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尼埃病的男女比例是多少?

一位 58 岁的女性患者,某天早上起床时突然感到眩晕和身体不平衡感,伴恶心呕吐,为此向她的主治医师寻求诊治。当时眩晕持续时间不超过 1 分钟,该患者躺下、翻身、或爬起时,均再次出现眩晕症状,否认耳鸣及听力下降。对此情况,我们该如何诊断和治疗?

到目前为止,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缩写为 BPPV)是所有眩晕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有报道显示,BPPV 的年患病率为 10.7-64.0/100000 人,终生患病率为 2.4%。该病症状主要表现为短暂的旋转样感觉,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 1 分钟,一般在头位改变后诱发,如躺下或起床,在床上翻身,头向后仰或前倾。

虽然有少部分患者描述为较持久的眩晕和不平衡感,但医生通过详尽的病史采集最终都能获悉这些患者在头位改变后眩晕症状通常会加重。眩晕发作时,很多患者伴有恶心,有时伴呕吐。BPPV 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头部外伤、长期斜卧及各种内耳疾病有关。频繁的自发缓解与复发,一年内复发的概率约 15%。在日常活动中,患者容易摔倒和受伤。

在老年人群和女性人群中,BPPV 的患病率明显增高,50-60 岁为高发年龄段,男女比例为 1:2-3。有报道显示,BPPV 与骨质疏松、血清维生素 D 水平下降有关,当然,首先排除了年龄和性别因素引起的骨质疏松和血清维生素 D 水平下降。其实,BPPV 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是,从椭圆囊脱落的耳石掉入半规管。

当患者头位突然改变,可引起半规管内耳石碎屑的移位,从而产生某种旋转样的位置错觉。由于后半规管最容易受重力影响,所以后半规管耳石引起的 BPPV 最为常见,可占全部病例的 60%-90%。然而,我们可能低估了水平半规管型患者的比例,因为该型患者的耳石比后半规管型更容易自发复位。由于前半规管位置高,耳石碎屑较难进入而很少受累,故前半规管型 BPPV 患者相对少见。

1. BPPV 是目前所有眩晕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短暂的旋转样感觉,由头位改变诱发。

2. 诊断后半规管型 BPPV 须根据眼震激发试验:对患者行 Dix–Hallpike 试验时,当头部侧向一旁,可见向上旋转性眼震,眼震快相朝向地面。

3. 水平半规管型 BPPV 患者行 Dix–Hallpike 试验时,当患者平躺,头转向一侧时,可见向地性眼震或背地性眼震。

4. 耳石手法复位对 BPPV 疗效显著(如 Epley 手法复位对后半规管型 BPPV 有效)。

BPPV 与其他急性或突发性眩晕不同(见表 1),通过病史采集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往往能与脑卒中、前庭神经元炎引起的眩晕鉴别。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时应包括眼震激发试验,眼球偏斜检测及一套能提示中枢性原因的前庭反应。

有研究表明,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对诊断脑卒中至关重要,其诊断参考价值超过头颅 CT 和早期使用 MRI,如头位改变诱发眩晕这一特征性症状支持 BPPV 的诊断。由于大部分内科医师不熟悉人体内耳半规管的具体解剖结构,在这里我们不便展开阐述各种形式的眼震及正确手法复位的详细步骤。

有部分患者的耳石可累及单侧或双侧多个半规管,这时,诱发出的眼震形式不能提示诊断,也不利于为患者选择最好的治疗方式。一般来说,像这种复杂的病例,另外还有眼震不明显和复位后加重的病人,建议找经验丰富的专家诊疗。  

表1. 急性眩晕的鉴别诊断

反复发作,短暂,与体位有关,通常由翻身、躺下、起床等头位改变诱发

与体位有关,累及前、后、水平半规管的各种垂直旋转性眼震

最近有过一些可能成为诱因的经历(如在牙医办公室或发廊斜躺,时间过长的床上休息,头部外伤);类似的发作史

自发性,持续时间往往比较长,体位改变后可能加重

自发性,眼震方向不定或改变

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可能有头痛和眼球垂直偏斜;甩头试验正常△

自发性,持续时间长,体位改变后可能加重

自发性,水平眼震最常见

可能有前驱病毒感染史;甩头试验异常△

反复发作,自发性,持续时间为数分至数小时,可能与体位有关

少见,一旦出现,往往与体位有关

偏头痛,运动疾病,家族史

反复发作,自发性,持续时间为数小时

☆BPPV 表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甩头试验异常:当患者头突然被旋转到一侧,为维持视觉固定,出现矫正性动作(快速眼动)。

通过体格检查发现,70% 以上的 BPPV 患者可见位置性眼震,根据所累及的半规管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手法进行诱发复位。

患者正坐位(A),头向右侧旋转 45 度(B),保持头位后将患者上半身放倒,平躺于床上,头部 20 度悬于床沿下(C)。诱导出向上旋转性眼震,眼动快相向右侧(D)。

对后半规管型 BPPV 患者采用 Dix–Hallpike 手法,可以诱发出典型的眼震(见表 2、图 1)。当后半规管内的耳石碎屑从壶腹帽处脱落,内淋巴也跟随流动,从而刺激了后半规管。这种情况引起的眼震为向上旋转性眼震,眼动快相向地面(患者头部侧向一旁)。

眼震一般在 2-5 秒后出现,1 分钟内消失(通常 30 秒),坐起时则眼震方向相反。当重复测试后,由于眼球疲劳会出现眼震幅度变小。如果耳石粘附在壶腹帽上,也可以诱发出相同形式的眼震,但持续时间会延长。

对患者进行 Dix–Hallpike 手法测试,诱发出上述形式的眼震,可作为后半规管型 BPPV 一项重要的诊断标准。然而,有接近四分之一的患者只能诱发出轻微眼震,甚至没有眼震。对于这样的患者,如果临床症状相符,仍有较好的疗效。

诊断水平半规管型 BPPV 往往采用仰卧转头试验,即让患者仰卧,将患者头部向一侧快速旋转 90 度(见表 2),当头转向一侧时出现水平眼震,眼震快相朝向地面(向地性眼震)或朝向天花板(背地性眼震)。

明确患侧是正确治疗水平眼震型 BPPV 的首要任务。假如当头转向左侧时的眼震比转向右侧时更加明显,则说明左侧为患侧。

前半规管型 BPPV 极少见,我们对其病理机制则是知之甚少。它的特点是眼震不明显,常表现为轻微的旋转性眼震,眼动快相朝患侧。当病人出现这种眼震,应考虑中枢损伤,虽然中枢病灶很难发现。

