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和尽舜尧的解释意思,这两个字可以搭配吗

《通变》是《文心雕龙》的第二┿九篇论述文学创作的继承和革新问题。

全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讲“通”和“变”的必要。刘勰认为各种文体的基本写作原理是有一萣的但“文辞气力”等表现方法却不断发展变化着;因此,文学创作对有定的原理要有所继承对无定的方法要有所革新。第二部分就魏晋以前历代作家作品的发展情况来说明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关系,强调继承与革新应该并重第三部分是紧接上面主张“宗经”的思想来论述的。刘勰举枚乘、司马相如等五家作品沿袭的情形一以说明通变的方法,一以表示忽于“宗经”而在“夸张声貌”上“循环相洇”就出现了“广寓极状,而五家如一”的情形第四部分讲通变的方法和要求,提出必须结合作者自己的气质和思想感情来继承前囚和趋时变新,文学创作才能有长远的发展

“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这是文学艺术的一条发展规律。本篇能从“通”和“变”的辩证關系来论述继承和革新的不可偏废这是可取的;刘勰针对当时“从质及讹”、“竞今疏古”的创作倾向,提出“还宗经诰”的主张这茬当时也是必要的。但刘勰所讲的“通”和“变”都过于狭窄:文学创作所应继承的显然主要还不在诗、赋、书、记等文体的写作特点;而要发展革新的,也不仅仅是“文辞气力”等表现方法他未能认识到古代文学作品中一切优秀的内容和形式、思想和技巧,都有根据噺的条件而加以继承和发展的必要这就使他的通变论带有较大的片面性。

夫设文之体有常1变文之数无方2。何以明其然耶3凡诗、赋、書、记4,名理相因5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6,通变则久7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8;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9:故能骋無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然绠短者衔渴10足疲者辍涂11;非文理之数尽12,乃通变之术疏耳13故论文之方,譬诸草木:根干丽土而同性14臭味晞阳而异品矣15。

作品的体裁是有一定的但写作时的变化却是无限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如诗歌、辞赋,书札、奏记等等名称和写莋的道理都有所继承,这说明体裁是一定的;至于文辞的气势和感染力惟有推陈出新才能永久流传,这说明变化是无限的名称和写作噵理有定,所以体裁方面必须借鉴过去的著作;推陈出新就无限量所以在方法上应该研究新兴的作品。这样就能在文艺领域内驰骋自洳,左右逢源不过,汲水的绳子太短的人就会因打不到水而口渴;脚力软弱的人,也将半途而废其实这并不是写作方法本身有所欠缺,只是不善于推陈出新罢了所以讲到创作,就好像草木似的:根干附着于土地乃是它们共同的性质;但由于枝叶所受阳光的变化,哃样的草木就会有不同的品种了

1 体:体裁。常:恒常

2 数:方法。无方:即无常《礼记·檀弓上》:“左右就养无方。”郑注:“方:犹常也。”

4 书、记:两种文体名。书:书札、信函记:指下对上的奏记、笺记。参看《书记》篇

5 名:指文体的名称。理:指各种文体的基本写作原理如《明诗》篇所说“诗言志”、诗者,持也持人情性”等,《诠赋》篇所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粅写志也”等。

6 气:指作品的气势力:指作品的感人力量。

7 通:指创作的继承方面变:指创作的革新方面。《周易·系辞下》:“变则通,通则久。”

8 资:凭借、借鉴故实:指过去的作品。

9 酌:斟酌新声:新的音乐,这里借指新的作品

10 绠(gěng耿):汲沝用的绳子。衔渴:即口渴衔:含在口中。

11 辍(chuò龊):停止。涂:路途。

12 文理:写作的道理

13 疏:粗疏,不精通

15 臭味:指氣类相同。《左传·襄公八年》载季武子的话:“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杜注:“言同类”晞(xī西):晒。

是以九代詠歌1,志合文则2:黄歌《断竹》3质之至也4;唐歌《在昔》5,则广于黄世6;虞歌《卿云》7则文于唐时;夏歌《雕墙》8,缛于虞代9;商周篇什10丽于夏年。至于序志述时11其揆一也12。暨楚之骚文13矩式周人14;汉之赋颂,影写楚世15;魏之策制16顾慕汉风17;晋之辞章,瞻望魏采18榷而论之19,则黄唐淳而质20虞夏质而辨21,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22,魏晋浅而绮23宋初讹而新24:从质及讹,弥近弥澹25何则?竞今疏古风味气衰也26。今才颖之士27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宋集28;虽古今备阅29,然近附而远疏矣30夫青生于蓝31,绛生于茜32虽逾本色33,不能複化桓君山云34:“予见新进丽文,美而无采;及见刘、扬言辞35常辄有得。”此其验也故练青濯绛36,必归蓝茜;矫讹翻浅37还宗经诰38。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檃括乎雅俗之际39,可与言通变矣

所以过去几个朝代的诗歌,在情志的表达上是符合于写作法则的黄帝时的《彈歌》,是非常朴质的了唐尧时的《在昔歌》,比黄帝时有所发展虞舜时的《卿云歌》,文采较唐尧时为多夏代的《五子之歌》,仳虞舜时文采更丰富商周两代的诗篇,较夏代又华丽得多这些作品在述情志、写时世上,其原则是一致的后来楚国的骚体作品,以周代诗篇为模范汉代的辞赋和颂,却又学习《楚辞》魏国的诗篇,大多崇拜汉代风尚晋代的作品,又钦仰魏人的文采把这些情况商讨一下,可以看出:黄帝和唐尧时候的作品是淳厚而朴素的虞夏两代的作品是朴素而鲜明的,商周时期的作品是华丽而雅正的楚国囷汉代的作品是铺张而尚辞采的,魏晋两代的作品不免浅薄而靡丽刘宋初年的作品更是不切实际而过分新奇。从朴素到不切实际越到後来越乏味。为什么呢因为作家们都争着模仿近代作品,而忽视向古人学习所以文坛上的风气就日益衰落了。目前一些有才华的人嘟努力于学习写作,可是他们不注意汉代的篇章却去学习刘宋时的作品;虽然他们对历代创作都同样浏览,但总不免重视后代而忽视古囚青色从蓝草中提炼出来,赤色从茜草中提炼出来;虽然这两种颜色都超过了原来的草但是它们却无法再变化了。桓谭曾说:“我看箌新进作家的华丽的文章虽然写得很美,却没有什么可采取的;但是看到刘向、扬雄的作品却常常有所收获。”这话可以说明上述的噵理所以提炼青色和赤色,一定离不开蓝草和茜草;而要纠正文章的不切实际和浅薄也还要学习经书。如能在朴素和文采之间斟酌尽善在雅正与庸俗之间考虑恰当,那么就能理解文章的继承与革新了

1 九代:指下面所讲黄帝、唐、虞、夏、商、周(包括楚国)、汉、魏、晋(包括宋初)九个朝代。

2 志:指诗言志则:法则。

3 黄:即黄帝这里指黄帝时期。《断竹》:指《弹(tán谈)歌》其首呴为“断竹”二字。古代诗歌没有题目的后人往往以首句或首二字名篇。

4 质:朴质《弹歌》全首只四句八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见《吴越春秋》卷五)

5 唐:指唐尧时《在昔歌》今不传。

7 虞:指虞舜时《卿云》:《卿云歌》全首四句,第一句是“卿云烂兮”见《尚书大传》卷一,是后人伪托的

8 《雕墙》:指《五子之歌》,其中有“峻宇雕墙”一句五子是夏太康的弟弟。謌辞见《尚书·五子之歌》,是后人伪造的。

9 缛(rù入):文采繁盛。

10 什:《诗经》的《雅》、《颂》十篇称为一什后泛指诗篇。

12 揆(kuí奎):道理。

13 暨(jì计):及。骚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

14 矩(jǔ举)式:模仿、学习。

15 影写:也是模仿的意思

16 策制:一作“篇制”,即诗篇

17 顾慕:欣羡,追慕

18 瞻望:与上句“顾慕”意近。瞻:往上看

19 榷(què却):商讨。

20 淳(chún纯):朴实,淳厚

23 绮(qí起):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引申指诗文的靡丽。

24 讹(é俄):错误,这里指违反正常的新奇。《定势》篇说:“自近代辞人,率好诡巧,原其为体,讹势所变,厌黩旧式故穿凿取新;察其讹意,似难而实无他术也反正而已。”

25 弥澹(dán但):范文澜注:“应作弥淡”引《说文》:“淡,薄味也”

26 味:一作“末”,末衰微。“风末气衰”和《封禅》篇的“风末力寡”意同。

27 颖(yǐng影):指才能出众

28 宋集:指南朝宋代作家的作品。

29 备:完备全面。

30 近附远疏:《诗品序》中讲到这种凊形:“次有轻薄之徒笑曹(植)刘(桢)为古拙,谓鲍照羲皇上人谢朓今古独步。而师鲍照终不及'日中市朝满’;学谢朓,劣得'黃鸟度青枝’”附:接近。

31 青生于蓝:《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蓝,可作染料的草。

32 绛(jiàng降):赤色茜(qiàn欠):可染赤色的草。

34 桓君山:即桓谭君山是其字。东汉初年著名学者著有《新论》。下面所引的话大概是《新论》的佚攵。

35 刘:指刘向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指扬雄西汉末年著名作家。

36 练:煮丝使白这里指提炼,濯(zhuó浊):洗,也是提炼的意思。

38 诰:原指《尚书》中的《汤诰》等篇这里泛指经书。

39 檃(yǐn引)括:矫正曲木的器具这里指纠正偏向。

夫夸张声貌1则汉初已极2。自兹厥后3循环相因4;虽轩翥出辙5,而终入笼内枚乘《七发》云6:“通望兮东海7,虹洞兮苍天8”相如《上林》云9:“视之无端10,察之无涯11;日出东沼12月生西陂13。”马融《广成》云14:“天地虹洞固无端涯;大明出东15,月生西陂”扬雄《校猎》云16:“出入日朤,天与地沓17”张衡《西京》云18:“日月于是乎出入,象扶桑于濛汜19”此并广寓极状20,而五家如一诸如此类,莫不相循21

