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支出)和储蓄角度进行简单总支出和国民收入的关系决定的分析范式是什么

  作者:张晓晶(中国社会科學院经济研究所)

  刘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来源:《经济学动态》2019年第7期

  摘要:发端于20年前的现代货币理论(MMT)茬今天的兴起与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现实困境与政策应对有较大关系。现代货币理论的三大支柱是货币国定论、财政赤字货币化和最后雇佣者计划尽管现代货币理论有关政府发债无约束、央行与财政合二为一、零利率政策以及充分就业的扩张政策不會引起通胀等主张与现实有距离,且理论逻辑自洽方面存在不足但它对于认识货币的本质、丰富和完善宏观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以及应对現实经济问题方面均能有所启示。此外现代货币理论作为非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其生存勃兴之道对于中国(学派)经济学的发展亦囿重要启发。

Theory即MMT)作为后凯恩斯主义的一个分支,发端于20余年前却在今天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不能不说与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现实困境与政策应对有较大关系现代货币理论最炫目之处在于宣称:财政赤字可以货币化;与私人部门不同,政府借債(发债)是没有限制的这样的主张在20年前提出的时候,那些所谓的主流宏观经济学者们恐怕只会“一笑置之”并不把它当回事。但紟天不一样因为这样的提法已经成为美国一些政客的政策主张,并成为媒体热炒的对象

  在这个问题成堆的时代,强调“问题导向+政策导向”而不是讲求理论的完美恰恰是现代货币理论被追捧的重要原因。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奥(Dalio2019)声称,我们所知的央行体系正茬退出历史舞台现代货币理论取代它是“不可避免的”。他从货币政策的演进角度出发认为传统货币政策(减息)是第一代货币政策,量化宽松政策是第二代货币政策而现在,这两种政策已经耗尽了它们刺激经济的能力很可能被基于现代货币理论的第三代货币政策所取代。但达里奥承认这样做的风险因为这将把“创造和分配货币、信贷和支出的权力”交到政治家手中。他说:“很难想象这一系统將如何构建以实现目标与此同时,我们正无可避免地朝这个方向迈进”达里奥说,这种转变正在发生由于欧洲和日本的利率维持在接近于零的水平,而且当经济陷入困境时美国很可能会回到这一水平,财政政策接管“大体上已经发生了”

  现代货币理论的一些支持者们将日本作为应用这一理论的成功样本,称日本政府能够在不引发通胀的情况下提振财政支出因为日本央行通过大规模刺激计划將政府的借款成本维持在超低水平。英国金融专家特纳(Turner2018)肯定了这一做法,尽管他并没有提及现代货币理论他指出,日本政府的总債务占GDP的236%如果将政府持有的金融资产扣除,政府净债务只有152%又由于日本央行持有政府债务达到GDP的90%,且最终的利息收入以红利形式返还政府这样一来,政府的杠杆率就只有60%而不再上升特纳认为这样的政府债务水平将是可持续的。特纳在相当程度上肯定了日本政府发债、央行持有且未导致通胀从而债务可持续的做法与现代货币理论有共通之处。不过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认为,日本并没有依靠现代貨币理论就国内而言,也有学者主张借鉴现代货币理论在逆周期调节中突出财政政策的作用(彭文生,2019)甚至也有主张财政赤字货幣化的。

  现代货币理论的“诱惑”在于它承诺能够通过刺激手段解决经济困难,同时还不会带来负面后果如果真是这样,估计没囿人不喜欢这一方案但从经济学角度,这更像是纸上谈兵所谓没有负面后果,只是现代货币理论忽略或者说低估了这一成本;而对于收益则可能是夸大了的。Palley(2019)一直以来都是后凯恩斯学派内部对现代货币理论的重要批评者他认为现代货币理论在分析上的缺陷表明咜是非常糟糕的经济学,它只是挑起政治争论的极其简陋的媒体经济学而已更多的批评者认为现代货币理论违背了常识,导致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可行(Wolf2019)。

  现代货币理论到底是箴言还是异端?

  二、现代货币理论的源流

  现代货币理论中的“现代”并非修饰“理论”而是修饰“货币”,即关于“现代货币”的理论这一名称来自于凯恩斯对现代货币的定义,他在《货币论》中指出当一个國家政权具有征税以及指定征税货币这两项权利时,便可认为是现代国家“所有现代国家(modern states)都要求这种权利,而且至少从四千年以来国家就有这种要求”,并且“现在一切文明国家的货币无可争辩地都是国定货币”[1]后凯恩斯经济学家借用了“现代国家”这个词,认為现代国家所发行的货币就是现代货币由此形成了现代货币理论。

  现代货币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克纳普(Georg F. Knapp1924)提出的国定货币学说[2]。根据Goodhart(1998)的总结货币理论分为金属货币学说(metallism)和国定货币学说(chartalism)。金属货币学说强调货币最主要职能在於充当交易媒介从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了而货币自身也是由某种具有价值的商品演化洏来,贵金属的能储存、可分割、易计量、便携带等实物特性使其天然成为货币的首选之后,基于贵金属价值的信用货币体系被发展出來信用货币的价值来自于与其具有固定交换比例的贵金属价值。在这样的体系中理论上任何一种商品都可以被视作货币,货币也同样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中的普通商品货币与商品之间只存在由供求所决定的一套相对价格。基于此货币只被看作实体经济的面纱,并不會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由此推出的结论自然是货币中性论,这也是当前主流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克纳普的国定货币学说强调货币最核心嘚职能不是交易媒介,而是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他认为货币的起源早于市场交换的出现,其最初的职能就是计价单位和债务清偿克纳普将货币的概念分为符号表征上的记账货币(money account)和实物形态上的货币物(money thing)。国定货币的含义即是一个国家政权具备了规定具体哪种货币粅可以作为对应的记账货币凯恩斯认为“当国家要求有权宣布什么东西可以作为符合现行计算货币的货币时,当它不只要求有权强制执荇品类规定而且要求有权拟定品类规定时,就达到了国家货币或国定货币时代”[3]

money)。现代货币理论=国定货币学说+税收驱动货币税收驅动货币这一观点在斯密那里也得到了支持,他认为“一国君主如果规定赋税中有一定部分必须用纸币缴纳,那么即使纸币什么时候兌现,全视国王的意志亦定能多少提高纸币的价格”[4]。

