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哪里有人种沙姜啊?

一,炸烹茄条   主料:嫩茄子300克.   配料:尖椒10克,胡萝卜10克,鸡蛋半个,湿淀粉75克,色拉油750克.   调料:碘盐5克,味精3克,酱油5克,白糖20克,醋10克,葱,姜,蒜各3   克,香菜3克.   制作:   (1)把茄子去蒂洗净去皮,切4厘米长,1厘米见方的条,放入鸡蛋和湿淀   粉挂糊抓匀.   (2)葱,姜切丝,蒜切片,尖椒,胡萝卜切线,香菜切寸段.碗内放酱油   ,盐,味精,糖,醋等兑成汁待用.   (3)勺内放油,烧六七成热,把茄条逐个下勺里,炸呈金黄色,倒出沥油.   (4)勺内放底油,烧热后放葱,姜,蒜,尖椒丝,胡萝卜丝,再放炸好的   茄条,香菜,速倒入对好的汁,颠翻几下,装盘即好.   关键:茄条要炸挺实,才能酥脆.倒入汁烹炒时要速度快些,口感好.   二,菊花茄子   主料:长茄子300克.   配料:胡萝卜5克,面粉30克,色拉油750克,湿淀粉约8克.   调料:番茄酱25克,碘盐5克,味精4克,白糖25克,葱姜末各3克.   制作:   (1)把茄子去蒂洗净去皮,切4厘米高的墩,然后在墩的横断面剞上十字   花刀,撒少量盐略腌,再用面粉沾均匀备用,胡萝卜洗净切筷头丁.   (2)勺内入油,烧七八成热,放入茄花炸好,倒出沥油,摆入盘内.   (3)勺内放底油烧热,放番茄酱略炒,再入葱末,姜末,汤,白糖,胡萝   卜丁,盐,味精烧开,用湿淀粉勾流芡,加明油,烧淋在炸好的茄花眼即好.   关键:切茄花时要深而不透,沾面粉时要把茄花沾均匀.   三,鱼香茄花   主料:嫩茄子400克.   配料:胡萝卜10克,青椒10克,川椒10克,色拉油750克,湿淀粉10克.   调料:碘盐5克,酱油8克,味精4克,白糖10克,醋5克,料酒5克,红油10   克,葱姜蒜各3克.   制作:   (1)茄子去蒂洗净去皮,切成两半,剞十字花刀,再改成5厘米的段.胡   萝卜,青椒,川椒,葱,姜切丝,蒜切片.   (2)碗内放酱油,盐,糖,醋,料酒,味精,湿淀粉,少许汤对成汁待用.   (3)勺内放油烧七八成热,放入改刀的茄花炸成金黄色捞出沥油,装盘.   (4)勺内放少许底油,烧热,放葱姜蒜炝锅,再放入胡萝卜丝,川椒丝,   青椒丝略炒,倒入对好的汁,炒熟成流芡,加红油,烧淋在茄花上即好.   关键:炸茄花时要热油.   四,糖醋茄条   主料:嫩茄子300克.   配料:鸡蛋2个,面粉50克,湿淀粉10克,胡萝卜5克,色拉油750克.   调料:碘盐6克,味精4克,白糖30克,米醋10克,葱姜蒜各3克,香菜3克   ,香油5克.   制作:   (1)茄子去蒂洗净去皮,切成4厘米长,1厘米宽的条,加少许盐,略腌,   沾面粉.   (2)鸡蛋打入碗内,加面粉,搅成全蛋糊.葱姜蒜切片,胡萝卜切丝,香   菜切段.   (3)勺内放油,烧六七成热,把茄条挂全蛋糊逐条下入勺里,炸成金黄色   ,倒出沥油后装盘.   (4)勺内放少许底油,烧热,放葱,姜,蒜炝锅,放入胡萝卜丝,香菜段   ,少许汤,盐,味精,糖,醋烧开,用淀粉勾流芡,加香油,浇淋在茄条上即好.   关键:茄条要反复炸二三次,使之挺实酥脆.   五,酿茄墩   主料:长嫩茄子300克,肉馅100克.   配料:鸡蛋半个,火腿末5克,香菇末5克,香菜末5克,湿淀粉10克.   调料:碘盐5克,味精4克,葱姜各3克,料酒3克.   制作:   (1)茄子去蒂洗净去皮,切成3厘米长的圆段,用小刀挖去茄子段中间部分.   (2)把肉馅加葱末,姜末,盐,味精,鸡蛋搅均匀后,抹入挖空的茄墩内,撒上火腿末,香菇末,香菜末,上屉   蒸8分钟,熟后取出,摆入盘内.   (3)勺内放少许底油,加汤,盐,味精,烧开用湿淀粉勾成流芡,浇淋在茄墩上即好.   关键:掌握好蒸的时间.

