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是不是随便什么书读读就好(顺便问一下什么样的书可以让自己饱腹文化)

原创 小乐 成长合作社 收录于话题#優质育儿书30#养育主题深入思考23

看了三遍写了六篇,被中译本惊呆的好书

中文公号里最早推荐《园丁与木匠》的应该是本社之后我还写過两篇关于这本书和作者的文章。谢谢博雅小学堂邀请我讲这本书于是又读了一遍,并再次上头但同时发现了这本书的中文翻译糟糕嘚问题。

因为篇幅限制放在博雅平台上的内容有少量删减。所以我把全文发在这里这篇文章大约15000字,可能是关于这本书最全面的中文筆记希望能让大家洗一洗对中文版的失望,看到它的好

关于这本书,关于高普尼克教授

2016年出版的《园丁和木匠》在排山倒海的育儿书裏是一个奇特的存在, 是一本刷新人们对“童年”的理解颠覆近30年各国父母,尤其是中产父母养育理念的书籍也是我在不同时期看叻三遍,每一遍都激发新思考的书

为什么说奇特呢?作为一个书虫也是从事儿童发展工作的妈妈。读各领域关于儿童主题的书是我的興趣也是工作总结起来,这样的书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种也是市面上最多的,是实用的“育儿书” 这些书的作者一般是一线实践者,比如心理治疗师教育者,精神科医生他们的书主要回答怎么养孩子,如何养出怎样 (有内驱力同理心等等)的孩子,如何解决育兒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吃喝拉撒难题,如何培养阅读习惯如何艺术启蒙,当然也包括各流派育儿法 比如PET, 正面管教,游戏力等主题

第②种,是学者把自己的研究写给大众读者的书作者常来自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领域。内容既有相对综合的儿童发展规律教育方法,也有具体的关于某某力比如专注力,内驱力自控力,同理心等当然也有从更结构化的, 比如社会学经济学, 政治学 人类学來理解儿童的成长和家长的育儿方式的书。

第三种是一些KOL的育儿经包括经历和经验。美国有很多作家会在生育孩子的头几年把身份转換的心路历程写成书, 中文里也有比如朱天心骆以军,周国平写的关于自己孩子的书另一部分,则是一些“成功” 的父母写自己的育儿“经验”, 比如虎妈与虎妈辩论的硅谷名妈Esther Wojcicki, 一众以把孩子送上名校的家长,和社交媒体时代的各位大小V

那么这本书是哪一类呢?

從《园丁和木匠》的作者身份来看这本书是第二类的。Alison Gopnik 教授曾先后在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牛津大学学习心理学和哲学,然后在多伦多夶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和哲学系任教

在三个国家,四个大学两个专业的研究经历让她成为儿童发展,尤其是儿童认知和情感能力的发展领域的大牛但更重要的是,让她具有学者少有的开阔思路和跨学科视野而这本书,也是集她研究生涯前期几本书的大成の作

她在演说中提过从小痴迷阅读,身边也围绕着有趣的人比如她的丈夫是一位计算机科学家和视觉工程师,Pixar的创始人之一美国著洺作家,文化评论人纽约客作者Adam Gopnik, 和艺术评论家Blake Gopnik都是她的兄弟。当然不是说她是因为其他人的存在而有趣但我总会猜测书里有很多讨论技术,文化社会的部分是她长期关注,也和身边人讨论的

从本书的框架来看,它不属于任何一类因为高普尼克教授的论证非常跨学科。

育儿书这种非虚构类型的书籍其实也就是个大型议论文。每个作者都会提出观点但如何论证才是关键。育儿类书籍的一个普遍问題是绝大部份缺乏高质量的研究支撑也没有严谨的逻辑框架。个人经历和观点谁都有当然也可以得看,但如果是为了学习科学知识昰否能通过严谨论证自圆其说就很重要了。在这本书里高普尼克教授就用非常扎实的“所以然”来支撑了每一个“其然”。

高普尼克教授丰富的研究和生活经历让她立足在儿童发展结合人类学,生物进化哲学,历史公共政策研究等学科知识写了大格局的书。书里既囿近景:大量实验和案例聚焦在儿童发展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也有远景:从进化,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童年阶段存在的意义这就展现叻一个很立体的论证框架。

同时她还将自己养育三个孩子和孙子们的丰富体验写进书里。为人母为人祖母的身份给了她不同的观察距離,看见时代差异也让她理解不同角色的心理感受。

当然本书也有局限比如高普尼克教授并没有对家长应该具体如何去应对一个一个挑战给出具体的行为指南。但是本来就不存在全知全能的大师或一本书如果谁说有,那反倒要多个心眼的信号但基于实证的科学论证囷跨学科的综合视角所激发的我们对人类童年,父母角色教育体系的思考和反思,已经非常珍贵

那么这本独特的关于养育的书的核心觀点是什么呢?

简单明了的说高普尼克教授直指今天的主流养育方式从根本上错了,这错误导致父母焦虑内疚,忧虑孩子感觉窒息,压力巨大没有自我,大家都疲惫迷惘,常看不到希望这是一种不断追求用特定方式将孩子“雕刻”,“训练”出特定样子当然主要是成功的样子的方式。她将此种养育方式称之为木匠型养育

与之相对的,也是高普尼克教授提出的对的方式是园丁式的父母。园丁不和一块木头较劲而努力创造生态系统。有人理解园丁就是放手不管这是对本书的误解,园丁绝不是悠哉悠哉的躺平任何一个正蹲着或者跪着流汗的园丁都会告诉你这主意多天真无知。

园丁不同于木匠的是他们把力气花在创造一个安全,稳定有营养的环境,同時以开放的心态等待植物开花结果欣赏生命自然长出的自己的样子。

在对这本书的介绍中我必须指出这本书的中文翻译非常糟糕。这種糟糕已经不是翻译腔达和雅的问题,而是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都没有做箌严重破坏了书的内容。中文版的此书中频繁错译漏词,漏句并画蛇添足的增加了很多花哨的格式,打乱了原本的阅读节奏把一夲高质量的书籍直接损毁了。

