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教育体制为什么这么垃圾?

评价生命现象前,请了解生存环境

关于知识,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在人们离开学校后,出现了两种完全对立的声音。一种声音说:毕业这么多年,根本没用到学校教的知识,为什么当初要浪费时间来学习。另一种声音则说:毕业越久越觉得,学校教的知识都非常有用,后悔当初为什么没好好学习。而在知乎的这个问题下,大家都在试图说服第一种声音的拥护者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

但事实上,两种声音都是对的。

为了解释为什么,让我们回到1900年初的德国。

照片里的这个人叫做 威廉 奥斯汀,曾是一名数学老师。一般大胡子的数学老师们都不太安分,而奥斯汀就觉得动物的智力被低估了,于是就开始教名为汉斯的一匹马学算数。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奥斯汀便把汉斯带到众人面前来展示。当问到二加二等于几时,汉斯踏了四下蹄子。而问到“若今天是星期一,再过多少天是星期六”时,汉斯竟仍然可以正确的踏五下蹄子。

德国人可是一个很严谨(吃的太饱)的民族,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调查此事,带头的是另一个大胡子,叫做卡尔 斯坦普夫。

经过严格的调查后,他们并没有在奥斯汀身上发现任何欺诈或作弊行为。甚至用别人替代奥斯汀来提问,汉斯仍然可以正确回答。

可问题出现在,当提问者远离汉斯的视线,或提问者自己也不知道答案时,汉斯便无法回答了。

结论:事实上,汉斯并没有真正学会的算数,而是构建了另一种模型:根据提问者在无意识间流露的微表情和肢体动作来判断什么时候该停止踏蹄。

PS:这可是所有女生都默认自己男朋友有,但实际男朋友根本没有的能力。

特点:虽然汉斯构建的微表情模型能够在提问者在场的条件下,完成同算数模型一样的功能,但二者并不是一个模型。

启示:后来这个故事就被叫做“聪明的汉斯”。在心理学(观察者期望效应)和机器学习领域都给了人们启示。

聪明汉斯效应:机器学习中就以此来说明:人工智能看似能完成的一些智力任务,其实是在依赖所找到的某些微妙特征。一旦条件出现哪怕些许的变动,人工智能就很容易失效。

A.I.例子:比如,某些识别坦克和飞机的模型,其实是在识别背景是否存在蓝天色。因此人们称机器根本没有理解知识。

人类例子:然而较为讽刺的是,人类自身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学生构建的模型能够在卷面上,实现与教育想教的模型一样的功能,但二者往往也不是同一个模型。

建模模式: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不管是汉斯,还是升学的学生并不是你想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而是通过最大化某一奖励(reward)来构建模型的(强化学习模式),但能最大化奖励的模型并不一定是教育目标的模型。

宠物例子:对于汉斯或宠物们而言,它们的目的是最大化主人给的食物(奖励)。至于自己是否真的学会了算数或握手对最大化食物并没有影响。宠物学到的“握手”很可能只是想要把你手中的食物“按”出来。

学生例子:对于需要升学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目的是最大化自己的分数(奖励)。虽然用真正的知识也可以得到正确答案。但若有另一个模型可以用更快捷的方式得到正确答案的话,哪怕是“三短一长选一长,三长一短选一短”这种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学生们依然会选后者。

应试系统:实际上,扮演汉斯角色的并不仅仅是学生。初高中的老师、家长以及培训机构也都是这个系统下的参与者,其目的同样是最大化学生的分数,而这逐渐衍生出来了另一套看似在教实用知识,其实是在最大化分数的教育系统(并没有对错)。

辅导书现象:你是否曾好奇过:为什么初高中的英语教材在每一课的后面都有对话和听力等专项练习?毕竟老师上课的时候根本不会用到那些部分啊。为什么不直接选择一套好的辅导书作为教材,这样不就不用额外花钱买辅导书了吗。

奖励差异:这是因为编写教材的专家们想要最大化的奖励与编写辅导书的专家们想要最大化的奖励并不相同。

辅导书目的:辅导书是升学专家为了让学生学会能最大化得分的知识而编写的材料;

