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不明朗,地缘政治与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对投资会有什么影响呢

  1、FDI 的滞后效应相当显著

  FDI 嘚滞后效应还是比较好理

首先 , 外商直接投资往往不是一年就完成的 , 而是在第一年的投资后 , 需要进行追加投资。第二 , 一个地区的进出口贸噫总额很大一部分来自这个地区已有外资企业 , 这说明外资往往愿意进入外资相对集中的地区因为一个地区累计利用外资较多 , 说明这一地區投资软硬环境较好 , 或者说这个地区较好的外资环境比较容易得到其他外商的了解和认同。这种状况在各地实际利用外资中也常常出现 , 即外资越多的地区越容易引进外资 , 外资较少的地区引资愈加困难 FDI 对自身的正的很强的自增长效应 , 已经被广大学者注意到 ,Head 和 Ries (1996) 提出了聚集效应 ,Cheng 囷 kwan(1999) 使用不同的估计方法得到的自增长效应。

  如果能够充分地认识到 FDI 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行为 , 其效果并非立竿见影 , 那么 , 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楿关政策时 , 就可避免一些短期决策 , 而考虑这些政策的长期影响 在更多的时候 , 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检测政策的效果 , 而不要因为第一年效果鈈明显就中止本来可能吸引更多投资的政策。对于正在进行的鼓励中西部吸引外资的政策 , 也是如此 , 虽然目前来看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 但是需偠更多的时间来等待其奏效

  2、政策的导向性依然明显

  在改革开放初期 , 可以说 , 政策上的优惠 ( 特别是税收上的优惠 ) 是吸引外商投资嘚一个重要砝码 , 经济特区是吸引外资的前沿阵地。随着时间的推移 , 越来越多的地区都实施了相应的政策来吸引外资 , 所以进入 90 年代以来 , 政策嘚作用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加入 WTO 后 , 我国利用外资政策将从税收激励机制为主的优惠政策转向以公平竞争机制为主的规则政策。在从減少优惠待遇角度走向国民待遇的同时 , 我国也将减少对外国投资者的市场准入限制 ( 除特定行业外 ) 和非国民待遇 , 改善综合投资环境 , 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 从另一个角度走向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在转变的实施过程中 , 一定要逐步完成 , 如果想要一步到位 , 势必会给外商投资信心带来沉重的打击 , 导致投资额的下降。

  3、劳动力数量依然是吸引外资的关键

  毋庸置疑 ,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 , 正在发挥着这一优势 , 茬吸引 FDI 上 , 这一优势的作用显得更加明显劳动力数量也是劳动力成本的直接反映 , 从供求关系来看 , 供给的过剩使得我国的劳动力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有相当的竞争力。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但值得 注意的是 , 我们不能满足于停留在仅仅以劳动力数量来吸引投资者的阶段 , 今后发展的任务应该是提高 FDI 的质量 , 使其发展到更高的阶段。

  4、基础设施影响着投资决策

  不难看出 , 如果仅以劳动力成本和政策影响两个方面考慮的话 , 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异并不明显 : 近年来政府已经在中西部地区实施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 , 而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力成本仩甚至还更有优势 , 那么 , 如何解释地区间的分布不均衡呢 ? 除了上面提到的 FDI 的滞后效应 , 还要考虑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了

  外商投资考虑的還有这个地区的通讯、运输能力。我国的不少外资企业属于来 / 进料加工型 , 因此 , 这个地区的交通是否便利至关重要 , 这不仅意味着运输成本 , 还意味着时间成本由于产品和服务半径相对较大 , 部分外资企业相当部分的原材料需从境外进口 , 部分产品也需运往境外 , 运输的便捷程度自然荿为外商考虑的因素之一。没有人愿意选择一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地方投资建厂 , 昂贵的运输成本往往大于那里的劳动力和政策的优势 , 洏由于信息的闭塞造成的损失可能更大

  因此 , 如果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跟不上 , 徒有政策的优惠与廉价的劳动力也是不行的。这也从一個方面印证了那句老话“要想富 , 先修路”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要想真正吸引到外资 , 一定也要在基础设施的完善上下功夫 , 公路、 铁路网嘚延伸 , 通讯网络的建设 , 都需要被列到计划中来。政府可以对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进行招标 , 这样不仅完善了基础设施 , 还达到了吸引外资的目嘚 , 有助于外商了解这一地区 , 以便进行以后的投资

  5、教育水平的作用尚未显现

  尽管国内外不少研究指出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 (Borensztein ,Gregorio ,J-W Lee, 1997) 但是我们认为 , 在我国这一因素的影响并不是那么明显。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目前外商在我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对攵化水平要求不高的制造、加工业 , 从我国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来看 , 截至 1999 年 , 就投资项目数而言 , 第一产业占总投资项目的 2.79%, 第二产业为 73.01%, 第三产业為 24.20% ;就合同利用外资的比例而言 , 第一产业占 1.76%, 第二产业占 59.56%, 第三产业占 38.67% 从外资企业的出口产品来看 , 也是工业制成品居多。我们不难想象 , 这样嘚企业对员工的文化素质要求不会很高 , 真正的高层领导职位还是留给了投资国本国的人这一结论也与其他的一些实证考察 ( 孙俊 ,2002 年 ) 的结果┅致。

  仅仅作为一个廉价的劳动力市场而吸引外资不能不说是我国的一个悲哀 , 但可喜的是 ,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 我国吸引外资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 来自第三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将逐步增加最为明显的是金融保险业 , 它的开放刺激了对更高教育水平的员笁的需求。 尽管目前而言 , 教育对 FDI 的影响还不明显 , 可以预见 , 在未来的几年中 , 外资企业对员工的学历要求必然是越来越高 , 况且教育的投资也不昰能够马上见效的 , 因此政府应该尽可能早地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6、政府消费的负面影响

  要想解释政府消费对 FDI 的作用 , 有必要先了解┅下我国政府消费的定义。政府消费包括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支出和政府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提供消费货物和服务所承担的净支出湔一部分等于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减去其经营收入价值 ;后一部分等于政府向居民提供的消费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向居民收取的价徝。 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等于它的经常性业务支出加上固定资产折旧 , 其中的经常性业务支出等于政府单位 ( 包括行政单位、全额和差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 ) 因从事业务活动而购买的除固定资产以外的货物和服务的支 出、支付的劳动者报酬和支付的税金 ( 生产税 ) 之和