BPPV 患者常常未经治疗便自发缓解。一项前瞻性纵向研究表明,患者从首次出现症状到自发缓解的平均时间间隔分别为水平半规管型 7 天,后半规管型 17 天。然而,耳石手法复位往往能迅速、有效地治疗 BPPV,药物主要用于缓解较严重的恶心或呕吐症状。手术治疗如后壶腹神经截断术和半规管堵塞术则很少采用,当患者症状特别严重且不能控制,对手法复位毫无效果时可以考虑。


图 2.Epley 耳石复位法治疗右侧后半规管型 BPPV。

Dix–Hallpike 手法诱导的眼震消失后(A、B 和 C),头向健侧 (左侧) 旋转 90 度(D),使耳石转移到总脚旁,如果此时出现眼震,方向则与之前 Dix–Hallpike 手法诱导的眼震方向相同。头继续向下旋转 90 度,身体也同向旋转 90 度,此时患者脸朝地面,身体于健侧侧躺(E); 耳石顺势迁移。然后患者坐起(F),耳石则通过总脚掉回了前庭。每个姿势应该保持到眼震和眩晕症状消失,一般不少于 30 秒。

Epley 耳石手法复位旨在将后半规管内的耳石移回前庭(见图 2)。复位过程中,耳石顺着各个手法步骤在管道中移动,最终回到前庭。每个位置都应该停留,通常至少保持 30 秒,直到眼震或眩晕消失。一次 Epley 手法复位的成功率约为 80%,四次复位的成功率则增加至 92%。

五个随机对照实验的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后半规管型 BPPV 患者采用 Epley 手法复位治疗,相对于假手法组和阴性对照组,眩晕症状及眼震情况有显著的改善。一些临床医师主张在对患者行 Epley 手法复位时用便携式振动器置于患侧乳突处振动,或建议在手法复位后限制患者头部和身体的运动,但这些建议尚无证据支持。然而,手法复位后保持正坐姿势

表2. 不同类型BPPV的诊断和治疗

患者坐位,头转向一侧45度,保持头位后将患者上半身放倒,平躺于床上,头部悬于床沿下

Dix–Hallpike手法完成后,头向健侧旋转90度;嘱患者头再向健侧旋转90度,接着躯干也向健侧旋转90度,此时患者脸朝地面,身体向健侧侧卧,然后扶患者坐起

嘱患者侧卧(患侧向下),将患者头部快速向健侧旋转45度

嘱患者从患侧向健侧180度快速地侧身翻转

嘱患者仰卧,将患者头部依次向两侧旋转90度

嘱患者从患侧侧卧—仰卧—健侧侧卧—俯卧,连续翻滚270度

嘱患者健侧侧卧1至2分钟;头向下旋转45度;然后扶患者坐起

嘱患者连续健侧侧卧12小时

嘱患者仰卧,将患者头部依次向两侧旋转90度

嘱患者患侧侧卧1至2分钟;头向下旋转45度;然后扶患者坐起

嘱患者快速摇头,每秒来回两次,连续15秒

医生给患者行 Epley 手法复位时须仔细观察患者的眼震形式,这有助于判断该手法是否成功。当患者头部由患侧往回旋转 90 度,偶尔会再次出现位置性眼震。有研究报道显示,有 99 位患者在一至两次 Epley 手法复位后原来的眼震消失,但这些患者后来均有再次出现过与之前同向的眼震。

另外有 15 位患者在复位后眼震方向改变,与原方向相反,但其中有 3 人痊愈了。然而,这些患者虽未痊愈,但症状的确有所改善,毕竟耳石从后半规管中出来了一些。

嘱患者正坐(A),然后向健侧躺下(B)。令患者头部及身体从患侧向健侧 180 度快速地翻转(C),此时头向健侧(左侧)。最后让患者坐起,头回到正前位(D)。每个姿势应该保持到眼震和眩晕症状消失,一般不少于 2 分钟。

Semont 复位法也可以用来治疗后半规管型 BPPV(见图 3)。为有效地疏散耳石颗粒,嘱患者在 1.3 秒内由患侧向健侧 180 度快速地翻转。当患者因脖子旋转困难而不能耐受 Epley 手法时,可以选择 Semont 复位法。正如 Epley 手法一样,Semont 复位法进行到第二个姿势时,若出现向患侧的眼震,则验证了该手法的正确性。

这两种方法可能都要重复几次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患者在家中可反复执行,直到症状明显改善为止。一项随机对照实验的结果显示,患者自行采用 Epley 法复位的成功率高达 95%,采用 Semont 法的成功率为 58%。有研究认为,在临床上,患者在正确指导下自行复位的效果比被动复位明显要好。

复位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和眩晕症状,还有很多患者复位之后在头动时会出现不平衡感和短暂的头昏,这种情况可能持续几天,甚至更长,即使当时复位成功也可能出现这些情况。还有些患者在复位结束几分钟后会出现短暂的眩晕。

复位过程中,如果耳石颗粒从后半规管脱落后又掉进了水平半规管,则后半规管型 BPPV 转变成了水平半规管型 BPPV,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发生率低于 5% 。当这种情况发生后,我们又可以采用相应的其他复位手法治疗水平半规管型 BPPV,具体如下。

水平半规管型 BPPV 分两种类型——向地性眼震型和背地性眼震型。前者通常采用翻滚法复位治疗,嘱患者依次患侧侧卧—仰卧—健侧侧卧—俯卧,连续翻滚 270 度,耳石最终从水平半规管型移回前庭。另外一种复位法称 Vannucchi 强迫侧卧体位疗法,即嘱患者连续健侧侧卧 12 小时。这种方法适合症状严重且容易因头位改变加重的患者及不能确定病变侧的患者。

如果患者侧躺 12 小时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则可以尝试换另一侧侧躺 12 小时。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可供备选,即 Gufoni 复位法,  嘱患者快速躺下,健侧侧卧 1 至 2 分钟,直到眼震消失,然后将头迅速向下旋转 45 度,保持 2 分钟后立即扶患者坐起。

某课题组对 60 名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 Vannucchi 强迫侧卧疗法与 Gufoni 复位法对患者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这两种复位法均比翻滚法效果明显 (成功率依次为 76%、89%、38%)。最近有另一随机试验报道,翻滚法、Gufoni 复位法的疗效高于假手法复位组(成功率一次为 68%、61%、35%)。

水平半规管型眼震背地性 BPPV 产生的原因是壶腹帽处附有耳石碎屑,或壶腹帽附近的水平半规管前臂中有浮动的耳石碎屑。对应的复位法旨在使这些耳石碎屑脱落并转移到水平半规管的后臂中(见表 2)。可用于此种类型患者的复位法有摇头法、改良的 Semont 法和 Gufoni 法。

Gufoni 手法,嘱患者正坐,背部和头部挺直,快速向患侧卧倒,保持姿势 1 至 2 分钟,直到患者眼震消失或明显减弱,然后迅速将头部向上旋转 45 度,保持 2 分钟后让患者缓慢坐起。该手法旨在使水平半规管长臂壶腹帽处的耳石碎屑转移到更后的位置,这样耳石才可能掉回前庭,即使不能,也可以再结合 Gufoni 手法协助治疗。

一项随机试验结果显示,与假手法组相比,采用摇头法、Gufoni 手法均有很高的成功率(复位后症状立即消失,依次为 35%,62%、73%),  并且在之后一个月内的效果也明显比假手法组好。还有研究表明,摇头复位法的疗效优于改良的 Semont 法(成功率 37%、17%)。

虽然研究对比过各种复位方法对治疗各种类型 BPPV 的效果,但我们仍不能确定哪种方法治疗哪种类型最为有效。当采取第一种方法治疗无效时,我们也难以抉择之后的治疗方案。是否再次采用之前的手法,还是该尝试其他方法呢? 如果重复之前的手法,又该重复几次?

