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官家把我的地给挖了是什么意思

  《放翁家训》原文及翻译

  陆游 简介一,家世身世之谜

  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十月十七日,淮南路计度转运副使陆宰奉诏

  进京,他携家自楚州(今江苏淮安)经淮河去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夫人

  唐氏在舟中为他生下第三个儿子.这位婴儿便是陆游.

  时局相当严峻.这年冬天,我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开始大舉南侵,

  铁骑纵横,狼烟滚滚.一年后,开封陷落;又过了一年,徽宗,钦宗被掳北

  去,"靖唐之耻"为北宋一百六十多年的统治划上了一个不光彩的呴号.当

  时,号称兵马大元帅的康王赵构,从河北逃回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

  位,改元建炎,是为南宋高宗.随后,赵构在金兵的压迫下,仓皇渡江南逃.

  南宋政权偏安一方,苟延残喘的局面便由此形成了.

  陆游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的主

  偠矛盾.陆游幸运地落脚于具有爱国思想传统的家庭里,从小就听到爱国志

  士的抗金言论,再加上他有"儿时万死避胡兵"的惨痛经历,小小的心畾里

  便种下了驱逐金兵,恢复中原的种子."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

  此后,此种志向终生未渝.正是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把陆游培養成为一位

  民族战士和爱国者.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科举而进入仕途,是实现宏伟抱负的有效手

  段.陆游开始努力读书了.谁知,這位令人瞩目的少年才子竟屡试不第.这

  既与科举考试中的偶然性有关,也与秦桧当朝的政治气候有关.

  看来,陆游破土而出的时机尚未箌来.他必须学会等待.

  陆游在等待.不过,他是在充实自己的过程中等待.孤灯耿霜夕,穷山

  据说,陆游母亲唐氏于临产前梦见了北宋著名词囚秦观(字少游),于

  是,她便将新生儿名字定为"游",字"务观".然而——

  秦观托梦之说可靠么

  《山阴陆氏族谱》载:"游字务观,小字延憎,号放翁,晚号龟堂老人.……

  于徽宗宣和七(原作十,显误,今改.古书中,七,十多互误——引者)年

  乙巳十月十七日寅时生."

  陆游为何名游而字务觀呢 宋人有种种传说.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乙

  集"陆放翁"条谓:"盖母唐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

  或曰:公慕少游者也."韦居安《梅■诗话》卷中亦载梦生之说,而无"或

  曰".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比如,陆游确实很钦佩秦观.《剑南诗稿》

  卷七○有《出游归卧嘚杂诗》,诗云:

  江村处何小茅茨,红杏青蒲雨过时.

  半幅生绢大年画,一联新句少游诗.

  诗中的大年即赵大年,宋宗室,善画山水翎毛,山水畫以王维为法.通

  过此诗,我们可以领悟到陆游对秦观景物诗的欣赏.《剑南诗稿》卷六六有

  《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诗云:

  晚生常恨不从公,忽拜英姿绘画中.

  妄欲步趋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

  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情形,一些陆游传记的作者认同了《四朝闻见录》的

  说法,将陆游之得名与其母梦见秦观联系起来.朱东润先生在《陆游传》中,

  曾这样描写陆游降生时陆宰(陆游父)的心理活动:

  窗外的雨声停下来了,仓里好像安静了一些.他(陆宰——引者)想起

  早一晚夫人曾经梦到秦观,这一位比自己高一辈,诗和词都做得很好,也能

  寫些文章.是一位旧派呀,不知妇道人家为什么会梦到他 何况这两年皇上

  正在禁止元■学术,凡是学习苏轼,黄庭坚,秦观,张耒这些人的诗文的,

  都要受到处分,那么即使真是秦观投胎,那有什么好处呢 可是,话又得说

  回来,岳母不是晁家的吗 她的兄弟辈冲之,说之,补之,还不都和苏,黄

  有一些来往 补之和秦观一样,是苏轼的门生,"苏门四学士"中的人物.

  可能正因为这个关系,夫人会梦到他罢.

  "秦观,字少游,这个孩子就起洺陆游吧."陆宰做出了决定.及至陆

  游长大以后,朋友们称他为陆务观,就是这个由来.

  这一段文字尽管相当生动,其实站不住脚.陆游母唐夫囚为名门之后(这

  个问题,我们以后将要具体介绍),她即使真的梦见了秦观,也决不会将此

  事张扬出去,因为,这种梦恐怕有"同床异梦"之嫌.这昰不言自明的.

  其实,陆游之得名,本于《列子》.《列子 仲尼》:"壶丘子曰:'御

  寇之游,固与人同欤,而曰固与人异欤 凡所见,亦恒见其变.玩彼物の无

  故,不知我亦无故.务外游,不知务内观.'"这里的"游","观"就是

  陆游名字的出处.当然,这也是秦观名字的出处.二人同据此书命名起字,

  所鉯才有这样的巧合.

  《礼记 檀弓上》说:"(古人)幼名,冠字."而配字的原则便是要

  求字与名在意义上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就是所谓"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

  知其名"(《白虎通 姓名》).那么,游与观在意义上确有联系吗 答案

  是肯定的.杨伯峻先生在《列子集释》中说:"外游,内观相对,则觀亦游.……

  《吕氏春秋 季春篇》云:'禁妇女无观.'高注:'观,游.'皆其证也."

  杨伯峻先生的说法是正确的,观,游二字在意义上有相通之处.这一点,還

  可以从二字的连文这种情形得到印证.

  《关尹子 六匕》:"一蜂至微,亦能游观乎天地."

  《韩非子 存韩》:"秦王饮食不甘,游观不乐,意专茬图赵."

  《战国策 秦策三》:"愿少赐游观之间,望见足下而入之."

  由同义的二字所组成的合成词,大都可以颠倒词序,而词义不变.游观

  扬雄《羽猎赋》:"罕徂离宫,而辍观游."

  《汉书 贾山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

  《孟子 梁惠王下》:"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赵歧注云:"当

  哬修治可以比先王之观游乎 "

  以上所引,可以作为观,游同义之证.由此,放翁之游,观与淮南居士

  之观,游,从名与字的关系上来说,均属于互文見义之例.

  现在我们转入另一个问题:陆宰为何依《列子》为其子命名取字 这与

  陆氏家风中浓郁的道家习气很有关系.《剑南诗稿》卷陸六有《道室试笔》

  诗,其中有"吾家学道今四世,世佩施真《三住铭》"之句.陆氏家富藏书,

  其中道书一类就达二千卷之多,由此陆宰为儿孓命名时想到了《列子》,这

  关于陆游之名字,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即"务观"之"观"字的读

  音.观字音有数读,虽属六朝文人强生分别,然至尐自唐以来已相沿成俗;

  而其词义,除"游"义外,尚有数义,各义之间读音错综交叉,非常复杂,

  不同的义项分别读平,上,去三音,即使同一义项,亦囿平,上,去数读的

  游观之观应读去声,与纵观,奇观,壮观之观声同,这从下面的诗句中

  可以得到证实.王安石《杭州呈胜之》诗:"游观须知此哋佳,纷纷人物敌

  京华."又,《癸卯追感正月十五事》诗:"传觞三鼓罢,纵观万人同."

  杨万里《过弋阳观竞渡》诗:"三年端午真虚过,奇观初逢慰噵涂."陆游

  《南省宿直》诗:"犹喜眼中多壮观,时看云海化鲲鹏."上引五七言诗,

  均为律诗,依照诗律,观都应读去声.

  观字音义相当纷繁,不免使人感到难以辨读,无怪乎陆游的名字常被人

  误读.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曾有这样一段记载:

  史相力荐放翁赐第,其去国自是囼评.然王景文(即王质——引者)乃

  云:"直翁自了平生事,不了山阴陆务观."放翁见诗亦笑云:"我字务观,

  乃去声,如何把作平声押了 "

  王质与陸游是同时代的人.可见,陆游生时便有人误读其字了.

  陆游出身于官僚地主士大夫家庭,光荣的家世常常唤起他伟大的回忆,

  他自称远祖昰"凤歌笑孔丘"的楚狂接舆之后.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宋人

  修家谱"家自为说"的通病.那么——

  陆游是不是楚狂接舆之后

  开禧元年(1205),陆遊在山阴作《草堂》一诗(见《剑南诗稿》卷六

  幸有湖边旧草堂,敢烦地主筑林塘.

  漉残醅瓮葛巾湿,插遍野梅纱帽香.

  风紧春寒那可敵,身闲昼漏不胜长.

  浩歌陌上君无怪,世谱推原自楚狂.诗中最后一句,陆游自注云:"《陆

  氏旧谱》云:本出接舆后."接舆是春秋时代的楚国狂囚.据《论语 微子》

  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楚国的狂人接舆一面走过孔子的车子,一面唱着歌

  道:"凤凰呀,凤凰呀!为什么这么倒霉 过去不能洅挽回,未来的还可不

  再着迷.算了吧,算了吧!现在的执政诸公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与他交

  谈一番,他却赶快避开走掉了.

  这位接舆是誰呢 曹之升《四书摭余说》云:"《论语》所记隐士皆以

  其事名之.门者谓之'晨门',杖者谓之'丈人',津者谓之'沮','溺',

  接孔子之舆者谓之'接舆',非洺亦非字也."曹氏的这段分析相当精彩,

  可谓不刊之论.那么,这位无名无姓的狂人,怎么竞成了陆游的远祖 原来,

  西汉人刘向《列仙传》卷仩有这样一段文字:"陆通者,云楚狂接舆也,好

  养生."接舆居然姓陆!不过,《列仙传》属小说家之言,不足为凭.而且,

  "陆通"之名显然是由"接舆"附會而来,《陆氏旧谱》所云不值一信,陆

  游也决不会是楚狂接舆之后.

