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眼睛发黄是怎么回事?


欢迎大家再次回到哗仔说鱼专栏。

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最近来咨询哗仔的鱼友,很多人都在问水色异常的问题,尤其是水色发白的状况,尤为多见。

所以,哗仔决定今天说一说水色的问题,给小白玩家们一点思路。

本文适合宠物鱼新手小白,本文不适合海水缸和草缸。预计阅读218


鱼缸水白雾蒙蒙的,你千万要警惕了!

这是最常见的病态水色。

这也是新手宠物鱼玩家死鱼的第一大原因。

先说说,水为什么会变白?

学术一点说:是异营菌和硝化细菌在争夺空间的战斗中占了绝对上风。

换成人话说:你的鱼缸里,腐败细菌太多了,硝化细菌太少了。(腐败菌是异营菌的一个大类,在本文中,你权当是一个含义就行了)

鱼缸里最重要的是菌群的平衡,全部是有益菌,是不行的;全都是腐败菌,也是不行的。必须要符合菌群的生态平衡。

而你看到的白色景象就是菌群失衡的现象。

多说一句:你肉眼看到的白色,那就是异营菌在工作的场景,确切的说,你用肉眼看到了“一大波细菌想你靠近中”的异象。

再说一个常识,很多小白鱼友不知道:异营菌和硝化细菌在鱼缸里的诞生,根本就不需要人为去添加,老天爷用魔法就可以让你的鱼缸里出现这两种小精灵。而现在很多人去给鱼缸添加硝化细菌,无非是为了缩短硝化细菌产生的时间而已。但是你再怎么缩短,也快不过异营菌的重生速度!

在鱼缸里没有杀菌剂和抗生素的前提下,异营菌的产生速度要远远快于硝化细菌的产生速度,只需几个小时。

结论:鱼缸水发白,是因为异营菌太多了,而同时硝化细菌太少了。两种细菌在鱼缸里都是必须的,缺一不可。

那么我们就来思考一下,哪些原因可以导致这个结果?

第一种原因:硝化系统还没有建立就放鱼。这是绝大多数新手小白经常犯的错误。养鱼先养水,这句话快被说滥了!但是还是有很多小白不会养水。你把自来水放进鱼缸,很快就有了异营菌,但是硝化细菌需要2~3周才能全部到位,你不到一周就放鱼,于是,你的鱼缸变成了异营菌的嘉年华,无数异营菌在你的鱼缸里开PARTY,所以你的鱼缸变成了白色。

第二种原因:你在鱼缸里放药了。通常是杀菌药或者抗生素。比如二氧化氯,高锰酸钾,硫酸庆大霉素这一类药物。杀菌药是把双刃剑,在杀死有害菌的同时,有益菌也会被殃及池鱼。等药劲过去后,狡猾的异营菌先到,而硝化细菌姗姗来迟。于是水变白了。

第三种原因:你清洗滤材了。所有的硝化细菌都是在滤材上生长分裂的,你清洗了滤材,就意味着把硝化细菌杀死了。于是,异营菌会趁机攻占硝化细菌的城池,于是,你的鱼缸水变白了。

多说一句:鱼缸水变白了,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应对,是会死鱼的。

原因知道了,其实对策也呼之欲出。如果你还是你理解,可以私信哗仔,我再给你细讲,这里就不浪费时间了。

因为,哗仔相信,很多宠物鱼爱好者已经知道该怎么办了。


鱼缸水发黄了,其实很好解决

鱼缸水发黄的鱼缸数量,其实未必比发白的数量少,每天来哗仔这里咨询的人也是大把大把的。

下面就公布,鱼缸水发黄三大原因。

第一种原因:饲料掉色。最常见的是鹦鹉鱼的鱼缸。可能是普通鹦鹉鱼的价格太低了(我知道有很贵的鹦鹉鱼品种,我这里说的是那种便宜血鹦鹉),再加上养鹦鹉鱼的人数众多,这就为劣质鱼粮迎来的充满希望的春天。买便宜鱼的人,通常喜欢去买便宜的鱼粮。哗仔把这种社会现象称为“穷”。因为没钱,所以买便宜鱼,因为没钱,所以买便宜鱼粮,因为没钱所以养活了一小撮不良鱼粮厂家。对策很简单:多赚钱,买贵一点的鱼,买好一点的鱼粮。(这一段话说得很直接,有点扎心,一部分鱼友肯定很不开心,但是,是实话,你不喜欢我也没办法,你要是想听假话,抱歉了,哗仔不会说。如果人人都不贪便宜买假货,假货是没有生存空间的);

