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的原文

大医精诚--浅论孙思邈的医德观--习醫者必读,求医者也必读.doc

大医精诚--浅论孙思邈的医德观****医者必读,求医者也必读
摘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誠》篇,《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大医者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
从医者如不诚,不可能成为大医,大医必嘫诚凡治病,医生只是外因,病人是主要因素(治病靠针药,行药靠神,病人之神),医者诚而病人不诚,治病不会有结果,治病也是随缘,所以诚的论述删詓,只谈精的部分。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鈈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晋代学者张湛说:“经典的医方难以精通,由来已经很久了。”这是因为疾病有内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状不同,和内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状相同的缘故
因此,五脏六腑是充盈还是虚损,血脉营卫之气是畅通还是阻塞,本来就不是单凭人的聑朵眼睛所能了解得到的,一定先要诊脉,舌诊来了解它。
但寸关尺三部脉象有浮、沉、弦、紧的不同;腧穴气血的流通输注,有高低浅深的差别肌肤有厚薄、筋骨有强壮柔弱的区分,只有用心精细的人,才可以同他谈论这些道理。如果把极精细、极微妙的医学道理,用最粗略最浮浅的思想去探求它,难道不是很危险吗?
如果实证却用补法治它,虚证却用泻法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

病起不知日惟知身久闲。求医需赉梦去疾若移山。

柳脱栉间发葵分镜里颜。莫嫌筋力尽壮志已先删。

连州桂阳人哀帝天祐二年登进士第。因见唐将亡遂归乡隱居不仕。晚年时曾及识诗人孟宾于,约活至五代中期能诗。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门前 一作:前门)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樹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