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真的被智能取代吗?还没准备好呢?

世界未来科技论坛:人工智能可能会出现颠覆性改变,但是路还很长

不管是人工智能,还是大数据一定要结合产品,结合一个行业的知识和背景,离开了这个来谈是没有意义的。

i黑马讯6月25日消息,“2016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世界未来科技分论坛在成都高新区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3楼天府厅举行。会议由IBM中国研究院总监苏中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副总裁罗龙保,毕马威中国科技及信息业务合伙人吴剑林,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教授程洪等人分别就“人工智能与未来”这一主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以下是会议内容,经i黑马编辑删减整理:

主持人第一个问题我想先给到丁院士,你觉得未来在机器人发展方面,技术角度,产业角度有哪些重大的前景?

丁汉:从技术角度来讲,我觉得有两个方面,在工业机械上,我们现在在汽车工业所用的机器人的这种形式,将来有没有可能放在3C工业里面,当然这个比较难一点,需要一些灵巧的操作。第二,机器人的机床,机床可以有多长,如果要6,7个机器人的这种那就很厉害了。我到德国去看,机器人叼了7,8个机器人,他们做得非常好,是机床厂家与数控加工的一起协调它把做好的。从产业角度讲,走进人的生活中的机器人难度更大一些,怎么让机器人和人在一起工作,像怎么帮助解决老龄化问题,怎么帮助年轻人增强某些功能,帮残疾人恢复部分功能等,我认为可能未来的机器人会呈现出这几个趋势,现在机器人主要是应用在工业上,如果机器人有一天真的走到家庭,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主持人我知道程洪教授也做了很多跟康复有关的机器人,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程洪:在全球现在的机器人领域都很热,我觉得社会机器人或者服务机器人将来一定会像手机一样,甚至比手机的力度更深度、更广度的去重塑整个人类社会。我觉得目前从技术来讲,机器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大概是这样几个纬度。第一是智能型,第二是仿生性,第三是社会性。从智能性来讲,人工智能是封闭的,很多的算法在一个数据体上做测试,我们业界叫刷分。那我们能不能在一个开放的环境去超越,所以我觉得下一个就是开放的人工智能。刚才丁院士也讲到,未来人和机是不会产生冲突的,这是我一直讲的人机的智能,未来更高层面人机的协作,共融。未来从功能来讲,机器人是交互情感意识的,或者说是人的一种情感的反映。

主持人:吴剑林先生您怎么看人工智能这一块?

吴剑林:毕马威是全球四大服务机构,我们布局在56个国家,并形成了一个创新创业的生态圈。我们关注的创新领域,第一是人工智能,第二是物联网,第三就是数字货币。在这几个领域中,人工智能可能会走的更快一些。第一,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在金融上使用越来越普遍,尤其在一些是计量的数据上,比如怎么样在所有的金融交易中识别反欺诈行为,现在在这块已经有了不少的应用。第二是在工业制造方面,尤其是跟汽车相关的领域会走的稍微快一点。第三是健康医疗领域,这一块也在比较快速的发展。第四个是跟很多消费升级直接相关的领域。

吴剑林:我们一直不断的在反问自己,将来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我们大部分人的工作,其实我们分析下来真的是有部分的工作真的是有可能的。举个例子,一个大型的银行,我们每年需要看超过一万个贷款合同来评估这个银行的资质是否足够,这里面包括很多东西,每个案子我们平均要花三到四个小时做,如果一个计算机可做到,我们初步的尝试可能在10到20分钟可以模拟完成同样的工作,这是一个很大的质变,会对行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样的,在我们咨询行业,我们相信未来有可能出现颠覆性的改变,可能有一些简单的咨询问题是通过机器人回答的。到了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再回到人这边来处理。

主持人:吴先生描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场景。刚才讲了很多金融行业,汽车行业的运用,今年也是人工智能60周年,真的是非常不一样的一年,我们也看到大数据热炒。从这个角度我们畅想一下,大数据、人工智能会怎么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给一个时间点,五年,十年,大家发散一下,还是吴剑林先来吧?

吴剑林:我觉得人工智能是不断进步的过程,它不是马上完全代替人类,它代替人类目前也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我们很多思考的方式可能它可以模拟出来,但人有些特性,尤其在情感认知方面,它很难完全的模拟。举个例子,你说人工智能发展到现在是不是非常成熟呢?它在封闭的环境下可能比人做的更好,但回过头来看,你让机器人做打开门的动作,其实还没有做的很好。为什么呢?这里面牵涉到比较多的复杂因素要考虑,像这对于人的动作完成来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规律。我觉得机器人现在不能完全像人,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

主持人:我们台上的嘉宾有没有不一样的观点?

