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错错论购买?

  孤军奋战的你,是否觉得自己在这金融市场上如履薄冰,举步维艰?如果你厌倦了毫无起色的投资,茫然于雾里看花的行情;如果你接二连三的亏损却心有不甘的话。那么,是时候改变现状了。良禽择木而栖,你的抉择,决定你的未来!

  做黄金投资的你,你经历过哪些?

  1,初入市场时,抱着一个百战百胜的心,然后找到了一个老师以为他能够带着你赚大钱,谁知不如人意,老师经常逆势做单,盲目的加仓、补单、最后套了单只能割肉出局最后不到两个星期亏损严重。

  2,在你经过像上面一位的老师后已然对他失去了信心,然后就自己操作,可是不懂技术分析回本很难,于是你又去寻找下一位老师,首先你当然要确认他的技术如何,然后让他给你先喊个一单两单赚钱了就跟着他操作,果然单子盈利了然后你再次加金操作,以为他是你的救世主能够挽回亏损,可谁知再次跌进深渊!

  3,这个时候的你已经遍体鳞伤,不到两个月就已亏损了十万八万,然后又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地步,第一:想退出市场但又感觉很不甘心;第二:如果不退出又不知道如何是好;这个时候的你一定还在迷茫,我到底还能不能回本?我还应该找老师吗?

  这三个问题有多少人是一样的,有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有些投资者是怎么想的,喊单喊反了,自己难道感觉不出来吗,虽是新手,但是你要学习,将来有一天希望你能出师,自己打天下。对于这种问题,我既感到惋惜也感到有点气愤,既然自己都不对自己的资金负责了,那也没有谁会对你负责。但说到底,你之所以变成这样,是因为你亏多了,亏怕了,做累了,套烦了!这样的心态下去你能不亏吗?

  让亏损跟你告别的八大投资市场对错交易理论

  1、以顺势为对,以逆势为错:

  价格变化具有一定的趋势性,无论是上涨趋势还是下跌趋势的形成都不容易,一旦形成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因此,除非市场趋势已出现了明显改变,否则一定要尊重趋势!在上涨时高位建空单,或在下跌时低位建多单,都是逆势操作的行为,后果往往不堪设想。因为趋势是无敌的,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趋势是交易的精髓,读懂趋势也就获得了市场中赚钱的金钥匙。顺应趋势,可以避免亏损,可以获取利润。

  2、以轻仓为对,以重仓为错:

  黄金的保证金制度和价格波动的随机性决定了交易中仓位控制的重要性,一般以轻仓为宜,因为仓位一旦很重,其心态也会发生变化,往往影响正常的的决策判断和交易策略,从而影响交易结果。仓位控制是交易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有投资大师这样说:真正的投资收益规则是,仓位影响态度、态度影响分析、分析影响决策、决策影响收益。

  3、以知足为对,以贪婪为错:

  多数投资者即使他们的分析水平、技术方法再高,最终也难免落入失败的结局,究其根源是什么呢?是贪婪。克服贪婪的主要武器是什么呢?是知足常乐,盈利最大的敌人是贪婪,知足是交易中获利的要诀。

  4、以止损保赢为对,以放任自流为错:

  止损是交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任何时候保本都是第一位,赚钱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建立合理的止损原则相当有效,谨慎的自救策略的核心在于不让亏损继续扩大。相反,由于交易的保证金制度,如果任凭亏损单子放任自流,不但有可能加剧亏损的扩大化,而且可能会导致账户的穿仓现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止损的魅力正在于此!

  5、以客观操作为对,以主观分析为错:

  历史证明,主观判断和市场的实际走势相吻合的时间太少了,根源在于我们所拥有资源的有限性,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有限的资金、有限的认知能力,等等。既然主观的分析方法行不通,那就只有靠客观的操作方法。但在实践中,大多数投资人总会受到主观与客观之间关系的困扰,不能做到客观地操作。客观的分析要靠明确的规则。不论主观的分析和客观的分析是否矛盾,都应该严格遵守客观规则。

  6、以等待忍耐为对,以浮躁冲动为错:

  看过狮子是怎样捕猎的吗?它耐心地等待猎物,只有在时机及取胜机会都适合的时候,它才会从草丛中跳出来。成功的交易者具有同样的特点,绝对不会为交易而交易,只有出现合适的时机,才会采取行动。投资市场是如此的刺激,交易者必须培养自己的耐心,否则成功是很难的。

  7、以盈利加码为对,以被套加仓为错:

  实际交易中,应该在赚钱的头寸上加码,因为头寸的盈利说明价格正朝着对你有利的方向发展,说明你目前的操作是正确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始加码。如果价格一旦向你不利的方向发展,你必须在第一仓盈利的保护下,安全退出;如果价格继续朝向你有利的方向发展,那你就可以获得较大的利润。一代投机大师JesseLivermore多次强调,在亏损的头寸上加码是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因为一旦出现亏损已经说明有些东西不对头了,如果再进行加码操作,那么就是错上加错,到头来往往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8、以心平气和为对,以患得患失为错:

  这是针对交易者对待亏损或者盈利的态度而言,成熟的投资者无论是亏损还是盈利,都应该做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其实,交易的本质就是人性和心态的交锋。投资市场中绝大多数的交易问题均源于身心。在市场和人之间,真正的难点永远是人。

财经号声明: 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客服咨询电话:、。

}

[译者导言]曾经有朋友戏言,马克思的《资本论》最难的是第一卷,第一卷里最难的是前面三章。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整个《资本论》的写作遵循了一种“抽象范畴到具体范畴再绕回抽象”的写作方式,它以黑格尔式的“圆圈”描绘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这里,商品和资本被看作历史的有机整体加以总体的把握。如同米歇尔·罗伯斯所说的,把经济学当作自然科学进行研究的西方学者,即使如琼·罗滨逊那样对马克思的学说有好感,对他这种黑格尔式的“形而上学”多半也是绕道走的。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提到了:“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劳动二重性与价值二重性密切相连,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的凝结生产价值,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同时,马克思还提到:“商品作为价值只是人类劳动的凝结,那么,我们的分析就是把商品转化为价值抽象,但是并没有使它们具有与它们的自然形式不同的价值形式。”所以,“只有不同商品的等价表现才使形成价值的劳动的这种特殊性质显示出来,因为这种等价表现实际上是把不同种商品所包含的不同种劳动化为它们的共同东西,化为一般人类劳动。”马克思由此引出了“交换价值”的概念,它是对价值的度量,具有某种实证性,在市场上通过货币的等价交换,表现为价格。

