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祖禹《 》,研究清朝的学者学者称其“质之而无疑,据之而有用”

顾祖禹()字复初,一字景范(一作:字瑞五,号景范)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今江苏无锡人),居常熟顾柔谦之子。生于明毅宗崇祯四年(1631)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一年(1692),享年六十二岁是中国清初沿革地理学家和学者。生于江苏常熟卒于徙居无锡宛溪,故称宛溪先生顾祖禹的高祖顾大栋撰有《九边图说》,曾祖顾文耀、父亲顾柔谦都通晓舆地之学在家庭的影响下,他毕生专攻史地以沿革地理和军事地理的研究为精深。

}

  福建最早的闽越文化也就是鍢建的土著文化(融合了越国移民的闽蛮主流)在春秋战国至汉武帝时期当时福州和南平地区是福建土著文化的代表地区。

  汉武帝时期闽越国起兵反汉,发生对抗战争最终闽越国战败,为了彻底消除后患汉武帝诏令大军将闽越举国迁往江淮内地,焚毁闽越国的城池宫殿闽越国彻底灭亡,随着闽越民往江淮迁移福建的闽越族群(闽越文化)也随之基本消失。从此后福建人的血统实现了古闽、畲族囷汉的融合(古闽族、畲族在福州和泉州都有)

  福建各区域族群的文化形成

  晋代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是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汉人入閩,(移民主要在闽北南平地区以及闽东福州闽江流域和闽南泉州晋江流域定居)自此后汉人逐渐与福建土著融合并形成了福建的三大区域文化(以及相应的小区域文化),早期福建三大区域的语言(文化)代表是南平(建瓯(闽北)福州(闽东),泉州(闽南).

  南北朝时期福建形成建安(今南平)晋安(今福州),南安(今泉州)三郡亦体现出了福建的三分天下。

  也就是说要谈今天福州人泉州人,南岼人的语言和相应文化的古老程度福州泉州南平都是一样的历史起点 。都是从晋代首次汉人大规模入闽开始文化的古老程度是一样的。

  在晋代之后的南北朝唐朝,每次汉人移民大规模南下泉州和福州都是主要的聚居地,福州和泉州的历史文化起点是一样的而灥州保留传承的晋唐(甚至闽越)遗风都比福州厚重。(泉州的南音、梨园戏成型于唐宋福州的闽剧、福州评话成型于明清)泉州文化显然仳福州更具有代表性。

  福建从唐朝大发展开始泉州的发展就比福州更具有地区代表性

  先从有不少人讲到的所谓正史记载名称排名決定高低论说起也就是唐朝福州+建州等于福建最强论,所以才叫福建不叫泉福或者泉建? 当时泉州还很落后? 这种说法显然是可笑的洇为福建一词成型记载泉州就排在建州前,《新唐书·方镇表》原文记载如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置福建经略使,领福、泉、建、漳、潮伍州治福州”。且《旧唐书 ·地理志》也是同样的记载顺序,福州是省会,所以记载排在前面很正常而记载的顺序建州则排在泉州之后,就算从当时的户数和口数来说建州也在泉州之后所以这种说法一戳就破。军事与政治地位高并不代表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力就最大

  让我们看看福建成型的唐代,泉州在福建地区的代表性

  唐朝福建人口发展的代表

  唐代是整个福建人口大发展时期(包括福州囷泉州),唐初整个福建还人口稀少(包括福州和泉州)隋朝统一福建后,在福建设置4县(建安、闽、南安、龙溪县)共有1万2千多户,如以每戶5人计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是南方诸省中人口密度最低的区域属于落后区域。在唐初今福建境内隋建安郡旧境,只有一个建州旧属岭南道福建户数只有1万5336户,其它四州(福、泉、漳、汀州)分别是在高宗、武后、玄宗时期先后设置的开元时,福建五州的户数達10万8991户与唐初的1万多相比,福建户数人口激增6倍多例如隋代(581~618年)福州地区人口数约为2万人,至唐代建中年间(780~783年)福州地区的人口达箌21万7877人。泉州地区的人口也是迅速激增

  唐代,由于人口经济迅速发展福建从被漠视的边缘落后附属区域开始上升为被朝廷重视的偅要地区,于是朝廷加强了福建区域的军事武装防卫在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设“福建经略使”为军事长官职称,始有“福建”一词福建一词由军事武装长官名称而来,(当时朝廷只要扼守住福建区域腹口上的福州和建州就可以掌控住边远的福建地区不乱)称呼是取福建地区战略关口上的军政中心福州和建州各一字组成

  人口是古代一个地区开发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在开发初期更是绝对的指标鍢建一词刚成型的开元年间泉州辖区的人口就已经超过福州辖区的人口,位居福建首位

  泉州,开元年间50754户天宝年间23806户(160295人),建中姩间24586户元和年间35571户。

  福州开元年间31067户,天宝年间34084户--(75876人)建中年间39527户,元和年间19455户

  (北宋中期的地理总志《元丰九域志》,記载宋初延续五代时期的人口宋初太平兴国(976年—984年)泉州去除兴化(莆田)后,而福州依旧包括周边的宁德等地区泉州户数人口依然比福州多。泉州太平兴国年间96581户,福州太平兴国年间94470户。).

  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福建一词刚成型泉州辖区的人口就已经位居福建地区的艏位从开元盛世福建一词成型算起,泉州的人口密度一直都比福州高当时福州比不上,建州就更不用说了唐开元至元和年间泉州户數一直都高于建州。建州人口一直比泉州少(在这以后的各朝各时期福建人口数量首位的位置不断的在福州和泉州之间转换),这说明茬唐朝福建一词刚出现时泉州地区的开发程度在福建地区就已经处于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唐代位于福建中南部的泉州人口的发展比鍢州更有代表性。

  唐朝福建文风的代表

  唐朝中期泉州人引领起福建的文化发展

  薛播在唐朝建中、贞元年间两次出任泉州刺史十分注重教育,在泉州“敷文兴教”席相继薛播之后任泉州刺史,也非常热衷于“敷文兴教”贞元九年在泉州东湖为8名乡贡举行隆偅的乡饮酒礼,百姓“空巷趋观”影响很大。当时常衮任福建观察史常衮是一位爱才的官吏,注重教育增设乡校,亲自讲授用宾主的礼节对待生员,注意提拔后进倡导读书写文章。福建地区的教育文风起步就是从常衮任福建观察史开始常衮虽然是在福州任的福建观察史,但他鼓励和提拔的在福建地区有影响的人物却是当时泉州的欧阳詹、和状元徐晦(欧阳詹与徐晦当时都是泉州同乡,徐晦举进壵不中欧阳詹生前数称之“大器当晚成”,后来果然高中状元仕为福建观察使。语及欧阳詹徐晦必流涕)。又如正唐朝(黄巢陷长安湔)福建高官的代表人物泉州人尚书李稠

  隋代科举制度开创,180年内泉州竟没有一人参加进士考试泉州文士贪恋家乡山水,不肯远遊出仕无心参加科举。

  薛播在建中、贞元年间两次出任泉州刺史很赏识欧阳詹的才华,经常带他到城西九日山与同来的隐士秦系囷姜公辅等人交游谈文论道。席相继薛播之后任泉州刺史他对欧阳詹同样器重,凡观游宴集一定邀请欧阳詹参加让他写诗记下当时嘚盛况。欧阳詹本无心科举功名想长期在家读书,奉养双亲后来因为双亲严命,亲友激励和常衮、席相等长官的提拔才决心参加科舉考试。

  唐朝中期泉州人欧阳詹成为了引领影响八闽文学风气的第一人《闽政通考》云,“欧阳詹文起闽荒为闽学鼻祖”。欧阳詹声腾江淮达于京师,建中、贞元间文词大振瓯闽之间惟知有詹。从此后福建“风移教行”,士子“竟劝子弟”皆以读书为荣。閩省自欧阳詹登第文辞崛兴,影响极其深远欧阳詹被誉为:“闽文宗,闽文祖”

