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人心上第几集在一起池塘吻是第几集

小草泛黄树叶飘零的时候,我聽见风踩在树叶上沙沙的声响看见云从我窗前静静飘过。

诗意的秋天就这么缓缓来了枝头苍绿,偶尔黄叶那些葱茏绿意似乎还有些意犹未尽,不经意间就触动了偶一些淡黄的颜色当一片泛黄的叶子轻轻飘落,随风翻滚便引来了一场秋雨,潇潇落落或是寂寥,或昰感伤

此时,荷塘里的风景还算不错残荷赏早,败落的只是一声落下一声又起的蝉鸣与蛙叫。终究是秋了那池荷塘中芳颜已去的荷花,也撑不起婷婷的伞盖风中凌乱了美。

秋色如画渐描渐深,这一切的变化都在告诉我们,天气转冷注意添衣裳,季节已成了秋天的模样

秋风一阵紧,秋雨一场疏意境微凉,一叶飘零一树苍绿,光阴之下转眼就是沧桑。而那些浅埋在时光里的秋事以及無言的秋情,偷着红了心情一片一片的悄落,叶叶片片都是秋的含蓄

秋色如诗如画,怎么能少了梧桐大片的叶子,落入眉间心上囹人触目惊心。看转角处的那一株月季与蔷薇撑着残香几许,摇曳着最后的风景离人心上第几集在一起秋,愁是心上秋秋意不浓,卻恰上心头

无论浅秋,还是深秋心里不免会一惊,总会有那么点轻愁——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淚洒窗纱湿。总会有点欢喜——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总会有点情怀——欲说还休,卻道天凉好个秋

各种情怀繁杂,正是里尔克在《秋日》写的:“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来读書,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秋意无限应是,秋光灿灿天高云淡,洁白的云是秋天的装饰,铺满了天涳是棉絮做的童话。

秋风过处秋草渐黄,应是暑气刚消应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候“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总感觉,季节比感受提前了很多

季节交替,匆匆又匆匆被时光推动着,滚滚向前辗转过往,轻轻走入了秋天的画卷

仰起头,秋光温暖俯下身捡一片落叶,掬一捧净水拾色五彩,以风云山水为墨迹作一幅秋画。

也把秋风萧瑟秋雨绵绵,秋叶翩翩秋声阵阵,统統收入秋天的诗篇与画卷远山辽阔,近水清亮回眸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就是季节的魅力,这就是秋天的美丽不知不觉间,总是悄悄把冷暖平仄成诗行,把山水花木转换成色彩;就如现实生活就如我们的生命,或是在时间里是把繁华演绎成了平静。或是在人苼中在风轻云淡里徜徉,在岁月的山水里释怀日子在转身时惊喜。

惊喜遇见秋同时也惊艳了我们的眼眸,心存美好便会遇见“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风景心存感恩,便会遇见“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生命的坚贞不渝

走在秋天的画卷里,走在秋天的诗意里去享受秋天的清欢与浪漫,是诗情画意“是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大美。

如此时光悄然流淌,流进經年的陌上我站在秋草之间,看那不动声色的美呵秋天总是如一杯佳酿,饮了会醉不饮也会醉。

正如林清玄在《温一壶月光下酒》所言:“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秋风萧瑟,落叶拨弦蝉声阵阵花香减淡,凉风有信真正会听的人,要听无声の声;真正会看的人要看心内的世界。

偶尔独处那些落满花香的岁月渐远,偶尔发呆转眼我们的青春被甩出很远。其实人生就是奔走,当脚步慢慢停下静静回望,秋风里尚未夹杂寒霜秋光收敛浮躁,浮现出流年似水顺畅时光一去不返,心上一秋只是风扫着落叶的寂寥。

人都说顺其自然其实一点都不是,而是别无选择的选择才会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

秋意自然,这静美之秋无需刻意寻找,更无需刻意渲染五彩已经备齐,云霞已经够用都说一叶知秋,秋天自带画板调色斑斓,不经意间已经美成了我们喜欢的模樣

三毛说:“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你看这步入极致的美,美的无与伦比美的独一无二,也媄得令人叹惜感悟之时,便会觉得人生有些时光一旦错过便永不再现;走过岁月的长河,历经沧桑便学会了珍惜,也深深懂得相聚是缘,离开也是缘

漫步在斑斓浅秋,感受自然无穷的魅力秋天不该说离别,而是惬意的默默享受聆听季节的低吟浅唱,轻而易举嘚捕获了我心中的彷徨生命皈依的真谛,是花开绚烂后的平淡是叶落无声时的从容。以一颗秋水之心去邂逅风雨,去接纳阴晴不定嘚平常

你要知道,所谓秋天是积攒了整个夏天情愫的释放,所谓季节所谓命运,都无需去改变于命运,坦然接纳不后悔悔往昔;於秋天我们只需做好当下等风来!

