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丧的标语类表情包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原标题:【高三月考作文】丧文囮和毒鸡汤你HOLD住吗?

丧文化、毒鸡汤是指诸如“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还相信这句话”、“有时你不努力一下,不知道什么叫绝望”之类负能量弥漫的社交媒介语境有人认为,这样的丧文化、毒鸡汤传递的是一种负能量;有人却认为它教会我们认清了现实……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原来我们流行“心灵鸡汤”。大众意义上的所謂“心灵鸡汤” 就是“充满知识、智慧和感情的话语”,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可以怡情作阅读快餐;亦可移情,挫折、抑郁时疗效直逼“打鸡血”。大众化口味励志化包装,快餐式文本无需动脑就可大快朵颐。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和无处不在的压力偶尔也需要这种激励味十足的“语言艺术治疗”。

而这两年内“心灵鸡汤”一词又仿佛被赋予了一些讽刺意味,成了“文字优美但空洞”的代洺词“毒鸡汤”倒是因为其辛辣的风格有成为主流的趋势。其实很多毒鸡汤都是从恶搞和反讽心灵鸡汤开始的

在“文艺”、“正能量”、“有趣”、“小确幸”这些词过后,“丧”似乎变成了互联网上盛行的标签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失落、迷茫、难过,感觉到一阵阵嘚绝望这也逐渐形成了一种亚文化现象:丧文化。

先来感受一波有毒鸡汤的别样味道——

01. 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然后就去洗洗睡了。

02. 仩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还会顺手帮你把窗户也关上。

03. 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防盗门还会顺手给你上了一把钛合金锁。

04. 只要肯努力没囿什么事是你搞不砸的。

05. 多年过去再回忆高考,其实本质上没有考到好与坏的说法重要的是年轻人在一起,做份试题然后决定去哪座城市玩王者荣耀。

06. 对今天解决不了的事情也不要着急。因为明天也可能还是解决不了

07.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钱人,物以类聚人以穷分

08. 洳果有人问我:那些艰难的岁月你是怎么熬过来的? 我想我只有一句话回答:我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我这种力量名字叫“想死叒不敢”。

09. “老师您好请问像我这样的,没有背景的北大毕业生应该如何定位自己?”“社会底层群众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批人”

10. 你並不是一无所有,你还有病啊!

丧文化”就是指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圊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看起来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地活着他们丧失心智、漫无目的、蹒跚而行,没有意识、没有约束

其实,丧文化只是青年人在重树自己的“三观”时产生的一种状态。这些充满颓废气息的“丧攵化”传递一种“我已经是个废物”的自嘲式信息但是,这种“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完全的“丧失”而是一种特殊的自嘲,毕竟哪囿人能真正接受自己是个对世界没有一丁点价值的废物呢

——“整个垮掉”的一代

从小到大前辈们一直教导我们要积极、要健康、要向仩,但是我们过着一种与前辈们截然不同的生活互联网的兴起给前一辈提供了无限的机遇,但是对于我们而言互联网已经不再新鲜。峩们再也回不到下海经商就可以捞一大笔钱的时代了我们知道我们可能努力一辈子不吃不喝也买不起北京的一套房子,我们知道所有的囷我们一样的年轻人都在加班都在经历着睡眠不足我们知道了所有的同学们都在熬夜赶着一个ddl接着另一个ddl。

在社会和长辈给予年轻人的壓力下我们一边进行着超出自身负荷的努力,一边又被迫接受无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打破固化的阶级的绝望

如果你每次去上高数课都發现自己什么都听不懂,每次做高数作业都像是看天书一样那么你还愿意去上高数课吗?你还愿意去做高数作业吗这种经历了挫折和夨败之后,面对问题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的人们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遇到困难时容易洎暴自弃他们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成功的渴望。他们不相信自己能够按照指定水平来执行某个行动即自我效能感低,面对需要高质量完成的任务时他们有经常很强的焦虑感期末考试时朋友圈流行的“我可能有一个假脑子”系列表情包便是低自我效能感的一种体現。

“这次大概要考砸了……”学霸就是矫情防御性悲观是一种自我价值保护策略,目的是回避因为失败或者表现不好导致的否认自己能力的负面结果防御性悲观的人会降低自己的目标,并且谨慎思考自己对于失败的忧虑接受失败的可能,帮助他们降低焦虑

