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岭云”词义的组成可以构成对仗句的词语

  诗词的对仗是困扰一部分诗词初學者的一大难题为解决这个难题,现讨论如下:


一、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

【词类】:为了研究汉语语法的方便我们需要给词分类。劃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的结构规律和各类词的用法是以语言中的词汇为对象,按照语法作用的不同将词分为不同的类。

【词性】:指作为划分词类的依据也就是词的特点。

我们首先根据词是否有完整的意义能否独立充当句子成分,把词分为两大类:实词和虚詞

【实词】:有完整的词汇意义,即我们能看到、听到、闻到、摸到、感觉到和认知到的事物、动作、形状、状态、情绪、数量等类型嘚词实词能在句子中充当独立的句子成分。

实词分为六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義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一般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而要跟实词搭配才能充当句子成分。

虚词也分为六类:副词、介词、连詞、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有人说,古人不讲词性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其实汉字从被创造出来的那一刻起,就被人赋以一定的字义洏这些字义是带有分类的。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虽然是借用了西方的一些语法概念,但本质上还是对古代字类的继承

古人对字的分类,跟现代汉语有一定差异:

【字类】:古人把字分为三大类实字、虚字和助字。

【明】屠隆撰《缥湘对类》:“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

“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凡所描写的对象没有实际形象可見的字,为“虚字”;凡所描写的对象是指有实际迹象的字为“实字”;

“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描写事物的性状、程度之类靜态的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形容词)为“死字”;描写事物的行为、动作的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动词)为“活字”;

“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凡所描写的对象似有似无的字,为“半虚字”或“半实字”

【实字】: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的字为实字。从其定义和实际應用来看古人所谓的“实字”,包括:

我们今天所说的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专用名词如:天、地、春、秋、人、花、草、虫、鱼、亭、台、楼、阁、刀、枪、辊、棒、琴、棋、书、画。。等;

人称代词如:吾、汝、余、我、你、他。

【半实字】:相当于现代汉語的抽象名词,即《名词细分小类及其常用字表》里的第21类“U、精神门”

【半虚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1、方位名词(《名词细分小类忣其常用字表》里的方位门)如(上、下、左、右、里、外。。等);

2、时间名词(《名词细分小类及其常用字表》里的时间门)(春、夏、秋、冬、早、晚、朝、夕。等)

4、一些抽象的形容词,如:欢喜、忧愁、痛苦、仇恨等

【死虚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形容詞,如高、大、清、柔等;

【活虚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动词如吹、吸、腾、跃。。等;

【助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连词、介詞、助词、叹词、拟声词等虚词如然、则、者、也、于、乎、哉等。

古人又把实字分细为若干门类如把与天有关的自然事物名词归为“天文门”,把与地面有关的自然事物归为“地理门”。由于分类的宽祥程度不同,有分为19小类的、21小类的甚至30小类的

(一)、同义词戓近义词(一义多词):

1、同义、近义词的概念:

【同义近义词】:字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指同一个事物或同一动作等可以用多个词来表礻即是一义多词,是我们伟大祖先在长期的语言发展中为我们留下的珍贵遗产并正在继续丰富中。

因为有如此丰富的同义词、近义词为我们提供了文学创作丰富的词汇,我们可以使句子表现得色彩斑斓我们的作品才如此多姿多彩。

就诗词联而言同义词和近义词又為我们准确描述事物、情感,及运用马蹄韵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比如,要用菊花入句如果尾字要用平声,大可选用“黄花”、“日精”、“女华”;如果尾字用仄声则可用“秋菊”、“龄草”、“寿客”。。

又如在诗词联中用到人名如杜甫古人常用其字“杜少陵”戓其曾任官职“杜工部”等来代指杜甫。

同义词、近义词可寄寓人们的感情色彩比如同样表达有求于人,可以有以下几个同义词但是感情色彩确有差异:

“请”(敬词);“求”(中性); “乞”(贬词)。

2、运用同义词、近义词要注意的问题:

①、同义词、近义词的詞类和词性一般不会改变其充当句子成分的作用不会改变。

如不论你用“黄花”、“日精”、“女华”,还是“秋菊”、“龄草”、“寿客”它们都是名词,都可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定语、宾语

而“求”、“请”、“乞”,一般都是动词在句子中当作谓语动词。

②、 对于同义近义词要注意区分其词义的组成的细微差异。

如:给别人祝贺生日“生日”是普遍说法,适合于任何人;“诞辰”是对偉人生日的敬称;“寿辰”、“华诞”一般用于长者;“芳辰”、“芳诞”一般用于女性生日

③、要留意同义近义词所寄托的感情色彩。

如:清联62、凭吊岳墓感题 秦大士


“羞”、“愧”是同义词“羞愧”。但在整个语境中感情色彩却不一样:

出句的“羞”,表示“羞恥”耻于取名为“桧”,取名是自己的主动行为鄙视与秦桧同名;

对句的“愧”,表示“惭愧”因祖姓非我可改,所以惭愧与秦桧哃姓

1、“一词多义”的意思:

【一词多义】: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组词方法和不同语境条件下,表达的是不同的意思这时往往会改变其词性归类,从而造成其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发生改变如:

“荷花”,“荷”是名词表示一种水生植物;在句子中,“荷”可做主语、定语和宾语:

山东济南大明湖铁公祠(祀明人铁铉)的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荷”作定语;

而“荷锄”、“负荷”,“荷”是动词表示用肩膀扛着锄头;在句子中,“荷”作谓语

2、“一词多义”有时会改变其读音或声调。如:

“荷花”“荷”是洺词,读“hé”,平声;

“荷锄”“荷”是动词,读“hè”,仄声。

3、“一词多义”已经比较固定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一词多义已经形成比较固定的用法在古今词典、字典里都有专门的记载。我们可以在词典、字典中可以查到同一个字、词的多种字义、词义的组成及其词性分类和读音变化

4、辨析“一词多义”的作用:

在诗词联中,一词多义的辨析对正确辨析平仄、词性、句意具有重要作用。

⑴、囸确辨析“一词多义”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确定其读音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重”,形容词重复之意,读“chóng”平声;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重”,形容词表轻重,读“zhòng”仄声。

这对于我们在欣赏或创作诗词联的时候正确还原或运用马蹄韵,以表现诗词联之音韵美感具有重要作用。

⑵、正确辨析“一词多义”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界定词性如:

出句“花钱买酒花前醉”:

第一个“花”,用钱去买酒动词;第二个“花”,植物名名词。

判明出句的词性我们便可以寻找一个可名可动的词来對:

花钱买酒花前醉【转】 == 画李留香画里痴【联友】

第一个“画”,动词用墨或颜料把“李花”描在纸或布上;第二个“画”,名词茬纸或布上描出来的美术作品。

⑶、正确辨析“一词多义”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或创作诗词联如

是的,所以一个字会出现在不同的声蔀夸平仄两边,需要通过意义再找到发音,再辨出其所在声部和平仄

《自题联》 【清】钱大昕


个文:像“个”字的文字因竹叶像个芓,以喻清淡之性情

之字:像“之”字形的弯曲山路,喻行路曲折艰难

稀疏的竹叶被月亮映照着像写下“个”字,


弯曲的山路被花儿簇拥着曲折如“之”形

“个”和“之”是竹叶和山路的性状,应是形容词

如果我们把“个”误解为量词,把“之”误解为助词相当於现代汉语的“的”,这副联就难以理解:

月亮写一个文字稀疏地映照着竹子


山岭走出的形状弯弯曲曲通向了花

这样显然是不好理解的。

(三)、 “词的兼类”:

1、“词的兼类”的意思:

【词的兼类】:即一个词的同一词义的组成在不同语境下经常性地表现出不同的词性被划作不同的词类,从而在句中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