马克思在描述完价值二重性之后,开始分析历史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商品经济运动的逻辑。劳动时间的抽象化,背后是资本家对工人生产的社会产品的无偿占有,而且这种占有并不能从感官层面直接度量。工人向老板看似公平地出卖劳动力,获取到供自己和家人养活自身的再生产的收入(劳动力的价值),工人生产产品的价值与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差额构成了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是利润最大化,资本需要尽可能多牟取剩余价值。同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结果是竞争,每一家公司都希望尽可能多获取相对剩余价值并占有超过社会平均水准的利润份额,这逼迫着资本家去更新机器,用自动化技术去提高劳动生产率。按照马克思的理解,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资本对可变资本对比例)的提升速度快于剩余价值率(剥削程度)的提升速度,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长期利润率下降”的规律,在实体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资本家把更多热钱投向虚拟经济,并有可能因为社会再生产运作发生失灵或信用体系崩坏导致经济危机。

中国读者相对更熟悉这场论战里被批判的大卫·哈维教授,他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关注的是“价值流动的整体过程”,分配环节里的“价值实现”至关重要。按照哈维教授在南京大学的演讲,“商品被带到市场上是为了出售。在一个成功的市场交易中,价值回到它的货币形式。为了使之能够发生,必须存在依附于支付能力(有效需求)的对于商品使用价值的渴望、需求和欲望。这一状况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资本主义存在一个漫长且复杂的创造渴望、需求和欲望的历史。此外,有效需求并不会独立于货币分配。马克思称这一价值形式的核心转变为‘价值的实现’,但价值从商品形式向货币形式的变形可能并不顺利。例如,如果没有人渴望、需要或欲望某个特定商品,那么无论在它的生产中花费了多少劳动时间,它也没有价值。马克思从而提到,如果价值的流动想延续下去的话,在生产与实现间会呈现出‘矛盾的统一体’。”。哈维非常强调一种历史性的“使用价值”的构建,通过使用价值被承认,价值也被实现,商品生产的“货币循环”因而构成了一个整体。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价值实现”,货币也就不能完成它的循环形态,无产阶级购买力的下降带来的“生产过剩”引发了经济危机。为了避免“价值实现”的危机,现代资产阶级通过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宣传、货币债务化、政府财政预算扩张等做法来提高内需,以达到供需平衡。

大卫·哈维新书《马克思,资本与经济疯狂的原因》第一章中的资本可视化图表,图表描述了“价值流动的整体过程”。

米歇尔·罗伯斯反对大卫·哈维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危机理论的解释,这也就是本篇译文争论的背景。首先,米歇尔·罗伯斯认为大卫·哈维只看到了交换领域“价值实现”的过程,他没有看到生产过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的价值,而在马克思的分析图景里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构成了一个整体(货币—商品(劳动力、机器、厂房、原材料构成)—增殖的货币),是缺一不可的,价值本身的固有属性,并不由交换决定,“抽象劳动”决定的价值不是物,而是一种具有历史形态的社会关系。其次,米歇尔·罗伯斯认为资本主义危机爆发的原因,不在于“消费不足”,而在于“长期利润率下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成三个部类(生产资料生产部门、消费资料生产部门、奢侈品和军火生产部门),第一部类的投资不足是经济危机里更常看到的现象,因此,米歇尔·罗伯斯反对哈维认为的“无产阶级购买力不足”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说法。在感性生活层面,今天全球都步入了“消费主义”时代,丰富的金融衍生产品为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提供消费的保障,各国政府以国家计划和订单的形式为企业家的利润保驾护航,但这并没有消除经济危机。更重要的是,经济危机大多以“金融危机”形式表现出来,危机爆发前,虽然有投资疲软或金融投机长生昌盛的现象,但大部分工薪阶层的收入没有直接下降。米歇尔·罗伯斯更倾向于认为,危机是由于资本积累愈加困难造成的。

大卫·哈维对罗伯斯的责难也做出了一些回应:比如他通过一种经验论的阐述回应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必须以物质生产过程为基础,而不是通过意识形态实践来构建。因此,如果不是商品中的“内在性”如果不在历史过程里被构建,这样的价值构造方式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哈维认为,罗伯斯误读了他的理论,他并没有认为在交换领域会产生“价值”,而是说生产领域只是产生了“潜在的价值”,只有市场上实际的交换行为发生了,价值才得以实现,完成货币的增殖。大卫·哈维认为不应该排他性地讨论生产,生产要和消费需求的实现联系起来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能讨论资本积累。哈维更近一步论述说,价值产生不是思想的产物,而是历史性物质生产过程的产物,马克思对等价交换的研究始终围绕着“市场机制”展开。由于资本主义是一种逐利的制度,资本再生产的动机在于货币的增殖,一旦增殖遇到阻碍,商品生产过剩就会带来危机爆发,趋利的资本在碰到生产过剩的情况下,会转向金融投机领域,哈维认为金融危机就是“价值流动”过程断裂的结果。

本文主要介绍了米歇尔·罗伯斯对大卫·哈维教授的批判,因为中国读者相对对前者的理论比较陌生些。希望通过译介工作,让大家对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研究动态更了解。

马克思主义学者大卫·哈维

马克思主义学者大卫·哈维近期出版了新书《马克思,资本与经济疯狂的原因》[1],哈维也向其他学者推荐了自己最新的论文。

在这篇名为《马克思拒绝劳动价值理论》的论文中,大卫·哈维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马克思根本没有提出“劳动价值论”。根据大卫·哈维的说法,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不同于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理论,在马克思看来,价值是一种商品所体现的劳动的反映,而这只能在市场交换中被创造和揭示。在市场上,如同大卫·哈维所说:“没有市场,就没有价值”,如果这是正确的话,那就是说,价值只是体现在当它以货币形式实现的情况里,而不体现在生产过程中。

