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的能力为什么这么低?

故宫历经明清两代24朝。在这400年间,有记载的火灾就有80多起,损失巨大。在世人熟知的,民国十一年(1922年)的建福宫大火事件中,宫内所藏的经文,珍宝,玉器,书画,大小金佛无数,再加上殿旁几棵数百年的参天松柏悉数化为灰烬。

溥仪后来在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提到,大火过后,内务府找人来处理后事,中标的商家在废墟中竟然捡出17000多两金块和金片,由此可知,损失数额必是天价。

据史料记载,相比古代的普通民居,故宫失火的比率确实有明显的突出,再加上故宫是政治中枢,每次火灾都有详尽的记载,平均每七年就有一次失火,让人印象深刻。

那么故宫为什么总是失火?是天灾还是人为?400年来,这里的主人又做过哪些努力呢?

木质梁架结构,无法避免的防火弱点

古代中国气候湿润,原始森林茂密,木材资源丰富。相比于搬运,裁切,修葺困难的石料,木构件更容易就地取材,也更经济实用,这就使得建筑有无法避免的易燃特质,加上在筑房之前,木材都需要进行干燥处理,遇到火灾就更难幸免。

除了材质,宫殿的筑造结构也是大火频发的一大原因。中国式建筑分为台基,柱梁,屋顶三个主要部分。台基以砖石混用,屋顶以瓦或茅草,柱梁承担房屋重量。在支柱上端,两横梁两横枋周围牵制成一“间架”。这种架构完全以支柱来承重,而墙体只承担分化内外,间隔房间的任务。

我们可以想象,故宫一旦失火,一来墙壁稀少,缺乏阻挡火势蔓延的障碍物,二来房屋柱梁成为死穴,如果被烧毁断裂,整座宫殿便会瞬间坍塌,没有任何挽救的余地。

雷电多发引火,基本为零的防雷能力

据数据统计,雷电是引发故宫火灾的最主要因素。早在建成后的第二年,作为故宫三大殿之首的太和殿就遭遇雷电致火,火焰蔓延到背后的中和殿,保和殿,将其化为一片焦土。明成祖朱棣不得不在原地另起炉灶,花了3年的时间才全部复原。

相比于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中国古代对雷电的认识最多停留在将其和火与光“表象类比”的阶段,而更多人则将它视为超自然的力量,每每雷击失火,紫禁城的皇帝们都会反躬自省,祈求天神赐福免灾。

古代人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也有相应的避雷措施,这就是殿脊上的“吻兽”。吻兽起源于汉代,是安放在屋脊两端,陶制或琉璃制的兽形构件,其中内部有一条铁丝,朝天伸出,另一端连入屋脊。

很多人将这种“吻兽”当做避雷针的前身,将其当成在这一领域中国领先西方的佐证。但实际上,吻兽最主要的功能还是装饰和辟邪,其内部的铁丝仅仅为加固防风所用。

缺乏引流到地面的导线,这种一端朝天,一端连接屋脊的设置,也只能起到引雷而不是避雷的作用。北京的雷电天气始于惊蛰终于秋末,时间跨度长,没有科学的避雷方法,故宫宫殿相比于普通民居又更为高大,自然更容易遭受雷电侵扰之苦。

史书记载之外,并不少见的人为纵火

故宫火灾的另一个因素自然是人为因素,整座紫禁城人数众多,点蜡,炊火,取暖,花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酿成火灾。康熙十八年腊月初三,御膳房的做饭太监用火成灾,借冬季西北烈风迅速蔓延到太和殿,火灭之后,康熙帝下令将6名肇事者全部斩首。

除去意外疏忽,人为纵火亦不少见,明清时期太监俸禄微薄,偷盗成风。以明朝为例,太监只有极少的俸银俸米,基本实行供给制,明太祖朱元璋规定,不论职位高低,宦官月俸一律1石米,远远低于官吏水准。

这种情况下,太监群体由上至下,贪污腐败,偷窃珍宝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在清朝,这种监守自盗也屡见不鲜,溥仪在回忆录中说道:“参加打劫行径的,可以说是从上而下,人人在内。换言之,凡是一切有机会偷的人,是无一不偷,而且尽可放胆地偷。”

为了躲避因盗窃被发现而难逃的死罪,太监们往往会铤而走险恶意纵火。清朝乾隆二十九年,太监赵进禄为掩盖偷盗痕迹在御膳房防火被发现,被乾隆亲自判定处死。

而本文初提到的“建福宫大火”,其原因也很可能是太监纵火,大火之前,溥仪曾经听从师父庄士敦的建议准备清点故宫财物,正要计划实施,封存着乾隆朝珍宝的建福宫就巧合地遭遇火灾,化为灰烬,其中紧密的时间连续让世人不得不怀疑其中大有蹊跷。

