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才在上海工作,现在3月,4月的工资公司都不发,说是受疫情影响,但是我们一直有在居家办公?

29日上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全国疫情呈波动下降趋势。

国家卫健委:“动态清零”做法是中国防控疫情的制胜“法宝”

李斌介绍,两年多的疫情防控实践证明,发现一起、扑灭一起的“动态清零”做法,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于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路子是对的,效果是好的,是中国防控疫情的制胜“法宝”。

目前,吉林及其他多地聚集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上海清零攻坚战初见成效,全国疫情呈波动下降趋势。李斌强调,“动态清零”不是绝对的“零感染”,面对奥密克戎等变异株的挑战,我们还没有能力保证不出现一例本土病例,但是我国已经在丰富的防控实践中积累了一套卓有成效的防控措施,并根据病毒的新变化、疫情的新情况,因时因势对防控措施不断优化升级。

国家卫健委:特大城市经历新冠疫情带来了四点启示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发布会上表示,北京和上海这一次的疫情流行株都是奥密克戎变异株,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这些特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

梁万年表示,北京和上海都是特大型城市,人口都在2000万以上。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特点,对于特大城市来说,在阻击新冠肺炎疫情时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从组织实施等各个方面,比如核酸的检测能力,医疗的救治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这些特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梁万年介绍,上海和北京正在经历的疫情有几点启示:

第一,奥密克戎的变异株的传播速度太快、隐匿性太强,所以我们必须要优化、完善过去对待新冠肺炎病毒原始株、阿尔法、德尔塔这种打法,要进行优化完善。总的一条就是“以快治快”,出手的速度,工作的力度和速度要快于它,要和病毒在时间上进行赛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

第二,树立信心。其实中国的一些城市,比如广东省深圳市、吉林省长春市和吉林市,包括过去天津等地也都经历了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侵袭。但实践证明我们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打法,能够有效的控制疫情的传播,来实现“动态清零”,所以信心必须要牢固的树立,我们有能力、有基础、有条件来战胜奥密克戎变异株所造成的流行和传播。大家可以看到无论从上海还是北京,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第三,我们需要考虑到疫情中最为脆弱的人群是老年人、基础病患者,而最有效的保护手段是疫苗的接种。这两个城市人口的老龄化也是比较大的,老年人口的占比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高,所以对老年人如何强化疫苗接种,切实提升疫苗全程接种包括加强针接种的接种率,这是保护他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个有效手段,必须要强化。

同时,还是要强调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侵袭,我们要全力以赴的做到“四应四尽”,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这是2020年武汉疫情抗击以来所形成的一种经验。

只要做到“四应四尽”,就可以快速有效的切断疫情传播链条,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包括有效的实施医疗救治。

第四,新冠肺炎疫情的抗击是一场总体战、阻击战,更是一场人民的战争。它是一场疫情的抗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既要政府也需要各个部门,需要整个社会,需要每一个人形成强大的合力。上海和北京的抗疫应该是全社会的动员,用一种系统工程的理念来发挥、落实“四方责任”,我们打一场人民战争,以更快的速度、更科学有效的手段和办法,一定能够战胜新冠肺炎疫情。

中国防疫政策为何不能“躺平”?

在今天上午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有观点认为,奥密克戎传播很迅速,但是在感染者中轻症和无症状比例比较高,大家认为我国的防疫政策也可以选择躺平。请问,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从全球来看,各国采取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首先是基于他的防控理念来决定的。中国的防控理念一直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也就是说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来进行疫情防控。在这个大的理念下,我们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同时随着疫情变化,在不断优化和完善各项防控措施。可以说,我们通过努力,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免受所谓群体免疫、自然免疫这种自然感染方式带来的遭受疾病的危害,保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维护了最广大地区的正常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