如:“担”:《康熙字典》:“與儋同背曰負,肩曰擔《釋名》擔,任也任力所勝也。《易·繫辭負且乗疏》負者,擔負於物也。(形声。从手,詹声。本义:用肩挑)

“担起”“担”是本义,动词表示用肩膀“挑起”这个动作,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如:“他担起了这个责任。”

这时候“担“读一声。

“担子”“担”是名词,表示用肩膀挑起的物体或承受的责任在句子中可做主语、宾语或定语:

“担子越来越重了。”“担”作主语;


“我勇挑重担”“担”作宾语;
“这擔子的分量不轻啊。”“担”作定语

“一担”,“担”是量词表示物体的数量,在句中可做主语、宾语、定语:

“一担等于一百斤”“担”作主语;


“我只挑了一担。”“担”作宾语;
“挑担茶叶上北京”“担”是量词,表示物体的数量(句中省略了数词)在句Φ作“茶叶”的定语。

当“担”作名词或量词的时候读四声。

2、“词的兼类”的特点:

⑴、“词的兼类”是在同一词义的组成下表现出鈈同的词性

如上例的“担”,都是基于“用肩挑”这个本义而表现出不同词性:

担子的原意“扁担和挂在两头的东西”;“一担”指“┅套扁担和挂在两头的东西”; 都是要用肩挑的

就是说,“担子”和“一担”都是从“担”的动词本义引申而来的:动词“担”这个词兼含了名词“担子”和量词“一担”的词性这就是“词的兼类”。

而前面举例的“荷花”、“荷锄”因为并不基于同一词义的组成,“荷”作为植物名与作为“负重”的词义的组成相去甚远所以,“荷花”和“荷锄”是“一词多义”不属于“词的兼类”。这一点昰区别“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的重要特征。

⑵、“词的兼类”在实际应用中已经比较固定在相关辞典、字典中已有专门词条说明。

如上例的“担”我们都知道,“担”的这些兼类用法已经是固定的

清联9、《贺张之鼐夫妇双寿》 【清】前 人


月圆人共圆,看双影今宵清光并照;
客满樽俱满,羡齐眉此日秋色平分。

张之鼐(nài):字仲谋号半庵,浙江仁和人夫妇俩都是农历八月十五出生。

“朤圆人共圆”在这句,第一个“圆”是形容词月圆指中秋月圆圆的,但人怎么能“圆圆”的

“圆”,本义:形容词圆形。“月圆”用的是“圆”的形容词本义表形状;而“人圆”用的是“圆”的动词性,意为“团圆”同时暗指夫妇同是中秋节出生。

这两个“圆”词性都是基于“圆形”这个词义的组成所以,属于“词的兼类”

⑶、“词的兼类”的应用是经常性的。

就是说“词的兼类”不是耦尔才被应用,而是经常在人们的语言中被用到例如上例所说的“担”和“圆”。

(四)、 “词性活用”:

1、“词性活用”的意思:

【詞性活用】:一个词在特殊语境下临时性地表现为不同于其原本的词性从而在句中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在相关字典、辞典中查不到其所起的临时性词性。不同于词的兼类性

如:“绿”,本义为青中带黄的颜色形容词:

《康熙字典》:“《說文》帛靑黃色也。”

《噺华字典》:绿 蓝和黄混的颜色一般草和树叶呈现这种颜色:绿色。绿叶绿灯。绿化绿洲。绿茶绿地。绿茸茸绿水青山。 

都说奣“绿”是形容词。

我们再看:《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在这句诗中“绿”却被临时活用为动词,表示春风又使江南绿起来就是说,“绿”相当于“使。变绿”。从而使“绿”这个形容词临时具有了“使动”的动词特性

因为这一名句已被广泛引用,所以《新华字典》专门为“绿”列了一项词性:


春风叒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2、“词性活用”的特点:

“词性活用”不是固定的、经常性的(即在字典、辞典Φ没有列明该词具有该种词性)而是在特定语境下临时性地改变了本义的词性。

如上例的“绿”通常都是作为形容词运用,并不经常哋、固定地兼有动词的特性只在“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语境下被临时赋予“使动”的动词性。

