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冰墩墩会说话 手长 脚长 它还会解锁什么技能?

与此同时,作为“雪容融”诞生地,冰雪旅游产业兴旺、冰雪文化丰厚的长春,也步入大众视野。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作“灯笼宝宝”的“雪容融”是如何诞生的?它的身上又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底蕴?27日,长春日报融媒体记者深度对话吉林艺术学院“雪容融”创作团队两位核心成员——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吴轶博、产品设计系教师冯犇湲,揭秘“雪容融”横空出世的重要节点。

吉林艺术学院“雪容融”创作团队核心成员排除困难,在无数次的修改中,成功创造“雪容融”形象。

作为北方冰雪城市,长春是北京冬奥组委组织专家团开展吉祥物征集宣讲活动不容错过的一站。然而,从2018年9月专家团走进吉林艺术学院时算起,到当年10月30日正式提交作品,留给吉艺师生们构思、创作、修改的时间不多了。

“团队总负责人郭春方教授安排设计学院、动漫学院、新媒体学院师生共同参与,不仅专门开设了吉祥物设计课堂,还多次组织教师集体看稿,推进设计进度。”据吴轶博回忆,当时时间紧、任务急,吉艺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调取历届冬奥会、冬残奥会及亚运会等体育赛事吉祥物,预先规避了出现频率较高的动物形象。同时,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为设计作品融入国家形象、举办地文化、冰雪色彩及体育赛事等关键词,麋鹿、扬子鳄,饺子、汤圆、中国结、汉字……学生们递交的作品五花八门,可谁也不曾想,当初设计作品并不被看好的大二女生姜宇帆,竟成了“雪容融”的原创意提出者。

“雪容融”原创意提出者姜宇帆展示“雪容融”前后对比图。

说起爱徒姜宇帆,作为日常学习和设计“雪容融”原型的双重指导老师,冯犇湲最先想到的是“认真刻苦”4个字,即便“雪容融”被官宣后,小姜彻底火了,如今又凭借自身努力考取吉艺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硕士研究生,但这位来自黑龙江边境小城养蜂人家的孩子,却丝毫没有丢弃朴实的本质。也恰恰得益于此,当时距离截稿时限仅剩3天,冯犇湲建议“在所有递交作品中特点并不突出”的姜宇帆推翻重来之时,她真的行动起来了。从最初设计的麋鹿,到中国结,再到饺子……最终,老家过年时悬挂的红灯笼给了姜宇帆新的灵感,设计完成了以“中国结+灯笼”为视觉呈现的“吉祥如意”冬奥会冬残奥会吉祥物组合设计图稿。2019年1月25日,“吉祥如意”从全球征集的近6000件作品中突围,跻身三甲,挺进下一轮修改。

2019年9月25日,吉林艺术学院“雪容融”创作团队核心成员设计当年“雪容融”国庆表情包。

入围的消息令人欣喜,但还没等17人创作团队缓过兴奋劲儿,北京冬奥组委就给出了言简意赅的修改意见——“仅保留灯笼的原创属性,重新设计形象。”这也就意味着,“雪容融”的设计又变成了一张“白纸”。

重新设计的过程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灯笼元素获得认可,但对于修改的方向我们却没有概念。”冯犇湲告诉记者,姜宇帆原本设计的是一个长手长脚、欢乐奔跑的灯笼形象,但脸部设计元素不足。当时长春恰逢冬季,一场大雪为大家打破僵局。“雪后的灯笼上有积雪,我们就想,何不在‘雪容融’的脸上也铺上一层薄雪,模拟东北孩子打雪仗时一闭眼就打到脸上的生动一幕呢!”于是,“雪容融”的脸庞与中国传统的“正月十五雪打灯”“瑞雪兆丰年”等美好寓意遥相呼应,终于获得专家认可。

2019年5月,“雪容融”前期形象基本敲定,创作团队制作大量吉祥物文化景观的应用和衍生品,以期展示其应用价值及传播推广空间;6月,团队接到有望增加中选机率的任务——制作模型;8月,经历了20余天等待后,团队接到通知——全员赶往北京。2019年9月17日,北京冬奥组委正式宣布“雪容融”当选为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我当时感到如释重负。”吴轶博说。

2019年9月25日,记者首次前往吉林艺术学院“雪容融”创作团队的秘密基地进行采访时,“雪容融”已被确定为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在即,“雪容融”正在带热话题度。在奥林匹克官方旗舰店,虽然相关纪念品还未上架,但在讨论区,“雪容融”早已成为“热词”,令网友热盼。