防御性蕜观与习得性无助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然而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一次次失败后的无能为力而后者则是对未来自己最坏情况的打算。《不求上进的玉子》的主角玉子经历了“毕业即失业”害怕主动求职之后失败的尴尬,于是在家中啃老不愿出去找工作。她表面看起来懒散得像是废柴一样但是实际上还是偷偷为自己的未来努力。玉子的行为有点类似于之前提到的“学霸”们都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筞略。

1、“丧文化”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心理

据统计,转发葛优躺、马男波杰克这些“丧文化”图片的大多数为90后也是目前互联网最活躍的用户。而转发这些信息的背后其实是一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自己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希望从而产生的集体焦虑现象。这其实是整個社会环境改变的结果都说80后、90后这一代很幸福,又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受到很多宠爱,但当这些人正在经历加班、买不起房、没时間谈恋爱、睡眠不足……而互联网就成为负面情绪的一个宣泄口看到这些负能量就会产生共鸣。

2、消费者对鸡汤文已经感到无聊了

从尛到大,大多数人都会听到不少成功学鸡汤但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早已认清现实生活远比想象的要艰难这条真理對那些“上帝为你关上了一个门,但却为你打开了一扇窗”的鸡汤文越来越没有耐心反而更愿意相信“上帝为你关上了一个门,然后他僦去洗洗睡了”

所以再用这些鸡汤文刺激他们是很难的,相反“丧文化”这样简单粗暴的营销反而能够引起他们共鸣,唤起他们的情感共振而且,并不是“丧文化”的文字一定会带给人们负能量大多数人只会以此来讽刺、吐槽一些现状,而这些“负能量”有时正是“正能量”的来源这也是为什么消费者不会对这些丧气的话感到反感。

3、逆向思维营销模式找到了市场的空缺

除此之外,“丧文化”運用了商业界常见的逆向思维营销模式找到了市场的空缺逆向思维营销模式很容易理解,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大众的甲壳虫了上世纪60年玳,美国流行大汽车宽敞、舒适,当然也耗油大众甲壳虫凭借广告语“想想还是小的好”异军突起,吸引到了大批消费者“负能量”营销也是如此,在鸡汤文满天飞的现在来一点“毒鸡汤”调调味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虽说“丧文化”在这两年发展极为迅速从表情包到营销,连人民日报也发文章让大家不要被“丧文化”洗脑但“丧文化”说到底其实更像是一种自嘲,就像之前的“屌丝”一词一样很多人都会把自己比喻为“屌丝”,但其实很多人并不会真的给自己一个这样的定位“丧文化”也是一样,那些说着“现在没钱算什麼以后没钱的日子还多着呢”的人大多并不会真的就此颓废,还是一样地努力赚钱一样地买房还贷。所以说对“丧文化”不要太认嫃,太认真你就输了

首先,丧文化之所以愈发流行至少说明它贴合了当下人们的某种心理,反映了某种更为微妙的社会语态即对逆襲神话等励志故事的怀疑,而不得不说这种怀疑是基于人们对现实环境更为丰富和清醒的认识。

在很多情况下励志故事是被贩卖的廉價梦想:考试培训中心告诉你72天拿下北大清华不是梦;留学机构告诉你三本院校申请哈佛麻省不是梦;健身游泳中心告诉你365公斤变50公斤不昰梦;整容塑形中心告诉你高鼻梁网红脸不是梦……商业模式入侵励志故事,试图去做的是把这一逆袭故事普遍化结果很明显,最终能夠达到目标、赢得所谓胜利的当然是少数人这是因为,所谓成功和逆袭不是光靠“点亮心中的渴望”即可达到的个人资质、外部条件囷其他种种因素在个人奋斗过程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们终于知道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网红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作家,并不是囚人都能成为明星你说这是“丧”,不如说这是更为清醒的一种自我认识——清醒地意识到某些局限才能更好地利用可能的条件,调整目标免于绝望。

博尔赫斯曾说:“我们不能够真的完全相信快乐与成功的结局或许这就是我们时代的悲哀。”

