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医院不能开康复证明,可学校要这个东西,怎么办?

我是高一学生,因为抑郁症和双向情感障碍在家无法正常上学,请问是否能自学三年参加高考?

}

  我不想说什么身体症状,病症表现什么的,这个大家在网上随便一搜都有。如果讲这些症状表现,并不会帮到你们,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只会增加自己的负担,觉得自己的情况很严重。

  当有的人陷入症状中,身体很难受,于是去看森田疗法,就是每天默念顺其自然,希望自己的病情能够得以缓解。其实并不是这样,焦虑本身形成就是某个阶段的一件事情或者工作压力没有得到缓解,让身体形成一个想要缓解的情况。就是你身体的失眠,心慌,胸闷,濒死感,出虚汗,惊恐症状,不喜欢交流等这些正常的焦虑反应。焦虑是人的一种情绪,不是人为能阻止的,每个人都有,只不过我们是比较严重,走不出来而已。大家想想以往,回忆一下,如果你参加某一个特别重要的考试,快考试的时候会特别烦恼,会担心害怕,心跳加速,手心出汗,冒冷汗,但是等你真正考完了,就放松了,焦虑也就随之消失了。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太在意你当时的心慌出汗什么的,但是现在你一直在跟自己的身体症状在战斗。既然焦虑是情绪,它来了,就会有走的时候,只不过我们硬是不要它来;紧张的时候,硬要它不紧张。想起一个小品,导演告诉他不要紧张,结果演员上台就说我叫不紧张。

  其实焦虑就是这个道理,它本身就是让人不舒服的,但是我们硬要它舒服,让一个本身来去匆匆的事情,硬性不要。就好比高兴的这个情绪,你偏要自己每天都高兴,结果自己高兴不起来了,就难受了。我们的情绪有喜怒哀乐,它们都有自己的过程,我们不要去认为用思想干涉就不会长时间停留。焦虑症朋友们,现在能做的就是让焦虑变成单纯的焦虑,而不是去阻止焦虑,这就是顺其自然。难受就难受,没有办法,因为这是情绪的一种,没有人能够阻止它。有人会说,我吃药不就行了。要知道,吃药仅仅是缓解躯体症状,没有改变实质。人这一辈子不可能遇不到烦心事,没有谁能够一帆风顺的,所以吃药的人假如不明白上面说的问题,遇到一点事情就容易复发,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就不应该这样难受,所以拼命解决难受的问题。这样的出发点就是错的,好比自己跟自己在战斗,会一直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

  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但是陷入焦虑的人永远都在说,等我好了怎么样怎么样。我想说的是,虽然你很难受,但是至少自己的五官四肢都是健全的,说学逗唱,你都可以。身体难受,也可以做事情,难受了难道就必须放弃自己的生命吗?你可以上班学习,也可以说话,可以帮助他人,你可以做很多的事情。焦虑没有让人发疯,没有让器官发生病变,有人说我焦虑啊,没有办法工作,我想说的是你不是不能工作,是你不想工作。如果坚持工作,能怎么样呢,最多就是工作效率低一点,你可能要花别人家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工作,但是起码坚持下去到了月底就可以领到工资。我们工作的目的不就是赚钱吗,赚到钱就是我们的目的,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废人,有自己的价值所在。

  带着自己的症状生活,生活就是包括方方面面,其实你不是病人,是你自己把自己当成了病人,难受就难受,谁还没有个难受的时候呢。如果你能够带着难受去生活,你就是强者,所以你只要去做事情,不要抱着病好了在做事情的想法。有的人说做不到,那你就坚持,只要你坚持,就有回报,无论自己状态好还是不好,就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达到目的就好。比如说,有人让你拿文件给他,你拿给他就好了,任务就完成了。

  把焦虑交给身体,让它变成单纯的焦虑,不要做情绪的奴隶,难受就难受,没有任何办法。做你该做的事情,不要难受而错过生活的风景,慢慢你就会发现这一路以来,成长了,绝地重生,就是这个道理。当然,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不是挂在嘴上说说而已,要付出行动。如果能够做到,不治而治,就是这样的道理,会变得很容易。管住嘴迈开腿,运动也是很好的一个方法,在挥洒汗水的同时能够忘却一些烦恼的事情。

