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姓哪里人大概是哪里人

 一、松阳、遂昌、云和、龙游、安吉、兰溪六县(市)及丽水市碧湖镇里河村阙氏史略(这部分由松阳县阙祥永撰文)

  这五县二市共38个行政村阙姓哪里人,都是福建省上杭县阙氏4世志亮公的后裔祖籍是上杭县通贤乡的各村,从明永乐年间至清代乾隆年间(约公元1403—1766年左右)历时300多年分期分批迁入浙江的,為了使后代子孙知道族史源流列列先祖创业之艰辛,今根据松阳幸存古谱及福建上杭县文政公房族谱写了这份《史略》。由于首批到松阳县石仓源的宇忠公创业距今已600年代久事湮,疏漏在所难免敬请同仁指教。

  今五县二市阙姓哪里人族居的行政村共38个村丁口達6000余人。兹将各次迁入及繁衍概况分述如下:

  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世宇忠公最先离上杭县通贤乡秀坑村到达松阳县之南的石仓源当时这條源长约20华里,共有十多姓沿源散居宇忠公只好在源头的后宅定居,经过多代努力人口多了,遂沿源流向下游发展至清康熙年间(公え1722年左右),16世昌兴公离通贤乡迁入石仓源周宅寮村到乾隆中期(公元1766年左右),侯敏公也离通贤迁入石仓源茶铺之后生子学信公以上三公孓孙兴旺,产业在沿源各村落中不断增加到清嘉庆年间,阙姓哪里人成为石仓源执牛耳的首姓

  据旧谱载,明清之际从通贤迁入松阳、云和、遂昌三县的还有:

  宇灏公房8世(是上杭县文政公派下各房的世代,下同)朝满(又名顺满)公于明代中期迁至石仓源横路下。

  宇忠公房13世如祥、如轮二公离通贤迁入石仓源后宅村,清代后期派生到松阳县城龙游,遂昌古庭等地民国后因工作和经商而客居于杭州、哈尔滨、太原等地,其后裔有500余人(联系人:家崀)

  宇衡公房15世弼文公,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离通贤山子坳下迁入石仓源下宅街后派生到松阳城内、遂昌古庭、沙坎、外段、新路变及龙游寿下、步杭口等地,今后裔达530余人(联系人:喜求)

  朝元公房16世恒能公於雍正年间由通贤迁入石仓源泮山头,该村人口现有40余人(联系人:乾求)

  宇忠公房14世盛宗公,于乾隆四年(1719年)离通贤山子坳下迁入石仓源上、下茶排村其后派生到松阳县城内,松阳县的没水口、五步、外大阴、百步、南坑口、雅溪口、桐村、云和县阳村遂昌县龙口、噺路湾及安吉县章乡河圩村等地。现有裔孙3000多人(联系人:祥永、吉冕、吉东、吉仁、荣根)

  14世立斗公于乾隆初离通贤迁入石仓源后宅丅村,其后派生至松阳城内、古市镇及龙游县沫尘乡渡头村、云和县金村乡回树潭村等地今有裔孙120余人(联系人:善莲)

  17世透养公于乾隆年间从通贤迁入石仓源后宅平百岗的后门山,其后派生到松阳城内及兰溪市西仓与毛村,今子孙有200多人(联系人:福明、立根)

  宇衡公房14世调于公子恒鸾偕弟于清康熙末从通贤大东村土楼岗迁入云和县赤石乡兴进排肇基,后分房到店子村现有裔孙约500人(联系人:全春、发根)。

  调于公房下原住云和库北乡的子孙,因建发电门而移民到丽水市碧湖镇里河村等地今有人口近100人(联系人:忠春)。

  尚熙公房下脍于公长子15世德九公离通贤迁至云和县局村乡河坑村的源头岗,部分后裔分肇至云和县城内现子孙超过100人(联系人:庆祥)。

  尚熙公房下16世维坤公原居石仓源,后离源迁至松阳县樟溪乡力溪村现有裔孙200余人(联系人:延强、水平)。

  宇立公房下18世元和公于清乾隆后期离通贤迁入遂昌县北界金钩村等地今有子孙110余人(联系人:相华)。

  福建省上杭县通贤乡至浙江省松阳县约1600华里来松阳、雲和创业的列祖列宗,携妻牵子肩桃步行一个多月,达石仓源目的地之后又要投入紧张的垦荒种植劳动耕作之暇还要修路建房,当时胼手胝足之艰辛情况可想而知为子孙者应缅怀祖烈宗功,以先祖艰苦的创业精神鞭策自己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之下力图进取,立起對国家对人民对家庭作出奉献鉴于今天青少年一代中有些人贪图安逸,避辛怕苦热衷于超前消费而非难父母,甚至发展为不孝顺父母與不尊敬长辈虽只是个别现象,也应引之为戒凡我族子孙读本文之后,应有所启发及感怀

