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生的孩子能活多大

“好好改造,好好生活;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是缺舟也渡人”

父亲,母亲,和孩子之间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血缘姻亲。

更是应该在教育,抚养上,负担起对应的责任。

与现实无关,故事中人物均为化名,往期同。

相比较大多数孩子自小有父母的关怀不同。

十岁之前,小花一直是生活在外公外婆家。

父母能够冷漠到什么程度?

直到小花十岁的时候,才将她接到自己身边。

而年幼的孩子才和自己的父母有了第一张全家福。

本以为是开始,却是结束。

这一场全家福,居然是成为了三人唯一的合照。

新的生活,带给小花的并非是温暖改变。

而是更加悲伤的喧嚣,嘈杂和争执。

父母之间的情绪宣泄,根本就不会避忌她。

都不用说是考虑了,经常是在大晚上的就吵吵起来。

小花父母两人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而小花也没能如愿回到外公外婆那里,她跟着母亲生活。

按理说,家里剩下母女二人应该好好彼此扶持。

但小花的母亲似乎是把女儿当成了情绪垃圾桶。

把不忿,不满等不良情绪都给了女儿。

而小花一旦反抗,双方就会闹得不欢而散。

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氛围里边,原本学习成绩优异的小花,成绩也是一落千丈。

久而久之,在一次激烈争吵后,小花选择了离家出走。

其实,小花的母亲是爱她的,会关心她的安稳。

但是她的爱粗暴,没有持续性,相比较责备少得可怜。

小花找到了一个社会女性,对方对她还挺好,带她去玩。

还给她找了个小旅馆对付着住宿。

后来小花被母亲在小旅馆内找到。

小花的母亲那是又急又气,觉得女儿在这种地方那就是不学好。

于是就用衣架子狠狠地打了小花。

这是小花的母亲第一次动手打她。

之前两人吵归吵,但都是言语方面,这一次上升到了肢体。

更让人觉得悲伤的是,小花没有吱声。

没有喊痛,可能在那个瞬间,她是一种无声的绝望。

她是为自己难受,同时也为母亲难受。

因为那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在得知她离家出走的消息后。

答复居然是:“关我什么事?”

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小花的母亲找到小花是通过熟人找到的,并非是自己找到的。

流言就是这样,明明只是一个版本,但是不同的人解读传播。

渐渐地小花所居住的地方附近大家都知道小花离家出走。

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效应传播蔓延到了学校里。

她成为了被议论的焦点和热议的对象。

这让缺爱的她,更加敏感。

而老师难听的话语,没有证据的揣测。

守着自己的母亲,小花没有听完就离开了。

她选择了逃避,不想去学校上学。

但是小花也没有完全放弃自己。

她调整心情,想要换一所学校,复读一年。

因为凭借她之前打下的良好底子,还是可以追上来的。

小花也是不负众望,在新的环境里成绩优异。

只不过这样的她,也是惹来了周围人的妒忌。

毕竟小花在那里人生地不熟,加上打扮中性。

或许惹得一些女生觉得她太嚣张。

总而言之,矛盾的堆积最终爆发。

小花和同学在宿舍里产生了摩擦。

双方从言语冲突,上升到肢体冲突。

这件事闹得很大,最终是以开除两名学生的代价才得以平息。

此事之后,小花无心向学,或许是厌倦了宿舍内的勾心斗角。

也或许是不想再次被欺负,她开始接触社会。

也就不可避免地接触了社会上的闲散人员。

而失足的第二步,让她荒废了学业。

因为父爱的缺失,小花对于男女之间的感情,既憧憬又迷茫。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她谈起了恋爱。

只不过结果并不是她想得那般。

原以为能够收获关怀和疼爱。

但结果却是换来对方无情的背叛。

甚至是负面评价和身材攻击。

“你长得又胖又丑,我们班上任何一个女生都比你好看”

