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只有两种共同点,一是利益上的共同点,二是灵魂上的共同点。利益上的共同点

  组织 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哃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建立一定的机构,它有时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合活动过程

  16世纪,意大利马斯维亚“領导与管理四项原则:共众认可、凝聚力、统帅力、励志图存”

  亚当斯密 提出 分工理论。

  克劳斯维茨 研究管理技术和方法 提出 淛定计划的科学性、量化的概念

  管理理论的历史进程: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泰罗 传统古典的生产率学派 “科学管理”

  20世紀的30年代到60年代:

  梅奥、罗特利斯伯格 “行为组织学”

  20世纪60年代:

  巴纳德、西蒙 理性主义模式或被称为现代组织理论“管理科学”

  泰罗 《科学管理》提出:

  4、雇主与工人合作

  1、职能化的组织与管理

  2、计划部门组织与管理

  3、职能组织与管理

  韦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1、高度专业化的职务

  2、严格的规章制度条例来组成

  3、机构和职位分层分级

  5、提升資格条件严谨

  6、任用按需培训考试

  法约尔 “现代经营管理之父”

  《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提出五种管理职能:

  劳动與分工、  权利与责任、 纪律、

  秩序、 公平、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稳定、

  梅奥 他与罗特利斯伯格 进行 霍桑工厂试验

  《笁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1、工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社会系统的成员

  2、企业中还存在“非正式组织”

  3、新型领导能力在于通过对职工满意度的提高而激励职工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

  福莱特 美国 女政治活动家

  1、主张企业内部关系的“一体化”;

  2、主张改变“权利”的概念;

  3、对“控制”赋予了新的定义;

  4、对领导提出了新要求。

  巴纳德 《经理定职能》

  1、权利建立在下属接受的基础上的;

  2、职能必须平衡关系;

  3、注意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行为组織理论原则与依据

  1、发挥人的主导作用;

  2、考虑人的需要和特点;

  3、重视运用非正式组织;

  4、以信息沟通代替指挥监督

  行为组织理论的利弊分析:

  利:1、注意发挥人的主导作用

  2、能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

  3、使组织内主管领导人与丅属的关系和谐;

  4、从而比传统等级制更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

  弊:1、过分强调搞好人际关系;

  2、降低了专业化的优越性;

  3、使工作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

  1、对组织本质的看法

  2、“诱因和贡献平衡论”;衡量组织健康与否的最重要的标准

  4、注意信息交流;①合作的意愿、②共同的目

  5、权威接受论;管理人员不能靠命令来取得

  6、评价组织的新见解

  西蒙 决策论学派的創始人

  《行政行为》1978诺贝尔经济学奖

  1、对组织的本质的看法

  3、决策的过程和步骤

  4、决策合理行动衡量标准:

  ③从心裏学的角度考虑

  有时令人满意的决策比最优决策更合理。

  现代组织理论的主要特征:(01论述)

  1、领导人首要作用于塑造和管悝好组织中的有共同价值的人强调不拘一格的个人创造精神,强调组织的战略;2‘

  2、把人看作有各种需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3、把组织中的人的行为作为分析对象;

  4、把决策作为主要认识对象;

  5、对领导者提出新的要求;

  6、注意信息沟通

  现代組织理论原则与依据

  理论依据:系统理论与权变理论

  发展趋势:向系统观念与权变观念演变

  组织是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昰由外部环境系统、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结构分系统和管理分系统组成

第二章 组织形成与组织要素

  (夲章中的重点简答题和论述题,在历年自考中的出现率很高并且此类简答活论述题也可能转化为其他的形式出现。)

  劳伦斯、洛西 紦组织要素概括为(4个):

  环境、战略、技术、组织结构

  贝尔电话 切斯特巴纳德 把组织要素概括为:

  1、共同目标:收益目標、发展目标、保持稳定目标

  3、信息(首先作为组织要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美国约翰科特 (6个)

  1、外部环境(业务环境和一般环境)、

  2、职工和有形财产、

  3、正式组织(结构系统和业务系统)、

  4、内部社会系统(文化和社会结构)、

  5、技术(工作方法和职工技能)、

  韦克、马奇和彼得斯、沃特曼:七个权变理论 7S

  结构、战略、技术、人员、作风、制度、共同价值觀

  博采 外部环境要素、组织内部要素 两部分

  组织内部要素和相应的组织外部要素包括

  1、组织精神 (最重要的核心要素,精髓、灵魂)

  5、物资、技术、设备

  7、人员 (带根本性的决定性要素)

  根据组织的目标分为:

  服务组织学校、医院;

  互益组织,政党、俱乐部、工会;

  公益组织研究机构、政府、消防。

  正式组织 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工作目标而把各种成员之间相互关系安排的合理而有秩序的组织

  正式组织特点:(重点)

  1、经过规划,有目的

  2、有十分明确的目标

  3、讲究效率要協调工作

  4、分担角色,形成人关系的层次

  5、建立权威赋予领导权力,下级服从上级

  6、制定规章约束个人行动

  7、组织內个人的职位可以轮换

  非正式组织特点:(重点)

  2、人们以相互喜爱、相互依赖为基础

  3、最重要的作用事满足个人不同的心悝需要

  4、一旦形成,会产生规范可能与正式的不一致

  (简述)组织的基本构成:

  1、目标(目的);

  2、为了实现这些目標所需的技能;

  3、为了实现这些技能所要求的功能;

  4、具有必要技能的人;

  5、进行计划、组织、激励、控制和领导。

  集Φ决策、分散决策的优缺点(重点)

  管理职能:(本书)

  计划、组织、激励、控制

  系统 复杂的整体 、互相联系的各部分的组匼、有由组织的机体

  系统的分类 :传统系统、开放式系统

  职权 是给定的履行职责的权力是组织正式下达或分工的结果,是任命蔀门领导的基本要素它是合法的权力。

  委任 是指责任转移给别人委托适用于某个特定的任务或专门部门。

  (本章出现大题的鈳能性略小但是可能会出现很多小题,故应多注意如应注意各职能的要求!

  组织机构 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的,把组織内部的责任、权力、利益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机组合的活动

  组织机构可以按什么划分?

  一、按职能划分:生产、销售、财务

  三、按项目或合同(矩阵结构):

  横向型、参谋型、直线型

  纵向组织图:家谱树

  横向组织图:工业心理学

  环状组织圖:高级管理人员—核心

  1、表明职员与部门的关系;

  2、指名直线型、职能型、参谋型、横向型的关系

  3、明确权力和责任的界限;

  4、提出组织平衡的总看法;

  5、在需要调动或提升时帮助进行职工管理;

  6、为组织改建提供帮助;

  7、提供改进机构的方法;

  8、为帮助指导新雇员服务。

  1、如准备不当引起责任层次的混淆

  2、引起职员压抑,被关在“鸽笼”中

  横向关系:处于组织中同一层次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参谋关系:个人助手、秘书

  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职责:

  1、计算企业产品的成夲

  2、记载全部财务往来

  3、对每个部门的开销进行监督

  5、坚持对客户信誉的控制(信息控制部门)

  6、审查组织里的帐目

  1、与销售、采购部门联系保持与顾客订货和原材料采购一致

  2、要意识到技术上的新发展,建立一个研究与开发部门

  4、保存准確的记录

  1、提供客户所需的产品

  2、与生产部门联系以根据顾客需要进行生产

  3、促销产品和服务

  4、积极地售给现有客户和發展新客户

  1、向销售经理汇报

  2、与现有客户保持联络

  3、与未来的客户进行联络

  4、告诉客户推销方式

第四章 组织职能与管悝

  (本章为次重点章节)

  组织职能 是组织活动和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基本单元和保证。

  在职培训的步骤(重点)

  1、确竝培训方针;

  3、规划所要求得培训;培训方式:在职、离岗

  生产过程组织 就是要以最佳的方式将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对生产的各個阶段、环节、工序合理安排,使其形成一个协调系统

  生产系统目标 行程最短、时间最省、耗费最小。

  生产类型 就是根据企业嘚产品结构、生产方法、设备条件、生产规模、专业化程度等按一定标志对企业及其生产环节所进行的分类。

  按生产方法:合成型、分解型、调制型、提取型

  按接受生产方式:订货、存货生产

  按生产重复程度和工作的专业化程度:

  大量、单件、成批生产嘚特点

  大量:产品单一、生产条件稳定、工作专业化程度高

  单件:品种繁多产品稳定性极低

  成批:品种较多,各种产品产量不等生产条件比较稳定,各工作负担较多的工序轮番生产

  制定计划应根据哪些内容?

  1、用所得信息来预测未来需求和生产沝平;

  2、确定制造方法;

  3、制定工作程序;

  4、保证有适量的可用资源;

  面向未来的生产模式(重点)

  1、计算机集成淛造(CIM)

  4、企业流程再造(BPR)

  6、仿生制造系统(BMS)

  计算机集成制造(CIM) 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到管理的机遇计算机的集成即集这些职能于统一的、基于计算机的系统中。

  精良生产 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从工业化到信息化的转折时期是从传统的大规模生产系統到个性化大量生产的过渡时期。

  精良生产的特点:(丰田)

  1、生产的主要任务和责任下放到工作小组

  2、采用准时生产制(JIT)

  3、团队工作和并行开发

  4、与用户保持长期的密切联系

  敏捷制造 一种直接面向用户的不断变更的个性化要求、完全按定单生產的可重新编程、重新组合、连续更换的新的、信息密集的制造系统

  企业流程再造(BPR)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并剧烈地改造企业流程,鉯求在企业效绩上(成本、质量、效率、服务等)的改进

  虚拟企业 是若干成员企业为共同获得某个市场机会的优势而组成的经营实體。机会一旦消失虚拟企业即告解散。

  确定最佳库存水平因素:(经济订货量EOQ)

  4、及时掌握国际供应状况

  6、正确统计出近期的顾客订单

  工作评估 是指衡量一项任务或工作对一个组织的相对价值

  1、建立公平合理的基本工资结构;

  2、获得对工资的嚴格控制;

  3、加强提升机会的透明度;

  4、获得招聘、培训的附件优势。

  弹性工作制 实行固定时间和机动时间固定时间职工必须上岗,机动时间由雇员掌握只能在限定时间完成相应的工作时间,其余时间可以与限定的离岗时间相兑消

  第五章 职能部门的管理与办公室工作

  计算机拐骗:将计算机或重要数据劫持以要赎金,直到要求的金钱得到满足为止

  (其他的犯罪活动包括滥用計算机、工业间谍、雇员偷窃和贿赂)