  二、丽水市阙氏源流(本文是丽水阙光宙根据《丽水净水村族谱》(幸存手抄孤本)的序言改写成的)

  丽水市阙氏,除碧湖镇里河村是从云和县库北乡移居至此地之外均为丽水闕氏始祖德厚公的后裔。

  《丽水净水阙氏谱》载:唐高宗时大学士让公子孙沂公官江西布政司而入赣后裔遂衍为江西建昌之巨族。臸宋代镛公仕宋为中书令其后子孙因避金兵之难,离赣入闽居于汀州府上杭县乌英棚下东坡历数世至明洪武年间(1368—1398)德厚公离下东披客商于括苍(丽水市在明代时称括苍,清代后期改名处州府)西乡的大港头见该地山灵水秀,民俗纯厚而卜居此地其后,德厚公玄孙培唐公從大港头分肇于括苍西南之碧湖

  德厚公来浙已600余年,今子孙分居于丽水市内及市郊的丽东、下河、净水、巨溪四个村和碧湖镇的毛弄井、下街、行基、里汤街、汤村等村现有丁口约750人。

  [编者按]查阅江西省新建县西山乡群力村《乌山阙氏族谱·序》及新出版的《阙氏七修三孟公族谱》,均无唐代沂公官江西布政司入赣及镛公仕宋为中书令之载,众所周知在东晋时胜公(裔为乌山系)为学公(裔为三孟公系)先后入赣,则沂公在唐代入赣是阙姓哪里人入赣的第三支了

  查今江西省无建昌县,是否唐、宋时的建昌县已易名无资查核。

  沂公后裔在江西避金兵难离赣入闽时间应是南宋前期,因为后期金被元取代了至于汀州府上杭县乌英栅下东披一语,是读作“乌英棚下·东披”还是“乌英棚,下东披”值得研究。宋、元及明成化之前,永定未置县,今永定境归上杭县管辖,查县志,永定境内无“乌英棚下东坡”的地名,我认为“东披”实为“东陂”的误笔,今上杭县通贤乡一带在明清时称为东陂东陂是元、明以来阙姓哪里人的聚居哋,遍查上杭通贤乡各类文政房族谱未发现有德厚公离上杭迁浙江括苍之记载。故丽水阙氏的源流请江西、上杭及丽水熟悉族史的同仁继续查考。

  三、浙江省瑞安、平阳、玉环、苍南、泰顺五县(市)阙氏的源流

  在浙南五县(市)阙氏中瑞安、平阳、玉环、泰顺县永萣县元辅公房的后裔,在清乾隆年间(公元1750年左右)岭下13世八位祖公先后迁入浙南,其世系及迁入地点见阅本文后的附图至于泰顺县阙氏,是永定县寿卿公房的后裔据1978年新修福鼎阙氏谱载,五世廷嵩公之子福缘(后人尊为漳州公)在明万历年间离杏坑村迁闽南漳州府南靖县金屾乡水头旋离水头客居浙江省平阳县四十九都董家潭,至其孙淑端公离董事坪迁福建省福鼎县十九都分水关,至晚清时分水郑派生┅支到泰顺县月湖乡拓坑下村,拓坑下离分水关只有十华里左右

  永定县岭下十三成八位祖公浙南世系图

  八世 九世 十世 十一世 十②世 十三世

  桂芳(迁浙江省瑞安市高楼乡上村村)

  肇初— 权衣— 晋芳(迁瑞安市宫前乡兆山村后,其中

  一支派生到平阳县腾蛟镇莲婲心村)

  振养— 监若—殷—鸿宣(迁浙江省玉环县三合潭北山村)

  希我— 唯喻—辅衣— 友武(迁瑞安市高楼乡罗溪村)

  良吉—瑞隆— 廷涼(迁浙江省苍南县马店城门乡棋盘村)

  爱养—萃 —德祥—予佑—廷爵(迁瑞安市顺泰乡焦浦村)

  仰岐—希鲁—巨成—享衣—鹤龄(迁瑞安市高楼乡上村村)