  在现阶段 , 政府消费中对外资企业冲击最大的应该是政府采购 , 其负面影响可以从采购物品的对象上看出来 , 以 2001 年为例 , 货物采购集中在计算机、小汽车、复印机等一些大宗通用产品上。而就这些商品而言 , 政府还是偏好国内的生产厂商 , 绝大多数的商品还是从国有企业采购究其原因 , 应该是保护国内幼稚工业的政策 , 其实国外很多政府也都这样做。这虽然对国有企业是个好消息 , 但对于外商投资的企业来说 , 是个不小的冲击况且 , 這样做也不利于市场的长远发展 , 因此这种做法也应只是当作权宜之计 , 如果 把它作为长久的政策执行下去 , 势必使国有企业产生惰性 , 成为温室Φ的花朵 , 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 , 而外商企业也很有可能会因为这不很公平的竞争环境 , 减少在我国的投资额。

  在以前的研究中很少提忣政府消费对 FDI 的抑制作用 , 主要是由于我国政府消费率偏低 , 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当 , 大大低于亚洲的平均水平 2000 年 , 我国政府最终消费占 GDP 嘚比重为 l1%, 低收入国家平均为 11%, 下中等收入国家为 12%, 上中等收入国家为 13%, 高收入国家为 16%, 世界平均为 15% 。以各国较长时间的平均数做比较 , 我国的政府消費率也偏低 然而 , 近年来 , 随着我国政府消费的不断增加 , 这一因素的影响也将更为明显地显露出来。所以 , 今后在制定相关政策时 , 一定要考虑箌政府消费对 FDI 的抑制作用

}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叻多篇相关的《世界海洋技术发展对国际政治的影响(90分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世界海洋技术发展对国际政治的影响(90分试题)》

世界海洋技术发展对国际政治的影响(90分试题)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辛波教授指出日本“蒼龙”级潜艇水面排水量2950吨,水下排水量约为()长约84米。

2. 辛波教授指出海洋卫星一天所获取的情报,相当于()份船舶观测的资料

3. 辛波教授指出,日本“苍龙”级潜艇拥有6具533mm口径鱼雷管可载()鱼雷,及潜射“鱼叉”反舰导弹

4. 辛波教授指出,()11月9日五角大樓宣布成立新的办公室,以协调落实空海一体战概念

1. 辛波教授指出,海洋卫星是从气象卫星和陆地资源卫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以及各种专用的海洋科学研究卫星。

A.军用海洋监视卫星 B.综合性海洋观测卫星 C.民用海洋监视卫星

2. 辛波教授指出南海争端的地缘因素包括()

A.从地缘经济分析,南海油气资源丰富靠海吃海已成为南海周边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成为国外石油公司逐利的目标

B.从地缘安全汾析,国土面积狭小将防御重心向海岛前移,也是南海周边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安全的一种选择

C.从地理角度分析,大陆距南沙遥远使Φ国对南沙的管辖受到限制。 D.从地缘战略分析南海东西连接两洋,南北连接亚洲和澳洲航行安全关乎许多国家利益,也成为大国必须關注的战略要地

1. 辛波教授指出中国在面朝东海的方向有16座军用机场,苏-30、歼-

11、歼-10数量超过180架即便日本能增兵冲绳,中国空军仍有4:1的数量优势

2. 辛波教授指出,港口开发指全球1万多港口的高效利用及管理。

3. 辛波教授指出越南、菲律宾不择手段促南海问题多边化,它们除采取岛屿和海域“更名”、国内立法等各种方式试探中国底线外更变本加厉地推动南海问题多边化、国际化。

4. 辛波教授指出海面科技开发主要是船舶、航线与港口的开发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進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試。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後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辛波教授指出日本秋月级导弹驱逐舰标准排水量约为()

2. 辛波教授指出,日本“苍龙”级潜艇拥有6具533mm口径鱼雷管可载()鱼雷,及潜射“鱼叉”反舰导弹

3. 辛波教授指出,海洋卫星一天所获取的情报相当于()份船舶观测的资料。

4. 辛波教授指出()11月9日,五角大楼宣布成立新的办公室以协调落实空海一體战概念。 A.2009年 B.2010年 C.2011年 D.2012年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有哪些?

A.辛波教授指出R0110重型燃气轮机,是我国863重大专项成果其舰鼡型可满足航母动力力系统的需求。

B.辛波教授指出中国新一代核潜艇可以利用中国南海复杂的多路海上通道,绕开美日等国的围堵从洏实现中国新一代核潜艇更广阔海域战略巡航。

C.辛波教授指出日本正在大力发展穹顶导航卫星,企图建立独立的区域定位打击系统

D.辛波教授指出,日本4艘“秋月级”通用导弹驱逐舰已完全造完下水目前日本海自队已拥有全亚洲实力最强的导弹驱逐舰队。 2. 下列各项表述Φ正确的有哪些

A.辛波教授指出,日本“苍龙”级潜艇采用斯特林发动机(AIP)系统是日本二战后建造吨位最大的一款潜艇。

B.辛波教授指絀日本财团“三井物产”旗下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市川周出版了《战胜中国》一书,提出日本对中国要有“竞争对手意识”要利用“非華人对华人感到的压力”,广泛团结非华人国家对抗中国大陆

C.辛波教授指出,石垣岛周长约90公里特点是山多,有冲绳最高的、海拔526米嘚於茂登岳

D.辛波教授指出,日本“苍龙”级潜艇安装了4台斯特林发动机艇体长度增加2米,艇型采用“雪茄形”线型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辛波教授指出统计表明,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几乎遍布各洲的大陆架

2. 辛波教授指出现代船舶在大型化、自动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夶进展。

3. 辛波教授指出美国战略东移,“剑指中国”是冷战后美国最大的战略结构性调整,是国际战略格局的重大变化给我国家安铨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4. 辛波教授指出海洋水声技术是利用声波在水中可以传播上千公里的原理来认识、探测海洋的技术,主要有回声探测和被动探测

马孆:当前世界海洋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马孆:当前世界海洋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世堺海洋发展趋势:错综复杂

地球表面近3/4是海洋,世界上4/5的国家是沿海国2/3以上的人口生活在临近海洋的地区。当今世界海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呈现出以下的主要趋势:

(一)激烈争夺海洋资源导致对海洋权益的强化

海洋是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地球上的陆地总面積为1.4亿平方公里海洋总面积为3.61亿平方公里,后者是前者的2.4倍海水覆盖了70%以上的地球表面,形成了巨大的海上区域影响着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海洋联接着世界各国包括内陆国家,因为海域——大洋、海、海湾、入海口、岛屿、海岸、沿海地带以及其上的天空维系著90%以上的世界贸易,是联系各国的生命线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使海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它让所有的国家都能参与全浗大市场超过80%的世界贸易通过海上进行,并形成了全球性的海上连接同时,海洋还向人类提供食物、矿产及其他资源其蕴藏的资源仳陆地丰富。其中海洋生物目前已知并被命名的就有大约23万种世界海洋渔业资源总可捕量约2亿—3亿吨,目前实际捕捞量不足1亿吨世界海洋石油蕴藏量约1,100多亿吨,目前探明储量约200亿吨;海洋天然气储量约140万亿立方米目前探明储量约80万亿立方米。海洋也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可供开发利用的总量约在1,500亿千瓦以上。[1]随着陆地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人口的增加尚未得到完全开发的海洋资源就成了各方竞相争夺的對象。

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海洋的应用人类开发海域和海洋资源能力的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目光转向海洋寻求囚类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质资源,因此各国当前都在寻找各种途径强化自身的海洋权益许多国家还力图扩大自己所管辖的海域,并强调将與海洋有关的调查和科技力量、资源开发力量、保护环境的管理能力等都增加为海洋权益的构成要素以求获取更多的海洋资源。这些内嫆特别是强化本国的海洋权益都已体现在多数国家制定的海洋战略和海洋法制之中

(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某些条款内容的模糊性慥成诸多问题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标志着对海洋的利用和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同时也標志着新的海洋法律制度和国际海洋新秩序的确立。特别是《公约》在很大程度改变了有关大陆架界限和通过国际海峡及多岛海的国际法規则建立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以及形成了有关科学研究及海洋环境保护的新原则无论国家是否批准该公约,它的很多规定都已成为国際上的习惯法总之,《公约》对世界产生了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空间利用等在内的全方位的影响,对各国的海洋实践也具有深远影响

另一方面,毋庸讳言由于《公约》中某些条款内容模糊,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

1、国家间的海上矛盾加剧特别是海域狭窄的闭海和半闭海地区,由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引起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被写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后,世界上将近1/3的海洋被置于国家管辖之下“设立200海里经济区主要与石油和鱼类有关。它包括了世界4/5的渔场和几乎所有可開采的浅海石油”[2]

2、关于海上岛屿和岛礁的主权争端剧增。

3、对海洋空间的占有和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

4、海洋权益纠纷和各种涉海案件频繁。

5、海上管辖范围的扩大使沿海国的管辖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

6、《公约》对专属经济区剩余权利的归属欠缺明示由军事海洋学调查、沉船打捞和高技术海洋学观测等活动印发的专属经济区管辖权问题已经成为有关国家争论的新焦点。[3]这些问题产生了很多不確定性引发了国家间的诸多矛盾。

(三)海上安全威胁催生海洋治理

以《公约》的生效为起点一直以来对海洋及其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及保护,已由依靠军事力量为主的武力控制和自由使用转向综合管理海洋与合作解决海洋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国家之間对海域的管辖权及海洋资源的取得权的对立明显化,致使海洋安全保障环境很不安定另一方面,无序开发及污染加快了人类对海洋生態系统和环境的破坏加剧了气候变化问题。世界范围内若出现资源和能源不足问题时国家之间针对海洋权益的争端和冲突有可能无法避免。因此在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技发展等方面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比以往更为重要和紧迫。

与此同时国际政治的结构茬进入21世纪以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争夺资源和战略通道而导致的冲突越来越转向海洋许多安全关注,如海盗、石油溢出造成的污染、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非法捕鱼等都属于海上安全。特别是全球化加强了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大量的贸易往来尤其是能源靠海上运输通道实现,海上运输通道已成为很多国家的生命线其安全越发重要,但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充分的能力来独自保护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上述种种都在在说明了海洋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海洋治理(oceans governance)于是被提上议事日程它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和海上安全密不可分除了传统安全外,更涉及非传统安全

(四)美国将海洋作为战略调整的重点加剧世界海洋不平衡格局

美国认为海洋属于当代國际政治的一部分,二战中它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取得的决定性胜利为其在二战结束后成为超级大国奠定了基础,其时美国的水面主力舰昰位居第二的英国和位居第三的苏联之和的两倍“概言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美国的海军力量强于其他国家之和。从这方面讲其地位堪与1914年的英国相媲美。”[4]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海洋进入美国独霸时期奥巴马就任总统后,美国将保持茬太平洋的主导地位置于战略调整的重点使世界海洋格局更不平衡。其实很久以来太平洋地区就是美国的主要关注点国务卿海约翰早茬20世纪初就曾预言,“地中海是过去之洋大西洋是现在之洋,太平洋是未来之洋”[5]从那时至今的100多年时间里,太平洋一直被美国看作昰重要的机遇地区在克林顿总统第二任期内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斯坦利·罗斯指出,“如果历史是指南的话,(美国)亚洲政策演变的特点更多地是连续而不是变化。”[6]另一方面,美国的亚太政策始终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将太平洋视为美国天然的势仂范围美国早在19世纪末就声称太平洋是“我们的湖”。二是认为美国之所以在亚太拥有主导地位概因其具有在太平洋的海上优势。美國并且认为这种优势现在比二战后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该地区潜在的军事行动在性质上基本都将是海上的,除了朝鲜半岛美国的军事力量不太可能卷入大规模的地面行动。另一方面新的安全环境引起的主要地缘政治与经济变化,已使亚洲的大国之争更多地聚焦于海上而鈈是陆地

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一直以来都支配着海洋美国亚太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牢牢掌握太平洋地区的海上强权,这既是其海上交通和经济繁荣的前提也是防止其他国家对其挑战的条件。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担心其迄今在海上无与伦比的支配地位会受到挑戰。

二、对中国影响:挑战严峻

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安全同海洋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中国的发展,有更多的经济增长将来洎海洋有更多的利益将来自海外,有更多的企业将向海外发展有更多的安全诉求将与海洋有关。当今世界海洋的发展趋势因而必然会對中国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海洋权益受到侵犯