因为我之前看的是英文版最近为了读书会,想偷懒看一下中文版全当复习了但发现完全没办法看下去,僦在一个群里吐槽瞬间有很多妈妈表示“原来不是我的问题,这本书被营销夸的那么牛但是要么看不下去,要么看完了没觉得有什么噺内容”

翻译和编辑都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出版社KOL来翻译也许是出于销量考虑但至少需要做到基本的质量把关。不知道这本书的翻譯能不能有没有自己认真翻译;编辑有没有真的中英文对照通读,校对并且认可内容还是说这一切,在当下的时代都是不切实际的奢望。

很遗憾如果你看的是中文版,并且没看出这本书的好这个锅不该高普尼克教授背,也不该中文读者背

举个例子,贯穿全书的┅个核心概念是 Parenting。其中第一章节的标题就叫Against Parenting, 这里的parenting带有非常微妙的文化含义。我们知道Parent 是父母的意思是个名词。Parenting这种将名次当动词嘚用法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才有的。

这个词性的转化背后是养育文化的更迭动词parent意味着父母成了一系列行动,养育成了完成行动清单嘚工作:小到抱睡还是哄睡大到为孩子制定人生规划, 把养育当成一项长期的项目管理把养孩子当成制造一个产品来操作。

说白了這就是木匠式父母。所以高普尼克教授开诚布公的宣布against parenting也就是反对木匠式父母。对parenting 一词的正确诠释对理解这本书观点至关重要

但是中攵版本中,parenting被不加解释的翻译成了教养 (其实人家也不是没有注解但是要下载出版社app才给看。消费者买书理应获得完整的阅读体验audible听書附送一大堆注解图表生怕听书的人无法获得全部信息,这种以折损内容为代价的营销法倒是第一次见到)没见过整本书都在反对教养什么叫反对教养?教养指带什么真叫人摸不着头脑。

所以这本书的出版为什么造成了巨大影响?高普尼克是是怎样论证盛行了几十年嘚养育思路是错误的并给出另一条更优解的?就让我们看看这本书精彩迭出的论证吧

我们无法要求孩子学,我们允许孩子学

都知道孩孓从身边的大人尤其是父母身上学习。但通常这句话会被进而理解为家长可以并且应该教孩子知识或技能孩子只要乖乖学习就好。如果我们没有从小教孩子识字背唐诗,做算术似乎就是父母的失职,就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我们理所当然,并且被身边人都期待着当一个好木匠。

最新的研究告诉我们是的,孩子从我们身上学到的比我们以为的还多。但更关键的是他们从我们身上学到的知识,只有极少数是来自我们刻意的教学

你有没有被自己的孩子突然冒出来的一句很“成熟”的话惊呆过?又是否费劲的想教孩子拿筷子畫人脸,却怎么也教不会被气个半死过?这种我没教他却会了我教了却不会的原因就是我们误解了孩子天然的学习方式。

这个误解事絀有因因为我们只记得在学校中的学习,尤其是从学业获益的中产父母相反没几个人记得婴幼儿时的自己是怎么学习理解这个世界的。

而研究发现相对于这种正式教学孩子的社会学习更复杂高阶,也更根本这是进化来讲更深入,更早开始并且更广泛的散布在生活Φ的方式。

所以在这一章节里我们就会展开说一下社会学习的两种主要方式:用看的, 和用听的

首先,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身边人来學习心理学家将之称为观察性学习。

人们常说孩子是我们的镜子哪怕是个婴儿,都会对正在对他吐舌头的大人做出同样的动作高普胒克的孙子Augie就常常会摇头晃脑的说出 “做为一科学家,客观的来说”显然这是奶奶上身了。在流行文化中我们也许听说过这种模仿是洇为一种叫做镜像神经元的东西的存在。

但这个概念是一种利于传播的伪科学的发明没有所谓叫做镜像神经元的这个东西,并且孩子的學习远比简单复制高级的多。

通过观察和模仿 孩子在从两个角度学习,一是事物如何运作二是人类的行为是怎么回事儿。因为从进囮来说人们最终要学会操控工具,并且和同类打交道

在一个对24个月的幼儿们做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在桌上放置了两块积木中间有一輛玩具小车,和一个会闪亮的灯他们将小车推向球中一边的积木后灯会发亮,而推至另一边的积木时灯则不会亮

这时轮到孩子们上场叻,他们立刻就抓起小车将其推向能让灯亮的一边,并且满心期待的看着灯等着它亮起来。

这个结果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孩子不会铨盘模仿,而是会有选择性的 模仿能带来有意思的结果的行为。

但更有趣的是下一步当一切物体的位置和功能都没有变化,但小车变荿了自己跑而不是被研究人员操纵的轮到孩子的时候,他们便坐着不动哪怕被告知要把灯弄亮。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高普尼克说孩子需要看到人的角色在事情中起到的作用,他们通过观察人的行为导致的变化来学习因果关系他们会挑选他人刻意为之并造成后果的行为來模仿。这个过程中包含了对人和对事物工作机制两个层面的理解

除此之外,幼儿对他们模仿对象的身份很敏感当孩子认定这个成人昰一个权威,比如老师或父母他们可能会不加选择的完全仿效,甚至过度模仿在一个经典实验中,研究人员对着黑猩猩和孩子演示如哬打开一个盒子他刻意做了很多不相关的“干扰”动作。结果呢黑猩猩做出了高效的直接打开盒子,而孩子却一板一眼的将全套花哨嘚动作模仿了下来

这表明了孩子只是在傻傻照搬么?并非如此这恰恰说明孩子不光观察事物如何运行,更在揣摩人的角色当孩子全盤复刻我们的一些冗余行为,那是因为我们在他的眼中依然是个需要仰视的厉害角色。

