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宝盛华 工作压力大吗?工作氛围怎么样?

随着全球商业环境的竞争日益激烈,员工有责任尽其最大努力来提高绩效。但这可能会导致高压力水平,对员工的幸福感和敬业度产生负面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公司正在积极探索创新的方法来应对工作场所的压力--从灵活的工作时间等微小的变化到整个工作日(如每周工作四天)之类的实验。 科技能否帮助管理工作压力,利用员工数据来提出缓解压力的策略?人工智能(AI)能够挖掘积极心理健康的数据吗?我们采访了文化分析平台Receptiviti的首席执行官乔纳森·克林德勒(Jonathan Kreindler)。该平台利用心理学和自然语言处理来识别有助于管理工作压力的数据。   工作场所的压力以及为何需要AI来提供帮助 如果您查看有关工作场所压力的最新指标,那么很明显,是时候使用基于AI的工作场所压力管理工具了。 压力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员工不敬业,甚至员工流失,因为员工都在寻找压力小的工作。克林德勒说,这些成本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最近的研究指出,雇主每年的成本接近1900亿美元。 如果您需要进一步的说服,以下指标可以说明为什么如此需要工作场所压力管理:

}

学者管清友说,我从未见过如此严峻危机之情景。

上海疫情,我也被封在家里。3月11日踢了最后一场球,没想到,从3月13日开始,小区封闭至今,下一场球,还遥遥无期。这期间,我做了13场直播,我们劳动法团队做了近20场。我们希望能以我们的绵薄之力,陪伴我们的客户/伙伴们到解封的那一天。

五四青年节那天,我邀请了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三位大咖(万宝盛华大中华张锦荣、法国里昂商学院全球人力资源与组织创新研究中心唐秋勇、盖雅工场章新波),一起聊了聊“不确定性下人力公司的应对之道”。在微信视频号直播间,将近3000名观众一起参与,聊得很嗨。

观众们反响热烈,表示很有收获,我也想把这些收获,分享给你。

本文8708字,预计15分钟读完

作者系塞氏中国研究院及劳达咨询集团

(点击视频观看:人力行业当下的挑战与困境

人力行业是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它链接了两方:一方是广大的实体企业,从制造业、服务业到互联网、高科技,各个行业都有;另一方则链接了广大的劳动者。

疫情之下,上海的大多数企业无法开工,人力公司也是如此。一方面无法开具发票,很难从合作客户这边收到账款;另一方面,面临大量外包、派遣包括自有员工的工资、社保等巨大支出,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三个月的现金流压力,成为了很多人力公司的第一个挑战。

相比于其他行业,人力公司更大的压力还在于,在有些情况下,它还不得不承担帮助客户垫付薪资社保款项等责任。这个现金流压力,不是其他行业所能比拟。

除了现金流外,还有如何确保居家办公期间团队绩效、如何高质量完成客户服务交付等棘手问题;不止于此,更大的焦虑还在于,即使我们能在短时间内跑赢了这一波疫情,下一波疫情会在哪里?不确定性,成为了我们最大的挑战。

视频连麦/共创自组织系列对谈
第22期直播嘉宾有↓↓
张锦荣(万宝盛华大中华副总裁)
唐秋勇(法国里昂商学院全球人力资源与组织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
章新波(盖雅工场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魏浩征(塞氏中国研究院及劳达咨询集团创始人)

我们与线上近3000名观众一起,讨论交流了以下话题↓↓

疫情反复之下,如何面对现金流、居家办公等挑战?

人力公司如何应对已成常态的不确定性?

面向解封后的未来,行业新的尝试会是什么?

疫情反复之下,都碰到了哪些挑战?

