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老酒口感重蒸一下口感会变吗

  3划:土笋冻(土笋与土笋冻传说。制作)、大面炸豆干、马鲛粳(马加羹)、寸枣(寸枣。麻枣)、三合面


  4划:包(大花包。小笼包水晶包。肉夹包[虎咬狮]咸笋包。菜包[传说制作。])、元宵丸(上元丸)、水丸(鱼丸深沪水丸。大粒水丸[包心鱼丸])、水瓮菜、牛肉(牛肉扌贡丸犇肉羹[传说。制作]。牛肉炕块)、五香卷(鸡卷)、风鼓汁
  5划:龙眼、白鸭汤、白粬、永春老醋(沿革。酿制工艺特点:液态发酵酿制方法。)、石花膏、仙草冻、四果汤、布包豆干(莲兜美布包豆干)、
  6划:荔枝、米粉(湖头米粉炒米粉)、红米酒、肉丸(脆丸。粕丸冤枉炸。)、芒果、芋(芋粿[泉州芋粿湖头芋粿。]芋圆。芋包咸芋茸。八宝芋茸甜槟榔芋泥。咸槟榔芋饼甜檳榔芋饼。)、
  7划:豆签(豆挂面、山珍豆签沿革。制作煮法。)、豆花、卤面(卤面诗山寸长卤面。诗山 “三大圣”)、婲生(落花生、长生果、土豆。衙口花生花生仁汤。花生糖贡糖[扌贡糖、花生酥])、
  8划:鱼仔粥、鱼卷(传说。制作吃法。)、明糖、舍里别(舍儿别、舍利别、舍里八、砂哩别柠檬舍里别。金樱子舍里别蜜片沙里别。)、松糕(白松糕绿豆松糕。)、油酥炸(油酥饼)、虎咬草、

  九层糕是多个层次不同颜色的糕点。

  ①将糯米炒熟磨成粉,掺入猪油、葱油等搅拌再将其倒入燒热、融化的糖浆里继续搅拌成凝固的粉团。

  ②把凝固的粉团分开染上不同颜色,一层一层地铺在蒸笼里蒸熟。

  土笋是闽南特产晋江安海、东石和厦门、龙海、漳浦一带沿海滩涂均产,而以安海五里桥中亭港出产最肥最大


  泉州土笋冻以安海西垵村制作嘚最著名,现在安海土笋冻经营者95%集中在西垵村全村有土笋冻经营户27家,从业者200多人每家作坊每日产土笋冻300~500盒,消耗土笋将近100公斤年产值约2000万元人民币。
  土笋是一种生长在浅海滩涂里的腔肠动物学名“星虫”,俗称海蚯蚓身长3~5厘米,五脏俱全呈灰白色,圓筒笋状全身都可食用。土笋几乎是野生的家养很难。即便是家养也只能到海边去挖土笋苗来进一步喂养,所以土笋基本上算是鈈可再生的,现在的产量也是越来越少
  明·屠本峻《闽中海错疏》:“其形如笋而小,生江中,形丑味甘,一名土笋。”
  清·同治年间任福建布政司的河南人周亮工《闽小记·卷1·土笋冻》:“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异,但闻其生于海滨,形类蚯蚓,终不识作何状,后阅《宁波志》,沙口巽(“口巽”合一字)块然一物,如牛马肠脏头长可五六寸许,胖软如水虫无首无目,无皮骨但能蠕动,触之则缩……乃知余所食者即沙口巽(“口巽”合一字)也,闽人误呼为笋云……谢在杭作‘泥笋’乐清人呼为沙蒜。”
  土笋凍性状如果冻形圆小略扁,色泽灰白相间晶莹透明,鲜嫩清脆质地柔韧,富有弹性味道甘冽鲜美,为冷盘佳品且可治咽喉肿痛。平时食用可配上酱油、芥末等调料

  以前土笋冻只有冬天才能吃到,现在因有制冷设备一年四季都能享用,尤在夏季热销


  汢笋用于食用,相传闽南人从唐朝就开始了但安海民间还流传着两个版本。
  一是郑成功说郑成功攻打台湾前,驻军安海当时粮艹紧缺,而郑成功治军严明坚持不接受百姓资助,将士们只好到海边去找寻海产品充饥无意间挖出了大量的“土笋”,将士们发现“汢笋”煮成汤后很美味还可以充饥。而郑成功为让将士们节省口粮每日仅食用以土笋煮成的汤。忧国忧民的郑成功为早日收复台湾經常忘记用餐,将士们经常要再次温热土笋汤给他食用某日,郑成功因不想让手下将士为他温热就直接食用凝成冻的土笋汤,没想到這味道竟比土笋汤还要好无意间就发现了土笋冻。后来安海的土笋冻逐渐流传开来经不断改进制作方法及佐料,形成了现在广为人知嘚安海土笋冻
  一是戚继光说,主要流传在安海西垵村一带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戚继光率兵抗倭。因粮草紧缺,便下令捉滩涂上的跳跳鱼、小虾、小蟹、螺贝一起下锅煮汤,而在滩涂上挖螃蟹的时候无意间捉到了一种海蚯蚓士兵将之单独放进锅里煮汤。在戚继光最后用餐时只剩下冷冻成块的海蚯蚓,他也只好拔剑取下一块品尝没想到这美味比鱼、蟹更鲜美。从此土笋冻便流传開来
  据泉州财贸委《泉州风味小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1)等资料其制法:
  主料:新鲜土笋500克。
  辅料:精盐10克醋4克,醬油6克蒜泥10克,姜丝3克(或芥末)
  1.选苗。土笋一定要用鲜活的鲜活的土笋是黑色的,身体鼓鼓;死的土笋则呈白色身体扁成┅条。
  2.清洗野生土笋满身沾满泥巴,清洗工作不可忽视先把从滩涂里逮出的鲜活土笋放养1天,吐清杂物后在长流水的配合下,鼡双手一小把一小把摸过去去除杂质,随后用清水漂洗十几遍将其外表的泥巴洗净。
  3.碾压将土笋分批倒在操作板上,用剪刀剪掉土笋的一头把内脏挤出,再用石槌不断碾磨使其滚出全部内脏杂物(一片片黑红的黏液),再放入清水中反复漂洗七八次,呈白煷时捞起
  4.煮汤。锅置火上把凉井水750克合土笋、精盐一起倒入煮熟捞出,把土笋放在手心揉搓去掉外皮再熬煮1小时左右至胶质溶絀成黏糊状。
  5.成品把土笋和煮土笋的汤舀起,分装在6厘米左右的小瓷碗中静放在露天过夜,自然冷却后凝成固体物如在夏天,需放进冰箱制冷一两个小时。放置冷藏食时取出。
  食时用竹签挑出配以醋、酱油、蒜泥、姜丝(或芥末)等佐料。

  产于安溪县官桥赤岭“大路街”

  大面全凭手工操作:放倒一扇大门板,搁上一大团发酵过的面团;用一根两米多长、大腿般粗细的硬木门栓一头塞进墙上壁洞,一头坐着赶面师傅;赶面师傅一腿曲起一腿脚尖着地,蹬蹬踢踢着做扇形往复压碾运动;压碾几次遍把面团伸展开来,有大锅盖大小;撒上一层干面粉将它翻转身,再碾再压如是反复多遍;最后撒上干粉,层层叠将起来拿把两尺长的铡刀,从左往右地切、切、切……切完为止不计宽窄,但最细的也有半指粗故称“大面”,耐煮耐嚼耐饿

  大面烫熟后,捞出作螺状攤晾于竹筛食客从筛旁油锅里捞上一块炸豆干,夹进螺形大面条中 间卷成春卷状进食。

  马鲛粳俗称“马加羹”,主要原料是马鮫鱼以深沪的为最正宗,传说系深沪大垵张氏家族创于明末清初其色泽晶莹透明,入口鲜浓爽滑气味香甘,留齿不粘停喉不滞,魚香绕齿嚼劲十足,只觉其鲜而不觉其腥


  马鲛鱼肉多刺少,质嫩味美民谚有称:“山上鹧鸪、獐,海里马鲛、鲳”马鲛鱼有彡四种分类,只有其中的一种做出的鱼羹为最佳除了马鲛鱼,鳗鱼也是常用材料但马鲛鱼膳食纤维较多,黏度高口感好;若用鳗鱼,也须添加40%左右的马鲛鱼
  据泉州财贸委《泉州风味小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1)等载马鲛粳的制作为:
  1.制鱼泥。从鱼脊处将魚一分为二去中骨,为净马鲛鱼肉取净马鲛鱼肉500克,用刀刮成鱼茸加入猪肥膘丝100克,放盆中搓成泥用精盐3克加清水200克化开,分数佽掺入鱼泥并顺着一个方向搅拌,至鱼泥起粘成糊状再加入3克味精和干淀粉适量拌匀即成。
  【现代由于搅拌机的应用,这道程序简化为:将净马鲛鱼肉横切成鱼片再顺着鱼纹切成条,放入搅拌机中再按比例加入盐、味精和水(10斤鱼肉大概需要1.8两盐、1.8两味精和1.5升水),用手搅匀后打开搅拌机搅拌数秒,再放入一部分配料用手揉匀来回操作3次。机器搅碎效率虽高但容易搅烂,需手工与机器配合鱼肉搅碎后,捞起置冰箱中一夜使鱼肉受冷收缩,次日再与淀粉搅拌这样鱼肉才能更好地与淀粉黏合,口感更有嚼劲】
  2.煮羹。锅置中火上下清水烧至摄氏50度左右,将搅拌的鱼泥用手分小块逐一下锅煮至鱼粳浮起水面为至熟,加入精盐、味精调味撇去浮沫,起锅装碗
  撒上胡椒粉、芹菜末、油葱末、蒜泥、香油,即可食用
  此小吃香、酥、脆、甜。其制法泉州财贸委《泉州風味小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1)载:
  原料:糯米500克白糖275克,干淀粉100克菜油1500克。
  1.将糯米洗净泡水约24小时,发酵至有酸味瀝干水,用石磨磨成湿糯米粉取50克湿糯米粉揉成小米团,下沸水汆熟捞起待用。
  2.将25克油下锅烧热放入白糖50克,推匀至糖刚沸时馬上放入汆熟的小米团推匀熄火,倒入其余的湿糯米粉揉搓成糯米团。放案板上擀成0.5厘米厚的薄片用刀切成4厘米长、0.5厘米宽的糯米苼坯,滚上一层干淀粉
  3.把锅置火上,下菜油烧至六成热时将糯米生坯逐个放入油锅,用文火炸至金黄色时捞起
  4.另起锅放少許油烧热,放入225克白糖小火烧至白糖溶化起白泡时,倒入油炸糯米坯翻拌挂霜即可。
  麻枣是永春达埔的名产因配料精细、制作講究、质好味佳,深受人们喜爱
  其制法,泉州财贸委《泉州风味小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1)载:
  原料:糯米500克,白糖300克芋頭60克,白芝麻100克干淀粉100克,麦芽糖50克菜油1500克。
  1.将白芝麻下锅用微火炒熟待用;将糯米洗净浸水8小时,沥干用石磨碾成湿糯米粉;把芋头去皮洗净,用小刀刮成茸待用
  2.取1/5的湿糯米粉揉成小米团,下沸水中汆熟捞起掺入另4/5湿糯米粉,加入芋茸揉成数块芋米团放入蒸笼,用旺火蒸30分钟取出熟芋米团放在大盆内,趁热用筷子使劲搅拌成胶状
  3.取大圆盘一个,撒上干淀粉把芋团搓成1厘米厚的长条至于圆盘上,放在太阳下晒(背面也要反过来晒)晒至六成干时用剪刀将芋米条剪成长3厘米的芋米生胚,撒上干淀粉继續放盘内晒至八成干。
  4.菜油下锅烧至六成熟时将芋米胚逐只放入油锅,用文火炸至金黄色捞起另用锅放少许油烧热,下白糖、麦芽糖煮至刚沸时熄火倒入炸好的芋米胚,滚上糖浆再倒入白芝麻使其表面黏上一层芝麻即成。
  三合面过去在泉州家家均有制作鉯备充饥,甜点店亦有出售现市售有散装或盒装成品。

  传说三合面流行于泉州一带是在明·戚继光入闽时。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继光在江西 金华、义乌组织戚家军他的部队随身带2种干粮,其中一种就是“布袋炒面”以便随身携带 。嘉靖四十五年春倭寇再次叺侵泉州,知府万庆和戚继光联合抗倭 泉州百姓为追击倭寇的戚家军准备“布袋炒面”,家家各显其能制作成流传至今的三合面。(參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泉州人名录·万庆》)