另外,前半规管型 BPPV 的诊断标准及有效的复位方法有待确认。最后,虽有研究报道 BPPV 患者的血清维生素 D 水平较正常人低,但又不明确补充维生素 D 是否能降低 BPPV 发生或复发的风险。

美国神经科学院于 2008 年发布了临床实践指南,美国耳鼻喉学会、头颈外科学会推荐的治疗后半规管型 BPPV 的 Spley 复位法。该推荐规范中涉及到了其他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型 BPPV 的 Semont 法,治疗水平半规管型 BPPV 的其它几种方法)。这些推荐规范的提出是基于近年来对许多随机试验数据的归纳总结。

当患者描述眩晕和眼震是由头位改变诱发的,不伴有其他症状或体征时,高度提示 BPPV;如果患者的眩晕是由头部运动诱发,应首先考虑采用 Dix–Hallpike 手法(表 2、图 1)。

短暂眩晕伴向上旋转性眼震提示后半规管型 BPPV。治疗后半规管型 BPPV,我们推荐 Spley 复位法和 Semont 复位法,一次无效时可重复多次。我们预期 80% 的患者在采用第一种复位方法后可治愈,但患者应该明白,BPPV 容易复发,复发后需再次治疗。

一位 58 岁的女性患者,某天早上起床时突然感到眩晕和身体不平衡感,伴恶心呕吐,为此向她的主治医师寻求诊治。当时眩晕持续时间不超过 1 分钟,该患者躺下、翻身、或爬起时,均再次出现眩晕症状,否认耳鸣及听力下降。对此情况,我们该如何诊断和治疗?

到目前为止,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缩写为 BPPV)是所有眩晕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有报道显示,BPPV 的年患病率为 10.7-64.0/100000 人,终生患病率为 2.4%。该病症状主要表现为短暂的旋转样感觉,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 1 分钟,一般在头位改变后诱发,如躺下或起床,在床上翻身,头向后仰或前倾。

虽然有少部分患者描述为较持久的眩晕和不平衡感,但医生通过详尽的病史采集最终都能获悉这些患者在头位改变后眩晕症状通常会加重。眩晕发作时,很多患者伴有恶心,有时伴呕吐。BPPV 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头部外伤、长期斜卧及各种内耳疾病有关。频繁的自发缓解与复发,一年内复发的概率约 15%。在日常活动中,患者容易摔倒和受伤。

在老年人群和女性人群中,BPPV 的患病率明显增高,50-60 岁为高发年龄段,男女比例为 1:2-3。有报道显示,BPPV 与骨质疏松、血清维生素 D 水平下降有关,当然,首先排除了年龄和性别因素引起的骨质疏松和血清维生素 D 水平下降。其实,BPPV 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是,从椭圆囊脱落的耳石掉入半规管。

当患者头位突然改变,可引起半规管内耳石碎屑的移位,从而产生某种旋转样的位置错觉。由于后半规管最容易受重力影响,所以后半规管耳石引起的 BPPV 最为常见,可占全部病例的 60%-90%。然而,我们可能低估了水平半规管型患者的比例,因为该型患者的耳石比后半规管型更容易自发复位。由于前半规管位置高,耳石碎屑较难进入而很少受累,故前半规管型 BPPV 患者相对少见。

1. BPPV 是目前所有眩晕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短暂的旋转样感觉,由头位改变诱发。

2. 诊断后半规管型 BPPV 须根据眼震激发试验:对患者行 Dix–Hallpike 试验时,当头部侧向一旁,可见向上旋转性眼震,眼震快相朝向地面。

3. 水平半规管型 BPPV 患者行 Dix–Hallpike 试验时,当患者平躺,头转向一侧时,可见向地性眼震或背地性眼震。

4. 耳石手法复位对 BPPV 疗效显著(如 Epley 手法复位对后半规管型 BPPV 有效)。

BPPV 与其他急性或突发性眩晕不同(见表 1),通过病史采集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往往能与脑卒中、前庭神经元炎引起的眩晕鉴别。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时应包括眼震激发试验,眼球偏斜检测及一套能提示中枢性原因的前庭反应。

有研究表明,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对诊断脑卒中至关重要,其诊断参考价值超过头颅 CT 和早期使用 MRI,如头位改变诱发眩晕这一特征性症状支持 BPPV 的诊断。由于大部分内科医师不熟悉人体内耳半规管的具体解剖结构,在这里我们不便展开阐述各种形式的眼震及正确手法复位的详细步骤。

有部分患者的耳石可累及单侧或双侧多个半规管,这时,诱发出的眼震形式不能提示诊断,也不利于为患者选择最好的治疗方式。一般来说,像这种复杂的病例,另外还有眼震不明显和复位后加重的病人,建议找经验丰富的专家诊疗。  

表1. 急性眩晕的鉴别诊断

反复发作,短暂,与体位有关,通常由翻身、躺下、起床等头位改变诱发

与体位有关,累及前、后、水平半规管的各种垂直旋转性眼震

最近有过一些可能成为诱因的经历(如在牙医办公室或发廊斜躺,时间过长的床上休息,头部外伤);类似的发作史

自发性,持续时间往往比较长,体位改变后可能加重

自发性,眼震方向不定或改变

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可能有头痛和眼球垂直偏斜;甩头试验正常△

自发性,持续时间长,体位改变后可能加重

自发性,水平眼震最常见

可能有前驱病毒感染史;甩头试验异常△

反复发作,自发性,持续时间为数分至数小时,可能与体位有关

少见,一旦出现,往往与体位有关

偏头痛,运动疾病,家族史

反复发作,自发性,持续时间为数小时

☆BPPV 表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甩头试验异常:当患者头突然被旋转到一侧,为维持视觉固定,出现矫正性动作(快速眼动)。