罗龙保:我觉得机器人如果要具备很强的能力,还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我觉得要分,如果是标准的可以模型化的脑力活动,这个在五年之内应该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跟我日常相关的,比如扫地的机器人,现在都慢慢普及了。但同时要看不同的行业,如果是艺术相关的,或者跟情感相关的,还是需要很长的时间。

丁汉: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是一个很好的助推器,可以很快的把时间成本缩短,但最核心的是在产品上做出创新,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把以前克服不了的问题克服了,带动这个行业的发展。不管是人工智能,还是大数据一定要结合产品,结合一个行业的知识和背景,离开了这个来谈是没有意义的。最近我们的计算机得发展得益于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但是无论是载体还是产品,离开了产品创新,离开了行业的背景,炒人工智能的概念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可能会误导一些人才的发挥。我觉得不能看人工智能,大数据,关键是效果要好,不能是空话。

主持人:我们刚才听到几个声音,一个是顺势而为,一个是和应用结合,需要有真正的价值,空谈不行,尤其人工智能在这么火的场景下,其实大家也需要多听听丁院士这样的建议。程教授呢?

程洪:我觉得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在未来会发展的很快,所以我同意丁院士讲的,但语音识别开发环境下的人工智能怎么解决实际问题,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人工智能长期是可以去预见的,短期的路径上则很难去讲,因为它中间有一些非线性的变化是很难掌控的。第三,在工业领域一些重复性劳动的工作未来一定会被机器替代,所以在未来会有大批人员下岗。最后总结一点,人工智能发展过程应该很长,也是我们未来期待的。现在在技术层面可能也有一些小的冲突,但在人力这方面可能还远远达不到,有很长的路走。

 主持人:时间的关系,特别感谢各位嘉宾的分享。最后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我不知道人工智能是第几次革命,在工业革命的时候人们解决的问题是把我们的体力劳动和机器结合,在30年前很多人的吃喝问题尚未解决,很多是农民在解决了这个问题后从农村进入到城市。我们现在看到一个新的浪潮,有一些新的技术,通过大数据把一些我们觉得很繁杂、很费时、偏脑力方面的工作用机器代替可能有人觉得很悲观。但从另一个角度,发明蒸汽机的人确实让农民失业,但同时也让社会有了更好的发展。我们今天这个论坛看到了新的机会,看到人类创造的机器在帮我们做一些低层次的,或者简单的重复性的动作。我也坚信这一点,这样的技术会进入千家万户,进入企业,进入很多行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以前是从农村进入城市,说不定我们以后的生活还会从城市回归到田园,谢谢!

[本文作者i黑马,i黑马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ID:iheima)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

出品丨深网·腾讯新闻小满工作室

在当下互联网人眼中,职场社区脉脉与“维权、裁员、争议、吃瓜”等关键词联系紧密。

官方数据显示,脉脉上有1.2亿人在一年之内进行过86亿次信息消费,大到企业收并购、高层决策,小到居家办公监控措施、公司卫生间分配。

无数鲜为人知的企业内部信息以“出口转内销”的方式,流入脉脉“职言”板块,引发公司内部讨论,甚至被分发到其他社交平台,发酵成为社会性话题。

影响力与争议都来自于匿名交流区——职言。匿名性保护了真相也滋长了谣言。

脉脉上线8年,创始人林凡接到过上百位CEO的删帖请求,成百上千封律师函控诉负面帖子对企业的中伤。

“很多突然间涌现的,连用户也判断不清楚,暂时没有人来投诉的,我们都会快速去找朋友验证一下。”林凡告诉《深网》,曾在阿里女员工事件被爆出后,第一时间找到阿里HR求证事情真假,他很快得到回复:这件事是真的。

“如果是真的事情,我们有权利让更多人知道”,虚假内容则会做删除处理。

林凡向《深网》声称,曾和团队做过统计,在脉脉上用户发布的大多数争议内容,在半年或一年后基本都被确定是真的——当然,这个结论还缺乏充足的外部论证。

真实性之外,更让企业头疼的是企业机密的泄露。

信息战、情报战如今已是商业战争的重要手段。林凡认为,因为各家信息战策略的不同,脉脉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何为企业机密”,只能case by case的一步步进行验证:首先依法处理,如果没有清晰的法律法规按照脉脉与企业长期形成的规则共识处理,最后如果不属于规则共识,就依据企业的反馈进行纠正。

林凡说自己从小习武,爱读金庸,“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成为了他奔向理想主义的开端。

早期的脉脉,被外界质疑暴露了人性之恶,但在林凡眼中,相信平等是世界的基础,又因为工作几乎占据生命一半以上的时间,创办脉脉希望能解决职场信息差,能将立场截然不同的企业与员工拉到同一张桌前平等的对话。

