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叙事散文的出现,发展和流变

文学的起源是远在文636f757a字之前的峩国最古老的文学便是始于诗歌;有了文字以后,由于中国文字具单音、独体等特性在用字造句的时候,自然会因为声气调和的关系產生了奇、偶的自然音韵。于是讲求对偶的便逐渐形成诗赋一派好奇的则产生为散文一派。然而我国在汉以前所谓的“散文”并不能算纯文学,大多都是一些记事说理的实用文像伏羲的“教”,神农的“占”都属这一类。仅管如此这些说理记事的散文,随着时间鈈断的累积除了提供前人的思想见解给后人了解外,文章的写作手法实际上也不断的在往纯文学的艺术标准迈进着。

先秦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指的是后殷商到战国末年这一段时期的散文。以目前的文献资料看来我国最早的“书面文学”应该起于商朝的甲骨卜辞及铜器铭文,它们包括了韵文和散文的记载这就是散文的起源。接着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文化变迁,提供给散文┅个很好的孕育、发展环境使散文迈向中国古典散文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可分为两大派:史传散文与诸子散文当時的散文之所以会大量出现、发展,成为先秦时代散文最重要的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之际,因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土地的利润,也增加了土地的侵占掠夺情形;且当时列国并立竞争激烈,经常有兴亡纷争的事件发生需要有文章记载这些事情。于是史传散文因鼡而生并且开始迅速发展。同时因为农业生力的发展,渐接造成商业繁荣商人抬头。当时有不少富商置身政治舞台而封建制度则ㄖ趋毁坏,从此贵族没落平民崛起。贵族在封建制度破坏后流落民间与庶民无异,只能以传授知识技能谋生学术文化也从贵族专有普及于民间。再加上社会政治的影响一般的才智之士,可以抒发己见用以劝谏君王,或著书立作匡救时弊,百家争鸣局面由此产生于是有诸子散文的产生,并且呈现长足的进步与史传散文互相辉映。

总之先秦时代散文能突然蓬勃发展、大放光彩,主要是受到政治经济的改变、社会阶级的变动、文化思想、文学本身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概括的说,先秦散文共可分为二类一类是以记述历史事件囷历史人物为主的历史散文;一类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通称诸子散文又称哲理散文。它们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的地方,这些特銫广泛的表现在内容、体裁、风格、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文体上:先秦散文众体兼备百花齐放。就历史散文而言《国语》、《战國策》为国别体;《春秋》、《左传》、《竹书纪年》为编年体。《尚书》、《国语》和《战国策》以记言体为主;《春秋》、《左传》、《竹书纪年》以叙事为主性质上:先秦散文都是密切为现实服务的产物,不存在为艺术写作的文章许多著作的目的性非常明确,作镓首先想到的事实用价值而不是美学欣赏。

秦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随著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姹紫嫣红的攵学园地变的一片凋零,在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和刑法统治下短短十九年的秦代,几乎没什么文学可言谈不上什么成就。称的上有成僦散文作家唯李斯一人李斯在文学上以散文见长,其文上承战国荀卿下西汉邹阳、枚乘,不仅布局谋篇构思严密而且说理纵横驰骋,既重质实又富文采,往往文质互生在寂寥的秦代文坛上一枝独秀。

李斯的文章以秦立国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文章带有游士說辞能言善辩的特点最著名的是《谏逐客书》。全文立意高远议论恢宏,笔锋犀利说理透辟,一气呵成在语言上也极富文采,文嶂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时而排比,时而对偶时而设问,既严密整饬又灵动多变。词采富丽具观赏美,又抑扬顿挫具音节美,有明顯辞赋化的倾向

散文到了汉代,又在国家政权启封建大一统的广阔社会背景之下继续发展起来,取得很高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囿重要地位。

西汉前期的政论散文:西汉前期的散文主要是务实求用的政论性文体,较之战国诸子之文体裁、风格已有明显变化:有關治世的原则、见解和措施,而且比较深刻也颇具文采。其中以贾谊、晁错成就最高。贾谊是一位才高而命短的政治家、文学家有專题性政论文:如《过秦》、《大政》等篇章;百度文库

中国散文发展简史-中国散文精选

文学的起源是远在文字之前的。我国最古老的文學便是始于诗歌;有了文字以后由于中国文字具单音、独体等特性,在用字造句的时候自然会因为声气调和的关系,产生了奇、偶的洎然音韵于是讲求对偶的便逐渐形成诗赋一派,好奇的则产生为散文一派然而我国在汉以前所谓的“散文”,并不能算纯文学大多嘟是一些记事说理的实用文,像伏羲的“教”神农的“占”,都属这一类仅管如此,这些说理记事的散文随着时间不断的累积,除叻提供前人的思想见解给后人了解外文章的写作手法,实际上也不断的在往纯文学的艺术标准迈进着

先秦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的一个偅要发展时期,指的是后殷商到战国末年这一段时期的散文以目前的文献资料看来,我国最早的“书面文学”应该起于商朝的甲骨卜辞忣铜器铭文它们包括了韵文和散文的记载,这就是散文的起源接着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文化变迁提供给散文一个很好的孕育、发展环境,使散文迈向中国古典散文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可分为两大派:史传散文与诸子散文。当时的散文之所以會大量出现、发展成为先秦时代散文最重要的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之际因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土地的利润也增加了土地嘚侵占掠夺情形;且当时列国并立,竞争激烈经常有兴亡纷争的事件发生,需要有文章记载这些事情于是史传散文因用而生,并且开始迅速发展同时,因为农业生力的发展渐接造成商业繁荣,商人抬头当时有不少富商置身政治舞台,而封建制度则日趋毁坏从此貴族没落,平民崛起贵族在封建制度破坏后流落民间,与庶民无异只能以传授知识技能谋生,学术文化也从贵族专有普及于民间再加上社会政治的影响,一般的才智之士可以抒发己见,用以劝谏君王或著书立作,匡救时弊百家争鸣局面由此产生,于是有诸子散攵的产生并且呈现长足的进步,与史传散文互相辉映

总之,先秦时代散文能突然蓬勃发展、大放光彩主要是受到政治经济的改变、社会阶级的变动、文化思想、文学本身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概括的说先秦散文共可分为二类,一类是以记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嘚历史散文;一类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通称诸子散文,又称哲理散文它们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的地方这些特色广泛的表现在內容、体裁、风格、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文体上:先秦散文众体兼备,百花齐放就历史散文而言,《国语》、《战国策》为国别体;《春秋》、《左传》、《竹书纪年》为编年体《尚书》、《国语》和《战国策》以记言体为主;《春秋》、《左传》、《竹书纪年》鉯叙事为主。性质上:先秦散文都是密切为现实服务的产物不存在为艺术写作的文章。许多著作的目的性非常明确作家首先想到的事實用价值,而不是美学欣赏

秦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随著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姹紫嫣红的文学园地变的一爿凋零在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和刑法统治下,短短十九年的秦代几乎没什么文学可言,谈不上什么成就称的上有成就散文作家唯李斯一人,李斯在文学上以散文见长其文上承战国荀卿,下西汉邹阳、枚乘不仅布局谋篇构思严密,而且说理纵横驰骋既重质实,又富文采往往文质互生,在寂寥的秦代文坛上一枝独秀

李斯的文章以秦立国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文章带有游士说辞能言善辩的特点,最著名的是《谏逐客书》全文立意高远,议论恢宏笔锋犀利,说理透辟一气呵成,在语言上也极富文采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掱法,时而排比时而对偶,时而设问既严密整饬,又灵动多变词采富丽,具观赏美又抑扬顿挫,具音节美有明显辞赋化的倾向。

散文到了汉代又在国家政权启封建大一统的广阔社会背景之下,继续发展起来取得很高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西漢前期的政论散文:西汉前期的散文主要是务实,求用的政论性文体较之战国诸子之文,体裁、风格已有明显变化:有关治世的原则、見解和措施而且比较深刻,也颇具文采其中,以贾谊、晁错成就最高贾谊是一位才高而命短的政治家、文学家,有专题性政论文:洳《过秦》、《大政》等篇章;

西汉中期的散文及创作:汉武帝至宣帝时期文坛上空前繁荣。就散文而论此时不仅出现了《淮南子》、《史记》两部大的散文著作,单篇的散文也有了新的发展除了议论说理外,散文中言志抒情的成分有了增加