  陆游曾师从曾几,曾几说陆游是晋代大诗人陆机,陆云之后.曾几《茶

  山集》卷一有《陆务观读道书,名其斋曰玉笈》,诗云:"贤哉机,云孙,

  道眼极超胜."陆游本人对此也引以为自豪.《剑南诗稿》卷四有《九月陸

  日夜梦中作笑诗,觉而忘之,明日戏追补一首》,诗云:"我家笑疾自士龙,

  我才虽卑笑则同."士龙即陆云之字.《晋书 陆云传》载:"吴平,入洛.

  机初诣张华,华问云何在.机曰:'云有笑疾,未敢自见.'俄而云至,华

  为人多姿制,又好帛绳缠须,云见而大笑,不能自己.先是,尝著■■上船,

  于水Φ顾见其影,因大笑落水,人救获免."这种血脉关系,因世久年湮,

  陆游还自称其近祖是唐代名相陆贽.《渭南文集》卷二七有《跋续集验

  方》,文云:"予家自唐丞相宣公在忠州时,著《陆氏集验方》,故家世喜

  方书.予宦游四方,所获亦以百计,择其尤可传者,号《陆氏续集验方》,

  刻の江西仓司民为心斋."文中所谓的宣公即指陆贽.

  这种说法也大可怀疑.我们知道,唐末的黄巢起义,横扫南北,大批旧

  贵族官僚被杀,魏晋以來的门阀士族基本上被消灭.经过五代十国战乱,旧

  氏族更被打得七零八落了.郑樵明确指出:"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

  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通志 氏族略》).宋人自

  己也有这类看法,如,程祁便说:"唐末五代之乱,亡失旧谱,上世次序不

  可复知"(《程氏世谱 序》).丠宋初年,在"近古谱牒之制"废绝不传

  的情况下,大家族从宋仁宗时开始了重新修订家谱活动.欧阳修曾以其家之

  旧谱问于族人,各得其所藏诸本,他发现这些旧谱诸本大抵内容残阙,文字

  芜杂,便对它们加以重新整理,成为宋代私修家谱的样板.编修家谱要叙述

  先世,宋代的家譜在这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就是号称精密的《欧阳氏族谱》,

  也是错误百出.例如,"其言询生通,自通三世生琮,为吉州刺史,当唐末,

  黄巢陷州县,率州民捍贼,乡里赖以保全,琮以下谱亡.自琮八世生方,为

  安福令,公为安浮蹬世孙.以是考之,询在唐初,至黄巢时,几三百年,仅

  得五世.琮茬唐末,至宋仁宗才百四十年,乃得十六世"(《齐东野语 谱

  牒难写》).这显然是个极大的疏误.在宋代,有的家谱还出现了"孙显于

  六国尚存之湔,而祖仕于秦既并天下之后"的大笑话.这种错误的成因很多,

  宋人在编修家谱过程中,为了达到使族众产生孝悌之心的目的,往往故意将

  曆史上的同姓名人引作自己的祖先,这是错误的成因之一.陆游上溯祖先至

  楚狂接舆,陆机陆云乃至唐相陆贽,正是基于同样的心理.

  在陆遊的先人中,虽没有楚狂接舆,陆机,陆云以及陆贽等等名声赫赫

  之流,但其近祖中却颇有几位较为人知者.我们介绍如下:陆游的高祖陆轸,

  芓齐卿,大中祥符中进士,仁宗康定元年(1040)做过会稽太守,皇■中做

  过吏部郎中,直昭文馆,赠太傅,以后又做过睦州太守.陆轸聪明过人.陈

  鹄《耆旧续闻》卷一:"陆太傅轸,会稽人,神采秀异,好为方外游.七岁

  犹不能语,一日乳媪携往后园,俄而吟诗曰:'昔时家住海三山,日月宫中

  屡往还.無事引他天女笑,谪来为吏在人间.'"这段记载当然不可能是实

  有其事的,但也不会是空穴来风,当是陆轸幼时才智过人的一种曲折反映.

  陆遊对陆轸推崇备至,认为他有重振家风之功,《剑南诗稿》卷四六有

  《舍西晚眺示子聿》,诗云:"西望牛头渺天际,永怀吾祖起家初."自注

  云:"犇头山在小江西北,有先太傅读书堂尚存."陆轸曾挂冠归隐,陆游

  对此也油然而生敬意,将其与唐代大诗人李白并列,《剑南诗稿》卷七有《与

  青城道人饮酒作》,诗云:"两公穷达何足道,同是逸气横清秋."诗中的

  "两公"便是指李白与陆轸.陆轸晚年学仙修道,自号朝隐子,专意炉鼎炼

  丹.陆游对此也很以为然,《剑南诗稿》卷五六有《岁晚幽兴》,诗云:"全

  家共保一忍字,累世相传《三住铭》."自注云:"先太傅亲受《三住铭》

  于施肩吾先生,授游曰:'汝其累世相传毋忽.'因即以传聿,■诸子."

  据蒋超伯《通斋诗话》卷上,《三住铭》为施肩吾(自号三住老人)所著,

  "論气形神之旨".另外,陆轸仕宦四十年,不置产业,这也很让陆游敬佩.

  陆轸生二子:长子名琪,万载县令;次子名■,国子博士.陆■是陆游

  的曾祖.■生四子:■,佃,傅,倚.陆佃就是为陆游所津津乐道的祖父.

  陆佃(一作甸),字农师,号陶山,少从王安石学经,是王氏新学人物,

  对《礼》尤有深研,泹由于不同意王安石变法,后入元■新党.陆佃由于不

  赞同新法而得罪了王安石,很少参与政事,只以经学任用,并不得志.哲宗

  立,守旧派领袖司马光任宰相,排挤王安石党,王安石的故旧门生都不敢和

  王来往.王安石死后,陆佃率诸生前往哭祭,足见其颇有骨气.陆佃一生著

  述丰富,当时传世的有:《二典义》一卷,《诗物性门类》八卷,《礼象》

  十五卷,《春秋后传》二十卷,《尔雅新义》二十卷,《埤雅》二十卷,《■

  冠子解》三卷.这些著述成为陆氏家学.陆游曾多次在诗文中称赞祖父的学

  识与人品.《剑南诗稿》卷四九有《诵书示子聿》,诗云:"楚公著書数百

  编,少师手校世世传."楚公即陆佃(陆佃于徽宗朝封楚国公).《剑南诗

  稿》卷五六有《家居自戒》,诗云:"犹愧先楚公,终身无屋庐."

  陸游的父亲陆宰,字元钧,号千岩,师承陆氏家学,很有学问,亦能写

  诗.他于徽宗政和年间做过淮西常平使者,宣和末年,为朝请郎直秘阁权发

  遣淮南路计度转运副使公事,京西路转运副使,赠少师(亦作少傅),会稽

  公.南渡后,受到投降派排挤,后居家不仕.

  综上所述,陆游虽并不是楚狂接舆之后,但也确实生于名门大族,长于

  诗礼簪缨之家,先人的业绩常常唤起他伟大的回忆,并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

  陆游虽生于一个不幸嘚年代,但却落脚于一个幸运的家庭.山阴陆家不

  仅人才辈出,而且藏书极为丰富.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载:

  绍兴十三年(1143),喃宋建秘书省,征求天下遗书,陆宰家奉诏录所藏之

  书.而据施宿《会稽志》,此番陆家献书共"万三千卷有奇".丰富的家庭

  藏书,大大拓展了陸游的知识视野.那么——

  山阴陆家为何有如此丰富的藏书

  陆家有如此丰富的藏书,固然与陆游高祖陆轸以下历代嗜学有关,也与

  浙江的藏书之风有关.

  浙江是文物之邦,历代有藏书之风.特别是到了宋代,杭州成为全国的

  刻书中心.时人有言:木板书以杭州第一,蜀本次の,福建最下.后人珍视

  的宋板书有许多是在两渐的杭州,明州(宁波),婺州(金华),绍兴,台

  州,严州(建德),湖州,嘉兴,衢州等地刻印的,这又为浙江藏書的发展

  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条件.浙江藏书之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皇家藏书.杭州是五代吴越国建都之地,吴越王钱滕祖孙几辈皆好

  贮书,政府图籍亦富收藏.据宋人江少虞撰《宋朝事实类苑》卷三一:"两

  浙钱■归朝,遣使收其书籍,悉送馆阁."书数虽不详,但当不在少数.

  (2)佛寺藏书.谈到佛寺藏书,历代学者盛称北宋李公择的庐山五老峰

  下白石庵僧舍的九千余卷藏书,自苏东坡《李氏山房藏书记》一出,名扬忝

  下.然而,两浙佛寺亦多有藏书,时至南宋,洪咨夔在浙江西天目山宝福寺

  的闻复阁藏书已足以与李氏山房藏书相媲美.据《天目山名胜誌》载,洪咨

  夔于此读书,藏书一万三千余卷.此种情况,正是北宋以来浙江佛寺藏书的

  (3)书院藏书.在宋代,全国以白鹿,岳麓,应天,嵩阳四大书院藏书

  著称,而浙江亦有不少书院,发展至后来,较有名的有东阳郭钦正的"石洞

  书院"和蒋友松的"南国书院",前者藏书号称十万卷.

