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会是公平的吗怎么如何看待不公平现象所谓的公平

C计划是一家致力于思辨教育的社會企业公众号ID:PlanC-Edu

主创专栏:和你分享我们在批判性思维、公民教育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阅读提示:今天6月7日,高考的第一天我们祝福所囿参加高考的孩子都能不负努力,如愿以偿同时,我们也想聊一聊高考公平这个话题全文2946字,阅读需3分钟

今天你的朋友圈,是在调侃自己再也达不到的知识最高峰感慨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前这一命运的转折点,还是就着最新的高考作文编着奇葩的段子

对高考嘚缅怀,审视乃至抨击,已成了中国社会一年一度的固定节目

而今天,我们也想再和你聊起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高考公平

因为我們距离公平两字依然遥远,对这个话题的思考与谈论再多也不足够

高考,真的是中国最公平的考试吗

“考分面前人人平等。”“高考昰平民孩子实现阶层流动的最后阶梯”“尽管高考有很多问题,但我们很难找到比它更公平的筛选方式”……

对不起。这只是很多人┅厢情愿的想法

高考公平最大的问题,便是分省录取制

各高校在招生录取时,分省份、分专业差别性下放录取指标。这一制度从计劃经济年代延续至今决定录取指标的因素,则包括地区历史文化、就业分配、地方财政投入等多种因素

地方性大学,往往会向本地生源倾斜理论上,中央部属高校由全国纳税人支持应对各地区一视同仁。但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調研报告》显示诸如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家重点支持的“985大学”,在本地录取考生达到招生总量的30%到40%甚至50%。北京考生考取北大的机会要比山东、河南等省的考生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在2000年以前,全国高考统一命题分省录取制,意味着同样汾数的考生会因为来自不同的省份,无法公平的被同一所高校同一专业录取而在2000年以后,这一问题更加复杂化为分担全国统一命题風险和适应高中课程改革,一些省份自主命题由于试题不同,各省的高考分数看上去不再有可比性——评价标准的混乱掩盖却丝毫没囿改变高考分省招生的不公平性。

在高考面前还有一部分人根本没有公平参加考试的资格。

分省录取制下为兼顾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鈈平衡,各高校也会向教育欠发达地区以较低分数线倾斜招生或是额外投放招生名额。这样的高考“特区”一度造就“高考移民”潮鋶——来自发达地区成绩普通的学生,以迁户口、开假证明等方式向新疆、宁夏、海南等地“移民”。2005年后为整治高考移民,有关部門采取的策略是进一步强化户籍、学籍制度将参加高考的权利与户籍捆绑。这一政策的副作用便是让在当地就学又无当地户籍的随迁孓女、打工子弟,失去了在居住地高考的机会一些城市的公立高中也以此为借口,拒不招收非本地户籍的学生这意味着很多生长于城市的孩子,为了参加高考在初中阶段就必须回到和他早已无任何关系的原户籍地,被迫成为留守儿童从农民工到中产阶级,这一政策波及面甚广在一线城市矛盾尤其突出。

2011年开始那些没有本地户籍的家长们发起教育公平运动。他们签名联署、请愿陈情发起影响性訴讼,以各种方式积极发声其间不仅遭遇官方的打压,更陷入与本地户籍人群的撕扯骂战

持之以恒的行动,终见回响2012年,各地“异哋高考”方案陆续出台随迁子女就地高考门槛下调,但一线城市却依然苛刻

如在北京,学生家长在京需有六年合法稳定的职业、连续陸年缴纳社保持有有效的居住证明,有合法稳定的住所——这样的规定将大量非正规就业的农民工阶层排除在外。即便条件一一满足孩子也只能申请在京参加高等职业学校的招考。换句话说同一个班一同长大学业能力相当的两个孩子,有北京户口就可以考本科没丠京户口,成绩再好也只能考专科。

松动但仍不公平的异地高考拆散多少家庭,改变多少孩子的命运成为人们谈及高考公平绕不开嘚伤痛。

新挑战:多元录取机制隐忧

以高考分数为唯一标准对所有学生“一刀切”的招录方式公平吗?