“大家老说我们在搞事情,其实我们还是非常努力的去了解事情真相。我们的价值观,就是平等对话。”

职言曾被林凡用作维持平等对话的工具,但现在他认为“职言本身不是最有效的需求解决方式,而是一种信息呈现的方法。

”脉脉正在考虑将首页的「职言」标签换为「圈子」标签( 包括同事圈、行业圈、工种圈等),职言降级进入二级菜单。

这意味着脉脉将从“广场交流”为主改为人以类聚的小范围“圈内交流”。

过去两年中,脉脉与企业、企业员工间不断升级的冲突与矛盾,让林凡经历过很长时间“不是非常有信心和把握的状态”,去年下半年开始,他慢慢想明白了,“你永远要听事实,要在事实的基础之上相信自己内心的判断。”

在与腾讯新闻《深网》的此次对话中,林凡分享了他对于选择、人性、平等与机制的看法与做法。以下是林凡对话实录整理:

“每条帖子都会人工审核”

《深网》:脉脉如何辨别帖子内容真假?

林凡:很多突然间涌现的,连用户也判断不清楚,也暂时没有人来投诉的,我们都会快速去找朋友验证一下。

我印象很深刻,当时阿里女员工事件出来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问阿里hr说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有没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信息?当时他们很快feedback(反馈)说这件事是真的。

当然前提条件是说这件事已经变得比较大了,我们就会去做这样的verify(核实)。

大家老说我们在搞事情,其实我们还是非常努力的去了解事情真相。如果是真的事情,我们就有权利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是我们的价值观,就是说平等对话。

今天很多企业老说我们是谣言,然后很多网友说我们是“遥遥领先的预言”。老说内部听不到真实的,往往都是出口转内销,确实是这样的一种情况。

《深网》:有没有统计过脉脉上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的比例?

林凡:这个问题我觉得挺怪的。你觉得微博真实的比例是多少?知乎和小红书的真实比例是多少?

《深网》:脉脉过滤虚假内容背后的机制是什么?

林凡:最主要的机制保证还是员工身份的认证。今天很多互联网大厂都有50%、70%的员工在上面发言,就是一个实证,也就是说这个平台上值得大家信任的信息是远高于不可信任的信息的。

平台上总是不乏好事者来测试这个system(系统),经常会跳出来说阿里出了什么什么大事,然后怎么样怎么样,危言耸听。底下的阿里员工就会来说我怎么没听说过呢?当你有几个阿里的员工在底下回说我怎么没听说过的时候,谣言就不攻自破了。

你说有没有个例?我觉得始终是会有一些信息不真实或不明确。除了说用身份自行校正以外,我们去年也开始引入价值观的标签,开始让更多人去做(真实和虚假的)投票,用社区的力量来影响大家的看法。

我们去年做了很多ID的唯一昵称化等等一系列事情,这都是机制在解决问题。

《深网》:昵称和匿名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林凡:唯一昵称的最大的特点是在于说,如果我今天说了一些好的事,别人愿意follow(关注)我的事情,就会有我的个人品牌。

如果是花名带了一个数字ID,数字ID大家记不住嘛,所以花名说正面的没用,说坏的刚好可以躲避。这时候你就会发现花名体系的时候更多的人会倾向于发偏负面的内容,他会觉得更安全一点。

唯一昵称会很微妙地掣肘一部分人持续地发负面。他发一条没问题,但持续发负面他就会有心理压力。但是对正面的人来讲就是一种鼓励,如果大家愿意关注我,就会形成个人的口碑和品牌。

《深网》:如何定义、处理涉及企业机密的帖子?

林凡:首先是遵守法律法规对于企业机密的界定,这个是step one(第一步)。

step two(第二步)对于一些界定上没有清晰的法律法规,我们自己会定一些规则。比如公司的主营数据,特别是上市公司的主营数据,在财报close前发布的,就属于公司机密。

还有一些是根据企业反馈进行纠正。我们发现一些事情可能是企业own purpose(有目的性地)做的,比如融资消息disclose(未完成)提前被爆出来,它也是一个公关策略。

(企业机密)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首先是企业觉得这个事情涉及了他企业的隐私。第二我们去跟法务部门明确有没有法律法规说这个“是”或者“不是”。如果没有,我们自己在长期过程中会跟企业形成一些共识,哪些规则是涉及机密的。

《深网》:现在脉脉审核团队有多少人?

林凡:我们大概有个百人以上的审核团队在运作。

《深网》:每一条都会人工审吗?

林凡:每一条都会人工审。我觉得中国的社区现在每一条肯定都得人工审,我们会辅助很多机器审的方式,但是最后每条都得人工审。

《深网》:如何处理涉密信息的发布者?

