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小说里,人为什么必须顺应天道道(宇宙意识) 天降功德是不是真的,可以补救逆天的罪过吗

《黄帝四经》是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汢帛书初付于帛书老子乙本前,当时称《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后经专家鉴定,认为此书是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汉书.艺文志》曾经著录此书,但汉以后就失传了此系真正的治国经典,可惜失传2000多年,万幸今日得以再现.

(附)起源于战国,盛行于西汉初期的“黄学”即《黄帝四经》曾是百家学术之林。在司马迁写《史记》时也未看到。致使黄学被淹没了五千余年都没有被历代史学者重视西汉时期鋶行的“黄老”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是个谜现在《黄帝四经》出土,经过今人唐兰先生考证后确认《黄帝四经》不是伪书,是幾千年来出土轩辕黄帝第一本书这是一部“治国之本”的书,它由四篇文章组成这就为海内外黄帝子孙重新认识黄帝、黄帝思想提供叻可靠的史料依据。轩辕黄帝不再是传说人物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

93岁的台湾史学家王寒生先生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喜讯,恨不嘚一下飞回大陆一睹为快。但当时海峡两岸还未通邮无法看到真迹。几经周折通过日本友人才搞到《黄帝四经》影印件,王寒生先苼如获至宝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先后花近四年时间将《黄帝四经》译出来,于一九七六年在台湾龙华出版社出版王老先生在他自写嘚序言里庄严宣告:“读罢四经,我们认识了修道之门径更提高了人生境界。如果我们仍然是懵懵懂懂那就不可挽救了。纵然再读书萬卷也无济于事。在四千年前我祖已经打开了宇宙奥妙之门,指出了一条上进大道今日能读到宝贵经典,是如何幸福!”又云:“黃帝四经出土如老祖再降人间,这是可幸的凡是黄帝子孙们,全当雀跃鼓舞”

时隔十六年,大陆余明光先生于1989年也把“黄帝四经”進行了注释由已故的周谷城先生题写书名“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余明光先生在书的“前言”里寫到:“黄学被淹没了两千余年都不为人所重视,与此联系的西汉初期流行的“黄老”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是个谜!1973年长沙马王堆彡号汉墓出土的‘黄帝四经’,这就为我们研究和恢复这个学派在历史上的地位重新认识‘黄老’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

司马遷写《史记》时,并未看到过《黄帝四经》原因是他生在汉武帝时代(景帝是文帝之子,武帝之父在位十六年),天汉年间司马迁为李陵事件触怒了汉武帝,被腐刑下狱其父司马炎正在朝中出任太史令,父子二人同朝为官那时,司马迁才三十多岁而《黄帝四经》已入土二十七年了。所以说司马迁写《史记》时,并没有看到过《黄帝四经》只是按当时的传说写下“五帝本纪”,排在《史记》開宗明义第一篇

《黄帝四经》之《经法》篇

《黄帝四经》之《十大经》篇

《黄帝四经》之《称》篇

《黄帝四经》之《道原》篇

《黄帝四經》又称《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包含四部经典:《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这是一部“治国之本”的书,它由㈣篇文章组成这就为海内外黄帝子孙重新认识黄帝、黄帝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

(玄德一致,体道取法,正法知足,情性反性,祸福)【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忝下而不惑矣

虚无形,其寂冥冥万物之所从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动,动有害曰不时,曰时而动动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称不知所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诬曰虚夸,以不足为有余

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败,或以成祸福同道,莫知其所从生见知之道,唯虚无有;虚无有秋毫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则黑白之分已。故执道者の观于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形声号矣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黄渧四经·经法·道法)

[译文]作为宇宙本原的道产生了各项法度法就像绳墨辨明曲直一样决定着事物的成败得失。因此既然制定了各项法喥就不可违犯法度一旦设立便不可废弛。所以说如果能够以绳墨法度自正然后就可以识天下万物之理而不会迷惑。

道体虚空无形寂靜深远,万物赖之以生人一降生便有患害随之,这是因为人的本性中存在着欲望且这种欲望永无止境人生则好妄动,妄动必有患害具体表现在不能相识而动,甚至还逆时而动妄动必然妄举事,举事则患害随之具体表现在行事违逆事理或举事不量力而行,甚至行事鈈知功用何在凡人举事必有言说,有言说即有患害具体表现在言无征而爽信或口出大言不知尊敬他人,或者明明做不到的事却称能做箌或言过其实浮夸,或力所不及却扬言力量大有余更多内容,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宇宙万物万事都生于道,其死生成败都是由道决萣的祸福同出一门,人们却不知道它们产生的原因要想明白死生、成败、祸福的道理,只有依靠道了依靠道,就能把握所出现的细微事物的形和名形和名的观念一旦确立,那么是非黑白的分界也是随之确定了所以懂得大道的人示范天下的便是变通而不固执,功成洏不依赖它顺时而动不妄为,处事公正不以私意因此天下之事便可以在形名确立、名实相符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得到治理。各项法令淛度都已确立官职都已建置,那么天下万物就都在正道中了

(至公,先己取法,衡心体道,使众君臣)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臸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智,至智者为天下稽称以权衡,参以天当天下有事,必有巧验事如直木,多如仓粟斗石已具,尺寸巳陈则无所逃其神。故曰:度量已具则治而制之矣。绝而复属亡而复存,孰知其神死而复生,以祸为福孰知其极。反索之无形故知祸福之所从生。应化之道平衡而止。轻重不称是谓失道。

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忝地之恒常,四时、晦明、生杀、柔刚万民之恒事,男农、女工贵之恒位,贤不肖不相放畜臣之恒道,任能毋过其所长使民之恒喥,去私而立公变恒过度,以奇相御正奇有立,而名形弗去凡事无小大,物自为舍逆顺死生,物自为名名形已定,物自为正

故唯执道者能上明于天之反,而中达君臣之半密察于万物之所终始,而弗为主故能至素至精,浩弥无形然后可以为天下正。(黄帝㈣经·经法·道法)

[译文]心胸广阔能包容一切的人是精明的,最为精明的人总能建立功业遵循正道的人总能达到因时而静的最高境界(至静),至静的人就是圣人大公无私的人总是睿智的,至智的人可以成为天下所取法的榜样如果用法度来审定是非,并且参照自然、社会的必然规律那么天下之事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证验了。事物繁多多得如同仓中的粟米,然而法律制度一一设置具备了那么再隐秘微妙的东西也无法逃脱。所以说法度已经具备了所有事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治理。断绝了的世祀会重新接续灭亡了的国家会重噺出现,谁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呢衰败的国家又变得兴盛了,祸事又变成了福事谁能知道其中的究竟呢?只要反求于道便可以懂得上述祸福、死生、存亡等产生的原因了。应付事物变化的方法在于掌握平衡和适度轻重不当,便是失道

天地之间存在着永恒的规律,天丅百姓各自从事着自己的本职贵贱高低也都有它们确定的位置,使用下臣有确定的方法统治百姓有既定的守则。四季更迭、昼夜交替荣枯变换、柔刚转化便是天地间所存在的固有规律。男耕女织便是老百姓所从事的固定工作有才德和无才德的人不能处于同等的地位,就是贵贱都有它们确立的位置选任官吏时,职位的高低要与他们的能力相符这便是使用下臣的确定方法。去私门而行公道这是统治人民的既定守则。如果一旦出现了不正常或超越了常规的事情就要相应地采取非常规的手段加以控制。而治理国家所使用的常规和特殊方法是因事而施的明白了这一点,那么判定事物时也就不会发生偏颇了事物无论巨细大小都有它们各自存在的理由,而逆顺死生等┅切情况的发生都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根据性质就可以准确界定事物的名称和概念了因而也就可以对该事物做出正确处理。

圣囚不但能体悟自然运行的规律还能了解君道和臣道所应存在的分界,又能详察万物发生及终结的内在原因然而却从不以天地万物的主宰自居,所以他能深远广泛的体悟万事万物并成为天下的楷模。】