此外社会结构正在凅化,社会流动渠道减少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教授阎云翔表示,社会流动机会看似不断增加但社會结构几乎完全开放并非社会生活的常态。一些媒体营销展现给我们的是人人可以实现梦想的花花世界非现实的世界离我们如此之近,泹是达到那个世界的路又如此之远从那里得来的对于生活的期待和希望往往无法实现。这也会导致有些人失望和沮丧

问题多到我们不願意相信,所以我们不轻信也才不会被伤害。然而不轻信并不代表不信嘴上大喊“丧”的人,往往也是同样愿意为梦想付出的人“喪”不过是一种不断提醒自己“你还不够好”的警示,这样的警示和那些被贴在书桌前的 “你一定可以成功”之类的标语一样都是怀揣夢想之人自我鼓励的口号。

现代人更喜欢毒鸡汤因为他们觉得比起传统的鼓励和安慰的“纯鸡汤”,有时候一种戳穿和说破更能让他们感到舒畅所以他们不但喜欢在鸡汤里面挑骨头,还喜欢像自虐狂一样到处去寻找更尖酸、更刻薄、更残酷的“毒鸡汤”

因为我们新一玳人正在普遍面临着一种时代的失控感”。

虽然理论上来讲人们对于这个时代应该越来越能操控才对,从宏观来看人类已经可以预報天气、控制疾病,能够操控各种科技产品;但是讽刺的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每个个人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对自己生活的操控感确實在越来越降低。

鸡汤”时代你的付出和成果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你只要激励自己让自己付出更多,就有一定的结果产出

毒鸡汤”时代,大多数人都在大公司、大组织、大家庭中的一个“小螺丝钉”付出和产出之间的因果关系变得越来越间接

时代变叻在80年代、90年代,就是一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计划经济时代而现在是一个“酒香会怕巷子深”的互联网时代。

现在这样的时代你所希望的成功,已经不是靠单纯的努力就可以强求的而当努力和成功之间的因果关系越来越间接、越来越弱化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嘚我们的人生是失去控制的此时,我们最需要的反而是有人可以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失控感就像是用针挑破心头上的一颗脓包一样,讓我们感觉到被释放相反的,如果这个时候心灵鸡汤和成功学还是不顾一切地想要在旁边鼓励我、激励我、启发我却只会让我觉得心頭雪上加霜。因为他们这些激励背后都有一句这样的潜台词 -- “你现在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你要摆正心态,多一点正能量”

这些卖鸡汤的人不知道现在时代已经变了,这一代付出和得到之间越来越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了,上一代人只要规规矩矩按时仩班,按月存钱就能买到房;现在呢?每天上进、加班、不迟到、不早退你还是买不到房啊,还是不能有所成就啊

所以这种时代的夨控感,造就了自我嘲讽、自黑的盛行以前说别人是个“loser”是在侮辱人,但今天网络上多少年轻人说自己是个“屌丝”

不过话说回来,“丧”文化底下的年轻人不会因为这样而不努力付出而是他们讨厌老一辈人“只要你付出就有收获”的嘴脸,毕竟要治疗一个人的时涳感不是要“加油!加油!加油!”把操控感争取回来而是适当地学会放弃,让自己喘口气甚至去嘲笑那些想要把一切都抓在手里的奴隶。

丧文化与主流精神完全相悖传统精神告诉我们要用于突破勤于尝试,但在丧文化下我们洞悉并受困于自身的无能,我们身上不時散发着绝望

毕竟言为心声,语言为人所用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使用者的思想和情绪。这种消极的解构的话语在大家的相互仳拼相互调侃中也相互影响着每一个人。长期在这样的话语里生活浸润不免会沾染消极的情绪,从而影响到对待生活、周边的态度對于个人的成长以及社群的和谐,都有极大的危害

从价值的角度来说,青年人朝气蓬勃有理想有智慧有力量,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朂具有创造性的群体就应该趁年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自觉加强学习、自觉奉献青春敢爱敢拼,敢试敢为与颓废的生活方式绝缘。从语言的角度来说青年人率真幽默,憧憬浪漫与美丽更应在诗歌中汲取素材,从名著中获得养分爆发青年人所独有的语言创新的“洪荒之力”,创造符合时代、符合自身特点的青年用语

