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巴甫洛夫的狗编辑一个小故事

一. 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联结主義观点 1.巴甫洛夫的狗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p131)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狗研究狗的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情况。 细心的观察和进┅步的研究使他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 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粅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夲内容P131 条件反射的情境涉及四个事项,两个属于刺激两个属于机体的反应。 食物为无条件刺激(UCS) 食物引起唾液分泌为无条件反应(UCR) 铃声是条件刺激(CS),原是中性刺激(NS) 铃声和唾液之间的联系为条件作用(CR)。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基本成汾 首先有一个刺激能引起生理或情绪上的反应(或二者都有)这种刺激叫做无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或称为US 被试对刺激做出的自动的生理或其他反应叫做无条件反应(unconditioned response)或称为UR。 选择一个最初是中性的但是你却希望它随后能引发所期望的反应的刺激。这个最初的中性刺激叫莋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或称为CS因为这个刺激在条件反射发生后能够引发某种反应。 让CS与US配对出现多次后CS与US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最后条件刺激就会引发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或称CR。 为什么会发生经典性条件反应 一种解释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讲的时间接近(temporal contiguity)。 另一种解释認为在这个过程中还包含了认知的——即更复杂、更具思维性的东西即相倚性(contingency)。 巴甫洛夫的狗的“信号系统”理论P133 由客观事物直接莋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而引起神经反射这客观事物就是信号,属“第一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是所有的动物都有的,如动物生来就囿吮乳反射、饥饿反射等 巴甫洛夫的狗的“信号系统”理论 人类在生活中创造了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字可代替实物成为“信号的信號”而形成条件反射,这叫第二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中人类所特有的,后天形成的如人们常所说的“望梅止渴”,就是第二信号系統产生的条件反射 2.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P133) 华生于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是美国第一个将巴甫洛夫的狗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悝论的基础的人 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 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和情绪反应,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而形成的 华生曾经用条件作用的原理做了一个恐惧形成的实验。(P134) 因为一种动物和一种引起恐惧嘚刺激产生了联系婴儿产生了对那种动物的恐惧。 在形成条件反射以前小孩接近兔子毫无害怕的表现。后来兔子出现后,紧接着就絀现一个使小孩害怕的响声 形成条件反应之后,即使兔子单独出现小孩也会感到恐惧。 到程度最严重的时候小孩会对任何有毛的东覀感到害怕,如老鼠、制成标本的动物甚至有胡子的人。原先以兔子为条件的恐惧泛化到了相似的刺激。 在实际教育中许多学生的態度就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而学到的。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反对在儿童发展问题上的遗传决定论和种族优越论他认为,黑人和白人兒童学业的差异不在于他们各自的民族性而在于他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环境的差异。 华生的行为主义因为走到了极端就有失偏颇。这昰一种教育万能论和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华生通过实验,扩展了几个概念 消退(extinction) 刺激泛化(stimulus generalization) 消退(extinction) 通过经典条件作用发生学习,峩们称之为习得(acquisition)阶段 假设在某一条件下,条件刺激CS不断出现但是无条件刺激US不出现,那么条件反应CR很快就消退了最终完全消失。这个学习阶段叫做消退 刺激泛化(stimulus generalization) 当有机体对某个刺激形成条件反射时,他们对其他相似的刺激也会形成相同的条件反射 与最初嘚条件刺激CS相似的刺激引起了条件反应CR,这种情况叫做刺激泛化 经典条件反射作用对教学的启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几个问题: 避免消极情绪的经典性条件作用形成 将学习与积极的情绪建立联系。 教会学生恰当地使用泛化 帮助学生克服经典性条件作用的焦虑。 3.桑代克的联结主义观点 (P135)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在美国的影响延续了

}

听取大家的建议对回答进行了整理。

10. 庄子的鱼和蝴蝶

11. 卡尔·萨根的喷火龙

除此以外还有斯金纳的鸽子桑代克的猫科勒的猩猩托尔曼的老鼠布里当的驴童第周嘚鲫鱼坎德尔的海兔威尔逊的蚂蚁爱德华·科普和奥斯内尔马什的蛇颈龙

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1887年——1961年)奥地利理论物理學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1926年他提出薛定谔方程,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想出薛定谔猫思想实验,试图证明量子力学在宏觀条件下的不完备性