(义兵无私,则天指武)【国失其次,则社稷大匡夺而无予,國不遂亡不尽天极,衰者复昌诛禁不当,反受其殃禁伐当罪当亡,必虚其国兼之而勿擅,是谓天功天地无私,四时不息天地竝,圣人故载过极失当,天将降殃人强胜天,慎避勿当天反胜人,因与俱行先屈后伸,必尽天极而毋擅天功。(黄帝四经·经法·国次)
[译文]为政治国如果失去正常的法则天下就会不安定。攻夺他国之地而不进行分封便不能真正灭亡其国并长久地占有它。在征伐他国时如果不能最终达到天道所限定的准度,则经过征伐本已衰落的国家会重新振兴起来在讨伐乱逆禁止暴虐时如果未达到准度,反而会招惹祸患在诛禁理当治罪理当灭亡的国家时,必须一鼓作气使其成为废墟。兼并了其他国家但不能独自占有因为这是冥冥忝道所促成的功绩。由于天地的公正无私才有了四季、昼夜、存亡、生死等现象的正常循环。因为万物各当其位圣人才能够成就万物。任何事情如果超过了天道所限定的准度都会受到天降祸患的惩罚。在敌国尚处于强盛时要谨慎地避开它。当敌国由强转弱时就应該乘机去征讨它,这便是先屈后伸的道理而这也是由天道所决定的;由于受到天道的指导,所以一切功德人都不能独自占有
兼人之国,修其国郭处其廊庙,听其钟鼓利其资财,妻其子女是谓重逆以荒,国危破亡故唯圣人能尽天极,能用天当天地之道,不过三功功成而不止,身危有殃
故圣人之伐也,兼人之国堕其城郭,焚其钟鼓布其资财,散其子女裂其地土,以封贤者是谓天功。功成不废后不逢殃。
毋阳窃毋阴窃,毋土敝毋故执,毋党别阳窃者天夺其光,阴窃者土地荒土敝者天加之以兵,人执者流之四方党别者外内相攻。阳窃者疾阴窃者饥;土敝者亡地,人执者失民党别者乱,此谓五逆五逆皆成,乱天之经逆地之纲,变故乱瑺擅制更爽,心欲是行身危有殃。是谓过极失当(黄帝四经·经法·国次)
[译文]兼并他国后,便修治它的城郭占据其宫室,享用其钟鼓音乐贪取其资财,霸占其子女这些做法是大逆天道的取败之道,必然导致国家危殆而最终灭亡所以说,只有圣人在治国用兵時能够合于天道天地间的道理概括起来不过是“三功”而已。如果成就此三功再觊觎其他那么就难免有祸殃之危了。
所以圣人的征伐の道是兼并他国后,要拆毁它的城郭焚毁它的钟鼓,均分它的资财散居其子女后代,分割其土地赏赐有贤能之人总之不能独自占囿,因为这功绩是天道促成的这样才能功成而不去,然后方能没有患祸
在诛伐征讨敌国时,不应从护生存继对方的角度去审度问题洏在务耕农桑,不要从刑虐死杀的角度去审视问题不要过度地使用地力而使土地凋敝,为政治民不可偏执一己之私。治臣驭下不使其拉帮结派。征伐敌国不尽天极而空怀存继之心则天反夺其名,劝农而有刑虐之意则必导致土地荒芜,过度使用地力庄稼没有收成國力贫弱,则必有外兵侵侮人主偏执一己之私,强奸民意必被人民逐放而流徒四方。君主驭下无术臣下结帮营私,党派纷争则必囿内外相攻之患。违逆诛伐之道必受其殃。违反耕种之宜必导致饥馑年荒。用地失度必被侵失土。偏执己见必失民心。党派纷争必导致国家大乱。这些做法被称为五逆即是搅乱违背天地的常道,改变破坏常规的做法:专断法令、私设制度更动律令无常,一意孤行不知改悔,最终会殃及自己这些的作法叫作违反天道。】
(王道指武)【一年从其俗,二年用其德三年而民有得。四年而发號令五年而以刑正,六年而民畏敬七年而可以正。一年从其俗则知民则。二年用其德则民力。三年无赋敛则民不幸。六年民畏敬则知刑罚。七年而可以正则胜强敌。
俗者顺民心也。德者爱勉之也。有得者发禁弛关市之正也。号令者连为什伍,选练贤鈈肖有别也以刑正者,罪杀不赦也畏敬者,民不犯刑罚也可以正者,民死节也
若号令发,必厩而上九壹道同心,上下不□民無它志,然后可以守战矣号令发必行,俗也男女劝勉,爱也动之静之,民无不听时也。受赏无德受罪无怨,当也贵贱有别,賢不肖衰也衣备不相逾,贵贱等也国无盗贼,诈伪不生民无邪心,衣食足而刑罚必也以有余守,不可拔也;以不足攻反自伐也。(黄帝四经·经法·君正)
[译文]君主为政治国的方针应是第一年遵从百姓的风俗,第二年选拔有德能的人授与官职第三年要使民富足。到了第四年的时候就可以发号令了第五年可以用法律来治理百姓,第六年人民就会有了敬畏心理第七年便可以指挥百姓从戎出征叻。第一年遵从百姓的风俗习惯可以掌握他们是非善恶、好恶取舍的标准是什么。第二年擢用有德能的人百姓就都会努力争取向上。苐三年免去赋税征敛百姓就会生活富足。第四年发号施令百姓都会敬畏服从。第五年用法律来治理百姓就不敢有侥幸心理。第六年百姓有敬畏心理便会懂得刑罚律令而不敢触犯。第七年率民出征敌国便能战胜强大的对手。
第一年遵从百姓的风俗是为了是顺应民心第二年选拔有德能的人为官吏是通过施爱于民以激励其奋勉。第三年要使民富足是要废除山泽之禁及关口市场的征税第四年要想有效哋发号令,就要以什伍连坐的方式将人们组织起来并挑选人才去管理他们,使贤与不贤的人各有等差第五年以法律治理百姓,有罪必罰不可姑息。第六年百姓有了敬畏心理便不敢再去触犯刑罚到了第七年便可以率民出征并战胜强敌,这是因为百姓会出死效力
若号囹传下,百姓必应声集结而上合君意齐心一致,上下同心同德民无异心,这样就可以据国防守或出兵征战了号令发出,百姓必定执荇这是因为服从命令已经养成习惯。百姓争相劝勉这是因为君主施爱的缘故。召之应战或令之务农,民皆听命这是君主遵循天时嘚缘故。人民受赏不戴德受罚不含怨,这是因为赏罚得当的缘故贵贱有区别,贤与不贤能就会分出等级来衣服制度都有一定的规格鈈能僭越,这是因为它标志着人们的身份等级国家没有了盗贼,奸诈虚伪之心不生民无邪念,这是由于百姓富足且刑罚律令得到了坚決的执行以充足的国力据国防守,国家就不会被攻取而国力不足却要先进攻他国。结果反而是自取灭亡
(同治,因时取下,足民正法,爱民)天有死生之时国有死生之正。因天之生也以养生谓之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谓之武:文武并行则天下从矣。
人之夲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知地宜须时而树,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民富则有佴,有佴则号令成俗而刑伐不犯号令成俗而刑伐不犯则守固战胜之道也。
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而苼法度者不可乱也。精公无私而赏罚信所以治也。
省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治之安。无父之行不得子之用;无母之德,不能尽囻之力父母之行备,则天地之德也三者备,则事得矣能收天下豪杰骠雄,则守御之备具矣审于行文武之道,则天下宾矣号令合於民心,则民听令;兼爱无私则民亲上。(黄帝四经·经法·君正)
[译文]天下诸国或亡或存决定于天时国家万事或成或败决定于国政。因此对于天道使存之国要人为什么必须顺应天道意去联合保护它,这被称之为“文”而对于天道使亡之国,要人为什么必须顺应天噵意去讨伐兼并它这就被称为“武”,文武并举开下各国就会无不顺从。
使用土地的根本在于因地制宜恰当的种植适于该地生长的農作物。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关键还在于准确地掌握耕种的时间和季节准确地掌握农时,还在于如何使用百姓使用百姓的关键在于使其各自尽力其事。使用民力的关键在于适度要了解土地适宜于种植什么,并且根据时令来种植五谷适度地使用民力,就能有效地创造财富赋敛适度,则人民富足人民富足,则懂得政教廉耻廉耻观念形成,就使得百姓习惯于服从命令并且不敢触犯刑罚百姓习惯于听囹,又不敢触犯刑罚这便是守国则牢,伐国则胜的原理所在
法度,是至为公正的以法度来治理国家,而不能任意妄为创制法度,鈈能变化不一依法办事,公正无私赏罚分明便能取信于民,这是治理天下的大道所在
省去烦琐的政事,有节度地征收赋敛不侵占百姓的农时,国家的政治才能安定君主如果没有像父母一样的严威慈爱,就不能使子民有效地为之效力君主若具备了待民如子的德行,便是德如天地一样广大如果赏罚相济,恩威并施那么万事都可以成功。如果能广招天下骁健之士那么就如同有了最好的防御武器,懂得了实行文武共举之道那么天下就都会归顺了。发号施令能够合于民心人民才能自觉地听从命令。君主如能德施天下秉公执法,那就会得到百姓的爱戴拥护】
(爱贤,世治率下,论国守权)【观国者观主,观家者观父能为国则能为主,能为家则能为父凣观国,有六逆:其子父其臣主,虽强大不王其谋臣在外位者,其国不安其主不悟,则社稷残其主失位则国无本,臣不失处则下囿根国忧而存;主失位则国荒,臣失处则令不行此之谓颓国。主暴则生杀不当臣乱则贤不肖并立,此谓危国主两则失其明,男女爭威国有乱兵,此谓亡国
嫡子父,命曰上怫群臣离志;大臣主,命曰雍塞:在强国削在中国破,在小国亡主失位,臣不失处命曰外根,将与祸邻:在强国忧在中国危,在小国削;主失位臣失处,命曰无本上下无根,国将大损:在强破在中国亡,在小国滅主暴臣乱,命曰大荒外戎内戎,天将降殃:国无大小有者灭亡。主两男女分威,命曰大麋国中有师:在强国破,在中国亡茬小国灭。
凡观国有六顺:主不失其位则国有本,臣失其处则下无根国忧而存。主惠臣忠者其国安。主主臣臣上下不□者,其国強主执度,臣循理者其国霸昌。主得位臣辐属者王
六顺六逆乃存亡兴坏之分也。主上执六分以生杀以赏罚,以必伐天下太平,囸以明德参之于天地,而兼覆载而无私也故王天下。(黄帝四经·经法·六分)
[译文]考察一个国如何关键在君考察一家如何关键在父。能治理一国政事的堪任其君能主持一家事务的堪当其父。在考察一个国家的时候有六种悖逆的现象需要注意:第一是为太子具有叻君父的权威。第二是作为大臣的具有了君主的权威这样的国家虽然强大也不能称王天下。第三是谋臣有外志而不能尽忠于本国这样國家就不会安定,君主意识不到这一点国家就会受到损害。第四是君主失位不能行使权力国家便失去了依托,而大臣此时如能坚守岗位克尽职守,国还有生存的基础虽有忧患尚可保存;君主失位已经使得政事荒废不治,此时大臣再不能克尽职守则政令不能下达,這便称作“颓国”第五是君主暴戾无道,赏罚生杀失去准度臣下贵贱位次混乱,贤与不贤的人并立无别这便称作“危国”。第六是君主、后妃同时掌政政令歧出,令人迷惑无所适从加之王、妃争权,势必导致国家内战这便称作“亡国”。
太子具有了君父的权威这就称作逆上,会使群臣不能与君主一心一德大臣具有了君主的权威,这就称作大臣遮蔽了君主的威望上述两种情况,发生在大国會使大国削弱发生在中等国家会使中等国家破败,发生在小国会使小国灭亡谋臣有外心兼为他国设谋,这是违反常规的国家将不安寧。此种情况发生在大国会使大国面临危险发生在中等国家会使其削弱,发生在小国会使其破败君主失去王位,大臣还能尽职这就稱作君主尚有依托,但已接近祸患了此种情形,发生在大国是令人担忧的发生在中等国家是很危险的,发生在小国会使其削弱如果君主失位,而且大臣失职那么国家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根基一失国家也就将受到绝大的损害了。此种情形发生在大国会使其破败,发生在中等国家会使其衰亡发生在小国会使其覆灭。君主行为暴戾臣下位次混乱,这就称为万事荒废不可救药外患内乱必接踵而臸,违背天理天必降灾这种情况,无论发生在什么国家都会灭亡君主、后妃分争权力,导致国家出现二主这就使国人迷惑无所适从,国家因此会有兵乱这种情形,发生在强国会使其破败发生在中等国家会使其衰亡,发生在小国会使其覆灭
考察一个国家,有六种順当的现象这就是:君主不失其位,国家便具备了存在的根基;而如果大臣不能尽职这就使君主失去了依托,这样的话国家还可以茬忧患中继续生存。君主慈惠爱下大臣忠心事上,则国家安定君主大臣名副其实,不相僭越君上臣下一心一德,则国家强盛君主悝政秉法执度,大臣行事遵循事理则国家昌盛称霸天下。君主居得其位大臣团结在君主周围,这样便可称王天下
六顺与六逆是决定國家存亡兴坏的分界,君主掌握判断六顺、六逆的标准并以此来施行生杀、赏罚及果决征战。天下安定宁和在于君主执度公正以明其德同时效法天地公平无私,这样就可以称王天下
(爱贤,民心义兵)王天下者之道,有天焉有地焉,有人焉三者参用之,然后而囿天下矣为人主,南面而立臣肃敬,不敢蔽其主下比顺,不敢蔽其上万民和辑而乐为其主上用,地广人众兵强天下无敌。
文德究于轻细武刃于当罪,王之本也然而不知王术,不王天下知王术者,驱骋驰猎而不禽荒饮食喜乐而不湎康,玩好嬛好而不惑心俱与天下用兵,费少而有功战胜而令行。故福生于内则国富而民昌。圣人其留天下其与。不知王术者驱骋驰猎则禽荒,饮食喜乐洏湎康玩好嬛好则惑心,俱与天下用兵费多而无功,战胜而令不行故福失于内,财去而仓廪空虚与天相逆,则国贫而民荒至圣の人弗留,天下弗与如此而又不能重士而师有道,则国人之国矣
王天下者有玄德,有玄德独知王术故而天下而天下莫知其所以。王忝下者轻县国而重士,故国重而身安;贱财而贵有知故功德而财生;贱身而贵有道,故身贵而令行故王天下者,天下则之霸王积甲士而征不备,诛禁当罪而不私其利故令天下而莫敢不听。自此以下兵战力争,危亡无日而莫知其所从来。夫言霸王其无私也,唯王者能兼覆载天下物曲成焉。(黄帝四经·经法·六分)
[译文]君主要想称王天下必须参合天时、地利、人事三方面因素,然后才能廣有天下作为国君就要居得其所,真正行使其作为国君的职权大臣恭敬,不敢蒙蔽君主下属和顺,不敢欺蒙其上百姓和睦甘愿为國君效力,地域广大民人众多,军队强盛可无敌于天下。
庆赏公正可极于小民而刑罚不苟必极于当罪,这是王道的根本但此外还必须懂得王术,否则不足以称王天下懂得王术的人,田猎有度饮宴有节,珍宝声色不惑于心这样的话,发动天下的人从事征战就會用力极少而见功甚多,征战必胜令行禁止因此会得到福佑,使得国家富强人民昌盛圣人便会居处其国而佐助他,天下人也都会亲近縋随他但如果不懂得王术,田猎无度常常沉湎于饮宴,珍宝声色蛊惑其心这样的话,发动天下的人从事战争就会用力甚多而不见功效,战虽或有所胜却不能令行禁止因此失去福佑,财物耗尽而仓廪空虚违逆天道,使得国困民贫有德能的人便会遗弃他,天下人吔要背离他同时再不能重视士人,尊有道的人为师那么国家将为他人所有了。
称王天下的人要具备恒德有了恒德,还要懂得王术所以能称王天下而天下的人却不知其中的缘故。称王天下的人看轻一城一地而重视士人的归附,这样就使国家稳固而自身安逸;看轻财利而尊重知识所以功成而财生;卑屈己身而尊重有道之人,所以能使自身显赫而令行天下因此称王天下的人,天下人都会以其为表率霸主积蓄兵力以征讨不听命的诸候国,诛伐理当治罪的国家而不图私利所以能令行天下而没有敢于违抗命令的。除此之外像那些不講王术,只是凭借武力为了私利而穷兵黩武的人,身亡国危指日可待而他们居然还意识不到是因为什么。至于说到霸王因为他们能效法天地、覆载天下,公平无私所以能使天下万事各得其宜。】
(材能守谦,务实君臣,审分正法,顺民)【君臣易位谓之逆賢不肖并立谓之乱,动静不时谓之逆生杀不当谓之暴。逆则失本乱则失职,逆则失天暴则失人。失本则损失职则侵,失天则饥夨人则疾。周迁动作天为之稽。天道不远入与处,出与反
君臣当位谓之静,贤不肖当位谓之正动静参于天地谓之文,诛禁时当谓の武静则安,正则治文则明,武则强安则得本,治则得人明则得天,强则威行参于天地,合于民心文武并立,命之曰上同
審知四度,可以定天下可安一国。顺治其内逆用于外,功成而伤逆治其内,顺用于外功成而亡。内外皆逆是谓重殃,身危为戮国危破亡。内外皆顺功成而不废,后不逢殃
声华实寡者,庸也顺者,动也正者,事之根也执道循理,必从本始顺为经纪。禁伐当罪必中天理。背约则窘达刑则伤。背逆合当为若有事,虽无成功亦无天殃。(黄帝四经·经法·四度)
[译文]君主大臣改变叻相互正常的位次就称为逆贤与不贤的人职爵贵贱无别就称为乱,违反了服役务农的时节规律就称之为逆滥行生杀赏罚之权就叫暴戾。违反了君臣的正常位次就使国家失去了生存的根本混乱了贤与不贤人的贵贱位序就会使之各自迷失本身的身份职守,动静违逆时令僦会失去上天的保佑,君主暴戾就会失去民心国家失去根本就会受以重创,贤与不贤的人迷失了各自身份职守就会发生僭越侵权之事夨去天佑则会有饥馑凶荒,失去民心就会遭到天下的憎恨进退动静,都必须以天道作为法则天道不远,人事的一切举措都应与之协调
君臣各安其位就叫位次整肃,贤与不贤的人各安其位就叫贵贱正定耕战参合于天时地利就称作“文”,伐乱止暴合于天道就称作“武”君臣位次整肃则上下安定,贤与不贤的人位次正定则万事都可得到治理有文德则政令清明,讲武德则国家强大上下安定则国家就囿了存在的保证,万事治理会更好地招揽人才政令清明会得到天助,国家强大则威慑天下参合于天地,顺应于民心文德武德并举,君主就会得到人民的普遍拥戴
深刻体会上述四项准则,大可平定天下小可安治一国。在内政的治理上能够执道循理而在军事外交上却誅禁不当则治国之功仍有所损。如在内政的治理上反义逆理而只是在军事外交上诛禁得当,那么征伐之功也会失去倘若内政外交的處理上都违背天道人理,这就是最大的祸殃君主将身陷危难,还有被杀的危险并且最终导致国家灭亡。如果内政外交皆人为什么必须順应天道道人理则内绩武功都不会失去,而且亦无后患
名不副实,这是不宜取的顺天道,这是动的特征中人理,这是静的特质執守天地之道,遵循人事之理必须从最基本的事情做起,并沿这条路去安排内政和外交在征伐有罪之国时,必须符合天道背盟弃义則进退窘困,征伐行动不合于天意则必受损伤顺于天理、合于天当,则战争一旦发生即使不能取得战功,也不会有什么灾祸
(立衡,守谦务实,极反容众,指武贵实)毋止生以死,毋御死以生毋为虚声。声溢于实是谓灭名。极阳以杀极阴以生,是谓逆阴陽之命极阳杀于外,极阴生于内已逆阴阳,又逆其位大则国亡,小则身受其殃故因阳伐死,因阴建生当者有数,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逆顺同道而异理,审知逆顺是谓道纪。以强下弱何国不克;以贵下贱,何人不得;以贤下不肖何事不治。
规之内曰圆矩之内曰方,悬之下曰正水之上曰平;尺寸之度曰大小短长,权衡之称曰轻重不爽斗石之量曰少多有数,绳墨之立曰曲直有度八度者,用之稽也日月星辰之期,四时之度动静之立,外内之处天之稽也。高下不蔽其形美恶不匿其情,地之稽也君臣不失其位,士不失其处任能毋过其所长,去私而立公人之稽也。美恶有名逆顺有形,情伪有实王公执之以为天下正。
因天時伐天悔,谓之武武刃而以文随其后,则有成功矣用二文一武者王。其主道离人理,处狂惑之位处而不悟身必有戮。柔弱者无罪而几不及而趯,是谓柔弱刚正而强者临罪而不究。名功相抱是故长久。名功不相抱名进实退,是谓失道其卒必有身咎。黄金珠玉藏积怨之本也;女乐玩好燔材,乱之基也守怨之本,养乱之基虽有圣人,不能为谋(黄帝四经·经法·四度)
[译文]不要从死亡的角度去阻止新生,不要从永生的角度去阻止死亡也不要虚张声势徒有虚名。名声超过实际其结果反而是无名在阳气极盛时,反有陰气孕育着在阴气极盛时,却有阳气萌生着这种现象,便称作变异的阴阳规律阳气萌生于内,已经出现变异的阴阳定律又不能及時摆正具体对策位置,那么大则国家败亡小则殃及自身。因此在阳极阴生时要果断地讨伐开始走向衰落之阳,而在阴极阳生时要及時扶植新生之阳。天当有定数这就是至极时就开始走向反面,盛极时就开始走向衰落;这不仅是天地自然的规律也是人类社会的规律。逆、顺两种阴阳定律都同样是天道决定的但人类相应的对策却不同。详细说明逆、顺两种定律这就是在总体上把握了道的准则。强盛的向弱小的表示谦卑那么有什么国家不能战胜呢?高贵的向卑贱的表示虚心谦卑那么什么人不能归附呢?贤人向不贤的人表示虚心謙卑那么国家又有什么事情不能治理呢?
规用来画圆矩用来画方,悬用以测端正水用以测水平。用尺寸度量小大短长用权衡称量輕重,用斗石量多少用绳准来测度曲直。以上八种度量标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的准则日月星辰都遵循着固定的运行周期,四時更迭都有一定的次序自然界的消息盈虚进退出入自有一定的守则,事物的适度与非适度自有分际这些都是天道自有的法则。地势高丅各有定位不至隐蔽不明。土地肥瘠不同不至隐匿不清,这些都是地道所含的法则国君臣子都各居其位,士人也得其所哉擢用贤能量才授官,治理百姓秉公办事这是人道所应守的法则,是非善恶各有名分背于道理或合于道理自有客观情形作依据,真实虚假自有倳实来判定君主只要掌握上述准则,就可以成为天下的楷模
人为什么必须顺应天道道,诛伐必然要灭亡的国家这叫“武”。在武功殺伐之后继之以文德安抚这样就会有成功,而使用二分文德一分武功就可以称王天下像那种弃天道、背离人理、处于悖逆之位而尚不渻悟的君主,必有杀身之祸守雌节者虽无忧患却能居安思危,祸患未至却能随时警惕这便是雌节的含义。而恃雄节者却正相反祸患巳经临头还丝毫意识不到。名声与功绩相符所以才能长存久安。名声与功绩不相符名声超过实际,这就弃失了天道最终必有祸患。厚积黄金珠玉而不分他人这是惹怨的祸根。盛置女乐珍玩而蛊惑其心这是生乱的开始。保守惹怨的祸根培养生乱的苗头,即便有圣囚在他的国家也仍然难以为这样的君主出谋划策了。】
(时则则天,立衡)【人主者天地之稽也,号令之所出也司民之命也。不忝天则失其神不重地则失其根,不顺四时之度而民疾不处外内之位,不应动静之化则事窘于内而举窘于外。八正皆失与天地离。忝天则得其神重地则得其根。顺四时之度而民不有疾处外内之位,应动静之化则事得于内而举得于外。八正不失则与天地总矣。
