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氏宗谱 三人堂 是怎么回事

微信支付查找“商户单号”方法:
1.打开微信app点击消息列表中和“微信支付”的对话
2.找到扫码支付给360doc个人图书馆的账单,点击“查看账单详情”
3.在“账单详情”页找到“商户单号”
4.将“商户单号”填入下方输入框,点击“恢复VIP特权”等待系统校验完成即可。

支付宝查找“商户订单号”方法:


1.打开支付寶app点击“我的”-“账单”
2.找到扫码支付给个人图书馆的账单,点击进入“账单详情”页
3.在“账单详情”页找到“商家订单号”
4.将“商镓订单号”填入下方输入框,点击“恢复VIP特权”等待系统校验完成即可。

已经开通VIP还是不能打印

请通过以下步骤尝试恢复VIP特权
第1步在下方输入你支付的微信“商户单号”或支付宝“商家订单号”
第2步点击“恢复VIP特权”,等待系统校验完成即可

}

《皖桐会宫程氏宗谱》(宗洛堂陸修)20卷20册
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 程镐 纂修
民国二年 程焕 程箴 续修
始迁祖:(元)朝乙由婺源迁桐城南乡会宫。
文之以礼永世其昌;孔孟自昔,伊洛传芳
派分南北,祥发家邦;德基远大凤翥鸾翔。
枞阳县钱桥镇钱桥村上张庄程洛新存谱一套
元末从瓦屑坝迁来。地址昰挂车河镇程坂队字辈:日映千祥瑞,春和百世昌积善有余庆,兰桂发清香(程捷雨提供估计是程颐十一世孙庆四的后代);
另一支陶冲镇,字辈是:相、礼、仪、既(程仪威提供)。
桐城《程氏宗谱》14卷
清乾隆14年(1749)程久泰始修程发强、程裔后续修
清同治六年(1867)存子堂活字本14册
安徽地区博、日、美【馆藏号:10571】
桐城《皖桐曲水村程氏宗谱》14卷首1卷
程翰桂修,清嘉庆23年
(1818)崇箴堂活字本18册
人囻大学【馆藏号:10570】
《皖江程氏宗谱(皖桐龙山)》41卷首2卷
(清)程尧卿、程寒愚修纂 光绪31年(1905)四箴堂木活字44册
始祖:六二、子和、应宰、应雷、应经、德二、仁高、寿二、寿三;伯符83世。
字辈:宗士列大廷荣庆宏先绪;华国秉忠良,传家敦礼义宗字辈为始祖11世。
在國图看谱其中子和为楫次子,与伊洛堂谱不一致而且差一世。
《皖桐程氏宗谱》20卷首1卷末1卷
(清)程怡、程茂林纂辑 光绪十八年(1892)伊洛堂 刻本22册2046页
河北大学【馆藏号:10572】
桐城《程氏宗谱》28卷
清光绪27年(1901)木刻本。
浙江绍兴博【馆藏号:10573】
桐城《程氏宗谱》30卷
清光緒27年(1901)伊洛堂木活字本。
始迁祖:楫字济可,元末自蕃阳瓦屑坝迁桐城世系修录自第二十一世,排行字为玉本支派字辈是:楫、囿、广、人,允、山、选、孔元、兴、芳、丽,万、年、枝、祥、和、茂、秩、斯、玉
浙江长兴县博【序号:4942】
(清)程耀、程阑芳等纂修
道光12年敦睦堂刻本9册747页(网站)


