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沙心到于都的班车吗?

解放前夕属梓山区文明乡,解放初期属宽田沙心乡。1958年设沙心公社,1984年改沙心乡。1997年,面积54.7平方千米,人口0.8万,辖东布、沙心、新圩、高屋、红光、沙塘6个行政村,乡政府驻沙心圩。

南宋淳熙年间(公元年),朱中正(字可夫)从桥头迁居沙心开基。税收以田赋为主,分夏秋两次征收。宋末,沙心圩由朱姓开设。

沙心税收以农业税、工商税和杂税为主。元沿宋制,严格控制盐、茶、酒、醋、曲的生产,全由官府专卖,民间不得私售。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大批太监被派出充当税使,四出巡查收税。沙心税收的征收实行“一条鞭法”。明、清时期,沙心属黄金乡的崇贤里。

清初,田赋征收沿用明代“一条鞭法”,推行“摊丁入地,地丁合一”办法,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优惠政策。

于都县组建农村邮运路线4条,且延续到解放前夕。沙心所处的邮运路线是: 梓山—段屋—寒信—寨面—宽田—沙心—黄麟—梓山,全长80公里,3日班,邮差1人。

沙心有私墊5家,即高屋、工农、沙塘、新圩、东布村各1家,共有教员5人,学生150个。

9月,沙心吴礼智、朱志涤一同到桥头于北区苏维埃政府接头,听取革命指示,点燃沙心革命火种。

春,陈毅率领红军进入沙心活动。

10月,沙心(砂心)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区政府划归中央政府直辖县瑞金县管辖。

10月,共青团(少共)沙心区执行委员会成立,隶属于当月成立的共青团(少共)瑞西县执行委员会。同年,瑞西县的沙心区设有9乡,即沙心、高屋、竹头、新龙、碰岽、万田、麻地、板仓、青木乡(后4个乡今属瑞金市)。

沙心隶属于南区署(治梓山)管辖。

于南区署撤销,沙心乡隶属县政府管辖。

沙心、宽田乡合并为文明乡,乡公所驻宽田圩。

8月13日,于都解放。

解放初期沙心属宽田沙心乡。1958年设沙心公社,1984年改沙心乡。1997年,面积54.7平方千米,人口0.8万,辖东布、沙心、新圩、高屋、红光、沙塘6个行政村,乡政府驻沙心圩。(节选自《沙心乡志》;供稿:于都县志办)

附:革命烈士钟盛标生平介绍

钟盛标,乳名赖保子,1896年生于沙心乡高屋村。自幼胆大好动。8岁起读私塾,4年后,因家境贫寒被迫辍学。13岁时,跟父亲学烧土碗。在父亲的传教下,他很快就掌握了这门手艺。身体魁梧、体魄健壮的钟盛标,还跟父亲学会了几套武术。因他为人热情厚道,爱打抱不平,村邻都爱找他理事。他算得上是村子里一个小有名气的人物。

1929年春,中共于北特区委派出钟国平、赖来桧等一批共产党员来到以沙心为中心的于瑞会边界地区,秘密深入群众中宣传党的土地革命理论,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协会,领导开展革命斗争运动,并将贫苦群众中的革命积极分子吸收到党组织中。钟盛标在他们的教育培养下,思想觉悟大大提高,革命劲头更加充足,很快便成了当地青年中的革命积极分子之一。同年夏,当地方共产党人马德明率员脱离绿林武装,回到家乡上堡,发动农民举行武装暴动,并率组建的上堡农民赤卫队进入沙心一带活动时,钟盛标义无返顾地参加了马德明所部赤卫队,成为沙心地区的早期红色赤卫队员之一。

同年秋,钟盛标根据沙心地区党组织领导人吴礼智、陈义椿等的安排,同吴生峰、袁国雄、邓桂和等人一道,深入万田地主“靖卫团”中,开展策反工作,使以袁国标为主的一部沙心籍的团丁,携枪反正,脱离地主武装队伍,回到沙心参加了革命,并组建了沙心农民赤卫队。此时,略知武术拳脚功夫的钟盛标,被队员们推举为赤卫队副队长兼党代表。从此,他以坚定的革命立场和意志,在西北部桥头革命根据地工农革命武装力量的有力支持下,同宽田马德明所领导的农民赤卫队紧密配合,频繁活动于于瑞会边界地区,与万田、小密、九堡、岗面、下坝、瑞林寨等地的地主反动武装,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殊死搏斗,有力地推动了边界地区工农革命运动向前发展。同年初冬,钟盛标经吴礼智、邓桂和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冬,根据边界区域革命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便于统一指挥和加大斗争力度,迅速推进区域赤化,中共于北特区委决定于瑞会边各地农民赤卫军合编组队,成立游击第九大队。当时,身为沙心赤卫队队长的袁国标出于私心杂念,对上级的决定采取阳奉阴违的手法,拖住不办。对此,钟盛标旗帜鲜明地站在党的立场上,坚决从维护革命大局的高度出发,对袁国标的行为在做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基础上,团结广大队员同他进行斗争,从而使合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游击第九大队(亦称于瑞会边区游击大队)组建后,拥有300多人、枪200多支,对于有力打击边界地区的反动地主武装,推进革命斗争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编队后,钟盛标从副队长兼党代表的位置上降为一名小队长。对此,钟盛标没有半点怨言。他对大队党代表钟国平说:“我是党员,当什么都不在乎!只要是党的安排,我就听从。”因此,他受到了特区委的表扬。

