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怎么才能消除?

    温馨提示:胆囊息肉一般是不会自动消除的,如果不加以治疗,还会越来越厚,并且症状会越来越明显,还可能会引发其他疾病。假性胆囊息肉的治疗可通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来进行。

  胆囊息肉在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没有很明显的表现,而且可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有些人因此以为胆囊息肉是一种没有威胁的疾病。胆囊息肉需要接受治疗吗?能自动消除吗?

  胆囊息肉一般可分为真性息肉和假性息肉两种,是一种发生在胆囊粘膜上的赘生物。由于多数胆囊息肉患者并无明显症状,所以很多胆囊息肉都是在检查中才被发生的。而胆囊息肉的产生,多与患者的日常高胆固醇的饮食、不爱运动等不良习惯有关。所以,对于假性的,且较小的息肉,可通过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和加强体育运动来恢复,并且要随时观察,以防复发;也可采取微创的保胆取息肉的正规治疗。

  胆囊息肉的治疗主要涉及到对胆囊息肉良恶性的判定,从而做到早期发现恶性病变及癌前病变,早期手术切除。

  对于年轻的胆囊息肉患者,若息肉直径小(以10mm为界)又完全没有症状,则没有必要手术;而具有明显胆绞痛患者,尤其是伴有,行胆囊切除;对于息肉直径>10mm,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应及早行胆囊切除。而对于息肉直径<10mm,并且不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可以观察,定期行超声探查。

  对于息肉直径小于10mm、多个、有蒂的胆囊息肉患者,提示病变为假瘤性息肉可能性大,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首选。而对于息肉直径>10mm,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提示为肿瘤性息肉,应行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术中常规行冰冻切片,以明确病理类别。如为癌性息肉,肿瘤局限于黏膜时可行单纯胆囊切除术;一旦肿瘤侵及肌层,就需要行扩大切除术,包括胆囊床肝脏楔形切除,淋巴结清扫。

  胆囊息肉样病变外科处理上虽然存在不少争议,但总的来说,胆囊息肉直径>10mm,年龄>50岁,单发,广基以及合并胆囊结石,已被认为是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可以根据这些危险因素来选取适宜手术的患者。对于直径<10mm且无临床症状的胆囊息肉可以定期行超声探查,如发现异常,则行预防性手术切除。

  假性胆囊息肉不是很严重,患者只需要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戒除不良嗜好就可能是息肉消失。但是检查是有必要的,胆囊息肉是有可能发生病变的。

}

若胆囊壁的组织异常凸起形成球状的肉瘤,则称之为胆囊息肉。在每100个中有5%的人群可能会出现胆囊息肉。通常,因局部发炎而导致胆囊粘膜粘粘,而隆起 1cm的组织称为炎症性胆囊息肉;若出现腺瘤状息肉,则属于腺瘤性胆囊息肉。

人体在摄入食物后要进入到胆囊进行排毒解毒,这个过程需要胆汁的参与才能运作成功。在非消化时间段分泌的胆汁会以浓缩的形式储存在胆囊中以备使用,而在消化时间段,进食的种类不同,胆囊中流出的胆汁分量也会不同,口味越重越难消化的食物,需要胆汁进行排毒解毒的时间就越久,因此若饮食不,长期重油重盐、过量饮酒会刺激胆囊细胞,而导致细胞发炎,诱发胆囊炎,若持续发炎则会发展成胆囊息肉。

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增大,易怒情绪时常爆发,这就会导致肝火旺盛,还会造成津液分泌不足,胰腺黏液的分泌需要靠水分的参与才能正常合成,因此平日里要多饮水,促进新陈代谢以降低肝火。另外,现代多数人习惯性长期熬夜工作、黑白颠倒也会增加肝脏负荷,同时也会增加患上胆囊息肉的机率。缺乏运动的久坐上班族,身体免疫力逐渐下降,也会引发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多发年龄段在45-55岁男性和50岁左右女性中,该年龄段处于正处于更年期阶段,此时机体的神经调节功能以及内分泌水平均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胆囊分泌胆汁不足,同时也会影响到消化功能。若胆囊中的胆盐浓度上升,就会导致已经分泌好的胆汁不能正常流出,从而引发胆囊息肉。