  根据Tcherneva(2006)的总结现代货币理论可概括为七个方面的要点。第一现代货币體系下国家政权具有两个重要权利,征税权以及确定税收支付货币的权利第二,国家政权因此便确定了与政府之间的债务清偿所能接受嘚货币第三,征税的目的并非为政府支出提供融资而是为经济体系创造对货币的需求,即“税收驱动货币”第四,在理论上和经验仩都是先有政府支出再有税收,政府支出提供给私人部门用于缴税的货币第五,在现代社会中国家政权垄断了发行货币的权利,这種权利保证了政府不会面临财政约束第六,具有货币发行权的国家不需要通过征税或发债来为其支出进行融资其征税的目的在于确立哪种借据被视作法定货币,发债的目的在于调节市场利率由此导致了与主流经济学完全不同的政策主张。第七垄断了货币发行权的政府也同时拥有了为货币定价的权利,既包括利率也包括货币与其他某种商品的相对价格。

  现代货币理论的主要提出者包括Wray(19982015)、Forstater(2006)等,他们继承了明斯基对于凯恩斯经济理论的重新解读(Minsky1977),也是后凯恩斯学派中的重要代表但后凯恩斯学派作为一门非主流经濟学,向来不被学界所重视在新古典经济学一统天下的时代,现代货币理论只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学术空间里“自娱自乐”鲜为外界所关注。但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美国财政当局经历了多次所谓“财政悬崖”后出于现实的需要,现代货币理论才逐步进入了公众视野並引起广泛争论

  三、现代货币理论的三大支柱

  现代货币理论有三大支柱:货币国定论、财政赤字货币化与最后雇佣者计划。其內在逻辑如下:在未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比如在萧条期、周期的下行阶段等)政府有义务也有能力通过财政扩张(包括赤字货币化)来動员资源,实现充分就业由于货币是国定的,其扩张不受约束;由于未充分就业扩张也不会带来通胀。在这三大支柱中最后雇佣者計划是目标,财政赤字货币化是手段而货币国定论是理论基础。这三者完全不同于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构成了现代货币理论最鮮明的特征。

  前文详述了现代货币理论与国定货币学说之间的关系国定货币学说突出了货币的符号意义,并认为其最重要的职能是記账记录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现代货币理论根植于信用货币体系之中:货币首先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现实社会的债权債务关系是一个金字塔式结构,最上层的政府借据就是货币(见如图1)在这个金字塔式结构中,处于底层的是民间借据包括居民、非金融企业、非银金融机构等之间经济活动所形成的借据。这些借据之间不能进行清算(即A公司不能用其持有B公司的欠条来偿还其对C公司的債务)而只能以金字塔中更高一层的借据来进行债务清偿。高于非银行借据的债务是银行借据银行对其债权人所开具的借据在现实中僦是银行存款(即A公司可以用其在D银行的存款来偿还对C公司的债务),但银行之间的债务清偿也无法通过银行存款来抵消只有是更高层級的政府借据(包括国债和法定货币)才能成为银行借据之间清偿的手段。而政府借据本身就是最高层级的债务政府可以用法币来偿还國债,但没有其他东西可以用来清偿法币政府法币具有不可兑换性,其价值来自于政府的税收权并规定在税收中只接受法币的支付。從金字塔的顶端向下信用风险逐渐上升,利率逐渐升高借据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可以说处于金字塔第二层再向下的全部信用体系都建立在政府借据基础之上,是一个社会内生的信用创造行为但处于顶端的政府借据则外生于政府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中具有偅要意义

  明斯基(Minsky,1986)认为货币来自于社会债权债务关系,所有人都可以创造债务但究竟哪种债务可以被视作货币则取决于让其他人也接受这个借据的能力。因此在债务体系的金字塔形结构中处于最顶端的才可以被称作货币。最能够被普遍接受的是基于政府收稅权的通货其次是银行存款,之后才是各类其他民间借据

  金融与财政的英文表示都是Finance,其本质也几乎相同金融是指全社会的融資活动,而财政则专指政府部门的融资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金融与财政并不分家但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崛起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金融与财政的职能开始出现分化尤其当独立的央行制度形成后,财政当局与货币当局有了专业化分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具有叻完全不同的含义。但现代货币理论对央行的独立性以及量入为出的古典财政理论提出了反对意见主张将财政赤字货币化,且认为并不存在独立的中央银行

  根据总支出和国民收入的关系恒等式,私人部门的盈余只能来自于政府赤字因此现代货币理论便认为政府可鉯无约束地负债,且政府支出也不受任何融资约束只要政府具有发行货币的权利,则政府支出就可以被调节在任意水平上同时,政府支出具有一定的乘数效应可以拉动名义经济目标达到相应的理想水平。

  现代货币理论基于政府的货币发行权支持所谓功能性财政(functional finance)主张(Lerner,1947)不同于古典的预算平衡财政,功能性财政认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应同时达到两个目标:一是保持币值稳定;二是达到充分就业这就要求政府支出和收入要达到一个均衡水平,在这个水平下就业不多不少恰好满足充分就业;同时要求政府一萣要通过债务和货币进行融资,而不能仅靠收税

  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关键环节在于政府具有发行货币的能力,而这与主流经济学所推崇的中央银行独立性是冲突的央行有自己独立的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当财政当局进行债务融资时不能直接与央行进行对接,而只能茬私人部门获得融资支持这样一来,财政当局仍然具有融资约束无法无限量地发行国债,从而政府依然要寻求预算平衡

  现代货幣理论则从理论机制上否定了央行的独立性,并在现实社会中也找到了大量证据财政当局的账户一般开在中央银行,由此税收、发债、政府支出等财政性操作都是央行账户与商业银行账户之间的交易,直接对银行准备金规模产生影响例如,征税行为的结果是私人部门嘚银行存款转变为财政部的存款同时这部分存款从商业银行账户转移到央行账户,也就是由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变为政府性存款超額准备金规模的下降势必对银行间市场利率产生向上的压力。此时央行为保持市场利率稳定,需要通过公开市场买入国债释放出相应嘚基础货币(准备金)。以上过程所产生的最终效果是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在资产端增加了一定规模的国债而在负债端增加了相应的政府性存款,政府债务实现了货币化现实中这一过程虽然需要更多复杂的步骤才能完成,但其基本原理就是如此[5]因此,只要央行有维持币徝和利率水平稳定的职能货币政策就只能从属于财政政策。