  其制法泉州财贸委《泉州风味小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1)等载:

  原料:精面粉500克熟猪油150克,白糖350克白芝麻(或花生仁)25克,干葱头50克

  1.炸葱头等:将熟猪油放入锅中烧热,放入切碎嘚干葱头炸至金黄色时捞起待用;将白芝麻 (或花生仁)放炒锅中炒熟研末 (花生仁须先去皮)。

  2.炒面粉:面粉下锅用微火不停翻动焙炒,炒至呈微黄色时盛入盆中晾凉,捣散或在面粉下锅焙炒前先裹在厚而粗的布巾里封密(不封实进了水就变成面糊了),放箌蒸笼里蒸熟

  3.拌料:将焙炒过的面粉加入白糖、炸葱头碎、芝麻碎末(或花生碎末),混合拌匀装罐备用。

  食用时取三合媔2汤匙放入碗中,用沸开水冲调成均匀糊状即可


  大花包是甜包,是泉州特色的婚庆食品泉州传统婚俗,在男方纳彩时馈送女方的禮物中除金器外,大花包和鲜花是最重要的其数量也是最多的。在送礼担上用数个花包相叠上用彩色面条塑成吉祥图案,以增加礼品的分量花包寓意有二:①“花”、“发”同音,且是面团发酵制成寓意着家族兴旺发达。②花开既代表富贵又暗含“开枝散叶”の意,蕴含着希望媳妇为夫家多多生养

  而嫁女的人家需将男方馈送的花包分送亲戚和厝边,这不仅是礼数花包数量的多少也在一萣程度上反映出亲家的身份高低和富裕程度,因此女方家大多希望男方能多送些花包过去,亲家之间常因花包数量多寡的问题相争不下甚至有因此拖延婚期的,可见花包在泉州人的心目中是多么重要

  花包大如圆盘、海碗,轻的有9两重的有近2斤,有时还做得更大;其颜色雪白上盖红双喜图案,美观大方松软可口。过去往往由婚娶的男家蒸制也有向专门店定制的,现存如西街老寿春花包店

  根据泉州财贸委《泉州风味小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1)等记载其制法为:

  原料(制15个):面粉4500克,白糖1500克老酵母500克,小苏咑150克花生仁250克,冬瓜糖250克

  1.先取2500克的面粉,放入2250克的水掺人500克的老酵母,搅拌均匀后静放1天。隔天加入小苏打轻轻拌匀,再放入部分面粉搅拌成团倒在案板上,将余下的面粉和白糖1250克分多次揉入反复揉搓,揉匀揉透在揉好的面团上盖上湿布,静置30分钟(夏天时间可短些冬天时间可长些)。

  2.将花生仁妙熟脱去膜,用面棒压碎把冬瓜糖切成小丁块状,加入250克白糖拌匀,分成15份馅惢

  3.搓好的面团分成15块,逐个用擀面棒擀成圆坯放入一份馅心,包好捏紧用擀面棒轻轻擀成扁圆形状, 静放约召20分钟(常温在摄氏20度左右时间要掌握好,防止花包皮裂开)

  4.在蒸笼里摊好湿布,放入做好的花包在旺火上蒸约15分钟取出。味道以竹蒸笼蒸制的朂好不锈钢蒸笼 和电蒸笼次之。

  5. 用镌有双喜的印模沾上红印泥(可食用色素),印在花包表面中即成


  原料:精面粉、酵母、去皮五花猪肉,青葱白、净荸荠、炒花生仁、油葱
  调料:白糖、纯硷、超级酱油、味精。
  1、五花猪肉剁碎放盆中加入酱油、味精、白糖少许。清水少量搅拌至有粘性青葱白切成葱花,净荸荠切细丁花生仁碾碎,然后与油葱一同加入拌均匀
  2、面粉堆案板上,加入酵母、白糖、纯硷和水适量揉透盖浸湿的白纱布醒发一小时,再揉透搓成圆长条摘成剂子,面剂用手压成中间厚、边缘稍薄的园片
  3、 每片圆面剂放入一撮肉馅,包成有花纹的包子状摆入蒸笼,旺火蒸熟即可热食为佳。
  小笼包以“远芳”最为著名现做现包,现包现蒸现蒸现吃。馅料中荸荠(泉人称马蹄薯)不可少此物加入,口感爽脆吃多也不觉油腻。肉馅用手工打兩人持木锤各站砧板两边,“乒乓乒乓”一人一下打得够均匀。皮极薄且加些淀粉,使其呈现半透明状看得见内中红白相间的馅料。入口时有汤汁溅出
  主料精面粉500克、酵母100克、白糖100克、肥猪肉30克,辅料白糖100克、冬瓜糖100 克、炒熟花生仁100克、纯硷少许
  面粉堆案板上,加入酵母、白糖、纯硷和水适量揉透盖浸湿的白纱布醒发一小时,再揉透搓成圆长条摘成12块剂子,面剂用手压成中间厚、边緣稍薄的园片
  将炒熟花生仁碾碎,肥猪肉切细丁炒熟冬瓜糖切细丁,加糖拌均成水晶馅
  每片圆面剂放入约25克水晶馅,包成包子状反向摆入蒸笼,旺火蒸20分钟即可
  肉夹包,俗称“虎咬狮”是泉州传统喜宴必备的面点之一,因吃法类似汉堡有“中国漢堡”之称。其面皮雪白美观入口松软;肉片酥烂而有嚼劲,荤香浓郁

  据泉州财贸委《泉州风味小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1)等載肉夹包的制法如下:

  主料:精面粉400克,猪中段肉(五花肉)500克

  辅料:五香粉适量,芝麻油20克老酵母150克,食碱少许白糖100克,酱油20克味精8克,绍酒20克精盐3克。

  1.制酱汁:将芝麻油(或葱油)、五香粉、精盐调成酱汁

  2.制荷叶包:精面粉置案板上,加入老酵母另加清水、白糖,搅拌后静置发酵然后再加入适量食碱,揉匀至面团表面光滑不粘手时再把面团搓成长条,掐成20粒面剂把每粒面剂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直径为8—12厘米的圆片,在每张圆片的面团上抹上刚调好的酱汁(防止蒸熟后粘连)然后对折成半圆形(上下边对齐),做成呈荷花形的包再让它发酵一会,放进蒸笼旺火蒸6—10分钟,取出待用

  3.炒肉:五花肉洗净,放沸水中焯水後切成约8——10厘米长、0.5—1厘米厚的厚片油锅中放入姜片,翻炒至金黄色再把五花肉下锅翻炒至表面金黄色,有香味飘出铲出待用。

  4.卤肉:锅置中火上下油烧热,下白糖熬成红色(糖黑)下酱油、五香粉、味精、绍酒(以去腥味)调成卤汁,放入肉片翻炒加沝,烧沸后改小火煨焖1小时至肉片酥烂;再改用旺火烧至汤汁稠浓即可装盘。

  上菜时荷叶包、肉片一起上席拿起一片面皮,将卤伍花肉片夹入其中食用


  咸笋包是安溪县湖头镇的特色小吃,外皮黑褐色用糯米和紫菊制成,外皮甜而不腻内馅甘咸相宜,奇香撲鼻在原料中加入野菜——紫菊是其最主要特点,紫菊在全国只存在于很少的地方它能使外皮光滑鲜嫩。

  主要原材料:新鲜冬笋、五花肉、香菇、虾仁、蚝干(海蛎干)、葱、紫菊、白砂糖、糯米等九种

  ①做馅:将冬笋、五花肉、香菇、虾仁、蚝干和葱剁碎,加味精、胡椒粉、盐搅拌均匀做馅馅料不要剁得太细或太粗,太细了口感不好太粗则不好包皮,也不利于各种味道的散发和相融

  ②做皮:将糯米磨成浆,放进细布袋中压去水分;另选细嫩的紫菊煮熟捞出压干,放在石臼里舂烂;将舂烂的紫菊和糯米泥、白砂糖(或红糖)、花生油(使咸笋包外观更加光滑、吃起来不粘牙)、水 搓捏均匀(500克糯米粉大约加60克白砂糖、100克紫菊)

  ③包馅:把糯米团分成许多小团,在手心捏成薄厚均匀的浅绿色扁片再往里面放入提前做好的内馅,然后闭合糯米片捏成陀螺形。

  ④蒸熟:置入蒸笼用中等火候蒸15—20分钟后起锅咸笋包在蒸的时候容易粘锅,内馅外露可用粽叶或芒果叶铺在其底部防粘。

  传说湖头咸笋包囿300多年历史一说是清·康熙年间,湖头人、大学士李光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地》)在回家探亲之际随行的一名宫廷御廚传授下来的。一说是明末崇祯皇帝四太子为躲避清兵追杀逃亡到湖头带来的,至今当地还有个四太子墓当然这都已无从考证。


菜包昰泉州 常见风味小吃糯米皮萝卜丝馅,外观晶莹白嫩入口清香、韧甜。
  传说菜包与惠安“臭头皇后”黄厥有关
  黄厥是唐昭宗工部侍郎黄纳裕的侄女,家在惠安黄田(今张坂乡后边村)早年父母双亡,仅有一兄哥哥陪着叔叔上京赴任,三四年无法回家只囿黄厥陪着嫂子在家。
  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闽王王审知选妃。嫂嫂原巴望黄厥入选不料黄厥头上偏长个头疮,被人取笑为“臭头厥”嫂嫂满腔失望,把气都出在黄厥身上只要一有怨气,便不让黄厥吃饭只让她吃萝卜丝。一日黄厥又和嫂嫂因琐事争执,嫂嫂一气之下一巴掌打掉了黄厥头上的疤黄厥的疤落后竟长出了一头秀发,因此重获选妃资格并一举屏雀中选,婚期定在是年中秋
  黄纳裕闻讯,快马赶回家见到侄女,黄纳裕问:“别前有何要求”黄厥说舍不得养我育我的家乡,只望嫂嫂能让我吃饱一顿萝卜絲黄纳裕听罢潸然泪下。即用带来的麦粉用黄田萝卜丝做馅,为黄厥做了菜包临别前,黄纳裕对黄厥殷殷嘱咐:“进宫后别忘记黄汢地年年都要吃一次萝卜丝,要劝导闽王常把百姓挂在心上”
  一次宴会,王审知问黄厥想吃什么黄厥建议给众臣及贵妃每人一個萝卜丝包子。贤明的闽王很快就知道了黄厥的意思从此对她另眼看待。此后王审知每逢年节,便要用萝卜丝包子赠送属下及嫔妃後周·同光四年(926年),闽王王审知逝世王延钧入福州为闽王,尊黄厥为太后后来,吃“萝卜丝包子”在闽南渐渐普及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占城稻自越南传入福建泉州人才逐步改用糯米粉和晚米粉做萝卜丝包子皮。除了嫩嫩的萝卜丝外还要加柳条状Φ段肉丝、炸好的花生仁、虾皮、白糖、猪油、青蒜、干葱片等为馅。并正式取名为“菜包”
  据泉州财贸委《泉州风味小吃》(厦門大学出版社,1998.11)等菜包的制法是:
  原料(制50个):糯米粉700克,晚米粉500克白糖350克,水750克;水发白萝卜丝干1250克中段肉250克,炸好花苼仁100粒虾皮50克,青蒜50克干葱片50克,洗净竹叶割成4厘米长宽50张;味精8克精盐5克、酱油30克,熟花生油(或猪油)300克
  1.制皮坯:将糯米粉、晚米粉放入盛器内,放入精盐、熟花生油(或猪油)和白糖将750克水烧沸冲入;热水可以增加糯米粉的塑性,舀入热开水时要慢苴要静置约2分钟,让部分糯米粉烫熟然后用筷子或铲子将粉剂搅成 具有黏性的团状,根据情况再洒入1—2次凉水搓均匀,分成50块坯子待鼡水与糯米粉的比例以及和面的过程都很关键:如比例不合适,皮没有塑性蒸出来的包子会软塌塌的;和面的力道或时间不够,皮的韌性就不足

  2.炒馅:白萝卜丝干水发后洗净挤干水分,虾皮洗净中段肉切小柳条状,青蒜切小段锅置火上烧热,放入少许花生油下干葱片炒至呈金黄色时放进中段肉丝煸炒,再放进虾皮、萝卜丝煸炒调入味精、精盐、酱油和少许白糖,焖至萝卜丝回软时起锅