大卫·哈维认为,如果工资被压缩到很低的程度甚至趋向于零,那么就不会有市场上的商品交换,也就没有了价值实现,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真正根源”。因此,从资本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避免危机的政策应该是“提高工资”,确保”合理消费“,并努力使得日常生活成为消费主义的一个起作用的领域。

大卫·哈维指出,这种对价值理论的解释“超超越了李嘉图,也与常识中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的解读相去甚远。”这当然是正确的。但大卫·哈维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解释正确吗?即使他是正确的,这种解释是否具有经验性?对此,借用马克思最爱的说话方式,我想用三个“不”来表达对他观点的否定立场。

大卫·哈维首先说,“普遍认为是马克思把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改编为资本积累研究的奠基性概念的”,他接着说道,“由于劳动价值论被普遍抹杀,所以往往主流理论会说马克思的理论毫无价值”,不清楚大卫·哈维在这里指的是谁。确实,资产阶级主流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的价值规律是不可信的。长期以来,新古典主义的“愤青”们一直将劳动-价值的概念贴上“形而上学”的标签。新李嘉图主义、后斯拉法主义和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他们也强烈倾向于否定任何“价值”概念,把它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神秘主义。

大部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是能划分出马克思和李嘉图的区别的,这种区别绝非大卫·哈维所述,“李嘉图有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没有。”这其中的区别在于,李嘉图的价值理论是建构在“具体劳动”(一定劳动时间内所耗费的物质上的劳动的量)之基础上的,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则是建立在“抽象劳动”基础上(在市场上“被社会承认”的劳动时间)。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本身是一种可以在市场上售卖的商品,事实上,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主要特征,即大多数人没有生产资料,所以,必须把他们的劳动力卖给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因此,劳动与商品一样,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有用的劳动,即人力劳动的支出,以一种具体的形式,为特定的目的,去创造某种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即创造了商品所代表的价值,因此马克思对劳动和劳动力进行了区分,这对于理解利润的来源是绝对重要的。

这是马克思价值规律的重大进步。工人通常在一天内为自己及其家庭的再生产而购买的商品所体现的劳动时间少于工人在同一时间内实际向资本所有者提供的劳动时间。结果是,在任何一段时间内,工人生产的价值超过了资本所有者购买劳动力所支付的工资,马克思称之为“无报酬劳动”和“剩余价值”,马克思的抽象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性质,而李嘉图和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都没有揭示出这种剥削性质。

马克思雕像 新华网 图

马克思的重大发现——“抽象劳动”,这区分了他的价值理论与之前的古典的劳动价值理论,大卫·哈维对此只提到了一次,而且是蜻蜓点水式地加以论述的。这是因为大卫·哈维把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阐释建立在交换过程之上,而非耗费了劳动力的生产过程。大卫·哈维表示,“价值最初的确是凝结在商品里的社会(抽象)劳动的反映”,但“在市场里的规范状态下,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只有当商品交换成为‘正常的社会行为’被加以兑现时,价值才能存在”。所以,没有货币,就没有价值。

大卫·哈维说得没错,不过在商品进入市场交换之前,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就已经被表征在商品的价值里了。价值通过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耗费实现,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被抽象化。不是货币创造了价值,而是相反。货币是劳动支出的代表价值或交换价值,而不是倒过来。我想,在这个重要的理论点上,马克思表述得很清晰,在《资本论》第一卷里,他这样写道:“商品的价值在进入流通之前就体现在商品的价格里,也因此,它是流通的条件,而非结果。”[2]。

穆雷·史密斯在他的新书《看不见的利维坦》[3]中对马克思的价值规律与大卫·哈维的解释之间的区别作了简明的解释,马克思说:“货币作为价值的尺度,是衡量商品内在价值的必要形式,即劳动时间。”史密斯点评说,“这显然与所谓的价值是在交换过程中产生的观点南辕北辙……这一描述是精确的,交换过程产生的作用,‘劳动产品在市场上的均衡’就体现了一种真实的抽象,围绕着交换的生产过程必须考虑‘生理劳动’的消耗,它既创造使用价值,也创造价值,这里既有具体劳动,也有抽象劳动。试图论证价值不是在生产中创造的,而是在生产和流通的衔接过程中创造的,这是一个充满循环论证的智力游戏,可以让人身心愉悦……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如果人们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即除了价值形式和货币外,抽象劳动并没有实质性的存在,那么,商品价值似乎与其生产条件可以被如此理直气壮地分割开来,然后就为论证价值和价格的同一性铺平了道路。”

相反,马克思的价值规律是建立在这一观点上的,即商品生产的劳动产生价值,而交换则是通过货币形式来加以实现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能区分商品生产中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以及通过交换实现的那种不一样的价值。

与主流经济学家和新李嘉图经济学家的观点相反,这里不存在“神秘主义”。价值是客观的、真实的,而不仅仅是用货币来表达的。马克思的价值定律(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可以通过交换价值和价格从经验上加以验证[4]。

大卫·哈维的解释是有道理的,如果只有在金钱交换和“货币在场”的时刻才能创造价值,那么就会倾向于认为(有效)需求实现决定着资本是否能顺利地积累起来而不是发生危机。为了证明这一点,大卫·哈维详细描述了资本主义积累对生活水平的影响,资本家致力于提高相对剩余价值,也因此会采用自动化的手段,他举了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章的例子。大卫·哈维强调说,资本主义积累的目的是将劳动力价值压倒最低限度——甚至到穷困的程度。

大卫·哈维总结道:“这是资本价值积累规律所走向的典型结果,在恶化劳动力再生产条件与资本永无止境地扩大市场的需求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就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里所指出的那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真实根源在于工资被压低,人口大多数陷于贫穷的境地。”所以,“危机的真正根源”在于“工资被压低”和“人口大多数陷于贫穷的境地”,这是一种“消费不足”论的观点。