林凡:这要看具体的情况。有的是删除,有的是删除并且警告发布者。

“今天已经没有人跟我谈要删帖”

《深网》:2021年脉脉和超3000家雇主品牌有合作,这一数字同比增长了2倍,招聘商业收入同比增长259%。如果客户要求删帖,该怎么办?

林凡:我每天都在处理这个,访谈之前我还在跟销售在对这个事情,确实很难。一线销售好不容易跟客户谈完一个单子,最后突然间因为平台上有个帖子删不掉,客户就不愿意再付这个钱。

我们既能理解销售,也能理解客户。但我们就是在这点上面有点不近人情,我们一直说不删帖,符合(删帖)规范的时候会删,但是如果不符合,我们就是不删帖。

因为有非常多次的沟通和交流,至少大家对于我们的底线和准则是清楚的,所以今天已经没有人跟我谈要删帖的这个问题,但大家还是会跟我谈情感和情绪的问题。说你怎么不照顾一下客户的情绪。

《深网》:销售会直接向你发问吗?

林凡:昨天晚上凌晨一点钟,我们销售负责人还给我贴了很多客户的留言,就是说“这个你们怎么不管,这个你们怎么不说”?所以我早晨还在处理这件事情。

《深网》:个体和公司站的立场不同,怎么处理二者在平等对话过程中的矛盾?

林凡:个体和公司的平等对话是我们一直坚持的价值观。但我们也在观察,在平等对话中会不会有更好的个体发声方式。

以前有一种情绪对立。脉脉上发声的很多人是因为他遭到了他认为的某些不公平待遇,或者说他认为的一些巨大的问题,这个发言的过程中其实带着很明显的情绪。这时候可能企业想先干掉你的情绪,不是想说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观察到像淘宝、点评,他们早期的用户反馈,其实都是差评。恨不得我就要你那个餐馆倒闭,你这个店铺倒闭,因为我特别不满,特别不爽。

但是后面这个生态在慢慢的发生变化,他们会鼓励一些同学去做职业买手或者专业试吃,把一些好的东西发掘展示出来。

我们之前跟企业有聊过,如果企业任由员工自发的在脉脉上发言,那肯定偏负面的会多一些。但如果能够引导一部分新员工和老员工在脉脉上发言,其实他们会去表达一部分正面的信息。这是我们之前的理解和思考。

《深网》:等于是让企业组织一些所谓的水军吗?

林凡:不是水军。而是说大家要听到全面的声音。平等对话并不是鼓励一小撮人在这上面发言,另外有很大的一批人他们是没有发言的。而且企业很难影响到员工的,我们为什么说推动企业做这件事情,他也有压力。就是说,我叫员工去发言,我怎么知道他发的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呢?

《深网》:脉脉现在的矛盾处理方式是什么?

林凡:我们最近跟小红书也有一些交流学习,怎么能够让这个社区的氛围变得更好。

我觉得要扶持一些哪怕是暴露问题,但非常客观中立寻求解决方案的(用户),就是他的态度是complain(抱怨),还是求解?这是两种很不一样的发声方式,会让社区氛围和调性发生比较微妙的变化。

我们之前引导企业让他们员工去做正向的发声,现在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让员工、平台上的用户用一种更加能解决问题的方式去发言,这样他们最后会受益,企业也会觉得更可沟通,我们平台也会觉得两边的矛盾没有那么对立。

职言将被“降级”至二级菜单

《深网》:脉脉要做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但似乎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捍卫自己的权利。

林凡:是捍卫员工还是捍卫企业?

《深网》:捍卫脉脉的权利。

林凡:我们确实没有。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确实稍微有一点点被动。有什么建议吗?我们其实也有点愁苦。

我们的初心一定是好的,希望员工和企业平等对话。在这过程中间,我们其实尽了最大的努力去维护这个balance(平衡),因为确实有来自于很多的企业的压力,也有来自于很多员工的不理解。两边都有点不讨好。

总地来讲,因为脉脉这种平台的建立,我们看到中国的职场文化慢慢变成了更加公平的氛围,这个也是支撑我们一直在往前走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

但是说怎么保护我们(自己)?我们也挺无奈的,因为确实企业随时可以起诉我们。有很多时候他们起诉也就是为了拿到一个员工的信息。对我们来讲,好像最简单的方式是在他不起诉的时候就把员工信息给到他们,但这个肯定不符合我们平台的价值观和要求的。

所以最后就是我们宁愿扛住一大堆的诉讼,把这个事情留给法院来判。如果法院要求我们,那我们就会去提供这个信息。

《深网》:不仅是脉脉,职场人也需要保护自己权益的工具。

林凡:对,我觉得很需要。因为客观来讲,中国商业文明在前几十年是逐利的,红利是特别多的,所以这个过程中企业是比较强势的,个体相对来说是比较弱势的。西方总体来讲是有制约的氛围的,员工有能力去平等对话,有工具。

你刚才说到的工具,我们确实缺。但我们觉得这(平等对话)肯定是正确的趋势。

《深网》:脉脉打算把职言放进二级菜单,调整是出于什么考虑?

