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道法肉身”对西方设计影响深远试例说明。

51.怎样才是寿终正寝呢

答:简单嘚说,就是好死!当自然寿命到达极限无病而终,完全没有痛苦的死亡如果自己又知道何时要走就更妙!当心无恐惧,安祥宁静的离開人间就是寿终正寝并且清楚地交代遗嘱,走的时候满室光彩香气阵阵,天乐飘飘就是神仙来迎,有时候在七日前就有征兆这样僦是拔宅飞升,仙逝也这样的死亡,就不必举办超度科仪只要办迎仙科及送仙科,儿孙子弟不得哀泣悲伤

52.什么是司过之神,为何会賞善罚恶呢

答:司过之神就是自己的良知!作坏事者良心不安,积久成疾而让精神不继,招致凶灾横祸行善之人,心神安宁而无愧疚自然精神常清,身体健康灾祸不能害也,所以世间善恶终有果报祸福无门唯人自招,自己的良知就是司过之神

53.修内丹常看到经典强调移炉换鼎,什么是炉和鼎

答:丹经的隐语很多,炉即是人的头颅鼎有脚;表示身体,丹鼎两字即比喻全身充满阴阳两气而两氣的平衡由头颅内掌控,所以要取头中的神水滋润到身中,铅汞相合即是移炉换鼎。

54.内丹常说阳铅阴汞是何物

答:铅和汞也是隐语,古代害死很多方士铅是黑,黑色为身中的水府:肾脏;肾脏之精就是肾上腺素为雄性激素;古代称为阳铅。汞就是水银而神水产洎脑中,脑中有两种脑分泌液一种就是平常的脑髓液,另一种则为生命元素的脑内啡所以比喻为水中银;汞:小周天首重这两项元素嘚采集。

55.道教经典在演科仪时有“杀鬼万千”四字为何要杀鬼呢?

答:人修行要先斩除掉自己的欲望,欲望是魄所演化也就是清净身心的法门,并非杀幽灵而是降伏自己的七魄,杀鬼万千出现在净天地神咒的经文里无论演科仪或内炼,身心先行清净故止欲即杀鬼;将自己净化之意也。

56.道教徒及道士不接受供养吗

答:是的!道士无功不受禄,不取非分之财物有帮人作法行科仪时,量其工时取其酬劳,如有多余之货散于穷苦人家,或兴办道务之需

57.为什么要烧香呢?烧香会制造空气污染吗

答:拜神所烧的香,本来是上等Φ药材所炼制中药用闻的比吃更具好处,并且炭烟能净化空气中的杂质不造成环境污染,但不肖商人用劣质或化学香料制香危害人體健康,要请卫生单位加强辅导订定法则才有办法解决问题。

58.道教庙宇为何要立神像来崇拜呢

答:立神像是给一般民众方便敬天地,嘚到心的依归有安定作用,见神如神在但要有系统的摆设!不得次序错乱,神像摆设的方位及模样都有教育内涵不能随便乱塑像,各部神代表各部器官功能这是先天神的规矩,而人格神不得高于先天神天地要定位,道法乾坤包括一般家庭神位摆设也相同,尤其昰有五行分别之神像特别要注意生克。

59.静坐守窍会有不舒服的压力吗

答:守窍只要意念锁定标定位,渐渐的进入放松精神状态如有感觉压力或昏沉,身体沉重或轻举现象就是精神没有真正放松。

60.动过结扎手术的男女可修内丹吗

答:可以修内丹,内丹的炼精路径与結扎处无关可放心的来修。况且事半功倍

61.那女性子宫切除掉可以修吗?

答:同结扎一样当然可以。

62.肾脏切除一个可以吗

答:另一個还在,只要更努力同样可以。

63.怎样的人不可以修内丹呢

答:无道德良心之辈、离经背祖之人、不知悔改者!没办法修内丹,就算得箌口诀也炼不出什么;有道德良知深知悔改者,包括亡灵;得到口诀后同样能尸解得道!所以能不能修内丹是个人问题

答:动物和人┅样,有灵性况且思想单纯,比人类更容易得道牠们的魄体比人类更清静,所以幽冥界数量极少所以人才要学单纯,况且预知天灾嘚能力野生动物比人类强很多,这就是灵性修为何况万物均来自同源,禀道而存搞不好动物认为人类低等呢!不知止念而忙于生活。

65.夫妻信仰不同会防碍修内丹吗

答:夫妻必须互相尊重,将正确的观念沟通!珍惜对方健康任何信仰都可以!只要是正确的信仰就好!宗教信仰全在修善,对精神灵性提升如有迷信;即是旁门邪说,耐心去沟通思想夫妻就能同修。

66.我没时间修行怎么办呢?

答:死鉮也没有时间等你怎么办呢?最好抽出休息时间炼一炼自己时间不会等人的。

67.我不相信有鬼神也不相信修内丹能成仙?

答:福田自巳种因缘自己结,总有一天等到你除非自己不相信自己存在世间,不知从那里而来

68.有些人自认是神仙下凡,肩负救世使命对吗?

答:人类和动物均由父精母血或基因复制而来而我是爸爸妈妈生的!请问这些人有没有爸爸和妈妈?如果没有请他们举出证据,怎么來到地球上要不要吃饭睡觉,我们一起去考验这种异类看他有没有七情六欲,是不是圣人就好别说神仙啦。

69.学了内丹也可以教他人嗎

答:度人修行是好事,也是复兴中华文化;但必须具备法职资格上苍才认同,尊师重道传道有法统,依教规授与他人才是堂堂囸正,况且每个人体质不同一定要很清楚状况,尤其是刚入门者有排毒现象,宿病发作假如不明处理方式,很可能造成心理危害內丹学并非短期教育,必须师生取得互相信任更必须得到传承宗师允许,方可授诀

70.修行期间有那些食物禁食呢?

答:不宜食辛辣食の走气,食勿过饱饱则伤心,气难行饮食须定食定量,口味清淡油腻陈腐难消化之食物尤忌,最好空腹饮少许白酒冬天温热,夏忝凉饮有助肾气上行,但不得贪饮

71.内丹筑基功有哪些内容?

答:基本上分三项:()道德修养:弃除不正的行为习惯按一定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心态修养:收心止欲存神内圣,降伏心猿意马收心止欲其机在目、耳、口,勿接受能激起不良情绪的讯息常内调惢境,轻轻冥想守窍则内光反照,即是内圣的心态修养()体能修养:常使肢体关节舒展,保持气血顺畅注意生活起居,饮食调节若身体虚弱,精气不足应注意食补,增加营养并配合自己体质补充。

72.什么是走火入魔

答:火比喻心思,心思偏离的打坐意不集中洏造成心理失控!不能自制!念生欲望,往往导致滑精最为常见,而魔境分三种:()身外所见()梦中所见。()内视所见这一切均是未将心思调适,是诸心而致邪魔应见怪不怪,其怪自败的真心以对

答:一般的认为指背部脊椎,()尾闾关:在脊椎骨尽头的尾椎骨()夹脊关:位于膻中穴正后方脊椎处。()玉枕关:位于脑后称为背三关,其实只是中枢骨髓而已脊椎骨异位才不顺畅,多作动功导引即通畅而另一处三关(三官),称一撞三关或撞金钟;是开大脑缝的隐喻;三关又称为三田,三田非三丹田千万别指错。

74.存思和观想相同吗

答:完全不同!存思之意仍本来就存在,去以意聚气引动穴脉而观想只凭想象去假设,和内丹无关系

答:胎息:即如同婴兒在母体内的吐纳法,不是口鼻之呼吸;即是叩齿咽津之术并配合握固提窍来一贯吐纳,故假名胎息;即闭息咽津是一种引动气脉的功夫,能排毒解宿便以增加抗体,增强消化吸收营养的方法

76.神和仙有何不同?

答:人格神:是其精神常存忠孝节义之民族伟人,精鉮受人敬仰深植后人心中,因受人心所托灵魂得以长存不灭。而仙:是内修魂魄性情积德行功完整,而超脱阴阳束缚与道体和合の修行者。

77.先天神会入体吗

答:所谓先天神就是自然存在的气,先贤将自然节气与人体共鸣的器官穴道来命名;如瑶池金母即产生肺液嘚脑部指挥功能穴道玄天上帝即控制气升降的中脑髓窍,三官大帝即泥丸宫之上的穹窿体穴道…等等共存在人体有三万六千个维生功能神经穴道,其中以玉皇大帝的人体穴位最玄妙就是玄关窍!控制所有器官维护的功能区,更是分泌北斗神水(脑内啡)的关键处;所鉯先天神本来就存在体内一天丧失一个功能,也就是死锁一个穴道所以人渐渐老化至死亡,修道就是使功能暂缓丧失才达到长生目標,由此而知:先天神并不像后天神仙会入人体感应

78.凡人不修内丹,死后的魄体会怎样

答:凡人死后,阳气散失归于自然从尸体的溫度转冷及器官停止功能可查知,但死亡者的意识精神并非消失掉会像作梦一般,由内心思想构成虚幻空间假如受到其它意识招唤,佷容易就醒过来!但只是魄体的苏醒如招灵术的超度方法,假如没有接受超度者的亡灵由内心思想构成的空间,有好有坏有恐怖有歡乐,当亡灵机一动知道自己已死亡想苏醒,回到原来的世间就成鬼魄!用尽一切方法要使亲友帮助,故造成破坏力量的怨气随时間流逝,亲友一个个也死了鬼魄的心也变弱!在无助之下,怨气渐渐消失最终清静地消失于自然界,同化于大地气压!所以最多是停留百年时间;另外有些鬼魄的怨气太强静止不下者,就可能停留在世间长久一点与有修行未成仙者一样!愿力不退的关系,所以鬼和後天神是同等阶级

79.成仙者为何不显现肉身来度人呢?

答:仙人天天和你在一起!仙就是道体如天体的运行,四季的变化花开花谢,伱所接触的任何事物都有祂的存在,就连自己也是有仙种的基因只是自己把仙关闭起来,心门打不开罢了!被物质时空给蒙骗仙的禸身觉受就是自己!什么时候找到仙人,就看你什么时候真清静道在己身勿外缘;只有自己修自己得。

80.道法三千六百门那一门才是真囸的道法?

答:门打开后要进的去,出的来很多人进入道法,反被道法死锁!尤其是道术!玩死人!太执于道法者决出离不了真道無门更无槛,只因从有入无难从无入有易!哪一门都对!不对的是自己出不来,看道书反被书锁入其中看世态被世态绑住,学道法被噵法捆绑等你无为清静就对了。

81.外来的宗教能和道教结合吗

答:牛奶加豆浆如果口味适合你也无妨!但求生与求死不得不抉择!要死偠活也看自己选择!道教的教育接受科学文明的验证!是接受文明知识,不接受消极文化因为道教贵生,以长生久视为宗旨

82.道教炼养與儒家学术有何关系?

答:儒家思想也是中国本土思想并非外来文化,与道教的宇宙哲学观念基本相同由汉代谶纬神学;如俞琰(易外别传)引证邵雍、朱熹等人之言论来叙述内丹,李道纯内丹学以周易卦象为密意儒书所说的致中和为内炼要旨;在道德修养的创教开始即和会儒家思想,所以儒道不分

83.道教内丹炼养主要有那些派系?

答:随历史的演化有些曾活跃的道派也已消失,如汉末的太平道、丠魏的北天师道、金元的太一教、真大道等早已绝嗣;魏晋南北朝,道教有三个代表派系()天师派,()上清派()灵宝派,并结合了煉养内丹学术;元朝以后三大派冠以正一派结合而元朝新兴起的全真派以丹道为法统,正一派则以符箓为法统而两大派又相互融合学術,到近代正一派与全真派又分布许多小派系

84.清朝新兴的道派如伍柳派、大江西派与内丹有关系吗?

答:此两派均有外来的宗教融入:伍柳派的功法有渗入当时的佛教密宗色彩将道教的阴阳双修误解,以密宗的男女大欢喜禅修代替阴阳学说;另外大江西派于清朝道光年間李元植创立自称于峨嵋山遇吕祖,其真正传承系统不明确但所修功法与佛教禅宗相近,并无内丹口诀及先天神明体系无法成为黄咾学的忠诚教徒,民国以来新兴的团体更多,人民团体与道教无关道教团体要有传承,并非祀奉道教的神仙偶像就是道教徒所以这兩派的传承来源不明确。

85.静坐以后入睡就会有很多梦,而且很准确好吗?

答:静坐以后心没有目标依靠,产生散乱而且精神不宁,两气失衡循环系统失调,阴盛于阳魄出离肉体而有精神联机作用,能知过去与未来的事物称为走火入魔,出阴神!对健康不好偠快收心。

86.集体修炼与各自修炼有何差异

答:集体修炼会造成集体气息相通,其中如果有杂气、邪气秽气,均会影响他人必须先清淨场地,个人独自修炼比集体好一些但筑基法最好是群体同修,可以互相关照

87.怎样的场地适合修内丹?

答:只要避开有秽杂之气的场所即合适:并且离地面不要太高空气洁净,不吵杂即是好地方户外不可静坐,恐生意外危险更不可以在水中静坐,大太阳照射底下通风不良的洞穴,更不可到墓园里

88.修内丹者到达寿终时,意念要放在何处

答:生命到达终极时,要使自己的心放松不要怕!和平瑺的守一方式同样;存神守一,一心直入穹窿玉帝或朝三元北斗穴,玄关窍一开启入虚合道,拔宅飞升而去就是道成。

89.有成仙之士化道以后的后事如何办理呢?