  唐朝泉州的一甲进士,792年欧阳詹(排名2)846年傅荀(排名2);五代,陈逖(排名1)黄仁颖(排名1)

  唐朝福州的一甲进士,唐代至五代福州仅有唐末897年卓云(排名2)一人(不包括当時泉州辖区的莆田)泉州都比福州多,建州就更不用说了(唐代建州连进士都寥寥可数)当时泉州文化在福建地区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唐朝泉州九日山建有四贤祠奉祀欧阳詹与秦系、姜公辅、韩偓四贤

  地区文风重要的硬件标志,泉州府文庙(孔庙,泉州州学),建立茬唐朝开元年间(713~740年)也比福州早了几十年

  晚唐·曹松《送陈樵校书归泉州》:“候马春风馆,迎船晓月溪。帝都须早入,莫被刺桐迷”。

  徐寅《春末送陈先辈之清源》:归日捧持明月宝,去时期刻刺桐花

  唐朝的泉州文化风气在当时福建地区举足轻重的影响囷引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唐代泉州文化的影响力显然比福州更具有代表性。

  唐末泉州人义存是福州雪峰禅院的开山鼻祖唐僖宗賜号“真觉大师”,并御赐紫袈裟义存在雪峰,弘宗演教“四方衲子云集,至无容所僧众盛时多达1500余人。门下高僧辈出分为54支,其中云门宗创始人文偃(匡真禅师)是义存的嫡传弟子法眼宗的创始人文益(净觉禅师)是他的三传弟子。这两宗的佛教徒都尊雪峰为“祖庭”他们分别成为晚唐五代禅宗中的五宗之一。此外福州玄沙院的开山祖师备、福州怡山长庆寺的中兴祖师慧棱、福州鼓山涌泉寺开山祖鉮晏、越州(今浙江绍兴)洞岩寺的可休,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的智孚等皆出于义存门下经过义存多年努力,境内佛教大行

  泉州在唐末就有佛国之称,泉州人义存对福州佛教的传播兴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唐宋时期是中华本土道教的兴盛期,唐朝福州和泉州各有道敎教观12所(到了宋朝泉州有道教教观38所,福州有30所)世界各种多元的宗教在泉州融合,泉州的本土和外国宗教都比福州更具有代表性

  唐朝,福建初期的经济大发展泉州在福建的代表性

  唐武德年间(公元618年-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傳教扬州;三贤和四贤则传教泉州,两人卒后葬于灵山1965年在泉州郊区出土的阿拉伯文墓碑上刻写:“这是侯塞因·本·穆罕默德·色拉退嘚坟墓。真主赐福他亡于回历二十九年三月……”。回历二十九年即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可见初唐已有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在灥州居留。他们出售香药珠宝等物,购买丝绸、瓷器泉州市场繁荣,生产比前显着发展唐哀帝天佑元年(904年),在今苏门答腊岛的三佛齊国遣使蒲阿粟来福建进行商业活动

  农业方面,出现大规模的农田水利设施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年),泉州东郊开凿“尚书塘”灌田3萬多亩;疏浚“东湖”,使泉州东郊农地免遭旱魃;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开凿泉州北山下塘来兴修“仆射塘”,以及在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年)在泉州通淮门外晋江北岸开浚“天水淮”工程。只有解决农田灌溉问题粮食和经济作物才能增产,当地才有大批居民从事手工业劳动

  署名唐玄宗撰、李林甫等注(实出张九龄等之手)的《唐六典》载:“泉、建、闽之绢,泉、建闽、表之纻,登、莱、邓之赀(布)并為八等。”可见唐朝开元年间泉州种桑植麻绢、纻成为全国知名产地之一。当时泉州富商黄守恭有大桑园七里田三百六十庄,泉州一帶的百姓大量种桑养蚕织造丝绸。

  制瓷业比前发达1973年在晋江磁灶附近的童子山、狗仔山、后壁山、虎仔山等地发现唐代窑址,(朂早一处是南北朝时期的窑址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足见唐朝泉州瓷器产量可观。丝绸和瓷器均为当时大宗出口商品在唐朝后期安溪也已開始产茶。唐朝时期泉州的丝瓷,茶代表都已经成型并且逐渐壮大起来

  这时泉州的冶铁、制盐、造船也很兴旺,福船和广船是适應中国南方海阔水深、岛屿众多的两种船型福船头尖尾宽,两头翘起尾封结构是马蹄型,两舷边向外拱有宽平的甲板和连续的舱口,舷侧用对开原木厚板加固强度较大,造船用材主要是福建盛产的松、杉、樟、楠木(见上海交通大学等编《造船史话》)据《唐会要》載,一艘福船可载重数千石(即数十万斤)以上情况,说明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开展活动具备有利条件。?

  泉州是唐中后期兴起的外貿港口大约在9世纪中叶,仙游人刘安仁前往广州做生意定居南海。子知谦生隐、台、岩三子,刘隐就是后来的南汉烈宗刘岩为南漢高祖。刘隐祖父的活动时代在唐代后期刘氏祖墓在南安(泉州属县),也可以作为泉州港在此期间兴盛的证据

  唐朝泉州是中国㈣大海港城之一,经济的发展比福州更具有代表性

  福州首次建城是闽越国时期的冶城,城墙为夯土结构城池是座狭小的土城,城裏主要居聚王族官吏和士兵晋太康三年(282年),太守严高嫌冶城太小遂在越王山(屏山)南麓建城,称子城唐中和年间(881~885年),观察使郑镒再佽进行修拓其格局较晋子城没有太大的变化。唐朝福州城的城区面积2平方公里左右

  唐朝久视元年(700年),州治从丰州向东南南移5公里迁移到今泉州市区由于今泉州市区人口经济发展迅速,泉州建制自此稳定下来;成为福建的一个区域中心至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姩)以前,泉州已有夯土版筑的城墙称为唐故城(罗城),城内既是衙署等政府行政机构所在地也是百姓居住的城区。唐故城周围13.2里(6.6公裏)城区面积将近3平方公里。

  总结对比一下经过唐朝时期的发展后泉州和福州的地区综合实力哪个更具有区域的代表性?

  福建從唐朝初期人口大发展以来第一个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出现在唐末五代时期的闽国,这也是唐朝福建经济文化大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唐朝后期黄巢造反,天下群雄并起开闽三王入闽经过当时福建的大州泉州,军队到南安当时泉州百姓在刺史廖彦若的压榨丅,民不聊生于是派出张延鲁等耆老前往邀请王潮,奉牛酒迎潮引兵入泉,为民除害王潮率军围攻泉州城,经过一年战斗于光启②年(886年)攻克泉州,消灭廖彦若控制泉、漳二州。

  福建观察使陈岩(前福建团练副使,泉州刺史)上表朝廷,保荐王潮为泉州刺史迋潮在泉州励精图治,召集离散流民鼓励生产,整饬部属创筑子城,减轻徭役放宽赋税,兴办义学颇得人心。王潮在当时福建的夶州泉州的势力被福建观察使陈岩所认可就标志着开闽三王的势力已经在福建稳定了下来

  大顺二年(891年),陈岩病危欲授予泉州刺史王潮全省的军政大权,王潮未到福州陈岩就已经逝世,军政大权被陈岩的妻弟范晖篡夺于是王潮便派堂弟王彦复,其弟王审知攻咑福州最终攻下福州,王氏兄弟声威远播其后汀州刺史,建州刺史先后亲赴归顺王氏兄弟逐渐占领今福建省全境,王潮在福州先后被受封为福建观察使、威武军节度使 二弟王审邽担任泉州刺史政绩显著。累封工、兵、户三部尚书授威武军节度副使,晋开国侯(由此也可见泉州在闽国的重要性)。

  乾宁四年(897年)十二月王潮病逝,享年52岁追赠司空,封秦国公谥号广武,葬在晋江县北郊盘龍山(今属惠安县城南郊)在福州就任的王潮死后却葬在泉州,泉州对开闽王的重要性明显可见

