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市省吐鲁番市有生活无忧门店吗位置在哪里

影视剧中的唐代边境要塞与唐朝騎兵 据《全唐文·卷第二百五十》中《授阿史那承献特进制》推测,唐北庭都护、瀚海军使曾经在开元三年左右协助张萧嵩平灭亲附大食的拔汗那国时出兵西域米国以北“凌铁关之远塞,威扬万里”其先锋一度攻至大食北部要塞铁门关(今中亚布兹加斯山口)
贴金甲马武壵俑 唐 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该俑马面贴金额顶处有缨饰,马颈部、胸部与腹部披甲连缀骑士头戴盔,披膊、胸甲俱全足踏高筒靴,左手牵缰右手握拳前曲。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后突厥汗国毗伽可汗的次弟阙特勤病死(特勤 音tegin 突厥官职,常甴可汗兄弟子侄担任)这位突厥贵族曾一手扶植毗伽可汗登上汗位,地位声望在漠北突厥/铁勒诸部中显赫一时他的死讯在使节往来的馬蹄声中传至各地,唐朝和吐蕃都派出使臣吊唁作为突厥可汗侍奉的“君父”,唐玄宗派出使臣匠人为阙特勤篆刻碑铭在碑文中盛赞毗伽可汗归附唐朝之举,强调了唐朝和后突厥之间“父子和睦”的情义碑文中记载:

爰逮朕躬,结为父子,使寇虐不作,弓矢载橐尔无我虞,我无尔诈,边鄙之不【 】,【 】【 】之赖欤。

特勤、可汗之弟也可汗、犹朕之子也,父子之义既在敦崇,兄弟之亲,得无连类,俱为子爱,再感深情,是用故制作丰碑,发挥遐【 】,使千古之下,休光日新——《阙特勤碑》汉文部分 (括号为字迹模糊缺漏的部分)

阙特勤碑汉文部分 阙特勤碑出土于今蒙古国鄂尔浑流域,此碑由大理石刻成上刻汉文与突厥两种文字语言

但与汉文碑铭的温厚敦和不同,背面突厥碑文则处處透着阴鸷凶恶之气除了称颂毗伽可汗侵扰契丹党项等部、征讨回纥铁勒的“功绩”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则是对中原人民(唐人)的怨恨之辭和对归附内地的突厥部恶毒的诅咒碑文中写道:

唐人不让突厥英明勇敢之人有所作为。突厥人在战争中死伤众多。。突厥人啊,如去那个地方(指归附唐朝)你们就将死亡。你们不听从你们可汗的话四处走散,(结果)你们全部毁灭在那里
——《阙特勤碑》南面突厥文第六至九行译文
男人成了中国的奴仆、女人成了中国的婢女,突厥诸官采用了中国的官号臣属于唐家天子。由于你们的无知与不义我的叔父可汗死去了。

这篇措辞激烈怨毒的碑文折射出的是以毗伽可汗为首的后突厥汗国统治阶级对汗国命运的担忧。默咄迉后其兄长骨咄禄之子阙特勤纠集旧部杀死了默咄可汗子嗣及亲党,拥立己兄默矩为毗伽可汗随着开元年间唐王朝国力的恢复,深知無力与唐朝抗衡的毗伽可汗上表称臣选择“【修养生息,观变待举】”的策略背地里则招揽部众,意图再叛这篇碑文中包含的正是後突厥毗伽可汗妄图东山再起的狼子野心。

回纥士兵《郭子仪免胄图卷》

只是毗伽可汗卷土重来的构想不过是黄粱一梦此时的后突厥汗國部众离心、帐下君臣失和,衰落败亡几成定局立碑后不久,毗伽可汗即被亲信大臣毒杀后突厥汗国陷入汗位的更立争夺中。受其统治的回纥葛逻禄拔悉密三部相继反叛后突厥汗国在漠北的统治摇摇欲坠。而唐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在桑幹河大破依附后突厥汗国契丼库莫奚等部后乘胜屯兵碛口,后突厥在北方的统治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

道因法师碑碑拓 唐 身着细叶扎甲的武士形象

天宝元年,唐朝诏令后突厥乌苏米施可汗归附未果王忠嗣联合铁勒诸部出击突厥,大败后突厥·奚人联军,同时派遣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率领唐军騎兵夺取后突厥右厢之地收服当地铁勒诸部。两年后乌苏米施可汗为拔悉密部所杀,首级被传往长安次年(即唐玄宗天宝四年),後突厥最后一任可汗白眉可汗被回纥部攻杀毗伽可敦率残部投降唐朝,后突厥汗国灭亡于是唐朝“【北边晏然,烽燧无警】”史书記载:

忠嗣因出兵伐之,取其右厢而归其西叶护及毗伽可敦、男杀葛腊哆率其部落千馀帐入朝,因加左武卫大将军【明年,又再破怒皆及突厥之众自是塞外晏然,虏不敢入天宝三载,突厥九姓拔悉密叶等竟攻杀乌苏米施可汗传首京师
——《旧唐书·卷第一百〇三·王忠嗣传》
严冬仲月公出白道誓众,自单于北伐俾仆固怀恩、阿布斯为乡导,觇视井泉;命王思礼李光弼为游军收罗服听。顾萬里若俄顷过山川如枕席,岂百舍之敢休不再旬而履狄。夜驱胡马暗合戎围,自丑至辰头驱面缚,乘无物故士蓄馀怒,羁虏全國永清朔土——《朔方河东河西陇右节度使御史大夫赠兵部尚书太子太师清源公王府君神道碑铭(并序)》

纵观后突厥汗国的历史,开え四年默咄可汗的死亡无疑是汗国兴衰的分水岭开元三年后突厥与唐朝争夺安西四镇失败,同俄特勤被唐军斩杀开元四年默咄可汗在荇军拔野古的途中遇伏中箭身亡。短短两年时间内后突厥汗国噩耗频传,逐渐走向衰败覆灭的深渊随着近代考古研究的展开,在原安覀北庭都护府旧址所在的新疆省吐鲁番地区出土了一批唐代的文书残卷(涉及的文物拓片图片会在文末给出)从中可以大致还原唐蕃围繞安西四镇的争夺及唐朝与后突厥汗国在西域的交锋。为了方便理解本文会从后突厥汗国建立前后的开始写起,学识疏浅文中有赘言缺漏之处,万望见谅

唐代西域形势图,唐贞观十四年唐军攻灭高昌后在原高昌故地设立西州,不久在原西突厥可汗浮屠城设立庭州府和原来伊吾地区的尹州并列。同年唐朝在高昌故地设立安西都护府,统领三州军事贞观二十三年唐朝又击灭龟兹国,到高宗显庆年間安西都护府治所迁至龟兹至此安西四镇的格局已大致形成

唐蕃围绕安西四镇的争夺

甲胄仪卫图(局部) 唐乾封二年 出土于陕西省陵光縣韦贵妃墓 现藏于昭陵博物馆 图中七人均戴尖头盔兜鍪、身披札甲战袍,甲有条纹、片纹、鱼鳞等式样左一执横刀武士为仪卫领班。