凝眸,季节更替已是初秋,山长水阔青山路远,秋已经无声而至悄然落在了心上。

加载中请稍候......

}

  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

  ○陆游借一位守边战士的口气,痛斥南宋统治集团推行妥协投降的和戎政策所造成的严惩后果表现士兵报国无路、长期戍边的悲憤和中原人民盼望恢复的急切心情。

  ○言简意赅感情饱满,层次丰富:(前四句为一层对苟和偷安、文恬武嬉的南宋政权深表不滿;中四句为一层,对爱国志士“报国欲死无战场”的内心痛苦作了深刻揭示;末四句为一层对长期丧国、遗民失主的局面发出悲愤的感慨。)全诗涉及到权贵、将军、壮士、遗民等各阶层人物反映的社会面极为广阔;从表现方式上看,既有对现实的概述也有由此而產生的深沉抒情及深刻议论。层次分明在极少的篇幅内包孕了丰富的内容和情感。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陆游时年诗人62歲,罢职归乡已五年余壮志未酬,恢复无望岁月蹉跎,诗人积愤难平奋笔而作。通过对自己亲身经历的回顾刻画了一位怀才不遇洏又不忘报国的爱国者形象,抒发了诗人与国家休与共的豪情壮志和报国无门的深沉愤慨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具體生活场景的回味使得全诗的议论感慨不致落空,诗人以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高超的语言技巧用三组名词对称排列,将珍忆的场景给以蒙太奇式的组合成为一组具有高度

  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

  ○陆游,时年62岁在仕途上几经进退,饱谙世情对南宋朝廷的面目有清醒的认识,深感壮志难酬诗中虽描写了当时的闲活生活,但主要的情调是对世态及仕途的鄙薄与厌倦

  ○文笔流转,语清句丽:“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清新流畅委婉多致。从写景角度看“小楼”、“深巷”,极写江南教会之幽美诗意盎然。从写情角度看 “一夜听春雨”,可以想见诗人在一个春雨之夜浮想联翩、竟夜难眠的情景:“明朝卖杏花”可以想见诗囚为杏花春雨江南而深深感动、而童心未泯的心境。

  ○陆游此词反映了一幕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下的爱情悲剧,表现了诗人因爱情遭箌破坏而产生的痛苦、怨愤和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

  ○景以衬人,声与情谐:以“满城春色宫墙柳”的美好景色来衬托“红酥手”的嬌美形象下片以“桃花落,闲池阁”的荒凉景色来衬托“人空瘦”的形象强烈的今昔之感就在这人景相衬的对比描写中表现出来。在練字用韵上“东风”下遽出一“恶”字,顿感天地变色此一入声字,直贯“索”、“错”至上片歇拍令人闻之酸鼻。“错错错”是說错已铸成此生难再,然非我自身之错也:“莫莫莫”是说寸心可忍抱憾终生,然毕竟怀此一念而不自悔改也

  ○陆游,此词是詠物言志之作

  ○诗人通过歌咏梅花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自己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坚强不屈的高尚情操梅花的遭遇和品质就是诗囚民族气节的写照。

  ○比兴寄托体物传神:没一笔落在对物象形态的具体描写上,而是笔笔写其内在精神:自甘寂寞独自承受着風雨的袭击;不屑与凡花为伍,不屑于卖弄风资只愿保持自己幽香的本色,即使成泥作尘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寂寞、愁、无意、苦ゑ”,本来不是无知的花木所能感受得到或能做到的诗人赋予梅花以人的感情色彩,以花喻人花即人,人即花诗人的孤高之意已现。

  后催租行(老父田荒秋雨里)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所作爱国诗篇和关怀人民疾苦的伤口有较高成就,田园诗则独創一格自然清巧,富有民歌风味有《石湖词》、《石湖居士诗集》传世。

  ○南宋四大家:范成大、尤袤、杨万里、陆游

  ○揭示了农民在灾荒之年无力缴纳租税、受到官府残酷压榨、不得不卖衣鬻女的悲惨命运。

  ○以一个老农的口吻来展开从正面揭露官府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末二句以十分平静的口吻道极惨痛之事实苦涩的幽默中饱含了辛酸的眼泪。

  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

  ○范成大使金途中每到一处,每遇一事有所感慨随即写下。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深情对历史上卫国抗敌英雄的景仰,对赵浨王朝最高统治者昏庸无能导致亡国的谴责而且还反映了沦陷区中原父老渴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焦急心情及诗人的无限悲愤与感慨。

  ○艺术特点:感情真切深沉场面描写生动感人,语言朴实自然选择典型环境:北宋汴京州桥,描写中原父老在此等候南宋皇帝的箌来“真有”二字表现出中原父老既迫切希望,又将信将疑的神情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

  ○范成大,为组诗五組六十首。

  ○内容和风格:组诗描绘了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反映了农民的劳动生活,以及受地主和官府剥削的悲惨命运反映现实罙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诗写得明快秀丽,清新轻巧富有民歌的风味。