从国际上看,一些国家选择了所谓的“躺平”,他们是两种免疫状况并存。一是通过自然免疫,也就是群体免疫,让他自然地感染,已经有比较多的民众感染了新冠病毒。另一个方面,他们也通过主动接种疫苗来获得主动免疫。我国主要是通过主动的疫苗免疫来增加抵抗力,建立免疫屏障。

目前,我国已接种了33亿多剂新冠疫苗,90%的人口已完成疫苗接种,但还是不平衡,尤其是在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区域,还存在着接种率不平衡问题,如果我们再加一把力,特别是提高老年人、儿童等这些脆弱人群的疫苗接种率,实现可控的主动免疫屏障。相比不可控的被动免疫,我们认为主动免疫是更好的。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体不足,资源配置也不平衡。刚才我已经说了,“一老一小”疫苗接种率总体上还不够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冲击,如果采取与病毒共存的所谓“躺平”的策略,医疗卫生资源将会面临严重挤兑风险,大量有基础病的患者、老年人、儿童、孕妇等人群的身体健康将会受到威胁。

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也会产生严重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坚持我们的策略和措施不动摇。当然,也要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这也是一个时间窗口。

如果我们加强疫苗接种,加快药物、疫苗等研发,我想我们就有可能抓住这个时机。当我们具备了一些相关条件,比如疫苗接种覆盖率较高,尤其是老年人等脆弱人群接种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各地都做好了医疗资源、隔离床位、有效药物、物资供应、应急机制等方面的准备,同时有效药物可以广泛使用,病毒不出现更坏的、新的变异,而是更加温和,死亡风险是我们可以承受的范围,利用“动态清零”给我们留出的时间窗口,做好这些相关的准备,我们一定能够战胜新冠肺炎疫情。

“动态清零”和经济发展并不对立

梁万年指出,“动态清零”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来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和正常的生产生活。“动态清零”和正常的经济发展、生产生活之间是相互协同的,不是相互对立的。

梁万年表示,“动态清零”有三个方面的子目标:一是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保护;二是有效地来保护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使经济发展免受病毒和疫情所造成的冲击;三是有效保护老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

鼓励根据当地的疫情形势和特点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介绍,疫情防控是一项总体战,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坚持全国一盘棋,只有疫情被有序地控制才能为人民生命健康提供坚实的保障,才能为正常的生产生活创造有利的条件。只有各地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努力控制住本地的疫情,才能赢得全国疫情防控的全面胜利。如果个别地方“动态清零”不坚决果断,搞变通,病毒就可能在当地生根,导致当地疫情迅速扩散,导致疫情外溢,甚至出现跨区域的传播,成为疫情的“传播器”和“放大器”,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的前提下,我们鼓励地方根据当地的疫情形势和特点,探索总结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精准的水平,努力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防控效果。

再来看看,29日上午,上海举行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

狠狠打击赚“黑心钱”的不法分子

在此次发布会上,上海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舒庆介绍公安机关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关情况。

疫情期间,全市公安机关在严格落实疫情管控措施的同时,也千方百计保障民生保供通道畅通,依法打击各类危害食品安全等违法犯罪,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在努力保障入沪通道和市内物流畅通,努力保障物资配送“进得来”、“跑得通”的同时,还依法打击各类涉疫违法犯罪,努力守护市民的“钱袋子”“菜篮子”安全。

疫情以来,公安机关紧盯违法犯罪新动向、新手法,强化研判、主动出击,“零容忍”打击团购诈骗、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目前,已查处各类涉疫案件近700起,行政处罚近600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近100人。

针对市民群众反映部分发放的保障物资和社区团购的物资,存在以次充好、质量低劣甚至食品变质、产品过期等问题,公安机关闻警即动,会同市场监管等部门迅速开展核查,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和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以及有毒、有害食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先后快速侦破了4起销售劣质猪肉案件,及时阻断了一批劣质猪肉流入市场。

