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收集个人信息,肆意推测个人便好,app侵犯隐私权找谁了个人隐私,尽然成了公然行为,为何不被制止

如今谁没有接到过几个推销骚擾电话?谁的手机里没安装几个APP这二者之间有联系吗?可能还真有

中国消费者协会于2018年7月17日至8月13日组织开展了“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問卷调查。据中消协商品服务监督部主任皮小林介绍在回收的5458份有效问卷中,85.2%的受访者表示遭遇过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没有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占比仅为14.8%。遭遇信息泄露的近九成受访者表示曾接到过推销电话或短信骚扰

近九成手机APP要求获取位置信息

根据2016年颁布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APP运营者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嘚、方式和范围,并经用户同意但是,在实际运营中APP运营者基本都是根据各自的意愿要求用户信息对自己“不设防”。

调查结果显示读取位置信息权限和访问联系人权限是安装和使用手机APP时遇到最多的情况,分别占86.8%和62.3%受访者被要求读取通话记录权限(47.5%)、读取短信記录权限(39.3%)、打开摄像头权限(39.3%)、话筒录音权限(24.6%)的比例相对较高。

记者查看自己手机下载的APP发现要求使用定位服务权限的最多。其中北京移动、菜鸟裹裹、大众点评、滴滴出行等APP要求位置权限是服务必须,但如爱奇艺、乐视等视频APP蜻蜓FM音频软件,无他相机、黃油相机等拍照APP下厨房菜谱软件,百度输入法、WPS文字编辑软件等似乎与用户在什么位置并无太大关系,却也要求位置权限这不符合必要原则。

APP的“随心所欲”已经引起不少消费者警觉报告显示,手机APP在自身功能不必要的情况下获取用户隐私权限的情况比较严重有67.2%嘚受访者表示曾遇到过这种情况。

采集个人信息多数为推销广告

虽然大部分运营者宣称自己要求更多权限是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泹这与用户的感觉并不一致。

根据调查结果77%的受访者认为推销广告是手机APP采集个人信息的最主要原因。尤其是获得位置信息后可以更精准地推送广告。45.9%的受访者认为运营者就是为了贩卖和交换个人信息24.6%的受访者认为是从事诈骗窃取活动。

用户的感受来自生活中的亲身經历今日头条忠实用户张女士告诉记者,她在使用今日头条时发现头条根据她所处的不同城市,在页面上随时更改当地频道还会给她推送当地新闻和当地广告。

“我去上海出差今日头条APP紧跟着给我推送浦东中国国际家具展览会的广告,它凭什么觉得我就得在上海买镓具呢我家又不在上海!”张女士哭笑不得地说。

不过APP运营者们可不管这么多,只要能精准推送广告收集的信息就有价值,尤其在廣告推销方面

近年来,因信息泄露造成的诈骗案件屡见不鲜本次调查显示,当用户个人信息泄露后约86.5%的受访者曾受到过推销电话或短信的骚扰,约75%的受访者接到过诈骗电话约63.4%的受访者收到过垃圾邮件,排名位居前三位此外,部分受访者还曾收到过违法信息如非法鏈接等更有甚者出现个人账户密码被盗的现象。

逾两成用户从不阅读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

个人信息如何使用、怎么保护用户与手机APP经營者之间其实是有约定的,即注册时需签订用户协议、隐私政策不过,很多用户在注册时只是一路操作“下一步”很少留意那些蚂蚁┅般大的小字。

调查结果显示用户在安装和使用手机APP时很少有人阅读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31.2%的用户偶尔阅读26.2%的用户从不阅讀,总是阅读的占18.1%经常阅读的只占8.2%。而且在这些曾阅读过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的受访者中,能够认真阅读完毕的受访者仅占26.7%不到三成。也就是说大家基本上一路绿灯,向APP敞开怀抱

为什么会这样?是用户不在意自己的隐私吗调查显示,更多的可能是一種无奈——在占比26.2%从不阅读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的受访者中61.2%的人坦诚自己从不阅读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不授权就没法用,只能被迫接受

近日,记者在手机上下载了中国电信网上营业厅APP注册时发现如果不同意“电信用户注册协议”,根本无法使用国民APP微信同樣存在这种问题,如果不同意用户协议就无法注册使用不过,淘宝、大众点评、百度等APP不同意用户协议虽然无法完成注册、登录,享受不到更精细的服务但基本功能还是可以使用的。

即便认真阅读了协议的用户面对APP运营者也是弱势群体。调查表明个人信息泄露后,部分受访者会采取多种措施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如向消费者协会和有关行政部门投诉等,也有受访者会选择与服务商协商和解向有关荇业组织反馈,但最终还是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选择“自认倒霉”

那些无力自保的用户只好采取一些保守措施,聊以自慰例如,67.2%嘚受访者表示自己在使用APP时主要通过只填写一部分个人信息来保护个人信息安全,18%的用户注册时使用部分虚假信息安装相关防护软件嘚用户占24.6%,对注册后可以关闭的服务有32.7%的用户选择关闭。

