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为什么那么开放?

来源: 互联网 作者:佚名

摘要: 今天一则消息“剧本杀成90后00后社交新潮流”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但其实不少人目前都还没有接触过剧本杀,那么剧本杀怎么玩?剧本杀怎么火起来的?一般玩多长时间呢?

  我们首先来看下这则热搜:剧本杀成90后00后社交新潮流

  目前,我国有超过6500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剧本杀、桌游”,其中,超九成为个体工商户。对于90后和00后而言,玩“剧本杀”已经成为社交新形式。记者实地探访北京多家“剧本杀”会所,价位多在每人120元至160元,提供一定的小食饮料。天眼查显示,我国2020年共新增“剧本杀”相关企业(全部企业状态)超过3100家,较2019年同比增长63%。从地域分布看,山西和江苏两地最多,其次是湖北和广东。你玩过“剧本杀”吗?

  (1) 玩家选择好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

  (2)阅读背景故事和人物剧本。

  (3)故事开始,先以剧本中的角色自我介绍之后进行讨论。

  (4)进行搜证,出现某些线索(固定或隐藏触发)来供大家研究。

  (5)线索可以分成公开或者非公开线索。

  (6)指证凶手并完成自己的支线任务。

  (1) 一般没有固定的流程,每个玩家都需要从自己的剧情和别人的剧情中得知自己完整的故事线。

  (2)玩家们可以互换线索或者进行私聊从而完成自己的支线和隐藏任务。

  (3)最后不仅仅需要指正凶手还需要填写报告单,比如搞清事件的真相, 比如了解每个人隐藏的事件。

  (4)流程上需要一个主持人(组织者)的身份进行剧本杀流程的把控。

  剧本杀怎么火起来的:

  剧本杀其实是发源于海外,它本来的名字应该叫做“谋杀之谜”,不过目前国内玩家更愿意称之为“剧本杀”。

  2016年年初,芒果的《明星大侦探》上线,一时间让剧本杀在国内开始大范围普及,全国各地开始出现剧本杀店,也有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尝试创作剧本杀剧本。各地的剧本店为推动剧本杀在国内的普及做出了极大地贡献,而创作者创作的剧本也逐渐出现了一些经典之作,这些经典之作又进一步让各个店面有了更好的收益和复购率。同时,也出现了剧本杀的线上APP。综艺、线下店面、线上APP,这些都一起推动着剧本杀在国内的发展。

  剧本杀一般玩多久时间:

  线上的话,四到五人是一个半小时左右,五到六人二个半小时左右,七到八人无上限,不过一般都是三个多小时。甚至有时特殊情况一个本玩过五六个小时也有可能。

  如果不太熟的话其实反而会玩的比较快,因为熟人聊的更多,对于更斤斤计较的事情扒的更细致,有时候还会闲聊,所以玩的很久。

  线下的话,是四到五个小时起的,玩6-8人本一般玩都是差不多十一点到五六点然后吃个早饭回家睡觉了。

  建议线上线下都和好朋友去玩这样体验感也更好,线上很容易就交到朋友了,所以有耐心有时间玩这个比较重要。

  剧本杀成90后00后社交新潮流,不少人愿意玩这个也有部分原因是现在市场的推动,毕竟目前很多企业的主营业务之一就是剧本杀,自然宣传也少不了,当然了有兴趣的话其实玩玩也不错,玩线上也可以交到不少朋友。

}
作为70后,你如何看待00后?你最喜欢的00后是什么样的?作为00后,你如何看待70后?你最喜欢的70后是什么样的?

在很多70后眼里,00后都有“惯出来的病”;在很多00后眼里,70后就是“被淘汰的命”。作为一个70后,我理解不了00后。大学毕业后,我一个人干两个公司的活,电话一天打几百个,晚上加班到深夜。00后毕业找工作,一言不合炒掉老板,第一份工作平均只干半年。

估计00后也不会理解我们这些70后,拼死拼活干什么?不快乐你为什么要干?思前想后,我决定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对大家都好:第一,别指望00后理解70后,70后应该先理解00后;第二,70后努力奋斗为了啥?是让00后、10后活得更好;第三,70后眼里的职场宝典一点都没过时,只不过换了个形式,呈现在00后面前。

一、为什么70后应该让步?