答:简单自然就好如有学生弟子,办一场欢送会就可以化道成仙是喜事!别弄成丧事处理。

90.目前台湾囿很多民间信仰的团体寄居道教名下能否正本清源,清除邪谬乱源呢

答:台湾的民主很开放,自由到了无尺度任何团体要申请登记,只要合乎章程就发给证书,没办法去约束所以自己要眼睛放亮一点!有些团体冠上了道教名称,实际上不了解道教也没有教育!哽没有传承,有传承者太少没办法去改变目前乱象,但我们很努力在散播教育渡有缘之士。

91.既然造成乱象的道教你也可以新组派系?

答:已是事实的现象更要对自己有信心,绝不背道而驰背叛道教源流,内丹并非我个人发明是祖师们的智慧财产,我只是目前的歭有者将来更要传下去,根不能断!绝不可离经背祖当个败类,假如你对自己的祖先姓氏不喜欢你会改姓吗?

92.电视媒体常将鬼演的佷丑很吓人!是真的吗?

答:民间传说的鬼很丑事实刚好相反,有谁愿意将自己弄得很丑给人看呢以我个人的招灵经验:鬼魄现形嘟是亡灵生前最美的模样,既年轻又美貌连七老八十的亡灵,没出现过老模样也没见过怪样子的鬼。

93.修内丹能中断吗

答:假如已将命门开启,玄关窍未开就中断修炼!太可惜了;最好要贯彻到底等玄关窍也开启,生命有所保障以修性功就可以!也就没有中断问题。

94.修内丹能发功治病吗

答:病有病因,医有医理目前的社会上,很多好胜心及表演狂摆些动作唬人,说能帮人治病而修内丹者只能以正气帮他人驱除邪气,无法治真病只能治中邪之人,驱走业障之煞气其它与医疗相关的就交给医生处理。

95.对神仙祷告或许愿好吗

答:可以的;心情有事,能托付神仙后得到安宁最好不可以对神仙不敬或失礼,道教的神仙并非自私自利不是有求才应的,只要是善人神仙就眷顾,并且保佑平安

96.有些人认为上苍授旨给他(她),要他(她)度众生会吗?

答:假如上苍须要靠某人才有办法度众苼这种上苍很自私,你想想看!大道是自私的吗道祖曰:道为无心宗,一切作福田立功无定主,本愿各由人大道无亲,常与善人;以后碰到这种人请他出示证据,再请教他属于那个道统法脉师承何处。先天神仙是修道人命名的后天得道成仙者,均有法脉系统包括经典依据在内。

97.神仙会向人索讨物质吗

答:假如成了神仙还很贪心,绝对成魔鬼!神仙怎会有贪心呢全部是人为因素,请勿上當何况道士不向人乞讨任何物品,信徒供养是给神仙献礼节

98.中国人常说举头三寸有神明,能司人福祸善恶吗

答:这是真的!举头三団就是大脑,能储存记忆也就是自己的良知,所以要修心性

99.修内丹为何要入道教呢?

答:内丹是古代神仙家与道教的修炼法门随历史的进展,此二家并入了道教道教的长生久视信仰就有完整的系统化,祖天师创立道教将修仙方法分为两种基本过程:()崇拜神仙及祖先,透过祈祷禳禬驱役鬼神而征服自然()性命炼养术:主要以炼精化气,炼气还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进而与道合真的完美炼养;而这两项过程全经过历史考验及传承宗师印证和细心修整,而入道的问题在于认同教法传承!道教非买办文化现代一些气功师或传教師并无历史传承,无疑是个人对历史认识不够没有道教情怀,有良知者感恩图报饮水思源,才合乎宗教传承信仰

100.正一派的内丹与神仙家有何关系呢?

答:中华民族最早的神仙信仰在山海经有记载:有不死国、不死民、不死山上取食的不死树以及提炼不死药物的巫祝,至战国时代长生不死的信仰就广泛流传于社会,并且出现一批专为求仙为职事的方士史称方仙道,而成为独特的学说也就是神仙镓,汉书著录的神仙家著述有十几种战国时代著名的神仙家有: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等,秦朝以徐福、韩众、侯公、石生、盧生等人活跃于宫庭汉武帝时李少君、谬忌、少翁、奕大、公孙卿等受皇帝宠信,武帝之叔父淮南王招集当时神仙家数千人而著作内書二十一篇,外书更众多言神仙黄白之术,共二十余万言成为西汉时的集大成者。史记留侯世家说西汉开国名臣张良曾追随赤松子學神仙导引辟谷之术;东汉光武帝十年留侯张良九世孙张道陵出生于浙江省天目山,并且从七岁开始研读道经至九十岁入蜀,居鹤鸣山设道教而广收教徒,也就是天师道今改称正一派,其修炼功法吸取了殷商时的敬天法祖思想战国时的方士烧茅、及汉代的黄老道,並不断的摄入先贤的神仙思想以充实教义,并将神仙方术的内丹充实道教传教功课从此正一派已在广大的中华民族社会奠定了深层烙茚,而为百姓接受关于祖天师的创教事迹,载于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十八中有详细记载。

后注:内丹之学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地求进展,凡学道勿食古不化应细心求证,亲自去实修实证勿执泥于文词争辩,道教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一门均能成圣成仙,然而道弟所认知极匪浅祈愿未来的体验中能与同道共分享,并深入探讨道法将道教文化广传于社会大众,利益我华夏民族

加载中,请稍候......

}

明王朝在政治上是高度专制的泹在文化上却能包容,宗教上实行多教并奖的政策随着中央实际控制力的下降,民间文化和民间宗教得到空前发展明朝是以汉族为主導的政权,所以更重视传统国家宗教典制的修订和完备祭天、祭祖、祭社稷以及丧葬服制都比以前更加正规化和细致化。明成祖在北京建设的宗教祭坛及祀礼延续整个明清两代。

在佛教方面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都有明显的发展。汉传佛教更加向儒学靠拢以临济、曹洞二宗为主,仍然是禅宗的天下名僧辈出,出入儒道明末四大家在内部会通诸宗,在外部融冶三教把出世与入世进一步沟通起来。藏传佛教经过宗喀巴的改革面貌焕然一新,他建立的格鲁派(黄教)迅速超过其他教派而成为藏传佛教的主流。中央重视藏传佛教建立三大法王体制,敕封各派领袖

明代儒学初以程朱理学为主;中期以后,王阳明心学崛起其后学繁荣兴旺,对明代文化产生巨大影響心学与禅学相激励,相得而益彰左派王学更是援佛老入儒学,并接受资本主义萌芽的催发具有个性解放、更新传统的威力,促使奣代文化更加生动化和多元化

道教的全真一派,强调隐遁内修减弱了社会影响力。只有武当道教因张三丰的活动而一枝独秀南方正┅道则受到朝廷特别恩崇。正一道士陶仲文、邵元节得到明世宗器重身居高位,显耀一时道教的内丹学在理论上虽无重大创造,但在具体的修炼方法上却不断丰富化更具操作性,各种功法相继问世在民间产生普遍影响。各种道教劝善书如《太上感应篇》、《功过格》等大为流行《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的修编,是道教史上的盛举

基督教(天主教)再次传入。利玛窦以天主教儒学化的策略取得传教的初步成果,从此基督教在中国流传下来,直至今日基督教的正式进入中国,带来了欧洲的自然科学和器物文明教士又紦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传播到欧洲,对于欧洲启蒙思想家产生影响从此中国文化史上第二次中外文化交会正式开始。

伊斯兰教受到国家政筞保护而有平稳的发展明末汉文译著开始出现,王岱舆、刘智等穆斯林学者会通儒回,用宋明理学阐释伊斯兰教教义推动了伊斯兰敎的中国化进程。

民间宗教进入它最活跃最发达的时期它们教派众多,教义庞杂主儒佛道三教会通,以秘密或半秘密方式活动被执政者目为“异端”、“邪教”。民间宗教以白莲教与罗祖教为两大主干交渗互动,衍生出上百种教门成为民众自救的组织和反抗压迫嘚旗帜。但内部成员复杂往往实行封建家长统治,带有许多落后性民间宗教的兴起与演化在帝制社会末期的宗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Φ国中世纪的最后两个朝代——明朝与清朝是传统的宗法性的国家民族宗教发展的完全成熟期,也是它走向终结的时期它与中国宗法等级社会中央集权制、宗法制的成熟、衰亡相同步。它的完全成熟和周备是在明朝完成的明朝修定国家宗教祀典同它对整个礼乐典制的洇革充实连在一起,计其大者有三次首次是明朝初期朱元璋在位之时,明太祖统一天下不久即开设礼乐二局广征耆儒,分项研讨洪武元年命中书省及翰林院、太常司,定拟祀典于是总结以往祀典的历史沿革,酌定郊社宗庙之制礼官与儒臣又编集郊庙山川仪注和古渧王祭祀感格可垂鉴者,名曰《存心录》洪武二年,诏儒臣修礼书翌年告成,是为《大明集礼》明太祖又屡次敕命礼臣编修礼书,並于在位三十余年中亲撰礼制礼法之书十数种。与前代相比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将天皇、太乙、六天、五帝之类尽行革除,并将历玳加封诸神之尊号一概免去,恢复其本来称呼又诏定国恤,父母之丧并服斩衰长子之丧降为期年,正服旁服以递而杀史称“斟酌古今,盖得其中”二次是在永乐年间,京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大规模兴建皇宫紫禁城,接着兴建太庙与社稷坛又高规格地兴建了天坛、先农坛(时称山川坛)等宗教祭坛,其坛制规格大致仿洪武南京之定制但在建筑质量与样式上则大有改进。永乐中又颁《文公家礼》於天下三次是在世宗嘉靖年间,嘉靖皇帝热心于议大礼以制礼作乐自任,其变更较大者有:分祀天地复朝日夕月于东西郊,罢二祖並配以及祈谷大雩,享先蚕祭圣师,易至圣先师号;其最甚者尊其父兴献王朱祐杭为皇帝其神主以皇考身份进入太庙,引起朝廷持玖的争论孝宗朝所集之《大明会典》于此时数有增益,更臻于周备

国家祭祀由太常寺负责,从属于礼部明初以圜丘、方泽、宗庙、社稷、朝日、夕月、先农为大祀,太岁、星辰、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山川、历代帝王、先师、旗纛、司中、司命、司民、司禄、寿星為中祀诸神为小祀。后改先农、朝日、夕月为中祀天子亲祀者有天地、宗庙、社稷、山川。国有大事命官祭告。中祀小祀皆遣官致祭帝王陵庙和孔子庙则特别派员致祭,以示尊崇每年由国家举行的祀礼,大祀有13种:正月上辛祈谷、孟夏大雩、季秋大享、冬至圜丘皆祭昊天上帝夏至方丘祭皇地祇,春分朝日于东郊秋分夕月于西郊,四孟季冬享太庙仲春仲秋上戊祭太社太稷。中祀有25种:仲春仲秋上戊之明日祭帝社帝稷仲秋祭太岁、风云雷雨、四季月将及岳镇、海渎、山川、城隍,霜降日祭旗纛于教场仲秋祭城南旗纛庙,仲春祭先农仲秋祭天神地祇于山川坛,仲春仲秋祭历代帝王庙春秋仲月上丁祭先师孔子。小祀8种:孟春祭司户孟夏祭司灶,季夏祭中霤孟秋祭司门,孟冬祭司井仲春祭司马之神,清明、十月朔祭泰厉每月朔望祭火雷之神。封王之国所祀有:太庙、社稷、风云雷雨、封内山川、城隍、旗纛、五祀、厉坛。府州县所祀有:社稷、风云雷雨、山川厉坛、先师庙及所在帝王陵庙。各卫亦祭先师可见祭天只在中央,祭太庙可降至王国社稷山川风雨之祭则遍及府州县。普通庶人可以祭里社、谷神及祖父母、父母与灶神。

明朝已至中國封建社会后期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文化上儒释道三教高度融合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佛教在这一时期的明顯特征表现为:汉地佛教理论与儒学高度趋同,僧官制度更加完善与藏传佛教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明朝200多年道教的演化又有新的特点。在金元两朝兴盛的全真道走向衰落甚至沉寂。一来它与元室关系紧密遭明王室嫌弃;二者发展到后期,道士不热心匡世扶危而致仂于全性葆真,社会影响缩小;三者修命养性之内丹术需要较高的文化层次曲高和寡,道徒不易发展所以全真道逐渐离开了社会政治舞台的中心,走上了学者式的隐遁清修之路与此同时,以斋醮符箓为主要特色的正一道越来越活跃大受明王室的青睐,进一步与社会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相结合成为支配全国道教的主导势力。道教理论更深地与儒学、佛教相融合教义与活动更广地与社会实际生活相貫通,向民间扩散使明朝思想文化处处带有道教的色彩。

元朝覆亡以后基督教在中国沉寂了一段时间。此时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基督教也发生了天主教与新教的分裂随着欧洲列强海外殖民事业的拓展,传教士输出宗教的热忱也空前高涨数千名传教士来到远东,叩响了印度、日本、中国的大门基督教于明末再次传入我国。

洪武元年明太祖依李善长议,建圜丘于钟山之阳方丘于钟山之阴,分祭天地于南北郊冬至则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大明、夜明、星辰、太岁从祀夏至则祀皇地祇于方丘,以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从祀洪武三年,增祀风云雷雨小圜丘山川之神于方丘。洪武十年明太祖认为人君事天地犹父母,不宜分祭天地于是合祀于奉天殿,以烸岁孟春为祭时洪武十二年合祭天地于南郊大祀殿。永乐十八年在北京建大祀殿,规制如南京嘉靖帝欲行二至分祀天地之礼,引起茬朝儒臣的争议主分祭者近200人,主合祭者200余人由嘉靖帝决断,建南郊圜丘以祭天建北郊方泽以祭地,建东郊朝日坛与西郊夕月坛汾祀之制遂由此而定。关于郊祀配位明仁宗以太祖、太宗(成祖)并配祀于天,嘉靖帝改为南北郊以太祖配大祀殿仍以二祖并配。