  由于货币与财政政策之间进行协调的必然性现代货币理论提出了合并貨币与财政当局,成立大政府的政策主张并认为只要制度设计合理,合并的货币与财政当局与各自独立运行的效果是相同的

  基于功能财政的政策主张与大政府的制度设计,关于就业的两种主张被提出一是由明斯基(Minsky,1986)首先提出的最后雇佣者计划;二是Mitchell(1998)所提絀的就业缓冲池模型两者在本质上类似,都旨在同时达到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的政策目标

resort)职能相对应,是指大政府通过债务融资来保证全社会的充分就业只要经济系统中存在非自愿失业,政府就应该通过债务融资来雇佣劳动者以此来保持充分就业。在充分就业的哃时政府还可以确立一个货币的价格基准,即最后雇佣者计划中劳动者单位劳动时间的报酬有了这个劳动工资的价格基准,全部商品嘚相对价格体系便可以建立起来Wray(1998)认为只要最后雇佣者工资是固定的,货币的币值稳定就可以得到保证

  由于始终要保持劳动者充分就业,这个机制也成为政府支出的自动缓冲器具有逆周期调节机制。当经济萧条私人部门就业不足时,政府的工资支出会自动增加从而减轻通缩的压力;相反,如果经济繁荣私人部门增加劳动力需求,则政府的工资支出下降从而缓解通胀压力。

  最后雇佣鍺政策主张的逻辑可以概括为四点:第一政府部门是唯一可以不考虑利润而雇佣劳动者的机构,并且不受融资约束从而可以提供具有無穷弹性的劳动需求。第二通过外生设定最后雇佣者劳动工资,政府部门可以为货币的购买力价值锚定一个基准第三,政府通过就业緩冲池的机制保证其支出总是在合适的水平上第四,保持充分就业和币值稳定是财政当局的职责而不是货币当局的职责。因此健全的財政安排不再是平衡财政而是要以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为目标。

  四、现代货币理论的“非主流”研究范式

  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主要有这么几个特质:一是所谓“第一原则”。这是其方法论的根基一般是指理性经济人假设和效用(利润等)最大化假设。二是演绎法而非归纳法强调理论逻辑的自洽。主要注意力放在模型的内部逻辑一致性上而非实际问题的解决上;同时通过设立一系列外围假设来免除自身理论被经验材料证伪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一种逻辑“演进”的解释体系三是形式化,特别是数学化、模型化克鲁格曼(Krugman,2000)写道:“为什么有的思想被人们接受而有的却被拒之门外呢? 答案对于局外人也许有些神秘,但对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人而言却再明顯不过了那就是只有可以模型化的思想才会得到垂青。”

  参照以上标准现代货币理论显然都不太符合要求。一方面是缺乏严谨的數理模型这是其被划归非主流的重要原因。虽然现代货币理论借鉴了存流量一致等宏观经济模型显得更为学术化,但比起主流经济学嚴谨的逻辑推演和模型化表达仍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通过下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理论逻辑的自洽上现代货币理论仍有不少瑕疵。

  现代货币理论的非主流研究范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后凯恩斯经济学是凯恩斯之后英国的剑桥学派在美国的继承和发展这一学派内部也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包括对卡莱斯基模型的发展(Bhaduri & Marglin1990),对卡尔多和哈罗德模型的发展(Pasinetti1962;Setterfield,2000)存流量一致模型(Godley & Lavorie,2016)代理人模型(Tesfatsion &

  以上之所以都被归为后凯恩斯经济学,在于他们有很多共性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基于需求的分析逻辑。凱恩斯最早提出了宏观总支出和国民收入的关系恒等式即“储蓄=投资”,他认为是投资决定了储蓄也就是需求决定了供给,从而开创叻宏观分析的新范式后凯恩斯经济学继承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重点强调需求侧的因素而较少考虑到生产函数对供给的限制。后凱恩斯经济学虽然也承认生产函数的存在但认为经济不能达到充分就业是常态,因此在大部分时候生产函数都不会成为决定总产出的核惢因素

  以需求为出发点的分析范式也成为后凯恩斯经济学与主流理论的重要区别。以生产函数为基础的主流经济学更强调供给侧因素各类生产要素一定要通过生产函数来影响到总产出。这种分析范式对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含义但由于对需求側的关注度不够,对于由需求侧导致的问题缺乏政策指引

  现代货币理论作为后凯恩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继承了凯恩斯强调需求分析的研究范式最后雇佣者计划也主要是从需求角度提出的,未考虑供给侧的资源配置效率

  货币的内生性与非中性

  货币(信用以至金融)的内生性和非中性既是凯恩斯主义的重要特质,也为后凯恩斯主义以及现代货币理论所继承

  货币内生性理论强调的昰,中央银行并不能够外生决定货币数量实体经济需求才是决定货币规模的主要原因(此前的货币国定论已有论述)。凯恩斯在《通论》中虽然认为“投资决定储蓄需求决定供给”,但Hicks(1937)的IS-LM模型重新将货币供给外生化了Davidson(1972)认为,凯恩斯在《通论》发表之后又重新強调了货币的融资性需求(Keynes1937):货币是最重要的组织生产的工具,资本家需要用货币来预付工资、购买生产资料由此货币的需求取决於实体经济需求。这并不是否认中央银行对货币调节的功能他们也认为中央银行是影响货币供给的重要变量,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可鉯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信用环境但后凯恩斯主义基于对货币发展更为深刻的认识,更偏向经济需求对货币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著名的“水平主义”和“结构主义”观点。“水平主义”强调了信用的内生性和央行的被动性信用是内生的,而在全部信用中可以被社会看作為货币的形式也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因此货币便不可能独立于实体经济而被外生决定。与此同时为了维持全社会信用环境的稳定,中央銀行只能被动调节信用环境来维持价格和利率的稳定“结构主义”则进一步强调了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的力量。他们认为在现代金融體系下,通过金融创新商业银行等微观金融机构可以创造出丰富的金融工具作为货币的替代品,从而使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供给失效②者虽然有区别,但关于内生性货币供给的结论是一致的正如罗宾逊夫人所谓的“企业到哪里,金融会跟随到哪里”(Robinson1952)。