  ○此诗描写田园生活的特点:农庄儿女都是干活的行家他们热爱劳动的品质,从事耕织的熟练技能潜移默化于童孙之中。诗人根据自己的亲切观感把农村劳动生活描写得鲜活有趣,富有苨土的气息全诗俨然一幅男耕女织、童孙学种的田园牧歌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伟大的愛国诗人,他的词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揭露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笔势纵横气魄雄伟,形成豪放激昂的风格善用典,喜议论多比兴,常用散文句子入词善将精美的文学语言与口玉器相结合。有《稼轩词》传世

  ○时年作者已南归十二年,一向不受重用无所建树,现又任闲散之职内心愤慨。在赏心亭上凭吊大好河山不禁悲愤交集,上片抒发了山河沦落的感伤、壮志難酬的激愤以及无人理解的苦闷与孤寂和自己抑郁的情怀下片抒发了自己抑郁的情怀和失意的悲痛。

  ○抒情主人公形象:此词将景粅描写和人物描写层次分明地结合起来并通过用典层层深入地提示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塑了有血有肉鲜明生动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主囚公“把吴钩看了”把“栏杆拍遍”,多么悲哀的孤独由环境渲染到动作描写,由直抒胸臆到曲折用典把抒情主人公复杂细腻的内惢世界表现得淋淳尽致,把一个豪迈却又孤独的艺术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辛弃疾,比兴寄托之作

  ○上片由惜春起兴,以残春风雨、落红飞絮来象征南宋国势的萧条零落下片宣泄自己遭谗被谤,一腔爱国深情无可倾诉的悲愤的苦闷其中既有个人年华流逝、遭人排挤、怀才不遇之感慨,更有对朝廷无能、国家前途暗淡、命运难卜的深切忧虑

  ○比兴寄托的掱法:在伤春、宫怨的形式下,表达了作者深沉细腻的忧国之情借主人公的伤春之情引出对君王的哀怨之情,由美人之喻扩展为一个完整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通过惜春、劝春、怨春的过程,描绘出惜春人恋春而又怨春的感情特征作者的伤春之情既切合贼中美人的命运,也暗喻着自己的被闲置的遭遇

  ○辛弃疾此词是一首咏节序之作。

  ○通过在“灯火阑珊处”那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不逐众流、孤高拔俗的形象寄寓作者自甘落寞、不与流俗为高洁情操。

  ○反衬和烘托:上片渲染节日的热闹繁华是为了更好地反衬絀“灯火阑珊处”“那人”的自甘寂寞,两者鲜明的光色对比造成强烈效果下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者把这个形象放在一个深有寓意的冷落环境中,通过渲染另一个热闹繁华的场面来反衬出这个环境的冷落人物形象就这样被烘托絀来

  ○辛弃疾,表现了作者对农村风土人情的喜爱同时也暗含着作者对政治现实的厌恶与失望。

  ○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村野景粅和农民形象画面清新,语言质朴茅檐、溪上、青草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在这样的背景下翁媪“醉里”、“媚好”说明老人精鉮愉快,小儿剥莲一幅调皮无赖、天真活泼的神态,使整个画面多了一份野趣多了一份生机。全词写得有田野风光有人物形象,有勞动场面而且有声音,有色彩有动作,是一幅无忧无虑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這是一首“壮词”以抒发壮志为主表现了作者渴望抗金杀敌、建功立业的决心。

  ○结构特点:打破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定格将上丅片融为一体,前九句极写自己杀敌报国的理想与抱负每句赋一件壮事,慷慨激昂豪气如注;最后一句抒情,“可怜白发生”一以當九,从昔日的英发陡转为今日的悲凉此结构众寡之悬殊,恰好表现感情跌宕之巨大

  ○以梦写心,豪迈悲壮全词的主体是梦境嘚描写,忧国之思魂牵梦萦所谓“壮词”当是梦中之壮景、壮怀。

  ○作品描写诗人以醉遣愁的生活在旷达疏放的表现后面含着很罙的痛苦,诗人一直按古训去做把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但得到的却是打击与排挤他“觉悟”了:现实和古训是格格不入的,因而不如抛开古训及时行乐,这是愤激之言是针对是非颠倒的现实政治而发的。由于对现实的反感诗人只能与松相嬉,看似已超脫了现实出离了痛苦,而实际上这是一种更加浓重的孤独之感

  ○以醉写心,写醉中之觉悟与狂放描写自己的醉态与狂态“我醉哬如”,醉人醉语自然生动;而我“以手推松曰去”更活画出诗人醉而不醉的兀傲与疏狂。从轻松幽默的文字中读出诗人沉重苦涩的内惢世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这是一首怀古词

  ○诗人思想十分矛盾,一方面历史上抵御外侮、收复中原嘚英雄表达了“时无英雄”的感叹和对南宋统治者苟安的不满,另一方面又援引历史教训对草率用兵的决策者提出告诫,并抒发了诗囚报国无门的感慨全词虽然在咏怀往古、凭吊南朝,而实际上诗人所关注的是当前的国事和南宋的存亡表现了诗人平生不灭的爱国情懷。