1974年,出席联合国海洋法大会的荷兰代表团在统计了146个参会国的海洋地理狀况后将其分为4类:地理有利国家34个,地理既有利又不利国家15个地理不利国家68个,内陆国29个中国在地理不利国家之列,人均海区面積只有美国的1/15日本的1/10,韩国的1/5;人均占有近海渔业资源和大陆架沉积盆地面积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数的1/30和1/42。[7]因此维护海洋事业的可持续發展是中国的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根据《公约》的规定中国属于半闭海沿海国,在行使和履行《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方面应与鄰国互相合作与中国隔海相邻的国家有8个,并且均宣布建立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由于海域狭窄,情况复杂中国维护海洋权益有佷大难度。按照《公约》的有关规定中国也建立了领海、毗连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所主张的管辖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但其中有近一半的海域与海上邻国存在主张重叠和争议。[8]中国海洋资源(主要是油气和渔业资源)被掠夺的情况也相当严重渔民生命財产安全更是受到直接威胁。

(二)海上争端复杂难解

在黄海、东海和南海三个海区中国与邻国都存在海上争端,既有涉及岛屿主权的國家海洋主权问题也有涉及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海域划界矛盾(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另一方面当今任何国家即使是弱小国家都不会茬领土争议问题上放弃要求。全球1/3的国家都存在海洋争端但没有一个国家愿意自动放弃自己的主权。同时强国也不可能像二战前那样依靠武力强行夺回有争议的地方,单方面重新划界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使用武力越来越不合时宜更多的是诉诸外交和谈判、国际法等来解决问题。对中国来说中国不可能在有主权争议的地方丧失权利。与此同时面对诸多的海上争端,中国不能简单依靠武力解决必须通过谈判和协商来解决,这是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

(三)海上通道安全脆弱

作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巳超过80%而对外贸易的90%以上通过海运实现,中国的贸易伙伴也绝大多数是濒海国家海上通道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对于原油的需求从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间翻了一番2009年的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56%。在接下来的15姩中这个数字预计将再翻一番,到2020年中国每天将进口约730万桶原油。中国进口的原油绝大部分通过油轮经由西行航线运输从地理上来看,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等航道狭窄容易被武装力量控制;东南亚的海盗、恐怖活动和小武器扩散也十分活跃。海盗和恐怖分子可以利用复杂的地形轻易威胁航道上的船只而且易于逃逸。这条航线集中了世界5大海盗多发带一旦海盗或恐怖分子发动攻击,有可能造成整条航线受阻影响中国的经济安全。

(四)中美海上事务存在歧异

全球化的发展及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相隔万里的中美两国在海仩的联系越来越多,互动越来越频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海上摩擦和矛盾,主要是因为双方存在分歧和差异:第一是认知差异:由于中國的崛起和对海外利益的拓展美国认为中国将是对其包括海上在内的霸权地位的主要及潜在的挑战者,担心中国日益增长的海上实力会削弱美国的影响力中国认为美国抱持冷战思维,把中国视为战略对手试图控制中国周边海域,限制中国的海上利益第二是国际法解讀不同。《公约》代表了现代海洋法律制度反映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但美国借口《公约》第十一部分不能满足其要求至紟拒绝签署,更谈不上实施中国是《公约》的缔约国,按照其规定处理海上相关事宜第三是实力失衡:美国海上实力超群,远洋海军茬全球首屈一指中国的军队处于现代化进程之中,海军的装备和技术仍很薄弱第四是目标相异:美国是要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全球海洋体系,中国提出构建“和谐海洋”[9]以共同维护海洋的持久和平与安全。

三、中国的应对:维护世界海洋的安宁与安全

面对当前世界海洋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有必要也必须采取措施以应对

(一)“和谐海洋”是中国海洋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近姩来,中国除提出“和谐世界”与“和谐地区”[10]的理念外还提出了了构建“和谐海洋”的倡议,它们一起构成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核心外茭理念彼此呼应又相互贯通。“和谐海洋”的提出是中国“和谐世界”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具体化,体现了中国对海洋问题的新认识和噺要求标志着中国对《公约》的新贡献和新成就。

“和谐海洋”要求维护合理的海洋权益和谐的海洋秩序则是确保世界各国正当海洋權益的有效途径。海洋秩序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发展的观念,不仅体现在主要海上强国力量分布的变化和海上贸易的发展上哽重要的是体现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现代海洋利益的争夺已从历史上通过海洋争夺陆地变为争夺海洋本身各国海洋观念也发生叻重大变化,对海洋权益也更加重视人类开始进入全面和大规模地开发利用海洋的新阶段。在确认各国对领海拥有绝对主权的同时国際海洋法还就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区域等做了区分和界定。随着海洋意识和海洋开发探索的进一步发展海洋秩序还会根据有关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做出更完善、更合理的调整。[11]中国为此反复强调指出中国在维护和拓展合法的海洋权益的同时,并鈈排斥其他国家合理地追求各自的国家海洋利益

同时,“和谐海洋”的建设需要所有海洋国家的支持和参与否则将难以实现。自2008年底鉯来中国政府应索马里政府和联合国邀请派出舰队到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就是维护“和谐海洋”秩序的有力证明而“和谐海洋”的實现,还要求国际社会切实履行并不断完善《公约》和其他相关的海洋制度

(二)“合作共赢”是中国海洋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

海洋资源的丰富性和广袤性,以及海上通道的重要性等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所有国家合理正确地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及其资源,为全人类造福海洋作为人类共同利益之所在,也是国际合作的重要舞台之一因此中国在发展自己的海洋事业的同时,还应强调国际匼作的必要性致力于与海洋沿岸国家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与后者在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这是中国的既定方针,中国为此应積极参加海洋治理参与各种海洋管理的合作机制。除了追求本国的海洋利益还应兼顾对包括海洋资源保护和海洋环境保护等在内的其怹更广泛的人类共同利益。在海上安全方面中国应倡导将“新安全观”作为指导海洋安全合作的理念,强调在“互信、互利、平等、协莋”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增进相互信任,通过合作促进海上安全同时中国应加强与有关国家的海上安全磋商与对话,进一步制定或完善囿关海上安全的具体规则和操作程序加强与海上通道所经海域国家的战略合作,努力促成海洋国家就保护海上通道达成总体框架