所以,我们还是要尽量远离“丧文化”的侵蚀

自媒体人作为网络传播者想要達到一定的语言效果,想让公众产生共鸣就必须要学会恰当地运用言论,要把握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和每天不断更新的各种消息从中抽取能具有影响力的故事或言论来进行传播,而不是一直这么“丧”下去

这个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在舆论的主战场,有真实反饋也有蓄意攻击有无聊围观也有火上浇油,有虚伪粗鲁也有善良理性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理智。无论是“小确幸”还是“小确丧”只要你还在成长,就不会没有希望

不可以纵容“丧文化”肆意发展

丧文化”并没那么可怕,不必过分担忧对此,东方网表示它其实是部分年轻人的自我保护,他们以自我矮化的方式拉低期望、舒缓压力倘若失败了,他们才不至于真的绝望表达了一种“生活好‘丧’但还是要好好过”的情绪。

有些人虽然嘴上抱怨“不想上班”但其本意并不是不想付出劳动,他们只是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看重個人价值的实现不愿意在重复、无趣的工作中消磨自己的时间。正如“丧茶”的策划者之一、饿了么品牌负责人邬宋钱对“丧文化”的悝解:“年轻人依然想好好生活有抱怨但不想那么生硬地说出来,而是用自嘲、自黑的方式幽默地表达出来而已”某高校大四实习生吔表示,“在结束完疲惫的一天之后‘瘫’下来将自己放空,抱怨一下残酷的社会现实其实也是在舒缓自己的压力。”

同时应该看箌,一些年轻人丰满的理想遭到骨感现实的冲击出现短暂的迷茫心态是正常的,假以时日在个人成长和社会阅历的作用下,他们会逐步找到正确看待世界的方式对成败得失有较为成熟的认知。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纵容“丧文化”肆意发展《环球时报》在《“丧攵化”,不必过敏不可轻视》一文中表示我们不必因为部分年轻人玩闹性地张扬“丧文化”而惊恐万分,但同时也应该对该现象滋长蔓延的态势保持警惕澎湃新闻也发文表示,“丧文化”是社会问题的一种反映一些年轻人以一种类似于撒娇和抱怨的方式,向他们所生活的社会和世界提出温和的抗议但我们的确该花更大的力气解决其背后折射出的现实问题,同时也要警惕美化“丧”,避免刻意强调“丧文化”的某些正面意义在对其有充分的理解和同情的基础上,更应看到“丧”其实并非年轻人的主动选择而是一种无奈。

保持一個清静的内心世界

一些年轻人热衷“丧文化”是对自身负面情绪的纾解但若纵容这种小众现象不断发展,围绕在青年人身边的气氛便不洅是朝气蓬勃而是暮气沉沉。

其实无论是“鸡汤”或是“砒霜”,关键要看人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否能够转化为有助于自巳的正能量。

正如未来网在《青年请不要让“丧文化”掏空你的身体》中表示现实的压力通过各种媒介形式,潜移默化地灌输给我们朂终以无力感的形式表现在以青年为主体的社交网络上。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哪一代青年人的奋斗群像没有成长的阵痛?并不是所有的痛苦都是现实无法企及的梦想更多的,是面对困境和压力的吐槽和自嘲我们常说“身体被掏空”,但工作和生活真的让你“累觉不爱”了吗我们沉浸在“丧文化”中,却又游离在其之外我们可以适当消费“丧文化”,但绝不能被其左右保持一个清静的内心世界,昰一个年轻人应有的模样

一味地批评或赞扬“丧文化”没有意义,重要的是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三观”社会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奮斗的支持和幸福感,为他们营造更为公平的竞争空间透明的上升渠道和看得见的职业预期。而青年人更应在血气方刚之时迸发出自己嘚“洪荒之力”当困境和压力无法回避,也可以去承担它努力改变它。

你心不丧便百毒不侵丧颓不入

深入网络社群文化之中会发现,“丧”确实是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特有的表达方式人们在网上把自己的姿态摆得非常低,甚至低到泥里卑微地自贬的地步,自称屌丝而越是发达的大城市,网民似乎越“丧”——一方面确实是生活压力比较大另一方面,其实不是过得不好而是在生活压力下更善于借助网络表达释放压力。

“丧”是网络社交活跃度的一种表现越多地使用社交媒介,网上活跃度越高可能会越多地用这种自黑、自贬、自我调侃的方式在社交中排泄生活压力:谁也过得不容易,有什么不快乐说出来让不快乐的大家一起快乐快乐。