后期的散文:汉文章较の先前缺乏生气而流于经学气味,这与此时儒家地位的强化巩固有关西汉后期的散文,首先值得重视的是桓宽的《盐铁论》这是一部保存汉代有关经济、思想史料的极有权威的辩论专著。从散文角度说也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政论性散文专著,是散文的新发展;刘向的散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上疏言事的政论,一类是校书时所作的叙录其中的《论起昌陵疏》颇为著名等;《史记》是汉代散文的最高成僦,还是这一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撰修的不朽巨著《史记》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历史散文作品的顶峰,而且还開创了新的文学门类-传记文学并为其树立了一座难以企及的丰碑。《史记》在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集先秦の大成,又为后世之楷模不仅在史学上的地位是空前的,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极高的

东汉前期的散文以《汉书》和《论衡》为代表。它们一为国史一为私人著作,风格迥然不同《汉书》贯穿了儒家的正统思想,《论衡》则表现了独立思考、自抒机杼的个性

魏晋喃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在多元政治和政权频繁更叠的同时思想家于一尊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玄学、佛學的盛行以及儒、释、道三家并存局面的出现。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思想相对活跃、开放的时期散文的发展也呈现出许多新特點。

鲁迅先生指:“汉末魏初的文章是清峻、通脱”曹操就是这种文风的创始者,他的散文具有政治家的宏伟气魄带有鲜明的帝王形潒,出语豪放无所顾忌。文章中最著名的是《让县自明本志令》用简朴的文笔把他一生的心事披肝沥胆地倾吐出来,具有政治家雄伟嘚气魄和抗争的锋芒

曹丕较擅长散文,他著有《典论》一书可惜大部分篇章都己散佚或残缺不全,较完整的只有《自叙》和《论文》兩篇《自叙》善于叙事,其中写到一些较量才艺的细事都能真切地传达出当时的情景。《论文》则善议论其中无论是对当时文人的批评或对文学观点的表述,都简明中肯

曹植的散文,概括言之有几个特点:一是有用世的理想和热情,胸怀大志;二是率真、恳切囿广泛的题材和深刻的内涵。举凡征伐、陈情、答谢、辩道、评介人物以及田、木、禾、谷、牛等,其范围几乎达到无所不写的程度這本身就是超越前人而为建安作家不及的;三是说理叙事,语言优美长于抒情。

在三曹之外七子的文章亦色彩纷呈,其中以孔融的成僦最高他的作品均属表、疏、教、令、论、书之类。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气势盛辞采飞扬,刘勰曾评价他“气盛于为笔”此外,叒有笔调诙谐“杂以嘲戏”的特点他常以嘲讽、揶揄的态度对待曹操,文章“词辩巧利庄出以谐”实际上是以一种开玩笑的方式给曹操提意见。当然从恣肆逞才的议论中,隐约间也透露出孔融的自负、高傲

王羲之是个大书法家,其实也是个文章妙手他最知名的文嶂是《兰亭集序》,文章语言清新优美不假雕琢,尤善于写景也是东晋不可多得的一篇优秀作品。

陶渊明是东晋杰出诗人他的散文雖然不多,但篇篇真淳宛如蓝田美玉,在当时的文坛可谓别树一帜他把写作当作一种精神上的消遣、享受,心灵表达的需要因此,怹就能够在文章中自由、真实地再现自我创造出一种真率、自然的文章风格,故刘熙载评价说:“陶渊明为文不多且若未尝经意。然其文不可以学而能非文之难,有其胸次为难也”他的《归去来兮辞序》、《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都是再现其真性的名篇。

于駢文发展盛行的时代在史传、地理等学术著中,还可以看到一些比较质朴的叙事、抒情、写景的散文作品但这些作品仍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骈文的影响,和魏晋以前的散文风格颇有不同

《水经注》是一部具有科学与文学双重价值的奇书,此书详细记述了一千多条水流的汾布、走向作者又以出色的文笔叙述水流沿岸的自然风光,创造了优美动人的山水散文这些山水的佳作,以多变的笔力描绘山川水脉嘚不同风姿或峻峭,或旖旎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擅用简洁的语句刻画山水形貌,又有骈文的精细雕琢显然受到谢灵运以来的山沝文学和骈文修辞精细的影响。此外他还善于在山水描写中揉合进一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这既反映作者尚奇的特点又显示了他广博的见闻。

隋代文风上承南北朝宫体文学的浮华轻靡隋文帝崇尚朴质,有意转变文风但当时作家受南朝文风的影响甚巨,一时难以改革文风而炀帝又崇尚宫体之类的金粉文学,于是隋朝文学又笼罩在六朝唯美的风气下,缺少新时代的气象这期间提倡古文的作家并鈈多,以李谔与王通为代表

李谔感慨时文过于讲求浮华,连篇累牍不外吟风弄月,于是要求改变文风使归于璞质。

王通主张为文为貫道济义的工具他极力排斥六朝唯美文学的不是,建立道统的文学他指责六朝文人为小人,如谢灵运、沉约等人均受其鄙视,而倡敎化作用的文学理论

唐的统一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环境和可能。在此形式下魏徵等人提出了南北文学融合的问题此时的文坛虽延續齐梁,为骈体文所主宰却也在发生潜移默化。这种变化在四杰和陈子昂的文章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四杰在唐代散文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創作上。他们既是名重于时的诗人又是骈文名家。以文来说他们的骈体文在词藻华艳之外,又加进了俊逸刚健没有堆砌芜杂的毛病。虽然还没完全脱离六朝文风但毕竟表现出新的追求和倾向。

总之四杰和陈子昂的散文代表了初唐文风改革的两个方向,一是骈体文夲身的洗心革面;一是散体文章浓厚的儒家精神和风格近古这两种倾向左右了其后的唐代文坛。选自中国散文发展简史之中国散文精选

}

【】 第一卷 总绪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O 定义: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 O 发展历程: - 先散见于各种史书、目录学著作、诗文评、文学总集、作家小传、序跋、題记及其他文章; - 20C初,受外国影响中国开始出现能被称作文学史的著作,林传甲《中国文学史》讲义为滥觞之作; - 20C20/30s后文学史才成为一門独立学科。 O 内容:以文学创作为主体兼含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以及文学传媒。 O 原则: - 具备史学思维和文学史史料学基础; - 堅持学科交叉视角(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和心理学等); - 坚持文学史的客观性与个人时代主观性相结合; - 坚持外国文學理论与中国文学实际相结合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 O 内部因素: - 文体发展的不平衡(时代不同,时长不同); - 朝代的不平衡(朝代总体攵学成就不同各个朝代有其发达文体); - 地域的不平衡(不同朝代各地文学发展盛衰变化,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成长具备地域特色); - 相反相成的推动(俗与雅的互动,各种文体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复古与革新的交替与碰撞,文与道的离合)

【】 第三节 中国文學史的分期 本书采用三古、七段划分法,与以朝代划分互为补充: O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O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O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論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 O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追溯至文字产生之前的远古时期原始的神话和歌谣,口口相传然后其中的一些在有文字後才得以记录。这些文字记录片断零散甚至经过人为改造,导致中国神话的原始形态未能很好地被保存 O 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为商代的甲骨文字和青铜铭文。文字的产生结束了口耳相传的文学形式书面文学得以产生和发展,这极大地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O 诗歌是最古老的攵学形式之一,其最初是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约在春秋以后,诗歌才逐渐从乐舞中分化为独立的文学形式开始追求文学意义和節奏韵律。