不能说小花多喜欢这个男生,但毕竟是初恋,且自己十分用心。

所以造成不小的打击,她直接是放弃学业。

最终在母亲的帮助下,找到了个地方打工。

随着工作的忙碌以及新恋情的到来。

再一次让小花对未来充满期待。

但是因为一次生病,轨迹再度改变。

那段时间,小花生病,胃口一般。

因为她觉得自己瘦下来之后很好看。

过去初恋的阴影,以及想要留住现男友的心。

种种因素的累加,让小花对于“减肥”变成了一种执念。

听朋友说毒品减肥很快,于是小花便进行了尝试。

效果确实很明显,但是相比较副作用来说。

伴随小花日渐消瘦的体型,是她的性格变得反复,精神状态不佳。

极端的情绪,让男友无法忍受,就想到要分手。

但是男友想要搞清楚小花出现这种异常情况的缘由是什么。

于是便到了小花的住处查看。

结果就知道小花吸毒的情况,便提出要分手。

小花清醒后,不希望分手。

男友最终也是欲言又止,只是督促小花尽快戒毒。

只不过毒瘾这个东西,一旦染上很难戒掉。

小花为了挽留男友答应了对方的请求。

但是背地里呢?仍然是我行我素。

最终,男友在发现几次后,决定不能这么下去了。

便带着小花去了公安机关自首。

对于自己进入戒毒所的生活。

觉得这才是比较好的选择。

自己的青春浪费不起,不成才也要成人。

可是因为毒品,自己连人都做不好。

从这个故事当中,小花选择吸毒,和她的原生家庭有没有关系呢?

原生家庭对于小花的善恶观教导有一定的障碍。

很简单的归纳:“你不闯祸,我就不管你;你做好做坏,我看不见。”

而这种忽视不是偶然性的,而是长年累月的持续性。

导致孩子为了获得关注,为了吸引注意力。

要做出一些大动静,渴望被爱,被关怀。

她想要利用减肥去取悦男友,想要留住对方的心。

而这种卑微的想法,来源于深切的自卑,对于自己的不自信以及关怀的缺失。

她觉得如果只是本来的我,那么就不会被任何人所喜欢。

这些和原生家庭的教育以及后天的成长经历都有关系。

因为毕竟作出选择的是她自己本身。

她可以区分好坏,作为一个智力正常的成年人,有着相应的认知和判断是非能力。

但是仍然一意孤行那么去做了。

她将自己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她是个成年人, 她需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或许强制戒毒能够让她冷静,可以更好地思考生活。

出来之后,也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阳光。

无论初衷是什么,有些东西,那是碰都不能碰!

}

  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儿童中,90%以上是由母婴传播获得。预防HIV母婴传播是保护儿童免遭HIV侵害、减少发生艾滋病(AIDS)的重要措施。中国艾滋病的流行已从高危人群走向普通人群,妇女感染比例增加,通过母婴传播导致婴幼儿感染艾滋病的人数必然也会增加。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报道,2011年,我国共有超过800万孕产妇接受了艾滋病咨询和检测。已登记注册的艾滋病阳性孕妇进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抗病毒治疗的比例为74、1%,约590万。估计所有艾滋病阳性孕妇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抗病毒治疗的比例为35、6%。世界每年约250万艾滋病感染妇女分娩,有80万儿童受到母婴传播的威胁。在每年增加的500万HIV感染者中,59~81万是新生儿,每年有超过50万名儿童死于艾滋病。因此,在世界范围内通过HIV母婴阻断预防婴儿艾滋病传播已成为当前极其紧迫的任务。

  1、介绍一下艾滋病母婴隔断的概念?一般成功率有多大?

  艾滋病母婴阻断是指为HIV感染孕产妇及其婴幼儿提供抗病毒治疗、安全分娩、人工喂养指导等一系列服务措施,从而使得艾滋病母婴垂直传播几率最大可能降低的医疗治疗措施。实施母婴阻断,可以使得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几率从30-40%降低到2-5%。

  2、您接触过多少例母婴隔断?成功几例?能具体挑一个成功的一个失败的介绍一下细节以及其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吗?

  北京地坛医院目前接受母婴阻断的病例将近100例,成功率为100%。可能与医务人员产前的积极宣教、正确合理的母婴阻断方法,以及患者良好的依从性有关。

  3、已经感染艾滋病毒的女人想怀孕产子,在受孕之前要采取什么干预措施,从什么时候开始干预?