通过体格检查发现,70% 以上的 BPPV 患者可见位置性眼震,根据所累及的半规管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手法进行诱发复位。

患者正坐位(A),头向右侧旋转 45 度(B),保持头位后将患者上半身放倒,平躺于床上,头部 20 度悬于床沿下(C)。诱导出向上旋转性眼震,眼动快相向右侧(D)。

对后半规管型 BPPV 患者采用 Dix–Hallpike 手法,可以诱发出典型的眼震(见表 2、图 1)。当后半规管内的耳石碎屑从壶腹帽处脱落,内淋巴也跟随流动,从而刺激了后半规管。这种情况引起的眼震为向上旋转性眼震,眼动快相向地面(患者头部侧向一旁)。

眼震一般在 2-5 秒后出现,1 分钟内消失(通常 30 秒),坐起时则眼震方向相反。当重复测试后,由于眼球疲劳会出现眼震幅度变小。如果耳石粘附在壶腹帽上,也可以诱发出相同形式的眼震,但持续时间会延长。

对患者进行 Dix–Hallpike 手法测试,诱发出上述形式的眼震,可作为后半规管型 BPPV 一项重要的诊断标准。然而,有接近四分之一的患者只能诱发出轻微眼震,甚至没有眼震。对于这样的患者,如果临床症状相符,仍有较好的疗效。

诊断水平半规管型 BPPV 往往采用仰卧转头试验,即让患者仰卧,将患者头部向一侧快速旋转 90 度(见表 2),当头转向一侧时出现水平眼震,眼震快相朝向地面(向地性眼震)或朝向天花板(背地性眼震)。

明确患侧是正确治疗水平眼震型 BPPV 的首要任务。假如当头转向左侧时的眼震比转向右侧时更加明显,则说明左侧为患侧。

前半规管型 BPPV 极少见,我们对其病理机制则是知之甚少。它的特点是眼震不明显,常表现为轻微的旋转性眼震,眼动快相朝患侧。当病人出现这种眼震,应考虑中枢损伤,虽然中枢病灶很难发现。

BPPV 患者常常未经治疗便自发缓解。一项前瞻性纵向研究表明,患者从首次出现症状到自发缓解的平均时间间隔分别为水平半规管型 7 天,后半规管型 17 天。然而,耳石手法复位往往能迅速、有效地治疗 BPPV,药物主要用于缓解较严重的恶心或呕吐症状。手术治疗如后壶腹神经截断术和半规管堵塞术则很少采用,当患者症状特别严重且不能控制,对手法复位毫无效果时可以考虑。


图 2.Epley 耳石复位法治疗右侧后半规管型 BPPV。

Dix–Hallpike 手法诱导的眼震消失后(A、B 和 C),头向健侧 (左侧) 旋转 90 度(D),使耳石转移到总脚旁,如果此时出现眼震,方向则与之前 Dix–Hallpike 手法诱导的眼震方向相同。头继续向下旋转 90 度,身体也同向旋转 90 度,此时患者脸朝地面,身体于健侧侧躺(E); 耳石顺势迁移。然后患者坐起(F),耳石则通过总脚掉回了前庭。每个姿势应该保持到眼震和眩晕症状消失,一般不少于 30 秒。

Epley 耳石手法复位旨在将后半规管内的耳石移回前庭(见图 2)。复位过程中,耳石顺着各个手法步骤在管道中移动,最终回到前庭。每个位置都应该停留,通常至少保持 30 秒,直到眼震或眩晕消失。一次 Epley 手法复位的成功率约为 80%,四次复位的成功率则增加至 92%。

五个随机对照实验的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后半规管型 BPPV 患者采用 Epley 手法复位治疗,相对于假手法组和阴性对照组,眩晕症状及眼震情况有显著的改善。一些临床医师主张在对患者行 Epley 手法复位时用便携式振动器置于患侧乳突处振动,或建议在手法复位后限制患者头部和身体的运动,但这些建议尚无证据支持。然而,手法复位后保持正坐姿势

表2. 不同类型BPPV的诊断和治疗

患者坐位,头转向一侧45度,保持头位后将患者上半身放倒,平躺于床上,头部悬于床沿下

Dix–Hallpike手法完成后,头向健侧旋转90度;嘱患者头再向健侧旋转90度,接着躯干也向健侧旋转90度,此时患者脸朝地面,身体向健侧侧卧,然后扶患者坐起

嘱患者侧卧(患侧向下),将患者头部快速向健侧旋转45度

嘱患者从患侧向健侧180度快速地侧身翻转

嘱患者仰卧,将患者头部依次向两侧旋转90度

嘱患者从患侧侧卧—仰卧—健侧侧卧—俯卧,连续翻滚270度

嘱患者健侧侧卧1至2分钟;头向下旋转45度;然后扶患者坐起

嘱患者连续健侧侧卧12小时

嘱患者仰卧,将患者头部依次向两侧旋转90度

嘱患者患侧侧卧1至2分钟;头向下旋转45度;然后扶患者坐起

嘱患者快速摇头,每秒来回两次,连续15秒

医生给患者行 Epley 手法复位时须仔细观察患者的眼震形式,这有助于判断该手法是否成功。当患者头部由患侧往回旋转 90 度,偶尔会再次出现位置性眼震。有研究报道显示,有 99 位患者在一至两次 Epley 手法复位后原来的眼震消失,但这些患者后来均有再次出现过与之前同向的眼震。

另外有 15 位患者在复位后眼震方向改变,与原方向相反,但其中有 3 人痊愈了。然而,这些患者虽未痊愈,但症状的确有所改善,毕竟耳石从后半规管中出来了一些。

嘱患者正坐(A),然后向健侧躺下(B)。令患者头部及身体从患侧向健侧 180 度快速地翻转(C),此时头向健侧(左侧)。最后让患者坐起,头回到正前位(D)。每个姿势应该保持到眼震和眩晕症状消失,一般不少于 2 分钟。

Semont 复位法也可以用来治疗后半规管型 BPPV(见图 3)。为有效地疏散耳石颗粒,嘱患者在 1.3 秒内由患侧向健侧 180 度快速地翻转。当患者因脖子旋转困难而不能耐受 Epley 手法时,可以选择 Semont 复位法。正如 Epley 手法一样,Semont 复位法进行到第二个姿势时,若出现向患侧的眼震,则验证了该手法的正确性。

这两种方法可能都要重复几次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患者在家中可反复执行,直到症状明显改善为止。一项随机对照实验的结果显示,患者自行采用 Epley 法复位的成功率高达 95%,采用 Semont 法的成功率为 58%。有研究认为,在临床上,患者在正确指导下自行复位的效果比被动复位明显要好。