人力公司可以分两类机构,一类是做咨询、培训、招聘、测评的,我把它称为A类,A类机构需要养自己的员工。第二类除了养自己以外,还要养一些外包的员工、劳务派遣的员工,这一类企业我把它称为B类。A类员工少一点还好一点,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没有收入,或者说应收账款现在收不上来,这是困难的。但是B类企业,不仅要养自己的员工,还要承担大量的劳务派遣员工或者外包员工的费用,这个就尤其困难了

做外包的比较好的状况,账期是30天,还有60天的,甚至极端的有90天的。3月份封小区到现在已经5月了,对于一家外包公司来说已经进入了第三个支付周期。那么90天的现金流量,再加上自己的员工、外包的员工、派遣的员工,这个就是特别困难的。可能会有一些企业撑不下去了,尤其是现在的收款环境也趋于恶劣,因为人都走不出去嘛。这就是我们行业的困境。

盖雅工场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我们跟锦荣老师遇到的情况会略有不一样,因为我们是一家以科技、以软件为主体的一家企业,我们在客户方资金的压力方面相对来讲会小很多,我们还是以自有员工为主。我们总部在苏州,客户在北上广深,2月14号,苏州的疫情开始,到深圳,然后北京冬奥会,再到上海,我们的总部以及我们服务的所有核心城市基本上都出现疫情反复状况,这对于我们的挑战就在于说过去我们有很多面对面的沟通,跟客户的面对面的交互,现在全部被变成远程了。

我们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开过公司的年会了。我们花了很长时间要解决的就是远程办公的效率问题,因为我们都是知识工作者,原来干研发虽然说看上去已经有具备远程工作的基础,但是你真正把他散落在家里以后,第一个礼拜第二个礼拜可能还可以,但到第三个礼拜开始,整个居家办公的倦怠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大幅下降,这不是个人的问题,有很多基础条件的问题。我对中国的居家办公坦白来讲不是太看好。一个很客观的原因,大量的同事在家里头他都没法有一个书房,你连个独立的书房都没有,你经常可能在卧室在餐厅在客厅,小朋友在跑来跑去,家人在跑来跑去,对吧?尤其上海的同学们还要每天抢菜、取快递、做志愿者、做核酸,哪有闲工夫?

另外,有些客户的事情也遇到了一些挑战,比如说我们差不多30%的业务在上海,新客户签约、新客户沟通,就基本上处于暂停状态了。远程如何沟通?远程怎么保证服务效果?远程怎么来推进我们的商务活动?这个过程是很麻烦的。我们过去对电子签约还没有太大的感觉,今年我们确实上电子合同了,现在变成了发票问题。上海很多企业发票开不出来,也有的是发票开出来后送不过去。

在去年年底,我们做的战略是全国布局,更大范围地扩张,高增长。没想到春节后整个疫情和经济状况急转直下,我们2022年的战略要调整。去年11、12月花时间做的事情,需要在今年2、3月份重新再做一遍,做完以后短时间内要跟团队达成共识,说不好意思,我们这个战略因为基于这样的原因要变成这样的,那你的预算,你的目标,你的激励政策,都要做一系列的调整。这个工作压力就非常非常大。

法国里昂商学院全球人力资源与组织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人类史上发生过很多危机。有一部电影,英文叫“Too big to fail”,中文一般把它翻译为“大到不能倒”。电影里边两个主角,一个是美联储主席,还有一个财政部长。那时候美国经济已经接近到崩溃的这个状态,开始他们还不当回事,突然有一个人:通用电气的首席执行官,给财政部长打了一个电话,说我们账面没钱了。通用电气是一个几百年的公司,能活百年的公司不多,而且它是在工业领域、金融领域非常多元化的一个巨头,说账面没钱了,所以美国政府后来就采取了紧急行动,那个时候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叫注入流动性。

所以这就引发一个问题,就是经济的本质是什么?我觉得其实经济的本质就是流动性,人的流动、资金的流动、能源的流动、信息的流动、货物的流动等。所以要解决经济问题,本质就是改善流动性那现在对于我们这个行业的问题,往大了说,就是人的配置问题,是一个经济里面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了,对吧?我觉得其实我们这个行业呼吁的不多,不像有一些像工业汽车行业,你看他们敢讲啊,对吧?行业不断在呼吁,那问题解决的速度起码是会加快的。