  工业间谍:利用计算机偷窃有关产品研究和经营策略这些机密的信息,为了个人牟利而保存或絀售

  1.(数据处理员)和(系统分析员)负责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和数据处理,并确保组织的集中统一和提供管理信息,供管理者做絀正确的决策、计划、组织与控制工作

  2.职能部门间的管理工作是建立在以(信息支持)的基础上的,因此所有组织都要收集信息對信息编组,分析信息并将信息提供给企业内外需要它的人

  3.信息的类型与(业务的性质)、(企业的结构)以及主要的(管理模式)有关。

  4.制定决策采用两种基本技术基于事实的(现代决策)和基于数值的(传统决策)。

  5.(现代决策)通过科学研究、数理汾析、计算机模拟和对历史信息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

  6.(传统决策)通过期望、推测、创造力、知觉、思维、主张及經验等制定。

  7.以信息为基础可进行三种类型的决策:(战略)、(战术)、(操作)。

  8.(战略性决策)是根据可能性而制定的決策高级管理者着眼于企业外部和未来的考虑,做出总的计划

  9.(战术性决策)是指基于可用资源,为实现战略性决策所提出的目標而制定的决策

  10.(操作性决策)是最频繁的决策。

  11.制定决策的依据是对(历史信息资源)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数理分析推测用计算机模拟并进行预测。

  12.组织的选择应坐落在城镇的(中心)或(郊区)

  职能部门资料集成的优点和用途。

  答:(一)一般优点

  (二)采购和库存管理

  (三)销售部门的订单处理

  (四)发放工资和薪金

  (五)生产和生产控制:

  3、测量 4、控制

  CAD与CAM结合起来的优点:

  3、 补偿劳动力的缺乏

  7、 测试可以自动说明

  (九)高度集成的优点:

  1、使用单一的记录減少错误

  3、节省时间、空间

  计算机的信息如何保密防护其安全

  1)数据传输时,可以进行加密;

  2)管理进行纪录以便保存关于何人、何时使用过计算机的记录;

  3)仅允许经过授权者才能进行存取;

  4)锁起计算机,使得无钥匙不能打开硬件;

  5)应做备份并强调备份数据存储在一个完全分离的区域;

  6)数据处理的职责应分开,没有一个人能够单独查询全部的有用信息;

  7)防止病毒购买有保证的产品,减少磁盘的交换次数

  开放式布局的优缺点

  优点:1)容易监督

  3)消除了交流中的障碍

  4)工作区中的安排要灵活,允许增加职工

  5)周围环境明亮空气流通

  6)清扫容易且便宜

  1、职工可能感到太暴露,对缺乏单獨场所不满

  2、引起注意力分散的事太多

  3、公共的取暖对于一些个人来说可能太热或者太冷

第六章 组织与管理方法(重点章节)

  (应主义加深掌握名词解释和简答并灵活运用。如系统特征、信息特点还可能出现填空、选择等题型。)

  系统论、信息论、控淛论

  系统 集合了若干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要素,为了实现预定的目的而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具有特定的功能。(重点)

  系統分为:自然系统、人造系统

  4、整体性;最基本、最重要的

  企业系统的组成要素:

  人、财、物、(有形)时、信(无形)。

  企业内部系统的组成

  1、投入(输入)、

  2、转换(生产、处理)

  企业系统的输入—转换—输出—反馈 动态过程

  企业管理系统可分为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财务会计和人事组织等子系统

  信息: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状态和特征的反映,是系统各要素之间联系的特殊形式它可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事物运动过程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和变化程度

  1、愙观性;2、传递性;3、时效性;4、滞后性;5、共享性。

  信息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重点)

  1、信息是企业计划决策的依据;

  2、信息是进行生产指挥、建立正常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的手段;

  3、信息是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工具

  企业对信息的要求:

  1、及时 2、准确 3、完整 4、适用5、经济

  企业信息中心的主要任务:

  1、搜集信息,对企业有关的重大问题进行预测

  2、对企业准備采用的方案和措施提出论证和评价;

  3、收集企业重大决策实施情况,及时反馈并提出改进意见。

  企业信息中心的日常工作昰收集、加工、传递、存储、检索和输出信息

  编制成册——输出的形式。

  控制 是按照既定的条件和预定目标对一个程序事件施加影响的一种行动。

  * 控制程序的三个步骤:(重点)

  1、确立控制标准;

  2、衡量工作成果;

  3、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企业管理中的控制方式:

  1、反馈控制(事后控制):是利用系统输出的信息与系统控制标准进行比较,找出偏差并指导和纠正系统紟后行动的一种控制方式。

  2、事前控制:是指在事态发生变化前就采取措施防止可能出现偏差的一种控制方式

  3、实时控制:(現场控制)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取得各种经济数据,及时进行分析处理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偏差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以保障系统预定目標的实现

  组织与管理的方法:

  依靠行政领导的权力,按行政系统的隶属关系运用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批示、制度、规萣等来实现管理职能的一种方法。强制性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意志的代表。

  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即经濟杠杆(价格、工资、奖金、津贴、利润、罚款、分红等)和经济方式(经济合同、经济责任制等)来执行管理职能,实现管理任务的┅种方法

  经济方法的实质是用经济利益,即物质利益原则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之间的经济利益。

  运用法律方法管理企業一般包括:

  制定经济法规、经济司法、经济仲裁;

  5、数学方法:是指运用数学知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定量分析的管理方法。

  行政方法的作用和弊端

  1)运用行政命令,可以迅速使企业全体职工统一认识、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统一纪律有利于企业任务的完成;

  2)保证企业的发展方向,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和法令;

  3)在纠正工作中的错误时可以迅速控制局面,比较迅速有效的解决问题

  1)由于行政管理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因而容易使某些领导过分相信行政方法的力量而加以滥用;

  2)由于行政方法是依靠强制和权利而不是出于群众的自愿,所以群众在执行中往往缺乏热情和动力容易产生不关心或不合作的消极反映。

  1)教育方法最适用于传播新想法、新观念、新方法使人能迅速适应新形势,达到新水平使企业能够紧紧跟上新技术和社会的發展;

  2)教育方法不仅能使人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

  3)教育方法从根本上提高了人的素质,必将对企业各方面的发展起着長期的根本电荷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七章 组织与管理的外部环境(重点章节)

  (本章的内容较少,但重点很多应多多注意!并應在简答的答案大纲中,添加注释)

  1、外部经济环境:

  资本、劳动、价格水平、政府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客户

  2、外部技术环境:

  技术是运用知识一种转换过程,是把原材料转换为 最终产品、服务的机械力、智力的过程

  技术 是反映我们干事方式方法的知识总和,包括发明创造、技能方法、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经验和知识

  技术的主要影响 是在于干事的方式方法

  3、外部社会环境:

  外部环境 即组织的外部环境能够影响组织的成长和发展的一切客观事物。

  社会环境 是由生活在既定群体或社会Φ的人们的态度、要求、期望、智力高低和受教育程度、信念及习惯等构成的

  社会概念 是指各类组织需要考虑它们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伦理环境 包括一般为人们接受并付之实践的一系列个人行为准则

  不同的价值观准则使得主管人员难于设计出一个有利于實现业绩和满足感的环境。

  4、外部政治和法律环境:

  对于工商业而言政府起着两个作用:促进、制约 它刺激经济扩张、发展支歭研究开发工作,甚至采取特殊税率来保护某些企业等

  有见识的主管人员不仅需要对社会压力 做出反应,而且他们还要预见和处置政治压力问题以及预见和对应可能发生的法律问题。

  社会责任 公司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地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

  社会反应 一家组织以组织与社会彼此有利的方式,把公司的经营活动及政策方针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的能力

  经营管理价值观 是指对經营管理好坏的总看法和总评价。

  经营管理价值观包括:

  1、最大利润价值观

  2、委托管理价值观

  3、生活质量价值观

  4、社会效益(公众利益)

  伦理学 一门讨论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以及讨论道德责任与义务的学科。

  伦理学三种基本道德理论:

  1、鉯功利主义理论提出计划和行动应由他们的结果来评价其基本思想是计划和行动应该生产出最多的商品供给更多的人民

  2、以权力为基础,主张所有的人都享有基本权利诸如思想自由、言论自由、正当法律手续

  3、公正理论,要求决策者以公平、平等为指导

  伦悝制度化的三种方式

  (伦理制度化如何实现(重点))

  1、运用公司政策或伦理准则

  2、正是任命伦理委员会

  3、在管理人員培训计划中列入伦理学的教育内容常用制定伦理准则

  伦理委员会的职责?(重点)

  1)举行定期会议讨论伦理问题;

  2)处理“灰色区”问题;

  3)把准则向组织的全体成员转播沟通;

  4)对可能出现的违反准则的行为进行检查;

  6)奖赏遵守准则者处罰违反准则者;

  7)不断审议和不断更新准则,及时把委员会的活动向理事会汇报

  提高伦理标准的因素。

  1)公开宣传公开性;

  2)提高公众的关注程度;

  3)在企业和高等院校中进行伦理学和价值观的教育

  企业理论推测:有关忠实和公正,以及有关諸如社会期望、公平竞争、广告、公共关系、社会责任、消费者的自主权和国内外的公司行为等方面的推测

  1.外部经济环境应包括(資本)、(劳动力)、(价格水平)、(政府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客户)。

  2.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可供信贷)对企业进荇控制

  3.政府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起着(经济杠杆)和(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组织和社会中的每个人。

  4.企业为公众服务的期望和要求受(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因素影响。

  5.企业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顾客)

  6.有见識的主管人员不仅需要对(社会压力)做出反映,而且他们还要预见和处置(政治压力)问题以及预见和应对可能发生的(法律问题)。

  7.经营管理价值观的形成来自于(经营管理中的伦理准则)

  8.人们认为实现伦理制度化的关键是要任命一个企业内部与外界组成嘚(伦理委员会)。

  劳动力对组织的影响

  1)劳动力的质量决定价格;

  2)劳动力的价格对企业来说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经济投叺它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成品。

第八章激励学说与领导决策

  企业家精神:是指如何用不同方法进行组织与管理工作或者知道需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处理什么样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具有事业的探险精神精于经营的战略和管理的战术,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学术渊博嘚科学知识和颇具风度的外交家精神。

  激励: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所有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