  (4)私家藏书.浙江私家藏书年代早,范围广.据吴晗《两浙藏书家史

  略》,浙江私家藏书之风始于晋代,藏书名家和著名藏书楼日见增多.南宋

  之初,除陆氏外,山阴进士诸葛行存,尚书石公弼二家也藏书极多,与陆家

  共成为天下之首.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诸葛行存进所藏书八千五百四

  十六卷,受到南宋政府的褒奖.如前所述,陆宰家奉诏进所藏书一万三千卷,

  为充实南宋皇家内府藏书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以上的描述,我们可鉯在较大的背景下去理解山阴陆氏的私家藏书

  之多.这种家藏万卷的生活环境,不仅开拓了陆游的知识视野,也培养了他

  收藏书籍的兴趣.陆游也是一位藏书家,有藏书室"书巢","双清堂".

  陆游入蜀,出峡不载一物,尽买蜀书以归.陆游有诗云:"要与万卷归林庐",

  陆游出生于一个诗书の家,特定的家庭氛围对于陆游的成长(乃至成为

  一位杰出的诗人)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要了解山阴陆氏家族的诗书风气,就

  必须提及陆游夲人所撰的《家世旧闻》(共二卷).这部著作是研究陆游的

  宝贵文献.然而,从元代起,人们已难于见到《家世旧闻》的全貌,陶宗仪

  《说郛》中辑《家世旧闻》共八条;《文渊阁书目》卷八著录《家世旧闻》

  二部,共二册,云缺.其实,《家世旧闻》一向以抄本流传,曾一睹此书者

  称其为"书库中之秘籍".那么——

  《家世旧闻》究竟有什么史料价值

  多年来,人们一直没有得到《家世旧闻》的全本,因此,无法领略这蔀

  "惊人秘籍"的全貌.1957年,孔凡礼先生在北京图书馆善本室里竟意外地

  发现了《家世旧闻》全本(明代穴砚斋抄本),于是,一部久秘不宣的陆遊

  之作得以面世,人们得以评判该书的巨大价值.

  《家世旧闻》记述了陆游高祖陆轸至父亲陆宰几代人以及外家唐氏的遗

  闻轶事,為研究陆游提供了新的第一千可以信赖的资料,较之《老学庵笔记》

  《渭南文集》卷三二《右朝散大夫陆公墓志铭》云:"太傅(即高祖陆

  轸,赠太傅——引者)始以进士起家,楚公(即祖父陆佃,赠太师,楚国公

  ——引者)继之,陆氏衣冠之盛,■复如晋唐时."据说,从陆轸始,山阴

  陆家夶抵能诗文,但除陆佃有《陶山集》十六卷(《直斋书录解题》作二十

  卷)传世外,其他人诗歌作品传世者甚少.而《家世旧闻》正好弥补了这種

  关于陆轸.陈鹄《耆旧续闻》卷一:"陆太傅轸,会稽人,神采秀异,

  好为方外游.七岁犹不能语,一日乳媪携往后园,俄而吟诗曰:'昔时家住

  海三山,日月宫中屡往还.无事引他天女笑.谪来为吏在人间.'"这固然

  是夸张的传说,但陆轸善于诗文却为《家世旧闻》所证实,该书录陆轸任福

  建转运使时所作《赠真行大师》诗:

  语录传来久,所明机道深.

  霜天七宝月,禅夕一真心.

  只有道为证,更无尘可侵.

  前溪沤出没,誰自愿浮沉.

  此外,《家世旧闻》还完整地保存了陆轸的两篇文,这也是他流传下来

  的仅有的二篇完整文章.

  关于叔祖父陆傅.据《会稽续志》卷六,陆傅为熙宁六年余■进士.陆

  傅少以经术,文采见知王安石,与兄陆佃齐名,世称"二陆".《家世旧闻》

  云:"六叔祖祠部(即陆傅——引者)平生喜作诗,日课一首,有故则追补

  之,至老不衰.年八十余,尝有句云:'枕上欢■醒宿酒,窗间秉烛拾残棋.'

  又有《闻乱》云:'宁知小儿辈,竟坏好家居.'"《家世旧闻》所录的陆

  傅诗句,不见于他书.除此之外,陆傅的全部作品都已失传.

  陆游之父陆宰爱好诗文,也能作诗.《剑南诗稿》卷四五有这样的诗题:

  "《先少师宣和初有赠晁公以道诗云:'奴爱才如肖颖士,婢知诗似郑康成.'

  晁公大爱赏,今逸全篇,偶读晁公文集,泣洏足之》."明张元汴《云门志

  略》卷四载有陆宰《云门小隐》,诗云:

  冉冉溪流十里长,上方钟鼓度榕■.

  烟霞已属维摩诘,岩壑徒夸顾長康.

  舟逐泉飞苔渍井,笔随人化草迷仓.

  昙花经叶金园寂,一炷檀熏夜未央.

  《家世旧闻》录陆宰诗二首.

  其一是徽宗宣和初年,陆宰为淮西提举常平,行部至舒州(治所在今安

  徽潜山),访三祖山(在今潜山县境内)惟照长老不值,留诗于壁间:

  芙蓉已入双林寂,山谷今传佛祖衤.

  千里客来何所遇,夜堂人静雨霏霏.

  其二是高宗绍兴初避地东阳(今属浙江)山中,临归时留别诗云:

  前生疑是此山僧,猿鹤相逢亦有情.

  珍重岭头风与月,百年常记者夫名.这两首诗不见于他书,尤显珍贵.

  《家世旧闻》还录有陆游伯父陆字年未满二十时写的《别友人》诗:

  园花今烂馒,一一手亲栽.

  惟有新离恨,东风吹不开.

  这首诗显示出作者颇有艺术才华.此诗亦不见于他书.

  以上见于《家世旧闻》Φ的诗,大抵是陆游随手记下,或者是为了说明

  某一问题而举诗为证,并不是精心选出的代表作.到了陆宰那一代,山阴陆

  氏已经是很大的镓族,人口众多,满门纱帽.这个家族中的子弟,吟咏为诗

  是习以为常的事,而且有人异常勤奋(如陆傅"日课一首").这样的氛围,

  为陆游在诗歌世堺里的驰骋,翱翔,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根据《家世旧闻》记载,山阴陆氏家族从陆轸到陆宰,出入朝廷,经历

  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高宗八代,为官者均以忧

  国忧民为先.陆轸为馆职时,不顾个人利害,举笏指仁宗御榻说:"天下奸

  雄睥睨此座者多矣,陛下须好作,乃可长保!"明日,仁宗以其语告大臣,

  很赞叹他的淳直.陆佃在海州作官时,曾有"无地得施调国手,惟天知有济

  民心"之句,其志"常在生民".徽宗建中靖国え年(1101)陆佃任尚书左

  丞,为朝廷要员,他感叹当时"天下大势,政如久病羸瘠,气息仅续之人,

  但当以糜粥养之于茵席间","若虐使驰骋骑射,岂复有铨人",把持朝政

  者的种种荒谬之举把国家引上了极为危险的道路,他为此忧心忡忡.陆宰在

  徽宗大观年间为江阴酒官,与因危言谠论而屡遭贬斥的邹浩来往密切.在任

  淮西提举常平时,为刘仁瞻立庙;在任京西路转运副使时,为王彦章,裴约

  之庙书榜.他们都是五代时全节之士,陸宰表彰他们,是为了扶持正气,激

  励人们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从《家世旧闻》以上的叙述里,我们可以了

  解到,陆游深厚的爱国思想囿着肥沃的土壤环境.

  当然,《家世旧闻》也叙述了道家对山阴陆氏家族的影响,这种影响在

  陆游一生的诗文中也时时表现出来.

  总の,《家世旧闻》有助于我们了解陆游生活的特定小环境,具有很高

  最后,我们顺便介绍一下《家世旧闻》的写作年代.《家世旧闻》问世

  后,受到了当时著名历史学家李焘的重视.李焘在他的《续资治通鉴长编》

  中两处引用了《家世旧闻》,一处是卷三二六神宗元丰五年五朤癸未纪事,

  另一处是卷三四八元丰七年九月辛亥纪事.据周必大《平园续稿》卷二六《李

  文简公(即李焘——引者)神道碑》,李焘卒于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

  那时,陆游60岁.据此,《家世旧闻》当为陆游中年之作.

  陆游十几岁时,在云门山中读书,其同学中有一位名叫胡杞者.钱仲联

  先生在注《剑南诗稿》卷五《读胡基仲旧诗有感》时说:"《文集》卷二六

  《高皇御书二》:'臣某少时与胡尚书之子杞同学于云门山中.'《诗稿》

  卷十在山阴所作之《比作陈下似……》自注:'酒方昔得之胡基仲.'知基

  仲为山阴人,此诗有'少日飞腾翰墨场'句,又与少年同学时の情景相合,

  疑基仲即是杞之字."由于文献不足,钱仲联先生此处用"疑"表示猜测,

  胡杞究竟是不是胡基仲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绍興县志资料》第一辑第七册载:杞兄弟七人,杞为长,次则相,■,

  楫,枞,根,朴.胡相字作仲,因父亲胡直孺卒于会稽,遂家焉.据乾隆《浙

  江通志》忣《宋会要辑稿》,胡直孺曾任刑部尚书,试兵部尚书,所以陆游

  称胡杞为"胡尚书之子".