男女患上胆囊息肉的比例在1:5,研究发现,女性机体更能适应雌性激素的水平变化,因此血脂变动以及肝胆代谢变动时,能够触发保护机制来平衡异常障碍。

乙肝中抗原呈阳性时,可能会诱发肝炎,而在肝炎发作期间,胆囊内壁会开始变厚,因此也会抑制胆汁流动的速度和流量,因此也就让胆囊的收缩压变得紊乱而诱发胆囊息肉。另外,胆结石和胆囊炎患者中,同时患有胆囊息肉的人群分别占30%和23%。

香烟中的尼古丁既有害物质会刺激肝胆神经,尼古丁可作用于胆囊细胞受体上,促进胆囊内壁增厚,继而刺激胆汁滞留于胆囊上皮中,引发胆囊息肉的形成。吸烟也会刺激消化道,增加胃酸分泌,同时还会抑制胰腺分泌,诱发十二指肠发炎,让胆汁出现反流的现象,进一步增加对胆囊的刺激。香烟中还含有多种致癌物,可激活胆囊息肉的癌变机率,另外也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而影响到整体的代谢状态。

胆囊息肉会随着个体差异、饮食、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而不断变化,胆囊息肉的临床症状常与慢性胆炎所混淆,既右侧上腹部有疼痛感,但也有部分胆囊息肉患者并无任何明显临床症状表现,因此需要做相关检查后才能确定病因。

在B超检查报告中出现的“胆囊息肉病变”从广义上来讲是指黏附在胆囊壁上凸起的不规则球状物,多数情况下为良性病变,而有一半的胆囊息肉是属于因胆固醇结晶而沉淀在胆囊壁上的假性组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球状肉体,这样的组织被称之为“假性胆囊息肉”。通常选择B超作为胆囊息肉的检查项目,若B超结果难以判断可选择CT、造影等项目作二次检查。

真性胆囊息肉属于恶性息肉,通常变现为腺瘤性息肉,属于胆囊癌的的癌变前兆变现,癌变率非常高,若 1cm则又癌变的可能,应尽早进行手术切除。而假性胆囊息肉则不具备癌变潜能,通常情况下无需进行手术,但是为了避免癌变的可能,应定期复查,以观察是否增大,若增大则代表该假性息肉为潜伏期较长的恶性癌变细胞。

腺瘤性息肉具备癌变可能,而胆囊腺肌症尚未有研究报告显示会有癌变风险,就目前的发展来看胆囊腺肌症癌病的程度非常低,但是不代表没有可能性,因此尚未确定风险。

观察胆囊息肉的大小面积能够最直观的判断出是否为恶性,病理学认为, 1cm的胆囊息肉有52%-75%的可能性发生癌变,而 2cm的胆囊息肉则可以确诊为癌细胞,另外,若患者年龄在55岁以上,则癌变的可能性将更大。

胆固醇结晶性胆囊息肉、炎症性胆囊息肉会长期存在于胆囊中不会消失,但也不会让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生命长度有所变化,现阶段,未研发出能够消灭良性胆囊癌症的药物,因此 5mm的息肉,每6个月定期复查1次最为保守,若发现有变化则采取手术治疗,除此之外,以下几种类型的胆囊息肉也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单颗胆囊息肉 1cm,具有23%的癌变机率,应采取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位于胆囊开口,具有33%的癌变机率,但因为会影响胆汁分泌及流量分配,因此建议尽早手术;

胆囊息肉 1cm同时患有胆囊炎、胆结石患者,应采取手术;

胆囊息肉5cm以上,并且患有硬化性胆管炎者、胆囊息肉以每1个月增长3mm的增长速度者、胆囊厚度增厚明显者,应尽快手术。

若检查报告上出现胆囊息肉病变的字样,先不要恐慌,建议配合医生建议,并且做到按时检查,因为胆囊息肉在多数情况下都取决于外界的刺激,因此要尽快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控制胆囊息肉,避免诱发癌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胆囊息肉会消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