教材目的:教材是教育专家为了让学生学会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而编写的材料。

英语例子:比如《新概念英语》的设计就非常科学,完全对应中提到的听、说、读、写四种模型,并为每一种模型都专门准备了输入和输出的练习材料,对应的正是课后的对话和听力。

实用vs应试:然而,对于最大化分数这个目的而言,教材的知识并不是最有效的模型,因此往往被取代。

例子:不少人在下留言,说视频中介绍的单词学习法太慢。他们其实是以“最大化分数“为目的而做的评价,事实上也确实如他们所说。但若以“有效的交流”为目的时,学习观07中介绍的就是最有效原则。

回到开篇的“两种声音”。

第一种声音:第一种声音的拥护者所说的“知识无用”,其实是指那些为最大化分数而构建的知识。

类比:那么就会像汉斯离开提问者便无法答题一样,当这些学生离开学校后,当初在学校构建的模型往往也不能被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高分低能原因:这也是为什么“高分低能”会出现的原因之一,不仅仅是人们所说的“智商高,情商低”。

第二种声音:而第二种声音的拥护者所说的“知识有用”,指的是可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人类最聪明的那些大脑所沉积下来的模型,是人类繁荣的根基,其有效性自然无需质疑。

结论:两种声音之所以都对,是因为它们最初描述的就不是一个事物。

起因:正是由于 “能最大化分数的模型” 并不一定是 “教育目标的模型”,就让学生们在就业时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局面。

筛选方式:企业(尤其小企业没有资源,不得不利用升学系统)一方面靠分数和学校出身来筛选(应届生)人才,

筛选目标:另一方面,又希望筛选出的人才可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尴尬局面:这种筛选方式与筛选目标的不匹配,使得千辛万苦通过考试的学生们(应届生)又不得不在进入职场后,重新参加培训来学习实用知识。

素质教育改革:听到这里一定会有抨击高考的声音,希望可以推行素质教育改革。其实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口号,并试图推行素质教育,然而却并未见效,为什么?

系统演化方向:先前提到过,升学的学生是通过最大化某种奖励来构建模型的,不管怎样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升学教育系统最终都会演化成学生在学习“能最大化奖励的模型”,而不是在学习“教育目标的模型”。

类比:这就如同任何网络游戏最终都会演变成单一的最优玩法而变得枯燥一样(必然趋势)。

机器学习视角:只要升学教育系统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筛选人才,那么素质教育改革的问题其实就可以被视为:能否通过改变奖励机制,使“能最大化奖励的模型”就等于“教育目标的模型”,或者说让“得分目标”完全等价于“能力目标”。

可行性: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绝对不可能,但我们可以参考机器学习中的一个笑话。

AI类比:如果你把吸尘器的奖励函数设计成“捡垃圾越多奖励越多”,那么很可能产生的后果是,吸尘器学会了捡垃圾,又学会了放下,然后捡起和放下无限循环。

结论:所以在设计奖励机制时,难以避免会出现这种意外结果。

假设:倘若推行素质教育后,其奖励机制依然不能使“得分目标”等价于“能力目标”的话,

预测:那么系统最终也一定会根据素质教育的奖励机制演化成另一套偏离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系统。

应试成本:唯一不同的是,这套新的教育系统会使学生获得分数的成本变高,让人才筛选变得不再公平。

例子:比如富人的得分上限是900,而穷人的上限只能是600(分数只是升学条件的数字化,不一定真的是数)。

左图是教育公平问题,右图是网络游戏公平

类比:这种“素质教育”就如同一款宣称大家可以打神装的网络游戏。但实际上必须要先充钱才有可能打得过BOSS,那么充不起钱的玩家和充的起钱的玩家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美国素质教育:最好的例子就在美国。美国素质教育的评分机制涉及各种才艺特长(主观评判),很多只有富人的子女才能享受到的提分渠道。

招生丑闻最大涉案人:威廉·里克·辛格

在2019年爆出的“美国高校招生丑闻”,更是揭露了美国富人是如何利用“素质教育”的评分机制,让自己的子女获得更高的分数,从而进入名牌大学。

应对思路:如果当前无法保证能设计出使“得分目标”等价于“能力目标”的奖励机制,那么最合理的解决方案恰恰不是推行德、体、艺等提高评分条件的“素质教育”,反而是降低学生得分成本的“应试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仅靠历年真题便能获得所有分数。而这个“应试教育”就是高考。

高考制度:它主要解决的并不是人才教育的质量问题,而是人才选拔的公平问题。大家其实也都清楚这一点,正如大家喜欢的网络游戏都是没有充值系统的网络游戏。

那么建模偏差难道就没有办法消除了吗?

