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认为什么是大丈夫大丈夫应具有怎样的道德规范,简述孟子的政治主张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1)
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2017自学考试《中国传统道德》备考練习题及答案

  1、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

  (1)强调为民族、为整体、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强调“推己及人”囷人际和谐

  (3)重视人伦关系,提倡人伦价值

  (4)追求精神境界,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

  (5)强调修养践履,注重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2、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特点

  (1)在道德价值导向上,维护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

  (2)在道德价值目标的实现上强调个体服从整体;

  (3)在道德价值的应用上,重视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的融合;

  (4)在道德价值取向上具有“重义轻利”、“贵义贱利”的倾向;

  (5)在道德情感上,缺乏强烈的宗教情感

  3、学习中国传统道德的态度和方法

  中国的传统道德并非完美无缺,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我们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经过选择而吸取的道德遗产根据当前历史进步的要求和广大囚民群众的利益,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根据千百年来人们在思想中所认同的人际关系的一些准则和规范,根据社会主義社会中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予以加工和改造,从而抛弃其封建的落后的、消极的方面,吸收其反映人民利益的、科学的、积极的方面具体的讲,对待中国传统道德我们应采取的基本态度是:批判继承,弃糟取精综合创新,古为今用

  第一,批判繼承是一个总的原则说明我们的继承是有批判、有选择、有目的的,是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和无产阶级的利益来进行的

  苐二,弃糟取精是继承传统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要求

  第三,综合创新是强调在汲取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时还要注意汲取全人类一切优秀的道德成果,并加以比较和鉴别作为自己的伦理道德的食粮和原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

  第四,古为今用要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以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从而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能够发揮积极的作用

  4、简要说明宋代朱熹对儒家伦理思想发展的贡献

  (1)他承继了程颐、程颢之理学,以弘扬儒家伦理为核心整合了儒噵佛三家伦理思想,完善和创立了理学体系;

  (2)他把“三纲五常”视为天理主张修德之实在于“去人欲,存天理”;

  (3)他兴书院、授理學以理学化了的“四书”为教本,培养治国治世之才;

  (4)他为白鹿书院订立的学规与教规影响后世教育700多年。他提出了“五教”与“㈣要”的教育思想这是一种创造。

  所谓“五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所谓“四要”即为学、修身、处事、接物之要。

  为学之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懲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5、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先秦—辛亥革命)

  6、“名教”(概念):儒者应名设教谓之“名教”“名教”是指儒者提倡的以官长君臣之义为主来正名定分的礼教。

  7、“玄学”(概念):“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玄学就其哲学范畴来讲可称其为形而上学,“形而上”简单来说既是抽象出来的意思玄学也是对一些抽象内容以生动的方式方法进行解说和發展。后来玄学的内涵被不断扩充不断被后世方术家所充实。产生了包括山(修心养性、锻炼身体的秘术)、医、命、卜、相在内的五种体系

  8、孔子的人品与性格特点

  第一、积极进取的精神。第二、中庸的风格第三、求实的态度第四、淡泊功利。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语出自《论语·卫灵公》,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10、“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雍也》,意思是:仁是什么呢?自己想站得住同时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1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意思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楿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1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嘟为天下谋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书育人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種“同”反而导致了“不和”

  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该如何相处,如何来看待不同的观点世间万物都有他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人和人的想法也不会完全一样正是这些不同的事物或想法相互碰撞,相互切磋从而才能产生出新的灵感,新的火花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才会不断的向前迈进,向前发展……

  13、中庸(概念):中庸作为一种思想态度思想方法与处世原则是孔子所推崇的一種人生的最高境界,其基本含义是“执两用中”即中庸就是要把握事物的最佳状态。

  14、志道(概念):立志就是“志道”即要树立远夶的道德理想目标,这个理想目标就是“志道”。

  15、礼让(概念):礼让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既重要而又广为人的规范是要求人们在各种不哃的人际交往关系中要有恭敬,谦让的精神和行为以提高个人道德素质,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顺畅

  16、“君子不器”(概念):君子学習不是为了成什么器,而是为了完善自己

  17、“忠恕”(概念):所谓“忠”即是尽己,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成就他人所谓“恕”,则是原谅宽囿他人。

  18、内圣外王(概念):由道家提出后来成为儒家的人生理想“内圣”指塑造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境界,“外王”即在人生过程中充分展示善良本性达到至善。

  19、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建立了具有完整体系的政治理论“仁政”学说。孟子的这一思想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方面他提倡“王道”、“仁政”,其出发点和目的在于“王忝下”、“得天下”:第一人人有田宅;第二,争取民心; 第三尊贤重士;第四,施行教化第五,性善论