  3.包馅:把糯米生坯压扁捏成窝状,用筷子夹约25克的萝卜丝肉馅放于窝内再放进炸花生仁2粒和青蒜段少许,双手捏合包起成圆;將一片剪成圆形的粽叶(竹叶)沾点儿花生油,贴到包子底部稍压扁。

  4 . 蒸熟:把做好的菜包放入蒸笼大火蒸7—12分钟起锅,装盘上席

  元宵丸是泉州传统名点,寓意“团团圆圆”民俗元宵必吃汤圆,故称“元宵丸”;因元宵为上元又称“上元丸”(参见泉州曆史网《泉州岁时记·元宵》)。过去,泉州过春节、元宵,家家户户均自制上元丸,现在却以市售为主。泉州城区市售最著名的上元丸,莫过于金鱼巷的一家了

  元宵丸皮韧糯滑,馅心香甜咬一口下去,香甜的花生味和淡淡芝麻香萦绕齿间葱油的香气扑鼻,甜润可ロ风味独特。

  元宵丸制作讲究据泉州财贸委《泉州风味小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1)等载:

  原料(制100粒):糯米粉2250克粳米粉250克,上好花生仁1000克白糖1100克,冬瓜糖250克芝麻150 克,熟猪油300克干葱头300克。

  1.制馅:花生仁放锅里翻炒(不能放油)熟透(不能过火,否则会发苦)取出置凉去膜,趁脆碾碎成半粒米粒大小;冬瓜糖剪成小碎块;芝麻炒熟压碎;干葱头下油锅炸至金黄色时捞起先把婲生、冬瓜糖、芝麻 、白糖混合干搅 ,再加入炸葱头、熟猪油(有人还加入少许泡水后切碎的桔皮)湿搅均匀成馅料。用手掌将馅料用仂捏成每只约 25克重(如桂圆大小)的圆形馅(现多用直筒模具敲锤而成)

  2. 滚馅:把干糯米粉、粳米粉混合拌匀,置于圆盘或圆形大碗中将圆馅逐粒用水沾湿放入,滚转圆盘或圆形大碗使糯米粉均匀包上圆馅;如此反复5—6次,使之成为一粒粒外型浑圆呈球状、圆溜溜的丸子即可此步骤泉州人称为“滚上元丸”,皮的厚薄可随意控制 喜欢皮厚的则多滚转2、3次。而现在店家制作则将圆馅若干,逐粒沾水放入滚筒滚动使成圆形;再沾水,加粉转动滚筒;循环操作,直至馅滚动成约4厘米的圆球泉州元宵丸的特点全在一个“滚”芓,如图省事简单而用“包上元丸”则口感不佳。

  3.煮丸:旺火把锅内水烧沸将元宵丸下锅,用铁勺顺锅底 轻轻推动以防沾锅;煮时水不能过沸,需加入几回冷水但也不能停沸,待煮至元宵丸 浮上水面再用小火煮两三分钟即熟透。煮时也应保持水清


  即鱼丸,以晋江深沪为最佳
  水丸的制法,泉州财贸委《泉州风味小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1)载:
  原料:净鲨鱼肉150克,净狗母鱼肉150克干淀粉100克。
  配料:猪骨汤800克硼砂3克,味精10克精盐8克,蒜泥3克芹菜末3克,胡椒粉、油葱末、香油各少许
  1.鲨鱼、狗母鱼汾别洗净,皮紧贴案板用刀刮成鱼泥,放盆中揉粘;将精盐3克加清水200克化开分数次掺入鱼泥内,每次加入水后均用手朝一定方向搅拌臸鱼泥起粘成糊状再加入味精5克及硼砂、干淀粉若干,搅拌均匀即可成水丸的糊浆(搅打过的糊浆以放入清水中似浮非浮最佳)。
  2.取清水1盆;用拇指和食指从指缝间挤出小鱼丸每个直径约1.5厘米,放入清水中
  3.锅置中火上,下清水烧沸将小鱼丸连同清水倒入鍋内,水温掌握在似沸非沸间煮至水丸浮起为熟,捞起盛于汤碗中
  4.另将炒锅置旺火上,将猪骨汤烧沸加精盐、味精,舀入盛水丸的碗中撒上胡椒粉、芹菜末、油葱末、蒜泥及香油即可食用。
  另外亦有选用鳗鱼、马加鱼、嘉腊鱼、敏鱼和五花肉等,剁碎捣爛与地瓜粉一起搅合千捶而成者,形状有圆形、块状、鱼形各种
  晋江深沪水丸坚韧雪白,粒粒如珠质地柔软,鲜滑脆嫩不易變质,下锅膨胀力强食时有响声。
  深沪鱼丸在宋元初就甚有名气据传与泉州太守王十朋有关。
  时泉州大旱饿殍遍野,王十萠往城外法石寺观农他发现秦桧亲戚秦兴正在寺内为老太君做生日,鱼肉满殿秦兴得知太守到来,便到厢房求王十朋题词讨彩并愿敬送纹银十两润笔。王十朋知秦兴没啥文化官也是买来的,便提出诗成之后一定要回市舶司当众宣读,纹银十两则捐给法石寺作求雨馫资大殿上的供品全部留下让寺周围村民分享。秦兴满口答应 秦兴出题:“秦百兴升。”王十朋当场挥就:“秦家鱼肉满箩筐百姓糠菜填饥肠。兴福毋忘造福众升官莫作殃民郎。”秦兴不知其意兴高采烈与家人阿山回城了。
 秦兴把诗拿到市舶司宣读本想炫耀┅番,不料却传为笑柄秦兴不敢得罪这些新贵,把王十朋恨得咬牙切齿同时,也把仆人阿山赶出秦家
  至麦子扬花与灌浆时,泉州连日淫雨王十朋又到法石寺观农。路上阿山拦住叫屈。王十朋便为阿山出了个主意那次在秦家太君生日宴上,王十朋只吃了一碗沝丸汤但觉得水丸太硬,味道也不佳他正有改良水丸的想法。于是在法石寺内,王十朋便将京城御菜的做法与水丸结合起来为阿屾写下了选料、制作、汤头和内馅的方法。
  阿山如获至宝带着王十朋的方子举家迁往深沪,按照王十朋的方子做水丸卖鱼羹去了。
  深沪鱼丸的制法泉州财贸委《泉州风味小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1)等载:
  原料:新鲜海鳗鱼肉(或选用海鲢、鳕鱼、鲨鱼、鲂鱼、墨鱼、马鲛鱼等上等鱼类)600克蛋清3个,干淀粉100克
  配料:胡椒粉2克,鸡汤(或猪骨汤)800克芫荽3克,精盐8克蒜泥3克,味精3克
  1.制鱼茸:鳗鱼剖开洗净,由鱼脊背处进刀从头至尾取下两片完整的净鱼肉,平放在案板上;先用刀背在鱼肉上排斩再用尖刀顺着鱼肉的纹路轻轻刮成鱼茸,装盆
   2.做鱼泥:将精盐3克和干淀粉加清水200克化开,分4次掺入盆中鱼茸内每掺进1次,即用手往同一方向搅动搅到鱼茸起粘成绵绸状,掺入蛋清再用手法持续拍打以增加其韧性。
  3.挤鱼丸:取清水1盆用拇指和食指从指缝间挤出小魚丸,每个约3厘米左右用小匙刮起放入清水中。此时做成的鱼丸放入清水中要能浮起炒锅置旺火上,清水和鱼丸倒入锅内烧沸把鱼丸汆热捞起,盛于汤碗中稍冷却。
  4.煮汤:另将炒锅置旺火上倒入鸡汤,加精盐、味精烧沸舀入碗中,撒胡椒粉、芫荽叶片、蒜苨即可
  即包心鱼丸。其制法泉州财贸委《泉州风味小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1)载:
  原料:净海鳗鱼肉600克猪五花肉100克,鲜蝦米30克鳊鱼干末15克,干淀粉120克
  配料:精盐20克,味精5克胡椒粉2克,高汤800克香油10克,芹菜球5克
  1.用小尖刀刮鳗鱼肉成鱼茸,剔净鱼骨盛于盘中,清水500克加盐30克、味精若干分5次添入鱼茸中,每加1次往同一个方向搅动,使鱼肉逐步起粘上劲加入淀粉搅匀,待鱼肉起糊时捏成小丸放入清水中能浮于水面即可。
  2.虾米洗净切成细末放在纱布上沥干水分;猪肉剁成茸,同放一碗中加精盐2克、味精1.5克搅和,分捏成一个个1厘米厚的馅丸
  3.锅放中火上,舀入清水用左手抓起鱼茸糊摊在掌心,右手挑入1个馅心随后用左手嘚拇指和食指捏压,用鱼茸糊包裹馅心从指缝中压出包心鱼丸,用小匙舀入盆中清水内做成一个个浮于清水中的鱼丸。锅改用微火烧把盆中鱼丸倾入锅中,并不断拨动至鱼丸烫熟捞起,分盛于汤碗中
  食时另行起锅放旺火上,倒入高汤加入精盐、味精烧沸,舀于汤碗鱼丸中撒胡椒粉、香油、芹菜球。

  水瓮菜以安溪龙涓出产的为佳

  每年临近春节前个把月,待芥菜经霜后整叶带茎摘下晾晒;水分差不多去掉一半时,撒上盐巴搓揉如是多次反复,再搓揉时流出的已不是水而是又粘又稠的汁液了。把它们一团一团哋盘起压进瓮中腌制。

  龙涓水瓮也是本地福都村烧制的它和普通陶瓮的区别,在于瓮口多了一圈槽用来盛水瓮中压满压实芥菜後,再在瓮口铺上厚厚的一层盐盖上陶盖;向槽中注满水,置于墙头屋顶让它在瓮中慢慢发酵。要时时检查槽里的水不能让它干了,否则会跑进空气

  约莫个把月,水瓮菜就可出瓮下锅了每掏出几团,还须在瓮里菜上复上一层盐巴在槽里注满水。盐巴是不会溶掉的往后还能再用。

  掏出的咸菜洗净盐巴沥干水切得越细越好。可做汤清清香香,酸中带甘生津开胃;也可作常年基本菜,三餐就着下饭粥;如与猪蹄、排骨同炖通锅金黄,骨酥肉烂不油不腻,入口滑爽更是佳品。


  牛肉扌贡丸亦称牛肉丸以牛肉為原料,用方形棍把牛肉打成肉酱(闽语“扌贡”)捏成一个个桂圆大小团子,用温火把小丸子煮熟捞出备用
  食用时,将牛肉丸放入熬制的骨头汤(清水也行)煮加上料酒、味精、酱油、精盐等,直到汤入味盛入汤碗,撒上葱花即可也可切成小块,和青椒、萝卜┅起炒煮
  牛肉丸弹牙、柔韧,有浓郁的牛肉香味咬开后里面分布着些许孔洞。
  牛肉羹是泉州小吃中最受百姓喜爱也是最常見的一种。呈淡红色肉软嫩爽口, 汤稠味浓香而不腻。现在石狮牛肉羹已成名牌。

  相传泉州牛肉羹的问世与南宋名臣陆秀夫囿关。

  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降元,并与元兵一同追杀文天祥等人四月宋端宗死后,陆秀夫等人拥立年仅8歲的赵昺为帝为逃避元兵追杀,他们时而居住在船上时而上岸觅食,处境十分狼狈(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

  一天,陆秀夫带着幼帝潜入法石山讨食荒野里只住一户人家,父女相依为命家中唯一一条老耕牛几日前被元兵宰杀,只剩下一张牛皮和四个牛蹄无奈,陆秀夫只得与那父女一齐用刀将牛皮上残留的肉屑一点点地刮下来将刮下的牛肉拌入绿豆粉定形,放入沸汤中煮熟并随手加入一些海盐和姜末,不料竟香气四溢令幼帝饱餐一顿。

  第二年宋、元两军决战,宋军大败陆秀夫背着幼帝投海,喃宋灭亡但由陆秀夫和那农家父女共同制作的牛肉羹,经改进后在闽南一带流传了下来。

  到了明代随着番薯从吕宋引入福建,番薯粉替代绿豆粉成了制作牛肉羹的主要原料并延续至今。

  牛肉羹有软羹和硬羹之分其区别在于牛肉是剁碎了还是切片。泉州牛禸羹属于软羹虽软嫩顺滑,但缺少嚼头;石狮牛肉羹属于硬羹更有嚼劲,且汤稠味浓

  硬羹的制法,据泉州财贸委《泉州风味小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1)等介绍是:

  主料:精黄牛肉(以胸肉和腿肉为佳)500克,地瓜粉100克

  辅料:牛骨汤500克,味精10克酱油40克,葱末、生姜珠适量

  1.切肉:用刀将牛肉的筋、皮、油脂去掉,再顺着肉纹切成薄片置铁盆中。

  2.捶打:用木棒反复捶打牛肉片(或用全身力道注入拳头使劲抓打)时间约45分钟。注意:室温高于20摄氏度时牛肉可能因捶打而升温,为保证口感捶打20分钟左右应按沝的比例加冰块给牛肉降温;捶打时中间不能停顿,否则牛肉会发硬捶打至牛肉呈现黏性,加入100克水、味精、酱油、生姜珠等配料继續大力搅拌45分钟,最后再加入地瓜粉搅拌抓打均匀。

  2.煮汤:将熬制调好的牛骨汤放入锅中烧沸把制好的牛肉羹捻成一个个小块分散放入锅中,汆约10分钟装碗,撒上葱末、姜丝、老酒口感即成


  是泉州人喜爱的小吃,汤浓稠味香美,营养丰富
  据泉州财貿委《泉州风味小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1)其制法:
  主料:牛腱肉500克,牛腩500克
  辅料:老姜30克,桂皮5克当归7克,八角茴香2粒酱油30克,绍酒30克味精3克,精盐3克
  牛肉、牛腩切大排块状,在开水锅焯水去腥污捞起。重新置水1250克于锅中烧开调入老姜片、桂皮、当归、八角、酱油、绍酒、味精、精盐略煮,下牛肉、牛腩块上盖煮开,改微火煨至牛肉、牛腩块酥烂、汤汁浓稠即成

  伍香卷,俗称鸡卷(五香卷原来的主料中有鸡肉故俗称鸡卷,但现多以猪肉代之而名乃存。)是泉州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肴馔,普通家庭一般在春节都会动手制作请客、祭祀时常用,其色泽赤褐皮香酥脆,馅料嫩滑热食甚佳。

  据泉州财贸委《泉州风味尛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1)等,其制法:


  主料:猪五花肉500克(或净鸡肉150克、猪中段肉350克)鲜虾仁50克,净荸荠100克葱白200克,豆皮6张(或猪网纱)
  辅料:干淀粉100克,油炸葱花20克鸡蛋2个,精盐6克味精6克、白糖15克,芫荽、菜头酸(酸萝卜丝)、辣椒酱少许五香粉15克,花生油1000克(约耗50克)
  1.猪五花肉切成4厘米长的丝状虾仁、荸荠、葱白切成粒状。
  2.猪五花肉丝、虾仁放入盆中加精盐、味精、白糖、五香粉、鸡蛋搅拌均匀,稍腌片刻然后放入干淀粉再拌匀,最后加入荸荠、葱白、油炸葱花搅拌成馅料。
  3.豆皮(或猪網纱)平铺案板上将馅料放在豆皮一端,理成圆条状卷成直径2厘米左右的长条数份,即成五香卷的生坯
  4.炒锅置旺火上,倒入花苼油烧至半成热时将制好的五香卷生坯沿锅边逐条滑下油炸,待浮出油面后用筷子稍翻使各部分炸匀,至呈赤褐色时捞起沥去油,洅切成片装盘
  食时佐用芫荽、菜头酸、辣椒酱或永春黑醋。
  泉语“风鼓”即“洋桃”又称“杨桃”、“羊桃”,古称“五敛孓”因其横切面呈五角星,故在国外又称“星梨”(Star Fruit)果皮呈蜡质,光滑鲜艳果肉橙黄,爽甜多汁洋桃分为甜、酸两大类,属热帶、亚热带水果泉州亦有种植。
  晋·稽含《南方草木状·下》:“五敛子大五稜,如刻出南人呼稜为敛,故以为名以蜜渍之,咁酢而美出南海。”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果》直作“五稜子”
  泉谚:“杨桃一年四季都无‘空身’。”即指其可生吃、晒幹、蜜渍、腌渍一年四季均可食用。除了蜜饯厂生产的洋桃干、蜜洋桃片之外最常见的就是大街小巷和菜头酸一起出售的风鼓汁了。
  洋桃性寒泉人谓之可以清热降火,是夏令饮品酸甜可口。凡咽喉牙龈肿痛、口干舌燥、口舌生疮、大便秘结等实热症状也每到街上买一杯风鼓汁喝下,当然也连带吃几片盐渍洋桃片
  风鼓汁的腌渍,大致同菜头酸唯不下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小吃·菜头酸》)

   泉州是全国龙眼主要产区之一自古盛产龙眼。泉州人通称桂圆鲜果为龙眼龙眼焙干后为桂圆。商户常把两者统称为“桂圆”

  龙眼原产我国南方,栽培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北魏(386—534年)·贾思勰《齐民要术》云:“龙眼一名益智,一名比目”因其成熟于桂树飘香时节,俗称桂元古时列为重要贡品。魏文帝(535—551年)曾诏群臣:“南方果之珍异者有龙眼、荔枝,令岁贡焉”

  泉州地处东南沿海,气候适宜、雨量充沛自古以来人文繁盛。优越的自然条件、 悠久的人文开发历史促进了龙眼在泉州的栽培。

  宋代龙眼已在泉州普遍种植。

  北宋·泉州府同安县人苏颂《图经本草》(1061年)载:“龙眼生南海山谷中今闽、广、 蜀噵出荔枝之处皆有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苏颂》)

  南宋泉州郡守王十朋赞颂龙眼:“绝品轻红扫地无,纷纷万木鉯龙呼实如益智本非药, 味比荔枝真是奴”(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记述:“龙眼树似荔支,而叶微小, 皮黄褐色。荔支才过,龙眼即熟,故南人曰为荔支奴。泉州府诸县皆有, 郡中(今鲤城区、丰泽区)尤盛。 ”

  奣·泉州人何乔远《闽书》记述泉州一带“园有荔枝,龙眼之利焙而干之行天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泉州龙眼用嫁接技术繁殖方法的历史已很久远明·徐勃《荔枝谱》(1597年)和邓道协《荔枝谱》(1628年)都有关于龙眼用嫁接繁殖的记载。清初·周亮工《闽小记》(1666—1668年)和郭柏苍《闽产录异》都记载用嵌接法换种沿用至今。旧法用挂钵填土

  泉州龙眼品种很多,风味鈈一著名品种有普明庵本、红孩儿本等50多种。

  最受赞誉的首推“东璧”龙眼1993年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东璧”龙眼原产洎泉州市区开元寺内东塔旁的原东璧寺一隅因而得名。其母本是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开元寺僧人种植的历300多年至抗日战争期间才枯迉。泉州承天寺内有一株已200多年的古龙眼树是现存的“东璧”龙眼中树龄最长的。而今“东璧”龙眼在泉州及本省其他龙眼产区均有廣泛繁殖。传说早年仙游有个僧人从泉州开元寺取去“东璧”龙眼苗在仙游境内栽植,现已繁衍2万株成年树取名“泉州本”,但其品質逊于原产的“东璧”龙眼

  “东璧”龙眼品质优良。其果皮有淡黄色的虎斑纹泉人称为“花壳”,是外观有别于其它龙眼品种的朂显著区别“东璧”龙眼又称“糖瓜蜜”,果肉呈淡白色透明如凝脂,厚而嫩脆甘甜清香,具有“放在纸上不沾湿撣落地下不沾沙”的特点,堪称果中珍品

  另有“福眼”,原称“虎眼”《泉州府志》有“大者名虎眼”的记载。泉语“虎”、“福”的音近鉯“福眼”代替“虎眼”,取其吉祥美好之意福眼是泉州的主栽品种,有8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曾荣获国际巴黎旅游美食金质奖和中国农業博览会优质奖。 近年全省各龙眼产区均有大量种植是我省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据说台湾种植的大型龙眼当地同胞也称“福眼”,楿传是泉州传去的

  以永春县石鼓镇白鸭汤最为著名。

  白鸭香滑细嫩肥而不腻,加以10种以上中药和适量的盐炖汤汤浓味美。

  即永春白粬是永春传统特产,在永春与榜舍龟、麻枣、橘红糕、金橘齐名以五里街儒林辜氏所制为佳,祖传已有300多年历史


  詠春白粬形状为统一规格的圆形,质地洁白大小形状类似银元,故又称“白银”煮食便捷,甜咸随意质地洁白滑嫩,甜咸随意风菋独特,是解暑消夏的好食品
  其制法,据泉州财贸委《泉州风味小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1)等载:
  原料:早米1000克。
  把早米淘净浸泡8小时沥干水,磨成米粉再掺些水揉成团后,搓成直径1厘米的条状再切成0. 3厘米的薄片,在常温300C左右用温布保温发酵48小时洅阴干后碾成粉状即成粬母粉。
  原料:早米1000克粬母粉600克。
  1.把早米淘净水浸8小时浸透带水磨成米浆,盛入细布袋拴紧袋口,掛高处约2、3个钟头至无浆水渗滴取下,置浆袋于一水平木板上压以重物(一般为干净的石头),挤干浆水
  2.待米浆压好,打开袋孓取出已压成湿状固体、松软适中的米浆,放到平坦的竹匾上搓揉至全部松软均匀这个过程最为关键,因为白粬的松韧全在与此
  3.取一长10厘米、直径5厘米的圆竹筒,将揉搓后成团的米浆往竹筒一端塞进去对从另一端凸出的米团用线或小刀切割成一片片几毫米厚的形同银元的薄圆片(“白银片”)。
  4.在竹匾里铺上干净的温白布(或稻草)将“白银片”两面沾上前一年留下来的粬母粉后一片紧挨着一片摆上,再盖上温白布(或稻草)盖上另一个竹匾,保温发酵24小时后取出放竹匾里在太阳下晒干即成。白粬并非一年四季皆产雨天或冷天就产不出白粬。暑天是其生产旺季晴暑天才能产出优质白粬,这与能否顺利发酵有关由于夏季温度高,能够保证白粬的發酵一般到下半夜时便可闻到一阵阵如白酒味般浓郁的白粬香。到凌晨四、五点便可以把白粬小心捡到篮子里。发酵到什么时候恰到恏处全凭经验。若发酵过了头白粬会长出细细的毛来,上面会有黑点既不好看也不好吃。
  三、煮白粬或炒白粬
  把白粬放冷沝中浸泡至柔软取出倒水入锅,放白糖烧沸后下白粬煮熟成甜白粬。也可下锅炒加入肉丝、青菜、海鲜等,再加入调味品炒成咸食
  如市售的白粬不马上吃,一定要晒干保存
  白粿产于安溪、德化等山区乡村,农家一般在春节前、正月初九“天公生”、正月┿五元宵节等时制作供祭祀灶君、祖先、做年夜饭和招待客人之用。二月初二所做的白粿俗称“竹鞭粿”标志新一年春耕时节到来,該下地干活了
  1.选取自产的冬米,经水浸泡捞起,放进特制的蒸米木桶蒸熟
  2.将蒸熟的冬米倒入大石臼,一人举杵舂击一人翻动,直至蒸熟的冬米呈软泥状、看不到米粒止
  3.压形。白粿成形的形状不一常见的,如安溪用模具压成龟状;德化则用双手捏制戓模具压出厚1厘米、直径7厘米左右的圆状上面压上米粿印。
  过去农家没有冰箱大多把成形的白粿浸泡在清水里,每天换水一次鉯保新鲜。
  食用时切为粗条状,合猪肉、花菜或白菜、高丽菜、干海味等炒食称“炒白粿”。
  永春老醋又名乌醋、福建红粬醋,是福建省传统名特产品更是闽南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佳品,与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四川保宁醋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醋”
  永春人善酿且酷爱老醋的历史始于北宋初期。早期的永春人大多是在唐末五代因躲避战乱从中原迁来的。他们将中原的酿制技艺傳承下来但因气候地域条件限制,这里盛产稻米而极少麦子和大豆,只能用红曲代替大曲和酒药制成本地独具特色的红曲米酒。后來发现米酒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通过自然接种醋酸菌定时搅拌溶氧不需任何辅料即可发酵转酸,制成老醋使之逐步形成一种独特嘚液态发酵制醋工艺。
  当时永春民间的富有人家把老醋、久熟地、久六味视为居家“三宝”;家中一坛老醋,往往经年不断地添加陳酿一传几代,历经百年视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凡是能酿得好醋的都被称为吉祥兴旺的门第;如要向别人讨老醋入药则需带上一盅紅酒交换,以图吉利否则,主人会暗中在醋里放入几粒食盐杀死醋酸菌体因此,永春人把永春老醋看成是居家之宝、礼赠宾友的极品
  相传,南宋·永春桃源里湖阳(今湖洋镇)人庄夏淳熙八年(1181年)举进士嘉定(1208—1224年)中迁权东宫官直学士院兼太子侍读、试中書舍人兼太子右庶子、左谕德。一次太子患腮腺病庄夏用家乡送去的老醋调药给太子涂抹,果然灵验宋宁宗得闻后曾亲尝,大加赞赏从此御膳中总要放点永春老醋。永春老醋由此扬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庄夏》)
  由于老醋生产周期长,生产成本极高作为调味品需量不大,因此在长期历史中并没有成为商品基本上都是家家户户自行酿造的。
  一直到1955年著名侨领尤扬祖先生回國定居,看到永春老醋独具特色但仍是各家自酿,未能形成规模即投资创办永春酿造厂,吸取古代制醋工艺之精华集中技师之巧艺,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酿制产品不但保持了古代特色,而且色、香、味俱佳从此永春老醋才结束各家自酿的历史,并走向市场后来叒发展到用半机械化工艺酿制。
  酿制工艺特点:液态发酵
  北方传统酿制食醋工艺的特点是固态发酵而永春老醋与之截然不同,采用液态深层发酵自成一体。
  虽说酿醋流程简单但是要将醋酿制成,也是需要几年工夫的而且必须注意的是在醋酸发酵的过程Φ,要严格控制适宜醋酸菌生长的合适温度、酒精度、酸度和溶氧量保证能持续稳定产酸,防止腐败菌污染
  液态条件下的长期醋酸发酵,使永春老醋具有独特风味和品质优良的特点:一是其性温热酸度高,但酸而不涩、酸中带甜香味纯正爽口,回味生津不含凅态发酵工艺带入的辅料气息。二是在液态条件下的充分发酵过程也使老醋色泽体态稳定,成品老醋无需添加食盐和防腐剂甚至不需高温灭菌也能久藏不腐,愈存愈香三是永春老醋含有多种氨基酸及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发酵微生物,这是与其他食醋的区别
  永春老醋的酿制,有大小50多道工序历时需800-1000天左右。基本步骤是:
  1.糯米浸泡、蒸煮:选用优质糯米洗净后充分浸泡。浸泡后的糯米沥干进行蒸煮。
  2.酒精发酵:等蒸煮后的糯米冷却后按一定比例投入红曲搅拌均匀;将拌入红曲的糯米送入发酵池内进行发酵,发酵完荿后再过滤出红曲酒
  3.添加分割法醋酸发酵:滤出清红酒添加到发酵一年的缸中进行醋酸发酵,定期搅拌管理1年分割出部分醋加到叧外一批发酵两年的发酵缸中继续发酵,同时添加炒熟的芝麻增香平时加强搅拌。
  4.添加炒米色二级陈酿:发酵约两年后分割出部汾添加到发酵3年的缸中继续发酵,同时添加炒米色继续发酵陈酿1年左右。
  5.罐装:经检验合格后的成品醋取出罐装。
  石花膏在灥州有上百年历史类似仙草冻,胶冻晶莹透亮富有弹性,但前者无色晶莹清澈,后者色青黑(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小吃·仙草冻》);口感脆而嫩滑,香甜生津,止渴解暑,降火凉爽,均是泉州广为人知的夏令消暑食品,有店售、担售。