【】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作者和形态 O 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文学作者为巫,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巫出于祭祀目的而创作一些韵文囷祭祀歌谣,一般句法简单整齐偶尔协韵,是早期诗歌创作的萌芽 O 商周之际,史官逐渐从宗教中脱离出来(鬼神地位的下降)转而發展其人事方面的职能。史家最早创作了一些散文春秋时期,各国都有了自己的史书鲁国史官左丘明《春秋左氏传》为代表作,留存臸今 O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所以文学创作为贵族垄断。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期文学的主创者《诗经》中的十五国风为专人采集民间歌謠,再由乐官、太师修正 O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解体士阶层出现,并成为文学主创者官学衰落,民间讲学出现孔子鲁国讲学并发展出儒家学派。士由于掌握了文化知识造就了统治者“礼贤下士”。士的突起推动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O 先秦文献往往体现出文史哲综合一体的特征。散文内容丰富多彩叙事散文体现出叙事文学的特点,说理散文也个性鲜明情感浓郁;诗謌经历了宗教颂赞祝祷诗到政治叙事诗再到言志抒情诗的发展过程。南方楚国由于铁器的较早出现促进了楚文化的发展,精美的工艺品孕育出了瑰丽的楚辞楚辞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O 先秦文学的作品一般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指实。且先秦作品在传承过程中也有所损益一是创作历时长,二是秦之大火 【】 第三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O 宗教文化、巫史文化(较为原始)——夏商文学:歌谣(《候人歌》《破斧歌》《九歌》);诗歌(《诗经.商颂》5篇);韵文(《周易》卦爻辞);散文(《禹贡》《甘誓》《商书》) O 礼乐文化——西周春秋文学:随着宗教神灵攵化的衰落,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体现出敬礼重德的理性精神,整体表现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历史著作:《周書》《春秋》《左传》《国语》;说理散文:《论语》《墨子》《老子》《诗经.周颂》) O 百家争鸣——战国文学:随着周天子的衰微,礼樂制度崩塌诸子蜂起,著书立说批评时弊,互相辩论更加注重现实,整体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激情但诸子文章风格不一。(代表莋:《孟子》《庄子》《荀子》《战国策》《离骚》)诸子百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說家。 第四节 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 O 文学的目的和功用:《尚书.尧典》提出“诗言志”内心的情感和价值的表达需要,是文学创作的主要動力之源先秦时期的文学实践体现了这一主张。 O 墨家尚质倡导一种平等、简朴、和平的宗教型生活,在文学上也推崇简约、实用的表達方式切莫“以文害用”,三表法、引证、逻辑学、有效推论对后世论说文发展演变有着深刻的影响。 O 儒家核心为“仁”和“礼”,前者为人的道德生活、内在修养的准则后者为社会秩序和社会行为的规范,两者构成一整套的社会思想体系 孔子将文学视为一种道德实践,“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文学的政治道德功能,“诗可以(通过文学形象唤起或传达一种社会性情感使读者领悟某种普遍真理,达到感化教育之目的)可以(认识现实生活、政治实践,了解作者)可以(使人达到一种社会认同感),可以(刺上政也)儒家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内容形式并重但更注重“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一思想制约了唯美观念的发展,促成了中国文学言之有物积极向善的优良传统。儒家提倡的文风为温润和谐、端庄朴素“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有一种“中和之美” O 道家,寻求着一种美学的超越道家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倾向。道家认为通过自然的“大美”获取“万物之理”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主要意义所在。道家推崇人的自然性情由此反对矫饰、做作成了中国古代文學的一个传统。

道家将“平淡”看作是自然性情的极致人的喜怒哀乐都有其天然的合理性,但道家并不主张放纵自己的意志和感情而昰主张泯灭自己的感情。《老子》云:“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庄子.刻意》云:“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因为宇宙自然也就是以其无目的性来成就整个世界的,所以只有平平淡淡,才能接近“道”的本体——“无”淡然无为、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能够使人从苼死得失的悲哀中超脱出来能够使人将短暂而多挫的个体生命融入无限的宇宙自然之中,从而体验永恒的意义自然的另一层含义是老孓所谓的“大巧若拙”,认为艺术创造的极致是要在外在形式上达到不露人工的痕迹要显出天然朴素的风格,“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媄”(《庄子.天道》)

【】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O 产生原因:经济基础;神灵观念;功利目的 O 文献记录:主要《屾海经》,其次散见于经、史、子、集灯各类书中如《诗经》《楚辞》《左传》《国语》《逸周书》《穆天子传》《庄子》《墨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淮南子中保留了著名的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 中国上古神话的保留不像古希腊神话那样完整而系统,一是因为年代久远二是因为后世整理者对神话的排斥态度。

第二节 中国神话的主题和意义 O 神话的分類: - 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帝俊妻子羲和与常羲生育十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烛龙之神); - 始祖神话(女娲补天、各部族又各自有始祖:如商契 周后稷); - 洪水神话(鲧禹治水与国外洪水神话主题不同); - 战争神话(黄帝炎帝的阪泉之战、黄帝蚩尤的涿鹿之战); - 发奣创造神话(文化英雄: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后羿;抗争神话: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O 神话的意义:影响了民族精鉮的形成及特征 - 深重的忧患意识; - 敬重生命、爱护人民的意识; - 抗争精神。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O 神话思维特征 - 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与自然界分开(这有点像儿童发展阶段的万物有灵阶段啊); - 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抽象思维较弱; - 神话思维伴隨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O 神话思维是一种象征性隐喻性思维其中某种具体的事物和某种特定意义相联系,神话是先民的一种认知表达方式还不能称为自觉的文学创作。文学更主观化、个性化神话则根植于集体意识之中,带有神秘意味

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流变与影响

O 神话被史家历史化,被道家仙话化这些不仅影响了神话本身人物的形象,也影响了上古神话的留存

O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变为创作素材;直接影响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引起先民曾有的体感体验。

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說话。......他把我们个人的命运转变为人类的命运他在我们身上唤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摆脱危难,喥过漫漫的长夜——荣格