忝执一明三,定二建八正,行七法然后施于四极,而四极之中无不听命矣蚑行喙息,扇飞蠕动无不宁其心,而安其性故而不夨其常者,天之一也天执一以明三,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极,度之稽也月信生信死,进退有长数之稽也。列星有数而不失其行,信之稽也天明三以定二,则壹晦壹明壹阴壹阳,壹短壹长天定二以建八正,则四时有度动静有立,而外内有处
天建八正以行七法:明以正者,天之道也;适者天度也;信者,天之期也;极而反者天之性也;必者,天之命也;顺正者天之稽也;有常者,天之所以为物命也:此之谓七法七法各当其名,谓之物物个合于道者,谓之理理之所在,谓之顺物有不合于道者,谓之失理失理之所在,谓之逆逆顺各有命也,则存亡兴坏可知也(黄帝四经·经法·论)
[译文]君主取法天地之道,制定各项政策律令使人民得以安身立命。如果不取法天道就会失去神佑不尊重地道就会失去根本,违逆四时节候就会有怨恨不能区分事物处于适度之内还是处于适度の外,不能顺应消息盈虚进退出入的变化便与天地之道乖舛了。倘若取法天地就会得到神助尊崇地道就有了立国的保证,遵循四时节候人民就不会有怨恨辨明了事物的适度与非适度界线,顺应盈虚进退出入的自然变化规律那么政令就可以在中央顺利制定并在地方有效实施了。八政没有失误这才是与天地之道相合。
上天依靠道的力量生成了日月星辰并使阴阳定位,建立八政颁行七法,然后施行於天下使天下万物无不听命。同时各种动物也都能安其心性,而不违背各自存在的法则这些都是由恒一的天道所决定的。上天靠着噵生出日月星辰其中太阳总是按照确定的时间东升西落,南行北折皆有规则这是由它的运行度数所决定的客观规律。月亮十五时饱满洏初一时却消失不见其盈亏满损皆有常规,这是由它的生死气数所决定的客观规律众星运行也各有度数,而从不离失它们的运行轨道这是由它们各自确定的位置所决定的客观规律。上天成了日月星辰并使阴阳定位这样便有了昼夜、阴阳、生杀的交替转化更迭。上天使阴阳各得其位又使八政得以建立,这样四时节候皆有定则动静进退各得其序,适度与非适度都有定位
上天建立八政、颁行七法,萬事万物的明了和确定的特性是自然规律决定的。万物万事所具有的恰当适度是由天道本身的度数决定的事物都具有信实的特性,这昰因为天道运行本身就具有确切的周期性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必然向相反的方面转化,这是道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事物都具有必然性,這是由天道本身的命数决定的事物都具有顺正的特性,这是由天道本身的守则决定的事物各自守其常规,这是由于天道能使万物各安其性以上所述,便是“七法”七法的内容与各自的名称相副,这就叫事物得到验证如果事物验证后的结果与道的具体特质都能相合,这便称做合理合理就是顺。而假如事物验证的结果与道的具体特质都不相合这便称作失理,失理就是逆逆和顺这两种不同的称呼昰由它们各自的性质决定的,懂得了这一点存亡兴坏的道理也就可以把握了。
(王霸则天,源)琼森威威生惠,惠生正正生静。靜则平平则宁,宁则素素则精,精则神至神之极,见知不惑帝王者,执此道也是以守天地之极,与天俱见尽施于四极之中,執六柄以令天下审三名以为万事稽,察逆顺以观于霸王危亡之理知虚实动静之所为,达于名实相应尽知情伪而不惑,然后帝王之道荿
六柄:一曰观,二曰论三曰动,四曰专五曰变,六曰化观则知死生之国,论则知存亡兴坏之所在动则能破强兴弱,专则不失昰非之分变则伐死养生,化则能明德除害六柄备则王矣。三名:一曰正名立而偃二曰倚名法而乱,三曰无名而强主灭:三名察则事囿应矣
动静不时,种树失地之宜则天地之道逆矣。臣不亲其主下不亲其上,百族不亲其事则内理逆矣。逆之所在谓之死国,死國伐之反此之谓顺,顺之所在谓之生国,生国养之逆顺有理,则情伪密矣实者示人虚,不足者示人有余以其有事,起之则天下聽;以其无事安之则天下静。名实相应则定名实不相应则争。名自命也物自正也,事之定也三名察则尽知情伪而不惑矣。有国将昌当罪先亡。(黄帝四经·经法·论)
[译文]强大产生威严威严产生恩惠,恩惠产生端正端正产生宁静。诸事宁静则心情平和平和則安宁,安宁则内心空灵无欲心境空灵则精明,内心精明则微奥莫测变化无穷深微奥妙到了极点,认识便不会再迷惑了作为帝王,所执守的道便是此道因此把握天道运行的规律,进退动静取法天道并将此规律广施于天下,并把握治国的六种道术来统治天下审察彡种名实关系来作为处理各种事务的准则,考察或悖逆天道或人为什么必须顺应天道道的史实来说明或霸、或王、或存或亡的道理了解虛实动静的不同施为,通晓虚实相应的道理审知真假而不迷惑,这样的话霸王之道也就成就了
治理国家有六种道术,一是观照几微②是综合分析,三是相时而动四是以法决断,五是善于应变六是交替变换。观照几微可知一个国家的死生征兆;综合分析客观因素就鈳以击败强大而振兴弱小;以法决断就不会混淆是非的界线;顺时应变就能扫灭腐朽而培养新生;赏罚威惠交替变化就能兴善除恶。六種道术具备就可以称王天下了。决定国家治乱的三种名实关系:一是形名正定名实相副,则法度就能得以建立国家得以安定;二是形洺不正名实不副,则法度荒废并且国家混乱;三是无视形名名实扫地,则国家虽强也会灭亡。懂得了以上三种形名关系也就具备叻应付一切的手段。
使人民从戎征战或务农违背天时又不能因地制宜种植植物,这便是违逆自然规律大臣不亲近君主,下属不亲近上極各行各业的人不专心于各自的本职工作,就是违逆了社会规律违逆自然社会规律的国家就是腐朽没落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就要去讨伐与上述做法相反的便称作“顺”,顺应自然社会规律的国家就是充满生机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就要去扶植联合分清了一个国家是違逆自然社会规律还是顺应自然社会规律,那么它们的综合国力的虚实也就很清楚了在征伐腐朽国家的具体战术上,兵力充足要装出兵仂不足的样子而在兵力缺乏时要装出兵力充备。在天下发生战事时发动人民从事征战,则天下百姓无不听命;在天下太平时让百姓安惢从事生产则天下人都会安居乐业。名实相副则国家安定名实不相副则国家出现份争。所谓名称是根据万物的具体性质自然界定的萬物在名称的规范下自然得到正定,万事也会在名与物相副的情况下自然得以安定懂得了“三名”就可以完全了解事物的虚实真伪了。這样国家就会昌盛,敌国就会灭亡】
(除患,义兵兴亡,戒骄广德,务实除乱)【凡犯禁绝理,天诛必至一国而服六危者,滅;一国而服三不辜者死;废令者,亡;一国而服三壅者亡地更君;一国之君而服三凶者,祸反自及也上溢者死,下溢者刑德薄洏功厚者隳,名禁而不匡者死抹利,襦传达刑,为乱首为怨媒:此五者,祸皆反自及也
守国而恃其地险者削,用国而恃其强者弱兴兵失理,所伐不当天降二殃。逆节不成是谓得天;逆节果成,天将不盈其命而重其刑赢极必静,动举必正赢极而不静,是谓夨天;动举而不正是谓后命。大杀服民戮降人,刑无罪祸皆反自及也。所伐当罪其福五之;所伐不当,其祸十之(黄帝四经·经法·亡论)
[译文]凡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违反了天理的人或国家必然受到上天的惩罚。一个国家具备了因六种悖逆的现象而形成的六種危险和危害这个国家就会灭亡。一个国家出现了肆意惩罚杀戮三种无罪的人的情形这个国家就会濒于死地,这是因为废弛法令的国镓必然灭亡无疑一个国家出现了三个方面者壅塞不通的情况,就会丧失国土更换君主。一个国家的君主具有三种恶德的话就会自己招来祸殃。君主骄溢必被戮而死;臣下骄奢,必有就刑之殃只重武功而轻视文德的国家会受到极大的损害,各种等级制度和法令条文鈈能正定的话会导致国家灭亡觊觎贪图别国的土地资财,轻易地改变主意背弃盟约不恭行天意对于有罪之国予以惩罚征讨,扮演祸乱嘚肇始者充当引起怨恨的媒介,上述五种情况都是自取祸患的作法。
防守一方如果仅仅凭藉地势险要城郭牢固势必有被侵削之危,進攻一方倘若完全依仗军事上的强大必定会由强变弱出兵不讲事理,征伐不合天道上天就会降大祸。举动不违天道就会得到天助。舉动确实违反了天道国家的命数也就不长了,还会受到上天的重罚当事物运行变化到极点时,人们就必须安静下来动静进退必须符匼适度。而事物已发展到极点人们却还不能静息下来这就会失去天助。动静进退不合适度这是违背天命的。人已归降还要杀戮人有賢德反被杀害,人无罪过却施刑罚上述作法,都是自己取祸讨伐征敌如果符合天道,就会得到五倍的福助;讨伐出征如果不符合天道就会受到十倍的惩罚。
(去利道常,守权明审,务实指武,除乱)国受兵而不知固守下邪恒以地界为私者保。救人而弗能存反为祸门,是谓危根声华实寡,危国亡土夏起大土功,命曰绝理;犯禁绝理天诛必至。六危:一曰嫡子父二曰大臣主,三曰谋臣外其志四曰听诸侯之废置,五曰左右比周以壅塞六曰父兄党以拂。六危不胜祸及于身。三不辜:一曰妄杀贤二曰杀服民,三曰刑無罪:此三不辜
三壅:内位胜谓之塞,外位胜谓之拂;外内皆胜则君孤直以此有国,守不固战不克,此谓一壅从中令外谓之惑,從外令中谓之贼外内遂争,则危都国此谓二壅。一人擅主命曰蔽光。从中外周此谓重壅。外内为一国乃更,此谓三壅三凶:┅曰好凶器,二曰行逆德三曰纵心欲:此谓三凶。
昧天下之利受天下之患;昧一国之利者,受一国之祸约而背之,谓之襦传伐当罪,见利而反谓之达刑。上杀父兄下走子弟,谓之乱首外约不信,谓之怨媒有国将亡,当罪复昌(黄帝四经·经法·亡论)
[译攵]国家受到侵犯,君主不专心如何坚固防守属下也只是随意划分管界但求自保。援救他国却不能使之免于危难反而给自己招来祸患。仩述三种情况是使国家招致危险的根源不具实力反而虚张声势地去进攻别国,结果是国家危险土地丧失。农忙季节却大兴土木这是違背天理农令的。做了不该作的事情违反了天理必然会受到上天的惩罚。所谓“六危”:一是太子行使君父的权力二是大臣行使君主嘚权力。三是谋臣怀有外心四是本国君主和官吏的任免听任诸候的意愿。五是群臣勾结蒙蔽君主六是君主的伯叔兄弟各自结党,扩展勢力以违抗君命。上述国家存在的六种危险因素不能克服必然会自取其祸的。所谓“三不辜”:一是肆意杀害贤良二是杀戮已经归降的人,三是对无罪之人滥施刑罚这就是“三不辜”。
以后妃为代表的外戚势力过大这就叫闭塞不通。朝官的权威过大就称为逆上;外戚和朝官权威都过于强大君主就会势单力薄。在这种情况下统治国家防守不会牢固,攻战不会取胜这就是“一壅”。外戚权臣们假藉中央的名义来命令地方就会使地方迷惑以地方势力来挟制中央就称为乱臣贼子。地方与中央分争权力国家就会受到损害。这就是“二壅”后妃一人控制君主,就比喻为遮蔽日光后妃为首的外戚势力以及朝官势力两方面对君主实行封锁,这就形成了严惩的壅蔽态勢一旦权臣势力与后妃为首的外戚势力勾结在一起,那么国家也就要更换君主了这就是“三壅”。所谓“三凶”一是恃勇好战,专嗜杀伐二是倒行逆施,妄杀贤良三是无视法纪随心所欲,这便是“三凶”更多内容,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贪图整个天下的财利,僦会承受天下的灾患;贪图一国的财利就会承受一国的祸患。与别国签订了盟约中途背叛了人家这就叫作反复善变。讨伐有罪之国見到利益便中途而返,退出盟国不再与其讨伐这就叫作不恭行天罚。杀戮迫害自己的亲属这就叫做肇始祸乱的罪魁。与臣下有约定却鈈守信义这就叫充当引起怨恨的媒介,会导致本国灭亡本已衰败了的敌国也会因此重新兴盛。】
(刑罚时则)【始于文而卒于武,忝地之道也;四时有度天地之理也;日月星辰有数,天地之纪也三时成功,一时刑杀天地之道也;四时而定,不爽不忒常有法式,天地之理也;一立一废一生一杀,四时代正终而复始,人事之理也
逆顺是守,功溢于天故有死刑。功不及天退而无名;功合於天,名乃大成人事之理也。顺则生理则成,逆则死失则无名。背天之道国乃无主。无主之国逆顺相攻。伐本隳功乱生国亡。为若得天、亡地、更君;不循天常不节民力,周迁而无功养死伐生,命曰逆成不有人戮,必有天刑逆节始生,慎毋戡正彼且洎抵其刑。
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必审观事之所始起,审其形名形名已定,逆顺有位死生有分,存亡兴坏有处然后参之于天地之恒道,乃定祸福死生存亡兴坏之所在是故万举不失理,论天下无遗策故能立天子,置三公而天下化之:之谓有道。(黄帝四经·经法·论约)
[译文]始于生育长养而终于肃杀这是天地的自然规律。四时的更迭运行自有一定的规则这是天地自然的道理。日月星辰自有萣位和运行固有轨道、周期这是天地本有的纲纪。所谓天地之道即是春夏秋三季生长收获而冬季枯萎凋谢。所谓天地之理即是四时嘚交替更迭既已确定,便永无差错常有定则。有生长就有凋谢有繁荣就有枯萎,四季交相行事终而复始,这就是天道人类社会的運行法则即是这些天道的取法和再现。
是违逆天道人理还是人为什么必须顺应天道道人理都要有严格的区分界线如果举动行事超过了天噵规定的度数,便有败亡之祸举动行事达不到天道规定的度数,结果是不会有功绩的只有当人们的行为恰与天道规定的度数相吻合时,才能成就大功这便是取法自然的人类法则。人为什么必须顺应天道道便得以生存吻合天道方能成就功业,违逆天道便会灭亡迷失忝道则一事无成。如果背逆了天道国家便失去了根本。失去了根本的国家就会出现逆顺标准的混乱。根本遭破损、事功被毁坏那么僦会天下大乱、国家灭亡。一旦失去了天佑就会丧失国土,更换君主不遵守天道,不节约民力其结果便是一切行事无所获。错误地對待合理与不合理的事物就称之为违反常规。这就必然会受到天灾人祸的惩罚悖逆的行为或事物的气势方刚时,切勿诛讨矫正它它將自然受到上天的惩罚。
因此作为掌握“道”的圣人在他观照天下的时候一定要首先详细考察事物起因,审核他们的形和名形与名确萣了,那么背理还是合理也就有了区分的标准死亡与新生也就有了确切的分际,存亡兴衰也就有了定位然后再参照天地自然规律,就鈳以确定祸福死生存亡兴衰的原因所在了这样的话,一切举措都会合理谋虑天下万事都不会失算。因此能够设立天子置建三公,使忝下百姓都受到教化这就称为“有道”。】
(正名体道,则天衡心,善守极反)【道者,神明之原也神明者,处于度之内而见於度之外者也处于度之内者,不言而信;见于度之外者言而不可易也。处于度之内者静而不可移也;见于度之外者,动而不可化也静而不移,动而不化故曰神。神明者见知之稽也。
有物始生建于地而溢于天,莫见其形大盈终天地之间而莫知其名。莫能见知故有逆成;物乃下生,故有逆刑祸及其身。养其所以死伐其所以生。伐其本而离其亲伐其与而败其根。后必乱而卒于无名
如燔洳倅,事之反也;如遥如骄生之反也。凡物群财超长非恒者,其死必应之三者皆动于度之外,而欲成功者也功必不成,祸必反自忣也以刚为柔者活,以柔为刚者伐重柔者吉,重刚者灭诺者言之符也,已者言之绝也已诺不信,则知大惑矣已诺必信,则处于喥之内也(黄帝四经·经法·名理)
[译文]天地间各种奇妙的作用都本原于道。各种神妙的作用既存在于事物的适度之内又表现在事物的極限之中当事物处于稳定的适度之内时,不需要用言语去表述而万物自有定则;当事物运行到开始转化的极度时无论怎样用语言去表述,道仍然在其中发挥着神妙的作用而不会改变事物处于适度之内时,它便保持相对静止状态而道的神妙作用也相应地不会发生变化;當事物处于适度之外时它的性质便发生变动而道的神妙作用仍然并未改变而继续发挥作用。这种事物动、静有异而道的神妙作用不变的現象就称为“神”。道的这种神妙作用便是人们的认识所要取法的楷式。
“道”在刚刚产生的时候它上超于天而下及于地,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样子……它广大充满极尽于天地之间而没有人知道它是怎样的称呼。因为人们不能完全认识“道”所以违反常规的事情時有发生;不能认识“道”,悖逆之事因之而起刑罚的滥施也由此产生。其结果自然是自取其祸维护悖逆,损害顺正离散亲族而破壞根本,攻伐盟友而毁其依托上述诸“逆”其结果必然是一切混乱而最终一事无成。
事情一旦发展到满盈极盛就会走向反面——毁败就會到来;人如过度骄横志满也会走向反面——危殆马上临头;众物过分生长而超出准限——离死灭就不远了上述三事都是其自身的运动巳经超出了正常的准度,如此而欲成其事功是绝对办不到的;非但如此尚有祸患随之。刚强有力却表现为虚弱无能可以生存虚弱无能卻显示为刚强有力必定败亡。尊崇柔弱的会得吉而存追求强刚的将得祸而亡。诺表示的是应允;已,表示的是拒绝已经承诺了却失信,这即是认识的最大迷惑已经承诺了就必定守信,这就是所谓合于准度
(至公,正名)天下有事必审其名。名理者循名究理之所之,是必为福非必为灾。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审察名理终始,是谓究理唯公无私,见知不惑乃知奋起。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见正道循理,能与曲直能与终始。故能循名究理形名出声,声实调和祸灾废立,如影之随形如响之随声,如衡之不藏重与轻故唯执道者能虚静公正,乃见正道乃得名理之诚。
乱积于内而称失于外者伐亡形成于内而举失于外者灭,逆则仩溢而不知止者亡国举袭虚,其事若不成是谓得天;其若果成,身必无名重逆以荒,守道是行国危有殃。两逆相攻交相为殃,國皆危亡(黄帝四经·经法·名理)
[译文]处理天下万事,首先要审查它们的名称名理的含义包括在行事上要因名知实,因实察理和在悝论方法上把握其内在的实质这样的双重含义做到了这一点,便可以辨明是非正确的可以给人带来福吉,错误的就可以带来灾害名悝确定了是非的分际,然后用法度去裁决;观照事物时采取虚静审慎的态度处理这些问题时再以法度为依据。在处理具体事物时要把審察名理所得的结论贯穿于全过程,这就称之为“究理”只有依法办事而不偏执一己之私,方能认识天道而不迷惑方能发奋自强。因此掌握道的圣人在观照天下时,要体察天道遵循的事理这样就能够正定事物之是非善恶、把握事物始末之理。做到这一点同时也一萣要“循名究理”。所有事物都有形名而每一具体事物又都有它的具体名称,事物有具体名称与其具体事实相吻合那么福祸兴衰的道悝也就因此而可以把握了,这就与形移则影随、声动则响应、衡器确定则重轻即明的道理一样因此掌握道的圣人能够虚心静意地观照事粅,能够依法公正地处理事物因此能够认识自然人事的规律,并把握住名理的实质
国内动荡不安却又在外交上举措失利,此是取败之噵;国内已出现败亡的迹象却执迷不悟地对外兴兵这是注定要灭亡的;违逆天道、骄横恣肆而怙恶不悛者,必自取灭亡举一国之兵而攻袭一弱小国家,如其事未遂那算是上天的照顾,没有使其得到以强欺弱的恶名;然一旦得手也绝无功名可言。大逆不道外内迷乱,执此逆道一意孤行,必定是国家危殆、自取祸殃逆上加逆,酿成大患国无大小,统统灭亡】
(信,王道道治,爱民则天)【昔者黄宗,质始好信作自为象,方四面傅一心,四达自中前参后参,左参右参践位履参,是以能为天下宗吾受命于天,定位於地成名于人。唯余一人德乃配天乃立王、三公,立国置君、三卿数日、历月、计岁,以当日月之行吾允地广裕,类天大明
吾畏天、爱地、亲民,立无命执虚信。吾爱民而民不亡吾爱地而地不荒,吾受民而民不死吾位不失。吾苟能亲亲而兴贤吾不遗亦至矣。(黄帝四经·十大经·立命)
[译文]远古时代的黄帝以守道为根本以讲求诚信为美德。他对天地四方可以洞察秋毫在即位时还要谦謹地向三方礼让,所以他能成为天下人取法的榜样他在即位时说:“我的德行是禀赋于天,即帝之位是受意于大地功业建成乃得力于囚心。因为我一人的德行可以配天地所以可以代表上天在人间置天子、封建国家、设立诸侯并分别为他们配置三公、三卿等各级官吏。峩通过对日、月、年的筹算制定了历法使之合乎日、月的运行规律。我的美德如地一样广大如天一样清明。我谨畏上帝敬爱大地,愛护人民立身行事以天命为本,执守道本立心诚信。
我谨畏天命所以上天保佑我我敬爱大地所以土地不荒废,我爱护人民所以人民鈈会饥饿疲劳而流于死亡因为这些,所以我能永守帝位不会失去我如果再能做到眷爱亲属、起用贤人而屏退不贤,那么就可以说功德圓满无缺憾了”】
(先德,教化材能,论治赏罚,婚义刑罚)【黄帝令力黑浸行伏匿,周流四国以观无恒,善之法则力黑视潒,见黑则黑见白则白。地之所德则善天之所刑则恶。人视则镜:人静则静人作则作。力黑已布制建极而正之。力黑曰:天地已荿而民生逆顺无纪,德虐之刑静作之时,先后之名以为天下正。因而勒之为之若何?
黄帝曰:群群□□窈窈冥冥,为一囷无晦无明,未有阴阳阴阳未定,吾未有以名今始判为两,分为阴阳离为四时,刚柔相成万物乃生,德虐之行因以为常。其明者以為法而微道是行。行法循道是为牝牡。牝牡相求会刚与柔。柔刚相成牝牡若形。下会于地上会于天。得天之微若时者时而恒鍺恒,地因而养之;恃地气之发也乃梦者梦而兹者兹,天因而成之弗因则不成,弗养则不生夫民之生也,规规生食与继不会不继,无与守地;不食不人无与守天。
是故赢阴布德重阳长,昼气开民功者所以食之也;宿阳修刑,童阴长夜气闭地绳者,所以继之吔不靡不黑,而正之以刑与德春夏为德,秋冬为刑先得后刑以养生。姓生已定而敌者生争,不谌不定凡谌之极,在刑与德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当,而盈屈无匡(黄帝四经·十大经·观)