这里有几点要注意。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五章(中文版为第二十三章)里论述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不只是指工人阶级的贫困化,大卫·哈维忽视了这一一般规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资本的有机构成上升的趋势。这是相对剩余价值上升的原因,也是利率趋势变化的一个关键因素(《资本论》第三卷讨论了利润率下降趋势),“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规律”,“长期利润率下降”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奠定了基础,大卫·哈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大卫·哈维继续论证他对消费不足的解释:“价值取决于需求和欲望的存在,它被消费者群体的购买力所规定……这也意味着,将工资削减到几乎一无所有,对实现市场价值和剩余价值将适得其反。从资本角度,提高工资以确保‘合理消费’,把日常生活作为消费主义的一个场域,是价值实现的关键。”。因此,大卫·哈维认为,资本主义之所以陷入危机,是因为工资受到压制;所以,提高工资,确保“合理消费”,就能提供“购买力”,从而结束危机。

其实这种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消费不足的解释,已经被马克思本人给有利反驳了,大卫·哈维引用了马克思的《资本论》里第二卷的内容,在第二卷里,马克思如此写道:

“认为危机是由于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或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引起的,这纯粹是同义反复。除了需要救济的贫民的消费或“盗贼”的消费以外,资本主义制度只知道进行支付的消费。商品卖不出去,无非是找不到有支付能力的买者,也就是找不到消费者(因为购买商品归根结底是为了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但是,如果有人想使这个同义反复具有更深刻的论据的假象,说什么工人阶级从他们自己的产品中得到的那一部分太小了,只要他们从中得到较大的部分,即提高他们的工资,弊端就可以消除,那么,我们只须指出,危机每一次都恰好有这样一个时期做准备,在这个时期,工资会普遍提高,工人阶级实际上也会从供消费用的那部分年产品中得到较大的一份。按照这些具有健全而“简单”(!)的人类常识的骑士们的观点,这个时期反而把危机消除了。”[6]。
在我看来,马克思已经批判了哈维教授的论证和结论,即经济危机是由于人们无法支付“所想、所需、欲望”而引起的。当然,是否有可能是马克思错了,大卫·哈维对了呢?然而,经验数据也不站在大卫·哈维这边。

让我仅举三个事实:第一,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工人的消费不是“需求”中最大的那部分,最大的那部分是生产性资本的消费。国内生产总值或支出是衡量消费需求的指标。在美国,消费似乎占GDP的70%。然而,以“毛产品”为例,如果撇开国内生产总值内的所有中间增值环节,消费只占生产总值的36%,其余部分则构成资本对零件、物料、中间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资本家的投资,它们才是需求摇摆不定因素和驱动因素,而不是工人的消费。

第二个事实也可以论证这一点。如果我们分析战后美国经济每一次衰退或衰退前的投资和消费变化,我们会发现,消费需求在引发衰退方面几乎没有起到主导作用。在自1953以来的6次衰退中,个人消费变化每次都低于GDP或投资的变化,1980-2年间个人消费根本没有下降。然而,每次投资都下降了8-30%。

第三个事实与大卫·哈维认为的“提高工资将有助于资本”的观点有关。卡切迪发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2次危机中,有11次工资是上涨的,只有1次是工资下降(1991年危机),这证实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里说明的观点。

大卫·哈维的小论文使我得出这样的结论,阶级斗争可以不再由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关系决定。相反,大卫·哈维在新书和全球各地的演讲里,不断强调,在“现代”资本主义体系里,通过“资本循环”,资本能找到出路。对于大卫·哈维来说,阶级斗争的“热点”现在集中在变现(如租金、按揭、制药公司的价格欺诈等)或分配(税务、公共服务等)上,生产领域的阶级斗争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甚至可以说根本不存在了)。

在我看来,大卫·哈维为了在论文里支撑他的观点,陷入了各种理论上的混乱。首先,他认为马克思没有劳动价值理论;其次,他认为价值在交换(变现)里加以实现;其三,他认为利润率(甚至仅仅只是利润)与经济危机无关联:危机关键的本质在于,劳动力的价值被压到最低限度甚至趋近于零,工人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了。这是比凯恩斯“消费不足”理论更粗糙的版本。

大卫·哈维故意忽略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及其对应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劳动二重性与价值二重性),马克思发现的商品中的价值二重性被哈维归约为工人缺乏购买使用价值的能力。对于大卫·哈维来说,使用价值(想法和欲望)是关键,而不是交换价值。马克思的理论认为,危机是由剩余价值不足造成的;哈维的理论则把理由解释为作为消费者的工人们的使用价值不足。过度积累被消费不足所取代。阶级斗争不再是工人对资本家,而是消费者同资本家或纳税人同政府之间的斗争。

这不是马克思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整个方法与工人斗争分析和战略是相混淆的。

[1] 大卫·哈维《马克思,资本与经济疯狂的原因》,剑桥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7日出版。
[2] 马克思,《资本论》英译版第一卷,本·福克斯翻译,第260页,纽约Vintage出版社1977年发行。
[3] 穆雷·史密斯,《看不见的利维坦》,《历史唯物主义》系列,2018年发行。
[4] 科克肖特和科特瑞尔将经济分解成许多部门,以表明这些部门的货币价值与同时用于生产总产出的劳动力密切相关。安瓦尔·谢赫也做了类似的工作,他比较了市场价格、劳动力价值和根据美国投入产出表计算的标准生产价格,发现平均劳动力价值偏离了正常值:与市场价格的差距仅为9.2%,生产价格(按观察到的利润率计算)与市场价格的偏离仅为8.2%。莱夫特里斯·索夫里迪斯(Lefteris Tsoulfidis)和迪米特里斯·帕塔里迪斯(Dimitris Paitaridis)依据加拿大的投入产出表调查了价格-价值偏差问题,他们发现,对于加拿大经济,其结果与马克思的价值规律是一致的。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G·卡切迪(G Carchedi)指出,马克思价值规律的有效性可以用美国官方数据来检验,这些数据是对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的货币价格进行归约的。卡切迪发现,货币和价值利润率向同一个方向移动(倾向向下),它们的变动趋势联系密切。
比如,马克思提到资本有机构成上升趋势,“资本的不变部分比可变部分日益相对增长的这一规律,在每一步上都由商品价格的比较分析所证实(象前面已经说明的),不管我们比较的是同一国家的不同经济时代,还是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只代表所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或资本不变部分的那个价格要素的相对量,同积累的增进成正比;用来支付劳动或代表资本可变部分的另一价格要素的相对量,一般同积累的增进成反比。”(马克思,《资本论》中译本,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翻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718-719页);“一切在这个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同时也就是提高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生产的方法,而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又是积累的形成要素。因此,这些方法同时也就是资本生产资本或加速资本积累的方法。剩余价值不断再转化为资本,表现为进入生产过程的资本量的不断增长。这种增长又成为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成为随之出现的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加速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的基础。可见,一定程度的资本积累表现为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条件,而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又反过来引起资本的加速积累。因此,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随着资本积累而发展,资本积累又随着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发展。这两种经济因素由于这种互相推动的复合关系,引起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从而使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同不变组成部分相比越来越小。”(马克思,《资本论》中译本,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翻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720页)。
[6] 马克思,《资本论》中译本,第二卷,中央编译局翻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420页。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

导读大家好,霖霖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数学三年级上册易错题,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三年级上...

