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首痛吗?

  “午时三刻斩首”这句话在古装电视剧上经常会听到,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要将斩首时间定在午时三刻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科普下午时三刻是我们现在的几点。

  古代自唐以后将十二个时辰分为初、正两个部分,午时三刻即午正三刻(非午初三刻)。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百刻制(清以后改为1日96刻),《说文》:“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即每刻14分24秒,午正三刻约当日12点45分。

  12点45正好是一天当中太阳最高的点,也是最热的一个时间点,之所以选择在午时三刻斩首犯人,主要原因有三点:

  在中国历史书上记载了许多的鬼神传说,因此古代封建思想里认为被砍头的犯人会化身厉鬼去找砍他的刽子手和监斩官。而午时三刻正好是一天当中阳气最重的时间点,鬼魂属阴,阳气能够克它,即使不能够让鬼魂灰飞烟灭,最少也能够让它变成没有任何攻击力的,这样就没办法报仇了;

  众所周知,在斩首犯人之前会给他一顿丰盛的饭菜,俗称“断头饭”,吃饱喝足之后就会被拉到刑场去了。十二点多的时候正好是一天中最困的时候,吃饱喝足的人在这个时间点基本是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神经反射比较慢。在这个时间点斩首的话,犯人的疼痛会减轻不少,可能还没反应过来就死了。

  斩首的时候犯人必然是邪气冲天,因为大多数犯人在斩首之前会带着满腔的愤怒,午时三刻斩首能够让邪气被阳气净化。意思是告诉围观的百姓朝廷是“正气”的,如果敢跟朝廷作对的话,下场不会好的,有种杀一儆百的味道。

  除了午时三刻是阳气最重的之外,古代还有“午门斩首”这个词。午门是,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明代称承天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

  午门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当中阳气最重的地方,所以午门斩首是不需要任何时间限制的,想什么时候斩都可以,鬼魂也无法作祟。

}

回归祖国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隋代佛首造像

盗割前的天龙山第8窟北壁龛内主尊佛像

在这举家团圆的除夕之夜,

天龙山石窟第8窟隋代佛首造像,

与亿万中国人欣喜团聚!

昨晚央视春晚特别节目《国宝回家》结束。

作为嘉宾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共同揭晓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

天龙山石窟流失海外的第8窟佛首造像

讲述人张国立在节目中透露,

于2020年12月12日回到祖国。

由海外华侨张荣(音)先生无偿捐献给国家文物局。

它也是这一年从海外回归的第100件中国文物。

山西晚报.文博山西独家了解到,

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将举办 天龙山石窟国宝回归特展,

回归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佛首造像

天龙山石窟博物馆馆藏的部分佛教文献,

造像拓片和佛经、佛教研究书等,

据山西大学副校长杭侃院长在节目中透露,

这件文物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国家文物局会会将已回归的佛首,

移交给原属地太原天龙山石窟。

关于佛首下一步的交接工作,

据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刘玉伟透露

太原市文物局已初步拿出方案,

包括交接、展陈和宣介三部分。

交接突出隆重、节俭、安全,

展陈突出原真性、科技化,

宣介突出政治性、社会性、艺术性,

将其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

“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巡展”提升延展项目。

流失文物寄托人民历史情感和文化记忆,

天龙山石窟第八窟佛首回归祖国,

必然凝聚民心、激发力量!

我们今后仍将继续追宝、护宝、传宝,

让更多流失海外文物回归祖国。

而央视春晚播出的“国宝回家”节目,

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院长杭侃教授,

在2018年9月调任山西大学副校长两年多后,

已新任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

据山西晚报.文博山西了解,

云冈石窟研究院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

此尊回归的佛首,高44.5厘米,宽33.7厘米,厚30.4厘米。肉髻低平,素面发式,发际线无分叉,脸庞圆润,眼睛上挑,双目下视,嘴角内凹,露出笑容,右脸颊有明显斑驳形成的风化面,保留部分颈部。

20世纪20年代,在日本山中商会的驱动下,太原天龙山石窟遭到大规模的盗凿,绝大部分精品文物流失到世界各地。据推测,此尊第八窟北壁佛头大概就是在这一时期被盗凿出境,流失海外。