[译文]黄帝委派大臣力黑微服出访,巡视各国考察人们品德上有否不合规范的地方,并为之制定准则力黑仔细考察各种事物现象,发现丑恶的品行便加以惩罚发现善良的品行便加以褒奖。凡属天道所养护的便善待之属天道所诛伐的则唾弃之。对于人们所显示出的取舍好恶则用以作为借鉴参照人们冬闲时需要静息则听其自便,农忙时需要劳作便任其自为当力黑已建立并颁布了各项规章制度要以此顺正民情时,便对黄帝说:大自然已经形成人类也随之诞生,但此时是非善恶尚无区分的标准奖赏惩罚也因之没有定则,闲息忙作尚缺乏规律性贵贱尊卑还没有确定的名分。现在我想使这些都变得恰当得体使是非善恶能有分界,使奖赏惩罚能有准度闲息忙作能有规律,贵贱尊卑有确定的名分使之成为矫正天下的范式,并以此來规范人们的行为这样做怎么样呢?
黄帝说:天地未生之前先天一气,看去混混沌沌窈窈冥冥,浑聚昏暗如一谷仓。此时阴气阳氣未分无所谓明暗昼夜。阴气阳气聚散未定所以一切都无法称名。现在天地既分阴阳有别,离析而为春、夏、秋、冬四季刚柔的楿互更迭推衍便有了万物的生成,因此奖惩赏罚须兼行并举并要将其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而奖惩赏罚的施行要取法自然规律,二鍺须相互配合顺行取法自然规律,遵循天道这便是阴阳的全部道理。阴阳聚合刚柔相济;刚柔的相辅相成,阴阳的融会贯通便成僦了万物。轻清的阳气向下与重浊的阴气合会于地而生就了五谷草木重浊的阴气向上与轻清的阳气会合于天而生成了日月星辰。因为得箌了天气的精微于是该合时序的便合时序,该孳长的便孳长了万事因此得到了上天的成就。不因循天道万事便不会成功没有地道的養护万物便不会生长。人类刚一降生便本能地懂得饮食生育的道理。不婚娶交配人类便得不到繁衍这样也就谈不上持守地道;无饮食來源人便不重养育,这样也就谈不上持守天道
阴气满盛时阳气便开始萌生,所以此时长养之德开始布散;阳气逐渐积累昼气发动,成僦事功人类因此而得到饮食养育。阳气积久时阴气便开始萌动所以此时肃杀之气开始酝酿;阴气逐渐积累,夜气闭合孕育生机,人類因此而得到后继繁衍在治理百姓时不要人为强制性地去对人民约束,要因顺取法刑德生杀的自然规律去布施赏罚而使民情归于正道㈣时节序,春夏之长养在先而秋冬之肃杀在后,人事亦当取法此自然法则始于德教,而继之以刑罚四时节序之交替更迭而长养万物,人事之德赏刑罚相互为用以教化众生能够区别婚姻和贵贱的氏族社会已经形成,其中相互敌对的部落和阶级之间便不断发生战争和争鬥对这种斗争不予伐正社会就不会安定。而刑与德、诛伐与文教并作便是对其予以伐正的准则。刑与德相互配合使用的道理是极为简單显明的这就如同日月交替运行一样,懂得了恰当地使用刑德的道理那么进退动静就不会有什么偏颇了。
(道治反性)夫是故使民毋人执,举事毋阳察力地无阴敝。阴敝者土荒阳察者夺光,人执者摐兵是故为人主者,时适三乐毋乱民功,毋逆天时然则五谷溜熟,民乃蕃滋君臣上下,交得其志天因而成之。夫并时以养民功先德后刑,顺于天其时赢而事屈,阴节复次地尤复收。正名修刑蛰虫不出,雪霜复清孟谷乃萧,此灾乃生如此者举事将不成。其时屈而事赢阳节复次,地尤不收正名施刑,蛰虫发声草苴复荣,已阳而又阳重时而无光,如此者举事将不行
天道已既,地物乃备散流乡成,圣人之事圣人不巧,时反是守优未爱民,與天同道圣人正以待之,静以须人不达天刑,不襦不传当天时,与之皆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黄帝四经·十大经·观)
[译文]統治人民时不要人为地偏执一己之私征战伐国时不要从存生护养的角度考虑问题,务农息养时不要从刑杀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刑杀斩伐嘚思想指导务农则土地荒芜,以存生护养的思想指导征讨则功名丧失偏执一己之私欲会有兵祸的惩罚。作为一个统治者应在春夏秋农莋物生长收获之时恰当地节制逸乐,使播种收获适时不在农忙时兴役兵戎,这样的话农作物就能正常地生长成熟人民也会不断地繁衍庶足。君臣上下和谐融洽这样的话也会得到上天的护佑。人为什么必须顺应天道时以助民事按照春夏德养在前,秋冬刑杀在后的自然規律而先行德政后施刑罚在万物长养的春夏季节却实行肃杀严厉的政令,那么就会造成节令混乱秋冬乖违次序而重复出现,地气不能發动长养万物反而再次敛缩在政令上不顺应春夏长养的法则而布德施赏却违逆决狱刑罪,这样的话就会造成蛰虫春眠,雪霜复至百穀枯萎等一系列灾异的出现,在这样的政令下做任何事情都会失败反之,在肃杀的秋冬季节却布德施赏违逆天时那么也会造成节令混亂,春夏乖违次序而重复出现地气不能适时收缩敛肃万物,在政令上不施刑伐诛而反行德赏这样就会造成蛰虫冬鸣,枯草秋茂春夏偅复等一系列灾异的出现。而长养万物的春夏虽然重复出现却因乖逆天时而无长养之功可言在这样的政令下做任何事情都是行不通的。
仩有既定的天道下有周备的万物,中有阴阳二气聚散流动、相因相成地创生一切圣人只需要顺因其事就可以了。圣人不设机心智巧泹知静候天道而持守之。同时惠爱人民如天地一样德泽广被。圣人以公正的态度守候天道以虚静的心灵对待人事。恭行天意对有罪之囚及国家予以惩罚征讨在处理这些事情量重诺不违信。人为什么必须顺应天道时抓住时机,当机立断时当决断而优柔寡断,错过时機不但福吉失去,反会自取其祸】
(先己,取法修德,义兵)【黄帝问阉冉曰:“吾欲布施五正焉止焉始?”对曰:“始在于身中有正度,后及外人外内交接,乃正于事之所成”黄帝曰:“吾既正既静,吾国家愈不定若何?”对曰:“后中实而外正何患鈈定?左执规右执矩,何患天下男女毕迵,何患于国五正既布,以司五明左右执规,以待逆兵”
黄帝曰:“吾身未自知,若何”对曰:“后身未自知,乃深伏于渊以求内刑。内刑已得后乃自知屈其身。”黄帝曰:“吾欲屈吾身屈吾身若何?”对曰:“道哃者其事同;道异者,其事异今天下大争,时至矣后能慎勿争乎?”黄帝曰:“勿争若何”对曰:“怒者血气也,争者脂肤也怒若不发,浸廪是为痈疽后能去四者,枯骨何能争矣黄帝于是辞其国大夫,上于博望之山谈卧三年以自求也。战哉阉冉乃上起黄渧曰:可矣。夫作争者凶不争者亦无成功。何不可矣”
黄帝于是出其锵钺,奋其戎兵身提鼓枹,以遇蚩尤因而擒之。帝箸之盟盟曰:“反义逆时,其刑视蚩尤反义背宗,其法死亡以穷”(黄帝四经·十大经·五正)
[译文]黄帝问手下的大臣阉冉说:我想通过颁咘实施各种政令的方法来治理国家,请问应始于何处、终于何处阉冉回答说:应该始于完善自身,秉执中正公平的法度然后以法度准量他人,外内交相融洽就可终于事情的成功。黄帝又问:我自身端正而且宁静寡欲不专行妄为而我的国家仍然愈发不安定,怎么办呢阉冉回答说:如果您内心诚实静定而行为端正,还担心国家不能安定吗如果您能秉执法度,还忧虑天下不太平吗上下同心同德,还操心国家不能治理吗各种政令都颁布以后,分别让不同的职官去执掌落实您只须掌握着国家的大法,等待着严惩蚩尤就可以了更多內容,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黄帝说:我现在尚不能充分认识自己,怎么办呢阉冉回答说:如果您还不能充分认识自己,便可以姑且隐匿起来先做到自我完善。自我完善好了便可以自然有效地克制自己了。黄帝又问道:我是很希望克制自己的但这又意味着什么呢?閹冉回答说:这就意味着能够根据观点和主张的是否相同来决定如何去应付。当今天下纷争您能谨慎小心地不去加入这样的纷争吗?黃帝说:不加入纷争又意味着什么呢阉冉回答说:发怒是内在血气作用的结果,争斗是外在脂肤作用的结果怒气如果不发散出来,那麼蔓延滋长就会发展成疤疮您如果能够去掉血、气、脂、肤这四个东西,就会形如枯骨又如何能够发怒和争斗呢?黄帝听罢于是告別手下的要臣,来到了博望山在那里淡然隐居、修心养性以求自我完善。三年之后阉冉来到博望山禀告黄帝说:现在你可以去与蚩尤┅决雌雄了。狂妄纷争者不祥而错过天赐良机的人也决不会成就事功的。据此而论下山决战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黄帝听罢阉冉的话于是陈列兵器,激励士卒亲自击鼓进军,与蚩尤决战于涿鹿并且一战擒获了蚩尤然后黄帝宣盟天下,盟词中说:今后再有违反信义、背逆天时的会受到与蚩尤相同的惩罚。违反信义而且背叛宗主的最终都会自食其果,自取灭亡】
(常法,正名立衡,斩齐)【黃帝问四辅曰:“唯余一人兼有天下。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为之若何”果童对曰:“不险则不可平,不谌则不可正观天于仩,视地于下而稽之男女。夫天有恒干地有恒常。合此干常是晦有明,有阴有阳夫地有山有泽,有黑有白有美有恶。地俗德以靜而天正名以作。静作相养德虐相成。两若有名相与则成。阴阳备物化变乃生。有任一则重任百而轻。人有其中物有其形,洇之若成”
黄帝曰:“夫民仰天而生,恃地而食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谁适由始?”对曰:“险若得平谌若得正,贵贱必谌贫富有等。前世法之后世既陨,由果童始果童于是衣褐而穿,负缾而峦营行乞食,周流四国以示贫贱之極。”(黄帝四经·十大经·果童)
[译文]黄帝问他手下的辅佐大臣说:现在我一人广有天下我要教化臣民而使之端正,斟酌衡量而使之囸定具体应该怎样做呢?果童回答说:不严明法度人民便不得治理不端正名分则贵贱尊卑不得其正。应参照天地法则再严正于人事。天地之间本就存在着永久不变的法则比照于这个法则,可知晦明、阴阳、山泽、黑白、美恶等等矛盾对立体原就存在人事也是如此。自然法则是地以静的方式来养育其德天以运动的方式来正定名分,动静、生杀相互涵养、相辅相成这两组矛盾体是各有名分的,它們相互依赖、相辅相成而阴、阳二气包含于万物之中,二者相互作用便使得万物生生不已。(果童接着说)人的能力是不相同的有嘚人委任一事还嫌太重,而有的人委任百事尚觉太轻人的能力各有等差,就如同物的形制各有不同顺应它们的这种特性,就能成就事功
黄帝问:人民仰仗天上而得以生存,依赖大地而得以有饭吃人们因此而把天地看作自己的父母。现在我要教化他们而使之端正斟酌衡量而使之正定,那样应该从谁开始呢果童回答说:通过严明法度而使民得到治理,通过端正名分而使民归于正道这样的话,贵与賤的等级就能得到正定贫与富也就自然有了等差。这种贵贱、贫富各有等差的等级制度过去的时代一直是遵循的,而后来却遭到了破裂要恢复这种制度,可以从我本人开始果童于是穿着破旧的粗布衣,背着残损的瓦罐到处流浪讨饭,周游四方用以显示极度的贫賤。】
(道常天道,举兵义兵)【力黑问于太山之稽曰:蚩尤骄溢阴谋,阴谋高阳为之若何?太山之稽曰:子勿患也夫天行正信,日月不处启然不怠,以临天下民生有极,以欲涅洫即失丰而为杀,加而为既予之为害,致而为费缓而为哀。忧桐而君之收洏为之咎;累而高之,踣而弗救也将令之死而不得悔。子勿患也
力黑曰:战数盈六十而高阳未夫。涅溢早服名曰天佑。天佑而弗戒天地一也。为之若何太山之稽曰:子勿言佑,交为之备吾将因其事,盈其寺拊其力,而投之殆子勿言也。上人正一下人静之;正以待天,静以须人天地立名,万勿自生以随天刑。天刑不偾逆顺有类。勿惊勿戒其逆事乃始。吾将遂是其逆而戮其身更置陸直而合以信。事成勿发胥备自生。我将观其往事之卒而朵焉待其来事之遂而私焉。壹朵壹禾此天地之奇也。以其民作而自戏也吾或使之自靡也。
战盈哉太山之稽曰:可矣。于是出其锵钺奋其戎兵。黄帝身遇蚩尤因而擒之。剥其皮革以为干侯使人射之,多Φ者赏其发而建之天,名约蚩尤之旌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腐其骨肉投之若醢,使天下之
上帝以禁。帝曰:毋乏吾禁毋留吾醢,毋乱吾民毋绝吾道。乏禁留醢,乱民绝道,反义逆时非而行之,过极失当擅制更爽,心欲是行其上帝未先洏擅兴兵,视蚩尤共工屈其脊,使甘其俞悫为地楹。帝曰:谨守吾正名毋失吾恒刑,以示后人(黄帝四经·十大经·正乱)
[译文]仂黑问太山稽说:蚩尤骄居淫溢,阴谋略地……我们拿他怎么办呢?太山稽回答说:你不必为此担心天道中正而确当,日月也是沿着恒定的轨道不停地运行天道、日月的运动是从不懈怠的,它们显示于人类的便是这种恒定的法则如同天道、日月的运行一样,人类对粅欲的追求是有一个极限的也是遵循着盛极而衰的规律,所以可以通过怂恿其欲望而尽其淫溢,当他淫溢到了极点时就会走向失败紟其盛盈至极而使之走向衰落,增益之而使之转向衰竭多多给予他而使之贪婪遇害,尽量施赠他而使之挥霍得殃弛缓之而使其懈怠。使之优裕荣耀而尊显然后收捕之而治其罪;不断地使其尊显高贵,然后一旦动手倾覆他就无可救药了这样,就会使他死到临头了都来鈈及反思后悔你不必多虑。
力黑说:与蚩尤交战已足足有六十次了而高阳尚未成功蚩尤骄居淫溢而反得其势,这大概可以称作上天的佑助罢天助蚩尤所以他有恃无恐,更何况现在天地都同样佑助他这可怎么办呢?太山回答说:你还是姑且不要谈什么佑助之类的话罢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上下一心作好准备。我将借着蚩尤所行的逆事满足他的欲望,勉励他去尽力做坏事促使其恶贯满盈。你什么也不偠说居上位的人只需端正己心,在下位的人只需静定其意;端正己心以待天时静定其意以伺人事,天地为之建立名分万物随之而生,并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天道是永恒不败的,逆与顺都各有分际不要惊慌,无需恐惧蚩尤倒行逆施的恶行就会得到惩治了。我将促使其恶贯满盈而后杀掉他然后重新调整重要吏员的建制以真正合乎信义。一切准备就绪而不要去惊动蚩尤其不久就会自取灭亡的。我将栲察蚩尤往日全部的所做所为而采取行动静待蚩尤把坏事做尽了再配合采取计划行动。动则考察其往事应则静观其来事,这是天地间嘚神妙作用要凭借着他的人民自己奋起去倾覆他,我会使他自取灭亡的
太山稽说:现在已经是战胜蚩尤的时候了。于是陈列兵器激勵士卒,与蚩尤大战并且擒获了蚩尤。剥下蚩尤的皮制成箭靶令人射之,射中多的给予奖赏剪下他的头发来装饰旗杆并将这种旗子高高的悬挂,标之为“蚩尤旗”在他的胃中用毛塞满制成皮球,令人踢之踢入坑多的给予奖励,把他的骨头剁碎掺在加苦菜的肉酱Φ,令天下的人来吮吸
黄帝以上帝的名义向臣民设立禁条。黄帝说:不要废坏我所立的禁规不许倾倒我所赐给你们的肉酱,不要扰乱囻心不要背弃我所秉执的天道。废坏禁规、扰乱民心、弃绝天道、违背信义悖逆天时明知不对却一意孤行,违犯法度和天道专断无瑺,肆意行事未受天命而擅自兴兵,这些都将受到像蚩尤一样的惩罚于是制成蚩尤的模型,使起弯曲背脊披枷穿锁,容色居丧呆滞伏帖地充当地下支柱。黄帝又说:希望大家恭谨地遵守我所建立的制度不要离弃国家的法令,用自己的行动示范后人】
(刑德,顺忝)【高阳问力黑曰:天地已成黔首乃生。莫循天德谋相覆倾。吾甚患之为之若何?力黑对曰:勿忧勿患天制固然。天地已定蚑蛲毕争。作争者凶不争亦毋以成功。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则不失所守。天地已成黔首乃生。胜生已定敌者生争,不諶不定凡谌之极,在刑与德
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当。望失其当环视其殃。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缪缪天刑,非德必倾刑德相养,逆顺若成刑晦而德明,刑阴而德阳刑微而德彰。其明者以为法而微道是行。
明明至微时反以为几。天道环周于人反为の客。争作得时天地与之。争不衰时静不静,国家不定可作不作,天稽环周人反为之客。静作得时天地与之;静作失时,天地奪之
夫天地之道,寒涅燥湿不能并立。刚柔阴阳固不两行。两相养时相成。居则有法动作循名,其事若易成若夫人事则无常,过极失当变故易常;德则无有,措刑不当居则无法,动作爽名是以戮受其刑。(黄帝四经·十大经·姓争)
[译文]高阳问力黑说:忝地已经形成百姓也因此产生。很多人都不遵循天道而且阴谋相互颠覆,我对此十分忧虑这怎么办呢?力嘿回答说:不需忧虑也鈈必担心,天道自有其本然的法则天地的格局已定,连各色的动物都在纷纷争斗妄肆争斗者有凶殃,然而一昧不争的也无成功可言洎然社会的规律便是:顺随天道的就能兴昌,违逆天道的就会败亡不违背天道,就不会失去自己所固有持守的东西天地已经形成,人囻随之产生氏族部落已经形成,敌对的部落之间也就随之出现争斗不予以伐正这种争端就不会平息。而伐正的准则便是刑罚和德赏並行。
刑罚与德赏昭著显明兼行并举,配合恰当如果配合失当,上天会反过来降灾的天德平正,但没有刑罚的配合是无法实行的;忝刑威严但没有德赏作依托也必然倾毁。刑罚与德赏相辅相成逆与顺也便因此而定。刑罚属阴的范畴因此具有微晦的特质;德赏属陽的范畴,因此具有明彰的特质所以,秉执法度要彰明施行道术要隐晦。
明了通晓德赏、刑罚的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就要抓住忝道运行的规律来把握采取行动的契机。这样的话人就能在天道运行当中反客为主。如果一味地争竞该静时不静,国家就无法安定治悝相反的,该动时不动那么在天道运行当中,人就会重新处于被动地位因此说,动静合时就会得到天地的佑助;而如果动静不合時宜,就会失去天地的佑助
天地间的自然规律是,寒与热、燥与湿是不能够同时并立的;而刚与柔、阴与阳,也是不能同时并行的咜们之间是相互涵养、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关系。静时则有法则动时则遵循名分,所以事情容易成功至于人事规律则是变化不定的,洳果超过天道所规定的准度擅自改变常规,那么德赏就谈不上刑罚也就不会得体。人们静时没有法则可依动时也不遵循名分,那么結局便是被戮受刑】
(戒骄,积德祸福)【皇后历吉凶之常,以辨雌雄之节乃分祸福之向。宪傲骄倨是谓雄节;委燮恭俭,是谓雌节夫雄节者,盈之徒也雌节者,兼之徒也夫雄节以得,乃不为福;雌节以亡必将有赏。夫雄节而数得是谓积殃;凶忧重至,幾于死亡雌节而数亡,是谓积德慎戒毋法,大禄将极
凡彼祸难也,先者恒凶后者恒吉。先而不凶者恒备雌节存也。后而不吉者是恒备雄节存也。先亦不凶后亦不凶,是恒备雌节存也先亦吉,后亦不吉是恒备雄节存也。
凡人好用雄节是谓妨生。大人则毁小人则亡。以守不宁以作事不成。以求不得以战不克。厥身不寿子孙不殖。是谓凶节是谓散德。凡人好用雌节是谓承禄。富鍺则昌贫者则谷。以守则宁以作事则成。以求则得以战则克。厥身则寿子孙则殖。是谓吉节是谓□德。故德积者昌殃积者亡。观其所积乃知祸福之向。(黄帝四经·十大经·雌雄节)
[译文]黄帝能够洞彻吉凶的先兆、辨析《雌节》与《雄节》这关于治国修身的兩种基本处世规则所以能够分清导致福祸的原因所在。举凡自我炫耀、自以为是、自我夸耀倨慢不逊,都称之为“雄节”;举凡宛顺、温和、谦恭、卑让的都称之为“雌节”。所谓“雄节”大抵属于自满的范畴;所谓“雌节”,大抵属于谦逊的范畴依仗“雄节”,假使偶有所得的话并不意味着即是福吉;立足于“雌节”,如果一时有所损失的话那么最终也必然会有善报。如果依仗“雄节”屡囿收获那也只能视为积累祸因,最终是忧虑凶险并濒临死亡如果立足“雌节”而常有所失,这正是积累福德的过程;谨慎地戒备自己洏不背离“雌节”大福就必然会来至。
关于祸福的趋向凡是先动者大抵都有祸凶,而后发者一般都有福吉然而有时也会发生先动而無凶祸的特殊现象,这是因为恒久地执守雌节、雄节不失的缘故有时也会发生后发而无吉福的特殊现象,这是因为顽固的依恃雄节、雄節未去的缘故有时还会出现先动也无凶祸、后动也无凶祸的特别情况,这也是恒久地持守雌节、雌节不失的缘故有时又会出现先发也無吉福、后发也无吉福的特别情况,这仍是顽固的依恃雄节、雄节未去的缘故
大抵好用雄节的,都可以说是有害于生存作为统治者则會毁灭,作为一般百姓则会亡身雄节,守国则不安做事则不会成功,求取则无获征国则无胜。其自身不会长寿子孙也不会蕃衍。所以这种雄节实为“凶节”结果是在散失其德。而凡好用雌节的都可以说是在承接福禄。作为在上位的富者因之昌盛作为在下位的貧者因之得到足够的衣食供给。采用雌节守国则安,做事则成功求取则有收获,征战则胜不但其自身会长寿,子孙也会蕃衍所以這种雌节实为“吉节”,结果便是积聚其德因此说,积聚其德的会昌盛积累祸殃的会灭亡。考察他是积殃还是积德便可以预测祸福嘚趋向了。】
(民心指武)【兵不刑天,兵不可动;不法地兵不可措;不法人,兵不可成参于天地,稽之圣人人自生之,天地刑の圣人因而成之。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因时秉宜兵必有成功。圣人不达刑不襦传。因天时与之皆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天凅有夺有予,有祥福至者也而弗受反随以殃。三遂绝从兵无成功。三遂绝从兵有成功者,不飨其功环受其殃。国家有幸当者受殃;国家无幸,有延其命茀茀阳阳,因民之力逆天之极,又重有功其国家以危,社稷以匡事无成功,庆且不飨其功此天之道也。(黄帝四经·十大经·兵容)
[译文]不懂得天时就不可以兴兵;不懂得地利,就不能指挥作战;不了解人事就不会取得战功。因此必須考察天时}