大家好,霖霖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数学三年级上册易错题,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1

  在一、二年级的四册教材里,最后一个单元都是“期末复习”,从三年级(上册)起,最后一个单元是“整理与复习”。从期末复习到整理与复习不只是名称上的变化,而且是教与学方法的变化。

  整理是一种复习方法。中年级每一册教材里的内容多了,各个领域之间的知识技能、数学活动的联系更密切了,需要通过整理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整理知识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学生整理,帮助他们组建知识结构。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先回忆全学期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的复习重点。

  第107页通过大卡通和学生的讲话以及一幅插图,引导学生回顾本学期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包括先后学习了哪几个单元的知识?各单元主要学习些什么?重要的知识都理解吗?有没有忘记?重要的方法都掌握了吗?曾经发生过的错误都改正了吗?……通过回顾,使学生知道自己哪些内容学得比较好、哪些内容还存在问题,从而明确自己的复习重点。在学生回顾全学期的学习时,可以翻翻教材,逐个单元想一想,然后把回顾的主要情况在第107页的表格里填一填,或按表格的栏目说一说。让学生结合回顾学习情况,对老师提出一些建议,表达他们对教学的需要,有利于教师改进复习课的教学方法,加强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的效率。为了保证这一段学习活动的落实,教材在复习的第一课时安排的知识内容不多,只要完成第1~3题。

  2.以一些容量大的、综合性强的题目带动对知识的整理。

  教材中的第2题、第4题、第14题等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希望通过这些题的解答和计算带动对相关知识的回忆,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整理的目的。如第2题,在填表格时先读读表格里的两个数,再填入电视机和电冰箱的价钱,就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然后把四种电器的价格从高到低有顺序地排一排,复习了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最后进行估计。这些问题把认识万以内数这个单元里的主要知识都提取出来了,学生在完成这些问题时,能体会到理解数的意义是关键。无论是读数、写数还是比较数的大小和估计,都离不开数的意义这个基础知识。又如第14题,先在图中涂颜色分别表示做裤子和做上衣用的布,然后让学生提出用加法、减法计算的问题,把认识分数这个单元里的主要内容都带出来了。学生在涂颜色时回忆分数的意义,还会结合分数的意义直观地比较分数的大小,在进行加、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也会联系分数意义思考,从而体会到分数的意义是这个单元里最基础的知识。

  3.复习方法灵活多样,培养学生整理复习的能力。

  本单元的复习题里设计了许多学习活动,各种学习活动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回忆整理,提高复习效率,另一方面还起着提高学生数学活动能力,指导复习方法的作用。如第4题是本册教学的乘法与除法的复习,教材把比较作为复习方法。在除法的四道题里,有些可以口算,有些需要笔算。在这些题里,有商末位是0和末位不是0的除法,有余数的和没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刚好能被除数整除和不能被除数整除的除法等各种情况。教材通过“算一算、比一比”让学生明白哪些题应该口算,哪些题需要笔算;除法笔算的基本方法是什么,特别要注意些什么……

  4.注重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是本册教材里的重要内容,应该重视这些能力的培养。第5题用2、4、5、6四个数字和“+”“-”两个运算符号先摆算式再计算,寓计算练习于游戏活动之中,把认数与计算紧密结合。学生能摆出许多算式,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练习也充分了。第6、7、8题都是解决“数与代数”领域里的实际问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计算的意义和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整理解决问题时的思路。第12题利用长方形及其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道变式和开放的题,能帮助学生加强对周长的理解,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灵活性。第13题里三种月饼都吃到,合起来刚好吃了一个月饼,拿的方案很多,能让学生体会答案的开放性。教材还十分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第11题安排了选择不同的操作求图形周长的问题,第15题里有小制作和活动操作的内容。用好这些题不但整理复习了数学知识,还锻炼了动手能力。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2

  1、结合具体情境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

  2、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1、情景导入:小朋友,动物王国有许多小动物,看,来了4只小猴子,他们蹦蹦跳跳,玩的可开心了。正当他们玩得满头大汗的时候,妈妈给他们送来了一些水果。猜一猜,猴妈妈可能为他们带来什么水果?(出示课件)

  2复习讨论:猴妈妈肯定会把这些桃子怎么分?为什么?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3、课件演示:刚才我们通过复习,知道猴妈妈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四分之一。

  谈话:同学们,猴妈妈看见小朋友们表现这么精彩,非常高兴,他很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听,,猴妈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并伴随课件:我想把这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那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有困难的可借助手中的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分一分,3只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问:谁来说一说,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4)课件演示分得四分之三的过程。

  (1)出示情境图:

  谈话:看见猴儿们和小朋友们相处得这么火热,兔儿们也蹦蹦跳跳地赶来了,兔妈妈说:小朋友们,听说你们个个非常聪明,我也想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我的挑战。

  课件出示:把10个萝卜平均分给5只小兔,3只兔共分得这些萝卜的几分之几?

  (2)请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如还有困难,还可借助圆片摆一摆、分一分。

  (3)学生交流汇报。

  两种意见:一种是分得这些萝卜的五分之三,另一种是分得这些萝卜的十分之六。

  (4)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3小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板书课题:几分之几)

  1、做想想做做1。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把几个看成一份,在图上分一分。

  (2)填写分数,并指名说出结果。

  2、做想想做做2。

  (1)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份。

  (2)各自填写分数。

  3、做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涂色,然后与同桌交流。

  (1)同桌互相摆一摆。

  (2)交流:你是怎样摆的?