复位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和眩晕症状,还有很多患者复位之后在头动时会出现不平衡感和短暂的头昏,这种情况可能持续几天,甚至更长,即使当时复位成功也可能出现这些情况。还有些患者在复位结束几分钟后会出现短暂的眩晕。

复位过程中,如果耳石颗粒从后半规管脱落后又掉进了水平半规管,则后半规管型 BPPV 转变成了水平半规管型 BPPV,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发生率低于 5% 。当这种情况发生后,我们又可以采用相应的其他复位手法治疗水平半规管型 BPPV,具体如下。

水平半规管型 BPPV 分两种类型——向地性眼震型和背地性眼震型。前者通常采用翻滚法复位治疗,嘱患者依次患侧侧卧—仰卧—健侧侧卧—俯卧,连续翻滚 270 度,耳石最终从水平半规管型移回前庭。另外一种复位法称 Vannucchi 强迫侧卧体位疗法,即嘱患者连续健侧侧卧 12 小时。这种方法适合症状严重且容易因头位改变加重的患者及不能确定病变侧的患者。

如果患者侧躺 12 小时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则可以尝试换另一侧侧躺 12 小时。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可供备选,即 Gufoni 复位法,  嘱患者快速躺下,健侧侧卧 1 至 2 分钟,直到眼震消失,然后将头迅速向下旋转 45 度,保持 2 分钟后立即扶患者坐起。

某课题组对 60 名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 Vannucchi 强迫侧卧疗法与 Gufoni 复位法对患者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这两种复位法均比翻滚法效果明显 (成功率依次为 76%、89%、38%)。最近有另一随机试验报道,翻滚法、Gufoni 复位法的疗效高于假手法复位组(成功率一次为 68%、61%、35%)。

水平半规管型眼震背地性 BPPV 产生的原因是壶腹帽处附有耳石碎屑,或壶腹帽附近的水平半规管前臂中有浮动的耳石碎屑。对应的复位法旨在使这些耳石碎屑脱落并转移到水平半规管的后臂中(见表 2)。可用于此种类型患者的复位法有摇头法、改良的 Semont 法和 Gufoni 法。

Gufoni 手法,嘱患者正坐,背部和头部挺直,快速向患侧卧倒,保持姿势 1 至 2 分钟,直到患者眼震消失或明显减弱,然后迅速将头部向上旋转 45 度,保持 2 分钟后让患者缓慢坐起。该手法旨在使水平半规管长臂壶腹帽处的耳石碎屑转移到更后的位置,这样耳石才可能掉回前庭,即使不能,也可以再结合 Gufoni 手法协助治疗。

一项随机试验结果显示,与假手法组相比,采用摇头法、Gufoni 手法均有很高的成功率(复位后症状立即消失,依次为 35%,62%、73%),  并且在之后一个月内的效果也明显比假手法组好。还有研究表明,摇头复位法的疗效优于改良的 Semont 法(成功率 37%、17%)。

虽然研究对比过各种复位方法对治疗各种类型 BPPV 的效果,但我们仍不能确定哪种方法治疗哪种类型最为有效。当采取第一种方法治疗无效时,我们也难以抉择之后的治疗方案。是否再次采用之前的手法,还是该尝试其他方法呢? 如果重复之前的手法,又该重复几次?

另外,前半规管型 BPPV 的诊断标准及有效的复位方法有待确认。最后,虽有研究报道 BPPV 患者的血清维生素 D 水平较正常人低,但又不明确补充维生素 D 是否能降低 BPPV 发生或复发的风险。

美国神经科学院于 2008 年发布了临床实践指南,美国耳鼻喉学会、头颈外科学会推荐的治疗后半规管型 BPPV 的 Spley 复位法。该推荐规范中涉及到了其他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型 BPPV 的 Semont 法,治疗水平半规管型 BPPV 的其它几种方法)。这些推荐规范的提出是基于近年来对许多随机试验数据的归纳总结。

当患者描述眩晕和眼震是由头位改变诱发的,不伴有其他症状或体征时,高度提示 BPPV;如果患者的眩晕是由头部运动诱发,应首先考虑采用 Dix–Hallpike 手法(表 2、图 1)。

短暂眩晕伴向上旋转性眼震提示后半规管型 BPPV。治疗后半规管型 BPPV,我们推荐 Spley 复位法和 Semont 复位法,一次无效时可重复多次。我们预期 80% 的患者在采用第一种复位方法后可治愈,但患者应该明白,BPPV 容易复发,复发后需再次治疗。

一位 58 岁的女性患者,某天早上起床时突然感到眩晕和身体不平衡感,伴恶心呕吐,为此向她的主治医师寻求诊治。当时眩晕持续时间不超过 1 分钟,该患者躺下、翻身、或爬起时,均再次出现眩晕症状,否认耳鸣及听力下降。对此情况,我们该如何诊断和治疗?

到目前为止,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缩写为 BPPV)是所有眩晕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有报道显示,BPPV 的年患病率为 10.7-64.0/100000 人,终生患病率为 2.4%。该病症状主要表现为短暂的旋转样感觉,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 1 分钟,一般在头位改变后诱发,如躺下或起床,在床上翻身,头向后仰或前倾。

虽然有少部分患者描述为较持久的眩晕和不平衡感,但医生通过详尽的病史采集最终都能获悉这些患者在头位改变后眩晕症状通常会加重。眩晕发作时,很多患者伴有恶心,有时伴呕吐。BPPV 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头部外伤、长期斜卧及各种内耳疾病有关。频繁的自发缓解与复发,一年内复发的概率约 15%。在日常活动中,患者容易摔倒和受伤。

在老年人群和女性人群中,BPPV 的患病率明显增高,50-60 岁为高发年龄段,男女比例为 1:2-3。有报道显示,BPPV 与骨质疏松、血清维生素 D 水平下降有关,当然,首先排除了年龄和性别因素引起的骨质疏松和血清维生素 D 水平下降。其实,BPPV 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是,从椭圆囊脱落的耳石掉入半规管。

当患者头位突然改变,可引起半规管内耳石碎屑的移位,从而产生某种旋转样的位置错觉。由于后半规管最容易受重力影响,所以后半规管耳石引起的 BPPV 最为常见,可占全部病例的 60%-90%。然而,我们可能低估了水平半规管型患者的比例,因为该型患者的耳石比后半规管型更容易自发复位。由于前半规管位置高,耳石碎屑较难进入而很少受累,故前半规管型 BPPV 患者相对少见。