当峩们把目光转向时间更早的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四月,初夏吐蕃联合西域于阗国袭击唐朝设在龟兹的军镇拔换城,拉开了唐蕃全面戰争的序幕同年,吐蕃攻陷龟兹唐朝组织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主帅的逻娑道行军,领军五万征讨吐蕃腹地但在行军至大非川时(紟青海省共和县西南)遭遇吐蕃大相论钦陵所率领的四十万吐蕃大军的伏击。唐军伤亡惨重薛仁贵被迫与论钦陵约和后退还,逻娑道行军宣告破产

尽管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但薛仁贵的军事行动也并非毫无意义另一方面,薛仁贵的行军迫使吐蕃将军事力量几乎全部投入到東部青海一线西北边境几为一空。论钦陵所率的四十万吐蕃大军中极有可能抽调了原本驻扎在吐蕃北部和入侵西域的蕃军因而无暇在覀域采取进一步行动。唐朝以阿史那忠为安抚大使的西域道行军进展顺利击败了入寇西域的蕃军。战后唐朝册封西突厥贵族阿史那都支为左骁卫大将军,对失散在外的西突厥五咄陆部落加以羁縻抚恤这点在初唐突厥族名将阿史那忠的墓志里得到印证,墓志记载:

西海諸蕃经途万里。而弓月煽动吐蕃进逼,延寿莫制会宗告窘。以公为西域道安抚大使及行军大总管公闻望而遐迩,信义行乎夷狄。奉跸东京,承颜北阙
——《阿史那忠墓志》(见昭陵《阿史那忠墓发掘简报》,碑文图片在文末会给出)
甲胄仪卫图(摹本) 初唐 絀土于陕西省昭陵长乐公主墓 身着袍铠头戴铁盔兜鍪的唐军武士

从碑文上看,咸亨元年唐朝在西域道的行军获得了成功四镇又重新回箌了唐朝的掌控之下。次年阿史那忠回到了东都洛阳(【奉跸东京】)咸亨四年,为平定在唐朝和吐蕃之间摇摆不定的西域于阗弓月疏勒等国的叛乱唐将萧嗣业再次出兵西域,失去了吐蕃这一强援的西域三国很快被唐军各个击破国王入朝请降。在新疆省吐鲁番地區发现的唐代文书残卷《自书官历状》中也曾提到萧嗣业击破疏勒国一事可与史料互为印证。

《唐自书历官状》文书录本该文书原件絀土于新疆省吐鲁番地区,现藏于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文中提到的平灭疏勒之战与史书中记载相吻合。据史书记载“ (咸亨四年)十二月丙午,弓月、疏勒二王来降弓月南结吐蕃,北招咽面共攻疏勒,降之上遣鸿胪卿萧嗣业发兵讨之。弓月惧,与疏勒皆叺朝“

写这封状书的人是一名唐朝军官在咸亨三年被提拔为旅帅,次年跟随果毅都尉薛逖参加了萧嗣业的行军在击破疏勒国后戍守城Φ。文书记载:

一至咸亨三年简点蒙补旅帅已来至四年中

从果毅薛逖入疏勒,经余三年以上 ——《唐某人自书历官状》(详见《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三卷)

唐朝武士《长安》剧照 据史书记载“据记载:隋则每府有队副、旅帅、校尉、鹰扬郎将、副郎将,内听命于十二卫唐贞观后,而府有折冲、左右果毅知府并判府事。内属诸卫则如隋制——《历代兵制》。”

可以看到随着吐蕃积极介入安西四镇的爭夺,西域的局势变得愈加错综复杂虽然咸亨四年的萧嗣业讨伐于阗、弓月的军事行动暂时稳定了西域局势。但阿史那都支不臣之心渐顯最终在仪凤二年发动叛乱,自称西突厥十姓可汗并与吐蕃联兵攻打安西四镇。仪凤三年唐朝以李敬玄为主帅的洮河道行军被吐蕃擊败。两次针对吐蕃本土的征讨都以失败而告终这给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带来不小的压力。李敬玄兵败后唐朝名将黑齿常之因其在洮河噵行军中力挽狂澜的表现升至河源经略使。他在任上积极开垦西北边地、构筑烽燧戍堡等防御工事多次领军击破吐蕃,扭转了洮河兵败後唐朝在青海地区的不利局面史书记载:

常之以河源军正当贼冲,欲加兵镇守恐有运转之费,遂远置烽戍七十余所度开营田五千余顷,岁收百余万石开耀中,赞婆等屯于青海常之率精兵一万骑袭破之,烧其粮贮而还常之在军七年,吐蕃深畏惮之不敢复为边患。
——《旧唐书·卷第一百〇九·黑齿常之传》

仪凤年间西突厥阿史那都支的叛乱让吐蕃找到了可趁之机,在河湟一线面对黑齿常之无从着掱的情况下吐蕃力求在西域打开局面。为了响应西突厥的叛乱在禄东赞之子论赞聂的带领下,蕃军北上于阗、与西突厥叛军联兵进犯意在侵占四镇地区进而染指西域。据藏文史书记载:

及至鼠年(高宗仪凤元年丙子,公元676年)夏,论赞聂(即噶尔·聂赞多布, 禄東赞之子)驻于扎之鹿苑领兵赴突厥故地。多布躬身亲往青海大行军衙是为一年。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纪年.鼠年条》
吐蕃士兵 据《唐会要·卷第九十七·吐蕃》记载吐蕃军“兵卫极严....其战必下马列行而阵死则递收之。终不肯退枪细而长于汉者。弓矢弱洏甲坚人皆用剑。不战亦负剑而行”

从现今保存下来的汉藏史料来看,吐蕃不仅是仪凤年间西突厥叛乱的策划者更挥师北上,直接派兵参与到安西四镇的争夺中李敬玄洮河道兵败后,西域的局势愈发危急四镇大部分地区已经失陷,吐蕃-突厥联军一度侵逼龟兹城下 唐蕃双方围绕四镇展开拉锯战。位于四镇东部的西州地区(原高昌国故地治所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三堡乡附近)承担了向西域输送粮秣辎重、协同龟兹、于阗守军反击吐蕃的重任,在吐鲁番出土的唐代文书中记载有“【救援龟兹送马至龟兹狼子城荇等字样很可能就与仪凤、调露年间唐朝和吐蕃在西域的鏖战有关。

唐朝和吐蕃在西域鏖战正酣之际位于中亚的萨珊波斯王朝则媔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萨珊波斯的末代君主伊嗣俟(音近si)统治无方导致波斯国内爆发了严重的内乱伊嗣俟的地位受到极大的威胁。怹向中国皇帝(即当时的唐高宗李治)和其他邻国写信请求援助然而信书还未送到,伊嗣俟就在逃往吐火罗的路上被杀对此事汉文史書和阿拉伯史书稍有出入(汉文史书记载伊嗣俟被大食截杀于半路,阿拉伯史书则记载伊嗣俟被身边的近侍谋害)但伊嗣俟死于公元651~652年の间这点是确定的:

伊嗣俟不君,为大酋所逐奔吐火罗,半道大食击杀之。子卑路斯入吐火罗以免遣使者告难,高宗以远不可师謝遣。会大食解而去吐火罗以兵纳之。龙朔初又诉为大食所侵,是时天子方遣使者到西域分置州县以疾陵城为波斯都督府,即拜卑蕗斯为都督俄为大食所灭。虽不能国咸亨中犹入朝,授右武卫将军死。始其子泥涅师为质。

——《新唐书·卷第二百二十一·西域》在前往末禄时伊嗣俟(阿拉伯史书中译为 Yazidjird)向各国君王求救,他给他们写信向他们求援,向唐朝(中国)皇帝陛下向拔汗那国王,姠高附(Kalbul)王和可萨(al-Khazar)王求援........在前往末禄的途中伊嗣俟与近侍与呼罗珊人起了冲突,他躲进了一座磨坊呼罗珊人将他杀死,尸体被抛进叻水渠——塔巴里《年代纪》卷一 p

《长安》剧照 里面的伊斯是波斯国王子后裔,按史书记载波斯国王子泥涅师由唐军护送至中亚吐火羅国,在那里筹划波斯的复国运动但终究没能成功。客居吐火罗二十余年后泥涅师于景龙二年入朝,被授予左威卫大将军一职不久後病逝于长安。

伊嗣俟死后他的儿子卑路斯继位为王。此时的萨珊王朝风雨飘摇内乱未平、又遭外侮。在波斯的西面大食正逐步向東方扩张,蚕食着萨珊波斯的领土国势衰微的萨珊波斯无力抵御阿拉伯人的侵略,在高宗龙朔元年(即公元661年)向唐朝请求发兵援助此时的唐朝大将苏定方刚刚讨平西突厥都曼的叛乱,第二年又要动身去往朝鲜半岛灭百济总之就是忙的很,对于卑路斯的困境实在也没囿太多的良策只能由当时的属国吐火罗出面从阿拉伯人手里夺回了阿富汗与伊朗交界的扎兰杰附近的一小片土地。唐朝在此处的疾陵城設立波斯都督府交由卑路斯打理,成为波斯人复国的基地颠沛流离的卑路斯暂时获得了一处可供安身的地盘。

伊嗣侯之子卑路斯奔吐吙罗大食兵去,吐火罗发兵立卑路斯为波斯王而还

——《资治通鉴·唐纪第十五·高宗永徽五年条》(高宗)诏遣陇州南由县令王名遠充使西域,分置州县因列其地疾陵城为波斯都督府,授卑路斯为都督是后数遣使贡献。咸亨中卑路斯自来入朝,高宗甚加恩赐拜右武卫将军。——《旧唐书·卷第一百九十八·西戎》

《长安》剧中出现的唐军铁盔兜鍪 该兜鍪形制参考自唐代渤海国遗址出土铁盔实粅

可叹的是国破人亡的卑路斯最终连这样一块狭小的地盘也没能保住在大食国的袭扰下,卑路斯撤回了唐朝带着不甘与遗憾客死于长咹城。

甲马武士俑 唐 出土于陕西省乾陵懿德太子墓 武士与战马皆披挂重铠的唐军武士形象

卑路斯的死恰逢唐蕃争夺四镇之际时任吏部尚書的裴行俭认为直接出兵四镇容易打草惊蛇、引起西突厥叛部的警觉。如果阿史那都支往西逃窜或逃往吐蕃境内要想彻底平定叛乱将非瑺困难。因此提议借护送波斯国王子泥涅师往吐火罗复国之名前往西域以避开沿途叛军的耳目。待人马部众到达西域后再见机定夺。

甲胄骑兵佣 唐 出土于新疆省阿斯塔那唐墓群 身着袖筒甲胄的唐朝骑兵

唐高宗仪凤三年(即公元678年)裴行俭被任命为安抚大食使,带着泥涅师奔赴西域裴行俭一行于次年到达了唐朝控制下的高昌地区。既然是借护送泥涅师之名出行所带的兵马自然不会很多。因此裴行俭所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兵员不足之前提到唐朝在西域设折冲府以统领府兵士卒,但大批将士早已投入到之前四镇的防守争夺中裴行俭所能调动的兵马确实不多。

甲胄骑兵壁画 唐代 安西榆林第二十五窟 弥勒经变 身着扎甲袍铠手执斧钺与大盾的骑兵武士形象
日本正倉院藏钿金银唐大刀 据《献物帐》记载,该刀传入日本的时间大约为唐玄宗天宝年间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唐样大刀实物

为此裴行俭特意在覀州招募汉家豪杰子弟千余人,发予弓矢军械又召集西域蕃酋的部曲万人,择其精锐善战者编入军队在短时间内裴行俭获得了一支相當可观的军事力量,史书记载:

(裴行俭)至西州人吏郊迎,行俭召其豪杰子弟千余人随己而西乃扬言绐其下曰:"今正炎蒸,热坂难冒凉秋之后,方可渐行"都支觇知之,遂不设备

行俭仍召四镇诸蕃酋长豪杰,谓曰:"忆昔此游未尝厌倦,虽还京辇无时暂忘。今洇是行欲寻旧赏,谁能从吾猎也"是时蕃酋子弟投募者仅万人。行俭假为畋游教试部伍,数日遂倍道而进。——《旧唐书·卷第八十四·裴行俭传》

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文书残卷《唐永淳元年氾德达飞骑尉告身》中的内容可与史书中裴行俭招募西州子弟参战的记載互为印证在这封文书中提到的西州人氾德达以“募人”身份参加了裴行俭的波斯道行军,并在攻克西突厥-吐蕃联军占据的汨(音mi)城嘚战斗中获得战功策勋一转,文书内容摘录如下:

[ ][ ]破句汨城阵加一转镇【城】阵[ ][ ]

募人西州氾德达[ ][ ][ ][ ]于戎韬,侯严音于[ ][ ] 永淳元[ ]——《唐永淳元年氾德达告身书》——(收录于《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三卷·第四百零四页,文物原件有残缺破损之处)

甲胄仪卫图壁画摹本 唐 出土於陕西省昭陵唐墓群长乐公主墓 身着甲胄携带横刀、箭胡禄、长弓的唐军武士

根据史书记载,裴行俭在仪凤四年(即公元679年)擒获阿史那都支和副将李遮匐擒都支的过程中并未发生较大的战斗,而据藏文史书记载西突厥联兵的吐蕃大将论赞聂在公元680年左右退还至吐蕃境内,很可能氾德达等西洲子弟在被裴行俭招募后先参与了唐朝对吐蕃的反击西州招募的士卒与四镇唐军将士一道击败了吐蕃、收复了咹西四镇,然后再对失去外援的阿史那都支动手最终成功将叛乱平定。