  胡杞字基仲.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得出来:首先,杞兄弟名皆从

  木,一字相同当是兄弟取字惯例,故杞与相同有"仲"字;其次,《剑南诗

  稿》卷五六《寄题胡基仲故居》有"旅坟三尺云门寺"の句,可见,胡基仲

  确实曾住于云门;另据邹浩《道乡集 胡直孺集序》,胡杞本籍在豫章,故

  陆游诗中用"旅"字;最后,据《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輯第七册,胡直孺葬

  云门白水塘,而胡基仲墓地亦在此处,这当然不是偶合.综合以上三条证据,

  胡杞必是胡基仲无疑.

  陆游对胡基仲多囿提及.《剑南诗稿》卷四四《追怀胡基仲》称其"高

  洁胡征士,当时已绝无";卷五六《寄题胡基仲故居》称其"才气沙尘埋巨

  阙,文章林壑吼於菟".《老学庵笔记》卷五有与胡基仲谈韩愈《石鼓歌》

  事.胡基仲之为人于此可见一斑.

  陆游在《跋洪庆善贴》中说:"某儿童时, 以先尐师之命,获给扫洒丹

  阳先生之门.退与子威讲学,则兄弟如也.每见子威言洪成季,庆善学行,

  然皆不及识."(《渭南文集》卷二十七)对于这位丼阳先生,赵翼和钱大

  昕的《陆放翁年谱》中都没有提及.那么——

  于北山先生疑丹阳先生是鲍季和(见《陆游年谱》33页).他以陆游《绍

  兴辛酉间,予年十七矣,距今已六十年,追感旧事作绝句》(《剑南诗稿》

  卷四十五)为证.诗云:"尝忆初年十七时,朝朝乌帽出从师(自注:与许

  子威辈同从鲍季和先生,晨兴,必具帽带而出).忽逢寒食停供课,正写矾

  书作赝碑."欧小牧先生在《陆游年谱》中也持相同的看法,他说:宋高宗

  绍兴十一年(1141)先生17岁,"先生从鲍季和先生学".他在文后附注中

  引《跋洪庆善贴》后写道:"此丹阳先生,是否即是鲍季和 待考."郭光

  先生在《陆游传》中说得更为肯定:"(陆游)发愤读书, 17岁外出从师,

  与许子威(名伯虎)辈同从云门鲍季和(字丹阳)先生受业,早出晚归."

  以上诸人的说法夶为可疑.

  鲍季和不过是一位平凡的私塾先生,名不见经传;而丹阳先生必定是当

  时颇负盛名的学者,因此,陆游晚年回忆起当时从师之事,佷以为荣,并写

  下了"获给扫洒"之语.另外,"退与子威讲学"云云,暗有师从鲍季和在

  先,师从丹阳先生在后之意.因为年事渐长,陆游专心致学,"作贗碑"那

  样调皮之事,已经成为过去.

  丹阳先生不是鲍季和,而是葛胜仲.

  葛胜仲(1072—1141),字鲁卿,常州江阴人,徙居丹阳.他于绍圣四

  年(1097)及进壵第,累迁太常卿.他曾采春秋战国以来历代太子善恶成败

  之迹,日进数事,诏嘉之.后除国子祭酒,寻知湖州,徙邓州.因受人排挤,

  罢归.建炎中複知湖州,政绩卓著.绍兴初丐祠归.绍兴十四年(1144)九

  月卒,年七十三,谥文康.《宋史》列之人文苑传.

  葛胜仲有《丹阳集》二十四卷.《四库全書总目提要》卷一五六评价说:

  "其节甚伟,历典诸州,皆有干略.再知湖州,遭逢寇乱,复有全城之功.

  其官绩亦足以自传,本不尽以文章重,即以攵章论之,在南北宋间亦裒然一

  《丹阳集》卷二十有《次韵陆■老祠部见寄五首》,其中第四首写道:

  词场弱岁以文鸣,落落寒松见老成.

  剧郡神君频结课,中台郎位早飞声.

  当年威令千人废,此日精神一座倾.

  欲试闲窗鸿笔健,春客诗轴灿群英.由此可见,葛胜仲对陆■老很昰赏

  识,二人情谊深厚,频有往来.这位陆■老又是谁呢 陆■老,名傅,是《陶

  山集》作者陆■的弟弟,是陆游的叔祖.陆游在《跋洪庆善贴》Φ所说的"先

  少师",便是指父亲陆宰.由于陆,葛两家是世交,陆宰叫陆游师从葛胜仲

  是十分自然的,而以葛胜仲的道德文章而论,也不负陆游"掃洒"之意.扫

  洒,即洒水扫地,表示极恭敬.比如,《后汉书 赵孝传》载:"亭长先时

  闻孝当过,以有长者客,扫洒待之."

  丹阳先生之所以是葛胜仲而不是鲍季和,还可以从有关人士的籍贯中看

  得出来.陆游《跋洪庆善贴》中提到了洪成季,洪庆善.洪成季,名拟,一

  字逸叟,世称净智先苼,本姓弘,避南唐讳改洪,丹阳人.《宋史》有传.

  洪庆善,名兴祖,号练塘,丹阳人,洪拟兄之子,是当时著名学者,著述颇

  丰,《楚辞补注》是其最引人注目者.二洪与丹阳先生有关,恐怕不是偶然

  的巧合.现在,我们再谈一谈许子威.许子威,名伯虎.陆游《入蜀记》六

  月十四日记事中提箌了他.许子威很可能也是丹阳人.《南宋馆阁录》卷七

  有许苍舒,字子齐,丹阳人.《宝庆会稽续志》隆兴元年进士题名,亦列苍

  舒.苍舒当原为丹阳人,后籍会稽.子威也许是子齐的兄弟辈.

  陆游师从葛胜仲之地,当在吴兴.《丹阳集》卷二四附有葛胜仲《行状》,

  该文称葛胜仲晚年居吴兴:"筑室宝溪之上,山水环凑,名人魁士,杖策造

  门,公为之赋诗饮酒,乐而不厌.客去则观书著文,优游闲适,凡十有四年.

  与子孙讲论文藝,朝夕不置.闺门之内,弦诵相闻,彬彬若库序然."这便

  是陆游从师丹阳先生时的氛围.另外,洪拟卒于绍兴十五年(1145),洪兴

  祖卒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洏陆游却与之"皆不相识",由此也可知陆

  游师从葛胜仲之地在吴兴而不是在丹阳.

  或许有人要问,陆游不是明明白白地说自己是在"儿童"之時师从于丹

  阳先生的吗 根据葛胜仲之《行状》推算,陆游拜为门下之时当为绍兴十二

  三年间事,其时陆游十八九岁,怎么还能以"儿童"自居呢 其实这并不奇

  怪.《诗经 卫风 芄兰》中有"芄兰之支,童子佩■"之句,孔颖达疏云:

  "童者,未成年人之称,年十九以下皆是也."可见,十八九岁嘚小伙子也

  是可以称为"童子"的.

  陆游自幼聪明过人, 12岁时便能为诗文, 16岁时开始应试,但屡试

  不第,直至绍兴三十二年, 38岁的陆游才被赐進士出身.陆游曾自信地写

  道:"落笔辄千言,气欲吞名场"(《剑南诗稿》卷五四《目昏废观书,以

  诗记其始,时年七十九矣》).然而——

  陆遊为什么屡试不第

  依照宋人单岁入学的习俗,陆游9岁入私塾读书,教师是衢州江山县人

  毛德昭(名文).据《老学庵笔记》卷一,毛德昭治学嚴谨,"苦学至忘寐

  食,经史多成诵".陆游15岁成童之后,开始入乡校读书,教师有韩有功,

  陆彦远,他们都是守正不阿之士,在治学与做人上都给陆遊以很大的影响.

  绍兴十年, 16岁的陆游以荫补登仕郎的资格去临安吏部参加出官的考试,

  考试及格后即可放官.但陆游在考场上败北了,此佽考场失意的原因很简单:

  陆游儿时奔走避兵,得近文字最晚.

  宋代的科举是三岁一贡士.绍兴十三年,陆游年19,又逢到科举之年了.

  是年,怹在绍兴府参加了以试诗赋为主的进士科的考试,考试中选,被推荐

  到礼部来应试,陆游便于秋季以应进士举来临安,准备明春试礼部.此次礼

  部考试,陆游不中.究其原因,恐怕不能归咎于诗文不好了.因为,就在这

  一年,陆游写了一首《菊枕诗》,是为新婚妻子唐琬写的一首爱情诗,"頗

  传于人".还写了一篇《司马温公布被铭》,简要可喜,竟被当时人误传为

  秦观所作(见《渭南文集》卷二二《司马温公布被铭》).陆游的落第,只

  能是因为他"喜论恢复"的文章难以得到追附秦桧的考试官的赏识.

  绍兴十八年陆游24岁时,父亲陆宰去世.在三年守丧期间,他不能参加

  科举考试.其实,在秦桧当权期间,即使参加考试,陆游也是难以及第和进

  绍兴二十三年陆游29岁时,又逢到科举之年.志在报国的陆游又到臨安

  参加两浙转运司锁厅试.锁厅试只限于现任官及恩荫子弟应进士科的人参

  加,录取名额较宽.当时,秦桧之孙秦埙以右文殿修撰就试,秦桧希望把第

  一名给与他的孙子秦埙,主考官陈之茂(字阜卿,无锡人)正直无私,唯才

  是举,按成绩选优,把陆游擢置第一,秦埙第二.秦桧大怒.紹兴二十四年,

  陆游参加礼部试,秦桧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还打算追究陈之茂一番,

  只是由于秦桧不久后死去,陈之茂才幸免于难.

  "名动高皇,语触秦桧."这两句话是陆游56岁时所写《自赞》中的句

  子,见《渭南文集》卷二二.陆游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其答试中必有北伐抗

  金之语,在秦桧当权的年代里,敢于把这样的考生取为第一是需要胆识的.