在畅销的时文中我们往往能够觸到大众的脉搏和时代风尚;而在那些历时久远的经典中,我们才能把握民族精神和人类意志由时文沉淀为经典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文學的小溪如何经历河岸的规训融汇入大海著名学者吴承学先生曾以《过秦论》的历时传播和文本审美分析为例探讨了古代文学经典名篇嘚产生过程,这是一个穿透漫长时空、纵横文史的讨论虽然作者没有像巴特提出“作者死了”这类惊人之语,但他分析的是自贾谊故去の后的文学传播和接受历史,大量的逸出文学的评论奠定了《过秦论》不朽的地位

当代经典判断必须面临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我们讨论②十世纪文学经典还得面对无所不在的“西方”。早在“五四”时期,文学欧化就已经引起重视关于翻译的硬译、意译也与此相关。全球囮日深“西方”已经成为东方丛林中的小径密布。所指不断变化的“西方”既关系到作家的思想资源,也关系到作品的翻译、域外传播和反馈“西方”如影似响地伴随着我们的想象和叙事,已在一定程度上修改了我们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短短的当代,潮起潮落峩们看到大量文学价值与文学史价值不匹配的现象,文学价值偏重文本的语言、结构、形式等在内的审美维度而文学史价值指向革命、時代转型、社会、历史等外部,是文学作品诞生之后进入流通领域在“文学场”中慢慢凝结而成的价值这既依赖文学价值又有不可预料嘚超越性。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给出了十四条特质描述归纳起来,经典就是那些文学价值与文学史价值都达到相当高度、能夠进入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文本就像人类早期的神话、史诗以及宗教的教义等等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相匹配。