  虽然这个过程比较考验人,只要坚持,慢慢来,会成功的,要对自己有信心。一路走来,回首发现,身后已经开满了鲜花。

}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疾病康复中心(原精神疾病全程干预中心)成立于2009年9月。中心主要工作人员早在2001年就在国内首个精神疾病康复基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大兴农疗康复基地工作。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心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先进的精神疾病综合康复治疗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个案管理、康复指导、团体治疗、家属干预、同伴支持等。我们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的服务。

l精神疾病是可以治愈的。

l精神疾病的复发是可以预防的。

l精神疾病的康复不仅是消除症状,更重要的是社会功能的恢复。

l量身定做: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评估,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

l团体治疗:开展各种团体治疗,以促进患者各项技能的提高。

l同伴引领:在患者康复、成长过程中有同伴榜样的引领。

三、综合康复治疗服务内容

治疗师:于玲、李静静、韩冬影、王天姿、徐建芳

程嘉,女,1975年出生于北京。

专长: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精神疾病早期干预,康复期指导。

学习及工作经历:1993年~1998年就读于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98年8月开始在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从事临床工作。2001年-2004年师从著名儿童精神科专家王玉凤教授,攻读临床博士学位,开展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治疗方面的研究。毕业后在临床做主治医师工作,2007年晋升副主任医师。2009年到全程干预中心工作,在精神康复专家带领下探索精神卫生新型医疗服务模式,2011年任全程干预中心主任(现为精神疾病康复中心)。参与6项科研基金申请及项目实施工作;参与完成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系统综合研究”获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贰等奖;参编和译注5部;近5年发表论文10余篇。

外出学习情况:2014年2月-5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圣文森特医院进修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获何种奖励、学位,名誉:2005年参与完成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系统综合研究”获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06年评为北京地区百名青年优秀医师。

耿彤,男,1975年出生于辽宁。

专长: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康复期指导;婚姻、情感、家庭关系等方面心理咨询及治疗;亲子教育咨询;团体心理治疗。

学习及工作经历:1994年~1999年,就读于辽宁锦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1999年10月开始在辽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科从事临床工作。2001年2月前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进修学习,2002年2月辞掉辽宁工作,受聘于北大六院。主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02年2月~2009年9月,工作于北大六院大兴康复基地,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重点从事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治疗与训练。2007年以后,聘任病房副主任,配合护士长承担病房管理及医疗工作,主任(姚贵忠教授)每周2次查房。教学工作方面承担北大六院专科硕士、博士临床带教工作。2008年,作为第一批赴香港中文大学为期一个月的社区精神康复培训。2009年到全程干预中心工作,在精神康复专家带领下探索精神卫生新型医疗服务模式。2010年、2012年先后两次去意大利接受社区精神疾病康复治疗的相关培训。现工作于精神疾病康复中心,目前主要工作,出门诊;教学、对外健康教育工作;科室部分管理、科研工作。

每个团体均为治疗性小组,共八节内容。每组约6——8人参加,每周一次,每次1.5小时。

人,患上精神疾病后,不仅会饱受了症状本身带来的痛楚,社会功能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疾病需要恢复,也需要康复。精神疾病的康复,是心理社会康复,是精神疾病患者社会功能恢复和健康恢复的过程。

最新的康复理念表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是同步的。

疾病的治疗有药物,社会功能的恢复怎么办?

您是不是一直苦于寻找这样的康复机构,来帮助自己恢复和提高社会功能?你是不是一直在寻找康复道路上的捷径?你是不是更希望在康复中他能摆脱对康复机构的依赖,自身具备康复的技能与策略?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疾病康复中心的康复自我管理团体可以做到!

在这里,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你将认识一些在康复路上与你并肩奋战的人,你将学到最新的康复的理念和知识,你将发现在康复路上强有力的自我,你将找到康复的方向,学会制订康复目标和计划,并一步步付诸行动。

从这里出发,你踏上了康复之路。从这里出发,你一步步地找回原来的你,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自我!

目标:帮助组员学会在精神疾病的康复中自我管理的能力。

1.增强组员在康复上的主动性;

2.增强组员对康复的信心,树立希望;

3.帮助组员学会制定康复目标和计划;

4.帮助组员认识到康复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的;

5.引导组员认识自己的优势及资源,并强化其使用资源的能力。

有康复意愿的稳定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情绪,人人都有,时刻存在。与我们的身体健康、精神活动、行为息息相关。

情绪,不分好坏,但却不能对其听之任之,精神疾病患者的良好情绪对其治疗与康复至关重要!

对于情绪的调整,除了药物,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疾病康复中心的情绪管理团体,将帮助您了解自己的情绪,找出负面情绪背后的不合理信念,从而建立有益、合理的信念,帮助我们拥有一个平和、积极的情绪。

认识自己的情绪、利用理性情绪疗法找出导致负面情绪产生的不合理信念、树立合理信念、学会情绪宣泄方法、制定培养好情绪计划、学会处理情绪应急

小组名称:情绪管理团体

目标:帮助组员认识情绪,学会管理情绪

1.帮助组员了解自己的情绪

2.利用理性情绪疗法,找出导致负面情绪的不合理信念

3.利用理性情绪疗法的辩论技术,树立合理信念

4.学习情绪宣泄的技巧

5.帮助组员制定培养积极情绪的计划

6.帮助组员学会处理应急情绪

7.加强组员团队凝聚力,建立支持网络

有康复意愿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或情绪障碍患者

精神疾病患者普遍存在社交技能缺陷。可能的原因包括患病年龄小、疾病、长期住院等原因,导致社交能力的丧失,而药物无法改善社交技能的缺陷。患者有可能会因此而处于人际适应不良、长期失业和生活质量低下的状态