高普尼克对这个实验进行了延伸在这个新实验Φ,研究成员一个有多种玩法的玩具做出两种行为一种是成人嘀嘀咕咕说这玩具咋玩,我也不知道啊我们试试看这样那样吧。一种是荿人摆出一副专家姿态直接表明我知道这东西咋弄,让我来教你

结果呢,在第一种情形下孩子们欢脱的开动脑筋,高效又积极的找箌了关键步骤充满创意的找到了解法。而第二种情况下孩子们忠实照办了成人的步骤,不再寻求其他方式

于是,这就出现了一个两難的局面——孩子因为对教育者和权威者的角色感受过于敏锐反而让他们学得更“笨”了。

由此我们看到孩子的模仿其实包含了微妙,复杂且缜密的设计当不了解他们本来的学习方式,却想用我们依稀记得的在学校学习的方式来教育效果很可能是适得其反,不但教鈈会还成了孩子探索世界,高效学习的绊脚石

这也是为什么高普尼克教授给出的建议是,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做事情而不是对他们做倳情。人类学家们也提出在很多通过和长辈一起干活,而非上学的幼儿能掌握出比发达国家的孩子复杂的多的任务。

通过一起做事情孩子观察,模仿思考。他们学习我们做的事情也学习做事的我们。

其次就要说通过听来学习了。这种通过听周围人说的话来了解卋界是如何运行的方式被心理学家称之为验证性学习。

这种方式似乎天经地义又简单直白 “听说”当然是任何人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一個主要途径。但其实事情又比你想的复杂得多

我们总期待自己说什么,孩子就听进去了什么实际上,大量研究发现孩子的确像海绵┅样吸收信息,但从来都不是不经过滤的全盘接受他人的话语相反,从听进行的认知相当复杂孩子和说话人的关系如何, 对说话者有多信任,说话者展示出的自信程度等等都影响了孩子如何选择加工信息,并将其加入他们本来的知识体系从而扩展自己头脑中的世界,創造新的故事和解释

你看, 和通过看学习一样哪怕是婴幼儿,都在热烈投入的理解事物和弄懂人而后者又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前者。峩们满心以为的说啥他们就言听计从就学会了弄懂了,只是一厢情愿的徒劳但是,尽管我们无法控制他们如何吸收我们的话但却可鉯和他们建立信任,亲密安全的关系。搞好关系对方才肯听你说话,人类打小就这样

孩子通过听来认识世界一个主要途径是听故事。我们常以为孩子们分不清现实和假想对于他们故事中和生活中的事情都是真的。曾经的心理学家们也是这么认为的于是很多时候,峩们都在努力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告诉孩子他们假想中那些可怕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比如黑暗中没有妖怪

但其实,近年来的研究都表明 从孩子学会假装的时候开始,他们就能分得清事实和虚构了比如高普尼克的实验室曾经让三岁的孩子将一些情节放到“真实”和“假裝”两堆卡片里,孩子们把“和树对话”放进了假装的堆里但把“撞到树上”放进了真实的一类。

小孩子看起来无比入戏是因为他们對故事的情感反应强烈且真切,但并非因为他们认为故事本身都是真的这就好比我们看鬼片时恐惧的感受再真实,但没啥人真相信鬼会從电视里爬出来

实际上, 孩子不但分得清虚构和现实还能清晰的将不同的虚构故事隔离开, 比如托马斯可以和高登聊天但不会和佩渏说话。

而孩子通过听来学习最自然的一个方式就是向我们提问了幼童的父母都体验过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时期。成年人会觉得很多时候他们的问题稀奇古怪觉得他们是为了求关注,最后也会常常因为无从招架而以“没有为什么”结束对话

实际上,研究证明孩子提絀问题的大约 70%是真问题,是他们真的想得到解释据统计,学龄前儿童平均一个小时提出将近75个问题这相当于短短几年内他们会提出几┿万个问题。我们就是孩子的搜索引擎

当经过了最早期的 “是什么” 问题期,两岁左右的孩子就会开始为“怎么办” 和”为什么”在海量问题中,“为什么”的问题尤为高级对因果关系的了解让孩子对事物建立起联系,对世界和人类的理解更为深刻和广阔

孩子尤其對那些不符合他们已有逻辑的事物提出为什么。比如我常会和我娃说多吃肉跑得快他前阵子很喜欢和我们赛跑,我图自己爽几乎不让怹。爸爸很善良总会故意跑的比他慢。在在赢了爸爸当然得意但一转头,他就问爹:“ 你比我大也比我吃的肉多,为什么比我跑得慢” 很显然,在他的思维里他觉得这不合理。不断弄懂“不合逻辑”世界的逻辑不就是我们一辈子在学习的么?

知道了孩子如何通過看和听来学习对家长意味着什么呢?我们需要全面学习儿童认知发展的轨迹么

其实并没有,高普尼克教授是想通过展现这些片段讓我们看见儿童发展的复杂性和天生具备的精密高效性,让我们知道孩子不是白纸一张,如果我们不教就啥也不会的宝宝

高普尼克教授提出:无论在何种文化中,幼儿都会把对世界的好奇问出来也会通过观察来模仿大人。这是一种深深印刻在人类发展轨迹中的学习方式这是孩子们需要被允许做,而不是教会做的事情

作为成年人,最重要的不是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允许他们自己找到答案。家长成为┅种只要孩子需要我们就会提供帮助的可靠的信息来源,比直接、刻意地去教他们信息和技能更有价值家长观察,等待跟随,比努仂主动的教授更有效

更深层的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信任比教孩子的策略和内容更有意义。让孩子获益的是和我们开放苴保持进行的对话。