  (3)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3

  1.结合应用“乘除法”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感受列表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解决“租车”和“购买纪念品”两个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掌握列表等解决问题的策略。

  谈话引入课题:淘气他们学习今天要组织同学们去游乐园玩耍,这节课,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游园吧(板书课题:我们一起去游园)。

  师: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1:数学信息是:有48人去游园,需要租车,小车每辆最多乘12人,租金是120元,大车每辆最多乘18人,租金是160元。

  生2:问题是:可以怎样租车?需要多少钱?

  师: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两遍,独立思考,再与同伴说一说:可以怎么样租车?需要多少钱?

  生: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可以怎样租车?需要多少钱?

  学生汇报思考的过程:可以租3两大车,坐54人,有6个空位,租金是3×160=480(元);

  2.师:到底有几种租车方案?我们来整理一下吧。出示列表:把你想到的租车方案,依次序填在表格里。

  小车辆数 大车辆数 可坐人数 租金/元 方案1 方案2 生:独立完成表格,把各种租车方案都填在表格里,交流展示。

  展示完学生的列表后,师选出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代表方案展示

  (1)观察上面几个方案,如何做最到省钱?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最省钱的是方案4:租1辆小车和2辆大车440元。

  师:为何方案1和4都是坐48人,相同的人数,为何租金不同?

  (2)淘气说:如果我们是40人,怎样租车最省钱?你们能帮帮淘气吗?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试着解决问题,汇报:租2辆小车,1辆大车省钱。

  小结:租车最省钱的策略是:车上的座位尽可能坐满,如果坐不满,空座位必须尽可能少,尽可能用大车。

  师:解决了租车的问题,同学们开心的乘车去游乐园里玩耍了。在游园的时候,同学们又遇到了数学问题,请我们帮忙解决呢。

  1.师出示情境图: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观察,汇报:小包装里有3个玩偶,每盒5元,大包装里有4个玩偶,每盒6元。买30个玩偶,可以怎么样买?

  师:大小包装各需要几盒?独立思考问题“可以怎样买?”

  请你写出3种购买方案,哪种最省钱?

  问:怎样写出你的方案呢?(生:用列表)

  2.学生在题单上完成表格2,交流展示

  生:观察表格,思考,交流,汇报。

  3.师:利用列表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用列表的方法解决了租车和购买纪念品时遇到的数学问题。现在你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助笑笑和淘气解决他们在游园时遇到的问题吗?

  1.笑笑的问题是:买50个玩偶,怎样买最省钱?

  2.淘气的问题是:如果大车可8人,小车可坐5人,我们28人乘车,怎样安排车辆空座最少?

  学生独立思考,用列表的方法,解决这两个问题。

  师巡视,个别指导。

  今天这节课,我们从游园的活动中,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学生回顾,思考,自由发言。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4

  (实验数学)第五册、第118120页例1-例3。

  1、通过观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的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多媒体课件、投影机、投影片、铁丝等。

  教师出示动物园篮球场平面图,提问:动物园篮球场是什么形状?长方形有几条边?有什么特征?

  投影:例1 动物园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小狗花花绕篮球场跑一圈,它跑了多少米?

  课件展示:小狗花花围着篮球场走一周。教师:它走了多少米?怎么计算出来?(激发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26+14+26+14=80(米)

  长 + 宽 + 长 + 宽 =长方形的周长

  1、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小狗花花走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总和。教师板书:长方形四边长度的和叫做长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比划周围一些长方形的周长。例如:黑板、桌面、课本等。

  3、展示:长方形对边相等。教师: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我们能不能找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其他方法。学生推导出下面的计算方法(利用对边相等)。

  26X2+14X2=80(米)

  长方形的周长= 长 X2+ 宽 X2

  4、展示:小狗花花先走一个长,再走一个宽。提问:这时它走了多少米?是长方形的周长的多少?展示:小狗花花接着走完全程。教师提问:剩下的路程是长方形的多少?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推导计算长方形周长的第三种方法。

  (26+14)X2=14(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 长 + 宽 )X2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板书几种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以上几种计算方法,比一比发现第三种方法最简便。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5、让学生议一议: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

  6、教师出示例2(投影),学生独立解答。

  7、教学例3,学生读题后,教师操作:拿一段长50厘米的铁丝,先量出一个长,用铁钳拧成90度角,再量出一个宽,用铁钳拧成90度角拧成一个长方形后,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剩下的部分等于什么?(铁丝的长度-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此题。

  8、投影:(让学生在课堂独立做两道题)

  1、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长方形。

  2、量一量各个长方形的边长,计算各个长方形的周长。

  课件:展示黄、红、蓝三个长方形。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5

  经历探索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出示挂图,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的两位小朋友正在干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先来一起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

  1、解决“小女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求小女孩要跑多少米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计算400×2,结果是多少?再在小组里交流。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6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P14~P15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两位数、三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的乘法。

  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能力与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

  1、能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乘法问题。

  2、在诸多素材中选择合理条件进行列式。

  通过模拟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场景和学生间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两、三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

  配套软件平台,小黑板。

  1、小朋友,双休日爸爸妈妈经常会带着我们一起去大卖场买东西,你有自己购物的经历吗?(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经历)

  2、出示P14、15主题图,大卖场里真热闹!今天让我们和小胖一起去购物吧!

  小胖要给福利院的小朋友买一份礼物,你知道他要买什么吗?你能把小胖要买薯片的事说成一个数学故事吗?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生:小胖要买3箱薯片,每箱42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3、师:像这样的问题用乘法解答比较方便。在大卖场里还有很多这样的乘法问题,让我们一起去解决。出示课题:大卖场中的乘法

  [从学生交流自己去大卖场购物的经历引入学习,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小胖购买薯片的故事描述,让学生再次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道理,从而为接下去的练习打好基础。]

  1、提问:你还能找到大卖场中其他的乘法问题吗?