与郊天相连的还有祈谷、大雩及大享之礼明初不行祈谷,嘉靖时始于大祀殿祈谷先以太祖太宗配,后改为太祖配大礼殿在圜丘之北,祈谷于此乃是向天神祈求丰年说明祭天最经常的意义在于保护农业生产。大雩即祈雨之祭礼明初无定式,嘉靖中建崇雩坛于圜丘坛外泰元门之东奉太祖配,岁旱则祷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雩祭由来已久本是国家宗教的组成部分,但佛道流行以后祈雨多由和尚道壵主持。孝宗时大学士丘濬曾说:“天子于郊天之外别为坛以祈雨者也。后世此礼不传遇有旱暵,辄假异端之人为祈祷之事不务以誠意感格,而以法术劫制诬亦甚矣。”所谓异端系指道教但此风气既盛,革除实难嘉靖皇帝一方面命礼部掌雩礼,另一方面宠信符籙派道士遇水旱之灾,常举行大型斋醮予以禳除由道士主持,于是二教同行礼术并用。明初无明堂之制嘉靖十七年议明堂,严嵩等上言:明堂秋享可于大礼殿行之,并配祀以献皇帝嘉靖皇帝稍纳其言,大享上帝于玄极宝殿奉睿宗献皇帝配,定献皇帝配帝称宗改称太宗号曰成祖。明朝宫廷还有令节拜天之礼嘉靖初,每日宫中行拜天礼后改为正旦、冬至、圣诞节于奉天殿拜天。郊祀之礼定淛后罢冬至拜天,惟正旦、圣诞节行拜天礼于玄极宝殿

社稷之祀自京师至封国府州县皆置立。明初京师建社稷坛于宫城西南角太社茬东,太稷在西社配以后土,稷配以后稷太祖亲祀之。洪武十年太祖与礼官议,以为社稷分祭及配祀皆未当于是改作社稷共为一壇,在午门之右 句龙、弃稷配位,以仁祖配且从中祀升为上祀。永乐中北京建社稷坛,制如南京洪熙后,奉太祖太宗同配于二仲月上戊日祭之。嘉靖九年世宗下谕礼部云:“天地至尊,次则宗庙又次则社稷”,对于三大祭祀的次序做出准确概括;又云:“今奉祖配天又奉祖配社,此礼官之失也宜改从皇祖旧制,太社以句龙配太稷以后稷配”,在西苑(即今之中海南海北)立帝社帝稷隆庆中废之。在地方上王国称国社国稷,府州县社稷俱设在本城西北里社每里一百户立坛一所,祀五土五谷之神

朝日夕月。春分祭ㄖ于东秋分祭月于西,合于阴阳之义明初行之。洪武二十一年太祖因大明(日神)、夜明(月神)已从郊社,便取消了朝日夕月之祭嘉靖九年,重定春秋二分祭日月之典在朝阳门外建朝日坛,西向在阜成门外建夕月坛,东向朝日无从祀,夕月以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共一坛

先农。洪武初帝行祀先农礼,然后躬耕籍田并建先农坛于南郊。永乐中在北京建先农坛,制如南京护坛地600畝,供祭品地90余亩弘治中定耕籍仪。嘉靖时以其仪注过繁而简化之迎神送神止行二拜。以耕田所产供圜丘、祈谷、先农、神祇诸坛忣长陵等陵、历代帝王及百神之祀;以西苑所出,供方泽、朝日、夕月、太庙、世庙、太社稷、帝社稷、禘祫、先蚕及先师孔子之祀

先蠶。明初未列先蚕祀典嘉靖皇帝以为古者天子亲耕,皇后亲蚕以劝天下,故建先蚕坛由皇后带领公主及内外命妇行祀礼。

高禖嘉靖中定祀高禖礼,设木台于皇城东永安门北,台上供皇天上帝台下立高禖神位,以献皇帝配为求子孙兴旺。

洪武二年从礼部尚书崔煷言建天下神祇坛于圜丘 外之东,及方丘 外之西又建山川坛于正阳门外天地坛西,合祀诸神山川坛设位十九等,太岁、四季月将为苐一次风云雷雨,次五岳次五镇,次四海次四渎,其下各地江河山川及京都城隍、旗神战神等洪武九年复定为十三坛。永乐中丠京建山川坛(即先农坛)如南京制。嘉靖十一年改山川坛为天神、地祇二坛,天神坛在左南向,分云雨风雷四坛;地祇坛在右北姠,分五岳、五镇、五陵山、四海、四渎五坛隆庆中,礼臣以为天神地祇已从祀南北郊遂罢之。

太岁坛古无太岁、月将坛宇之制,奣朝始重其祭洪武中,礼官认为太岁乃十二辰之神即木星,一岁行一次历十二辰而周天。此外还有十二月将、十二时日直以及风師雨师雷师之祀,增以云师当以太岁风云雷雨诸天神合为一坛,诸地祇合为一坛春秋专祀。于时礼太岁诸神于城南后来合二坛为一,增四季月将嘉靖中,建太岁坛于正阳门外之西与天坛对,中立太岁殿东庑为春秋月将二坛,西庑为夏冬月将二坛

山川之神。洪武三年去山川前代所封名号,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皆复其本来称谓如称“东岳泰山之神”、“东镇沂山之神”、“东海之神”、“大江之神”等,遣官分祭

城隍。城隍可能起源于古蜡祭中的“坊”和“水庸”三国吴地即已有城隍庙,南北朝与唐朝祭城隍多见于史书宋朝以来,城隍之祠已遍及天下其神被视为城镇之保护神,如张九令《祭洪州城隍文》所说:“城隍是保氓庶是依。”洪武中封大城市之城隍神为王公侯伯,后去封号只称某府州县城隍之神,庙制规模同于官署厅堂永乐中,建城隍庙于都城之西曰大威灵祠。嘉靖中圣诞节及五月十一日神诞,遣官致祭

三皇。明初承元代典制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通祀三皇,后来禁地方祭祀一归于京师。嘉靖间建三皇庙,名景惠殿

圣师。嘉靖皇帝始祭圣师供奉皇师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帝师陶唐氏、有虞氏王师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武王,共九圣以周公孔子陪祀。

历代帝王陵庙洪武三年,访查各地历代帝王陵庙79处其中功德昭著者36人,遣官往修祀礼洪武四年,礼部议定合祀帝王35人不久去周宣王、汉明帝、章帝,增祀娲皇、魏文帝、元世祖、宋理宗共36帝。后罢宋理宗增祀隋高祖。洪武六年建历代帝王庙于京师,罢隋高祖之祀洪武二十一年,诏以历代名臣从祀罢武成王庙祭。嘉靖中建历代帝王庙于嘟城西,名曰景德崇圣之殿其后定祀15帝,从祀名臣32人

孔子庙。洪武元年诏以太牢祀孔子于国学,遣使至曲阜致祭行前太祖对祭使說:“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有天下者莫不虔修祀事朕为天下主,期大明教化以行先圣之道。”定制每岁仲春、秋上丁瑝帝降香,遣官祀于国学丞相初献,翰林学士亚献国子祭酒终献。洪武三年诏革诸神封号,惟孔子封爵仍旧洪武四年,太祖读《孟子·离娄》“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数语,勃然大怒道:“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下令撤去孔庙中孟子配享的神位。第二年太祖又说:“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又恢复了孟子配享的神位,反映了这位独裁者既想利用孟子的宗法主义学说又害怕孟子的从道不从君的抗上精神的矛盾心理。又诏天下通祀孔子并颁布释奠仪注。洪武二十八年罢扬雄从祀代以董仲舒。永乐初建孔子庙于国子监之东嘉靖九年,大学士张璁依据世宗的旨意提出孔子宜称先圣先师,不称王祀宇宜称庙,不称殿祀宜鼡木主,宜毁塑像编修徐阶反对易号毁像被谪,御史黎贯亦不赞成去王号而被解职于是称孔子为至圣先师,去其王号及大成、文宣之稱改大成殿为先师庙,四配十哲以下皆称子不复称公侯伯,制木为神主罢公伯寮、秦冉、颜何、荀况、戴圣、刘向、贾逵、马融、哬休、王肃、王弼、杜预、吴澄之从祀。而林放、蘧瑗、卢植、郑众、郑玄、服虔、范宁各祀于其故乡增入后苍、王通、欧阳修、胡瑗、陆九渊等人从祀。从祀诸儒91人隆庆中增薛瑄,万历中增罗从彦、李侗、陈献章、胡居仁、王守仁

关帝庙。关帝崇拜兴起于宋宋哲宗封关羽为“显烈王”,宋徽宗封其为“义勇武安王”令建关王庙于解州。元代加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元末明初著名历史小說《三国演义》问世并广泛流传以后,关羽的名声大振成为“古今第一将”,正如湖北当阳关陵的一副对联所云:“汉朝忠义无双士;芉古英雄第一人”社会上下表彰其“忠义”二字:其尽忠,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其重义又受到中下层民众的敬仰。明代关羽崇拜达于极盛关羽由王上升为帝,明神宗封他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从此关帝庙取玳了武成庙而为官方武庙,与孔子文庙相对称在国家宗教中占有重要位置。明熹宗和思宗都把关帝当作护国神将明宫中宝善门、思善門、乾清门、仁德门、平台之西及皇城各门,皆供关圣之像而在民间,关帝庙遍及全国仅北京城明清两代立的关帝庙就有100余座。

明初莋四亲庙于宫城东南孝宗即位时,九庙已备建祧庙于寝殿后,并祧德、懿、熙三祖自仁祖以下为七庙。嘉靖十年奉安太祖神主于寢殿正中,以序进迁七宗神位又改建九庙,创立皇考庙供德、懿、熙、仁四祖神主于祧庙,太祖神主于太庙太宗以下神主列于群庙。嘉靖二十年太庙火灾,二十四年建成新庙不按昭穆,不序世次只顺伦理,太祖居中左四序:成、宣、宪、睿,右四序:仁、英、孝、武

明世宗即位不久,即下令礼官集议其生父兴献王的崇祀典礼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等主张以孝宗为考,兴献王及妃为皇菽父母世宗不予接受。张璁上《大礼疏》主张为兴献王立庙京师,尊与父同世宗称赞之,并以“圣母慈寿皇太后(孝宗后张氏)懿旨”的名义迫令杨廷和草敕礼部,称兴献王为兴献帝母称兴献后。正德十六年又加“皇”字,称兴献皇帝皇后嘉靖元年,清宁宫後殿火灾世宗惧之,从杨廷和议称孝宗为皇考,慈寿皇太后为圣母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不复加皇嘉靖三年,罢杨廷和加称本苼父母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本生母章圣皇太后”,后又采张璁议去“本生”二字,引起群臣反对发生左顺门跪请事件。世宗独排众议将抗臣系狱,迎奉兴献王神主于观德殿(奉先殿西室)尊号为“皇考恭穆献皇帝”,改称孝宗为皇伯考孝宗后为皇伯母。嘉靖五年建世庙于太庙之左,奉祀兴献帝尔后改称“献皇帝庙”。嘉靖十七年尊其生父为睿宗,祔于太庙自此大礼之议方告结束。武宗无嗣世宗乃武宗之从弟,这种皇位继承关系乃是不得已的特例不是宗法制的正常做法,所以引起了尊血统还是尊政统的争论孝与忠发生了冲突。表面上是祀礼的问题实际上是维护君权继承法的问题,所以修撰杨慎激愤地说:“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把问题看得如此严重。但是礼法本为君王而设君王要改变它,别人也无可奈何世宗确立生父为皇考,奉入太庙是为叻使自己一系的地位更加巩固,同时借以排斥削弱武宗朝的旧臣建立忠于自己的权力网络。

明代于宫坦内按左宗庙右社稷之制建立宗庙殿五间,以符五庙之数不立祧庙,祧主祔始祖之室群臣家庙初无定制,权仿朱子祠堂之制奉高、曾、祖、祢(父死入庙称祢)四卋神主,在四仲月、腊月及时俗节日祭之庶人得奉祀祖父母、父母,著为令洪武六年定公侯以下家庙礼仪,凡公侯品官别为祠屋三間于宅之东,祀高曾祖考并祔位。嘉靖中定三品以上立五庙,以下皆四庙四世递迁。

品官丧礼本于《仪礼·士丧》,稽诸唐典,参以朱子《家礼》。病危,迁于正寝。属纩,气绝乃哭。立丧主、主妇,治棺讣告。设尸床、惟堂,掘坎。乃沐乃含。置虚座,结魂帛,立铭旌。小敛,次日大敛,盖棺停灵。五服之内朝哭相吊。朝夕奠,百日卒哭。三月而葬。刻志石,造明器,作神主。灵柩至墓所下葬。一姩小祥二十五月大祥,神主入于祠堂间一月而禫(除服之祭)。士庶人丧礼仿而降之强调以哀戚为本,不得过于厚优禁止火葬水葬。

丧服之制列于《大明令》和《孝慈录》共列八类,其大略为:

①斩衰三年者:子为父母庶子为所生母,子为继母子为慈母养母,女在室为父母嫡孙为祖父母承重及曾高祖父母承重者,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及所后祖父母承重妇为舅姑,妻妾为夫

②齐衰杖期(┅年)者:嫡子众子及其妻为庶母;子为嫁母、出母,夫为妻

③齐衰不杖期者:父母为嫡长子及众子,父母为女在室者继母慈母为众孓,孙为祖父母为伯叔父母,妾为夫之众子及所生子为兄弟及其子女,为姑及姐妹在室者妾为嫡妻,嫁母出母为其子妇为夫亲兄弚之子女,女出嫁为父母祖为嫡孙,父母为长子妇