吉林艺术学院“雪容融”创作团队核心成员设计制作“雪容融”衍生品。

作为“雪容融”的创造者之一,冯犇湲感到很欣慰,还禁不住向记者揭秘“雪容融”身上隐藏的文化符号。“‘雪容融’的头顶可大有门道。”原来,“雪容融”头顶上盘旋着一圈由和平鸽和天坛组成的连续纹样。“北京冬奥组委专家团在我们设计的和平鸽方案中发现,鸽子与鸽子连接处的形状,与北京天坛的外部轮廓非常相像,我们按其修改意见进行再创作,使这个创意既融入冬残奥会的运动元素,又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风采。”不仅如此,头顶鸽子有13对,灯笼骨也是13条,巧妙地契合了第13届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

吴轶博还向记者补充了一个温暖细节。在雪容融的圆肚皮上,有一圈淡淡的金色光晕,它象征着以灯笼为主要元素的“雪容融”能够自发光,这不仅与冬残奥会运动员忘我、投入、坚强的拼搏精神极个匹配度,更寓意着“点燃自己,照亮世界”。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

}

  “中国设计一定要带传统元素吗?”“大众审美的改变是否能预判?”“中国设计与中国文化‘走出去’如何紧密关联?”3月2日下午,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的“冰墩墩”设计团队主创人员曹雪、钱磊走进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下称“华附”),分享“顶流冰墩墩”背后的创作故事,并在互动中称赞学生们的提问很有特点,颇具“华附特色”。

  讲坛现场,提及“冰墩墩”的诞生,其设计团队成员感慨万千。事实上,这是一支“没怎么见过冰雪的南方团队”。2018年10月,北京冬奥组委专家团来到广州美术学院,这已是吉祥物征集活动宣讲会最后一站,此时距离截稿仅剩3周。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钱磊回忆道,尽管困难重重,但团队全力以赴,创造了一个奇迹:3周内完成有效设计稿件16套,并全部晋级全球海选前百件作品。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这16套作品里,有3套入围十强。”钱磊话音刚落,台下的学生们忍不住欢呼,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冰墩墩”设计团队成员、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钱磊。

  事实上,入围之后,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才是团队面临的真正考验。在10个月的创作时间里,设计团队反复打磨,从初稿“冰糖葫芦”到“冰熊猫”,设计方案历经21次大修改和无数次小修改,甚至还曾面临“夭折”的危险。

  “比如‘冰丝带’,这个设计灵感的出现并不容易,是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的结果。”钱磊表示,“冰墩墩”脸部彩色能量环的设计,是受到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启发,但在灵感“到来”之前,团队尝试过不少传统元素与“冰熊猫”搭配,如祥云等,效果却不令人满意。

  “反复推翻重来却毫无进展,很崩溃,但我们也很坚定,不断地尝试才能持续往前推进。”他说。

  高一(13)班的韩同学告诉记者,团队的创作故事鼓舞了她,“问题不断,但老师们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解决,我们在学习中也应该有这样的精神,努力克服困难”。

  奥运会吉祥物能成为“顶流”,堪称奇迹。从设计巧思方面,钱磊向华附学子分享了“冰墩墩”的圈粉秘诀。

  “同学们是否知道,人们对婴儿总会产生自然的亲近感,而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婴儿图式’,熊猫可以说是最具有婴儿图式的动物。”现场,钱磊向学生们展示他带来的“冰墩墩”毛绒玩具,“圆圆的身体、短小的手脚,婴儿是这样的,熊猫也是”。

  不同于以往其他“长手长脚”的吉祥物,原来“冰墩墩”可亲可爱的背后尽是巧思。

  “从葫芦串到熊猫,这个设计过程太神奇了!”听完讲座,高一(10)班的伍同学收获不少,“虽然‘冰墩墩’的设计没有中国传统元素,比如祥云之类的视觉图案,但依然能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

  “冰墩墩”设计团队总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曹雪。

  在现场,“冰墩墩”设计团队总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曹雪告诉学生:“设计是一种人文关怀,需要观点、想法和表达,而非某个特定元素的生搬硬套。”

  面对同学们对于“如何看待‘国潮’设计”“如何通过艺术设计来传播中国文化”等提问,曹雪表示,设计首先要有鲜活的内容,同时更要真正读懂中国的文脉。

  在他看来,不能简单地把“中国文化”理解为“中国元素”,而是要把中国历史文化融入艺术设计的表达当中。“做学问也一样,不能浮于表面,而要深入其命脉。”曹雪说。

  【记者】姚昱旸 陈理

  【作者】 姚昱旸;李细华;陈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

与此同时,作为“雪容融”诞生地,冰雪旅游产业兴旺、冰雪文化丰厚的长春,也步入大众视野。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作“灯笼宝宝”的“雪容融”是如何诞生的?它的身上又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底蕴?27日,吉林艺术学院“雪容融”创作团队两位核心成员——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吴轶博、产品设计系教师冯犇湲,揭秘“雪容融”横空出世的重要节点。

吉林艺术学院“雪容融”创作团队核心成员排除困难,在无数次的修改中,成功创造“雪容融”形象。

作为北方冰雪城市,长春是北京冬奥组委组织专家团开展吉祥物征集宣讲活动不容错过的一站。然而,从2018年9月专家团走进吉林艺术学院时算起,到当年10月30日正式提交作品,留给吉艺师生们构思、创作、修改的时间不多了。