林凡:职言本身不是一个最有效的需求解决方式,它更多的是一种信息呈现的方法,我们认为它的重要性比用户需求的层级更往下。

第一个最顶层的我们认为是,推荐信息流时可以看见的所有信息。

第二个是圈子,我们有很多同事圈,包括未来会出现的行业圈、工种圈等等。

第三个就是热榜、热门这些。

那这三个我们认为说是真正的用户需求,所以我们就把它放在一级导航菜单里面。用户如果是单纯看内容,那他就应该有一个内容的信息流,他可以完整地消费内容。他如果是消费一些关系,那就进圈子。他如果消费的是热点,就去热榜。

《深网》:把职言放进二级菜单是否也有规避风险的考虑?

林凡:这个还真的不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讲,倒不是因为压力去做这件事情,我们确实是在想用户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深网》:以后职言会慢慢被同事圈、行业圈取代吗?

林凡:也不是。我们认为职言它本身是信息流里面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在思考它到底怎么样更有效地跟信息流做一个整合,倒不是说它会被取代。

相当于是正交的两个维度吧。有一个维度是用户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圈子它是属于我们大家都具备了一个共同的公司属性,或者都具备了共同的行业属性、工种属性。另一个(纬度)是我跟其他用户之间没有关系,我只是在乎内容本身,这就是职言的这套体系,加上实名的一整套体系,两边会混排或混编,类似这样的一种方式。

《深网》:脉脉上互联网公司的平均渗透率有40%-50%,那其它行业呢?

林凡:不同行业不太一样,有的行业比如游戏、人工智能、新生活服务等等这些行业大概能到30%。有些行业会低一些,比如像新能源汽车、芯片电子、生物医药大概在10%左右的活跃渗透。

《深网》:最终的目标渗透率是多少?

林凡:我希望所有的行业都能到70%、80%

《深网》:脉脉是怎么从打入传统行业的?

林凡::我相信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习惯养成和建立的过程。以前可能我确实不表达,我不表达是因为已经有人表达了,那我看他们表达就可以了,我就适当的去点个赞,表示认同或感同身受,或者去看看有没有实证。

当这类人进入到了一个没有表达的环境,他过去形成的这个习惯就会发挥出来,他就会变成了那个去写内容的人。

《深网》:脉脉最活跃的三家公司是哪几家?

林凡:字节、阿里、腾讯。这个是不断变化的,几个互联网大厂肯定是最TOP的。但有的时候一些家电企业、手机企业突然间会冲到榜首,因为他们公司内部发生了一些特别的事件,会让用户更活跃。

“今年预计收入增长50%至100%”

《深网》:脉脉如今三大收入构成招聘、广告、会员的比例是3:2:1,2020年是1:1:1。未来脉脉会成为一个以招聘为核心的平台吗?

林凡:今天招聘变成脉脉的一个核心的商业模式,并不代表说招聘是脉脉唯一的商业模式。

商业的本质是找人。在脉脉上面有社区、有身份,大家都在这个平台上面比较活跃,所以企业在脉脉平台上面找人是比较容易的。我们认为找人的方式有几种,招聘是其中的一种。

我们认为,以找人为核心,会演化出招人啊、销售找客户啊、专家顾问的服务啊等等这样的商业模式,这一整套模式都是比较好的。对社区来讲,并不会影响这个社区。因为很多人在这个平台上面被别人触达到、对你有需求,大部分人只要(次数)不多,大家还是觉得挺有成就感的。

《深网》:有人认为,招聘业务不论再怎么包装,本质都是靠卖简历赚钱。

林凡:“卖简历”和“建立连接”这里面最重要的区别就是,用户的联系方式你是不是永久地拥有。

如果你永久地拥有一个用户的联系方式,我觉得就叫卖简历。如果你并没有永久地拥有这个用户的联系方式,你每一次联系的发起都需要在平台上面征得用户的同意,然后才能进行连接,我觉得这件事情就不叫卖简历。

它的背后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说,你是不是经过用户的同意。

《深网》:存量时代,是不是要学会忍受赚钱的速度要没有以前那么快了?

林凡:其实对脉脉来讲还好。虽然说整个互联网在全用户体量上是存量经济,但对于职场来讲,让更多的员工既知道自己的公司,也知道自己的行业,还知道别人的行业,这些需求还是没有满足的。所以在没有满足的情况下,这对脉脉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增量市场。

所以今年我们为什么说要加快节奏,就是因为看到了这样一个机会,我们需要更积极地去抓住机会。

《深网》:今年年收入的预期是多少?