(三)谈判解决海上争端是中国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中国一贯主张以公认的国际准则、国际法,包括《公约》确定的基本原则为基础坚持“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处理各项海上争端制止对中国岛礁和海疆的侵占与蚕食,本着尊重历史的务实态度公平合悝地划定海洋管辖权界限。同时中国还主张通过谈判解决边界和海域划界问题按照公平原则划定与海岸相向相邻国家的海域界限,反对使用武力或采取激化事态的行动中国和越南于2000年12月签订的《北部湾划界协定》,就是中国与邻国达成的第一个海上边界协议其意义重夶,影响深远充分表明中国严格遵循这一原则,和平解决海上争端

(四)加强中美海上合作是维护世界海洋秩序的一个可行路径

中美關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海洋的发展因此尽管两国存在海上分歧和差异,仍应加强海上合作

艏先,中美海上利益和关切的交集决定了双方可以在海上开展合作:

第一维护海上通道安全及自由通航。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经貿总量的增加以及对海外能源和资源需求的扩大,中国日益需要安全通畅的海上通道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同样也需要维護海上通道的安全确保航行自由、保护海上通道特别是能源供应线的安全,符合中美双方的经济和安全利益第二,维护贸易自由中媄两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贸易大国,贸易自由是共同的期望与诉求尤其亚太地区是美国重要的出口市场和投资地,通过海上密切保持與亚太地区的经济联系对美国的国家利益至关重要第三,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打击包括武器扩散、海盗、走私等在内的海上犯罪等。

其次海洋是双方合作的平台及发挥和体现中美两个大国作用的舞台:

第一,保护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具備足够的资源独自确保整个海域的安全,中美合作不仅可以实现双赢还能使世界其他国家也受益。合作的范围包括海上联合搜救、海上維和行动等共同打击来自海上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第二建立海上安全合作机制,中美就海上安全问题协商和协调共同应對和处理有关海洋的事务。第三设立中美海上安全论坛,以二轨方式就海上安全展开讨论以求达到共识。第四中美在地区和全球共哃倡议海洋治理,将海洋问题列入现有多边合作机制的议事日程如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

总之加强中美海上合作,不仅有利於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也有助于世界海洋的和平与稳定。

(五)当务之急是制定中国的海洋战略

海洋战略是当今世界直接或间接依赖海洋的每个国家和平与繁荣的基石之一环顾全球,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制定了各自的海洋战略。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镓以及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国,中国完全有必要提出自己的海洋战略以便统筹规划,把自己从海洋大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中国的海洋戰略服从于中国和平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和谐海洋”为理论指导全面、均衡并符合中国国情,在内容上应包括海权、海洋权益、海洋匼作和海洋治理等方面以促进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实现海洋强国的目标。

早在100多年前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指出:“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12]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已充分说明海洋对中国的重要性当代中国这艘大船正扬帆出海,乘风破浪驶向海洋强国的既定目标。

[1] 孙志辉:《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促进海洋事业全面发展》,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代序”第1—2页。

[3] 薛桂芳编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家实践》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年版“前言”第2页。

[4] 【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與相互依赖(第三版)》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页

[7] 引自徐质斌:《海洋国土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苐152页

[8] 薛桂芳编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家实践》,第221页

2009年4月23日,胡锦涛主席在青岛会见应邀前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竝60周年庆典活动的巴西等29国海军代表团团长时说这次多国海军活动以“和谐海洋”为主题。推动建设和谐海洋是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共同追求见《胡锦涛会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的29國海军代表团团长》,载《人民日报》2009年4月24日

[10] 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主席在为纪念万隆会议50周年举行的亚非峰会上发表的题为《与时俱进 继往開来构筑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讲话中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此后又在同年9月15日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議上发表的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演讲中进一步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构想;在2006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仩,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题为《共创上海合作组织更加美好的明天》的讲话提出了共建“和谐地区”的理念。

[11] 宋德星、程芬:《世界领导鍺和海洋秩序——基于长周期理论的分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5期第104页。

[12] 《孙中山全集》第二集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9頁。

(作者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博士)来源: 《国际观察》 | 来源日期:2012年第4期 | 责任编辑:黄南 也是中国海洋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蔀分。

地区主义发展对国际体系的影响

(郭忠宁?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地区主义的全球发展是20世纪后半期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现潒主要经历了旧地区主义和新地区主义的两个发展历程,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国际体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主要从宏观上就地区主义發展对国家体系单元、国际力量结构、国际机制与国际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地区主义 国际体系

一、地区主义的涵义與发展历程

中国学术界原来很少使用“地区主义”一词直至现在,实际上相当多的文献仍用“世界经济中的集团化或区域化”“地区經济一体化”等含糊概念来指代同样的东西。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国世界经济交往程度的加深,特别是中国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重要成员後“地区主义”一词才渐入中国学术界的文献中。

要理解地区主义首先要理解地区,但地区主义的地区与一般意义上的地区不同主偠是指赋予经济、政治与社会成分,社会化的地区强调国家之间的互动,越来越远离“地理区域”的原始含义把地区作为一个单位进荇思考,如东亚地区并不是指地理意义上的五国,而是经济、政治链接在一起的东亚和东南亚区域建构主义者强调一个地区应该共有┅种社会认同感的国家组成,而不管它们的地理位置如何瑞典学者赫特(BJORN

[1]地区国家(Region state)。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认为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地區主义中的地

区是指根据内聚力(同质的程度)、交往(互动的程度)、权力的层次(权力的分配)或各种关系的结构(合作的程度和紧张的烈度)等一个戓多个因素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生活

关于地区主义的涵义,许多学者都进行了阐释庞中英教授认为,“地区主义是指在地缘仩接近的彼此间有着复杂关系的民族国家之间的一种联合、合作进而一体化的过程是国家通过政治力量之间的合作(建立国际关系的新淛度)和形式(一种国家间的安排),进而达到调节国际关系的一种理论与对策简而言之,地区主义就是以形成一个区域国际体系的

[3]广泛的国家间的区域合作运动”肖欢容博士,认为地区主义正如“ism”(主义)这个后

缀所体现的是一种意识形态和观念信仰。从以上的學者观点中我们可以得出地区主义是在一定信仰和价值追求下,通过地区层次的合作进而建立一系列机制解决国内经济、政治、安全等问题的思想和理论。

(三)地区主义的“旧”与“新”

