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主义法学派是为什么阶级服务的?

1、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法的性质与功能决定于社会,法与社会互相依赖,互为前提和基础。()

2、法律解释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然存在于法律适用之中。()

3、英国法学家洛克指出:“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4、亚里士多德指出:“法治优于一人之治”。()

5、法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6、法理学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规律和共同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7、西方法律传统的起点是古罗马。()

8、“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是伯尔曼的名言。()

9、法制和人治截然对立。()

10、一个法律规则的构成要素可以在一个条文中得到表述,也可在不同条文中得到表述,甚至可以在不同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中表述。一个条文可以表述不同法律规则的不同要素。()

11、法律规则主要由假定、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个要素组成。()

12、法的产生有一个由自发形成的规则到自觉制定或认可的规则的过程。()

13、罗马法学家盖尤斯把法分为公法和私法。()

14、秩序是法律的基础价值。()

15、法律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与普适性。()

16、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对应关系是指任何一项法律权利都有相对的法律义务存在。()

17、法的外延远比法律的外延广泛。()

18、仲裁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19、不成文法是没有用文字记载的法律。()

20、一事不二罚原则是指对同一行为不得处以两次以上的处罚。()

1、罗马法复兴时期出现的以研究和恢复罗马法为核心的法学流派是
A.罗马法学派  B.社会法学派
C.注释法学派  D.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

2、下列措施中,属于法律制裁的是
A.国家公务员甲因违法失职受到降级处分
B.驾驶员乙开车时不小心将一行人撞成轻微伤,乙主动赔偿了该行人300元钱
C.公民丙犯盗窃罪,但因有立功表现,法院判决免除其法律责任
D.党员丁因违反党纪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3、现代社会不仅需要法律这种社会规范,而且还需要道德、习俗等其他社会规范。这表明
A.法律的起源与道德有关
B.有些法律规范是由社会习俗演化而来的
C.法律规范和其他社会规范的表现形式不同
D.法律不是唯一的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

4、依照刑法规定,犯贪污罪的,个人贪污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甲贪污公款15万元,法院依法认定甲构成贪污罪,判处甲有期徒刑11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法院运用的推理方式属于

5、甲的父亲在一次车祸中丧生,甲依法律承了其父的遗产。引起遗产继承这一法律关系发生的法律事实是
C.甲与其你之间存在合法的父子关系
D.甲未声明放弃继承权

6、民间故事《铡美案》中,驸马陈世美被依法处决。这一法律现象表明
A.法律是公共意志的反映,具有超阶级性
B.法律有时候也是被统治阶级将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结果
C.法律是统治阶级整体意志、共同意志的体现
D.我国封建社会的法律也贯彻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8、法律与利益有着内在的联系。下列关于法律与利益关系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法对社会的控制和调整主要通过对利益的调控而实现
  B.法律是分配利益的重要手段,法律表达利益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利益选择的过
  C.民法的诚信原则在维护民事活动中当事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D.离开了法律,利益就无从产生,也无以存在

9、出租车司机甲送孕妇乙去医院,途中乙临产,情形危急。为争取时间,甲将车开至非机动车道掉头,被交警拦截并被告知罚款。经甲解释,交警对甲未予处罚且为其开警车引道,将乙及时送至医院。对此事件,下列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
  A.在此交通违章的处理中,交警主要使用了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
  B.警察对违章与否的解释属于“行政解释”
  C.在此事件的认定中,交警进行了法的价值判断
  D.此事件所反映出的价值之间没有冲突
10、我国《合同法》第41条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对该法律条文的下列哪种理解是错误的?
  A.该法律条文规定的内容是法律原则
  B.格式条款本身追求的是法的效率或效益价值,该法律条文规定的内容追求的是法的正义价值
  C.该法律条文是对法的价值冲突的一种解决
  D.该法律条文规定了法律解释的方法和遵循的标准

11、2005年1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发布了《酒类流通管理办法》,该规范性法律文件属于:
A法律B行政法规C行政规章D地方性法规

12、下列不属于边缘法学的是:

