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五谷精微是什么?

  主持人:我们知道丁博士是中医学家,您能否谈谈在中医养生方面水的作用和价值?
  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大家知道中医是非常重视养生的,它也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措施。所谓“治未病”,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这些词都是古语,比较生涩难懂,用现代语言来说,“未病先防”就是在还没有疾病的时候就预防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说已经有了疾病要防治疾病出现新的并发症或病情进一步恶化。
  那么,水在中医养生或对于疾病的产生及防治方面有什么样的认识呢?  中医认为水对于维护人体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饮食物(包括饮用的水)中的“水”进入人体后经脾(脾主运化)、肺(肺主通调水道)、肾(肾主水)、膀胱(气化)等脏腑的代谢,生成营养物质(化为水谷精微),润滑脏器或营养全身,其代谢的废物通过尿液、汗液等方式排出体外。水谷精微在体内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可以化为“津”、“液”、“血”、“精”等一系列属于“阴类”的物质。
  中医认为水液的代谢与五脏六腑均可相关,最相关的二脏为肾和脾,肾阳和脾阳是水液代谢的原动力,当肾不能主水,脾不能运化水湿时,体内就会出现水液潴留,导致水肿等疾病的发生。
  水在人体内属阴,当体内缺水时,从中医的证候来说,表现为阴虚证,可以是肾阴虚、也可以肺阴虚、胃阴虚、肝阴虚、心阴虚,偶尔还有脾阴虚等。中医对健康的总体认识是阴阳平衡,当阴阳不平衡时就会导致疾病。体内缺水,出现阴虚证时就会有阴虚内热的症状,如潮热、盗汗、手足心热、目干涩、口干、便干、心悸、烦躁、腰膝酸软等。这在老年患者及长期慢性疾病的患者中常见。适量的补充水可以补充体内的“津液”,通过肾脏化为“精血”。历代中医养生的大家无不重视养“精”。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三宝,精充、气足、神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精亏、气虚、神怯是疾病与衰老的表现。人体缺水时则“精”无以充,必然导致衰老或疾病。养生者必重视养“精”,养“精”一定会适时适量地补充阴液,即水。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正如《黄帝内经》的《灵枢?本神》篇所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用现代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人要顺应春夏秋冬四个节气的变化,适应寒冬和暑夏。具体到饮水方面,在夏季,气温较高,人体出汗多,就要多饮水。同样,在房事后,因消耗人体阴液,也需要适量饮水,以助阴液恢复,阴阳平衡。对于中老年人,中医认为,“四十而阴气自半”,常出现阴虚内热的症状,故也应增加饮水量。因水属阴,补水可养阴,所以,科学地补水也是养生的重要内容。
  
不同体质的人饮水注意事项
  中医认为人与人的不同,就是人的体质不同。对于同一种致病因素,有些人得病,另一部分人不得病,得病的人病情轻重也不同,这种不同的原因中医认为就是因为人的体质不同。因此,针对不同体质的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也应有所差别。同样,不同体质的人,饮水也应有所不同。下面我来谈谈不同体质的人饮水时注意事项。
  中医所谓人的体质是根据阴阳五行、脏腑、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理论来确定的,不同的人其体质可能不同。中医对体质的分类方法很多,最多见的体质分类共分为9类:分别为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那么,这9种不同体质的人如何饮水才是科学的呢?
  平和质的人阴阳基本平衡,饮水量宜适中。阴虚质的人容易夜间盗汗,体内阴液不足,也容易生内热,故饮水量宜多,宜饮偏凉的水,以养阴清热。阳虚质的人体内阳气不足,不能温化水液,饮水量宜少,宜饮温水,以温化水液。气虚质与阳虚质的人有所相同,气虚质的人常白天自汗,动则尤甚,饮水量宜适中,宜多立次少饮,避免冷饮,因冷饮可损伤脾胃。瘀血质的人血液粘滞,易生血瘀证,出现疼痛性疾病,从美容的角度看也最容易出现皮肤粗糙,此类人的饮水量宜大,温水较好。对于血瘀质的人,饮水量多可能有美肤的作用。痰湿质的人体内水液的代谢异常,表现为口渴,但饮水量不宜多,少量多次饮温水较好。湿热质的人在广东地区较多,体内湿邪不化,加之热蒸,体内常缺水,但不欲饮,宜多次少量饮水,空腹饮水较好。气郁质的人常有肝气郁结,空腹饮水体津液流通,有助于疏肝理气。特禀质的人根据缺水的程度适量补水较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谷代表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