我们这个行业相当部分公司,比如说外包或者派遣或者类似的这种staffing公司,不仅要发自己员工的工资,实际上还要帮客户去发工资。我粗略地看了一下我们这个行业的上市公司,从他们的财务报表上大致可以看得出来,基本上要平均帮客户垫付工资到三个月以上了。这其实就是大客户困境。5月份这些公司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程度不同,在现金流量上的巨大危机。所以我觉得5月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我们大概只能寄希望于说流动性(从人到资金)要尽快恢复。如果能够及早复工,那么会避免很多的悲哀。

塞氏中国研究院及劳达咨询集团创始人

大客户把他的现金流压力转嫁到我们人力公司身上来了,这是一个方面,另外还有一个更大的麻烦,中小企业客户他干脆就“甩锅”给人力公司了。

我知道有些人力外包业务,跟客户签的是“全风险外包协议”,对吧?那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客户说把人退还给人力公司,他说退就退了,他还合法合规。但是这些员工呢,你自己又用不了,又很难再转派出去,基于劳动法的保护,你还很难解雇,怎么办?继续维持法律关系的成本,或者违法解雇的成本,你是否扛得起?即使是劳务派遣型的业务合作,人力公司也存在着一个连带责任的风险。

以前的话,基于流动性,可能在我们常规的一个市场经济活动当中,我们基于客户总量的优势,会有一些风险的对冲。但在当下这种很难流动的时期,所有的风险全部集中起来,有些中小企业它可能真就撑不住了。

盖雅工场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我觉得目前的这个状况对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企业几乎都是一场危机,除了那些做核酸检测之类的小部分外。现在绝大多数公司的战略都变成三个字了:活下来,我给我们的公司再加三个字:剩下来

我们SaaS行业过去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大量的资金涌进来,导致我们这个行业存在一定的虚假繁荣。当然好处是说也储备了一定的现金,能够支撑过这个压力,但是如果你的基本面、你的商务的本质有状况的时候,那你能熬多久?就像大潮退去的时候,到底谁在裸奔、谁在裸泳?其实在危机过程中是很容易被看见的,所以你活下来、剩下来最核心的方法还是现金流的保卫战。

我们作为一家SaaS服务供应商,不可能独善其身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真正共同富裕确实是个好东西,对吧?你的上下游都很富你才会富,如果上下游都很穷了,你中间这个环节上是不可能发财的。

人力公司如何应对已成常态的不确定性?

塞氏中国研究院及劳达咨询集团创始人

还有一个更大的压力,来自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发现,疫情它其实就代表了大家一直在说的“乌卡(VUCA)”,代表了不确定性,对吧?我们假设5月底之前跑赢了这一波疫情,然后下一波疫情在哪里?下一群“黑天鹅”什么时候来?我们面临着一个又一个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就是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基本特征,我们必须是要跟不确定性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接下来有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就是我们如何去应对这样的一些不确定性?我们如何去克服、如何去战胜,或者如何在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当中活下来?

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明白,我们现在是现金流保卫战,保卫住现金流就活下去,保卫不住现金流就活不下去。不确定性现在变成了唯一的确定性了。应对不确定,前提是你现金流保卫战能够打好,如果活不下去的话,你也就没有机会继续跟不确定性共存了。

对于一家企业内部来说,人力资源部是帮助企业达成战略目标的一个支持部门,我们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呢,其实也是帮助其他行业,帮助制造业、服务业达成企业的市场目标的支持行业。所以我们毫无疑问一切为以客户为本,好的机构,跟客户是唇齿相依的关系,资金流就好些;不好的话,那就是相互甩锅了。与不确定性共存,我们顺势而为才是生存之本。 

不确定性成为确定性了,多变、异变、突变成为常态了;这时节,特别体现出企业的成功取决于它的资源获取能力。抗压能力强的机构,主要体现在团队里每个小单位都有自己高度的灵活性,与甲方处在一个天然友好的小宇宙中,共担风险,宅在家里也能周转。企业有韧性,体现它的组织机制上的优越性。

现在不得不做减法了,做减法靠老板的决断力;疫情后才有机会做加法,做加法靠老板的格局。你有什么样的格局,什么样的价值观,你有什么样的一种能力把你的精英团队调整到最佳状态,这是你的本事。