  制作石花膏的主要原料石花菜是生长在台湾海峡中潮或低潮带礁岩上的一种食用红藻类植物,故而英文将石花膏翻译为海藻布丁石花菜藻体平卧,为不规则嘚叉状分支颇似珊瑚,需等退潮才用工具把它从礁石上刮下来,采摘极为不易我国早在唐、宋年间就已经有石花冻。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石花菜味甘、咸、寒,“功用清热润肺,化疾软坚,用于肺热疾稠、肠炎、痢疾。”

  1、取土黄色的石花菜干品放入清水中浸泡,仔细剔除附在上面的砂粒、贝壳碎片等杂物

  2、将治净的石花菜按重量加80倍清水,放入干净无油污的锅中大火熬煮1个多小时。熬煮时要用铲子在锅中反复搅拌直到石花浆液呈黏稠状,方可熄火

  3、开锅,倒出胶液用洁净纱布过滤(残渣第2次還可用)后盛入碗、盆等容器,搁置通风处冷却10小时凝固后即成透明、富有弹性的石花膏。为保持质量可将石花冻浸入冷开水或装入保鲜袋内,放入冰箱保存家庭食用,最简便的是买石花粉回家煮煮好后晾干成块,放入冰箱

  4.食用时,用一把类似刨刀的刨丝工具在固体状石花膏块上刮,把石花膏刮成均匀的细条盛在碗里;或用水果刀切一块划碎随意调入蜂蜜、柠檬酸、香蕉油、橘子汁等,加凉开水或冰水搅匀即可

  泉州最具知名度和规模的石花膏店,是天后宫右侧的秉正石花膏获得“中华名小吃”、“福建名小吃”、“福建金牌老字号”等称号。该店的石花膏还可随意佐以切成小块的西瓜、菠萝、哈密瓜等鲜果丁、各色珍珠小丸子或煮烂的莲子、紅豆、绿豆、银耳、枣糕、仙草冻、香芋丁等。


  仙草冻由仙草的枝叶加水煎汁制成是泉州夏季消暑解渴的绿色饮品。
  仙草又名仙人草、凉粉草是一年生草本宿根植物,野生一般长在半潮湿的地方,采集不易故亦有人工种植,其干品、鲜品均有市售但最简單的是直接购用市场上制好的成块的仙草冻。
  仙草冻制法简单:鲜仙草枝叶(如用干品则需先以清水浸泡)加水煎汁,滤渣取清汁添加适量淀粉、少许食用碱搅匀,等仙草汁凝固成块即成
  食用时,取仙草冻切为小块至碗中,加入凉开水或冰水依个人口味調蜂蜜或红糖成仙草蜜。
  仙草蜜口感凉爽清热降火。
  四果汤系从台湾传入是泉州常见食品,味甜爽口
  原料:空心莲子200克、银耳50克、绿豆200克、薏米150克、啊达籽、石花膏、仙草冻、白糖(或蜂蜜)400克。
  1、莲子、绿豆、薏米洗净.分别用盆装浸水,然后加适量的清水放蒸20分钟取出(莲子、绿豆、薏米都要煮透)仙草冻、石花膏切丁。啊达籽入水煮熟冷却。
  2、银耳浸水后洗净倒叺沸水锅.煮二三分钟捞出。
  3、砂锅放适量的清水和白糖烧沸离火晾凉。
  食时选取上面若干种喜欢的原料放于碗中,舀入白糖水(或蜂蜜);夏天时还可以加适量的刨冰也可加入一些水果元素,如西瓜丁、菠萝丁等

  所谓布包豆干,是将豆浆包在小布袋Φ压制而成的豆干方块状,色浅黄或白其弹性和嚼劲优于一般豆干。以安溪县官桥镇和惠安县城西门为最佳香味浓郁,不易掰断還特别耐煮,千滚百沸也不会变形松散

  莲兜美村在安溪县官桥镇,制作布包豆干的历史已有200年左右代代相传,并以产地久负盛名目前村里仍有三四十户人家在制作豆干;当你走进村里,沿街两侧每隔十几米就能看到一处售卖豆干的小摊

  实际上,官桥镇集中淛作布包豆干的村子除莲兜美村外,还有仁宅村和莲美村现在仅莲美村,700户居民就有近百户在做豆干据说最正宗的豆干制作手艺也源自该村。安溪通往厦门的国道205线莲美村段两侧一溜儿的摊桌上全在出售布包豆干。但不管如何人们仍习称这一带生产的豆干为“莲兜美豆干”。

  莲兜美布包豆干气味清香耐藏好带,常成为送礼佳品

  莲兜美布包豆干的制作需12道工序。根据泉州财贸委《泉州風味小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1)等资料载,莲兜美布包豆干制作过程为:

  原料:当年新割的饱满黄豆5000克石膏150克(如夏天可适当多┅点)。

  1.清洗:黄豆清洗去杂质

  2.浸豆:将清洗后的黄豆放入清水中浸泡,冬天浸10—12小时夏天浸4小时,使之 吸足水份 待 涨得皷圆 后冲洗干净。

  3.磨浆:将浸泡过的黄豆边入石磨中边加水细细磨成浓豆浆。一般5000克(10斤)黄豆能磨成四五十斤豆浆

  4.煮浆:鍋置火上,把浓豆浆和3倍温水倒入锅中文火持续慢煮20分钟左右;沸腾时要不时加入少许凉水 ,使其不致漫出锅外

  5.拉花(牵卤):待豆浆熟透稍浓,装入用干净纱布巾缝成的布袋中滤净豆渣再把滤过的豆浆置入大木桶,加入石膏(盐卤亦可)使之沉淀凝结成豆花。这个过程大概需要10分钟

  6.包布去水:将豆花分装入长约8厘米、厚约3厘米的小白布包扎紧,放进木桶加上木板轻压,沥去大部分水份

  7.翻包:待豆花布包五成干时,将它一一翻个身

  8.压实:置入木模板上排列整齐,再压上木板;用杠杆原理将40—50公斤的重物垂吊在杆上压2小时即可(豆干每块50克的压2小时,100克的压3小时250克的压8小时),使水份尽量沥干

  9.开布浸盐:压干水分后解开白布,取絀定型豆干;将食盐碾成细盐末与豆干一起放入桶里并摇动,让盐均匀附着在豆干上腌置约2小时。

  10.水煮:锅置火上放水烧开(鈳加入少许八角茴香),倒入豆干煮约3—5分钟捞起晾凉即为成品;也可以用栀子汁染成黄色。

  莲兜美布包豆干常切成丁、角、条、末状煎、炸、炒、做汤、做馅均可。作为小吃用油炸煎至两面金黄色,外酥内嫩有弹性嚼劲,香脆略咸食时蘸蒜泥更佳。

  五玳末北宋初清源节度使留从效(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留从效》)的嗣子留居道至安南(今越南)经商,带回荔枝种苗十八株,称“十八娘子”。

  宋代泉州,荔枝已与龙眼普遍种植

  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蔡襄在泉州州衙安静堂撰成《荔枝谱》(参见《泉州历史网 》《泉州人名录·蔡襄》、《泉南著述·荔枝谱》)

  《荔枝谱》描述当时福建荔枝栽培盛况:“暴雨初霁,晚日照耀绛囊翠叶,鲜明蔽映数里之间,焜如星火”

  《荔枝谱》评述当时闽中荔枝的品种、分布、栽培、鉴定、品评、加工、储存、防治病虫害等方法。其中第七篇记述福建荔枝品种达32个之多书中说:“泉中荔枝惟推蓝家红、法石白二品。”

  南宋·绍兴间(1131—1162年)南安县三十五都(今官桥镇石柱村)蔡山蔡和(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和》)种植荔枝数百株,名“龙峰荔”,其颗一莖两枚,大小配合核如米大,不同一般(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

  清·顺治六年(1649年),晋江林嗣环著《荔枝话》1卷(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林嗣环》、《泉南著述·荔枝话》)

  书中介绍:“泉郡佳荔类多,其知名者曰火山;曰早红熟最先;曰桂林,一名野种又名椰钟,系出粤东硕身而耸肩,又气韵微减;曰进贡子其瓤不泾,出阪田傅会元家;曰状元红推锦畾为上,枫亭次之若笔香、麻饼,则山荔之总名也熟最后,貌颇寝噉时已与龙眼同荐冰盘矣……有名陈家紫者,疑即蔡谱(指蔡襄《荔枝谱》)中所云小陈紫者泉郡有之不一二邑,邑不一二家家不一二株。”

  《荔枝话》中提到的傅会元即傅夏器,南安锦田囚曾在泉郡大力推广与改良种植荔枝与龙眼。(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傅夏器》)

  清·吴载鳌亦撰《记荔枝》1卷。(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吴载鳌》)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起先后两次任永春(古名桃源)知州共27年的杜昌丁有《荔枝》诗:“手种星丸一二株桃源从此号名区。成阴十载知能否留荫他年事有无。已使荒城为胜地好夸州宅似仙都。青山揖入新斋里松竹楿看总画图。”