教育问题:说到底,教育体制之所以这么难改革,是因为它主要就不是教育学问题,而是社会学问题。

选拔目的:只要一个系统起到的是筛选(升学)作用,那么系统内的个体就无法跳出“最大化奖励”的行为模式。

非选拔目的:但只要这个系统脱离筛选目的,学生就可以自己通过明确输入输出,来抑制建模偏差。

例子:比如,当输入也同时固定时,汉斯就无法用微表情,只能用算数来得出结果了。这便是为什么明确输入输出是《学习观》中的第一条学习原则。

实际解决方案:可是社会又需要人才筛选的功能,那么就只能暂时把教育系统进行分段:一个是负责筛选目的的义务教育阶段。一个是负责实用目的的高等教育阶段。

现在我们就可以回答《学习观》的一个奇怪规定了。

问:为什么初中生,高一高二可以看学习观,唯独高三不可以看,可一旦高考结束,就又可以看了。

答:因为高三学生所处的正是起到筛选目的的义务教育阶段,无法避免(也应该这么做)的要靠学习应试知识来最大化自己的分数。

PS:其实老师们说“你不用问为什么,这么做就对了”的本意也是好的。但给孩子们讲清楚为什么,比直接告诉“这么做就对了”更有帮助。因为一定会有孩子(曾经的我)因为不明白而产生逆反情绪。

所以我想再强调一下:应试知识真的也重要。很多人之所以不选择实用知识,恰恰是因为应试知识在得分上更加高效,千万不要产生抵触情绪。虽然无奈,但不得不这么做,这和网络游戏很像:大家最开始入坑一款网络游戏时,都是希望开心、有趣的探险新世界。但后来发现,玩着玩着就变成了每天刷固定副本,只为了获得经验和装备材料等,非常枯燥。但你说刷不刷?不刷可以,可无法获得资源。那偶尔刷一刷呢?偶尔刷刷可以,可无法把能获得的资源最大化,跟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不得不每天都刷!最糟心的是每天刷的还不是技术,只不过是一些入场券而已,但想玩就不得不每天都刷!

5.2. 学习观偏实用

适用范围:虽然《学习观》中介绍的学习方法既适用于应试知识的学习,又适用于实用知识的学习,

当前价值偏向:但由于目前的《学习观》主要强调的是负责实用目的的高等教育,比如学习观07就不是为应试生而准备的,所以我很担心会有高三学生看完目前的学习观后,产生“应试知识没用”的心理而耽误自己的人生,因此才禁止高三学生观看。

跳节更新原因:我上一篇文章中也提到过,《学习观》以后会多出一个部分,来专门针对应试知识的学习。这也是为什么突然从,临时更新了一个18.5期来介绍应试知识和实用知识的区别。

我始终都在避免谈论天赋、制度等问题。

尽管都知道存在天赋异禀的能人,

尽管都疑惑高考究竟筛选了什么。

但这些都不是我们能改变的因素,

毕竟我们无法像玩网络游戏那样,

在资质不满意或制度不合理时换游戏。

唯一能做的只有集结所有自己能改变的因素,

}

  系列纪录片《为什么贫穷》你必须得上大学,但是…——纪录片《出路》中的“贫穷”

这是震慑人心的纪录片剧集,来自世界的纪录片导演,以“为什么贫穷”为题,拍摄每集一小时的纪录片。这一集是--出路。因为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村的孩子如果想走出农村,摆在他们面前的唯一出路,就是高考......