回归祖国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佛首造像

这件佛首的回归,源于一场拍卖会。

2020年10月,日本东瀛国际拍卖株式会社定于20日—22日拍卖此尊佛首,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得知消息后,立即组织力量对此尊佛头进行鉴别。经过与老照片、石窟本体的残余部分、专家意见进行比对、核实,确认此件佛头原属天龙山第8窟(隋代)北壁龛内主尊佛像。

一经确认,天龙山石窟博物馆立即向上级部门汇报,并按上级部门要求,向东瀛国际拍卖株式会社发出《关于停止拍卖天龙山石窟佛头的函》,明确表示要求该会社停止拍卖此尊非法掠夺的中国文物。

在国家文物局及相关部门的大力协调、推进下,此件文物终于回归。

回归祖国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佛首造像

隋开皇元年(581),隋文帝杨坚废周自立,弘扬佛法。被封为晋王的其次子杨广镇守晋阳,竭力倡导佛事,营建寺塔。根据天龙山第八窟前廊东壁《石室铭》记载,第八窟开凿于隋开皇四年(584),是杨广为其父母祈求功德开凿的石窟。

第8窟的窟形,是天龙山唯一的前后室中心塔柱窟。形制为前廊后室窟。前廊为面阔三间的仿木构窟檐建筑,高355厘米,宽426厘米,深170厘米。正壁凿窟门,窟门形制同北齐洞窟一样,为双重式,外门圆拱形,内门长方形。窟门外两侧各刻一金刚力士像。后室平面略呈方形,覆斗顶,三壁三龛式造像布局,高380厘米,宽480厘米,深432厘米。窟内设有中心柱,宽212厘米,深188厘米,外观呈上宽下窄的倒山形,四壁各开一龛,造一佛二弟子。

中心立柱前方的佛龛里

供有一尊坐佛及两名弟子

窟内正左右3壁各开一大龛,龛内各雕一尊佛像,龛外两侧刻胁侍弟子和菩萨像。佛像形体方整,面相略显方圆,素面低平肉髻,袒右或内着僧衣,衣纹简洁朴拙;菩萨头戴花冠,斜披络腋,双肩垂挂穗状璎珞;弟子着袒右式偏衫。

北壁佛头,具有明显的北朝晚期至隋初的特征。肉髻低平,面相丰满圆润,眼睛上挑,双目下视,嘴角内凹,露出笑容,立体感更强,承袭了“张得其肉”的塑画风格。

第八窟窟内造像形式多变,雕刻细致实用,具有时代写实感,呈现出向唐代风格过渡的特征。隋代造像延续北齐造像端庄慈祥风格,但线条刻画趋于圆润,是逐步形成唐代丰腴自如造像风格的重要过渡期。

老照片:第8窟中心立柱西侧

第八窟是隋代极为罕见的中心柱窟,它沿袭了北朝时主要的洞窟形制,是各时期中心柱窟的完美结合和再创造的结果,具有承上启下的典范作用,是佛教文化逐渐中国本土化的重要实例。

痛!天龙山造像流失海外

天龙山石窟始凿于北朝东魏时期(534-550),历经北齐、隋、唐等不同时期的开凿,形成洞窟25个,造像500余尊。

左:东峰全景 右:西峰全景

1922年《天龙山石窟》 外村太治郎著

天龙山石窟以娴熟的雕刻技艺、细腻的表现手法、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的生活气息著称于世,是佛教石窟逐渐中国本土化的典型实例,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石窟艺术的卓越成就,在石窟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但让人痛惜的是,天龙山石窟却是国内石窟寺被人为盗凿、破坏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截止目前,已知有160余件天龙山石窟文物流失世界各地。

现在的天龙山 @楚云飞

1921年,日本学者关野贞在日本《国华》杂志发表《天龙山石窟》调查报告,引起世界范围内的轰动与关注,紧接着,日本不法奸商开始大肆盗凿天龙山石窟文物。

开盗卖之风的始作俑者,是日本人山中定次郎。

山中定次郎是日本山中商会创始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和他的山中商会进入中国,开始收集并倒卖中国文物的经营活动,成为当时在中国最大的日本古董商。山中定次郎除在北京琉璃厂收购中国文物外,还与各王府建立了以收购为目的的紧密业务关系。