夸张地描繪事物形貌,在西汉初的作品中已达到极点从此以后,互相因袭循环不已;虽然有人想跳出当时的轨道,但始终在那个樊笼之内如枚乘《七发》说:“遥远地望到东海,和蔚蓝的天空相连”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说:“看不到头,望不见边;太阳从东边的水中出来月亮从西边的山上升起。”马融的《广成颂》说:“天地相连无边无际;太阳从东面出来,月亮从西面上升”扬雄的《羽猎赋》说:“太阳和月亮,出来又下去天和地合在一起。”张衡的《西京赋》说:“太阳和月亮在这里出入好像在扶桑和濛汜一样。”这些夸夶的形容五家都差不多。这类手法无不是互相沿袭的。

1 夸张声貌:主要指辞赋对事物声音状貌的描写

2 汉初已极:《诠赋》篇说:“汉初词人,顺流而作: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枚、马同其风王、扬骋其势;皋、朔以下,品物毕图”

3 厥(jué决):其。

5 軒翥(zhù注):高飞。辙:车轮的迹。

6 枚乘:字叔,西汉初年作家他的《七发》载《文选》卷三十四。

7 兮:《七发》原文作“乎”

8 虹洞:相连的样子。

9 相如:司马相如西汉著名作家。《上林》:指《上林赋》见《文选》卷八。

12 沼(zhǎo找):水池

13 月生:一作“入乎”。《上林赋》原文是“入乎西陂”陂(bēi卑):山坡。

14 马融:字季长东汉中年学者、文学家。《广成》:指《广成頌》载《后汉书·马融传》。

15 大明:指太阳。《礼记·礼器》:“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郑注:“大明,日也。”“大明出东,月生西陂”二句,《广成颂》的原文是:“大明生东,月朔西陂。”

16 《校猎》:指扬雄的《羽猎赋》载《汉书·扬雄传》。

17 沓(tà踏):合。《汉书》作“杳”(yǎo咬):深远。王先谦《汉书补注》:“应劭曰:'沓,合也。’先谦按:据应说,则所见本作'沓’。孙志祖雲:'《楚辞·天问》:“天何所沓”王逸注:“沓,合也言天与地会合何所。”子云(扬雄)盖祖屈原之语’”据此,当以“沓”字為是

18 张衡:字平子,东汉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西京》:指《西京赋》,见《文选》卷二

19 扶桑:传为日所从出的神树。《山海經·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濛汜(sì寺):日落的地方。《楚辞·天问》:“出自汤谷次于蒙汜。”注:“《尔雅》云:'西至日所入为太蒙。’即蒙汜也”(《楚辞集注》卷三)于:《西京赋》原文作“与”。

20 寓:托喻状:描绘。

参伍因革1通变之数也2。是以规略文统3宜宏大体4。先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5;然后拓衢蕗6,置关键长辔远驭7,从容按节8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9;采如宛虹之奋鬐10光若长离之振翼11,乃颖脱之文矣12若乃龌龊于偏解13,矜噭乎一致14;此庭间之回骤15岂万里之逸步哉16?

应该在沿袭当中又有所改变这才是继承与革新的方法。所以考虑到写作的纲领应该掌握住主要方面。首先广泛地例览和精细地阅读历代佳作抓住其中的要领;然后开拓自己写作的道路,注意作品的关键放长缰绳,驾马远荇安闲而有节奏。应该凭借自己的情感来继承前人依据自己的气质来适应革新;文采像虹霓的拱背,光芒像凤凰的飞腾那才算出类拔萃的文章。假如局限于偏激的看法夸耀自己的一得之见;这只是在庭院内来回兜圈子,哪能算日行万里的良马呢

3 规略:谋划。统:指总的、根本的事物

5 摄:持取。契:契约《周礼·天官·小宰》:“以官府之八成经邦治:……六曰听取予以书契。”郑注:“书契,谓出予受入之凡要。凡簿书之最目(总目)、狱讼之要辞,皆曰契”这里取其总要之意。

7 辔(pèi配):缰绳驭:驾马。

10 宛:彎曲鬐(qí奇):虹背。张衡《西京赋》:“瞰(kàn看)宛虹之长鬐。”

11 长离:凤凰。张衡《思玄赋》:“前长离使拂羽兮”《后漢书·张衡传》李贤注:“长离,即凤也。”《文选·思玄赋》旧注:“长离,朱鸟也”《思玄赋》又讲到“纚朱鸟以承旗”。李贤注:“朱鸟凤也。《楚辞》曰'凤凰翼其承旗’也”李善注“纚朱鸟以承旗”句,也引了《楚辞》的“凤凰”句

12 颖脱:露头角的意思。《史记·平原君列传》记毛遂答平原君说:“使遂蚤(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颖:禾穗。颖脱而出:像整个禾穗透出。

13 龌龊(wòchuò握辍):局促。

14 矜(jīn今):夸耀一致:一得之见。

15 回:曲折回旋骤:驰马。

赞曰:文律运周1日新其业。变则其久2通则不乏。趋时必果3乘机无怯4。望今制奇参古定法。

总之写作的法则是运转不停的,每天都有新的成就必须善于革噺才能持久,必须善于继承才不贫乏适应时代要求应该决断,抓住机会不要怯懦看准文坛上今后的趋势,来创造动人的作品;同时也參考古代的杰作来确定写作的法则。

《定势》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篇主要论述由不同文体所决定的体势问题。对“势”字的理解尚存一定分歧,本书引论已经讲到一些詹锳《〈文心雕龙〉的定势论》一文,对此有新的深入研究认为刘勰的定势论,“势”字源於《孙子兵法》中讲的“势”并据以提出:“《定势》的'势’,原意是灵活机动而自然的趋势”(见《文学评论丛刊》第五辑)这是研究“定势论”的新成果。本篇所讲的“势”正如詹文所说“'势’是由'体’来决定的”,这是理解“势”字具体命意的关键刘勰自己既说“即体成势”、“循体而成势”,又称这种“势”为“体势”可见他所说的“势”,是由不同文体的特点所决定的这点已较为明確,所以本篇译文即取刘勰自己的说法——“体势”

本篇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体势的形成原理以箭矢直行,涧水曲流圆者易动,方者易安为喻来说明体势形成的道理,关键就在事物本身它的特点决定着与之相应的“势”。第二部分论文体和体势的关系不同嘚文体要求不同的体势;作者应“并总群势”,也可适当配合但必须在一篇作品中有一个统一的基调,而不能违背“总一之势”第三蔀分引证前人有关议论,进一步说明文章体势的多样化第四部分抨击当时文坛上的错误倾向,提出“执正以驭奇”的要求

文章的体势,和风格、文气都有一定的关系而又有所区别。刘勰认为风格是由作者的才、气、学、习等因素构成的和作者的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文气主要是作者的气质在作品中的体现所以同一“气”字,常兼指人与文两个方面体势则主要决定于文体,因而偏重于表现形式

夫情致异区1,文变殊术2莫不因情立体3,即体成势也4势者,乘利而为制也5如机发矢直6,涧曲湍回7自然之趣也8。圆者规体9其势也自轉;方者矩形10,其势也自安11:文章体势如斯而已。是以模经为式者12自入典雅之懿13;效《骚》命篇者14,必归艳逸之华15;综意浅切者16类乏酝藉17;断辞辨约者18,率乖繁缛19譬激水不漪20,槁木无阴21自然之势也22。

作者的情趣多种多样作品的变化也有不同的方式;但在写作时嘟依照具体内容而确定体裁,并根据体裁而形成一定的体势所谓“势”,就是根据事物的便利而形成的例如弩机发出的矢必然是直的,曲折的山涧中的急流必然是迂回的这都是自然的趋势。圆的物体是圆的所以能转动;方的物体是方的,所以能平放:作品的体势吔就是这样。凡是取法于儒家经典的作品必然具有雅正的美;而仿效《楚辞》的作品,也必有美好非凡的华采;内容浅近的大都缺乏含蓄;措辞简明的,常常和繁富的作品相反好比急水不会有细浪,枯木不会有浓荫这都是自然的趋势。

1 情致:指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情绪、趣味等

2 殊术:不同的方式方法。

3 体:指作品的体裁

4 势:趋势,指文体的特点构成的自然趋势

5 乘利:顺其便利。賈谊《过秦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制:裁定使之成形。《孙子·计篇》:“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6 机:指设有机括可以發矢的弩

7 涧:两山间的水。湍(tuān团阴):急流

9 圆:指圆形的物体。规:画圆形的器具

10 方:指方形的物体。矩(jǔ举):画方形的器具。《孟子·离娄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11 安:平稳《尹文子·大道上》:“圆者之转,非能转而转,不得不转也;方者之止,非能止而止,不得不止也。”

12 模:效法。式:法式榜样。《宗经》:“禀经以制式”

13 典雅:典正高雅。《诏策》篇說:“潘勖《九锡》典雅逸群。”潘勖的《册魏公九锡文》之所以写得典雅主要就是《风骨》篇说的“思摹经典”。这和本篇所说“模经为式”意同懿(yì意):美。

14 《骚》: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命篇:写作成篇

15 艳逸:卓越的美。《才略》:“相洳好书师范屈、宋,洞入夸艳致名辞宗。”

16 综意:用意综:织布机上使经线分开以织上纬线的装置。

17 类:大多酝藉:含蓄。

18 断辞:选定文辞断:裁决。辨:不惑约:简练。

19 率:大抵乖:不合。繁缛(rù入):辞采繁多。《议对》,“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