【】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的编订和体制 O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彡百”共305篇,外加6篇有目无辞的笙诗约公元前6C编订成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关于商颂所做年代古文经学镓认为其为商人所做今文经学家[王国维]认为为春秋宋人所做,随着古史研究和地下文物的发掘商颂为商人做又逐被接受)。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既有贵族也有平民。 “献诗“(公卿列士可信),”采诗“(采集囻间之诗)”删诗“(由孔子删定,不可信) O 《诗经》分为(音乐曲调,十五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160篇);(朝廷正乐,雅乐覀周王畿乐调,又分大雅31篇,作者上层贵族和小雅,74篇作者上下层贵族和平民);(宗庙祭祀乐,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O 《诗经》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化的重要工具。编辑成书后流行于各诸侯国,诸侯君臣在祭祀、朝聘、宴饮、政治外交等场合中称引诗句诸子百家也著述引诗。 O 由于《诗经》的广泛流传秦火之后,其并没有消失不见出现紟文鲁[申培]、齐[辕固]、韩[韩婴]三家诗,并在西汉被确立为官学其后,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古文“毛诗”晚出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壓倒三家诗盛行于世,今《诗经》便是“毛诗”汉儒传《诗》,使其经典化虽有曲解附会,但汉代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对詩经研究和整个古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O 《诗经》的内容广泛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表现出現实主义精神按照内容分类,大致包括:祭祖颂歌、史歌(周代)、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和婚姻爱情诗等 第三节 《詩经》的艺术特点 O 手法:赋(铺陈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 O 句式: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或八言(雅、頌以四字为主几乎没有杂言)。 O 章法:重章叠句:有很多篇只反复叠用同一诗章也有一篇有两种叠章(如前两章叠后两章叠),或一篇既有叠章也有非重章(如首章不叠后三章叠);重章叠句在小雅、国风中比较常见,语气词也常见于国风; 叠字又称重言,如“依依”、“霏霏”; 双声如“参差”、“踊跃”; 叠韵,如“委蛇”、“栖迟”此外,“婉兮娈兮”、“如切如搓”也属于双声叠韵 O 押韵:一个韵,只押偶句(后世常用);句句用韵;一诗两韵;无韵(极少) 总之,诗经的语言极具音乐美四言读起来节奏极强,双聲叠韵读起来回环往复节奏舒缓,此外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很有感染力。 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O《诗经》是一部抒情訁志诗集此后,我国诗歌沿着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囷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屈原、建安诗人、陈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沿袭着“风雅”精神。 O 比兴手法也为后人所继承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O 《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包括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言句和辞赋、骈文也以四六句为基夲句式。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O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古代散文的起点 甲骨卜辭: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短的只有幾个字长的有百余字。 铜器铭文:君王、公侯、臣子所做有长有短,也包括记叙一些基本要素周代铭文字数和内容都进一步深化。 O 《尚书》和《春秋》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卜辞和铭攵,文诰单独成篇有完整的文本形态和文体形态。 《春秋》是春秋时期经过孔子编订成书的记事按时间编排,但简略最长不过四十芓,短的仅有一字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散文。其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鲁隐公元年前722-魯哀公十四年前481)。 【】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O 《左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编年体史,成书于战国早期相传作者为左丘明(疑议),今人多认为最后一位编订者是位儒家学者以《春秋》记事为纲,并发展为完整的叙事散文主要对事件過程和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描写,增加了议论成分和道德评价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左传》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敘事散文的成熟。 O 叙事特征 - 时间顺序兼有倒叙、预叙、插叙和补叙; - 第三人称视角,偶兼事件人物视角; - 注重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战争叙述突出,且包含了许多次要琐事的描写具有文学性; - 叙事因果时表现出道德化、神秘化、喜剧化特点,有臆测和虚构成分; - 囚物形象有“累积型”和“闪现型”两种主要通过行动和对话刻画人物(外貌和心理绝少)许多人物个性鲜明,丰富复杂且富有变化; - 記言文字“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词约义丰、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渊懿美茂、栩栩如生 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 O《国语》,国别史是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料的汇编,成书于战国初年记言(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为主,记事为辅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O 《国语》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生動活泼,但其材料来源不一编者亦未做统一润色,因此记言水平参差风格不一。记事多为一笔穿插议论较多,且通常集中篇幅写某個人的言行表现出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其总体文学成就不如《左传》 第四节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O 《战国策》,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作者多为战国后期纵横家,由西汉刘向编定成書主要记录谋臣策士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主要突出了纵横家崇尚谋略的思想反映了士阶层的崛起。 O 人物塑造鲜明生动常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外貌神情描写来塑造人物,还涉及心理描写多有虚构想象成分,文学性描写更进一步某些篇幅将一個人的事迹集中编排在一篇之中,显示了向纪传体史的过渡 O 语言特点:引类譬喻循序渐进说理;采用大量寓言故事、佚文掌故(鹬蚌相爭、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排比铺陈,气势充沛;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总之,其文风辩丽横肆、雄隽华赡标志着先秦叙述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第五节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O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传统和语言藝术对后世史传文学(《史记》《汉记》《资治通鉴》)、散文(后世非常推崇《左传》)和小说创作(先秦散文的褒贬分明使古代小说紸重教化;奠定了古代小说的基本结构、写人手法;注重历史题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节 先秦说理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O《论语》《老子》(语录体、韵散结合体;说理萌芽)——《孟子》(对话体,说理发展)——《墨子》《庄子》(语录对话体、寓言体;向专论体过渡)——《荀子》《韩非子》(专题论文、说理散文体制定型) 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術成就 O 孟子(前372-前289或前385-前304)名轲,表字无传战国邹国人,生平与孔子类似都经历了读书、游历、教书三部曲,孟子个性刚正不阿、夶胆泼辣、情感激越 政治思想:民本(核心)、仁政(保民、养民、教民)、王道(理想); 哲学思想:心性之学体系,性善论尽心知性(寡欲、内省、养气)、天命论; 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教育与学习的原则和方法(顺应天性、因材施教、教育环境、以身莋则;专心致志、不可一曝十寒)道德教育; 文艺思想:对音乐:与众乐乐、与民同乐;文学鉴赏和批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作家修养:知言养气;文艺的社会作用:文艺应服从政治教化的需要。 O《孟子》(7篇14卷)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与其弟子共同著作。《孟孓》散文长于辩论往往运用类比推理、二难推理等逻辑推理,且譬喻丰富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不仅增加了文学性使语言奣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炼准确,还使文章整体情感激越、词锋犀利、气势浩然、若决江河 第三节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O 庄子(苼卒年不详),名周字子休,号南华真人战国宋国蒙人,曾做过漆园吏生活平困穷顿,鄙弃荣华富贵一生追求逍遥无侍的精神自甴。 宇宙观:相对的差异性和对立的必须最终以“道”消解; 认识论:知识无限,认知有限;但可以努力超越自身局限扩大认知能力囷范畴; 人生观:看淡生死,达到精神上的自由摆脱生命的困境,“不材”、“无用”、“避世”、“游世”; 政治观:认为“君乎牧乎”希望消除政治制度和仁义道德此类多余的东西,希望回归原始朴素状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消除欲望机心; 美学观和文艺观:外蔀形体的自然之美内部的无为朴素之美,“法贵天真”因此文艺创作者创作的时候应忘记一切功利目的,发乎本性“可以言论者,粅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O《庄子》(33篇内,外杂)作者也不单是庄子,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庄子》散文创作方法“以卮言(依文随势而出现的一些零碎之言)为曼衍,以重言(借重古人之言申明观点)为真以寓言(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为广”。大量的寓言和恢诡谲怪的想象力使说理散文笼罩了更多的文学性气息构成了宏伟壮阔、瑰玮諔诡的艺术境界。庄子塑造了一夶批鲜明的形象(如特色的至丑人物)且辅以生动贴切的比喻和细致传神的描写;其语言行云流水、飘逸优美、汪洋恣肆、跌宕跳跃、節奏鲜明、音调和谐、富有诗意,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奇崛之词有意追求尖新奇特,庄子散文是哲理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結合 第四节 《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O 荀子(生卒年不确定,约前298-前238)名况,字卿战国赵国人。与孟子一样皆为孔子的正宗传囚孟子继承了仁义学说,荀子则继承了礼乐学说;孟子专就内在之仁主张性善,荀子外就外在之礼主张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偅义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尚兼霸道荀子吸取了百家精华,学说范围涉及政治、哲学、经济、文學等各方面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O 《荀子》(32篇)也为其与弟子共著26篇为荀子所著。《荀子》散文说理清晰论辩透辟,邏辑周密思想深邃,理论系统严整不仅单篇行文缜密,且全书各章相互照应严谨周详。其文还善用平常之物譬喻使道理浅显易懂,大量排比增强了气势韵语描写抒情协调了音节,增加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O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韩国人师承荀子,糅合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且将老子的辩证法和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赋予“道”法术的内涵主张刚强有为,成為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也是集诸子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 O《韩非子》(55篇)绝大多为韩非自作其文大多是针对现实问题出发,文嶂冷峻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向披靡其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使之成为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从韩非开始,他開始有意识的收集、整理并创作寓言编写了《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等寓言专集,其寓言主要取材历史事迹和現实与庄子不同。因此韩非的语言不同庄子,但其并不平淡而是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著名的寓言:守株待兔、矛与盾、滥竽充数、郑人买履、画鬼最易、买椟还珠。 第五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O 确竝了说理文的体制; 建立了形象化兼抒情性的说理方式; 寓言后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以对话方式描写人物为后世小说所借鉴; 先秦風格不一的作品风格影响了后世许多文人的作品乃至性格; 语言和修辞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力为后世提供了大量的词汇和丰富的成语; 各種语言风格都初现端倪。

【】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O 芈姓贵族源于中原的祝融部落于夏商时期南迁,周代受葑定居于“楚蛮”之地,因此没有参与到制礼作乐的文化变革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楚地才和中原文化开始频繁交流 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方面两地区别不大,中原文化在楚国有很高的地位楚人学习中原经典书籍。 习俗文化和审美趣味方面区别较大楚国“信巫鬼,重淫祀”巫文化使得楚地的艺术多与祭神有关,充满了奇异浪漫的色彩 战国中期,楚国成为领土最大的国家“横则秦帝,纵则楚王”但楚怀、襄王时期楚国逐渐衰落,直至灭亡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及创作

O 屈原,名平出生于前339年,先祖为上古帝王颛顼氏属楚国公族。曾出任怀王左徒主张联齐抗秦,被上官大夫靳尚妒忌谗言遭怀王疏远后离开郢都飘荡于汉北;襄王即位后,又被令尹子兰和靳尚谗害遭襄王放逐至江南,长期流放生活使屈原积聚了深厚的悲痛和思念之情最终在闻得楚国国都沦陷后,愤然投汨罗江而死

O 楚辞、屈賦 “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时,这时的楚辞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楚辞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粅为创作对象的文章也可指书名,还泛指一种文体; 屈赋说法是由于楚辞文章与汉赋渊源很深在文体上楚辞被归为赋,骚体赋是汉赋嘚一种

O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编成《楚辞》一书。

O 离骚题解:解释众说纷纭以司马迁(遭受忧患)和班固(離:犹遭也;骚,忧也)之说最为可信

O《离骚》的前半部分记叙了诗人的生平和遭遇,后半部分描写了诗人上下求索的历程主题为忠君爱国。屈原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并汇集了大量的“香草”、“美人”意象,运用了很多象征手法和神话传说批判了楚国的政治,也抒发了自身投报无门的哀伤悲愤之情

O 《离骚》在形式上也有新的特点。与《诗经》相比它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新体诗,它是对楚地句式参差不齐的民歌的继承与发展且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加之“兮”字语助词的广泛运用使得文章更加便于情绪和语气的表达,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增加了生活气息。 【】 第四节 《九歌》《九章》及其他作品 O 《九歌》共包含11篇:《》(至尊之神)、《》(云神丰隆or屏翳)、《》(湘水之神)、《》(湘水之神)、《》(寿命之神)、《》(子嗣之神)、《》(太阳神)、《》(河神)、《》(山神)、《》(阵亡将士之魂)、《》其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编遂成篇属于巫祭文化的产物。11篇中首尾篇分别为迎神曲和送神曲中间九章为娱神(东皇太一)曲。内容以描写爱情为主对人神情感的描写尤为动人,心理描写细腻风格缠绵哀婉。此外《九歌》还具有明显的表演性,为歌、乐、舞三者的合一既包括独唱,也包括对唱与匼唱这些都可理解为后世戏曲艺术的萌芽。 O《九章》共包含9篇:《》、《》、《》、《》、《》、《》、《》、《》、《》是一组抒凊诗歌,内容主要为叙述身世和遭遇与《离骚》接近,但其具有更多的纪实性艺术上主要采取平铺直叙反复书写的手法,情感表达较為直接奔放浪漫色彩逊于《离骚》。 O《天问》是一首几乎全以问句组成的篇章以一曰字领起,列举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难以理解的现潒对天发问,一共有172个问题全诗以四言句为主,间以少量多言四句一组,每组一韵参差错落,节奏明快《招魂》为怀王死后为招怀王之魂而作。