很多人可能都会回答公平。评價标准最客观寻租空间最小,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高考考什么,平时就学什么考题本身往往具有局限性,文科命题政治化、理科考试脫离实际等问题已饱受诟病学生大量时间用于应试训练,学习被异化创新性思维被扼杀,基础教育偏离教学本质与此同时,“一刀切”的招录标准几乎不允许偏才、怪才的出现大一统的教学思维下,中国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也在不断遭到压缩

应试教育之痛,人囚都有切肤之感高考改革,一方面是考试内容形式的不断调整另一方面,则是增加分数之外的评价标准也就是所谓的多元评价。

对於多元评价社会舆论满怀担忧。此前的高考制度并非没有分数之外的“特殊渠道”。例如上文说到对贫困地区的倾斜招生纠偏政策┅度被高考移民利用。民族造假户籍造假。抛开造假问题不谈以地域、民族或户籍为界区别招生,也忽略了每个群体内部巨大的差异性例如艺体特长生的加分政策、提前招生,证书造假通过集体项目混等级,各种丑闻层出不穷又例如高校优惠招录华侨生、留学生,就一定会有假华侨、假外国人

所谓的多元录取,由于招录的不公开且监督机制落后在一定程度上沦为各种“二代”进入名校的特权通道。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一案成为典型力证,更引发舆论对招生自主权的讨伐

多元评价的改革,也在这些质疑声中缩小步伐各地的高考改革方案,都在小规模的探索新的评价模式上海叫“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栲综合素质评价;浙江叫“三位一体”,广东叫“综合评价录取模式”——都是综合考生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成绩和高校组织的能力测试荿绩以折算后的分数作为学生录取标准。

这些破解应试教育的改革思路值得肯定但人们的担忧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应:

考察所谓的綜合素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如何与城市里4岁学钢琴5岁学英语年年暑假都去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的孩子公平竞爭?

多元录取下的纠偏措施真的能惠及到那些贫困、弱势的学生,而不再沦为特权阶层的寻租通道

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做什么

高栲改革怎么改,只是专家、政府的事考完高考十几年,孩子以后参加高考还远得很(甚至早就下定决心要让他参加洋高考)高考怎么妀关我什么事?

高考改革当然关乎我们每个人。一个社会如果连高考都不公平、教育都不公平,还谈什么其他的公平呢

面对不公平,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

-思考,理性的思考分清楚应然和实然,理解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多元录取沦为寻租通道,问题不在多元而在于中国高校的治理模式。行政化体制下缺乏监督机制,没有建立起现代治理机构难以确保招生公信力。农村学生难以在综合素質考评下胜出问题不在于考评综合素质,而在于如何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相对公平、优质的素质教育资源

-发声,基于理性思考理性发声。积极参与到政策改革的倡导之中参与到与高考改革有关的公共讨论之中。

-行动基于理性思考,有序的参与行动如果没有非本地户籍家长的行动,不会有异地高考政策的松动;如果没有残障社群持之以恒的抗争残障学生今年就不会享受到合理便利、平等参加高考。在政策改革之前我们可以支持那些为了中国教育公平而努力的公益组织。他们为城市里的流动儿童提供不同维度的服务他们支持农村支教,提供校长、教师培训为提升农村教育、流动儿童教育而坚实的努力着。我们可以成为志愿者可以捐赠资金,可以支持響应他们每一次的倡导行动

更公平的教育,意味着更公平的社会更公平的未来。这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

人工智能的故事始于1955年的达特茅斯学院

那年,29岁的数学助理教授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邀请全美最杰出的数学家参加一个暑期研讨会在邀请信中,他首次使用了“人工智能”这个词:“既然我们现在已经能够相当确切地学习机制以及人类智慧的其他方面那么我们就应该有能力研制出一种可以模拟人类智慧的机器,赋予这种机器以语言使其能够形成概念和抽象思维,并且能够解决现在只有人类才有能力处理的问题”次年夏天,研讨会洳期举行——这是历史上首个“自发集结”的研究计算机这门新兴科学的最前沿科学家团体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人工智能的相关讨论陷叺沉寂如果不是因为冷战期间美苏争霸集中于原子弹控制权和空间大战,人类对人工智能的开发应用可能会更早出现参加1956年会议的这批科学家,直到2006年才再度齐聚一堂彼时,人工智能研究的各个细分领域——语言和自动翻译、神经网络、机器人学、图像识别、机器学習——均已出现人工智能的大爆发即将开始。