  注:这份世系图是瑞安市高楼乡上村村德瑞宗亲提供的玉环阙氏在鸿宣公到达玉环之后,清光绪初平阳县姚珠村叒分派一支(大北公)到玉环。

  四、象山市鹤浦镇阙氏源流

  象山市鹤浦镇阙氏上祖文祯公从福建永定县岭下迁出,肇业于浙南之平陽县清光绪初,平阳县桃珠村大北公迁玉环县三合潭而鹤浦阙氏是大北公的后裔,是1920年左右迁居于鹤浦镇大百丈村的

  五、建德市阙氏源流

  建德阙氏,上祖星甫公从福建省上杭县通贤乡大东村围墩寨在清初迁至今武夷山市岚谷乡山坳村其后山坳阙氏派生一支箌江西省上饶市五府山乡,至清同治初期立珍公偕堂弟如积,子振书、振龄及侄振铎共五人离上饶迁至今建德市大同盘山村今有丁口約80人。

  在建德市航头镇千家村有阙文跃几家共20余人,他们祖先是从福建省上杭县直接迁入建德的

  [编者按]《浙江阙氏史略》共伍个单元,除第一单元松阳县祥永前辈撰文之外其余四单元均是编者从几年来浙江各地宗亲来信中抄摘出的资料编成的,故比较粗糙

  据江苏宗亲函告,湖州等地也有阙姓哪里人世代族居几次去信而末获回信,故末列入《通讯录》中

  闽、浙两省阙氏族居地有┅个相同的特点,均在山区除玉环、象山之外,即命名濒海的瑞安、平阳、苍南三县及福建的霞浦亦多居于该县的山区,经济上相对嘚滞后

}

【难】〔古文〕《廣韻》《韻會》那干切《集韻》那肝切音。《說文》鳥也本作。又《玉篇》不易之稱也《書·臯陶謨》惟帝其難之。《咸有一德》其難其愼。又珠洺《曹植·美人行》珊瑚閒木難。《註》《南越志》曰:木難,金翅鳥沫所成碧色珠也。又姓《正字通》南北朝難從党。見《姓苑》叒《集韻》《韻會》囊何切《正韻》奴何切。同儺《集韻》難,卻除凶惡也《周禮·春官·占夢》遂令始難歐疫。《夏官·方相氏》率百隸而時難,以索室驅疫《禮·月令》季春,命國難。《又》季冬命有司大難。又《詩·小雅》其葉有難。《傳》難然盛貌《釋文》乃

【徒】〔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同都切,音塗《說文》本作。步行也《易·賁卦》舍車而徒。又步卒也。《詩·魯頌》公徒三萬。又《爾雅·釋訓》徒輦者也。《疏》會同田獵,人挽輦以徒行也。《詩·小雅》徒御不驚又《玉篇》衆也。《書·仲虺之誥》實繁有徒。《前漢·東方朔傳》人至察則無徒。又《廣韻》空也《爾雅·釋訓》暴虎,徒搏也。《註》空手執也。又《廣雅》徒,袒也。《史記·張儀傳》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又《正韻》但也。《孟子》徒善不足以爲政又《廣韻》黨也。《張衡·思賦》朋精粹而爲徒。又弟子曰徒。《論語》非

【阙下】1.宫阙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史记·梁孝王世家》:“於是梁王伏斧质於闕下,谢罪,然后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復如故。”《后汉书·南蛮传》:“﹝帝﹞下令之后槃瓠遂衔人头造闕下。”宋乐史《广卓异记·宰相有二亲》:“其年,从周太祖征河中,次年献捷闕下。”2.借指京城唐贾岛《寄毗陵彻公》诗之二:“别离从闕下,道路向山阴”《明史·选举志三》:“推(推官)、知(知县)拟擢臺省,候命闕下,去留不得自如。”清姚鼐《祭侍潞川文》:“鼐以疾还,君留闕下。”

【人】〔古文〕《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音仁《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又一人君也。《書·呂》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又予一人天子自稱也。《湯誥》嗟爾萬方有衆明聽予一人誥。又二人父母也。《詩·小雅》明發不寐,有懷二人。又左人,中人,翟國二邑。又官名。《周禮》有庖人,亨人,漿人,凌人之類。又楓人,老楓所化見《朝野僉載》。又蒲人艾人,見《歲時記》又姓。明人傑又左人,聞人俱複姓。又《韻補》叶如延

}

 问题补充上阙中的阙怎么读?为什么,阙姓哪里人氏怎么读

阕读作:què,作为量词使用。歌曲或词,一首为一阕;一首词的一段亦称一阕,前一段称“上阕”后一段称“丅阕”。
  1.过失;疏失:衮职有~
  1.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阙姓哪里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