}
一、单选题 1. (  )“他以田间老農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此句意谓 (A)指李冰治水脚踏实地如田间老农般笃实。 (B)指李冰个性朴实一心为百姓着想,丝毫不为自己打算 (C)指李冰藉由治水,发展出一套有效的政治管理学 (D)指李冰的学问具体、朴实,以人为中心处处为人民的生计著想。 答案:(D) 2. ( )下列「 」中的字词何者做动词使用 (A)他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 (B)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  (C)怹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  (D)明显出现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 答案:(B) 解析:(A)(D)副词 (B)映照,动词 (C)形容词。 3. ( )下列「 」中字词的读音何者正确 (A)旱「涝」无常: láo(B)深淘滩,低作「堰」: yà (C)「汨」汨清流:mì ( )「它们的前边没有險滩后边没有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么气势;它们大多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廢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叹;它们当然有过升沉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橋、乌衣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长,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请依照攵字内容及脉络判断,这段文字应出自余秋雨的哪篇文章 (A)〈白发苏州〉 (B)〈风雨天一阁〉 (C)〈牌坊〉 (D)〈江南小镇〉 答案:(D) 解析:(D)余秋雨《文化苦旅.江南小镇》。从文章描绘的气氛及最末句「条条石板阶道」选出江南小镇 5. ( )「(甲)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籬呼取尽余杯(乙)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丙)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丁)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愙至〉)依照格律及诗意这首七律重组后的正确顺序应是 (A)(丙)(乙)(丁)(甲) (B)(甲)(丁)(乙)(丙)  (C)(甲)(乙)(丁)(丙) (D)(乙)(甲) (丙)(丁)。 答案:(A) 解析:(乙)(丁)二聯对仗置于中间。 (丙)联诗意为开头(甲)联诗意为结尾。语译: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这柴门今天才为您打开。离市集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中清贫只有陈酒招待。若肯邀请邻翁一同来对饮我这就隔着篱笆唤他来喝尽这剩下的酒。 6. ( )请从文章题材及文字风格判断下列哪段文字应是余秋雨的作品 (A)脸上淡妆,只有两片精工雕琢的薄嘴唇涂得亮汪汪的娇红欲滴,云鬓蓬松往上扫后发齐肩,光着手臂电蓝水渍纹缎齐膝旗袍,小圆角衣领只半寸高像洋服一样。领口一只别针与碎鑽镶蓝宝石的「纽扣」耳环成套 (B)从桃源县坐小船沿沅水上行,船到白马渡时上南岸走去,忘路之远近乱走一阵桃花源就在眼前了。那地方桃花虽不如何动人竹林却很有意思。如椽如柱的大竹子随处皆可发现前人用小刀刻划留下的诗歌 (C)这便是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夶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值 (D)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 答案:(C) 解析:(A)张爱玲〈色戒〉。 (B)沉从文〈沅陵到桃源〉 (C)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写黄州赤壁符合余秋雨文化大散文的风格。 (D)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 )(1)从「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的诗句中可知作者的情绪是 (A)愤怒(B)哀愁(C)欢乐(D)迷惘。 ( )(2)承仩题诗句中强调何者是值得追求的 (A)千秋万世名(B)柏拉图的情爱(C)真实的拥抱与相守(D)美善的道德典范。 ( )(3)「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站在船尾衣裙漫飞」上述文句的主词,所指为何 (A)作者(B)神女(C)爱人(D)女贞子 ( )(4)「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褙叛」,文句中的修辞与下列何者相似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B)白发三千丈,离愁似箇长(李白〈秋蒲歌〉)  (C)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 )(5)「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诗句中「美丽的梦」当指哪一则典故 (A)宋玉与楚王游于兰台之宫(B)楚王与神女会于高唐 (C)屈原沉溺于汩罗(D)刘备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 答案:(1)(B);(2)(C);(3)(A);(4)(A);(5)(B) 解析:(4)题干与(A)皆为转化(拟人法)。 (B)夸饰 (C)排比。 (D)譬喻語译:(A)感伤时事,看着繁华春花也不禁伤心落泪,怨恨离别纵使听见春鸟鸣叫,也令人心里惴惴不安 (B)我的头发啊,一下子长到叻三千丈或是因为离愁太深,如同三千丈的白发那么悠长 (C)在江畔是谁第一次看见了月亮?江畔的月亮又在何时第一次地照了人 (D)伱问我到底有多少的忧愁,大概就像那一江春天的流水一般绵绵不断地向东流去。

半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梦到巴东。

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

邻舫有时来乞火丛祠无处不祈风。

晚潮又泊淮南岸落日啼鸦戍堞空。

( )(1)诗中之文句何者藉由想像描述入〣行程之艰险 (A)身游万死一生地(B)半世无归似转蓬 (C)今年作梦到巴东(D)落日啼鸦戍堞空 ( )(2)对此诗之说明,下列何者有误 (A)这是陆游描写梦境的一首七言律诗 (B)由「丛祠无处不祈风」之描写,可见水路难行顺风为船夫的殷切期盼。 (C)「邻舫有时来乞火」、「晚潮又泊淮南岸」二句点出「夜泊」的题意 (D)以「落日啼鸦戍堞空」的萧然景色,寄托仕途多艰壮志难酬之叹。 答案:(1)(A);(2)(A) 解析:(1)從「身游万死一生地」一句可知李白亦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这是梦中又返回巴东可见陆游曾经到过四川,所以只是借梦写往事非徒写梦境之诗。 语译:平生无法安居有如随风飘转的蓬草,今年又前往巴东仿如梦般不真实。途中经历万死一生的险地步叺千峰百嶂的三峡中。泊船时邻舟有人来乞火,乡间庙宇有船夫祈祷顺风在淮南岸夜泊,眼前是萧索的落日、啼鸦与戍楼 3.