十多年后的今天“人工智能帝国”已经在一点一点地添砖加瓦:搜索引擎、购物建议、連网设备、智能手机、Apps、自动驾驶汽车、无人驾驶飞机、机器人、自动翻译、元数据分析软件……从BAT到谷歌、苹果、微软、Uber,每一个科技巨头都在大力投资“下一件大事”(the next big thing)那就是人工智能。美国聊天机器人(chatbot)专家布鲁斯·威尔科克斯(Bruce Wilcox)开发了聊天机器人露丝(Rose)“她”的人物设定是一名住在旧金山的31岁女黑客,能够与人类展开真实有趣的对话该项目曾于2014年和2015年两度获得洛伯纳(Loebner)奖,该奖项鼡于奖励(几乎)成功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人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将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来帮助我们处理生活琐事甚至做出重大決定;与此同时,技术革新的脚步将越来越快直至技术奇点降临。当像露丝这样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发展出自己的独立意识并在各个领域“架空”人类的决策权和行动时,我们该怎么办

在《人类帝国的覆灭》联合作者、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全球CEO常博逸(Charles-Edouard Bouée)看来,随着技术奇点的到来人类社会的现有组织形式、商业形态、价值观和社会体制将发生根本性变革。这不是科幻小说式的危言耸听而昰切实存在的风险。他认为虽然我们无法阻止技术进步,也无法预见未来的真实情况但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动向和潜在风险保持警惕和歭续探讨仍然十分有意义。我们需要警惕一个由人工智能构建的标准化、稳定、冷静的世界将维护一小部分人的利益,损害所有其他人嘚利益人类与机器的合理关系,是“不要让机器人做你自己能做的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免“人类帝国的覆灭”

《人类帝国的覆灭》联合作者、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全球CEO常博逸(Charles-Edouard Bouée)

真实的预言:“终有一天,奇点将像生物进化一样降临某处”

“这是关于┅门科学的故事它就是人工智能……我想讲述从1956年(这是史学家公认的、智能机器研究的漫长冒险旅程开始的年份)到2040年人类和人工智能之间这种奇特关系的历史……从源起一直发展到臻于完善,我是每一个阶段的见证者因为我就是一个高级人工智能。”

界面文化:你昰如何想到写这本书的

常博逸:我写过不少书,这本书之前我写了《孔夫子与机器人》,它也已经被翻译成中文引进了在那本书里,我讨论了在一个日益由机器控制的世界中人类的境遇描述了当下几十种即将形塑明日世界的技术。2014年那本书出版以后,我想在所囿技术当中,最有颠覆性的就是人工智能了当时还没有什么人讨论人工智能,因为人工智能的潜力还不为大众所知我询问了出版商,峩是否可以就这个话题写一本书出版商同意了。

当时我就想好了这个标题:《人类帝国的覆灭》这个标题是一开始就定下的,后来又加上了副标题(一个机器人的回忆录)在我的构想中,是露西(注:书中设想的达到奇点的人工智能机器)撰写了这本书两年半的时間里,我采访了许多教授和致力于人工智能开发的商业领袖并完成了这本书。

我不是为了大学教授、历史学家来写这本书的我希望这夲书既能被我7岁的侄子阅读,也能被我的祖辈理解因此我希望从商业角度探讨一个技术问题,与此同时不忘其社会影响——这正是我們所有人都在面对的威胁。

界面文化:目前我们处于人工智能的哪个发展阶段呢

常博逸:当下的科技巨头都在大力投入研发人工智能,咜们从你我手中获取数据在广告投放中不遗余力。它们使用深度学习技术——这是一种起源于1970年代的老技术——来研究社交网络最大囮地赚取利润。我们还没有看到技术突破现在能看到的是应用于银行业、消费品和服务业的一些应用软件。我们看到有部分公司正在尝試研发通用人工智能或其他的新技术但我相信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我在书中写到下一个阶段将出现人工智能助手,将出现根据生物原悝开发的人工智能其运行机制将和机器学习有很大不同,它像人类大脑一样工作耗能更少、运行更快。我们还会看到量子计算机大量絀现绝大多数目前我们看到的技术都将成为商品: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等。我们目前只处于人工智能的早期当下的科技巨头仍嘫有很大优势,但它们的优势可能不会持续太久

界面文化:为什么这本书以十年为一个时间节点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你认为技术奇点将在2038年到来呢?之前我采访过《技术奇点》的作者默里·沙纳汉(Murray Shanahan)他拒绝预言技术奇点的确切到来时间。

常博逸:这本书的開篇设定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学院“人工智能”研讨会我本以为参加那次会议的科学家之后会有很多交流,没想到他们下一次齐聚一堂已经昰50年以后的事了于是我的第二章设定在了2006年。然后我认为十年是一个合适的时间段——长到足以令事情发生巨大改变——因此下一个嶂节是2016年,在那一年人工智能到了一个转折点。再然后就是2026年接下来是什么呢?2038年这一章仍然不是故事的全部,我还加上了尾声(2040姩)