第二种原因:物理过滤系统太弱。这种现象绝大多数出现在上滤鱼缸,带滤桶的鱼缸和带内置过滤器的鱼缸。这三种鱼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物理过滤太弱。鱼缸的过滤系统分为物理过滤和生化过滤。其中物理过滤主要由细绵和魔毯来担任。他们是鱼缸的一级过滤系统,也是绝大部分水体废物的处理中心。这种原因引起的鱼缸水发黄,本质上鱼粪便和食物残渣粉碎以后形成的细小纤维在水体中飘荡的景象。这个时候,你把你那肥嘟嘟的脸靠近鱼缸外壁,然后瞪大你那铜铃版的小眼睛,使出千里眼的神通,你会看见无数细小纤维颗粒在水中飘荡。这种情况的对策是:加强换水频次,给鱼缸加强物理过滤,比如多加几块棉。不过要想根治,你最好换下滤鱼缸,在干湿分离盒里面多放一张魔毯,问题就解决了;

第三种原因:你放沉木了。这是正常现象。这种案例一般出现在三种鱼缸里:南美短鲷鱼缸、南美神仙鱼缸和中国原生鱼缸。沉木会褪色,这是正常的,没必要大惊小怪,也无需解决。

当然,也有可能是药物引起的变黄,例如呋喃西林,但是那就不需要讨论了。你都放药了,你还不知道为什么水会发黄?你在逗我玩呢?

放药了,水变黄了,你又不会把水变成无色,你可以来找哗仔,我帮你!


鱼缸水变绿了,喜忧参半的景象

鱼缸水变绿,有人欢喜有人忧。

什么人很开心?玩金鱼的玩家,他们很开心。

除了玩金鱼的朋友,估计就没人开心了。

鱼缸水变绿,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第一,说明你鱼缸里的水质其实是不错的,水质差,是不长藻的;

第二,处理起来很麻烦,你有的忙了;

水变绿,本质上是鱼缸里的小球藻爆发了。

小球藻的爆发有三个必要条件,缺一个都做不到——

鱼缸里的常见藻类有很多种,比如:褐藻、丝藻、刚毛藻、黑毛藻等。

但是,你要知道一个常识:小球藻并不是最常见的藻类。

因为它的爆发门槛有点高。

它的繁殖速度极快,正因为这个原因,老天爷在编写程序的时候,给它设定了两个苛刻的数值。

一个是水体里的养分必须极其极其极其极其极其丰富,这才能满足它快速繁殖的特点;

第二个是要去除它是极其极其极其极其极其麻烦的,注意了,不是困难,是麻烦!

这种鱼缸,通常有一个不喜欢换水的劳动人民在伺候。

水中积攒了太多硝酸盐和磷酸盐,才会有能力召唤出“小球藻”这尊大神。

去除办法很简单,也很麻烦:开杀菌灯就行。

小球藻见了紫外线,很快就死翘翘了,但是也会很快的腐烂。

这时候,如果你没有充分的认识,你就会只开杀菌灯,其它的什么也不做。

再然后,你的鱼就全死了。

小球藻死了以后,会快速腐败,其结果就是水体里的氨氮数值急速上升,从而形成急性氨氮中毒,你的鱼就死了。

你的家里也会充满了小球藻的“芬芳”。

如何处理这个大麻烦呢?

答案:洗刷刷,洗刷刷!不停的清洗的家的洗棉,把死掉的小球藻尽快清除出去。一天之内洗个十次八次,很正常。

你还别嫌麻烦!你不经常换水,这是因;你要不停的洗棉,这是果。有因有果,合情合理。

如果你不想家里充满鱼腥味,你可以在鱼缸里放一点芽孢杆菌。

如果你还有不懂的,来私信哗仔!

