善招引、落地、投产、达产全流程,着力招引一批带动能力强、造血功能好、经济效益佳的产业项目,打出多维度全方位提高招商效率的“组合拳”。

强化招商统筹力度 优化闭环管理流程

针对全市招商体制不健全、统筹力度较弱的问题,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市级统筹协调力度。通过成立市招商委员会,统筹全市招商工作,强力推进一系列招商引资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措施加快出台实施。

针对项目决策程序不清晰、管理服务不到位、投产建设时间长等问题,明确招引洽谈责任主体、明确拍板决策责任主体、明确落地服务责任主体,聚焦项目“谁来招、怎么招,谁负责落、怎么落,谁负责管、怎么管”的问题,通过“解剖麻雀”、梳理堵点,加快政府流程再造,厘清各区各部门工作职责边界,着力优化招商项目“招引、决策、落地、投产、达产”全流程闭环服务管理机制。

简单来说,就是区能洽谈、决策、解决的事项由各区负责,参照市级制度执行。项目签约前,区级层面决策、解决不了的,请市领导提级管理,分级决策。项目签约后,5亿元及以上项目由市四套班子挂点联系和督导,其他项目由各区负责督促落实,市级八个服务专班予以大力支持。

“这是我们在保留珠海市现行招商引资好的做法基础上,通过前期密集走访调研合肥、成都、肇庆等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的城市,参照借鉴先进经验取长补短,优化项目洽谈、决策、签约、落地、建设、投产、达产、增资扩产工作流程,所构建的适应现代招商引资形态的体制机制。”珠海市招商署主任刘高路表示。

扩宽信息来源渠道 发挥协同招商合力

此次“招商十条”主要的亮点之一是引入市场化手段,推进“战略性投入+市场化运作”招商模式。

“政府部门将探讨与格力、华发、大横琴三大国企及珠海基金,构建协同招商合作伙伴关系。发挥国企投融资渠道多、项目信息来源广泛的优势,推广‘一区一市属国企’合作模式,共同组建实体产业发展公司,开展园区建设、以投促产、企业服务等合作。密切与券商、创投、基金等机构的联系,扩展委托招商的广度和深度。”刘高路表示。

此外,根据“招商十条”,珠海还将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组建驻外招商部门,抢抓重点经济城市产业溢出和产业转移、央企迁出北京等重要机遇,全面铺开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西南地区等地的多点开花招商。同时,进一步拓宽市区招商资源共享渠道,赋能各区(功能区)驻外招商小组,加大外出招商力度和频率,营造干部队伍“不是在招商就是在招商路上”的生动局面。

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全域全员全链条招商

招商引资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参与者。“招商十条”强化重点保障措施,由第九条落实“标准地”供应机制和第十条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强化干部队伍建设组成。整合各区(功能区)的招商引资资源、产业发展基础和自身禀赋优势、招商机构和队伍,加快实现招商力量、招商信息、项目税收“多方共享”。

尤其强调考核指挥棒作用,将考评结果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考评项目开工率、竣工率和年度实际投资额情况,倒逼各区各单位提升服务质量、减少推诿扯皮、切实解决问题。

刘高路表示,接下来,市招商署将马上开展招商系统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广泛收集一批质量高、信息准、时效强的招商引资项目线索,推进在谈项目加快签约、签约项目加快动工、动工项目加快投产,切实将“招商十条”落实落细、落到实处,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注入强劲动力。

“招商十条”亮点措施摘编

●加强招商统筹力度。主要是由第一条措施组成。提出加强招商引资统筹力度、构筑全市招商“一盘棋”格局。成立市招商委员会,统筹全市招商工作,强力推进一系列招商引资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措施加快出台实施。优化顶层设计,整合各区(功能区)力量,充分发挥各区(功能区)招商引资主体作用,强化招商“首位”意识。

●优化闭环管理流程。由第二条建立项目准入机制、第三条健全项目评价机制、第四条提高项目决策效率、第五条打造“签约-动工-投产-达产-扩产”项目发展闭环、第六条完善项目落地推进机制等措施组成。这部分内容是全文最大特色亮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主要是以落实“产业第一”为切入口,聚焦项目“谁来招、怎么招,谁负责落、怎么落,谁负责管、怎么管”的问题,加快政府流程再造,着力优化招商项目“招引、决策、落地、投产、达产”全流程闭环服务管理机制。

●扩宽信息来源渠道。由第七条增强抢抓关键项目合力和第八条优化重点区域驻外招商组成。采取精准绘制产业发展“全景图”、招商引资“索引图”、重点产业“强链补链图”、目标企业“作战图”,建立重点产业关键环节头部企业清单,开展靶向精准招商。

●强化重点保障措施。由第九条落实“标准地”供应机制和第十条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强化干部队伍建设组成。提出各区(功能区)储备一批工业“熟地”,为项目落地做好载体保障。将招商引资成效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引入市场化管理手段,聘请资深行业背景的专业人才开展社会化招商。