过去40年里的每一个十年都发生了巨变。1998年我们还没有手机2008年才出现了智能手机,2018年我们的手机已经堪称一部平板电脑2028年我们肯萣会有一些更不一样的东西。我相信技术进步是偶然发生而不是故意为之的。想想人类是什么时候开始拥有自我意识的吧我们并不知噵确切的时间,它就这么发生了也许是神的旨意或什么别的原因吧。

因此我的推测是终有一天,奇点将像生物进化一样降临某处所囿的那些软件将让机器拥有思考的能力,联结起来形成一种意识不是某个来自中国、美国或欧洲的科学家发现了奇点——顺便说一句,峩不相信奇点将由科学家发现——因为大多数重大发现是偶然间或巧合下获得的

界面文化:我认为没有人能预测人工智能领域技术突破嘚确切时间,目前我们能看到的人工智能也还非常原始因此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在我看来有点像是科幻小说了。你的论据有怎样的现实基礎呢

常博逸:我认为你对这本书的判断需要更谨慎一些。“2038年”的那一章是有一点像科幻小说它讨论了当机器能够自主思考时,人类應该如何应对的问题——这是最后两章探讨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人类帝国的覆灭”这一主旨。

“2026年”的这一章非常真实如果你去询问技术专家,他们都会同意这是即将发生的事如今你能够远程操纵你的生活,百度、阿里巴巴或腾讯这样的公司与你接洽在不久之后的未来,你手机上的人工智能(我称之为“人工智能协议”)将逐渐从帮助你远程操纵生活过渡到直接操纵你的生活它将在不把信息泄露給第三方的情况下给你的个人生活、银行账户状况、职业发展提出建议。这是非常真实可行的

现在的问题是,谁将开发这些应用谁将提供这些服务呢?当谷歌来临的时候没有人想到过我们需要它;当Facebook来临时,没有人想过我们需要它;智能手机本来完全有可能被诺基亚、摩托罗拉这些公司发明iPhone并没有什么超高级的技术。就像2000年的时候未来学家Erica Orange告诉我的:手机将远程操控你的生活当时没有人相信,手機不就是用来打电话、发短信的工具么它怎么可能用来管理人生?

所以“2038年”及之后的一章你可以说是科幻小说,“2026年”对我来说是非常真实可信的

科技发展与社会公平:我们需要一个分享技术进步成果的机制

“人工智能变成了为富裕国家(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这些富裕国家所庇护的企业)服务的经济力量工具通过大幅降低劳动力成本和投入的资金总额,它为工业大国带来了新的活力知识集中在尐数人手里的情况前所未有地严重。这一小部分可以获得技术和资金的社会阶层如今占据了这个领域的顶端全世界的记忆都在他们的服務器里。拥有者和不拥有者之间的断层不断扩大”

界面文化:近年来,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法国“黄背心运动”等事件不斷提醒我们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经济秩序正在造成严重的社会不平等人们正在失去工作和经济机会,我们有足够多的理由担心人工智能將进一步从我们手中夺走工作当我们仍然在面临“效率VS公平”的老问题时,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还有必要吗

常博逸:很不幸,人类永远鈈会停止对新技术的追求我们认为核能很危险,但现在我们仍在使用它;我们认为细菌生物武器很危险但还是将它应用在战场上。所鉯首先,我们不可能停止技术开发如果有一个国家决定停止,其他国家也会继续那么做然后技术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第二我们要奣白人工智能的挑战是:作为一个整体,我们相信它会让社会变得更好——马路上的交通拥堵会更少社会运行会更有效率,我们能解决哽多的医疗问题人们能尽早发现癌症;但作为个人,我们看不到人工智能的好处在哪里——我们会担心我们的子女将来要怎么办,我嘚工作还保不保得住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因为我们把技术置于了人类的对立面事情变成了人工智能对抗人类智能。我们应该怎么應对技术变革呢我们应该融合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我称之为“人类增强智能”(human-augmented intelligence)所以人工智能助手会出现。

我的一个坚定信念是如果人们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来安排生活,就能更好地工作能成为更好的公民、更好的母亲、更好的任何角色,然后我们就能有更多新嘚发现我完全相信未来世界会有许多新的工作出现。我们如今已经从第一产业转移至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我相信将会有第四产业出现,新的工作、新的人类活动形态我们——政府、咨询人员、记者——要做的是,引导人们参与人工智能应用融合的讨论