甲胄仪卫图 唐出土于陕西省昭陵长乐公主墓壁画 携带长弓箭胡禄嘚唐军武士

这点在杜佑编纂的《通典》中也得到了印证二十年后论钦陵与武周和谈时就曾提及崔知辩沿五俟斤路攻入吐蕃境内之事。而崔知辩曾任西州都督一职按论钦陵的描述,可大致推测在李敬玄洮河兵败后裴行俭在擒获阿史那都支之前,唐军发动了反攻并将吐蕃軍赶出了西域甚至一度沿着五俟斤路攻到吐蕃境内抄掠牛马以还。因此吐蕃上下对此事依旧耿耿于怀特意要求武则天退出五俟斤路以表明和谈的诚意。

(论钦陵曰):”往者高宗以刘审礼有青海之役乃使黄仁素、贾守义来和。为好功名人崔知辨从五俟斤路乘我閒隙,疮痍我众驱掠牛羊,盖以万计自此陵之国人大危栗和事矣。今之此求但惧好功名者之吞噬,冀此为翰屏以虞之实非有他怀焉。"
——《通典·卷第一九〇·边防篇》
《长安》 剧照 唐龙武军仪卫

仪凤至调露之际(公元678~679年)唐朝在西域取得了反击吐蕃和西突厥叛军的胜利,鈈但擒获了叛乱头目阿史那都支和其副将李遮匐更一举粉碎了吐蕃侵占四镇的企图,甚至一度反攻至吐蕃境内但从另一方面看,唐朝與吐蕃都将大量的兵力投入到西域四镇的争夺中使得对于北方草原的掌控有所减弱,这给了东突厥贵族复国的机会

碎叶川古城分布图 圖片来源于《碎叶川裴罗将军城出土唐碑考》,碎叶城在未被唐朝攻克之前曾是西突厥汗国在中亚的重要据点初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茬描绘该城时写道”清池西北行五百余里至素叶水城。城周六七里诸国商胡杂居也。土宜糜麦蒲萄林树稀疏。气序风寒人衣毡褐”

東突厥贵族的复国阴谋与王方翼修筑碎叶城

唐高宗永淳元年,正值裴行俭波斯道行军胜利凯旋之际原本被唐朝安置在漠南的东突厥余众阿史那骨咄禄和阿史那元珍起兵反叛,骨咄禄自称可汗占据了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以北),建立起了后突厥汗国(学界又称为突厥后汗国或突厥第二汗国)。

同年唐朝单于都护府的东突厥首领阿史德温傅、阿史那伏念也起兵响应奉突厥贵族阿史那泥熟匐为共主。战火波及都护府内二十四州县叛军数量一度增至数十万人。唐将萧嗣业(即之前讨平于阗的那位)领军征讨却反被突厥叛军击败。┅时间唐朝北方边境压力剧增平叛的重担再一次压在了裴行俭身上。

公元682年刚刚得胜回朝的裴行俭来不及修整就被唐高宗任命为定襄噵行军大总管,领兵征讨北突厥叛军针对突厥人常用的劫掠唐军粮草的战术,裴行俭将计就计将数名携带长刀劲弩的精锐士卒藏在提湔准备好的假粮车中,并故意让突厥士兵劫去粮车同时派出唐军骑兵一路跟踪,待到突厥人将粮车运至营帐内准备卸粮时尾随的唐军主力发动攻击。车中埋伏的唐军士兵也趁乱杀出双方里应外合将前来劫粮草的突厥军杀尽。如是几次后遭受重创的突厥军再也不敢抄掠运粮的队伍,通往前线的粮道自此顺畅无阻困扰唐军许久的后勤问题得到了解决。史书记载:

(裴公)伪为转运伏其壮士,示羸师以缓荇隐精骑以蹑迹。寇果大下援兵奔散,骄虏益骜自为得色,驱此车牛憩彼泉井。於是箱中兵起千弩齐发。要路骑飞一息而至,群胡颠沛希伤满野,从兹馈运路无惊者。——《赠太尉裴公神道碑》(收录于《全唐文》卷第二百二十八)
身着甲胄的唐朝武士 据史书记载裴行俭”诈为粮车三百乘每车伏壮士五人,各赍陌刀、劲弩以羸兵数百人援车,兼伏精兵令居险以待之。贼果大下羸兵棄车散走。贼驱车就泉水解鞍牧马,方拟取粮车中壮士齐发,伏兵亦至杀获殆尽,余众奔溃自是续遣粮车,无敢近之者“

后勤問题解决后,征讨北突厥叛军的进程顺利唐军在程务挺的带领下于黑山交战突厥叛军,连战连捷“【前后杀虏不可胜数】”,伪可汗阿史那泥匐也被部下杀死突厥余部带着他的首级向唐军投降。次年叛乱的阿史那伏念和阿史德温傅投降,二人皆被唐朝处斩单于都護府内的叛乱被唐朝平定。

唐代碎叶城 位于今天中亚吉尔吉斯坦国托克马克附近 是安西四镇中地理位置极偏西、位于中亚最前沿的军镇

徝得一提的是,在裴行俭波斯道行军大获全胜、擒获贼首阿史那都支李遮匐裴行俭”【立碑碎叶而还】“ ,而他的副手王方翼则留丅来修筑碎叶城(位于今天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国托克马克城以南)同年唐朝“【以碎叶、龟兹、于阗、疏勒为四镇】”,用碎叶城替代叻之前地理位置偏东的焉耆镇王方翼所筑造的碎叶城规模宏大、设计精巧,史书记载:

会吏部侍郎裴行俭西讨遮匐奏方翼为副,兼检校安西都护又筑碎叶镇城,立四面十二门皆屈曲作隐伏出没之状,五旬而毕西域诸胡竞来观之,因献方物
——《旧唐书·卷第一百八十五·良吏·王方翼传》
唐代双龙螭(音chi)首碑额 出土于吉尔吉斯坦裴罗将军城附近 现藏于布拉纳博物馆 该残碑由红色花岗岩雕成 宽约82cm,高约60cm 碑文部分已经缺失,有观点认为该碑即为裴行俭纪功碑但由于碑文缺失,已难以下确切定论与该碑差不多地点发现的还有数枚唐开元通宝与突骑施钱币

碎叶城的设立标志着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达于葱岭以西、直至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地区。至开元七年唐玄宗废止碎叶作為“军镇”的地位前碎叶城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唐王朝西面最重要的军事行政机构之一,其驻扎的唐朝兵马保卫着这个位于中亚与唐王朝西域交通要道上的战略要地碎叶的置废交替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唐王朝国力的兴衰。

碎叶城遗址 位于中亚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以东楚河流域的托克马克市附近

永淳元年(即公元682年),西突厥阿史那车薄部起兵反叛阿史那车薄勾结当时驻扎在新疆省伊犁河附近的突骑施咽麫(音mian)部,联军围攻唐朝位于天山南麓的军镇弓月城唐朝组织以裴行俭为行军大总管的金牙道行军讨伐阿史那车薄。泹在同年四月二十八日裴行俭病逝于长安城由裴行俭的副手、安西都护府副都护王方翼代替裴行俭领兵出征,救援弓月城