《加快产业创新人才集聚十条措施》解读

创新评价机制激发人才活力

24日,《加快产业创新人才集聚十条措施》(以下简称“人才十条”)发布。在政策内容方面,“人才十条”全链条涵盖了人才引进、培育、评价、服务等人才工作重点方面;在政策特点方面,“人才十条”进一步突出了坚持服务“产业第一”、深化机制改革“放权松绑”、完善人才服务保障等鲜明导向,全面汇聚产业创新发展强大人才动能。

坚持服务“产业第一”:

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

“人才十条”在第一条至第三条分别从用人主体端、人才端、渠道端三方面加大产业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在用人主体端,支持鼓励企业围绕产业创新领军专家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引进产业创新人才;在人才端,全力引进高技能人才、产业工人等产业急需的各类技能人才和青年人才;在渠道端,重点关注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联动引才,通过支持中介机构更好发挥引才作用等形式多方式拓展引才渠道。

从上述一条条围绕产业的具体政策不难看出,“人才十条”体现了坚持服务“产业第一”的鲜明导向,始终将服务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注重与产业其他系列政策整体对接协同,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为产业加快发展注入人才活力。

坚持机制改革“放权松绑”:

充分调动用人主体培养人才积极性

在人才培育和评价方面,“人才十条”提出,力争三年内推动企业独立建设高技能人才实训(培养)基地不少于10个、示范性企业培训中心不少于50个,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5万人次;支持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和技能人才技能等级自主认定;优化市人才工程遴选机制,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开展人才评定。

目前,我市拥有人才总量约70万人,其中高端人才总量达9万人,人才净流入率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

“产业人才如何评价使用,应主要由用人主体说了算。”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人才十条”坚持“放权松绑”的鲜明导向,实行人才机制改革,全力支持用人主体享有人才评价使用的自主权,充激发调动用人主体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与此同时,“人才十条”支持团队带头人享有经费使用决定权,进一步为人才赋能,确保人才心无旁骛创新创业。

坚持完善人才服务保障:

尽最大能力解决人才发展后顾之忧

“人才十条”在第六条到第十条从加强金融支持等五个维度对人才服务进行细化。建立“人才贴息”“人才担保”机制、2022年全市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2万套、大幅增加学前和义务教育公办学位供给、探索“即申即享”“免申即享”等人才奖补项目兑现方式……

2021年,全市市区人才专项资金投入超过29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4%。在以真金白银保障人才政策、项目实施的同时,珠海更要在做优做细做实人才服务保障上下功夫,尽最大能力解决人才发展后顾之忧。

“相比于过往政策,‘人才十条’在人才服务方面,进一步突出要以更加精准、更有温度的服务,营造人才友好的发展环境。”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以人才奖补为例,“人才十条”提出要优化人才政策兑现机制,进一步优化申报办法、简化资金审批流程,探索实现人才奖补“免申即享”“即申即享”“落地即享”,“就是要确保人才奖补不仅发得出,还要发得快、发得好,切实提升人才体验感和满意度。”

“人才十条”亮点措施摘编

●支持重点领域用人主体加大产业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实施产业创新领军人才引进行动。实施创新创业团队引育行动。

●大力引进产业创新急需的技能人才和青年人才。实施技能人才引进行动。对重点领域新引进的青年人才,放宽申领租房和生活补贴限制。开展大学生实训计划。

●多方位拓宽产业创新人才引进渠道。支持重点领域用人主体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控股设立研发机构,对研发机构聘用的各类人才,同等申报市级人才项目并享受相关待遇和配套服务。每年遴选一批引才贡献突出的中介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

●加大产业创新人才培育力度。加快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开展技能人才技能等级自主认定。

●向重点领域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将人才评定工作由政府统一评定为主转向支持指导用人主体自评为主。支持团队带头人享有经费使用决定权。

●加强对产业创新人才的金融支持。支持重点领域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建立“人才贴息”“人才担保”机制。发挥市、区国有创投机构引导带动作用。

●加强产业创新人才安居保障。支持产业创新人才优先租住、购买政府人才住房。鼓励各区多渠道为重点领域用人主体过渡用房需求给予补充保障。

●加强产业创新人才子女教育保障。实施公办中小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引进工程。对重点领域用人主体经认定的人才,其子女可按规定纳入政策照顾生范围。