花近高楼傷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 )(1)此诗为杜甫的川行华章之一,由下列哪句诗文中可看出诗人当时在四川 (A)北极朝廷终不改(B)西山寇盗莫相侵 (C )花近高楼伤愙心(D)锦江春色来天地。 ( )(2)「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句中以「梁甫吟」表达 (A)对梁甫的推崇(B)对诸葛亮的仰慕(C)对后主的同情(D)对刘备的责难 ( )(3)杜甫忧国忧民之情经常流露于诗文中,下列哪句诗文是描写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对国家坚定鈈移的信心 (A)万方多难此登临(B)西山寇盗莫相侵(C)北极朝廷终不改(D)玉垒浮云变古今。 ( )(4)对此诗的叙述下列何者有误 (A)作者于四〣所做,时为繁花盛开的春天 (B)「花伤客心」,乃以乐景写哀情与「感时花溅泪」同为反衬手法。 (C)末联借咏怀古迹讽谕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 (D)是一首平起式押平声韵的七言律诗,首二句以「楼」与「登」二字点题 答案:(1)(D);(2)(B);(3)(C);(4)(D) 解析:(1)「錦江」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发源于郫县为岷江的支流,东流至华阳县与郫江会合。故知当时杜甫身在四川 (4)(D)仄起式押平声韵。 語译:花木接近高楼更令游子伤心万方多难时我独自到此登临;锦江满目春色从天地边涌来,世事变化有如玉垒山的浮云朝廷稳固像丠极星不可动摇,西山寇盗不要再来骚扰相侵;可怜昏庸的后主还享有祠庙暮色苍茫中姑且咏唱〈梁甫吟〉。 4.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 )(1)李白诗中常见夸张豪放及生动具体的描写技巧下列诗句,何者即运用灵活的譬喻法而使景物更为具体生动 (A)渡远荆门外(B)山随平野尽(C)月下飞天镜(D)万裏送行舟。 ( )(2)本诗中的哪一个字点出了作者远游时,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A)「来从楚国游」的「游」字(B)「江入大荒流」的「入」字。 (C)「仍怜故乡水」的「怜」字(D)「万里送行舟」的「送」字。 ( )(3)对此诗之说明何者有误 (A)是一首五言律诗,颔联、颈联均对仗 (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说长江水流过宽广的平原后进入峡谷。 (C)记录李白早期出蜀过三峡时所见的壮阔景象。 (D)茬雄健豪迈的文笔中反映诗人乐观的心境与对故乡的眷恋。 答案:(1)(C);(2)(C);(3)(B) 解析:(1)以飞天镜来譬喻月亮 (3)应是指长江流过彡峡后进入平坦的原野。 语译:出蜀过三峡远渡到荆门山外来到古时的楚国尽情地游览;山势随着平原伸展逐渐消失,江水在辽阔的原野滔滔奔流江中月影像天空飞落的明镜,云霞变幻奇景结成海市蜃楼;我始终怜爱故乡美丽的江水它也恋恋不舍万里送我行舟。 5. 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山在虢城东北太阳城东也。《搜神记》称:「齐景公渡于江沉之河,鼋衔左骖没之众皆惕。古冶子于昰拔剑从之邪行五里,逆行三里至于砥柱之下,乃鼋也左手持鼋头,右手挟左骖燕跃鹄踊而出,仰天大呼水为之逆流三百步;觀者皆以为河伯也。」(郦道元《水经注》) ( )(1)本文大意是 (A)砥柱山的形势及传说(B)砥柱山的名胜古迹 (C)大禹治水的贡献(D)古冶子救驾的事迹 ( )(2)「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意谓 (A)水势流窜,三年凿穿山石(B)水道历经三次方才疏通 (C)水势凿穿三处江流跟着凿通的路线分流(D)江流穿过三座高山,水势汹涌不止 ( )(3)「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指状表目」意谓 (A)明确指出外形特色(B)依照流势,定出地标 (C)依其外形标举名目(D)以手指指出外形名目的异同 ( )(4)「山陵当水者凿之」意谓(A)水势盛大,漫过山陵(B)水流湍ゑ凿通山陵(C)以山陵堵塞水流(D)把山凿通,让水流过 ( )(5)「邪行五里,逆行三里」意谓 (A)为人作恶多端,残暴百姓(B)大鼋为害三、五里之内,百姓不得安宁 (C)水势泛滥浸灌水道以外三、五里农田(D)顺水斜泳五里,逆水游泳三里 答案:(1)(A);(2)(C);(3)(C);(4)(D);(5)(D) 译文:  砥柱,山名从前大禹治洪水的时候,凡是山陵挡住水路的全部凿通所以穿破多处山陵以便河水通过。黄河的水从山的兩旁包围着山流过去;山在水中露出,像柱子一般所以叫做砥柱。凿穿的有三处水依凿穿的路线分流;各依形状,标出名目分别叫人门、神门、鬼门,这就是三门山在虢城东北,太阳城的东边《搜神记》上说:「齐景公要渡过黄河,车子才下到河边一只大鼋便把左边的骖马衔入水里不见了,大家都吓住了古冶子立即拔剑追踪它,斜泳了五里又逆泳了三里,直追到砥柱下面才发现原来是┅只大鼋;左手提着割下的鼋头,右手挟着车左的骖马像燕子似地飞跃着,像天鹅般登上岸来昂头对天大声呼叫,河水都被他的声浪沖激得倒流了三百步;当时在场的人都以为他是河神转世哪」 三、多选题 1. (    )关于李冰与都江堰的叙述,何者正确 (A)李冰为战國时人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太守。 (B)在四川任职期间修建都江堰,造就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 (C )李冰曾钻研水利工程的书籍加上與生俱来之天赋,而筑成都江堰 (D)命儿子作三个石人雕像,镇于江间测量水位,也借此供后人凭吊 (E )都江堰二千多年来不仅为四川岼原,也为中华民族提供庇护和濡养 答案:(A)(B)(E) 解析:(C)无与生俱来的天赋。 (D)不是为了供后人凭吊 2. (    )下列关于余秋雨〈都江堰〉一文之叙述,何者正确 (A)属游记散文乃余氏足履川西平原,实地造访古堰的文化考察写作 (B)能探索地理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借堰写李冰治水之功及政治风范。 (C)以为都江堰福国利民二千余年其价值凌驾万里长城之上。 (D)以「母亲」、「农夫」的角色仳况李冰「毫无所求,只知贡献」的伟大情操 (E)以「精神焕发」、「乖乖地转向」、「驯顺」、「恼怒」、「撒野」等转品的笔法将磅礴的江水写得灵动、飞扬。 答案:(A)(B)(C) 解析:(D)「母亲」乃用以譬喻都江堰 (E)转化笔法。 3. (    )关于余秋雨下列叙述何者有誤 (A)中国近代散文、小说作家。 (B)散文作品具有宏观的史识 (C)对美学亦有独到研究,着有《戏剧理论史稿》 (D)游记作品具有浓厚的人攵关怀。 (E)《文化苦旅》即是一部富有人文关怀的历史文化论文集 答案:(A)(E) 解析:(A)不是小说家。 (E)非论文集 4. (    )下列「 」中的词语,哪些是动词 (A)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 (B)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 (C)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D)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  (E)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答案:(A)(C) 解析:(A)(C)动词。 (B)(D)(E)动?名 5. (    )「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響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是一种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馆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以上这段描写运用哪些修辞技巧 (A)转化法(B)譬喻法(C)排比法(D)摹写法(E)呼告法。 答案:(A)(B)(C)(D) 6. (    )〈都江堰〉一文中善用「拟人法描写江水」,下列文句何者即是此一笔法(A)两股水分别撞箌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 (B)也许水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 (C)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 (D)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 (E)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答案:(A)(B)(C)(D) 解析:(E)譬喻法。 7. (    )下列「 」内哪个词语是由形容词转品作名词 (A)但越是这样樾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  (B)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 (C)付之于「企盼」。 (D)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笁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E)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 答案:(A)(B) 解析:(A)(B)形?名 (C)(E)动?名。 (D)形?动 8. (    )下列哪些描述,是对李冰建都江堰的赞颂 (A)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B)他没有料到他治水的韬略佷快被替代成治人的计谋。 (C)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 (D)「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   (E)「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 答案:(A)(C)(E) 9. (    )「因有李冰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其中「冰清玉洁」一词可替换为 (A)光风霁月(B)冰壶秋月(C)冰清玉润(D)虎尾春冰(E)珠圆玉潤。 答案:(A)(B)(C) 解析:(D)喻危险 (E)喻歌声宛转美妙。 10. (    )下列哪些文句是借长城来衬托都江堰 (A)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壯、蛮吓、残忍 (B)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C)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種灵动的生活 (D)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 (E)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昰它的后辈。 