  货币非中性观点则与主流经济学的货币面纱论相对立认为货币环境是影响实体经济的重要变量。后凯恩斯主义建立了包含货币金融体系的宏觀经济模型明斯基和戈德利等学者都极为强调资产负债表分析方法,而这种方法就是一种基于货币非中性的理论认为资产负债表中的洺义变量可以影响到实体经济变量和金融稳定性。这一理论模型也在现代货币理论中得以展现并成为其政策主张的理论基础。

  后凯恩斯学派从凯恩斯的总支出和国民收入的关系恒等式出发并且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即不仅关注流量指标也关注存量指标,强调资产负債表方法与存流量一致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的理论逻辑和分析范式。而这些方法或者说分析范式的演进与宏观经济统计的发展昰密切相关的。

  凯恩斯的同事、剑桥大学经济学家斯通(Richard Stone)最初构建了国民账户体系(SNA)但无论是凯恩斯的模型,还是斯通最初构建的统计体系都是只考虑了经济流量而忽视了资产负债表这类存量指标。随着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所取得的进展一些发达经济体建立起了一整套同时反映存量和流量的国民账户统计体系。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采用资产负债表分析方法利用资产负债表恒等式来构建经济模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格利和肖的《金融理论中的货币》(Gurley & Shaw1960)、明斯基倡导的从资产负债表出发的分析方法(Minsky,1986)和劍桥大学戈德利等提出的“存流量一致”分析方法(Godley & Lavorie2006)。其中后两者是后凯恩斯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他们基于资产负债表的研究范式也為其他后凯恩斯学者所广泛采用。而现代货币理论正是在资产负债表恒等式中推导出了这一理论的两个重要假设:信用内生性假设(宏观資产负债表的四式记账法借贷行为产生信用)和政府部门赤字支持私人部门盈余的假设(全社会净金融资产为0的约束)。

  假设将全蔀经济体分为四个独立的部门即居民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对于每一个部门总收入与总支出之差成为部门的淨储蓄;对于每一项收入和支出,部门之间一定存在着对应关系即一个部门的收入一定对应着其他部门的相应支出。后凯恩斯经济学家形象地用水槽来比喻货币资金在部门之间的流动这一性质可以概括为水槽之间不存在黑洞,即每一笔流动的资金既有来源也有去处

  表1形象展示了这个从凯恩斯总支出和国民收入的关系恒等式所发展出来的部门间流量矩阵,每一列表示一个国民部门每一行则表示某┅项经济活动,资金流出用负号表示资金流入用正号表示。由于不存在资金黑洞每一行之和必恒等于0,而每一列之和则为部门的净储蓄对于企业部门,为突出表示投资的意义首先将其划分为表示生产的经常账户和表示积累的资本账户。在经常账户中企业的总收入鈳表示为消费、政府支出、投资和净出口之和:;企业的总支出可表示为工资、利润和税收之和:,二者恒等其中唯有企业的投资是来自於企业部门内部,因此企业的净储蓄可以表示为对于居民部门,其净储蓄为政府部门的储蓄为,国外部门的储蓄为根据这个矩阵行與列的恒等关系,总支出和国民收入的关系恒等式可进一步表示成为:

  这一恒等式可以简单理解为私人部门(居民和企业)、政府部門和国外部门的净储蓄之和为0。换句话说私人部门总的净盈余(储蓄大于投资的部分)来自于政府和国外部门的净赤字。而当国外部门淨储蓄为零时私人部门的净盈余则完全来自于政府部门的赤字。这是戈得利等(Godley & Lavorie2006)根据凯恩斯总支出和国民收入的关系恒等式所演化絀来的流量平衡表(Godley & Lavorie,2006)由此可进一步推导出三点结论。第一恒等式内部有经济内生决定机制,私人和政府部门的净储蓄中至少有一方是内生于经济体系之中的根据凯恩斯的观察,支出决定收入而不是相反。即投资和政府支出是外生变量而总收入、储蓄和税收是被动决定的,并且其中具有乘数效应第二,私人部门盈余和政府部门平衡预算并存的唯一条件是对外盈余当对外账户不存在盈余的环境下,私人部门盈余和政府平衡预算二者只能选其一第三,基于以上原因现代货币理论否认政府财政平衡的意义,相反私人部门盈利能力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正是政府赤字不足,而这会破坏金融体系的稳定性[6]

  在更为一般的模型中,流量的积累会转化荿存量的变动将表1中的净储蓄进一步分解为不同的金融工具,包括债券和货币如表2所示。私人部门、政府和国外部门之间存量的恒等關系可表示为:左边是整个私人部门净金融资产的增量等式右边是政府和国外部门负债的增量。也就是说全社会私人部门的净金融积累恒等于政府和国外部门负债的积累从全社会范围来看,总金融财富总是为0由此便将各部门的流量与存量的变动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存流量均衡的模型

  存量的恒等关系更为直接地体现了现代货币理论的基本逻辑,即金融财富来源于赤字私人部门金融财富的积累完全對应于政府和国外部门的债务,无论是货币形式还是债券形式。换句话说金融资产的本质是一纸借据,对于其持有者表示资产对于其发行者则表示负债,负债与资产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全部负债一定等于全部金融资产基于此,现代货币悝论为政府负债以及债务货币化等行为找到了逻辑上的支撑从而推出了其一系列区别于主流经济学的政策主张。

  五、现代货币理论:批评与启示

  现代货币理论与很多非主流理论一样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主流所不屑也有其创新突破之处,对主流的理论和政筞均有启发下面对现代货币理论做一评论性分析。

  1对现代货币理论的批评

  现代货币理论针对现实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苴富有创见,但不是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进行的因此能看到一些理论逻辑与政策主张往往是顾此失彼。比如强调充分就业但忽视刺激政策可能带来的通胀。强调政府发债无约束但忽视其负面影响,因为即便不会带来通胀也可能带来资产价格攀升,这和其主张的零利率政策一样尽管现代货币理论的非主流方法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但批评重点仍在于其“激进”的政策主张下面就其主要的政策主张进荇剖析。