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不断有学者尝试采用社交技能训练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交技能缺陷,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实践证明,社交技能训练对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显著的效果

符合社会规范、得到社会认可的人际行为。包括衣着得体、谈吐得当、合理表达感受、保持恰当的人际交往距离、在不同场合做出恰当行为等。

3.团体治疗开展的目标

总目标: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交技能缺陷,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与社会适应能力。

1)满足患者自身对社交技能的具体需求。比如想与家人进行良好的沟通。想融入同学圈或者同事圈等社交领域。

2)帮助患者成功进行社会角色扮演。康复治疗师对患者进行社交知识的讲授,通过现场示范、角色扮演等方法,使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3)帮助患者建立与维持社会关系,帮助患者更多的利用婚姻、友谊、工作、社区等社会资源,从而减少挫折感,降低复发风险。

自觉社交技能欠缺的患者

每个人活着都在探求生活上的满足和喜悦,不同年龄、种族、宗教、贫富、患病的人都希望过一些快乐及有意义的生活。

透过学习、尝试和实践,答案原来可以很简单,职业康复训练课程把职业相关的技巧及元素与你分享及实习,希望每位学员都可以找到他们自己有意义和快乐的生活而活的更精彩、更健康。

协助精神康复者舒展所长,重新投入家庭、工作及其他生活角色,融入社会,积极面对人生。

帮助组员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其独立生活,协助他们重新投入家庭、工作及社会。

协助小组成员认识自身的工作能力,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能够选择、安排与执行日常的职能活动,寻求或保留现有职业,在工作上有所发展;能有效处理工作中带来的压力,协助其融入社会,进而提升其生活质量。

病情稳定,有此需求的精神疾病患者。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大六院)精神疾病康复中心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先进的精神疾病综合康复治疗服务体系,为衔接住院治疗、门诊治疗与居家康复,中心为出院期及门诊患者提供康复评估与指导服务,主要包括个案管理、团队治疗、家属干预、同伴支持等,整个的过程可以用下面这个图来描述。

特点1 多学科团队共同完成

多学科团队由医生、护士、社工、康复治疗师和志愿者等人员组成,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内容包括精神健康、躯体健康、日常生活、社会关系、工作学习、财务管理、居住、家庭关系共 8 个领域。

经过讨论与协商,为患者制定个体服务计划,并出具评估报告,定期进行复评。中心有专职的个案管理员,长期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服务。

特点2 「患者-家属专家」的志愿服务体制

中心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患者-家属专家(User Family Expert,UFE)」参与精神卫生服务的模式,建立起了志愿服务体制,即让康复得好的患者或患者家属用他们的爱心及经验来帮助其他患者。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患者们的自信心、社会交往能力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特点3 带教社区/基层医生

北大六院精神疾病康复中心持续面向北京市朝阳区社区及基层精神卫生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有系列的讲课和定期走入社区进行带教。中心面向的是即将出院的患者,出院前定制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在出院 1-3 个月内通过多种形式予以康复指导,希望这之后的精神病患者管理能够在社区、在基层有所衔接。

多学科联合:架起精神疾病住院与居家康复的桥梁

丁香园「精神时间」学术沙龙第 1 期(北京站)暨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青委会-北大六院精神康复中心联合临床案例讨论沙龙,于 10 月 28 日下午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召开。

会上讨论了一例双相情感障碍病例。由精神专科医生、社区精防医生、精神科护理人员、社工、康复治疗师、康复志愿者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对该病例的出院后康复治疗进行了讨论。丁香园通讯员对现场讨论进行整理报道。

个案管理员王天姿介绍了案例:患者是一位青年女性,发病两年,近期因情绪低落、出现被害妄想入院。现场的多学科讨论主要集中在出院后康复治疗中如何解决患者对药物副作用的担心、对社交的恐惧及对工作动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精神康复中心的社工及规培医生表示,个案管理员在个案管理的过程中关注的不仅仅是患者的症状和服药情况。

个案管理员的服务涉及患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整个过程中陪伴和支持患者,和患者共同成长。

针对患者担心的治疗药物引起发胖等副作用,可以帮助患者制订锻炼计划,细化目标,可以将计划以表格或坐标轴的形式呈现出来,鼓励患者逐步达到目标。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患者在控制体重和预防复发方面具有很强的动力,这是患者的优势,可以从这一优势入手,帮助患者把这些动力扩展到其他方面。