1957年11月17日,一句名言横空出世: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这句话咱们都耳熟能详,我也不需要解释出处。我想说的是,这句话到什么时候都是不过时的。

想想咱们70后年轻的时候,在年轻气盛的同时,是不是也对老一辈的做法各种看不惯?父母师长的谆谆教导,在我们看起来似乎总是透着那么一股酸腐,我们何曾心甘情愿地聆听他们的教诲?为什么当我们年纪渐长,却对下一代那么看不惯?他们的特立独行,难道就不值得我们尊敬吗?

70后比00后早出生30年,这30年代表什么?代表着过去,代表着经验。00后晚出生30年,所以他们没有过去30年的包袱,它们代表着未来。社会要向前发展,得靠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推陈出新,前浪不倒,后浪怎么能顺利向前?

二、70后努力到底为了啥?

我们的父母曾经经历过一穷二白,我们自己小时候,物质也不怎么丰裕,所以在很多70后看来,居安思危和玩命奋斗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东西。所以我们拼上身体也要换来物质,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比自己更好。

一转眼多年过去,我们都成了职场中的老油条,曾经的理想可能不见了,曾经的激情可能消失了,但谁都不能否认下一代的幸福成长里,一定有我们的巨大贡献。我们的拼搏换来了这一代人更多选择的权利。

当我们埋怨00后找工作挑肥拣瘦,当我们埋怨00后心理脆弱不堪的时候,是不是也该想想,他们真的应该活成跟我们一样吗?对比一下我们的上一代,我们的这一代,我们的下一代,你会发现每一代人都拥有自己的个性,这是规律。

三、职场宝典究竟是什么?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职场的几项规则永远是不变的。

第一,短线与长线。职场不能只看长线,毕竟人都要养家糊口,职场不能只看短线,利滚利才能越来越值钱。在大多数00后只看短线的时候,如果你能舍弃一点眼前的利益,多看看远方,时间也许能给你不少红利。

第二,单位与个人。抱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不愿意站在单位角度考虑问题的员工,已经很多了。如果00后有空的时候能多想想,自己怎么在现有的岗位上多得到点个人成长,到了换工作的时候,你谈判的资本就不一样了。

第三,经验与激情。年纪稍大的职场人,很容易得到了经验,失去了激情。年纪略轻的职场人,很容易充满激情,但缺乏经验。如果00后在充满激情的同时,愿意从“老油条”们那里学习点经验,那就能获得比同龄人更高的起点。

作为70后,你如何看待00后?你最喜欢的00后是什么样的?

作为00后,你如何看待70后?你最喜欢的70后是什么样的?

关注我,看更多教育观点。原创不易,期待你的点赞、评论和转发。

}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即将上映的国产纪录片《零零后》,时间投入与废片率都高得惊人。时间往往能激发出真实最质朴又最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场维持12年的成长记录,在绵延的时间之河中打捞起充盈的细节,编织出个体生命蜿蜒的成长曲线,也完成了一次对教育、成长的辩证思考。用该片导演、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的话说:“这是用12年写给年轻父母的一封家书。”

  对中国纪录片爱好者来说,登上大银幕的《零零后》是亲切又陌生的——用持久的记录挖掘平凡个体的不平凡,曾是中国纪录片的鲜明特色。如今,这种质朴细腻的表达却不再常见。12年的拍摄,带来内容的感动,也引发纪录片的产业之思:如同电影市场中“商业大片”与“作家电影”的分野一样,高速发展的中国纪录片市场也开启了类型分裂。当下,模式可复制、叙事有套路的工业化产品逐渐成为市场主流。那么,体现导演鲜明艺术风格、承载细腻人文关怀,由小火慢炖而成的“导演纪录片”又将如何寻回感动常在的生存空间?

