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氏场灸对增强免疫力有帮助吗?

艾灸如何排出病邪?艾灸是通过一些日常生理反应,将身体里的病气排出;这也是艾灸后身体好转的一种返病反应,而很多艾灸初学者,由于经验不足,会当作因为艾灸了,病情反而加重了,这样他们就会放弃艾灸,很可惜!所以这篇文章对所有艾灸初学者来说非常重要!

出汗排湿邪,就是在艾灸的时候,感觉出汗,灸后出汗,这种现象有可能会持续几天或更久。

当有的人出汗一个阶段后,开始起红疹,硬疙瘩,这也是排病的一种表现。一般继续艾灸,红疹慢慢会下去,硬疙瘩,可以边艾灸,边按摩,也会慢慢消失,这属于皮肤排风邪的一种现象。

有些人排尿特别多,这也是从尿道排出毒素的一种表现,此时应该多喝水,没有关系这些反应慢慢都会消失的。一般灸后尿频的,多提示肾脏和泌尿系统不是很好;女性提示妇科会有问题。

有些人出现拉稀,频繁拉稀,而且拉屎极臭,这也是一种排病气的反应。

有的人会有咽喉肿痛,牙痛等,此时多喝水,或煮一点绿豆粥来喝,严重的可以停灸,等这些症状过去后,继续艾灸,可能还会有上述症状发生,一般反复几次后,就没有了上火的症状。

有的人初次艾灸的,会有口干的症状,没有关系,可以多喝水,降火气。

治疗疾病,一定要给疾病一个出路,当艾灸后,元气聚集到脏腑的时候,病邪往往会自己找出路,这些出路不一定是我们设计好的,而是病邪自己习惯的路径。

一般疾病在下肢排出的路径是我们理想的路径。可是疾病的排出是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他会自己寻找出路。

有的反应会出现头晕耳鸣,眩晕的,遇到这样的反应,可以停下来,休息几日。如果这种反应迟迟不过,在大椎点刺放血或刮痧,这种反应会慢慢消失,有的人会重复这种反应2-3次后,慢慢适应。

艾灸的走串,遇到这样的很正常,也不要大惊小怪,有艾灸的通串就比没有要好,经络的通串,提示经络疏通的是否通畅。

妇科疾病在艾灸的时候,有的会有褐色的分泌物,有的会有水样的,有的会有脓样的分泌物,这些都是艾灸在帮助调整和消炎,一般过一个阶段,这些分泌物会逐渐减少。

如果有肌瘤,积液,囊肿等妇科疾病,在经期的时候,会有烂肉,血块,血水等排出,应该是肌瘤,积液,囊肿的分解。不要害怕,有上述疾病的人建议经期艾灸,给疾病以出路,月经期就应该是排出的路径。

大姨妈出现暂时性失调,如提前,推后,经量增加或减少,经血颜色有改变,有褐色,黑色,暗红色血块排除。特别是有妇科问题的人,本身月经就不调的人,艾灸后,大部分人都会在大姨妈上有上述反应。

经过几次艾灸,或一段时间的艾灸后,有的人会表现出肢体冰凉,这是寒气用艾灸后在体表的反应,有的是脏腑内的寒气表现在体表,这种反应在冬天和春天的季节更加严重,有这种反应的,说明身体阳虚的厉害。所以艾灸是一个慢功夫。

}

容易诱发瘀血的两个因素是:一是阳虚,阳虚生内寒,寒则血脉凝滞,血脉不通畅,发生血瘀;二是气滞,肝气郁结,气不顺畅,不能推动血行,进一步发生血瘀。

1、瘀血在心,表现为胸闷、心前区刺痛,或痛引左臂内侧、唇舌青紫;

2、瘀血在肺,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胸闷、咳血或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3、瘀血在肝,表现为胁肋刺痛、久见肿块,若兼有脉络滞塞的情况,还会有腹部脉络怒张、面色青黑等表现;

4、瘀血在胃肠,表现为胃脘处固定部位刺痛怕按、大便色黑如漆;

5、瘀血在子宫,表现为痛经、小腹刺痛怕按、经色紫暗有块,或崩漏血下;

6、瘀血在脑,表现为头痛、头晕、痴呆、语言不清,或癫狂发作等。

面色晦滞,口唇色暗,舌紫暗或有瘀点;形体羸瘦,吃不胖,还常感到饿;妇女痛经、经闭、崩漏;皮肤干燥瘙痒、表面血丝明显,大便颜色经常偏暗偏黑;性格内郁,心情不快易烦,急躁健忘。