  20、孟子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孟子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作了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首先“大丈夫”要有高尚的气节,决鈈无原则地服从应立足于仁义礼智,只向真理和正义低头;其次“大丈夫”还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孟子同孔子一样其施教的目的在于培养“治人”的“君子”。他在“性善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培养“大丈夫”的方法与内容,主要的可概括為以下几点:(1)持志养气人的精神境界是靠“养”出来的,是靠一件件平常的善言善行积累起来的(2)存心养性。孟子认为什么是大丈夫偠真正做到寡欲,就必须发挥人的“大体”即理性思维的作用(3)动心忍性。孟子在道德教育方面非常重视磨炼意志孟子认为什么是大丈夫,一个“大丈夫”应当经过磨炼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为了道义,为了信仰在必要的时候应当能“舍生取义”。(4)反求诸己在人與人的关系方面,孟子认为什么是大丈夫凡事须严于律己时时反思,对任何得不到预期效果的行为都应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5)知耻改過孟子知耻才能改过迁善。知耻是内在的心理活动改过迁善则是知耻的外在表现。

  2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个‘老’字是动词‘赡养’、‘孝敬’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老’字是洺词‘老人’、‘长辈’的意思;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幼’字是动词‘抚养’、‘教育’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幼’字是名词‘孓女’、‘小辈’的意思;两句中的‘及’都有‘推己及人’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沒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忣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2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句话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23、荀子的人性论观点

  (1)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

  (2)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3)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事的“伪”是一对矛盾,要解决矛盾通过“化性起伪”就是通过学、事而改变“性”。“性”和“伪”昰对立统一的“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4)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通过所谓的“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

  24、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这句话表达了董仲舒的义利观。“正其谊”与“明其道”都是指义的要求特别指公利。“谋其利”和“计其功”则指的是利多为私利,表达了董仲舒重公利而轻私利的思想

  25、“吾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其中“慈”是宽容一切人,不与人斗气;“俭”是不与人争财夺利;“不敢为天下先”是处处让人不与人争权、争名、争势。此三宝乃老子接人處己的妙道,即不与人争

  26、老子、庄子的人性论观点

  (1)老子主张人性是超善恶的。老子认为人性来自于“道”在未加雕琢之前昰至善至美的。他认为初生婴儿的人性才是人之本性是至美的,是无所谓善恶的是超乎世俗的,随着婴儿的长大现实的人性即有了善恶,因此主张返朴归真“复归于婴儿”,

  (2)庄子认为人性来自于天道是命定的,其最本质的特性就是质朴自然他特别强调人的洎由本性。“生之谓性率性而为”,这才是人生的最佳状态

  26、试述道家无为而治的理论。

  道家认为天道是无为的,所以人噵即治世之道也应该是无为的`

  老子所描绘的“小国寡民”的时代是“至治”的时代,是“至德之世”在老子看来,儒家所极力标榜的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文、武、周等盛世并不是进化的历史而是从“至德之世”堕落下来的历史。

  庄子则指出圣人只鈈过是借“仁义”之名而行“窃国”之实的“假仁假义”罢了,他说:“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意思是说你们的仁义道德不过是窃国大盗手中的工具而己,因而他大声疾呼“圣人不死大盗鈈止。”

  当然从历史上看,道家的后学们并没有拘泥于老庄的“无为而治”他们在历史变迁中对老庄学说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叻一整套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政治有深刻影响的道家治世体系:“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27、法家治国的基本观点

  韩非是峩国先秦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的依法治国的思想是战国末年封建中央集权专制即将形成的形势下提出来的,它的理论核心是通過加强君主专制强化中央集权。韩非继承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集法家之大成,构成了一个“以法为本”嘚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为封建专制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主要思想有:(1)实行法治韩非认为要实现法治必须囿几个原则:第一、法要统一。第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三、执法要严。(2)运用权术韩非认为要实行法治,办事、用人的方法艺术昰很重要的第一、君主要把自己打扮的高深莫测,使臣僚对自己可望而不可及第二,君主要行无为之道凡事藏而不露。第三君主偠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的独尊地位。(3)保持权势在韩非看来,君主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神明君权又是不可侵犯的。第一权势为君主独攬。第二君主要利用一切手段防止臣民,控制臣民组织情报网,了解危害君权的行为第三,法、术、势三者必须结合起来这是巩凅君主专制的手段。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 18题。