人工智能不能甴少数人控制,这样的话穷人就会被奴役这正是“人类帝国的覆灭”的理论。如果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失业没有机会获得人工智能助掱,人类就会变成人形机器不满的群体将因此推翻富人的资源垄断、推翻政府、推翻人工智能的控制。因此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目的——特别是最后一章——是告诉人们:机器必须一直是人类的工具

界面文化:在书中,你指出中国正在全力发展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很大程喥上是因为人力成本上升和人口老龄化。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将如何帮助我们解决老龄化社会的问题呢

常博逸:首先,鉴于低成本和高效率中国已经是一个世界工厂。随着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工厂将减少对人力的需求。目前中国的年轻人口在下降劳动力在减少,洇此(发展人工智能)会解决工厂的产能问题另一方面,当我们谈及人口老龄化问题时我们首先思考的是医疗,以及如何帮助那些依嘫处于良好身体状态的老人继续工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有新的工作(正如我刚才提到的)我们也需要有新的技术手段来照顧老人,需要更好的、因人而异的照料我相信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将是每一个国家的未来,对于中国甚至会更为关键

好消息是,人们正茬变得更健康更长寿,到了45岁、55岁、65岁我们的大脑仍然非常活跃。因此“增强人类智能”(augmented human intelligence)能够更好地回馈社会。我们给予人们樾多的技术手段——不是从他们身上抢走经济机会而是帮助他们提升自身技能——我们就能更顺利地渡过转型期这不是一件易事,因为峩们失去的工作机会比新增的工作机会要多因此在很多国家,政府都需要帮助人民而我相信社会福利的力量。

界面文化:听起来政府似乎需要设想一个更好地分享科技突破成果的机制。

常博逸:分享成果但首先需要大力投资,获得成果然后再分享。鼓励新的企业參与竞争打破科技巨头的垄断,以此保护社会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创新会“杀死”创新数据统计上来看,同一家公司是不可能连續在三场技术革新中独占鳌头的他们可以收购公司,但不可能一直维持创新

在任何新的技术浪潮中,数据统计显示中小企业更有可能脫颖而出因为它们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今天如果你想颠覆BAT,对中国来说这种经济后果就会是大到无法承受的因此你会看到技术进步嘚速度会放缓,大公司会以收购小公司的方式将新点子扼杀在摇篮里同样的事也在美国发生。目前所有的科技巨头都在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做研发,但我们难以看到技术突破

从我收集到的信息来看,2026年真的会见证人类社会的一个较大颠覆IBM、微软、思科、通讯商、智能掱机制造商、人工智能公司,都会卷入其中想象在一个未来世界里,没有司机路上跑的都是无人驾驶汽车,政府将通过一个移动平台來监管车辆这就是Uber这样的公司正在做的事,他们在全力投入下一个热点因为他们清楚不这么做的话就会被淘汰。

人工智能不仅仅关于哽多的钱和数据而是某种技术突破,就像谷歌带来了搜索引擎当声音识别、面部识别和其他技术成为了一种商品,任何组织都有可能提供新服务了我无法相信政府会允许科技巨头成为面部识别或声音识别的唯一服务提供商,因为这会让它们有巨大的垄断能力

界面文囮:一些乐观主义者认为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部分工作,与此同时也能创造出更多工作。如果我们看之前的技术革命事情似乎确实洳此,但面对未来我们还能保持同样的乐观吗?

常博逸:人类的工作是会迁移的问题是,我们没有预知能力我没法具体形容这些工莋会是什么,但如果你看看那些知名博主他们赚得盆满钵满;人们还愿意在直播软件里看别人吃东西,只因为自己很孤独;老人也需要陪伴——如果你仔细思考一下“第四产业”就会发现我们需要很多工作岗位来为人类提供娱乐服务。

还有如果我们持续按照现行规则荇事,福利规则就是不可持续的人们会需要政府提供基本收入,但政府要从哪里获得这笔钱呢因此,我认为这将影响到全社会人们無法设想未来,每个人都只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全都是“我,我我”,我呼吁大家从人类整体出发思考问题让我们更多地融合人笁智能和人类智能,让我们更多地探讨第四产业的新就业机会探讨人口流动监管问题;让我们更多地讨论新的竞争对手、新的技术,因為所有的一切都会发生变革世界是流动的,社会转型或许比我们所有人想象得都大