我们也衷心希望广大市民积极提供犯罪线索,公安机关将认真核查每一条线索,一查到底,狠狠打击昧着良心赚“黑心钱”的不法分子。

针对群众反映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封控期间市民购物不便,以“社区团购、代购跑腿”等名义实施诈骗,公安机关迅速侦破了10余起此类案件,并及时将被骗钱款返还给被害人。针对疫情期间市民长期居家、遭遇电信网络诈骗风险增加的情况,综合利用社交网络、新媒体平台等渠道开展反诈宣传,提醒市民防范假冒电商客服退款、谎称发放疫情补贴、新冠疫苗投资理财等新类型诈骗,为群众挽回损失3500余万元。

5062例无症状转为确诊

在新闻发布会上,市卫生健康委副书记、副主任赵丹丹通报:4月28日,我市新增5487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和9545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5487例本土确诊病例中,418例在闭环隔离管控中发现,7例在相关风险人群核酸筛查中发现,同时,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9版)诊断标准,经专家临床观察评估,由于既往5062名无症状感染者在无症状感染隔离期间出现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相关临床表现,经诊断,将无症状感染者转归为确诊病例。9545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中,9444例在闭环隔离管控中发现,101例在相关风险人群核酸筛查中发现。

截至4月28日24时,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重型患者318例、危重型52例。

4月28日,新增本土死亡病例52例,平均年龄84.02岁。52位患者伴有多脏器严重的基础疾病,包括食道癌、胰腺癌、脑膜瘤、黑色素瘤等晚期恶性肿瘤,脑出血术后、脑梗后遗症、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等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冠心病、严重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重度高血压、、尿毒症等。他们均未接种过新冠疫苗。死亡的直接原因均为基础疾病。

截至4月29日9时:这次疫情全市已累计排查到在沪密切接触者597504人,均已落实管控。

昨天,全市本土确诊病例出院2480例,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994例,他们将返回居住地接受健康监测,请社区妥善做好接返工作。

近日,我们公布了首批534个常态化核酸采样点,方便市民核酸检测。为了减轻市民和企业负担,从5月1日到6月30日,本市常态化核酸检测点实行免费核酸检测,请大家根据防控要求主动做好检测。

上海:4月28日划定封控区13947个

会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介绍:近期上海聚焦重点,分区分级对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实施了核酸+抗原的组合性的筛查,依据阶段性的筛查结果,4月28日各区的“三区”划定结果,与4月20日发布的结果相比较,全市共划分封控区13947个,涉及人口数527万人,减少人数660多万人;管控区22910个,涉及人口数593万人,增加人数超过145万人;防范区44173个,涉及人口数1238万人,增加人数超过453万人。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处理。

身体健康,公安机关,感染者,梁万年,通报,打击,上海,狠狠,刚刚,疫情,防控,疫苗,清零,核酸,动态

}

对大多数中而言,上海疫情造成的现金流吃紧已是事实。在此过程中,也需要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扶持,不过还需要更多具体细化的政策去落地。

生产停滞、资金链紧张、订单被迫取消……疫情肆虐下的上海,封控已有一个月。经济陷入停摆,作为经济发展“毛细血管”的小微企业,其艰难处境备受社会关注。

经济观察报通过采访制造业、会展服务业、医美业等五位,听一听他们对企业对行业发展的思考和规划,以及在疫情下所需要的金融扶持。以下为各企业自述:

最担心客户消费习惯变化

疫情前,我们相信只要靠自己的努力,靠超高的产品性价比就可以“吃到饭”,赢得客户的认可。疫情发生后。封控在家的一个月里,我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客户消费习惯发生变化,这种影响大概率是长远的。