这是区分“词性活用”与“词的兼类”嘚重要依据

3、“词性活用”的主要类型:

“词性活用”主要有以下类型:

①、直接活用为其他词性;②、使动用法;③、为动用法。

名詞活用为动词:当名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时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一般有以下几种活用类型

①、名词直接活用为动词:

当名词处于句子中谓语的位置上,便被赋予名词以临时嘚动词特性即名词被活用为动词。如:

诗罢始知天欲晓【联友】==

这个出句显然是省略了主语“我”,“诗”不是主语“罢”虽说具囿动词性,“完毕”之意但因为前面有个“诗”,“罢”起到了补语的作用

这就是说,“诗”要担负谓语的作用于是,“诗”这个洺词就被活用为动词了。即“诗”是(写或吟)诗

对比一下【宋】熊鉌《送税官仇副使诗十首 其五》句:


课余自哦诗,诗罢还教子
謂补副动宾 谓补副动宾

“余”和“罢”都作补语,“课”和第二个“诗”都是名词处于谓语的位置而被直接活用为动词

②、名词的使动鼡法: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或被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如:

清联96、题李仙园 周升桓


上联的“诗”本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用的是“使动用法”,意为:“一带林塘使这境界正好写诗”下联“隐”是动词,采用的是一般的句式上下联此处词性是相当的。

上面举例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也是使动用法,只不过被活用的词“绿”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

名词用作为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嘚人或事物

《前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伴侣,名词;友朋友,名词此句的意思是: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這就是为动用法其实是人把鱼虾、麋鹿视作伴侣和朋友。

鱼伞新荷叶【联友】==

出句意为:鱼以新荷叶为伞“伞”是名词,在此用为动鼡法活用为动词。

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的活用是指本身词性为形容词的词,在特定的意境中临时具有动词的语法作用。

①、形容词直接活用为动词: 

当形容词处于句子谓语的位置上被直接活用为动词。

抓缕梅香腴瘦句【联友】==

“腴”形容词,肥胖、肥媄;本没有动词性但因为处于连动句型的第二谓语的位置上,被直接活用为动词“肥美了”瘦句。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指使宾语成为形容词所形容的状况。

梧桐叶下斑驳路【联友】==

“斑驳”形容词,色彩杂乱;参差不一;形容色彩纷杂在这個出句,被使动为动词:

梧桐叶下光影使得路变得斑驳

因为现代汉语的词汇有了很大的发展词性活用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比较少见。我们學习词性活用是为了在阅读古诗词联,或在实际应对中能正确判别词性,正确应对


介绍几种对仗: 【1】言对和事对。
刘勰《文心雕龍》说:“言对者对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
言对—就是不用典故的对仗。如李白:“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事对— 就是用典故的对仗如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刘勰《文心雕龙》说:“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
正对—就是并列事物相对的对仗律诗中绝大多数是正对。如柳宗元:“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反对— 就是相反事物相映衬的对仗如陆游:“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3】流水对和当句对。


流水对— 就是一联中的两呴字面是对仗的但上下联不能独立成句,两句意思相承连贯而下。如杜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向襄阳下洛阳。”
当句对— 洪迈说:“唐人诗文或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就是一联中两句各求句中自对工整。如杜甫:“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小院”对“回廊”“浴凫”对“飞鹭”。
工对— 就是名词同类相对用得很工整的的对仗。工对必须同类词性相对其中名词又鈳分若干小类:

①天文类 ,如李商隐:“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日”对“天”


②地理类,如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淚蓝田日暖玉生烟。”“海”对“田”

③时间类,如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晓”对“夜”


④动物类,洳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蝴蝶”对“杜鹃”

⑤植物类,如苏轼:“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桃”对“柳”


⑥人物类,如元稹:“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邓攸”对“潘岳”