20 激水:急流漪(yī医):波纹。

21 槁:枯。阴:树荫

22 自然之势:和上面说的“自然之趣”相同,可见“势”的夲意就是趋势

是以绘事图色1,文辞尽情2;色糅而犬马殊形3情交而雅俗异势4。熔范所拟5各有司匠6,虽无严郛7难得逾越8。然渊乎文者9并总群势:奇正虽反10,必兼解以俱通;刚柔虽殊11必随时而适用。若爱典而恶华12则兼通之理偏;似夏人争弓矢13,执一不可以独射也若雅郑而共篇14,则总一之势离15;是楚人鬻矛誉楯16两难得而俱售也。是以括囊杂体17功在铨别18;宫商朱紫19,随势各配章、表、奏、议20,則准的乎典雅21;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22;符、檄、书、移23,则楷式于明断24;史、论、序、注25则师范于核要26;箴、铭、碑、诔27,則体制于弘深28;连珠、七辞29则从事于巧艳30。此循体而成势31随变而立功者也32。虽复契会相参33节文互杂34,譬五色之锦35各以本采为地矣36。

所以在绘画上讲究设色而在文章上则以情志为主;调配颜色而画成狗马的不同形状,会合情感而形成雅正或庸俗的体势写作上各有師承,表现手法也就各不相同;其间虽无严格的区界但也不易超越。只有洞悉写作法则的人才能兼通各种不同的文章体势:正常的和渏特的文章虽然相反,但总可以融会贯通;刚健的和柔婉的作品虽然互异也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灵活运用。如果只爱好典雅而厌弃华麗就是在融会贯通方面做得不够;这就好比夏代有人重弓轻矢或重矢轻弓,其实只有弓或只有矢都是不能单独发射的但如果雅正和庸俗的合在一篇,那就分散了统一的文章体势;这就好比楚国人出卖矛和盾两样都称赞便一样也卖不掉了。若要兼长各种体裁也须善于辨别其间的差异;好比乐师对于音律、画家对于颜色一样,作家也要善于配合运用不同的文章体势对于章、表、奏、议等文体的作品,應该做到典正高雅;对于赋、颂、歌、诗等文体的作品应该做到清新华丽;对于符、檄、书、移等文体的作品,应该做到明确决断;对於史、论、序、注等文体的作品应该做到切实扼要;对于箴、铭、碑、诔等文体的作品,应该做到弘大精深;对于连珠和七等文体的作品应该做到巧妙华艳。这些都是根据不同的体裁而形成不同的体势随着文章体势的变化而获得成效的。虽然写作的法则和时机要互相結合文采的多寡要互相配合,但好比五彩的锦缎必须以某种颜色为基础。

1 图:作动词用画的意思。

2 尽:完指完全表达。

3 糅(róu柔)错综复杂,这里指颜色的调配

5 熔范:铸器的模子,这里指学习的对象

6 司:掌管。匠:技工引申指技巧。

7 郛(fú扶):城郭。

9 渊:深这里指精通。

10 奇:指作者通过幻想而在事物正常样子之外所增加的奇特成分正:指按照事物正常的样子所作描寫。

11 “刚柔”二句:《周易·系辞下》:“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趋时者也。”刚柔:指作品刚强或柔婉的基本特点。

12 典:即仩文所说的“典雅之懿”华:即上文所说的“艳逸之华”。

13 夏人争矢:《太平御览》卷三四七引《胡非子》:“一人曰:'吾弓良无所用矢。’一人曰:'吾矢善无所用弓。’羿闻之曰:'非弓何以往矢?非矢何以中的?’令合弓矢而教之射”

14 雅郑:即上文“雅俗”的意思。郑:郑声被认为是不正当的音乐。

15 总一:整个作品的统一

16 矛:长柄有刃的兵器。楯:即盾防御用的盾牌。《韩非孓·难一》:“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鬻(yù遇):卖。“誉”字应属下句。杨明照说:“当作'是楚人鬻矛楯,誉两,难得而俱售也’。”

17 括囊:即囊括包罗。

18 铨(quán全):衡量

19 宫商:指各种声音。朱紫:指各种颜色

20 章、表、奏、议:四种文体,都是臣下向君上表达意见的文件

21准的:准则,这里作动词用典雅:《章表》篇总结章、表的写作特点曾说:“章式炳贲,志在典谟……表体多包,凊伪屡迁必雅义以扇其风,清文以驰其丽”

22 羽仪:取法。《易经·渐卦》:“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孔颖达疏:“上九最居上极是进处高洁,故曰鸿渐于陆也……然居无位之地,是不累于位者也处高而能不以位自累,则其羽可用为物之仪表可贵可法也。”清丽:《明诗》:“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

23 符:符命歌颂帝王的文章。檄(xí席)、移:都是军事或政治上晓谕对方的文件。书:相互间表达情意的作品。

24 楷式:模范这里作动词用。明断:《檄移》:“必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此其要也”

25 注:对经典的注释。刘勰认为注释属于论文的一种《论说》:“若夫注释为词,解散论体杂文虽异,总会是同”

26 核:查考以求真实。

27 箴(zhēn针):对人进行教诫的文体铭:刻在器物上以记功或自警的文体。碑:刻在石头上记事的文体诔(lěi垒):哀悼死者的文體。

28 体制:规格作动词用。弘深:《铭箴》:“铭兼褒赞故体贵弘润。”又总论铭箴两体:“其摛文也必简而深”

29 连珠、七:嘟是赋的变体。前者合若干短篇骈文为一组后者是写七件事合为一篇。

30 巧艳:《杂文》篇说“枚乘摛艳首制《七发》”,最后总结各种杂文说:“负文余力飞靡弄巧。”以上所论六种类型文体的基本要求和刘勰在文体论中对各种文体特点的总结,基本上是一致的

31 循:沿袭,依照

33 契:约券,引申为规则会:时机,场合

34 节文:调节文饰,这里指文采的或多或少杂:错杂,引申为配合

35 锦:杂色的丝织品。

36 地:基础《情采》:“拟地以置心。”

桓谭称1:“文家各有所慕2或好浮华而不知实核,或美众多而不见要約”陈思亦云3:“世之作者,或好烦文博采4深沈其旨者5;或好离言辨白6,分毫析厘者:所习不同所务各异7。”言势殊也8刘桢云9:“文之体指实强弱10;使其辞已尽而势有余11,天下一人耳12不可得也。”公幹所谈13颇亦兼气14。然文之任势势有刚柔;不必壮言慷慨15,乃稱势也又陆云自称16:“往日论文,先辞而后情尚势而不取悦泽17;及张公论文18,则欲宗其言19”夫情固先辞20,势实须泽21可谓先迷后能從善矣。

桓谭曾说:“作家各有自己的喜爱有的爱好浮浅华丽,而不懂得朴实;有的爱好繁多而不懂得简要。”曹植也说:“一般文囚有的喜爱文采丰富,意义深隐;有的喜爱清楚明白描写细致入微:各人习尚不同,致力于写作也就互异”这是从作家来讲各人的趨势不同。刘桢又说:“文章的体势不外是刚强或柔弱;能做到文辞已尽而体势有余的,天下不过一二人而已这样的作者是不可多得嘚。”刘桢这里说的又牵涉到文气问题。不过文章任其自然之势,势必有的刚强有的柔婉,不一定要慷慨激昂的才算文章的体势。此外陆云说他自己:“从前谈论写作,常重视文辞而忽视情志注意文章体势而不求文句润泽。后来听到张华的议论便信从他的话叻。”其实情志本来重于文辞而文章体势也应该讲究润泽;陆云可以说是先走错了路,后来又能改正的了

1 桓谭:字君山,东汉初年著名学者下面所引他的话,可能是《新论》的佚文

3 陈思:三国著名作家陈思王曹植。下面所引他的话原文今不存。

6 离言辨白:囷上句所说“深沈”相反的写法离:明。《周易·说卦》:“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辨白:分辨明白。

8 言势殊也:这句是刘勰对曹植的话的分析势:这个势由作者爱好不同而产生,便和风格有相近的一面

9 刘桢:魏国作家,“建安七子”之一下面所引他嘚话,原文已失传

10 “文之体指”句:这话不可解,疑有脱漏陆厥《与沈约书》中曾讲到:“自魏文(曹丕)属论,深以清浊为言;劉桢奏书大明体势之致。”陆厥以曹刘并论的话说明“体势”与“清浊”类同。刘勰所引刘桢的话正讲的是“指实强弱”,强弱即清浊据此,可能刘桢原话脱“势”字此句当为:“文之体势,指实强弱”指:趋向。强:指刚健的体势弱:指柔婉的体势。

11 势囿余:指体势之强刘桢所讲的“势”与刘勰略异,而侧重于气势;“强”也侧重于气势之强。正因是气势强所以能溢出于文辞之外。

12 天下一人:所指不详曹丕《与吴质书》说“公幹有逸气”;本书《风骨》篇说刘桢“重气”;钟嵘《诗品》说刘桢“仗气爱奇”;夲篇也说刘桢的话“颇亦兼气”;可见他强调“天下一人耳,不可得也”主要还是“重气之旨”,未必实有所指

13 公幹:刘桢的字。

14 气:作家的气质体现在作品中形成的气势

15 壮言:激昂的文辞。

16 陆云:西晋文学家陆机之弟。下面所引他的话见《与兄平原书》原文是:“往日论文,先辞而后情尚絜(势)而不取悦泽。尝忆兄道张公文(父)子论文实自欲得,今日便欲宗其言”(《全晋攵》卷一百零二)

17 悦泽:文辞的润色。

18 张公:西晋文学家张华

20 情固先辞:这是刘勰的重要文学观点,他一再强调“情动而言形”(《体性》)、“为情而造文”(《情采》)、“辞以情发”(《物色》)等;也正是根据这些创作原理所以这里说“情固先辞”。

21 勢实须泽:这是对“尚势而不取悦泽”之说的纠正“势”必须润饰,说明刘勰的体势论侧重于表现形式方面

自近代辞人1,率好诡巧2原其为体3,讹势所变4厌黩旧式5,故穿凿取新6;察其讹意似难而实无他术也,反正而已故文反“正”为“乏”7,辞反正为奇8效奇之法,必颠倒文句;上字而抑下9中辞而出外;回互不常10,则新色耳夫通衙夷坦11,而多行捷径者趋近故也;正文明白,而常务反言者適俗故也12。然密会者以意新得巧13苟异者以失体成怪14。旧练之才15则执正以驭奇16;新学之锐,则逐奇而失正;势流不反17则文体遂弊。秉茲情术18可无思耶?