}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鹤山特产很多,知名特产如下:

--“茶山水浸鸡”风味不错,一锅清汤放上几块树根(当地人叫“树仔头”),熟透的鸡肉香气扑鼻,鲜味无比。奇怪的是,鸡肉在汤里烧来烧去还是那样鲜嫩,一点也不老火,鸡肉烧不老的秘方在汤水中的“树仔头”,这是茶山特有的药材“五爪金龙”,在汤水中加进这些药材,不仅风味独特,而且鸡肉也烧不老。鸡肉好吃,除了会选择鸡种,关键的还是烹饪技术,而“五爪金龙”药材是他们的“镇山”之宝。

鹤山著名土特产。鹤山人种茶始于宋代。到清道光初年,种茶面积达5333.3公顷,年产毛茶8.5万担。年出口茶叶6万担,远销欧美、南洋、大洋洲等地。鹤山茶以其条索紧细,成色油润,汤色鲜亮,清香味浓,滋味甘滑,清热消热消滞而著称。其中以古劳茶山、宅梧白水带、鹤城马耳山三个产地的最佳。“古劳银针”为古劳茶的雅称,其形似寿眉,状若银针,叶背显毫如银,叶色清翠,汤色清澈而略带浅绿,回甘力醇和。生长在石岩头(地名)的茶,其味芳香浓烈。乾隆年间《鹤山县志》云:“古劳茶味还武夷而带芳,邑中物产唯此可以甲诸郡”。原古劳、鹤城、白水带三地茶农以茶为活,鹤城的主街被命名为“茶行街”。20世纪30年代后期,由于战乱,茶叶生产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恢复茶叶生产。70~80年代在合成农场建立大型的茶叶生产基地和在桃源马山成立茶叶科学研究所。1998年,全市茶叶收获面积153.9公顷。

古劳银针 -- 鹤山名优特产。产于古劳镇丽水石岩头,故又曰岩头茶。该茶条索紧结,挺直似针,色呈银灰;泡后色泽碧绿明亮,叶底幼嫩,味道醇和清香;浅饮即舌滑喉凉,极感舒适;多饮止渴生津,全身爽快。一向誉为茶中妙品,早已蜚声遐迩,驰名中外。晚清时期已极受推崇,成为中国名茶品牌之一。

鹤山名特产。品牌以其产地冠名。马耳山位于鹤城西北部约6千米,高耸挺拔,雄伟壮观。山上茁壮翠绿的一片片,便是驰名遐迩的茶园。马耳山麓为丘陵山坡,壤松土软,泥骨色黄,向阳背风,宜种青茶。种后冬盖山草,春暖滋润,生势壮旺。200多年前,惠州姓杨者迁居于此,6户20人,沿坡开垦茶地。后练常精、练常振兄弟两户迁此,开垦茶地4公顷。鼎盛时期,茶农达20户,200多人。茶青按季而采,春茶于清明,秋茶于白露。制作向用传统工艺。该茶用开水冲沏,即片片竖起,香气四溢,茶味甘香爽滑,香味浓郁,为送礼佳品。清末民初,鹤城街内建有美珍、树芳、恒兴隆、裕生、新广兴、联昌盛等大茶庄,皆为当地商人合资开设。该街今仍以“茶行街”名之。

鹤山特产。主产地为古劳茶山。种植历史近50年,引进人叫球长伯,后遍及各家各户。现种植面积约1.5公顷,年产量7.5吨。素馨,草本植物,春季种植,花开于夏,雪白芬芳。采摘却于花蕾未绽之时。人工撷取,常人日采4至5斤。摘后经过蒸晒或烘干程序;日晒者,色泽金黄,成针状,称素馨针。据医书记载,素馨针有疏肺解郁,清热去毒功效。故一般用于制药。若将素馨针与青茶混冲,其茶清香甘凉,既解渴又清热,茶山人向有此习,且作为待客的佳品。

鹤山土产。红烟原产于南美洲,明代由菲律宾输入闽粤两省。清乾隆十九年(1754)至嘉庆年间,鹤山已大面积种植,产量居全省之冠。雅瑶、桃源、龙口一带逐步成为红烟主产地,年产量高达5000吨。《广东通志稿》有“鹤山县以产烟驰名,每年出口在百万金(白银)外”记载。到20世纪30年代,为鹤山红烟产销鼎盛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红烟生产又有新发展。1986年鹤山县成为全国31个烟叶出口生产基地之一。鹤山县红烟有上南、下南、上西、下西(指地域)之分。其中以上南烟最佳,而上南烟又以芸蓼烟著称。芸蓼烟乃指今雅瑶芸蓼村黄坑猪公袍(土名)所种植的红烟。鹤山红烟素以叶色红亮,味道浓烈,香醇馥郁,油分多,弹力强,揉搓不碎,久贮不变而驰名中外,外销至澳门及印度、埃及、俄国、德国、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1951年,司徒美堂先生至鹤山县视察。鹤山农民精选出芸蓼烟,敬请司徒美堂先生转赠毛泽东主席,受到毛主席称赞。

鹤山名优特产。也叫芸蓼烟。始种于清朝中叶,约有200多年历史,是鹤山红烟的著名产品。以烟质黄净,肉厚、烟味香醇而驰名中外,远销至南洋群岛等地。著名品牌有“黄坑烟”,“云蓼烟王”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上南村民每年种红烟173.3公顷,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1951年,著名民主人士司徒美堂先生视察上南“李义兰烟厂”时,村民托他将数扎顶级黄坑烟送给毛主席品尝,毛主席收到后曾来信表示感谢,此事在当地成为美谈。近年来,由于种植红烟效益较低,多数村民已改种其它经济作物,只有少数烟农种植少量用于自吸。

鹤山名优特产。以雅瑶镇古蚕村生产而出名。该村处丘陵地区,耕地对红烟生长特别适宜。古蚕先辈在明末清初开始试种红烟,并逐渐学会施用有机肥料,如花生麸等。收烟期为芒种至夏至,此期间阳光充足,对烟青露晒有利,露晒约几十分钟收起焗至黄蜡色,再进行暴晒7天左右,此时烟叶油份适中,存放多年也不变质。早在清朝中期,古蚕红烟开始出口到南洋一带,制成的吕宋烟气味香醇,因而驰名海内外,并带动起古蚕红烟逐渐进入发展盛期。冬种时,七成耕地面积种上了红烟。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种红烟经济效益逐渐减少,村民开始改种其它作物,目前村内仍保持有几十亩红烟地,普遍用于自给。