鼓励患者复制成功的交流模式

在示范查房中患者表示因为生病不愿与既往的朋友交流,但住院期间与病友交流感到非常的轻松、快乐。

现场的精神专科医生及康复治疗师认为应当鼓励患者将病房中与病友的交流模式复制到出院后的生活中。

同时,康复团队可为患者提供资源,推荐患者参加团体,让患者在团体的活动中找到自信,顺利完成从住院到居家康复的过渡。

讨论中,大家对于患者曾经很想工作,目前又惧怕工作的状态做了一定的分析。绿丝带志愿者结合自己患病的经历谈到,患精神疾病住院,对患者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具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是冲击。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产生工作的动力需要一定的时间。

我们给患者提供的资源和干预应该和患者的感受相匹配,与患者康复的节奏相当,而不是逼迫患者、施加压力。

社区精神康复工作——重在预防

海淀区清河社区的精防医生朱世辉主任在讨论中介绍了社区的精神卫生工作情况。社区医生的精神卫生工作重点主要在预防复发和帮助患者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患者在社区建档后社区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分级管理,对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并在情绪控制、家庭康复方面给患者提供一定的指导。

朱主任还谈到,在社区定期举办各种活动,让患者在其中体现自身的价值,逐渐找到自信。社区医生在定期随访时能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给患者提供及时的指导,因此社区管理下的患者复发率相对较低。

康复中心程嘉主任总结到,在临床工作中,出院指导访谈承接个案管理服务,访谈有一定的目的性,有评估性质。重点了解三个方面:

第一,患者症状改善、药物依从性、复发风险。

第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诱发因素、持续因素(如心理生活事件、家庭关系等),完善疾病 5 轴诊断,更立体地了解一个人的全貌,对疾病预后做出判断。

第三,居家康复的困惑、资源的链接。出院指导后要出评估报告,包括 8 个领域的优势、需要进一步改善的方向、康复建议及个人生活事件和家庭功能评估结果。出院指导评估经常需要 2-3 次才能完成信息的收集。康复中心会在病房提供病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息。

程嘉主任还提到,目前住院时间不断缩短,住院的目标是缓解患者急性期症状,只要患者对自身、对周围人没有风险就可以出院。但疾病给一个人、一个家庭带来台风、海啸般的袭击,需要有一个平台帮助他们去梳理。康复中心非常愿意和病房合作做好全程服务!

石川教授对此次多学科讨论进行了总结。整体来看,本例患者经过系统治疗,症状大部分控制,自知力恢复完好,具备完全的独立生活能力,具有一定的承担家庭责任的能力,人际交往受限,工作能力下降。

体重方面,患者动机很强,康复团体细化体重训练计划,督促完成计划就好。患者预防复发动机很强,患者提到自己从来没有断过一顿药。

石教授还指出,预防复发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因此如果患者愿意,可加入防复发团体,并在随访过程中定期提醒。

人际交往方面,患者由于耻感的原因受到限制。从患者的描述和表现来看,倒不一定完全是因为对精神疾病本身的耻感,而是感觉到自己状态不够好,所以不愿以不完好的状态示人,以至于要好的朋友三番五次邀请她聚会都拒绝。这需要深入了解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患者面对是否工作的问题十分纠结,一方面是疾病的原因缺乏动力,另一方面是久病后对自己能力的怀疑。

对此,石川教授表示完全赞同绿丝带志愿者的意见,不强迫,不施压,相信患者有自我康复的能力。

但同时不代表我们不作为,而是要接招,对患者有求治动机的方面先行干预和帮助,我们可以在她不敢走出去的情况下给他一个资源的链接,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比如家属讲座、治疗团体等,不断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

石川教授最后强调,一定要求家属参与和卷入患者的康复。康复治疗牵涉到人力资源和配置问题,有的资源是康复中心,有相对专业的治疗团队,可以提供系统服务,康复团队可以向住院医师提供简单的指导手册,让住院医师做力所能及的,后续的让康复团队参与。康复指导本着节约资源的原则,给患者提供分级指导。

姚贵忠副院长在会议的总结提到,医生受到的训练越多,往往越专业,越容易局限于某一疾病或某一症状而忽视了整体。而精神卫生工作者的服务应该是连续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疾病或症状。

连续完整的服务需要多学科参与的团队。此次查房和多学科讨论展示了患者从门诊到病房再到家庭康复的完整过程。

姚院长还提出,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人的不同视角在讨论中起到了互补的作用。精神卫生工作者应当具有广阔的视野,应当努力进入患者的内心世界,体会患者的感受,同时也体会这个职业的乐趣和这个职业带来的自身成长。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泛性焦虑症康复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