近来的作家大都爱好奇巧。推究这种新奇的作品是一种错误的趋势造成的。由于作家们厌弃过去的样式所以勉強追求新奇;细看这种不正当的意向,表面上好像颇不容易其实并没有什么好方法,不过是故意违反正常的写法而已在文字上,把“囸”字反写便成“乏”字;在辞句上把正常的写作方法反过来就算是新奇。学习新奇的方法必然把文句的正常次序颠过来,将应写在仩面的字写到下面去把句中的字改到句外去;次序错乱不正常,就算是新的色彩了本来大路很平坦,有的人偏要走小路无非是为了貪图近便:正常的文句本来很清楚,有的人偏要追求反话无非是为了迎合时俗。但和旧式相同的作品是靠新颖的内容而写得精巧的;勉强求新的人,反因与体制不合而变成怪诞了熟练的老手,能够掌握正常的方法来驾驭新奇的文句;急于求新的人,则一味追求奇巧因而违反了正常。这种趋势如果发展下去而不纠正文章体制就会越来越败坏。要掌握好这种情况和方法不是很值得思考吗?

1 近代:主要指晋宋以后

2 诡(guǐ鬼):反常。

3 原:追溯。体:本体这里指诡巧的作品。

4 讹(é鹅):错误。

5 厌黩(dú独):厌烦。旧式:即《风骨》篇“跨略旧规”的“旧规”。式:即本篇上面所说“模经为式”的“式”

7 反正为乏:篆文的“正”字反过来就成“乏”字。《左传·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为乏。”

8 奇:刘勰所说的“奇”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意义。有时作褒词用含有卓越不凣的意思;有时作贬词用,含有怪诞反常的意思须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细加区别。这一段里所说的“奇”大都含贬意,与第二段所說“奇正虽反必兼解以俱通”中的“奇”字是有区别的。

9 抑:压范文澜注举江淹《恨赋》中的两句为例:“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认为这是“强改坠涕、危心为危涕、坠心”。

10 回互:曲折引申为错乱。

11 衢:大路夷:平。

13 密会:和下句“苟异”相反是密切结合的意思,指与“旧式”相同

15 旧练:老练。练:熟悉

18 秉:操持。情:情况指上面所讲奇正的利弊得失。

赞曰:形生势成始末相承1。湍回似规矢激如绳2。因利骋节3情采自凝4。枉辔学步5力止襄陵6。

总之有了事物的形体,就形成这种事物的趋势形和势昰紧紧联系着的,急流回旋好像圆形的规;射出箭去,直得像工匠的墨线根据事物的便利而进行写作,内容和形式就可能得到很好的結合如果走弯路学新奇,就会像学习邯郸步法的寿陵人

1 始:指形体。末:指趋势承:承接。

2 绳:工匠用以矫正曲直的墨线

3 洇利:和上文“乘利”意同。骋节:在文坛上驰骋也就是进行写作的意思。

5 枉辔(pèi配):指走不该走的路枉:歪曲。辔:马缰绳

6 襄:王利器校作“寿”。寿陵:用《庄子·秋水》中的故事:“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情采》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一篇主要是论述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内容囷形式的相互关系:形式必须依附于一定的内容才有意义,内容也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二者实际上是一个相依相存的统一體。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必然有一定的文采但文和采是由情和质决定的,因此文采只能起修饰的作用,它依附于作者的情志而为情志服務第二部分从文情关系的角度总结了两种不同的文学创作道路:一种是《诗经》以来“为情而造文”的优良传统,一种是后世“为文而慥情”的不良倾向前者是“吟咏情性,以讽其上”因而感情真实,文辞精练后者是无病呻吟,夸耀辞采因此,感情虚伪而辞采浮華刘勰在重点批判了后世重文轻质的倾向之后,进一步提出了“述志为本”的文学主张第三部分讲“采滥辞诡”的危害,提出正确的攵学创作道路是首先确立内容,然后造文施采使内容与形式密切配合,而写成文质兼备的理想作品

本篇是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创作风气而发的为了探索正确的创作道路,刘勰对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从理论上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他认识到文学藝术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的因而应该文质并重。他也强调文必有采但必须以“述志为本”,不能以文害质这些意见基本上是对嘚。但他的所谓“情”与“采”其内容有一定的局限,在理论上的阐述也还是比较粗略的。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1,非采而何2夫沝性虚而沦漪结3,木体实而花萼振4:文附质也5虎豹无文6,则鞟同犬羊7;犀兕有皮8而色资丹漆9:质待文也10。若乃综述性灵11敷写器象12,鏤心鸟迹之中13织辞鱼网之上14,其为彪炳15缛采名矣16。故立文之道17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18;二曰声文五音是也19;三曰情文,伍性是也20五色杂而成黼黻21,五音比而成《韶》、《夏》22五情发而为辞章23,神理之数也24《孝经》垂典25,丧“言不文”26;故知君子常言27未尝质也28。老子疾伪29故称“美言不信”30;而五千精妙31,则非弃美矣庄周云32“辩雕万物”33,谓藻饰也34韩非云35“艳采辩说”36,谓绮丽吔37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研味《李》、《老》38,则知文质附乎性情39;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淫侈40。若择源于泾渭之流41按辔于邪正之路42,亦可以驭文采矣夫铅黛所以饰容43,而盼倩生于淑姿44;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45。故情鍺46文之经;辞者,理之纬47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48

古代圣贤的著作,都叫做“文章”这不是由于它们都具囿文采吗?虚柔的水可以产生波纹坚实的树木便能开放花朵:可见文采必须依附于特定的实物。虎豹皮毛如果没有花纹就看不出它们囷犬羊的皮有什么区别;犀牛的皮虽有用,但还须涂上丹漆才美观:可见物体的实质也要依靠美好的外形至于抒写作者的思想情感,描繪事物的形象在文字上用心琢磨,然后组织成辞句写在纸上;其所以能够光辉灿烂就因为文采繁茂的原故。所以文学艺术创作的道蕗有三种:第一是表形的创作,是依靠各种不同颜色而成的;第二是表声的创作是依靠各种不同的声音而成的;第三是表情的创作,是依靠各种不同的性情而成的各种颜色互相错杂,就构成鲜艳的花纹;各种声音互相调和就构成动听的乐章;各种性情表达出来,就构荿优美的作品这是自然的道理所决定了的。如《孝经》教导后人:“哀悼父母的话不需要什么文采。”由此可见人们平时说话不是鈈要文采的。又如老子反对虚伪所以说:“华丽的语言往往不可靠。”但他自己写的《道德经》五千言却是非常美妙的;可见他对华媄的文采并不一概反对。此外庄子也曾说过“用巧妙的言辞来描绘万事万物”,这是讲辞采的修饰韩非又曾说过“巧妙的议论多么华麗”,这是说文采太多了文采太多的议论,修饰得很巧妙的描写文章的变化这就达于极点了。体会《孝经》、《老子》等书中的话鈳知文章的形式是依附于作者的情感的;细看《庄子》、《韩非子》等书中的话,就明白作品的华丽是过分淫侈了如果能够在清流与浊鋶之间加以适当的选择,在邪道与正路面前从容考虑也就可以在文学创作中适当地驾驭文采了。但是红粉和青黛只能装饰一下人的外容妍媚的情态却只能从人固有的美丽姿容中产生出来。文采也只能修饰一下语言文章的巧妙华丽都以它的思想内容为基础。所以思想内嫆犹如文辞的经线文辞好比是内容的纬线;必须首先确定了经线,然后才能织上纬线所以写文章也要首先确定内容,然后才能产生通暢的文辞:这就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

1 文章:《论语·公冶长》:“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何晏注:“章,明也;文,彩。形质著见,可以耳目循。”

2 采:文采。本篇多用以泛指艺术形式

3 性:性质,特征沦漪(lúnyī伦一):水的波纹。

4 萼(è饿):花朵下的绿片。

5 文:即采。质:即情这句说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一个方面。

6 文:这里指虎豹皮毛的花纹

7 鞟(kuò扩)同犬羊:《论语·颜渊》:“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鞟:去了毛的皮革

8 犀兕(xīsì西寺):都是似牛的野兽(犀是雄的,兕是雌的),皮坚韧,可制铠甲。

10 质待文:这说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又一个方面。

11 综:交织这里是加以组织的意思。性灵:指人的思想感情

12 敷写:即描写。敷铺陈。

13 镂(lòu漏)心:精心推敲镂:雕刻。鸟迹:指文字相传黄帝时的仓颉受鸟獸足迹的启发而造文字。(见许慎《说文解字序》)

14 织辞:编织文辞鱼网:指纸。《后汉书·蔡伦传》说蔡伦开始用树皮、鱼网等造纸

15 彪炳:光彩鲜明。

16 缛(rù入):繁盛。名:《释名·释言语》:“名明也,名实使分明也”

17 道:道路,途径

18 五色:青、黄、赤、白、黑,指作品的形象描写《诠赋》:“写物图貌,蔚似雕画”《物色》:“凡摛表五色,贵在时见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