  学生举例:小胖要买3箱薯片,每箱12罐,一共有多少罐?列式:3×12 尝试比较刚才的两个小故事的异同之处。

  小结:根据故事描述的不同情况,我们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

  师:大卖场中到处都有乘法故事、乘法问题,我们来比一比谁找到的乘法问题最多,在小组里和小伙伴们一起说一说。

  2、小组活动:找大卖场中的乘法问题,边说边记录算式。

  (1)小亚家买了4箱猕猴桃,36只装一箱,总共有多少只?

  (2)小亚家买了4箱猕猴桃,68元一箱,需要花费多少钱?

  (3)矿泉水23元一箱,买4箱需要多少钱?

  (4)矿泉水24瓶一箱,买4箱有多少瓶?

  (5)每台微波炉329元,买4台给福利院,共要多少钱?

  (6)每袋大米37元,5袋大米需要多少钱?

  你还可以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其他有关大米的故事吗?

  (7)每包腰果29元,买3包腰果要花多少钱?

  你还可以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其他有关腰果的故事吗?

  4、师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乘法问题,列出了这么多的乘法算式,你能给它们

  分类吗?(分成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乘三位数两类)

  [在示范性的提出问题之后,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物品、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条件入手,提出不同的有关乘法的问题。通过模拟生活场景的创设,让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的寻找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总结汇总的时候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为下面学习新的乘法做好铺垫。]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我们要注意观察,发现更多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找一找教室里,校园里,生活中的乘法问题,并把算式记录下来。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7

  (一)结合实际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二)在探究活动喝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小数

  (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教学重点: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二)教学难点:小数的写法。

  (一)创设购物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去购物好吗?

  师:但这次购物有点特殊,是在教室里面,大家看这是什么?(出示幻灯片)。

  师:多少钱一支?(出示幻灯片)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师:那大家还想买些什么文具呢?

  生:(学生自由回答)。

  师:好,大家想买的东西很多,那我们来看一下钢笔的价格是多少?

  (教室据学生回答完毕,再出示幻灯片,并板书)。

  师:大家想一下,可以小组讨论,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价格还有其它写法吗?(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进行教学)

  师:我们可以把这些价格用元表示出来,大家仔细看好了,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老师出示幻灯片)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元、角、分与小数(教师板书)。

  (1)认识小数的各部分

  师:大家观察一下,今天我们学的书与平时学的有什么不同?

  师:很细心,像0。50、1。06、3。50的数我们就称为小数,来,大家跟老师念一遍,像0。50、1。06、3。50的数我们就称为小数,读两遍。

  生:齐读)“像0。50、1。06、3。50的数我们就称为小数。

  师:那下面大家看一下屏幕上哪些都是小数,哪些数是整数(出示幻灯片)。

  生:1、5、3、20。

  师:回答得很好,小数与整数有什么不同?

  生:出现了小圆点。

  师:我们称小圆点为小数点,小数前面的数我们称为整数,小数后面的数我们称为小数部分。

  师:下面大家分小组认识小数的各部分,由小组自己选择一个小数来进行认识。一分钟后由小组派代表说出你们的讨论结果。

  师:大家讨论好了吗?

  师:那哪个小组先来?看看哪个组表现得。

  生:(依次点名或学生自愿说,老师作适当点评,也可请学生自评或他评)。

  师:看来大家认真预习了,你们表现得很好,下面由老师出题,大家自由回答,比一比,哪组回答的又快又准。

  师:准备好了吗?老师姚开始了(出示幻灯片)。生:3。55。

  师:它的整数部分是?

  师:这些小数你们会读吗?

  生:会(由实际情况定)

  师:那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指着黑板)

  生:0。5元、1。06元、3。05元。

  师:我们回忆一下,小数怎么读?

  生:从整数部分开始读,遇到小数点读点,最后读小数部位。

  师:大家认为他说得对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作总结。

  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

  师:现在大家打开教科书,翻到第2页。

  师:图画上没支铅笔多少钱?

  生:16.85元。

  1认识一位小数的实际意义

  师;每支铅笔0。50元,谁知道0。50元是多少钱?

  师:几个一角是1元?

  师:那就是说5角师一元的几分之几?

  师:我们以元为单位用小数可以表示成什么?

  1认识两位小数的含义

  师;那么每把尺子师1。06元,它是多少钱?

  师:几个一分十一角?

  师:几个一角是一元?

  师:几个一分是一元?

  师:那大家想一想6分是一元的几分之几呢?

  师:逻辑思维能力很强,如果我们以元为单位用小数可以怎么表示?

  师:下面请大家做一下课本上第二页的习题,还是同学们已经提前做好了?

  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师:哪个同学愿意回答第二幅图,它表示的师几元几角几分?

  生:十二元五角零分。

  师:用以元为单位用小数表示呢?

  生:12.50元。

  师:大家想一想,5后面的0可以省略吗?

  生:因为0表示的师没有的意思,在末尾可以省略。

  师:如果老师不小心把0和5的位置互换了,即写成了12.05元,0还可以省略吗?

  生:不可以,因为0代表的是角,5代表的是分,分比角小,如果省略了0,就成了12.5元了,与12.05元不同。

  师;大家认为他回答的对吗?还有其它的补充吗?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老师灵活进行)。

  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谁来总结一下末尾师0的小数的情况?

  生;如果末尾师0,可以省略不写。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还应该加上小数二字,因为若是整数则末尾的0肯定要写,不能省略。

  师:那把这两位小朋友的话综合起来,我们应该怎么说呢?大家小组讨论一下,互相交流一下各自意见,待会自愿起来说。

  生:(讨论后)对于整数来说,末尾的0不可以省略,还有补充吗?生:不论是小数还是整数,中间的0都不可以省略。

  师:小朋友们考虑得很全面,下面我们接着第三幅图,哪个小组来提问?(学生举手)。

  生1:图中表示的是几元几角几分?

  生2:2元0角4分。

  生1:以元为单位用小数表示呢?

  生2:2.04元。

  生1:中间的0可以省略吗?

  (老师作必要的提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提问)。

  (提前让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图)。

  游戏规则:由每小组派出两名代表,一名随意抽出卡片,另一名回答卡片代表的师多少钱,其它小组成员做好相应记录,回答得是否正确,最后看哪个小组回答得最多最准确,每个小组两分钟。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元、角、分与小数

  师:小数的读法是?