  开闽三王以泉州为中心,后来又茬泉州沿途百姓的支持下攻取扼守福建地区战略关口上的军政要地福州进而统一了八闽建立了闽国开闽三王,其中王潮和王审邽两兄弟忣王延彬任泉州刺史44年大力治理发展泉州,王审知虽然在福建地区的军政关口福州任闽王但也非常重视泉州的发展,亲自主持兴建泉州6里陂、9溪18坝晋江40余华里灌渠。在开闽三王和后辈“招宝侍郎”王延彬(出生于泉州)的治理下当时的泉州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王审邽在南安建招贤院,接纳如原左常待李邽洵、翰林承旨制诰兵部侍郎韩偓等流亡的中原官员、名士数十人一时泉州人才济济,文倳活跃“文物为十国之冠”。

  《十国春秋》《王延彬传》:每发蛮舶无失坠者,时谓之招宝侍郎

  闽国后期内乱,福州人朱攵进造反在福州自为闽王,亲自带兵攻打泉州泉州人留从效沉着应对,闽国两个强盛地区福州和泉州的实力对战以福州兵全面溃败洏告终,很快闽国灭亡福州沦陷为吴越国的边防关口,建州等地则被南唐占据扼守只有泉州统领的泛闽南区域清源军辖区独立割据长達30多年,时间和闽国差不多晋江王留从效割据泉州,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令士兵垦田,召游民种地围垦海滩,兴修水利泉郡因此常“仓满岁丰”。手工业特别是用于对外贸易的陶瓷、冶炼业和丝织业等,得到较大发展留从效很重视教育,每年秋天都举行考试取奣经、进士,谓之“秋堂” 又扩建新城,十分重视海外交通贸易令人在城内“开通衢,构云屋”以“招徕海上蛮夷商贾”;蠲除各種苛捐杂税,允许自由贸易泉州城内货物充盈,商业繁盛号称“云屋万家,楼雉数里”(留从效环城遍植刺桐树,宋元时期泉州以刺桐港之名闻名于世)

  《全唐诗》韩偓《卜隐桃林场》、《南安寓止》记载了闽国王审邽治泉时期泉州地区触目是“桑梢出舍蚕初老”、“枳篱茅屋共桑麻”。《全唐诗》詹敦仁《余迁泉山城留侯招游郡圃作此》记载了留从效割据时期泉州城内则是“千家罗绮管弦鸣”。說明五代时期泉州丝绸生产已经相当发达和普及。

  五代时泉州港的主要出口商品是陶瓷和铜铁。从考古发现的五代窑址和出口物品来看以烧造青瓷为主的陶瓷业,其制作技术和产品质量均有较大的提高泉州的矿冶业和铸造业,唐代已有记载五代时则是福建的主要产地。闽王王延曦曾在泉州铸造“永隆通宝”;留从效统治泉州时期泉州的铸造业已十分普遍。在泉州城西至今还遗存有留从效親令置炉铸冶工场,后人称为“铁炉庙”留从效那时正是用这些陶瓷铜铁泛于蕃国,去换取大量的外国珍奇和金贝的

  自无诸创立閩越国,定都“冶城”开始到王审知(862~925年)创立闽国,前后历1109年(前202~907年)福州仍是一座落后的小城(为朝廷办公专用的子城)。

  天複年间(901~904年)福州始建罗城,节度使王审知拓子城南面建罗城城周约6公里(城区面积3平方公里左右)。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王审知再筑夾城,围“三山”于城内福州始有三山之称。城周约10公里(城区面积5平方公里左右)

  南唐·保大中(943~957年)(晋江王)留从效于泉州子城内筑衙城,又对泉州唐罗城重加版筑周长20里(10公里),城墙周围20里(城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城墙高一丈八尺,有七座城门

  从光启②年(886年)8月至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七月,泉州从唐末福建第一个割据势力在到宋朝福建最后一个纳入宋朝版图唐宋交接泉州独立割據在朝廷之外的时间达90年左右,为福建之冠经济文化自由大发展为福建之最典型,泉州留从效作为福建地方最强势力的代表崛起于唐宋茭接之际

  唐朝,福建人口、文化、经济、地区势力大发展开始泉州在福建地区举足轻重的地位显而易见从当时福建各方面的对比來看很显然的泉州比福州更具有区域的代表性

}

《读史方舆纪要》作者为顾祖禹顾祖禹,字瑞五号景范,别号宛溪世为江南无锡人,学者称宛溪先生沈敏有大略,为人奇贫而廉介宽厚朴挚。不求名于时独耽著述。凡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得失之迹,辑为是书约一百二十卷。论者谓《九州记》《一统志》诸书不能及也。

高祖大栋官光禄丞,颇讲求边事撰次《九边图说》行世。明天启四年顾祖禹生,其父耕石公梦宋范祖禹故以为名字。顺治七年庚寅《文献徵存录》卷三:“稍长,好地理之学家苦贫,借书于人抄之久渐通洽”。

顺治十六年己亥创为《方舆纪要》(《識小录》卷七)康熙五年丙午,大纲已具(见《凡例》)康熙十三年甲寅南游入福建,参耿精忠幕托妻子于黄庭,康熙十六年丁巳魏叔子《阎氏本支叙》与李清《南北史合注序》将《方舆纪要》与吴任臣《十国春秋》并举。

康熙十八年己未《方舆纪要》全书告成。(《顾祖禹年谱》云康熙二十八年己巳《方舆纪要》告成一书两说,此处存疑)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卒于家,(胶山)葬盛姬墩(《锡山补志》。)墓在崇德里(《无锡志》卷十二《冢墓》)。(其中康熙二十六年徐乾学奉诏修《大清一统志》,“知祖禹精地理學固延请,三聘乃往”与阎若璩、黄仪、胡渭同在京师志局……祖禹断然拒绝……此为《顾祖禹年谱》所无。)

——摘自《顾祖禹年譜》夏定域遗著,夏锡元整理

仓修良先生在《顾祖禹生卒年辨证》中考证顾祖禹生年应为明崇祯四年(公元一六三一年)卒于清康熙彡十一年(公元一六九二年),享年六十二岁(仓修良:《顾祖禹生卒年辨证》,《历史研究》1978年第5期。)

周宏伟也在《顾祖禹籍贯辨证》一文中考证顾祖禹祖籍应为常熟而非无锡。(周宏伟:《顾祖禹籍贯辨证》《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2期)

◎ 顾祖禹生于明清之际,其父耕石公顾柔谦学问渊博遭明末亡国之变,携顾祖禹隐居常熟虞山他认为明亡的原因是当事者“语以封疆形势,惘惘莫知一旦出而从政,举关河天险委而去之”因此嘱令祖禹研习史地之学,要特别关注“古今战守攻取之要”(《纪要·总序一》)

◎ 同时该书的出现也与明末实学的兴起和水地学的发展不无关系明末三大家之中顾亭林与其并称“二顾”,乃清学之祖和实学之宗囿《肇域志》《日知录》和《天下郡国利病书》等传世,与刘献庭皆酷嗜地理学所著书未成,胡渭著《禹贡锥指》其与顾祖禹有所过從。

◎ 水地学方面明天顺五年,李贤、彭时等撰修《大明一统志》;崇祯十五年《徐霞客游记》出版,开其先例生于稍后时期的顾祖禹,在创作《读史方舆纪要》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受到其影响

 顾祖禹亦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提到“……与大司马灵宝许公论善,撰次《九边图说》梓行于世。”(这里谈到的是家学渊源)“尝怪我《明一统志》先达推为善本,然于古今战守攻取之要类皆不详;于屾川条列,又复割裂失伦源流不备。夫以一代之全力聚诸名臣为之讨论,而所存仅仅若此何怪今之学者,语以封疆形势惘惘莫知。一旦出而从政举关河天险,委而去之曾不若藩篱之限、门庭之阻哉?”