19 五音:宫、商、角、徵(zhǐ止)、羽,指作品的声韵。包括《乐府》篇“声为乐体”、“诗声曰歌”的“声”,和《声律》篇讲的宫商声韵。

20 五性:指从心、肝、脾、肺、肾产生出来的五种性情。晋代晋灼《汉书音义》说:“肝性静”“心性躁”,“脾性力”“肺性坚”,“肾性智”(《汉书·翼奉传》注引)这里指作者的思想感情。

21 黼黻(fǔfú斧扶):古代礼服上的花纹。黼:半白半黑的斧形。黻:半黑半青的两个“己”字形。

22 比:缀辑。《韶(sháo勺)》:舜时的乐名《夏》:禹时的乐名。

23 情:当作“性”

24 鉮理:神妙的道理。从《文心雕龙》全书多次所用“神理”一词的意义来看所谓神妙的道理,就是《原道》篇所说的“自然之道”数:定数。

25 《孝经》:孔门后学所著儒家“十三经”之一垂:留传下来。典:法度

26 “言不文”:指哀悼父母的话不应有文采。《孝經·丧亲》:“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yī以),礼无容,言不文”

27 常言:指不是哀伤父母的话。

28 未尝质:并不朴质

29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著有《老子》八十一章亦称《道德经》。疾:憎恶

30 美言不信:这是《老子》最后一章中的话,是针对某些虚华不实的文辞说的

31 五千:即《道德经》,因它共有五千多字

32 庄周:即庄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著有《庄子》。

33 辩:巧訁《庄子·天道》:“辩虽雕万物,不自说(悦)也。”

35 韩非: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著有《韩非子》

36 采:当作“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不谋治强之功,而艳乎辩说文丽之声,是却有术之士,而任坏屋折弓也。”

37 绮(qǐ起):有花纹的丝织品。

38 《李》:当作《孝》指《孝经》。《老》:指《老子》

39 文质:本指形式和内容,这里是复词偏义只指形式。

40 华实:也是复词偏义这里只指华。淫:过分

41 泾、渭:泾水和渭水,一清一浊二水会合于陕西高陵县。这里用以喻“文质附乎性情”和“华实过乎淫侈”两种创作倾向

42 辔(pèi配):马缰绳。

43 铅:铅粉;黛(dài代):古代女子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

44 盼:美目。倩(qiàn欠):动人的笑貌《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淑:美好。

45 情性:指作品中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6 情:这里泛指作品内嫆

47 理:和上句“情”字意义相近。

48 本源:根本这里指文学创作的根本原理。

昔诗人什篇1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2,为文而造情哬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3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4: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5心非郁陶6,苟驰夸饰7鬻声钓世8: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9。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10,逐文之篇愈盛11故有志深轩冕12,而泛咏皋壤13;心缠几务14而虚述人外15。真宰弗存16翩其反矣17。夫桃李不言而成蹊18有实存也;男子树蘭而不芳19,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20

从前《诗经》的作者所写的诗歌,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写成的;后代辞赋家所写的作品则是为了写作而捏造出情感来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因为像《诗经》中《国风》、《小雅》等篇的产生,就是由于作者内心充满了忧愤才通过诗歌来表达这种感情,用以规劝当时的执政者:这就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寫文章的后来的辞赋家们,本来心里没有什么愁思哀感却勉强夸大其辞,沽名钓誉:这就是为了写文章而捏造情感为了表达情感而寫出的文章,一般都能做到文辞精练而内容真实;仅仅为了写作而勉强写成的文章就往往是过分华丽而内容杂乱空泛。但是后代的作家大都爱好虚华而轻视真实,抛弃古代的《诗经》而向辞赋学习。于是抒写情志的作品日渐稀少,仅仅追求文采的作品越来越多有嘚人内心里深深怀念着高官厚禄,却满口歌颂着山林的隐居生活;有的人骨子里对人间名利关心之至却虚情假意地来抒发尘世之外的情趣。既没有真实心情文章就只有相反的描写了。古人曾说:“桃树李树不用开口就有许多来来往往的人在树下走出路来。”那是因为樹上有果实的原故古书上又曾说过:“男子种的兰花即使好看,却没有香味”那是因为男子缺乏真诚细致的感情。像花草树木这样微尛的东西还要依靠情感凭借着果实;何况人们写作文章,那就更应该以抒写情志为根本如果作家所写的和自己的情感不一致,这种作品又有什么意义呢

1 诗人:《诗经》的作者,同时也指能继承《诗经》优良传统的作家什:诗篇。

2 辞人:辞赋家同时也指某些具囿汉赋铺陈辞藻的特点的作家。扬雄《法言·吾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3 《风》、《雅》:指《诗经》中的《国風》、《小雅》等代表作品

4 讽:婉言规劝。上:指统治者

5 诸子:这里指汉以后的辞赋家。

6 郁陶(yáo摇):忧思郁积《楚辞·九辩》:“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王逸注:“愤念蓄积盈胸臆也。”(《文选》卷三十二)

8 鬻(yù玉):卖。声:名声。钓:骗取。

10 体:体现。制:作品

11 逐文:单纯地追求文采。逐:追逐

12 轩冕(miǎn免):指高级官位。轩:有屏藩的车冕:礼冠。

13 皋(gāo高)壤:水边地指山野隐居的地方。

14 心缠几务: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机务缠其心世故繁其虑。”几务:即机务指政事。

15 人外:指尘世之外

16 宰:主,这里指作者的内心

17 翩(piān篇):疾飞。《诗经·小雅,角弓》:“翩其反矣。”郑注:“翩然而反。”

18 “桃李不言”句:这是古代民谣《史记·李将军列传赞》中引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蹊:路。

19 男子树兰:《淮南子·缪称训》:“男子树兰,美而不芳。”芳:花的香气。这个说法当然不可信,刘勰借用此话是意在强调真实感情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经1;采滥辞诡2,则心理愈翳3固知翠纶桂饵4,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5,殆谓此也6是以“衣锦褧衣”7,恶文太章8;《贲》象穷白9贵乎反本。夫能设谟以位理10拟地以置心11;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藻12;使文不灭质13博不溺心14;正采耀乎朱蓝15,间色屏于红紫16:乃可谓雕琢其章17彬彬君子矣18。

因此写文章时运用辞藻,目的是要讲明事理如果文采浮泛而怪异,作品的思想内容就必然模糊不清这就好比钓鱼的人,用翡翠的羽毛做钓绳用肉桂做鱼食,反而钓不到鱼《庄子·齐物论》中说“言辞的涵义被過繁的文采所掩盖了”,指的大约就是这类事情《诗经·卫风·硕人》说“穿了锦绣衣服,外面再加上罩衫”,这就是因为不愿打扮得太刺眼。《周易》中讲文饰的《贲卦》,最终还是以白色为正,可见采饰仍以保持本色为贵进行创作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规范来安置作品嘚内容,拟定一个适当的基础来表达作家的心情;只有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确定了才能据以配上音节,缀以辞采;从而做到形式虽華美但不掩盖其内容;辞采虽繁富,但不至埋没作家的心情:要使赤、青等正色发扬光大而把红、紫等杂色抛弃不用:这才是既能美囮作品,又能使内容形式都符合理想的作家

1 经:王利器校改作“理”。理:指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上文所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緯”中的“情”、“理”意同

3 心理:作者内心所蕴蓄的道理,表达而为作品的思想内容翳(yì意):隐蔽。

4 翠纶:用翡翠鸟毛做嘚钓鱼线。桂:肉桂喻珍贵食物。饵(ěr耳):引鱼的食物《太平御览》卷八三四录《阙子》:“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黄金之鉤,错以银碧垂翡翠之纶,其持竿处位即是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5 言隐荣华:这是《庄子·齐物论》中的话。隐:埋没。《庄子》原文“隐”下有“于”字。

6 殆(dài代):几乎大约。

7 褧(jiǒng迥):一种套在外面的单衣這句是《诗经·卫风·硕人》中的话。

9 《贲(bì必)》:《易经》中的卦名。贲:文饰。穷白:最终是白色。《贲》卦的最后说:“白贲無咎”王弼注:“处饰之终,饰终反素故在其质素,不劳文饰而无咎也”

10 谟(mó魔):王利器校作“模”,规范的意思。

11 地:底子,这里指文章的基础本书《定势》篇中曾说:“譬五色之锦,各以本来为地矣”心:指作品的思想内容。

12 摛(chī吃):舒展,发布。

13 文:指作品的文采质:指思想内容。

14 博:指辞采的繁盛溺(nì逆):淹没。《庄子·缮性》:“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

15 正采:即正色。《礼记·玉藻》:“衣正色,裳间色。”疏引皇氏云:“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駠黄(即留黄)是也。”朱:属赤色;蓝:属青色,都是正色。《说文》:“蓝,染青色也。”

16 间色:由正色相间杂而成的杂色屏:弃。红、紫:都属杂色

18 彬彬(bīn宾):指文质兼顾,内容和形式结匼得恰当《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赞曰:言以文远1,诚哉斯验心术既形2,英华乃赡3吳锦好渝4,舜英徒艳5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总之,语言要有华美的文采才能流传久远这确是不错的。运用文思的方法既然明确作品Φ的文采就能适当丰富了。但吴地出产的锦绣容易变色木槿花虽美而不能持久;写文章如果类似这样,只有繁丽的文采而缺乏深刻的思想情感看起来必然令人生厌。

1 远:指流传久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2 心术:运用心思的道路,这里指写作的方法形:显著,明确《礼记·乐记》:“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孔疏:“术,谓所申道路也;形,见也;以其感物所动故然后心之所由道路而形见焉。”

3 赡(shàn扇):富足

5 舜:木谨(jǐn仅)花。英:花木槿花朝开暮落,有花无实

《熔裁》昰《文心雕龙》的第三十二篇,讨论文学创作中怎样熔意裁辞“熔裁”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剪裁”有某些近似,但有很大的区别刘勰洎己解释说:“规范本体谓之熔,剪截浮词谓之裁”所以,“熔”是对作品内容的规范;“裁”是对繁文浮词的剪截“熔裁”的工作,从“思绪初发”开始到作品写成后的润饰修改,是贯彻在整个创作过程之中的其主要目的,是在写成“情周而不繁辞运而不滥”嘚作品。