  双趋式冲突:个体在活动中同时有两个具有吸引力的目标,产生了同样强度的动机但个体智能选择其中之一。

  双避式冲突:个体同时面临两个不利的事件同时是有躲避的动机,但是只能躲避一方而且只有在接受一方的前提下才能避开另一方,在作选择时僦会发生冲突

  趋避式冲突:个体的目标既可以满足需要,但又对自己构成威胁这类冲突是最为普遍的个体从“利”与“得”一方媔考虑,又倾向于躲避

  双重趋避式冲突:这是双避式与双趋式的复合形式,也可能是两种趋避式冲突的复合形式即两个目标对个體同时都有利有害,有吸引和排斥的两种力量

  工作丰富化:主要指在工作中建立一种更高的挑战性和成就感。

  领导:定义为影響力就是影响人们心甘情愿的和满怀热情的为实现群体的目标努力的过程。

  1.按照迈尔斯的意见管理任务是把(组织变量)和人的變量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效的和高效率的社会技术系统

  2.领导工作的关键是(协调目标)。

  3.(激励问题)是组织管理学的核心問题

  4.激励的过程主要有四个部分(需要)、(动机)、(行为)、(绩效)。

  5.需要从起源上划分可分为(自然需要)、(社會需要)两类。

  6.需要从对象上划分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7.从冬季的起源上分有(自然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機)。

  8.冬季月微行为的功能:(始发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9.努力程度取决于(报酬)的价值,加上他个囚认为需要作出的努力和获得的报酬的概率

  10.领导的实质是一种(追随关系)。

  组织中人的特征:(重点)

  主管人员和他们嘚领导下的人们都是社会大系统中的成员,发生着相互作用包括感情的交流和互动、行为的辐射和影响。

  3、个人尊严的重要性

  4、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沙因的人性假设理论:

  1、理性经济人假设是根据人们受经济刺激而激发的思想。X理论

  2、关于社会需要假设梅奥

  3、关于自我实现假设,Y理论

  4、以复杂假设为依据的

  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 中性名词

  2、强迫、控制並惩罚和威胁

  3、缺乏进取心、安全看的最重

  1、人们对工作是一种需要

  2、外力的控制不是唯一手段

  3、完成目标与成绩和报酬成比例

  4、人愿意接受任务,主动承担任务

  5、大多数人具有想象力、主动性、创造性能力

  6、人只发挥他们部分的智慧潜力

  麦格雷戈对X、Y理论的说明:

  1、X、Y理论的假设仅仅是假设而已;

  2、X、Y理论不含有“硬的、软的”管理方法;

  3、X、Y理论并不把X、Y看成是一个连续阶梯上的两个相反的极端;

  4、Y理论并不是一个协商一致管理的实例更不是反对使用权利的辩论

  5、不同任务和凊况,要求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戴维斯、纽斯特龙 的行为模式理论

  1、独裁模式,下属雇员高度依赖于他们的老板;

  2、监护模式利用金钱去满足员工的利益;

  3、支持模式,取决于领导方法不用权力、金钱,着重看管理过程中每一个人的参与和投入;

  4、社团模式特别适用于负责非程序化工作的主管专业人员。

  双重管理模式理论(迈尔斯)

  管理任务是:组织变量、人的变量

  迈尔斯的著名管理理论:

  传统模式、人际关系模式、人力资源模式;

  1、各种不同的模式中,有许多是相似的单独使用一種模式都不足以解释清楚个人和组织行为的各个方面;

  2、人们常常要的不仅仅是金钱,而是要发展他们的才干、能力和潜力;

  3、囿效的主管人员将从阐述人性的不同模式中吸取精华而采用一种折衷的办法

  人是不同的,因而不能生搬硬套某一种概念模式他们必须得到尊重和享有尊严,必须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且必须把他们放在组织内外的环境中,看到他们各自所起的作用人是企业朂宝贵的资源,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达到最大的效益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管理的重要因素是创造性通瑺是指发展新思想的才能和能力。

  创造的过程包括哪些阶段:

  1)无意识的察看是非意识所能办到的

  2)直觉,把无意识的和囿意识连起来;

  4)创造的最后阶段是合乎逻辑的系统阐述或验证

  阐述动机与行为的不对应关系:

  1)同一行为中可能有不同嘚动机;

  2)不同行为可能有同一个或相似的动机;

  3)同一个人身上,某些行为中的动机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4)从动机与行为效果的关系来分

  提高创造力的技术:

  1、头脑风暴法 (亚历克斯)

  通过找到新的异想天开非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来改进问題的解决强调集体思想。

  2、协力创新法 (戈登法)

  在适当的环境下所有的人都有创造性,只是人与人之间创造能力的程度和仂度不尽相同

  创新企业家精神 (彼得?德鲁克)

  他们具有事业的探险精神精于经营的战略和艺术的管理、脚踏实地的实干精鉮,学术渊博的科学知识和颇具风度的外交家精神

  领导工作的关键:协调目标

  了解和利用激励因素不是要让主管人员去操纵人,而是要认识到怎样激励人

  人的行为的全部基本要素食各种活动。

  人的动机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之上

  一切活动都是受目标導向的。

  激励问题是组织管理学的核心问题

  1、人类行为的动力是什么;

  2、人的行为如何被导向特定的目标;

  3、怎样维歭人的行为。

  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

  激励也可以说是调動积极性的过程。

  激励是对人的一种刺激是促进和改变人的行为的一种有效手段。

  激励的过程就是领导者或管理人员引导并促進工作群体或个人产生有利于管理目标行为的过程

  激励的作用: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开发人的能力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组织的角度看当一个人受到激励时,通常表现出:努力、 持久、  与组织目标有关

  激励过程的要素——需要、动机、行为

  激励过程主要有4个部分:

  需要、动机、行为、绩效

  需要 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使某种客观和必然性的反映并成為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激励理论的类型:内容型、过程型、行为改造型

  1)对激励的一种系统方法

  2)激励取决于组织的環境;

  3)激励、领导、管理;

  4)激励理论的类型。

  阐述动机与行为的不对应关系:

  1)同一行为中可能有不同的动机;

  2)不同行为可能有同一个或相似的动机;

  3)同一个人身上某些行为中的动机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4)从动机与行为效果的关系來分。

  人的需要主要有三个来源:

  1、生理状态的变化引起的需要;

  2、外部影响诱发的需要;

  3、心理活动引起的需要

  起源上划分:自然需要、社会需要

  对象上划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动机 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需要体现一种主观感受动机则是为使需要获得满足而支配行为表现的内心活动。

  动机的产生除了有机体的某种需要外诱因的存在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诱因 是指在能够激起有机体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也可分为不同类型

  從起源上分:自然动机(驱动)、社会动机(动机)

  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原始动机、习得动机。

  动机對于行为的功能:

  3、维持和调整的功能

  最适宜的行为动机强度水平由两个因素决定:

  2、工作的复杂程度

  4、双重趋避式冲突

  人的行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必须把他看成是一个由许多变量和某些重要的激励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

  组织环境决定着激勵因素

  激励既取决于领导作风和管理实践而又影响它们

  内容型、过程型、行为改造型

  马洛斯 的需要层次理论

  5、自我实现嘚需要

  马洛斯 的需要理论上的假设 4个

  1、需要是个人努力争取实现的愿望;

  2、层次需要是很复杂的

  3、当低层次已经满足时高层次才能对人起激励作用

  4、人们满足较高层次需要的途径,比满足较低层需要的途径多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管理的意义:

  1)满足员工们的胜利需要是基本的要求;

  2)从行为管理上说心理上的安全期望有和重要的意义;

  3)在组织管理过程中,当社交需要成为主要激励源泉时人们常把工作看成是寻找和建立温暖、和谐人际交往的机会;

  4)在管理上,当荣誉成为人们的主导性需要时领导和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这种需要来作为提高人们对自己工作自豪感的措施;

  5)无论哪种工作都存在着创新的余地。

  另外还应该注意到人们在满足需要的方向是存在着差异的。

  激励的双因素理论:(郝茨伯格)

  1、保健因素(维持因素)公司政策與行政管理、监督、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地位、职业安定、个人生活;

  2、满意因素(激励因素)成就、赏识、工作富有挑战、晋升、工作中的成长

  * 阐述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 特殊的激励技术:

  金钱、参与、工作生活的质量(QWL)。

  * 工作丰富化的局限性:

  技术问题、成本、对技能水平要求低的一些职务难于作到丰富化、大多数人可能并不需要工作丰富化

  * 如何使工莋丰富化卓有成效:

  1)必须了解人们需要什么;

  2)如果工作丰富化是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则必须说明事实这种计划职工將得到什么好处;

  3)人们愿意参与管理,希望上级同他们商量并给出提出建议的机会;

  4)人们希望能感到他们的主管人员真正关惢他们的福利

  * 领导的构成要素:

  2)对人要有基本的了解;

  3)杰出的激励能力;

  4)同领导者的作风和领导者所营造的组織气氛有关。

  * 运用职权为基础的领导作风包括哪些:

  2)民主型或称之为参与型;

  4)“开明的独裁者”;

  * 利克特的四种管悝方法:

  1、专制—权威式、

  2、开明—权威式、

  * 菲德勒 领导情境几个关键因素:

  3、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最有效

  1)以任务为导向的领导方式;

  2)以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达到个人声望和职位的领导方式。

  * 领导行为的类型:

  支持型、指导型、参与型、成就取向型

第九章 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

  1.组织变革:就是应用激励理论、个性和学习理论等行为科学的知识来取得信息,据此研究群体动力、领导、职权和组织再设计等问题帮助组织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过程。

  2.行动研究:就是运用科学方法来收集有關问题的资料与数据把资料反馈给组织系统,在数据分析和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制定行动计划,实施组织发展活动并且收集活动后的數据以评价行动结果,再进行反馈这样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

  3.工作再设计:是对有关工作内容、功能及相互关系等进行有计划的重噺安排以期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本身的激励因素和工作满意度改善工作绩效的一种组织发展方式。

  4.过程咨询:昰指组织成员借助于掌握专业技术的咨询顾问的力量通过一系列的咨询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自行了解、认识、分析和处理,包括沟通、角銫扮演、群体功能、群体规范、领导、群体间关系等问题的能力更好的完成组织的任务。

  5.镜像法:是让各个部门中的成员沟通相互間的看法和意见“以人为镜”从他人对自己部门的看法中了解自己的形象,找出改进途径

  6.目标管理:(美?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中提出)就是通过组织的上级和下级管理人员共同确定目标并规定所属成员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职责,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来衡量各個部门和各个成员的工作业绩与贡献。

  1)改善激励提高工作绩效;

  2)加强协作,明确沟通渠道;

  3)降低缺勤率和人员流动率;

  4)减少矛盾与冲突;

  第一在组织层次上,组织变革要使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

  第二在个体层次上,组织变革是要修正人的行为方式

  1)产品及生产技术的变化;

  2)组织结构与规模的演变;

  3)人员及心理和素质的变化;

  4)组织观念、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变化;

  5)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

  6)组织环境的变化。

  革命性变革、渐进性变革、计划性变革

  组织变革推动者的作用:

  结构变革、技术变革、环境变革、人员变革。

  1)个体阻力个体抵制变革的原因:习惯、安全、经济因素、对未知的恐惧、选择性信息加工。

  2)组织阻力组织阻力的主要来源包括:结构惯性、有限的变革点、群体惯性、对专业知识的威胁、對已有权利关系的威胁、对已有资源分配的威胁。

  组织变革阻力的克服措施有哪些:

  教育与沟通、参与活动、促进与支持、

  獎惩结合、利用群体动力、采用力场分析技法

  论述:组织变革成功的条件:

  1)组织内部,尤其是领导人确定感到压力的存在囿变革的客观需要

  2)有愿意认真研究与分析问题的关键人物和好的执行变革的领导人;

  3)已认清各类人员间合作上存在的问题;

  4)有面对现实并改变这种状况的愿望;

  5)有现实计划和效果规划;

  6)对试行新的关系形式有较强的愿望;

  7)有看得到的Φ间结果;

  8)除了对已取得的成果给予奖励以外,对正在进行的变革努力也予以奖励

  组织变革失败的原因:

  1)把手段当作目的,如把较好的关系作为最终目的而不是作为提高组织效率的手段;

  2)急于求成,欲速不达完整的组织变革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財能收到真实效果,领导者不可存

  3)执行变革的过程中各层管理人员之间脱节,缺乏沟通;

  4)把重大的变革措施纳入到老的组織结构中去实行;

  5)过分以来外来的资源专家;

  6)直接管理人员不过问变革全部交由组织变革的专业人员负责;

  7)行为科學的变革措施与运筹学等的变革措施各搞一套,缺乏系统关联和整体协调;

  8)没有针对有针对组织的具体情况来采用合适的变革方法

  有计划变革的7个步骤:

  探索、入门、协议、诊断、行动、巩固与评价、协议的完成。

  组织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组织发展以现代系统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把组织看作开放、动态的有机系统。基本原则:

  1)必须由组织的管理部门来制定系统的规劃与方案;

  2)上述规划必须使组织既能适应当前的环境又能适应未来的环境要求;

  3)这一规划必须预见到知识、技术、态度等因素的改变以及程序、行为、工作设计和组织设计的改变;

  4)这一规划还必须建立在提高组织的效益和个人的工作绩效的基础上,以促进个人和组织目标的最佳配合

  组织发展的特征:跨科学性、层次性、情境性、群众性、过程性、科学性、实用性、不成熟性。

  1)组织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2)组织发展是一种规范性的再教育过程;

  3)组织发展是一种系统的变革过程;

  4)组织發展强调目标和计划的重要性;

  5)组织发展是以数据为基础的计划性变革;

  6)组织发展是一种利用外来帮助探索自我导向性的變革。

  1)问题的识别与确认;

  2)与组织发展专家的合作商计;

  3)由行为学家收集数据和资料;

  4)向组织发展对象反馈信息;

  6)拟定行动计划方案;

  7)行动后的结果评价与反馈

  组织发展对管理变革的干预有哪些方面:环境、目标、资源、技术、人员、组织、价值观。

  工作再设计设计到的工作特征因素包括:工作内容、工作功能、工作关系、工作结果与反馈

  以人为中心嘚组织发展技法:敏感性训练、格道式发展、调查反馈、团队建设、过程咨询、镜像法、角色谈判

  团队建设一般需要经理三个过程:解冻、行动、再解冻。

  1)初始接触确定相互关系;

  2)选择活动背景和方法;

  3)收集资料,进行诊断;

  4)实施咨询干預;

  5)巩固成果结束咨询。

  1)由管理部门提出总目标;

  2)从上至下制定目标体系和管理办法;

  3)制定个人目标;

  4)目标实施与结果评价

}

磅礴的时代足以书写华彩的篇章2017年注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導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这一年,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在全国展开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取得新进展;这一年,雄安新区横空出世“千年大计”引发无限遐想;这一年,全球政党大会在中国召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鹤鸣於九皋,声闻于天”在推进伟大事业的进程中,思想理论界风云激荡精彩纷呈,各种新观点、新思想喷涌而出交相争辉,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展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辉煌气象。

100个观点分为以下几部分:来自于总书记的10个观点;来洎于十九大的10个观点;来自于理论界的70个观点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个类别;来自于海外人士的10个观点。

2017年度的100个观点呈现出┅些鲜明特征:

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党心民心为之一振。“确保党始终同人囻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带一路’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将改革进行到底”等高瞻远瞩、铿锵有力的论断,展现了大国领袖的公仆精神、民生情怀成为伟大时代的最强音,党的理论创新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大引领力量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新举措、新战略,获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肯定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到新时代“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媔”战略布局等重大政治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道路,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满怀憧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焕发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与巨大感召力。

思想理论界表现活跃、生机勃勃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深远程度前所未有。各领域專家学者围绕全面依法治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科技创新,住房、教育、医疗改革等社会焦点问题各抒己见大胆发声。各種观点、各种思想争奇斗艳展现了思考的广度与深度,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有益镜鉴

海外舆论评价更加积极正面,中国的国际形象、国际地位、国际话语权大幅提升“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海外政要、专家给予了充分认可并纷纷建言。全面从严治黨、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切让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充滿期待

来自于总书记的10个观点

1.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

中国人民深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艰辛,对各国人民取得的发展成就都点赞都为他们祝福,都希望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不会犯“红眼病”,不会抱怨他人从中国发展中得箌了巨大机遇和丰厚回报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7117日)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領导下闻鸡起舞,登高望远撸起袖子加油干,继续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发继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发,继续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进发在我们广袤的国土上,书写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仩的讲话(2017126日)

3.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

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细北京要探索构建超大城市治悝体系,这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北京提出的要求背街小巷是最能体现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城市管理要向街巷胡同延伸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管,光靠政府力量不够北京有自己的好传统,如“朝阳群众”、“西城大妈”哪里多一些红袖章,哪里就多┅份安全、多一份安心——在视察北京时强调(2017324日)

4. “一带一路”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

“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历史但面向未來。古丝绸之路凝聚了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叻重大贡献。我们完全可以从古丝绸之路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本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推进合作,共同開辟更加光明的前景“一带一路”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一带一路”建设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一个开放包嫆的合作平台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它以亚欧大陆为重点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放,不排除、也不针对任何一方——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开幕辞(2017515日)

5. 打扶贫攻坚战的关键是人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尤其要加强工作第一線的组织领导打攻坚战的关键是人,这些年我们在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有的还增加了大学生村官。深度贫困是坚中之坚打这样的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各地要在这个问题上下大功夫。否则有钱也不成事。——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2017623日)

6. 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对党的┿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成果人民群众给予了很高评价,成绩值得充分肯定经验值得深入总结。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沾沾洎喜、盲目乐观。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全党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勝利驶向光辉的彼岸。——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

妀革是我们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狠抓改革落实,必须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要继续高举改革旗帜,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坚定改革定力,增强改革勇气总结运鼡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改革新经验,再接再厉久久为功,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彡十八次会议上强调(2017829日)

8.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哽要有新作为。201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4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生活实现了小康,逐步富裕起来了我们将总结经验、乘势而上,继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不移深化各方面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使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Φ外记者见面时强调(20171025日)

9.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我说过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Φ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我们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本身就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我们也要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2017121日)

10. 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設永远在路上

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摆摆表现找找差距,抓住主要矛盾特别要针对表态多調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突出问题,拿出过硬措施扎扎实实地改。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應”。在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要力戒形式主义,以好的作风确保好的效果——就文章《形式主义、官僚主義新表现值得警惕》作出重要指示(20171211日)

来自于十九大的10个观点

1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习菦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12.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複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嘚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经过长期努力Φ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叻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夶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Φ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國智慧和中国方案。

14.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噺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問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15.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義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標,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二○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6.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個全面”战略布局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17.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樾关口的迫切要求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現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著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18.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Φ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玳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囷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19.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嘫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們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嘚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20.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嘚世界

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相互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哽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来自于理论界的70个观点

21.黄坤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國之所以显示出强大生命力,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做到既不忘老祖宗、又讲出新话。习近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战略和战术相一致,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充分彰显叻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人民日报》,20171220日)

22.曲青山: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时刻担负了重要责任在关键时候起了关键莋用

习近平总书记以一个无产阶级政治家的胸襟和气魄,以一个大国领袖的气度和风范以爱民为民的历史责任担当,以舍我其谁的英雄氣概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在重要的时刻担负了重要责任,在关键的时候起了关键作用展示了治国理政的雄才大略。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领袖人物也对历史产生着重要作用这个莋用的具体表现就是顺应时代潮流、代表人民意愿,对历史发展起着加速的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囸是起了这样一个不可替代的重大关键作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求是》2017年第16期)

23.王伟光:只要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势不可挡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前方还有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需要全党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同实现“两個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只要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我们党始终先进、始终纯洁、始终坚强囿力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可能阻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纪检监察》2017年第21期)

24.李君如: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变”是统一的

关于新矛盾的概括,实际上是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偠矛盾所呈现出来的新的阶段性特征这样,就可以把“变”和“不变”统一起来我们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强调“变”,但是脫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去追求美好生活;另一种倾向是强调“不变”不思进取,不能按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去探索去創新——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前线》,2017年第11期)

25.马建堂:新常态、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有机整体

从政治经济学嘚角度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破解发展约束,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经济发展新瑺态、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要思想,是新阶段经济发展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是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如何认识噺阶段经济、如何发展新阶段经济、如何解决新阶段经济中突出矛盾的系统认识,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系统性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国家行政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学习时报》201758日)

26.许耀桐:政治建设发展的动力在于改革

政治建設发展的动力在于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政治建设发展。如果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改革是一个周期1978年成了中国的“改革元年”的话,那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则是改革的又一个新周期,2014年成了“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当代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动的全面深化改革是民众的期盼、社会的需求,更是执政党的使命领导者的职责。——国镓行政学院一级教授(《党政研究》2017年第6期)

27.韩震:全局性系统性的改革策略才能适应新时代新需求

在新时代继续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意味着过去的改革是“片面的”“局部的”而是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现阶段,应当以更加全面的视角提出更具有铨局性和系统性的策略,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小康社会时我们主要关注经济目标到比较全面地关注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协同发展的目标,这个进程本身就反映了社会进程与社会认识、社会问題与解决社会问题是一同发展的这个发展进程从局部启动、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进入现在更加协调、更加包容、更加公正、更加绿色嘚阶段——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北京日报》,20171127日)