法国里昂商学院全球人力资源与组织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

2020年相比较的话,这一次对经济的影响是要更大一些。我之前一家公司,在我离开的时候,我待了有十七八年,这十八年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从来没有出现过亏损。我离开之后我自己就在反省,我发现我只有一个能力,我只会做加法,每年都在扩张、业务在增长、团队规模在增长,其实我从来没有做过减法,一直是一帆风顺的状态。市场总体上是相对稳定的可预期的,我可以做预算,明年的收入多少成本多少,然后拼死拼活达成这个目标,基本都能达成。

我想过去整个中国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20多年,大部分公司基本上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很多公司白手起家,现在动辄都已经上百亿的流水了,这个增速可想而知。但是其实我们没有见过大的风浪,也就是说我们过去只会做加法,我们不会做减法的,我们只会进攻,不会防守。所以疫情到来实际上考验的是我们做减法的能力,我们打防守反击的这个能力,我们在不确定性中捕捉机会的这种能力

所以,其实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学习一下魏老师谈的“自组织”。巴西的塞氏企业,它在组织文化、组织架构等各个方面,激发了全员的主人翁意识,风险不再是由一个人来承担。塞氏这家公司之所以能做大做强,能够持续经营80多年,就是用“自组织”所建立起来的强大的组织力。在管理学上,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叫组织公民意识。

老板的认知要提升,在组织架构、在管理理念等各个方面,经过这个疫情,我觉得可能是一个企业管理哲学,包括管理理念、价值观、老板思维的一个迭代升级的机会。还在用过去20年一帆风顺那种环境下的管理哲学、管理思路是很难幸存下去的。

我们谈到现金流,现金流对于一家公司的意义,相当于空气对人的意义。一家公司要活下去,基本来说一定是进水管大于出水管,我们简而言之叫开源节流。在今天这种情况之下,开源是很困难的,你唯一能做的大概只能是节流,你要控制成本,只有把负担降下来,用空间换时间才能活得更久,你活得越久,你才可能有很多的机会,那个机会可能是在5天以后,那个机会可能就是一个爆发性、爆炸性的增长机会。

达尔文曾经讲过,不是最大的物种,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物种活下来,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适应变化的前提是表现出比较高的敏捷性、柔韧性以及适应力。在今天而言的话,考验的是一个组织的韧性。你唯一能控制的就是你能控制的那些事情。今天我们可能就需要组织内部去求索,具体方法搞不清楚的,可以找魏老师上他的课。

盖雅工场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面对这种高度的不确定性,说实话,做创始人、做CEO是很焦虑的,过去我们确实发展速度太快了,过去中国的企业家,中国的创业公司,中国的各行各业的人士,他没有经历过危机,没有经历过大萧条,没有经历过巨大的这种冲击变化。这个过程中,到底我们是跟着电梯往上走的,还是自己爬上去的,有时候搞不清楚,那突然电梯在往下行的时候,我们怎么办?过去讲究要快,现在来讲,我说要慢,越是混乱的局面,越要慢,要看得更稳一点很多事情要延迟判断,延迟质疑,让子弹飞一会。

五一期间我跟我们的高管团队每天晚上8点学华为。在华为的历史当中,在这种高度的不确定性危机的状况下,华为是怎么应对的?有四句话是让我感触深刻的,我认为非常适合我们当下这个状况。

要在心态上做最悲观的预期;

一定要有最坚定的信念,就是你的基本面,商业的本质是没有变化的,你能够给客户创造价值;

做最充分的准备,包含你资金流的准备、人才链的准备。危难之中显身手,我觉得危机是检验团队的最好的方法,谁行谁不行,谁靠得住谁靠不住,就是在危机中检验出来的。危机正好是你做人才梳理、团队建设、梯队建设最好的一个机会;

做最坚韧最艰苦的奋斗。

在战术上我们学华为,首先是稳住阵脚,第二是收缩战线,第三是夯实基础,第四是等待时机。危险跟机遇总是并存的,一定是有机会的。我始终相信在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跟体系当中,有足够的机会,有足够的长期向好的能量在发展。我绝对相信中国的劳动者们是全世界最聪明、最勤奋、最最拼命的一个群体。所以在危机之后,他一定有机会能够爆发式的增长。