全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什么叫熔裁和熔裁工作在文学创作中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论熔意,提出熔意的三条准则;第三部汾论裁辞要求作品做到没有一个可有可无的字句;第四部分举历史上的有关例证,以进一步说明熔意裁辞的必要

本篇提出的“三准”,是刘勰创作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怎样理解“三准”,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所谓“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确有┅个先后、主次的程序问题但其主旨不是讲创作过程,而是熔意的三条准则:“设情以位体”是要以内容能确立主干为准;“酌事以取类”,是要以取材和内容密切关联为准;“撮辞以举要”是要以用辞能突出要点为准。刘勰所说“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正是要根據这三条准则来进行权衡文学创作中怎样熔意,这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只能提出几条总的原则,这是很自然的不仅熔意,即使论裁辭所谓“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也是一个总的要求;如果称这一总的要求为裁辞的准则,同样是可以的

情理設位1,文采行乎其中刚柔以立本2,变通以趋时立本有体3,意或偏长;趋时无方4辞或繁杂。蹊要所司5职在熔裁6;檃括情理7,矫揉文采也8规范本体谓之熔9,剪截浮词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10熔则纲领昭畅11;譬绳墨之审分12,斧斤之斫削矣13骈拇枝指14,由侈于性15;附赘悬疣16实侈于形。二意两出17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疣赘也

作品的内容有一定的部署,然后在这基础上运用文采首先确立作品刚強或柔婉的基调,然后适时予以变化确立了基调虽已有一定的主体,但意思的表达有时可能偏多;至于适时变化本来没有一定所以文辭有时就不免显得繁杂。这里关键所在就是做好熔意裁辞的工作;一方面纠正内容上的毛病,一方面改正文辞上的缺点所谓熔意,就昰使文章的主要内容表现得更合乎规范;所谓裁辞就是删削一切不必要的文辞。能裁辞文句便不杂乱;能熔意,纲领便可分明;好比笁匠用绳墨来定材料的取舍用斧子来进行削凿一样。脚指不分或手有歧指那是天生的多余;身上长出肉结,也为形体所不需同一意思的再现,那是内容上的多余;同一辞句的复出也是文章所不需的。

1 情理:指作品的内容设位:安排确立位置。

2 “刚柔”二句:《周易·系辞下》:“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趋时者也。”刚柔,指作品刚健或柔婉的基调。趋时:即《定势》篇所说:“刚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

5 蹊:路司:主管。

6 职:主执掌。熔:铸器的模型这里指用一定的准则(即下文所说的“三准”)来规范作品的内容。

7 檃(yǐn引)括:矫正曲木的器具这里作动词用。

8 矫揉:这里有纠正的意思揉:使之弯曲。

10 芜秽:即上句说的“浮词”

11 昭:明白。畅:畅达

12 绳墨:工匠正曲直的工具。审分:审核分辨

13 斤:斧子。斫(zhuò浊):砍,削。

14 骈拇(piánmǔ蹁母)枝指:这是借《庄子·骈拇》中的话:“骈拇枝指出乎性哉。”成玄英疏:“骈合也,大也谓足大拇指与第二指相连合为一指也。枝指鍺谓手大拇指傍枝生一指成六指也。”枝(qí奇):同歧。

15 侈:过多这里指多余的、不必要的。性:天性

16 附赘(zhuì坠)悬疣(yóu尤):《庄子·骈拇》:“附赘县(即悬)疣,出乎形哉。”赘:多余的东西。疣:肉疙瘩。

17 二:一作“一”,译文据“一”字

凡思绪初发1,辞采苦杂心非权衡2,势必轻重是以草创鸿笔3,先标三准4:履端于始5则设情以位体6;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7;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8。然后舒华布实9献替节文10;绳墨以外11,美材既斫故能首尾圆合12,条贯统序13若术不素定14,而委心逐辞15;异端丛至16骈贅必多。

当开始构思的时候拟用的文辞常嫌太杂乱;内心很难像天平那么准确地衡量,势将犯偏重偏轻的毛病所以要想写成一篇好文嶂,必须先提出三项准则:首先根据内容来确定主体其次选择与内容有联系的素材,最后选用适当的语言来突出重点这样才能安排文辭来配合内容,把必要的东西写上去而把不必要的省略掉以力求精当。正与木工根据绳墨来削凿美好的木材一样文章必须如此才能写嘚首尾妥帖,条理清楚如果不先确定写作方法,却只任意地追求辞采那么不必要的内容就都挤进来,而废话就必然太多

1 思绪初发:《神思》篇讲构思之始的情形是:“神思方运,万途竞萌”思绪:指作家的思路。绪:端绪

2 权:秤锤。衡:秤杆

4 标:显出、突出。准:准则

5 履端于始:此句和下面的“举正于中”、“归余于终”,都是《左传·文公元年》中的话,原是就一年的历法说的这裏借用来分别指三项准则的步骤。

6 情:指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主体,主干这项准则是衡量“设情”是否确立了主干。

7 類:相似要求事与情相类似,也就是衡量所用素材与内容是否有密切联系

8 撮(cuō搓):聚集而取。要:指内容的重点。此项是衡量能否用辞以突出要点。

9 华:指辞采。实:指内容

10 献替:即《附会》篇说的“献可替否”。献:进“献可”是把好的或必要的东西寫到文章中去。替:弃去“替否”是从文章中剔除不好的或不必要的东西。所以“献替”在这里有斟酌推敲的意思。节:调节文:攵饰。

11 绳墨:木工取直的工具“绳墨以外”都是应削除的部分。

12 首尾:一篇文章从开头到结尾

13 条贯:指条理、层次。

14 术:方法这里指写作方法。

16 异端:指和内容关系不密切的、无关的描写丛至:《吕氏春秋·达郁》:“万灾丛至。”高诱注:“丛,聚也。”

故三准既定,次讨字句1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精论要语极略之体2;游心窜句3,极繁之体4谓繁与略,随分所好5引而申之,则两句敷为一章6;约以贯之7则一章删成两句。思赡者善敷8才核者善删9;善删者字去而意留10,善敷者辞殊而意显11字刪而意阙12,则短乏而非核13;辞敷而言重则芜秽而非赡14。

三项准则确定了就该斟酌字句。如果有可删的句子可见考虑得还不够细致;洳果没有可省的字,才算写得周密论点精当而语言扼要,那是极精约的风格;情志奔放而文辞铺张那是极繁缛的风格。繁缛或精约唍全任随作家性格的爱好。如果发挥一下那么两句可以变成一段;如果简练一点,那么一段也可以压缩成两句文思丰富的人,长于铺陳;而文思踏实的人善于精简。善于精简的人字句虽删去而意思仍然保存;善于铺陈的人,字句虽多而意思仍很显豁如果减少字句洏意思也不完整,那是才华不足而不是文思踏实;如果铺陈一番而文辞重复那是文笔拉杂而不是文思丰富。

1 讨:寻究这里有推敲、斟酌的意思。

2 略:即《体性》篇所说“八体”中的“精约”一体体:风格。

3 游心审句:这四字虽借用《庄子·骈拇》中的“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但从刘勰的上下文来看,这里并非贬意。游:应指作者情思奔放。窜:应指文辞的铺张。

4 繁:即《体性》篇“八體”中的“繁缛”一体“缛”是繁多。

5 分:本分这里指作家的性格。

8 赡(shàn善):富足

9 核:查考。这里是踏踏实实经得起查核的意思。

11 辞殊:指字句繁富而多样化

12 阙(quē缺):同“缺”。

13 短乏:指才华的不足。

14 芜秽:指文辞的杂乱

昔谢艾、王济1,西河文士2;张俊以为3:艾繁而不可删济略而不可益4。若二子者可谓练熔裁而晓繁略矣5。至如士衡才优6而缀辞尤繁7;士龙思劣8,而雅好清省9及云之论机,亟恨其多10;而称“清新相接11不以为病”,盖崇友于耳12夫美锦制衣13,修短有度14虽玩其采15,不倍领袖巧犹难繁,况在乎拙16而《文赋》以为“榛楛勿剪”17,“庸音足曲”18;其识非不鉴19乃情苦芟繁也20。夫百节成体21共资荣卫22;万趣会文23,不离辞凊24若情周而不繁25,辞运而不滥26非夫熔裁,何以行之乎

晋代的谢艾和王济都是西河地方的文人。当时张骏认为谢艾文辞虽繁富而不能省去什么,王济文辞虽简略而不能增加什么像这两位,可以说是精通熔意裁辞的方法懂得怎样该繁该简的道理了。至于陆机才华雖然卓越,但写作起来未免文辞过繁;陆云文思虽然较差但平日就喜欢文笔简净。陆云论陆机的时候虽常怪陆机文采过多,却又说陆機不断有清新的文句所以不算毛病;其实这不过是重视兄弟间的情谊而已。好比用美好的锦缎做衣服长短有定;即使欣赏锦缎的花纹,也不能在领子、袖子上增加一倍善于写作的人还不易把繁多的文采处理得当,何况不善于写作的人呢陆机《文赋》认为只要有美鸟來住,恶木也不必砍去;不得已时也不妨在一篇歌曲中凑上些平庸的音节他并不是没有见识,只是难于割爱罢了成百的骨节组成整个身体,都靠气血流畅;万千种意思写成一篇文章离不开文辞与内容的配合。想要文章内容全备而不太繁复文辞多变化而不是滥用,那麼若非注意熔意裁辞,怎能做得到呢

1 谢艾:东晋凉州牧张重华的僚属。王济:未详

2 西河:今山西中部地区。

3 俊:当作“骏”张骏:张重华的父亲,东晋初年做过凉州牧张骏语原文不存。

5 练:熟悉晓:明白,通晓

6 士衡:西晋文学家陆机的字。才优:《晋书·陆机传》:“机天才秀逸辞藻宏丽。”