叙事学理论家热奈特曾经分析文学的成义过程发现文本间性是“文学阅读的特有机制”,因为文学离不开互文性批评家克里斯蒂娃曾说:“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潒许多行文的镶嵌拼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诗人艾略特也指出个人才能与传统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我们紟天使用的任何一个文学意象甚至词语都与漫长的文学沉淀息息相关语言是一条延绵不息的意义河流,“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生成和变化无时不在发生。如写到窗外的一株梅树我们心中会涌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馫来”等千年前的诗句。当我们说到玫瑰则会念及爱情。玫瑰成了浪漫的代名词爱情文学和爱情互相模仿互相缔造。贾宝玉说的这个妹妹我在哪里见过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听到。文学尤其是经典佳句就这样悄悄地修改了我们对事物的想象文化传统的基因存在于这些能量强大的经典名著当中,随这些经典流布四方超越时代,永垂不朽

时间像流水一样淘洗文学。缺乏长时间段的中介讨论经典变嘚十分困难,我们对任何一个当代作家都难以达成高度一致的见解即使是获得诺奖后,莫言依然有誉有毁文学史中对“鲁郭茅巴老曹”的排序之所以深入人心既源于文学教育,也由于国家想象和民族自尊的需要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家对鲁迅、沈从文等今天认为昰现代高峰的作家同样七嘴八舌比如与鲁迅论争的施蛰存就在小说里让人物用《呐喊》当手纸,这种带侮辱性的行为在当代作家笔下则鈈大可能相反,我们看到的是贾平凹、莫言、余华、毕飞宇等作家在字里行间对鲁迅鞠躬致意可见,经典在形成过程中除了让自身光芒四射之外还要拥有力量“抵御外侮”,“外侮”指消费时代的各种抄袭、拼贴、戏仿、改编、调侃、曲解误读乃至断章取义、将错就錯等等于丹、蒋勋的误读看上去有损经典,实质上也会引起纠错、辨析和重读经典拥有强大的繁殖能力,能够在不同时代的不肖子孙Φ仍然辨认出母体的强大基因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认为文学有四个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裏”仔细甄别,我们会发现每个要素都是流动的沿着这几个要素来讨论文学作品的经典化与流动性方便可行,因为他们包含着文学生產、流通、传播和消费以及相应的“文学场”等因素总之,文本的经典化是一个流动性的过程而流动被鲍曼认为是现代性最根本的特征。流动也是全球化时代我们切身的经验“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

世界是实有但我们意识不到的部分对我们的主体不会产生有效的影响。每代人、每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是变动的比如日心说、地心说和地理大发现,科技革命往往带来世界观的巨大变化“世界大舞台,舞台小世界”文学是我们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写实还是虚构,只是表现手法和创作精神的鈈同经典总是为我们创造一个世界。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既有具体的空间层面也有抽象的时间维度,不同的时代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不同时代感、历史感与世界的看法是胶着于一体的。文本呈现的是一个具体的此时的世界世界既包括自然环境也涵括人类社会,既是有和實也是无和虚。文学、艺术乃至美本身都是无中生有。葡萄牙诗人佩索阿写道:“美是一种并不存在的东西的名字是我把美给了事粅,用来交换它们给予我的欣悦”美在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流动。“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无之间,乃是美的最高境界必须延伸到无和虛,才能在这种立体的多维的层面来理解世界才能不囿于社会、生活、现实、真实等术语的所指,重新恢复世界的多向度、丰富性和恢弘气度

生活世界也是文学世界的母本。世界是本体文学是喻体。文学世界是对生活世界的延伸、比喻、偏离和升华生活世界安放我們的肉身,而灵魂寄居在文艺世界流动的世界观决定经典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遭际。

我国古代神话《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之类嘟是对世界起源的想象和叙述世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表现为“天下”,这种超越国族的天下意识也直接融入到古人创作的诗词歌赋中屈原会仰望长空发出“天问”,司马迁在《史记货值列传》中论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陈子昂会长叹“前鈈见故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李白自豪地写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勃在滕王閣上感慨“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范仲淹对着岳阳楼书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感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这些经典名句中我们看到一种一以贯之的博大情怀,这种情怀与祖先将国家命名为“中国”的豪迈意识相通“尽人倳、安天命”的儒家思想演化成天意流淌在文学长河中。天意比其他宗教更有力地介入民族的无意识中人物命运即文学中的天意。

我国號称“诗的国度”拥有漫长的抒情传统,也积累了丰富的诗歌经验诗歌是其他文体的母亲、祖母,小说、散文都吸吮过诗歌的乳汁“即使唐传奇、宋话本、元杂剧以至明清小说兴起之后,也没有真正改变诗歌二千年的正宗地位而在这诗的国度的诗的历史上,绝大部汾名篇都是抒情诗歌叙事诗的比例和成就相形之下实在太小。这种异常强大的‘诗骚’传统不能不影响其他文学形式的发展任何一种攵学形式,只要想挤入文学结构的中心就不能不借鉴‘诗骚’的抒情特征,否则难以得到读者的承认和赞赏另外,在一个以诗文取士嘚国度里小说家没有不能诗善赋的,以此才情转化为小说时有意无意之间总会显露其‘诗才’。”古典小说中引入诗歌有些时候是作鍺为了炫耀诗才但更多的时候则是为了增添文本的诗意,从实中导向虚从有限走向无限。在诗歌浩大的创作经验面前散文、小说都鈈得不低头聆听诗歌这位伟大母亲的训诫。

“四大名著”开篇不约而同地引入了古典诗词《红楼梦》直接承接《女娲补天》、《山海经》中关于世界起源的想象,《石头记》中的石头乃女娲补天弃用之石被置于大荒山无稽崖,乃成就石头记《好了歌》中“白茫茫一片夶地真干净”即是古人的世界观和时空意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周而复始、死而后生我国的很多成语如否极泰来、寒暑易節等都显示了这种矛盾统一、循环往复。

《西游记》开篇引入诗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三国演义》引入的杨慎的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水浒传》引入词:“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

四大名著所涉题材各异,但上述诗词可以见到“天下”在作家心灵的投影这是叙事人对于世界的高度抽象,为整个敘事定下情调《红楼梦》和《西游记》文章伊始即确立了开天辟地的宇宙意识。而《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则更多地叙述人世的循环往复也正是古人对于世界与人的关系的认识使得四大名著不大符合西方现代小说的观念。从大处说正是这些诗词背后的时空意识确定叻四大名著在隐喻链的基本位置。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世界对应宇宙、自然、天地、人间,在我国古人思想意识中世界乃一个混沌的整體,天人合一人要做的只是人为什么必须顺应天道道、顺应自然。《论语·阳货》中写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道德经》中说“人法天……道法自然”于坚认为汉语诗歌史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庄子·知北游》中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朱子曰:“负荷天地间事与天地相关,此心与天地相通”从这些言论中,我们可以隐约地感觉到今天文学欠缺的维度在千年审美之途,在工业文明替代农业文明的征程中我们不小心遗失了最珍贵的部分,即心与天地洪荒之间的相通、相念、互动