2020年武汉暴发疫情后,全国各地都被封控,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也全部都停了下来,这种情况下,客户的需求一直都在,只是受疫情影响被延后。但是这次上海疫情,被封控的只有上海,全国其他地区仍在正常运营。一个多月的物流停滞,不能按时按需发运产品,企业现金流受到严重冲击。同时,封控也造成供应链脱节,部分客户将所需订单转移到其他地区工厂。原订单部分已生产的产品被退订,挤占了企业流动资金。但是我们公司目前仍然正常支付工资、社保、银行利息和相应原材料款,同时防疫物资等也要支出,上述因素也会造成资金链相对紧绷。

其中更令我们担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客户消费习惯发生变化。按照以往的经验,一旦客户中途变更品牌后,基本上单个项目的用量就很难再变更回来。这个才是对企业的最大影响,需要企业自己慢慢消化。所以在复工后,我们急需让客户重拾对公司的信心。

对大多数中小微企业而言,上海疫情造成的现金流吃紧已是事实。在此过程中,也需要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扶持,不过还需要更多具体细化的政策去落地。我了解到的就是,有部分小微企业也担心在寻求银行展期后会对日后的续贷造成影响。

公司成立近20年,一直走得比较稳健,主营电力设施、建筑安装、交通运输、安防工程、民用装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供应高品质产品。在科研投入方面我们一直很注重,所以产品也备受客户认可。近些年基本上都能实现15%的年增长率,在今年1-2月的营收还增长20%。当时,我们对今年的整体营收增长情况都充满信心。

自3月15日公司进行封控,由于我们是以防火及阻燃产品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产品被应用在上海多个方舱及隔离点医院中。

在4月初,上海重大工程办公室向我们公司发函,协调属地政府准予部分复工,以便及时供应方舱医院所需产品。随即,公司召回有条件返厂的员工进行闭环驻厂生产。当时由于受外部产业链不畅的影响,此批产品生产及运输成本都比较高,但我们还是圆满完成了保供任务。

4月下旬,经我司申请被列为区第二批白名单复产复工企业,目前产能已恢复到疫情封控前的40%。我们的宿舍大概只能容纳25%的一线员工。为了满足复工复产的要求,我们只好将暂时不用的办公室等场所改建成临时宿舍。

对于我们这类公司而言,最期盼的就是物流能正常运输、加快现金流入,产业链能及时恢复,员工正常返厂,提高生产运营效率。同时,期盼国家及地方政府能及时出台力度大的助企惠企政策,如减免及缓交社保、水电网费优惠,发放稳岗补贴,鼓励银行降息,建立快速无本还款转贷通道,同时增加企业授信,发放疫情特殊贷款,继续执行增值税留抵及缓交等一系列政策,使广大企业渡过难关,并希望政府推出一系列的投资计划,刺激经济增长。

五月还不复工只能靠股东“输血”活着

封控的这段时间,我们也在和业内同行进行交流,大家肯定都热切盼望尽快复工。但同时我们也知道,作为医疗美容行业,行业的属性决定了我们并不是刚需行业,复工的时间会排在刚需企业之后。即使复工后,考虑到疫情给消费者带来的影响,比如减少出行,收入下降,消费者也不得不减少对非刚需品的消费。当然,也有业内朋友认为,解封后爱美人士会更爱自己,行业也会迎来一波报复性消费。

可以说,所有的一切都是未知的,我们能做好的唯有当下。

因为看好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我们在去年九月底十月初,和另外两个合伙人花重金收购了现在这家公司,包括一个全牌照的医美医院和三家美容院。公司员工大概在六十人左右,包括整形医生、美容技师和销售等。

在外界看来,医美项目客单价都比较高,可是如果去除各项运营成本,利润其实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高。首先,我们属于全牌照医美机构,由于医美牌照管控严、申请难,导致牌照价格水涨船高。同时,业务开展必须的医美仪器,其采购价格也不菲,基本上一台进口仪器单价都在一百多万。此外,前期在门店和医院的装修上也投入了几百万。

