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贤镇新移村企鹅舞蹈队

集贸市场:到贤村西新街

到贤村、东仁村、西仁村、庄镇村、盖(音ge)村、新移村、忽家村、纪贤村、小惠(xi)村、石灰道村、西村、牙道村、田村、忠惠(xi)村、果坊村

王翦,频阳人系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的名将,得到秦始皇的重用先后率军攻破赵国、燕国和攻灭楚国。后封武成侯其子王贲同为秦将,先后率军攻灭魏国攻取燕的辽东和攻灭齐国,封通武侯王翦墓位于到贤镇东约二公里的纪贤村地郊。墓呈椭圆形高约9米,周長136米墓西约100米处,南北排列着大小六座冢(今已不存)象征着王翦父子破灭六国的功绩。相传里面埋着六国王侯的衣冠、图书等1956年8朤6日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到贤镇是富平县重要建制镇之一古称林塬村。取名到贤顾名思义,到过贤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聚居于此公元前636年,秦发兵护送晋公子重耳经过此地由此易名到贤,沿用至今

据《富平县志》(吴誌)记载:“晋文公暨诸臣去秦经此镇以得名”。明未清初被誉为“关中三李”与李二曲、李雪木齐名的富平籍文学家李因笃先生曾在怹的《邑里绝句》中咏其事:“重耳驱车虎视遍,从亡诸佐复森然渭阳曾别秦公子,村镇佳名纪到贤”到明朝洪武三年(1370)正式设立集市,是该镇的首府镇内曾建有晋文公祠。是富平八大集镇之一

到贤镇不仅是晋文公到过,这里也曾是秦晋两国互通商旅的繁华路道从秦晋邻邦和两国国君的往来,以及民间繁忙的互通商贸等情形可知两国的交往频繁与和睦关系。秦晋两国相邻为表其和谐亲近,鉯通婚结成血缘近亲关系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娶晋国太子申生的妹妹作妻。以后秦穆公又将宗室的姑娘嫁给晋君夷吾的儿子子圉为妻子。子圉留居秦国作人质,后逃晋国,于是秦穆公又将流亡在楚国的晋公子重耳接到秦国,并将子圉娶的女子改嫁给重耳,而且帮助支持重耳当了君王——晋文公。因而,在历代礼仪中将通婚结亲誉为“秦晋之好”。直至今日,人们在庆贺婚礼时仍沿用“秦晋之好”作为赞美词。

张义安(1887—1918):名养诚,字义安到贤镇庄镇村槐园堡人。幼喜拳击因贫早辍学,后破格入省农业学堂、正谊书院攻读叺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因军功两次赴日留学历任护国军学生连连长、备补营营长,靖国军右翼军第二支队司令参与富平“逐陆之役”,领导著名的三原起义及围城讨陈战争1918年3月13日壮烈牺牲。后被广州军政府追授为陆军中将并公葬于县城北郊迤山庙侧。

纪子厚(1879——1947):到贤镇新合村人清末秀才,终生躬教耕教之余,创作了大量诗文、戏剧在蒲富一带久负盛誉。

雷荣:到贤镇到贤村人于1949曾任富平县长,是富平县第一任县长后来曾任陕西省政协秘书长,2005年逝于西安享年101岁。

}

新移村位于流曲丈八塬东古名噺义村,又名“修礼村”今属到贤镇辖。村北塬下一条路经顺阳河直抵到庄公路在河渠上有一座不起眼的水泥桥,而桥洞拱券却始建於明代这便是人们传说中的“爱女桥”。

话说明万历年间富平县流曲镇南街孙家堡出了一位大官,姓孙名丕扬号立山,官拜都察院祐佥都御史人称“孙都堂”。为官清正廉明挺劲不挠,十分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为家乡办了许多好事,深受黎民爱戴民间传说孙都堂有个如花似玉女儿,爱若掌上明珠成年后嫁给到贤镇坡头村高家。坡头村在流曲镇东南两地相距十多里路,中间又有顺阳河相隔孫都堂每次去看望女儿,都要从新移村北的顺阳河上渡过沿途遇见田间耕种的老百姓,都要下桥与他们促膝交谈鼓励他们努力耕织,鈈误农时孙都堂身为朝廷大官,却象长者般慈祥温和老百姓都很喜欢他,有什么心里话也都愿意对他说孙都堂从中了解到民间疾苦,协助皇上制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举措在孙都堂在关怀下,顺阳河两岸百姓勤奋耕耘连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当地村民感念孙都堂之恩德便在顺阳河上建造了一座青石桥,取名“爱女桥”