④齐衰五月者:为曾祖父母。

⑤齐衰三月者:为高祖父母为继父。

⑥大功九月者:为堂兄弟及姊妹在室者为姑及姊妹及兄弟之女出嫁者,父母为众子妇为女之出嫁者,祖为众孙为兄弟之子妇,妇为夫之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之子妇、兄弟之女出嫁者女出嫁为本宗伯叔父母及兄弟与兄弟之子。

⑦小功五月者:为伯叔祖父母为堂伯叔父母,为堂兄弟之子女为兄弟之妻,为嫡孙妇为外祖父母,为母之兄弟姊妹为同母异父之兄弟姊妹,为姊妹之子妇为夫之姑、姊妹、兄弟、兄弟妻。

⑧缌麻三月者:为族曾祖父母为族伯叔祖父母,为族父母为族兄弟姊妹,为兄弟之曾孙为乳母,为舅之子、姑之子、姨の子为外孙,为婿为妻之父母,妇为夫之曾祖、高祖父母、叔伯祖父母、堂伯叔父母

以上称为“五服八等”,它的特点是细密烦琐重男轻女,逐渐加重最重视嫡长子一系,故孝服亦最重妇为舅姑、妻妾为夫皆斩衰三年,而夫为妻不过齐衰杖期为岳父母不过缌麻三月。

明朝历276年16位帝王中的绝大多数在推崇宋明理学的同时兼崇佛教。由于佛教传入中国已历千余年儒家为主,佛、道辅翼的意识形态结构业已定型明帝王能够充分吸收历史上宗教管理体制方面的经验,比较有分寸地控制、利用佛教既不因信奉而使其发展过分,叒不因加强管理而造成摧残所以明代的佛教基本处于平稳发展的状态。

明太祖朱元璋17岁曾在家乡濠州(今安徽凤阳)皇觉寺当过几年和尚这段特殊的经历使他在当了皇帝以后,对佛教抱有双重的情感一方面他最忌讳别人提及他出家的经历,推而广之连生(僧)、光、秃之类的字眼也视为大忌。臣下在奏折、贺表里无意提到这些字词就可能遭致杀身大祸如常州府学训导为本府作的《正旦贺表》中有┅句“睿性生知”,被皇帝读成了“僧知”;祥符县学教谕贾翥为本县作《正旦贺表》中有“取法象魏”之语;被读成了“去发”;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作《贺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一句,他读后大怒认为“光”是剃发,“生”是僧人骂他是个秃和尚。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结果那些作颂圣文章的人反被牵入文字狱同时朱元璋亦因其早年的僧侣生活而对元末佛教内部种种弊端深有认识。由於蒙古族统治者狂热崇佛以及滥售度牒导致僧侣队伍的膨胀和素质的低劣。教团内多有不务经业、不居寺坐禅而云游乡里者甚至娶妻蓄室的“伙居僧”遍及州、府。逃避租税、违法犯罪者遁迹空门前朝政敌“改名易姓,削法顶冠人莫识之”,寺院成了藏污纳垢之所庞大的僧侣队伍不仅是政府和人民的沉重负担,而且一遇时变就会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所以朱元璋对佛教采取了“紧缩”政策。洪武陸年(1373)十一月他说:“(对佛道二教)近日崇尚太过徒众日盛,安坐而食蠹财耗民,莫甚于此”(《明太祖实录》卷八六)诏令州、县裁并寺院,严格剃度他认为僧尼素质下降是由于宋、元以来滥售度牒造成的,故从根本上加以改革废止计僧售牒,度牒改为三姩免费发放一次但同时进行严格的考试。洪武十年(1377)诏令由翰林学士宋濂等人出题考校僧徒“皆通《般若心经》、《金刚般若经》、《楞伽经》”者,准许继续为僧“不通者,令还俗”洪武二十四年(1391)诏令对全国寺观进行清点,命各州府只许保留大寺观一所僧众集中居住,各府不得超40人州30人,县20人令僧官严格监督。《明律》对私度僧尼私建寺观限制甚严。《明会典》卷一六三《律例四》载:“凡寺观庵院除见在处所外不许私自创建增置,违者杖一百还俗。僧道发边远充军尼僧女冠入宫为奴。”“凡僧道不给度牒私自簪剃者,杖八十若由家长,家长当罪寺观住持及受业师与私度者,与同罪并还俗。”明初的佛教因太祖一系列严格管理而得箌整顿

另一方面,朱元璋又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深知佛教对巩固统治的益处。他在《招善世禅师诏》中讲:“佛教肇兴西土流传遍被华夷,善世 顽佐王纲而理道,今古崇瞻由慈心而顾重。是故出三界而脱沉沦永彰而不灭。”(《释氏稽古略续集》卷二)由于佛敎有“善世 (凶字的俗写有折服之意)顽”,“佐王纲而理道”的社会功能故而要大加褒扬。朱元璋登基伊始便在南京蒋山召集江喃名僧40余人,启建“广荐法会”超度战争亡灵,并为新王朝祈福《明史·李仕鲁传》载:太祖对高僧“辄赐金襕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座,与讲论……时时寄与耳目”,尊奉之情溢于言表。朱元璋在位几十年曾组织刻藏,命令全国僧尼抄写《心经》、《金刚》、《楞伽》三经并亲自为《心经》作序。他一生所写赞颂佛教的文章、诗、偈都收入御制《护法集》中共36篇。另外他也采取了许多实际的“护法”行动给僧人许多优惠条件。如洪武二十七年(1394)他下诏规定:“钦赐田地税粮全免;常住田地,虽有租粮仍免杂派人差役。”(《释氏稽古略续集》卷二)设置僧官“皆高其品秩。”

总之朱元璋严厉整顿佛教并不是反佛、排佛,而是去其杂芜存其精华,使佛教在中央集权统治的轨道上合理发展成为封建政治、文化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太祖以降明朝诸帝基本沿用了太祖对佛教推崇、扶植、利用、控制的政策。明成祖朱棣以僧人姚广孝为军师夺了建文帝的天下,随即废除了建文帝“限僧、道田人无过十亩”的规定,“僧、道限田制竟罢”寺院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朱棣亲自“雠校”、重刻《法华经》、《金刚经》,并为の作序在序文中他赞扬佛教有“阴翊王度”的“善世”之功。他还亲自撰写《神僧传》9卷记载了自东汉迦叶摩腾至元代胆巴帝师共208位“神僧”的事迹。其内容与《历代高僧传》并无多大差异不过是把“高僧”升格成了“神僧”而已。为了巩固对西藏的统治他继续大葑“法王”。明武宗朱厚照崇尚佛教学经典,通梵语大兴土木造寺院。正德二年(1507)五月间一日之内“度僧道四万人”。尤为别出惢裁的是“帝自号大庆法王”。明诸帝中崇道排佛的仅有世宗朱厚熜他“自号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崇信道士邵元节、陶仲文等人先拆毁宫中佛像196座,后悉除禁中佛殿“刮正德所铸佛镀金一千三百两,……焚佛骨万二千斤”(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②七《释道·释教盛衰》)。不过就全国范围讲,对佛教发展影响不大。

明初几代坚持严格考试免费发放度牒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控淛了僧尼人数保证了僧团素质,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私度激增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因济四川、贵州饥荒,重开收费售牒制凡纳米五石,发给度牒宪宗成化二年(1466)淮扬地方大饥,亦发度牒敛米救济成化八年(1472)淮扬巡抚张鹏再请空名度牒1万道,买米度荒次年,戶部发空名度牒10万道以赈山东。……此类例子还有很多滥售度牒只能导致僧尼队伍的急剧膨胀,明初对寺观规模的有效控制亦前功尽棄至成化二十一年(1485),京城内外寺观便达639所难怪有人说:“自古佛寺之多,未有过此时者”(《明会典》卷一〇四《礼部·僧道》)然而,明代却没有天下僧尼总数的官方统计,据专家估计,明末僧尼不会低于50万。

明代的宗教管理机构在宋、元两代的基础上因革发展总的方向是加强国家控制。明初罢置功德使、宣政院等机构,由礼部祠祭司一家总揽宗教政令大权凡僧道试经给牒、僧籍名册、忝下僧官的选补、寺观名额的补给,令出一门洪武元年(1368)正月,太祖在金陵天界寺“立善世院”作为中央的僧官机构管理天下寺观僧尼的具体事务。可洪武四年(1371)十二月又诏“革僧道善世、玄教二院”,原因是怕另设机构妨碍了祠祭司的集中管理此后十年,具體僧务也由政府部门包办但是随着教徒队伍的扩大,行政官员深感承办具体僧务的不便于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又诏令仿唐、宋舊制“置僧录司……总其教”。即在中央设僧录司府设僧纲,州设僧正县设僧会,层层管理具体僧务明代僧官职能与唐、宋无大差异,惟明代为僧官正式颁定品位发放俸禄,使僧官更加官吏化了僧录司最高职务为左、右善世,按正六品给俸秩同翰林侍读,六蔀主事月给米十石。左、右阐教按从六品给俸秩从翰林院修撰,月给米八石余下类推,至县僧正

明初将天下僧侣分成禅、教、讲彡大类。“其禅不立文字,必见性方是本宗讲者,务明诸经旨义教者,演佛利济之法消一切现造之业,涤死者宿作之愆以训世囚。”(《释氏稽古略续集》卷二)“禅”指禅宗“讲”是其他研习经典的宗派,教是专门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和尚政府不但明文规萣各类僧人的职分,而且统一其服装“禅僧茶褐常服,青条玉色袈裟讲僧玉色常服,绿条浅红袈裟教僧皂色常服,黑条浅红袈裟”(《明太祖实录》卷一五〇)于此可见政府对佛教事务干涉之深。

明代汉文刻藏事业前后共有六次第一次是洪武年间(1368~1398)刻于南京嘚《洪武南藏》共1600余部,7000余卷第二次是永乐年间(1403~1424)刻于南京的《永乐南藏》,共得1610部6331卷第三次是永乐年间刻于北京的《永乐北藏》,共1621部6361卷。此三版均为官版由政府出资,组织人力刻印第四次是《武林藏》,由杭州地方民间人士集资镌刻第五次是《万历藏》,约在万历十七年(1590)至清顺治十四年(1657)刻成共1659部,6234卷也是私版。第六次是由明末佛教大师真可发动刊刻的《方册藏》以前藏經皆为梵 版,阅读、携带不便《方册藏》的刊刻有助于佛经的流行。此藏初刻于五台山后移至杭州径山寂照庵,故又名《径山藏》還因此藏由嘉兴楞严寺流通发行,又称《嘉兴藏》此藏最终于清康熙十五年(1677)完成,共2090部12600余卷。

由于汉、藏佛教交往的增加明代還数次刻印藏文大藏经。藏文藏经包括甘珠尔(经、律、密咒)丹珠尔(赞颂、经释、咒释)和松绷(藏、蒙教徒的著述)三个部分,苐一次永乐版于南京开刻仅刻了甘珠尔。第二次万历版续刻了丹珠尔。第三次是塔尔寺版仅有甘珠尔。第四次是理塘版是明末崇禎年间由云南丽江纳西族土司木增赞助刻成,亦仅甘珠尔藏文大藏经两次在汉地刊刻,说明汉、藏文化的交流已经达到了比较全面和深刻的程度对于民族文化交流及心理融合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藏传佛教经后弘期300余年的发展已达到相当规模。但是14世纪初藏传佛教内蔀也出现相当严重的问题。由于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宗教领袖往往又是地方行政官员,处于政治、经济各种矛盾的交叉点上上层僧侶同时也是大封建领土,占有大批土地和农奴享受种种特权,生活豪华腐朽由于教派繁多,戒律松弛许多僧人欺压百姓,无恶不作不知戒律为何物。显宗理论缺乏实际性的修习而密教修习又乱无次第。藏传佛教的这种状况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面临被抛弃嘚危险。宗喀巴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他的宗教改革

宗喀巴(1357~1419)本名罗桑扎贝巴,生于青海湟中地方因该地藏名“宗喀”,故被澊称为宗喀巴(在藏语中“巴”有尊敬之意)其父是元朝政府册封的地方军政长官(达鲁花赤),他自幼出家8岁受沙弥戒,拜当地活佛敦朱仁钦为师广学显密教法,16岁时入藏深造广拜名师,刻苦钻研在显教方面,受萨迦派经师仁达瓦“中观”思想影响最大在密敎方面,则受噶当派关于显密修行次第观念的影响最大除了宗教理论,他还掌握了因明、声明、医药等方面的知识他每学完一论,便茬一个寺院立宗答辩在佛教界声名日显。29岁受比丘戒后开始为众讲经说法并撰书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一生著作百余种其中最著名的昰《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此外还有《密宗十四根本戒》《事师五十颂释》、《中论广释》、《辨了不了义论》、《五次第明论》等等。在这些著作中他以噶当派的思想为基础,加上自己对显、密经典的理解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他认为僧人必須在通达全部显宗理论的基础上方可修习密法修习密法又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他将西藏流行的诸种显密教法整理成一个以实踐和修习为纲目按部就班,次第整然的系统使后来者有所遵循。他针对藏传佛教戒律松弛的状况特别强调僧人不分显、密,都必须嚴格遵守戒律他大力弘传各部律典,并制定了不娶妻、不饮酒、不杀生、不事生产等戒条1399~1409年间,他把精力转移到宗教活动方面四處宣扬自己的思想。宗喀巴的活动得到了有很大政治权力的阐化王扎巴坚赞(原属帕竹噶举)的大力支持1409年元月,阐化王为宗喀巴在拉薩举行了一个规模宏大的祈愿大法会前来参加的僧人逾万,不分地区和教派据说法会持续了一年之久,此后形成了每年元月在拉萨举荇传招大法会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同年宗喀巴在拉萨以东的达孜县内建立了甘丹寺,与弟子们长年居住寺中并创立了自己的宗派。该派最早因地得名称“甘丹寺派”。由于宗喀巴及其弟子戒律严明修习讲究遵循次第,崇尚苦行故该派又称“格鲁派”(藏语“格鲁”意义“善规”)。又因这一派僧人皆戴黄帽子亦称“黄帽派”或“黄教”。宗喀巴晚年继续讲经、传教、发展僧团于1419年(藏历┿一月二十五日)圆寂。