  目前指南推荐,对于所有HIV阳性的孕妇均应进行抗病毒治疗,无论病毒载量高低和CD4水平如何,如果需要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已有的抗病毒治疗方案。而且推荐,无论感染HIV的女性处在疾病的哪一个阶段,在妊娠期、分娩期和哺乳期均应抗病毒治疗。

  具体来说,抗病毒治疗多数从妊娠14周开始,孕妇推荐的一线抗病毒方案为:AZT+3TC+LPV/RTV。如果孕妇出现贫血或中性粒细胞降低,建议TDF替换AZT;妊娠前三月禁止使用EFV,避免潜在致畸性;NVP仅使用于CD4<250/mm3的女性。

  4、在受孕时需要采取什么特别措施?

  一般在受孕前,男女双方均应行普通常规孕前检查。

  除常规孕前筛查外,建议加做一些特殊项目,如HIV病毒载量、CD4+T细胞计数、其他性传播疾病(如梅毒、淋病、衣原体)等,而且还要询问一些营养情况、相关妇科疾病及不良行为等。比如,一些HIV+女性,存在营养不良,尤其是多种维生素的缺乏(如维生素A缺乏),可影响阴道粘膜或胎盘组织的完整性,使得母体和胎儿免疫力低下,利于病毒进入母乳和胎儿胃肠道,从而促进病毒的传播。再比如一些女性合并宫颈糜烂,如果男性HIV+的单阳家庭,女性很容易在受孕过程中感染HIV,后期通过垂直传播感染胎儿。还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妊娠期无保护的性生活、吸烟、酗酒以及滥用药物等,都与HIV的母婴传播的发生有关。在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下的母亲中,吸烟者HIV围生期传播的发生率将增加3倍。妊娠期的静脉吸毒也使母婴传播的危险性增加。妊娠期间无保护的性交与HIV母婴传播也有一定关系。可能同反复感染HIV并增加毒株的多样性以及增加宫颈和阴道的炎症或摩擦有关。

  如果男方为HIV感染者,除常规检测精子活力和数量等,还建议进行精液HIV洗涤后精子植入术。

  双方做好备孕准备后,女方卵巢超声检测排卵,医生指导下同房受孕或人工授精即可。

  对于受孕期女性为HIV阴性的单阳家庭来说,是否给予口服抗病毒药物预防阻断HIV感染存在争议。但考虑到女方感染的风险,我们多数建议受孕期给予一月抗阻断药物。

  5、母婴阻断国内外的进展?公众知晓度如何?有什么障碍,最大的难度在什么地方?与其相比,西方的状况如何?

  每个女性都有生育的权利。所以,感染HIV的妇女,如果发现怀孕或坚决要求生育,则医务人员理应向她提供必要的咨询、体检,以及进一步的治疗和随访,使其得到安全、科学的围生期服务。

  许多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和日本,就致力于研究HIV感染夫妇的助孕问题。1989年和1991年意大利和德国分别进行了HIV精子洗涤术。1992年Semprini首次发表了HIV阳性的男性与HIV阴性配偶进行精子植入前处理技术。至2003年,全球超过1800对夫妇已治疗了大于4500个周期,采用了各种助孕技术。医疗中心在助孕前不久洗涤并且检测精子,500余例儿童出生后无一例报道出现血清学改变。

  国内母婴阻断逐步推进是在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出台,其中包含了母婴阻断的免费政策,即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提供免费母婴阻断药物及婴儿检测试剂,大大降低了母婴垂直传播的概率。有资料提示,在未采取干预措施的情况下,我国部分艾滋病病毒高流行区的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为35%左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情况相类似,明显高于西方发达国家15-25%的传播水平,经规范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采取安全助产、人工

  喂养等综合措施后,母婴传播率可下降至2-5%,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同时,随着国家宣传和媒体传播,HIV母婴阻断关注度显著提高,逐渐受到感染者和医务人员的重视,门诊接待咨询和治疗的患者也越来越多。

  尽管目前已采取各种方式来阻断HIV的母婴传播,但仍不能完全阻断其传播,目前虽已提倡对孕妇进行HIV检查,但由于检查费用等问题,在许多贫穷的发展中国家还难以将抗-HIV检测作为常规措施,而母婴传播在这些国家中又十分严重。许多感染HIV的孕妇应用联合抗病毒治疗,其胎儿可能会受到多种药物的影响,发生线粒体功能损害、神经系统疾病等。此外,剖宫产虽可降低HIV母婴传播,但感染HIV妇女有较高的术后病死率,尤其在不发达国家。而且,一些母婴阻断技术,如HIV洗精术等,受到经济及伦理因素的影响,在国内还未开展。所以,如何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母婴传播几率,同时尽可能地保护孕妇和婴儿的健康,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6、中国什么人群最迫切需要母婴隔断的知识和技术?偏远农村地区妇女卖血输血是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吗?