哗仔心里话:快过年了,谁不希望自己家的鱼缸是水清鱼靓?如果你遇到养鱼的问题,说不定会遇到一个愿意帮助你的朋友,一起玩鱼,一起聊鱼~~~

哗仔说鱼,只为新手而存在~~

你与成功养鱼之间,只差一个哗仔的距离。

记得关注哗仔说鱼网易号,更多逗逼养鱼文字等着你。

找到哗仔,其实很容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 网罗铲屎官养宠趣事,分享给喜欢宠物的你。

波奇网——中国宠物行业第一个11.11单日销量过亿的宠物用品销售平台。 买放心宠粮,就上波奇网。

  发财鱼的学名为血鹦鹉,因为身体通红被大家称为发财鱼,发财鱼也正因为独特的外貌而被大家喜欢,在发财鱼的养殖过程中,杨准则只要注意七个方面,保证可以把发财鱼养殖的健康又漂亮。

  发财鱼对水质的适应力极强,从弱酸性到中性的水质都可良好地存活,但最好是用弱性且硬度较低的水质来饲养。另外,因为发财鱼先天有嘴部愈合的情况(尤其是特A级和A级的发财鱼),在引入水流经过鳃部以供呼吸所需的能力上就少了一半。因此,鳃部的呼吸作用成了明显的“致命伤”!一旦鳃部受伤或是吸取氧气的过程不顺逐,会直接影响发财鱼的生理健康。

  所以,饲养发财鱼需要更优良的水质和充足的氧气。尤其是需要降低水中的溶解的养分,避免细菌大量滋生和引起鳃部疾病,维持鳃部细胞能有效地吸引氧气的能力,相形之下变得相当地重要。为了改善和稳定水质,饲养缸最好配备生化过滤棉、增氧泵、增氧曝气设备。

  饲养中发现:换新水后鹦鹉很活跃,颜色也比较鲜亮。 血鹦鹉的祖先生长在南美洲,所以其所需的水质条件和一般中南美洲慈鲷无二,需要弱酸性和硬度较低的水质。鳃部的脆弱是此鱼先天的缺憾,水质恶劣会首先使鳃部受伤,并直接影响血鹦鹉的生命。 因此,血鹦鹉比其他的鱼更需要优良的水质和充足的氧气。尤其是水质不能太老,所以定期、定量换水也是养好鹦鹉的关键。我的经验是,三天换一次水,一次换水不要超过缸水的四分之一。换水前先擦缸,过滤几个小时,等水清亮了再换水。鹦鹉比较喜欢新水,这里说的新水是困好的水。有些饲料会使水发红或发黄。常换水还可以解决饲料所产生的水的颜色问题,同时, 要准备高效率的过滤系统,使水充分循环,避免细菌大量滋生引起鳃部疾病。

  发财鱼对温度相当“敏感”的鱼种,重点并不是在于鱼体对温度的适应性相当差,而是因为在低水温和水温变动剧烈的情况下,容易因为生理的反应而失去鲜艳的体色,更甚者会出现黑色的条纹或是斑纹。

  使用加温器提升水温在25~28℃的范围内,便可使鱼只呈现亮丽的体色和充满活力。而在低水温中生活久的鱼只不但健康状况差得可怜,且容易生病、死亡。每次换水不宜过多,以为/3~1/4为合适,换水前后水温差不宜超过1℃。

  发财鱼强健状硕,几乎什么都吃,象人工饵料、薄片、颗粒、红虫、丰年虾、水虱等等。它就象一个垃圾桶一样,什么都来者不拒。而且相当贪吃,因此要养活发财鱼很容易,要养出体质健壮、体色艳的发财鱼却不是容易的事。

  早期的坊间流传:“血鹦鹉要吃虾子,体色才会红润!”这观念是相当正确的。因为虾子体内的“虾红素”可促进发财鱼显扬体色,若能充分地摄取虾红素,发财鱼的体色鲜红欲滴是指日可待的。