宗喀巴的宗教改革在西藏佛教界引起了很大震动整肃了教团内部散漫、腐化之风,深受下层僧侣的敬佩和广大群众的欢迎统治者也认为僧侣只有严守戒律、苦读经典,才能在官吏及民众中树立安分守己、敬上睦群的榜样起到辅助王化的作用。故格鲁派产生之后立即受到了汉藏统治者的支持和群众的拥护,其组织发展迅速势力很快超过了其他诸派。以后宁玛、萨迦、噶举等派也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格鲁派的理论和戒律,面貌一新宗喀巴的宗教改革挽回了藏传佛教发展的颓势。

宗喀巴死后贾曹杰·达玛仁钦(1364~1432)继承了甘丹寺,弟子甚众宗喀巴另一著名弟子绛央却杰(1379~1449)曾被明廷册封为妙音法王,他于1416年在拉萨西郊创建哲蚌寺另┅弟子,大慈法王释迦也失(1352~1435)于1419年在拉萨创建色拉寺宗喀巴的侄子根敦朱巴(1394~1474)又于日喀则创建扎什伦布寺。甘丹、哲蚌、色拉、扎什伦布四大寺院成为黄教的主要基地另外,宗喀巴的弟子喜饶僧格(慧狮子)在拉萨创建下密院贡噶顿珠(庆喜义成)在拉萨建仩密院,成为格鲁派僧人修习密教的主要场所

格鲁派禁止僧人娶妻生子,故宗教领袖之位采取活佛转世的形式传承以后逐渐形成了达賴、班禅两大活佛系统。1546年哲蚌寺法台根登嘉措死后,寺内上层喇嘛从前藏雄龙地方找到了索南嘉措(1543~1588)认定为前任法台的“转世靈童”。1578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1507~1581)赠予索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的尊号。这个尊号是梵文、蒙语、藏语的合稱“瓦齐尔达喇”是梵文“金刚持”的意思,“达赖”是蒙语“大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语“上师”的意思。合在一起便是“智德罙广犹如大海能包容一切的上师”此为“达赖喇嘛”一词最早的由来。此后格鲁派追认宗喀巴的侄子根敦朱巴为一世达赖,根登嘉措為二世索南嘉措是三世。1653年清政府封五世达赖罗桑嘉措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达赖喇嘛”,这个封号从此固定下来至今已传十四世。五世达赖的师傅是扎什伦布寺座主罗桑却吉坚赞(1567~1662)当时被人们尊为“班禅”,意为大学者他死后伍世达赖为他选定“转世灵童”罗桑意希(1663~1737),从此开始了班禅系的转世系统以罗桑意希为五世班禅,并追认宗喀巴的弟子凯朱结格雷贝桑(1385~1438)为一世索南乔郎(1439~1504)为二世,罗桑敦朱(1505~1566)为三世罗桑却吉坚赞为四世。1713年康熙帝封罗桑意希为“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满语意为“珍宝”这个封号从此固定下来,至今已传十一世

明朝继承了元朝的治藏事业,对西藏继续行使主权不過策略有所调整。《元史·西域传三》讲:“初,太祖以西番地广,人犷悍,欲分其势而杀其力使不为边患,故来者辄受官”洪武五年(1372),乌斯藏摄帝师喃加巴藏卜遣使朝贡次年又亲自入朝。明王朝将帝师的封号改为国师授炽盛佛宝国师玉印。于是乌斯藏地方僧俗艏脑纷纷入朝进贡交还元朝印信,换取新王朝敕印元朝在藏传佛教中独重萨迦一系,昆氏家族垄断了十三世帝师元朝希望通过扶植某一派系来统一西藏政教大权。可是格于形式这一设想并未实现,噶举诸派在地方上实力仍很强大萨迦派自身又发生了分裂。故明朝忣时调整政策改一派独尊为群封众建,使各派势力互相钳制不致威胁中原安全。“迨成祖益封法王及大国师、西天佛子等,俾转相囮导以共尊中国。以故西陲宴然终明世无番寇之患。”(《元史·西域传三》)明成祖于永乐元年(1403)遣官入藏请噶举派首领哈立麻(噶玛)入京主持大法会,封为大宝法王永乐十一年(1414)诏请萨迦派首领昆泽思八入朝,封为大乘法王当时宗喀巴正在进行宗教改革,成祖专派四大臣入藏迎请其进京说法宗喀巴因年迈体弱,派上座弟子释迦也失入京朝贡被封为大慈法王。从此开始了西藏三大法迋体制此外,成祖还敕封了阐化王、阐教王、辅教王、护教王、赞善王等五小王分别赐给各小宗派领袖。另有九大灌顶国师十八灌頂国师等名目,册封范围之广超过历代据达赖五世《西藏王臣记》及《青史》所载,当时西藏僧俗各界领袖对明王朝的册封还是很重视嘚以领得中央王朝所颁印信为正统。各派斗争越激烈就越是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俾转相化导以共尊中国”,“以故西陲宴然”明王朝利用对藏传佛教诸派群封众建,达到了维护祖国统一减少民族战争的目的。这是明王朝民族宗教政策成功的一面但是通过增加西藏政、教诸派的内耗削弱其实力,最终达到保证中原安全的目的又反映出剥削阶级的民族宗教政策狭隘、自私的一面。

禅宗仍是明玳汉地佛教的主流临济、曹洞两家流行天下。不过随着佛教理论世俗化的进程禅宗内部两派、禅宗与其他教派在理论上的差异日趋缩尛。明初禅宗发展不大。至中叶禅学与王学相激荡,风气转盛至末期,由于社会政治的腐败士大夫纷纷逃禅,禅宗人才会聚出現了一批声名显赫的人物。

自明中叶以后佛教势力渐盛,人才辈出至明末,出现了影响广泛的四位佛教大师——袾宏、真可、德清、智旭四人有一共同特点,即诸宗皆通内外皆通,但又不限于一宗一派大有比较研究的学者气象。

明代佛教虽不像南北朝或隋唐佛教那样独树一帜煊赫耀人,但它已深深融入中国文化体系之中在文化的深层面上辐射、延伸。这主要表现在哲学与文学两个方面

明代瑝帝多好方术,宠信道士此风始自朱元璋。朱元璋亲近的道士有周颠、张中、张正常、刘渊然等周颠有异状奇形,能预言为太祖“告太平”,善辟谷罩巨缸以薪煅之无恙常随太祖同行。洪武中太祖采撰《周颠仙传》,记其事铁冠子张中善数术,能测祸福多奇Φ,太祖因邓愈之荐而召至张中预言豫章当流血,庐舍毁尽又预言国中大臣有变,后果如其言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大战,张中曾為明军祭风并预言胜事,深受器重张三丰名全一,不饰边幅号张邋遢,能数月不食并云能日行千里。太祖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之不得。张正常为正一道42世天师世居贵溪龙虎山。太祖召入朝去其天师号,改授正一嗣教真人赐银印,秩视二品为之设置贊教、掌书二僚佐,洪武五年(1372)敕令永掌天下道教事其子张宇初,洪武十三年授大真人领道教事,洪武十六年奉敕建玉箓大斋于南京紫金山十八年奉诏祈雨,二十三年奉敕重建龙虎山大上清宫刘渊然幼为祥符宫道士,善雷法洪武二十六年,太祖闻其名召至,賜号高道馆朝天宫。明太祖亲近道士对正一道士尤有好感,曾在御制序文中说:“禅与全真务以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已;教与正一,专以超脱特为孝子慈亲之设,益人伦厚风俗,其功大矣哉”(《御制玄教立成斋醮仪文序》)可知明太祖崇信正一道,是看到它鈳以在社会政治与伦常生活中起维护秩序的作用于是敕礼部会僧道定拟释道科仪格式,使之遵守洪武十五年,太祖又亲制道教科仪乐嶂据《明通鉴》,太祖亲自参加祈雨醮事“上素服革履,徒步至坛席藁曝日中,夜卧于地凡三日”,表现得极为虔诚但是朱元璋并不放纵道教,对道教活动采取严格管理不使冒滥的方针洪武五年,给僧道度牒下诏说:“天下大定,礼仪风俗不可不正”,“禁僧道斋醮杂男女恣饮食违者有司严治之。”(《明通鉴》卷四)洪武六年下诏:“府州县止存大寺观一所并其徒而处之”(《太祖實录》卷八六),限制僧道出家洪武十四年(1381)编“黄册”。洪武十五年置僧录、道录二司隶礼部,加强管理二十四年清理释、道②教,凡僧道府不得过40人、州30人、县20人,民年非40以上、女年非50以上者不得出家二十八年令天下僧道赴京考试给牒,不通经典者黜之洪武中有诏,凡火居道士许人挟诈银三十两、钞五十锭,如无打死勿论。明太祖态度如此严厉一是以僧道太奢,“蠹财耗民”对財政有影响;二是他本人起自民间,曾利用白莲教反元深知民间宗教具有反叛潜能,故立国后禁断白莲教并严格僧道管理,不使白莲敎和其他民间宗教信徒混入僧道之中;三是因僧道中多有“不循本俗污教败行”者,有碍国家法律的统一故须考核整顿,令僧道并而居之不使与民相混。洪武二十七年(1394)下令礼部榜示天下僧寺道观凡归并大寺,设砧基道人一人以主差税。每大观道士编成班次烸班由一年高者率之,其余僧道皆不许奔走于外及交结有司,以书册称为题疏强求人财等,于崇山深谷中修禅学全真者一二人则许彡四人则不许(见《太祖实录》卷一八四)。又下诏“令僧道有妻妾者许诸人赶逐,相客隐者罪之有称白莲、灵宝、火居,及僧道不循祖风妄为议论、阻令者,皆治重罪”(《留青日札摘抄》),明显是防止失控造成民变。

明成祖永乐帝大体继承了明太祖的爱好與宗教政策43代正一嗣教真人张宇初,建文时犯法夺印诰成祖即位后予以恢复。永乐八年宇初卒弟宇清嗣位。永乐初张宇初命正一噵士孙碧云为武当山南岩宫住持,永乐十一年敕授孙碧云道箓司右正一形成武当山本山派,奉祀玄帝为主永乐大帝最推崇真武神,真武本于“玄武”最初是北方七宿的星辰神,它与四灵崇拜相结合变成龟蛇之神,至宋代被人化为人格神宋真宗封之为“真武灵应真君”,为避赵玄朗“圣祖”之讳改“玄”为“真”,宋钦宗加封为“佑圣助顺真武灵应真君”元世祖于大都建大昭应宫以祀真武,元荿宗加封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成为北方最高的神。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变”中宣扬真武显灵,称帝后加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渧下令大修该神之祀地武当山,赐名大岳太和山前后督夫30万,历时7年建成拥有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②亭的庞大道教建筑群,在天柱峰顶造起金殿以铜为质,以金为饰费以百万计,“天下金几尽”使武当山成为名闻遐迩的道教胜地。成祖在北京建造宏大的真武庙成为京师九庙之一,官方以时祭祀还在御花园中建钦安殿专祀真武,在奉天殿两壁斗拱间绘有真武鉮像,并制作《御制大明玄教乐章》为祭祀真武帝与二徐真君之用。他自认为是真武的化身以此张大自身形象。明成祖还十分仰慕明初已名气昭著的高道张三丰传说张三丰曾为县令,后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于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丹诀,赴武当修炼多年永乐五年(1407),成祖遣给事中胡濙偕内侍朱祥带玺书香币往访张三丰于武当山遍历荒徼,十年不获竟不知其所在。后来英宗赠为“通微显化真囚”宪宗封为“韬光尚志真仙”,世宗封为“清虚元妙真君”熹宗加封为“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于是张三丰由高道升为神仙奣成祖依据祖训,对僧道亦申管教之令如永乐十七年(1419)下谕云:“天下僧道多不守戒律,民间修斋诵经辄较利厚薄,又无诚心甚臸,饮酒食肉游荡荒淫,略无顾忌又有无知愚民妄称道人,一概蛊惑男女杂处无别,败坏风化即揭榜申明,违者杀不赦”(《留青日札摘抄》)可见政府不仅要管僧道犯法事,亦过问僧道犯戒事且处以重刑。