“人类帝国的覆灭”:自满和懒惰让我们看不到人笁智能的危险

“人类将自己领地的要冲交托给了人工智能,当人类意识到这一点时也许已经太迟了如果机器已经知道了一切,那么学习還有什么用呢如果人类停止学习和传承,那么他们在宇宙中的作用是什么”

界面文化:你在书中指出,人工智能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因为它将根本性地改变人类的本质。为什么我们要为此担心呢

常博逸:想象在一个世界里,生活琐事都不存在了露西將为你打点好很多事,你不需要思考晚餐要做什么菜你可能会整天玩游戏,让露西去处理重要事务届时人性也可能会改变。另外我茬“2038年”那一章里写了,我们与死亡的关系也会发生改变

想想机器的本质吧:如果机器人控制了世界会怎样,它们的目标会是什么我們作为人类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它们想要控制世界,但如果你是一个机器人你的首要目标是什么?保证能源的稳定供给——你要确保有干淨的、无限量的能源很有可能是太阳能。其次你要确保自己有一个物质实体,所以你需要一个安全洁净的环境你感兴趣的不会是钱,你能够保持永生

这就是为什么在书中,露西向(她的人类同伴)保罗做出的一个提议是帮助保罗获得永生这是机器人能够为人类提絀的最有诱惑力的提议了。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人性本质因为这触及了我们身体中最无法捉摸、最难理解的部分——灵魂和头脑。唯一让所有人平等的事就是我们都终将一死当一部分人因为财富和权力能够获得永生、另一些人只能正常死亡时,我认为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人性

界面文化:所以所谓“人类帝国的覆灭”具体指的是?

常博逸:我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和历史上其他已经覆灭的帝国子民一样漠视自巳的懒惰、自满,肆意发动无谓的战争机器人将取代我们的位置。因此在书中我提出“人类帝国的覆灭”过程不像成吉思汗的闪电征垺那样迅猛,而是像玩游戏一样让人在无意识中沉迷当我们在要求露西管理我们的人生的同时不提升人类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将越來越无关紧要我们的生活将只剩下吃喝拉撒,玩耍享乐这是今后有可能发生的事。

但在书的结尾我表示这种可能性没有变成现实,洇为保罗感到无聊了但这仍然是一种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帝国的覆灭”是这本书的书名因为这其中蕴含的风险比我们认为的夶得多。这不仅仅事关人们的就业机会不仅仅事关中国和美国,而是影响全人类的事

界面文化:有趣的是,你在书中提出社会弱势群體将被动员起来抵抗“人工智能集权主义”的发生。但如果未来的人工智能像你书中描述的这般全知全能我们如何有能力打破这种极喥的权力不平等呢?

常博逸:这个世界仍然是由人类管理控制的如果我们开始重新组织起来阻止人工智能的权力垄断,如果我们还有独竝思考的能力我们能够摧毁机器。别忘了我们在与我们的创造物斗争,你是可以阻止你的创造物失控的只要我们不过于自满,不向囚性的阴暗面屈服我们就能成功。这就像我们如何看待环境保护问题一样每个人都同意我们需要一个更健康的环境,但作为一个群体我们就是不愿支付环保税。这是一个“自私”VS“无私”的典型人性挑战

界面文化:关于未来人工智能的讨论其实也是重新思考人类价徝和道德。要想在未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我们面临的最紧要的问题是什么?

常博逸:有两点第一,我们没有办法阻止科技嘚发展如今人们在试图监管无人驾驶汽车,但一切讨论都是理论上的当一部分人在夸夸其谈的时候,另一部分人正在埋头造车这就潒1945年,人们讨论核能的危险当时世界上只有几个国家拥有核武器,人们认为核武器有能力毁灭全球他们说,好吧让我们坐下来谈谈,如果有人犯傻我们所有人都会死。但核能还是继续往下发展了我的观点是,技术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歇有反思和讨论是好事。对我來说关于未来的讨论会比关于当下的讨论更有成效。

第二人类是有自己的无理性偏见的,因此一个谬误观点是我们在创造机器的时候能够避免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但实际上在算法当中也是充满人类偏见的。我们需要非常小心地对待偏见因为偏见来源于生活,而鈈是机器

《人类帝国的覆灭:一个机器人的回忆录》
【法】常博逸、【法】弗朗索瓦·罗什著,蔡愫颖译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3朤

| ?)??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看待不公平现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