  但是,现在已经不用这么麻烦了,许多坊间可获得发财鱼专用饲料中,添加了虾红素和“β一类胡萝卜素”的饲料,直接投喂就可让发财鱼的体色维持在艳红色的情况下。

  你也可能曾经发现,鱼刚到你的缸里的头几天会有一些褪色,那是因为不适应。随着它们适应能力的增强,会逐渐好起来。所以,不要让他们受惊吓,是解决退色问题的又一经验之谈。另外,鹦鹉如果颜色变浅超过三个月,就基本上不会恢复到原来颜色的程度。鹦鹉的另一问题就是老聚在缸的一角,人一过来就乱窜,是由于它们还没适应新环境。鹦鹉天生胆小、爱扎堆,有时还会脱鳞,一是鱼有病了,但很大的可能性是因为这种鱼胆子比较小,爱乱撞造成的。所以饲养中应注意5点:1/可以喂之前先开灯,开灯五分钟后,等所有鱼都适应了,慢慢胆子大了,再喂食。时间长了,形成条件反射,一开灯鹦鹉就会自己过来。2/一天喂一次,形成规律,每次喂食前,鱼儿感到饥饿了,他们就不得不出来找食物。 别惊吓,接近鱼缸时,慢一点,鱼在缸里,看到人影就跑,故靠近鱼缸前别让人影晃到鱼缸。投喂食物时,在缸前呆一会儿,在其状态稳定时,轻轻拍一拍缸,训练一段时间,就好了。

  许多家庭和公司行号中所布置的水族箱,喜欢单养一群发财鱼,看一群健康的发财鱼在水族箱中群泳是一幕壮观感人的景色。但是,有另一群人喜欢混养的水族箱。

  在混养的鱼种选择上,强烈建议还是选取一些中南美洲的慈鲷来得合适,尤其是一些中大型的慈鲷。因为发财鱼的体型近似三角形且无法合拢的嘴型,使攻击性降低(仅能冲击无法撕咬),可以选择金菠萝、黑云一类的鱼来搭配,除了有多样化的体色搭配之外,还能在某种平衡之下,达到和平共存的境界。

  对于这些体色通红且颜色单一的鱼类来说,水中的造景除了颜色的搭配和避免使用植物为造景材料之外,还需要考量鱼体冲撞的力量,因此造景的坚固性也是必备的。

  许多值得一提的造景提供给看官们参考,其一是沉木或是长大的莫丝的沉木,大都摆放在水族箱的正中央,和发财鱼的鲜红色搭配起来,有更强烈的对比效果;其二是以木化石或岩石叠出来的水中造景。常会在水族箱中以单一或是多个石堆的方式摆设,当然,水族箱要够大才会有较多的选择和变化。

  看完以上七点内容相信大家对发财鱼的养殖都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总体来说,发财鱼的生命力旺盛,并不需要太多的照顾,但是在平时的定期护理方面是不可忽略的。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12.8万个赞