《为什么贫穷》是由8个纪录片组成的谈论贫穷的系列纪录片,2012年11月起在70多家电视台全球播出 (中国台湾PTS和香港RTHK均加入播出,大陆至今还未在电视台播放),观看人数达5亿人。

享誉国际的纪录片导演们,以“为什么贫穷”为共同题目,拍摄了每集一小时共八集的纪录片,让世界共同思考贫穷问题,探讨全球10亿赤贫人口的过去与未来,尤其是探讨中国读书致贫的第八集(陈为军导演作品)值得关注。

陈为军给《出路》想好的英文片名叫“Chinese Dream(中国梦)”。然而弗雷森和迈耶一致投了反对票。“什么叫中国梦呢?”迈耶说。最后的英文片名单刀直入:Education,Education(教育,教育)。

你必须得上大学,但是……
——纪录片《出路》中的“贫穷”

南方周末 | 季星 阎彬

“在中国,你必须得上大学,因为人们告诉你:必须得这么做。而当你真的去上大学了,你会发现,那里什么都没有。”BBC纪录片高级编辑尼克·弗雷泽在第67届联合国大会的讲台上,激动地说。讲台下坐着的是联合国副秘书长、丹麦王储妃、赞比亚商业部长、中国的外交官员……

弗雷泽背后的两块大屏幕上,是一个用着同样激动的语气说话的中国面孔,他叫王振祥,湖北一家自考学院(弘博软件教育学院)的招生老师。

荧幕上,他正在向来参加“招生会讲座”的家长慷慨陈词:“读书,是我们当今社会的最好出路。至少在中国,这肯定是的。”其实他心里完全清楚,这些话只是用来骗骗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

王振祥不知道自己的声音和影像会在纽约的联合国大会会场出现。把他的面孔以及中国大学教育这个问题扔到联合国大会桌子上的,是一部叫《出路》的纪录片。

《出路》和与另七部纪录长片和80部纪录短片探讨着同一个主题:“为什么贫穷”。

“弄进来,交钱,然后,弄走”

2010年6月25日,湖北高考分数发放。在这之前的几个星期,28岁的王振祥已经来到赤壁市,从周边城市与县镇开始,一个村一个村地开办“讲座”,进行“招生”。

他带着“死任务”:每场讲座下来,至少要有三个学生去注册,交100元的“注册费”。

“严格来说,我们不是一个学校。我们就是把学生弄进来,交钱,然后,弄走。”王振祥对着镜头说。

2007年,王振祥入职弘博软件教育学院,最初学校和他的约定是,他做平面设计老师。一年之后,弘博要求他以及其他老师“下放”到各个市镇去“进行讲座”,“支援市场”。

“否则就要自动离职,他们拿这个要挟我们。”王振祥告诉记者。

正在不堪忍受之时,王振祥认识了26岁的摄影师程春霖,他主动提出:“我这里有个很好的题材,你可以拍这个。”

弘博软件学院本身是弘博集团之下的一个教育品牌,教授平面设计等课程。在越来越热的职业教育以及自考学院琳琅满目的大气候下,它摇身一变,也成为一个“学院”。学院主要的招生对象是农村出身、考不上一本二本的孩子。

在王振祥眼里,农村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相对好骗:“教育产业化这么多年,基本上来说,所有的优势都集中在城市里面。农村的小孩进不了大学,他们只能选择我们这种:对你的分数没有什么要求,但是最终又会发给你一个文凭的商业性质的学院。”

程春霖把王振祥的故事告诉了纪录片导演陈为军。2003年陈为军的《好死不如赖活着》——描述中国河南农村艾滋病家庭的纪录片,获英国国家纪录片奖等四项大奖;2007年他的《请投我一票》获奥斯卡提名。

《请投我一票》跟拍了一个小学班级里三个孩子竞选班长的故事。项目起源于STEPS的纪录片计划“为什么民主”。正当陈为军和程春霖开始投入拍摄王振祥和“弘博”的时候,STEPS的南非开普敦的制片人唐·艾德金斯(Don Edkins)找到陈为军,这次的新项目主题是“为什么贫穷”。

陈为军觉得他的新项目和“为什么贫穷”这个主题“天然契合”:“如果一个人努力地工作,努力地学习,却还是不能改变命运,依然贫穷,那么这样的群体是否就该抬起头来看看,是不是我们所处的系统出了问题?”