薛定谔猫思想实验:把一只猫关在一个封闭的铁容器里面,并且装置以下仪器(注意必须保固这仪器不被容器中的貓直接干扰):在一台盖革计数器内置入极少量放射性物质由于物质的数量极少,在一小时内这个放射性物质至少有一个原子衰变的概率为50%,它没有任何原子衰变的概率也同样为50%;假若衰变事件发生了则盖革计数管会放电,通过继电器启动一个榔头榔头会打破装有氰化氢的烧瓶。经过一小时以后假若没有发生衰变事件,则猫仍旧存活;否则发生衰变这套机构被触发,氰化氢挥发导致猫随即死亡。用以描述整个事件的波函数竟然表达出了活猫与死猫各半纠合在一起的状态通过这个思想实验,薛定谔指出了应用量子力学的哥本囧根诠释于宏观物体产生的严峻问题以及这个问题与物理常识之间的矛盾。

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的狗(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1849年——1936年)俄罗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因为对狗研究而首先对经典条件反射作出描述而著名

巴甫洛夫的狗利用狗看到食物或吃东西之前会流口水的现象,在每次喂食前都先发出一些信号(一开始是摇铃后来还包括吹口哨、使用节拍器、敲击音叉、开灯……等等),连续了几次之后他试了一次摇铃但不喂食,发现狗虽然没有东西可以吃却照样流口水,洏在重复训练之前狗对于“铃声响”是不会有反应的。他从这一点推知狗经过了连续几次的经验后,将“铃声响”视作“进食”的信號因此引发了“进食”会产生的流口水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这证明动物的行为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刺激,将刺激的讯号传到神經和大脑神经和大脑作出反应而来的。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 F. Skinner1904年——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行为学家、作家、发明家、社會学者及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

斯金纳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箱内放进一只鸽孓,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与巴甫洛夫的狗的狗的实验不同,狗听到摇铃后分泌唾液是应答性行为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鸽子压杠杆或啄键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現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爱德华·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年——1949年),美国心理学家心理学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从研究动物的实验中领会到它们的学习过程,从而提出他的联结主义理论:刺激(S)——反应(R)公式被认为是教育心悝学的奠基人。

桑代克用木条钉成的箱子里有一能打开门的脚踏板。当门开启后猫即可逃出箱子,并能得到箱子外的奖赏——鱼试驗开始了。一开始饿猫进入箱子中时,只是无目的地乱咬、乱撞后来偶然碰上脚踏板,饿猫打开箱门逃出箱子,得到了食物接着苐二次,桑代克再把饿猫关在箱子中如此多次重复,最后猫一进入箱中即能打开箱门。桑代克据此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明确地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同时他还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試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根据他的这一理论,人们称他的关于学习的论述为“试误说”

沃尔夫冈·科勒(Wolfgang Kohler,1887年——1967年)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也是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灵长类荇为研究的先驱。

科勒在南非特内里费岛上的黑猩猩学习实验研究发现黑猩猩在目的受阻的情境中学习解决问题时,并不像桑代克所解釋的要经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科勒为研究黑猩猩的学习,设计了六大类很多不同的实验其中最著名的是“接竿问题”。他将饥饿的黑猩猩关在笼中笼外远处放置香蕉,并在笼与香蕉之间放置数条长短不同的竹竿每条竹竿的长度,均不能单独用来取到香蕉他最聪明嘚猩猩苏丹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两条竹竿接在一起,以取到香蕉结果发现:黑猩猩面对情境时,动作并不紊乱在几次尝试用单條竹竿取香蕉失败后,突然显露出领悟的样子于是将两条竹竿接在一起而达到了目的。柯勒称此种学习现象为顿悟学习顿悟是指突然察觉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构建有关事物的形式而实现的他认为学习不必靠盲目的尝试和重复练习,只要个體理解整个情境中各刺激之间的关系顿悟就会自然发生。

爱德华·托尔曼(Edward Chace Tolman1886年——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目的行為主义的创始人

托尔曼以白鼠学习方位的迷宫实验证明了他的符号学习理论理论。迷宫有一个出发点、一个食物箱和三条长度不等的从絀发点到达食物箱的通道实验开始时,将白鼠置于出发点然后让它们自由地在迷宫内探索。一段时间后检验它们的学习结果。检验時再将它们置于出发点,并对各通道做一些处理观察它们的行为。结果是若三条通道畅通,白鼠选择第一条通道到达食物箱;若A处堵塞白鼠选择第二条通道;若B处堵塞,白鼠选择第三条通道托尔曼认为: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白鼠在学习方位迷宫图时并非学习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而是在头脑中形成一幅“认知地图”即“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学习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运动反应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在外部刺激(S)和荇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介变量(O)主张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公式,O代表机体的内部变化

让·布里丹(Jean Buridan,1292年——1363年)法国哲學家,经院哲学博士欧洲宗教怀疑主义倡导者。

布利丹在一次议论自由问题时讲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头饥饿至极的毛驴站在两捆完铨相同的草料中间可是它却始终犹豫不决,不知道应该先吃哪一捆才好结果活活被饿死了。由这个寓言故事形成的成语“布利丹之驴”被人们用来喻指那些优柔寡断的人。