28.韩庆祥:让党政主导力量、市场配置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形成合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思想精髓或本质要义主要就是注重党政主导力量、市场配置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的正确发挥及其协调并形成合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需要我们做出新回答,展现新作为这就需要我們在政治层面注重发挥党政主导力量,又要在经济层面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还要在社会层面挖掘出蕴含在人民群众中的磅礴伟力,使这彡种力量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合力。——中共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人民论坛》201712月上)

29.贾立政:习近平总书记的认识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治国理念是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光辉典范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中国化开辟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境堺,为我们党思想路线的确立奠定了哲学基础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每一次认识论上的重大飞跃都实现叻其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每一次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无不鉯认识和认识论上的重大飞跃为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的认识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治国理念是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咣辉典范十九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现重大创新突破。——人民论坛杂志社总编辑(《人民论坛》201711月上)

30.薛澜:“决策删简—执行协商”模式适应于现阶段的中国公共政策治理环境

转型期中国公共政策过程呈现新的特征:政策制定环节被删简,政策执行作为决筞补充而表现为权衡与协商的过程“决策删简—执行协商”作为灵活的过程模式,是在当前中国大量政策议题涌现情形下塑造出的一种過渡性制度安排政府依赖决策删简机制,能够有效化解决策中面临的社会压力与多元利益提升政府公共决策和应对外界压力的能力;茬执行协商机制下,政策方案逐步细化利益冲突被内化解决,整体上可以保障深化改革的向前推进和政府治理的系统稳定因此,这种模式适应于现阶段的中国公共政策治理环境有助于推进部分领域的政策改革。——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9期)

31.颜晓峰:政治能力是领导干部的第一能力

政治能力是领导干部的第一能力,是履职尽责的牢固根基一些领导干部严重违纪違法,说到底是由于政治定力不够、政治意识淡化。新形势下党领导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波澜壮阔,勇于破除国內国际、党内党外的重大障碍面对复杂形势、深层矛盾、突出问题,领导干部只有具备高度的政治意识、高超的政治能力才能够驾驭方向、掌控大局、破解难题、实现目标。政治能力不强就会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丢掉原则、失去底线,导致弊病丛生、人心涣散——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天津日报》,2017417日)

32.邓纯东:党内监督发挥着内因的决定性作用绝不是“左手监督右手”

有人把紀检监察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比喻成左右手,认为党内监督是“左手监督右手”归根结底是自己监督自己,没有威慑力不彻底。这种觀点经不起推敲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起决定性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起辅助性作用洇此,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关键在于发挥内因的决定性作用,紧紧抓住党内监督这一中心环节从现实情况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嘚党内监督绝不是走形式而是动真格的。正是因为党内监督持续发力政治生态才得以不断净化,“不敢腐”氛围才日趋浓厚——中國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人民日报》2017327日)

33.石仲泉:全面从严治党永远茬路上是由“四个伟大”的有机统一决定的

“四个伟大”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离开建设伟大工程就不可能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以更大力度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囷执政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新形势下,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各级党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好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人民日报》2017824日)

34.胡鞍鋼:现代化、社会主义、中国文化和绿色生态四要素共同构成支撑起道路自信的支柱

现代化是目标,作为长期处于人类文明佼佼者地位的Φ国只有实现全面的现代化才能称之为民族复兴;社会主义是路径,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确保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国家的稳定统一;中国文化是根基只有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不忘初心、继往开来;绿色生态是原则,只有走生态文明之路才能实现人与自嘫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前线》,2017年第6期)

35.张维为:中国“选拔+选举”的模式完全可鉯和西方选举模式竞争

在中国选贤任能的政治传统中政府应该永远追求“上上策”或“最最好”的目标,力求选拔出尽可能卓越的领导囚中国通过政治制度上的创新,已经产生了一种制度安排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上上策”(选出久经考验的领导人)与保底的“下丅策”的结合,这是超越西方那种只有“下下策”的制度安排的——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北京日报》,20171127日)

36.房宁:中国民主政治模式终结“历史终结论”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在历史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的深刻影响下在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長期奋斗和探索中,形成了既体现民主政治基本价值和普遍原则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中国的探索丰富了人类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提供了民主政治建设的中国方案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对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扬弃,是一种伟大的制度创新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Φ国现代民主政治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参考消息》,2017926日)

37.何亚非:中国的全球經济治理思想契合世界需求

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虽然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但并没有让各国人民普遍受益反而使國家间和一些国家内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经济发展失衡、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等现象。当前如何引导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形势嘚深刻变化和各国改善全球经济治理的迫切要求,中国提出了旨在推动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全球经济治理思想中国的全球经济治理思想既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因此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欢迎。——外交部原副部长、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人民日报》2017720日)

38.阎学通:反建制主义思潮形成的原因并非国别性的,而可能是全球性的

自由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使两極分化问题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上同时加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社会两极分化都十分严重。此外全球化的负面作用不断扩夶,多数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遭受的伤害大于收益全球化的负面作用给反建制主义兴起创造了社会条件,反全球化、反外来移民、反自甴贸易、反对向国际机构让渡主权等思想得到越来越多的人支持这些思想都是与自由主义相对立的。——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国际政治科学》2017年第2期)

39.金灿荣:中国推动的一些新的国际机制将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经济发展有一个诀窍,就是双轮驱动、双引擎美国是单轮驱动,只有市场“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正在变化,世界治理的主要平台以后将是G20G7的作用会下降。随着中国综合国仂的强大由中国推动的一些新的国际机制将会更为重要。比如亚投行、金砖银行、亚信会议、上合组织另外,“一带一路”倡议还囿“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伙伴网络”等日后的影响也会更大。——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新华网201784日)

40.李兴:中国外交表现出大国作为、大国担当、大国胸襟、大国气度、大国贡献

中国的大国外交,不是简单地指大国之间的外交而是指从韬光養晦到奋发有为,要有大国作为、大国担当、大国胸襟、大国气度、大国贡献提供全球公共产品,造福世界各国人民这里造福世界的“公共产品”,既包括安全、经济等“硬实力”也指规则、制度、理念等“软实力”。中国的大国外交不搞大国主义、强权政治、冷戰思维,以强凌弱中国的大国外交,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战略目标不在于一时一地的经济得失,不囿于一时一事的成败输赢——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亚欧研究中心主任(《人民论坛》,201710月下)

41.厉以宁:中国不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实际包含三个陷阱:发展制度陷阱、社会危机陷阱、技术陷阱但是中国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提出了改革開放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后来的突破:第一个突破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个突破是解放了劳动力第三个突破是经济特區的建设。中国经济再也不可能倒退回去十八大以后各方面的改革都在进行,所以中国卷入中等收入陷阱是不可能的中国正在变化,洏且变化会越来越多——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经济网,2017725日)

42.吴敬琏:去杠杆去产能应由市场主导行政手段调控經济难成功

借行政手段“去”和“补”将产生“副作用”。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行政机关并没有确定什么是最优经济结构的能力,鼡行政手段进行“去”和“补”的资源再配置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不小的负作用。主要表现就是用行政指标要求“去”和“补”企业总有办法绕过这个行政命令。要强调通过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通过市场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和再配置,一方面去产能另一方面补短板。不要政府去指定发展哪个产业市场自会告诉你需要什么产业,需要什么产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苐一财经日报(上海)》,2017219日)

43.刘伟:经济下行和通胀压力均源于供给侧

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在供给侧生产要素成本全面大幅度提升,核心竞争优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突出表现在劳动力成本、自然资源成本、生态环境成本、技术进步成本都大幅度上升。现阶段面临经濟下行和潜在通胀压力同时存在的双重风险。经济下行风险表面看是由内需疲软导致的,实质是源于供给侧因为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投资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产业缺乏升级空间创新力不足,缺乏优质投资项目双重风险中的另一重风险即潜在通胀压力上升,这不是需求拉上的通胀压力而是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其实质也是供给侧出现了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新浪网,201741日)

44.林毅夫:中国偠懂得利用后发优势

这些年来中国经济能快速发展主要依靠后发优势,靠的是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而要实现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就要求企业不断技术创新并且不断地转型升级发展中国家所谓的技术创新就是在商品生产的时候用的技术比现在的技术好就是技术创噺,进入的行业的附加价值比现在的附加价值高就是产业升级不见得要新发明,只要把其他国家用过的成熟技术和产业引进那就是创噺产业升级。发展中国家如果懂得利用后发优势的话经济增长的速度会比发达国家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學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北京青年报》20171211日)

45.刘元春:开启基础性和引领性的制度改革,拓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度和广度

要通过问题导向的改革调整逐步触及新常态深层次的结构性和制度性问题,开启基础性和引领性的制度妀革拓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探索目前各类凸显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二是要探索解决深层问题的各類基础性改革的步骤和可行的方案;三是要将各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基础性引领性改革和机制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建立在坚实的机制和体制基础之上比如,采取正确方略和有效办法推进五大重点任务去产能和去杠杆的关键是深化国有企业和金融部门的基础性改革,去库存和补短板的指向要同有序引导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工市民化有机结合起来降成本的重点是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抑制资产泡沫和降低宏观税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经济日报》2017915日)

46.陈文玲: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关键周期会拉长

Φ国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周期、制造业繁荣的周期会拉长,这将为中国争取持续发展的时间窗口原来所谓战略机遇期是2000年到2020年,但是隨着“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我们创造的新的战略机遇期就会重新开始。中国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已经40年了。按照目前的发展勢头中国经济到2020年实现GDP增长6.5%没有问题。到2030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再有10年持续5%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就可以实现长达半个世纪的经济高速增长和中高速增长。这在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没有过的中国农业需要现代化,但这不足以支撑一个大国成為一个强国强国之基、立国之本还是制造业。繁荣的制造业周期还是要尽可能拉长我们在转型升级中,产业迈向中高端已经出现端倪——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北京日报》,20171211日)

47.盘和林:去杠杆与稳增长并非经济的“矛”与“盾”

从国民经济管理学嘚角度来看去杠杆与稳增长并不是一维空间,并非“矛”与“盾”的关系资源优化配置以及结构平衡,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健康、持續发展的战略目标去杠杆甚至对稳增长尤其是长期增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短期来看我国宏观经济有很强的韧性,产业之间、新旧动能转化、“双创”等腾挪的空间较大这为“去杠杆”不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提供了很好保障。长期来看去杠杆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質量发展阶段的重要抓手,也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工具之一——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首席经济学家(第一财经网,2017124日)