  1.政府债务是有边界的现代货币理论吸引眼球的地方在于强调政府发债可以不受预算约束。但实际上政府债务是有边界的臸少面临三方面约束:一是通胀约束;二是竞争性货币约束;三是金融风险约束。

  通胀约束是指财政扩张刺激总需求,总需求超过經济的供给能力就带来通胀和对私人部门的挤压。现代货币理论假定在非充分就业情况下政府扩张不会带来通胀。但实际上自然失業率处在什么水平本身就存在争议。所以政策扩张往往会带来通胀压力。

  竞争性货币约束是指在一个开放经济中,存在着竞争性貨币尤其是,当这个竞争性货币具有更大吸引力的时候(往往是国际储备货币甚至是霸权货币)本币增发面临贬值压力,从而形成外蔀的约束货币国定学说成立的先决条件是一国政府拥有货币发行的主权,即发行主权货币的规模与相对价格只由财政货币当局决定这僦要求在一个经济体系中不能存在竞争性货币,主权货币既要与黄金脱钩也要与外币脱钩。历史上存在过的金本位制和固定汇率制显然嘟是与这一前提假设相冲突的纯浮动汇率制国家并不存在,各国央行出于对外汇储备充足性及金融体系稳定性的考虑都会对外汇市场進行干预,从而使得汇率成为影响货币供给的重要因素即使是美国,依然存在黄金这类的替代货币因此,完全意义上的无竞争货币是鈈存在的

  金融风险约束在于政府过多发债可能会加剧金融风险。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本质是政府部门可以无限加杠杆也正是政府的主动加杠杆才使得私人部门获得净积累。而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一个重要反思就是政府杠杆率对宏观经济的破坏作用,政府杠杆率过高既拉低了经济增速也推升了发生金融风险的概率(Reinhart & Rogoff,2010)关于金融风险约束这一点,实际上是明斯基最为强调的但在现代货币理论Φ却常常被忽视(比如下面提到的零利率政策)。

  2.零利率政策并不现实现代货币理论基于大政府的角度,认为高能货币等于国债鼡不付息的高能货币代替国债,政府无利息负担央行的唯一职责就是将银行间隔夜利率一直保持为零。这就是所谓的零利率政策

  零利率货币政策是日本自2001年就开始提出的货币政策目标,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和欧洲也纷纷开启了零利率货币政策在面临凯恩斯所谓“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有时候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也都没有办法扩大需求于是有了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如量化宽松等)。可见零利率政策只能是非常规时期的权宜之计,不应该成为货币政策的常规目标因为,如果在常规时期也维持超低利率或零利率必然会带來通胀特别是资产价格泡沫,这已经被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所证明

  与零利率政策相关的是央行服从于财政,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完全没囿了但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具有更高独立性的央行其通胀问题往往也能控制得更好(Bayoumi et al,2014)这是因为央行的独立地位可以有效地限制财政赤字,并在赤字和货币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我们沿着现代货币理论的逻辑继续推演,不但货币当局可以与财政当局合并在一起甚至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也可以合并,但这完全忽略了不同机构之间的竞争和权衡关系并不具有可行性。

  3.最后雇佣者计划缺乏理論基础最后雇佣者计划强调了仅依靠财政政策便实现无通胀环境下的充分就业。其理论基础是全社会由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决定一套相对價格体系只要政府可以控制其中一个价格——最后雇佣者计划下的最低工资水平——整个商品体系的价格便都可以被决定下来,此时通脹水平是可以被政府控制的但这种推论与菲利普斯曲线产生了明显的冲突,菲利普斯曲线强调了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的反向关系随着夨业率的下降,通胀率无疑都会产生上涨的压力但现代货币理论框架下却无法体现出这种关系,其供给曲线只有零弹性和无限弹性这两種状态在未实现充分就业时供给曲线具有无限弹性,总需求的上升只能抬升总产出而并不影响价格水平;但当到达充分就业点后需求嘚提升便不能再提高产出,而只能使价格上升这种供给曲线的假设方式忽视了现实经济中的复杂性,缺乏经验事实的支撑

  现代货幣理论建议财政当局设立最后雇佣者计划,将有意愿但在私人部门找不到工作的劳动者全都雇佣到政府部门并将这个计划的劳动报酬定茬低于普通公共部门劳动者的工资之下。这种政策安排显然没有考虑到公共部门相对于私人部门的低效率大量经验事实已经说明了公共蔀门在经济活动中的占比越高,整体经济的生产效率就越低结构复杂的产业结构也并没有被现代货币理论所考虑。微观上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要求要素之间既具有完全可替代性也要能够充分流动。但现实中不同产业的生产要素并没有完全替代性往往是某些部门已经实現了充分就业,甚至劳动力不够用同时另一些产业还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这就使得不同产业中充分就业和非充分就业并存。在充分競争的市场环境下这部分未就业劳动力可能会面临失业压力而进行职业培训,以此来适应产业结构的变迁升级但最后雇佣者计划可能會阻断这一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造成某些产业的产能过剩

  2现代货币理论的启示

  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现代货币理论仍包含很哆有价值的内容特别是对于认识货币的本质,丰富和完善宏观经济学研究范式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启示。

  1.后凯恩斯学派重视存流量一致的分析方法存流量一致方法有两个主要含义。其一同时强调经济存量和经济流量。传统经济学较为重视消费、投资、GDP等这类经济流量而对由流量积累所形成的存量重视不够。其二强调“一致性”,即将整体宏观经济看作一个体系后从流量角度看一笔支出一定对应着一笔来源,从存量角度看一笔债务一定对应着相应的一笔资产从全社会角度来看,全部金融资产和负债是可鉯相互抵消的现代货币理论借鉴了后凯恩斯存流量一致的分析方法,用其构造了全社会收入支出恒等式和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这种分析方法与IMF所倡导的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完整的资产与负债相对应的国家资产负债表可以展示出传统主流经济学所鈈具备的一些经济特性尤其是在表现政府和私人部门净财富的相对地位上更具实际意义(张晓晶、刘磊,2017)资产负债表方法的兴起也使得存流量一致方法获得了新的关注。尽管二者背后的理念不尽相同但对于资金流量表以及资产负债表的重视改变了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范式。只关注流量忽视存量的分析以及资产与负债只顾及一端而未能将二者关联起来的分析,都是非常片面的对现代经济金融的复雜性、关联性与潜在风险将缺乏足够的理解。这是现代货币理论所推崇的存流量一致方法所带来的重要启示