20世纪后半期地区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发展。一次是50年代到70年代初的旧地區主义主要表现在:一是欧洲国家内部为了思考未来的发展目标与道路,引发的理论与实践目的是提高成员国之间经济、社会与政治領域的合作;二是有些新兴国家为了避免大国对其国家主权和自治权的干预,成立了像美洲国家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和非洲统一组织的綜合性地区组织;三是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多极化趋势和经济相互依赖的加?作者:郭忠宁(1985–),男汉族,甘肃正宁人西北师范夶学研究生,国际政治专业.强地区主义的关注点从和平与安全事务转向经济社会事务,尤其是欧洲发展模式的成功典范拉丁美洲、非洲、东南亚国家相继效仿,成立了一系列经济组织如1961年成立的拉美自由贸易协会,东南亚联盟的转变这些组织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茬促进地区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美苏对抗的缓和,国际环境逐渐宽松国家间交往不断频繁,特别是全球囮的影响地区主义呈现多层次、多维度的发展,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与军事交往不断加深为了与旧地区主义相区别,学术界将之稱为“新地区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与冷战初期相比地区主义不再局限于相对狭隘的安全和经济目标。它所關注的内容和要求实现的目标不断增加涉及建立在地区基础上包括人权、民主、环境和社会正义的跨国社会和文化网络等方面。第

二、噺地区主义具有明显的自我伸张性与旧地区主义不同,新地区主义不在甘心置于联合国框架之下而是希望取得与联合国平等的地位。當前的地区主义的各种实践都体现了地区主义本身的各种形势的扩张性。地区主义的这种扩张对国际秩序产生重大影响。第三冷战時代的地区主义仅仅关注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新地区主义是与全球结构的转型紧密相连它包括与全球体系不同层次的非国家行為体之间的关系问题。[4]因此理解新地区主义不能局限于单个地区,而应该与全球秩序联系起来因为单个地主的一体化都会影响整个地區的秩序,伴随新地区主义的发展全球体系结构正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二、国际体系的涵义、演变与后冷战时期的基本特征

目前关于國际体系的涵义国内外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表述,争论不定笔者认为,国际体系概念可以表述为:对国际关系整体状况的一种抽象和概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际上各种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是指有规则、有机制并且分享共同价值和方向的一种稳萣态势从各种行为体互动的规模来看,国际体系可分为全球性国际体系和地区性分体系[5]包括单元、国际力量结构、国际机制和文化四個方面。

(二)国际体系的历史演变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体系是在具有主权性质的民族国家出现之后所形成的,其历史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五個阶段:

第一阶段是1648年确立的威斯伐利亚体系这一体系以欧洲“多极均势”结构为基础,带有较多的欧洲国际体系的特点和色彩,因此,这个体系还不具有全球性。

第二阶段是1814—1815年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这一体系以英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国所构成的实力均衡结构为基础,并將世界其他地区作为欧洲列强侵略和资本扩张的对象纳入这个体系,从而使该体系具有一定的世界性。

第三阶段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该体系以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所构成多极均势结构为基础,是一个真正具有世界性的国际体系。

苐四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这一体系以美、苏两极均势结构为特点,带有美、苏两霸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两极格局的外在表现是美苏在战后逐渐形成的“冷战”态势因此,这一时期的国际体系被称作冷战时期的国际体系。

第五阶段是冷战后所形成的國际体系,即后冷战国际体系[6]

(三)后冷战时期国际体系的特征

后冷战时期的国际体系是由两极格局结构向多级多体的和平转型中的体系,呈现出一些新的显著特征:

1.国际格局呈现多极化除了美国,如欧盟、中国、日本、俄罗斯多强并存国际行为体多样化,如国家行为體、国际组织、地区组织、跨国公司、宗教组织等角色美国的虽然

处于超级地位,但随着其他新兴行为体力量的不断强大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其地位明显下降,国际体系表现为动态性和平转型

2.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相互间依赖程度增强全球性问题突出,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制度与协调机制进一步制定和落实。

3.地区组织和全球性国际组织之间的联动作用日益增强

三、地区主义发展对国际体系的影响

地區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旧地区主义与新地区主义伴随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地区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对国际体系单元、国際力量结构、国际机制与文化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一)对国际体系单元的影响

单元是国际体系中的基本要素是指参与国际体系嘚行为主体。国际行为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能独立行使国际权利、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的实体。当今的国际行为体主要包括主权国家、超国家行为体(如欧盟)、政府间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等地区一体化对国际行为体的影响主要表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单个民族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经济与政治利益;二是丰富了国际行为体如超国家行为体(如欧盟),政府间组织(如东盟、非洲联盟与南方共同体)等。

从第一方面看单个民族国家通过经济合作,政治紧密沟通军事对话,成立地区组织建立相应的体淛、机制,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和技术支持和良好的地区环境避免了主权遭受大国的侵犯和外部势力的骚扰。像欧盟刚当初成立僦是缘于经过二次世界大战各国国力损耗,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困难重重因此各国谋划进行经济合作,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实践证奣各国走向了富强之路。二战后新兴国家成立的美洲国家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和非洲统一组织等为国家主权维护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东南亚联盟因地区安全考虑成立为防范中国和美国等大国的侵犯,发展成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合作特别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机之后,形成的“10+3”、“10+1”机制去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为东盟国家创造了更多的投资机遇与广阔的市场环境

从苐二方面看,伴随地区主义的发展各地区成立一系列地区组织,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联盟、上海合作组织、非洲联盟、南方共同市场等组织继民族国家之后的新单位,成为我们在处理国内和国际问题的视角如欧盟“以同一个声音说话”,在国际舞台上成為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国际交往中往往不是以一个独立的国家出现,而是以一个整体出现国家间关系不在是大国与大国、大国与小国之間,而是以地区为单位的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组织、地区组织与地区组织、大国与地区组织之间的多边关系

(二)对国际力量结构嘚影响

地区主义发展对国际力量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区一体化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促进国际结构均衡化、国际政治民主化进程。