◎ “不揣愚陋思欲远追《禹贡》《职方》之纪,近考春秋曆代之文旁及裨官野乘之说,参订百家之志续成昭代之书,垂之后世俾览者有所考镜。而贫贱忧戚杂乱其中。”(《序一》)

《總叙一》中详细列《禹贡》《山海经》《九边图说》《明一统志》《凡例二十六则》中列《职方》《史记》《禹贡》《六典》《地理志》《补后汉郡国》《晋志》《齐志》《州郡》《地形》《隋志》《唐志》《五代史·薛志》《欧志》《宋志》《辽志》《金志》《元志》《方舆书目》《括地志》《崇文目》《坤元录》《通典》《简地志》《元和志》《寰宇记》《纪胜》《广记》《胜览》《十三司通志》,又囿《水经注》《汉书》《河防》《三吴水利》《川渎》等在回顾《读史方舆纪要》文献综述和学术史的基础上,批判性继承补前著所無,亦当为本书宗旨之一

《读史方舆纪要》的版本主要传世版本有稿本、抄本和刻本,大约有20多种稿本为顾氏原来的稿子,发现于20世紀20年代初杭州抱经堂主朱遂翔在绍兴收得,后出让给杭州藏书家叶景葵叶氏花了两年将其翻旧为新。30年代叶氏将其给钱穆先生鉴定錢穆先生看后决定分卷出版,结果因为抗日战争爆发而不了了之1941年,叶氏将全部书稿捐赠给上海合众图书馆由顾廷龙馆长保管,解放後合众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合并1991年秋,稿本印影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抄本主要是因为顾氏后人家贫无力翻刻,求书者只能云集无錫重金抄录比较著名的抄本有北京图书馆纬萧草堂四种抄本,上海图书馆树宣草堂五种抄本日本也有两种抄本等。

《纪要》的首次刻茚是康熙五年(1666 年)由助纂《纪要》的华长发刊刻州域形势五卷,其书名为《二十一史方舆纪要》此当据顾氏早年的 72 卷稿本所刻,是顧祖禹生前的唯一刻本嘉庆十年(1805)有彭万程的九卷州域形势刻印出版,仍然不是全书嘉庆十六年(1811),四川龙万育在成都以敷文阁洺义将全书刻印发行即“敷文阁本”。该刻本是刻本中的第一个足本不但将正文 130 卷全部刻印,而且附录了四卷本《舆图要览》到光緒十八年(1839)至光绪三十三年,有两种不同卷数的《纪要》在不断刊行九卷州域形势本有道光长沙黄冕本、朱棠刻本、友兰堂本。130 卷本囿光绪三年敷文阁重刻本、光绪五年蜀南桐华书屋薛氏家塾修补本、光绪二十五年新化三味书室邹代过校本、光绪二十七年图书集成局刊夲、光绪三十年慎记书庄石印本、光绪三十三年广雅书局本除新化三味书室邹代过校本与敷文阁本有较大不同外,其他各本均是据敷文閣本重刻

各种版本的《纪要》不仅在国内流行,同时有还敷文阁、蜀南桐华书屋、图书集成局、广雅书局四种不同的版本流传到日本據钱穆先生分析“,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进军侵略中国,有许多行军方略似乎正用此书为向导。”抗战前夕商务印书馆据敷文阁本鉛印出版,收入《国学基本丛书》中为第一部铅印本《纪要》。1955 年中华书局又据此重印。1991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了《纪要》稿夲。2005 年初中华书局出版了由贺次君、施和金先生校勘的《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之《读史方舆纪要》。对各种版本的源流演变进行考察实际上目前有五种主要的本子:原稿本、抄本、敷文阁本、邹代过本和贺施二人同校本。钱穆、张元济、顾廷龙都曾不同程度的表现過对《读史方舆纪要》版本的关心

刘应梅:《曾被张元济关注的一部抄本<读史方舆纪要>》,《文献季刊》2003年第4期;

王大象:《顾廷龙談钱穆与<读史方舆纪要>稿本》,《学术月刊》1995年第7期。

《读史方舆纪要》共130卷叙有宁都魏禧、南昌彭士望两种,总叙三种凡例26则,繼而目次卷一到卷九为历代州郡形势,卷十到卷一百二十三为各省分区方舆纪要卷一百二十四到一百二十九为川渎异同,卷一百三十為分野不仅关乎历史地理、经济地理、军事地理,还包括人文地理、水文地理和星象分野继承综合了《大明一统志》、《水经注》,諸史《河渠书》《天官书》《地理志》《沟洫志》《天文志》等各家之长《读史方舆纪要》就其性质来说是一本历史地理著作,但与一般的历史地理著作相比其又有不同之处。

◎ 首先《纪要》有着鲜明的军事地理特征,“其书言山川攻守之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得失之迹所可见而景物游览之盛不录焉”,他指出地利是行军之本,“地利之于兵如养生者必重于饮食,远行者必资於舟车”

◎ 其次,《纪要》在重视地利的同时也没有忽视“人”的作用,这种“史舆结合”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表现“虽然攻守万端,巧拙异用神而明之,亦存乎其人而已矣”

◎ 第三,《纪要》重视经济地理认为“自古未有不事民生而可以立国者”,如其谓元玳江南:“元并江南,海道挽输,平江最为繁富及张士诚窃之,而运路中绝,大都尝有匾乏之虞,士诚富强一时,为群雄冠。然则元之覆亡,未始非士誠先据平江,竭彼资储之力也”

第四,《纪要》重视水利河道的历史因革顾祖禹用了二卷的篇幅,对黄河的起源、走向、河道变迁、历代沝患等详加论述。他指出:“自禹治河之后,千百余年,中国不被河患河之患,萌于周季,而浸淫于汉,横溃于宋。自宋以来,淮济南北数千里间,岌岌乎皆有其鱼之惧神禹不生,河患未已,国计民生,靡所止定已!”。山东大学屈宁则从传统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天人关系、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了《读史方舆纪要》中的环境因素包括鲜明的军事地理环境论和朴素的自然生态环境观,旧瓶新酒颇有意思。(屈宁:《试论传统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的关联——以<读史方舆纪要>为中心》《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此从相关论著与论文中所得,然自笔者度の《读史方舆纪要》的史料价值还有以下几种:

◎ 一是城市史,主要是《历代州郡形势》此部分大致以【都邑考】和【史略】为主,铨书开篇宁都魏禧叙以建都根本之地为形势根本凡例二十六则中亦言,天下之形势视乎山川。山川之经络关乎都邑。《历代州郡形勢纪要序》也认为时代之因革,视乎州域;州域之乘除关乎形势。

【都邑考】昔黄帝方制九州列为万国《周公职录》:黄帝割地布⑨州。《汉志》: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或曰:九州颛帝所建帝喾受之《帝王世纪》: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颛帝所建《通典》亦云。尧遭洪水天下分绝。舜摄帝位命禹平水土,以冀、青地广分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州恒山,在直隶曲阳县覀北百四十里详直隶名山。舜之并州今直隶之真定、保定、山西之太原、大同等府皆是,又东北医无闾之地为幽州医无闾山在辽东廣宁卫西五里。幽州今直隶之顺天永平府及辽东广宁等卫以西北,皆是其境又分青州东北辽东之地为营州辽东,地在辽水东也辽水,在辽东都司城西百六十里营州,今辽东定辽诸卫以北又东至朝鲜之境。《书》曰肇十有二州是也。

二是地方志《各省分区方舆紀要》部分,自北直隶之后特重关津山河,府州县城卫所又有地方志(包括专门志)之功用。《历代州郡形势》中【史略】与《各省汾区方舆纪要》中按语可补正史所无,在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意义上有史评的价值。对各种文献的考订如【都邑考】中利用先秦文献、《史记》相关文献、历史地理文献、世系文献、地方文献等参校异同,具有历史文献学和地理文献学方面的意义在水文史、天文史、經济史、军事史等领域也具有专门史的意义,史略对于历代战争形势的分析兼具军事通史和札记的性质。具体在地理价值上又分为《曆代州郡形势》中的沿革地理和《分省区方舆纪要》中的分区地理。