1912年,山中定次郎抓住小恭亲王溥伟没有生活来源又企图复辟满清政权急需大量资金的机会,从溥伟手中收购了恭王府除书画外的大批收藏品。这批文物被迅速运回日本分类整理,并被分为三批,一批运往美国拍卖,一批运往英国拍卖,一批留在山中商会设在日本和美国的古董店中零售。

山中定次郎经营主持的山中商会,据称是继卢芹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海外规模最大的中国古董文物店。随着山中定次郎过手的珍宝越来越多,他对中国文化与文物的渴望与垂涎也日益加深。

山中定次郎带人在天龙山石窟

1924年6月和1926年10月,山中定次郎本人两次亲临考察天龙山石窟。1927年前后所有散失海外的天龙山石窟造像名品,几乎全部都是山中定次郎指导山中商会盗凿贩售的。

山中定次郎日记详细记载了其中一次的盗运,40多个天龙山石窟造像的佛头被砍下来,装成箱,运到北京,然后由北京运到日本。

龙山石窟被盗劫走的佛头

八号窟被盗造像佛头高清图如下

他为什么能轻而易举地一次性砍下这么多佛头并盗运成功呢?

因为有内应!天龙山脚下寺庙的住持净亮和尚,是个贪财之人,山中定次郎以利诱之,大规模的“割头”事件就开始了。

山中定次郎与净亮和尚(居中者)合影

400年,历经四个朝代开凿的天龙山石窟就这样在锯齿中、在铁锤下失去了应有的面貌。

自此,天龙山石窟文物开始了风雨飘摇的百年流散史,绝大部分精品文物流失到世界各地,至今仍然在各大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手中。

重生: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

2014年以来,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与国内外学术机构通力合作,历时6年,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等9个国家的近30座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完成了11个主要石窟的三维扫描、数据建模,实现了10个石窟的专业数字复原。在此基础上,开启了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

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是中宣部“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推广项目,它让流失百年的天龙山石窟文物实现数字化回归,再现了天龙山石窟艺术的辉煌瑰丽。

2019年7月,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在法国圣但尼市进行首展,是中华文化走出去项目清单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文物与科技融合类项目,在全国率先走出了可借鉴的太原模式。

“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

在太原市博物馆开启国内首展

2019年9月,“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在太原市博物馆开启国内首展,截止2020年5月,参观人数突破25万人次,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日报等30余家权威媒体对展览进行了专题报道。

该展览利用沉浸式影院、幻影成像、3D投影、数字洞窟、VR石窟探险、全息影像、高清视频、互动多媒体体验等表现形式,创造观众能够高度参与、互动、沉浸体验的陈展方式,广角度、多层次、近距离展示天龙山石窟被盗凿前的原貌,重现美轮美奂的天龙山石窟艺术。

“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

在太原市博物馆的展出现场

2020年8月,国家文物局向社会推介100个2020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其价值和影响力等同于“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展览”。“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作为唯一入选的文物与科技相融合的数字化展览,成为文物与数字科技融合的标杆性展览。

除此之外,“天龙山石窟数字化推广与展示”项目被列为国家文旅部 “2020年度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是成功入选的全国58个案例之一。这意味着天龙山石窟数字化展示利用工作在推动文物数字化传播、文物资源社会共享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天龙山石窟流失海外造像数字复原展示项目还入选了国家文物局“海外藏中国文物(石窟寺类)数字复原展示示范项目”。这一项目是国家文物局2020年“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示范项目之一,在石窟寺数字化展示利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太原博物馆展览现场的复原佛造像

都是残损不全的造像和凿毁的窟壁,

根本无法想象石窟辉煌时期的原貌。

而在国外博物馆的观众,

则游离于石窟本体之外,

无从领略它们在洞窟和林泉山水之间的美。

天龙山第8窟北壁佛首的回归,

天龙山石窟的雕凿技艺和永恒之美。

还将有利于引导社会各界贡献力量,

促进更多天龙山乃至国家流失文物的回归。

这次主动有序推进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工作,

不仅是对现有国际公约体系的维护和适用,

更为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流失文物

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来源:微山西,太原道等,如侵删)