我们曾简单计算过,减去春节放假的半个月,公司实际运营时间比较短,但整体经营状况很不错,基本上营收可以稳定在每个月两三百万元。我们三个合伙人都认为,只要稳打稳扎的去发展,未来是可期的。在春节假期,我们还在一起畅想年后要如何大干一番,没想到就赶上这轮疫情。

众所周知,医美行业的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在线下实体店内完成交付。即使现在疫情期间,我们也会在线上出售一些美容卡回血,但是成效微乎其微。并且这些销售的美容卡,最终还是需要客户在线下完成消化。这也就意味着,只要线下门店不能恢复,我们的经营就基本上属于停滞状态。

疫情下,每个小微企业主最大的负担应该就是企业的员工工资和房屋租金。我们租赁的门店属于民营企业,所以没办法享受到三至六个月免租的优惠政策,这也导致公司的资金链更加吃紧。

一般像我们这类的小微企业,账上现金流基本上维持公司大概两个月的运营。最近我们刚刚全额发放三月份的工资,账上的现金流已经很紧张,等到五月份发四月份工资的时候,可能只能依靠我们三个合伙人一起给公司“输血”,否则公司的资金链就要断掉。

虽然现在也有出台一些政策去帮扶小微企业,但是由于大多数小微企业没有固定资产可以进行抵押贷款,银行对我们还是会比较谨慎。各有各的难,其实站在彼此的角度都可以理解。

实际上,我们也会经常和银行咨询相关的贷款,有银行会给我们推荐信用贷款产品,但是考虑到贷款金额小且利率比较高,不到万不得已,作为小微企业主的我们一般也不会考虑。和银行的沟通中,我们也一直表达希望可以有更多比较好且符合小微企业借贷的经营贷款。

最近我们也有了解到部分同行直接门关歇业,但是我们三个人商量后,认为行业仍处于上升赛道,并且前几个月经营情况还是比较不错的,所以并不打算解散团队,大概率还是会继续以我们自有资金给公司输血,

封控在家,公司还是会要求员工按时线上打卡,开展一些专业培训、读书会和团体献上运动。让员工的精气神不那么消极,为接下来的复工做好准备。

甲方因为疫情拖欠项目款

我们的团队很mini,差不多十来个人,因为都是年轻人,又有共同爱好,所以走到一起。可以说,我们是2020年武汉疫情后诞生的一家传媒公司,2021年开始专注纪录片和故事类宣传片。并且在自费创作上海海派民俗纪录片,目前已经拍摄完成三期。如果没有疫情,可能很快就会有第四期、第五期。

虽然团队小,但公司整体经营情况还是相当不错。比如在封控前,公司就有四个片子同步在拍摄。后续由于这轮疫情来势汹汹,很快四个项目全部按下“暂停键”。

今年3月14日,因配合防控疫情,我们团队的一位小伙伴被封控在家。此后一个接一个,同事们相继被封在家。近期疫情多地区爆发也打乱了我们的工作行程。原本我们在北京和天津都有一些片子需要去拍摄,随着北京疫情防控逐渐收紧,一方面推高了我们制作成本,另外也让整个拍摄执行环节出现更多突发状况。

没有收入来源的我们,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账上的现金流正在一点点枯竭。

疫情下,我们不少甲方公司的财务由于被封控在家没办法做账,可能他们自己员工发工资都成问题,更不用说支付我们的项目款,一般情况下都是能拖则拖。这也导致我们无法向我们的供应商支付项目款,一环套一环,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最后还是找亲朋好友借钱支付供应商。

小微企业主要的成本就是在员工工资和办公室租赁,目前我们四月份工资还是会按照正常的薪资标准发放。但是说实话,如果五月份还不能正常复工,下一步到底该怎么做,我心里也没数,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近期我也注意到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实际上在封控之前,我们就有去银行咨询了解小微企业贷款的问题。当时我觉得自身经营流水等各项情况都比较不错,可以通过企业经营贷之类的去申请贷款。但是咨询一圈下来,能够给我们提供经营贷的银行几乎没有,大部分银行都是建议我们做抵押贷或者信用贷。