鹤山名优水果。珍稀荔种。植于双合镇双桥东园村,故名。距今400年前,村民李卓化由新兴市国恩寺六祖手植之千年香荔引种归来。现其母株高4丈,树身粗壮,枝繁叶茂;其旁一荔,树龄过2百年,体亦伟硕,人称“母子树”。两树枝叶交错,荫覆过半亩,蔚为奇观。此两株古荔,虽历遭劫难,仍顽强茁壮,年年挂果,丰年产量达1吨。其果核细小,肉鲜味甜,清香可口,为省内不可多得的珍稀香荔品种,不仅饮誉百里,且近年旅外乡亲,每届蝉鸣荔熟,即组团归来进行啖荔活动,东园香荔则为首选。

--鹤山名优水果。产于双合镇。该荔枝品种叶尤深绿,果实呈蜡白色,肉厚清甜,可食部分占全果75%。以泗合坑尾塘所产的最负盛名,核小、清香蜜味,汁多而不滞,风味别具一格,肉脱壳后用烟纸包亦不沾湿。据史料记载:清代,附近县官,每年荔熟时,必骑马前来品尝;近年,亦成为鹤山海外联谊会所组织的“啖荔团”的青睐果品。双合种植荔枝,历史已超350年。1989年镇成立荔枝协会,加强了科研与指导,更显规模。今全镇植荔746公顷,品种有黑叶、妃子笑、桂味、糯米糍、槐枝、白腊、白糖罂等。

鹤山名优水果。以云乡盛产质优而得名。1991年,云乡镇首从高州引入试种8公顷,经省果树研究所及鹤山科技局等支持帮助,一举成功,发展至今有270公顷。因培育得法,兼水土灵气,故能青出于蓝,蜚声远近市场。该品种植株生势好,树冠呈圆形或半圆形;枝条节间较短,分枝多,树皮粗糙;果实大,粒大小均匀,呈扁圆状;单果重12~14克;果壳黄褐色,表面光滑;肉乳白色,不透明,厚0.65~0.67厘米,易离核,肉质爽脆,味清甜,质上乘,核较小,果实可食率74%;果肉含可溶性固形物21%,全糖18.6%;每百毫升果汁含维生素C52.1毫升,果实制干率高。1999年,云乡镇龙眼总产量240吨,收入220万元。

鹤山名土产之一。主产于宅梧镇。宅梧西瓜无核、含糖分高、味美可口,名扬海内外,每年西瓜收获季节,港澳地区和国内商人纷纷来订购。宅梧种植西瓜是从1978年始,先后引进“大红宝”、“鹤宝”大量种植出口。1986年后,从省农科院引种现在的无籽西瓜,原试种青皮(鹤鸣2号),后发展花皮(鹤鸣3号)和黄皮(鹤鸣4号)两个新品种。1998年种植面积达866.7公顷,全镇种西瓜一项纯收入1800多万元,其中选田村委会西瓜收入人均近700元。

鹤山名土特产。产地为宅梧镇选田村。1530年,有村民外出带回果核在当地白石(土名)种植,故又名白石芒,沿植至今,久享盛名。该种芒果以其果核小、糖分高、纤维少与果味特香而著称。几经沧桑,仅存老树20棵,树干直径50~70厘米,大多已老化,挂果率低。自1991年,选田村委会指派专人管理好老芒果树,并组织全村群众新植优质芒果16.7公顷,其挂果率高,果型大,产量多,味道不亚于老树芒果。近年更大为扩展,前景极其可观。

鹤山名土特产。产地为宅梧镇选田村,故名。马蹄,学名荸荠,草本植物,宜在浅底沙质田中种植。选田地区具此必备条件。80年代初,由广州市郊引进,经精心培育及不断总结、推广科技管理后,大面积推开,效果极佳:果实个大、型好,皮薄、肉甜、爽脆、味优;用以制成马蹄粉,则晶莹、洁白,蒸成糕点,则鲜明碧透,食之幼滑口香,清心润肺,被视为至尊点心,名驰远近。自1994年始,村民联办马蹄粉加工厂,年加工鲜马蹄过1000吨,且用彩虹岭水库山水漂洗沉淀,粉质特别纯正洁白,产品极其畅销。

鹤山名优产品。以其清甜、鲜嫩、爽脆、可口、无公害饮誉市场,极受食家欢迎。种类包括白茄瓜、辣椒、萝卜、甜豆、菜心、青瓜、苦瓜、韭菜花、荷兰豆、马铃薯等等。称绿色蔬菜者,名符其实,因云乡镇工矿较少,山多树多,土壤空气未受污染;兼之所施用的大多为农家肥,杀虫药品严格规定符合无公害标准要求。1999年,全云乡镇蔬菜种植面积达180公顷,占全镇耕地面积三分之二,这方面的总收入近800万元,为整个种植业总收入的45%以上。故云乡镇现已成为江门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

鹤山名土产之一。主产于双合镇双桥都。当地冬季气温温寒交集;土质疏松肥沃,极宜荷兰豆生长。1990年,初试种香港蔡兴利603、604号品种成功,后便大量引种台中11号。规模浩大,品质极佳:荚形较大且平直整齐,平均荚长约9厘米,宽约1.6厘米,重约6.6克,味清甜可口。收获季节,客商云集,不绝如缕。1998年,双桥都种植荷兰豆近133公顷,纯收入400多万元。而今,种植之风已辐射到合成、宅梧、开平、新兴等处。