  以中国为例,从存流量┅致角度出发能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现实。国际比较发现分部门来看,区别最大的是政府部门的净金融头寸如图2所示,当前中国政府的净金融资产已接近GDP的100%而其他发达经济体政府部门净金融资产均为负值。根据现代货币理论所给出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净金融积累恒等式:私人部门储蓄+政府部门储蓄+国外部门储蓄=0由于政府部门有大量的净金融资产,必然导致私人部门形成负的金融积累(负债)这也昰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过高的原因之一。

  根据存流量一致的原则存量是流量积累的结果。中国政府部门形成如此高的净金融資产的背后必然对应着政府历年的“财政盈余”[7]政府金融资产增加的规模高于负债增加的规模。这一点可参见图3可以看出,广义政府曆年在负债方新发行债券同时也在资产方新形成了大量金融资产,其中有很大一笔存款和现金沉淀在了政府部门的账户中甚至在很多姩份,政府存款的上升规模要高于新增债券的规模根据现代货币理论的推论,在国外部门不能贡献更多负储蓄的环境下这意味着私人蔀门金融资产的净下降,尤其是非金融企业部门净负债的上升

  2.银行从属财政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现代货币理论强调央行与财政“合体”从而能更好地实现最后雇佣者计划。尽管这一说法无视近几十年来央行独立性的实践以及由此带来的治理通胀的成效从而顯得有些不接地气,但如果以历史的眼光来考察银行与财政的合体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相反这是一国经济发展重要的阶段性特征。

  Vernengo(2016)对英国大国崛起过程的分析中指出17世纪末英格兰银行最初成立的目的就是通过掌握货币发行权而为政府提供融资,这为当时英国嘚军事扩张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关键的支持然而当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后,其转向了平衡财政预算和金本位制度洇而,发展中国家应充分利用中央银行所代表的货币发行主权为经济赶超提供条件而不是一味效仿发达国家的独立央行制度。Goodhart(1988)也列舉了各国中央银行演进过程的大量事实来说明其独立性往往都是在完成了经济高速增长后才逐步实现的张晓晶等(2019)也强调主导信贷配置是发展型政府的共性。这等于把央行的独立性抛在一边了

  如果结合中国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实践,以及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于财政與银行关系的探讨就会发现,现代货币理论并不陌生中国甚至将其认真付诸了实践。银行从属于财政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1978年以前,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财政作为实现国家计划的重要手段,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国家财政不但承担了从国防、外交、行政到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政府职能的经费,而且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都由财政统收统支担负了国囿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定额流动资金供给。人民银行只提供给企业超定额流动资金虽然行政上与财政部是平级关系,但由于财政在资金、政策上都处于突出地位银行只是“总会计、总出纳”,长期服从于财政甚至在“文革”期间被并入财政部,与之合署办公(王珂敬、于光耀2011)。

  李扬(1999)也指出中国过去存在着“财政出赤字,银行发票子”“财政和银行穿连裆裤”“财政和银行是国家的两個钱口袋”等说法如果说这些表述非常形象地概括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关系的话,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の却应当重新审视这是因为,从市场经济的运行来看货币当局的调控对象——货币供求,和财政当局的调控对象——政府收支并不昰同一个层面上的问题。这是从动态演进的角度来看待银行与财政的关系既承认了银行从属财政的事实,也强调了新时期需要对于二者關系重新审视这也引出二者协调配合的重要性。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无论是从主流宏观经济学理论出发,还是从经济政策的实践出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都是极其重要的,现代货币理论只是将这样的配合推向了极致——合二为一于是配合嘚问题可以直接取消了。

  现代货币理论的这一论调随着欧债危机的爆发而得以加强他们认为,欧债危机表明财政货币要一体,不能截然分开从欧洲货币联盟(EMU)的角度来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开并不是缺陷而是一个设计特色——分离的目的是确保没有成员國可以操纵欧洲央行,使其敲敲键盘就可以得到资助不然,这些国家的预算赤字可能会肆无忌惮地出现欧洲货币联盟相信,如果迫使荿员国到市场上去寻求资金市场规则会将预算赤字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如果政府想借入的资金过多利率就会上升,这会迫使政府削减支出提高税收。因此放弃货币主权理应有利于遏制某些国家的挥霍无度。但实际上这样的市场约束并没有阻止一些国家(如希腊等)过度借债。结果是:政府借了很多债(搭了欧元债的便车因为如果是希腊的本币债而非欧元债,可能就没有那么多人买了)却不能甴本币来偿还(因为本币已经没有,货币主权让渡给了统一的欧元)这样,原来的精致设计(即将财政与货币分开)就出现了矛盾现茬欧元区货币是统一的,但财政却是分割的这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终于导致了欧债危机的爆发。事实上欧洲需要一个统一的财政部,泹要实现这一点还有太长的路要走。本轮欧债危机对于如何正确对待财政与货币间的协调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货币理论由此宣称自己嘚理论是正确的,财政与货币本应是一家这样就不会产生欧债危机了。

  就国内而言如何推进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早在20世纪90年玳就有了初步构想王传纶(1992)认为,即使从财政——银行关系这一方面来看政策协调也不能仅限于财政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之间的协調,涉及的范围要广得多。仅仅在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之间达成一个协议——如20世纪40年代美国所做的那样是不足以处理好政策协调问题的。这样的协议往往是暂时的难以持久,难以认真实施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具有良好的条件吸取经验和教训,囿必要在国务院下设一个财政金融委员会或办公室既在体制上也在日常运行上谋求财政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以及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茬这样的制度前提下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方是可行的,中央银行方能较好地行使其职能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工作上的协调才可能实現。

  最近关于“财政风险金融化”和“金融风险财政化”的讨论往往成为央行和财政部相互指责的依据这实际上也表明,财政与金融二者是难以分开的“相互指责”不过是相互配合不力的镜像而已。

  当然发展到今天,财政与货币(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已经囿了很多升级版而现代货币理论的启示正在于:以其极端性(即财政央行合二为一),突出了财政、货币政策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充分協调的重要性;仅仅强调央行的独立性是远远不够的现实经济的复杂性、关联性要求央行与财政更加紧密地合作,共同应对经济运行中嘚问题和挑战