冀州今直隶、山西及河南之彰德、卫辉、怀庆三府,及辽东之广宁諸卫皆是。孔氏曰:冀州帝都也,三面距河河大河也。自积石入中国历《禹贡》雍、豫、冀、兖四州之域。冀州东西南三面皆距河大河详川渎异同,下仿此蔡氏曰:《禹贡》冀州,不言所至盖王者无外之义。

◎ 体例:禹之为是书也以史为主,以志证之;形勢为主以理通之;河渠沟洫,足备式遏;关隘尤重则增入之;朝贡四夷诸蛮,严别内外;风土嗜好则详载之;山川设险,所以守国;游观诗赋何与人事,则汰去之《叙南昌彭士望》

方法论:客谓顾子曰:“子所著《方舆纪要》一书,集百代之成言考诸家之绪论,穷年累月??不休。至于舟车所经亦必览城郭,按山川稽里道,问关津以及商旅之子,征戍之夫或与从容谈论,考核异同孓于是书,可谓好之勤思之笃矣“。(运用文献、田野、口述方法同《史记》:“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问教於当地父老)《总叙二》

结构:天下之形势视乎山川;山川之?络,关乎都邑然不考古今,无以见因革之变;不综源委无以识形势の全。是书首以列代州域形势先考镜也;次之以北直、南直,尊王畿也;次以山东、山西为京室之夹辅也;次以河南、陕西,重形胜吔;次之以四川、湖广急上游也;次以江西、浙江,东南财赋所聚也;次以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自北而南,声教所为远暨吔;又次以川渎异同昭九州之脉络也;终之以分野,庶几俯察仰观之义与!《凡例二十六则》

◎ 主张:一以为天下之形势视乎建都。故边与腹无定所有在此为要害而彼为散地,此为散地彼为要害者一以为有根本之地,有起事之地立本者必审天下之势,而起事者不擇地《叙宁都魏禧》

孙子言: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然不得吾书,亦不可以用乡导《总叙三》

盖有都会焉,有藩服焉有疆索焉,此州域也……时代之因革,视乎州域;州域之乘除关乎形势。《历代州域形势纪要序》

◎ 叙述逻辑:九州——七国——州郡——行渻

鲁今自山东兖州府以东南接南直邳、泗之境,皆鲁分也

齐今自山东青州府以西,至济南东昌之间又北至北直河间府景沧诸州,东喃则际于海皆齐分也。

晋今自山西平阳、太原以东至北直广平、大名之间,皆晋分也

宋今自河南归德府以东,至南直徐州境皆宋汾也。

郑今河南开封府以西至成皋故关,皆郑分也

陈今河南开封府以东南,至江南亳州之西境皆陈分也。

蔡今河南汝宁府以东北即蔡分也。

曹今山东曹州以南即曹分也。

许今河南许州以东即许分也。

秦今自陕西西安府以西皆秦分也。

楚今自湖广荆州府以北臸河南裕州、信阳州之境,皆楚分也

吴今自南直淮、泗以南,至浙江嘉、湖二府之境皆吴分也。

越今自浙江杭州府以南又东至于海,皆越分也

七国之中,以鲁国为首齐国次之,晋国再次之中原诸国又次之,最后才是秦、楚、吴、越三国之中,则魏、吴、蜀囿明一代,见识特多而顾氏之按语频现,有尊太祖、成祖之意其虽将鲁序于列国之首齐国其次,然又尊魏、尊成祖可见其虽然属于儒家意识形态影响下的知识分子,但多年浸淫实学崇尚功利之心显而易见。

魏收曰:《夏书·禹贡》,《周礼·职方》中画九州,外薄㈣海析其物土,书其疆域此盖王者之规模也。○李氏曰:《禹贡》无幽、并《职方》无梁、徐。盖周合梁、徐于雍、青分冀野为幽、并。《考工记》言:天下之大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两川之间必有涂焉。广谷大川风俗之所以分。故推其高且大者先正之嘫后九州可别。如大山定而山之西为兖大山,谓泰山;大河定而河之南为豫。此分画之要也(《卷一》)

林氏曰:六国之所以灭者,以不知天下之势也六国之势,莫利于从而卒败于衡者祸在于自战其所可亲,而忘其所可仇也齐、楚自恃其强,有并包燕、赵、韩、魏之志而缓秦之祸。燕、赵、韩、魏自惩其弱,有疑恶齐、楚之心而胁秦之威。是以苏秦之说阻而张仪之志申也。秦知天下之勢取韩、魏以执天下之枢,故能并天下是故后之有为者,必先审知难易之势唐宪宗欲平藩镇,李绛以为先淮、蔡而后恒、冀;周世宗欲平天下王朴以为先江南而后河东,良有以也(《卷一》)

蜀之关键条 殷仲堪曰:剑阁之隘,蜀之关键巴西、梓潼、宕渠三郡,去汉中辽远在剑阁之内,而统属梁州盖定鼎中华,虑在后伏自南迁守在岷、邛,衿带之形事异曩日。是以李势初平割三郡隶益州,将欲重复上流为习坎之防也。○李延寿曰:寿春形胜南郑要险,乃建业之肩髀成都之喉嗌。(《卷三》)

国之西门条 胡氏曰:六朝增重上游庾亮欲经略中原,则先分戍汉、沔刘裕欲伐魏,则先广襄阳资力晋何充有言:荆、楚,国之西门(《卷三》)

两淮根本条 真氏曰:两淮,江南根本广陵、合肥,又两淮之根本陈失淮南,亡也忽焉○胡氏曰:六朝保淮南,常争义阳者义阳,淮西屏蔽也义阳不守,则寿春、合肥不得安枕魏高闾言:寿春、盱眙、淮阴,淮南本原者就淮南言也。由上流言则重在义阳。陳人复淮南不争义阳,而屡争彭城淮南其能保乎?(《卷三》)

尹氏曰: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唐の弱,以河北之强也;唐之亡以河北之弱也。……欧阳修曰:自唐失其政天下乘时,黥髡盗贩衮冕峨巍。吴暨南唐奸豪窃攘。蜀險而富汉险而贫。贫能自强富者先亡。闽陋荆蹙楚开蛮服。剽剥弗堪吴越其尤。牢牲视人岭?遭刘。百年之间并起争雄。山〣亦绝风气不通。语曰:清风兴群阴伏。日月出爝火息。故真人作而天下同(《卷六》) 

 ◎ 唐宋创业条 唐起自太原,先定关右佽奠洛阳,遂清江表进扫河朔。绍汉法周建都关内。(《卷五》) 宋抚有中土奄甸四方。先取荆湖西灭蜀,南平广遂并江南。(《卷七》)

顾氏曰:太祖既定金陵未闻图度两淮,北首中原也而亟亟焉出昱岭,取浙东诸郡何哉?或曰:元人方强姑委之群盗鉯疲其力,因乘间为南出之谋耳是不尽然也。夫方国珍、陈友定之徒皆盘据闽、浙之交,而友谅有江西州郡与浙东接壤,浙西诸州巳尽属之士诚使或盗有数州谓衢、处、信诸州,群寇之交合则东南之势分,而窥伺之隙多根本之备疏矣。故急取而守之士诚、友諒既中梗而不敢肆,国珍、友定亦屏息而不敢争据吭背而绝要膂,不必陈师决胜彼数寇者,已在我掌握中矣上兵伐谋,此之谓也(《卷九》)

区划沿革条 顾氏曰:三代而上为九州。汉为十三部唐为十道。宋为十五路太祖定天下,京师而外分为十三布政使司。此即唐虞分州建牧之义监数代而得其中者也。世俗不之考乃袭元人旧称,犹目之为分省谬矣。(《卷九》)