荷村莲藕 -- 鹤山名优特产。宅梧镇荷村种植莲藕是从南宋咸淳二年(1266)建村开始,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有村就有藕”,当地所产莲藕,茎粗、节少、含糖高、纤维少、粉量大,高产优质,是传统特产。过去一般只种藕10公顷,现在已发展到60.3公顷(含附近双龙一带),年总产量达1350吨,产品供不应求。除供应当地市场外,还远销中山,珠海和澳门等地。

鹤山市名优特产。主产于共和镇平汉行政村。平汉粉葛,粗纤维多,肉质鲜白,无渣,味清甜纯正。有清热解暑、凉血止痢,降血压之功效。煲汤是上等汤料,汤味甘、清、凉、甜;加工后制作的“葛粉”,可治咽喉痛,解热毒。每年收获季节,港澳地区和国内商人纷纷前来订购,名驰省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地区。1950年村民就开始大量种植以供出口,70年代初逐渐扩种到大凹、来苏、桔园、铁岗等处。1998年全镇种植粉葛213.3公顷,亩产值4000元,总产值为1280万元。其中平汉村种植60公顷,产值360万元。

鹤山名优特产。苦瓜又称凉瓜,是鹤山市较大宗生产和出口贸易的土特产,其中以共和镇平汉大顶苦瓜最著名,其瓜形短,顶部平大,呈倒三角型,俗称雷公嘴,色青绿,肉厚爽,味微苦甘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大顶苦瓜已在共和镇平汉村委会等地种植,是当地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经过筛选、精心培育而成的地方特产。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民种植大顶苦瓜的规模迅速扩大,每年全镇种植面积346.7公顷,年产量15600多吨。翠绿1号大顶苦瓜于每年农历十二月中旬种植,次年“清明”前后收成上市。现在瓜农从冬种春收,逐步扩展到春种夏收、夏种秋收,每年4月至11月都有鲜瓜上市,产品远销港澳市场。

鹤山市名优特产。产自鹤城镇南洞(地名)一带。这种鸡的外表特征黄毛、黄嘴、黄脚,俗称“三黄鸡”。羽毛丰满、骨细,肉质嫩滑鲜美。为当地传统家禽,自繁自育,至今历200余年。南洞一带属丘陵区,村庄散落在山坡之间,村前村后杂草丛生,昆虫极易滋生繁殖,因此农家饲养的南洞鸡都进行放养,让它们觅食昆虫青草,朝、午、晚时间才喂以米糠、饭、番薯、青菜等家料。如此经过半年的饲养,即可上市。南洞鸡常销往港澳市场,深受顾客欢迎。

鹤城特产之一。鹤城地处丘陵地带,山峦起伏,奇岩突兀,涧流如泻,潭深水碧,素以产坑螺而名传遐迩。其分布集中于七瓮井、龙皇爷、圣教石、铁坑肚四处。七瓮井四面皆山,林木苍翠,飞瀑无数,涧流汹涌,所出产的坑螺头尖而身长,体呈黑色,故视为正宗。坑螺有日藏石下,入夜而出的习性,故当地人常辅以电筒,夜间探涧,才能捉到肥美的坑螺。鹤城坑螺肉质爽脆,清香留齿,具有清肝平火之功效,药用价值颇高,成为具客家特色的坑螺酸菜黄豆汤的主要辅料。近年,豉椒炒坑螺,成为饭肄中的热门货,其炮制方法与煮田螺同,而较田螺味更鲜美,自然更受青睐。

长连氹桂花鱼 -- 鹤山名产之一。个大肥美,肉质细嫩优良,几若无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食之者赞口不绝,饮誉数百年。该种桂花鱼,产于长连氹。氹位于维墩北部,古劳大堤南侧。近年,此种桂花鱼经人工繁殖成功,推至鹤山各地皆能饲养,且成为出口的重要物产之一。

名优饮品。由华山泉集团公司引进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美国水处理、意大利全自动灌装、日本包装及注册瓶等设备生产出的优质天然矿泉水。该矿泉水是赋存于燕山三期二云母花岗岩中的构造裂隙水,属低钠、低矿化度碳酸钠钙型淡矿泉水。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水质清澈、口感好、微甜、无异味。1992年1月21日,通过了由省地质矿产局组织的“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技术评审组”的技术鉴定。1992年获全国消费者评选质量可靠饮料金杯奖,被指定为广东水球队专用矿泉水。1993年被指定为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广东体育代表团首选矿泉水,评为广东十佳天然饮料。1994年获广东省十大名牌矿泉水,全国食品行业名牌产品,被国家体育局指定为第12届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首选矿泉水。1996年被国家体育局指定为第26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首选唯一矿泉水。1997年获省批连续四年全国信得过产品,广东省首批重点保护名优食品。

鹤中皇腊肠 -- 鹤中皇腊肠 名优食品。由鹤山市食品总公司生产,畅销全国各地和港、澳市场。该产品选用上等精肉,肥瘦适中,为“三七肠”。色泽明亮,干湿度相宜,味香可口。制作保持传统工艺,又配以机械生产。国家评委监评,其产品质量优良,并推荐为1995年全国食品行业的名牌产品。1995年4月获中国产品工业协会颁发的全国食品行业名牌产品证书和名牌产品奖牌。