以上症状出现2个或以上,证明瘀血较严重,需要活血祛瘀

瘀血的人,可多食用菠菜、银耳、香菇、黑木耳、桂皮、八角、茴香等食物,有理气活血的作用;日常加强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代谢,同时注意调畅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要内郁于心。

艾灸复溜、太冲、气海、三阴交、膈俞、血海、合谷等穴,可以推动血液运行,改善瘀血问题。每晚睡觉前,还可以把双掌搓热,在以上穴位进行按摩揉搓,能够更好地调理局部气血。

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中医认为脾属土,土能克水,如果脾的功能失调,水液的代谢就会产生问题,这叫土不克水,水湿可能会在体内聚积,从而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脾虚常常被认为是水湿产生的根源所在。

1、水湿在头,表现为眩晕、脱发、鼻炎、咽炎、中耳炎、三叉神经痛、牙龈炎、痤疮;

2、水湿在胸,表现为冠心病、胸膜炎、心包炎、哮喘、肺水肿;

3、水湿在中焦,表现为慢性胃炎、肠炎;

4、水湿在下焦,表现为肾炎、膀胱炎、阳痿、早泄、不孕不育、盆腔炎;

5、在皮肤表面,表现为湿疹、荨麻疹、疣;

6、在内脏里,表现为各种囊肿、癌症;在骨骼,表现为各种间盘突出、脊柱炎、风湿病。

舌白淡胖嫩、舌边有齿痕;头昏如裹,像是有什么东西将头缠裹住一样;口淡无味,没食欲;眼袋重,双腿乏力、小腿肚发酸发胀;没精神,不想动、不想说话;小便不利、大便不成形或粘滞不爽。

以上症状出现2个或以上,证明体内湿气较重,需要补脾祛湿

健脾祛湿的食物有薏米、冬瓜、山药、红枣、扁豆、鸭子等,适量多吃可温补身体,让湿气随大小便外排。平时还要多进行跑步、健走、游泳、打篮球等“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通过出汗的方式加速湿气排出体外,增加水分代谢。

艾灸关元、丰隆、解溪、中脘、脾俞、承山、阴陵泉等穴,可以振奋脾胃阳气,祛除体内湿气。

现代生活节奏过快,人们为了便捷,经常会摄入洋快餐、方便面等高油、高盐食物。加之工作社交难免应酬,大鱼大肉、觥筹交错已成为现代人的常态,有句俗话说得好:“病是吃出来的”,吃得过多过腻,我们的肠胃无力运化掉这么多的食物,就容易造成食瘀。

1、过量饮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或者急性胃肠炎,出现便秘、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

2、反复损伤肠胃会导致身体消瘦,体质下降,抗病能力减退;

3、日本科学家指出,吃得太饱会造成抑制细胞癌化因子的活动能力降低,增加患癌几率;

4、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肝脏病、瘫痪、老年痴呆等疾病,都与饮食无节制有密切关系。

皮肤粗糙,脸泛油光或面有横肉;舌苔白且厚,伴有口臭、便秘、睡觉打鼾、屁多便臭等情况;经常心烦心悸;午后吃完饭就犯困;大便黏腻,胃腹部胀满。

古人说“食饮有节”,五味清淡可养五脏,因此艾艾君建议每顿不要吃得过饱,日常饮食减少摄入高油脂食物,适量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谷类、豆类、水果、蔬菜及海藻等,能促进排便,预防便秘,山楂、红薯、香菜、芹菜、白萝卜也对食瘀有效。

除控制饮食外,经常艾灸天枢、上巨虚、大肠俞、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可以消食导滞、健脾和胃、益气壮阳。

多按摩腹部也能缓解腹胀、腹痛、胸闷不畅及胃肠道功能紊乱:先从腹中央开始,用手掌顺时针环转摩腹,并由内逐渐向外环转,做30~50次,再以逆时针方向由外向内环转30~50次,重复两三遍即可。

}

中医书友会第3127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本文介绍了马少群先生温灸治疗肝病的6点经验,马氏治疗肝病重在调整人体整体功能和培补元气,以增强人体体质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文末附有马氏温灸与谢氏麦粒灸治疗肝病的经验比较,感兴趣的朋友可在“灵兰中医APP”内搜索找来艾灸名家谢锡亮先生的相关文章一读。)