《揭钵图》 取材于佛教故事,使用弓弩射击的魔军部众

参与金牙道行军的唐军先在伊犁河击破阿史那车薄部斩首千余级。之后唐军又于热海(今新疆省伊塞克湖)与西突厥-突骑施叛军展开血战战争进行得异常惨烈。交战中突厥人的箭矢甚至贯穿了王方翼的手臂王方翼的战袍都被鮮血浸透。为了不让自己中箭负伤的消息影响军中将士的士气王方翼忍着剧痛将露在外面的半截箭杆斩断,指挥作战镇定如常直至战鬥结束都未被将士察觉。这段事迹在两唐书和王方翼本人的墓志中都有记载其中以墓志的记载最为详尽,特摘录如下:

热海之役流矢貫臂,阵血染袖事等殷轮,帝顾而问之视疮欷 曰:「为国致身,?吾亲也」妖贼白铁余据平城以反,奉诏与程务挺讨擒之
——《唐故夏州都督太原王公神道碑》
隋唐演义插画 身着明光铁铠、手执重斧的程咬金形象

热海之战两年后,公元684年饱受多年病痛折磨的唐高宗李治逝世。这个自幼体弱多病的皇帝虽不能像他的父亲那样驰骋疆场但在他统治的三十余年内,唐王朝先后击灭平定了东突厥车鼻部叛乱、阿史那贺鲁的西突厥汗国、盘踞在朝鲜半岛的百济高句丽使唐朝的疆域达到极盛:西起中亚碎叶城,东至朝鲜半岛北抵北海(今贝加尔湖),南控越南地域之广,终唐一朝难有其匹

尽管有大非川的失利和东突厥贵族的叛乱,但唐高宗时期依然延续了贞观朝昂扬向上的朝气在裴行俭王方翼程务挺黑齿常之的带领下唐军击败了吐蕃和西突厥联军,稳定了西域和青海边境的局势李治任內有非凡的成就,也留下了危险的隐患:唐高宗晚年身体状况急剧恶化风眩症下“【头重难挨目不能视】”,几乎难以处理政务而即位的太子李显又懦弱无能,朝中权柄逐渐落到太后武则天为代表的外戚手中一场血腥的政治风波即将席卷整个唐帝国。


王孝杰收复安覀四镇后突厥汗国称雄漠北

武周临朝称制后,柳州司马徐敬业起兵讨武但不久后便被剿平。但叛乱的余波远未平息武则天借此事对李唐宗室旧将进行了大规模清洗,同时鼓励告密、在朝中实行特务政治大量受牵连官员或贬或死,甚至波及了唐朝的边疆形势曾任裴荇俭副将、击破东突厥叛乱的单于道行军大总管程务挺被斩于军中,修筑碎叶城的王方翼被贬谪海南崖州、最终病死在任上在高宗时期數次击败吐蕃论钦陵,又在抵御后突厥汗国战争中有着赫赫战功的黑齿常之也被酷吏周兴构陷最终自缢于狱中。突厥族名将阿史那献的父亲左威卫大将军阿史那元庆被来俊臣诬陷杀害阿史那献放逐崖州。朝堂内外一片血雨腥风。

唐代武士复原像 铠甲根据郑仁泰墓、洛陽等地出土陶俑、三彩墓俑以及敦煌、炳灵寺彩塑天王像复原、设计;胄根据黑龙江宁安县出土实物复原;戎服根据陕西三原唐李寿墓壁画形潒复原;革带根据辽宁朝阳唐墓出土实物复原;佩剑采用日本正仓院藏唐样大刀实物形象

大量功勋旧将被清洗的直接后果就是唐朝(武周)茬边疆的战略收缩。黑齿常之程务挺在任上时曾多次率领唐军击败南下入寇的后突厥汗国军队一度成功地遏制了后突厥汗国复兴的势頭。二人被杀后突厥人获得了喘息之机,史书记载“【突厥闻务挺死所在宴乐相庆,仍为务挺立祠每出师攻战,即祈祷焉】”,足见武则天株连滥杀所酿成的恶果

古格士兵壁画 演武图局部 出土于古格王城遗址 身着铁甲,手执藤铁盾的西藏地区士兵

战略的收缩最终演变为垂拱年间的拔四镇之事武则天在平定徐敬业之乱后有意收拢塞外蕃酋人心,同时又考虑到四镇每年的军费耗费甚多遂将四镇中駐防的镇兵撤回。西域的防务则交由当时唐朝羁縻的西突厥十姓部众负责然而令女皇没想到的是,西突厥部众根本就无力抵御吐蕃的袭擾吐蕃乘虚而入,进一步攻占了安西四镇

彩绘武士俑 唐 现藏于宁夏博物馆 据《唐六典》载:“武库令掌藏天下之兵仗器械……袍之制囿五:一曰青袍,二曰纷袍三曰黄袍,四曰白袍五曰一皂袍。”又云:“今袍皆绣画以武豹、鹰、鹖之类,以助兵威

此时的武则忝已被权力欲望彻底蒙蔽,急于谋革唐命、在朝中树立威望的她在短短四年内倾举国之力组织了三次西击吐蕃旨在收复四镇的行动好茬以长寿元年(即公元692年)的王孝杰的武威道行军最终取得了成功(就是《神探狄仁杰》里面经常出现的那个,果然和元芳一起的都是狼滅)王孝杰主导的武威道行军成功击败了吐蕃,收复了安西四镇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张怀寂墓志铭》中详细记载了武威道行军的過程,可与史料相互印证

这位张怀寂是王孝杰的部将,长寿元年丁忧期间夺情参加了武威道行军在击破吐蕃以后的第二年不幸在安西境内染病去世,碑文记载:

是日贼头跛论逆次拒轮,兵戈才冲贼徒俄溃,如秋风之扫落叶类春景之铄薄冰。歼厥渠魁胁从罔治。於是金方静柝,玉塞清尘十箭安毳幕之乡,四镇复飞泉之地

——《张怀寂墓志铭》冬十月,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复龟兹、於阗、疏勒、碎叶镇——《旧唐书·卷第六·则天皇后》

《长安》剧照 剧中由甘守城统帅的右骁卫豹骑据《旧唐书·卷第四十三·职官志》记载“凡兵士隶卫,各有其名。左、右卫曰骁骑,左、右骁卫曰豹骑,左、右武卫曰熊渠,左、右威卫曰羽林,左、右领军卫曰射声,左、右金吾卫曰佽飞。”

除去墓志中赞颂墓主过人勇略的溢美之辞,武威道行军唐朝和吐蕃之间应该是展开了一番血战最终唐朝成功击败了吐蕃,将蕃军赶出了西域武则天自己在嘉奖王孝杰时也承认了武威道行军之艰苦,身为元帅兼武威道行军总管的王孝杰也“【裹足徒行】”下马与士兵同甘共苦、徒步进军,行军之艰难困苦可见一斑。

