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外伤骨折也会导致肌肉萎缩?

骨折损伤在运动中时有发生,骨折后患肢的活动会明显受到限制,功能的完全恢复至少需要几个月,病程相对较长。损伤恢复速度与损伤后的护理措施密切相关。如果护理得当,病程能相应缩短。但如果护理不佳,不但病程延长,还容易引发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出现。

骨折后如何预防肌肉萎缩?

骨折后患肢功能受限程度较大,且由于伤痛的影响,很多病患都不喜欢活动,但这样做其实不利于损伤修复。因为骨折的恢复进程所需时间较长,少则一两个月,如果在这一两个月内,始终卧床休养,患肢及周围肢体长时间得不到足够的力学刺激,导致其新陈代谢大大衰退,进而引发废用性表现出现,比如肌肉萎缩。

所以在骨折休养期间切忌有“休息即修复”的错误认知。预防肌肉萎缩等废用性症状出现,及早的功能锻炼十分关键。患肢以及周围部位只有适时地得到相应的锻炼,肌肉才能保持正常的形态以及肌力,避免萎缩粘连。

及早的功能锻炼十分重要,但锻炼需做到合理、科学,否则也是无济于事。骨折早期患处疼痛、肿胀仍为明显消退,不宜大幅度活动患肢,主要以休息加抬高患肢为主。但为了避免关节粘连、僵硬以及肌肉萎缩,可以先进行一些简单的肌肉收缩舒张活动以及手指、脚趾活动,有利于促进静脉以及淋巴回流,消除血肿。

骨折中期肿痛有了明显的好转,此时不宜再卧床不动,可以开始进行一些患肢的功能活动,但在活动幅度以及运动量上需有所把控。

比如下肢骨折,中期锻炼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关节屈伸、抬腿等动作,情况允许的话可以尝试下地站立。后期是骨痂形成的关键时期,功能锻炼可以全面进行,比如负重练习以及肌力训练,有利于促进骨痂的形成并恢复患肢功能。简而言之,骨折后的康复锻炼需循序渐进,不可偷懒,也不可急躁,这样才有利于损伤修复。

骨折后的功能锻炼对于损伤修复有所贡献,需及早提上日程。同时饮食调理上也应积极配合,损伤修复效果更佳。

}

骨折后,常常会出现一些肌肉萎缩的症状,这是由于骨折的治疗中要求受伤部位少做运动所导致的。对于比较轻的骨折,也比较轻,伤愈后多注意适量运动就好了,对于比较严重的,就需要注意预防了。

一般而言,骨折的治疗包括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三个基本步骤。其中骨折的固定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这就意味着患肢将在数周、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被限定于某一体位而不能活动。即使在骨折达到临床愈合前,某些可能影响骨折愈合的活动仍是被禁止的。肌肉萎缩的症状常常出现在这个时候。

同时,由于疼痛,一些必要的、适合的练功活动也不能为患者所采用。结果,患肢的骨骼肌因得不到足够的力学刺激,新陈代谢大大降低,出现废用性肌肉萎缩的症状,而骨骼肌的萎缩又限制了关节用肢体功能的恢复。因此,在治疗骨折的同时,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肌肉萎缩的发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肌肉萎缩如何处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