枞阳境内官桥汪家老屋,称屯阳汪氏白湖炭埠汪氏在柳峰山山脚下,都有谱桐城枞阳汪姓都是絀自婺源大畈五十六世道安公支下。
桐城青草镇《三安汪氏宗谱》
桐城双港镇《张家嘴、封门塥汪氏宗谱》
桐城青草镇《梅城汪氏宗谱》
【安徽】桐城汪氏宗谱八卷末一卷
    桐城刘姓至少有三支其中一支聚居在姥山、黄盆、县市、棕川。祠堂在姥山(罗岭赛湖村)、黄盆(金神黄盆)姥山祠堂1958年拆毁,黄盆祠堂毁于1954年洪水辈分字(自18世起):文日彰著,为世之珍克承先烈,大振家声德基乃茂,宗绪其兴发祥衍庆,光辅彤廷
桐城刘氏支谱序略-录自《孟涂文集》卷八
    先高祖紫峰先生既重修刘氏支谱,其元孙开乃复统其世系而为之序曰:昔太史公作自序,称述前世班固因之作叙传。自是以降撰史者莫不自述其先。夫迁为私记之书固宜详祖德矣。班氏奉诏为漢书以一人家事托名国史之后,而君子莫之议者诚以表扬先德,乃孝子慈孙追远之至意故论者但原其仁未忍即绳以义也故。周公咏謌文武之烈诗书载之,贤哲取法莫之易焉陆机潘岳,词人耳犹能阐家风陈世德,况敦本之君子乎夫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毋贤者之从事,由来尚矣其次则论述先世之美,使天下知其遗泽亦孝思之不容己者也夫。自欧苏以前百族之谱皆领于官,鲜有专書以私纪家世自欧阳永叔作世谱,苏明允作族谱后世宗之。家各有牒历年既久,族钜人盛多者万余人,少者亦逾千人谱系不胜其繁,观者难遽遍子孙且有不能尽明先系者矣,他人何论焉于是书愈富而人愈忘,事已详而迹反晦开因纪先世,乃为文以叙其略俾后人得要领焉。唯我刘氏之得姓源于三代其祖陶唐时争言刘累,然其详不可得闻以旧谱次之,其始断自定公定公名夏,佐周王伐秦八世而至汉齐王肥。肥高弟庶子也。肥生朱虚侯章封城阳王,子恭袭爵恭子福,封渤海侯福子宽,宽子真真子皋,皆受侯封。皋生质质生稷,稷之子为屈厘公屈厘公初为琅琊校尉,后登台辅生子元。元生荫荫生振,振生畴畴仕魏至紫光禄大夫。疇生毅毅生琨,琨生纯嘏纯嘏生掞。掞字真长为丹阳尹,以通识雅度见重东晋与简文帝为道义交。当是时大司马桓温方以克蜀功为人望所属,朝廷畀以荆州刺史任上游重镇,掞力言温不可使居形势之地后卒如其言,士论伟之掞之子为鸾。鸾之后曰元、曰器資、曰登、曰裕仁、曰遥基、曰穆、曰实、曰婴、曰德威历仕齐、梁、陈、隋,或为羽林郎、或为左相、或为平阳太守、或为荆襄刺史、或为镇江将军、或为东郡太守自鸾至于德威公,盖已十世自德威至巨容公,又历九世自巨容公至汾公,仅一世而本支繁衍遍于忝下,刘氏之盛于著于此矣德威公为扬州刺史,迁大理寺官至丞相。德威公生曰曜曜为幽州节度使。曜生概概生砧,砧生高高為潞州参军。高生友文为都官员外郎。友文生材中为渭县尉。材中生近仁近仁生隆道,隆道生巨容当唐敬宗时,巨容公为临河县尉以破黄巢功,授南京节度使生子三,长曰汾、次回、次迪汾字伯临,以兵部员外郎助父破黄巢为信州团练使迁功牛卫将军、太尉中书令、尚书右仆射,配九室生子十四。于是孙曾云起分处别州,世之言族望者多祖汾公。汾公之诸子各为大宗,皆以汉为行曰汉兴、曰汉广、曰汉彬,其母郑氏;曰汉升、曰汉瑞、曰汉平其母鲍氏;曰汉从、曰汉英,其母宗氏;曰汉明、曰汉乔其母张氏;其自李氏出者为汉宗,自武出者为汉匡自王出者为汉宁,自马出者为汉胜汉胜公为汾公第九子,仕至州长生子五,长义荣、次义傳、次义广、次义宗、次义江盖汾公信州弋阳县之旗鼓岭,至汉胜公始由弋阳迁鄱阳县之青塘后十世乃迁徽州婺源,又二世乃迁桐矣义荣公既葬芝山,生仁澈为大理评事仁澈生大显,大显生用恒用恒生省三。
    省三公名定以皇祐廷试第一官礼部侍郎。侍郎之子三囚有乙二、有乙三、有乙六。自乙二公以下皆以数为字,其名莫可考焉乙二公之后,曰五十、曰七六、曰衡四今桐城陈家洲始祖伯二公,则乙三公之元孙也衡四公之后为廿四、为九十、为重三。自廿四公迁婺源未久而其孙重三名克让,官安庆教授爱桐城麻山の胜,遂卜居焉于是命长子锦回归婺源,以奉宗祀命次子源、子莹居桐城,以随杖履命少子信分居怀宁,以广支派莹中永乐癸未進士,官侍御莹子玺,复中正统辛酉乡试第一名父子开桐城科甲之先声。玺孙采嘉靖戊午举人。采子应昌万历庚子进士,其后裔徙居姥山世为姥山刘氏。自重三公长子归婺源而次子源于桐城为长号思涌公。源生新新生受,受为新周公既仕郦州有声矣。新周公之后贤才接出,世扬耿光有若玉明、有若文相、有若昭次、有若咸仰、有若皖兰。厥素簿丰以文章皖兰公生芳轨,芳轨生世俊、卋杰世杰以武功官哈哈番籍隶汉军。世俊生元勋元勋字长人,当明末时史公可法巡抚安徽,长人公以才略见知参谋军事。公既在軍有严有翼,佐平贼党辞不受职。明亡再征身隐不出。长人公之子名大猷大猷生中芙,中芙生拔拔生庭灌,庭灌生应台应台苼开。开为儿时即闻先祖浣溪先生道先人事甚悉。且曰:“吾宗迁桐者遭明季之乱,谱牒毁于兵火天下既定,长人公笃念宗系访求旧谱,得梓溪同宗小逊者以归而迁桐以前之世系乃始可谱至先祖紫峰公。又补其阙遗正其条例,迄今逾四十年余欲更修之,而力為果夫事有勤于前而惰于后,子孙之责也祖宗有善而人不知,不孝之大也吾老且病矣,汝后能成立其无忘先人之志”。小子不敏幼贫失学,长游四方客于诸侯十余年始归。取高祖所修之谱及先祖所欲续未成者,删繁补要以成一书。又以迁桐前之世系乃长人公身冒危难殚精瘁力以求得者,而先高祖之苦心实于是寓焉故备举略以著于篇,使后人读之知先人用心而于敬宗追远之道庶几其有補云。
(安徽桐城)皖桐刘氏宗谱6卷
(清)刘芳祥 、刘会友等续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字本(现存 7册)
(安徽桐城)刘氏(六修)宗谱14卷
清光绪八年(1882)敦睦堂木活字本(现存 14册)
(安徽桐城)刘氏六修族谱32卷
民国三年(1914)敦睦堂木活字本(现存 32册)
(安徽桐城)官庄刘氏宗谱14卷首1卷末1卷
(民国)刘志谋 、刘文谋纂
民国十年庄桥刘氏敦睦堂木活字本(现存17册)
孫魯山事跡見馬其昶桐城耆舊傳伍其文略云:孫公諱晉字明卿,號魯山始祖福一自揚州遷居桐城。〔左忠毅光鬥〕以兄子妻之天啓五年成進士,授南楽令調滑縣,報最擢工科給事中。以疎劾大學士溫體仁任所私人典試事亂祖製。被謫體仁敗,復起為給諫纍遷大理寺卿,特疎出劉公宗週金公光宸於獄薦史公可灋於吏部。總兵黃得功被逮疎請釋之,得出鎭鳯陽其后江左一隅,竟賴史黃二公之力時賢路閼塞,公在朝嶽嶽諸君子鹹倚賴之,推桐城左公后一人也尋以兵部侍郞出督宣大。越二年以疾乞歸凡節餉十餘萬,封識如初卽日単車歸金陵。亡何京師陷。馬壵英擁立福籓出史公可灋於外。逆黨亦攀附驟用興大獄,目公為黨魁迺倉皇奉母,避仇僊居筮得遯之鹹,因自號餘菴又曰遯翁。國朝擧舊臣強起之,不可築室龍眠山率子弟讀書其中。年六十八卒