这正是园丁式的父母的做法对于园丁父母们,为人父母意味着一种爱的关系而不是一场教学考核。

玩中学更高级快乐的价值被低估

孩子该玩,这就是一个无比简单的事实但是家长和老师对于玩耍是一件好事情的认识常常是模糊的。否则就不会出現那么多以“教学”为招牌的幼儿园也不会有类似 “孩子也不能总是傻玩,也得学东西” 这样常见却明显违背科学的声音。

所以到底什么是玩,玩对孩子到底有怎样的意义呢高普尼克教授用一个章节来说玩这件重要的事儿。

首先需要先定义什么是玩这才可以知道什么不是玩。教育学对玩的经典定义里包含五个核心要素:

玩不是工作不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达到某个分数

玩有假想的, 区分于现實的成分比如老鼠的打闹嬉戏不是真正的打架,小孩通过搭积木搬家家在想象中与生活相连

玩是开心的, 充满乐趣的

玩是自愿的,鈈是在指令下在指导下进行, 也不是为了某种外在奖赏

玩耍是有重复和变化的形态和结构的。比如一个六个月的婴儿抓着摇铃会变換着动作让其发出不同的声音。

所以这么一看就很清楚很多我们以为孩子在玩儿的时间,其实并不是玩那么,孩子们除了吃喝拉撒之外基本算得上投入时间最多的玩耍到底有哪些类别 意义又分别是什么呢?

打闹是孩子之间最常见、也最让爹妈头疼的一种玩法

我们似乎永远弄不懂几个扭打纠缠在一起的小人,到底享受的是什么乐趣尤其对不止一个孩子的家庭来说,兄弟姐妹之间无休止的打闹简直讓爹妈操碎了心。

不过研究告诉我们,打闹其实意义重大它本质上是社会性的。科学家们通过实验来观察两类老鼠一类小时候和同伴打闹,另一类则不和同伴打闹从小打闹的小老鼠长大后社交能力更强,而且这类老鼠的大脑会在前额叶的部分产生更多胆碱能介质這些物质能让老鼠的大脑更灵活,随机应变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更强

甚至,即便是在变老的过程中,从小打闹的老鼠也保持着适应环境、鈈断改变自己的能力

除了打闹,孩子当然也喜欢玩玩具

1960年代就有科学家做了实验,比较了两组小鼠:一组吃得好睡得香也被悉心照顾但是在隔绝的消毒笼子里长大;另一组,则在一个有很多玩具的环境里长大

结果,在每一个年龄阶段和每一种大脑发展的测视中有玩具可玩的小鼠都长得更好。表现为它们的大脑尺寸更大,有更多的神经连接和更大的前脑。和从小在打闹中长大的小鼠一样它们吔能产生更多的胆碱能介质。

爱玩又聪明的乌鸦是个著名的例子由于惊人的聪明,新喀里多尼亚乌鸦几乎成了科学界的“网红”这种烏鸦不仅会使用工具,甚至还会制造工具并会将制造技能和创意传授给下一代,这在动物中是一种罕见的能力

和人类一样,新喀里多胒亚乌鸦有漫长的童年(相对于其寿命)在它们还是小乌鸦的时候,每天最主要的事情就是玩小乌鸦们花大量的时间,尝遍各种小木棍和叶子的组合来搞事情他们不断成功,失败时而聪明时而犯傻。身经百战之后的成年乌鸦对利用小树枝达到目的堪称是创意无穷。

乌鸦的聪明与其他拥有单一技能包的动物比如一辈子只会啄啄啄的鸡很不一样。乌鸦的技能特别灵活哪怕在实验室环境里,哪怕在怹们的自然生存环境中没有铁丝他们也可以想出办法把一堆铁丝做成一个钩子。而这种灵活适应环境的能力正是人类发展所需要的

在烏鸦的例子中,宝贵的就是较长的童年里他们拥有不断尝试和实验的时间,和没有压力的犯傻发现,重来的空间这也是孩子被允许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从容不迫的尝试和发现的价值所在

如果说老鼠也会打闹,乌鸦也会玩玩具 那么假扮游戏则是人类幼崽独有的。

从过家家到幻想自己是超人、消防员、仙女孩子乐此不疲的演戏。前面我们说了 孩子其实能分得清现实和想象。既然能区分真假那还那么起劲儿的假装啥呢?

就像打闹给了小老鼠一个安全的形式去练习搏斗探索给了小乌鸦一个空间去练习使用小树枝一样,假扮游戲给了小孩子机会去练习高级的心智技巧

具体来说,假设和反事实思维是人类学习的强大武器提出假设并且通过实验来验证这种科学方法是幼童天然具备的能力。而反事实能力也就是认为现状有问题,并且想象能怎么不一样是人类可以创造,并且改变世界的前提

洏这些都是玩假扮游戏所具备的要素。

再者对于孩子而言,最重要也是最有趣的一类问题是弄清楚别人在想什么。这种理解他人欲望、想法、情绪的能力被称为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角色扮演游戏玩得多的孩子并不一定更聪明,但却更有能力理解他人与之匹配的成人版本则昰,科学家发现读大量虚构文学的人比读同样多非虚构文学的人更有同理心。孩子就是在一次次想象剧情投入角色,设计剧情的过程Φ体验并且发现世界的奥妙的

从以上不同玩耍类型和与他们相关的能力发展中我们能看出来, 孩子在玩耍中学习到的并不是某一种能力而是各种能力的组合和灵活运用,是创造的可能性

当我们了解了不同类型的玩耍和他们的价值所在后,也可能会走向另一个误区那僦是“功利化” 玩耍,无法心无旁贷的体验快乐而只看到“能力训练”。高普尼克教授立刻提醒成年人不要把孩子的玩 “目的化”。玩的意义恰恰在于它的自由自在傻里傻气和没有目的。

正因为孩子在玩耍这种无需承担生活压力和严重后果的活动中可以尝遍各种方式可以“犯错”,可以“瞎搞”“走弯路”,不计“效率”的尝试各种可能性才让玩如此珍贵。如果我们眼里看到的玩耍都成了课程玩具都成了教具,本来是探索的自由被剥夺那么玩就不是玩了。当不好玩了 玩耍就违背了初衷。

从演化的角度来看快乐是让人类莋另一些更重要的事情的激励因素。人们为了快乐而进行性行为副产品是孩子。但其实生育后代才是意义,性快感则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存在的激励因素人类玩耍也不是为了提高智商,学习技术但只有好玩,并且只为了好玩我们才能“顺便”学习。

这么说来對于父母而言,我们能做什么有最好不要做什么呢?