马少群温灸治疗肝病介绍

作者/林永青 刘平 赵百孝

马少群先生(年),河北省河间县人。1934年以函授方式从浙江宁波“东方针灸学社”学习温筒灸法。之后马少群先生创马氏温灸法,研究并广泛诊治病人,并自印《温灸疗法简介》面向全国义务传授温灸法。1960年始,马先生辞去工作潜心研究温灸治疗方法,根据全国各地患者和医生回馈治疗信息,收集掌握了大量临床实践经验。

在50余年的实践摸索中,马氏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配穴法和治疗各种病症的高效循环温灸法。马氏温灸法不仅对急慢性脏腑病、疑难杂病、老年病、妇科病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对现代难治性疾病如癌症、急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由细菌、病毒感染引发的传染性疾病等都有较好的效果。笔者在临床中应用灸疗方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效果显著。现将其温灸治疗肝病的经验做一简介,以飨读者。

一、温灸治疗肝病的临床经验

马少群先生遵循经典,勤求古训,更敏于在实践中摸索温灸的真谛,对于书本上的一些治疗方法,必遵循先以自己做试验、后用于他人的原则。经过多年矢志不移的努力,马先生利用温灸治疗而有效的疾病超过百种,其中利用温灸治疗肝病的疗效甚佳,总结其灸治经验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重视人体整体功能的调整

马氏认为,在病患的初期,病变部位以局部为主,此时仅在患处、局部穴位施灸,往往便可起到顿挫病势的效果。但慢性病就不同了,病久会出现经络脏腑的传变,甚至疾病由虚变实,或由实变虚,或者虚实夹杂,往往病情已不限于一经一脏一腑。多种肝病如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异常、脂肪肝等多病程较长,且呈现虚实夹杂症状。因此,马氏灸治肝病时重视整体配穴,调整人体整体功能,靠机体自身免疫力的增强根除疾病。其治疗肝病采用独特的全身配穴往复循环灸法,选穴重点在肝脾肾经和任脉及肝脏局部穴位

温灸治疗各种肝病的过程中,马氏重视培补人体元气。在常规配穴灸治的基础上,每日均要灸脐或关元30min。脐又名神阙,“神”指神气、元神、 生命力,“阙”指门楼、牌楼、宫门等,脐为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又为后天之根源,为十二经之发源地,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穴位。《医学源始》曰:“人之始生先于脐与命门,故为十二经脉之始生,五脏六腑之成形故也。”因此,脐与人体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骨肉有着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故神阙穴有健脾补肾、温阳救逆、温经通络、开窍复苏、行气利水、散结通滞的功能。关元为人体元气所藏之处。因此,马氏在治疗各种肝病过程中注重每日灸神阙或关元30min,意在培补人体先天之本源,固护人体生命之根本

马氏在温灸治疗肝病的过程中重视人体脾胃功能的调整,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强健则人体气血生化有源。马氏治疗肝病首先固护人体脾胃,中脘和足三里为马氏灸治各种肝病的必用穴和首日用穴,另外还必选用脾俞和胃俞,目的是为了健脾胃功能利于机体正气的恢复。重视调整人体脾胃功能的思想也是马氏治疗其他疾病的经验,在治疗各种疾病中马氏多首选灸中脘和足三里,待人体脾胃功能强健之后再治疗疾病就更有利。

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马氏总结出了一套多组穴位配合长期循环灸的方法治疗各种肝病,包括各种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功能异常以及中医辨证为肝气旺盛等。在诊治时,如果患者的病症没有兼症、急症,则利用常规灸穴配穴组合,多日循环灸。灸治肝病的常规配穴有9组,每天灸治1组穴位,9天后循环往复灸,且每天灸完本日穴位组后再灸神阙或者关元,以利于培补元气并引火归源。

9天循环灸治疗肝病的常规配穴组方为:

第1日:中脘、足三里;

第3日:下脘、气海、天枢;

第6日:膈俞、膻中、巨阙;

第7日:脾俞、三阴交;

在治疗各种肝病的灸法中,马氏虽然主张多组穴位配合长期循环往复灸,但马氏主张每天灸治的穴位不宜多,按穴名来定(1个穴名算1个穴),每次灸治穴位不超过4个,这样功效专一,艾火易行,防止灸量过大。