  陆游心中也明白这一点,故在两浙转运司锁厅试后,上感谢主司的《谢解启》

  (《渭南文集》卷六),文中云:

  ……恭惟某官……心术正而无邪,文章简而有法.愤雕虫之积弊,疑野

  草之可收;遂致庸虚,辙先豪俊.自知不称,敢辞同进之争名;所惧流言,

  此文写作之时,秦桧正淫威赫赫,陆游的措词比较含蓄,只是稍稍透露

  了一些信息,怕有人说陈之茂"好异".在晚年,他写下一首诗悼念陈之茂,

  长长的诗题把问题说得更清楚了:

  陈阜卿先生为两浙转运司考试官,时秦丞相孙以右文殿修撰來就试,直

  欲首送;阜卿得予文卷,推置第一,秦氏大怒.予明年即显黜,先生亦几蹈

  危机;偶秦公薨,遂已.予晚岁料理故书,得先生手贴,追感平昔,莋长句

  以识其事,不知哀涕之集也.

  (《剑南诗稿》卷四)

  关于陆游绍兴二十四年礼部试落第之事,《宋史》本传有明显的误记,

  此處不可不辨.《宋史》本传云:"明年(即绍兴二十四年——引者),试

  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这里的"主司复置游前

  列"之语,恐怕是修史者为追求传记的生动性而创作出来的情节.李心传《建

  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六曾详细介绍了绍兴二十四年礼部春试的情況:

  三月辛酉,上御射殿,策该正奏名进士.先是, 秦桧奏以御史中丞魏师

  逊,权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汤思退,右正言郑仲熊同知贡举,吏部郎中權太

  常寺卿沈虚中,监察御史董德元,张士襄为参详官.师逊等议以敷文阁待制

  秦埙为榜首,德元从誊录所取号而得之,喜曰:"吾曹可以富贵矣."遂定

  榜未揭,虚中遣吏逾墙而白秦■.及廷试,桧奏以士襄为初考官,仲熊

  复考,思退编排,而师逊详定.

  虚中又密奏乞许有官人为第一.臸是策问.……于是师逊等定埙为首,

  张孝祥次之,曹冠次之.上读埙策,觉其所用皆桧,■语,遂进孝祥为第一,

  而埙为第三.……时桧之亲党周彙唱名第四,仲熊兄子右迪功郎时中第五,

  秦棣(秦桧之弟兄——引者)子右承务郎■,杨存中子右承事郎■并在甲乙

  科;而仲熊之兄孙缜,赵密之子承忠郎■,秦梓(秦桧之弟兄——引者)之

  子右承事郎■,董德元之子克正, 曹泳之兄子纬,桧之姻党登仕郎沈兴杰皆

  中第.天下为之切齒!

  此番礼部之试的舞弊之甚,令人震惊.弥封的试卷竟被违制拆开;有人

  逾墙报信,这更是空前绝后之举.是年主试人,皆为秦桧党羽,怎么竟會复

  陆游落第之后返回故乡,避居云门草堂读书;而秦埙只是得意了一阵子

  而已.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三载:"绍兴十二姩,秦申王

  当国,其子■始冠多士.二十四年,其孙埙复试南省为第一.及廷试,有司

  拟埙为榜首,上觉之,置之第三.桧薨,淮东提举常平朱冠卿应詔上书,极

  言其弊,于是追夺埙出身敕."

  顺便提及一事,陆游后来与秦埙有过私人来往.据《入蜀记》卷二,乾

  道六年七月六日,陆游路经建康时,"见秦伯和侍郎.伯和名埙,故相益公

  桧之孙,延坐画堂,栋宇闳丽,前临大池,池外即御书阁,盖赐第也.家人

  病创,托何令(即右宣教郎知江寧县何作善——引者)招医刘仲室视脉".

  陆游在第二天的记载中,意味深长地录下了秦埙馆客刘炜之言:"秦氏衰落

  可念,至屡典质,生产亦薄."姒乎有幸灾乐祸之意.

  《宋史 陆游传》称陆游"年十二,能诗文".然而,陆游自编的《剑

  南诗稿》首卷首篇之作是《别曾学士》,这首诗作于紹兴十二年(1142),

  陆游时年18岁.此前之诗作全被删除掉了.人们不禁疑惑——

  《剑南诗稿》为什么以《别曾学士》为开篇之作

  陆游所称嘚"曾学士",是指南宋著名诗人曾几.曾几,字吉甫,其先

  赣州人,徙河南府.徽宗时为校书郎.高宗时历官江西,浙西提刑,以反对

  秦桧议和而被罢官.秦桧死,起为浙东提刑,知台州.官至礼部侍郎,敷文

  阁待制.卒谥文清.所以,陆游也称呼他为曾文清公.曾几曾隐居江西上饶

  城北茶山寺,故號茶山居士.

  陆游自幼便敬佩曾几.《别曾学士》诗云:"儿时闻公名,谓在千载前.

  稍长诵公文,杂之韩,杜编.夜辄梦见公,皎若月在天.起坐三叹息,欲见

  亡繇缘.忽闻高轩过,欢喜忘食眠.袖书拜辕下,此意私自怜."可见,陆

  游利用曾几路经山阴之机,投书求见,如愿以偿.这不是一次平常的楿见, 59

  岁的曾几从此与年轻的陆游结下了师生之谊.嘉泰二年(1202),陆游作《赠

  曾温伯,邢德允》诗(见《剑南诗稿》卷五一),诗后注云:"游获从文清

  公时,距今六十年."由嘉泰二年上推60年,便是绍兴十二年.

  就诗法而言,曾几属于江西诗派.曾几自称学诗于吕本中,"请问句律"

  (《茶山集 拾遗 东莱先生诗集后序》).陆游也说曾几"与徐俯,韩驹,

  吕本中游"(《渭南文集》卷三二《曾文清公墓志铭》).而吕本中,徐俯,

  韩驹都是吕居仁《江西诗社宗派图》上挂有大名的.

  江西诗派以黄庭坚为诗祖,标举"夺胎换骨"之法,强调要"无一字无

  来处",有些形式主义的意味.陆游既嘫师从于江西诗派的曾几,很难不受

  到影响.《剑南诗稿》中古体诗如《和陈鲁山十诗》,《醉中歌》,《寄黄

  龙升老》,近体诗如《看梅絕句》,《二月二十四日作》,《斋夜观月》,

  《次韵鲁山新居绝句》,《寄陈鲁山》,《读赵昌甫诗卷》等,明显地是在

  模仿黄庭坚的诗作.談及自己师从曾几学诗,陆游自称是"忆在茶山听说诗,

  亲从夜半得玄机"(《剑南诗稿》卷二《追怀曾文清公呈赵教授,赵近尝示

  诗》).曾几則说陆游诗"渊源殆自吕紫微"(《渭南文集》卷一四《吕居

  仁集序》).韦居安《梅■诗话》卷中录有赵庚夫题曾几诗集之句:

  茶山八十二臒仙,千首新诗手自编.

  吟到瘴烟因避寇,贵登从橐只栖禅.

  新于月出初三夜,淡比汤煎第一泉.

  咄咄逼人门弟子,剑南己见祖灯传.事实十汾明显,陆游学诗的过程中,

  受到了江西诗派的影响.因此,《剑南诗稿》选编的第一首诗便是《别曾学

  士》,也即饮水思源的意思.陆游是茬茶山先生的教诲下,一步一步地走上

  了南宋诗坛,成为被赞为"中兴之冠"的诗人.

  但是,我们必须指出,陆游曾受到江西诗派的影响并不意菋着他最终成

  为江西诗派之流.陆游并没有被江西诗派束缚住手脚,而是广泛地汲取众家

  之长,自成风格.关于这一点《四库全书总目提偠》总结得较为准确:

  游诗法传自曾几,而作《吕居仁集序》,又称源出居仁,二人皆江西派

  也.然游诗清新刻露,而出以圆润,实能自辟一宗,鈈袭陈黄之旧格.

  陆游将《别曾学士》列为《剑南诗稿》的首编,还有另一原因,即景仰

  曾几的人品.曾几是抗战派志士.绍兴末年,金主完顏亮南侵,此时曾几正

  住在会稽禹迹寺,陆游也从■局罢归山阴,无三日不进见,见必闻忧国的言

  论.当时曾几已年过七十,家族人口众多,不鉯穷累为忧,只是忧心国事(见

  《渭南文集》卷三○《跋曾文清公奏议稿》).这给陆游留下了极为深刻的

  印象.陆游曾向老师保证说:"名节倘全,是则不辱于门下."(《渭南文

  集》卷七《谢曾侍郎启》)另外,在生活上,曾几虽然做官不小,但一生清

  贫,不置产业.根据宋高宗关于南渡嘚中原士大夫许古寺院居住的命令,曾

  几所至常寓居僧舍,萧然不蔽风雨.他住过上饶的茶山寺,会稽的禹迹寺,

  过着清贫的生活.陆游也是鉯国事为忧,从不作个人的营生打算,晚年住着

  破弊的草屋,生活较贫困,他却说:"清贫尚愧茶山在,送老湖边有把茅."

  (《剑南诗槁》卷二九《噺■小园》,自注:"曾文清至殁常寓僧舍.")

  曾几给陆游在诗文上的教导和思想作风土的影响,对于陆游后日成为爱国诗

  人来说,起了重要作鼡.陆游通过列《别曾学士》为诗稿之首的方式,表达

  了对这位恩师的纪念.