古劳面豉 -- 鹤山名优酱料品。始于清咸丰年,距今150载,向由鹤山酱料厂生产。选用新鲜优质黄豆及精面粉作原料,采取传统工艺制作。从洗豆、煮豆、酿造、回油到成品,需时85天。产品能见豆形而易溶化,色泽浅红,油光晶亮,味道香甜鲜美。近年,年酿造老豉500多吨。出口的“东古牌古劳面豉”,远销美国、加拿大、东南亚及港澳等地。

名优酱料品。由鹤山市酱油厂研制生产。以精选东北大豆、优质面粉、食盐等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的天然晒制方法酿造,以最先进生产技术工艺配制而成。其香味浓郁,味道鲜美,且富含多种氨基酸,营养丰富,食用有益人体健康。是国内外高级调味酱油之极品。适用于烹调任何菜肴、汤类,蘸点鱼、虾、蟹及各种肉类,拌食粉面等等,销售到国内外,颇受市场推崇。产品经严格检验,全部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该产品1998年荣获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1999年被鹤山市技术监督局授予信得过产品证书,2000年上半年荣获国家质量达标食品称号。

名优酒品。由鹤山市酒厂有限公司酿造的畅销商品,市场上享有盛名。该酒以精选的黑宝糯米为原料,用纯种根霉作糖化剂,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酝酿而成。其色泽天然深红,浓而不冽,酱而不凝,香气浓郁,芬芳扑鼻,入口甘甜丰润,醇厚柔爽,风格独特;而酒中富含人体所必须的18种氨基酸,和维生素B1、B2、B6及铁、锌、钙、硒等微量元素,长期饮用,可促进新陈代谢,活血养颜,健脾强身。故颇受顾客喜爱,誉为酒中妙品。

鹤峰牌丝苗米酒 -- 名优酒品。是米酒中上乘类别,也是鹤山市酒厂有限公司对市场的又一名牌奉献。该酒精选优质丝苗米为原料,用大酒饼作糖化发酵剂,采取边糖化边发酵的工艺,然后釜式蒸馏,陈肉酿浸,精心勾兑而成。具有玉洁冰清,豉香独异,醇和甘滑,余味爽净等特点,而价格相宜,物超所值,故一推出,名气不胫而走,有“鹤峰丝苗酒,品味第一流,入口至顺喉,风行三角洲”之说。

鹤山名牌菜色之一。制作者北湖宾馆,故以其号扬名。此项佳肴脍炙人口,上桌香气扑鼻,色泽诱人,食之皮脆肉滑,绝非虚传,足与香港深井烧鹅媲美。北湖烧鹅十分注重选料与制作,用清远或高明三洲的黑棕鹅,配以五香料、沙姜、陈皮、玉桂等作佐料;烧烤时牢牢把握火候,将表皮烤至焦脆金黄,再慢慢将热力传进皮层内部,使分泌的脂肪油汁受热蒸腾,将肉逼炸至熟,反升表皮。如此炮制,令鹅烧之不焦,光泽鲜红,而各味融为一体。

北湖月饼 -- 鹤山有名的中秋食品。由北湖宾馆制作。七十年代已有口碑。造工独特、精细,选料绝佳,以上等的桃仁、榄仁、瓜仁、杏仁、麻仁、桔饼、陈皮、叉烧、冰肉、熟糯粉等为原料,经精湛工艺泡制,烘出后色泽金黄,油润细腻,面上“北湖五仁”字样清晰可见。面皮薄馅靓。吃时甜而不腻,甘香可口,齿颊留芳。故极受顾客青睐,未至八月十五,已告售罄。

名优食品。龙口善烹狗肉,名声闻于远近,近年来海外及港澳同乡会每逢组团回乡,也必到龙口品尝,口碑极佳,誉为“的确够鲜美,食过返寻味”。龙口狗肉的泡制方法是:将斩件狗肉武火白镬烙干,捞起,净镬;将下什起油镬炸至半熟,捞起、净镬;将拍扁的姜起油镬翻炒后,加入少许陈皮即放水,一般浸至肉面为合适。中火煮半小时左右,试食觉不糜不韧,即可下佐料。其分量是:每公斤狗肉配腐乳15小块,片糖20克,碎鸭蓼叶10克,生油适量。将全部佐料放盂中捣匀,再加入浸软的支竹50克,连同下什一起下镬与狗肉拌匀,加盖文火至有汁而不黏为宜。待三滚,则香气扑鼻,正是神仙企唔稳之时!

著名凉果产品。产地在宅梧镇,故名。该镇的白水带、漱云、上沙、下沙村等植梅众多,其梅果个大、粒好,为酿制话梅的上好原料。酿制话梅,在宅梧历史上早已有之,沿之成习;1958年原鹤山财贸农场将民间配方加以挖掘整理,作批量生产;俟后,宅梧供销社亦参与其事,并予改进,渐有名声;改革开放后,“宅梧凉果厂”繁衍多家,成了大批量制作,且不断加以科技革新,或在原配方上加蜂蜜,称“蜜话梅”;或加牛奶,曰“奶皇话梅”。还极力注意装璜包装,产品甚为畅销。宅梧话梅,外表可人,入口甜酸适度,耐嚼而略带香气,解渴提神,称得上是优之凉果。