1. BPPV 是目前所有眩晕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短暂的旋转样感觉,由头位改变诱发。

2. 诊断后半规管型 BPPV 须根据眼震激发试验:对患者行 Dix–Hallpike 试验时,当头部侧向一旁,可见向上旋转性眼震,眼震快相朝向地面。

3. 水平半规管型 BPPV 患者行 Dix–Hallpike 试验时,当患者平躺,头转向一侧时,可见向地性眼震或背地性眼震。

4. 耳石手法复位对 BPPV 疗效显著(如 Epley 手法复位对后半规管型 BPPV 有效)。

BPPV 与其他急性或突发性眩晕不同(见表 1),通过病史采集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往往能与脑卒中、前庭神经元炎引起的眩晕鉴别。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时应包括眼震激发试验,眼球偏斜检测及一套能提示中枢性原因的前庭反应。

有研究表明,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对诊断脑卒中至关重要,其诊断参考价值超过头颅 CT 和早期使用 MRI,如头位改变诱发眩晕这一特征性症状支持 BPPV 的诊断。由于大部分内科医师不熟悉人体内耳半规管的具体解剖结构,在这里我们不便展开阐述各种形式的眼震及正确手法复位的详细步骤。

有部分患者的耳石可累及单侧或双侧多个半规管,这时,诱发出的眼震形式不能提示诊断,也不利于为患者选择最好的治疗方式。一般来说,像这种复杂的病例,另外还有眼震不明显和复位后加重的病人,建议找经验丰富的专家诊疗。  

表1. 急性眩晕的鉴别诊断

反复发作,短暂,与体位有关,通常由翻身、躺下、起床等头位改变诱发

与体位有关,累及前、后、水平半规管的各种垂直旋转性眼震

最近有过一些可能成为诱因的经历(如在牙医办公室或发廊斜躺,时间过长的床上休息,头部外伤);类似的发作史

自发性,持续时间往往比较长,体位改变后可能加重

自发性,眼震方向不定或改变

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可能有头痛和眼球垂直偏斜;甩头试验正常△

自发性,持续时间长,体位改变后可能加重

自发性,水平眼震最常见

可能有前驱病毒感染史;甩头试验异常△

反复发作,自发性,持续时间为数分至数小时,可能与体位有关

少见,一旦出现,往往与体位有关

偏头痛,运动疾病,家族史

反复发作,自发性,持续时间为数小时

☆BPPV 表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甩头试验异常:当患者头突然被旋转到一侧,为维持视觉固定,出现矫正性动作(快速眼动)。

通过体格检查发现,70% 以上的 BPPV 患者可见位置性眼震,根据所累及的半规管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手法进行诱发复位。

患者正坐位(A),头向右侧旋转 45 度(B),保持头位后将患者上半身放倒,平躺于床上,头部 20 度悬于床沿下(C)。诱导出向上旋转性眼震,眼动快相向右侧(D)。

对后半规管型 BPPV 患者采用 Dix–Hallpike 手法,可以诱发出典型的眼震(见表 2、图 1)。当后半规管内的耳石碎屑从壶腹帽处脱落,内淋巴也跟随流动,从而刺激了后半规管。这种情况引起的眼震为向上旋转性眼震,眼动快相向地面(患者头部侧向一旁)。

眼震一般在 2-5 秒后出现,1 分钟内消失(通常 30 秒),坐起时则眼震方向相反。当重复测试后,由于眼球疲劳会出现眼震幅度变小。如果耳石粘附在壶腹帽上,也可以诱发出相同形式的眼震,但持续时间会延长。

对患者进行 Dix–Hallpike 手法测试,诱发出上述形式的眼震,可作为后半规管型 BPPV 一项重要的诊断标准。然而,有接近四分之一的患者只能诱发出轻微眼震,甚至没有眼震。对于这样的患者,如果临床症状相符,仍有较好的疗效。

诊断水平半规管型 BPPV 往往采用仰卧转头试验,即让患者仰卧,将患者头部向一侧快速旋转 90 度(见表 2),当头转向一侧时出现水平眼震,眼震快相朝向地面(向地性眼震)或朝向天花板(背地性眼震)。

明确患侧是正确治疗水平眼震型 BPPV 的首要任务。假如当头转向左侧时的眼震比转向右侧时更加明显,则说明左侧为患侧。

前半规管型 BPPV 极少见,我们对其病理机制则是知之甚少。它的特点是眼震不明显,常表现为轻微的旋转性眼震,眼动快相朝患侧。当病人出现这种眼震,应考虑中枢损伤,虽然中枢病灶很难发现。

BPPV 患者常常未经治疗便自发缓解。一项前瞻性纵向研究表明,患者从首次出现症状到自发缓解的平均时间间隔分别为水平半规管型 7 天,后半规管型 17 天。然而,耳石手法复位往往能迅速、有效地治疗 BPPV,药物主要用于缓解较严重的恶心或呕吐症状。手术治疗如后壶腹神经截断术和半规管堵塞术则很少采用,当患者症状特别严重且不能控制,对手法复位毫无效果时可以考虑。


图 2.Epley 耳石复位法治疗右侧后半规管型 BPPV。

Dix–Hallpike 手法诱导的眼震消失后(A、B 和 C),头向健侧 (左侧) 旋转 90 度(D),使耳石转移到总脚旁,如果此时出现眼震,方向则与之前 Dix–Hallpike 手法诱导的眼震方向相同。头继续向下旋转 90 度,身体也同向旋转 90 度,此时患者脸朝地面,身体于健侧侧躺(E); 耳石顺势迁移。然后患者坐起(F),耳石则通过总脚掉回了前庭。每个姿势应该保持到眼震和眩晕症状消失,一般不少于 30 秒。

Epley 耳石手法复位旨在将后半规管内的耳石移回前庭(见图 2)。复位过程中,耳石顺着各个手法步骤在管道中移动,最终回到前庭。每个位置都应该停留,通常至少保持 30 秒,直到眼震或眩晕消失。一次 Epley 手法复位的成功率约为 80%,四次复位的成功率则增加至 92%。

五个随机对照实验的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后半规管型 BPPV 患者采用 Epley 手法复位治疗,相对于假手法组和阴性对照组,眩晕症状及眼震情况有显著的改善。一些临床医师主张在对患者行 Epley 手法复位时用便携式振动器置于患侧乳突处振动,或建议在手法复位后限制患者头部和身体的运动,但这些建议尚无证据支持。然而,手法复位后保持正坐姿势