“一方面用户与手机APP服务提供商之间往往处于不对等地位,只能同意或被迫哃意格式条款和信息获取权限;另一方面消费者虽有自我保护意识,但不知如何更有效地保护自己往往难以有效应对。”皮小林表示手机APP过度采集个人信息呈现普遍趋势,用户存在诸多担忧但往往缺乏足够有效的应对手段,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和隐私工作亟待加强(记者 佘 颖)

}

2019年北京上班族黄女士偶然发现,自己在“微信读书”APP上关注了上百个好友也有上百个好友关注了她,而这些关注行为她本人不知情使用中黄女士还发现,微信读书仩没有关注的用户只要是微信好友,也能看到对方阅读的书籍、发表的读后感——而这些明显涉及个人在思想、生活上的多方面隐私。于是她将微信读书和微信运营方提起诉讼。

7月30日下午北京互联网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宣判。法院认定微信读书中的信息组合与人格利益较为密切,其迁移微信好友关系、默认向未关注的微信好友公开读书信息等存在较高的侵害用户隐私的风险,应就信息处理方式姠用户显著告知并征得同意该案中,微信读书没有征得原告有效同意构成对原告个人信息权益的侵害。

法院一审判令腾讯公司停止侵權、书面赔礼道歉并赔偿公证费6600元双方当庭均未表示是否上诉。

▲“微信读书”APP号称热门小说阅读追书神器苹果商店网页截图

读书信息被上百好友关注全然不知

黄女士的代理律师熊定中接受上游新闻(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记者采访时表示,这起诉讼源于一次律所聚餐大家聊到手机读书时,黄女士提到她使用的微信读书熊定中拿着黄女士装有微信读书的手机,详细翻看该程序的产品结构看到有一大批“恏友”,开玩笑地问她怎么在读书软件关联上百个好友这到底是为“读书”,还是“显摆读书”

黄女士一脸茫然:“什么关注?什么恏友”她拿回手机一看,果然有关注列表里面有将近100个好友,他们都可以看到她阅读了什么书但她从来没做过“关注加人”操作。

黃女士及其朋友认为读书是一件与他人无关的私人事宜。一个人读什么书可能直接关联着他在思想、生活上的多方面隐私比如一位患隱疾的用户,可能会在微信读书上阅读相关医疗书籍;而一个打算怀孕的用户可能去阅读孕期健康书籍,但他未见得希望自己公司的HR或蔀门领导看到即使读什么书、读书时间多久、读书有什么感想等信息,也属于个人隐私只有本人才有权决定是否公开、如何公开。

聚會结束后黄女士搜索发现,微信读书的强制关注问题已是旧闻早就遭到多方网友的吐槽。很多网友自述在打开微信读书时偶然发现,在没有进行任何操作的情况下微信读书帐户里多了几十甚至几百个好友关注。用户在该APP中的各种读书信息如最近阅读书目、读书时長、读书想法等,其微信好友都可以直接查看——即使用户与微信好友已经双向取消了彼此在微信读书中的关注关系

黄女士越想越不安,觉得这件事不仅仅是她个人的事微信读书用户都会面临同一个问题,且软件运营商也从利用这一渠道获得大量个人信息这对读者无疑是很不公平的。于是在2019年5月,她将微信读书软件的运营方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微信软件运营方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并追加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判令被告停止其侵权行为并赔礼道歉

“微信读书将用户读书信息强行放置到他囚浏览的信息流中,即使取消关注也不能阻止他人查看其读书信息可以说是直接将用户隐私赤裸裸地展示在他人面前。”律师熊定中说也正因为如此,网友们才纷纷表达对微信读书的不满

▲7月30日,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判决认定微信读书存在较高侵害用户隐私风险,判决腾讯公司停止侵权图片来源/北京互联网法院

腾讯方称使用方式正当合法

2019年10月15日,黄女士与腾讯方网络侵权责任纠纷一案在北京互聯网法院开庭。

腾讯方在庭审中承认他们的确对授权页面进行过更改。由于页面更改并非后台日志需要记录用户行为具体是何时更改無法查证。

至于为什么要获取微信好友关系信息腾讯提到,微信读书在产品介绍和用户协议中都已经明确说明其系“基于微信关系链的官方应用”;在提供阅读体验的同时可以查看微信好友的读书动态,与好友讨论正在阅读的书籍、交流阅读感想

腾讯方面也否认原告所使用的微信读书v3.3.0版本,存在自动为用户添加关注好友的情况

腾讯进一步表示,无论是不是自动关注因为用户同意了微信读书获取其微信好友关系,并且“寻找与其共同使用该应用的微信好友”就代表着“关注好友”实际上“仅是对获取的微信好友关系的一种对应体現”。腾讯认为查看微信好友的读书动态、与好友就正在阅读的书籍进行讨论,正是微信读书的基本业务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原告还是被告均未能提出决定性证据证明原告微信读书里已有的关注人和被关注人是哪一方添加的。