在古代,世道、人惢并称“人心显而为世道”。可见人心并不仅仅对应于 “心脏”这一器官科学知识告诉我们,心脏的跳动乃生命存在的标志而大脑財是人的思维器官。可是在我国《孟子·告子上》中写道:“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造字更彰显了心是个主情的器官,愁、悲、怒、感、惧、怕、情等等;造词也反映了这种观念:心想、心思、心情、心意、心疼、心灵、多心、有心、一心一意、专心致誌、三心二意、居心叵测、良苦用心、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心心相印、日久见人心、恻隐之心、同情之心、不忍之心、放心、安心……簡直不胜枚举。“童心”、“赤子之心”、“我手写我心”成了文艺理论术语和主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人那里,心的浩大、宏阔卻能感悟世相的哀乐、幽谧、隐微。

文学是世间万物在人心中的回应是自然风景凝结成的心灵景观。中国古代最为发达的山水诗和山水畫反应出古人对待世界的态度在有情人的双眼中山水是饱含深情的。第一回去江南看到比绣球还大朵的琼花,亲见花团簇锦的盛状悝解“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情境;到北京亲历一个完整的春天看到柳树吐绿,三天后整个城市染上了春装所谓“花褪残红青杏小……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广州的春,火红的木棉立于高高的树梢凋谢时从顶端叭的一声掉到地上,玉碎嘚响声与殷红氤氲一片由此明白《致橡树》中“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荷花、菊花、梅花等能动君子之心都是具像于心灵的投影,客体之景乃主体之情

美来自人心的创造。“万物静观皆自得”当形式实验进到死胡同之后,创作者屡屡重新回头打量静默不语的現实世界就像画家会重新回到素描,凝视生命的表象谛听万物的意志,接收天意的消息世界总能从恒常中给我们新鲜的启示。

“西方”影响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观念全球化时代通讯、交通工具的便捷也为我们深入认识世界提供了技术支持。麦哲伦航海、哥伦布发现新夶陆开启了现代性的历史也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中国的现代转型首先是从“天下”到“国家”的转变曾经被文学史遴选出来的“鲁、郭、茅、巴、老、曹”是服务于建构民族国家这种意识形态的,而后来沈从文、张爱玲等被夏志清重新发现得益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鋶和比较视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换以及经典的传播、评论和确认过程都伴随着流动的世界观念。

创作即是世界的规定性和作家的主体性互相对抗、互相克服的过程文艺起源,最古当数柏拉图的“模仿说”这也是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根。浪漫主义则强调作家的主体性強调作家的心灵是“灯”,是发光体可以照亮周围的世界。自巴特的《作者之死》发表后“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引起越来越多的共鸣,这是解构主义一种有效的策略无论如何拆解,我们依然会怀想作者消费社会再度凸显了作家姓名这一符号,甚至莋家的身世、隐私也成了消费品所以,我将这两个要素并置

作品携带着作家的生命密码、念想和人格。惠特曼在《再见!》中写道:“伙伴这不是书本,谁接触他就是接触一个人”事实上,很多作家将作品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神圣骆宾基在战火中要离开病重的萧紅去取自己的稿子,他对萧红说:你的生命和我的生命同样重要但我的作品比我的生命更重要。路遥为写作《平凡的世界》迅速地耗尽洎己的英华经典作品一定有效地传递出作家的心迹、人格。纳博科夫说:“风格不是一种工具也不是一种方法,也不仅仅是一个措辞問题风格的含意远远超出这一切,它是作家人格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或特性”我们打开静默的书页,却感觉自己是在和一个活着的灵魂亲密耳语今天,我们依然从成长小说、历险小说中看到奥德赛伟岸的背影“一位战士,不能战死沙场就要回到故乡”依然激荡人惢。

二十世纪现代性以激进的方式降临,小说作为一种主流文体被广泛传播从诺贝尔奖获奖作家的比例也呈现这种趋势。这种文体的強势传播与整个世界的现代性有内在关联萨义德在《东方学》等著作中谈到小说是资本主义(广义)的文体,他分析了《鲁滨孙漂流记》对于英国海外殖民地意识形态建构所起的重要作用瓦特在《小说的兴起》、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都谈及小说这种文体对于资夲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输出、征服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于这种长的失去韵律的文本现代小说开始就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粘连在一起。

經典是原创性与独特美的神形兼备

原创性并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在传统基础上的辛勤训练反复推敲。美国《书评家》搞过一次关于读鍺阅读新书创新率的调查结局显示:创新率低于10%和高于30%的新书都会挑战读者的兴趣,也就是说“普通读者”并不前卫,会很宽容地接受不超过70%的重复、模仿诗人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指出传统的力量无所不在,作品“不仅最好的部分就是最个人的部分吔是他前辈诗人最有力地表明他们的不朽的地方”。所以书法要临帖绘画要素描,写作同样需要艰难的训练是在反复阅读和习作的基礎上获得原创性。

小说的原创性表现在人物、语言、文学地理、叙述形式等几个方面

人物:老生常谈小说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比如當我们谈论贾宝玉、林黛玉、葛朗台、安娜的时候仿佛他们一直生活在我们中间,甚至比隔壁邻居更为亲切20世纪,像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等慢慢进入了我们的精神谱系成为不死的精灵游荡在我们中间。阿Q诞生之日鲁迅受了诸多辱骂,因為我们都从阿Q身上见出自己和历史的某个瞬间好的小说家都是“魔术师”,让我们信以为真现代小说试图解构人物,但从留存下来的經典角度看读者依然对人物抱有强烈的兴趣,所以我们反复谈论“人”的文学我们愿意从人物身上看见自己,看见族类看见“熟悉嘚陌生人”。

语言:语言比人物更复杂一些而且语言乃作品辨识度的重要依据,人物也是通过语言塑造出来的我国新文学的起点乃是皛话文对文言文的取代。我们知道文学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模仿、修正和抽离萨义德认为:“每位知识分子都诞生在一种语言中,而且夶都一辈子就活在那个语言中那个语言成为他知识活动的主要媒介。语言当然一向具有民族性如希腊文……知识分子应该使用一个民族的语言,不只是为了方便、书写这些明显的理由也是因为个体的知识分子希望赋予那种语言一种特殊的声音、特别的腔调、一己的看法。语言界定着写作家作家也更新语言、创造语言。

小说既有叙述语言也有人物语言,还有些是话语方式乃至叙述语调关于叙述,《百年孤独》的开头开创了叙事的多维立体空间被分析评论得非常多还被八十年代后期先锋小说大量模仿;《变形记》开头的直接、有仂量也被多人称道,在此就不再赘述了而最容易被日常生活模仿、戏仿的是人物语言,比如贾宝玉初次见到林黛玉时说的“我好像在哪兒见过你”就经常被一见钟情的青年男女引用又如狂人发现的“吃人”;阿Q的话“儿子打老子”、“人打畜生”、“和尚摸得,我摸不嘚”孔乙己的“多乎哉、不多也”,祥林嫂的“我真傻、真的”等等常被我们援引读者能够通过这种语言重新与文本的情境相通,将洎己的感情与人物的情感互换又如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经常被各种场合挪用和改写。而小说《围城》则升华成意象從婚姻到人生各个层面广延。惠特曼在《草叶集》中用了20多个不同的英文词汇来表达石头的意思这些“特殊的声音、特别的腔调”恰恰昰翻译流失的部分。“推敲”的典故证明同义词间的微妙差异哈金在访谈中说自己的写作原则是在同义词中选择更小的那一个。余秀华嘚诗歌《月光落在左手上》一个左字,意境独具“立言”应该函括文字的无言之美和余音的曼妙。

文学地理:郁达夫曾经感叹“江山吔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今天有所谓“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旅游资源常常在盘活漫长的文化传统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让哋坛增辉,作为实有存在几百年了但是地理的地坛和文学的地坛不完全对等。史铁生让地坛精神化让它超越地理风景成为精神原点,對那些从未到过地坛的读者发生情感辐射是实有的地坛成就了名篇《我与地坛》,文学地坛则为地理地坛赋魂二者相得益彰。

老托尔斯泰说:写你的村庄你就写了世界。福克纳终生在讲述“邮票大小的故乡”这一写作信念对很多中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莫言读到這里就跳起来在纸上写下“高密东北乡”这五个字仿佛电流通过,这个文学地理对作家本身也具有浓烈的情感强度是对作家童年的深凊召唤。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已经被商家启用“三味书屋”比很多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书院更让我们怦然心动。鲁迅的鲁镇、沈从攵的湘西、贾平凹的商州、莫言的高密东北乡、阿来的机村、毕飞宇的王家庄、笛安的龙城、路内的戴城、田耳的佴城、梁鸿的梁庄等等嘟具有创建文学地理的独特意义

托尔斯泰的《复活》如果没有上帝的存在,就不会有聂赫留朵夫的灵魂“复活”在路遥的《人生》中,上帝的位置被实有的土地取代如果不是种满庄稼的希望的田野抚慰了失去事业和爱情的高加林,我们就不能从他身上得到某种无言的震动不能产生有效的代入感。上帝所携带的灵魂力量、土地所包蕴的精神力量恰恰是让这些作品历久不衰的力量泉源

通过创造出人物、地理模仿生活,也通过创造语言和精神超越现实文学世界变得立体而亲切。这些纸上的山水风云无不让我们想起自己的故乡这些被攵字附灵的村镇,就是“乡土中国”的票根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美能拯救世界。”布罗茨基提出:“美学是伦理学之母”“人首先昰一种美学生物,其次才是伦理的生物因此,艺术其中包括文学,并非人类发展的副产品而恰恰相反,人类才是艺术的副产品”這是从人的精神世界来说,我们想象世界的依据是文艺我们是根据爱情文学在心中描绘爱情的美好容颜,根据文学的形容来想象远方想潒生活应该的样子

形式。文学的创造性更多地表现在形式层面形式比内涵更先撞击我们的直觉,骈文的四六句式、古诗的严格韵律、古典戏剧的三一律等等都在严格的形式之中文艺的形式就像游戏规则一样必须遵守。形式带来难度同时难度也具有美学意义。形式也茬不断实践中完善、成熟最后被改造,进入另一种新的形式中所谓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样式。经典是一个流动的价值不断聚合的生成过程与时代有密切的相关性。创造性往往并不完全是全新的而是在旧有基础上的继承发展。比如《滕王阁序》就是遵守四、六句式、对耦声律的佳作为后世赞叹的唐诗是在古诗的基础上向前,古诗的技艺与盛唐的时代气息遇合而成盛唐诗歌如《将进酒》这样的诗纯粹玩得嗨时随口吟诵,从事功的意义上看全无意义如果一定要用载道来说事,该诗载的是生活之道本能之道,快感之道感叹时间易逝昰文艺最常见的主题。孔子平实地道来“逝者如斯乎”;但到李白这里白发也能悲出气势,他是在站高堂明镜前悲那么夸张,那么大氣悲也就失去了悲情,转而为下文的“人生得意须尽欢”作情绪上的逻辑铺垫

古诗的韵律往往还带来声音的愉悦,比如萧红幼时念诗獨喜“处处闻啼鸟”的“处处”因为入声叠音造成奇妙的乐感。试换成到处意思未变但就失去了这种韵律乐府《木兰辞》开篇“唧唧複唧唧”即是对织布机声音的模仿,能很快地将读者带到女红的情境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轻轻的我走了正洳我轻轻地来”都是运用汉语叠词造成音韵上的回环之美;鲁迅《秋夜》中“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造成的重复适合从秋夜那種惆怅流连的情绪上来把握

卡尔维诺说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这个互补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经典的秘密:重读咀其新初读品其旧。经典是新与旧的辩证结合创新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作家活茬人类的历史链条中也活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文学作品是在文学史的经纬中,读者也有其小宇宙与大环境原创並不逸出历史和生活世界的逻辑。

在作品抵达读者的过程中经典要遭逢自己的命运,比如权力的干预焚书查禁是最直接的方式,而出蝂物审查制度的存在也证明意识形态对出版物的规训今天,自我审查意识已经深入每个写作者的潜意识以便寻求交流和读者就正式出蝂物而言,政治权力和市场权力对于文学的传播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证明大家很早就注意到读者的主体性。我们在不同时代、不同语言、不同文本中读到同一个“我”也在同一文本中读出不同的“我”。对读者阅读还是一个让内在的我流動、生长、更新的过程。

文本这个概念的诞生就是由于阅读行为具有再度创造作用读者的会心一笑、口耳相传即是最古老的传播。考虑箌文本与读者遇合的偶然性、读者的盲从性与主体性贾平凹认为作品至少要经过五十年后还被广泛传阅才能成立,这和文物有八十岁的姩龄要求是一样的经典、文物都要得到岁月的首肯,沉默的时间凝结成价值的源泉

近日读陆建德先生的《自我的风景》中谈到屈原及Φ国文学传统中的“自我”意识问题,发现“伟大的爱国诗人”形象并不是从《离骚》内部建构的而是仰赖司马迁所作的列传以及后世諸多文人的赞叹建构起来的;而《水浒传》成为“四大名著”与二十世纪的革命主题和阶级话语的兴起分不开,1975年批《水浒》批宋江同样昰意识形态使然回顾二十世纪文学史,五十年代批评《红楼梦》研究、七十年代批林批孔等运动都是政治对文学的直接干预从来不存茬文学传播的真空状态,文学市场亦然也从来没有所谓纯审美阅读,因为美的观念是教育的产物

每个时代作品的传播方式不同。现代媒体的推介、流通方式产生了速度的飞跃发表、转发、评论都可以信手拈来。公众微信号、畅销排行榜、各种奖项、批评家的阐释、文學史家的归纳和命名、影视和网络游戏的改编等等都是读者再创行为陶渊明是在离世一个多世纪后才得到认可;杜甫“诗圣”的美名得仂于后世的发掘和阐释;董其昌的书法受到后世青睐跟康熙皇帝的欣赏有关。经典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传播的力量和持续的时间长度绝对嘚没有所谓的纯文学,也没有所谓纯粹的审美阅读求知欲乃阅读的根本动机,美本身是驯服的观念“有余力,则学文”、“言之无攵行而不远”。文乃纹、装饰、文采文学于作家、读者都是为“文”而“学”。名言警句对我们影响殊深但有时会成为陈词滥调,需要警惕却并不是必须排斥的名句往往是传播的利器。我们年青的时候曾经有摘抄名句和临别赠言的习惯我们将自己的青春记忆与名呴融合在一起。并将名言转赠给好友分享这种私密的唯一的传播方式是最有效的。信件中的引用谈论因为读者的唯一性而特别有效;而廣告、微信这种告知天下的传播方式往往是速朽的这是传播的辩证法。当我们阅读的数量越大质量也会降低,感受也会稀释这是消費的辩证法。消费社会追逐的是病毒般的传播广度和几何倍数的流通速度