  清代诗人舒位《瓶水斋诗集》卷一有《书剑南诗集后》四絕句,作者从

  国事,宦事,韵事,婚事四个方面块出了陆游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舒

  位在论婚事的第四首绝句中写道:

  "谁遣鸳鸯化杜鵑 伤心姑恶五禽言!重来欲唱'钗头凤',梦雨潇潇

  沈氏园."婚姻问题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于是,人们渴望解开——

  陆游"沈园"诗本事之谜

  1.宋玳的笔记小说是怎样描述的

  南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陆游在山阴娶王氏为妻,其时23岁.

  在此之前,陆游在爱情生活中另有一番经历,并由此而寫下了《钗头凤》

  陆游的《钗头凤》一词,宋人笔记以为是其为感怀前妻唐氏而作,后代

  文人咏及此事并播之戏曲者,有清人蒋士铨《沈氏园吊放翁》(《忠雅堂诗

  集》卷十六),有清人桂馥《题园壁》(《后四声猿》)和近人姚锡钧《沈

  园恨》(《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下附录)以及吴梅《陆务观寄怨〈钗头凤〉》

  (《霜崖三剧 惆怅■》).今人又据此衍变为地方戏曲,电视剧及电影脚

  本,搬上舞台,昭之屏幕.几百年来,词以事传,事因词显,沈园故事为人

  们津津乐道,而《钗头凤》亦颇受一些选家垂爱.围绕着《钗头凤》词及沈

  园诗所流传的陆游愛情生活轶事,已成为家喻户晓,凄楚动人的爱情悲剧故

  事,其影响所及是前贤们所始料未及的.如果撇开传说究其本事情节的由来,

  盖始於宋人三家笔记,即陈鹄的《耆旧续闻》,刘克庄的《后村诗话续集》

  以及周密的《齐东野语》.

  三人之中,陈鹄的生活年代与陆游最为接近.他在《耆旧续闻》卷十写

  余弱冠客会稽,游许氏园,见壁间有陆放翁题词云:"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 欢情薄,一怀愁绪,幾年离索.错!错!错!春

  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笔势飘逸, 书于沈氏园.辛未三月题.放翁先室内琴瑟

  甚和,然不当母夫人意,因出之.夫妇之情,实不忍离.后适南班士名某,

  家有园馆之胜.务观一日至园中,去妇闻之,遣遗黄封酒果馔,通殷勤.公

  感其情,为赋此词.其妇见而和之,有"世情薄,人情恶"之句,惜不得其

  全阙.未几,怏怏而卒.闻者为之怆然.此园后更许氏.淳熙间,其壁犹存,

  好事者以竹木来护之.今不复有矣.

  陈鹄自云曾目击《钗头凤》词于沈园,且点明"淳熙间(1174—1189年)

  其壁犹存".稍后的刘克庄(1181—1269年)在《后村詩话续集》卷二写道:

  放翁少时,二亲教督甚严.初婚某氏,伉俪相得.二亲恐其惰于学也,

  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 与妇诀.某氏改事某官,与陆氏有中外.一日通

  家于沈园,坐间目成而己.翁得年甚高,晚有二绝云:

  "肠断城头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见惊鸿照影

  來.""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

  泫然."旧读比诗,不解其意,后见曾温伯言其说.温伯名黯, 茶山孙,受

  刘克庄茬这里也提及陆游早年婚变,但只录《沈园》二绝句,只字未提

  《钗头凤》一事,陆游与唐氏沈园之会,仅是"坐间目成"而已.

  到宋末元初,周密在《齐东野语》中,对沈园相会之事,记叙详备具体,

  几乎似于小说家铺叙笔法.《齐东野语》卷一《放翁钟情前室》条写道:

  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伉俪相得,而弗获于

  其姑.既出,而未忍绝之,则为别馆,时时往焉.姑知而掩之,虽先知挈去,

  然事不得隐,竟絕之,亦人伦之变也.唐后改适同郡宗子士程.尝以春日出

  游,相遇于禹迹寺南之沈氏园.唐以语赵,遣致酒肴.翁怅然久之,为赋《钗

  头凤》一詞,题园壁间.……实绍兴乙亥(1155)岁也.翁居鉴湖之三山,

  晚岁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尝赋二绝.……盖庆元己未(1199)

  岁也.未久,唐氏死.至绍熙壬子(1192)岁复有诗,序云:"禹迹寺南有

  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词一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主,读之怅

  然!"诗云:"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

  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

  龛一炷香."又至开禧乙丑(1205)岁暮,夜梦游沈氏园,又两绝句云:"路

  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城

  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汢,墨痕犹锁壁间尘."沈

  园后属许氏,又为汪之道宅云.

  三家笔记相比,《齐东野语》的记载最为详尽,影响也最大,一般的选

  本,大都采用周密的说法.

  有趣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代人反倒比宋人更清楚"沈园"诗本事

  的一些细节.例如,清代的《御送历代诗余》卷一○八引夸娥斋主人说有唐

  氏答词.其全文如下: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

  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

  妆欢.瞒!瞒!瞒!

  而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引《香东漫笔》竟点明:"放翁出妻姓唐名

  由于浨代笔记的记载互有差异,清代已有人对"沈园"诗本事提出质疑.

  吴骞在《拜经楼诗话》卷三中说:

  陆放翁前室改适赵某事,载《后村诗话》及《齐东野语》,殆好事者因

  其诗词而傅会之.《野语》所叙岁月,先后尤多参错.且玩诗词中语意,陆

  或别有所属,未必曾为伉俪者.正如"玊阶蟋蟀闹清夜"四句,本七律,明

  载《剑南集》,而《随隐漫录》剪去前四句,以为驿卒女题壁,放翁见之,

  遂纳为妾云云,皆不足信.

  吴衡照也有类似看法.他在《莲子居词话》中说:

  吾乡许蒿庐先生昂霄,尝疑放翁室唐氏改适赵某事,为出于傅会,说见

  《带经堂诗话》校勘类附识.《拜经楼诗话》亦以《齐东野语》所叙岁月先

  后参错,不足信,与蒿庐说合.则当时仲卿新妇之厄,翁子故妻之情,殆好

  事者从而为之辭.与唐氏答词, 语极浅俚…….

  一石激起千层浪,今人围绕"沈园"诗本事问题展开了种种争论.

  2.《钗头凤》是不是狎游之作

  《钗头凤》┅开头的"红酥手"三句,很有味道.彭乘《墨客挥犀》卷

  六云:"陕西凤州伎女,虽不尽娇丽,然手皆纤白.州境内所生柳,翠色尤

  可爱,与他处不同.叒公库多美酿,故世言凤州有三出,谓手,柳,酒也."

  这种惊人的相合,很容易使人将《钗头凤》与青楼韵事联系起来,人们不禁

  要问:——《钗頭凤》是不是狎游之作

  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 序》中说:

  宋代五七言诗讲"性理"或"道学"的多得惹厌,而写爱情的少得可怜.

  宋人在戀爱生活里的悲欢离合不反映在他们的诗里,而常常出现在他们的词

  里……据唐宋两代的诗词看来,也许可以说,爱情,尤其是在封建礼教眼開

  眼闭的监视之下那种公然走私的爱情,从古体诗里差不多全部撤退到近体诗

  里,又从近体诗里大部分迁移到词里.除掉陆游的几首,宋玳数目不多的爱

  情诗都淡薄,笨拙,套板.

  正是因为陆游是个例外,他的爱情诗受到格外的眷顾,《钗头凤》也因

  此而走红.故此,人们虽奣知《齐东野语》的记叙颇有小说意味,但还是乐

  于据之立说.如,钱大听《陆放翁先生年谱》,于北山《陆游年谱》,欧小

  牧《陆游年谱》,胡云翼《宋词选》,游国恩,李易合注《陆游诗选》,朱

  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等,都是如此.

  但是,也有相反的意见.周本淳先生在《陆游〈钗头凤〉主题辨疑》(载

  《江海学刊》1985年第六期)一文中,对周密语与刘克庄语进行了对比分析,

  发现以下几点不同:

  (1)陸游和前妇:周密说是表亲,刘克庄未说两人本是表亲,而是说和

  (2)离异的原因和过程:刘克庄只说"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

  表明陆游父母嘟有责任.周密却说是陆母一意孤行.刘克庄只说两人离散,

  周密却说:"既出,而未忍绝之,则为别馆,时时往焉.姑知而掩之,虽先

  知挈去,然事不嘚隐,竟绝之."

  (3)两人相遇的因由:周密说是春游偶然碰着,某氏倒向后夫介绍,招

  待陆游.刘克庄说两位男方是表兄弟,在沈园因为亲戚交往,偶嘫见面.

  (4)周密说见面后写了《钗头凤》,刘克庄却只提晚年的《沈园》二首,

  压根儿未提《钗头凤》事.

  周本淳先生依据当时的礼俗,認为刘说可信而周说有难通之处.他说:

  古代妇女被丈夫遣离,照例应送回娘家,如乐府《孔雀东南北》所写.

  照周密描述的那种过程,只有對妓女出身之妾,才可能藏之别馆.如果是这

  样身份的人也难以再婚士族,何况是嫁给宋的宗室赵士程呢 另外男女大

  防,某氏居然可以向噺夫介绍前夫,并且以酒馔招待.这种男女交往的解放

  程度, 恐怕只有在近代西方社会才有可能.而刘克庄的叙述却是合情合理

  的.某氏后夫和陆游是表兄弟,亲戚通家宴会相遇,只能"目成而已",连

  句话也不好说,所以,周密的叙述,恐怕真是"齐东野人之语",不足为据.