  育龄期的感染者是迫切需要母婴阻断的群体。随着国家无偿献血政策的推广和输血规范化措施,在艾滋病三个重要传播途径中,性传播已经超过输血传播跃居第一位。

  7、如果不进行干预,艾滋病人生出的小孩一定也携带艾滋病毒吗?

  在未采取干预措施的情况下,艾滋病病毒高流行区的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为30%-50%。

  8、如果是男方是艾滋病人,他如果想要孩子,情况如何?

  (上文已提到)如果男方为HIV感染者,除常规孕前筛查外,建议加做一些特殊项目,如HIV病毒载量、CD4+T细胞计数、其他性传播疾病(如梅毒、淋病、衣原体)等,而且还要询问一些营养情况、相关疾病及不良行为等。必要时,建议进行精液HIV洗涤后精子植入术。

  9、小孩出生多久可以完全确定是健康的?有没有艾滋病毒的潜伏期,没有症状也检测不出来的?

  对于HIV感染孕产妇所生的婴幼儿,应在生后4-6周或其后尽可能早的时间内应用HIV核酸(RNA)检测HIV感染,以尽早做出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认为生后满18月检测HIV-RNA阴性,即可除外婴幼儿感染HIV。不论HIV-RNA检测阳性还是阴性的婴儿,在其父母或监护人深入讨论并取得知情同意后,应立即开始抗病毒治疗42天。所有小于2岁的确诊HIV感染的婴幼儿,无论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临床分期如何,均应该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

}
“如果大家发现我时,我还没能死掉,求求你们,千万千万千万不要救我。

就让我慢慢死去吧,救我,只是在加深我的痛苦。”

这是济南大学一名女生在宿舍前,给世界留下的最后一段话。

几天前,这个如花年纪的姑娘,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夜晚,悄悄喝下毒药,躺在床上,平静地迎接自己的死亡。

警察调查后,发现属于自杀,家属也没有异议。

但随后,一封女孩留在QQ空间上的遗书被发现。

几千字的长文,句句泣血。
恐惧,,折磨,暴力......

在女孩对世界最后的倾诉里,她的死因,昭然若揭。
“我活得很累,我选择自杀,具体来说,是因为我爸。”

遗书里,女孩绝望地写下这样一句话。

她讲述了从小到大诸多噩梦般的经历,每段噩梦,都来自父亲让人窒息的管制和暴力。

她害怕碰水,妈妈要给她洗头,她不愿意。

爸爸见了,举起手上来就是一巴掌。

她甚至还没反应过来,鼻子已止不住地哗哗流血。
上了学,她看不懂语文词典,懵懵懂懂去问爸爸。

爸爸解释得不耐烦,抄起那本厚厚的词典,径直朝她砸过来。

她当场被吓得尿了裤子。
初一那年,她考了全班第一,父母被请去家长会上发言。

可回到家后,爸爸莫名其妙把她痛骂一顿。

从那以后,她再也没考过第一名。
搬了新家,她在浴室洗澡时撞到了装修剩下的架子。

脚被划破,流了一地的血。

可爸爸恶狠狠地扔来一句,“怎么不把你的脚割断”,并好几天不和她说话。

从那以后,她不敢生病不敢出意外,只怕爸爸会生气。

爸爸知道后,破口大骂她是“婊子”“贱人”“妓女”。

甚至某天中午放学,在学校大门口当众暴打她,之后两个星期没让她去上学。

一天晚上,又突然疯一样剪她头发,还捅了妈妈一刀。

她顿时觉得,自己“活得像狗一样”。
女孩的内心渐渐支离破碎。

她说自己永远在看着爸爸的脸色活着,喘不动气。

一举一动,穿衣打扮,出门聚会,都被牢牢钉死。

她什么也不敢做,只怕犯一丁点儿错,就惹得父亲暴跳如雷。
在并不长的十几年人生中,她早已想过很多次死亡,但每次都忍住了。

她以为,上了大学,就能逃离。

但还是没能躲过压死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天,因为考研和选调,父亲和她产生了意见分歧。