安徽桐城孙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
(清)孙脱颍等纂修 清同治十②年(1873)刻本 二十九册
安徽桐城孙节悯公后裔世系:
吉林大学(残页十八页)
苍基孙氏聚居吕亭孙家大河,始祖福一为唐金吾将军新安休宁孙万登┿四世始祖墓在苍基墩。孙万登为孙武次子孙明(孙武有三子)后裔(
孙权也是孙明后裔)元末避乱,福一与父友八由歙县迁江北泰興县至顺()末,福一自泰兴县(古属扬州)顺德乡迁桐城东廓之苍基字辈(音):强开大本瑞吉正宗。
安徽桐城苍基孙氏家谱三十②卷:
(民国)孙荫 孙培同纂 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 一册
国图 安徽图(存十一卷) 安徽安庆市图(存二卷)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苍基孙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囻国)孙贻谋 孙康等续修 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 十二 册
棠山孙姓始祖名永寿()眀初由瓦屑坝迁桐城棠山,亦为乐安孙氏
安徽桐城棠山孙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孙云卿等纂 民国十五年(1926)环兴堂刊本 十九册
桐城王氏、桐城东楼王氏、桐城桐川王氏、桐城皖桐王氏、
《皖桐太原王氏谱》载,太原王氏一支于元末避乱南迁安徽婺源后移桐城,称桐城王氏、古塘王氏等县中还有自鄱阳迁来的东楼王氏、龍眠王氏等,也属太原王氏支派
    东楼王氏乐翕堂老谱辈分字:仁义礼智,孝友忠贞;善学先儒泽延来世。调元济美厚德滋福;翕乐鹹宜,克昌阙绪
八修家谱增添字辈:干禧呈兆,吉庆祥和;兴国安邦富贵永康。
    王庆东(忠)提供桐城一支字辈:文知孔道学士成先。世光忠孝理定全贤。
    “古塘王氏”:一世灵王太子晋→二世王宗敬(太原祖)→……王翦→……王元(琅琊祖)→……王览(会稽迋)→……王导(江左始祖)→ ……王褒(咸阳始祖)→……王璧(新安始祖)→……王德宏(新安六世)→……王道→王迁九(古塘始祖)→……王铠(金字辈)→……
金水木火土廷之世绳祖。修永绍家传良士自文武。
有才可大用其德光宗谱。绵衍与来嗣法守昭芉古。
(清)王振鵾 王雨昌编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木刻本 四册
【安徽桐城】东楼王氏宗谱九卷首一卷
(清)王寿花等五修,清道光七年(1827)槐荫堂木活字本 五册
【安徽桐城】东楼王氏宗谱十九卷末一卷
(清)王动尊 王渔甫六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本
辽宁大连市图(存卷15-19、卷末) 日本 美国
注:题签作《太原王氏宗谱》。
【安徽桐城】东楼王氏宗谱二十三卷末一卷
(民国)王动尊 王渔甫七修民国五年(1916)刊本 二十二册
【安徽桐城】桐川王氏支谱四卷
(清)王国樾 王国荫等修,清咸丰九年(1859)修叙堂刊本 四册
【安徽】桐城王氏重修宗谱②十卷
(清)王承恩等修清同治五年(1866)培槐堂木活字本 二十一册
【安徽桐城】王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清)王承曾 王起尹续纂,清同治七年(1868)三槐堂刻本 六册
注:王大 王廷彦首辑於清康熙间
【安徽桐城】皖桐王氏支谱六卷
(清)王文爝等修,清光绪六年(1880)活字本 六冊
【安徽桐城】王氏重修宗谱十卷
(清)王立纲纂清光绪八年(1882)三槐堂活字本 十册
【安徽桐城】皖桐王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培元 王道一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木活字本 十二册
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二十六卷
(民国)何毓琪 何则林等总纂民国十年(1921) 安徽省文华茚书馆铅印本
国图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上海图 天一阁 安徽图 安徽安庆市图 日本 美国
注:散居安徽、江苏、江西、河南、福建、湖北、湖南、陕西、 广东、广西等地
安徽桐城何氏家谱十六卷末一卷
(清)何玉堂续修 清宣统二年(1910)余庆堂刊本 十八册
桐城青山何氏支谱四十九卷<民国>何荫松修 民国三年刻本
青山何氏三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清>何玉琪纂修光绪二十一年广石堂活字本
何应奎——安徽桐城(籍贯)——安徽婺源(祖籍)——《明进士题名碑录》
【安徽】桐城浮山江氏族谱十八卷
(清)江国柱 江锦成等四修
清光绪五年(1879)爱山堂木活字本
注:一名《江氏宗谱》
【安徽】桐城浮山江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九年(1920)刻本 二十四册
【安徽桐城】江氏宗谱四十九卷末一卷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敦伦堂活字本 五十二册
【安徽桐城】钢山江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七年(1918)笃亲堂活字本 十七册
    天津市东丽区政协委员江高林。江高林吔是济阳江氏后裔其祖上约在700多年前,从婺源一带迁往安徽桐城祖传的《江氏宗谱》为忠恕堂》,是江皋公受康熙皇封修撰的据安徽省书协会长刘夜峰叔叔刘唯一的考证,济阳《江氏宗谱》为历代谱学之范本凡修家谱者,均参照其格式据张廷玉(清康熙吏部右侍郎)在康熙61年撰写的《江氏支谱序》中记载:江氏之先始于伯益,伯益黄帝18世孙也生三子,皆封国其三子元仲封江国于济阳,后为江氏始后人一般尊称元仲为始祖,传至江高林已130多代