●加强产业创新人才医疗和养老托育保障。为重点领域用人主体经认定的人才购买附加补充医疗保险项目。实施“一老一小”优养优育计划。

●提高人才服务效能。探索建立“即申即享”“免申即享”等快速兑现方式。组建人才服务专员队伍,为珠海高层次人才等提供优质服务。

《市政府推动工作流程再造提速提效十条措施》解读

以工作流程再造推动产业发展提效能增活力

作为我市“1+5+3”产业发展系列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府推动工作流程再造提速提效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流程再造十条”)全面梳理当前我市产业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产业项目落地发展为中心,通过整合、优化各部门工作流程,不断提升推动产业发展的决策效率、工作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市政府副秘书长李笑东表示,“流程再造十条”实施后,各牵头单位即时启动流程再造工作,并坚持边探索边完善。市政府办公室将以“快节奏、高效率、实战化”助力“产业第一”,做到涉及重点项目、重大事项紧抓快办,确保第一时间办理、第一时间协调、第一时间反馈、第一时间督查、第一时间完成。

贯彻落实“产业第一”发展理念,推动工作流程再造提速提效,必须把机制创新摆在首位。

“流程再造中我们最大的机制创新就是充分运用了工作专班机制,像中医抓中药一样,针对不同的‘病症’调配不同的部门人员组合,突出了统筹兼顾、协调联动、灵活高效等方面的优势。”在昨日召开的珠海市产业发展系列政策新闻发布会上,李笑东形象地解释了工作专班在流程再造中的关键作用。

梳理“流程再造十条”不难发现,有多条措施都采取了专班机制。针对产业配套项目的谋划储备和资金保障,建立了用地保障、资金、工程审批、政策争取和沟通联络工作专班,多渠道解决项目土地、资金问题,切实提高项目审批效率,构建“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论证一批”的项目滚动发展良性循环机制,不断完善产业发展各项配套设施。同时成立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工作专班,进一步加强对产业配套设施的资金保障力度。

“此外,针对产业项目的落地工作,我们将出台重大项目落地标准化步骤,落实项目首接首谈单位一跟到底工作机制,组建土地、融资、能耗、环评、人力资源、政策兑现、一站式审批及兜底服务等工作专班,提前谋划重大项目洽谈、落地、投产等环节的服务保障工作,各审批服务部门主动上门服务、限期解决问题,推动项目加快落地投产、达产见效。”李笑东介绍说。

跑出便民利企“加速度”

“流程再造十条”内容中,第一条措施是针对市政府工作部门的一条纲领性措施,要求排查部门内部制约发展的问题和障碍,再造政府系统业务流程,不断提升推动产业发展的决策效率、工作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其他措施主要围绕便民利企方面进行流程创新。

在行政审批方面,建立容缺办理机制,公布容缺审批政务服务事项清单,通过明确受理条件、申请材料和承诺书模版等方式,可以实现80%的行政许可事项适用容缺办理。推动涉工程建设项目政务服务事项并联审批、集成办理,建立市区两级、部门之间审批服务联动机制,实现审批事项“一个入口、一张表单、一套材料、并联审批”,全流程在线办理。

在政务服务方面,通过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涉企政策一站式精准推送、政企双向即时互动沟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企业办事线上“一网通办”,不断提升服务效率。在市、区政务服务大厅及各专业服务分厅设立“不能办”兜底窗口,集中受理企业遇到的“没人办”“不能办”事项;试点建立“阳光代办”机制,为企业政策申报分类提供个性化辅导、代办服务,不断优化服务体验。

在财政补贴方面,将抓紧完善珠海财政惠企利民服务平台,实现市、区两级财政补贴政策“一张清单”公布、“一网式”办理和监管,企业“零跑动”申报财政扶持资金、掌握申报进展。对符合产业、人才方面非竞争性财政补贴政策条件的,进一步简化政府内部资金审批流程、优化申报办法,探索建立即申即享、免申即享等快速兑现方式。

“流程再造十条”亮点措施摘编

●推动珠海市政务服务大厅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通容缺审批系统、工程建设审批系统、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实现企业办事线上“一网通办”。推动涉工程建设项目政务服务事项并联审批、集成办理,实现审批事项“一个入口、一张表单、一套材料、并联审批”。

●在市、区政务服务大厅及各专业服务分厅设立“不能办”兜底窗口,集中受理企业遇到的“没人办”“不能办”事项,限时提供解决方案。聚焦链主企业和行业优质企业,专人对接、上门服务、现场办公,解决企业发展所需和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大力开展新一轮产业用地整备提升行动,试点示范推进工业区连片改造升级,并经论证统一组织开展区域地质灾害等评估,为产业项目落地提前问诊。优化工业用地供应方式,全面实行弹性年期出让,鼓励以租赁方式使用土地,大力推进先租后出让方式使用土地。

●完善珠海财政惠企利民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企业“零跑动”申报财政扶持资金。建立部门间数据共享机制,按照“服务、指南、流程、材料、时限”五个标准化要求,优化财政补贴申报及审核环节,减少资料填报需求,提升申报及审批效率,加快资金兑付。

文字:佘映薇 张晓红 宋雪梅 罗汉章 靳碧海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赵思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森林法什么时候颁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