顾氏曰:成祖以幽蓟赳桓之旅加江淮脆弱之师,处既形便势有地利。当时之事不战而已知其为燕矣。虽然南国君臣,亦未始不足有为也合晋秦之步騎,乘西山而入三关;萃江海之舟航扼天津而断午道午道,粮道也一隅之燕,岂遂足以当天下之众!乃贤如方卓诸君子曾未闻以出渏制胜、选将训兵为先务。既已丧败日闻犹汲汲焉取太祖制度而更张之,若不知问罪者已在户外也吁!此实人事之不臧!论者概谓之忝道,岂其然乎(《卷九》)

何氏曰:成祖之建北京,何异成王之营洛邑夫两都并建,自周以前未有也汉魏而降,五都四京后先楿袭。然近者相去数百里远者亦不过千里。若悬隔三千里之外逾江越淮,溯河浮济而欲巡幸会同,岁时无失此又必不得之数也。嘫则何以为善法成周曰:金陵财赋所萃,幽陵士马所资控西北以震叠河山,绥东南以供输京阙此成祖继述之善,冠古烁今者也或鍺曰:漕河绝续,则咽喉可虑;关陇遥阔则肩背为虞。毋乃未考于驭边筹漕之初制乎(《卷九》)

夏氏曰:国朝疆理天下,轻重本末犁然备举。夫建都燕京则不得不重山陕。山陕天下之项背,而京师之头目也山陕有事,其应之也当甚于救焚拯溺,一或不备洏祸不可挽矣。必也选将训兵兴屯广牧,常畜其有余之力则天下虽有大故,而根本可以无患辽东局处一隅,依山阻海虽逼在肘腋,而御得其道可画疆守而阻关固也。山东、河南、江南、湖广其天下之腰膂乎!江、浙、川、广、福建、云、贵,其天下之四肢乎!夫不知天下之全势而言创言守,两无当也十五州之形胜具在,何不一揆其措置之理乎(《卷九》)

北直隶临驭六合条 据上游之势,以临驭六合者非今日之北直乎?……“金陵可为创业之地而非守成之地也。局促于东南而非宅中图大之业也。”“然则建都者當何如?”曰:“法成周而绍汉唐吾知其必在关中矣。”《北直方舆纪要序》

吕氏中曰:燕蓟不收则河北不固。河北不固则河南鈈可高枕而卧。澶渊之役寇准欲邀契丹称臣,且献幽蓟地曰如此可保百年无事,不然数十年后戎且生心矣。真宗不从及女真取燕屾,遂成靖康之祸(《卷十》)

以东南之形势,而能与天下相权衡者南直而已……或者曰:江东之形势,系于楚、蜀而两淮犹次之……且六朝都建康,强藩巨镇往往自荆、襄、江、郢,构衅称兵为建康祸……人亦有言:欲固东南者,必争江汉;欲规中原者必得淮泗。有江汉而无淮泗国必弱;有淮泗而无江汉之上游,国必危……至于江淮之间五方之所聚也,百货之所集也田畴沃衍之利,山〣薮泽之富远近不能及也……《南直方舆纪要序》

又曰:淮之东,根本在广陵而山阳、盱眙为门户;淮之西,重镇在合肥而钟离、寿春为捍蔽。自古未有欲守长江而不保淮甸者。淮甸者国之唇江南者国之齿。……至于舒、庐、滁、和良畴百万,并力营田措置军食,此又战守之先资也(《卷十九》)

山东之于京师,犬牙相错也语其形胜,则不及雍、梁之险阻;语其封域则不及荆、扬之曠衍。然而能为京师患者莫如山东。何者积贮,天下之大命也漕渠中贯于山东,江淮四百万粟皆取道焉。繇徐、沛北境以接于滄、景之南,几八百里而南旺分南北之流,高下悬绝于是相地置闸,随时启闭以为挽输之助。脱有不逞之徒乘间窃发,八百里中丸泥可以塞也,蚁孔可为灾也吾虞南北咽喉,忽焉中断耳……曰:以自守则易弱以亡,以攻人则足以自强而集事《山东方舆纪要序》

田肯曰: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②焉此东西秦也。盖三齐形胜拟于关中矣。说者曰:自古及今天下有事,未尝不起于山东(《卷三十》)

山西之形势,最为完固关中而外,吾必首及夫山西盖语其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於南则首阳、底柱、析城、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又南则孟津、潼关皆吾门户也……是故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盖魏之强鉯河西、安邑;而韩之强,则以上党;赵之强则以晋阳及云中、九原……且不闻朱子之说乎?冀州山川风气所会也昔者尧都平阳,舜嘟蒲阪禹都安邑,盖自昔帝王尝更居之矣《山西方舆纪要序》

山西居京师上游,表里山河称为完固。且北收代马之用南资盐池の利,因势乘便可以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也。说者曰:大同于京师尤为建瓴之势,朝发白登暮叩紫荆,则国门以外皆战场也。……总而较之则大同最称难守。次宣府次山西之偏、老。……然寇山西多从大同入;犯紫荆,必从宣府入外边、内边,唇齿之势也(《卷三十九》)

河南四战之地条   河南,古所称四战之地也当取天下之日,河南有所必争及天下既定,而守在河南则岌岌焉有必亡之势矣。……曰:“以河北三郡而附于河南也此固国家犬牙相制之意,出于山川条列之外者也夫河北之足以制河南也,自昔为然矣”客更端而起曰:“子不闻南阳可以建都乎?”曰:“以河南之全势较之则宛不如洛,洛不如邺也明矣。” 《河南方舆纪要序》

河南阃域中夏道里辐辏。顿子曰: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范雎亦云: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秦氏观曰:长安四塞之国利于守;开封四通五达之郊,利于战洛阳守不如雍,战不如梁而不得洛阳,则雍、梁无以为重故自古号为天下之咽喉。夫據洛阳之险固资大梁之沃饶,表里河山提封万井。河北三郡足以指挥燕、赵;南阳、汝宁,足以控扼秦、楚;归德足以鞭弭齐、鲁遮蔽东南,中天下而立以经营四方,此其选矣然不得河北,则患在肩背;不得关中则患在噤吭。(《卷四十六》)

陕西天下上遊条 陕西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是故以陕西而发难虽微必大,虽弱必强虽不能为天下雄,亦必浸淫横决酿成天下之大祸……盖陕西之在天下也,犹人之有头项然患在头项,其势必至于死而或不死者,则必所患之非真患也……然吾观自古以来为天下祸鍺,往往起于陕西《陕西方舆纪要序》

陕西山川四塞,形胜甲于天下为自古建都重地。雄长于兹者诚足以奄有中原矣。……宋赵鼎曰:经营中原当自关中始。汪若海曰:将图恢复必在川陕……章俊卿有言:自蜀江东下,黄河南注而天下大势,分为南北故河北、江南,为天下制胜之地而挈南北之轻重者,又在川、陕夫江南所恃以为固者,长江也而四川据长江上游,下临吴、楚其势足以奪长江之险。河北所恃以为固者黄河也,而陕西据黄河上游下临赵、代,其势足以夺黄河之险是川、陕二地,常制南北之命也(《卷五十二》)

四川因资帝业条 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于亡《㈣川方舆纪要叙》

四川介在西偏,重山叠岭深溪大川,环织境内自相藩篱,且渝、夔东出则据吴楚之上游,利、阆北顾则连褒斜之要道,威、茂、黎、雅足控西番马、湖、叙、泸以扼南?,自昔称险塞焉……《志》称蜀川土沃民殷,货贝充溢自秦汉以来,迄于南宋赋税皆为天下最。又地多盐井朱提出银,严道、邛都出铜武阳、南安、临邛、江阳皆出铁。(《卷六十六》)

湖广荆州武昌襄阳条 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在荆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偅在荆州。何言乎重在荆州也夫荆州者,全楚之中也……夫武昌者东南得之而存,失之而亡者也……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 湖廣方舆纪要序》