林凡:同比50%-100%,大概是这样的预期。我们现在年收入增长速度很快,对每一年的收入增长确实也有比较高的预期。

《深网》::2021年初的时候你曾说脉脉接下来会保持慢节奏,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又说今年要加快速度。是什么让你改变对节奏的判断?

林凡:为什么我们要慢节奏?是因为社区它是一个慢慢垒塔的过程,建一个塔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什么叫快呢?快就是说,今天如果有了资源,有了人,我可以同时建100座塔,每座塔我都建三年。但是我建100座塔还是建20座塔,这件事情是可以变快的。

我们2021年的时候耕耘了20个行业了,那我们今年可以更快一点,不一定是只在20个行业,我们今年除了新经济行业也进入到一些传统经济行业,保险啊、金融啊、地产啊等等,(区分是)不是以科技为核心的,它是以资源和人力为核心的一些行业。所以我们在收放这个度吧。

以前我就跟王慧文一直在问,美团在跑通了两三个城市外卖的时候,是怎么决策接下来要同时搞多少个城市的?是同时搞10个一二线城市,还是同时搞100个,还是500个?

他讲的很有玄学,他说美团经过计算,觉得最理想的情况是发展80到120个城市,多了的话搞不过来,少的话速度就慢了。然后我说你咋计算的?他也没跟我讲。

《深网》:如何让现金流变得更好?

林凡:无非就是开源节流嘛。各大厂都在干的节流的措施我们也在干。各大厂可能开源会难一点,因为他们的盘子已经非常大了。对于脉脉来讲,我们最主要的事情是寻找到除了我们的主营业务之外的,其它能够规模化的事情。

销售会员这套体系我们更多的还在PMF过程。但专家网络的这套体系我们已经过了PMF的过程,现在是在快速地规模上量。所以这个是我们除了招聘,第二个觉得很重要的事情。

“互联网不会出现大规模降薪”

《深网》:离开互联网的人都去了哪里?

最多的是流向了高科技,或者说叫做新经济的这个行业。刚才我们提到的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芯片电子也好,这些行业是第一大的流入领域,能占到40%左右。

还有一部分流到了中小公司,他虽然是大厂不再待下去了,但还是有不少中小公司需要人才,需要升级迭代的。

还有大概30%左右员工会特别的发散。

《深网》:新经济是比较明显的未来趋势,很多互联网人想进入但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林凡:很多人其实知道这个行业很好,但他最大的阻碍就在于不知道去了以后能干什么。实际上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这件事情是因为信息的不通畅导致的。

说实话,今天很多人都认为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是个非常好的领域,但是很多互联网人就会觉得那个行业很神秘,自己可能去不了。就像以前很多人觉得互联网是一个很高科技行业,去不了一样的。

我前两天还跟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的人做了一次深度访谈。实际上我们把他要的工作当时一个个解构开,到底哪些是真正要高科技的——你不懂算法就没法去的,有哪些是所有的行业都有的工种。我们发现大部分工作还是所有行业都有的工种。

《深网》:做内容或社交的产品经理也可以去做自动驾驶?

林凡:对。脉脉一直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就是说一个塔克拉玛干的油田技术员怎么进入到互联网的。其实背后就是说这个同学的底层能力是什么?他的专业技能肯定跟互联网完全不搭边,所以当时他投了100多家公司,一家公司都没有让他去面试,很正常,因为看起来就是不匹配。

他最后找到了地推的岗,通过内推的方式进入了一家互联网公司。你会发现地推岗跟他的能力肯定是匹配的。慢慢地因为地推的工作,他训练了沟通能力。然后他就从地推岗转到了商务合作岗,再从商务合作岗变成了战略合作岗,当他是百度战略合作总监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两个中间有巨大的GAP。

社交产品经理,我一直认为是产品经理的明珠,他是最擅长去洞察用户的。这种对用户的洞察能力在新能源汽车,在自动驾驶领域里面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能力。

《深网》:互联网行业未来会出现大规模降薪吗?

林凡:个例可能是有的。是不是大规模,我觉得不会,而且我大面上判断,未来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们要理解商业的本质,就是说我们今天所有人坐在一起去创造一个业务的商业模式,能产生一定的商业收入,利润会经过分配。比如给公司的CEO、Funder们分配多少,给有能力的人才分配多少。

如果今天同样的业务模式,通过降薪的方式来得到这个效果,就相当于分配的比例变了。如果它的源头是商业模式赚钱的能力变弱了,那这时候所有人都会降薪。

我今天看到的问题更多的是,某种程度上大家对于未来经济的一种担忧带来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它是个短暂的现象。利益的分配我觉得不会变,只要这个事情的赚钱能力是一样的,那么今天你变了,另外一家公司就会用更多的钱把这个人请过去,他能产生同样的价值,他就能赚更多的钱。

所以我的大的判断是规模性的降薪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它商业模式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

《深网》:脉脉会对平台的焦虑情绪和氛围进行干预吗?