小微企业本来就是薄利企业,大部分公司也没有抵押物可以进行抵押贷款,其次信用贷额度有限且利率高。因此,这些金融方案对于我们来说都比较“鸡肋”,根本无法真正解决我们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疫情期间,我也没有真正躺平,而是凭借过往资源迅速组建了一个公益项目团队,主要是解决部分特困人群物资紧缺以及物资配送的问题。

成立的初衷就是在3月底注意到一些售价一百多块的蔬菜包,光配送费就达到两三百块。然后,我们这个公益团队就开始联系各种物流资源,包括大型物流公司,也有部分私人车辆,最后将配送费控制在80到150元左右。整个过程我们的团队都没有拿任何的好处,尽管我自己的小公司都活得很不容易,但是疫情下还是希望为这座城市出一份力。

在此过程中,由于老本行就是拍摄纪录片,我也会随手收集一些素材为后续做准备。比如坚守在一线的大白们、奔走在城市各处的骑手们。希望通过我自己的镜头去记录下这座城市的抗疫故事,于我而言非常有意义,尽管我自己的企业目前也很难。

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打乱了节奏

对于我们电梯行业而言,疫情期间的维护保养以及紧急救援也必不可少。疫情之下,尽管不能像“大白”奋战在防控疫情一线岗位上,但也凭借着自己专业技能坚守在各自岗位上,成为防疫工作的坚强后盾。

上海有不少小区都属于高楼,即使小区处于封闭管理,“大白”给小区业主送生活物资还是需要用到电梯。3月中旬以来,随着上海疫情防控政策不断加码,在后续的电梯应急救援中,我们也发现紧急抢修关人电梯中,基本上都是工作在一线的“大白”。

实际上,我们在收到上海市场监督管理局就针对突发疫情成立电梯应急救援队后,公司维保人员均积极落实。同时,公司也为未封闭状态的维保人员安排入住酒店,这样方便遇到紧急任务时可以快速响应,及时对电梯被关人员进行救援。

以我们公司为例,基本业务构成包括销售、安装和维修保养三块。其中维保人员最多,达到80人左右,占公司总员工的一半;安装人员在50人左右,其余是销售与运营。目前除销售及运营居家办公外,安装和维保的同事大部分都在一线岗位上“战斗”。

比如,我们公司在浦东新区有两个未完工项目被重大办征用为隔离用房,为保证项目电梯的正常运行,公司需要立即派专业人员入驻。安装部门的同事接到通知后,立即调配人手进驻现场,为保证进度日夜抢工,电梯安装调试完成组织验收并顺利交付使用,同时维保人员穿上防护服进驻现场24小时守候待命,为守护生命通道做出贡献。近期,也有部分同事在工作过程中还不幸感染新冠肺炎。

由于公司业务主要集中在上海地区,疫情下整个销售团队处于停摆状态。公司账上的资金大概可以维持公司运营三个月左右。实际上,由于公司大部分安装人员和维护保养人员仍坚守在一线,公司还需要支付他们额外补贴,比如防疫用品和食宿开支,这些费用的价格均远超平时。

作为一家成立已有二十年的传统企业,我们一直服务于社会民生。在没有大灾前,可以说公司整体状况都一直比较稳定,现金流也比较充裕。

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公司的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性。没有业务支撑,公司经济来源受到一定阻碍。我们也在考虑,如果5月份还没有解封的话,可能就需要和金融机构沟通借贷事宜。现在最坏的情况就是6月10日还不能够解封的话,到7月10日发工资的时候,公司资金链就会比较吃力。

我们也注意到政府此前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微企业的文件,比如减税降费、进一步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等。但是于我们企业而言,承担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关心员工近况与需求,更希望在政府的领导下,群策群力,共同克服困难与支持防疫措施,疫情可以早日结束,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上海宜商电脑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宏:复工需要稳定的团队,疫情再难还是要掏钱养团队