血红鹦鹉因其喜人的红色,备受大家青睐。与其它鱼混养,点点红色穿插其中,分外抢眼。或全缸都是大小相同的血红鹦鹉,也谓为壮观。尖尖的三角形嘴,圆圆的眼睛,短短的身躯,头部有隆起,嘴尖如钩,恰似鹦鹉鸟,却给人一种憨态可掬的感觉。这些特征越明显,档次就越高。
“血鹦鹉”是由红魔鬼(Cichlasoma citrinellum)和紫红火口(Cichlasoma synspilum)杂交而来的“新品种”,遗传了来自两种鱼类所特有的生理习性。 说起鹦鹉鱼,人们最大的困惑就是养了一段时间就不红了,有的还长出黑斑。经过多年的观察和实践,我发现鹦鹉的颜色不稳定和他们的遗传有关,因为杂交,所以容易出现返祖现象。鹦鹉嘴和身上长黑色、全身颜色变浅,都与其上一代鱼的颜色分不开,但可以通过调整水质、光线、饲料、环境温度等得到改善。也许有这种经验:几天不理它,减少惊吓,你会突然发现颜色又变红了一些。它们的颜色,是和温度、光照、惊吓、饲料、遗传等密不可分的。 让鹦鹉不变黑,不退色就要掌握一定的规律。影响鹦鹉颜色的因素如下:温度:鹦鹉鱼对水温度的要求相对没那么高,鱼体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也较强。往往认为鹦鹉可以耐低温,就把水温搞得较低,其实血鹦鹉对温度相当“敏感”,在热带鱼中属于比较容易养的鱼,但容易养是相对的,保持健康,不死亡容易做到,但养好就有一定的难度。
在低水温和水温变动剧烈的情况下,鹦鹉鱼容易因为生理的反应而失去鲜艳的体色甚至退色,更甚者会出现黑色的条纹或是斑纹。水温维持在28度左右,可使鱼儿呈现亮丽的体色和充满活力。而在低水温中生活久的鹦鹉会出现退色问题,且容易生病、死亡。2、换水的频率:就我的经验来说,在刚换水的头2-3小时内,颜色会变浅,但很快就会恢复红色。同样,如果4天以上不加入新水的话,鹦鹉就会掉色。所以,一般三天换一次水,一次换四分之一。保持水新可以保证鹦鹉不退色。此鱼不能喂小河鱼,也许小河鱼的颜色激发了他们返祖的基因,只要一喂小河鱼,鹦鹉颜色肯定会变浅。血红鹦鹉喂小鱼,还会撑到,因为此鱼贪吃,不知饥饱。小河鱼对腮也不好,鹦鹉的鳃非常脆弱,小河鱼容易带进病菌。饲料用“虾红素”可促进血鹦鹉显扬体色,若能充分地摄取虾红素,血鹦鹉的体色鲜红欲滴是指日可待的。血鹦鹉专用饲料中,添加了虾红素和“β一类胡萝卜素”的饲料,可让血鹦鹉的体色维持艳红。饲料上逐渐添加颗粒(能增色的),会使血鹦鹉颜色变好。要经常更换饲料的品牌,不能只喂一种。 有人喂活虾、丰年虾当然很好,可以增色,就是成本高些,但也要注意消毒,剪除活虾头上的硬剌,以免伤害鹦鹉。注意光线:鹦鹉对光线较敏感。需要定时、定量给与强光照射。每天保持1-2小时的强光照射,之后要让其在较暗的环境里度过一天中的其他时间。房间里比较明亮,没有灯光,光线是足够的。但光线长期保持一样,也会使鹦鹉颜色变淡。即:给予定时、定量灯光照射而不是仅仅靠自然光。切记:灯光照射时间不宜太长,关灯后要使鱼缸的环境一直保持比较昏暗。这样,一旦再有灯光的时候,你会发现鹦鹉比以前红了很多。如果鱼缸在不向阳的房间,就每天增加两小时的光照,然后关灯。如果房间光线较充足,就要在灯光照射后,适当遮挡房间里的光线,使鱼缸处在昏暗的状态。 5、光色:有的鱼缸的灯是白色灯,可以换成发红光的灯管。换成发红光的灯管,可一充分显现鱼的红色,普通荧光灯会使鱼的颜色看上去发青。6、环境:你也可能曾经发现,鱼刚到你的缸里的头几天会有一些褪色,那是因为不适应。随着它们适应能力的增强,会逐渐好起来。所以,不要让他们受惊吓,是解决退色问题的又一经验之谈。另外,鹦鹉如果颜色变浅超过三个月,就基本上不会恢复到原来颜色的程度。鹦鹉的另一问题就是老聚在缸的一角,人一过来就乱窜,是由于它们还没适应新环境。鹦鹉天生胆小、爱扎堆,有时还会脱鳞,一是鱼有病了,但很大的可能性是因为这种鱼胆子比较小,爱乱撞造成的。所以饲养中应注意5点:1/可以喂之前先开灯,开灯五分钟后,等所有鱼都适应了,慢慢胆子大了,再喂食。时间长了,形成条件反射,一开灯鹦鹉就会自己过来。2/一天喂一次,形成规律,每次喂食前,鱼儿感到饥饿了,他们就不得不出来找食物。 别惊吓,接近鱼缸时,慢一点,鱼在缸里,看到人影就跑,故靠近鱼缸前别让人影晃到鱼缸。投喂食物时,在缸前呆一会儿,在其状态稳定时,轻轻拍一拍缸,训练一段时间,就好了。
如果鹦鹉和大型鱼混养,可以准备点颗粒饲料(当然干虾更好),和其他饵料一起放。颗粒饲料比较小,一时半会儿大鱼吃不完,鹦鹉就能抢到了。而且颗粒饲料具有增色的作用,这样一来可以使鹦鹉不褪色。
混养一些胆子大,不怕人的鱼,如:地图等,在别的鱼的带动下,它们就会跑出来抢食甚至追逐别的鱼。
饲养中发现:换新水后鹦鹉很活跃,颜色也比较鲜亮。 血鹦鹉的祖先生长在南美洲,所以其所需的水质条件和一般中南美洲慈鲷无二,需要弱酸性和硬度较低的水质。鳃部的脆弱是此鱼先天的缺憾,水质恶劣会首先使鳃部受伤,并直接影响血鹦鹉的生命。 因此,血鹦鹉比其他的鱼更需要优良的水质和充足的氧气。尤其是水质不能太老,所以定期、定量换水也是养好鹦鹉的关键。我的经验是,三天换一次水,一次换水不要超过缸水的四分之一。换水前先擦缸,过滤几个小时,等水清亮了再换水。鹦鹉比较喜欢新水,这里说的新水是困好的水。有些饲料会使水发红或发黄。常换水还可以解决饲料所产生的水的颜色问题,同时, 要准备高效率的过滤系统,使水充分循环,避免细菌大量滋生引起鳃部疾病。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活动范围:中层 