A概念法学B司法会计学C法医学D法人类学

1、下列有关法律作用、法律观念等问题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这说明法律是自由的保障
  B.“恶法亦法”观点强调法律的权威来自于法律自身,与法律之外的因素无关
  C.“徒法不足以自行”,因此法律不是万能的
  D.“有治人,无治法”,反映了中国古代“以法治国”的法治观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对这条规定,下列哪些理解不正确?
  A.这一条的内容是法律规则
  B.一切民事案件均可以优先适用这一条文
  C.这一条的内容所反映的是正义的价值
  D.在处理民事案件时可以采取“个案平衡原则”适用这一条文

3、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哪些选项?
A、法律价值决定了法律的目的,抽掉法律价值的法律是盲目的
B、法律价值决定法律的善与恶,能对恶法进行纠正与补救
C、法律价值不能弥补法律在对现实社会变化的灵活与适应性方面的缺陷
D、法律价值有助于限制国家权力的滥用

4、下列关于法学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从认识论角度,法学可以分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
B.法学是随着法的产生而产生的,有了法就有了法学
C.法学的研究对象存在不同层次,最深的层次是创制和适用法的方法
D.法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文化状况也是法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5、法的规范功能包括:

6、刘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烟法》中“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这一规定中“子女”的含义进行了解释,他认为这里的“子女”仅指成年子女,不包括未成年子女。刘法官的这一解释属于

7、下列关于我国法律监督的表述,正确的有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最高法律监督机关
B.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是我国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
C.各级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均可成为我国法律监督的主体
D.法律监督可以分为有权监督与无权监督

8、下列关于法治的表述,正确的有
A.法治的核心在于保障人权
B.依法治国的重心是依法治权
C.法治与法制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治国方略,而后者是一种依法办事的原则
D.法治与民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主要支柱,但法治与民主并不是天然统一的

9、下列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有
A.法律与道德并无必然的内在联系
B.道德是法律运作的社会基础
C.法律必须合乎所有社会成员的道德要求
D.法律是保障道德实施的有效手段

10、下列诸项表述中,能够成立的有
A.立法体制是国家权力分立与制衡的体制
B.司法具有被动性、中立性与终极性
C.执法的内容具有广泛性,而执法活动具有单向性
D.守法是与违法相对的一种状态

11、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有:

A 格老秀斯 B 洛克 C波斯纳D 萨维尼

12、马克思说:“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是在表述法律,……如果一个立法者用自己的臆想来代替事物的本质,那么我们就应该责备他极端任性。”下列哪一个或哪一些说法不违背这句话的原意?
A、立法应反映客观规律
B、立法不是立法者所代表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C、客观规律与法律规范是同时产生的

13、我国婚姻法规定:“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这一规定属于下列哪几个规则?

14、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所形成的法律关系是:

A绝对法律关系 B相对法律关系 C平权型法律关系D部门法法律关系

15、法律关系的客体必须:

A具有客观性B是一种资源C具有一定的希缺性D具有不违法性

16、中国法律传统的主要内容有:

A德主刑辅B重刑轻民C诸法合体D政法分立

17、下列选项中属于法的演进形式的有:

A法的继承B法的移植C法的现代化D法的改革

18、关于衡平法,正确的说法是:

A衡平法是英国大法官或衡平法院按照法律良心、自然正义或道德戒律通过判例形成起来的。

B衡平法是为了克服或弥补普通法的不足而形成的。

C衡平法形成于十三世纪。

D衡平法与普通法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

 20、法律的时间效力:

}

最近,在法律出版社的大力协助下,我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资深教授的经典著作《20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再次重印,引起学界广泛关注。《20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和《法学基本范畴研究》是由中国人著写的两部经典著作,在中国法理学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法学发展进程中扮演着开天辟地的角色。在三十多年前中国法学研究从荒芜中重建的时刻,以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和方法论观察、反思和批判西方法学发展的同时,开始尝试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基石范畴,通过一场范式革命引领着中国法学研究迅速走出幼稚。《20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自初次出版以来一直是诸多法学学子学习研究的经典著作。  多年来,本书每逢出版或重印皆很快售尽。本书再次重印,可谓学界福音,特将本书推送,使得读者能够重温本书。