1930年春,由于工作的需要,钟盛标奉命调回边区工作,受命担任中共于瑞会边界区委宣传部长。钟盛标努力克服个人文化水平低的局限,注意从群众中发现培养宣传人才,并通过他们把党的革命理论、方针、政策传播到山村的家家户户,大大推进了边区革命斗争运动的蓬勃发展,巩固了边区斗争成果。

同年冬初,由于主力红军集中力量向外拓展苏区,地方红军和游击队主力奉命配合行动,使苏区内地的革命力量一时显得有些薄弱。此时,边界地区一带的地主豪绅反动武装,遂得喘息之机,并重新纠合起来,向革命势力发动了十分猖狂的反扑,四处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群众。于瑞会边区苏维埃政府驻地沙心,也不断受到敌会昌县西江“五区联防靖卫团”和万田“靖卫团”的围攻,边区革命力量一时处于劣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边区委和边区苏维埃政府以及群众革命骨干分子共600多人,被迫于1931年初转移到于北曲洋地区。在当时斗争环境极其艰难的情况下,钟盛标留在边区和战友们一道团结群众,坚持游击斗争。他带领边区革命武装一部,先后攻打了于瑞边地主武装盘踞的船子背、杨梅头、小燕、鸭婆寨等土围,活捉了一批土豪。同时,他还率队先后向瑞林、岚面等地“靖卫团”发起进攻,帮助这些地方建立起乡村红色政权,为保卫扩大边区,壮大边区武装,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31年10月,在红军独立第三师的协助下,边区红色武装肃清了区内白色据点,并使边区与各县苏区连成了一片。同年11月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为恢复原来的行政区域,原边界区域所属的高陂、沙心、宽田、瑞林、下坝、岗面、小密等地划设为区。至此,于瑞会边区被宣布撤销。此时,钟盛标服从组织安排,回沙心区委工作,被任命为区委秘书。

1933年秋,粤赣省成立后,富有基层检查工作经验的钟盛标,被提拔到省苏维埃工农检查部控告局长领导岗位上。1934年3月,于都县发生了以县苏维埃主席熊仙壁为首的团伙贪污挪用公款做投机生意的案子。此案当时在全苏区影响极大,被中央政府定为“于都事件”,列为必须严查的大案之一。当时,省苏政府决定由钟盛标率省苏工农检查部工作组赴于都以协助中央政府直接派的工作团展开查案工作。钟盛标秉公办事,不徇私情,表现了他的坚定的党性原则。

1934年秋,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第五次反“围剿”节节失利,中央红军主力被迫进行长征。主力红军出发前夕,钟盛标接到了上级指示,奉命留下坚持斗争。不久,粤赣省全境沦陷,钟盛标随省属游击武装上山坚持斗争。

1935年春,钟盛标所在的游击队在会昌山区遭到敌人包围。突围中,队伍全部被冲散。钟盛标此时单枪匹马,在山区转游了三四天,却一直未曾找到队伍。此时,他只好打算回乡,以寻找组织和同志,共同坚持斗争。在一个黑夜,他回到了家乡沙心。几天后,当地绰号叫乌嘴狗的地主武装“义勇队”队长得知他回乡消息以后,就伙同万田“靖卫团”头子钟世萱,带着“义勇队”枪兵,闯入钟盛标家搜捕。这伙暴徒见屋里没有钟盛标,就把钟盛标之父钟德琳抓到石糊茶,进行严刑逼供,企图得到钟盛标的下落。但钟父宁死不屈,暴徒无可奈何,只好作罢。数日之后,由于叛徒告密,钟盛标不幸落入敌手。敌人对钟盛标许以高官厚禄,诱其投降,但钟盛标不为所动,只是破口大骂叛徒无耻,敌人残暴无道。暴徒们恼羞成怒,见钟盛标不吃软的,就来硬的,施行“踩杠子”“打地雷公”“烧香火”等种种酷刑。钟盛标被打得浑身皮开肉绽,血肉模糊,却仍然坚贞不屈,保守党的秘密。凶残的敌人黔驴技穷之后,把钟盛标五花大绑,用竹杠抬到万田赖公坑,吊在一棵大树上,一刀一刀剜割至死。

(选自中华英烈网《钟盛标》 作者:肖英培)

}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沙心乡沙塘村甲1号对应的详细信息如下,包括行政区划名称和邮政编码等信息。

地图说明:下面是赣州市沙心乡沙塘村甲1号所在位置的地图,供您参考。

问题报告: 本站尽力为您提供最全面、仔细、准确的邮政编码信息,但因为各个地区的合并、增加、撤销、变更以及邮政编码方案变更、升级还有地名的多样性等问题,难以避免出现错误或者过时信息,非常欢迎和感谢大家在使用中报告发现的问题或者告知更新内容。请直接在下面留言,本站核实后会马上进行修改,以便给后来浏览者更好的帮助。

关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沙心乡沙塘村甲1号”的留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于都沙心伍春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