表2. 不同类型BPPV的诊断和治疗

患者坐位,头转向一侧45度,保持头位后将患者上半身放倒,平躺于床上,头部悬于床沿下

Dix–Hallpike手法完成后,头向健侧旋转90度;嘱患者头再向健侧旋转90度,接着躯干也向健侧旋转90度,此时患者脸朝地面,身体向健侧侧卧,然后扶患者坐起

嘱患者侧卧(患侧向下),将患者头部快速向健侧旋转45度

嘱患者从患侧向健侧180度快速地侧身翻转

嘱患者仰卧,将患者头部依次向两侧旋转90度

嘱患者从患侧侧卧—仰卧—健侧侧卧—俯卧,连续翻滚270度

嘱患者健侧侧卧1至2分钟;头向下旋转45度;然后扶患者坐起

嘱患者连续健侧侧卧12小时

嘱患者仰卧,将患者头部依次向两侧旋转90度

嘱患者患侧侧卧1至2分钟;头向下旋转45度;然后扶患者坐起

嘱患者快速摇头,每秒来回两次,连续15秒

医生给患者行 Epley 手法复位时须仔细观察患者的眼震形式,这有助于判断该手法是否成功。当患者头部由患侧往回旋转 90 度,偶尔会再次出现位置性眼震。有研究报道显示,有 99 位患者在一至两次 Epley 手法复位后原来的眼震消失,但这些患者后来均有再次出现过与之前同向的眼震。

另外有 15 位患者在复位后眼震方向改变,与原方向相反,但其中有 3 人痊愈了。然而,这些患者虽未痊愈,但症状的确有所改善,毕竟耳石从后半规管中出来了一些。

嘱患者正坐(A),然后向健侧躺下(B)。令患者头部及身体从患侧向健侧 180 度快速地翻转(C),此时头向健侧(左侧)。最后让患者坐起,头回到正前位(D)。每个姿势应该保持到眼震和眩晕症状消失,一般不少于 2 分钟。

Semont 复位法也可以用来治疗后半规管型 BPPV(见图 3)。为有效地疏散耳石颗粒,嘱患者在 1.3 秒内由患侧向健侧 180 度快速地翻转。当患者因脖子旋转困难而不能耐受 Epley 手法时,可以选择 Semont 复位法。正如 Epley 手法一样,Semont 复位法进行到第二个姿势时,若出现向患侧的眼震,则验证了该手法的正确性。

这两种方法可能都要重复几次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患者在家中可反复执行,直到症状明显改善为止。一项随机对照实验的结果显示,患者自行采用 Epley 法复位的成功率高达 95%,采用 Semont 法的成功率为 58%。有研究认为,在临床上,患者在正确指导下自行复位的效果比被动复位明显要好。

复位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和眩晕症状,还有很多患者复位之后在头动时会出现不平衡感和短暂的头昏,这种情况可能持续几天,甚至更长,即使当时复位成功也可能出现这些情况。还有些患者在复位结束几分钟后会出现短暂的眩晕。

复位过程中,如果耳石颗粒从后半规管脱落后又掉进了水平半规管,则后半规管型 BPPV 转变成了水平半规管型 BPPV,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发生率低于 5% 。当这种情况发生后,我们又可以采用相应的其他复位手法治疗水平半规管型 BPPV,具体如下。

水平半规管型 BPPV 分两种类型——向地性眼震型和背地性眼震型。前者通常采用翻滚法复位治疗,嘱患者依次患侧侧卧—仰卧—健侧侧卧—俯卧,连续翻滚 270 度,耳石最终从水平半规管型移回前庭。另外一种复位法称 Vannucchi 强迫侧卧体位疗法,即嘱患者连续健侧侧卧 12 小时。这种方法适合症状严重且容易因头位改变加重的患者及不能确定病变侧的患者。

如果患者侧躺 12 小时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则可以尝试换另一侧侧躺 12 小时。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可供备选,即 Gufoni 复位法,  嘱患者快速躺下,健侧侧卧 1 至 2 分钟,直到眼震消失,然后将头迅速向下旋转 45 度,保持 2 分钟后立即扶患者坐起。

某课题组对 60 名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 Vannucchi 强迫侧卧疗法与 Gufoni 复位法对患者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这两种复位法均比翻滚法效果明显 (成功率依次为 76%、89%、38%)。最近有另一随机试验报道,翻滚法、Gufoni 复位法的疗效高于假手法复位组(成功率一次为 68%、61%、35%)。

水平半规管型眼震背地性 BPPV 产生的原因是壶腹帽处附有耳石碎屑,或壶腹帽附近的水平半规管前臂中有浮动的耳石碎屑。对应的复位法旨在使这些耳石碎屑脱落并转移到水平半规管的后臂中(见表 2)。可用于此种类型患者的复位法有摇头法、改良的 Semont 法和 Gufoni 法。

Gufoni 手法,嘱患者正坐,背部和头部挺直,快速向患侧卧倒,保持姿势 1 至 2 分钟,直到患者眼震消失或明显减弱,然后迅速将头部向上旋转 45 度,保持 2 分钟后让患者缓慢坐起。该手法旨在使水平半规管长臂壶腹帽处的耳石碎屑转移到更后的位置,这样耳石才可能掉回前庭,即使不能,也可以再结合 Gufoni 手法协助治疗。

一项随机试验结果显示,与假手法组相比,采用摇头法、Gufoni 手法均有很高的成功率(复位后症状立即消失,依次为 35%,62%、73%),  并且在之后一个月内的效果也明显比假手法组好。还有研究表明,摇头复位法的疗效优于改良的 Semont 法(成功率 37%、17%)。

虽然研究对比过各种复位方法对治疗各种类型 BPPV 的效果,但我们仍不能确定哪种方法治疗哪种类型最为有效。当采取第一种方法治疗无效时,我们也难以抉择之后的治疗方案。是否再次采用之前的手法,还是该尝试其他方法呢? 如果重复之前的手法,又该重复几次?

另外,前半规管型 BPPV 的诊断标准及有效的复位方法有待确认。最后,虽有研究报道 BPPV 患者的血清维生素 D 水平较正常人低,但又不明确补充维生素 D 是否能降低 BPPV 发生或复发的风险。

美国神经科学院于 2008 年发布了临床实践指南,美国耳鼻喉学会、头颈外科学会推荐的治疗后半规管型 BPPV 的 Spley 复位法。该推荐规范中涉及到了其他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型 BPPV 的 Semont 法,治疗水平半规管型 BPPV 的其它几种方法)。这些推荐规范的提出是基于近年来对许多随机试验数据的归纳总结。

当患者描述眩晕和眼震是由头位改变诱发的,不伴有其他症状或体征时,高度提示 BPPV;如果患者的眩晕是由头部运动诱发,应首先考虑采用 Dix–Hallpike 手法(表 2、图 1)。

短暂眩晕伴向上旋转性眼震提示后半规管型 BPPV。治疗后半规管型 BPPV,我们推荐 Spley 复位法和 Semont 复位法,一次无效时可重复多次。我们预期 80% 的患者在采用第一种复位方法后可治愈,但患者应该明白,BPPV 容易复发,复发后需再次治疗。