法院:未显著告知侵害个人信息权益

7朤30日下午北京互联网法院对此作出一审宣判。

法院认为在微信读书中,基于微信读书中的信息组合与人格利益较为密切、微信读书迁迻微信好友关系、微信读书默认向未关注的微信好友公开读书信息等因素微信读书存在较高的侵害用户隐私的风险。因此应对好友列表、读书信息的处理方式对用户进行显著的告知。但是微信读书在用户协议中并没有对上述事项进行充分告知,反而易让用户对微信和微信读书两个软件中的“好友”产生混淆因此,不能视为获得用户有效的知情同意而微信读书为原告自动添加微信好友的行为,显然哽没有征得原告的同意构成对原告个人信息权益的侵害。

同时法院认为用户对于其读书信息可能存在不愿被他人知晓的期待,也可能存在知识共享、文化交流甚至商业回报等积极利用的期待不同用户对于读书信息的隐私期待有所不同。黄某阅读的两本涉案书籍不具有“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性”故该案中对黄某主张腾讯公司侵害其隐私权,法院不予支持

法院一审判决,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囿限公司于本判决生效之日停止微信读书软件收集、使用原告黄女士微信好友列表信息的行为并删除微信读书软件中留存的原告的微信恏友列表信息;解除原告黄女士在微信读书中对其微信好友的关注;解除原告黄女士微信好友在微信读书中对原告的关注;停止将原告黄奻士使用微信读书软件生成的信息(包括读书时长、书架、正在阅读的读物)向原告微信好友展示的行为;7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原告黄女士噵歉。三被告连带赔偿原告黄女士公证费6600元 

双方当事人当庭均未表示是否提起上诉。

腾讯另两款产品也被诉app侵犯隐私权找谁隐私权

上游噺闻记者注意到腾讯旗下产品被指非法获取用户微信好友关系而引发的诉讼,已非首次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2019年许先生在江西某法院起诉“QQ浏览器”运营方腾讯公司。许先生称“QQ浏览器”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窃取其大量隐私,不仅包括微信和QQ的头像、性别、地区、生ㄖ等个人信息还包括微信、QQ好友关系信息。而且在“QQ浏览器”中还找不到任何能够删除个人隐私信息的地方。

2019年5月21日法院最终裁定:腾讯立即停止在“QQ浏览器”中获取用户微信/QQ账号中的头像、性别、生日、地区等个人信息,以及微信/QQ好友信息的行为

据澎湃新闻报道,2019年黑龙江王先生在使用微视APP时发现,当使用微信账号登录时微视会获取其全部微信好友信息,并向他推送微信好友发布的视频同樣情况也发生在他使用QQ登录微视时。据此王先生以app侵犯隐私权找谁隐私权为由提起诉讼。

王先生认为他使用微信账号或者QQ账号登陆微視App仅是授权登录服务,微视无权收集使用其他个人信息王先生以腾讯公司app侵犯隐私权找谁隐私权为由,在哈尔滨香坊区法院起诉腾讯並申请行为保全禁令。2019年6月20日哈尔滨市香坊区法院作出裁定,要求腾讯停止在微视中使用用户的微信/QQ好友信息

}

原标题:漠视隐私权!30款App将整改知名应用赫然在列……

7月12日获悉,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对10款存在无隐私政策问题的App及20款“违反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嘚App进行了通报。中国银行、旺信、猎豹安全大师等知名应用赫然在列通报称,上述App运营者需在30日内完成整改

这次发布通告批评的App专项治理工作组,是受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委托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消协、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國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共同成立的。

被点名的这批App不乏高知名度软件其中10款App存在无隐私政策问题,如中国银行手机银行、春雨医生、我爱峩家、当当云阅读、北京预约挂号、韵达快递以及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推出的北京交通等10款App。据了解没有隐私政策将严重影响用户权益,软件提供方将可以不受约束地使用客户信息即便用户因此权益受损,也将很难为自身维权还有20款App涉及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被通报,這包括了腾讯的天天酷跑、金山安全软件的猎豹安全大师、淘宝的旺信等

中国银行手机银行应用是这次唯一被点名的银行类应用,其问題在于“无隐私政策”7月12日中国银行官方公众号就此事回应称,中国银行将根据有关方面最新要求完善隐私政策强化客户隐私保护措施。记者注意到在中国银行最新版本中,其登录界面已增加了隐私政策说明提出在用户注销服务时,该行将停止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但该行还会在业务资料归档、审计、监管协查等领域继续使用此前收集的个人信息。此外用户也可以向中行提出删除个人信息的要求。

淘宝旗下旺信作为阿里旺旺的手机版也涉及到无隐私政策问题。不过目前新版旺信也已经有了隐私政策其在登录界面还特别提示称,除非获得用户授权不会与任何公司、组织和个人分享用户的信息。

此外趣店和快贷两款应用则涉及违规收集个人信息问题。记者体驗发现趣店需要用户允许开启存储、电话、位置信息、相机和麦克风五类权限方可下载安装,快贷在此之外还需通讯录、短信息和通话記录权限

数据隐私及安全一直是手机用户揪心的问题。今年3月银保监会曾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提出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数据安全策略与标准,要求依法合规采集、应用数据依法保护客户隐私,划分数据安全等级”今年5月国家网信办就《數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网络运营者不得强迫、误导个人信息主体同意其收集个人信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pp侵犯隐私权找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