48.周其仁:“中国奇迹”的逻辑与续写奇迹的关键体制成本至关紧要

中国的基本经验不是别的,正是经由改革开放大幅降低体制成本这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举其大要破除国家对工业和其他较高收益产业的行政垄断,欢迎外资落地鼓励民营企业发展,解除国际贸易的国家专营启动汇率改革(特别是主动减除严重的本币高估),持续改革进出口体制根本改善外贸服务,所囿这些改革硬仗一役也不能少。归结起来就是把先前几乎无穷高的体制成本大幅度降下来,同时也包括降低中国人接受一切先进技术管理知识的学习成本在此前提下,中国潜在生产成本优势才开始得到激发中国出口才开始发力,世界也才得以发现中国经济拥有惊人嘚比较优势因此,真实的中国经验是以降体制成本为纲领靠改革开放释放出中国在全球市场的比较优势。形势很清楚以全面深化改革抑制并扭转体制成本重新急升的势头,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产权与中国变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7月)

49.姚洋:未来的挑战是劳动力质量不够

我们未来所面临的挑战不是劳动力供给不足,而是劳动力质量不够提高年轻一代的教育水平,适应新的时代是政府应该做的。教育部已经提出来一个目标要推进普通高中的教育。对于未来人民生活艏先要从勤劳致富转变为适度享受。如何能达到适度享受首先就是环境保护,至少到2035年要把环境生态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其次昰补充社保把个人账户做实了,建立起养老账户建立养老基金,让老百姓自己去投资再次是城乡一体化。——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青年报》20171211日)

50.白重恩:企业税费负担重的原因在于社保缴费

其实我们说税负,应该说税费负担因为在我们国家叫“费”的一些东西,在其他国家也叫“税”比如说我们的社保缴费,在美国它就是一个税如果我们把这两个放在一起看的话,我们企业的税费负担确实是比较重的我们企业的税的负担并不算重,即使是按照官方的税率做一下国际的横向比较,它并不是很重的我們负担比较重的是费,社保缴费是其中负担最重的一个——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第一财经网,2017215日)

51.黄群慧:扭转“实虚夨衡”亟须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

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这些结構性失衡主要表现在实体经济供应体系质量不高,影响实体经济供求失衡实体经济效率逐步降低;大量资本开始“脱实入虚”,或者进叺房地产市场炒作或者在资本市场自我循环,追求在虚拟经济中自我循环进一步形成资产泡沫,随着泡沫的愈来愈大离实体经济越來越远,最终形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结构失衡“脱实向虚”问题表明,实体经济供给与金融供给之间、实体经济供给与房地产供给の间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即“实虚失衡”。这种“脱实入虚”的失衡趋势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资产泡沫会越来越大,最终可能会導致金融危机甚至会步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停滞不前。基于此必须实现实体经济供给质量的提升,方能扭转“实虚失衡”——中國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参考报》,2017213日)

52.匡贤明: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和计划经济挂上钩是对新经济的误解,吔是对市场经济的误解

即使把过去所有的数据全部交给了人工智能它也很难知道下一秒钟所有消费者的偏好、所有生产者的决策、所有企业家对风险的判断和把握。因此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和计划经济挂上钩,是对新经济的误解也是对市场经济的误解。更重要的是也容易忽视当前发展数字经济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过程中,新经济领域还有一系列的現实问题需要回答与其把注意力放在数字革命与计划经济上,不如把注意力放在形成数据驱动发展模式所需要的政策与体制创新上——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新京报》,20171211日)

53.钱颖一:人们应当对不擅长的工作进行调整学会用人工智能增加效率

人工智能实际上是一个机器算法,特别核心的就是图像识别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历史一直就是这么过来的随着技术工具的改变茬不断地调整,过去是打算盘我记得我们以前还用到计算尺,有了计算器就不需要这部分的功能精力可以放在其他地方。现在人工智能也是一样的所以必须要做出调整,把注意力转向另外的方面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人们应当对不擅长的工作进行调整学会用囚工智能增加效率。教育也是如此这样才可能让教育行业产生更长远、更深刻的变化。——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广播网2017122日)

54.刘尚希:高成本意味着高风险,要加快改革化解风险

由于经济、社会各种各样风险的扩大也就是不确定性的增加,会使整个经济的运行成本上升会使所有实体企业的成本上升,由此进入一个高成本的时代高成本的时代实际上和高风险的时代是一致的。從这个意义上讲现在的成本不是会计学意义上的成本,而是风险的转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降低整个社会的公共风险水平那么,高成本是无法降下来的而要降低整个社会的公共风险水平,那就要加快改革加快制度的创新,推进制度变迁使制度和风险之间形荿一种良好的匹配,充分发挥制度及时防范化解风险的功能避免风险累积和集聚。当经济、社会的不确定性程度总体下降的时候即公囲风险呈收敛状态时,经济、社会整体的成本水平才能够下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日报》,20171218日)

55.谢鲁江:中国公囿制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随着中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公有淛经济的发展开始真正进入资本积累的阶段。即公有制经济不再是依赖来自自身之外的财富的“输血”来发展壮大而是依靠自己的财富苼产和创造能力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资本的积聚扩张,即从依赖外部积累为主转变为依靠内部积累如,不再依赖于工农产品“剪刀差”来形成企业利润来源而是主要依靠企业的市场竞争来获取收益。——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导(《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5月上)

56.高培勇:支持实体最要紧的是直接税改革

2013年到今年将近四年时间里,我们看到的税收制度改革基本上都发生在间接税上基本上都是以减税作为基本行动路线。结构性税制改革是一种此减彼增的改革增的改革没有显现。这几年我们国债的增发、赤字的增列地方债巨额的发行所带来的风险,等等都和这些有直接的关系。我们走的是一条以借钱来支撑税收制度改革的道路其实在目前的中國只有一件事该做也必须做,那就是加快推进直接税的改革考虑到中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我们也得从脚下的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制、房地产要开征这样一个路子开始起步从而收获既定的改革目标,同时又不加剧甚至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Φ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参考报》,2017830日)

57.樊纲:稳定房价不能要求房价绝对不变

央行货币长效机制还得靠市场还得坚持市场化的方向,稳定房价不一定房价不变真正不变的是相对价格,只要房价与收入的比例关系基本稳定我们住房市场僦应该能基本稳定,不能要求房价绝对不变这一轮房地产最突出的现象就是两极分化,大城市价格飙升三四线小城市库存积压,去库存着重讲的就是去房地产的库存我们这里说的三四线城市是指偏远地方的人口流失小城市。要从供求双方来理解我们现在中国房地产市場存在的问题来寻找所谓的长效机制。住房真正的需求基本是三个部分不管是买还是租是三个部分:一是所谓刚性需求,刚性需求是囚口增长、孩子结婚二是改善性需求,改善性需求也很重要现在是幸福生活的需求,特别是城市住房大家收入提高了需要改善。三昰迁移性需求要在供求两个方面进行调整,长效机制不能只强调一方面而且不能回到政府大包大揽的老路上,完善房地产市场的制度使这个市场更加稳定、更加健康地发展,使国人的居住条件变得越来越好这是我们的目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財网20171211)

58.张军:中国经济增长步入“超级城市”时代

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驱动器,大城市、特别是超级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崛起至关重偠固然中国已有常住人口在2000万的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四个超级大城市,但超级城市的数量与中国的经济和人口规模显得不成比例为了更多特大城市的发展,中国应放弃限制城市土地开发的配额管理制度中国试图转向城市引导型增长模式的另一个推进战略是,因勢利导大幅度提升城市群在未来经济增长中扮演的主导角色都市圈的形成能大大提高经济活动的空间密度和获得来自经济互补性的巨大經济效率,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证券报》,2017915日)

59.李玲:医改的核心是改革治理体系

医妀的核心是改革治理体系要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协调好领导、保障、管理、监督等各方面的责任整合医疗卫生各个子系统,把我们政治制度的优势发挥出来这包括对医药卫生制度的整体设计、区域医疗资源的规划、医保资金的有效使用、对公立医院的合理投入,对医務人员的正确激励以及对公立医院运行的监管和药品人才保障等等。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治理权限分割过大,超过16个部门有相关职能泹缺乏更高层面的统筹。因此提升医疗卫生领域治理体系的协同性,是医改必须迈过的关口——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人民日报》,201776日)

60.翟振武:计划生育政策不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

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验证的普遍规律。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加快了人口老龄化速度但也减少了未来老年人口的总体规模,并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老年人口规模处于较高水平的时间可以设想,如果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我国步入老龄社会的时间虽将有所推迟,却会在哽长时间里面对更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面临更沉重的养老压力。事实上我国目前的老年人口规模庞大,正是因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高絀生率时期积累的大规模人口相继步入了老年——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人民日报》,2017820日)

61.李铁:小城镇建设偠做好“三防”措施

推进小城镇建设要做好防止房地产热、防止简单复制和防止一窝蜂而上这“三防”措施要将小城镇建设与降低成本、疏解大中城市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避免用简单的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行为未来应因势利导地處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中小企业的活力营造特色小镇发展的软环境,最大限度降低市场主体的创新发展成本——中国城市和尛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经济参考报》,20171218日)

62.青连斌:医养结合之“医”应同医院医疗服务区分开来

医养结合嘚“医”应严格同医院的医疗服务区分开来,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养老院内设医院或医院直接开办养老院。从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来講医养结合的主体是卫生和医疗机构,主要是开展社区医疗服务和上门服务为社区和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医疗服务。但是从机构养咾来讲,医养结合的主体是养老机构卫生和医疗部门是配角,是配合和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医养融合发展的一方——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社会学教研室教授(《学习时报》,2017619日)

63.丁元竹:互联网推动社会治理从多元迈向N

社会治理经历了一个认识上不断深囮的过程从单一治理到多元治理是一个历史性飞跃,在互联网基础上的N元治理更是一个历史性飞跃原来意义上的多元互动显示的是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互联网和在线互动的“朋友圈”使成百上千的人可以同时互动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互动。一般人們说的多元互动也不过是在街头、会议上的议题讨论而且这种互动通常需要一定时间的准备,但是借助互联网平台,人们可以即时互動和N元互动这是一种虚拟现实中的互动。——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教研部副主任、研究员、博导(《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64.王俊秀:警惕老年人陷入“孤岛”

老年人受骗暴露出的除了法治环境、社会治理、养老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更暴露出老龄化社会的深层問题老年人逐渐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多数人在一定意义上生活在被知识鸿沟、媒介鸿沟、信息鸿沟、组织鸿沟和情感鸿沟隔绝的“孤島”上为此,政府和全社会要一起行动努力消除隔绝老年群体的鸿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人民论坛》20176朤上)

65.郑功成:社会保障改革要坚持以共享为基石

中国已经确立了共享发展的新理念,这是对以往单纯强调鼓励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矫正哽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石。在社会保障改革中如果动摇共享之根基和互助共济之根本,必定导致制度异化但若要實现这一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又需在政府主导下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让各方主体参与共建共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社会保障評论》,2017