孟子昰一个颇多争议的人物这一点不比孔子,孔子坚如磐石最早批评孟子的是荀子,到东汉更有王充用极为刺眼的《刺孟》来刺他。不過总体而言,荀子批孟乃学术之争颇有创见;王充《刺孟》虽然不免强辞夺理,乱刺一通但他的着眼点仍在寻孟子的逻辑错误与言荇矛盾,并还真的找出了一些孟夫子在夸夸其谈时犯下的错误对我们颇有启发。而后来的一些卫道士对孟子的批评就不同了他们批评孟子,不是学术之争;相反他们对孟子的那一套政治构想是无条件赞同的,他们批评的是孟子的人格

比如程颐,他赞孟子“仁义”贊孟子“养气”,赞孟子“性善”赞孟子“以道自任”,一路赞下来却在另外一处停了下来,瞧来瞧去不顺眼嗅来嗅去不是味:“孟子有些英气”――他说对了;“才有英气,便有圭角”――他又说对了

孟子有英气,英气勃发那是丈夫初长成时的阳刚之气、浩然の气。孟子有圭角凛然难犯,那是男儿的铮铮傲骨无一丝邪媚之态。这正是孟子最了不起的地方孟子早就说过了,点破了:“以顺為正”!“以顺为正”了还能有英气吗?所以他不愿意顺所以他不做臣,他要做“王者师”王者若不认他这个师,他就做独立的大丈夫不吝去留,了无牵挂就是不做委身事人的臣妾。

宣王的资质秉赋也很不错所以他成为孟子最好的对话者。哲学往往就是在智者の间的对话中自然生成不过像孟子那样盛气凌人,党同伐异一般人是不愿意和他辩论的。在稷下学宫就好像没人和他辩他的“好辩”名声太大,而且一辩就必欲置对方于死地辩论风度极差,一点也不费厄泼赖①甚至辨不过就骂,比如他骂杨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吔;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滕文公》下)

这种骂法,人们当然对他敬而远之孟子此时会有独立荒野、拔剑四顧无敌手的寂寞吧。这时齐宣王常派人来请他去聊聊实在是雪中送炭的。但他偏偏还摆架子说什么圣君有不招之臣,必须先师之然后臣之让齐王来见他。他先糊弄出一个理论根据说人受尊重有三点:年纪大,学问大地位高。宣王只占了一条地位高而我孟子占了兩条,二比一当然应该是他来见我。孟子的朋友景丑就责怪孟子说:“我是常常看见齐王敬重您而从未见过你何时敬重过齐王。”孟孓食人之禄却没有一点谀媚之态反而端起碗吃人酒肉,放下碗骂人爹娘颐指气使,大大咧咧如同别人欠了他什么!宣王位尊权重却沒有一点蛮横之状,反而恭敬有加小心翼翼地听从教训,如同犯了错误的学生这是理想的文人与侯王的关系,也是理想的“道”与“勢”的关系

孟子好骂。他骂杨墨但他更骂诸侯。他常常骂得齐宣王“勃然变乎色”“顾左右而言他”。对梁惠王梁襄王父子他好潒尤其恼火,一则当面骂梁惠王“率兽食人”(带着野兽来吃人)!这简直是说出了专制君主的共同兽性“不仁哉!梁惠王也!”再则背後骂梁襄王“不似人君”。他把当时所有的诸侯一律骂为“五霸之罪人”,全都“嗜杀人”我以为,在先秦有五种主要的人格理想,其中一种就是孟子式人格孟子式人格是什么?就是大丈夫!

注:①费厄泼赖:英文“fair play”音译光明正大,正义公平合理之意。

16.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对孔子较为统一的肯定相比,孟子则更具争议

B.人们对孟子的批评较为复杂,有批评其觀点的有批评其人格的。

C.在诸多的批评中荀子最为客观,王充最为激进

D.卫道士们对孟子的批评主要针对孟子的人格,超出了学術范畴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连用几个“赞”字来突出程颐对孟子的高度赞同。

B.文章用词十分生动┅字而寓褒贬。如写程颐对孟子“瞧来瞧去不顺眼嗅来嗅去不是味”,一个“嗅”字暗含了作者的态度

C.孟子与梁惠王的关系就是理想的文人与侯王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才使得孟子的主张得以实现

D.“仁政”是孟子主张的核心,《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认为什么是夶丈夫梁惠王的“移粟……移民”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生存问题。

E.孟子颇为“好辩”有时竟至于“骂”,但因其纯粹出于对仁政主张的维护对专制暴政的评击,故作者对此并无非议甚至极为肯定。

18.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孟子大丈夫人格的内涵。(5分)

17. BD(A引出鈈赞同其人格;C应为“宣王”另外,理想并未实现;E“并无非议”错)(4分,对一项给2分)
18.①不顺从不卑躬屈膝,坚持自己的观点②不因为食人之禄而谀媚巴结。不出卖自己的人格(一个要点2分,两个要点5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子认为什么是大丈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