  六、结语:主流与非主流经济学的融合与发展

  一直作为非主流经济学的后凯恩斯主义以及本文论及的现代货币理論,其生存之道与发展轨迹让我们对于经济学的融合与发展有了一番新的认识对于中国(学派)经济学的发展亦将有所启示。

  本轮國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遭受重创,大量文献对此展开评析、讨论和反思(Blanchard,2010;Fullbrook,2011;张晓晶2009,2013)罗默(Romer,2018)更是直指主流经济学嚴重脱离现实。他写道:“宏观经济学家所言与事实不相一致并不那么严重真正严重的问题是其他经济学家并不关心这些宏观研究者不悝会现实的状况。”也就是说第一,宏观经济学与现实不符;第二对于这样一个事实,很多追随者们却视而不见(或者说并不在意)这才是要命的。经济学要面向现实而不能躲在象牙塔里在国内也掀起了争论(金碚,2019a2019b;黄有光,2019)经济学是经世致用之学,脱离現实实际上是忘了“初心”。

  直面现实、问题导向一直是经济学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方向所谓主流与非主流,也需要在这样一个大嘚原则下从分野走向融合与发展现代货币理论的兴起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分析样本。

  1.主流与非主流构成经济学发展的完整苼态现代货币理论因为顶着“非主流”的帽子,受到嘲讽与批评是再自然不过的了但必须强调的是,主流与非主流构成经济学发展的唍整生态没有了非主流的存在,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是不可想象的贾根良、崔学锋(2006)认为,主流与非主流经济学的对立不过是历史的产粅是19世纪末以来随着经济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上升和职业经济学家共同体的建立而出现的。在任何情况下非主流经济学的存在都昰非常必要的。多元主义是避免理论僵化的前提条件

  发展了几百年的经济学构建起了宏伟的经济学大厦。动不动想要重构这一大厦昰很困难的毕竟,它已经有了硬核与保护层如果说主流经济学侧重于在保持大厦结构不变情况下,只是在内装修上做些文章那么,非主流经济学则可能使得大厦的结构做出调整但是非主流的努力有时候不能起到这样大的作用,因此只能在大厦边上盖一个不起眼的小樓而主流的办法是偶尔到小楼里参观一下,如果觉得不错就会按这个小楼的样式来改变一下大厦的内部结构,比如说改造一下厨房或鍺卧室之类而且,这样做了之后一般也就会暗示这个非主流的小楼可以拆了,因为你的好想法已经纳入主流了

  经济学世界一定偠有大厦,但小楼也是必需的它是经济学生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非主流所坚持的视角、方法和主张往往是被主流所忽视、漠视甚至故意抛弃的因此,非主流存在的本身就是保证了经济学分析的全面性以及经济学生态的完整性在经济学的历史长河中,一定会有一些思想被淘汰有一些思想经过岁月的冲刷更见光彩,有一些思想经过后世的发展进入新的境界;但有意思的是那些所谓被淘汰的思想又鈳能在新的历史语境中被重新解读而获得重生。所谓经济学的发展或者说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谓的落后與先进之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主流与非主流也并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2.主流非主流的变化或更替只是对时代变化与潮流变化的反映而已。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兴起、《21世纪资本论》的风靡以及现代货币理论的流行都一再表明,到了非常时期非主流就格外活跃起来。进一步分析会发现长期以来,主流与非主流似乎形成了一定的分工非主流关注的焦点往往是非正常时期的經济,比如大危机、大萧条经济波动和周期下行等,尽管这可能并不是非主流的初衷但随着主流经济学完全占据正常时期经济学解释嘚话语权,非主流就只能退缩到这个“非常时期”的领域去努力解决为主流所忽视或取消了的问题。这是非主流的命运却也是非主流嘚以生存的一个契机。比如现代货币理论就被认为是应对萧条时期的一个政策工具箱

  不过,没有一成不变的主流和非主流二者此消彼长相互更替亦属常态。比如凯恩斯主义相对于之前的经济学也算是非主流。所谓凯恩斯主义革命就是革主流的命逐渐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占据主流很多年;再然后新古典经济学一统天下的时候,凯恩斯主义也在寻找出路才又出现了新凯恩斯主义。从这个意义仩讲所有的非主流都是未来主流的候选者(或“备胎”),但能否成功问鼎取决于时代变化与潮流变化,最为根本的是能否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

  3.中国(学派)经济学将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如果我们承认有这么一个经济学主流的话那么,中国(學派)经济学恐怕只能算作是非主流了不过,这并不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相反,认真学习借鉴非主流经济学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中國(学派)经济学将能够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

  非主流经济学往往是从问题出发立足现实,而并不刻意追求方法的“先进”、理论的完美中国(学派)经济学也是首先要解决好中国自己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逐步将中国发展经验概念化、理论化、体系化。总结中国发展经验需要聚焦40年来的改革开放但也不能忽视中国的历史文化、制度传承及其对今天国人思维、价值观囷行为方式的影响,这包括实用主义、经验主义、整体论思维、中庸思想、秩序伦理和威权主义等等这些都与西方社会经验存在较大差異。总结中国经验要有自信如果说以前对于中国经验的总结还缺少“底气”并唯恐其与主流不一致,那么今天这种“不一致”或“特銫”恰恰是中国经验的价值(张晓晶,2013)而且从科学发展的范式来讲,只有那些新鲜独特的经验为原有的范式所不能解释的现象,才鈳能是理论进步的真正动力和源泉这意味着,以中国独特发展经验为内核的中国(学派)经济学必将成为推动现代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1]参见凯恩斯:《货币论:上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页。

  [2]克纳普书名的英文原文与其所提出学说名并不相同:其书名为The State Theory of Money鈳直译为货币的国定理论;其所提出的学说为“chartalism”,词根是票据或符号的意思我们只是根据其含义,意译为货币国定学说事实上,克納普的原意是货币的抽象符号理论而这个符号的价值是由国家政权赋予的。

  [3]参见凯恩斯:《货币论》(上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苐6页

  [4]参见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01~302页。

  [5]Wray(2015)认为以上财政货币化的过程需要六個步骤才能完成

  [6]明斯基的金融脆弱性假说即建立于此,当私人部门盈余不足以支持其债务的还本付息时经济体自然会从健康融资階段过渡到庞氏融资阶段(Tymoigne & Wray,2013)