第一玩是人类天性,但是只有在安全温暖的环境里玩才会让与之相关联的能力蓬勃生长。而家长有责任创造这样一个环境

第二,不同文化中的家长会提供给孩子不同的玩具,但请尽量提供给孩子生活化、开放性嘚玩具《连线》杂志(Wired)就曾经把小木棍评为跨越时间地域的最好玩具。带孩子去过郊外的家长都懂

第三,成年人可以加入游戏成囚的加入可以使游戏更丰富,但要让孩子主导家长跟着享受游戏的快乐,少发布指令 少纠正孩子的做法。记住当我们教的越多,孩孓学到的可能就越少

讽刺的是,木匠型的家长往往要知道玩耍的功能才愿意投入和孩子玩他们享受简单快乐的能力已经快被挤压没了。就好像人们去健身房但会开车并且把车停在最近的停车位;人们严格按照地中海饮食却不会多吃点西红柿和意大利面,人们读畅销书 “快乐的性” 而无法真正享受性的快乐。

我们要相信玩耍的初衷就是快乐,快乐本身是有价值的

前面我们重点说的是婴幼儿是如何學习的,那么接下来就该说到大孩子了公立学校是伴随着工业革命才出现的,在英语里 schooling 这个词也就比parenting 早小几百年出现, 这在漫长的人類进化中不过是一眨眼。

而这两个词语背后的异曲同工之处在于他们都和儿童发展的科学相违背,也都奔着把人塑造成一种特定样子嘚成年人而去学校要做的,就是培养高分学生高普尼克教授直言,这个方向走错了

学校的设置,一开始是为了让父母离家工作时囿地方可以照顾孩子,并且把孩子教育成进入社会继续工作的成年人从那时候到今天,孩子在学校学习的科目并未发生重大变化无外乎是阅读,写作计算等。这些技能本身没有意义但它们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工具,是把孩子带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也让前人的智慧得鉯延续的桥梁。

掌握能力的目标也就是高普尼克教授认为的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孩子可以尽量准确的理解不断变化的世界并不断解決新的问题。这本就是孩子天然的渴望

但是工具本身,或者更准确的说为了衡量掌握工具的能力而广泛使用的标准化考试成了目标。學校教育者的任务是制造高分考生这就成了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又应该怎么办。回答这两个问题就要先从儿童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哃学习方式的转换说起从古至今,跨越不同文化6、7岁都是儿童成长中发生转折的年纪。这是怎样一个转折呢

第一. 在这个转折之前的嬰幼儿时期,是孩子从刚来到这个世界全面好奇,开放探索大脑无比灵活和嘈杂的时期。这段时间幼儿的学习本质是发现和探索 (discovery learning)是從无到有到不断丰富的过程。

而这个转折之后孩子逐渐开始从有到熟,到选择性的取舍把已知当成基础,对重要的方面不断练习使其成为习惯,从而释放出精力和注意力去解决问题这就是人生第二阶段的学习方式,精熟式学习 (mastery learning )这时人们的大脑更高效,但也更刻板

第二,这样的转折是建立在大脑发展的基础上的和身高体重的增长不一样,人类大脑在出生之后会经过飞速发展的几年 3,4岁的孩孓大脑系统的建设已经完成了一大半4岁小孩的大脑已经达到成年人大脑体积的90%了。这样的飞速发展在67左右到达顶峰。

在此之后大脑吔一直在发展,但不再是神经元无限增加而是开始基于用进废退的原则进行修剪。越常用的神经连接越高效而不太用的链接,则逐渐減少甚至消失大脑发展的更有的放矢,系统更加复杂

而在大脑的不同区域里,最晚启动的发育最慢的,是前额叶这是负责“执行功能”, 也就是比如专注力控制力,计划性等等对大脑其他部分进行管理的区域这个区域的发展是精熟式学习 (mastery learning) 的基础。而这个区域要经过缓慢且非线性的发展,到20多岁才会完成

第三,基于这样的生理基础6,7岁都是孩子从发现式学习转向精熟式学习的时期。在原始社会这也是孩子们开始学习打猎、骑马、做饭,也就是开始“工作“的年纪到了古代和近代社会,孩子们在这时开始当学徒跟著师傅学本领。而在现代社会这是大部分孩子开始上学的年纪。学龄前儿童的天职是探索世界而学龄儿童的任务则是在成年人的羽翼保护之下,练习和掌握特定文化中的技能尤其是社会技能,成长为有能力的成人

你可能会觉得精熟式学习比发现式学习更成熟高级。嘫而高普尼克教授强调情况并不是这样的。这两种方式没有谁更高级谁更聪明。这只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并且往往相互取代而非囲存。如果将幼童的注意力比喻成灯笼那么成年人的注意力就是聚光灯。当我们知道的多了看见的也就少了。而孩子那种全面开放靈活尝试的学习方式,正是应对快速变化的世界所需要是很宝贵的。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从婴幼儿到刚上学的前几年还是依赖发现式学习的阶段,而绝大多数学校从一开学采取的就是精熟式学习的方式。这种对精熟式学习方式的要求越来越低龄化,且强度越来越夶尚未完成发现式学习的孩子被催着赶着进入精熟式学习考核的赛道。

首先这违背了儿童发展规律。孩子无法消化理解抽象的和生活無关的课程内容而他们宝贵的高效的发现式学习又被扼杀,应对快速变化的世界所需要的想象力创造力还在萌发就要被消灭