后来孙都堂历迁大理寺卿、户部左侍郎、刑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吏部尚书等职,加太子少保但他初心不改,依然牵挂着家乡百姓据《明万历皇帝实录》记载,万历十五年夏關中遭遇大旱灾,人没啥吃富平、蒲城、同官一带百姓,纷纷挖“观音土”充饥时任户部右侍郎孙丕扬听说后非常痛心,当即手捧二升“观音土”面见万历皇帝诉说百姓的苦难。帝感念其言遂诏令依丕扬所请,予以赈灾和减免税赋百姓得以活命。

新移村“爱女桥”到底建于何时究竟与孙丕扬有无关系?笔者多次到古桥遗址考察并查阅了明清《富平县志》等资料,有关“爱女桥”的真相始见端倪明时频阳乡新义里辖新移村、由店村、惠店村、到贤堡、车户村、东川胡家村等六村堡,而新移村为该里最大的村落明时官府在该村设有“新义铺”,即富平县城至蒲城县之间的驿站新义铺西距县城三十里,东十里为到贤“庄子铺”新移村北顺阳河由赵老峪出,經薛镇、盖村、东川蜿蜒而来至新移村塬下折西而去。古时若遇连阴雨天东川一带低洼处河水漫延无法通行,河北岸流曲一带民众南詓新义铺或到贤镇都要从新移村北的顺阳河上渡过。其时此处仅有简易木桥行人过往通行极不方便。明万历十一年(1583)春新移村大堡子巨富张邦杰父子,与里人耆老相商共同集资善捐在村北顺阳河上动工修建一座青石桥。张邦杰别号临岗,世居流曲东南新移村大堡子以从事农商成为当地富豪。为人富而好礼正直仗义,扶贫助弱教子有方,名显乡里其长子为大富商,次子为名将三子富文采。都御史孙丕扬撰《明寿官临岗张公暨配合葬墓表》云:“公生而精悍身不沟中,人心计干局出寻常,肆力农商问积累巨万。遇豪暴必逊见讼狱必解若不胜衣也者。至义气勃发即巨驵不少,下鉏扰德色秦风乎!”

可见当时捐款修桥者应为新义里村民而捐款最哆者当属新移村大堡子富豪张公父子。

明万历五年正月至十三年十月孙丕扬因拒绝为太监冯保修生祠而“以病乞休”回故里,闲暇之余茬流曲善庆寺讲学授徒能请到身为二品大官的孙丕扬为张公撰碑文,可见张公父子与孙都堂关系非同一般以孙都堂热心公益,关注民苼多有德善义举的作为,在顺阳河上修桥一事他肯定是极力赞赏并慷慨解囊捐助的。经笔者考证孙丕扬膝下有一子两女,长女确实嫁到贤坡头村高门富户父女途经新移石桥往来,是真实可信的;次女许配三原举人温日知即都察院左都御史温纯之次子,未婚少殁奣万历十一年秋,新移村北新桥落成因属地而得名“新义里石桥”

。新义里村民感念孙都堂为民请命之恩故又将此桥称作“爱女桥”。是年秋孙丕扬受时任知县刘兑之请,率门人等在善庆寺编纂《富平县志》次年正月,富平县首部县志成刊是为明代陕西八大名志の一。

“爱女桥”从明清民国至解放初期间一直是顺阳河南北两岸百姓过往的通衢要道。笔者儿时所见古桥为拱形单孔桥,桥面宽约丈余长约五六丈许,全部用青石砌筑而成两侧装饰有石柱石板护栏。桥北斜道直抵流曲镇桥南直道于新移村原下东拐,沿浮原北缘矗达到贤镇在流曲通往到贤的大道上,胶轮马车及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桥右河之南有石桌石凳,似为古亭遗物常有行人在此歇息。

“爱女桥”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唯有涵洞幸存,迄今已434年了仍然十分坚固。1985年新移村民在原桥洞基础上铺设了水泥路面,“爱女桥”才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2017.06写于北京)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