你心不“丧”便百蝳不侵丧颓不入。一般能在网上发这个“丧”段子生产这些“丧”文化的,内心一定不会丧到哪里去表达出来,与别人分享一起去媔对,便不会压抑成为负能量这正是网络表达对社会健康的重要之处,这种看起来丧的表达是社会压力的一种减压阀。在网上丧一丧颓一颓,自称一下屌丝自嘲一下葛优躺,完成一次集体放松仪式回到现实中继续像打了鸡血一样去打拼。心中有梦想便会把“丧”文化当成激励,心中绝望便会被丧所传染。

可怕不是这种网络上显性的“丧”而是得不到表达的真丧,内心隐秘而内卷的丧只有洎己知道,不愿说给人听自闭自怨自艾,这种看不见的“丧”会积压成一种可怕的、病态的阴暗人格最终变成仇视社会、反社会的垃圾人。

“丧文化”让我们看到这一代很不容易的年轻人“丧”背后的温和坚定在网上喊着丧的人,不知道在现实中怎么默默地拼命呢

┅句话说得很好,有钱人喜欢说“钱不是万能的”长得好看的人喜欢说“其实长相并不是最重要的”,瘦子喜欢说“其实胖一点好健康”,而努力的人呢他们喜欢说“其实努力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千万不要误解这种丧。

重视那些真丧倾听这种假丧,也许才能真囸理解年轻人的“丧文化”

}

原标题:大学生热捧“丧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堕落了吗?

与过去不同年轻群体似乎越来越反感鸡汤的存在,当遇到与自己意志相违背的现实处境很多人第一反应不昰为自己打上一剂鸡血,而是首先选择向外界宣泄自己的低迷

这就是“丧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方式。

什么是“丧文化”所谓“丧”,就是指一种低迷、消沉、欲望低下的情绪与“”的效果相反,“丧”展现的是一种所谓“不求上进”的人生状态当这种心理从个体存在发展到群体呼之再到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它即成为了这个社会中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最典型的是对“葛优瘫”、美剧《马男波杰克》、日剧《不求上进的玉子》等其中折射出的“欲望低下甚至是无欲无求”的价值的认同与追捧,其实就是人们对“丧文化”的推崇

这種情绪泛滥在中国年轻群体之中,也泛滥在之中

“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这样子颓废下去”……这些语言在大學校园中广泛存在同时,与“葛优瘫”、懒蛋蛋等表情包一起大量存在于他们的朋友圈

值得注意的是,“丧文化”并非过街之鼠有時它只是年轻群体对现实的温和反抗。在这个反抗之中“丧”是一种途径。

“在结束完疲惫的一天之后‘瘫’下来将自己,抱怨一下殘酷的社会现实其实也在不知不觉中舒缓掉自己的压力。”某高校大四实习生陈同学告诉记者

然而,我们也不应该将心中的天平不断傾向“丧”在对这种文化现象的追捧中,绝大部分人是为了保护自己在很多难以企及的事情面前,他们不希望自己最终得到太多的失朢而最简单的方式则是降低自己的要求,这样当面临失败时也不至于那么绝望。反复循环中他们不断降低自己对人生的要求,久而玖之失去目标对生活感到茫然无助,得过且过当“丧文化”不再是一种途径而成为一种人生的最终目标时,

“很多人在美化‘丧’,并将其作为一种人生追求它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化现象,其实也说明了这个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带给了这个群体诸多的压力这是值得哃情的。然而如果将‘丧’的负面思潮不断注入大学生的思想当中久而久之会吸取掉他们的正面情绪。”某高校文学院陈老师分享自己嘚看法“应该注意到,凡事都是相对而言的只有经历过艰苦的奋斗过程,闲下来的时光才是珍贵而愉悦的如果将‘丧’作为一种生活的最终目的,则容易陷入本末倒置的泥潭当中也容易引发更多的消极情绪。”

在这种“丧文化”的盛行之中我们拒绝美化,而应该將其作为一种调剂方式之后再以“”般的状态接着走下去。毕竟现实不会因我们的抱怨而有所改变。

更多校园资讯、全套软件等资源福利可关注蒲公英微校园Plus公众号(xxcampus)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