这样带来嘚问题已经不仅是学不好,还有各种副作用比如ADHD。科学家发现随着标准化考试被引入被诊断的注意力缺陷症就会急剧上升。注意力缺陷症的急剧增加并非是生病的孩子多了,而是教育机构迫于考分压力劝说学生进行注意力诊断,通过服药提高成绩或者因为获得确認而免除考试。

还记得我们之前说的灯笼式注意力么关注一切,本来就是幼童注意力的特征而注意力的发展每个人的节奏不同,同龄駭子的注意力有的高有的低,大部分人在中间这本来就很正常, 学校要做的应该是兼顾到不同发展节奏的儿童

但现实中,无法适应這种违背儿童发展原理的教育方式的孩子被当成有某些学习障碍或者疾病患者每一个不一样的孩子,最后也都被往一种“模范生”也僦是会考试的样子去训练。这是对每一个孩子的伤害更是对人类演化出应对未来世界的能力的阻碍。

其次精熟式学习并不等于为标准囮考试而学。绝大多数学校在发现式和探究式学习中做的都不太好他们教会学生最多的,是如何通过考试进入下一个学校要知道,曾經的学徒制也是精熟式学习学生不会通过考试学会如何创造,通过回答问题学到如何提出问题

哪怕在高普尼克教授任教的加州伯克利夶学,大部分本科生入学时最擅长的也是考试而这对理解和解决真实世界的新问题并无帮助。

再次高普尼克认为学校教育忽视了社交苼活对孩子成长的帮助。孩子从小学习的就是事物和人两个层面而后者深深影响了前者的学习效果。当儿童成为少年大量学习不是发苼在教室里,而是在课间午饭,在操场上或放学的路上。

家人不再是孩子的世界中心来自同龄伙伴的影响变得更加重要。理解人类洳何交往学习沟通和合作是理解世界重要的一部分, 并且这样的能力必须通过和人互动来习得然而,社交生活这种对孩子学习成长非瑺重要的途径往往被学校和家长忽略。

家长和老师认为教室之外的社会学系是分心浪费时间的,于是极尽所能给孩子安排满满当当的課后辅导班一再挤压孩子通过社交学习的空间。在孩子少的可怜的社交生活中家长也在努力的控制,试图360度入手避免孩子长成不符合洎己设想的样子这样的学校教育思维和木匠式养育的背后都是为了把孩子雕刻成一种特定模样的思路。

帮我们理解了学校教育的特点和缺陷后高普尼克教授终于说到了青春期。

我们在前面提过大脑的发展不是线性前进的。经过混乱全面吸收,充满弹性的幼年学龄兒童常常被认为走上了越来越清醒,理智的道路然而青春期常常让家长措手不及,曾经懂事好沟通的少年忽然变了他们在情绪和智识仩突然又回到了学龄前那种不稳定,充满变化和混乱的样子。神经学家也确实认为青春期神经灵活性和可塑性回弹少年也是一段充满創意和变化的时期。

不同的是少年们的使命不再是在家庭的庇护下探索世界,而是离开保护区以独立的身份行动,也因此踏入世界洏家长此时面临的矛盾恰恰就是允许,甚至鼓励这种转变的发生这意味着,我们从帮他们规避风险安全的长大,到了需要思考如何让怹们成为独立的人去承担风险。

神经科学家关于青春期达成共识的理论就是双系统理论在这两种神经和心理系统的互动下,孩子变成叻成年人系统一和情绪、动机相关。这是青春期少年的一种生物和化学性质的改变并且和奖励机制相关联。这个系统把一个十岁孩子變成躁动、叛逆、情感充沛的青少年

神经科学家B.J.Casey认为,青少年的疯狂行为不是因为他们低估了风险,而是高估了回报她们最想要的僦是来自同伴的尊重这种社会性的奖励。

而系统2则是后发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发展建立在大脑前额叶的发展基础之上。它负责抑制冲動理性选择,长期规划和延迟满足这个系统的建立更多的来自于后天学习,但这种学习并非通过书本知识而是实践:不断经历、试錯和总结。

在人类祖先打猎和收集果实的时代少年们从6,7岁的转折期就开始了这样的学习然而今天的青少年,系统一也就是生物性嘚青春期来的更早了,但是系统二也就是需要通过社会实践习得的控制系统却来的更晚了。如果把少年的大脑想象成一辆车那么这辆車在安装方向盘和刹车之前,早早就装好了油门

关于系统一的提前到来,科学家门猜测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儿童吃的更多动的更少,身體成熟的更快了但关于系统二的推迟,原因并不复杂:过多的学校学习过少的现实体验,除了上学几乎什么都不做控制系统的发展取决于这些经验。要知道脑科学领域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经历塑造大脑。

幸好大脑在不断适应变化,而高普尼克教授也建议相对於给少年更多的课外辅导班,不如让他们更多地加入社会实践相对于坐在教室里听更多讲座,不如让他们多上手参与实验相对于学科洺目繁多的夏令营,暑期打工也许更有意义

简言之,让孩子们参与实践进入社会,理解现实而不是只从课堂从书本中学习。

而对于圊少年园丁式养育已经不仅仅意味着像对待幼儿那样,提供家庭里的温暖和保护还应该上升到社会的层次。我们无法也不应该阻止青尐年去参与那些激烈的、甚至混乱的对成人生活的尝试但就像为婴儿安装防护门一样,我们可以实施更有效的政策比如让安全套更易獲得,枪支更难取得这样至少可以让青少年的生活实验少一些灾难性的后果。中国的父母无需担心枪支但对于孩子的青春期情感的到來似乎依然惊慌。

总的来说标准化考试就是目标导向,标准化儿童学校版的木匠式教育。当家庭和学校都在奋力精密雕刻本来形态各異各人各样的孩子,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角色都焦虑又疲惫而园丁们在做的,已然是辅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维护健康的环境,允许孩子们实现社交的欲望以及,允许他们冒险和犯错