鹤山名菜之一。该菜式鸡皮清爽幼滑,肉质细嫩可口,食而不腻,骨脆而香,故蜚声远近,有口皆碑。究其实,为“东江盐焗鸡”衍化而来,十多年前,由祖籍双合百块村的广州名厨师麦达光亲作传授得以播散。其制法独特:取三黄鸡一只,光身,开肚,用沙姜、生盐、味料搽匀全身,干蒸10分钟左右,不过砧板,用手撕拆,皮、骨、肉分开;用麻油、猪油、鸡精粉、胡椒粉调味;再将皮、肉骨拼作鸡形,放两碟姜盐作点料即可。其奥妙之处在于新鲜,无砧板气、五金气,原汁原味,远非其他鸡肴所及。

名优食品。产地为雅瑶上南云蓼墟,故又名云蓼烧肉,始制于1965年。以皮脆肉爽、色香味俱全而赢得众多顾客。每逢节假日,特别是清明、端午、重阳等节日,烧肉店一开市就被抢购一空,连广州、佛山等地也有不少食客电话订购,更有港澳同胞回乡归程时带回去馈赠亲友。上南烧肉享此盛名,关键在于烧制方法独特,调味将五香粉、糖、盐等味料均匀擦抹在光猪身上,腌制半小时左右,此时再在光猪身上扎小洞,让味料均匀分布于皮下的深浅部位;接着,将光猪吊在用柴烧红的焗炉上,保持炉温70°C,烤90分钟后即可取出,美味的上南烧肉就此烧制完成。

鹤山著名食品之一。原产及盛产地为古劳上升之升平墟。远近驰名,吃者云集。其特色皮薄馅靓,小巧玲珑。味道鲜美,价格便宜,经济实惠。而制作则选料上乘,造工精细:鱼肉选自当地产的鲜活鲩鱼,拌以肥瘦参半的猪肉,另加冬菇、马蹄、陈皮、胡椒、葱花等十多种配料捣制;外皮粉料用一级生粉与澄面,绝不含糊。片皮、捣馅、包馅,全用传统手工艺,角皮特别注重刀工,要薄而不破,滑而不烂。包好后,置小蒸笼中,上锅用猛火蒸熟。食时,置豉碟备用;端放桌上,香气扑鼻,芳香醉人,未动筷而早倾倒矣。

升平竹升面 -- 鹤山名食品之一。盛行于解放前及五六十年代。始创人为古劳上升升平墟一叫“安南仔”的师父,将面团置于案板,用“竹升”(圆竹扁担)作擀面杖,一头固定成了支点,一头用力移动搓磨,揉拉成条。经制成的面条,大小一致,柔韧软滑,富有弹性,久煮不糊,完好如初;吃起来,滑、爽、脆兼备,令人食而不厌。若拌以鱼片、牛腩,其味更是无穷。

双桥鱼蓉粥 -- 鹤山著名食品之一。制作历史悠久,成名亦超百年,尤以古劳双桥市食肆烹调者为最,故声誉闻于远近。制法:将削净的整条鱼(青鱼)或鱼尾部分,置水中煲熟,捞起、拆骨、剔除小刺,将肉捣烂,加配料调匀,放入米粥中再滚,盛在放有姜丝、葱花的碗盆中,撒上胡椒粉、麻花碎之类即成。其味清、鲜、甜、香、甘、滑,令人大快朵颐,所以人们皆说:千粥万粥,不如双桥鱼蓉粥。

口服中成药。始创人为桃源镇钱塘人王泽邦,又名王阿吉。清道光年间,王阿吉为草药医生,与其子不断探索,以岗梅根、金樱根等10余种山草药,配制成独家凉茶,在桃源圩以大碗茶形式摆档。因卓有功效,故极受欢迎,生意兴隆,且驰名远近。清道光8年(1828),王阿吉全家迁广州,在十三行靖远街开设“王老吉”凉茶店,经营方式照旧。由于疗效优异,适用面广,价格低廉,饮用方便,不久风靡羊城。1840年,始出售袋装凉茶。至其第三代时,“王老吉凉茶”已行销全球华人地区,其孙王裕恒1870至港,在文武庙设店,市道兴旺。随社会发展,“王老吉凉茶”剂型也不断推陈出新,20世纪60年代中期,制成凉茶精,1988年又浓

--“茶山水浸鸡”风味不错,一锅清汤放上几块树根(当地人叫“树仔头”),熟透的鸡肉香气扑鼻,鲜味无比。奇怪的是,鸡肉在汤里烧来烧去还是那样鲜嫩,一点也不老火,鸡肉烧不老的秘方在汤水中的“树仔头”,这是茶山特有的药材“五爪金龙”,在汤水中加进这些药材,不仅风味独特,而且鸡肉也烧不老。鸡肉好吃,除了会选择鸡种,关键的还是烹饪技术,而“五爪金龙”药材是他们的“镇山”之宝。

鹤山著名土特产。鹤山人种茶始于宋代。到清道光初年,种茶面积达5333.3公顷,年产毛茶8.5万担。年出口茶叶6万担,远销欧美、南洋、大洋洲等地。鹤山茶以其条索紧细,成色油润,汤色鲜亮,清香味浓,滋味甘滑,清热消热消滞而著称。其中以古劳茶山、宅梧白水带、鹤城马耳山三个产地的最佳。“古劳银针”为古劳茶的雅称,其形似寿眉,状若银针,叶背显毫如银,叶色清翠,汤色清澈而略带浅绿,回甘力醇和。生长在石岩头(地名)的茶,其味芳香浓烈。乾隆年间《鹤山县志》云:“古劳茶味还武夷而带芳,邑中物产唯此可以甲诸郡”。原古劳、鹤城、白水带三地茶农以茶为活,鹤城的主街被命名为“茶行街”。20世纪30年代后期,由于战乱,茶叶生产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恢复茶叶生产。70~80年代在合成农场建立大型的茶叶生产基地和在桃源马山成立茶叶科学研究所。1998年,全市茶叶收获面积153.9公顷。