其他行业我不清楚,但是对于我们会展设备服务业,原本3-5月是旺季,可以做一年中一半的营业额,这次疫情正好停在这段时间,后面也不知道何时可以恢复。

复工复产目前还没有任何消息,可眼下担心的还是熟练员工流失的问题。因为行业大多数从业者都是外来人口,会展设备行业又是可以全国出差执行的项目,不一定非要留在上海。封控的这一个月,目前我了解到同行有部分员工已经萌生离开上海的想法。

可以说,我们会展设备服务行业应该是对疫情敏感度较高的行业,上海这次疫情对行业影响已经远超2020年。在武汉疫情发生时,上海会展行业只是停了大概3个月,但是自去年底上海疫情反复后,我们从去年11月就停掉了手头的线下会议。以往这段时间对于整个行业而言,都是业务黄金期。

好在我们此前一直服务于一些大型会展公司,公司整体经营情况还算不错。我们不想躺平,但是迟迟不能开工,目前属于吃老本阶段,还好有一定的积蓄,否则可能也会玩儿完。

疫情的不确定性,还带来一些战略调整。比如我们2019年入股的另外两家会展设备服务公司,这两天正在和其他股东线上开会商量清盘事宜,几个股东都已经无力支撑。疫情带来的不确定,让同行朋友们都不敢再轻易投入。有一家是面向全国做业务的公司,也计划把上海办事处裁掉。

按照原计划,今年3月初我们原本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会有三四场上千人的大型会议。因此,在2月底公司所有员工就全部到位。然而进入3月,所有工作只能被迫取消。3月会议推到4月,后来又调整到5月,目前看来还是不乐观,可能还会继续往后延迟,也可能这些项目拖着拖着就改线上或者取消。

即使目前公司的现金流基本上归零,可还是得保留这十几个人的团队。因为后续一旦复工,是需要熟练的员工才能维系一场大型会议。对于我们这个行业而言,老客户的会议时刻会约在下月。

就像去年,我们原计划执行的会议大概有300场,偶发的零星疫情就造成取消约200场。由于可以开工时间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经常是周一周二到处看现场开协调会做准备工作,但是到周三周四就通知取消或推迟。公司整体运营成本超过营收,员工的奖金也受影响,部分熟练员工改行或去其他城市。可等到大型会议一恢复,又会发现缺熟练人手。

疫情期间,公司还是会接一些零散的线上工作。但是营业额是数量级减少,收入不够给团队发工资、交房租。比如前不久有个会改在线上,在以前这种会议是上千人的大型会议,而现在变成腾讯线上会议,公司的营业额从几十万降到几千块。

以往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基于每周都会有大型活动,这样赚来的钱才能够让公司“跑”起来,才能保持合适的员工收入和降低设备的平摊折旧成本。

不过,随着疫情不断反复,行业整体供大于求反而导致同行出现打“价格战”。此外,由于很少有预付款,只有在项目落地执行完毕后才有回款。这种情况下,公司的资金链很紧张。

说实话我们也不敢贷款,因为未来情况到底怎样心里没有底。并且银行在放贷款时,也会考量企业整体运营情况,我们这类小微企业既没抵押物又受疫情冲击明显,大概率也很难申请。开源很难,只能在节流上面下功夫。比如,以前我们每年大概会自筹300万资金进行设备的更新,现在也不敢再大手笔更新设备了,同行们大概都如此,估计也会影响相关设备制造业产业链。这段时间好几个设备制造商来问候,顺便打探有没有采购计划,我们都说没有采购计划。我们买过几次LED屏幕,都是和上市公司直接签的合同。

现在靠前些年挣的钱养着公司,陆陆续续已经掏了不少,也不知道还需要坚持多久。

新浪微博 |@经济观察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普通人去上海干什么月入过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