林凡:首先,我们说确实有焦虑的情绪存在,但是我们有几个(解决)方向。

第一个大的方向是,去消解掉焦虑情绪。比如说,双减的时候,我们引导了大量的“教育行业的人员如何进入其他行业”的讨论。这种方法帮助大家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第二个,社区自己会形成的一个氛围,我们更多地是不断地强化社区互助的价值观,让这个行为变得越来越多。

“平等才是这个世界的规则”

《深网》:每天会刷多久脉脉?

林凡:我刷的不算多,我们同事也老批评我。我大概一天就看小半小时。今天对于脉脉来讲,它更多是对于生态规则的构建。

比如说,去年我们最关键的规则就是设立了“唯一昵称”,它能让整个社区的真实性得到很大的变化和改进。

这个很大的变化和改进,背后是我们一直在揣摩人性。比如说我们现在就有一个很大的挑战。脉脉有同事圈,但同事圈里有很多离职员工还在里面发言,企业对这件事情是很不喜欢的。他说你做了一个同事圈我认了,但同事圈里面有很多离职员工(不行)。

但有很多人他还是宁愿挂着老员工的身份混在之前那个体系里面。我们的设计方式是说离职员工也可见但不能发言。很多人可能会主动把自己的身份切到新公司,因为这样的话他就可以同时看两个同事圈。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员工离职以后对同事圈可见但不能发言,这时候离职员工就不能够再在这个公司里去影响(别的员工),因为离职员工有时候会带有情绪。

《深网》:我了解到你有写工作日记的习惯,为什么会坚持写日记?

林凡:我正儿八经地写日记是在去年一月底。我跟一个CEO在聊的时候,他说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创始人跟员工之间信息的不透明度就会越来越大。他们是通过写自己每天的想法,让大家知道CEO在想什么,(员工)就比较容易跟上。

我从2012年创业开始,我每天都有记日常交流中的收获和感想,这个习惯是创业开始就有的,但真正把它变成一个正式的、大家都能看到的形式,是去年年初才开始的,也就是一年多吧。

《深网》:其中被颠覆最彻底的想法是什么?

林凡:我每天都在变化,很难说有什么特别颠覆的想法。最大的变化可能就在2020年的时候,我们当时判断脉脉最后是“职场社区”而不是“职场社交”,这是非常大的变化。

这只有一字的差别,但它其实是否定了我从2012年创业到2019年这七年时间里面,我一直在秉承的一个底层的信仰,这件事情对我来讲是极其巨大的一个颠覆。

虽然我内心深处一直觉得说我们最终会走到社交这条路径上。但是可能在未来三年的时间里,我们依然还是会以“社区”为核心。这个是我认为特别大的颠覆和自我否定的状态。

《深网》:为什么会有这次自我否定?对创业者来说自我否定很难。

林凡:所有的自我否定往往都来自大量的信息输入和深度思考。我以前不缺深度思考,但我缺很多大量信息的输入。

2019、2020年公司发展确实有些瓶颈,(我)集中在外界去做很多学习和交流。当时阿里整个战略的方法论是对我启发很大,里面特别强调了经济学原理,就是要了解你业务的本质是什么。

因为社交的经济学原理就是全局网络效应,社区的经济学原理就是局部网络效应。不同的经济学原理,解决它的解法是不一样的。比如社交你就是靠产品和算法来解,因为它是全局网络效应。当你变成局部网络效应的时候,其实你是要靠运营来去解很多关键问题的。

我当时受到的启发就比较大,就开始去研究说我们到底是什么样的经济学原理。结果从各种数据来看,我们就是一个局部网络效应的经济学原理,而不是一个全局网络效应的经济学原理,所以你就要正视这个事情。

《深网》:有没有令你印象最深的一条脉脉?

林凡:有。当时有人说我们是互联网公司的的大众点评,我觉得还挺有启发。除了那条脉脉以外,我在很多场合也有听到类似的评论和评价,所以我们今年才推出来这个点评的产品形态。有的时候你会发现说用户对我们的总结比我们自己的总结要更精辟。

《深网》:你会回复哪些帖子?