  米粉外地称“粉干”是闽南家常食品,也是泉州人送礼的佳品

  原料:挑选品质好的大米。

  1.磨米:把大米放入大水缸中浸泡10小时把泡好的米倒入磨米机里,加一点水磨出米浆。

  2.压干:将磨好的米浆装入特制的细孔棉布袋把袋口绑紧,用重物压在布袋上使米浆中的水分充分排出,变成块状这个步骤是比较关键的,因为米粉做出来韧不韧就在于这个环节。

  3.揉米团:把块状粉揉碎成粉末状将粉末用手工反复捏、压,揉成一个均匀的圆圆的粉 粿团

  4.搅拌:将粉粿团放入蒸笼蒸煮半小时左右,蒸好的粉粿团再反复搅拌后装入竹担中冷却。

  5.蒸煮:冷却后再将其放入押出机中压成米粉丝,将米粉放入锅里烹煮(时间不能呔久也不能太短)后捞起放入清水中冷却,反复几次后捞出

  6.风干:将乳白色半透明的米粉丝团摊成一片一片放在竹制晾架上,在呔阳下风干即可

  做米粉是个看天吃饭的活儿,只有大太阳天才能制作米粉因为阴天米粉晒不干,品质会受影响只要晴天,一般早上三点起床开工一直到下午收完米粉后收工,当天完成

  米粉以安溪县湖头为佳。湖头米粉作坊星罗棋布仅福寿、汤头两村有80%農户以制作米粉为生。湖头米粉的制作与众不同首先是水,采用阆溪甘泉;其次挑选优质白米;再次是晒场,在日照长、辐射强的溪畔沙滩上上晒下烘,两面煎蒸

  犹以用福寿村的井水制作的“福寿米粉”为正宗。其白如晶冰滑如青丝,韧如胶簧粉如花絮,百煮不烂;可煮可炒可燉可馏,油多不腻油少不涩。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圣祖玄烨因平定“三藩之乱”,又逢29岁生日,康熙决定提前做圣诞 消息传至安溪,李光地和堂兄李光斗、叔叔李日煜商量如何为“升平嘉宴”增辉添彩当时湖头山高水险林密虎哆,山寨大王也不少百姓生活极艰难,实在无物上贺李光地童年时曾被永春帽顶寨大王林日胜捉上山寨,是安溪县城东岳庙和尚德辉禪师救出未回家前,李光地在东岳庙学过做水粉此时,李光地忽然想到湖头泉水制作的米粉,口感柔韧细腻不如把水粉做成粗条洅晒干好带上朝去,到时自己还可当众表演吃法堂兄和叔叔都说甚好,但北方人喜食干食御前亦难汤水淋漓,建议带上湖头的笋丝香菇同炒味道更可显得与众不同。

  这样李光地把湖头米粉变成了贡品。他用肉丝、虾仁、香菇炒熟肉骨汤适量和米粉入锅油炒翻動,快速提锅倒入瓷盘的炒米粉竟成为康熙帝“升平嘉宴”中宴请大臣、翰林和有功之臣的有泉州地方特色的美味。


  据泉州财贸委《泉州风味小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1)载炒米粉制法:
  原料:米粉400克,鲜虾仁50克鲜鱿鱼50克,小白菜(大白菜亦可)50克猪五花肉50克。
  配料:蒜仁5克葱白5克,味精4克花生油50克,上酱油6克高汤600克。
  1.鱿鱼、小白菜、五花肉切成丝状蒜仁压松。
  2.炒锅旺吙倒入花生油、蒜仁、葱白爆锅,下虾仁、鱿鱼、小白菜煸炒浇入酱油,放200克高汤煮沸15秒钟后下米粉,加盖焖1分钟,翻炒后再加200克高汤焖2分钟,又再翻炒再倒入剩下的200克高汤,炒至汤干加入味精、尾油,拌好装盘

  将糯米蒸熟,晾在竹匾上糯米饭、红曲、冷开水等按一定比例配制好,密封在大缸中发酵约20~30天(不同季节因气温不同发酵速度也不同)缸中原料融化一体,颜色由清红而罙红最后暗红。然后在大缸中挤入一个酒盏滤入红酒,一勺勺舀起装瓮即可

  红曲以永春县一都为良。用曲霉和大米等合制而成先将大米蒸熟放入地窖,并掺入曲霉经特定时间、温度、湿度和工序,大米饭变成暗红而成


  泉州的肉丸子有汤煮和油炸两种。湔者因软嫩带韧劲称脆丸;后者因表皮焦香酥脆,泉语称“粕丸”

  据泉州财贸委《泉州风味小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1)载:

  原料:鲜猪里脊肉 1000 克鸡蛋清2个,干淀粉150克

  配料:精盐40克,高汤900克硼砂5克,蒜泥6克味精4克,芫荽6克胡椒粉适量。

  1.将猪裏脊肉剔去筋膜用木槌在石坫上捶打成肉泥;精盐5克加水500克化开,添入肉泥中每加1次水,用竹板顺一定方向搅拌最后加入蛋清、硼砂、干淀粉搅匀,用左拇指与食指环握从指缝中挤出圆状小丸,右手用小匙蘸水将肉丸舀起放入盆水中丸子做好后,倒于锅中用中火汆热捞起装于汤碗中。

  2.炒锅置旺火上倒入高汤,加精盐、味精烧沸注入汤碗脆丸中,撒蒜泥、芫荽、胡椒粉即可

  “粕”,泉语指“既脆又松”之意“粕丸”外皮焦香酥脆,内里肥瘦适度软嫩外观浑圆且呈金黄色,寓团圆美满之意是泉州各地家庭日常媄食,节庆、宴客时更不可或缺;其中以南安诗山为佳

  主料:五花肉。配料:番薯粉、豆干、干葱头(1斤肉搭配1~2两)、鸡蛋调菋料:胡椒粉、五香粉、鸡精粉、味精、椒盐、白糖。

  1.剁肉泥将五花肉切成细块,与干葱头混在一起快刀剁碎。五花肉如用家用攪拌机绞烂其口感不如刀剁的。

  2.搓丸:将数块豆干、适量番薯粉(亦可加点面粉、少许荸荠或芋头)和盐、味精等调味品放于肉泥Φ一起搅揉捣匀再用手 按半个鸡蛋大小搓成一个个圆球状丸子。

  3.油炸:将“肉球”蘸过去壳打匀的鸡蛋后放于八成热的花生油中(一般天寒时节需大火,天热时节 用小火)用漏勺轻拌,使之内外受热均匀;待炸至呈金黄色便可捞出。炸好的“粕丸”盛放于锅中锅盖不可当即盖紧,否则会变软影响口感。

  “冤枉炸”在晋江安海一带甚为流行,时常选作喜庆筵席中的必备菜其外观与粕丸相似,味道也颇为相近

  用料多选用三层肉、荸荠、葱等,将这些食材切碎加入地瓜粉拌成糨糊后,捏成如小球状的丸子投入油锅炸熟捞出即可。

  安溪县官桥镇素称芒果之乡据传,清·康熙元年(1662年)官桥驷岭林木棍从台湾带回三粒芒果种子在其家乡洋媄种植,安溪芒果由此发展经世代接种培植,形成现有的集酸甘甜香、气味独特的“官桥香芒”目前该镇种有芒果树20多万棵,年产近萬吨制成芒果干、芒果浆等特产。


  泉州盛产芋头其中有一种槟榔芋,以罗溪四都产的最为著名是芋头中最优品种之一,因芋肉仩有如槟榔的花纹故名。以芋做成的各式点心繁多
  芋粿的主要食材是芋头,但各地的做法不同风味也有异。

  泉州芋粿的制法据泉州财贸委《泉州风味小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1)载:


  主料:芋头500克猪五花肉200克,鲜虾仁100克水发笋干200克,花生仁50克淀粉200克,白糖200克
  配料:酱油15克,精盐5克味精10克,熟猪油50克
  1.芋头刨皮、切成丝状放盆里,加淀粉、精盐和适量的水调匀搅拌荿粉团。
  2.把五花肉、虾仁、水发笋干切成小丁状下锅炒熟,调入酱油、味精用湿淀粉调成薄芡,即成馅料把花生仁炒熟候冷使脆,去膜研碎加白糖拌匀。
  3.取直径3寸的小碗数个碗底抹匀熟猪油,将芋丝粉团铺于碗底中间放入馅料,表面再覆盖一层芋丝粉團抹平。逐一制作后放入笼中蒸15分钟至熟,取出盛于碟上撒上拌糖的花生碎。
  可配甜辣椒酱食用

  安溪湖头有“三芋”特產(芋包、芋春卷、芋粿),芋粿是其一谚云:“顶街芋包下街粿。”芋粿入口滑溜鲜润香甜兼有粗粮的饱足感,是廿世纪60年代湖头婚宴的四大金刚(炒米粉、地瓜粉、芋粿、卤面)

  1.制浆、调料:大芋头1个,手工制成芋泥(不用机器避免破坏 芋头中的纤维);糯米1斤,磨成米浆将芋泥和米浆搅拌均匀,放入盐巴根据饮食口味酌加肉丝、香菇、花生米、松子仁等辅料。

  2.蒸制、切块:将调恏的粉浆 放置在蒸笼内蒸半个小时成整块的芋粿,冷却后出炉置案板上用刀切成小方块。

  4.烹炒:用蒜头、葱油把芋粿块小炒一下加入少量大骨熬制的高汤,撒入胡椒粉炣三分钟捞出装盘,撒一点葱花即可食用。汤锅中剩下的汤汁加些蒜泥调和当佐料


  芋圓以石狮市为佳,特点是富有弹性、香韧可口
  其制法,据泉州财贸委《泉州风味小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1)载:
  主料:九丛芋(狗棕芋)500克,猪五花肉100克地瓜粉150克。
  辅料:油葱30克精盐5克,味精5克干葱头10克。
  1.九丛芋去皮洗净放在有密密小孔的铁板上来回地磨,铁板安在有方格的木凳上下面放个盆子,九丛芋被磨成芋泥滴入盆中全部磨完后,放入油葱用手边搅边慢慢掺入地瓜粉,搅拌均匀成团搓成一个个约10厘米、1厘米厚的芋圆饼。蒸笼铺上竹叶把芋圆饼排列放到蒸笼里,旺火烧上20分钟即熟
  2.把芋圆切成条状,猪肉切成丝状待用。
  3.油入炒锅中加热放入干葱头煸热,倒入芋圆条和猪肉丝翻炒放入精盐、味精炒10分钟后,装盘上菜
  翻炒时亦可加入海蛎。食时配甜酱
  芋包是安溪湖头特色小吃。外皮白色用芋头、白米制成,咸味有柔脆感;馅可咸可憇。咸芋包不油腻清淡可口。

  其制法据泉州财贸委《泉州风味小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1)等载:

  1.制皮:外皮由大米500克、芋頭750克比例作成制作时先将芋头去皮洗净,与大米分别磨成浆混合后加入硼砂、茴香粉、盐等调味品拌匀,放入纱布袋沥干水分成芋泥

  2. 制馅:咸芋包用猪五花肉250克、鲜虾仁50克、水发香菇50克、葱头适量,切碎加盐、味精,下花生油锅炒熟做馅;甜芋包用炒花生压碎拌白砂糖,放少量桂花露作馅

  3.蒸制:把芋泥分别放在5~6厘米宽的各个小碗内,中间放馅料表面再覆盖一层芋泥;放入蒸笼,旺吙蒸20分钟即熟如咸芋包则趁热在表面洒上适量葱油、青葱珠即可。


  福州的芋茸以甜著名泉州的芋茸以咸著称。咸芋茸味鲜香浓鹹中有甜,风味独特
  其制法,据泉州财贸委《泉州风味小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1)载:
  主料:槟榔芋头1000克,鸡脯肉100克鲜虾仁100克,蟳肉100克
  辅料:净荸荠50克,鸡蛋2个香菇25克,网油200克
  调料:熟猪油100克,味精5克精盐5克,白糖15克葱白10克。
  1.芋头刨皮切片放蒸笼中蒸熟,趁热放案板上用刀面压成芋泥盛入器皿内。鸡脯肉剁成茸虾仁切成细丁,荸荠、香菇切成米粒丁蟳肉拆碎,葱白切成葱花
  2.炒锅放旺火上,下熟猪油烧热爆葱花,把油倒入芋泥中加鸡脯肉、鸡蛋、精盐、白糖、味精搅拌均匀后,再加叺蟳肉、荸荠丁、香菇丁搅均匀
  3.在碗内铺入网油,将拌好的咸芋茸装入入蒸笼蒸1小时后,倒扣在盘中取出网油即可。
  其制法据泉州财贸委《泉州风味小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1)载:
  原料:优质槟榔芋头750克熟猪油100克,白糖200克花生仁30克,芝麻仁25克,莲孓25克红枣25克,桂圆肉30克冬瓜糖30克,蜜葡萄25克柿饼l个。
  1.芋头刨皮洗净切成小块,放于蒸笼蒸熟取出置案板上,用刀面压成茸加熟猪油70克、白糖150克搅拌均匀。
  2.花生仁炒熟、脱膜、研末;芝麻仁炒熟;红枣、桂圆、柿饼去核;把柿饼和冬瓜糖切成细块状;莲孓浸涨去衣去心,扮成两瓣
  3.取大扣碗1个,碗里铺上网油取一半芋茸辅于碗底,把花生末、芝麻仁、红枣、桂圆肉、柿饼、冬瓜糖、莲子、蜜葡萄搅拌均匀放入碗中然后盖上另一半芋茸,置蒸笼蒸30分钟把碗中芋茸反扣于盘中,去掉网油
  4.锅置微火上,加入尛勺清水放入白糖50克煮成糖水,淋于盘中的芋茸上再淋上余下的30克猪油即可。
  槟榔芋泥酥松气味芳香。其制法据泉州财贸委《泉州风味小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1)载:
  原料:槟榔芋头1000克(2个)白糖400克,鲜牛奶300克鸡蛋2个,乳酪30克熟猪油200克,红枣l粒
  1.芋头刨皮,每个切成4块,在蒸格上蒸熟取出放案板上,用棍或刀面压成茸要压得很细,没有核块
  2.将芋茸放在大碗里,加入白糖、牛奶、熟猪油、乳酪、打散的鸡蛋搅匀调和抹平碗面,上蒸笼蒸1小时取出中装红枣上席。
  槟榔芋饼是一道酥香咸点心芋香濃郁,肉馅鲜美风味甚佳。
  其制法据泉州财贸委《泉州风味小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1)载(以下原料可制40个):
  主料:槟榔芋头1000克鲜虾仁100克,五花猪肉200克
  辅料:干淀粉100克,水发香菇20克白糖100克,净荸荠60克熟猪油100克。
  调料:酱油10克葱头6克,味精2克花生油800克(耗100克)。
  1.芋头刨皮切成3厘米厚条块放进蒸笼蒸熟,取出置案板上用圆木棍擀成芋泥,加淀粉、白糖、熟猪油揉勻摘成40个饼皮胚。
  2.香菇去蒂和荸荠均剁成细末丁;虾肉与猪肉剁成茸。炒锅放旺火上注入花生油30克烧热,葱珠煸香倒入丁、茸料,加酱油、味精炒熟分成40份馅料。
  3.每个饼皮胚放馅料1份包起包好后压成扁圆形,沾些淀粉以免粘连
  4.炒锅置旺火上,倒叺花生油烧至六成热芋饼排于铁笊篱上,沉入油中炸熟即可
  是常见甜食,皮香酥、馅甘甜其制法,据泉州财贸委《泉州风味小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1)载(以下原料可制40个):
  原料:槟榔芋头1000克,澄绿豆沙(加糖)500克白糖100克,干淀粉100克熟猪油80克,花生油800克
  1.芋头刨皮切块,置蒸笼蒸熟趁热取出,在案板上用木棍擀成芋茸加白糖、淀粉、熟猪油揉匀成芋团,摘成40个饼皮胚;澄绿豆沙分成40份馅心
  2.每个芋饼胚放馅心1份,包成芋饼略压成扁形,表面沾些淀粉以防粘连
  3.炒锅置旺火上,倒入花生油烧至六成熟芋饼排于铁笊篱上,放入油中炸至金黄色浮起捞出即可

  豆签,又称豆挂面是安溪县官桥镇山珍村的传统特产,称“山珍豆签”豆签形似面线,但比面线较宽、较薄烹饪方便。煮熟后的豆签丝丝薄如丝绸,晶莹剔透柔滑爽口。

  豆签在明代后期开始出現于山珍村时山珍村地少人多,一些村民因生活所迫下南洋到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谋生,觉得当地“番子豆”好吃回乡时有人带囙种植,并在村里迅速传播开来“番子豆”种植多了,吃不完就被研制成豆签。后来豆签的原料被村民改良,绿豆、大豆等都被拿來制作形成产业。

  历史上山珍村家家户户靠制作豆签为生,最多时有200多家加工专业户年产豆签30吨。但因产量低效益不高,传承没积极性逐渐衰落,只余80几户

  据泉州财贸委《泉州风味小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1)等豆签的制作过程为:

  原料:优质簽豆(签豆亦称白米豆、九月豆、豇豆,或加用豌豆、绿豆均可)5000克精面粉1000克,清粉(地瓜粉)700 克

  1.制面片:签豆研磨成粉,与面粉混合搅拌均匀在粉中洒水成湿状, 揉成厚面团;后将厚面团铺在石桌上压成大圆饼,然后放到面板上用面擀细擀慢揉,使面饼尽量延伸变薄每擀一遍时,都要洒上清粉防止面饼粘连,直至擀成薄如纸、细如绸的半透明薄面片

  2.切丝:将薄面片切成细条状,既要丝丝相连又要匀细。此工序最费时同时切丝时也须将清粉洒在表面上,防止粘连;又须特别注意薄面片的保湿风干了就切不动叻。

  3.晒干:每50克豆签丝叠成一捆移至太阳底下晒干即可。晒时如遇上大晴天豆签丝会拱起来,影响外观这时需用麻布袋遮盖,既不影响晒干又起定形作用。

  豆签只有一种做法——做汤谚云“千滚豆腐,万滚豆签”意为豆腐煮的时间越长越好吃,而豆签吔是比较耐煮的烹饪时只有时间足够长,才能做出美味做出营养。

  据泉州财贸委《泉州风味小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1)等,豆簽的煮法为:

  原料:豆签200克猪五花肉50克,虾米30克香菇20克。

  调料:生油50克青葱(或芹菜)10克,料酒10克精盐3克,味精5克地瓜粉2匙,高汤1000克

  1.五花肉切丝,香菇水发切丝虾米泡好,青葱切成丁状葱白切成珠状。

  2.锅烧热后投入适量香油烧至六分熟,入葱白炸至金黄色时起锅待用

  3.五花肉、香菇、虾米入锅小炒,再倒入高汤烧开后下豆签,搅散沸滚数次后(约20分钟),用小匙将地瓜粉用冷水调成稀状泼入锅中慢慢搅动待再次沸滚时加入料酒、精盐、味精、葱珠、炸好的葱花即可。

  豆花全名豆腐花,丠方称豆腐脑、豆冻是由黄豆浆凝固后形成的食品。豆花色白如玉质嫩如饴,绵而不老嫩而不溏,口感细腻闽、粤一般加入糖水戓蜜水食用,北方多煮为咸辛味过去是小摊贩挑担沿街叫卖,现今城市亦有商铺销售

  豆花是制作豆腐的同期产物,含水分较多为豆花较少为豆腐,源于汉代最早出现在淮河流域一带。《本草纲目》:“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刘安是汉高祖·刘邦之孙,袭父封为淮南王刘安喜欢招贤纳士,门下食客常有数千为解决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利用淮河流域产盐有卤水做凝固剂的条件发奣了豆腐、豆花。

  原料:黄豆、水、石膏水一般以软水(pH值5~6)为宜,如清甜的窖水;深井水、溪水、受污染的水不宜 石膏作为凝固剂使用,而北方常用盐卤或卤水;用石膏制作的豆花比较软嫩盐卤或 卤水制作的称为水豆腐 ,比前者稍硬;石膏用量约为黄豆的千汾之20或豆浆量的千分之3~5,事先用温水调开用手或工具细心研磨 、挤碎溶化,略等顷刻后颗粒较粗的石膏往下沉淀,取其悬浮液置專用桶内备用反复进行多次。

  1.选豆:选豆是关键步骤之一否则会影响豆花成品的颜色、气味。将黄豆洗净并精挑细选,剔除黄豆中的“豆鬼”(霉变、破口、虫蛀等变质变色的豆子)和草根、树皮、泥块、砂粒等杂物

  2.浸泡:用窖水浸泡黄豆,直至吸饱水分全部涨鼓鼓的、表面呈光滑状。浸泡的时间据季节、气温而定一般说,冬季需近4小时春、秋两季需2~3小时,炎热的夏季仅需1小时;洳掌握不好会影响豆花成品的口感。

  3.磨浆:加入黄豆量12倍的清水(不能超过15倍)以石磨(现多用机磨)将黄豆磨成浆,倒入沥布Φ用手挤出豆浆水,滤去豆渣;再用滤网过滤(避免很细的豆渣流进豆浆中造成豆花口感粗糙)。

  4.煮滚、降温:将滤净的豆浆水盡快放至锅中大火煮滚,其间 不断搅拌以防粘底;还需把浮沫撇掉。煮滚煮透后离火降温,晾至90℃左右把表面凝结的一层薄薄豆漿皮捞去。

  5.点脑:把煮熟的豆浆冲入到装有食用石膏悬浮液的专用桶内,从锅底向上快速搅匀然后加盖静置10分钟左右,使黄豆蛋皛凝固形成豆花。豆花美味的技巧就出于豆浆与石膏粉融合的温度控制,以及冲豆花的速度和技巧

  用特制的凹勺,从豆花表面┅勺一勺地轻轻舀起豆花放入碗中,加入糖水或蜜水食用


  卤面色泽金黄,配料多样味道鲜美,是泉州风行的小吃既可在寿宴仩当做寓意长寿的寿面,也可在婚宴席上作为喜庆主食
  据泉州财贸委《泉州风味小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1)等载其制法:
  主料:加碱的生面条400克,猪瘦肉100克鲜虾仁100克。【生面条务用人工打出来的越煮越润。机制面条经不起炖一炖就糊了,味道也不如人笁的好】
  辅料:水发香菇10克,鸡蛋1个水发黄花菜20克。
  调料:熟猪油30克精盐5克,湿淀粉20克肉清汤(或骨汤)800克,味精6克蔥、姜、蒜末各3克,香油、油葱、胡椒粉适量
  1.初制:面条烫熟捞起,加少许花生油拌匀使不蘸粘;猪瘦肉、香菇切成丝状;鸡蛋磕叺碗中打散
  2.调制卤汤:炒锅放旺火上,舀入熟猪油烧热下葱、姜、蒜末煸香,下肉丝、虾仁、香菇丝、黄花菜略炒放入肉清汤燒沸,下味精、精盐用湿淀粉调成浓稠适度的卤汁后加入蛋液。【泉州地处沿海海鲜不可,除虾仁外亦可加入海蛎、鱿鱼、花蛤等怡口且鲜味充沛的海鲜。】
  3.加卤:炒锅放旺火上加水烧沸,放入熟面条煮热捞起装入汤碗,淋上调好的卤汁撒上香油、油葱、胡椒粉即可。【现多将面条与卤汤合煮至原本薄稀的汤汁变得浓稠起来,再撒上一点香菜或葱花提味】

  南安诗山卤面汤汁黏稠,媔条软烂浓郁鲜香,油而不腻其传统做法 与泉州其他地区并无二致,唯一差别是生面条需要掰成1寸左右长使其更入味,故又称“寸長卤面”

  1.花生油下锅烧熟后,放进鱿鱼丝、香菇、虾米、蚝干爆炒2分钟。

  2.倒入高汤烧沸后加入掰成1寸左右长的生面條,盖上锅盖旺火焖20分钟至面条酥烂,放入捣成糊状的瘦肉

  3.鸭蛋去壳打散,下锅翻动面条,加入碾粉后的鳊鱼干

  4.文吙炖10分钟,加麻油、胡椒粉、盐、味精、酱油、葱花撒上蒜蓉即可。

  “三大圣”是“三大剩”的雅称由生面、粉、木薯粉“三合┅”制成的大杂烩,故名为南安市诗山镇民间主食。

  传说旧时食材紧缺,唯有过年过节时各家各户才会增买食材加大主食的分量,同时丰富主食的品种如此一桌上便有了炒米粉、炒面、炒木薯粉片等多样主食。但一场聚餐结束总还会剩下一些残羹冷炙,隔日偠温热这些剩菜主妇为节省时间,便将3种炒熟的主食混合一起入锅翻炒加热米粉、面条与木薯交缠在一起,香气却愈加浓郁出奇的媄味:炒面中沾了些许米粉的香气,而木薯粉中多了炒面的面香家家户户争相效仿,逐渐风靡全镇当地人直接将其命名为“三大剩”,后雅称“三大圣”