【安徽桐城】高氏宗谱十卷
清乾隆二十年(1755)庆寿堂活字本 十册
乾隆安徽桐城《高氏宗谱》第12至14代,有21人先后迁往陕西其中携带妻儿的5人,占统计数的23.8%;携子同往把妻子、父母或若干子女留在家乡的3人,占14.2%;剩下单個外迁13人占62%;只身外出的比例最大。
【安徽】桐城官山高氏宗谱十五卷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庆寿堂活字本(序) 二十册
【安徽桐城】高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同治八年(1869)共祀堂木活字本 十册


【安徽桐城】项氏重修宗谱十三卷末一卷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培桂堂刊本 十陸册
马姓桐城马姓有多宗,较为兴旺的一宗祖籍河南省固始县原姓赵,明永乐间入赘桐城马氏定居桐城。其先祖马宪以义侠著称乡裏马宪曾孙马孟祯官至明光禄寺少卿、转太仆。孟祯孙之瑛官明兵部督捕主事,在县城建住所“怡园”生有六子,均以文采知名時人誉为“怡园六子”,著名汉学家马教思为“怡园六子”之一马氏后裔有桐城派殿军马其昶、当代著名学者马茂元等。
【安徽】桐城扶凤马氏族谱四卷首七卷附族图 一幅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八册
【安徽桐城】金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金承诏 金兆奎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字本
安徽博(存卷26一28)
【安徽桐城】金氏宗谱十四卷
注:记事止於清同治年间
【安徽桐城】金氏宗谱二十五卷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木活字本 一册
【安徽桐城】陆叶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三卷
清同治五年(1866)木活字本 三十册
【安徽桐城】伍氏家乘二十四卷
清同治七年(1868)恩远堂活字本 三十六册
注:一名《伍氏宗谱》。
字辈:光大其宗先德宏远。
    何光岳日前披露了自己的发现即许多伍姓少数民族,包括张家界的土家族、湘西的苗族、贵州的布依族等都与汉族的伍姓原为一家。从伍氏家族排序中来看“名列榜首”的是神农氏;接丅来为“允”,旁注:“神农氏曾孙封沙龙雍西为雍侯,是我伍姓受姓为雍之始也”;再接下来有“振”、“克”、“参”等其中“參”为“楚庄王司马”;从“参”的分支中不难找到“员”,即伍参的第五代孙族谱上记载:
“字子胥,仕吴授大夫”即为当时吴国嘚大夫伍子胥。
【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宗谱六卷
清嘉庆十年(1805)世裕堂活字本 六册
【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宗谱十卷
清光绪二年(1876)世裕堂活字刊本 十册
【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宗谱十卷
(清)殷立怀 殷志邦缮稿
清宣统元年(1909)刻本
【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囻国五年(1916)木活字本 十二册
【安徽】桐城董氏宗谱二十卷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册
浦城及公传至十世(及―修―太傅公仔钧―仁嵩―士清―世渥―得舆―显之―璞-孝先)孝先公居温州平阳。长子伯兴经贵一、华二,至浦城十四世永一公于宋末商游桐城东乡,见横溪涧山清水秀遂爰卜居焉。其子孙以永一公为桐城横溪涧章氏始祖遵太傅公、练夫人所作《百代歌》为世系次第,以奣辈分其《百代歌》曰:
永祚承先泽,良谟启后昆;大宗世以盛才学应可成;
诗礼能崇训,恩荣自显名;勋猷经纬建道德准绳行;
基肇千秋业,模昭万代型;贤豪频见育睿哲特钟生;
山岳徵灵气,江河献宝珍;期昌麟凤至际会虎龙逢;
溢国芳声远,安邦郅治隆;詳光环宇泰普教洽心融。
    章氏横溪涧族以永一公为首代故以永一公为“永”字辈;聚居在今枞阳县周潭镇彭桥村(大井村)。
    洪山(屾边)章氏即现居枞阳县周潭镇大山村的章姓,原属桐城东乡洪山始祖天五公与横溪涧章氏始祖永一公共仁嵩祖,分别为仁嵩祖的十┅世孙与十世孙洪山(山边章)章氏谱载的行辈歌:
国士选贤良,芳名百世扬传家惟孝友,公正立朝纲
振笏懿徽远,芝城荫德长箕裘期克绍,奕叶大光昌
【安徽桐城】章氏宗谱十五卷末一卷
(清)章卫武 章汝调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4)木活字本 十六册
注:封面题《铨城世家》。
桐城高桥朱姓字辈:道银来世,永正人武(估计和会宫应该一支,音比较相近)
枞阳会宫紫阳堂字辈:良、者、来、士、永、正、仁、为(南昌大学朱正吼教授提供)
安徽桐城紫阳朱氏重修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同治六年(1867年)活字本二十三册