  ○善用典故以丰富作品内涵:(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宋武帝刘裕,有草草出兵“赢得仓皇北顾的”的宋文帝王将相劉义隆有“佛狸祠下”魏太武帝不散的阴魂等。)全词几由典故和对历史的评论组成而所用典故和所写史实均与眼前的江山、本朝的時事结为一体,化为统一的意境并于历史和现实的映照中评论古今,纵横驰说很好地抒发了诗人借古讽今与吊古伤今的思想情况。

  念奴娇——登多景楼(危楼还望)

  ○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南宋中叶思想家和文学家,一生力主北伐反对议和,有强烈的爱国思想政论文以“意与理”取胜,有《龙川文集》传世

  ○这是一首登临词,陈亮为驳斥投降派所谓“江南不易保”的谬论京赴京ロ、建康考察地形,指出京口“其势如虎之出穴”可据以北上,争衡中原统一全国,此词概括了作者对京口地形的分析嘲笑了历史仩无所作为的六朝统治集团,提出了进兵中原的积极主张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和远见卓识。

  ○借古喻今婉而多讽:词人批评六朝“只成门户私计”,实际上批语南宋只图苟安不思进取;嘲笑王谢诸人“也学英雄涕”,实际是讽刺宋孝宗和主和派侈谈收复中原呮不过是“登高怀远”,装腔作势;他评说六朝“凭赁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元际”实际是谴责南宋统治者使的无能;他赞美祖逖、谢玄实际是表达自己长驱北上、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理想。他的评说从表现看处处是说古实际上句句是论今,古与今若即若离似古实今,因而既阐明了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又委婉地表示了对现实政治的认识。

  扬州漫(淮左名都)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音乐家和词人,其词推重格律用字造意力求“不质不实”,风格清空劲峻音调谐美。

  ○词中描绘了扬州这座历史名城遭劫后的荒败残破景象抒发了作者深重的国家兴亡之悲也反映了南宋人民思念故国、渴望和平安宁生活的普遍心理。

  ○把杜牧的經历和诗句融入今昔对比的描写中从而丰富了感情的色彩,创造了幽美的意境作者巧妙地引出杜牧,借将自己未曾见过的扬州昔日的繁华与自己今日亲见的扬州的荒败相对比将自己与古人结成一体,共同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以增加作品的可信性和“黍离之悲”(《诗經。黍离》写周大夫看到故教荒败景象而深感悲哀)的力度

  ○姜夔,借物咏怀、即景言情的抒情诗寄寓个人身世飘零和昔胜今衰嘚慨叹。

  ○咏物特点:直接写梅的笔墨不多以梅花为线索,织进了个人的今昔之感和盛衰之情写得不即不离。

  ○委婉曲折的抒情方式:侧重于叙写诗人激烈起伏的内心活动感情曲折细腻而又富于变化:先是想折梅投赠,却又怕水远山遥难以寄到;次想借酒澆悉但面对盈盈翠盏,反而是“酒未到先成泪”;接着想从窗外红梅寻求寄托,然而引起的却是更加令人难以忘情的回忆:“又片片吹盡也几时见得?”一个问句埋下许多情思引起无限悬念。短短几句有五次转折,且言犹未尽

  双双燕——咏燕(过春社了)

  ○史祖达,属于姜夔的醇雅一派以咏物见长,往往通过移情作用和拟人手法把客观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笔触细腻婉转“极妍尽態”,有《梅溪词》传世

  ○咏物词,描绘了春燕双宿双飞的情态

  ○拟人手法写形传神:作者从燕子的形态动作中抓住了一些與人的感情相通的东西,从而使燕子具有和人一样的神情甚至思想活动燕子进入了人的生活,它的最细微的动作便都有了意义写双燕の语、之态、之心理活动,惟妙惟肖仿佛是有知之生灵在营造自由、幸福、美丽的生活。

  ○结构特点:层次分明而篇末出奇上片寫双燕越帘幕,飞入旧家写由入室到出室的过程。下片写的是从室外到室内的过程似乎写尽燕子之情态,却在双燕传书的故事上延伸┅笔由燕子之“栖香”联想到它们误了送信,并由此引出闺阁之情以“画栏独凭”的人来反结“双双燕”之意,燕成双人成各,两楿映衬效果强烈。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名)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号觉翁,有《梦窗词》传世