  中国00后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就之一

  在张同道看来,中国00后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就之一。他们有富足的物质生活与理念更为开放的父母。很多孩子七八岁就已周游世界,他们以落落大方的姿态与国际文化相处;可以说,他们是个性与视野都被充分开放的、充满文化自信的一代人。怀着“他们长大后会是什么样?”的好奇,一场记录之旅就启航,并且一发不可收,一拍就是12年。

  12年的跟踪式记录中,有对教育如何作用于人的思考,也有个人成长的精彩弧光。男孩池亦洋是幼儿园中一呼百应的“孩子王”,孰料升入小学后,却因难以适应教学环境,成了老师父母眼中的“问题孩子”。直到中学,池亦洋才在橄榄球中找到了奋斗目标,通过一番努力,他甚至代表中国橄榄球青年队出现在了国际赛场上;小女孩柔柔的成长,则折射出不少敏感女孩必经的心灵蜕变。这个幼时会将观赏风景说成“呼吸风景”的诗意女孩,从小接受私塾教育,在十几岁便踏上留学之旅,但“全A”的高分,依旧难以填补独自在外的寂寞感与文化认同落差。过早独立面对生活,带来了伤痛也揭开了成长的顿悟,这个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小女孩逐渐意识到“世界并不是围着你转的”。

  张同道告诉记者,纪录片中的两位小主人公并非中国00后中的典型,他们的“成长烦恼”却带着这一代人鲜明的DNA烙印。在池亦洋身上就能看到一种对当下家庭教育反思,“很多孩子在家长的要求下学各种特长,并非出于自己的兴趣,很难激发真正的热爱。因个人兴趣选择橄榄球的池亦洋,却从中找寻到了人生的目标”。在张同道看来,两位00后,一个在兴趣中找到青春的昂扬斗志,一个在留学中体悟成长的阵痛,这正是00后一代丰富性的体现,也是“个性化教育到底能对个体产生多大影响”这一命题的直观呈现。

  如何在工业化模式之外,拓展“导演纪录片”的平台?

  在《零零后》的出品、发行名单上有一长串名字。凭借在“圈内”常年拍摄、研究积累下的好人缘,以及作品题材本身的独特性优势,身兼导演、学者两重身份的张同道,为《零零后》争取了600万元的投资成本,这个数额在业界属于中等偏下。如今《零零后》即将进入大银幕,这似乎为此类用时间开掘生活的作品,开了个市场化的好头。但对于这类作品的前景,张同道并不乐观,他说:“目前中国纪录片生产机制并不能支持这类成本不可控的‘导演纪录片’,而是更多偏向于工业化纪录片”。

  何为“工业化纪录片”?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系主任罗薇给出自己的定义:故事密度和节奏标准化,拍摄时间、成本可控制,紧贴市场审美需求。在她看来,当下中国纪录片的确正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蓬勃发展;高度的工业化,激活了中国纪录片市场的商业潜能,让国产纪录片网红辈出,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的华丽转身。然而,资本直奔收视率、票房与奖项而去,也导致了套路化、模式化的泛滥;以生命体验为核心,体现导演个人风格与人文关怀的纪录片面世、传播的机会变得更小。“国产纪录片要生存要发展壮大,必须走工业化、市场化道路。与此同时,真正成熟的市场,也离不开多样化的类型”。

  如何在渐成主流的工业化模式之外,为“导演纪录片”留出空间?罗薇认为,除了引入更多社会资本的基金扶持之外,观众渠道的拓宽与精准投放也很重要。“偏向人文关怀的纪录片并不需要极大的市场,关键是要通过建立可持续的平台与机制,为其匹配、培养合拍的观众群体。当下,针对文艺片、纪录片爱好者的点映机构、各地的影视节展播都是有效的‘配对’渠道。纪录片进高校则是受众培养的有益尝试,高校学生具备读片能力,也是未来经济的主力。”(张祯希

  (原文标题为《高速发展的纪录片市场,能否为小火慢炖的感动留出空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00后都怎么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