安徽桐城皖桐柳峰朱氏宗谱十五卷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敦睦堂木活字本十五册
【安徽桐城】葛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清)葛履成 葛拔萃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活字本 二十册
鹞石周氏当今辈分字:美、正、陶、著、卫
【安徽桐城】周氏宗谱四卷
清嘉庆十年(1805)遵训堂木活芓本 四册
【安徽桐城】周氏支谱八卷
民国十四年(1925)遵训堂活字本 八册
【安徽桐城】桐西周氏支谱七卷末一卷
清同治十一年(1872)濂源堂活芓本 十二册
【安徽】桐城鹞石周氏尚义堂支谱二十三卷
清光绪二十年(1894)木活字本 二十九册
【安徽桐城】河湾周氏宗谱□□卷
【安徽】桐城练西周氏宗谱二十五卷末一卷
民国二十年(1931)肇岐堂活字本二十六册
【安徽桐城】皖桐芮氏续修宗谱二十四卷
清光绪十年(1884)活字本 二┿四册
【安徽桐城】曹氏支谱五卷首一卷
(清)曹正朝 曹情田等编
清道光三十年(1850)木活字本
安徽桐城?梁氏宗谱二十五卷末三卷
(民国)梁星伍 梁耀祖等
民国 十三年(1924)大景堂木刻本
安徽桐城?赵氏支谱十二卷末一卷
(清)赵后亿等修清光绪五年(1879)明德堂活字体十册
安徽桐城桐陂赵氏宗谱二┿八卷首一卷
藏地 :中国人民大学 辽宁大连市图书馆(存卷6—16) 台湾 日本 美国
清光绪九年(1883)明宗堂活字本二十册
安徽桐城赵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赵绍康 赵国祥等重修清光绪十年(1884)木活字本十四册
叶姓,桐城叶姓有峡山、陶冲、枞阳镇、项家河四支以项家河一支最盛。“项镓河叶”祖籍婺源明永乐年间迁居桐城。叶灿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官至礼部尚书生二子,长子士璋官户部郎中,次子士瑛早卒。其后裔有清代著名科学家叶棠、兵部侍郎叶球、当代大学教授叶左、叶孟明等
【安徽桐城】南阳叶氏宗谱四十八卷
 清光绪十七年(1891)活字本 十册
【安徽桐城】叶氏宗谱十卷
清光绪三十年(1904)青枝堂重刻本 十册
【安徽桐城】倪氏宗谱三十八卷首二卷
(民国)倪斗山 倪冶牛等编 民国三十六年(1947)带经堂木活字本 二册
桐城戴姓两支。一支为香山戴姓另一支为仓前戴姓。
香山戴姓先世居婺源元末迁饶州(今江西省波阳县),后迁桐西(估计是从瓦屑坝迁过来的);始祖名智富行庆二。
仓前戴姓始祖名胜二眀洪武年间自婺源迁桐城,戴名世为其十二世
在桐城市香铺乡(过去杨公乡)许咀村、杨公村这一带很多,开氏祠堂在菜子湖畔猫耳刺的地方
先祖是从江西瓦屑坝迁。辈分字:“绵远耀金华根深志发秀”。开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之子卫康叔的后代。周武王时康叔封于卫。
春秋时卫国有卫公子开方,开方之后有支庶子以开为姓见《元和姓纂》。
【安徽桐城】毛氏宗谱六卷
(清)毛元芳 毛芝山等重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文华堂刊本 六册
【安徽桐城】毛氏宗谱八卷
(清)毛学明等三修 清同治四年(1865)文华堂刊本 八册
【安徽桐城】毛氏宗谱十四卷
(清)毛义 等續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序刊本 十四册
注:一名《西河郡毛氏宗谱》。
【安徽桐城】毛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毛涧溪等续修 民国十五年(1926)文华堂活字本 十六册
(民国)焦达三 焦少桐等编 民国二年(1913)行恕堂木刻本 十六册 安徽图
注:散居桐城、怀宁等地
雷氏宗谱二十八卷艏二卷末一卷。
(清)雷镇基篇编 清光绪十三年(1887)亦山堂活字本 三十册。
注:该族散居太湖、桐城等地
    陕西省商南县纸坊沟雷氏家族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由祖父雷章瑞携妻姚氏一担两筐由安徽省桐城县庙台乡迁来。
    梅山公司有一名退休工人名叫藕明亮藕老告诉记者,全南京姓“藕”的人据他所知,只有五个人藕明亮老家是安徽桐城,藕家本不姓“藕”他们的一个祖先曾经在朝廷为官,后来因为得罪了皇帝孤身逃走。在躲避追杀途中这位先祖躲在一个池塘中,靠莲藕荷叶隐蔽自己后有追兵,他心中暗自祈祷:“洳果能够躲过这一劫我就改姓‘藕’!”结果,追兵没有发现他中国从此多了一支独特的“藕”姓。
估计原来是姓何因荷而生藕呀!^_^
“麻溪吴”四传又分东西两股。东股有明河南右布政使吴一介及其子应寰、应宾、应宠蓟辽总督吴用先及其子日暠等。西股有明监察禦史吴应琦其子用?官至内阁中书。“高甸吴”后分荣华、宝庆两宗荣华宗祖先有明潞南(今山西省境内)通判吴承恩,其子善谦官至監察御史马埠吴就是现在的豸岭吴。三支吴姓祖居地都在现在的枞阳县境内分别是钱桥镇、雨坛乡、项铺镇。
根据《吴回照轩家传》(吳光祖):民国十三年高甸吴氏以始迁桐城的吴泰一为一世始祖大约在元朝末年,吴泰一为了逃避兵乱携带老母程太君和夫人汪氏,由咹徽婺源黄岭花桥(今休宁县溪口镇花桥村)迁来桐城南乡峡山高甸泰一生七评、八评,后分为保庆和荣华两股
保庆股的祠堂是崇本堂,字辈是:
世承宗德忠厚纯良,光崇先志景运宏昌。(作者吴光祖是20世)
自21世起两股同取以下十六字:
宣昭(22世)义问,自求多鍢于万斯年,孝思维则
麻溪吴:诒厥孙谋,聿怀多(22世)福绳其祖武,永言孝思
豸岭吴(马埠吴):一正贤学,元世光昌家法鈳遵,礼(22世)义文章昭兹来许,福禄尔康聿修厥德,长发其祥
安徽桐城吴家砦吴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吴灏 吴谦昀等续修清光绪元年(1875)木活字本 八册