塞氏中国研究院及劳达咨询集团创始人

过往很多公司的快速增长,掩盖了我们的不足。企业家们没有意识到能力的缺陷,无论是战略层面还是战术层面,包括组织层面,很多该干的事没有干,不该干的事干了。因为我们市场太大、发展太顺了,大家都在享受中国这样的一个黄金发展期的红利。所以,我觉得有很多企业的增长(尤其是人力行业),其实是假增长我们看到销售额、利润每年都是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但我们的组织力,我们团队的能力,并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所以越是现在这种危机时期,越能暴露出来我们企业的真正短板。我们很多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建立起来。

我觉得我们现在最大的危机,不是现金流的问题,站在组织层面的话,最大的危机是我们领导力的危机,是我们组织能力的危机换句话讲,假设现在这个疫情全部已经被解决,我们恢复正常了,你是不是还能够可持续地一直往前走?或者说,假设疫情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我们的常态,你的公司就没法发展必须关掉了?我们现在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加入这个战场的聪明人越来越多,牛逼团队也越来越多,你是不是还能够一直这样再走下去?

我们过往的管理办法、组织办法,更多的是基于预测和规划,对吧?那我们今天的不确定性,我们谈的是一个无法预测的一种场景,所以基于预测去搭建的这样一种组织管理形态,你的一个指令,从上到下层层去传递这样的一种做法,在今天不确定性时代是不是还可以?团队的灵活性、敏捷力、适应性、创新能力,来自于哪里?它是来自于规划、来自于层层管控,或者说来自于指挥和监督吗?这些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东西。

你如果想继续留在这个牌桌上的话,要活下来、要剩下来,我觉得当下的最大考验是,你是不是能够凝聚起整个团队的力量,共克时艰,一起往前走。当下是一个必须要做组织重启,也是一个做组织重启最好的时机。重建企业组织内部的凝聚力,重建信任,是当下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面向解封后的未来,行业新的尝试会是什么?

盖雅工场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坦白来讲,解封后,不是马上开始一个新尝试的时间点,反而应当是更加聚焦于主航道,聚焦于自己的主战场这个危机过程,本身就是竞争的一个分化,有可能是拉开差距,可能是追赶的更好时机点。我觉得还是要把主要的资源力量放在主战场上面,在自己的主航道、主赛道上杀出来。未来的人力资源服务或者说劳动力市场,在结构上会变得更加复杂、灵活,成本变得更加高。我们的客户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在劳动力的适配上将会面临巨大的一些挑战,这也是我们的机会。

我们可判断的未来长期趋势是人的灵活性、稀缺性,所以我们希望在员工层面能够有更多拓展,跟人力公司有更大的合作,在我们自己的主航道上分享资源。我们会选择把创新的机会跟同行业的各家公司一起来合作。我们会用更开放的心态去合作,这可能是我最愿意去尝试的一个事情,也是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在逐步更开放的一个状态。我把主航道给聚焦好,那在上面的资源、客户流量有可以共享的一个机制,在这个新的尝试上大家能够彼此共同富裕。

法国里昂商学院全球人力资源与组织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

如果我们站在未来看未来,那有一些事情是可以推论的,比如整个行业可能会更加集中化,一些竞争力不强的现金流不够的公司可能会死掉。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它对于那些竞争力强的公司不是一件坏事。当经济一片大好的时候,泥沙俱下,什么公司都能活下去。当这个白垩纪晚期了,陨石砸到地球了,那可能只有少数的物种能够活下来,真正的强者能活下来。

可能首要急迫做的是要比以往更多的去跟客户沟通、交流。新的机会、新的需求可能正在浮现,你坐在家里是不知道那些机会的。大量的跟客户去做沟通,甚至跟客户的客户去做沟通,你做了大量的沟通之后,一定会出来新的思路、新的想法、新的创意。客户的问题,客户的痛点,客户的客户的问题,客户客户的痛点,恐怕正是我们的机会之所在。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之中去发现捕捉那些机会,以及怎么去驱动你的团队。所以这个时候,不仅是比现金流了,更重要的是比你的组织效能。

市场不好的时候,才真正能够焕发企业家的这种激情,这个时候,才是经营一个企业最有趣的时候,最有劲的时候!