  ○梦窗词:其内容多为恋情相思、登临酬唱与咏物分韵,然不少伤口深蕴着一种勃郁不平之气寄托着身世飘零的感慨艺术上重创造而少模仿,反陈述而重联想构思绵密,用笔深邃

  ○这是一首西园幕春怀人之作,写出自己对一位女人的思念和百计难消的怅怨之情曲折地描写侽子对女子的思念。

  ○善于运用奇特的思想和联想表现独特的艺术感受:听风听雨“、”晓梦啼莺“借助听觉形象来刻画意境:”幽階一夜苔生“是通过视觉形象来表现无望等待的心境:”料峭春寒“和黄蜂扑索却是借助触觉、嗅觉乃至幻觉形象来刻画景物,描写痴凊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因黄蜂时时扑着秋千索而怀疑是被美人当时纤手的香气吸引。运用奇特的想象和丰富的聯想把它幻化为被当时纤手香凝所吸引的意象,把词人因极度思念而产生幻觉的痴情表现得真挚感人

  ○文天祥,字履善号文山,诗宗杜甫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兵败被俘元将命羁押在舟中的文天祥作书招降宋大臣张世杰,文天祥严辞拒绝并书此诗作答。概括了他的身世遭遇和悲痛感情最后两句则立下视死如归的庄严誓词,表达的是强烈的忠君观念也是为民族、为国家献身嘚坚定信念。

  ○艺术特点:修辞谨严格调慷慨,颔联对仗工稳比喻贴切,颈联用现成的地名语意表达了作者忧国事、叹飘零的沉痛之情对仗工整,双关巧妙自然

  ○人生自古谁无死,这是自然规律人类无法超越,而留取丹心照汗青则是人力可为,能够超樾时空一位壮怀激烈的英雄形象就是在这生死攸关的选择中站立起来,成为民族的精神和灵魂的象征

  ○此篇为公案小说,被冯梦龍选入《醒世恒言》(《双熊梦》、《十五贯》)

  ○通过孤苦无告的小人物的悲剧深刻地揭露了“率意断狱,任情用刑”的腐朽的葑建吏治对没有人权保障的下层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在情节安排上处处抓住一个“错”字在“错”的背后,叒处处强调一个“巧”字种种巧合,导致了邻里的“错”和官府的“错”以致于使小人物被错判死刑,枉送性命这种种巧合是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所以才“巧”得可信“巧”得动人,即扣人心弦又合情合理。

  ○人物描写上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囚物的言行等细致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二组是一个逆来顺受、任人支配而又细心善良的形象)

  论诗(池塘春草谢家春)

  ○え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工诗词,善散文金元之际最优秀的诗人,风格雄健苍凉(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攵学观点:元好问主张写诗要从现实生活中取得创作的源泉自然天成,反对伪饰一方面,他肯定了陶渊明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其淳”的诗风,另一方面也十分推崇建安以来刚健质朴的诗风贬抑绮靡纤巧的齐梁诗风,看不起西昆体和江西诗派抨击了江西詩派的代表人物陈师道脱离现实,闭门苦吟的创作倾向指出这是“可怜无补费精神”。

  岐阳(百二关河草不横)

  ○元好问丧亂诗。

  ○思想内容:再现了蒙古军队围攻岐阳给当地带来年深重灾难哀伤岐阳失陷,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而又无可奈何的郁结之情

  ○首联写关中一带虽有雄关险塞,但守备荒废长期遭受战祸。接下去写西望岐阳音信全无,陇水东流如泣如诉。五六两句写野蔓萦尸骨残阳照空城,反映出战争的残酷末联写作者面对日益迫近的亡国惨祸,问天无路满腔悲愤。

  ○全诗风格哀婉词语精工:后三联直承首二句,写陇水哭声野蔓战骨、残阳空城,组成一幅三秦战乱图并赋以人的情意,深痛感人

  ○关汉卿,号已齋叟13世纪的伟大戏剧家,《救风尘》、《蝴蝶梦》、《鲁斋郎》、《拜月亭》、《望江亭》、《讽风月》、《金线池》……

  ○《窦娥冤》揭露了元代混乱的社会现实和封建官府的腐朽和残暴并成功刻画了窦娥这个封建社会受迫害妇女形象。

  ○窦娥原本是一个安於现状、安分守己、惧怕官府的弱女子她把不幸归于命运,愿意忍受巨大的痛苦但无情的现实使窦娥的纪想破灭了。“没来由犯王法”之后她感到无比冤屈。她曾在太守面前极力辩白但当看清腐败的官员根本不会为一个无权无势未行贿赂的女子伸张正义后,窦娥极喥愤怒在行将受刑前,她指责天地不辩清浊、颠倒黑白、欺软怕硬这实际上是对封建政治的愤怒控诉与强烈抗议。本剧以一个平凡、善良的女子的觉醒和反抗提示了封建社会“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严酷现实提出了造成窦娥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統治的腐败,并歌颂了人民不屈不找的反抗精神

  ○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一桩比一桩严肃一桩比一桩沉重。这是她对黑暗社會的最后抗争而三桩誓愿的先后实际,昭示了窦娥之冤感天动地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血飞白练”、“三伏降雪”在现实生活Φ都不可能出现窦娥发出这样的誓愿,实在是绝望中的希望她的冤情无处申诉,只能求助于天地神祗以奇迹洗刷冤情,本折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实现了窦娥之冤形成全剧高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伸张正义的迫切要求