古劳银针 -- 鹤山名优特产。产于古劳镇丽水石岩头,故又曰岩头茶。该茶条索紧结,挺直似针,色呈银灰;泡后色泽碧绿明亮,叶底幼嫩,味道醇和清香;浅饮即舌滑喉凉,极感舒适;多饮止渴生津,全身爽快。一向誉为茶中妙品,早已蜚声遐迩,驰名中外。晚清时期已极受推崇,成为中国名茶品牌之一。

鹤山名特产。品牌以其产地冠名。马耳山位于鹤城西北部约6千米,高耸挺拔,雄伟壮观。山上茁壮翠绿的一片片,便是驰名遐迩的茶园。马耳山麓为丘陵山坡,壤松土软,泥骨色黄,向阳背风,宜种青茶。种后冬盖山草,春暖滋润,生势壮旺。200多年前,惠州姓杨者迁居于此,6户20人,沿坡开垦茶地。后练常精、练常振兄弟两户迁此,开垦茶地4公顷。鼎盛时期,茶农达20户,200多人。茶青按季而采,春茶于清明,秋茶于白露。制作向用传统工艺。该茶用开水冲沏,即片片竖起,香气四溢,茶味甘香爽滑,香味浓郁,为送礼佳品。清末民初,鹤城街内建有美珍、树芳、恒兴隆、裕生、新广兴、联昌盛等大茶庄,皆为当地商人合资开设。该街今仍以“茶行街”名之。

鹤山特产。主产地为古劳茶山。种植历史近50年,引进人叫球长伯,后遍及各家各户。现种植面积约1.5公顷,年产量7.5吨。素馨,草本植物,春季种植,花开于夏,雪白芬芳。采摘却于花蕾未绽之时。人工撷取,常人日采4至5斤。摘后经过蒸晒或烘干程序;日晒者,色泽金黄,成针状,称素馨针。据医书记载,素馨针有疏肺解郁,清热去毒功效。故一般用于制药。若将素馨针与青茶混冲,其茶清香甘凉,既解渴又清热,茶山人向有此习,且作为待客的佳品。

鹤山土产。红烟原产于南美洲,明代由菲律宾输入闽粤两省。清乾隆十九年(1754)至嘉庆年间,鹤山已大面积种植,产量居全省之冠。雅瑶、桃源、龙口一带逐步成为红烟主产地,年产量高达5000吨。《广东通志稿》有“鹤山县以产烟驰名,每年出口在百万金(白银)外”记载。到20世纪30年代,为鹤山红烟产销鼎盛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红烟生产又有新发展。1986年鹤山县成为全国31个烟叶出口生产基地之一。鹤山县红烟有上南、下南、上西、下西(指地域)之分。其中以上南烟最佳,而上南烟又以芸蓼烟著称。芸蓼烟乃指今雅瑶芸蓼村黄坑猪公袍(土名)所种植的红烟。鹤山红烟素以叶色红亮,味道浓烈,香醇馥郁,油分多,弹力强,揉搓不碎,久贮不变而驰名中外,外销至澳门及印度、埃及、俄国、德国、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1951年,司徒美堂先生至鹤山县视察。鹤山农民精选出芸蓼烟,敬请司徒美堂先生转赠毛泽东主席,受到毛主席称赞。

鹤山名优特产。也叫芸蓼烟。始种于清朝中叶,约有200多年历史,是鹤山红烟的著名产品。以烟质黄净,肉厚、烟味香醇而驰名中外,远销至南洋群岛等地。著名品牌有“黄坑烟”,“云蓼烟王”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上南村民每年种红烟173.3公顷,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1951年,著名民主人士司徒美堂先生视察上南“李义兰烟厂”时,村民托他将数扎顶级黄坑烟送给毛主席品尝,毛主席收到后曾来信表示感谢,此事在当地成为美谈。近年来,由于种植红烟效益较低,多数村民已改种其它经济作物,只有少数烟农种植少量用于自吸。

鹤山名优特产。以雅瑶镇古蚕村生产而出名。该村处丘陵地区,耕地对红烟生长特别适宜。古蚕先辈在明末清初开始试种红烟,并逐渐学会施用有机肥料,如花生麸等。收烟期为芒种至夏至,此期间阳光充足,对烟青露晒有利,露晒约几十分钟收起焗至黄蜡色,再进行暴晒7天左右,此时烟叶油份适中,存放多年也不变质。早在清朝中期,古蚕红烟开始出口到南洋一带,制成的吕宋烟气味香醇,因而驰名海内外,并带动起古蚕红烟逐渐进入发展盛期。冬种时,七成耕地面积种上了红烟。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种红烟经济效益逐渐减少,村民开始改种其它作物,目前村内仍保持有几十亩红烟地,普遍用于自给。

鹤山名优水果。珍稀荔种。植于双合镇双桥东园村,故名。距今400年前,村民李卓化由新兴市国恩寺六祖手植之千年香荔引种归来。现其母株高4丈,树身粗壮,枝繁叶茂;其旁一荔,树龄过2百年,体亦伟硕,人称“母子树”。两树枝叶交错,荫覆过半亩,蔚为奇观。此两株古荔,虽历遭劫难,仍顽强茁壮,年年挂果,丰年产量达1吨。其果核细小,肉鲜味甜,清香可口,为省内不可多得的珍稀香荔品种,不仅饮誉百里,且近年旅外乡亲,每届蝉鸣荔熟,即组团归来进行啖荔活动,东园香荔则为首选。