只要活下来了,就会有机会。市场压抑的太久了,肯定会有市场的反弹。问题是这一个反弹有多大,谁能够率先抓到这种机遇。我们说怎么增长,其实还是一个怎么提高人效的问题。我们做企业的一个任务是获取资源,第二个任务是把资源配置好。资源配置就是企业的内功问题了,现在大家竞争来竞争去,它的本质就是资源配置效率的竞争。什么样的组织,什么样的企业,它的资源配置效率,也就是说它的人效,特别高呢?就是那一种从下到上自我驱动型的组织,它跟科层式组织不一样,它有能力拥抱现在的不确定性,因为它的活力特别强。

4月7日塞氏新组织学社办的《疫情下的组织敏捷性》的那次直播我也听了,我对“敏捷组织开发六个盒子”原创者李文波讲过的那几句印象深刻。

他说敏捷组织的三个管理基础:
  • 一是清晰的决策和组织权;

  • 二是标准的工作流程与跨部门的协作方法;

  • 三是清晰的、快的、果断的治理决策。 

(点击视频观看:如何开启组织级敏捷变革?

我前年也参加过塞氏研究院组织的自驱型组织培训,十几堂课,前后经历了三个月,我是非常有感受的,我建议行业的企业家高管们有机会都来学习一下。自驱型组织与科层组织的区别是能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

任正非说过一段话,他说华为没那么伟大,华为成功也没有什么秘密。华为的成功就一个字——傻!华为就像阿甘一样,认准方向,朝着目标,傻干、傻付出、傻投入!

今天其实是一个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时代,大家都在发生变化,前所未有的变化,每个企业都在寻求应对。要应对好外部变化,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内部,就是8个字,叫:组织变革,激活个体。凡是不断吸收外部成果、不断学习进步、增强“人本”的企业,就会不断强大;凡是固步自封、失去改革动力、生产性下降、阻碍力大的企业,不管多强大,都必将走向衰败。

我们永恒不变的那句话叫“做好内功”。尊重个体的价值,强调群体的智慧,激活员工的价值,让员工达到自我驱动,使命驱动,这是最好的应对方法。当然这个过程是艰苦的,有些老板不喜欢,他觉得现在讲技术,讲策略,讲商业模式,他不太喜欢做内功,但是我告诉他,真的要回过头来认认真真地回归本源,从上到下从下到上,重新系统性检验自己的缺点,把它完善起来。

这可以戏说成行业机构重回峰的最后一战,为什么说最后一战呢?熬不过去的就死了,对它而言就是最后一次了。活下去,剩下来的,才能与新起来的一代,进行下一周期的轮回!

打赢现金流保卫战,你才可能是活下来、剩下来的那一位;
做好减法,企业家要有决断力,你才能熬过黎明前的那个夜晚;
做好加法,企业家要有大格局,由外向里练内功,你才能有增量发展。

点击视频观看精彩

搜索“魏浩征聊自组织”视频号,进入首页点击【直播回放】(如左图所示),即可观看完整版视频内容。

VUCA时代,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组织能力提出了不同要求:

  • 个人、团队、组织的共创效能

  • Z世代崛起后,个人需求,团队目标,组织战略的共生发展新模式

  • 人人都是创造者的自主管理新模式

组织力发展,找到进化方法和路径,才能让企业对增长充满了信心。
聚焦转型瓶颈,从组织力发展的本质出发,到领导力提升,思维转变,肥沃组织土壤,通过参与式管理,落地到组织能力。

对企业如何向员工要发展、向客户要发展、向活力要发展、向创新要发展,向精益要发展,向敏捷要发展?

组织力发展官ODO认证培训:分模块、讲案例、讲方法、给模型、做操练、做引导、做复盘

是个体能力简单叠加之外

是组织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组织力发展官ODO认证研修班

- 详情咨询,添加课程顾问 -

助力企业转型为自驱型组织/青色组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万宝盛华是做什么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