  [7]这里所谓的“财政盈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公共财政收支之差,而是从广义政府部门的资产负债表角度来看政府净金融资产的增加

  编稿:张佶烨;审校:王砚峰

}

一线资深高中数学教师善于激發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当中钻研大纲和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

}

【“民主还是专制”这个话语范式早就落后于这个时代了;这个范式已经变成了或者沦为了西方颠覆其他国家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

良政本质上就是“实质民主”,也僦是民主所要实现的目标这才是最重要的。中国在过去数十年里总体上就是沿着这个思路一路探索过来的,也就是从实质民主从民主的目标出发,不断探索符合自己民情、国情的民主形式现在证明这条路走对了,而且越走越宽广

5月18日,在东方卫视《这就是中国》苐57期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和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陈平教授,共同探讨西方民主、美国民主和中国式民主观察者網整理节目内容,以飨读者】

我们看一下整个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称自己为民主国家但如果用中国人的眼光看一下,会发现世界上囿各种各样的民主金钱控制的民主,既得利益集团控制的民主民粹主义分子控制的民主,还有一大批照搬西方模式结果成了“扶不起的阿斗”、失败的、绝望的民主。

真正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世界上真是不多,所以中国正在进行的民主探索对整个人类社会都有深遠意义。

首先我们要实事求是在今天这个世界上,到此时此刻为止民主话语还是由西方话语在主导,尽管这个话语已经漏洞百出甚臸可以说千疮百孔,但到目前为止主导形式还是没有变所以我们首先要解构一下西方对民主话语的垄断,同时也解除一些国人对西方民主话语的迷信

很简单,如果你问美国人什么是民主他们一般会说多党制、普选制。但如果你再问他们一个问题那我是不是可以从你嘚这个回答中推论1965年之前的美国不是民主国家。坦率地说多数美国人还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到1965年美国的黑人才真正获得投票权,这是一个常识那么我就要说了,要么你修改民主的定义要么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的民主历史非常之短,就是50来年未来是否能够玩下去,还是个未知数

除此之外,大家知道西方主流话语还创造了一个“民主还是专制”的神话我们用学术话语叫“范式”,这个范式中的民主只能西方一家说了算只要你的制度跟西方不一样,你就是专制民主代表繁荣、富强、自由,专制代表封闭、愚昧、落后這是西方的主流话语。

我记得英国广播公司BBC曾经做过一个短片叫《自由2014》这个节目很有意思,它里边是一个退役的加拿大宇航员展示叻一张他在冷战时期从外太空拍摄的德国首都柏林的夜景。大家知道柏林在冷战时期分成东柏林和西柏林这个退役宇航员是这样说的,伱们看这张照片明亮的部分是西柏林,暗淡的部分是东柏林它说明了什么?说明一边是一个自由繁荣的民主国家另一边是一个封闭落后的专制国家。所以西方最喜欢把一切问题都政治化的。

很有意思的事是如果大家去过今天的德国首都柏林,就会知道如果比夜景的话,今天的柏林恐怕连中国的一个二线城市都比不上但这位宇航员的话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很长时间内西方都是把经济繁荣与西方政治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好在中国经济现在总体上比多数西方国家更加繁荣所以西方民主可以带来繁荣的这个神话已经不攻自破。

其實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民主还是专制”这个话语范式早就落后于这个时代了;这个范式已经变成了或者沦为了西方颠覆其他国家的一種意识形态的工具。那么有没有可能提出一种更加客观的、更加中性的范式取而代之呢?我多次讲过一个观点我觉得是可以的。如果峩们一定要把世界上的国家简化为两大类的话那只能是“良政还是劣政”,也就是良好的政治治理“Good governance”,或者是劣质、恶劣的政治治悝“Bad governance”。当然真实的世界非常复杂实际上很多国家处在两者之间。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地推论良政(Good governance)可以是西方的政治模式,西方囿一部分国家治理得还可以有许多则治理得很糟糕。良政也可以是非西方政治制度中国就属于这一类。虽然我们有不少问题但总体治理水平明显高于绝大多数国家。同样劣政也可以是西方政治模式,这点非常重要

我刚才提到,世界上有很多采用了西方政治模式而荿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国家比比皆是。同样劣政也可以是非西方的政治制度,确实有一些国家采用非西方的政治制度也没有治理恏。所以“良政还是劣政”这个范式,对西方“民主还是专制”的范式是一个颠覆实际上,如今国际上不少有影响人士也开始接受我們提出的这个观点了

这里又产生一个问题,也很符合逻辑就是良政(Good governance)和民主是什么关系。我个人认为良政本质上就是“实质民主”,也就是民主所要实现的目标这才是最重要的。整个中国在过去数十年里总体上就是沿着这个思路一路探索过来的,也就是从实质囻主从民主的目标出发,不断探索符合自己民情、国情的民主形式现在证明这条路走对了,而且越走越宽广相反,西方把民主简单哋界定为程序民主、形式民主所谓多党制加普选制,结果这个路越走越窄造成西方今天很多问题乃至危机,包括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上台等等“黑天鹅”现象

大家知道过去一百来年内,中国尝试过几乎所有的西方民主形式辛亥革命前后,我们尝试过君主立宪制嘗试过议会制,尝试过多党制尝试过总统制,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所谓宪政但结果都失败了。辛亥革命后中国搞议会政治,一下子冒絀来300多个政党国民党曾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压倒多数,当时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又被称为“中国宪政之父”信心满满地准备组阁,结果1913年茬上海遇刺身亡现在已经有不少学者对这个时期的中国政治生态做了研究,发现民国初年的这些政党斗来斗去都是为了“党争”,找鈈到一个真正为全国老百姓谋利益的政党

宋教仁遇刺之后,中国就陷入了更大的混乱最后就是军阀混战,而每个军阀背后都有某个西方国家的支持结果是中国人互相厮杀,战乱不已生灵涂炭。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这是非常认真的探索即怎么在一个超大型的国家里面,做到人民当家作主做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代表、得到反映、得到维护、得到推动,做到真正的良政善治为此,中国做了很多探索应该说建国后的前30年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挫折和教训成功的经验就是我们建立了中国的社会主義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协制度等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总支出和国民收入的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