防火措施简单,扑灭不了的参天大火

既然有如此密集的火灾频率,紫禁城内部自然也少不了相应的防火措施。故宫的每个宫殿外都有几口大缸盛水,以备不时之需,称作“太平缸”或者“吉祥缸”。但这种储水方式过于简单,需要专人添满,冬季还要加热防止结冰,给火灾救援带来了不确定性。据翁同龢日记记载,光绪十四年的贞度门大火就是因为人事疏忽,救火水源不足,只能在金水桥下“凿冰一尺”,才得数寸水以补救。

除去储水设施,还有“救火唧筒”,其原理就是一个大体型的水枪。一旦有火情出现,太监们将可以伸缩的套筒伸入水缸提上,水便被吸入储水器中,再压住套筒,水就从喷口处射向高处。

除了这两样之外,故宫还注意将用火频繁的御膳房迁移至下风口,在各个宫殿四周设置了封火檐,以不可燃的材料建立隔断层,以防止火势蔓延。

但是不得不指出,在近代西方救火科技传入中国之前,故宫的防火措施实在过于简单,在高大的建筑形成的参天大火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加上故宫本身是宫闱重地,人员在参与救火时多有犹豫或直接不被允许,又加重了防火灭火的难度。

同样是建福宫的那场大火,赶来救援的意大利救援队以不能擅闯皇宫重地为名,被溥仪挡在宫外。因此在火情汹汹之际,对故宫来说,基本上只能通过拆房,砍树等方式阻断火道罢了。

[1] 刘小晖. 内容为核 借力发力——《故宫国宝宫外流失秘笈》的特色营销[J]. 出版参考,. []

[2] 王铭珍. 故宫——历史上的火灾和防火措施[J]. 新安全 东方消防,-67. [].

[7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8] 汉宝德.《东西建筑十讲》[M].三联书店,2012

[9 ]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三联书店,2001

}

乾隆皇帝一共有十七个儿子,嘉庆帝颙琰排行第十五,上面有十四个哥哥。古代皇位继承,通常遵循立嫡立长和立贤三条原则。

颙琰的母亲魏佳氏,是乾隆的第三任皇后。不过魏佳氏的皇后身份,是在确立颙琰为嗣君后,被追封的,也就是说颙琰其实不是嫡子。另外,颙琰的哥哥们,并不缺贤者。非嫡非长的颙琰,在“贤”上又不占优势,他是怎么登上皇位的呢?

我们用排除法,替乾隆帝把儿子们过一遍筛子。

  • 第一批出局的候选人:皇次子永琏和皇七子永琮

永琏和永琮都是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的嫡子,乾隆在即位后的第二年,就以秘密立储的方式,立年仅6岁的嫡子永琏为太子。可惜两年后,永琏病逝。

十一年后,乾隆准备册立永琮为储君,可还没来得及操作,年仅1岁的永琮又早夭。

  • 第二批出局的候选人:皇九子、十子、十三子、十四子和十六子

这五位皇子都早夭,除了皇十三子永璟和十四子永璐,其他三位连名字都没来得及取。

  • 第三批出局的候选人: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

这两位皇子都被过继给亲王为后,从法理上已经不再是乾隆的儿子。乾隆二十四年,永瑢被过继给慎郡王允禧,后被改封质亲王。乾隆二十八年,永珹被过继给履亲王允裪,降袭履郡王。

  • 第四批出局的候选人: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

两位嫡子早夭,让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伤心欲绝,永琮去世第二年,她也病逝了。乾隆令永璜以大阿哥身份迎丧,结果永璜和永璋,在丧仪中表现得“不够悲伤”,受到乾隆的严厉斥责,被剥夺继承人的资格。

民间传言,说乾隆因为嫡子和皇后相继去世,变得几近疯狂,期间杖毙两位重臣,把永璜打倒在地一顿拳打脚踢。两年后,永璜就郁郁而终。

  • 第五批出局的候选人:皇八子永璇和皇十二子永璂

乾隆十七个儿子,只有四个活过了乾隆,其中永璇最长寿,活了86岁。可惜永璇虽然活得长,却不受父亲待见,他“沉湎酒色,又有脚病,素无人望”,又“性情乖戾,屡失上意”。所以当弟弟们都被封为亲王时,他还是个郡王,根本不在乾隆法眼之内。

永璂是乾隆第二任皇后那拉氏的长子(次子永璟早逝),也是乾隆当时唯一在世的嫡子。按理来说,他在储君之争中占有第一顺位的优势,而且他没有负面新闻。

问题出在他母亲那拉氏身上,乾隆三十年,那拉氏陪乾隆下江南,途中发生“断发事件”,惹怒乾隆,被遣返回京,收缴了皇后印玺,事实上被废。

母亲被废,永璂带灾,他也失去了作为继承人的机会。

  • 第六批出局的候选人:皇十七子永璘

永璘是颙琰的同母弟弟,比颙琰小六岁。作为同母弟弟,除非永璘表现出远超于颙琰的特殊才德,年龄弱势是他无法跨越的障碍。

  • 第七批出局的候选人:皇五子永琪

永琪被淘汰最可惜。他博学多才,擅长弓马骑射,既有汉人的文治,又有满洲人的勇武。更难得的是他的孝道,有一次乾隆在九州清晏遇上火灾,永琪不顾个人安危,冲进火场,将父亲背出来。