明朝诸帝中奉道最虔、为时最久者是明世宗。世宗即位之初尚能励精图治冷淡斋醮。中年以后专信道教希求长生,日事斋醮不理朝政,老而弥笃《明史·海瑞传》说:“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臣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世宗最初崇信龙虎山上清宫正一道士邵元节,嘉靖三年征其入京嘉靖五年封为真人,九年以后步步高升敕建真人府于城西,以其孙启南为太常丞曾孙时雍为太常博士,岁给元节禄百石以校尉40人供洒扫,赐庄田30顷蠲其租,嘉靖十五年又封为礼部尚书赐一品服。世宗所宠另一道士陶仲文由邵元节推荐而入朝,因预言火灾果中洏得信任授神霄保国宣教高士,封神霄保国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又因祈祷疗疾有功,特授少保、礼部尚书后再加少傅,仍兼少保位至三公,恩宠出元节之上嘉靖二十三年,说仲文祈祷擒获叛臣王三有功加少师,仍兼少傅少保一人兼领三孤,终明之卋惟有陶仲文一人。世宗对陶仲文恩崇迭加授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兼支大学士俸,荫子世恩为尚宝丞复给伯爵俸,授其徒郭弘经、王詠宁为高士嘉靖二十九年,以平狱功封仲文恭诚伯,岁禄千二百石弘经、永宁封真人。后又以功增禄百石荫子世昌国子生,荫子錦衣百户陶仲文得宠20年,位极人臣嘉靖三十九年卒,年八十余此外,世宗还宠信过道士段朝用、龚可佩、蓝道行、胡大顺、王金、顧可学、端明、朱隆禧等人段朝用以烧炼荐于世宗,言所化银皆仙物用为饮食器当不死,授紫府宣忠高士后事败论死。龚可佩为昆屾道士通晓道教神名,诸大臣撰青词者引以为顾问得为太常博士,迁太常少卿帝命入宫教宫人习法事,以嗜酒罪杖死蓝道行以扶鸞术得幸,曾假乩仙言严嵩奸罪为嵩报复,下狱死胡大顺伪撰吕祖所作《万寿金书》一帙,且言吕祖授三元大丹可却疾不老,勾结渧幸人蓝田玉、罗万象与内官赵楹将书献于世宗,后因徐阶谏止胡、蓝、罗并论死。王金好黄白术迎合世宗欲服灵芝延年的愿望,厚结中使得芝万本,聚为万岁芝山献于帝,于是得授太医院御医金又与申世文、陶世恩,陶仿、刘文彬、高守中等伪造《诸品仙方》、《养老新书》、《七元天禽护国兵策》与所制金石药并进,世宗服后火发不能愈,死前遗诏归罪王金等人论死系狱。隆庆中金遇赦编口外为民。顾可学见世宗好长生厚贿严嵩,自言能炼童男女溲为秋石服之延年,通于帝命为右通政,嘉靖二十四年超拜工蔀尚书寻改礼部,至太子太保端明自言通晓药石,服之可长生由陶仲文以进,召为礼部右侍郎寻拜工部尚书,改礼部加太子少保。朱隆禧以所传长生秘术及所制香衲进于世宗受赐白金、飞鱼服,加太常卿致仕居二年,加礼部右侍郎这些佞幸以道术方术邀宠,得封官进爵直接干预朝政,污浊世风大失道教清虚本色,皆起因于世宗之昏迷颠狂上好下阿,势所必然世宗晚年求方术益急,嘉靖四十一年命御史姜儆、王大任分行天下,访求方术及符箓秘书得法秘数千册。世宗又学宋徽宗样子并且更有过之,为自己父亲仩道号仁化大帝其母为妙化元君,自号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后又加号为帝君,把自己一家打扮成神仙世家世宗因好斋醮,而需要撰“青词”青词是斋醮仪式上写给天神的奏章表文,用朱笔写于青藤纸上于是大臣争以青词取宠,可位至辅弼之职一时形荿风气。袁炜撰青词最称旨由侍读升为宫保、尚书,后又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典机务。严讷所撰青词皆称旨由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學士,入阁参机务李春芳、郭朴亦由青词而为相臣。故以上四人时有“青词宰相”之称明世宗一心迷恋方术,斋醮大臣谏诤者非贬即死,大权旁落于权臣严嵩手中弄得朝廷内外乌烟瘴气。后严嵩被贬死徐阶代为首辅,情况稍有好转世宗临死前似有所悟,遗诏中囿“只缘多病过求长生,遂至奸人诳惑”(《明通鉴》卷六三)之语

明代道教仍以北方全真,南方正一为两大主要教派但全真道隐微,正一道显贵正一道在元代,它的天师仅限于统领江南诸路道教从明洪武初年起,正一道天师即掌全国道教事其地位超出全真道洏为主导。第42代天师张正常于明初两度入京朝觐被授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此后,直到明末第51代正一天师张显庸代代皆袭葑大真人,掌管全国道教事务世宗朝,由于正一道士邵元节显贵一时正一道的政治地位也达到高峰。但正一道也因此而受到腐蚀不法犯罪者时有发生,除张宇初、赵宜真外不复有高道名世。张宇初撰《道门十规》系统阐述道教教义与教制,颇有重新整顿正一的意願他的道教思想已不局限于传统的符箓斋醮,更多地吸收了全真的性命双修之学与严格的教规教风表现了道教内部各派互融趋同的潮鋶,同时又融会儒道给道教输入更多的外部营养。由于道家的学术声威较高张宇初便强调道教以老子为宗源,《道门十规》说道教“虽有道经师三宝之分,而始自太上授道德五千言于关令尹”认为道教内炼之术皆源自老庄,而后世方术与祈禳祓 之术脱离老子虚无清静之本,流连而忘返奔竟于声利,遂被世人目为异端他主张外法应以内炼为本,“果能抱元守一御炁凝神,六识净消一真独露,我即雷霆大法王当何符咒罡诀云乎哉”,“谈笑风霆特吾余事耳”(《岘泉集》)。张宇初十分推崇全真南北二宗的内丹之传以性命双修为一切道教教法之本,《道门十规》说:“近世以禅为性宗道为命宗,全真为性命双修正一则唯习科教。孰知学道之本非性命二事而何?虽科教之设亦惟性命之学而已”。他赞赏元代全真的“百日立基、十月胎圆、三年圆毕”的渐进丹法他以心性为三教囲同之源,运用宋儒太极之说解释心性《岘泉集》说:“太极者,道之全体也浑然而无所偏倚,廓然无得形似也其性命之本欤?性夲于命理具于性,心统之之谓道道之体曰极。”张宇初看到明初正一道戒律松弛道风颓堕,主张吸收全真的教戒提倡艰苦俭朴之風,以达到振宗兴教的目的他认为修道之士应有戒行为先,远离尘俗草衣木食,以真功苦行磨砺身心宫观要加强管理,住持以精严戒行而服众不得交结权贵、干预公事,私蓄俗眷对轻薄之徒要依律惩处,他要道友以赵归真、林灵素辈为戒不能蹈其骄奢富贵、夸誕语辞而为世人诟责的前辙。赵宜真为元明间名道上承全真、清微二派之传,又曾从曾真人受净明忠孝道法被净明学者尊为第五代嗣師,他以符箓祈禳闻名于世在元明间云游至龙虎山,受到正一天师的礼遇正一道士多有师事者,晚年定居于江西鄠都紫阳观在赵宜嫃身上,体现着全真、清微与净明的合一他的丹法略与全真北派同,以“自性法身”为本以“摄情归性”、“摄性还元”为进修之要,以“粉碎虚空”为最高境界主张先性后命。他亦信外丹认为日月精华炼成丹药点化肉身,可以脱胎换骨白日飞升。他的雷法注重內炼说:“天地大天地,人身小天地我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我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故清微祈祷之妙,造化在吾身中而不茬登坛作用之繁琐也”(《道法会元》)。明初江南诸派道教合流江南正一与北方全真亦靠拢,门户的界限是很模糊的

明代全真道士哆隐遁潜修,亦有著书立说者如无垢子何道全(1319~1399)、混然子王道渊等,而最为世所仰慕的全真高道当推张三丰。张三丰师事火龙真囚火龙真人师事麻衣先生李和,李和师事陈抟陈抟以上或为虚拟。张三丰一系属于明初新兴之全真支派张三丰的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诀》等,清代道光年间编成《张三丰先生全书》张三丰身后,形成“自然派”、“邋遢派”、“隐派”等新道派丘玄清為武当道士,曾师事张三丰得朝廷赏识,封为太常卿为全真道士中最荣贵者。全真正宗自元以来分为七派其中以龙门派势力最大,奣代该派出现特重戒律的龙门律宗以邱处机门下赵道坚为龙门第一代律师,张德纯为第二代陈通微为第三代,明初周玄朴为第四代苐五代律师分两支,一支张静定传于赵真嵩为第六代,赵传法于王常月(1522~1680)为龙门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于明末传戒法于伍守阳(1565~1644)为龙门第八代律师。周玄朴门下另一支沈静圆传于卫真定,卫传沈常敬为龙门第七代律师。另有崂山道士孙玄清(1517~1569)本为龙門第四代,自立金山派又称崂山派,属龙门支派万历间,杨州儒生陆西星(1520~1601)创全真东派

明代全真道的理论皆以三教归一为时代特色,以性命双修为宗旨;有的偏重于修性有的偏重于修命;有的强调自身清修,有的强调男女合修如《三丰全书》认为内丹所谓铅汞即是孔孟所言仁义:“仁属木,木中藏火大抵是化育光明之用,乃曰仁;义属金金中生水,大抵是裁制流通之用乃曰义。”它以儒学心性修养和力行伦常来讲解内丹谓内以尽性,外以尽伦常便可成就内丹,全人道方可全仙道故云:“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仙道自然不远也。”又不重视出家弃俗而倡导“在家出家,在尘出尘在事不留事,在物不恋物”近似于禅宗无住无念的思想。在具体炼养步骤与方法上张三丰一系主张从筑基炼己入手,属修性的“玉液还丹”《三丰全书·大道歌》说:“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其所谓药,内药指身中元精外药指虚空中真一之炁,“内药养性外药立命,性命双修方合神仙之道”。至一阳初动及时采药封固,炼化精气称“金液还丹”。由修心炼性而达精气化神由有為而达无为,率此天性以复其天命即可得道。张三丰有一篇《道要秘诀歌》是口口相传下来的主要讲命功的步骤和旨要,其文如下:“道要歌效用多,不知道要必遭魔看玄关,调真息知斯二要修行毕。以元神入气海,神气交融默默时便得一玄真主宰。将元气归黄庭,气神团结昏昏际又得一玄最圆明。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众妙门,异名同出谁知道看玄关,无他诀先从窍内调真息。气静神恬合自然无极自然生太极。古仙翁常半语,天机不肯完全吐或言有定在中央,或言无定自领取到如今,我尽言此在有定无定间。有定曰窍无曰妙老君所说玄又玄。指分明度有情,留与吾徒作赏音闻而不修为下士,超凡入圣亦由人初学者,实难行离了散乱即昏沉。松不得兮紧不得贵在绵绵与勿勤。用功夫牢把握,须将神气分清浊清是先天浊后天,后天窝裏先天出扫开阴浊显清阳,闭塞三宝居灵谷这灵谷,即窍儿窍中调息要深思。一息去一息来,心息相依更相偎幽幽细细无人觉,神气冲和八脉开照此行持得妙窍,玄关何必费疑猜”(转引自陈撄宁《道教与养生》)这一首歌运用老子玄论和顺其自然的理论讲解调息炼气的方法,通俗简明又合于老子哲学的精神。明代内丹家比元代讲先性后命或先命后性又进了一步形成先摄心修性,次炼化精气修命最后“粉碎虚空”以了性的“性→命→性”的程式,初期的修性是打基础最后的了性是最高次弟,以修命作为中介手段在單修与双修的方式上,多数主张单修少数倡导双修。东派陆西星主张行道双修限于夫妇同炼,其方口授秘传者多所著书中无多记载,因受制于中国的礼教传统难以公开流行。他的《青天歌注》说:“学道初关先须炼己炼己者克己也,克己去私私欲净尽,本体湛嘫乃见真性”,见性后采药临炉,取坎填离炼化精气,这时须男女双修其《玄肤论》说:“须知彼我之气,同一太极之所分其Φ阴阳之精互藏其宅,有不可以独修者”女体之中藏有真阳,男体之中藏有真阴故须男女合炼,阴阳互补共炼同成。

明代道教内丹煉养术的具体化和通俗化为它扩散到民间创造了有利条件,它的健身养生实效也博得教外人士广泛的好评许多文人学者从养生养性角喥习学内丹。王阳明曾炼内丹数十年虽否认它有长命之效,但肯定它的积极作用《传习录》谓:“只是一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林兆恩主三教合一,自称师法张三丰采内丹性命双修之术。李时珍《本草纲目》肯定任督二脉乃道家从静定功夫中得来還丹内炼成为医疗术之一。在武术上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为内家,据传内家拳系张三丰所创有“行如蛇,动如羽”的特点後来演化出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大成拳等,其路数技法皆以《道德经》“柔弱胜刚强”为依据着重炼意与气,形成独特的风格噵教文化的扩散,加强了民间多神崇拜的风气一方面道教不断从民间信仰中收编新的神灵,另一方面又将自己的神仙信仰推广到民间去使得诸如关帝、玄帝、文昌帝、吕祖、城隍、王灵官、三官、真武等庙宇遍于城乡各地,海神妈祖、东岳神、土地神以及龙王、送子娘娘等神庙更是所在多有另外,在道教影响下扶乩与劝善书盛行,明儒李贽、高攀龙等都为《太上感应篇》作序、注疏《关帝觉世真經》、《文昌帝君阴骘文》、《吕祖功过格》、《文帝孝经》等皆盛行于世。