  先从整数部分读起,小圆点读作点,最后读小数部分。

  师:那遇到末尾有零的小数呢?生:不用读。师:在读小数部分时,我们应接顺序来,不能跳读,中间有0的一定要读。

  1、完成课本第三页中的练一练的第一小题。

  2、在日常生活中,超市里有许多价格牌,请适当摘抄五个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价格牌,读给爸爸妈妈听。

  1、铅笔:5角→0。5元,读作零点五元。

  2、钢笔:8元→8。00元,读作八点零零元。

  3、尺子:1元6角→1。06元,读作一点六零元。

  4、笔记本:3元5角→3。50元,读作三点五元。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8

  1、使学生理解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算理,并能口算简 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 中的简单问题。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能较准确的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CAI 课件、板书用卡纸、小棒。

  1、口算:(出示卡片)

  60 里面有( )个十。

  800 里面有( )个百。

  150 里面有( )个十。

  3000 里面有( )个千。

  1、谈话:今年春节,天气很冷,我们每个家里仍然吃上了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这和运送蔬菜的叔叔、阿姨辛勤劳动分不开的,我们一起 去瞧一瞧吧!(课件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收集到哪些 数学信息?(请 1 至 2 名学生回答)

  2、它描绘的是农民运送蔬菜的情境,赵伯伯承担运送黄瓜的任务。 他说:“我 3 次就能运完 60 箱。”听了赵伯伯的话,你能提一个什 么问题呢?

  3、根据学生回答贴出卡纸: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4、你们会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说算式)

  5、要解决“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这个问题,算式是 60÷3。

  为什么是用除法算呢?(边说边板书:60÷3)

  6、你能根据王叔叔、李阿姨他们的信息各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 提问题,说算式)

  7、根据学生回答贴出卡纸: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板书算式: 200÷3); 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板书算式:240÷3)

  8、看看黑板上提出的三个问题,都是用除法计算来解决。这就是我 们这个单元学习的内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 这节课先来学习 “口 算除法”。板书课题

  (一)探究一位数除整十数——例 1(1)

  1、同学们,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 60÷3 等于多少吗?请 把你想到的结果告诉同桌小朋友,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这个结果 的。如果你不会做,那就请你拿出学具盒中的小棒来分一分,相信你 一定能找到答案的!

  2、学生讨论、操作。

  3、好,请同学们一起告诉我,60÷3,商是——

  4、你是怎样求出这个商的呢?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请 2 至 3 名学 生介绍不同的方法)

  [应变预设:学生的方法大概会有以下三种,如有困难,教师应适当引导,最好三 种方法都能呈现出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1、摆小棒:1 捆小棒表示 1 个十,6 捆小棒就是 60。把 60 平均分成 3 份,每份要分 2 捆,是 20,所以 60÷3=20。

  2、想乘法:因为 20×3=60,那么把 60 平均分成 3 份,每份就一定 是 20,所以 60÷3=20。

  3、想除法:因为 6÷3=2,所以 6 个十除以 3 等于 2 个十,也就是 60 ÷3=20。]

  5、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的板书。

  6、现在,我们知道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了吗?真了不起!同学 们把自己提出的第 1 个问题解决了。在算 60÷3 是多少的时候,用了 这么多方法,有的是摆小棒;有的想 6 个十除以 3 等于 2 个十;还有 的是想乘法算除法。

  (二)探究一位数除整百数——例题 1(2)

  1、600÷3 等于多少?同学们先想一想。

  2、谁能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因为有 60÷3 的基础学生应该很快 想到: 因为 6÷3=2, 所以 600÷3 等于 200 或 6 个百除以 3 就等于 200; 想乘法:(200)×3=60,600÷3=200)

  3、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口算像这样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整百数 除以一位数的方法,那么就用你喜欢的方法口算下面几道题。 出示: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80÷4 400÷2 300÷5

  (三)探究一位数除几百几十——例题 1(3)

  1、看来新知识大家掌握得不错,李阿姨也想请大家帮忙算一算。

  2、该怎么列式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40÷3=

  3、240÷3 等于多少呢?好像挺为难的,那咱们就在小组内先讨论讨 论,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开始讨论吧!

  4、找到答案了吗?请学生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板书:①24 个十 ÷3=8 个十;②(80)×3=240)

  [评析: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寻找 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自 己思考、操作的基础上得出结果,再开展组内交流,最后组织不同算 法的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这一自主宽松的探究过程;既体现了算法多 样化,又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使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这 一目标能落到实处。]

  1、(课件演示 P15 页做一做第 1 题)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们发现了 什么?

  (1)聪聪的问题是什么?你们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吗?请试一试。

  (2)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 ÷2=

  (3)要求 40÷2 得多少,你们是怎么算的呢?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 方法。

  (4)好!让我们一起告诉聪聪答案吧——平均每间蜂房住 20 只。

  (5)看!聪聪在谢谢你们呢!

  2、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第 15 页,做一做第 2 题,请大家开动脑筋, 把答案直接写到书上,开始吧!(集体订正)

  3、我们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出示数学书 17 练习三 的第 5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今天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同学们能积极开动脑 筋,主动学习,表现真棒!说说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完成教科书第 17 页第 1、2 题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9

  认识角的名称、大小,会折角、画角。(课本第56 -58页)

  1、 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叫的过程。

  2、 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3、 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2、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 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过渡语: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和往常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一起来举行一场有意义的比赛,有信心吗?比赛的题目是:《角的认识》。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习目标(小黑板出示),有信心完成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56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课件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56页的例1,认真看图、看文字。

  1、先看第一部分,用2根小棒拼成的这四种图形都是( )?

  2、观察例题2:观察角,你发现角是由( )条边和( )个顶点组成的。

  3、说一说,所有的角的大小都是一样的吗?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4、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没有关系?

  5、用一张纸,你能折出多少种角?你能指出他们的顶点和边吗?

  6、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那些物品上有角?

  1、 打开课本第58页例3,看图、看文字,想一想,怎样画角?

  2、 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3、 你能画出一个角吗?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的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5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果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1)课件出示检测题

  (2)58页第一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黑板上的学生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补充。

  2、讨论(议一议):

  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课件出示)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论过去是对是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