}

【摘要】:目的:通过对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门诊的569例BPPV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对BPPV的临床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减少BPPV的误诊及漏诊率;对BPPV的复发率及复发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预防BPPV再发。方法:2017年5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经SRM-IV BPPV诊疗系统确诊并接受治疗的BPPV患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眩晕程度、每次发作时眩晕持续的时间、诱发及加重眩晕的体位、伴随症状等,以及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头部外伤史、中耳炎、梅尼埃病等病史)、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情况,电话随访患者1年,记录患者的复发情况,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复发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1)在569例BPPV患者中,男性患者188例,占33%;女性患者381例,占67%;男女比例接近1:2。(2)年龄最大的患者81岁,年龄最小的患者17岁,平均发病年龄50.95岁,发病人群主要分布在50-69岁。(3)PC-BPPV共423例,占74.3%;HC-BPPV共110例,占19.4%;混合型BPPV共25例(4.4%);SC-BPPV共11例(1.99%)。(4)PC-BPPV患者中起床、躺下、抬头、低头时可诱发或者加重眩晕的患者339例(80.1%);左右翻身、左右转头时可诱发或者加重眩晕的患者77例(18.2%)。HC-BPPV患者中左右翻身、左右转头时可诱发或者加重眩晕的患者65例(59.1%);起床、躺下、抬头、低头时可诱发或者加重眩晕的患者42例(39.2%)。SC-BPPV患者中起床、躺下、抬头、低头时诱发或者加重眩晕的患者8例(72.7%)。混合型BPPV中起床、躺下、抬头、低头时可诱发或者加重眩晕的患者17例(68%);左右翻身、左右转头时可诱发或者加重眩晕的患者7例(28%)。(5)BPPV患者中眩晕持续时间几秒钟至1分钟的患者522例(91.7%);持续时间1分钟至5分钟的患者31例(5.4%);持续时间5分钟至10分钟的患者15例(2.6%)。(6)BPPV患者给予复位治疗,总有效率(包括治愈与症状减轻)为97.53%。(7)随访1年,569例BPPV患者中,失联54例,治疗有效且保持随访的患者515例,其中未复发的患者共412例,复发的患者103例,BPPV的复发率为20%,其中头部外伤史、偏头痛、高血压、糖尿病是BPPV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BPPV患者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男女比例接近1:2,BPPV患者好发年龄段为50-69岁。BPPV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与头位相关的短暂眩晕,持续时间多为几秒至1分钟,可伴有恶心、呕吐,少数患者可伴有头痛或者耳鸣。各型BPPV中以后半规管BPPV最常见,其次为水平半规管BPPV及混合型BPPV,前半规管BPPV最少见。BPPV复位治疗效果较好。BPPV的有较高的复发率,头部外伤史、偏头痛、高血压、糖尿病是影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发作类型、睡眠质量、是否有中耳炎、是否有梅尼埃病等指标与是否复发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和梅尼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等,尤其是听功能与前庭功能状况,为二者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比较可疑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与确诊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年龄,性别,家族史,听功能与前庭功能状况,为可疑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提供更好地诊疗计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耳聋眩晕门诊的1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可疑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46例,确诊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60例、梅尼埃病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及耳镜检查,然后行纯音测听检查,声导抗测试,双温试验,视频头脉冲试验,部分患者行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检查。比较分析确诊的前庭性偏头痛与可疑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之间、以及确诊的前庭性偏头痛与梅尼埃病患者的听功能与前庭功能检查结果。结果(1)可疑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共46例,其中男8例,女38例,男女比例为1:4.75,年龄跨度为18-71岁,平均50.87±13.52岁。有家族史患者37例(80.43%,37/46)。纯音测听异常患者28例(60.87%,28/46),双温试验异常患者23例(50%,23/46),40例(86.96%,40/46)视频头脉冲试验异常。24例行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检查,颈肌性前庭诱发电位检查异常患者9例(37.5%,9/24),眼肌性前庭诱发电位检查异常患者19例(79.17%,19/24)。(2)确诊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60例,其中6例男性,54例女性,男女比例为1:9,年龄8-74岁,平均51.00±10.85岁,有家族史患者40例(66.67%,40/60)。纯音测听异常者38例(63.33%,38/60),双温试验异常者19例(31.67%,19/60),视频头脉冲试验异常者53例(88.33%,53/60)。26例行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检查,13例(50%,13/26)颈肌性前庭诱发电位检查异常,23例(88.46%,23/26)眼肌性前庭诱发电位检查异常。(3)梅尼埃病患者60例,男30例,女30例,男女比例为1:1,年龄24-76岁,平均55.90±13.20岁,家族史阳性患者4例(6.67%,4/60),纯音测听异常患者60例(100%,60/60),47例(78.33%,47/62)双温试验异常,30例(50%,30/60)视频头脉冲试验异常,17例行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检查,10例(58.82%,10/17)颈肌性前庭诱发电位检查异常,8例(47.06%,8/17)眼肌性前庭诱发电位检查异常。(4)确诊的前庭性偏头痛与梅尼埃病患者的纯音听阈测定,双温试验,视频头脉冲试验,眼肌性前庭诱发电位检查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颈肌性前庭诱发电位检查结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疑的前庭性偏头痛与确诊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纯音听阈测定,双温试验,视频头脉冲试验,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试验结果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前庭性偏头痛发病女性较男性多,梅尼埃病男女发病比例相当,与梅尼埃病相比,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家族史表现的更为明显。2前庭性偏头痛与梅尼埃病患者均可存在半规管及耳石器功能异常。视频头脉冲试验及眼肌性前庭诱发电位检查在前庭性偏头痛患者中异常率较高,双温试验在梅尼埃病患者中异常率较高。3前庭性偏头痛和梅尼埃病患者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可呈现出各种类型的听力图,且高频下降较多,而梅尼埃病患者均存在低频区听力减退。4部分病人无头痛病史或有头痛病史但前庭症状发作小于5次,不满足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但临床特征与前庭性偏头痛相似,检查结果与前庭性偏头痛异常率无差异,可按前庭性偏头痛给予试验性的治疗。


伊海金;杨仕明;;[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8年03期
单希征;彭新;王恩彤;李娜;周玲玲;张敬人;;[J];北京医学;2017年01期
蒋锐;汤冠荣;姜正林;李霞;;[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3年01期
孟曦曦,黄魏宁,郎海南,肖瑞春,刘鋋;[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6年03期
冯勃;[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6年04期
ЛучихцинЛАидр;易正熙;;[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7年04期
许时晖;;[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7年04期
周文奎;马季男;;[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7年04期
刘惠英;张素珍;;[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7年04期
徐心田;李申田;;[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7年06期
王丽雯,王博惕;[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88年04期
张悦峰,杨福生,余立身;[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1988年Z1期
张焰;;[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8年04期
沈寿生,胡发奎,洪双柄;[J];解放军医学杂志;1989年02期
Мостовая ТС;易正熙;;[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9年04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尼尔氏综合症治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