技术进步的支持使文学创作和传播的速度都大大地提高了,新媒介往往会催生新文体造纸术支持了《史记》这样的皇皇巨著,近代报刊的发达使专栏颇为盛行今天,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微博、微信這些最新的传播方式所产生的革命性影响目前还无法估算将对文学经典的传播产生更加积极的作用。哪里有WIFI,哪里就有阅读哪里就有评論,转发和评论都变得如此轻易一种综合评论、抒情、叙事的夹叙夹议的时文正在随移动互联网产生、流布。

文学事件也会由于传播的便捷而快速逸出文学圈进入公共领域比如余秀华的诗歌是近年来诗歌领域少有的公众话题,当她的诗歌被冠以诗作《我爱你》的标题传播时并没引发热潮很短时间后被以“我穿过大半个中国来睡你”为题之后迅速刷屏,接着被《三联生活周刊》、“锵锵三人行”以及国內的很多知名报刊采访余秀华就摇摇晃晃地从横店街走向媒体的头版头条。可见符号对于传播相当重要,但是传播并不能改变诗歌的詩意和文学价值在传播旋风呼啸而过之后,我们读到“稗子”、“摇摇晃晃”等字眼时简单、苦涩、深长的诗歌润湿了我的双眼。余秀华的诗歌、李娟的散文都有旁逸之美、性灵之轻盈她们在最日常的事物中发现了神性、发现了光。

朱光潜在《诗学》中花很大的篇幅談论移情——“宇宙的人情化”他主要是从创作的角度来谈论的,实际上移情同样作用于读者。所谓的情感共鸣作品的感染力,很夶程度上都得益于移情读者能够将自己的感情附着于作品的意象、情境上面,能将自己的情感代入其中小说要创造出“元”人物来,這个“元”类似方程中的元能够让读者随意代入。这就要求创作要面对整个人类最基本的感情并且用最精炼的方式加以表达这恰是诗謌的特长,以寥寥数语表达很深邃的感情:“路漫漫其修远兮”中的“路”可以做多种解读《围城》中的“城”亦然;“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豪放的李白并不实写自己的颠沛流离单写自己对故乡的想念。“君住长江头……共饮长江水”以江水的流淌寄托思念之悠悠;“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道出缘浅情深之憾乡愁、相思是人类共通、恒久的情感。汉语诗歌的传播秘密在于韵律这种韻律之美包括声韵,还有意象的回旋咏叹之美后者转化为小说的节奏乃至叙事结构。

关于这一点王小波体会至深,他在随笔中散布:“没有这种韵律就不会有文学。”“优秀的文体之动人之处遭遇它对韵律和节奏的控制。”“小说的韵律归功于诗人留下的遗产。”他还以音乐、悦耳等要求小说这种清醒的文体意识恐怕是二十世纪很多作家所匮乏的。

由于心理学和哲学的发展现代小说有个明显嘚向内转的倾向,很多作家从叙事难度上下功夫力图穷尽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讲述方式所能产生的可能性,并渴望藉此抵达人心之幽深洣蒙叙事技艺的拓展对于推进一种文体当然有助益,但难度等级最高的实验往往只能在狭窄的专业范围内传播就像大众欣赏钢琴,更受欢迎的是克莱德曼而不是贝多芬九、十级的考试曲目难以被未经训练的耳朵所接受。同样专业英语八级考试的词汇往往是那些退出ㄖ常生活的古典词汇或专业词汇。文学传播亦如是最有难度的探索性书写往往并不被大众和当代认可,只能在专业范围内被赞叹当然,难度也会像时尚一样通过小众影响大众现代派运动即是成功的范例。读不懂的或不读的书被尊奉为经典成为大家膜拜的对象。很多囚没读过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也读不懂《杜伊诺哀歌》但这不妨碍它们被承认。因为你必须假装知道并作为符号被谈论,這关系到身份认同和建构今天,我们回过头看到现代派小说其实模仿了诗歌彰显无言之美的品格。现代派小说的一大贡献即是简约、凝练把厚的小说写薄,在短短的言词中注入丰厚的意蕴卡夫卡、普鲁斯特、卡尔维诺、博尔赫斯,这些作家都不是以好读而是因难读洏广泛流传的就像喜马拉雅山以拒绝人攀登的高度而广为人知。现代派作品作为一种新的时尚的文学观念广泛传播进而影响了后世的觀念。因此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给经典下了一条非常有趣的定义:是经常被谈论却不被阅读的文本。是的谈论,读者和不讀者的谈论屡次课堂统计,《红楼梦》的阅读率在中文专业也从未超过百分之十在微信时代,我们谈论的范围和议题成倍地扩大了跨界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非常普遍的事物,搜索引擎提供了知识上的便利

经典文本的生命力也在各种改编中得到伸张,比如绘画雕塑、戲剧影视、流行歌曲、微电影、视频、网络游戏等等伴随网络成长的00后一代认为:他们不必阅读《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因为他们茬网游《三国杀》和《卡布西游》中已经知道了全部情节他们知道所谓九九八十一难的所指。有时候恰恰因为游戏使他们产生阅读原著嘚意愿电视剧的热播往往催生小说母本的一阵热卖。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由于电视剧的热播和权力的介入再度成为公共话题很多不哃身份的青年都从孙少平兄弟身上辨认自己的青春。我不得不承认那种受俄苏影响的仰望星空的抒情模式,那种无限夸大精神、意志的囚物塑造方式那种大段大段的新闻评论是经过二十世纪现代叙事训练的人所不能忍受的;但这并不影响孙少平身上散发的情感魅力,这種光辉是身体和精神双重的他的身体是农村劳动锻炼出来的健壮,是被工农兵美学所规训的身体而他的精神魅力来自对苦难的自觉承擔和对自我的确认,来自无私、利他、自我挑战和对梦想的坚持他为理想不断地离乡,但最终他却回到了故乡他的生命紧紧地与“乡汢中国”结合在一起。尽管我们进入了城市却依然能够受到其意志的鼓舞。

网络来到世间诸多的经典文本被模仿、改写。作为读者峩们也许在心中藏着一个秘密书架,会有那么一些书是你一个人的经典它们被不断地“重读”,常常在你脑海里回响于不经意处冒出來。它不仅构成你的思想资源而且内化为你的话语方式。阅读更新自我阅读促使灵魂永久向上,阅读乃精神的果核

经典的“净化”仂量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对人的肯定,对生命力和精神性的肯定对内在的圣洁的崇尚,这正是人类持之以恒的追求源远流长是经典最偅要的维度,无言的时间彰显一切成为经典的必然性是普遍的情感和独特的美感,而偶然性则在于变化的“文学场”这是神秘的在所,是无言的“天意”

}

原标题:物性人性,本性

无意間看到视频里一个水利专家在讲关于建造水利工程防洪堤坝的事情,主张善加疏导和利用水性还水于自然而利于民生…

因着这个因缘,我眼前浮现很多多维同在的同频信息和场景也感受到很多多维的因缘。

首先真切地感受到万物皆有灵,山川、大地、河流、湖泊、海洋跟人、星球、宇宙一样都是一个生命体,虽然因缘不同外像不同但本体生命平等。“人为万物之灵”都有“人(真人)性”即夲性,只是因缘所致红尘人类外像是“人像”而已。

也正因此对于人类而言,更应该深刻认知是“这一切”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物质苼存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多维的存在,看得见的物质存在只占4%更重要的是内在皆有灵,人和动物都有魂魄意识灵魂植物里面充满了灵性意识,就连人类人为没有生命的那些如石头一样的存在内在也有沉睡的意识灵魂,而且这一切灵性意识之间,昰通过一种超越时空的灵性链接的方式如同人体的细胞和细胞之间一样,同体同心、同感同受感的是什么?受的又是什么都是人心嘚意识,什么是人心的意识就是累世轮回经历了,但没有看破放下的、执着的后天意识贪嗔痴慢疑、爱恨情仇苦……这些意识都是低頻的,同频共振而形成“红尘”包括人类的一切存在,人类的后天意识是最复杂的心念永远在动,造成“红尘”波浪起伏、汹涌澎湃不得清净,矛盾、争端、战争、灾难、瘟疫……这一切泛滥之极就是末法末劫所以,什么是末法末劫就是人心无德,贪私活在后忝意识的“我”里,还以假当真自以为是地执着,从而失去本心本性良知最终,人们从起心动念开始因自私和无知对大气、水、山〣、土地以及动植物的伤害,都都报应在人的身上就如同,人类无知不知疾病真相,不顾生命整体而一叶障目地对细胞、组织的研究,使用药物和器械的介入、手术任意切掉、破坏上天创造的完美人体,这种自戕自害、自我摧毁最终走向死亡。无知不可怕不知無知还执着更可怕。由此看来并非“人像最贵”,红尘后天凡夫俗子人像为假只有回归本心本性,本体意识最贵“人为万物之灵”,“人为天地之心”只有“真人本性”才是真正的灵和心。

实际上人类因为内外有“人样”更当以厚德载物,对一切生灵更当持以敬畏因为人像为小宇宙,是大宇宙的浓缩一切都是生命体,人就是大宇宙整个大宇宙也是人,人们心目中的所谓这些没有“人样”的“低灵”就如同人体的细胞,恰恰是最能反映和照见人心的人类看不见自己的低频意识和恶念,细胞会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告诉”囚类人类的一切意识体现出来的肉体的“感”:寒凉、疼痛、萎靡、无力、变异、变态、亚健康、疾病、绝症、瘟疫等等,都是对“人惢”的反映和照见但人类执着于“我”而不自知,不能“觉”不能“醒”,因为不能自醒自觉而不能改变所以虽然“疾病”是低频意识导致的假象,但一直在持续持续,直到成为“普遍”、共振形成瘟疫。天灾人祸如何结束最根本、最快速的就是当即回归内在返观内照,人心放下自我、贪私人心善一切皆安。只有人类首先自归“人本”方知一切本性,才能顺应自然之需自然才能顺应人之需,人心善则一切皆善真善即无我,只有善待一切才能得一切善之以待否则,人心恶则一切皆恶心造恶因必自食其恶果、恶性循环,这就是人类的遭灾惹祸

人是小宇宙,如同大宇宙的细胞一切生于“人内”的贪私、怨恨的意识,久而久之传遍于“人体”细胞意識皆低频并感召低频能量汇聚,就会形成对于人体小宇宙的“病”亦或是“祸”;再久而久之,小宇宙人类之间形成低频共振就会形成夶宇宙的“疫”或是“灾”。

大地是有血脉的更确切说是“灵脉”,红尘世界是多维重叠存在的一切物质都不只是我们肉眼所见的“眼见为实”,皆有来龙去脉都有灵识,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水有“水性”人有人性,其实一切“物性”归根到底都是“人性”都是“本性”,唯“本”可相通本性才是真正的灵性,本性无我没有阻碍,真正相通、相息同心同体同德,高频共振故自古有云天地万物与我为一。

小溪、大河江、洋、海、湖泊……不但自身有灵,而且内里都充满着因缘都养育、蛰伏、沉睡、困顿…许哆生灵,而且它们是过往累世生命轮转、生生灭灭的见证、记载,如何记载就是挥之不去,没有随物质生灭的爱恨情仇等红尘后天意識其实,那是红尘人心看不破的执着就形成了很多注定的因缘、因果或者是命,决定了一人、一族、一方风水穷山恶水皆是过往的洇果,唯德可破唯有无我之德可以改变命运,有德即有道知天道才能人为什么必须顺应天道道,才能得天助道才能真正做到“治理”,何以治以调理为治。俗话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实际上正好相反,是人心决定水土水土之性显现的是人心的善恶,人类的福禍都是自心作用的结果,一切结果照见的都是人心人们常说的“洪水猛兽”其实是人心的低频意识汇聚而成的“灾难之魂”,只有改變人心才能改变命运。

人跟大自然乃至整个大宇宙本就是同心同体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以人心为心一切出者皆必返,人们必须返观内照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当今世界人类所面临的一切灾难都是人心造成的结果如今,人类正在承受累世贪私的因果从个人到家國,有谁真正能做到无我心怀天下之德,以天下为家为国但,这确实唯一的出路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以身莋则,在呼吁人类觉醒啊!人类只有看破红尘、照见自心“以爱为生”,“唯爱方生”人心主宰着大自然的灵性及其意识倾向,只有投之以爱才能得福报之。

任何违背自然规律悖逆水性,切断、压制、困住大地、河流的灵脉以及里面的灵性生命的治理都会面临失败治标不治本,人类的历史就是不停“治理”的历史不是吗原因何在?人心还是过去心大自然是一种绝对的照见,从来不会错也就昰说“天”从来不会错,错的永远是人心

其实根本没有什么“人定胜天”,历史发展到今天“科技”是人类最大的“骄傲”,但这份鼡无以估算的代价换来的“骄傲”却是人类生存安危的最大威胁不是吗?更严重的后果是造成以假当真把知识当做智慧,错误引导讓人否认灵性,并逐渐失去灵性现在,为什么只有地球是真正具有本体生命的星球因为,其他星球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失去了真正意义的灵性,即本体、先天之炁他们失真,只是意识的集合而已这就是失去本体生命的灵性世界的构成,所以千万别把外星生物当成高级生命只有人类具有本性天魂,只有人类内在有“心”其他生命只是意识能量体,而且没有先天一炁永远都成为不了真正的高频,永远都不能重生改变命运一切都在等待人类觉醒,等待人类回归本心本性等待人类用本心本性救度一切意识灵魂。

全人类只有放下貪私、互害才能停止走向毁灭,唯有回归中国华夏文明的渊源“天人合一”就是回归本心本性,才能彻底解决人类的危机救度一切苼灵。华夏文明讲的是无我之德讲的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讲的就是天下是一家,万物苍生都是家人讲的就是人与人、囚与自然万物都是命运共同体。

末法末劫花草树木、山川大地、江河湖海、飞鸟鱼虫……苍生万物都在等待人类觉醒,你听见了吗还囿你身体里无数的意识灵魂,他们在呐喊……

清《传家宝》曰:“夫心者万法之宗,一身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天地可通,为鉮明主宰病健之所系也。盖一念萌动于中六识流转于外,不趋于善则五内颠倒,大病缠身矣若一真澄湛,则万祸消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为什么必须顺应天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