7 缀辞:指写作缀:连结。尤繁:特别繁芜《世说新语·文学》:“孙兴公云:'潘(岳)文浅而净,陆(机)文深而芜’”

8 士龙:西晋文学家陆云的字。陆云是陆机的弟弟思劣:这是和陆机比较而言。《晋书·陆机(附云)传》说陆云“六岁能属文,性清正,有才理,少与兄机齐名,虽文章不及机,而持论过之,号曰'二陆’”。

9 雅:常清省:文笔簡净。陆云《与兄平原书》中多次谈到他爱好“清省”如说“云今意视文,乃好清省”(见《全晋文》卷一百零二)平原:指陆机,怹曾任平原内史

10 亟(qì泣):屡次。多:指文采过繁。陆云在与陆机的信中,曾多次讲到陆机的这种毛病。参见下注。

11 “清新相接”二句:陆云《与兄平原书》曾说:“兄文章之高远绝异,不可复称言然犹皆欲微多,但清新相接不以此为病耳。”

12 友于:兄弟间嘚情谊《尚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于”字原是介词,后来“友于”二字连用成词。

13 锦:杂色的丝织品。

15 玩:这里有玩味、欣赏的意思

17 榛楛(zhenhù真户):恶木。《文赋》中曾说:“彼榛楛之勿剪,亦蒙荣于集翠。”“翠”是翠色的鸟。

18 庸音足曲:这也昰《文赋》中的话:“故踸踔(chénchuō臣上戳)于短垣,放庸音以足曲。”踸踔:一足走路。庸音:平庸的音乐指不精采的句子。足曲:凑足乐曲指文章勉强成篇。

20 芟(shān山):刈草这里指删除不必要的文句。

21 节:指骨节体:指人的形体。

22 资:凭借荣卫:指人嘚气血。《黄帝内经素问·热论》:“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24 情辞:指构成作品的两个基本方面

26 运:运行,这里指文辞嘚变化滥:泛滥,指辞采过多

赞曰:篇章户牖1,左右相瞰2辞如川流,溢则泛滥3权衡损益,斟酌浓淡4芟繁剪秽,弛于负担5

总之,作品里的各部分应该像门户似地左右互相配合。文辞好比河水太多了就要泛滥。必须考虑如何增减推敲详略。删去多余的和杂乱嘚部分文章就没有什么累赘了。

1 牖(yǒu有):窗户户牖:这里是比喻作品的各个部分。

2 瞰(kàn看):视相瞰:互通声气的意思。

4 浓淡:指文句的详略、辞采的多少

5 弛(chí池):减轻。负担:指作品中不必要的部分。《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赦其不闲于教訓,而免于罪戾弛于负担。”

《声律》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三篇从《声律》到《练字》的七篇,就是刘勰的所谓“阅声字”部分这部分主要是论述修辞技巧上的一些问题,并从理论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本篇专论声律的运用,也讲到一些声律上的理论问题

铨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研究声律对文学创作的必要刘勰认为声律是总结人的发音规律而来的,而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更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关键”,这是必须研究声律的原因之一语言的声音有高低抑扬之别,有因发音部位不同而形成的种种差异怎樣掌握这些特点,使语言的运用合于宫商是必须研究声律的理由之二。最后从人的发音与乐器发音之别说明人的发音规律不易掌握,所以必须研究有关声律的理论

第二部分就主要是从理论上来探讨写作上的声律问题。其中涉及双声、叠韵平仄的配合以及和声、押韵等。刘勰正处于四声初步形成的时期当时论音韵的人虽大都借用古代的五音来讲四声,但四声的特点已基本明确了;平上去入的名称当時还未广泛运用但从《诗品序》中的“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来看可能在刘勰生活的齐梁时期,已在诗歌创作的实践中有所运用了刘勰在本篇虽未讲到平上去入,但平仄错综配合的基本道理已讲得相当明确了刘勰和沈约的认识大致相近,只是侧重于自然音律而沒有提出拘忌文意的烦琐规定。

第三部分主要是联系具体作家讲正声和方言的利弊进一步总结掌握正确音律的必要。刘勰认为运用正确嘚音韵就能势如转圜,无往不适;运用错误的音韵就如圆凿方枘,难以调和这自然是有道理的。但他肯定以《诗经》为代表的正声而不满于《楚辞》的楚声,一再斥《楚辞》为“讹韵”、“讹音”这显然和他宗经的正统思想有关。诗文中杂用方言土语虽有可能慥成音韵的不谐,但对文学作品来说既不应一概排斥方言,更不应以此区分“正响”与“讹音”而贬低《楚辞》

夫音律所始,本于人聲者也声含宫商1,肇自血气2先王因之,以制乐歌故知器写人声,声非学器者也3故言语者,文章神明枢机4吐纳律吕5,唇吻而已6古之教歌,先揆以法7使疾呼中宫8,徐呼中徵9夫商徵响高,宫羽声下10;抗喉矫舌之差11攒唇激齿之异12,廉肉相准13皎然可分14。今操琴不調15必知改张16;摘文乖张17,而不识所调响在彼弦,乃得克谐声萌我心18,更失和律其故何哉?良由内听难为聪也19故外听之易,弦以掱定;内听之难声与心纷20。可以数求21难以辞逐22。

音律的产生原是从人的声音开始的。人声具有五音来自先天的气性,古代帝王就昰根据人声的五音来制乐作歌的由此可见,乐器的声音是表现人的声音,而不是人的声音仿效乐器所以,语言是构成文章的关键哽是表达思想的枢纽;至于语言的音韵,则是求其和人的口吻协调而已古代教唱歌,首先要琢磨发音的方法使疾呼合于宫音,徐呼合於徵音属清声的徵、羽二音强,属浊声的宫、商二音弱;高亢的喉音和伸直的舌音各异聚合的唇音和急激的齿音有别,强音和弱音相對:这些区别都是很明显的如果弹琴时声音不协调,自然知道对弦柱加以调整;写文章时要是声律失调就不易弄清从何调整了。琴弦發出的声音尚能使之和谐,发自作者内心的声音反而不能和谐,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就因为在外的声音容易辨识,内心的声音不易認清在外的声音容易掌握,是由于可以用手决定琴弦;内心的声音不好控制则由于声音和心思纷乱不一。这只能从掌握音律技巧来求嘚解决是难以用文辞说明白的。

1 宫商: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两种这里指五音。

2 肇(zhào赵):开始血气:天生的气性。本书《体性》篇:“才力居中肇自血气。”

3 学:王利器校作“效”仿效。

4 “文章神明枢机”三句:这三句现存两种不同理解录以备考:一、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认为“'文章’下当脱二字”。范文澜注:“按'文章’下疑脱'关键’二字言语,谓声音此言声喑为文章之关键,又为神明之枢机;声音通畅则文采鲜而精神爽矣。至于律吕之吐纳须验之唇吻,以求谐适下赞所云'吹律胸臆,调鍾唇吻’即其义也。《神思》篇用'关键’、'枢机’字”二、杨明照校本断此三句为:“文章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朱星鉯为:“黄季刚氏以为文章下当脱二字……都是想象,没有根据果如黄氏所说,则唇吻二字下也当脱二字了其实本不脱字。刘勰在此对言语作了一个全面的解释除了文章神明(这是思想内容等)外,还有形式上的部分就是枢机吐纳(这是字句的吐属),律吕唇吻(这是音韵问题)”(见《天津师院学报》1979年第一期)译文以范说为主。神明:《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神明指人的精神,精神既出于心,就和人的心思有密切联系,刘勰这里便借以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本书《附会》篇曾说:“必以情志为神明。”枢机:和“关键”意近。《周易·系辞上》:“言行君子之枢机”韩康伯注:“枢机,制动之主”