“团队总负责人郭春方教授安排设计学院、动漫学院、新媒体学院师生共同参与,不仅专门开设了吉祥物设计课堂,还多次组织教师集体看稿,推进设计进度。”据吴轶博回忆,当时时间紧、任务急,吉艺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调取历届冬奥会、冬残奥会及亚运会等体育赛事吉祥物,预先规避了出现频率较高的动物形象。同时,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为设计作品融入国家形象、举办地文化、冰雪色彩及体育赛事等关键词,麋鹿、扬子鳄,饺子、汤圆、中国结、汉字……学生们递交的作品五花八门,可谁也不曾想,当初设计作品并不被看好的大二女生姜宇帆,竟成了“雪容融”的原创意提出者。

“雪容融”原创意提出者姜宇帆展示“雪容融”前后对比图。

说起爱徒姜宇帆,作为日常学习和设计“雪容融”原型的双重指导老师,冯犇湲最先想到的是“认真刻苦”4个字,即便“雪容融”被官宣后,小姜彻底火了,如今又凭借自身努力考取吉艺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硕士研究生,但这位来自黑龙江边境小城养蜂人家的孩子,却丝毫没有丢弃朴实的本质。也恰恰得益于此,当时距离截稿时限仅剩3天,冯犇湲建议“在所有递交作品中特点并不突出”的姜宇帆推翻重来之时,她真的行动起来了。从最初设计的麋鹿,到中国结,再到饺子……最终,老家过年时悬挂的红灯笼给了姜宇帆新的灵感,设计完成了以“中国结+灯笼”为视觉呈现的“吉祥如意”冬奥会冬残奥会吉祥物组合设计图稿。2019年1月25日,“吉祥如意”从全球征集的近6000件作品中突围,跻身三甲,挺进下一轮修改。

2019年9月25日,吉林艺术学院“雪容融”创作团队核心成员设计当年“雪容融”国庆表情包。

入围的消息令人欣喜,但还没等17人创作团队缓过兴奋劲儿,北京冬奥组委就给出了言简意赅的修改意见——“仅保留灯笼的原创属性,重新设计形象。”这也就意味着,“雪容融”的设计又变成了一张“白纸”。重新设计的过程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灯笼元素获得认可,但对于修改的方向我们却没有概念。”冯犇湲告诉记者,姜宇帆原本设计的是一个长手长脚、欢乐奔跑的灯笼形象,但脸部设计元素不足。当时长春恰逢冬季,一场大雪为大家打破僵局。“雪后的灯笼上有积雪,我们就想,何不在‘雪容融’的脸上也铺上一层薄雪,模拟东北孩子打雪仗时一闭眼就打到脸上的生动一幕呢!”于是,“雪容融”的脸庞与中国传统的“正月十五雪打灯”“瑞雪兆丰年”等美好寓意遥相呼应,终于获得专家认可。
2019年5月,“雪容融”前期形象基本敲定,创作团队制作大量吉祥物文化景观的应用和衍生品,以期展示其应用价值及传播推广空间;6月,团队接到有望增加中选机率的任务——制作模型;8月,经历了20余天等待后,团队接到通知——全员赶往北京。2019年9月17日,北京冬奥组委正式宣布“雪容融”当选为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我当时感到如释重负。”吴轶博说。

2019年9月25日,记者首次前往吉林艺术学院“雪容融”创作团队的秘密基地进行采访时,“雪容融”已被确定为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在即,“雪容融”正在带热话题度。在奥林匹克官方旗舰店,虽然相关纪念品还未上架,但在讨论区,“雪容融”早已成为“热词”,令网友热盼。

吉林艺术学院“雪容融”创作团队核心成员设计制作“雪容融”衍生品。

作为“雪容融”的创造者之一,冯犇湲感到很欣慰,还禁不住向记者揭秘“雪容融”身上隐藏的文化符号。“‘雪容融’的头顶可大有门道。”原来,“雪容融”头顶上盘旋着一圈由和平鸽和天坛组成的连续纹样。“北京冬奥组委专家团在我们设计的和平鸽方案中发现,鸽子与鸽子连接处的形状,与北京天坛的外部轮廓非常相像,我们按其修改意见进行再创作,使这个创意既融入冬残奥会的运动元素,又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风采。”不仅如此,头顶鸽子有13对,灯笼骨也是13条,巧妙地契合了第13届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
吴轶博还向记者补充了一个温暖细节。在雪容融的圆肚皮上,有一圈淡淡的金色光晕,它象征着以灯笼为主要元素的“雪容融”能够自发光,这不仅与冬残奥会运动员忘我、投入、坚强的拼搏精神极个匹配度,更寓意着“点燃自己,照亮世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冰墩墩3D模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