绪论——西方法哲学总论/1

二、西方法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6

三、西方法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8

四、西方法哲学的历史/l 5

上篇 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主要流派

第一章 新自然法学派/31

一、古代自然法思想传统/33

三、自然法学的复兴/41

四、新托马斯主义法学/45

五、世俗的新自然法学/52

第二章 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65

一、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传统/68

第三章 社会法学派/90

一、社会法学派的形成和发展/92

二、社会连带法学/99

三、社会工程法学/102

六、现实主义法学/11 3

七、伯克利学派/119

第四章 社会哲理法学派/125

一、古典哲理法学/125

二、新康德主义法学/l 32

三、新黑格尔主义法学/145

第五章 新马克思主义法学派/148

一、新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本质特征/l 50

二、法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l 52

三、法与意识形态/156

四、法的阶级性和相对自主性/161

第六章 经济分析法学派/167

一、经济分析法学的产生和发展/169

二、经济分析法学的基本概念/174

三、科斯定理及其应用/177

四、波斯纳经济分析举要/l 83

五、波兰斯基经济分析案例/190

六、对经济分析法学的评价/197

第七章 新自由主义法学派/202

一、自由主义传统和新自由主义的生成/202

二、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法哲学/207

三、诺锡克的自由主义法哲学/222

第八章 制度法理学/240

一、制度法学的理论宗旨和目标/243

二、制度法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247

三、制度法学的本体论/256

第九章 其他法学流派/268

一、存在主义法学/268

二、行为主义法学/278

下篇 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重大理论热点

第十章 法的模式(要素)/3ll

一、律令一技术一理想模式论/312

二、规则模式论/3l 5

三、规则一政策一原则模式论/320

第十一章 法律与道德/332

一、法律与道德的关系/334

二、法与道德有无必然联系/342

三、法与道德的难题/346

四、道德的法律强制/353

第十二章 法的效力/365

一、逻辑的效力观/366

二、伦理的效力观/369

三、事实的效力观/371

四、心理的效力观/374

第十三章 守法与违法/377

一、公民守法的道德义务/377

二、公民反抗法律的问题/385

第十四章 责任与惩罚/392

一、法律责任的本质/393

二、哈特的法律责任论/396

三、惩罚的目的、理由、对象和限度

第十五章 权利和人权/412

一、法学史上的权利观念/412

二、选择论和利益论/4l 8

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422

四、人权概念和人权理论/428

第十六章 自由、平等与法律/440

一、自由的概念/441

二、自由与平等的冲突/452

三、公平的机会均等论/456

四、自由与平等的相对论/458

五、法律限制自由之证成/460

第十七章 表达自由/468

一、表达自由的结构和功能/468

二、明显的当前危险论/475

三、自主主体论/478

第十八章 正义/482

一、正义之作用/483

二、相对正义论/484

三、形式正义论/489

四、社会正义论/497

五、资格正义论/501

六、公平与效益/508

第十九章 法治/511

一、西方历史上的法治思想和理论/5l 2

二、现代法治的含义和意义/516

三、法治理论模式和法治理想/51 8

四、法治与自由裁量/527

附录一:外文参考书目/533

附录=:中文参考书目/538

附录三:西方法哲学研究论文和中文译文索引/542

  《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在课题进行的全部过程中,本人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处理西方哲学这一法学理论资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和方法论作为评价西方法学的基本标准。在此前提下,我坚持以下研究态度和研究方法:

  第一,科学的态度,即尽可能地占有充分的第一手资料,实事求是地确定西方法哲学流派的“本真”意义,不随意取舍和解释资料;既不“六经注我”,也不“我注六经”,反对实用主义;不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简单地否定一切。

  第二,审视、反思和批判的态度,即不盲目认同和被动接受;坚持用批判的眼光对待每一种观点,每一个法学家,每一个法哲学流派,试图通过敏锐的批判达到深刻的理解。

  第三,比较的方法,即对西方法哲学流派之间进行比较分析,并注意把理论观点和理论体系的比较与对它们的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影响的比较结合起来。

  第四,历史的方法,即既历史地再现又历史地评价西方法哲学的理论和方法。

  第五,宏观综合与微观分析结合,宏观综合研究主要针对各种法哲学思潮的历史、社会、文化和实践背景,政治立场,理论走向,一般特征等。微观分析主要针对具体范畴和观点。

  第六,采用首先将西方法哲学思潮分解为流派和理论热点或基本理论,然后逐一研究的分析结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