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新人怎么避免被人下套?

深陷“培训贷”的个人,贷来的不止是高额的欠款,被贷走的更是无价的个人信用。

近日,有媒体曝出“济南多名大学生疑被套路网贷”。

一家网络科技公司以入职培训为理由,要求应聘大学生刘某与培训机构签订协议,还推荐他网贷分期贷款23800元作为培训费。

刘某稀里糊涂借了网贷,事后,他察觉不对要求终止培训解除贷款,不但遭到培训机构的拒绝,还反被对方“以违反学习管理规定”为由索赔23800元。

这种号称要收费的“入职培训”,还有另一个名称“教育分期”。

很多人咋一听“教育分期”,会以为是分期交学费。却不知,它还有一个专业的名称“培训贷”。

就是被培训者以个人名义,向信贷公司借款,来给培训机构支付培训费。

不过,很多时候,不少人都是稀里糊涂地在签订协议,实不知自己已然陷入“贷款”的沼泽中。

在不久前的《令人心动的offer》节目中,实习生律师们亦遇到了有关“培训贷”的求助案例。

一名应届毕业生同样被这个套路“诓诈”,在公司的指导下,他借贷了19000+元的学费。

事后,他接到贷款公司的催款电话,才知道自己因无按时还款,上了征信黑名单。

你看,只要是不法运作家瞄上的“猎物”,他们才不会因为你资历浅薄、涉世未深,而对你网开一面。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即使是刚准备踏入“社会大学”的应届生们,也会被逼迫先交上一笔昂贵的学费。

有些无良的培训机构/公司,更是会直接冒充成招聘企业,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通过这个诱人的幌子来吸引求职者前往面试,然后逐步引导求职者进行“培训贷”。

通常,“一番面试”后,他们会以岗位能力不匹配等理由来洗脑或要求应聘者进行岗前培训。

随之高达上万的培训费(另加高额利息),他们鼓励应聘者通过贷款软件进行分期还款,然而培训完之后甚至并不会入职,而是要求应聘者另找工作。

就这样,应聘者以为迎来了求职的春天,殊不知就此踏入了备受捶打的寒冬。

知乎上,就有网友分享了自己被达内培训机构以“行政招聘”来电,被骗去面试,而后受骗掉坑“培训贷”的经历。

这类层出不穷的“虚假的招聘面试”套路,是运作家们铆足了劲儿表演的前戏,他们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让你签订“培训贷”。

一旦签约了协议,最终能成功解除贷款的只是少数,更多人就此背负了沉重的负债,不得轻松喘气。

套路千万条,避免贷款第一条。特别就“培训贷”而言,与其背负债务活得不自在,倒不如从一开始就拒绝贷款。

职场人谨防变相套路贷,

避免掉入“培训贷”陷阱

“培训贷”背后的运作家,就像一匹匹饥饿的狼,紧紧盯着刚毕业的职场新人以及转行的职场人,一旦瞄准机会,就会咬住“猎物”死死不放,直到揽入囊中。

为了避免更多人上当受骗,在这里,辣椒姐想给这两类人提一些建议:

1.致刚毕业找工作的职场新人

首先,一心想高薪就业无可厚非,但如果想通过短短几个月的培训轻易实现赚大钱,这不上骗子“钓鱼的大钩”才怪。

要知道,比起虚无缥缈的“培训升职加薪论”,踏踏实实工作实践出来的工作经验和能力,才是职场加薪的敲门砖。

其次,对于职场新人来说,身上没有太多的存款,贷高款去学习没有太大的必要。

否则,一旦踩了“套路贷”的坑,上了幕后运作家的这条“贼船”,就很难下得来。

因为,签约的时候,对方会想方设法存留证据表明你是自愿贷款,而作为已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签约者,还贷款这事天经地义。

2.致有学习需求的转行职场人

很多培训机构的课程大都是一些理论知识,对实际工作并没有太大的帮助;想提升,更多靠的还是持续的自主学习。

当然,如果当真有贷款学习的需要,在评估有能力偿还贷款后,还得判断第三方贷款机构是否正规,仔细看清合同条款。

同时,也要谨防培训机构跑路,万一自身权益受到侵犯,就得通过司法途径去维护自身的权益。

社会上处处有坑,无处不存在陷阱,只有当我们将眼睛练就成一双慧眼的时候,我们才能少吃生活的亏。共勉!