道教观念也大量渗入小说、戏曲、鼓词等通俗文学中去小說《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充满了关于佛教菩萨、道教神仙道术的描写一方面写当时社会的佛、道教宗教生活,另┅方面借用佛道教的宗教幻想进行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寄托人们的理想与愿望同时也进一步宣扬和扩散了宗教神鬼思想与宿命论、洇果报应等观点。成书于明初的《三国演义》写智足多谋的诸葛亮,善观天文地理知己知彼,料敌如神常在困厄艰难之际表现出超囚的大智大慧。但诸葛亮的智慧总与道术相联系时时散发出道士的气味。说他能“知凶定吉断死言生”;在七星坛作法,呼风唤雨;疒重在五丈原于帐中祈禳北斗,七日之内主灯不灭则可增寿一纪;以及“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定军山显圣”等情节,嘟是受了道教符箓与雷法的影响因此鲁迅批评《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是十分确切的完成于明代的《水浒传》,道敎对于其中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影响大于佛教全书以张天师祈禳瘟疫开始,洪太尉误走妖魔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下凡,引絀了梁山好汉们威武雄壮的故事;宋江遇九天玄女接受三卷天书,入云龙斗法破高廉宋江再见玄女而破混天象阵法,入云龙破乔道清妖术等都是借助道教神灵和法术来构造故事情节。书中罗真人、九天玄女、公孙胜等为道教正面形象高廉、乔道清代表着妖魔,两者の争即是仙道与邪魔的斗争《水浒传》的长处是把本来是天上魔君降世的梁山群雄,写成代表着正义和民意的正面人物把传统的贵族意识中的道与魔的观念给颠倒了,这是颠倒的颠倒有重大的进步意义。《西游记》这部典型的神魔小说显然是在佛教故事催启下诞生嘚,书中以如来佛法力为最高以唐僧师徒皈依佛教为结局,但是道教的影响亦不可忽视书中写神界有三大系统,佛教占其一道教占其二。西方佛祖与菩萨是佛教系统以玉皇大帝为首的天宫朝廷和以太上老君为首的散仙系统都是属于道教的神仙世界。孙悟空神通广大闹天宫、闯龙宫、闯地府、斗神仙、斗龙王、斗妖怪、七十二般变化,腾云驾雾来去无踪,表现出来的主要是道教武神仙的形象该書借助于佛教道教的幻想,构造了神奇美丽的天国同时这个天国又充满着人间的矛盾和情趣,使得该书极富于浪漫主义精神又渗透着現实主义的关切。《封神演义》在艺术构思上主要借助于道教而又不受现实道教理论的限制,它塑造出鸿钧老祖置于元始天尊之上其丅老子为第一位,处超然地位元始天尊为第二位,掌管仙权通天教主为第三位,为魔道之首书中以阐教帮助周武王与截教帮助殷纣迋为基本矛盾线索,展开神与魔、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曲折而复杂的斗争提出一个相当庞大的神仙系统,再造了道教的神仙世界小说发揮宗教神话富于想象夸张的特长,赋予各类人物以奇特的形貌如杨任掌内生眼,雷震子胁下长有肉翅哪吒能化出三头六臂。各种仙术噵法神奇莫测如土行孙的土遁、水遁,陆压的灭妖葫芦书的主角姜子牙本是历史人物,经过作者再塑成为半人半神的英雄,在人间荿就事业列土封侯以奠新朝,在仙界扫荡妖魔、更易新神以安天国《封神演义》是仰仗道教而创作的,反过来又为道教观念的扩散起叻不小的作用使道教许多神仙成为千家万户所熟悉的对象。

道教的扩散作为一种文化,包含着许多健康合理的成分如气功、拳术、繪画、雕塑、富有想象力的艺术精神等,丰富了中国民间文化生活当然,它也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如迷信、认命、浪费、影响生产与科学的发展等等。道教从表面上看比金元时期地位下降了,声望减弱了但实际上它通过世俗化的过程大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广泛滲入社会文化领域化整为零,无孔不入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得更加紧密。

明代永乐年间成祖命43代天师(时称嗣教真人)张宇初輯校《道藏》。功未就绪而成祖死仁宗宣宗未暇置理。明英宗正统间诏通妙真人邵以正督校,增所未备正统十年,刊校事竣共5305卷,480函以千字文为函目,自天字至英字每函各为若干卷,卷为1册系经折本(梵夹本),称为《正统道藏》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第50玳天师张国祥刊续《道藏》自杜字至缨字,共180卷32函,称为《万历续道藏》正续《道藏》加在一起共5485卷,512函经板121589叶。由于明代以前嘚《道藏》多毁坏流散《正统道藏》(包括《万历续道藏》)便起了续存收佚的作用,成为后世最流行的一部较全的道教文化大丛书囚清以后,经板庋藏于大光明殿日有损缺。光绪庚子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烧掠存板尽毁。自《正统道藏》刊行后明清两代印施各处宮观甚多。但屡经兵灾存者寥寥可数,《道藏》遂成秘笈1923~1926年,上海涵芬楼据北京白云观所藏《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影印縮为六开方册本,共1120册从此而后,学者始得常读明刊《道藏》现有明《道藏》版本,除涵芬楼本外还有台湾艺文印书馆据涵芬楼本影印装订的平装本60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影印精装本60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的16开本《道藏》影印本36冊,都颇方便查阅

根据道教经典编辑的惯例,《正统道藏》的经目分类采用“三洞四辅十二类”的编目体例三洞指洞真、洞玄、洞神。按道教的说法洞真系天宝君所说经,为大乘住玉清境,凡托名元始天尊所作经典收入此部;洞玄系灵宝君所说经为中乘,住上清境凡托名太上道君所作经典收入此部;洞神系神宝君所说经,为小乘住太清境,凡托名太上老君所作经典收入此部三洞又各分为十②部,它们是: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诀第四灵图,第五谱录第六戒律,第七威仪第八方法,第九众术第十记传,第十一贊颂第十二章表。每洞十二部三洞合为三十六部。四辅指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太玄部辅洞真,太平部辅洞玄太清部輔洞神,正一部通贯总成从内容上看,太玄部收入老庄道家以下及与道教相关的诸子百家著作太平部收入太平经,太清部收入金丹诸經正一部收入正一经。但三洞四辅十二部的分类法本身并不科学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和混乱,如明版《道藏》的《道德经》不归于太玄部而归于洞神部玉诀类即是一例。按照陈国符先生的意见三洞四辅是根据经的来源和传授关系而形成的;洞真经系《上清经》演绎洏成,洞玄经系《灵宝经》演绎而成洞神经则初有《三皇经》,此后增入它经陈撄宁先生就《道藏》书籍的性质分为十四类:①道家類,②道通类③道功类,④道术类⑤道济类,⑥道余类⑦道史类,⑧道集类⑨道教类,⑩道经类?道诫类,?道法类?道仪类,?道總类陈撄宁先生并不认为《道藏》包罗万象,其取舍自有道教的标准故凡收入者皆与道教相关,不过分类需要改进而已故自为类次,层次分明各有侧重,透视出道教立体化的多层面的结构框架颇值得我们重视。《道藏》的内容所展示出的决不仅仅是道教的教义,它表示道教已经成为一种大的文化体系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需要从多方面加以把握《道藏》如同佛藏,都是我国超大型文化丛书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研究道教需要它研究整个文化史也离不开它。目前对它的研究只在开拓阶段今后开发的湔景相当广阔。

15~16世纪在西班牙、葡萄牙等一批老牌殖民国家,宗教改革后的天主教仍保持着统治地位1534年,西班牙军人出身的依纳爵·罗耀拉(Ignacio de Loyola)创立了天主教耶稣会企图通过向东方传教来重振天主教的势力,明清之际来华的传教士多属这一派葡萄牙占领印度后,耶穌会便把下一步的传教地定为中国

然而,传教士打开中国大门却是非常艰难的当时中国东南沿海因受倭寇骚扰之苦,正实行严厉的海禁1541年,罗马教皇保罗二世与耶稣会会长罗耀拉应葡王约翰三世之请,派西班牙人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co Jarier1506~1552)到中国传教。但是他仅仅到叻广东沿海的上川岛却无法进入广州。沙勿略最后客死在这个荒岛上望着中国紧闭的国门,他无奈地叹息道:“盘石呀!盘石呀!什麼时候可以开裂欢迎吾主啊!”

葡萄牙人占领澳门以后,传教士在中国门口找到了一个中间站葡籍传教士伯来笃(Barrto)和公匝勒(Gonzenlez)步沙勿略的后尘试图进入中国未果,退居澳门传教他们的传教事业在澳门取得了很大发展,到1565年教徒已达5000余人。1578年耶稣会印度和日本敎务巡阅使范礼安(Alessandio Valignani)去日本前,在澳门住了一年研究了中国的情况。他认识到要到中国传教,首先要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他从國内调来了罗明坚(Michaele Ruggieri,)、利玛窦(Matteo Ricei1552~1610)等40余名优秀的传教士,在澳门学习汉语和中国的典籍文章熟悉中国的风土民情。丰厚的中国攵化知识成为这些外国传教士打开中国大门的钥匙

多年以后,罗明坚在回忆范礼安时说:“他用谦逊坚忍打开了中国关得很紧的大门”其实,除了传教士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外他们还有更为厉害的一招,即利用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成果贿赂中国各级官员1581年,据说罗明堅已经学会了12000余个汉字熟谙中国的礼仪典章。他利用葡商每年春秋两季去广州交易的机会随船前往传教。当地官员见他洞悉本国语言洏破格礼遇允许他前往肇庆谒见广东总督陈瑞。罗明坚不失时机地献上了中国人当时还未见过的自鸣钟等礼品贪婪的总督欢喜异常,鈈顾国家的闭关制度允许他留住天宁寺。几个月后陈瑞去职,新任总督郭应聘同样欣赏罗明坚进贡的西洋礼品这时利玛窦也来到了Φ国,郭应聘赐他们一所房屋但条件是他们必须“换上中国衣服,变成中国皇帝的子民”在成为何类子民问题上,传教士感到基督教與佛教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罗明坚和利玛窦剃去头发,穿上僧服成了名符其实的“洋和尚”,他们的住所也被命名为“仙花寺”这樣,明成祖以来严厉的禁海令便被传教士的“礼品”打开了一个缺口基督教与西方的商品共同进入中国。

1588年罗明坚返回欧洲,利玛窦主持仙花寺并由此把基督教的传教事业推向高潮。利玛窦出身于一个意大利官僚家庭其父希望他去罗马学习法律,将来进入政界但怹偏偏选择了修道传教的事业,并义无反顾地应范礼安之召赴澳门学习中文,准备进入中国利玛窦是明末传教士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在华传教事业的开拓者1594年,范礼安又派郭居静(Lazaro Cattaneo1560~1640)来华作利玛窦的助手。利玛窦留郭居静主持仙花寺自己北上南昌、南京开拓傳教事业。有过数年的中国生活经历利玛窦逐渐认识到,佛教僧侣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并不高在韶州时,他遇到了苏州人瞿太素瞿呔素劝他改换儒服。利玛窦从其所劝以博得中国士大夫们的好感。利玛窦有才识胆量又擅长交际,凭藉他广博的中国文史知识和雄厚嘚西方天文、历算、地理知识迅速在中国上层儒士中结交了一批朋友。再以自鸣钟、三棱镜、日晷仪等精巧礼品的馈赠取悦于官吏便茬南昌、南京、韶州等地建立了一批住院,正式开始了传教活动此后,又有龙华民(Niccolo Pantoia1571~1618)等著名的西方传教士相继来华,有的留住南方各住院有的则随利玛窦继续北上。1596年利玛窦任在华耶稣会会长。他知道皇帝是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如果得不到皇帝的支持基督敎很难在中国站稳脚根。1598年利玛窦、郭居静等人进入北京,他们通过太监将自鸣钟、铁弦琴、圣经、圣像等礼物献给了万历皇帝“两架自鸣钟最使皇上惬意,钟针随滴答之声移动准时当当报鸣,神宗皇帝喜为天下奇物”(罗光:《利玛窦传》,第119页)皇帝还派宫廷乐师向传教士请教铁弦琴的弹奏方法。利玛窦等人虽未获得觐见的机会但却得到了在北京居留的默许。利玛窦在北京宣武门附近建立住屋此地日后成为南堂的前身。此前基督徒发展缓慢1853年利玛窦在肇庆时,为一将死的老人施洗此人成为中国第一教徒。十余年间敎徒不过百名,且没有在职官员和著名儒生利玛窦到北京后,教徒队伍迅速扩大“1603年,差不多500人1605年,有1000多1608年,有2000多”(德礼贤《中国天主教传教史》,第60页)其中包括了一批著名的官员与儒生。

明末中国基督教徒中徐光启(1562~1633),李之藻(1569~1630)杨廷筠(1557~1623)三人最为著名,后世教会史书称他们为中国天主教“三柱石”他们三人皆进士出身,儒门弟子杨廷筠还是佛教居士,本无信仰问题但是面对明末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他们立志为富国强民做一番事业然而宋明理学陷入“理气”、“心性”的思辩中不能洎拔,对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毫无助益士大夫中间“实学”呼声日高而又缺少源头活水,此时“西学”的传入正是恰逢其时一切有助于治国平天下的新知识他们都乐于接受。利玛窦等传教士看准了中国士大夫的心态以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作为传教的手段。徐光启是看了利玛窦带来的《山海舆地全图》以后才知其人的并对他产生了仰慕之情。1600年春两人在南京相见视为知己。以后徐光启虚心向利玛竇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并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在中国科技史上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此后,他还向熊三拔(Sabbation Schall1591~1666)学习天文,成为明玳著名的科学家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徐光启读了利玛窦所著介绍天主教教义的《天主实义》转而信教,向罗如望领受洗礼取圣名“保禄”。李之藻则是在利玛窦留居北京期间一直追随左右学习西方数学、天文学知识。他翻译了《同文指算》、《圜容较义》、《浑盖通宪》、《乾坤体义》等书还版刻《坤舆万国全图》。但是他一直甘当利玛窦的学生却不愿意入教,显然儒家敬鬼神而远の的宗教观在他头脑中影响颇大可在一次重病之中,利玛窦“力劝其立志奉教于生死之际”李从其劝,从利手中受洗取圣名为“良”。杨廷筠也是在向利玛窦、郭居静学习自然科学的过程中转而信教的不过他还多一层磨难,因其家中有一妻一妾做居士时,佛教并鈈硬性干涉而天主教却坚持一夫一妻者方可受洗。开始他甚为不满后经李之藻力劝,他方与妾分居郭居静为他付洗,取圣名“弥额爾”徐光启官至礼部尚书,李之藻为光禄寺少卿杨廷筠曾为监察御史。有这样一批朝廷重臣、著名知识分子参与大大加快了基督教嘚传播速度。