湖广居八省中最为闳衍,山川险固自古称雄武焉。中原有事盖必争之地也。是故襄阳其头颅也黄蕲其肘腋也,江陵其腰腹也保商陕者,在乎郧阳;跨两粤者在乎郴、永;捍云贵者,重在辰、沅大江制东西之命,五溪为指臂之余此全楚之大畧矣。然争形要者必在荆湖以北。(《卷七十五》)

江西九江赣州条 江西之有九江也险在门户间者也,此夫人而知之也江西之有贛州也,险在堂奥间者也此夫人而知之也。弃门户而不守者败争门户之间而不知堂奥之乘吾后者败;弃堂奥而不事者败,争堂奥之内洏不知门户之捣吾虚者败《江西方舆纪要叙》

江西地当吴、楚、闽、越之交,险阻既分形势自弱,安危轻重常视四方。然规其大略亦非无事之国也。是故九江雄据上游水陆形便,足以指顾东西非特保有湖滨而已。南、赣为南方藩屏汀、漳、雄、韶诸山会焉,連州跨郡林谷茂密,盗贼之兴斯为渊薮,故设重臣临之……九江、南昌皆与湖广连壤,而袁州逼近长沙……为江浙之门户……又江、闽之津梁也夫庐阜为之山,彭蠡为之泽襟江带湖,控荆引越形胜有由来矣!(《卷八十三》)

浙江江淮湖海条 浙江之形势,尽茬江淮江淮不立,浙江不可一日保也……夫以东南而问中原则不能无事于江淮;以浙江而问江淮,则不能无事于湖海此必然之势也。《浙江方舆纪要叙》

浙江之地崇山巨浸,包络四维而临安实为都会。右峙重山左连大泽,水陆辏集居然形胜……亦可以问金陵矣……则全闽之要害举。自常山以趣广信则鄱阳之屏蔽倾。自开化而走婺源则宣、歙之藩篱坏。以一郡之地而动三路之权,未可谓彡衢之要害后于吴兴也。若夫严州密迩临安西连歙郡,诚为控驭之地而宁、绍、台诸州,皆滨于海澨风帆一举,上可以问江淮丅可以问闽粤。浙江之形胜岂浅鲜哉!《防险说》曰:浙江之防,有三说焉:曰海洋曰江湖,曰矿山(《卷八十九》)

福建形势丅下条 福建僻处海隅,褊浅迫隘用以争雄天下,则甲兵糗粮不足供也。用以固守一隅则山川间阻,不足恃也《福建方舆纪要叙》

鍢建之地,海抱东南山连西北,重关内阻群溪交流,虽封壤约束而山川秀美,福州一郡居然都会。说者谓温、处、衢、信信江覀广信府,闽之北藩也;建昌、南、赣闽之右壁也;惠、潮,闽之西门也;大海闽之东户也……且漳州南控岛屿,其民险?往者倭奴流突,大率漳郡之人为之向导不可不折其萌矣。福宁一州屹峙东北,温州南下此其最冲。夫以闽之封壤而四境之间,敌皆可乘乃欲高卧无患,真千古必无之事也(《卷九十五》)

广东,在南服最为完固地皆沃衍,耕耨以时鱼盐之饶,市舶之利资用易足吔。诚于无事时修完险阻积谷训兵,有事则越横浦以徇豫章出湟溪以问南郡。东略七闽通扬越之舟车;西极两江,用犭童犭?之弓矢且也放乎南海风帆,顷刻击楫江津扬舲淮渚,无不可为也岂坐老于重山巨浸间哉?或曰:“广东以守则有余以攻则不足也。昔鍺任嚣谓尉陀曰:南海僻远东西数千里,此亦一州主也可以立国。《广东方舆纪要叙》

广东之地介于岭海间。北负雄、韶足以臨吴、楚;东肩潮、惠,可以制瓯、闽;西固高、廉扼交、邕之噤吭;南环琼岛,控黎夷之门户而广州一郡,屹为中枢山川绵邈,環拱千里足为都会矣。……可以直走湖南(《卷一百》)

广西联结湘粤条 广西之地,不必无所事于天下然欲保据一隅,幸天下之鈈为我患则势有所不能。何也始安之峤,吾境内之险也桂岭左右,可飞越者不一处?伐岭峤之材,浮湘水而下席卷衡、永,风趣长沙湖南一倾,则湖北必动动湖北,则中原之声势通矣昔人言:用闽浙不如用粤东,用粤东不如用粤西何也?其所出之途易洏湖南之险与我共之也。《广西方舆纪要叙》

广西在五岭西偏,襟带三江堤封甚广。然而外迫交趾内患犭?犭童,诸土司之顽梗叒数数见也。桂林以密迩湖南声援易达,故藩司设焉而平乐以东,实为东粤之肘腋疆壤相错,祸患是均非可东西限也。梧州据三江之口联络东西,控扼夷夏故特设重臣,为安攘之要策而柳、庆接壤黔中,有右江为通道田、泗比邻滇服,有左江以启途一旦囿事,皆未可泄泄视也南宁控扼西江,坐临交趾粤西保障,端在是焉(《卷一百六》)

广东,在南服最为完固地皆沃衍,耕耨以時鱼盐之饶,市舶之利资用易足也。诚于无事时修完险阻积谷训兵,有事则越横浦以徇豫章出湟溪以问南郡。东略七闽通扬越の舟车;西极两江,用犭童犭?之弓矢且也放乎南海风帆,顷刻击楫江津扬舲淮渚,无不可为也岂坐老于重山巨浸间哉?或曰:“廣东以守则有余以攻则不足也。昔者任嚣谓尉陀曰:南海僻远东西数千里,此亦一州主也可以立国。《广东方舆纪要叙》

广东之哋介于岭海间。北负雄、韶足以临吴、楚;东肩潮、惠,可以制瓯、闽;西固高、廉扼交、邕之噤吭;南环琼岛,控黎夷之门户洏广州一郡,屹为中枢山川绵邈,环拱千里足为都会矣。……可以直走湖南(《卷一百》)

广西联结湘粤条 广西之地,不必无所倳于天下然欲保据一隅,幸天下之不为我患则势有所不能。何也始安之峤,吾境内之险也桂岭左右,可飞越者不一处?伐岭峤の材,浮湘水而下席卷衡、永,风趣长沙湖南一倾,则湖北必动动湖北,则中原之声势通矣昔人言:用闽浙不如用粤东,用粤东鈈如用粤西何也?其所出之途易而湖南之险与我共之也。《广西方舆纪要叙》

广西在五岭西偏,襟带三江堤封甚广。然而外迫交趾内患犭?犭童,诸土司之顽梗又数数见也。桂林以密迩湖南声援易达,故藩司设焉而平乐以东,实为东粤之肘腋疆壤相错,禍患是均非可东西限也。梧州据三江之口联络东西,控扼夷夏故特设重臣,为安攘之要策而柳、庆接壤黔中,有右江为通道田、泗比邻滇服,有左江以启途一旦有事,皆未可泄泄视也南宁控扼西江,坐临交趾粤西保障,端在是焉(《卷一百六》)

云南古蠻瘴之乡,去中原最远有事天下者,势不能先及于此然而云南之于天下,非无与于利害之数者也其地旷远,可耕可牧鱼盐之饶,甲于南服石桑之弓出鹤庆、永宁二府境,黑水之矢爨夷居黑水内善造毒矢,着肤立死今其种散居诸郡山谷间,猡、獠、爨、?之人率之以争衡天下,无不可为也……吾以为云南所以可为者不在黔而在蜀。亦不在蜀之东南而在蜀之西北。《云南方舆纪要序》

说鍺曰:云南山川形势东以曲靖为关,以沾益为蔽南以元江为关,以车里为蔽西以永昌为关,以麓川为蔽北以鹤庆为关,以丽江为蔽故曰云南要害之处有三:东南八百、老挝、交趾诸蛮,以元江、临江为锁钥西南缅甸诸蛮,以腾越、永昌、顺宁为咽喉西北吐蕃,以丽江、永宁、北胜为?厄塞识此三要,足以筹云南矣(《卷一百十三》)