}

来源:陌川 知识星球精选

人生的“博弈”是个非常大而广泛的课题,它不仅非常重要,而且简直无处不在。
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它都跟“竞争”成为一对孪生姐妹,如影随形、无处不在。
所以,想要过好自己的人生,活得滋润、通透、活明白,就必须懂博弈。
想要混好职场,少走弯路,也必须懂博弈,想要做到这件事,必须先让自己快速适应、极佳抗压。
本期“职场博弈”系列内容,就重点为大家解决在职场中“适应性”的问题。
一、“适应性”为何如此重要?
1、为何很多人在职场觉得吃力?
之前在星球接到过一个求助,小伙伴因承受不了“工作强度高、新人没人教、领导要求严格”等问题而辞职。
微博中,这样的求助也比比皆是
  • 无法适应新公司,觉得人际关系太复杂了,每天上班都头疼。

  • 新入职的企业,责权不清晰,导致互相甩锅、推责,一片混乱,想要辞职。

  • 企业文化畸形,经常搞奇葩团建、无意义加班,是否要辞职呢?

  • 上级/同事态度很糟糕,经常大吼大叫,是不是考虑换个地方比较好?

翠花之前是混外企的,在外企工作了十多年,混到部门小主管层级,后来因为内部争斗,败下阵来,转而去了大型私企。
她在大型私企任职时间都没超过一年,然后就狼狈不堪地回到了外资企业。
我看着她一路走过来,期间经常给我吐槽说企业里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一直混私企的老鸟来说,都太平常、太普遍、根本不是事儿。
然而对于外企出来的人来说却是天堑鸿沟
每当我建议她:“不要再拿着外企那套去衡量私企,你最好还是尽快适应”,她都觉得问题不在这里,而在于企业管理者身上。
我行我素,坚持不做任何适应调整,最终结果就是浪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精力,业绩成效全无,白白消耗损失。
上述实际上都体现出同一个痛点:适应能力差。(非贬义)
尤其刚从学校中走出来的新人,更容易出现这类问题。
人际关系适应力差;对新的工作环境适应力差;对企业文化氛围适应力差;对工作强度适应力差;对周围负面反馈适应力差;对企业或团队的考核要求适应力差.......
很多“混职场、觉得很吃力”问题,都是由此导致的。
如果想要让自己在职场中快速找到感觉、进入状态,改善心理及情绪上的消极、紧张、焦虑、不适,首先我们必须从“提高适应能力”开始做起。
2、企业对员工的第一考察要素是是什么?
在前面两篇关于“博弈”的文章中,我们已经提及: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言行举止。
他们往往随着环境的变化,会潜移默化进行对应的变化,以适应当前环境。
难以适应的人,会表现出抵触情绪,甚至会因为感受到压力而想逃走。
博弈的目的是“适应”,在自然界法则中,“适应=成功”。
  • 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层面立足、具有一定地位,首先必须是要“适应世界规则”。

  • 一个企业想在市场中立足,第一要素必须是“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大家可以认真观察一下,我国每年新注册中小微企业特别多,同时,每年倒闭的企业也不在少数。

绝大多数企业都难以存活超过 10 年,其中 70% 以上的存活期只有 5 年左右。为何会有这么多企业快速倒闭呢?
因为它无法适应市场的竞争要求,一味圈地自 high、自说自话。不能适应,就一定会被淘汰。
  • 学生想要进入好的学校,首先必须能适应高强度的学习压力,适应各种考试规则, 适应当下的教育模式。

我自己是个反面案例——因为无论如何都没法适应目前的教育体制,所以只能中途放弃。
无法适应=被无情淘汰。(非贬义,仅客观陈述。) 社会法则就是这么的残酷现实。
  • 一个人想要在不同社交圈子里立足,就需要适应不同圈子的社交文化、层级、喜恶、价值观、思维模式。

如果不能适应,一定会被该圈子快速踢出去。
  • 打工者要在职场获得留存资格,就必须快速适应职场的一切,包括适应整体规则。不能适应的,要么被动淘汰,要么主动退出。

比如像前面提及的翠花案例——当她考察企业的时候,实际上企业也在考察她。
你能否快速适应我们私企的模式、架构、管理方法?你能否快速适应我们的企业文化氛围、价值观、权力结构?
你能否快速适应这里的人文、人际、多方业务关系?
你能否快速适应企业、团队、领导、客户、同事等多方人员对你的要求?诸如此类。
所以,当企业对员工进行考察时,它们首先考量的,就是此要素:
这项能力在面试时会被重点考核,在试用期会被重点考核,在转正后的任职期间, 仍然会被重点考核
包括合作方、客户,对你这个个体,以及你所带领的团队之考核关键要素,仍然还是它。
在企业看来,唯有适应能力强的个体,才能快速上手,满足企业各项要求,并跟随企业共同存活下来。
同时,这样的个体更倾向于满足其他要求:应变能力、双商、抗压能力等等。
前文已经提及,“适应能力强=抗压能力强”——弱肉强食的规则中,谁可以短时间内最抗压、最能适应,谁就能活下来。
能活下来的,才是优秀的。
优秀的员工,才有可能为企业、团队、客户带来价值、效益及利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避免领导给下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