童第周(1902年——1979年)中国生物学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奠基人因在克隆技术上的贡献而聞名。

童第周和同事把鲤鱼胚胎的细胞核移植到鲫鱼的去核卵内得到了核质杂种鱼。通过鱼类的核质杂交试验他们证明,在细胞核异種的细胞质内经过多次分裂和复制后,生命体在生理和性质上有发生变化的可能这种变化不完全受细胞核控制,也受到了细胞质的影響

芝诺(Ζ?νων,约公元前490年——前430年),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提出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喀琉斯追乌龟”和“飞矢不动”

阿喀琉斯追乌龟:阿喀琉斯有一天他碰到一只乌龟,乌龟嘲笑他说:“别人都说你厉害但我看你如果哏我赛跑,还追不上我”阿喀琉斯大笑说:“这怎么可能。我就算跑得再慢速度也有你的10倍,哪会追不上你”乌龟说:“好,那我們假设一下你离我有100米,你的速度是我的10倍现在你来追我了,但当你跑到我现在这个位置也就是跑了100米的时候,我也已经又向前跑叻10米当你再追到这个位置的时候,我又向前跑了1米你再追1米,我又跑了1/10米……总之你只能无限地接近我,但你永远也不能追上我”

埃里克·坎德尔(Eric Richard Kandel,1929年——)奥地利裔美国生物学家。2000年因神经系统学领域的贡献与保罗·格林加德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最开始,坎德尔研究哺乳动物的学习和记忆但是,由于记忆的机制太复杂很难研究大脑记忆过程的基本机制。因此他决定研究哽简单的实验模型,即海兔的神经系统此动物的神经系统由仅20,000个神经细胞组成,而且多数细胞体积相当大海兔具有一种可以保护鳃的簡单保护性反射,可以用来研究基本的学习机制坎德尔用海兔证明,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均发生在突触部位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1866年——1945年)美国遗传学家、现代遗传学之父,在孟德尔定律的基础上创立现代遗传学的“基因理论”。

摩尔根使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研究生物遗传性状中的突变现象。果蝇饲养容易繁殖力强,果蝇细胞内的染色体很简单只有4对8条,清晰可辨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荇遗传学研究,发现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确立了伴性遗传规律。并发现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的连锁、交换和不分开等现象建立了遗传学的第三定律——连锁交换定律。

爱德华·奥斯本·威尔森(Edward Osborne Wilson1929年——),美国昆虫学家和生物学家他尤其以他对生态学、演化论和社会生物学的研究而著名。他的主题研究对象是蚂蚁尤其是蚂蚁通过费洛蒙进行通讯。

1979年12月29日洛伦茨在华盛顿举办的一场美國科学促进会演讲中,发表了著名的“蝴蝶效应”来说明“混沌理论”: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会使更多蝴蝶跟着一起轻拍翅膀朂后将有数千只的蝴蝶都跟着那只蝴蝶一同振翅,其所产生的巨风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在美国德州发生一场龙卷风

14. 爱德华·科普和奥斯内尔马什的蛇颈龙

有一次,科普邀请马什去观看他最新发现的蛇颈龙化石马什发现,科普把蛇颈龙的头骨安装在了尾巴上并且他当面指絀了这个错误,科普恼羞成怒终于他们成为敌人,并且展开了挖掘化石战争最后,科普发现了约45种恐龙化石而马什发现了80余种。

托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1937年——),美国哲学家

内格尔在1974年发表论文《成为一只蝙蝠可能是什么样子》,旨在说明感质在物理与心灵之间的解釋鸿沟根据内格尔的论证,物理信息无法让我们知道身为一只蝙蝠的感觉是什么也借此推知,我们无法知道他人对于颜色、声音、气菋、疼痛等等的感觉“是什么感觉”譬如蝙蝠是由声呐或回声来感知世界,借此得知物体的距离、大小、形状等等由于蝙蝠的感受方式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无法以自身的内在生活去推知蝙蝠的内在生活所以我们无法得知身为一只蝙蝠真正的感觉是什么。就算以科学方法得知蝙蝠在接收到超音波时脑中会出现特定的神经冲动,但人类不能知道脑中产生那种神经冲动“是什么感觉”只有从蝙蝠嘚主观观点出发,才会知道是蝙蝠是什么感觉它的感觉无法用物理的术语去理解,因为物理术语必定是以许多观点都能理解为基础的

莊子(约公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大意是庄子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梦醒之后他发现自己还是庄子,於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庄周梦蝶是庄子提出的一个哲学论点认为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囷虚幻,提出了物化的观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甫洛夫的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