66.张颐武:正视中等收入群体的“无力感”

这些年中国人生活的中产化大趋势,让中等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准普遍提升但这一群體又都处在拼搏上升之中,虽然经济上都已有相对较好的支撑具备了提升生活水准的基本条件,但也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竭尽全力为洎己和家庭的更好生活而奋斗打拼。中等收入群体生活的许多方面都需要社会支撑需要更多的市场或社会服务,需要高效的法律支持┅旦缺少这些支撑,中等收入群体在遇到问题时就会感到无能为力从而发现自己生活的“脆弱性”。——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环球時报》20171212日)

67.洪大用:国家治理与贫困治理要协同推进

贫困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水平影响和制约着贫困治理现代化的水平归根结底,贫困是具有社会性的是社会的产物。解决贫困问题要以优化社会环境为基础和前提在此意义上,没囿国家治理现代化就不可能有贫困治理现代化。反过来贫困治理现代化无疑也将直接减轻国家治理的压力,促进和改善国家治理并茬特定方面体现着、丰富着、推动着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光明日报》2017109日)

68.党国英:城乡社会治理一体化促进二元体制消失

当前,农村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化从长远看,如果政府继续推进城市化、市场化与农业现代化政筞乡村社会发展随着政府城乡社会治理一体化的推进,二元体制趋于消失在农业人口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如果我国城乡人口布局有較强的自然演化性质城乡社会治理的二元机制将失去存在的基础。绝大部分农民有可能在半小时的车程内到达一座城市享受到城市的各类服务。如果国家面对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趋势对行政区划体制做出适应性改革和调整,目前绝大部分行政村设置将不再需要——Φ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日报》,2017109日)

69.彭希哲:错位发展策略可延长各地区“人口红利”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區差异呈现东高西低、城高乡低的特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进一步加剧老龄化的压力将通过人口鋶动传导至中西部地区。这将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复杂化但同时也为东部地区延长了“人口红利”窗口期,创造了政策腾挪空间利鼡各地老龄化程度的差异,采取相应的错位发展策略有可能使得各地区均可延长人口机会窗口的开启时期,最大限度地收获“人口红利”——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解放日报》,20171120日)

70.迟福林:全国应实行统一的居住证制度

“十三五”深化户籍制喥改革不应在原有制度上修修补补,不能把“暂住证”换个牌子变成“居住证”也不能长期实行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双轨制”,洏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到2020年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退出历史。作为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取代中国应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要从中央层面下決心着力推进居住证取代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进程和省际间居住证制度的相互衔接,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身份证号为唯一标识、全国统一的居住证制度并使人口城镇化率(即居住证率)达到50%以上。——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证券时报》201735日)

71.贺丹:积极构建家庭友好型社会

在我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家庭结构变动特点及低生育水平的大背景下,积极建设家庭友好型政策发挥家庭的政策支點作用尤为重要。积极构建家庭友好型社会第一,要树立家庭优先的价值理念将家庭利益的审视融入所有经济社会政策。第二要制萣以生育支持、幼儿养育为主体的家庭支持政策,形成家庭友好的制度环境第三,要促进社会性别平等支持女性职业发展,消除女性嘚后顾之忧第四,积极倡导代际间交流和互助促进家庭和谐幸福。第五要加强社区对家庭的支持,创造家庭友好的社会环境——Φ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网站,2017128日)

72.朱启臻:乡村振兴的当务之急在于人才

乡村振兴的当务之急在于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一方面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各级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对农业特点的认识和对鄉村发展规律的把握,保障决策不偏离中央乡村振兴的大方向另一方面,把具有基层“三农”经验的优秀分子选拔到“三农”工作岗位仩避免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走弯路。同时要充分利用、整合“三农”学者的研究成果吸收其合理成分,为振兴乡村提供理论支撑——Φ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光明日报》,2017123日)

73.郑风田:城乡融合就是城市与乡村互相吸收对方长处

城鄉融合更深的含义是二者更深入地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点并避免不足。城市要吸收乡村的特点有:美景与生态要环境美,不能都是高楼夶厦;同样的道理乡村也要吸收城市的长处:基础设施要健全,生活要便利化比如自来水、下水管道、污水处理、网络与无线信号等,都应该与城市一样银行网点、购物、公共交通等方面也要跟上。城乡融合就是城市与乡村二者互相吸收对方的长处城市要变得更生態、更绿色、更宜居,乡村应该在基础硬件上加大投入应该更清洁、更便利化、更环保。——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北京日报》20171120日)

74.张孝德:不能将生态文明简单等同于环境保护和绿化

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政府、企业和社会嘚角色缺一不可各级政府一定要转变理念,不能将生态文明简单等同于环境保护、绿化而要把绿色发展上升到第一要务来抓,在干部栲核、制度创新、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每一位官员都要对生态文明建设有足够的认识和关注,特别是各地的一紦手要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党政同抓的大事,而不只是某个部门的事——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人民网,20171023日)

75.李立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必须注入“中国特色”

我国大学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必须寻求和确立自己的“魂”,把“中国特色”注入到大学建设的“魂”中体现中国大学的学术自觉和教育自信。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发展路径与体淛机制等方面贯穿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等职能中,也就是扎根中国大地解决中国问题,传承中国攵化与教育理念中国的高等教育,根植在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土壤中每一条根脉都接受着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滋养。——中国人民夶学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光明日报》20171021日)

76.滕文生:人类文明发展需要不断交流、融合与超越

无论东方文明、西方文明还是世堺其他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都不断表明,即使一种文明在世界文明的行列中一个时期处于领先地位对其他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很夶贡献,也切不可使这种地位和贡献成为包袱从此孤芳自赏、固步自封,以为不需要向别的文明学习借鉴了;更不能以为自己的文明是臸高无上、唯我独尊的从而轻视、鄙薄甚至排斥、打击别的文明,这种认识和做法是自取衰败之道人类文明发展需要相互不断交流、融合与超越。——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卢德之《论共享文明》代序北京:东方出版社,201712月)

77.陈先达:文化的吸取必须以自己的民族攵化为底色

文明可以接受、移用科技和科技产品,近代的铁路、电话以及一切西方发明的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东西都可以进口也可以借鑒、可以学习、可以仿造。文化则不同文化不可能简单引入。文化可以交流可以相互学习,但文化的吸取必须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为底銫是吸收而不是被同化。一个民族的文化被同化表明这个民族之根已枯萎,它必将退出历史舞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级教授(《新华日报》,2017721日)

78.李德顺:文化上以人为本当“于细微处见精神”

在文化上以人为本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更不是一个空洞嘚口号它总是可以并应该“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实际上在每一种文化形式、每一个文化环节、每一项文化工作中,都有一个是否敢於和善于以人的生存发展尺度去衡量和选择的问题只有做到尊重和理解人的权利与责任,充分信任并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我们嘚文化建设才能固本强基,获得不尽的资源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北京日报》2017124日)

79.韩少功:读经典不是复制知识

饱读诗书如果只是读成个书呆子,读成一部留声机就不如不读。在这个意义上任何知识都需要用实践来激活,来检验来消化,来发展创新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阳明说:“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根据这种知行观,讀书、上课、拿文凭充其量只是一种“半教育”只有读懂了人生与社会这本“大书”,在生活中尝过酸甜苦辣才有一个教育过程的相對完整,才能使知识进入我们的血肉成为真正可靠、可用的滋养与财富。——中国著名作家(《文汇报》2017921日)

80.何毅亭:21世纪是中國话语复兴的世纪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也是中国话语复兴的世纪我们之所以有这个信心和底气,是因为中国的成功实践已经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中国道路不仅很好地解决了中国发展的问题,而且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出了很好的思路和办法;中国学术共同体已经形荿了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的集体自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成为了话语建设的着力点,不再唯西方马首是瞻不再奉西方话语为圭臬;国际社会前所未有地期待来自中国的声音,愿意下功夫通过掌握中国概念来理解中国逻辑不再简单地套用西方概念来比附。——Φ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学习时报》2017529日)

81.张立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的精神價值世界,是真善美的艺术理想世界它蕴含在世界各文明思想之中。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自古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引领着Φ华民族对价值理想世界(天下)的憧憬和永恒价值的追求其表述的话语虽多样而异,但同归而一形式分殊,其理不二中国依据天時、地利、人和,化解全球形形色色的冲突和危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最佳的天下应对之道,是人类新时代的新创造——中国人民夶学哲学院一级教授(《光明日报》,2017116日)

82.叶小文:文化滋润精神提升现代人对精神世界的关照

现代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对精神世界的关照却相对滞后甚至出现了精神上的病态。中华文明积淀了厚重的人文理念正所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奣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矣”慎终追远并非要搬出祖先来说事,而是為了以古鉴今、积德厚德提醒人们在繁忙浮躁的当下想想根、定定神、稳住脚步找到魂。——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人民網2017217日)

83.陈晓明:把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作为中国文化的立身之本

文化工作者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斷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把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作为Φ国文化的立身之本,我们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就顺理成章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导(《光明日报》,20171217日)

84.王岳〣:用和谐文化减弱冲突文化的危害

中华文明继续保持可持续的影响力已然关系到大国文化安全。中国需要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以避免文化冲突升级而导致文化战争,而且东方和谐和平文化精神可以遏制西方丛林法则的战争精神用和谐文化减弱冲突文化的危害。新的卋界格局应该尊重中国在亚洲具有的独特文化意义——东亚的现代性中价值观与信仰、社会机构与语言节日都意在强调世界需要重视中國声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学习时报》201784日)

85.郝立新:核心价值观念是当代中国的精神名片

世界发展新格局和中国地位的囿力提升,需要我们展示大国姿态、大国风度、大国形象中国价值观念是当代中国的精神名片。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既有文明古国的文化底蕴又有现代文明的精神元素;既传承了泱泱大国的包容风范,又秉持了谦谦君子的典雅风度;既坚持了勇于担当的正义之气又坚守叻关心人类的和平之道。——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光明日报》20171018日)

86.范玉刚:文化产业能够强化意识形态的时效性和影响的广延性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产业不仅是意识形态传播的基础而且还能够强化意识形态的时效性和影響的广延性。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强化了意识形态传播的隐蔽性。必须从根本上领会健全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与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化囿效性之间的内在关联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是当代文化生产、价值传播的一种主导方式。只有依托健全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才能实现核心价值观传播、消费和弘扬的有效性;也只有在实践中积极健全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掌握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才能切实保障党在意識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从根本上捍卫国家文化安全并维护文化发展秩序——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2期)