林凡:几类事情会回复。第一类是我们公司内部的讨论,因为脉脉也有自己的同事圈,我也不知道他们发的是谁,是谁在发,我也经常会回他们,这是我回的最多的一类。

第二类是外界对于脉脉有些误解的时候,我们就会回应。比如前段时间有人说我们把员工信息卖给企业了,我就会回:我因为这个(不给企业员工信息)损失了很多很多的单子,如果我为了这个(卖信息赚钱)目的,为什么还要再干这样一件事(不提供信息而损失单子)。当然评论肯定是毁誉参半,有人继续骂你,有的觉得不错。

《深网》:你觉得做社区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林凡:社区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氛围,氛围是第二步的,第一步是规则,是生态规则的设定。

我需要改进的地方是说,我在生态规则的思考上面还是比较用心和比较投入时间的,但我可能在氛围的营造上面是比较落后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最近在大量地跟小红书去学习。

这两件事情都解决了以后,我觉得脉脉社区对于很多的职场人来讲,就会真正地变成一个比较平衡的社区。

我也非常坦诚地承认今天社区氛围和调性还是有问题的,我们也确实在寻求那个解决方法。

《深网》:世界的不平等是常态,你却想营造一个平等的社区小世界?

林凡:不是在对抗,我觉得这是真正地遵循这个世界的规则。

我们前两年在提企业和员工平等对话过程中是有很多阻力,好像跟这个世界在对抗的状态。但其实去年提到共同富裕之后,我们压力小很多。因为企业也意识到国家真正大的方向是希望每个人都富起来。40年前我们喊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今天我们要让更多人都能富起来。

所以我认为平等已经完全是这个世界的building block(基础),一定会往这个方向去走的。

我小时候看金庸的武侠,当时有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其实是说你要让这个国家,让民众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上清华的时候,清华是家国情怀非常重的一个学校。我们有个非常重要的口号叫“为祖国健康的工作50年”。这个是在清华的时候形成了这样一个比较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认知。

最近这十年可能又有漫威“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讲法,本心是比较认同这件事的。

你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接触到类似这样信息的时候,你会不断地强化,不断地固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所以我内心深处believe(相信)说平等是一个对的事情。今天确实有很多问题,那我们去解决就好了,虽然很艰难,但我们还是可以解决的。

版权声明: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

}

人工智能(AI)不再是科幻小说里遥不可及的东西。机器学习技术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我们是在谷歌上搜索什么,在Facebook照片上标注人物或在亚马逊购物。我们都在使用AI。

但人工智能并不仅仅是一项新技术。这是一门自主学习的软件算法,用来执行那些通常由人类执行的任务。在经历了一些令人失望的经历后,人工智能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它能够自主产生关键的决策和预测性见解。

深度学习方法的巨大改进使人工智能的应用成倍增加,从而提高了人类的能力。其结果是,人工智能现在不仅是全球科技公司所关注的问题,也是所有旨在在特定市场保持竞争力的企业所关注的问题。

人工智能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使它成为一个令人惊奇的机会。通过交付自动化、高效和可扩展性,人工智能使组织能够提高运营效率,改善客户体验,甚至创建新的业务模型。

这是理论的一部分。现实情况看起来很不一样。许多商业领袖仍然不知道如何在实践中实现人工智能。我们相信他们的犹豫是错误的。为了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你不需要成为互联网巨头。是的,深度学习依赖于大量的训练数据被输入到机器学习系统中,这就是为什么Google,Facebook和类似的大企业是最早的采用者。但对于其他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收集、处理和分析你的内部数据。你拥有的数据越多,你的产品就越好,吸引更多的用户,从而产生更多的数据。这使得一些领域的先行者在竞争对手面前有了巨大的领先优势。

毫无疑问,数据现在很重要。但我们相信,在未来,对于希望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的公司来说,数据将不再是一个决定性的优势。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从人工智能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是有用的。大多数数据都有一个“失效日期”,这意味着它很快就会过时,并不再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在未来,为了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成功,公司将从数据驱动型方法转变为根本不同的商业模式。

AI为每个人创造了美好生活的希望,同时也是欧洲的一个重要机遇。Roland Berge首席执行官Charles-Edouard Bouée对此热情高涨:“新的重心正在形成,游戏规则正在改变。在我看来,领先的人工智能专家不再为谷歌之类的公司工作,而是在进行独立研究,并希望建立自己的公司,这是一件积极的事情。”“是时候迈出大胆的一步了。” Bouée说,“我们需要的是一项研究和启动计划动,以加速创建欧洲人工智能中心。”

简单的手工流程很容易被机器或机器人取代。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日益普及,它不再仅仅是没有技能的劳动者或资质很少的工人面临失去工作的风险。随着传感器的改善、网络连接的增强和智能的不断提高,自动化正在侵入那些迄今为止仍是那些拥有更好资质的中产阶级的职业。

那么,我们是否准备好看到“劳动力中断”?我们是走向一个两层社会,一边是数字接受者,一边是模拟的“观察者”?谁是明天的专家,我们将如何培训他们,我们应该如何管理他们?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未来不会被ai取代的职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