(简单、一般、中等、难、非常难)

原产地:由人工培育改良的观赏鱼品种,始于台湾,2016年后进入内地

最佳繁殖温度:25-28°C

一般零售价参考:5R-50R一尾(繁殖种鱼越好越贵,太具体不太了解)

     迷你鹦鹉鱼在未成年时辨别公母比较困难,一般在发情阶段或者成年期较容易辨别,期间又以发情阶段最容易判断、最为准确。

一般辨别公母可以从:1.发情期体色(部分母鱼可以观察到有“孕斑”或“下管”)>2.鱼体大小>3.头部后方>4.背鳍拉丝,这几个维度来辨别。

1.发情期体色是绝对准确。(包括“孕斑”和“下管”)

2.鱼体大小会需要在小群体之间相互对比来判断。

3.头部后方主要针对公鱼,但也有的公鱼头部后发凸起并不明显。

4.背鳍拉丝是最不准确的。

下面我会通过一些鱼图作为案例教大家判断

①:头部上方至背鳍最前端处有肉状瘤突起。

②:发情期尾鳍连接尾炳基部处及臀鳍靠近尾鳍处会发红。

③:一般雄鱼背鳍末端拉丝较长,通常可以长于尾鳍(但这个判断方法不是特别准确)。

④:雄鱼的体型会比母鱼更大,颜色更鲜艳。

先上两条典型公鱼,没啥好说的。(自己对比)

然后这条鱼可以观察到:

1.尾鳍、臀鳍、胸鳍泛红(不算特别明显)

2.头部后方隆起不算凸出。

3.背鳍拉丝长于尾鳍。

然后这条鱼可以观察到:

1.尾鳍、臀鳍婚姻色泛红。

2.头部后方隆起基本没有。

3.背鳍拉丝短“(也有可能是拍摄期间背鳍末端卷曲导致)。

①:母鱼头部上方至背鳍最前端无突起。

②:发情期尾鳍连接尾炳基部处及臀鳍靠近尾鳍处会发黄,腹鳍至臀鳍间偶见输卵管突出。

③:一般雌(母)鱼背鳍末端拉丝较短,但也有尾鳍较长的(但这个判断方法不是特别准确)。

④:母鱼体型比雄鱼小。

这一条属于比较典型的母鱼了。(腹部的黄斑属于“孕斑”)

这一条属于比较典型的母鱼了。(腹部的黄斑属于“孕斑”)

这是一条“下管”了的母鱼,但她的背鳍拉丝相对较长,但头部可以观察的到没有明显的凸起。

这一对鱼的婚姻色很明显,上方为公鱼,下方为母鱼,但由于画质较低,明显的细节并不明显。(它们在发情期间辨别公母比较准确,毕竟这图里面的公鱼头部凸起也不明显。)

迷你鹦鹉领地意识很强,尤其是发情期,平时喜欢躲在自己的躲避屋内,如果有其它鱼进入它们的领地范围内,它们会对其他鱼发起攻击及驱赶,饲养时要放置躲避屋,尽量备一些隔离盒,方便及时隔离。