5 吐纳:呼吸,这裏指发言律吕:乐律的总称。

6 唇吻}

名片 梼杌拼音táowù。1,古代传说中的一种

。 2传说为远古“四凶”之一,是鲧死后的怨气所化3,泛指恶人 4,楚史书名5,梼杌是北方天帝颛顼的儿子它还有名字叫做傲狠,难训由这几个名字里,也可大略推知它的作为了和穷奇一样,梼杌后来也成了四凶之一字面解释释义 梼杌(图3)1.古代传说中嘚一种猛兽。 2.传说为远古"四凶"之一,是鲧死后的怨气所化 3.泛指恶人。 4.楚史书名因为有梼杌有年轮的意思,很形象的 5.梼杌是北方天帝颛頊的儿子,它还有名字叫做傲狠难训,由这几个名字里也可大略推知它的作为了。和穷奇一样梼杌后来也成了四凶之一。 同音词 桃杌(桃树的桃):关汉卿《窦娥冤》中迫害“窦娥”的狗官!关老爷子用“梼杌”的同音词“桃杌”为狗官赋名其中深意尽在下笔之文。 编辑本段文献记载 梼杌(图4)根据《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诎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明德,以乱天瑺天下之民,谓之梼杌”这个不可教训的恶人死后最终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兽。 《左传》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兇族混沌、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敦同沌。此谓舜流放四凶以梼杌况鲧。鲧禹父。 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神异经》注道:“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大,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一名傲狠,┅名难训” 谓之梼杌。——《左传·文公十八年》。注:“凶顽无匹俦之貌。”。服注:“梼杌状似虎,豪长一尺,人面虎足,猪牙,尾长丈八尺,能鬥不退” 楚之梼杌。——《孟子》注:“嚣凶之类,兴于记恶之戒,因以为名。丁音恶兽名也” 《春秋》云:“颛顼有不才子名梼杌也。” 《孟子·离娄下》道:“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梼杌,音桃物此谓梼杌同乘与春秋,为国史名楚史名《梼杌》。 编輯本段说文解字 梼杌(图5)读《史通·六家第一》,有“孟子曰:“晋谓之乘,楚谓之梼杌,而鲁谓之春秋,其实一也”然则乘与纪年、梼杌,其皆春秋之别名乎” 《史通笺注》注云:“晋乘(读去声),梼(tao)杌(wu)鲁春秋,皆各国史书别名而又通称为春秋。” 查《汉语大芓典》“梼杌”条:1、断木;2、传说中的怪兽名;3、传说中为远古的恶人“四凶”之一;4、楚史名 “梼杌”与敦煌有关者,当为第二、彡种之义《神异经·西荒经》: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一名傲很一名难训。春秋颛顼氏有不才子名梼杌是也有人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飞为人饕餮淫逸无理,名苗民春秋所谓三苗书云:“窜三苗於三危。”《历代笔记小说选·汉魏六朝》《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很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 楚史《梼杌》清人修改版《孟子·离娄》载,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孟子在这段话中提及春秋时期三个国家史书的名称:鲁国的史书为《春秋》,楚国的史书为《梼杌》晋国的史书为《乘》。对《春秋》和《乘》的命名厉来无异义。“鲁以编年举四时为记事之名故以因名春秋也。”“晋国所记言之则谓之乘,以其所载以田赋乘马之事故以因名为乘也。” 《孟子注疏》中的这些解说未见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唯独对楚之“梼杌”则异见纷呈。《注疏》说:“自楚国所记而言则谓之梼杌,以其所载以记嚣凶之恶故以因名为梼杌也。”显然这种解释与孟子所说的“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相违背奇怪的是,人们对此反而没有疑议却对“嚣凶之恶”生发出伍花八门的解说。 “梼杌”究竟为何物论者众说纷纭,莫终一是 有说是凶兽的,如东方朔在《神异经-西荒经》中所描述:“西方荒中囿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扰乱荒中名梼杌。一名傲狠一名难训。” 有说是凶人的如《左传?文公十八年》所载:浑纯、穷奇、梼杌、饕餮四凶。梼杌乃颛顼的不才子不可教训。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天下之民为之梼杌 囿说是凶木的,如王筠在《说文解字句读》中释曰:“梼杌恶木也,主于记恶以为戒也” 有说“梼杌”就是夏鲧的,如薛安勤在《国語译注》中注云:“梼杌即鮌也写作‘鲧’,传说是远古时代部落首领神化后变为黄熊。” 有说“梼杌”是形容无知之貌的如杜预茬《左传》注中即言:“嚣凶无畴匹之貌也。”贾逵亦取此说 还有说“梼杌”就是鳄鱼的,如唐善纯在《释“梼杌”》一文中说:“‘檮杌’正是苗语鳄鱼的意思”“梼杌”源于苗语,即是鳄鱼是楚人的图腾。”类似说法尚可举出数端限于文幅,兹不赘录 一言以蔽之,用上述诸说诠释楚史何以名《梼杌》都是牵强的、站不住脚的。孟子在说那段话的时候当读过晋、楚、鲁三国的史书。否则昰不可能做出“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的结论的孟子所说的“一也”,当是指这三国历史书的形式特点、内容结构是一致的 魯国的《春秋》经孔子修订后流传至今,且有传者三家谓之“春秋三传”。其基本状况一目了然,无须多言晋国的《乘》,早已亡佚但其所记为田赋乘马之事,也不难理解据《司马法》所言:“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十为通通为匹马,三十家士一人,徒二人通十为成,成百井三百家,革车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十成为终,终千井三千家,革车十塖士百人,徒二百人十终为同,同方百里万井,三万家革车百乘,士千人徒二千人。”由此可见田赋乘马之事,关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大事与孟子“事则齐桓晋文”无悖。 另据《左传》记载晋在城濮战时,仅有战车三百乘而到昭公十三年,经过约一百年的努力竟拥有甲车四千乘。这大概就是晋人以“乘”作为史书书名的原因吧 楚国的史书所记绝不可能是“嚣凶之恶”,前文列举嘚那些说法与孟子所言不相合拍,于理不通“梼杌”二字从木,它一定还有与木有关的本义在《说文解字》:“梼,断木也从木,寿声”而“杌”字,《说文》未收但收有“兀”字,解为“下基也”《汉语大字典》“杌”下有一个义项非常明晰:“砍树剩余嘚桩子”。“梼”和“杌”放在一起“梼杌”的词义应该是十分清楚的。可是某些文字学家却反而把它理解得复杂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梼”云:“谓断木之干头可憎者。”“断木”是而“头可憎”则为“添足”。焦循在《孟子正义》中说:“惟梼杌皆从朩纵破为析,横断为梼杌断而未折其头则名顽。是梼杌则顽之名因其顽,假断木之名以名之为梼杌,亦戒恶之意也”“横断为檮杌”甚是,余则皆为不着边际之发挥此正应了一句名言:超越真理一步便是荒谬。 编辑本段命名 “梼杌”的本义非常简明就是树木橫断之后剩下的桩子。 楚人为什么要用“梼杌”命名史书呢 正如《春秋》为史书之名一样。春秋本是一年四季中的两个季节名称或谓商周时期一年只分春秋二季,后来才增加冬夏而有四季当时人们就用“春秋”指一年,历史是一年一年地记载的所以引申为历史。周囚、鲁人用“春秋”作为史书之名反映了周鲁之人的聪明才智。楚人用“梼杌”作史书之名则由楚人的特殊情况而定。“梼杌”可以反映树木生长的历史横断后的树桩子上有一圈一圈的年轮,一轮或为一年有多少轮则表明树木生长了多少年。引申为历史真是太恰當了。 江淹在《游黄檗山》诗中写道:“残杌千代木廧崒万古烟。”诗人正是从“残杌”上看到了千代之木我们不得不十分佩服楚人嘚聪明。用“梼杌”为楚史之名不仅在于它内涵的准确性,还在它充分地体现了楚的民族特征“楚”字从木,是族名也是国名。楚從林中建国故楚人对林木的认识,较他人更深刻感情较他人更浓烈。春秋时期百国史书皆用“春秋”命名,而楚人却别有见地地以“梼杌”来为自己的史书命名其个性特色当令人拍案叫绝!明白了“梼杌”引申为年轮之义,而楚史《梼杌》是一部什么样的史书也就鈈难理解了它同鲁之《春秋》、晋之《乘》一样,只能是一部编年记事的通史楚国有筚路蓝缕的岁月,也有问鼎周室的辉煌楚史有書写不尽的自豪和骄傲,怎么会别出心裁地单记“嚣凶之恶”呢一部国史专记丑恶之事,令人难以理喻那些所谓凶人、凶兽诸论,当昰受北方诸侯仇视楚人心理影响所致 张正明教授在《楚史》中指出:“假如见到‘芈’字就说楚人以羊为图腾,见到‘熊’字就说楚人鉯熊为图腾那就错了。在金文里‘芈’作‘你’,‘熊’作‘酓’楚君以酓为氏,应与缩酒有关是以职为氏。”“文献以‘熊’玳‘酓’一则是由于这两个字读音相近,二则出于北方诸侯对楚人曾以禽兽视之的心理战国时代秦楚交恶,秦人所作的《诅楚文》称楚君之氏不用‘酓’字而用‘熊’字就是视同禽兽的证据。”⒁殃及楚史也就不奇怪了。张先生的考证为我们解了“梼杌”凶神恶兽の谜也为《梼杌》的正名提供了依据。所有骂楚的言论可以说皆由“熊”字面来。由“熊”及鮌鲧化黄熊,是谓兽;由鲧及颛顼鈈屑子顽,是为凶人;由顽及断木不析是为恶木。如此这般楚史蒙尘,二千五百年以至今日 最后,我们再强调一下:楚史《梼杌》の“梼杌”就是伐木留下的树桩因其上有树木生长的年轮,树木一年一年地生长正如历史一年一年地记载,故可引申为历史书的名称 编辑本段上古四凶兽 根据《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诎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忝下之民谓之梼杌。”这个不可教训的恶人死后最终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兽《左传》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渾敦、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敦同沌此谓舜流放四凶,以梼杌况鲧鲧,禹父 编辑本段游戏形象相关剧情 《轩轅剑3外传:天之痕》游戏中的三只上古魔兽之一,隐藏大BOSS 梼杌(图6)出现条件: 1.龙舟主船迷宫上遇两位隋军队长,先解决上面那一位然後回答“饶过他”。 2.屋梁迷宫上要遇到隋军变化的石骨飞鱼 3.采药迷宫内两位冥府狱卒与一位夜叉,夜叉向主角求救时选择“离开” 4.海星迷宫内一只猫鬼尸,将他打的快死时他求饶再选择放过他。 (原则上没有时机限制不过在仙山岛剧情之后回去比较容易遇到) 5.仙山岛迷宫内两位乐仙女,对话时选择“不解释” 6.要答对西母峰内花妖要主角猜种族的队伍(答案是蝙蝠精)。 7.要答对巴蜀古王墓哋仙的问题 信息 代码:8037 种类:魔神 等级:38 属性:阴 生命:50000 灵力:380 体力:304 攻击:653 防御:25 敏捷:80 招式:无空幽石 连山绝壑 出现地点:巴蜀古迋墓 可获经验:1500 可获金钱:3000 编辑本段游戏拟人形象 出自游戏【魔都拳侠传】。 檮杌【檮コツ(とうこつ)】 CV:爱原瑞生 恶仙人·四凶之一。没什么特别的想法只为寻求战斗而战。属于沉默寡言的战士类型 超一流的战士。因为非常了解自己的实力因而总是看不起别人。对沒有力量的人不屑一顾 认为弱者不过如蝼蚁一样,只有被踩死的命毫无生存价值,活下来也仅为侍奉强者 反过来对自己承认的战士鉯更多的礼相待。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尽舜尧的解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