“十个手指只留了一个哪”

“我那个时候,大学里有一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比例,照这个比例,农村的孩子都能进入‘211’,进入‘985’,”陈为军对记者说,“但现在,农村孩子很难进入好大学。原因就在于教育的不公平。农村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越来越差,稍有不错的老师,会迅速被挖到城里的中学去。一个山区里三四百个学生,考到一本的可能只有三四个。”

王振祥每天的工作是,到达一个村镇,下到高中,开一间教室,做一场演讲。用投影仪放漂亮的照片:整齐的授课教室,极具现代化的商业报告厅,颇有气势的阅览室。

然后他抑扬顿挫如朗诵般,向满教室表情茫然的家长说:“书,是甜蜜的。知识,是甜蜜的。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收获体面的工作,拥有高品质的生活。”

“什么阅览室啊,项目实验室啊,商业报告厅啊,学习室啊,没有一个是我们学校的,全部是百度上找的图片。”做完演讲回家,王振祥脱下衬衫领带,换上T恤,一脸疲惫。

2010年6月下旬,程春霖在一次弘博的“讲座”上遇到了来自赤壁市车埠镇的王盼母女。王盼刚刚高考结束,只拿了388分。上一本没可能,上三本上专科则需要大笔学费。弘博的学费是每年12500元。

王盼的母亲戴任珍天生手指残缺,但性格非常爽朗。戴任珍站在教室外面对王振祥絮絮叨叨地讲述自己的家庭:王盼一直在镇上念书,没有去过城市。王盼的爸爸先天有些痴呆,夫妻二人在车埠镇的砖厂搬砖为生,搬一块砖赚5厘钱。在老家村子里,还有快要一百岁的爷爷和奶奶,他们这辈子没见过电视机。

然后她说起自己的女儿多么想要念书。“初中的时候老师问她,你为什么要上学呢?她说:我上学是为了脱贫。”说到这里,她笑了。

在她眼里,王振祥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老师”。王振祥勉强应和着,好不容易熬到了结束,回到自己的旅馆,立刻换了身衣服坐大巴走人。他一边换衣服一边说,“变回人类了”。

“我不想和这些家长有过多接触。心理压力很大。”王振祥想到王盼母女,“家里这么穷,过来把这钱送给弘博。搞鬼啊……没良心啊。”在王振祥的招生经验里,曾有农村出来的孩子,全家卖了猪卖了牛卖了房子卖了田地,供他一年的学费。

在程春霖看来,王盼一家是“一个非常极致的家庭”,非抓住不可。

在检查完所有程春霖的证件之后,戴任珍终于认定这是一个“比较成熟,也比较可信的孩子”,答应了他的拍摄请求。

2010年的8月和9月,程春霖在车埠镇,和王盼一家人同吃同住。

陈为军也多次来到车埠镇,和王盼母女“聊生活,聊想法,聊希望”:“这些孩子的家长跟我的年龄差不多。他们认为,自己之所以没有机会跳出农村,是因为没有在高考这条路上取胜。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我的孩子一定要进大学。但是他们不知道现在除了一本二本之外还有大量的三本大专。他们不知道这种‘大学’和他们当年的大学是不一样的。三本的学费,四年下来估计是七八万,他们肯定没有这笔钱,但是他们会尽其所能把孩子推进去,希望孩子能改变命运。”

陈为军发现戴任珍除了在砖厂做工,还有一份“兼职”:帮乡亲哭灵唱夜歌。这种古老而传统的鼓盆而歌的方式,需要哭灵人结合死者的生前故事,用押韵的方式去歌唱。

陈为军请求戴任珍:你唱了那么多别人的故事,能不能唱一段自己的故事?