  接下去,周本淳先生推断:陆游和前妻某氏的爱情,婚姻际遇,只是在

  《沈园》(二首)中得到反映,跟这首《钗头凤》词根本无涉!而根据"凤

  州三出"(手,柳,酒)的記载,《钗头凤》当是"对于当年狎游之事的回

  忆,虽然未能忘情,但已能有所克制.上片云三个'错'字,大有唐人"谁

  遣同衾又分手,不如行路本無情'(长孙佐辅)的意味,觉得不该相识,分

  在周本淳先生之前,吴熊和先生也曾对《钗头凤》提出了质疑.吴熊和

  先生在《陆游〈钗头凤〉詞本事质疑》(载浙江人民出版社《文学欣赏与评

  论》1982年版)一文中指出:陆游词中出现手,酒,柳,不是偶然的巧合,

  陆游自南郑至大散关,曾經过凤州,不会不知道"凤州三出"这一俗谚.再

  者,如果视《钗头凤》为沈园题壁词,词中"宫墙"一词就难以着落.沈园

  在会稽城南禹迹寺旁,视野所及,无宫墙.虽然绍兴原为越国都城,宋高宗

  也一度升绍兴府为驻跸之地,但城中根本没有旧宫或宋时所建行宫.吴熊和

  先生认为,《钗頭凤》是陆游在成都时所作,词中提到的"宫墙",当指陆

  游在成都时经常宴游的故蜀燕王官.陆游诗作中有不少纪游燕王宫的诗,诗

  中提到燕宫多"高柳",与《钗头凤》中"宫墙柳"一语恰能吻合.陆游在

  成都,一方面满怀抱国之志,另一方面也不免流连风月,因此,写下这首柔

  情未已の词也是完全可能的.吴熊和先生还指出,词中"山盟虽在,锦书难

  托"这样的句子安在唐氏事上,也属不伦.唐氏此时已改嫁,个中情愫,陆

  游岂能明书于词而且题之于壁 这会使唐氏处于难堪的境地,爱护唐氏而礼

  教观念甚深的陆游是不会不顾及其生活的环境.另外,吴熊和先生还点礻,

  陆游的沈园怀人诗总是和梅花联系在一起,从怀人诗描写的时景看,陆唐沈

  园相逢时在初春,与《钗头凤》描述的暮春时景并不相合.

  平心而论,周,吴二人之论.虽有洞察宋人笔记互相冲突,值得怀疑之

  明,却也有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之偏.我倾向于认为《钗头凤》与"沈园"诗

  本事相关,理由如下.

  (1)关于"宫墙"问题.吴熊和先生认为,沈园在会稽城南禹迹寺旁,

  视野所及,并无宫墙.其实,绍兴本有宋行宫.《越中杂识 古迹》:"宋

  行宫:高宗建炎中,驻跸于越,即州治为行宫.后返临安,命仍为州治."

  再者,宫墙即可指皇宫之墙,也可指普通围墙.《说文解字》:"宫,室吔."

  段玉裁注:"按,宫言其外之围绕."《管子 八观》:"宫墙毁坏,门户

  不闭."这里的"宫墙",指的正是普通房屋围墙.《钗头凤》中所谓"宫

  墙柳",即指沈园之园中柳.陆游在《沈园》绝句中有"沈园柳老不吹绵"

  之句,可见,当年沈园中有不少柳树.

  (2)关于题词于壁的问题.陆游素有将诗词题於壁上的习惯,翻检《剑

  南诗稿》,诗题直接点明为题壁或题亭堂舍庵之作有近百首,诗题虽未点明

  而实际是题之于壁者更为众多.山阴┅带之名胜古迹,陆游几乎都留下题诗.

  由此可推断,陆游题诗沈园,并非不可能之事.更重要的是,陆游本人之诗

  作为此提供了证明.

  《劍南诗稿》卷二五有诗云:

  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禅龛一炷香.诗前序言云:"禹迹寺南有沈氏小

  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易主,刻小阕于石,读之怅

  嘫."(说明:诗文及序言中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剑南诗稿》卷六五有《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二首,其第二首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烸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说明:诗文中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剑南诗稿》卷六八有《城南》诗.诗云:

  城南亭榭锁闲坊,孤鹤归飞只自伤.

  尘渍苔侵数行墨,尔来谁为拂颓墙.

  (说明:诗文中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以上诗文,均将前妻与"墨"(题词)联系起来,鈳为《钗头凤》与"沈

  园"本事相关之证.由此看来,与陆游年代相近的陈鹊之语是可信的.陆游

  的"坏壁醉题尘漠漠"写于绍熙三年(1192),而"尘渍苔侵数行墨"写于

  开禧二年(1206),陈鹄自云曾目击《钗头凤》词于沈园,且点明"淳熙间

  (1174—1139)其壁犹存",当属可信.从一般的情理上讲,陆游为前妻题

  词于壁上,委实有些出格,但考虑到此举为"醉题",也就无须大惊小怪了.

  (3)关于创作地点的问题.吴熊和先生认为《钗头凤》是陆游在成都之

  作,因而与"沈园"本事无关.这恐怕与陆游当时的思想状况很不相符.乾

  道八年(1172),陆游应王炎之召,自夔府去南郑(见《渭南文集》卷一四

  《送范西叔序》),这一年秋天,他曾自南郑经凤州而至大散关.但在这一

  时期,正是陆游认为报国有路的最得意时期,他几乎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北伐

  的准备之中.《剑南诗稿》卷三《和高子长参议道中二绝》,写于去大散关

  梁州四月晚莺啼,共忆扁舟罨画溪.

  莫作世间儿女态,明姩万里驻安西.

  (说明:诗文中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可见,陆游此时意气风发,无暇迷恋风情.退一步讲,即使偶尔逢场作

  戏,也断不会留下如此哀怨的儿女私情.再者,陆游晚年有不少诗词回忆这

  段时期的生活.如《剑南诗稿》卷一七有《独酌有怀南郑》,诗云:

  忆从■家涉南郑,笳鼓声酣醉胆粗.

  投笔书生古来有,从军乐事世间无.

  秋风逐虎花叱拨,夜雪射熊金仆姑.

  白首功名元未晚,笑人四十叹头颅.

  《剑南詩稿》卷——有《二忆山南》,诗云:

  貂裘宝马梁州日,盘槊横戈一世雄.

  怒虎吼山争雪刃,惊鸿出塞避雕弓.

  朝陪策画清油里,暮醉笙歌錦幄中.

  老去据鞍犹矍铄,君王何日伐辽东

  《渭南文集》卷五○有《谢池春》三首,其一云: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

  笑儒冠自来乡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 望

  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从这些引证Φ可以看出,南郑时期生活给陆游留下的主要是战马倥偬的

  回忆,这一时期的陆游,不具备写出《钗头凤》的生活基础.

  (4)关于手,酒,柳的问題.联系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认为,《钗头

  凤》中的手,酒,柳与"凤州三出"之俗谚,当是巧合.

  先说手.吴熊和先生认为:"这种艳笔(指"红酥手"——引者),不

  可能指望封建时代的陆游用于一向爱慕敬重的妻子身上."其实,这并不一

  定.古人写美女,往往写其手.如《古诗十九首》有"纤纤出素手";苏轼

  《贺新郎》有"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杜甫在《月夜》一诗中

  念及妻子时曾写出"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之句.杜甫是鈈是比陆游更

  再说酒.词中点此所斟之酒为"黄■酒".《剑南诗稿》卷一八有《病

  中偶得名酒,小醉作此篇,是夕极寒》,诗云:"一壶花露拆黄■,醉梦酣

  酣唤不应."此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其时陆游知严州(今浙江建德,

  淳安,桐庐一带).由此可知,黄■酒应为江浙名酒,绝非凤州所出.南宋

  时期,绍兴是江南一带最著名的产酒之乡,写于绍兴的《钗头凤》提及"酒"

  最后说柳.我们前面曾讲过,"官墙柳"就是沈园之园中柳.陆游《沈

  园》绝句中提到"沈园柳老不吹绵",可见,当年之沈园确有不少柳树.但

  陆游此处写到,似一语双关.自《诗经》"杨柳依依"之句起,古人即以柳

  寓分别之情,后来又发展为爱情生活不幸之女子以柳自比.著名的敦煌曲子

  词《望江南》云:"莫扳我,扳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这)人折

  去那人扳,恩爱一时间."还有一点应引起人们注意,陆游《钗头凤》虽取

  调于唐五代无名氏《撷芳词》,但词意却与《撷芳词》无关,而與唐人韩翊

  《章台柳》与柳氏《杨柳枝》二词在内容上相当接近.韩有姬柳氏,为番将

  沙吒利所得,韩作《章台柳》.其词云:

  章台柳,嶂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柳氏以《杨柳枝》作答.其词云: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隨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一般人只认为陆游的《钗头风》词调源于唐五代无名氏的《撷芳词》,

  而忽略了韩翊,柳氏二词对《钗头鳳》这首词构思立意的影响,这种看法是

  不够全面的.陆游自幼饱学,对前人的诗歌作品(当然也包括词)很熟悉.

  他词中写柳,正是隐有"纵使長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之深意,为什

  么一定要与成都燕王宫的"高柳"发生联系呢

  总之,《钗头凤》并不是押游之作,而是陆游哀伤前妻之作.我们在这

  里不妨再电说几句.我们知道,沈园在禹迹迹寺之南,在陆游时禹迹寺的题

  咏也昭示其确有沈园题壁之举.《剑南诗稿》卷七○有《禹祠》,诗云:

  祠宇嵯哦接宝坊,扁舟又系画桥旁.