她很想考研,去大城市闯一闯,可父亲立即不高兴,撂下一句,“你爱怎样就怎样,以后别和我有来往”,挂断了电话。
那一刻,女孩所有的委屈涌了上来。

不管她怎么努力躲避,父亲的精神暴力无处不在,每一天她都胆战心惊,寸步难行。

她太累了,最终,选择结束自己压抑的生命。

最让人难过的是,就连自杀,她也恐惧地想到,万一自己没死成,爸爸一定又会骂她,不让她上学。

所以她恳求看到这封遗书的人,千万不要救她。
这封遗书,让我痛心了很久。

女孩的自杀,根本不是一条生命的突然放弃。

而是一颗心在长年累月的煎熬下,千疮百孔,慢慢凋零。

看似一时冲动的背后,其实是每件痛苦的“小事”积累而成的巨大杀伤力。

就像是个气球,不断被充气,撑不了,也就爆了。

决心离开这世界之前,她早已被父亲的羞辱、否定、无视、压制,“杀死”了无数次。
可这样的悲剧从来不是个例。

我们亲眼见过多少孩子在父母的打压下长大,又在日趋沉重的下被迫走向绝境?

一年前,那个14岁的武汉初三男孩张某锐。

在教学楼5楼的走廊,他爬上栏杆,一跃而下。
他在学校犯了点小错,母亲来后,当着同学的面,扇耳光,掐住脖子,把他的头往墙上撞。

大声训斥、辱骂:“你还要脸吗?”

隔着一道墙的同学,全听见了。
犯了错,就是一顿毒打;不听话,就是不留情面的咒骂。

从来看不见宽容的绝望下,少年难以抚平自己的沮丧和羞愧,唯有仓促地告别了世界。

两年前,那个17岁的上海高二男生汤某。

在车来车往的高架桥上,他打开车门冲到桥边,不带一丝犹豫地跳下。
在学校,他和同学发生了矛盾。

可回家的路上,母亲又开始数落他。

途经高架时,妈妈甚至不顾车流,突然停在路中央,跑下车去教训后排的儿子。
来自至亲的不理解和否定,是最锋利的矛。

孩子用织起的小小盾牌,轻而易举,就被击得粉碎。

四年前,那个15岁的云南镇雄男孩小龙。

大年三十晚上,服农药自杀。

遗书里,写满了他对自己的怀疑,和对父亲的绝望:
你句句逼人,我没有办法。
我破坏了你的规矩,就只有死。
我死了,就不会有什么事会烦你了。
五年前,那个四川高三毕业男生小斯。

在刚刚结束高考的第3天,因为被父亲辱骂,他跳进了渠江。

QQ空间里,他留下了十几条说说,写下自杀原因:
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永远得不到父母的爱。

考到年级73名,妈妈会说:“才73名。”

满分100,考了98分,会遭到父亲的打骂。

吃饭打嗝、夹菜姿势不对,都会被骂。
最揪心的,是那个13岁的青岛女孩小雯。

因父母辱骂跳楼身亡前,她在遗书里写道:
用「亲爱的」与你们的称呼所搭配,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错误。
年幼生命的自我毁灭,是世间最让人心碎的故事。

可有多少孩子的心,是在父母无尽的羞辱、贬低、暴力中,一步步干涸的?

我们总以为,自己的孩子嘛,打两下,骂几句,能怎样。

可却忘了,孩子的世界其实很小,小到只有爸爸妈妈和那几个好朋友。
你每一次碾压尊严的打击、每一句践踏人格的谩骂,都在ta的小世界中撕开了一条长长的裂缝,都把ta一点点推进羞耻和沮丧的泥沼中,无法自拔。

一个失血过多的人,又怎是因为流干了那最后一滴血才死的呢?