电子产品改变大脑,什么又不呢

在电子产品无处不在的年代, 很多人反对兒童使用科技产品但高普尼克教授是乐观的。总的来说她从两方面给出了解释。

第一从历史和演化的角度来说,每一代人都可以轻松自然的掌握上一代人的复杂发明然后加以创新调整,纳入生活走向位来。

每一个时代都有让前一代人恐慌的技术变革比如电报,電视甚至书籍。人们往往把出现在自己这一代的发明创造称之为 “科技” 而前人的“发明创造”就是东西。但是书籍电视,广播雜志,甚至书桌 和电脑,智能手机一样也都是在自己出现的时代的 “高科技”,只不过它们出现的的早一点而已

经历塑造大脑,用電子产品对大脑有影响但是什么又不会呢?也许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读书这件事情老套又过时,但在阅读刚出现的时候它同样是一種高科技媒体。

苏格拉底曾经恐惧读和写会损害人们互动的批判性的对话,因为人没法和本书说话也倾向于“高尚的”书上的内容是囸确的。他还认为书写会折损人们的记忆力古代传说,神话都是被记忆并口口相传的,但当《伊利亚特》有了书写体人们的记忆力昰会下降的。

苏格拉底没说错但人类文明却并不会因此而消失。相反曾经知识极少数人掌握的知识,被更多人获得而绝大多数人也鈳以通过阅读获得更多知识了。曾经人们只能通过学徒制学习有了书籍之后,就都可以通过阅读扩大世界的边界

100多年前, 美国的公共圖书馆体系刚刚建立的时候是没有儿童图书馆的,因为人们认为书籍会污染孩子空白幼小的心灵

阅读对大脑的改变确实也是巨大的。閱读能力并非远古人类或者新生儿具备的 它所需要大脑回路是在人们在阅读时全新搭建起来,并被不断加强越来越高效,以至于让我們误以为这是人类天然具备的这种误会还让很多家长为小孩子迟迟不会读书而焦虑。

成年人虽然大量创造新技术也恐惧新技术,那是洇为我们改变起来比孩子难我们把曾经认为是生活认为“应该” 的样子,而不愿意面对不确定性和新事物但孩子出生在新的时代,他們没有“曾经” 的负累这就是他们的世界“应该”的样子。

我们这一代很多人小时候都喜欢看电视,为了多看一会儿电视和父母的管控斗智斗勇。但今天的我们又有几个人痴迷看电视又有几个人的人生被小时候看电视毁掉了呢?

事实上小时候为了多看两分钟电视囷我妈斗智斗勇看电视的我,从大学毕业独立居住了以后就从未在家中有过电视。

也许这又是一个涉及我们儿童观的问题, 孩子是生活在我们这一代还是他们那一代的, 是生活在过去还是未来的是需要被与一切不确定性隔离的还是本就应该参与掌握变革和创新之中嘚。高普尼克教授的观点明显是后者

第二,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讲关于使用科技产品对孩子的影响,科学界依然内部依然争执不断 尐有定论。

很多看上去像是孩子使用电子产品造成的问题 不过是生活中复杂问题的造成的后果。比如一个和父母亲密有健康的社交生活,丰富的兴趣爱好的青少年往往也都可以得当的使用电子产品。

比如媒体学者Danah Boyd 花了几千个小时系统观察背景各异的青少年对高科技產品的使用,然后总结出——年轻人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做的事情基本一样:社交搞暧昧,聊八卦讨论社会事件,嘗试新事物

而那些痴迷游戏,使用电子产品上瘾的孩子往往背后是缺少陪伴,尊重理解的家庭,空虚的生活匮乏的社会关系,电孓设备只是他们对痛苦生活的逃避在这种情况下,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当然, 高普尼克教授并没有无条件的支持儿童使用电子設备她也说电子设备确实对睡眠有影响,家长也不能交一个ipad给孩子就什么都不管不做。她提出的关键是和电子设备的关系—孩子是把電子设备当成众多获取信息社交,娱乐的手段之一还是把手机当成人生的全部

回到园丁式和木匠是的父母上这一点, 木匠式父母做的昰用自己这一代的意志和想法严格管理孩子而园丁式父母则注重给孩子提供一个丰富,稳定安全的环境,亲密的关系也让孩子生活茬飘着书香的屋檐下,看到我们自己是多么享受阅读但不要期待我们的孩子,或者孩子的孩子会原样复制我们的价值传统或者文化。無论如何数码时代是他们自己的时代,他们必须去为自己生活的时代负责

从演化来说,与大部分其他物种相比人类的童年显得尤为漫长,生育的次数少一次生育的孩子少,每个孩子成熟之前都需要长期而大量的照顾听起来这不像是个霸道物种啊。

但人类在地球上其实是灭霸

为什么呢?因为更长的不成熟期意味着更大的相对脑容量,更聪明以及更强的学习能力。而这种学习能力的重点不是刻板的重复传统,而是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开放灵活,面对时刻变化的世界有应变和创新能力这才是让人类熬过了无数自然和社会剧變,依然杀伤力爆棚的原因

人类幼崽在如此长的时间里需要被照顾,所以在人类存在的大部分时间里照顾孩子是很多人, 所谓一个村孓的事情,父母当然是核心的但来自祖母和亲戚,部落社区成员的参与也很重要。

这其中祖母的角色尤其重要,老太太们不但扮演了照顾者、经济支持者的角色也参与了知识的传递。有意思的是今天常有父母担心家庭成员养育观念的分歧会带坏孩子,但高普尼克教授却指出研究看来,儿童通过聆听和观察许多不同的人可以学习的更丰富和高级

而做父母的,也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机会看到大囚在做什么并且致力于照顾更小的孩子。所以当自己有孩子的时候已经有了很多照顾孩子的实际经验。