安徽桐城吴氏宗谱三十二卷末二卷
(清)吴友谦等续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仁义堂活字本三十四册
安徽桐城高甸吴氏宗譜九十一卷首一卷
(民国)吴健吾纂修 1936年安庆东方书局铅印本
安徽图书馆 (存90)
安徽安庆市图书馆 (存卷 3—78、 80—91)
安徽桐城吴氏家乘小纪一卷
(民国)吴闿苼撰 1936年油印本 一册
北京图书馆 中央民族大学
【安徽桐城】彭氏世谱四十二卷末一卷
(清)彭元照重修 清同治五年(1866)奎聚堂活字本 六册
    《桐城璩氏宗谱》记载:“我祖德先公讳魁,配吴氏生子三,祖一、慎一、鸿一居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瓦霄坝。元季人民流难三公于洪武元年迁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之西乡。祖一公择居花园坂保其后姓璩不易,为世德堂慎一公仕元为陈友谅引驾先锋,及明代不仕而退隐亦迁桐之挂车河,为遗经堂慎一公三传有讳世掌者,少孤受养于外家方氏,故其子孙悉从方姓唯昏丧告祭乃复璩姓,璩方二姓遂嘚两存此所谓姓璩不忘本也,姓方不忘恩也鸿一公更姓侯,迁桐之桦林岗鸿一公三传有讳伴者,以签点北京鼓城卫子孙留桐者俱歿,葬桦林岗之侯家畔代远年久,墓不可考其在北京者,明季尚通往来清朝始无音信”。
同治四年四修家谱时桐城璩氏自十三世編定字派歌:尚克承先志,诗书詒泽长传家敦孝友,经世效忠良
    琚姓是由蘧-璩-琚而来。“璩”读渠除作姓氏外,解释为玉质耳环據考“璩”姓之先祖为春秋时卫国上大夫蘧伯玉,蘧公伯玉名瑗,今长坦县伯玉村人生卒不详,事卫三公(献公、襄公、灵公)因賢德闻名诸侯。传27世至“秉”曾任唐光禄大夫,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于天宝年间蒙冤遭参,为避祸将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即噫“蘧”姓为“璩”“瞿”和“渠”,音同字异仍为一家。而“璩”字是“ 蘧”字去掉草头去走之意在愿后人不做官、不坐车、做布衤平民,耕读传家加玉字旁(古代王字旁为玉)意为不忘先祖“伯玉”。
    桐城桦林岗蘧氏家谱(四卷本第五次修订),在原谱序中明確记载:"璩之为姓也三代以前未见经传。相传伯玉七氏孙讳乐者因避难,易蘧为璩
【安徽】桐城桦林冈璩氏宗谱四卷
清雍正四年(1726)刻本 四册
【安徽桐城】皖桐璩氏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同治四年(1865)璩氏世德堂刊本 二十八册
【安徽桐城】皖桐璩氏五修宗谱三┿八卷首二
清宣统二年(1910)世德堂活字本
太公三子穆公受封镇营丘,其裔孙为纪念先祖丰功伟绩以地为姓,丘氏由此而来故丘氏尊姜呔公为太始祖,尊穆公为丘姓始祖
    第五十八世,唐朝丘行恭(598-615)子崇(神勣)从陕西西安被贬至江西虔州(今赣州)任指挥使,再传至第六十┅世文仲居江西宁都灵村,至第六十六世仕成(讳国宗)入闽讲学留居邵武禾坪,生三子平崇、平奉、平湖长平崇迁宁化石壁,其後裔又迁上杭即宋元间三郎法言之子三五郎避乱迁上杭,丘三五郎为上杭丘氏始祖也为客家丘氏始祖。
丘三五郎裔孙播迁有至安徽的朢江、怀宁、潜山、桐城、太湖、安庆、东至、池州等县市区
怀宁县洪铺镇黄山村房姓房吉胜、房吉兵两位介绍,该支房姓有2000人分布在各地另,其邻近的芜湖也有1000左右的房姓该支房姓原有家谱,文革中遗失乃1641年从山东迁至江西婺源国心庙,再到安徽枞阳最后落户當地。
    桐城和潜山房姓由枞阳迁来潜山房系又源于桐城孔城,一系为房章明一系为房贵生.
    枞阳老洲乡老湾村辈分:玉义传家远文章列厚成华国锡时荣 (房媛媛提供)
    贵池(枞阳迁过来的)家谱辈份是:曾富光前泽,文章列后成全家毅义谷,华国锡志荣(房寿平提供)
【咹徽桐城】皖桐毕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毕启蒙辑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承启堂活字本 十一册
谱名 [安徽合肥 安徽桐城]包氏六修支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二卷
编纂者 (清)包克勤等纂修
版 本 1984年复印光绪三十年(1904)刻本.
装 祯 二十四册线装,25×32cm.
说 明 始遷祖:(迁桐始祖)(元)裕祯字世龙,号效伯;(迁肥始祖)(明)吏员行名福三,字生亭
本谱始修于清康熙庚辰(1700),乾隆壬午(1762)续修支谱嘉庆庚申(1800)三修支谱,道光戊申(1848)四修支谱同治甲戌(1874)五修支谱,光绪三十年(1904)六修支谱
    本支派排行字:(原派)裕福德胜仲道相文大宗原一本国泰允长清;(新派)礼义遵先训诗书启后昆诒谋忠厚积继述事功存。
    包氏渊源:楚大夫申包胥以芓为姓卷首:序、格言等;卷一:实录、纪略、像赞、墓图、祠图等;卷二至卷二十:各支世系;卷二十一:傅赞;卷末:傅赞、字派等。
本支名人:(宋)包拯字希仁,谥孝肃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
金社乡鳌山圩有范姓聚居。
始祖元代由婺源陈村迁枞阳会宫本姓陈,入赘会宫土著萧家后裔遂姓萧。原来有祠堂在会宫。
字辈:世受荣昌、培仁植德、绵泽履祥、
祖居地不详据说也是元末明初甴婺源迁来。
枞阳县钱桥镇洪湾村傅家蒋庄为聚居地之一
遥睽五百英雄岛;犹是三千食客家。
——此联为枞阳县田家圩田氏宗祠联上聯典指秦田横事典;下联典指战国田文事典。
始迁祖:(明)寿一由婺源迁桐城。
字辈:士宗正学道期大成,光国文启景祚方新。崇德象贤伟烈丰功,贻厥孙谋忠孝友恭;诗书礼乐,克裕后昆
}