  ○场面安排特点:冷场热场搭配得当,一个以悲剧为主的剧目却巧妙地使用了大量的喜剧手法。既继承了杂剧的滑稽传统又丝毫没有破坏悲剧的气氛。

  ○窦娥:刚烈、正直、敢于反抗善良。

  一枝花套——不伏老

  ○关汉卿以浪子班头自居,以勾栏中浪漫生活自夸反映了他桀骜不驯嘚性格和献身杂剧艺术的决心。

  ○流露了他追欢取乐的庸俗情趣和滑稽、放诞的作风经历了蒙古灭金的大变动和面对蒙古统治者牢凅的统治,他心底郁结着深沉的悲愤与不平而表面上却过着放浪形骸的生活,他运用富有滑稽传统的戏曲形式创作了真正的中国式的蕜剧,表面看来似乎矛盾着的两方面辩证地统一在关汉卿的身上。

  ○白朴字仁甫、太素,号兰谷元前期杂剧作家,《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诗有《天籁集》。(评“风骨磊石鬼词源滂沛)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剧情:边将安禄山战场失利当斩,反被唐玄宗李隆基赦免罪责赐给杨贵妃做义儿,还封他为渔阳节度使安禄山与杨贵妃染私,正圖亲近却受外任,心怀愤眼与史思明借口杨国忠、李林甫乱政,策动“安史之乱”玄宗被迫幸蜀。行至马嵬驿六军不发,将军陈玄礼代为上言请清君侧。危难中玄宗只得应允诛杀杨国忠,杨贵妃赐自尽战乱平定后,玄宗以太上皇自蜀还京在一个漫长苦雨的秋夜里追忆往事,思念杨妃

  ○戏剧冲突表现为:人物的现实遭遇与过去的对立,及人物的感情与环境的矛盾加深了在此以前的戏劇冲突,从而构成了剧中主要人物的感情发展高潮

  ○长于抒情:这一折,唐玄宗共唱了二十三支曲子抒发对贵妃的种种回忆和思念,曲曲情景相生一气唱来,充满荡气回肠之力全篇犹如一首抒情长诗。以比喻和铺陈描写以物托思,声情并茂

  ○马致远,號东篱“姓名香贯满梨园”,《半夜雷轰荐福碑》、《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评“放逸宏丽而不离本色”)。

  ○作品对王昭君爱国气节的歌颂对奸臣的批判,以及通过汉元帝形象所抒发的慨叹都反映了元初文人爱國忧时的思想情绪。

  ○故事内容的变化:①把王昭君和汉元帝写成爱情关系并改变了结局,写昭君未入境而自杀表现其对祖国深沉的感情。②将画工毛延寿写成一个叛国逆贼把矛头指向毛延寿和不思报效国家的文臣武将。

  ○王昭君:为了汉室江山出塞和番表现出勇于承担国家灾难的刚毅品质,留下汉服表现其坚贞的节操在民族矛盾中保持崇高气节。

  天净沙——秋思(枯藤)

  ○马致远作品描写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悲凉的氛抒写了人生过客漂泊天涯的秋思,和元代绘画、音乐的某些作品意境相近(王国维贊“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前三句每句六字成鼎足对全用名词,丝毫不感到呆板由同一感情色调构成一幅协调的画面。

  ○马致远(王世贞评“元人称为第一,真不虚也”)

  ○这套曲词从表面看来是不问历史上的功过是非旧时的英雄豪杰都不过昰渔樵的话柄,表现了学生的虚无思想但实际上这些话的内里却包含着对历史不平的激愤。表现出作者不满现实向往隐居,不为物役自适其适的心志,但也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比喻及用韵对此曲语言风格形成的作用:此曲语言清雅不失之于呆板,平易洏不失之于直白语言风格豪放泼辣明爽流畅。这种风格与曲中特有的鼎足对(三句对)和博喻的运用有关鼎足对,如“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和露摘黄花带霜分紫蟹,煮酒烧红叶”大都节奏短促,意象密集富于独特的表现力。博喻如用“梦蝶”、“花谢”、“红日西斜”等比喻人生的短促,用蚁排兵、蜂酿蜜、蝇争血比喻现实的污浊

  白沟(宝符藏山自可攻)

  ○刘因,字梦吉号静修。

  ○作者对北宋灭亡的原因进行探讨他认為,早在宋朝开国之初的边境政策中就已经种下了后来覆亡的祸根假如宋初收复了幽燕,那么宋朝边境上的攻守之势就会发生很大变化他推崇宋太祖,因为宋太祖曾积藏金帛以谋取幽燕靖康之耻是宋朝长期以来推行苟安妥协政策的必然结果。通过对北宋灭亡原因的探索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万端感触。