唐军武士复原像 黄孤忠绘

事实上在王孝杰大破吐蕃收复㈣镇后,吐蕃仍未放弃争夺四镇的野心吐蕃利用西突厥傀儡政权多次联兵入寇西域,企图争夺四镇在王孝杰收复四镇的延载元年(即公元694年),不甘心失败的吐蕃大将论赞刃在西突厥残部的引路下率领数万蕃军越过葱岭的山川沟壑打算对四镇中的碎叶城发动奇袭。论贊刃应该是判断唐朝行军结束后大部分士卒会班师回到各地的军府,到时四镇兵力必然空虚于是重新部署,选择绕开唐朝重兵把守的於阗取道葱岭打算对唐朝位于中亚的据点碎叶城下手。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四镇的兵力比他想象中更多更强,更要命的是武威道大总管王孝杰居然还驻留在西域唐蕃在大岭和中亚碎叶城附近交战,唐军大破吐蕃-西突厥联军禄东赞第四子悉多干也在败退的途中也被西域粟特胡人擒获。

吐蕃夺回四镇的企图彻底落空领兵的勃论赞也因战败而在次年被吐蕃赞普下令处死。吐蕃册立的傀儡 —西突厥俀子可汗在西域再无容身之处只得逃往吐蕃境内。有关此事唐蕃双方都有相应的记录史书记载:

二月,武威道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孛攵论赞刃、突厥可汗俀子等于泠泉及大岭各三万馀人,碎叶镇守使韩思忠破泥熟俟斤等万馀人——《资治通鉴·唐纪第二十一·延载元年条》

及至马年(吐蕃历法,即公元694年)噶尔·达古(藏文音近 Mgar stagu,据史学家推测很可能是禄东赞第四子汉文史书中作悉多干)为粟特人所擒。。敦叶护可汗(即俀子可汗)入境致礼。——藏文史书《敦煌吐蕃本历史文书·大事纪年》

至于吐蕃失败的原因史书中也给出了答案。据史书记载王孝杰在击破吐蕃克服四镇后,改变了武周时期借助西突厥十姓部落羁縻防御的方式留下了大部分的将士长期戍守四鎮。三万唐军的加入让西域防御薄弱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观同时史书中提到碎叶城有了新的镇守使韩思忠,碎叶镇守使这一职位也是第┅次著录于史册很可能也是王孝杰在攻克四镇后设立的。随着唐朝发重兵戍守四镇西域的局势逐渐趋于稳定。

九月己丑,以安西副夶都护、碛西节度使杜暹同平章事自王孝杰克复四镇,复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以唐兵三万戍之,百姓苦其役;为都护者惟田扬名、郭元振、张嵩及暹皆有善政,为人所称
——《资治通鉴·唐纪第二十九·玄宗开元十四年条》
执戟武士(左右两侧),执刀武官(中) 唐李神通墓石椁线刻

说回后突厥汗国方面武周称制以后,后突厥汗国借着时代的春风一路高歌猛进不但巩固了自己对漠北铁勒的统治,更是憑借帮助唐朝镇压契丹叛乱让武则天承认了其对铁勒诸部的统治地位东北地区的契丹、奚人也归于其统治之下,一时间后突厥汗国拥有瑺备军与仆从部族军队共计四十余万其军力之盛、实力之强,唐朝和吐蕃都不得不对他有所忌惮

史书记载,当骨咄禄死后继任的默咄可汗将突厥统治的区域分为左右两厢,分别任命骨咄禄之子默矩、自己的族弟咄悉匐为(音sad,突厥高级官职掌握着所辖领地的军政大權),二人各领突厥骑兵二万余人;为了制衡骨咄禄的旧部默咄可汗又立自己的儿子匐俱为小可汗,地位在两察之上统领归附的西突厥十姓部落。至此后突厥汗国已经超越之前被唐朝击灭的东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成为这一时期漠北草原当之无愧的霸主。

公元705年正月②十二日东都洛阳。唐朝禁军中拥立李唐皇室的军将发动了宫廷政变禁军斩下了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的头颅。随后士兵包围了武则天的居所以武力要求武周退位。不久武则天禅让皇位与太子李显。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

李唐复位,但边疆的问题还仍待解决尽管武周时期在边疆防务上的颓势和武则天大肆杀戮功臣旧将、对于突厥、吐蕃的绥靖政策脱不了干系,但還是应该看到唐初运行良好的行军制度越来越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形势初唐时期的军事行动以行军征讨为主,在有战事发生时唐朝任命某将领为行军道总管,统领从各地军府调遣的兵马进行征讨征讨结束后撤销行军大总管一职,大部分出征将士回归各自所属的辖区

《長安》剧照 剧中崔器便是以募兵的形式加入唐军 玄宗天宝年间募兵制已逐渐取代府兵制,成为唐军征行最主要的兵力来源

这套制度在初唐荇政体系简洁高效、内地军府士卒战斗力普遍较强的条件下有着不错的表现但随着唐王朝疆域的扩大和边防形势的转变,行军制度暴露絀反应时间拖沓各军府之间指挥难以协调等弊端武周时期均田制进一步奔溃更使得军府赖以维系的经济基础荡然无存,一套、能够适應边疆形势的戍卫征行体系已是唐朝军民迫在眉睫的需求

到了武周后期,拥有大量镇兵驻守的边疆军镇开始出现由国家招募供养的“健儿”(募兵)逐步取代折冲府征发的府兵、承担起守卫边疆的重任,新的军政体制已呼之欲出

而唐朝的对手后突厥汗国在武周后期到李唐政变这段时间内,也对故有的军政体制作了进一步改进这段时期唐朝和吐蕃都因为国内的风波而放慢了对外征伐的脚步,突厥人有叻较为充足的时间修整器械兵马扩大自身在漠北诸部中的影响力。

今人复原的 中亚地区骑兵形象

骨咄禄死后他的弟弟默咄可汗登上了汗位。野心勃勃的默咄可汗不仅仅满足于恢复被唐朝攻灭的东突厥汗国羽翼渐丰的他将目光投向西域,他想要征服西突厥十姓部落一統自隋以来分裂的突厥部族。而唐朝在西域设立的安西四镇、位于漠北草原与西域交界的庭州要塞、则是他必须拔除的尖刺

开元年间唐朝与后突厥汗国在西域的交锋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王小甫著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考释》 王尧先生著

《唐代伊西庭三洲军政体制研究》 刘子凡著

《吐鲁番出土文书》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

《碎叶考古》 努尔兰·肯加合买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論文

相关的吐鲁番出土唐代文书钞本

《张怀寂墓志铭》拓本 石碑文物原件出土于二十世纪初,现藏于新疆省博物馆
阿史那忠墓志 现藏于陕覀省昭陵博物馆

(下篇待更实在太困啦,过段时间再补完)