乾隆曾经对亲信明言:“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更觉贵重,且汉文、满语、蒙古语、马步、骑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

既然都已经明确说“属意”永琪了,乾隆为何没立他做太子呢?因为永琪得了一种病——附骨疽。

乾隆三十年,永琪被封和硕荣亲王,其实就是被立储的前奏。可是亲王册封礼仪刚结束,永琪就病了,一年后,25岁的永琪英年早逝。

兄弟十七人,早逝、被过继、才德问题不受待见、受累于母亲、年龄序齿问题等几方面原因,淘汰了十五位。所以,继承人只剩两个人: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颙琰。

乾隆三十八年,当乾隆帝将传位诏书密封,藏于正大光明匾后,并告知军机大臣时,所有人都知道,候选人一定是永瑆和颙琰两个当中的一个。当时诸皇子,也只有他们二人是亲王。

永瑆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列“乾隆四家”。至今在沈阳故宫,还保留着大量的永瑆书法作品。难得的是,永瑆身上没有丝毫皇子的奢靡,他一生俭朴,比后来的道光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

民间有一种说法,正是永瑆过于节俭,节俭到“抠门”的程度,家里死一匹马也舍不得扔,强迫全府上下吃死马肉。还说他舍不得花钱,攒了80万两银子,放到长毛也不肯花。所以,永瑆被满朝上下戏称为“铁公鸡”。

因为抠门被讥笑,让乾隆很丢面子。在某部影视剧中,乾隆还很生气地下令:各王府今后但凡有死马、死猫、死狗等,都给成亲王府(永瑆)送去。

其实这个传言明显是作为失败者,被后人刻意夸大并恶意宣传。抠门在什么时候都不是罪过,只要不妨碍他人利益。一个亲王,只有80万两银子,反而说明永瑆为人清廉自守,品行高洁。

所以,这肯定不是他落选储君的理由。那么,有才华,有德行的永瑆,为何输给了小他八岁,时年仅13的弟弟颙琰了呢?

  • 一、永瑆的才华与帝王不匹配

永瑆虽然有才华,但是他的才华局限性太大,主要体现在金石方面。很显然,作为帝国储君,这种才华无足轻重,甚至是有害的。历史上就有现成的例子——宋徽宗,那也是一个书画大师,结果把北宋王朝搞破产了。

永瑆最喜欢跟当时的文人结交,还给自己起了一个“诒晋斋主人”的别号,一副醉心于文学之乐,山水之怡的“隐君子”神态。

别说满清尚武的习俗,即便以汉民族的目光,这种气质和文学才能,肯定不符合对帝王的要求。

  • 二、永瑆的性格不适合当皇帝

乾隆帝认为永瑆有一个性格大缺陷——“柔而无断”。优柔寡断,缺乏决断能力。其实“柔而无断”,既是性格上的“不敢”,也是能力上的“无能”。作为皇帝,最重要的就是决断能力,他每天面对大量奏折,每时每刻都要作出决断,不能迅速判断是非,不能果断下结论,贻害无穷。

历史上也有反面例子,比如宋钦宗,面对金国人的入侵,他一会儿听主战派的,一会儿又倒向反对派,始终没有主见,跟金国人今天和谈,明天又做小动作,一步步把大宋拖向灭亡。

乾隆对颙琰的评价是:刚明有戒,度量豁达。刚,对应柔,明,则能断。同时又能把握好分寸,气量宏大。

因此,乾隆认为永瑆虽然在品行上很出众,但是性格不适合当皇帝,颙琰则被认为“类己”。

  • 三、魏佳氏比金佳氏更受宠

永瑆的母亲金佳氏死后被追封为淑嘉皇贵妃,生前是乾隆的宠妃,生了四个儿子。不过相对于颙琰的生母魏佳氏,金佳氏还是逊色了不少。

魏佳氏从乾隆二十一年起,几乎年年生育,她一共给乾隆生了四子二女,还有一次小产经历。乾隆三十年,魏佳氏被封皇贵妃。也就在那一年,皇后那拉氏被收缴印玺。从那一年开始,魏佳氏以皇贵妃身份,主持后宫,成为事实上的皇后。

乾隆为何不正是册立魏佳氏?应该是为了掩盖颙琰被秘密立储的事实,不想储君成为焦点。所以,魏佳氏以贵妃之名行皇后之实十年。直到乾隆六十年,颙琰被正式宣布为太子后,魏佳氏才被追谥为孝仪纯皇后。

所以,魏佳氏在乾隆心目中,早就是皇后了,颙琰也早就是嫡子。这一点,是永瑆等皇子所不具备的优势。

至于有人说,永瑆比颙琰能力强百倍,那是扯淡。如果永琪活着,他才是颙琰的最强劲的对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乾隆的能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