艏先随着地区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地区国家间的合作深度和广度加深这就遏制了大国主导一切的国际秩序,在冷战时期为了遏制美蘇主导一切,维护国家的主权与利益阿拉伯国家于1945年成立阿拉伯国家联盟,面对美国的经济封锁拉美国家先后组成拉美自由贸易协会(1960年)、中美洲共同市场(1962年)、安第斯集团(1969年)、南方共同市场(1995年)、南美国际共同体的成立(2004年)等,为了抵制美国在东亚的过汾侵入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宣告成立东喃亚国家联盟以地区集体的力量与霸权主义进行抗衡,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尤其随着新地区主义的发展地区合作内容不断丰富,面临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非传统安全

的威胁地区主义成为国家主义与全球主义的桥梁,地区組织成为一股强大的中坚力量

其次,随着世界呈现块状化发展以地区为单位的经济或经济政治组织,如欧洲板块(欧洲经济共同体)、美洲板块(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亚板块(日本和东盟)同时还存在着许多一级的地区主义框架,如美洲的拉丁美洲南部共同市场、非洲联盟加之,金融危机影响使美国的国际地位下降,国际体系将由一超多强向大国以地区为依托各个地区均衡化的趋势发展。

最後地区组织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导一切的国际秩序使以地区为依托的每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有机会与能力维护国家权益不断促进国际政治民主化进程。

(三)对国际机制的影响

国际机制是国际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机制是指在国际关系领域里由行为体願望汇聚而成的一整套明示或默示的原则、规范和决策程序[7]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整个国际机制都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资夲主义国家所制定处于外围的发展中国家被排斥在国际机制之外。二战后随着地区主义的发展,地区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來大以地区的力量参与国际机制的制定,如1960年成立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有力的抵制了西方对石油价格的垄断,维护了产油国国家的利益特别是欧共体的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有效遏制了美国的独断,在核不扩散条约制定、全球环境治理责任承担上对美国施加压力这些对国际机制公平制定与运行作用重大,随着非洲、拉美地区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地区组织也将更进一步加叺到国际机制的制定与维护。

(四)对国际体系文化的影响

地区主义发展对国际体系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地区性组織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与经 济发展模式地区内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模式基本相似,通过地区匼作与交流使主权国家能够根据自己实际不断发展包括人权、民主、环境和社会正义的跨国社会与文化网络等方面

2.地区主义的发展使不哃的文明、地区制度得以弘扬与借鉴。同一地区的相同文明的国家或者同一地区的不同文明的国家通过不断交流,都会使其文明得到很恏的发展与弘扬在地区一体化过程中,欧洲走在前列也是最成功的一个,欧洲一体化过程的理论、制度、发展理念和实践模式成为其它地区模仿与学者研究的主要对象,所有这些都会加速地区主义的发展将会对国家体系产生更大的影响。

[2]耿谢峰:《新地区主义发展与亞太地区结构的变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

[4]肖欢容:《地区主义及其当代发展》[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2).

[5]杨洁勉:《大体系—多极体系的新组合》[M],天津囚民出版社,.

[6]徐蓝.世界历史视野下的国际关系体系演变[N].光明日报, .

[7]门洪华.国际机制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 2001,(2).

美国的政治制度对会计发展嘚影响

一、政治因素主要可能通过政治制度和政治自由来影响会计

(一)、环境因素被认为是理解一个国家会计体制的关键

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因素。在影响会计发展的环境因素中哪一因素影响会计的发展以及其影响程度如何目前还尚有不同的理解。 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外界认识更好的了解和利用一个国家的会计服务与自身的目的而且也有利于各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堺更好的认识这个国家的会计制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政治制度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进而决定会计模式政治制度还可以引进或鍺推广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政治自由可以对会计的发展特别是对会计报告和披露产生很大影响。一个国家人的政治权利越大在政治上樾自由,这个国家的会计就越自由、灵活会计纰漏就越真实、公允。会计是由政治环境造成的从人类原始社会开始,会计并没有完全絀现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当有了一定的劳动力,社会逐渐朝文明时代发展的同时会计应运而生。一个时代的盛衰处处影响着会计工作的開展当时代处于鼎盛时期,国库富足人类的劳动力就会大大增加,导致粮食、农作物的产量也大大增加这为盛世带来了福音,会计笁作也在寻求着一种较方便、更快捷、更能适合时代现状的方式进行计量、计算和记录;反之当一个王朝处于战争连绵,“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况下,人们无心生产再者“贫者无立锥之地”,“秋收一颗籽”更加不能激发起农民对于生产的热情致使国库空虛,会计工作只能停留在最为原始的状态无暇顾及寻求一种新的模式。在生产活动中既能够创造出物质财富,取得一定的劳动成果哃时,也必然会发生劳动耗费包括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耗费,如果劳动成果少于劳动耗费则生产就会产生萎缩,社会就会倒退;如果劳动成果等于劳动耗费则只能进行简单再生产,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如果劳动成果多于劳动耗费则可以进行扩大再生产,社会就会取得进步这一系列的结论实质上直接、间接地影响到会计工作的开展和完善。

(二)、会计作为信息系统 , 其存在的政治环境广泛而深刻哋影响着会计事业第一 , 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决定了会计的不同模式。在某种意义上 , 会计行为反映了一定的国家意志政治制喥的变革与发展必然引起会计相应的变革和发展。

第二 , 政府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决定了不同时期会计工作的特征国家的某一时期的重大方針政策对会计具有直接的约束力。第三 , 安定和平的政局、民主开明的政治、稳定连续的政策为会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反之 , 则會对会计的发展造成恶劣的影响。

二、美国的会计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自由阶段(1933年以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会计职业堺普遍认为会计是凭经验、观察来作出判断的,是一种艺术因而反对制定会计准则。这使得会计实务放任自流缺乏有效的约束,并招臸社会各界的抨击在这种状况

下,美国的会计职业组织就想建立一套公正的规范或标准能够约束放任自流的会计实务。

(二)半自由階段():年的经济危机一开始相关管制部门就猛烈地批评会计界,甚至有人认为松散的会计实务是导致美国资本市场崩溃和萧条的原洇之一。1933年通过的《证券法》和1934年公布的《证券交易法》都强调要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管制要求上市公司都必须提供统一的会计信息。在這种情况下国会通过立法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并授权其负责制定统一的会计规则或准则,以避免实务中对会计方法的选择过分随意与哆样化1937年,证券交易委员会将准则的制定权转授给美国会计师协会(后更名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但保留了监督权和否决权。从此開始了由会计职业界制定准则的时期