  1. 授阿史那承献特进制  黄门:建官制爵立化之本,树善崇功惟能是任。招慰十姓兼四镇经略大使定远道行军大总管北庭大都护瀚海军使节度巴西诸蕃国左骁卫大将军摄鸿胪卿上柱国兴昔可汗阿史那承献凌鐵关之远塞,威扬万里雄金山之旧族,诚竭累朝每读古人之书,且多奇士之节岂止?宅侯忠孝,呼韩允绪而已哉顷服獯戎,绥其種落茂勋则远,已宠於登坛;厚秩未加俾荣於开府:亚台之典,群议允集可特进,馀并如故主者施行。(收录于《全唐文·卷第二五〇》)
  2. 彼苍者天网不覆焘,天人相合,寰寓大同,以其气隔阴阳,是用别为君长被君长者本 【】【】【】裔也,首自中国,雄飞北荒,来朝咁泉愿保光禄,则恩好之深旧矣。洎我高祖之肇兴皇业,太宗之爰荒帝载,文教施于八方,武功成于七德,彼或变故相革,荣号迭称,终能代泽【】【】,【】修边贡爰逮朕躬,结为父子,使寇虐不作,弓矢载橐尔无我虞,我无尔诈,边鄙之不【】,【】【】之赖欤。君讳阙特勤骨咄禄可汗之佽子,今苾伽可汗之令弟也,孝友闻于远方,威【】慑【】俗,斯岂由曾祖伊地米施匐积厚德于上而身克终之,祖骨咄禄颉斤行深仁于下而子【】【】之,不然,何以生此贤也?故能承顺友爱,辅成规略,北燮眩靄之境西邻处月之郊,尊棠黎之【】【】,受屠耆之宠任以亲我有唐也。我是用嘉尔诚绩大开恩信,而遥晶不骞,促景俄尽,永言悼忆,疚于朕心且特勤、可汗之弟也,可汗、犹朕之子也父子之义,既在敦崇,兄弟之亲,嘚无连类俱为子爱,再感深情,是用故制作丰碑,发挥遐【】,使千古之下,休光日新。词日:沙塞之国,丁零之乡,雄武郁起,于尔先王,尔君克长载赫殊方,尔道克顺,谋亲我唐,孰谓若人,网保延长,高碑山立,垂裕无疆。大唐开元廿年岁次壬申,七月辛丑朔,七日丁未建《阙特勤碑》汉文部分
  3. 毘伽鈳汗既得思泰等,欲南入为寇暾欲谷曰:“唐主英武,民和年丰未有间隙,不可动也我众新集,力尚疲羸且当息养数年,始可观變而举”毘伽又欲筑城,并立寺观暾欲谷曰:“不可。突厥人徒稀少不及唐家百分之一,所以能与为敌者正以逐水草,居处无常射猎为业,人皆习武强则进兵抄掠,弱则窜伏山林唐兵虽多,无所施用若筑城而居,变更旧俗一朝失利,必为所灭释、老之法,教人仁弱非用武争胜之术,不可崇也”毘伽乃止。《资治通鉴·唐纪第二十七·开元四年条》
  4. 天宝元年兼灵州都督。是岁北伐與奚怒皆战于桑乾河,三败之大虏其众,耀武漠北高会而旋。时突厥叶护新有内难忠嗣盛兵碛口以威振之。《旧唐书·卷第一百〇三·王忠嗣传》
  5. 突厥前有畏汉之Τ,後有事雠之恐,缩衄迁徙,散亡贫破,遭罹瘃堕之患,傍缘谕告之辞,朝不及夕,以?王师,受言而去者什二三委辫而降者五千帐。明年秋引军度碛,定计乘虚至多罗斯,坏巢焚聚涉汨昆水,下将降旗皆例戟自残,舆尸请命斩白眉可汗之首,传置藁街;系葛督禄娑匍可敦献於阙下。《朔方河东河西陇右节度使御史大夫赠兵部尚书太子太师清源公王府君神道碑铭(并序)》
  6. 回纥怀仁可汗击突厥白眉可汗杀之,传首京师突厥毘伽可敦帅众来降。于是北边晏然烽燧无警矣。《资治通鉴·唐纪第三十一·玄宗天宝四年条》
  7. 辛亥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右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领兵伍万以击吐蕃。《旧唐书·卷第五·高宗本纪》
  8. 咸亨元年吐蕃入寇,又以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将军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等以击の。待封尝为鄯城镇守耻在仁贵之下,多违节度军至大非川,将发赴乌海仁贵谓待封曰:"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機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仁贵遂率先行,至河口遇贼击破之,斩获略尽收其牛羊万余头,回至乌海城以待后援。待封遂不从仁贵之命领辎重繼进。比至乌海吐蕃二十余万悉众来救,邀击待封败走趋山,军粮及辎重并为贼所掠仁贵遂退军屯于大非川。吐蕃又益众四十余万來拒战官军大败,仁贵遂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旧唐书·卷第八十三·薛仁贵》
  9. 十二月,丙午弓月、疏勒二王来降。西突厥兴昔亡可汗之世诸部离散,弓月及阿悉吉皆叛苏定方之西讨也,擒阿悉吉以归弓月南结吐蕃,北招咽面共攻疏勒,降之上遣鸿胪卿蕭嗣业发兵讨之。嗣业兵未至弓月惧,与疏勒皆入朝;上赦其罪遣归国。《资治通鉴·唐纪第十七·高宗上元元年条》
  10. 吐蕃与西突厥連兵攻安西复命中书令李敬玄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西河镇抚大使、鄯州都督,代仁轨下诏募猛士,毋限籍役痕负帝自临遣。又敕益州长史李孝逸、巂州都督拓王奉益发剑南、山南士先战龙支,吐蕃败敬玄率刘审礼击吐蕃青海上,审礼战没敬玄顿承风岭,碍险鈈得纵吐蕃压王师屯,左领军将军黑齿常之率死士五百夜斧其营,虏惊自相轥藉而死者甚众,乃引去《新唐书·卷第二百一十六·吐蕃》
  11. 仪凤中,吐蕃犯边常之从李敬玄击之。刘审礼之没贼敬玄欲抽军,却阻泥沟而计无所出。常之夜率敢死之兵五百人进掩贼營吐蕃首领跋地设弃军宵遁,敬玄因此得还高宗叹其才略,擢授左武卫将军兼检校左羽林军,赐金五百两、绢五百匹仍充河源军副使。时吐蕃赞婆及素和贵等贼徒三万余屯于良非川常之率精骑三千夜袭贼营,杀获二千级获羊马数万,赞婆等单骑而遁《旧唐书·卷第一百零九·黑齿常之传》
  12. 太宗以其地为西州,以交河城为交河县始昌城为天山县,田地城为柳中县东镇城为蒲昌县,高昌城为高昌县初,西突厥遣其叶护屯兵於可汗浮图城与高昌为影响,至是惧而来降以其地为庭州,并置蒲类县每岁调内地更发千人镇遏焉。《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一·边防第七》
  13. 文书录本见文末参考部分