--鹤山名优水果。产于双合镇。该荔枝品种叶尤深绿,果实呈蜡白色,肉厚清甜,可食部分占全果75%。以泗合坑尾塘所产的最负盛名,核小、清香蜜味,汁多而不滞,风味别具一格,肉脱壳后用烟纸包亦不沾湿。据史料记载:清代,附近县官,每年荔熟时,必骑马前来品尝;近年,亦成为鹤山海外联谊会所组织的“啖荔团”的青睐果品。双合种植荔枝,历史已超350年。1989年镇成立荔枝协会,加强了科研与指导,更显规模。今全镇植荔746公顷,品种有黑叶、妃子笑、桂味、糯米糍、槐枝、白腊、白糖罂等。

鹤山名优水果。以云乡盛产质优而得名。1991年,云乡镇首从高州引入试种8公顷,经省果树研究所及鹤山科技局等支持帮助,一举成功,发展至今有270公顷。因培育得法,兼水土灵气,故能青出于蓝,蜚声远近市场。该品种植株生势好,树冠呈圆形或半圆形;枝条节间较短,分枝多,树皮粗糙;果实大,粒大小均匀,呈扁圆状;单果重12~14克;果壳黄褐色,表面光滑;肉乳白色,不透明,厚0.65~0.67厘米,易离核,肉质爽脆,味清甜,质上乘,核较小,果实可食率74%;果肉含可溶性固形物21%,全糖18.6%;每百毫升果汁含维生素C52.1毫升,果实制干率高。1999年,云乡镇龙眼总产量240吨,收入220万元。

鹤山名土产之一。主产于宅梧镇。宅梧西瓜无核、含糖分高、味美可口,名扬海内外,每年西瓜收获季节,港澳地区和国内商人纷纷来订购。宅梧种植西瓜是从1978年始,先后引进“大红宝”、“鹤宝”大量种植出口。1986年后,从省农科院引种现在的无籽西瓜,原试种青皮(鹤鸣2号),后发展花皮(鹤鸣3号)和黄皮(鹤鸣4号)两个新品种。1998年种植面积达866.7公顷,全镇种西瓜一项纯收入1800多万元,其中选田村委会西瓜收入人均近700元。

鹤山名土特产。产地为宅梧镇选田村。1530年,有村民外出带回果核在当地白石(土名)种植,故又名白石芒,沿植至今,久享盛名。该种芒果以其果核小、糖分高、纤维少与果味特香而著称。几经沧桑,仅存老树20棵,树干直径50~70厘米,大多已老化,挂果率低。自1991年,选田村委会指派专人管理好老芒果树,并组织全村群众新植优质芒果16.7公顷,其挂果率高,果型大,产量多,味道不亚于老树芒果。近年更大为扩展,前景极其可观。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不知道大家在冬天的时候有没有喝过姜汤呢?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姜汤可以作为一种醒酒的食物,或者淋雨感冒的时候会可以喝上一碗姜汤,不一会儿浑身上下都会感到非常暖和。而在我们这里,平常也是可以喝姜汤的,不过还是冬季喝的比较多一点,因为冬季是感冒发烧的多发季,老人们相信在平时多吃点带生姜的食物或者喝一点姜汤能够有效的预防感冒。不过我是对生姜的味道比较反感的,吃带有生姜的菜是都要慢慢地把切成丝的生姜挑掉后才能放心吃。


不过今天要说的是姜的另外一个品种,沙姜。沙姜其实外表看上去和一般的生姜没有什么不同,而且使用方式上也与普通生姜无异。但是在味道上沙姜要比普通的生姜更加辛辣一些,很多人就喜欢沙姜的这种味道。而且除了可以食用之外,沙姜还可以入药,在医用上有比较大的用途,主要还是用于防治感冒发烧上。因为我比较讨厌生姜的味道,更别说味道更重的沙姜了,所以小时候家里很少做带有沙姜的菜。但是在很多地方沙姜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不过虽然沙姜的用处广泛,但是奇怪的是相比种植普通生姜,种植沙姜的农户却明显要少得多,而且人数也在不断减少。,按说沙姜的用途广泛,应该是有一定市场的,而且价格也不会低,怎么农户就是不愿意种呢?

第一个,利润空间比较低

这主要是跟沙姜的产量有关,沙姜虽然相比于生姜有更多的功能,但是它每亩的产量却要比生姜少得多。产量减少带来的后果就是利润空间的压缩。按照正常来说,每亩沙姜地的产量一年大概在两千到三千斤左右,按照每斤的收购价一块五来计算,沙姜的每亩收益大概在三千到四千之间。但是很多时候沙姜每亩的成本投入就要差不多三千块钱,所以总的来说沙姜的利润空间并不算很高。


沙姜没什么人种,关键还是跟市场需求有关,事实上沙姜的需求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如果作为调味品,那明显生姜会受到更多人的青睐,因为沙姜的味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重了一些,相比之下生姜的味道就比较容易接受。因为有了竞争对手的压制,沙姜的销量也就一直起不来了。即使是沙姜可以作为一种药材,但是在现在这个以西药为主的时代,沙姜可以发挥的作用有限,因此收购商们也不愿意收购这种姜的品种,极大的打击了农户种植沙姜的热情。


最后就是目前我国的沙姜种植分布还比较零散,不能够形成一个规模化的产业,这也同样是很多其他农产品的通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建人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