思考片刻,她对着摄像机唱道:“十个手指只留了一个哪。看到别人都把学上,我的心里都羡慕得很哪。也想背个书包上学哪。妈妈哪,听完是眼泪滚哪。”

花了那100元注册费之后,王盼最终没有进入弘博,不是因为识破了弘博的“骗局”,而是家里每年确实拿不出12500元。王振祥曾经跟弘博的人提议,把那100元退给王盼,但他最终也不知道这100元到底有没有退。

王盼去了另一家大专院校学工程设计,学费一年6000元,她申请到了助学贷款。

“如果我不读书,我不知道以后我还能做什么。至少现在,我觉得我很好。”她对记者说,“至于助学贷款,以后工作了,我哪怕一个月赚一千,慢慢还,一定能还清。”

陈为军是在2011年3月,武汉各大校园招聘会上找到万超的。这个圆头圆脑的男生就读于武汉大学珞珈学院,一所三本大学。

在人才市场上,万超一次次坐下来介绍自己,紫色衬衫被汗水浸湿。他央求招聘人员不要把自己的简历放在最下面,并表示什么都愿意做。

“我只是想要在武汉生活下去。”面试的时候,万超这样回答。

“我要工作。为什么他们不要我?我不是211、985。一定是这样。”好不容易有一家清算公司打算录用他:考核期10天,试用期3个月,试用期工资每月1500元。

万超对着程春霖算了一笔账:一个月租房500元,中午伙食费337.5元,话费100元,加起来就是937.5元,工资几乎消耗光。然而那家清算公司在十天之内就把他辞退了,理由是万超的Excel用得不熟练。

在和同班同学的散伙聚会中,万超在KTV昏暗的灯光下喝多了,蹲在地上大哭。房子已经租了,借了朋友和父母的钱,但是工作还没有任何着落。

说服他接受拍摄的人是程春霖。程春霖告诉他,虽然自己的专业是电子信息,但拍纪录片是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

“作为同龄人,他能为梦想不放弃。”万超告诉记者,他接受拍摄,是觉得这算是一件支持程春霖的事。“年轻人做事很难的,特别是没有资历和背景的话。”

万超的家庭并没有那么困难,他只是耻于向父亲借钱。一次次面试,从希望到失望,他忽而兴奋过度,忽而愁得一晚上都睡不好。

有时他也怨恨陈为军和程春霖的摄像机,它跟着他去找工作,进入公司的面试间、办公室,让所有人都认为他对工作的态度是儿戏。

为了节省房租,他搬去朋友家住。经过一整个夏天的寻寻觅觅,他在远离武汉市中心的地方找到了一个财务类的工作。

“刚开始的时候对自己还是有一些期待的。”万超告诉记者,“但是找工作越找到后来,自己会有一个越来越简单的想法。就是起码在你生存的城市,你能活下来。”

王振祥早就不想干了。弘博软件教育学院往老师身上压招生任务,他忍无可忍。“宁可学校把我裁掉,我也不想做了。要不是为了拍这部片子……”王振祥对记者说。

2010年高考季过去,关于他的拍摄结束,王振祥立刻辞了工作。现在他在一家建筑公司做市场宣传。弘博软件教育学院换了一个名称后仍在运行,收入比以往更好。

陈为军把这部纪录片命名为“出路”。

“任何一部纪录片都不可能像万能钥匙。如果身处贫穷,或者身处底层的人看了我的片子,他会突然感觉到:其实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个人的问题,而是我身处的游戏规则出了问题。继而他举手要求发言、要求改变,这就是解决贫穷的一条道路。”

艾德金斯主动请缨做陈为军的制片人。陈为军和程春霖想把更多笔墨落在王盼和万超身上,而艾德金斯认为重点应该放在王振祥身上。

“只有老师最能讲述‘体制’(System)和‘政治’(policy)问题。我们必须向全世界的观众讲述背后的故事,切中要害。”艾德金斯对记者解释,“你在中国,当然很能理解这个故事发生的语境和背景。但是你要是不在中国,就很难理解。”

最后的剪辑方案是:以老师王振祥为主线,学生王盼和万超作为两条贯穿的线索,一个高考失败,进入了貌似梦想天堂的专科院校,一个则从梦想天堂的大学中走出来,进入残酷的社会。