迷你鹦鹉鱼有筑巢的习惯,会用嘴部叼沙或小石子堆在巢穴附近,饲养时鱼缸底部可适当得铺一层薄细沙。

群居:群居的迷你鹦鹉鱼在发情期时会自行配对,无须人工干预,母鱼肚子“发黄”后,缸内的公鱼会对它发起“追求”,一般与其配对成功的都是缸内体型较大、较强壮的个体;公鱼成功后会领着母鱼去共筑爱巢,共同守窝繁殖。

一公一母:独立两条公母鱼如果想促进配对会需要一定的技巧,单独的一条公鱼、一条母鱼在缸内时,它们在非发情阶段时,会很容易打架,这时候建议在缸内加入透明的间隔板把两条鱼隔离分开,或者分缸饲养。

等到母鱼腹部发黄时,两条鱼隔着隔离板互相吸引、互相追逐,这时候它们就是配对成功,把隔板抽开即可。

注:已成对的迷你鹦鹉在换缸换水环境变动后也可能分开忘记对方,可以按以上方法再次配对。

迷你鹦鹉鱼在配对成功后,母鱼胸鳍和臀鳍之间会有一根约2-3毫米的产卵管凸出,俗称“下管”,通常这个过程需要3-4天。

公鱼的输精管也会向外凸出,但相对比较细,不容易观察、发现。

大多数情况下,母鱼会把卵产在躲避屋内或者石头的表面,母鱼产卵后公鱼会给卵受精,形成受精卵,这时候的卵为橙色半透明状。

第二天:受精卵在第二天会渐渐发育成黑色,这时候可以观察到幼鱼的眼睛,亲鱼也会经常晃动鱼鳍带动水流增加氧气。

第三天:幼鱼通常在第三天会破壳落地,废卵会变成白色,亲鱼会把发白的废卵吃掉,保持巢内的卫生。

第四天至第六天:破壳后的幼鱼会持续吸收卵黄内的营养,这时候的幼鱼因为鱼鳍发育未完全卵黄未充分吸收而无法游泳,但它们可以借助尾巴进行短距离地“跳跃、划行”。

第七天:幼鱼在第七天时,卵黄基本已经吸收完毕了,这时候它们可以正常的游起来,大家往往会把幼鱼第一次游泳称为“起飞”,幼鱼起飞后,它们会跟随亲鱼游泳。

注:亲鱼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会把幼鱼当作食物吃掉,鉴于亲鱼有吞食幼鱼的习性,有部分玩家会在幼鱼落地后把亲鱼捞出,避免幼鱼被吃;或保证自己的喂食频率,避免亲鱼吞食幼鱼。

迷你鹦鹉鱼在带幼鱼期间可能会再次产卵孵化,可以同时带多窝鱼。

缸内环境稳定、饲养规律稳定的情况下,育龄期间的迷你鹦鹉鱼一般两周产卵一次,通常在幼鱼起飞后的一周时再次产卵。

没有鱼卵需要守护的亲鱼会带着幼鱼在管内外玩耍觅食,如果感觉到危险时,则会带领幼鱼会巢内躲避。

迷你鹦鹉鱼攻击性较强,饲养它们的话不适合混养其他品种,“除非缸够大”,看着它们配对、交往、繁殖、孵化确实有别样的乐趣,如果打算体验繁殖的乐趣,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迷你鹦鹉鱼体质强壮,对水质要求不高,皮实,算是繁殖类鱼的新手入门品种,当然,如果是三无缸当我没说。

成鱼不挑食,杂食性,基本是来者不拒的类型,贴片、薄片、小颗粒、丰年虾、虫都吃只要颗粒不太大,它们都能啄食。

幼鱼在卵黄未完全吸收前不需要喂食,卵黄吸收完后可以喂丰年虾、水蚤、之类的活体细小型的饲料,也可以用洄水、蛋黄水来进行开口,但要主要喂养时停止过滤器,半小时后及时清理未吃的残渣,避免影响水质。

迷你鹦鹉鱼攻击性较强、繁殖快,不适合混养,建议多备几个缸,不然你的缸很快就会“爆缸”,祝大家都能顺利起飞。

小编注: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仅供鱼友学习,如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您点的每个“在看”,都是我们努力更新的动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鹦鹉鱼大肚子是怎么回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