马氏认为,治疗慢性肝病贵在坚持,不急躁,欲速则不达。肝病患者多病程长,出现虚实夹杂症状,呈本虚标实的身体状态,因此常伴有经络不通、气血不行的病理改变。所以,马氏主张在治疗各种慢性肝病之初先小通、小补,也就是初灸时灸量不宜大,灸疗时间不宜长,否则病体不受,易出现口干、咽痛、头晕、不思饮食等虚不受补症状。

同时,马氏认为灸治肝病的疗程要足,少则二三个月、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地灸下去。有些肝病,灸后症状消失,但病疾并未根治,仍要坚持灸疗。对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病症消失后,应再坚持灸半年时间以巩固疗效。

马氏在灸治肝病过程中注重通利腑气和通调水道。马氏认为,“对于各种慢性病,因病久脏腑传化,一般均会导致腑气的呆滞。灸治过程中必先通腑气,使肠胃的吸收、排泄功能趋于正常,则机体气血生化有源,体内的瘀滞及病理产物易于化解、排出,各种病症均能随之而好转”。因此,对于明显大便不通者,先通利大便,灸承山和左大横,以大便通为度。

另外,马氏认为,灸治过程中还应先通调水道,对于肝硬化引起的腹水或者全身浮肿者,应配合灸利水穴。因此,在病人有腹水、小便不利或水肿兼症的情况下,加灸利水穴组如水分、水道和关元、曲骨、三阴交等,以小便通利和水肿消退后再常规灸治各种主病。

患者,男,于1973年7月22日以“腹胀、腹水、浮肿”就诊。患肝硬化腹水,曾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具体不详),未效。刻诊:腹胀,纳差,易疲劳,下肢浮肿,有腹水,肝脏变大变硬,左腿麻木。行温灸治疗法,按肝病常规灸法自灸。灸20天后,食欲好转,体力有所恢复,肠鸣多,每日矢气20-30次,下肢肿及腹水消退许多,肝脏已触摸不到。灸2个月后下肢肿及腹水消退,左腿麻木消失,精神、体质均转佳,只是在面部及身体两侧出一些如小米粒大的疹子,觉痒,数日后自行消退。灸至3个月,病愈。

三、马氏温灸与谢氏麦粒灸治疗肝病的经验比较

谢锡亮大夫也是艾灸大家,他在治疗肝病中也有独特的经验和显著的治疗效果。谢氏在治疗肝病中运用的是麦粒直接灸,其取穴多用大椎、肝俞、关元和足三里。马氏和谢氏虽然运用的艾灸方法不同,其取穴也显著不同,但二者在治疗的理论上还是有相通之处。马氏注重人体整体体质的调整,并重视培养人体元气和调补脾胃;而谢氏虽然取穴较少,但从其穴位的选择来看,不难看出,他的取穴也侧重培补元阳、强健脾胃、振奋人体阳气、增强人体体质的原则。

综上所述,马氏在温灸治疗肝病中重视人体整体功能的调整,同时培补人体元气和调整脾胃功能,并且他采用独特整体配穴循环灸法,在灸治过程中坚持小火长期灸。其治疗肝病的机制与艾灸可以调整人体免疫功能的功效是分不开的。

有关学者就灸法对人体免疫功能的调整做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灸法能从多角度、不同层次对免疫系统有影响,使人体免疫功能处于平衡状态。如夏韦江等研究发现,艾灸治疗以后,慢性乙肝患者免疫系统的功能调整和改善显著,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和细胞免疫的状态均有所好转。

张彤等通过灸翳风治疗青少年面瘫发现,灸治1个月后治疗组的T淋巴细胞(CD3)和T辅助细胞(CD4)明显上升,CD4/CD8比值明显改善。张英应用阳虚小鼠模型观察不同灸治时程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艾灸5min、15min和25min均可显著提高阳虚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裴建等艾灸荷瘤小鼠研究发现,治疗组T淋巴细胞转化率、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LAK细胞)活性、白细胞介素2灸后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从文献记载可以看出,艾灸在调补人体免疫功能方面具有双相性,也是这种双相调节作用维持了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机体免疫功能正常了,阴阳处在平衡状态,各种疾病也随之向愈。因此,艾灸治疗肝病的临床效果也彰显出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免疫力差艾灸哪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