陈为军给《出路》想好的英文片名叫“Chinese Dream(中国梦)”。然而弗雷森和迈耶一致投了反对票。“什么叫中国梦呢?”迈耶说。

下面简单的介绍其他七集的概要:
全球每年有1亿3千万人诞生,出生在哪通常决定了孩子的命运。从英国到美国,从柬埔寨到塞拉利昂,主持人Brain Hill一路行来,见证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全球新生儿“出生大乐透”。

塞拉利昂,全世界新生儿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在那里,我们遇见了正怀着她第五个孩子的孕妇Hawa,目睹了众位产科医生挽救新生儿与孕妇的壮举。可令人不禁测然的是,好些刚抵达Gondama转诊中心的孕妇们,也已尽濒死边缘。

在柬埔寨,婴儿营养不良的可能性远比于他们顺利长大成人升入高中的可能性高得多。在那里,36岁的Neang和他12岁的儿子,为了照顾家中的小妹妹们和怀孕的妈妈,正在街上的垃圾堆里寻觅着食物。

在英国,有4百万婴儿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在那里,我们遇见了22岁的单身妈妈Lisa,她肚子里正怀着自己的第二个孩子。虽然Lisa努力工作,不想当那种吃国家补助的单身妈妈,可面对每月1400磅的花销,她无可奈何。

过去的20年里,美国的新生儿死亡率不断攀升。在那里,我们遇见了孕妇Starr,她的丈夫和她的两个孩子。就在一年前,他们无家可归。而孩子们也成了美国1千6百万无家可归的孩子中的一员。这部心酸灰暗的纪录片用镜头记录下了让人不忍卒读的新生儿夭折画面,借以提醒世人,这个发达的世界,居然还有如此高居不下的新生儿夭亡率!

全球每年有1.3亿个新生儿。他们的生存机会全凭运气,就看出生在哪个地区。在欧洲,每1000个婴儿有6个会在一岁前死亡;非洲则是82个。在美国,每3个孩子有1个长大会肥胖;在柬埔寨,儿童营养不良的机会比上高中还大。在塞拉利昂,每8个母亲就有1个难产而死。

在美国,有钱人越来越有钱,对穷人来说却是一个坏消息。

纽约曼哈顿公园大道 740 号是全球最尊贵的住宅大厦之一,住户是美国万中选一的顶级富豪。向北10分钟车程,过了哈林河,是另一段公园大道,位于南布朗克斯区。这里失业率达19%,半数居民得领食物券。

主张人人机会均等和努力工作的美国梦宣称,出身南布朗克斯区的人有机会入主公园大道 740 号。但这个梦还能成真吗?影片主张超级富豪不只买下这栋顶级公寓,还买下整个制度,用来为自己牟利…

2008 年全球粮食系统开始瓦解。受到饥荒威胁,有钱国家开始到开发中国家收购农地,改变农业面貌。

非洲国家马里,75% 的人口务农,但中国和沙特阿拉伯等亟需土地的有钱国家,租用马里的农地,要把大片土地开发成农企业农园。许多马里农夫并不欢迎这种作法,认为这是帝国主义再现。马里发生军事政变后,开发商被吓跑,但马里的农民能否靠自己克服粮食短缺,避免贫穷?

声援穷人的知名人士中,名气最响亮的当属爱尔兰乐手鲍勃(Bob Geldof)和波诺(Bono)。但他们的演唱会和声援活动当真让数以百万计的人民脱离贫穷了吗?鲍勃、波诺和比尔·盖茨在片中畅谈有效游说的方式,以及如何迎合政客追求排场和人气的弱点。

瑞士小村吕施里空税率低,居民非常富有,而且税收多到花不完。这都是拜一位居民之赐:伊凡·格拉森伯格,全球最大商品交易商嘉能可公司的执行长。

嘉能可公司在非洲赞比亚的铜矿,并没能为赞比亚人带来丰厚的税收。

赞比亚拥有全球第三大的铜矿储藏量,但国内60%的人口每日收入不到1美元80%的人失业。影片根据原始公文研究,道破跨国企业在非洲运用的税务制度。

拉菲雅是个没念过书的贝都因人妈妈,住在约旦沙漠。她得到机会去赤脚学院受训。这个学院训练贫穷小区的中年妇女成为太阳能技师,为自己的小区提供电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在的教育为什么这么变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