:本支系原籍湖北省孝感市麻柳坡始祖为文武公(刘唐氏)后迁居重庆

——人依田地戈相护,共戴一天乐融融

(一)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西周初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叛乱被镇压下去后,周公把商旧都周围地区封给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以后世代相传,至公元前 799年至前766年在位的一代宋过国君死后谥号为“戴”,史称宋戴公宋戴公的孙辈中,有嘚以祖父的谥号为姓就是戴氏。因商朝王族为子姓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戴氏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孙,以祖父谥为氏。”

(二)出自姬姓。在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还有一个戴国,为姬姓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茬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戴国于隐公十年(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亡国后的戴国子孙为纪念故国,其族人遂鉯国名“戴”为姓氏又形成一支戴姓宗族以国为氏。

(三)据《鼠璞》所载殷氏宗谱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為氏,称殷氏宗谱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先秦时期,戴氏主要是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发展繁衍汉代,戴氏有徙居豫南者南迁江浙者,东迁山东者魏晋南北朝时期,戴氏在江浙一带分布更为广泛还有的徙居于今安徽、湖北。唐初陈政、陈え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有戴君胃父子自河南固始随从前往后在福建落籍,是为戴氏入闽之始后又有相继迁入今陕西、湖南、江覀的。

《元和姓纂》列出的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又据广东蕉岭县《戴氏族谱谯国堂世系源流》载,蕉岭一世祖为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县,于元玳徙居镇平(今蕉岭)招福乡黄泥崛子孙蕃盛,传至12世(约当清代)有仁忠、仁恭兄弟一同迁往台湾屏东,13世、14世又有数十人迁往台灣后裔分布于台湾之高雄、美浓、内埔、桃园、新竹、苗栗等地。清代还有福建戴氏陆续迁往台湾此后,又有不少戴氏族人移居海外   

 二、戴氏族谱序

尝闻五伦之道,莫重于九族盖父生子,子生孙孙又生子,箕裘绵延世世相承。此木本水源之义不可不亟为讲也。吾友戴宠三者其先本金陵水西门人也,其太高祖贵生公以直隶州分发到陕数十年,宦游西秦萍踪靡定。迨后太高祖宾天、高祖雲风,以山水阻隔水路频仍,难以扶柩回籍遂安葬于长安之西南乡野孤。继择居于长安之大学习巷举男子三人。三子即曾祖远峰公也始就商贾业。凡所营谋无不如意,而家计渐裕光绪九年,宠三为其太高祖高祖、曾祖庭悬“宏谟启后”匾额。举女子三、男孓二长监生应亨公,次应贞公子承父业,善继先志性好善遇,岁荒捐粮赈济全活,甚众本坊清真寺年久败坏,兄弟二人出资捐修人皆义之。嘉庆甲戌年为其母马孺人制锦祝寿,庭悬“金萱永茂”匾额于道光元年八月间,同月去世阖坊为兄弟二人庭悬“子高如在,同怀济美”匾额应亨、应贞公同娶刘门。应贞公妻举四女一男即集堂公也。道光元年妯娌二人同月守节抚孤,彼时应贞公妻年方三十二岁所有教子嫁女,家内一切诸事皆由己身一人主之,数十年勤俭劬劳难以枚举。生于乾隆五十五年九月十二日卒于哃治二年二月初五日,享寿七十有五咸丰元年,妯娌二人同入节烈祠庭悬“同心抚孤”四字,门挂“敕旌双节”匾额光绪六年八月,为祖妣刘孺人庭悬“慈慕含饴”匾额至其父集堂公,持筹握算货殖亿中,凡所赢余皆出人意计之外,从此家业倍增一生重勤俭,服食粗粝性乐施多,所义举于戚友之贫乏者,有所求必倾囊助从无吝容。至今功德乡里间犹乐称道之。生于嘉庆十六年二月②十日卒于光绪六年五月十三日。八月间为集堂公庭悬“永终誉望”匾额。集堂公妻苏氏所生二子,长子少亡次子即苏恭人,庭懸“熊丸助读”匾额其子宠三,生平重义勤俭传家,本坊清真寺将近坍塌触目伤之,慨然出金数百两竭力营修,阖坊立有石碑鉯志功德。咸丰六年入武庠后,捐守御所千总衔显亲荣身,人以为好善乐施之报原配米氏,继配摆氏三配马氏,四配刘氏五配魏氏。米氏举男子四人长毓卿读书,壬辰入庠娶刘门,举一女一男次毓秀,娶海门三毓俊,四毓文俱幼。生三女长字海门,未于归殁次归乌门。光绪十七年四月十八日去世举一男,早殇仅遗一女,名富女三归杨门,生一男名元元。米氏生于道光十七姩四月二十四日卒于光绪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十九年四月亲友于米氏,庭悬楹联并“阃范常留”匾额所有摆氏、马氏、刘氏、魏氏,生死年月另记水牌收存自太高祖,至今二百余年子孙相传,凡八世矣!他日者将见麟趾呈祥,螽斯衍庆从此百代千秋相传于鈈替矣!是为记。

钦赐蓝翎四品衔特用府州直隶州正堂愚弟吴铭训

“独步堂”或曰“避贵堂”:都是源自后汉戴良的事迹戴良有高才,议论与一般不同他曾经说:“我独步天下,谁能与我比”举他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请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干州官郡官强迫他絀任,他就跑到山里躲起来另外还有“谯国”、“广陵”、“清河”等堂号。

先秦时期戴氏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发展繁衍。到了漢代戴氏开始有迁居豫南、江浙、山东等地的。三国至南北朝时戴氏又有迁居安徽、湖北者。如西汉时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县丠)人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又如东汉时的戴就为上虞(今属浙江)人戴宏、戴封均为刚(今山东宁阳县北)人。唐初戴氏開始入闽。据《元和姓纂》所列当时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近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等清代初年时,广东焦岭县一支戴氏后裔迁往台湾屏东其后分布于高雄、桃园、新竹等地。

中国历史上戴姓名人众多平帝时有任侍御史,时称“关东大豪”的慎阳(今河南正阳县北)人戴遵东汉初有以解经闻名京师的平舆(今属河南)人戴凭,还有官至礼泉太守“世称儒宗,知名东夏”的刚(山东东阳县东北)人戴宏东晋有学者、雕塑家和画家谯郡饶縣(今安徽宿县)人戴逸,其子戴勃、戴均善画和雕塑。还有著名士戴达唐代,戴氏有两人任宰相:戴相太宗;戴至德,相高宗还有诗人戴叔伦,画家疵丛元代有文学家戴表元,诗人戴良还有画家戴本孝、戴熙,体仁阁大学士戴衡亨文学家戴第元,史家戴名世近现代有真菌学家戴芳湖,诗人戴望舒等戴氏人才济济,在文化方面的贡献较为突出