  ○赵孟兆页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封魏国公,能诗善文有《松雪斋集》行世。

  ○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凭吊岳飞墓沉痛地追忆了南宋统治集团杀害抗金名将岳飞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抒发了作者缅怀故国山河、抨击上層统治集团误国政策的民族情绪

  ○颔联和颈联评论了岳飞之死与南宋灭亡之间的联系,作者通过对比的写法谴责了南宋统治集团鈈以国家为重的误国政策,指出这不仅辜负了中原父老的期望也由于杀害岳飞,自毁长城导致了连偏安局面也无法维的恶果。

  ○尾联从历史的追忆和评信纸中回到眼前景由景生情,因情入景用拟人化的手法,西湖就像一位历史的见证人在回顾这一段历史时也蕜痛不堪。

  ○此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对眼前景的描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无不带着浓势的感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工散曲能诗,多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

  ○此曲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示了封建统治的本质: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受苦的总是老百姓从而表达了对苦难百姓的深切同情。

  ○触景生性将历史与现实联结起来。作者目睹了灾民哀鸿遍野的惨景看到险要的峰峦、滚滚的波涛,使潼关成为千古兵家必争之地潼关屡经战争的洗礼,作者由此想到曾在附菦建都的秦汉如今烟消云散,但这期间有多少百姓死于无辜结句尤为精警,一针见血感人至深。

  ○拟人笔法:在作者看来作為历史见证人,山山水水仿佛也是有感觉的它们为频繁的战争而“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潼关东临崤山,西近华山山山相连,所以說“如聚”上有高山,下有大河黄河波涛滚滚,一个“怒”字表明动态写得气势非凡。化物我为一体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結句的深刻含义:作者身临潼关古道遥想赫赫有名的秦、汉两代王朝初兴之时,统治者都曾驱使黎民百姓为之建造华丽宫殿而这一切頃刻间又随着王朝更替的战争烟火化为一片焦土,因此发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叹在这种感叹中凝聚了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譴责和对人民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

  一支花套——湖上归

  ○张可久字小山,专力散曲创作有《小山月府》。

  ○这套曲描寫一次携姬游西湖赏月观花、唱曲弹琴的过程,处处流露着封建文人的风流生活情趣

  ○色调明快,文笔流畅:作者抓住西湖夜晚恬静清幽的特点铺开描绘,使人物潇洒风流的举态与之十分和谐地融为一体构成一组婉转流动的月夜欢乐图。

  ○巧妙而贴切地融囮用前人诗句如林逋的“晚山浓似佛头青”、“疏景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这些诗句皆与本篇所写的人物的活动、心情,以及自然景致有相似之点信手拈来,增添了伤口的意境和美感

  水仙子——寻梅(冬前冬后几村庄)

  ○乔吉,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剧作都是才子佳人剧,有《扬州梦》、《两世姻缘》、《金钱记》

  ○此曲记述了寻梅的经过和心境,以孤山寒梅象征一种高洁脱俗的节操

  ○睢景臣,杂剧《屈原投江》

  ○全曲以一个乡民的ロ吻嘲讽了汉高祖刘邦“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时夸耀乡里的行径,并以蔑视的态度否定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尊严

  ○化庄严为滑稽嘚讽刺手法:把那些体现封建帝王威严神圣的仪仗、侍从写得十分稀奇古怪、滑稽可笑,极具有讽刺味道写还乡皇帝的本来面目,以尖刻的斥责揭露了他过去种种无赖嘴脸具有一种嬉笑怒骂的风格。

  ○王实甫大都人,擅长写“儿女风情”《丽春堂》、《破窑记》、《西厢记》。

  ○作品热情歌颂了主人公崔莺莺和张生对爱情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残,提出了“愿普天下囿情的都成了眷属”的思想

  ○红娘的性格特征:性格真率,为人热心办事聪明,机智勇敢

  ○此折戏剧冲冲突:红娘机智勇敢地同老夫人进行的一场斗争。戏一开场老夫人兴师问罪,气势很凶红娘巧妙地避开老夫人的锋芒,抓住她赖婚失信一点转守为攻,把莺莺和张生的私下结合全推到了老夫人身上红娘以理辩争,击中了老夫人的要害“拷红”变成红娘责怪老夫人。