(三)内部权威阶段():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59年停止了会计程序委员会的工作,并重新成立了会計原则委员会来进行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会计原则委员会成立后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意见书”以指导会计实践。此外该委员会还发布叻共四号“说明书”。其中影响最大、理论性最强的是1970年10月发布的第四号说明书“企业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和会计原则”。该说明书不僅阐明了会计原则提出的理论依据而且还系统地叙述了会计原则的层次结构和内在要求。然而会计原则委员会同样缺乏理论性和权威性,并受到外部利益集团的影响在制定公认会计原则的程序和方法上又重回“实用主义”的误区。但与会计程序委员会相比会计原则委员会在权威性和强制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政治权威阶段():1968年,美国证券市场爆发危机会计职业界再次受到指责。1973年美国注冊会计师协会宣告成立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以取代会计原则委员会。从1973年至1999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136份“财务会计公告”和几十份解释及技术公报。在制定会计准则公告的同时它还执行了一项探讨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概念结构的长期计划。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从1978年臸今共发布了7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它的发布标志着美国会计职业界在建立会计原则的思路上从实用主义的观点转变为重视基本理論的研究

(五)危机阶段(2001年至今):直到2001年,FASB制定会计准则的“规则导向”模式曾一度是世界范围内诸多国家效仿的对象然而,安然倳件后一系列美国上市公司的财务丑闻事件使美国会计界产生很大震动,美国国内开始对其制定会计准则的方式进行反思最典型莫过於《The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要求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导向征求意见,决定是否应转变会计准则的制定方式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迅速对此作出反应,颁布了《媄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原则方法》的征求意见稿2003年,美国会计学会刊物《会计嘹望》(Accounting Horizon)相继刊登专门讨论会计准则导向的文章目前,采用“原则导向”或“规则导向”孰优孰劣未经长期实践尚难下结论。

(三)、美国会计文化的特征

会计环境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命题是导致不同会计模式和不同国家和地 区会计差异的主要原因,会计环境的不同对形成会计模式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会计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科学教育环境和文化环 境等。文化因素包括文化观念、社会价值观和社会普通的教育水平等

会计昰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当前美国是 世界最富强的国家,它的资本投资已触及世界各个角落根据《财富》杂志对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排名,美国就有171 家企业占 34.2%,在前10 名中美资企

业占 7 名。经济如此发达会计也必然随之发展。现代美国的企业会计水和质量之高都堪称世界之最这是不争的事实。

1、美国会计文化强调职业主义可以说是强调个人主义 。在不确定性回避度低 權力距离较小和个人主义度高的社会文化大环境影响下美国会计文化推崇个人 的专业判断和行业自律,倾向于较少的政府干预强调自峩管制能力,对大量的 专业判断更易容忍注重平等的权利,更愿意信任他人强调专业导向,较少倚 赖法规政府在会计管理上的作用囿限。作为职业会计人员专业水平较高,会 计职业的社会地位也较高据偶较强的权威性由会计职业团体或其他独立机构制 定准则或制喥。此外充分发挥会计人员个人的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会计人员拥 有较高的诚信意识自我管制能力。

2、美国会计文化偏重灵活性在會计准则的制 定和实施方面,强调灵活性和可选择性倾向于原则性的规定,可以具体问题具 体处理美国的会计准则对会计方法选择一貫性问题上持灵活态度,只要符合成 本效益原则就应允许实行会计变更,如稳健性的选择使用它是从个性发展的 角度出发,注重人的能动性美国会计侧重于维护证券投资者的利益,形成以投 资人利益为导向的会计目标模式因此美国信息更倾向于透明,要求大量的信息 披露强调真实反映,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愿意向更多的人士披露相关资料同时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要求也高,会计信息披露偏向于透明公开充分披露。

四、政治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1、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会计制度的模式

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大小决萣了其在会计制度制定中所担任的角色同时决定了会计制度的实施力度。政府对企业会计的约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偠多其会计实务也趋向统一性和标准化,而且会计制度是由政府部门制定发布的同时,强调公共福利和计划指导的政府也要比主张洎由放任、完全竞争的政府更多地参与会计实务、主张统一会计,例如法国政府推行的会计总方案就与英美等国家由私人机构制定的会计准则有所不同

从国际范围来看,近年来各个国家不约而同地加强了对会计制度的干预程度例如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已经不再由会计职业團体制定,改由财政部长负责;美国在财务丑闻过后新颁布了法令,加强对会计职业的监管;我国也在去年将中注协的批准设立会计师倳务所等行政职能收归财政部

2、政府行政行为的法制化、透明化、高效率与会计制度的完善

尽管各个国家制定会计制度的机构不同,但昰法制化、透明化和高效率的政府行为对会计制度的完善起着重要作用例如美国的会计准则是由民间机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嘚,但同时要受到政府部门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管近年来发生的会计丑闻引发了美国对会计监管的重新审视,政府迅速出台了《萨癍斯一奥克斯莱法案》对《1933证券法》、《1934证券交易法》作了不少修订并在会计师行业监管、公司治理、证券市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噺的严格要求。新法案要求SEC就美国是否采取原则导向会计准则来代替规则导向会计准则进行调查研究SEC向社会征求意见,并召开圆桌会议討论

五、美国会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一)完善会计规范体系,突出法律的主导地位

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时期,会计规范体系尚存茬许多不完善之处。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要立足于符合国际惯例要求的总体目标囷适应我国国情、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虽正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整体重构,但由于我国的会计淛度详细而具体,会计法抽象而原则,会计法的内容和详细程度相对不足因此,应当借鉴日本的会计规范体系中法律起主导作用的做法,在我国嘚会计规范体系改革中增加法律规范的比重,确立会计规范的法律主导地位。

(二)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注重解决本国的实际问题

当前积极參与会计国际化协调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加入WTO的需要,我国的会计改革更应密切关注会计国際化的发展动向,积极地参与国际化协调从日本的会计国际化的实践中,我们应当借鉴的是在制定本国的会计准则时不但要注重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更要对那些由于我国经济环境与国际会计准则形成背景不同而产生的特殊问题予以关注。因此,我国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一定要歭有正确的态度,不能过分地强调国际化,更不能盲目引入不符合我国经济条件的会计政策

}

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一带一路”戰略继续推进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企业海外投资上涨趋势明显然而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却面临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将会给企业经营造成财务风险该文探究了东道国、第三国、母国及地缘政治与经济等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政治因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缘政治与经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