}
 
其实砍头在死刑上算是“仁慈”的了 ! 
现在的死刑就更文明多了,枪毙比杀头的痛苦小多了,还有什么注射药物死刑就更那啥了。。 
———————————————————————————————————— 
剥的时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肤分成两半,慢慢用刀分开皮肤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样的撕开来。
。最难的是胖子,因为皮肤和肌肉之间还有一堆油,不好分开。 另外还有一种剥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里,只露出一颗脑袋,在头顶用刀割个十字, 把头皮拉开以后,向里面灌水银下去。由于水银比重很重,会把肌肉跟皮肤拉扯开来,埋在土里的人会痛得不停扭动,又无法挣脱,最后身体会从从定的那个口「光溜溜」的跳出来,只剩下一张皮留在土里。
。。 皮剥下来之后制成两面鼓,挂在衙门口,以昭炯戒。最早的剥皮是死后才剥,后来发展成活剥。 由于腰斩是把人从中间切开,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会一下子就死,斩完以后还会神智清醒,得过好一段时间才会断气。 明成祖杀方孝孺就是用腰斩,传说一刀下去之后,方孝孺还以肘撑地爬行,以手沾血连书「篡」字,一共写了十二个半才断气 ! 即五马分尸,很简单,就是把受刑人的头跟四肢套上绳子,由五匹快马拉着向五个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块。
记得商鞅就是受五马分尸之刑。 要把人的头跟四肢砍下来都得花不少力气,更何况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处更可想而知。真到撕开的时候,恐怕受刑人已经不会觉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时候。 把砍头,刖,割手,挖眼,割耳和一,即「大卸八块」,通常是把人杀死以后,才把人的头,手脚剁下来,再把躯干剁成三块。
汉高祖死后,吕后把他的宠妾如意夫人抓来,剁去手脚,割掉鼻子耳朵舌头,眼睛挖出,丢在猪圈里喂养,取名「人彘」。结果吕后自己的儿子看到,给活活吓死。。。 最早是把人杀死之后再剁成肉酱,称为「醢」,受过此刑的记得有子路,还有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
后来发展更加精细,目的还是要让犯人受最大的痛苦,因此不但是活的时候施刑,还要求受刑人必须身受多少刀以后才死。 据说发展到后来,每次凌迟要由两个人执行,从脚开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断气。而据说犯人若未割满一千刀就断了气,执行人也要受刑。
发展成死刑的艺术 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监刘谨,听说一共割了三天才让他断气。。。 而最惨的是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因为崇桢皇帝中了反间计,误以为他通敌卖国,判他凌迟处死,行刑前以鱼网覆身(让肌肉突出以便下刀),游街示众,被北京城无知的民众冲上前去,把他的肉一块一块咬下来。
。。那种心理的痛恐怕远高于生理的痛。 在国外,绞刑是普遍使用的刑罚。 中国人的绞刑是用弓弦缢杀。。。 就是把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行刑人在后面开始旋转那张弓, 弓越转越紧,受刑人的气就越来越少,最后终于断气。。。 岳飞父子就是这样死在风波亭,(因为他是功臣,不能斩首,要留全尸)而明末流亡的桂王也是这样给吴三桂亲手缢杀。
。。 即「请君入瓮」那是唐朝时代,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朝中有位酷吏叫来俊臣,崇尚严刑峻法,对不肯招供的犯人往往以酷刑对待。方法是找个大瓮,把人塞进去,然后在瓮下面用柴火加热。温度越来越高,受刑人也越来越受不了,如果不肯招供的话,往往就被烧死在瓮里。
。。后来武则天听说了这件事,就把来俊臣找来,问他犯人不肯招供要怎么办?来俊臣很得意的把这个方法说了出来,武则天就淡淡的说了句:「则请君入瓮」,把来俊臣烧死。。。 司马迁就是受了宫刑,才会写出史记,也才会在「报任少卿书」里写出「身直为闺阁之臣」这样的句子。
中国人的阉割可讲究了。首先要拿绳子把小弟弟绑起来(包括子孙袋)让血液不流通,自然坏死,后拿利刃一刀子割掉(全部喔!不是只有小弟弟)。割掉了以后拿香灰一盖,止血,还得拿根鹅毛插在尿道里。等过了几天把鹅毛拿掉,如果尿得出来,阉割就算成功了。要是尿不出来,那个人就算废了,大概最后会死于尿毒症吧。
所以如果是要阉来当宦官的话,最好趁年纪还小就阉掉,年纪大了危险性高很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死刑为什么是斩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