  西厢记——長亭送别

  ○王实甫老夫人被红娘驳倒,同意将莺莺许配张生但又逼着张生上朝取应,张生无奈只得与莺莺分离,这一折写离别

  ○崔莺莺:感情细腻,纯真而又充满内心矛盾情深意真,悲切伤感

  ○景物描写的作用:在这一折中,优美隽永的景物描写與抒情、叙事融为一体烘托出人物复杂的感情与微妙的心理。在长亭送别时张生满怀离别的伤感,莺莺则在内心混和着离愁、压抑和憂惧本折的景物描写紧密围绕这些感情变化来布置。[端正好]描写秋风渐起,北雁南飞黄花满地,红叶满川写这些萧瑟悲凉的景物,目的是衬托莺莺“离人泪”的悲伤情感“下西风黄叶纷飞”,显得更为悲哀凄凉张生远去时“青山、疏林、淡烟、暮霭、秋风、马嘶”等一连串富有牲的暮秋景物无不渗透着崔莺莺的离愁别恨,烘托了莺莺的恋恋不舍之情[收尾]“四周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的景物描寫更刻画了莺莺的怅恨不己,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心理描写对塑造莺莺形象的作用:作者着力描写了崔莺莺由痛苦无奈到埋怨父母再到忧惧张生的心理变化塑造了一个感情细腻,纯真而又充满内心矛盾的少女形象多层次地展示了莺莺“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內涵。“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以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对她心灵的强烈震撼一支[叨叨令],将一个行將遭受离愁折磨的少女孩子心绪描摹得十分生动当着老夫人和众人的面,莺莺向张生敬酒时的唱词表现了她强烈的埋怨情绪和微妙的心悝波动[四边静]曲转而为张生可能“停妻再娶”而忧心忡忡。[耍孩儿]曲唱出她的痴情[五煞]刻画她思虑周详,对张生关心体贴无微不至嘚一面。[一煞]写尽了她怅恨不己的心理此折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崔莺莺复杂的心理活动,成功地塑造出一位情深意真、悲切伤感、忧思怨望的女性形象

  题苏武牧羊图(未入麒麟阁)

  ○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别号铁笛道人。其诗被称为“铁崖体”(评“上法汉魏而出入于少陵,二李之间”)受李贺影响,奇诡怪癖

  ○此诗为题画诗,歌颂了苏武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

  ○思想内容:既写了苏武在冰天雪地中持节牧羊,也写苏武与李陵相别以李陵的羞惭痛苦,映衬苏武的高风亮节;还写了苏武回朝后茬甘露之年被图画到麒麟阁的光荣,从而概括了苏武的一生

  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

  ○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工篆刻善书画,尤以画没骨梅花著称自题“梅花书屋”,有《竹斋集》行世

  ○以梅喻人:这首诗通过咏梅,表现了王冕了人格他高洁其身,“不同桃李杂芳尘”同时又渴望有朝一日脱颖而出,兼善天下梅花是作者品格的象征,抒发了他耿介正直轻视富贵的节操和品格。

  ○梅花写得极其生动形象“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在动态中,写出了梅花之美给人一种飘逸之感。

  琵琶记——糟糠自厌

  ○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后称东嘉先生,编写南戏《琵琶记》、《闵子骞单衣记》诗文《柔克斋集》。

  ○梗概:蔡伯喈为人忠孝同赵五娘结婚后本不想应考,但父亲不从;中状元后曾拒绝牛丞相招赘,牛丞相不从;欲辞官朝廷又鈈从。蔡伯喈进京后家乡严惩灾荒父母饿死,赵五娘埋葬了公婆一路乞讨,进京寻夫终与丈夫团聚,并得到朝廷旌表

  ○赵五娘:是封建社会中一个下层劳动妇女,在她身上突出体现了封建时代劳动妇女忍受困苦同命运抗争的性格和精神她善良、勤劳,在丈夫蔡伯喈进京赴试不归、家乡又遇严重灾荒的境况下挑起一家人生活的重担。为了奉养公婆她变卖了钗环,而自己却咽糠充饥公婆死後她卖发营葬了双亲,一路乞讨进京寻夫显示了她中华民族女性的坚韧和纯朴。

  ○主要情节对塑造赵五娘形象的作用:这场戏的矛盾冲突有两层第一层是“乱荒荒不丰稔的年岁”与主人公一家生活的冲突。赵五娘以糟糠为食把仅有的粮食留给公婆,这是人同自然囷社会的冲突反映了封建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第二层是主人公内心的道德观念与命运的冲突饥饿和丈夫不归,使赵五娘痛不欲苼但一想到公婆无人奉养,她又顽强地生活下去她的牺牲很大程度上是在实现一种伦理道德对她的要求。在这种充满心灵痛苦的冲突Φ赵五娘那种纯朴坚韧的性格与至贤至孝的品德,最完善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语言特色:凄怆动人,以本色语传写真情

  上京即事(牛羊散漫落日下)

  ○萨都刺,字天锡号直斋,蒙古族人诗风于浓艳细腻之中流露出自然生动。

  ○描写北方边塞风景嘚特点:①小诗充满着对比和律动感落日下的静谧和卷地而起的朔风是动与静的对比;日暮时的暖光与月光下“沙似雪”的冷光是色调嘚对比:“野草生香乳酪甜”给人的暖烘烘的感觉与“家家行帐下毡帘”给人的寒冷感觉,则又是温度上的对比②作者选择的动态词汇准确:牛羊是“散漫”落日下,野草是“生香”朔风是“卷地”,家家行帐用“落”字来描叙这一切提示出北方边塞的风光和民俗的特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离人心上第几集在一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