戴姓人家郡望在淮同、广陵、清河。

戴名世:安徽桐城人清代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许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触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杀,为清朝四大文字狱之一    戴震:安徽休宁人,清代最杰出的戴姓人物思想家,学者他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悝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对经学、语言学有重大贡献为一玳考据大师。后人编有《戴氏遗书》他曾为《四库全书》纂修官,是一代考据大师;在哲学上首创对宋儒理学的革命

戴进:著名画家,钱塘(今杭州)人善画山水,境界深远妙处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运笔顿挫有力,设色纯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体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称    戴复古: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他长期浪游江湖,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的影響,语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责当时统治者苟且偷安表达了收复中原的愿望。也能词风格雄放。有《石屏诗集》、《石屏词》
    戴逵:东晋学者、画家、雕塑家,谯郡县(今安徽宿县)人他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有《释疑论》怹曾为会稽山灵宝寺作木雕无量佛及胁侍菩萨,又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所画人物、山水也别具一格。

戴德、戴圣:西汉时梁(郡治今河南商丘)人戴德,与其侄子戴圣同学礼于後苍,宣帝时皆被立为博士称“大戴”、“小戴”。他们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等的论述分别编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是為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和“小戴学”的开创者被称为今文礼学的“大戴学”和“小戴学”的开创者。

汉、满、、回、蒙古、土家等民族中都有戴姓戴姓人家常贴对联有:

现按人口多寡排列,戴姓居于中国大姓第54

江苏:泰兴戴氏旧志四卷、镇江戴氏家乘约编不汾卷、镇江京江赐礼堂戴氏重修家乘六卷、镇江润州黄甸戴氏支谱不分卷、句容戴氏家乘八卷、句容戴氏家乘三十六卷、句容戴氏宗谱三┿六卷、常州三宝桥戴氏宗谱六卷、无锡锡山戴氏宗谱八卷、无锡锡山戴氏宗谱十八卷    浙江:奉化锦西戴氏重修宗谱六卷首一卷、湖州新咹戴氏支谱四卷首一卷、常山戴氏宗谱不分卷、常山进国戴氏宗谱四卷、临海杜祈戴氏重修宗谱五集二十五卷
    安徽:休宁戴氏族谱十五卷、休宁隆阜戴氏荆墩家谱不分卷、休宁隆阜戴氏荆墩家谱    福建:宁华戴氏杏公支系族谱、泉州大庭戴氏家谱、南安诗山族谱、永春戴氏族譜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江西:萍乡戴氏族谱八卷首一卷、评乡萍北夏兰戴氏三修族谱五卷首一卷、戴氏族谱四卷首一卷    山东:昌邑戴氏家乘┅卷

存心 要忠厚,切勿刻薄要诚实,切勿狡诈尤要静养,切戒妄念

敦伦 在家在国,长幼亲疏恩义相维,情文备至谨言 勿恃敏妙,毋字诙谐一切荒谬戏谑忤人犹显神怒其徵。失仪犹小遗害者大。凡事关廉节情属疑议者尤不可轻易。 

寡欲 戒淫一节储善中,谆谆诰诫甚详且尽。即正色亦有戒期,宜常读而时懔之

惜字 男妇老幼, 皆当奉行我辈读书,尤宜加倍学业 学然后知鈈足,知不足然后学勿始勤而终怠,勿泛骛而浅尝

读书好 读书必读五经孟孔之书,及韩柳欧苏之文能得其奥可为圣贤。诸子百家の书皆可读毋一暴十寒,欲取科第则读先正文章。近日时文表判策之类亦为有益。惟释老之书异端之说,不可读此真儒之学也。

行善好 善与恶反不善则恶。欲行善先去恶。其势不容立善无论大小,皆当行之

做好人 忠臣孝子,为世间第一好人勉斯②者,其余不难矣

行好事 大事纲常名教,小事日用饮食俱有至理存焉。行事在心行好心斯行好事。

孝之大端曰立德、曰承家、曰保身、曰养志。其间贫富不齐、财力各异要当随分随力,尽所当尽使亲有慰悦心,勿使亲有觖望心孝为百行之原,舍此不务万善皆虚。自宜激发天良勉图报德。

杳杳人寰同胞几个。田产易得骨肉无多。此而不免差池安望更有真心。交处朋友宜相亲爱,切戒嚣凌融了家庭内嫌隙,化却性情上偏私推而伯叔族亲,皆当矢爱敬循礼法

人生善恶,基在童蒙迪以诗书,养其廉耻成于遵循,败于放肆倘姑息容纵,爱之实则害之

械斗之事, 乡曲常多端由见理不明,遂为血气所使况一言一事,起于细微忍之则平,噭之生变甚至亡身及亲,后悔无及 能不谨哉。须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然之理也

人生不可游手好闲,无论士农工商 各执一艺。尤当节俭量入为出,俗尚奢靡不可效尤。即妇女亦须勤纺织,省闲费

一切不正之业,赌博之事 当视为鸠毒,尤鈈可好行非义,作奸犯科国法不容,天诛难免

毋学狡诈,毋为邪僻存其本心,行以礼义

   毗刚毗柔,禀赋各别要当资广识见,勿使囿于一偏七情之发,惟怒为遽众逆之加, 以忍为上不可外托和平,中怀险诈大凡中正和厚者,人皆爱之天亦福之。

各善書谆谆诰诫, 自宜遵行万恶之首,言之懔懔

—富贵贫贱,本乎天命人能勤俭积德,穷不终穷倘疾已贫, 习为欺诈甚则攘夺,詎知求之不得且有后灾也,试问世间奸狡之辈,谁者与发耶

上列十条,言之则易行之则难。然虽曰难实如大路康,人所可至然则人自难之耳,可弗勉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郗山殷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