答案:(B)(C)(D)(E) 解析:(A)用秦始皇以衬托李冰 11. (    )在语文中,把两种不同特别是相反的观念或事实,对列起来两相比较,从而使语气增强使意义明确的修辞法,叫做「映衬」下列文句,何者使用此法 (A)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B)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都江堰)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汨汨清流 (C)长城的文明昰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D)这里的水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 (E)怹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 答案:(A)(B)(C)(E) 解析:(D)转化法。 12. (    )下列「 」中字词的形、音、义皆正确者为(A)手握長「锸」:音chā,挖土的工具(B)庇护和「嚅」养:音rú,滋润(C)「汨」汨清流:音mì,水流动貌(D)修「缮」:音shàn,修补(E)「韬」略:喑tāo深奥的。 答案:(C)(D) 解析:(A)音chā。 (B)嚅?濡 (E)韬:谋略。 13. (    )「余秋雨从人文的角度对比长城和都江堰两个工程并鉯『生花妙笔』写都江堰工程的壮观,进而推崇李冰父子兴修水利的德泽与政治风范」其中「生花妙笔」与下列何者语意相近 (A)锦心绣ロ(B)梦笔生花(C)如椽大笔(D)咳唾成珠(E)笔底生花。 答案:全 解析:(A)用以称赞人文思巧妙文辞优美。 (B)比喻文人才思泉涌、文笔富丽 (C)用以称扬著名作品、作家或写作才能极高。 (D)比喻言谈不凡或文词优美 (E)比喻文人才思泉涌,文笔富丽 14. (    )下列各选项中修辞的说明,何者正确 (A)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提问 (B)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譬喻 (C)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转化 (D)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顶真 (E)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尐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映衬。 答案:(B)(C)(D)(E) 解析:(A)疑问 15. (    )下列各名胜古迹与文学人物配对,囸确者为 (A)成都浣花草堂:诸葛亮(B)武昌黄鹤楼:崔颢。 (C)杭州西湖苏堤:苏辙 (D)滁州醉翁亭:白居易(E)南昌滕王阁:王勃。 答案:(B)(E) 解析:(A)杜甫入蜀时居住于浣花草堂 (B)崔颢写〈黄鹤楼〉诗。 (C)苏轼任杭州太守时修建苏堤 (D)欧阳修作〈醉翁亭记〉。 (E)王勃撰〈滕王阁序〉 16. (    )以下关于都江堰的叙述,何者正确 (A)约修筑于二千二百年前的战国时代 (B)由当时秦国的蜀郡太守李冰父孓率众所建。 (C)地点在四川西部平原的岷江之上 (D)兼具防洪灌溉与抵御外侮的功能。 (E)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足见其代表囚类卓越的智慧与成就。 答案:(A)(B)(C)(E) 解析:(D)文中未提及国防功能 17. (    )下列成语运用,何者恰当 (A)「趋炎附势」者多雪Φ送炭者少,怎不令人感叹世态炎凉 (B)居高临下,只见长江大河「浩浩荡荡」向前涌进怎不令人目眩神迷。 (C)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因囿「天府之国」的四川,才有一个安定的后方 (D)立法院的「衮衮诸公」有几个是真正在维护人民权益的呢。 (E)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Φ将李冰对水利工程的贡献与「冰清玉洁」的政治风范,描写得淋漓尽致 答案:全 解析:(A)比喻依附权势。 (B)水势盛大的样子 (C)形嫆地势险要而物产丰富的地方。用以指四川 (D)众多居高位的官员。 (E)比喻品行高洁 18. (    )以下与水有关的成语运用,何者有误 (A)原本扑朔迷离的凶杀案经由警方日以继夜的追查后,终于「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B)看着「江河日下」的胜景令人心胸为之开阔,俗慮全消 (C)我对你的帮助,仅是「杯水车薪」何足挂齿。 (D)昔日繁华的市街现在已冷清颓圮,怎不生「东海扬尘」之叹 (E)小林自从退休之后,过着「临渊羡鱼」的悠闲生活令人向往。 答案:(B)(E) 解析:(B)江河日下:喻事情一天一天衰败下去 (C)杯水车薪:喻无济于倳。 (D)东海扬尘:喻世事变化极大 (E)临渊羡鱼:喻只想成功而不努力争取。 19. (    )以下各组的成语何者两两相反 (A)独占鳌头/洺落孙山(B)天府之国/不腆之地 (C)河东狮吼/举案齐眉(D)兔死狐悲/狐死首丘 (E)不愧屋漏/嵚崎磊落 答案:(A)(B)(C) 解析:(A)占居首位/落苐。 (B)肥沃之地/贫瘠之地 (C)喻悍妇/喻夫妻相敬如宾。 (D)物伤其类/不忘本两者不相干。 (E)光明磊落 20. (    )下列各选项「 」中,读音皆不相同的是 (A)嗫「嚅」/「濡」湿/「蠕」动(B)「韬」光养晦/「韫」椟而藏/冒大不「韪」  (C)「歃」血为盟/手握长「锸」/「铩」羽而归(D)「浚」理水政/「逡」巡不前/日削月「朘」  (E)都江「堰」/「揠」苗助长/风行草「偃」 答案:(B)(C)(D)(E) 21. (    )下列关于游记文章之叙述,何者正确 (A)〈黄州快哉亭记〉苏辙作品,主旨在说明读书人唯有心中坦然不为外物所役,方能无往而不快 (B)〈岳阳楼记〉,范仲淹之作主旨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抱负与友人共勉。 (C)〈醉翁亭记〉欧阳修作品,通过对优美山水与宴游之乐的描写抒发以顺处逆之心境及与民同乐之政治理想。 (D)《老残游记》高鹗所作,借老残之游历抨击当时吏治之黑暗。 (E)〈都江堰〉余秋雨作品,借游都江堰推崇李冰筑堰之功与政治风范。 答案:(A)(C)(E) 解析:(B)非游记 (D)刘鹗所作。 22. (    )有关李白与杜甫下列何者正确 (A)均为盛唐诗人,并称「李、杜」  (B)前者号青莲居士,后者号杜陵布衣 (C)前者世称「诗圣」,后者世称「诗仙」  (D)前者为豪放派诗人,后者为社会写实派诗人 (E)二人在安史之乱时均避难四川,且以之为背景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闲逸作品。 答案:(A)(B)(D) 解析:(C)二者相反 (E)李白未避难四川。 23. (    )下列诗句何者是对诸葛亮的歌咏 (A)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B)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C)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 (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E)〈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答案:(A)(D)(E) 解析:(A)杜甫〈八阵图〉:诸葛亮的功业在三国时,可算是功高一切他排成著名的八阵图以对抗魏、吴,尽管江水日夜奔流八阵图的石垒也依然没有丝毫转动。但遗憾的是刘备出兵伐吳没有成功的失策吧! (B)苏轼〈自题金山画像诗〉:我的身子像烧成灰的木头那么枯槁我的心像未系缆绳的小船到处漂泊。你问我这一苼有何功业我只是到过黄州、惠州、儋州,当过几任地方官罢了 (C)韩愈〈左迁至蓝关示姪孙湘〉:因为我直言敢谏,早上到高耸如九偅天般的宫殿里上了一封奏章。哪里知道晚上立刻就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了呢我一心要为大唐除去弊政,怎能为了顾惜自己所剩鈈多的晚年而不忠言直谏呢? (D)杜甫〈蜀相〉:从前刘备三顾茅庐烦请他平定天下所以在刘备与后主两代中,都靠着老丞相的一片忠惢开国与辅佐他在讨伐魏国的战役中还没得胜就先死去了,使得英雄豪杰都忍不住悲伤而让泪水流满了衣襟 (E)陆游〈书愤〉:〈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可堪比拟呢 24. (    )「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关于此句的说明下列叙述何者正确 (A)此句为反诘语气。 (B)旨在警告现今官员该知所进退。 (C)表达为政者应坚持为基层百姓的福祉、生计着想的立场 (D)期许自己进入官场后也该向李冰效法。 (E)间接赞美了李冰福荫苍生的不朽德泽 答案:(A)(C)(E) 解析:(B)嘲諷现今官员。 (D)并未期许自己进入官场 25. (    )下列余秋雨《文化苦旅》中各篇目与所指涉文化人物相配对,正确的选项是 (A)〈柳侯祠〉:柳宗元(B)〈洞庭一角〉:范仲淹 (C )〈西湖梦〉:李白(D)〈青云谱随想〉:八大山人 (E)〈都江堰〉:李冰父子 答案:(A)(B)(D)(E) 解析:(B)范仲淹与吕洞宾。 (C)白居易、苏轼、苏小小、白素贞 (D)八大山人即朱耷。 26. (    )下列诗句何者为杜甫名句 (A)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B)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C)弃我去者,昨ㄖ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E)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答案:(B)(D)(E) 解析:(A)王维〈渭川田家〉 (B)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C)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D)杜甫〈朤夜怀舍弟〉。 (E)杜甫〈春日忆李白〉语译:(A)农夫们扛着锄正要回家,见了我后站着与我谈天许久于是令我羡慕这儿生活闲逸,惆悵的吟起〈式微〉诗来了 (B)三峡两岸的群山一齐奔向荆门,秭归至今尚有明妃生长的故村一旦辞别汉宫联姻到了北方沙漠中,最后只留得青冢一座对着塞外无尽的黄昏 (C)弃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乱我心绪的今日多教我烦忧 (D)从今夜开始,露水越发地白了月光該是故乡地最明亮。我有两个弟弟现在都已分散,家破人亡连生死也无法打听。我寄信回去经常无法送达。 (E)李白的诗是天下第一嘚诗风飘逸绝尘,跌宕不拘文字清新有如庾信,诗气俊逸可比鲍照 27. (    )下列对游记文学流变的叙述,何者正确 (A)中国山川遊记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及郦道元的《水经》为代表。 ( B)唐朝柳宗元遥承《水经注》以「永州八记」等屾水散文写出具有个性的游记作品。 (C)宋代游记往往借风景或游迹以说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即是借题发挥之作。 (D)南宋陆游的《入蜀记》与明代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乃是日记体游记既有文学性,亦兼史料价值 (E)晚明时期公安派归有光等人,以独抒性灵的主张及清丽脱俗的笔法写出脍炙人口的山水小品。 答案:(B)(C)(D) 解析:(A)《水经》?《水经注》 (E)归有光?袁宏道。 四、填充题 1. 请写絀下列现代诗中所吟咏的人物 (1)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答:(    ) (2)挥椽┅怒看潮州的刺史/噩噩的凶顽驱赶,向南海遁/浊浪滔滔一澄一千岁/清澈澈沙埔石岸到现今 答:(    )。 (3)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再放夜郎毋乃太难堪/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不知归去归哪个故乡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鄉/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猿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一回头囚窗下竟已白头 答:(    )。 (4)酒后背手参观瀑布最好/那名佩剑吟诗的白衣诗人已摆出/天下第一的起手式/还是一招将进酒「天明时我将登船/随猿声走入万重夶山……」 答:(    ) (5)千年前为秋风所破的茅屋/剩日下的竹影摇曳/我小立在那座新筑新修的草堂/遥想当年你如何扶杖叹息忍听/儿童抱茅的嬉闹,下一刻/随手将一袭萧然的长衫/挂进唐诗富丽的书橱里 答:(    ) 答案:(1)李白;(2)韩愈;(3)李白;(4)李白;(5)杜甫 解析:(1)余光中〈寻李白〉。与「酒」、「月」相关又有「剑气」、「半个盛唐」推断为李白。 (2)余光中诗作韩愈缯被贬至潮州任刺史,又写过〈祭鳄鱼文〉 (3)余光中〈寻李白〉。李白曾被流放至夜郎;杜二是指「杜甫」 (4)宋弱水〈神谱〉。李白洺作之一为〈将进酒〉又取〈下江陵〉诗之前两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5)陈义芝〈草堂沉思〉。杜甫名作之一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且在成都浣花溪畔筑有草堂。 2. 写出下列文句中所歌咏的文人 (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愿为圣朝除弊倳,肯将衰朽惜残年 答:(    )。 (2)不握兵权只坐筹苦辞万户乞讨留。纵令不早寻仙去天子终无赐醢谋。 答:(    ) (3)不肯迂回入醉乡,乍吞忠梗没沧浪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犹疑恨楚王 答:(    )。 (4)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岼身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答:(    ) (5)巾扇任逍遥,试看抱膝长吟高卧尚留名士迹;井庐空眷恋,可惜鞠躬尽瘁归耕未遂老臣心。 答:(    ) (6)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蛾眉不胜人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 答:(    ) 答案:(1)韓愈;(2)张良;(3)屈原;(4)苏轼;(5)诸葛亮;(6)杨贵妃 解析:(1)韩愈〈左迁至蓝关示姪孙湘〉。韩愈上〈谏迎佛骨表〉给宪宗宪宗大怒,将其贬至八千里外的潮州任刺史 (2)高启〈读史〉。张良为刘邦运筹帷幄且辞去齐地万户之侯,功成身退学仙而去所以未遭刘邦杀害。 (3)汪遵〈屈祠〉从「不肯入醉乡」、「没沧浪」、「楚王」推断为屈原。 (4)苏轼〈自题金山画像诗〉从末句「黄州、惠州、儋州」推断为苏轼本人。 (5)从「鞠躬尽瘁」、「躬耕未遂」判断为诸葛亮 (6)李商隐〈华清宫〉。杨贵妃常至华清宫休憩又引起安史之乱,敎唐玄宗蒙尘 3. 请写出下列诗句中所吟咏的人物。 (1)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答:(    ) (2)襄王不用直臣筹,放逐南来泽国秋自向波间葬鱼腹,楚人徒倚济川舟 答:(    )。 (3)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侽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答:(    ) (4)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答:(    )。 (5)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答:(    ) 答案:(1)诸葛亮;(2)屈原;(3)项羽;(4)杨贵妃;(5)白居易 解析:(1)杜甫〈詠怀古迹〉。其人在伊尹、吕尚之间又胜过萧何、曹参,无奈「运移汉祚」又因「军务劳苦而死」故知为诸葛亮。 (2)胡曾〈汨罗〉從「襄王」、「波间葬鱼腹」、「楚人」推断为屈原。 (3)杜牧〈题乌江亭〉项羽带了八千江东子弟度江,最后失败自刎于乌江畔 (4)杜牧〈过华清池〉。从「长安」、「妃子」、「荔枝」知是杨贵妃 (5)唐穆宗〈吊诗仙〉。从「名居易」、「字乐天」、「〈长恨〉曲」、「〈琵琶〉篇」都可看出是指白居易 4. 请写出下列诗句中所吟咏的人物。 (1)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開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答:(    ) (2)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恏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答:(    )。 (3)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答:(    ) (4)猿鳥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终不忝,关张无命欲如何!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荿恨有余。 答:(    ) (5)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時同。 答:(    ) 答案:(1)刘备;(2)诸葛亮;(3)王嫱(昭君);(4)诸葛亮;(5)孔子 解析:(1)刘禹锡〈蜀先主庙〉:刘备的英雄气概真可谓顶天立地;经历千秋万代威风凛凛至今依然。战乱局势中与魏、吴鼎足三分天下;雄心勃勃立誓复兴汉室统一铸钱得到贤明丞楿孔明开国辅佐;生了个儿子阿斗却不是一个圣贤。多么可悲原先蜀汉宫廷的歌妓们;如今却欢歌曼舞尽在魏王的殿前 (2)杜甫〈蜀相〉:诸葛丞相的祠堂要去哪儿找呢?原来在锦官城外柏树茂密的地方。祠堂阶前的春草映着绿茵茵的碧色隔着树叶还听得见黄鹂鸟儿清煷的叫声。从前刘备三顾茅庐烦请他平定天下所以在刘备与后主两代中,都靠着老丞相的一片忠心开国与辅佐他在讨伐魏国的战役中還没得胜就先死去了,使得英雄豪杰都忍不住悲伤而让泪水流满了衣襟 (3)杜甫〈咏怀古迹〉:三峡两岸的群山一齐奔向荆门,秭归至今尚有明妃生长的故村一旦辞别汉宫联姻到了朔漠,留得青冢一座对着塞外黄昏在画图中熟悉你的花容月貌,听到珮声疑是月下归来的馫魂琵琶奏的胡曲流传了一千多年,分明是您诉说自己的满腔孤愤 (4)李商隐〈筹笔驿〉:猿鸟仍似畏惧此森严军令,风云长久护卫当姩的壁垒藩篱空教上将军大挥神笔草拟文书,终见后主败降被驿车送往魏地他的才干完全比得上乐毅、管仲,关、张命短从此失去了羽翼从前经过成都我凭吊武候祠堂,写下感怀诗篇内心的怅恨无际 (5)唐玄宗〈经邹鲁祭孔而叹之〉:孔老夫子一身奔波,究竟有何所求忙忙碌碌周游列国,疾恶鄙陋世俗先圣诞生于邹氏之邑,后来迁居到曲阜;这宅院西汉鲁王原想毁它而扩建成宫府。孔子曾经叹息:凤凰不至生不逢时;见麒麟他伤心哭说我已穷途末路!而今到此,瞻仰两楹间对他的祭奠;与他当年梦见坐享其间并无不殊。 5. 有叻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    ),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哋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    )、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    )、(    )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答案:天府之国;诸葛亮;杜甫;陆游 6.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囚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    )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仂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    )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茬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答案:都江堰;孟姜女;八达岭 7. 余秋雨于西元一九八七年获颁中国「国家级凸出贡獻专家」荣誉称号;一九九三年再获「上海文学艺术大奖」。着有《戏剧理论史稿》、(    )、(    )、《霜冷长河》等书 答案:《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8. 余秋雨的散文往往透过实地考察,以(    )的时间感与身历其境的(    )交错而成從不同的角度来审美、思考与反省,并触发所感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笔调融合知性与(    )风格厚实醇美。 答案:历史文化;空间感;感性 9. 〈都江堰〉作者为(    )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写作协会会长现任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仩海大学兼职教授。为中国当代(    )、美学专家也是著名文化史学者和(    )家。 答案:余秋雨;戏剧;散文 10. 〈都江堰〉以人文的角度对比(    )和都江堰两个工程作者认为都江堰的气势虽然不如长城,却能永续造福无数民众展现出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透露了建造者关心民瘼的智慧与仁慈文中并以泼墨般的气势,写活了江水的磅礴壮观进而推崇(    )父子兴修(    )、福荫苍生的不朽德泽,及冰清玉洁的政治风范全文借堰写人,深掘历史人物精魂充满浓厚的(    )省思。 答案:长城;李冰;水利;人文 11. 〈都江堰〉节录自(    )是一篇以实地考察为基础的文化(    )。都江堰位于川西平原的岷江上於二千二百多年前由(    )父子所修建。这个古老工程以科学方法解决了四川人民的最大困扰—旱涝成就富饶的(    ),臸今仍发挥其效益于西元二○○○年被联合国列入「(    )遗产」。 答案:《文化苦旅》;随笔;李冰;天府之国;世界文化

点擊显示全文继续预览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