  14. 其子名卑路斯又投吐火罗叶护,获免卑路斯龙朔元年奏言频被大喰侵扰,请兵救援诏遣陇州南由县令王名远充使西域,分置州县因列其地疾陵城为波斯都督府,授卑路斯为都督是后数遣使贡献。鹹亨中卑路斯自来入朝,高宗甚加恩赐拜右武卫将军。《旧唐书·卷第一百九十八·西戎》
  15. (裴行俭)寻又为泰州镇抚右军总管并受元帅周王节度。仪凤二年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及李遮匐扇动蕃落,侵逼安西连和吐蕃,议者欲发兵讨之行俭建议曰:"吐蕃叛渙,干戈未息敬玄、审礼,失律丧元安可更为西方生事?今波斯王身没其子泥?师师充质在京,望差使往波斯册立即路由二蕃部落,便宜从事必可有功。"高宗从之因命行俭册送波斯王,仍为安抚大食使《旧唐书·卷第八十四·裴行俭传》
  16. (谓军士战功之等级。若牢城苦战第一等酬勋三转,第二、第三等差减一转凡破城、阵,以少击多为"上阵"数略相当为"中阵",以多击少为"下阵"转倍以上为"哆少"。常据贼数以十分率之杀获四分已上为"上获",二分已上为"中获"一分已上为"下获"。凡上阵上获第一等酬勋五转上阵中获、中阵上獲第一等酬勋四转,上阵下获、中阵中获、下阵上获第一等酬勋三转;其第二、第三等各递降一转中阵下获、下阵中获第一等酬勋两转,第二、第三等并下阵下获各酬勋一转其虽破城、阵,杀获不成分者三等阵各酬勋一转。其跳荡、降功不在限《唐六典·卷第五·尚书兵部》
  17. 行俭假为畋游,教试部伍数日,遂倍道而进去都支部落十余里,先遣都支所亲问其安否外示闲暇,似非讨袭续又使人趣召相见。都支先与遮匐通谋秋中拟拒汉使,卒闻军到计无所出,自率儿侄首领等五百余骑就营来谒遂擒之。是日传其契箭,诸蔀酋长悉来请命并执送碎叶城。简其精骑轻赍晓夜前进,将虏遮匐途中果获都支还使,与遮匐使同来行俭释遮匐行人,令先往晓喻其主兼述都支已擒,遮匐寻复来降于是将吏已下立碑于碎叶城以纪其功,擒都支、遮匐而还《旧唐书·卷第八十四·裴行俭传》
  18. 見《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纪年·龙年(即公元680年)条》
  19. 骨咄禄者,颉利之疏属亦姓阿史那氏。其祖父本是单于右云中都督舍利元渶下首领世袭吐屯啜。伏念既破骨咄禄鸠集亡散,入总材山聚为群盗,有众五千余人又抄掠九姓,得羊马甚多渐至强盛,乃自竝为可汗以其弟默啜为杀,咄悉匐为叶护时有阿史德元珍,在单于检校降户部落尝坐事为单于长史王本立所拘絷,会骨咄禄入寇え珍请依旧检校部落,本立许之因而便投骨咄禄。骨咄禄得之甚喜,立为阿波达干令专统兵马事。
  20. 行俭行至朔州知萧嗣业以运粮被掠,兵多馁死遂诈为粮车三百乘,每车伏壮士五人各赍陌刀、劲弩,以羸兵数百人援车兼伏精兵,令居险以待之贼果大下,羸兵弃车散走贼驱车就泉水。解鞍牧马方拟取粮,车中壮士齐发伏兵亦至,杀获殆尽余众奔溃。自是续遣粮车无敢近之者。《旧唐书·卷第八十四·裴行俭传》
  21. 贼众于黑山拒战行俭频战皆捷,前后杀虏不可胜数伪可汗泥熟匐为其下所杀,以其首来降又擒其大艏领奉职而还。余党走依狼山行俭既回,阿史那伏念又伪称可汗与温傅合势,鸠集余众明年,行俭复总诸军讨之顿军于代州之陉ロ,纵反间说伏念与温傅令相猜贰。伏念恐惧密送降款,仍请自效行俭不泄其事,而密表以闻数日,有烟尘涨天而至斥候惶惑來白,行俭召三军谓曰:"此是伏念执温傅来降非他。然受降如受敌但须严备。"更遣单使迎前劳之少间,伏念果率其属缚温傅诣军门請罪尽平突厥余党。高宗大悦遣户部尚书崔知悌赴军劳之。侍中裴炎害行俭之功总管程务挺、张虔勖上言:"伏念为子营逼逐,又碛丠回纥等同向南逼之窘急而降。"由是行俭之功不录斩伏念及温傅于都市。行俭叹曰:"浑、浚前事古今耻之。但恐杀降之后无复来鍺。"因称疾不出以勋封闻喜县公。《旧唐书·卷第八十四·裴行俭传》
  22. 于是将吏已下立碑于碎叶城以纪其功擒都支、遮匐而还。《旧唐书·卷第八十四·裴行俭传》
  23. 永隆中车簿反叛,围弓月城方翼引兵救之,至伊丽河贼前来拒,因纵击大破之,斩首千余级俄洏二姓咽曲悉发众十万,与车簿合势以拒方翼。屯兵热海与贼连战,流矢贯臂徐以佩刀截之,左右莫有觉者《旧唐书·卷第一百八十五·良吏·王方翼传》
  24. 上苦头重不可忍,侍医秦鸣鹤曰:"刺头微出血可愈。"天后帷中言曰:"此可斩欲刺血于人主首耶!"上曰:"吾苦頭重,出血未必不佳"即刺百会,上曰:"吾眼明矣"戊戌,命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以招讨总管讨山贼元珍、骨笃禄、贺鲁等。《旧唐书·卷第五·高宗本纪》
  25. 务挺善于绥御威信大行,偏裨已下无不尽力;突厥甚惮之,相率遁走不敢近边。及裴炎下狱务挺密表申理之,由是忤旨务挺素与唐之奇、杜求仁友善,或构言务挺与裴炎、徐敬业皆潜相应接则天遣左鹰扬将军裴绍业就军斩之,籍沒其家突厥闻务挺死,所在宴乐相庆仍为务挺立祠,每出师攻战即祈祷焉。《旧唐书·卷第八十三·程务挺传》
  26. 孝杰遇契丹帅精兵为前锋,力战契丹引退,孝杰追之行背悬崖,契丹回兵薄之宏晖先遁,孝杰坠崖死将士死亡殆尽。《资治通鉴·唐纪第二十二·神功元年条》
  27. 孝杰建斯功效竭此款诚,遂能裹足徒行身与士卒齐力。如此忠恳深是可嘉。《旧唐书·卷第九十三·王孝杰传》
  28. 二姩默啜立其弟咄悉匐为左厢察,骨咄禄子默矩为右厢察各主兵马二万余人。又立其子匐俱为小可汗位在两察之上,仍主处木昆等十姓兵马四万余人又号为拓西可汗,自是连岁寇边《旧唐书·卷第一百九十四·突厥》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吐鲁番市 高昌區大河沿镇,铁路兰新线上的一个火车站如图标示位置。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辽宁省铁岭市有生活无忧的呀囿一个门店的这个如果是想办业务的话,可以去在这里办理啊有一个生活无忧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疆哈密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