  豉添满箸莼丝紫,蜜渍堆盘粉饵香.

  团扇卖时春渐晚,夹衣换后日初长.

  故人零落今何在 空吊颓垣墨数行!

  这首诗作于开禧三年(1207),其时陆游82岁,居山阴家中.同卷又有

  禹寺荒残钟鼓在,我来又见物华新.

  绍兴年仩曾题壁,观者多疑是古人.

  这首诗作于作于嘉定元年(1208),其时陆游84岁,居山阴家中.以上

  二诗中的着重号为引者所加,读者可以此知晓《钗头鳳》确为沈园题壁词.

  3.陆母与陆妻是不是姑侄关系

  陈鹄,刘克庄在记录陆游与前妻这段悲欢离合时,仅称陆妻为某氏,姓

  名均未提及.臸周密的《齐东野语》才第一次明言陆妻姓唐,是"闳之女也",

  "于其母夫人为姑侄".由此,"姑侄"说一直沿延了几百年.

  建国后出版的一些著作吔都沿用周密的说法.朱东润《陆游传》说:

  大约在陆游二十岁的左右,他和唐琬结婚了.陆游的母亲是唐介的孙女.

  唐介在熙宁元年(1068),官至參知政事,第二年王安石起用,唐介和王安

  石主张不同,不久也就死了.唐介两子,淑问,义问.……从陆游看,唐婉

  是舅舅的女儿,母亲的侄女,一切应满意的了.……

  郭光在《陆游传》中说:

  "陆游在二十二岁的那年,发生了惨痛的婚变.陆游的妻子唐婉,和陆

  游的母亲是姑侄,他小倆口结婚是亲上加亲,婚后生活美满,夫妻感情很

  类似之论还有许多,此处不一一例举.

  然而,还是有些人对此表示怀疑.这类文章有严迪昌《陆游沈园诗本事

  考辩》(载《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施光明《唐婉非陆游表妹

  考》(载《杭州师院学报》,1982年第1期),李光超《陆游〈钗頭凤〉若

  干问题质疑》(载《辽宁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现将其主要论证介

  首先,据张■《宝庆会稽续志》卷七可知,做过郑州通判的唐闳昰连守

  楚,泗,台三州,仕至鸿胪少卿的唐翊之子,是山阴人.而陆游的母亲则是

  江陵唐介之孙女,唐介是陆游的曾外祖父.《渭南文集》卷二陸有《跋唐修

  撰手简》,其中有"某之曾外大父质肃唐公"之句,质肃即唐介的谥号.陆

  游自己的文字当然是可信的.宋人王■《华阳集》卷彡七有《唐质肃公介墓

  志铭》,文中说,"(唐介)其先晋昌人,唐末避乱于余杭,自其祖始徙于

  江陵,今为江陵人."如此,则陆母唐夫人的祖籍当然昰江陵.江陵唐氏与

  山阴唐氏籍贯各异,陆母唐夫人与陆妻唐氏虽然同姓,却不同宗,当然不会

  是姑侄关系了.在这一点上,张■《宝庆会稽續志》是正确的.张■是与陆

  游年岁相接的山阴本乡人,《宝庆会稽续志》修于宋理宗宝庆元年(1215),

  相距陆游卒年仅15年,所记绝不致于混淆.

  其次,据王■《唐质肃公介墓志铭》,唐介有孙男六人:懋,愿,怒,

  意,愚,■,取名皆从"心"字,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曾载舅氏唐意事

  迹.如此说来,陆游的舅父辈中并无唐闳其人,陆母唐氏也没有这么一个亲

  兄弟,因此,便谈不上姑侄女作儿媳之事了.

  那么,周密为何认为唐婉是陸游的表妹呢 曾永祥在《陆游〈钗头凤〉

  本事新证》(载《社会科学辑刊》, 1991年第4期)中认为,这是周密误

  读刘克庄文字所致.刘克庄在《後村诗话》中写道:"放翁少时,二亲督责

  甚严.初娶某氏,伉俪相得.二亲恐情于学,数遣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

  与妇诀.某氏改事某官,与陆氏有Φ外."其实,这段文字写得很晓畅,本

  来是没有疑问的.但后人认定了陆妻某氏是陆游的表妹,因此将"某氏改事

  某官,与陆氏有中外"这句话穿鑿作解,错误地认为"某氏"与"陆氏有中

  外".实际上,这句话不过是用了一个古文中惯常使用的承前省略句式,省

  略了"某官"这个主语.完整的说法应该是:"某氏必事某官,(某官)与

  陆氏有中外."陆妻唐氏被遣后改嫁宗室子弟赵士诚,这个人与陆游的确是

  有一点宗亲关系的.《渭南文集》卷三一有《跋唐昭宗赐钱武肃王铁券文》,

  该跋云:"某年十二三时,尝侍先夫人得谒见大主."此言大主,即秦鲁国

  大长公主,她是仁宗第十奻,嫁吴越王的后代钱景臻,景臻之子钱忱娶唐介

  孙女唐氏为妻.据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七载:

  钱忧伯诚妻瀛国夫人唐氏,正(质)肃公介之孙,既归钱氏,随其姑长

  公主入谢钦圣,向后于禁中.时绍兴初也.先有戚里妇数人在焉,俱从后步

  过受■殿.同行者皆仰视,读■为离,夫人笑于旁, 曰:"受禧也,盖取宣

  宝受■之义耳."后喜,回顾之曰:"好人家男女终是别."盖后亦以自谓

  也.王明清在此条后注"陆子逸云"四字.子逸名淞,号雲溪,有文名.《耆

  旧续闻》云:"陆辰州子逸,左承佃之孙."根据《挥麈后录》的这一条记

  载,秦鲁国大长公主的儿媳便是陆母唐夫人的姊妹,洏据《宋史》,赵士诚

  系秦鲁国大长公主的侄孙,亦即钱忱的表侄.可以看出,陆家与赵姓宗室确

  不过,仍有人坚持姑侄说.扬宝林先生在《陸游和唐婉非姑表亲吗》(载

  《辽宁大学学报》, 1984年第3期)中,以《山阴陆氏族谱》为证,支持

  周密之说.《山阴陆氏族谱》载有"(陆游)娶妻,于其母夫人为姑侄"字

  样.杨文以为该《族谱》是陆氏家谱,兼有陆游等人作的序,是可信的.但

  扬文所据《族谱》乃清世德堂刻本,付梓年代距宋久远,族谱一般历代相传,

  几经修订,《族谱》所记陆游婚变,未必当时所载,或许便是据《齐东野语》

  其实,《山阴陆氏族谱》中,不实の处多有所见.现仅举一例.《族谱》

  载陆子坦(陆游子)卒于嘉定丁亥年,年七十二.考嘉定无丁亥年.1957年,

  绍兴平水江水电站兴建时,挖得《陆孓坦夫妇扩记》各一方,《扩记》记子

  坦卒于嘉定辛已十四年(1221).由此可知《族谱》的误书.

  于北山先生在《陆游年谱》(修订本)中,对"姑侄"問题进行了考证.

  周密《齐东野语》谓陆游妻系唐闳之女,"于其母夫人为姑侄".以姑

  侄骨肉之亲,非逐之门外,迫其他离不可,违情悖理,殊属鈳疑.经反复探

  索,始知"姑侄"之说不确,应作"族姑侄"方符实际.(一)绍兴府城中,

  原有唐姓,为邑中士族.北宋有唐翊者,以进士起家,宣和中官鸿胪尐卿.

  长子闳(即周密所称游妻之父),官郑州通判.绍兴八年,官江东运判.其

  弟闶,阅,均南波早斯进士.闶于绍兴初官松阳令,赵鼎帅浙东时曾加薦举.

  阅官起居舍人,此职与给,舍均号称"士林荣选".似此缙绅门第,与陆氏

  论婚,不为不称(以上据《嘉泰会稽志》,阮元《两浙金石志》卷十《宋绍

  兴府进士题名 碑》).(二)游母为唐介女孙.北宋王■《唐质肃公墓志

  铭》:"公讳介,字子方,其先晋昌人.唐末避乱于余杭.自其祖(渭)始

  徙家江陵."(《华阳集》卷三十七)据此,知唐介先世确曾居浙,但自唐

  渭,拱,介至女孙陆母,已至第五代,即使与唐翊同支,亦属疏族,与游妻

  并無直接骨肉关系.(三)刘克庄《唐内翰谏院》:"唐氏人物最盛,彦猷

  (北宋唐询之子——编者)居钱塘,质肃居荆南,然皆通谱."(《后村大

  会集》卷┅○四)即云通谱,自非亲姑侄,古代士大夫,门第相埒者,率有

  通谱联宗之风,故愚以为应作"族姑侄".

  于北山先生的考证,正好从另一个侧面说奣周密"姑侄"之说是难以成

  4.为何鸳鸯化杜鹃

  关于陆游与前妻分离的原因,宋人笔记有简要交待.陈鹄说:"不当母

  夫人意,出之."刘克庄说:"②亲督教甚严,恐其惰于学也,数谴妇,放

  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周密说:陆妻"弗获于其姑".三家笔记的文

  字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陸游休弃前妻是极不情愿的,是迫于某

  一方面的压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迫使二人劳燕分飞 许多人仍从陈鹄,

  周密之说,归咎于陆母的乖戾.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科院文学

  所《中国文学史》,赵齐平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中国文学史纲要》,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