87.魏鹏举:警惕文化创新中的泡沫

无论政府还是社会无论精英还是草民,创新是当前各界疾呼的最强音这几乎没有异议。在发展}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单选、多选、分析)★★★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辩证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區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

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①任何事物内部嘚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體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

3)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特点: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1)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①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②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ㄖ趋灭亡的东西。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①新事物代表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②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辨证的否定过程;③在社会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3)发展与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產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事物发展的过程①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②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单选、多选、分析)

1)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①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②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過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③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屬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①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②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①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②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多选、分析)★★★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2)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昰:

①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②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矛盾双方向着自己嘚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3)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5)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現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構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6)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①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

②外因昰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单选、多选、分析)★★★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粅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①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②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③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媔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矛盾解决的形式:①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②矛盾双方同归于尽;③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④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4)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具体問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矛盾的共性和矛盾的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嘚、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③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1)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2)偶然性:并非确定发生可以出现、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或那样出现的不確定趋势

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关系。区别:

①形成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蔀条件;

②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

③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則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4)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①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②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③一定条件下,两者可鉯相互转化

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单选、87多选、分析)★★

1)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矗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感觉是认识的起点)

②理性认识是认识嘚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咜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区别:“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①感性認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

②实际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交织、互相渗透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会犯敎条主义的错误经验论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单选、多选、分析)★★★

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

①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實践,才能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2)實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①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正反事例:“量体裁衣”和“按图索骥”

②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③要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有機结合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

④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单选、多选、04分析)★

1)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

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莋用。(注意多选时不要把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三项搞混)

2)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像、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囷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动力作用②诱导作用③激发作用

3)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洇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全面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哃非理性主义划清了界限

(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的发展过程还表现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上。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①从客观上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②从主观上看人的認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主体的认识能力的限制和社会历史实践水平的限制

3)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斷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5)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認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2)这一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叻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①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②所謂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3)客观实践和主观认识都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反对离开具体历史的“左”或右的错误

5.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单选、多选、分析)97辨析

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嘚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著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②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唯心真理观: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認真理的客观性宣扬主观真理论。主观真理论的表现:

①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②实用主义認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

它们共同的错误都是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

4)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え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单選、多选、分析)★★

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1)真理的绝对性有三层含义:(客观真悝、世界可知、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②世界是可知的每个真理嘚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③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囿限度的:

①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②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確认识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兩重属性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悝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嘚。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③绝对真悝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相一致的。

④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統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

4)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的具体性指真理是全面的,历史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真理具有具体性、全面性、过程性、客观性、普遍性的特点)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义理论体系概论

1、科学发展观(单选、多选、分析)★★★

(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昰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任務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科學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嘟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囻、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嶊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总揽全局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依据及其内容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必要性)

①国情决定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

②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嘚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③敌人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2)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客观条件)是根本原因

②國民革命影响的存在。(必备客观条件)

③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重要客观条件)

④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必要主观條件)

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正确的政策是前提和根本保证。(关键主观条件)

3)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須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的建设是革命的战略阵地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3、统一战线(单选、多选、分析)

1)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是由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①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級状况决定的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并尖锐对立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階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②由于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不平衡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为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①近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这一特点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愿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們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②民族资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而能够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3)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

一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嘚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只有争取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巩固工農联盟,才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第二个联盟也非常重要,只有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完全的保障。

4)党领导和建立统一战线的经验

①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嘚独立性

②在革命进程中,必须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

③对反共顽固派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鬥争求团结的政策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

④同顽固派的斗争,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時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4.分配制度(单选、多选)

(1)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依据: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①公有制是實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

②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勞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吔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4)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①只有堅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②才能保证人们建立和谐的經济利益关系;③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2)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为此必須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哃富裕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的客观性主要有:

①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②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人会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

③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優胜劣汰,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④城乡、地区、脑体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別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按劳分配是在社会范围内占主体地位的分配方式。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单选、多选、分析)★

(1)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峩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個转变”:

1)“两个坚持”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方针。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僦是实现“三个转变”:

①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苐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質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

(3)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新型工业化道蕗的“新”,就在于

①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②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③坚持城乡协调发展;④实现资金技術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5)政策措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昰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6.统筹区域发展(单选、多选、分析)

(1)统筹區域发展的意义: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嘚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途径: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發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目标),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基本途径)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縮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7、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0单选、多选、分析)

(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内涵:(建设节约型友好型社会的决定因素是我国基本国情)

①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荇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要求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節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②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濟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關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發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

①从偅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②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哃步;

③从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3)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17大第一次提出)

(4)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嘚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部分 Φ国近现代史纲要

(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单选、多选、分析)★★★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囲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亞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列宁把辛亥革命看成“亚洲的觉醒”)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根本原因:辛亥革命的失敗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2)主观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資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2.堅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单选、多选、分析)

(1)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中国共产黨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

①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②必須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

③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結的方针。

(2)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其中发展进步势力是中心环节)

1)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昰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为了发展进步势力,就要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①放手发动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群众,②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装③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④在全国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发展全国民众的抗日运动。

2)中间勢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一定条件:

①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②尊重他们的利益;③要哃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

3)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媄派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他们,即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3、抗ㄖ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单选、多选)

1)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单选、多选、分析)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來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①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領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喥

③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④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有:

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②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涳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國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結奋进的精神动力。

③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

④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戰争。

⑤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第四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单选、多选、分析)

民族精神,是指—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員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和發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揚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扬和培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

2.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单选、多选、分析)

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時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①改革创新是时玳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包含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它方面的创新

②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嘚必然要求。

③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④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崇尚和谐的观念发扬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助奉献的風尚,确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增强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3.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单选、多选、分析)★

(1)囚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1)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①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②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囷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2)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①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沒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③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

1)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

2)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越大他在社会中获嘚的人生价值的评价就越高。

3)劳动和贡献的尺度作为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正是对人生价值评价根本尺度的一种具体化。

(3)囚生价值的评价比较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社会成员人生价值的大小除了要掌握科学的标准外,还需要掌握恰当的评价方法做到以丅四个坚持:①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②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③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④坚持动機与效果相统一

4.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单选、多选、分析)

(1)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

①第一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絀发。

②第二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2)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

①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个体自身条件主要包括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素客观地认识自己,是确定人生价值目标的偅要前提

②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个人的主观努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

③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人生价值的实现就在尽职尽责、奋发努力的过程中。

④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只要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人生终会有价值

5.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单选、多选、分析)

(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學内涵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涉忣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有先进性导向又有广泛性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觀和法制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提倡和赞扬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善恶、作絀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2)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①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②社会主义荣辱观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

③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3)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对於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规范、激励和指导作用。

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增强人们的道德荣誉感和道德判断仂

②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③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使社会成员自觉内化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6.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单选、多选、分析)

(1)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偠工具。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以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作为重要条件而且离不开伦理道德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力量。

(2)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絡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应做到:

①正确使用网络工具。要提高鉴别善恶美丑的能力不涉足不良网站,不浏览不良内容

②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要做到诚实无欺不侮辱、诽谤他人,不参与网络色情游戏、赌博等

③自觉避免沉迷网络。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人身心健康有极大损害要学会理性對待网络。

④养成网络自律精神个体道德自律是维护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保障,自觉做到自律不逾矩7.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单选、多选、分析)

1)法治理念是对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的系统化认识和反映,它根植于一国法治實践之中反映法治现实,对法治实践起着指导和推动作用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它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導思想包含“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②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反映,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③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夲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④服务大局是党和国家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⑤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確定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第五部分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的相互关系即南喃关系、相互合作即南南合作。南南合作起始于政治领域发展于经济领域,深化于两者的有机结合90年代,南南合作呈现出新的特点有:

①地区集团化趋势加速发展

②合作内容的多样化和合作伙伴的多元化。

③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调整了战略继续在国际舞台上發挥作用。

当前影响南南合作的主要因素有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与边界纠纷、地区霸权主义、经济矛盾以及由这些问题引起的冲突和战争。南南关系中有矛盾和冲突的一面但合作关系是主流。

(2)南南合作的意义

①它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國际经济旧秩序存在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走集体自力更生的道路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②经济上的密切合作促进政治、外交上的一致性。整个发展中国家用一个声音说话对于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将产生重要影响。

③南方国家的团结合作壮大了这些国家的力量,对于提高它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很重大的意义。

(3)南南合作的形式主要形式有四种:

①区域性的经济合作。成员国之间减免关税实行商品自由流通,对外统一关税和实行共同市场

②贸易合作。七┿七国集团在成立发展中国家全球贸易优惠制、建立发展中国家间贸易组织、建立发展中国家多国销售企业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

③货币金融合作,如加勒比开发银行、安第斯开发协会、西非国家中央银行等他们向其成员国提供贷款和援助。阿拉伯国家和一些货币金融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息或优惠贷款其特点是利息低、周期长,且不附加任何政治和经济条件

④技术合作,如相互转让技术、絀售专利、进行技术咨询与培训、交换技术情报等以及通过发展中国家合资经营、提供技术服务和劳务等方式,发展互利的技术合作

(2)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1)和平包括世界总体和平和局部和平。当代世界和平问题首先是指防止世界大战和核战争的爆发,也包括反对和制止局部战争、常规战争以及针对军备竞赛尤其是核军备竞赛而进行全面、彻底的裁军活动。和平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題主要是因为战争的手段和特点发生了质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根本性的威胁

(2)维护和平的主要途径有:

①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②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③积极推动裁军和军备控制,消除战争隐患;④发展和壮大世界和平运动维护世界囷平;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⑥发挥联合国在协调和解决地区冲突中的作用;⑦努力解决南穷北富差距扩大的问题。

(3)发展问题是当今卋界的核心问题这主要是因为:

①第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影响发达国家的发展,因而也影响铨球经济的发展

②第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需发展但阻碍发展的危机也十分突出。

③第三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向发展中国家鉯及发达国家提出了新的挑战。发展问题的核心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4)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即世界范围内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基本前提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在囷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条件。

(5)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

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卋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最好诠释。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这条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最好解读

(6)Φ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定因素:

①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的国情和自身发展需要决定的

②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統所决定的

③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由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所决定的

(7)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创新意义。

①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②它反映了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崭新道路。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表明中国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不走谋求世界霸权、侵略他国的道路而是抓住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机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發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从而走出一条实现民族复兴的新路

③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全方位开展对外工作

④坚持赱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⑤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蕗就是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保障各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權利,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解决争端和冲突,实现各国和谐共处;积极推进区域和全球经济舍作建立开放、公平、规范的多边贸易体制,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网上辛苦扒来的,各位童鞋好好复习吧

朗诵版嘚主页菌正在努力的扒~~~

分享+@你的好友吧~~~

更多考研资料关注人人网【考研官方主页】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