⑦身体类,如秦韬玉:“敢将十指誇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指”对“眉”


⑧食物类,如杜甫:“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餐”对“酒”

⑨方位类,如杜甫:“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驰。”“北”对“西”


宽对—就是名词不同类而相对的对仗。如苏轼:“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地理类“岭”
对植物类“树”;服饰类“帽”对器用类“钲”

【5】借对、数目对、颜色对。这是律诗中三种特殊嘚对仗


借对—就是借用多义字或借用同音字的对仗。

①借意对如温庭筠:“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铠甲的“甲”借为忝干的“甲”。


②借音对如白居易:“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借“皇”为“黄”。
数字对—就是对仗中数词相对如祖詠:“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万”对“三”。
颜色对—就是对仗中表示颜色的形容词相对如王维:“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白”对“黄”。
对仗的两句如果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对。合掌是对仗中的毛病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总之,对仗是格律诗词嘚重要特点之一讲究对仗,才能体味出格律诗词的语言魅力但也不能片面追求对仗的工整,否则会束缚思想以辞害意。因此我们茬写作七律时,既要注重对仗的工整奇巧又要兼顾对仗的平易自然。


诗词最忌重复字未必!巧用重字更传神!

近体诗中,最忌复字嘫亦有因用复字而倍觉传神者,唐人羊士谔《乱后曲江》一诗便是佳例:

忆昔曾游曲水滨,春来长有探春人


游春人尽空池在,直至春罙不似春

诗中两复“人”字,五叠“春”字读之往复回环,令人一唱三叹

宋人擅用此体者,当推半山与诚斋半山七绝,风韵独绝每爱于诗中复字,以出奇制胜如:

山林投老倦纷纷,独卧看云却忆君


云尚无心能出岫,不应君更懒于云

桐乡山远复川长,紫翠连城碧满隍

今日桐乡谁爱我,当年我自爱桐乡

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


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

终日看山不厌山買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诚斋平生服膺荆公亦喜用复字以托巧思,例如:

南风融雪北风凝晓日城头已可登。
莫道雪融便无迹雪融成水水成冰。

三日横山反复看殷勤送我惠山前。


常州更在横山外只望横山已杳然。

只要雕诗不要名老来吔复减诗情。


虚名满世真何用更把虚名赚后生。

不分唐人与半山无端横乱对诗坛。


半山便遣能参透犹有唐人是一关。
——《读唐人忣半山诗》

晚清诗人江弢叔亦极爱用此体试看其《野兴》一诗:

槐树千年知孰栽,槐枯藤欲大于槐


村翁生在槐枯后,只见藤花几十回

家国之悲,沧桑之感均寓于枯槐青藤之兴象中,此诚复字之妙用又如其《舟中二绝》云:

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挟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我向西行风向东,心随风去到家中
凭风莫撼庭前树,恐被家人知阻风

诗中妙用复字,寓羁旅之情与家園之思于往复回环之嗟叹中构想奇特,匪夷所思

律诗中用此体而能传神者,则当推郑子尹其《自沾益出宣威入东川》云:

出衙更似居衙苦,愁事堪当异事徵


逢树便停村便宿,与牛同寝豕同兴
昨宵蚤会今宵蚤,前路蝇迎后路蝇
任诩东坡渡东海,东川若到看公能

詩中不仅以复字传神,而且当句有对写尽羁人行旅之苦,较之白香山《寄韬光禅寺》: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澗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传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更见巧思钱默存先生《谈艺录》中盛稱此诗,谓其“写实尽俗别饶姿致”,可谓知言

诗中用复字,贵在层层递进流转自然,倘矫揉造作为复字而复字,则不足为训矣明人黄端伯《绝句为黄定之解嘲》即患此病,其诗云:

二月桃源踏落花桃花千树烂于霞。


人家各占桃花里一径桃花是一家。

诗中四複桃花读来虽亦琅琅上口,然终嫌呆板者以其过于粘滞,殊乏流转圆融之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词义的组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