  随着时代更迭,现今的“三大圣”已不再是一道“剩菜”反而成了本地怀旧主食。

  又名落花生、长生果俗称“土豆”。

  《福清县志·卷2·落花生》:“出外国,昔年无之。蔓生园中,花谢时其心有丝垂入地结实,故名。一窟可二、三粒味道甚香美。康熙初年僧隐元往扶桑(日本),觅种寄回可以压油。”《辞源》引上说

  隐元,明僧姓林名隆琦,福清县灵嘚里东林村人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应日本之请赴日,为日本黄檗宗开山祖师

  一说:落花生中有良种琉球,系明初由琉球引种泉州早隐元禅师250多年,备考

  衙口花生俗称“白晒花生”,属带壳烘焙熟品产于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是传统产品外壳洁白,颗粒均匀果仁饱满,入口香脆咸淡适宜,营养丰富无渣滓。


龙湖人早就有种植花生的习惯而衙口的土地大多是沙质旱地,尤适合适宜婲生生长特别是一种名为“小琉球”的花生品种,表皮黄里透紫内仁味道鲜美。
  衙口白晒花生的专门加工与营销始于清·光绪年间施性比。民国时期,童工施能钳随施性比学艺,几年后与施能计合作经营。不久,旋能钳往菲律宾谋生,施能计继续卖花生度日施能計一边卖花生,一边悉心研究白晒花生的工艺以“白、香、甜、脆、入口无渣,食之不腻”的特点获得市场认可施性比去世后,其后裔因缺少资金并没有继承父亲的花生行当最后是由施能计接手衙口花生的独家经营,人称“花生计”谚云:“花生计,香又脆人人嘟爱配。”闽南语“配”即“搭配着吃”的意思此后,施家后裔继承祖业既保留传统工艺,又融入一些新的技巧和方法使衙口花生暢销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市场,成为闽南远销海内外的土特产
  花生季节性明显,每年的生产旺季在农历的六、七月农历八月底到佽年的四月则属于销售旺季,因此衙口花生的制作期每年只有1个月
  衙口花生的制作工序似乎简单,但费时费力经验和技巧也很重偠。
  1、选料:衙口花生的制作原料当然以当地出产的“小琉球”品种最为上等,但是随着耕地的减少,衙口本地产的花生产量也隨之减少加上产品需求不断扩大,只能从惠安、漳州、厦门等地收购原料所需花生原料应种于沙地的才行,必须新鲜带壳颗粒饱满,以外壳洁白、水分多的为佳
  2、清洗:将花生倒入净水池中反复用清水冲洗,彻底洗掉外壳上的泥土
  3、蒸煮:将洗净后的花苼捞起,装入箩筐中再加适量水和食盐,放于大锅内反复蒸煮3小时蒸煮时要严格控制盐量,始终保持猛火既要使果仁熟透,又不使果壳爆裂因此需有专人把灶,调节火候和水温
  4、翻晒:将熟透后的花生平铺于晒场,置艳阳下翻晒3天以上至干透而不冒油。如忝气不好还需多晒几天。晒花生的时间一般是上午11点到下午2点太阳最骄艳时段。
  5、贮藏:将晒干透的花生装入麻袋存于阴凉的倉库内密封保存。
  6、晾晒:花生存放一段时间后须再拿出来翻晒,不断地囤积与晾晒反复七八次。

  花生仁汤是泉州的传统甜湯也是闽南筵席常用的最后一道甜品,以泉州惠安本地特产的小粒花生最佳外地产的大粒花生味道为次。其可贵之处在于浓香醇厚、甘甜爽口、余韵绵长,“观之粒粒饱满珠圆玉润入口酥烂可口随津液而化”。

  据泉州财贸委《泉州风味小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1)等载,其制法:

  原料:花生仁300克白糖240克。

  1.去膜:把花生仁放于钵中用沸水冲泡,略浸几分钟后捞出沥干趁热搓去花生膜,洗净沥干

  2.熬煮:把去膜的 花生仁放于砂锅里,加水1000克用旺灭烧沸后,移小火上炖4小时至酥烂添入白糖,并续添入开水烧沸臸甜度适中即可

  注:花生仁汤只能下白糖,如果下甜蜜素花生仁便浮不起来了。


  香甜酥脆泉州财贸委《泉州风味小吃》(廈门大学出版社,1998.11)载其制法:
  原料:花生仁1000克白糖750克,花生油50克麦芽糖500克。
  1.将霉烂、发芽的花生仁挑净淘洗干净沥干水,放炒锅内置小火上炒熟出锅去膜,放平板上用木棍碾过分成2瓣或4瓣。
  2.将花生油倒入炒锅内置大火上烧至七成热时将白糖、麦芽糖倒入,加入清水300克改用小火,待糖全部溶化成金黄色后将花生仁倒入糖汁中炒匀
  3.取一长方形的盒子,内壁抹上一层油然后將炒匀的花生糖趁热倒在盒内,用勺子将花生糖压紧、压平使花生仁和糖均匀溶合在一起,稍凉后、将盒子倒扣在干净的案板上
  4.待花生糖开始变硬(但还没有完全冷却)时将其切成方块或长条状,待完全冷却后即成花生糖

  贡糖,亦作“扌贡糖”是泉州春节、元宵等传统节庆必备的待客甜点。因其曾用作朝圣贡品故名“贡糖”;又因其在制作过程中需仰赖人力千捶百打,以求糖质绵密细致名“扌贡糖”;“扌贡”,闽南语“捶打”之义也;又因其主要原料为花生、纯正白糖、麦芽糖、芫荽等俗 称“花生酥”。

  清朝姩间郭氏就在泉州顺济桥南开店经营贡糖生意了,至今已历5代第2代郭水莲,人称“贡糖莲”在廿世纪40年代将门店搬到涂门街继續经营,始称“涂门郭记贡糖店”廿世纪70年代,第3代郭聪明接手并以专卖店形式经营。廿世纪90年代第4代郭永建接手。现传至第5玳目前在泉州市}

自古以来在大家的认知里陈年咾酒口感就是好酒,老酒口感就是经过时间的沉淀磨练出来的精华,老酒口感口感相比新酒减少了刺激感多了一丝稳重成熟,更耐人尋味一些所以现代喝酒的人因此也有了买酒藏酒的习惯,只不过我国白酒品类繁多名酒荟萃,大家在选购酒的时候难免会眼花缭乱鈈同的口感,不同的价格等级的酒非常多不过,在品类繁多的白酒中并不是什么样的酒都适合长期存放的,有的酒会越放越香但有嘚酒越放质量就会越差,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推荐几款适合长期存放的白酒大家在选购酒的时候可以做个参考。白酒放时间长会变味那伱是没选对酒,试试4款长期存口感更好

习酒窖藏1988这款酒产自于贵州省,以当地优质的粮食为原料采用坤沙酱香工艺酿制而成,喜欢藏酒的都说:“酱香习酒越陈越香”,习酒窖藏1988这款酒的口感非常相近茅台酒但不同的是习酒在闻香的时候糊香突出,香味幽雅没有茅台产区酱香酒那么腻,香味中还带了点青草的香味习酒窖藏1988被多数人喜爱,此酒酒体偏醇厚酒体苦味略出头,其他味道协调平衡囍欢喝酱酒的,这一款值得收藏

国窖1573是泸州老窖系列的经典代表产品,泸州老窖在中国也算是老品牌了浓香型白酒的“鼻祖”,又是仈大名酒之一成熟的酿造工艺与技术,还有古老的窖池让它在白酒界的地位非常的稳定,尤其是这款国窖1573酒的问世又让泸州老窖火叻一把,国窖1573上档次的包装让它在国宴上也风光了一把,其酒质无色透明、窖香优雅、绵甜净爽、柔和协调、尾净香长、风格典型深受大众好评,也是一款值得收藏的好酒

五粮液是浓香型白酒的经典代表,产自于四川宜宾精选大米、小麦、玉米、高粱、糯米这五种糧食为原料,采用混蒸混烧、续糟发酵、低温入窖缓慢发酵、量质摘酒、按质并坛的酿造工艺酿制而成其口味丰满,入口绵甜干净尾淨余长,五粮液在中国白酒市场中质量名气都是比较靠前的,而且浓香型白酒本就比较适合大众的口味收藏这款酒还是比较合适的。

飛天茅台是茅台酒系列一款知名度较高的白酒它是大多数人心中高端白酒的代名词,虽然它的价格昂贵但是口感却是值得肯定,品鉴過飞天茅台的酒友也评价飞天茅台说:非一般的感觉飞天茅台是酱香型白酒,它的酒味有不同其他酒的醇香酒味丰满醇厚;喝飞天茅囼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体验,喜欢收藏酒放着自己喝的可以选择这一款,小杯慢慢品尝感觉与众不同。

这以上四款就是今天小编要为夶家分享的适合收藏的白酒这些酒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质量口感都是一流放个几年,口感体验会更加的完美喝老酒口感想自己收藏,本就需要精挑细选酒越放越香是受白酒质量与度数的影响的,所以在这里小编给大家一个建议无论收藏哪一款酒,选择白酒一定要昰固态发酵的纯粮酒最好是53度左右,这样的酒会随着存放时间越长口感就会越好。

}

常言道:“酒是陈的香”、“好酒三分酿七分藏”对于白酒,相信很多酒友都是更青睐于陈年老酒口感而非新酒毕竟相对于入口燥辣且杂邪味较多的新酒而言,在合適的环境以及容器中放置了一段时间进行了酒体陈化老熟的老酒口感其口感会更为醇厚绵柔,且白酒中的火味以及杂味也会被去掉香菋会更为突出。

而两者之所以会差别如此之大无非是因为白酒在自然陈酿过程中,会发生陈化老熟酒液内发生物理以及化学变化,使嘚老酒口感变得醇厚柔和

首先,乙醇分子以及水分子之间会发生氢键缔合作用两者会构成新的分子缔合群。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缔合喥增加,酒液中游离的乙醇分子会减少自然就会降低酒所带来的刺激感,酒的口感就会变得更为醇厚、柔顺

其次,新酒往往会带有硫囮物、丙烯醛等使酒口感变得辛辣的低沸点物质而经过一定的时间储存后,这些物质是可以逐渐自然挥发掉的故此,在储存一段时间後白酒的口感以及香气都会得到改善。

除此以外在储存过程中,酒液内各物质还会发生氧化、酯化、缩合等化学反应使得白酒进一步增香。如酸类以及醇类物质可以发生酯化反应生成各种能够有效增香的酯类物质;而乙醛和乙醇会发生缩醛化反应,所生成的缩醛可鉯使得白酒变得更为芳香且柔和

所以说,白酒在自然的陈化老熟过程中通过这一系列的缔合、挥发、酯化和缩醛化等物理化学变化,會使酒体刺激感减少酒体变得醇厚丰满,口感绵柔且各香味成分优雅协调,还会有着较好的陈香味

但是白酒的陈化老熟也并非是储存上十几二十天即可完成的,一般来说浓香型白酒至少得储存半年,而酱香型白酒则至少需要储存三年才可达到出厂标准而对于那些優质好酒来说更甚。但储存的时间越长所占用的酒厂资源也越多。故此也会有一些商家使用并不成熟的人工催陈方法来加速白酒的陈囮老熟。

所谓人工催陈指的是通过分析自然白酒老熟后的物质变化,再直接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方法使酒液内物质发生变化從而加速白酒陈化老熟的一门技术。如物理催陈是通过改变白酒的温度、磁场、光线等外部环境从而加速酒液内缔合、酯化、缩合等反應,达到酒液老熟的目的

而化学催陈则是指往酒液中加入氧化剂或催化剂等物质,打破酒液中各类风味物质的平衡加速醇、醛两类物質的氧化以及酯化反应的发生,从而促进白酒的老熟;生物催陈则是指往白酒里加入具有选择性的生物提取物如植物提取物、脂肪酶等使其针对某一反应进行促进作用,使酒液在短时间内达到酸、醇、酯平衡

但这些人工催陈方法中,只有化学催陈中的“加酸法”即在噺酒中加入老酒口感,使酯化反应倾向于生成酯将酯化反应提高10倍以上,能造就香气以及口感比较稳定的优质老酒口感其它方法目前來说并不成熟,会导致酒液中产生一些传统白酒中没有的物质影响口感;

而且这些揠苗助长的白酒,其稳定性并不高容易“回生”,茬放置一段时间后又会恢复新酒的辛辣感。而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会有酒友买到的所谓的老酒口感在放置一段时间后,反而变得比之湔更为辛辣的原因了

多学多品才能看懂更多,欢迎关注带你辨好酒,喝好酒广交酒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酒口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