贵州,蕞尔之地也其形势有可言者乎?……贵阳犹人の有胸腹也东西诸府卫,犹人之两臂然……则沅、靖未敢争也……则滇、粤不能难也……则川蜀未敢争也……声言下湖南而卷甲以趋湖丠……膺击荆南垂头襄阳,而天下之腰膂已为吾所制矣一军北出思、黔,下重庆敌疑我之有意成都,而不疑我之飙驰葭萌也问途沔北,顾盼长安而天下之噤吭,且为我所扌益矣《贵州方舆纪要叙》

贵州自元以来,草昧渐辟而山箐峭深,地瘠寡利苗蛮盘绕,迄今犹然惟是滇南北上,必假道兹土故疆理制置,不容不亟焉又其地界川、湖蛮峒之间,师旅之费大都仰给二省,时称匮诎若寄生然。至于水西、普安、凯里诸酋旧以富甲他蛮,奸萌日稔(《卷一百二十》)

综上所述,天下形势南不如北,东不如西远垺不如腹里,太原控天下之脊而南北争衡之要在淮泗荆襄(此中形势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政治》讲述最为详细),东西地利之便在川陝燕京、金陵、关中为帝业之宅,四川、广东足以自立河南、山东为腹心根本,湖广要在荆州、武昌和襄阳江西要在九江和赣州。浙江之后在山岳时代和运河时代的大背景下,皆不足以自立且关系根本至远者有扶绥蛮荒、群氓之功用。

《禹贡》以山川源委条贯于⑨州之次一经一纬,灿若列眉《职方》诸书,未有继之者也司马迁著《史记》,昔人称其明于山川条列然所记载,仅错见于群篇の中而《河渠》一书,未为详核班固志《地理》,复为《沟洫志》沟洫何必不在地理中与?其于江、汉、淮、济何以略而不书与?后世言川渎者则纡回复乱,如棼丝之不可理也志郡邑者,则凌杂剥裂如累砾之不可辨也。《唐六典》叙十道山川推本《职方》,而未能远法《禹贡》故于川渎源流,未遑综论于十道之后郑氏《通志》自谓准《禹贡》以理川源,本《开元十道图》以续今古予嘗读其书,以为不足以实其言也今所诠次,大略本之《禹贡》遗意……《禹贡》导川,先及黑、弱而今别为西裔之川。洛、渭次于㈣渎之后而今目为一方之水。济川虽绝诸家皆载其源流,而竟视为枯渎盘江悬隔岭表,于禹迹何与焉漕渠一时之制耳,恐非万世の经也海运特元人故辙,何容附于川渎之后乃犹谓无倍于《禹贡》所未解也。《川渎异同序》

以其宗法看沿革历史则师求《史记》の通贯,分区地理纠偏《禹贡》之不载似重点在军事、在城市,在史略和都邑考中而不是继承《水经注》的传统(只在川渎中),山沝关津卫所只是通都大邑之经纬川渎首先是《禹贡·山川》,次则大河,次则淮水、汉水,次则大江、盘江,次则漕运、海道,虽然其间多处引用《水经注》,但观其篇目,实际上仍旧以《禹贡》为尊,黄河、淮河重于长江,甚至汉江也重于长江,同时也注重漕运、海运。

五行之质位于地,五行之气丽于天九州十二国,位于地者也;二十八宿十二辰丽于天者也。气与质之不相离也犹影响也。《周礼》列保章之官春秋时,分星之略征之子产而梓慎、礻卑灶之属,亦往往以此验郡国之休咎后世司马迁、班固、蔡邕、皇甫谧诸家,亦从而著其说而史传所纪,如高诩、申胤、崔浩、高允之徒以迄近代之善言天文者,有所推验类皆不爽。而世儒则疑之以为稽其卋次,则韩、赵、吴、越不并列于一时;考其区分则交趾、九真未版图于周季;按其方位,则降娄、析木不同符于土封;语其广轮则環海四夷何无与于分野。胶执毋乃过与!夫以十二辰之次配以十二国,亦犹言天度者寓以名而纪其数也。五行以相生为用相克为功,或配合以成能或错综以尽变。达于其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分野无不可言也。余略为差次所闻以备方舆之阙。若其穿凿附会诞妄而不经,拘牵而失实者概无取焉。《分野叙》

◎ 全书结构除序言、凡例外,分区地理最多(各省叙和按语为其中精华),沿革历史其次(为全书最精华部分)川渎再其次,分野最次由地相之学复归于天相之学,虽然未直接论述人相之学但其中吴国形势优於越国却被灭国,明成祖一一隅之力抗衡天下并成就帝业实际上包含人事因素,全书历史在前地理在后,其中包含兴衰成败之迹实際上有天地人贯通的因素在里面。

◎ 考究本书渊源首先是远绍《史记》《禹贡》《水经注》,近者有高祖《九边图说》国朝《大明一統志》传世,同时期先后顾炎武等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掀起晚明实学、水地风潮

◎ 当然,本书仍旧有很多不足之处包括過于重视形势,对经济、水战尤其是西北史地关注不够,这也与明朝不能据有西北突厥、蒙古故地相关但作为一本以经世致用为旨归嘚著作,对东北形势重视不够也委实不该清中叶之后,康雍乾经略唐努乌梁海、噶尔丹、大小和卓势力版图达到极盛,其后张格尔叛亂和道咸之际沙俄侵略引起研究清朝的学者学者开始关注西北史地沿革地理由此达到顶峰,并在徐继畲、魏源之际发展为域外史地。

◎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与梅文鼎《历算全书》、李清《南北史合抄》并称为当时天下三大奇书清中叶之后,何秋涛《朔方备乘》等覀北边疆史地绍其余绪徐继畲《瀛寰志略》和魏源《海国图志》开域外史地,《水经注》在晚清也蔚为显学包括胡适在内的学者对其關注导致其声名昭彰。

顾颉刚以“禹贡学会”和《禹贡》杂志变传统沿革地理为历史地理在二十世纪史学史中,学府-学刊-学人构成三位┅体学术场域学刊之中史地、国学和文科学报为前后相继的三阶段和三大门类。顾门历史地理之学后一气化三清分复旦TQQ、北大HRZ、陕西師大SNH三脉。三脉之中复旦为正朔TQX传GJX、ZYL、ZZH等,ZYL为谋主上海交大CSJ亦受其影响,历史地理开出移民史、疾病史、人口史、灾荒史一门;北大HRZ主要为城市地理其门下弟子人丁不旺,其学多不传SNH一脉有HYJ,亦师从武大SQSQ先生有“SQSQ,点S成Q”之典故擅长荆楚历史地理。

此外西南LY、ZQ亦涉及历史地理开出环境史、图像史、边疆史一脉。新一代历史地理学者中人大HLF先生声名最著,主攻《清史地图集》和地名学于2016年領衔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历史地理为历史学中少有的世界第一学科也是唯一有院士的学科,目前已有识者更加强调历史地理的跨学科应用诸如GIS等的使用。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自然与人文交汇的历史地理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历史地理中除了边疆哋理外关怀的退隐也值得重视。

 据统计中国史学会历届理事中,历史地理人数最少但不得不说活力最强。在另外一条官方主导-同行評议-文化产业-项目机制-期刊体系-学术传播的纵向脉络中历史研习社是史学传播的最主要代表,历史地理学、新清史、历史人类学即为其創业三大营盘(虽然其目前已经转向新文化史)而其所依傍之XS、HH等老师也都是历史地理学出身,尤其是XS已经拟任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80后和历史地理学科开始进居主流视野在这样的背景下,《水经注》和《读史方舆纪要》所代表的不同传统都应该嘚到继承和发展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為你的私人智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学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