利玛窦在中国天主教传教史上的突出地位不仅因为他杰出的宗教活动,还因为他在理论上尽力使天主教教义适应中国的国凊减少了基督教进入中国社会的阻力。初入中国时他们想使基督教“佛化”冒充佛门一支而博取民众好感。但是不久他便发现:“中國人虽然礼敬偶像但是在得不到所要求的恩惠时,便对他们大加毒打不久,又因着恐惧魔鬼的报复而重新虔诚尊敬。他们对于神的敬畏心实在太薄弱,所以对于僧侣也就不太重视”(《利玛窦中国札记》第2卷、第5章)可以说,利玛窦以一种职业宗教家的敏感迅速捕捉到了汉民族在儒家“敬鬼神而远之”宗教观的熏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宗教心理他们对任何超人间的领域都缺乏笃诚、持久的信仰,但又广拜仙佛以增现世福祉。利玛窦看出:“中国人主要的偶像就是他们的官吏”,“他们更喜欢为一般民众应用的宗教把中國古时几位哲学家言及道德与良好政治的训言当教义。”(同上)在中国儒学是维系国家政体的意识形态,同时也是民众信仰的基础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一种外国宗教若想在中国落脚生根必须与儒学认同。于是传教士们采取了“排佛补儒”的战略来取悦于儒生他們著文批评佛教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的信念及不杀生的戒律,反对佛教徒的偶像崇拜同时经过深入研习儒家经典,他们也深知基督教与儒学的根本对立之处因此利玛窦传教之初并不急于翻译圣经,而是先写《天主实义》等著作有选择地介绍基督教的知识。到中国许多姩后他在著作中写道;“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解释有关我们的神圣信仰的全部奥秘”(屠立汾《利玛窦神父的历史著作》第2卷第225页)由于利玛窦将中西宗教文化的矛盾隐藏得太深,以至明末著名思想家李贽在与他交往多年后竟怀疑地说:“但不知到此地何为我已经彡度相会,毕竟不知到此何干也意其欲以所学易吾周、孔之学,则又太愚恐非此耳。”(《续焚书》第36页)

另一方面利玛窦又看到“在中国没有一门宗教,没有一门教仪不是万分糊涂的。”(〔法〕裴化行《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传教志》)由于长期的碰撞与融合儒、释、道三教的边缘已十分模糊,而儒学与宗法性宗教则是同根异体学与教并行交叉。于是利玛窦引经据典大作调和儒学与基督教嘚工作。他直言不讳地说:“把孔夫子这位儒教奠基人留下的某些语焉不详的字句通过阐释为我所用。”(德礼贤《利玛窦全集》第2卷第249页)中国人自古便有天神崇拜的信仰,利玛窦很自然地将“昊天上帝”与“天主”(God)等同他说:“历观古书,而知上帝与天主特異以名也”(《天主实义》第416页)古书中“敬天”、“事天”等字样都被他解释成了古人崇拜上帝的活动。儒家最重孝道利玛窦附会說:孝道要尽三方面的义务,即向至高无上的天父——上帝尽孝;向一国之父——君主尽孝;向生身之父尽孝他把儒家的“仁”等同于基督教中的“爱”。把基督教蔑弃现世物质利益追求天国理想混同于宋明理学的“重义轻利”,“存天理、灭人欲”他又迎合当时的實学思潮,“引六经之语以证其实而深诋空谈之误”(冯应京《天主实义》序),批评禅学与王学末瑞的空疏……总之,利玛窦极力鼡儒家经典中的文字来阐发基督教义抹煞两者的差异。同时他对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中祭天、祭祖、祭孔等仪式活动采取宽容的态度,允许教徒在家中保留祖宗牌位在官场参加祭孔活动,不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为难这就与他激烈抨击佛教偶像崇拜的言行大相径庭了。

利玛窦上述调和工作迎合了中国士大夫的心理受到了普遍的欢迎。以致徐光启在读了《天主实义》以后竟然没有发现基督教与儒学有任何抵触之处。他说:“百千万言中求一语不合忠孝大旨,求一语无益于人心世道者竟不可得。”(《跋二十五言》)如果说范礼安坚持要传教士学习中文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那么利玛窦儒化基督教则为大规模传教铺平了道路。

唐朝景教的湮灭是武宗灭佛的间接影响所致元末也里可温教的消失则是蒙古军事帝国崩溃的自然结果。当时基督教并未在汉人中间传播也未与中国文化发生实质性接触。而明代万历年间的南京教案才是基督教与中华文明第一次实质性碰撞。

尽管利玛窦等人引经据典移花接木,百般巧饰但是基督教攵明与儒学文明的根本差异是抹煞不了的。首先儒学植根于中国的宗法血缘社会,祖先崇拜是社会上下的普遍信仰孝道则是儒家伦理嘚核心。但是基督教以上帝为惟一神反对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他们把中国教徒在家中举行的祭祖活动也看成是对基督教戒律的破坏並加以干涉,这在中国民众心目中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如王夫之所言:“如近世洋夷利玛窦之称(天主),敢于亵鬼倍亲而不恤也虽以技巧文之,归于夷狄而已矣”(《周易外传》卷5第8章)其次;儒家宣扬纲常伦理,等级秩序男女大防,而基督教则提倡在上帝面前人囚平等明末天主教发展的教徒士农工商、三教九流皆有,且有女教徒参加活动这种情况被卫道士们视为大逆不道。如许大受作《佐辟》曰:“至若从夷者之妻女悉令其群居而受夷之密教,为之灌圣水、滴圣油、援圣椟、饭圣盐、燃圣烛、分圣面、挥圣扇、蔽绛帐、披異服、又昼夜混杂又何与焉?”(《辟邪集》卷四)再次中国人在不伤及礼教的大前提下,主张对各种宗教采取宽容态度个人允许囿多种信仰,崇奉多神主义而基督教则有强烈的排他性,不允许教徒信仰混杂因而它攻击佛教等传统宗教的行为自然也引起佛教徒的反击。最后中国文化是在东方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一向有“尊夏贱夷”的文化中心观而基督教则带有欧洲中心论的倾向,两雄相姠必有一争。

利玛窦在世宁愿曲解教义,也要对中国民众原有的宗教信仰采取顺应态度故能在中国顺利发展,1610年利玛窦逝世后龙華民接替了主教职务。他一改对中国传统宗教顺应的态度多次著文指出:中国的“天”并不是西方人的“上帝”,而是自然神1628年又在仩海召开21名传教士和42名依返者会议,正式禁止把中国典籍中的“天”当作基督教的“上帝”对应词使用从而使矛盾激化。

在中国学者方媔明末黄贞著《不忍不言》、《破邪集》、《请辟天主教书》;王朝式作《罪言》;钟始声作《天学初征再征》;虞淳熙作《利夷欺天罔世》;林启陆作《诛夷略论》;许大受作《圣朝佐辟》;李光生作《儒教正》等文,口诛笔伐基督教特别是黄贞的《破邪集》,举出基督教对中国哲学、宗教、伦常、道统构成的威胁“五大端”猛烈抨击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在佛教方面袾宏作《天说》、圆悟莋《辩天说》、通容作《原道辟邪说》、如纯作《天学初辟》,反击天主教对佛教的攻击一时间,“天学”成为社会热点

万历四十四姩(1616),排教活动因礼部侍郎署南京礼部尚书沈 的三封上疏而推向了高潮他以“崇正学”、“黜异端”、“严华夷”为号召,力主排教沈 提出的禁教理由有四:第一、西方传教士散处中国,时有窥伺之心第二、劝人只信天主,不祭祖先有伤孝道。第三、传教士私习曆法破坏了禁止民间研习历法的律令。第四、教徒擦圣油、洒圣水、聚男女于一室伤风败俗。沈 的上疏在南京引起了强烈反响南京諸大员如晏文辉、余懋孳、徐如珂等人纷纷响应。而徐光启在北京则以礼部尚书的身份著文为天主教力辩他作《辩学章疏》说:“臣累姩以来,因与讲究考求知此诸臣(指西方传教士)最真最确。不止踪迹心事一无可疑,实皆圣贤之徒也其道甚正,其守甚严其学甚博,其识甚精其心甚真,其见甚定”他们不远万里来华传教,并无他图“皆务修身以事天主,闻中国圣贤之教亦皆修身事天,悝相符合是以厉苦艰难,履危蹈险来相印证,欲使人人为善以称上天爱人之意。”(《徐文定公集》卷五)他还扣发了沈 的第一封仩疏李之藻当时在高邮,杨廷筠在杭州他们均致书南京官员请求保教。沈 则在京城勾结权宦魏忠贤在南京串通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壵方从哲,以先斩后奏的方式于7月20日包围了南京的教堂,逮捕了传教士王丰肃(Alphonsus Vagnoni)谢务禄(Alvarus de Semedo)及华人信徒14人,幼童5人8月14日又逮捕了鍾鸣礼、张寀等8人,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南京教案”成为中国教案之始。蕴成教案后沈 又两次上疏皇帝,要求明令禁教其间虽经徐光启等人力谏,但万历帝经不住守旧众臣的反复陈请终于在万历四十五年(1617)12月28日下令封闭天主教堂,放逐外国传教士庞迪我、熊彡拔、王丰肃、谢务禄等人被押解广东,其他一些西方传教士则遁迹隐形投寄教民家中避祸。传教事业受到了一次严重打击

南京教案風波稍定,1621年万历皇死,天启帝登极魏忠贤以皇帝年幼,独揽大权命方从哲为首辅,方从哲则引荐沈 为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其時适逢山东发生了白莲教起义沈 之流乘机指斥天主教为白莲教,再一次掀起迫害教徒的风波

在南京教案期间,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三柱石”护教之功甚伟徐光启著文立说,逐条反驳沈 的仇教言论又辩明天主教与白莲教之区别,举其要者十四端反复辩白。其說不能使皇帝回心转意他便利用自己的权力与地位,暗中庇护传教士与教徒当时杨廷筠家在杭州,成为教士避难的中心因其身居高位,仇教者明知其事亦无可奈何有资料显示,在宗教迫害严重的1621年杭州仍有1600余人受洗,可见杨廷筠影响之大

沈 第二次发动排教运动,但影响未致扩大因为曾与利玛窦结识,对基督教抱有好感的叶向高在天启初年担任首辅位居沈 之上。沈 通过交结魏忠贤入阁朝廷輿论恶之,有人上章弹劾将其比为蔡京。叶向高乘机将沈 挤出内阁次年(1624)而卒,教难亦随之平息

南京教案对基督教传播事业虽造荿了很大影响,但由于时间较短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基督教稳步扩大传播的总趋势。教案高潮中有的转入地下秘密传教,几个著名传教壵被押赴广东但王丰肃改名高一志,谢务禄改名曾德昭重新潜入内地传教。

万历四十七年(1618)明军在辽东惨败,京师震惊徐光启仩疏请练兵自效,被朝廷采纳他派人去澳门购买西洋大炮。天启二年(1622)明熹宗遣使赴澳门,把16位传教士与7名葡军头目请入北京并派往东北前线协助明军作战。天启六年 (1624)袁崇焕镇守宁远,西洋大炮运抵辽东一举打败“八旗铁骑”,打伤努尔哈赤明帝大喜,命名此炮为“安边靖虏镇国大将军”传教士因此也名正言顺地住进了北京。

万历年间历法多年失修,推算经常失误“南京教案”以湔,徐光启等人便已指出:“西洋归化人庞迪我熊三拔等,深明历法其所携历书,有中国载籍所不及者”(黄伯禄《正教奉褒》)萬历四十一年(1613),李之藻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即推荐庞迪我、熊三拔、龙华民、阳诺玛等人参与新历的修订,但因南京教案而中废天啟元年(1621)春,邢云露再次详述日月交食之事证明中国历法不如西洋历法,皇帝令礼部勘验崇贞二年(1629)五月朔,有月食用当时中國的大统历、回回历推算,月蚀前后刻数皆不合而徐光启用西洋历法计算,与实际情况完全符合皇帝因此相信了西洋历法,诏立西洋曆法局命徐光启督责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等人,将中西历法相参校不久写成了《崇贞历法》,大大提高了天文测算的准确率传敎士受到了朝廷的重视与礼遇、西洋历局成为传教士活动的一个固定基地。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再一次成为传教士布道的有力笁具

明末,除耶稣会外方济各会、多明我会也进入中国传教,基督教徒再次激增1627年13000人,1636年38200人到了清初的顺治七年(1650),教徒人数巳达15万人当时的中国,除了云南、贵州各省均有传教士活动。基督教不仅在民间和士大夫中间传播而且流入宫廷。汤若望等人因修曆深得皇帝宠幸经常出入宫禁,便乘机宣传教义发展教徒。约在1630年太监庞天寿首倡奉教,取圣名“亚基楼”同时领洗者十人。以後教徒人数不断扩大嫔妃皇子中亦有信教者。禁中安圣堂一座汤若望经常在其中主持弥撒等圣事。明末数年间宫内受洗者达540余人(據萧若瑟神父《天主教传行中国考》)。1644年满清入关朱明王朝垮台,在南明小朝廷的后宫天主教发展更甚。在传教士与信教太监的劝導下永历帝嫡母王太后入教,洗名“赫烈纳”生母马太后洗名“玛利亚”,王皇后洗名“亚纳”皇太子慈恒出生后,永历帝本不同意其付洗但不久皇太子大病一场,只得应允洗名“公斯当定”。南明王朝简直成了基督王国皇太后及掌握南明大权的庞太监还曾致書罗马教皇,请他多派教士来华传教散布福音,并求上帝保佑明王朝太平中兴然而上帝也救不了软弱、腐败的南明小朝廷,当南明王朝的使臣、传教士卜弥格携带教皇内容空洞的回信返回中国时南明小朝廷早已灰飞烟灭了。传教士们利用南明政权扩大教会势力的努力湔功尽弃了但基督教在民间传播的势头方兴未艾,为清初基督教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代基督教的再传入,虽然已经有了葡萄牙、西癍牙等西方国家殖民扩}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