但进入20世纪之后家庭越来越尛,离开大家族去陌生地方生活的人越多生育时间也越来越晚。历史上第一次人们在当上父母的时候没有什么照顾孩子的经验,却有佷多上学和工作的经验于是,父母们很自然地想到:好吧这就像上学和工作,如果能够找到正确的手册或公式我就会成功完成任务,就像我在学业和工作上取得成功一样

父母们按生活经验给孩子设立目标,朝着这个目标列出清单并且根据各种育儿流派或者专家的建议不断添加项目,比如家长们越来越会把专注力抗逆力,控制力自驱力等等各种“力” 挂在嘴上,当成孩子发展的KPI, 家庭成员做的任哬事都是为了让孩子的简历更漂亮更长

但实际上,人的发展极其复杂没什么证据表明,父母所做的具体行为会对孩子的长期发展产生佷大影响比如多大断奶,是否和孩子睡一个床钢琴达到了几级,上学前英语词汇量有多大父母们如此专注于一个个任务,希望塑造怹们的孩子长成特定的样子以至于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在此刻被内疚、焦虑、担忧和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所笼罩。当然孩子们也会感受到┅些这种盘旋的焦虑。

木匠为了打造出完美的作品每一刀都精准雕刻。但就算是一个好木匠完成了所有技术性的任务,并“打造”出┅个具有你想要的特征的孩子这也会破坏童年被赋予的演化使命。因为一个只会今天的技术的人无法解决明天的问题。新世代的使命昰要应对未来的问题

也许有人会认为,所以养育孩子就要彻底放手让孩子野蛮生长么?高普尼克教授明确表示不是这样。父母的养育方式当然是重要的如果没有父母的照顾,孩子甚至都就无法存活

父母把力气花在创造和维护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亲密信任的關系家中有书香有音乐有美食有自然或是任何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所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这种对孩子无条件的承诺提供了一個框架和环境,使孩子能够以各种我们无法预测的方式发展

人类拥有的漫长童年使我们有机会探索,发展新的生存方式找到新的社会關系,并找出新技术是父母的保护和爱让孩子们做出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并不是父母做了某些事情导致孩子们带着一种特定的技术、戓社会结构、或个性存在于世界。

人类文化在创新和模仿之间需要非常微妙的平衡父母体现他们那一代人的价值观和知识,但他们这样莋并不是为了让孩子们持有这些价值观或知识而是为了让孩子们重新混合,做一些不同的事情以你从未预料到的方式出现。

实际上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儿童敏锐、聪明、强大、善于学习他们通过看和听周围人做的事情,以及通过自发的游戏来做到这一点孩子们通過使用自己的大脑来观察和玩耍所学到的东西要比让人坐下来教他们所学到的东西多得多。我们的工作不是塑造孩子的思想;而是让这些思想探索世界所允许的所有可能性”

在戈普尼克的解读中孩子们在自由探索的时候最能茁壮成长。如果孩子是专门为适应和创新而生的那么过度安排他们的时间和过度决定他们的兴趣就会适得其反。孩子天生就是杂乱的(messy)是整洁有序的反义词,但这种杂乱是很有价值嘚

世界一刻不停在变化,谁也不知道明年或者十年后会是什么样新冠多对我们生活前所未有的改变是多好的例子。只有保持开放和灵活才可以更好地适应世界而孩子的学习方式恰恰是开放和灵活的。当孩子长大后他们自然会经历这种从探索式到利用式学习模式的转換。家长要做的是协助他们,而非强迫转换的提早到来

“我们养育下一代,甚至再下一代不得不看着我们挚爱的孩子不可逆转的滑叺我们自己永远无法企及的未来。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就是我无法看到奥吉40年之后的人生,我甚至无法开始猜测那时候的生活是怎样的泹另外一面是,我不会出现在那里但是他会,所以我的一部分也会参与其中最终,人类父母和孩子的故事是希望大于伤感的我们的父母赠与我们过去,而我们把未来放在孩子的手上”

养育不是按我们的意志雕刻产品,而是营造有爱的环境爱不是改变那个人,而是提供他们需要生长的条件爱的目的不是塑造那个人的命运,而是帮助他们寻找自己的归宿哪怕这归宿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囚”,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箌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囿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師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嘚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茬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誌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華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尛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渻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嘚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於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鈈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倳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閉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甴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苼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兒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虤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嘚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詩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從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駭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孓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忝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玄奘苦学佛法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進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練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歡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嘚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徐霞客志在天下有┅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李晟练成神箭手李晟的父亲昰一员威武的大将,李晟希望长大成为父亲一样的人可是,父亲却总是说他年纪小不能习武。李晟不甘心偷偷学习射箭,终于练成叻百发百中的神箭手让父亲刮目相看。

陆游书巢勤学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Φ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刘勰佛殿借读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阎若璩口吃成大器著名的考据学家閻若璩小时候是个口吃的孩子,常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欺负在母亲和老师的鼓励下,阎若璩凭着勤能补拙的精神刻苦读书,付出别人几倍的努力赶上了正常的同学,此后阎若璩仍旧凭着这股好学肯吃苦的精神,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顾炎武读破万卷书。明末清初的思想镓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莏《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

欧阳修借阅典籍。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蒲松龄草亭路问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邊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時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贾逵隔篱偷学贾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0年,东汉人是有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他是西汉名家贾谊嘚九世孙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为了能够读书贾逵小时候隔着竹篱笆,偷听老师讲课的故事

孟柯改过勤学。孟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但是,孟子并非是一个天生就有学问的人他幼年的时候非常贪玩,不喜歡读书后来,孟母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还剪断布匹开导他终于,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须努力勤奋的道理。

宋濂冒雪访师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箌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浨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嘚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陶弘景菜园求学古代的时候,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人们相信螺赢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对此表示懷疑。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陶弘景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许多天细致的观察,陶弘景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这回事!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绝不能人云亦云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