心理学家华生做过一个实验。

让一个11个月大的男孩,去接触他喜欢的小白鼠和小兔子。

但每当他靠近这些动物,华生就在旁边猛烈敲击金属棒子,发出恐怖的撞击声。

久而久之,男孩竟有了阴影。

一看见小白鼠和小兔子,即便旁边没有人再敲击金属棒,他也会吓得浑身发抖。

以至于男孩成年后,连看见毛绒玩具,都下意识地躲避。

后来,华生又试着做“去恐惧”实验,可怎么也无法成功。

这就是精神暴力的威力:
被戳伤过的心,一辈子都会流血,一生都无法愈合。

就像扎进木板里的钉子,就算拔掉,木板上的孔洞也永远不可能消除。

但有太多父母,无比擅长用自己的绝对权威碾压孩子的世界。

辱骂,殴打,当众伤自尊,掌控着所有选择,用一句句刀子一样的话刺伤,用一次次拳打脚踢把孩子逼至绝望......

博主@愁容骑士典当记 说过一个故事。

一个医生复诊的孩子,小孩在看书,医生夸说“这孩子真用功”。

结果孩子的母亲紧接着说了句:“用功,假用功。”

医生急得跳脚。无论怎么叮嘱,父母还是忍不住要用鄙夷讥讽的语气挖苦孩子。

辛辛苦苦治好孩子的心理问题,家长一句话,前功尽弃。
博主的一句话,一针见血:

“孩子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就是因为你啊。

明明是自己亲生的,却永远在用最恶毒刻薄的话摧毁她,然后又问,你为什么不听话?”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

孩子对自己的认知,来自于成人的评价,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听到自己很差这样的话。

所以常受到父母打击的人,容易自卑,并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中,严重时会患上,导致许多极端行为。

可在孩子心里挖下一个个血窟窿的父母,却丝毫看不见自己的粗暴,还在继续怪罪:

“打是亲骂是爱,我还不是为了ta好吗。”
“现在的孩子,太不知好歹了。”
明明是父母病了,却要逼孩子吃药。
一边摧毁,一边问:你怎么那么脆弱?

哪怕有再多孩子用最偏激的方式发泄创伤和屈辱,亲子关系中那条叫做误解的鸿沟,也永远无法填平。
童话大王郑渊洁写过一篇文章:《如何毁掉你的孩子?》

具体方法,有这样几条。

1.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喜欢ta。

比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干家务不行,家人为ta受累......总之,一无是处。

2.经常拿比ta“行”的人刺激ta。

这种话要经常挂在嘴边:“看人家xx,从不让父母操心!”

这是最具摧毁力的王牌语录。

3.父母把自己塑造成家庭牺牲者的形象。

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ta,你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让ta产生罪恶感。

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会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

4.一定要用命令的口气和孩子说话。

千万不能商量,音量一定要在70分贝以上,最好还配合一些挖苦的词,比如“你真蠢”“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效果更佳。

5.切不可给孩子半点自由。

密切注视ta的行踪,有日记查日记,有信件查信件,这样能在ta心里造成ta不是人的感觉。

一个怀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绝不可能奋发上进的。

在外遇到不顺心,回来要想法设法教训孩子,并制止ta流泪。
这样可以有效打击孩子自尊心。

这一招是杀手锏,一定要当着外人损ta、贬低ta、让ta无地自容。

这样能使ta惧怕社会,自惭形秽。

一条条列下来才发现,多少人的童年,其实就是这样度过的。
郑渊洁的反讽,何尝不是写出了一份“家长自查表”。

如果你中了以上任意几条,你的孩子或许正经历着你难以想象的痛苦。
施暴者的不自知,受害者的无法自救,恶性循环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孩子,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小编不愿再看到任何一桩悲剧,所以,想恳切地告诉天下父母:

当你想发泄情绪时,面对那个小小的孩子,不如试着想一想,这就是二三十年前的你自己啊。

你也曾弱小,也曾因恐惧和无助绝望大哭。

也曾希望父母能抱抱你,给一些温柔和信任,而不是劈头盖脸的辱骂和攻击。

你也曾那样脆弱,脆弱得如同眼前你的孩子一般。

所以,请咽下那句恶毒的语言,以宽容和理智,给ta最充足的安全感。

你应该是孩子的退路,而不是孩子走向绝望的末路。

最后,我想引用「拾遗」的一句话,给所有父母一句警示: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和父母都必有一战。

如果孩子赢了,是喜剧;如果父母赢了,是悲剧。

作者简介: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关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秋葵妈妈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性戒毒后能生育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