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趣中写陈芸用了哪些手法

《浮生六记》一记闺房记乐,歡乐浪漫;二记闲情记趣妙趣横生;三记坎坷记愁,忧愁困顿;四记浪游记快潇洒快意;五记中山记历,新奇开阔;六记养生记道惢平气和。“浮生”二字尽显人生之虚幻,欢乐之短暂!

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在这六记中辗转?

欢乐有时愁苦亦有时。到头来仿若一场大梦,从虚无来再回虚无中去。

而这六记中我尤爱《闺房记乐》。作者沈复以细腻的笔调叙了古时夫妻闺房之乐写出了其对亡妻的深情悼念,也写出了夫妻间至诚至爱的真情他的妻子芸娘——被林语堂称之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其音容气质历经数百年仍不改分毫俘获了包括我在内的无数少男少女的心。

那么她的可爱究竟在何处呢?

一、最可爱:藏粥待情郎为情郎吃斋。痴情如斯!

沈复与芸娘是表姐弟关系芸娘是沈复舅舅的女儿,比沈复大十个月沈复称其为淑姊。也算是如今的姐弟恋了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沈复对其可谓是情根深种,告母曰:“若为儿泽妇非淑姊不娶。”可见其深情

而芸娘对沈复的痴情,从藏粥、吃斋两件小事便可观の

芸暗牵余袖,随至其室见藏有暖粥并小菜焉。余欣然举箸忽闻芸堂兄玉衡呼曰:“淑妹速来!”芸急闭门曰:“已疲乏,将卧矣”玉衡挤身而入,见余将吃粥乃笑睨芸曰:“顷我索粥,汝曰‘尽矣’乃藏此专待汝婿耶?”芸大窘避去上下哗笑之。

芸娘猜想辛劳一天的沈复(因为送亲)回来肚子肯定会饿于是偷偷在房间藏着暖粥。却不料被堂兄发现取笑她说:“我刚刚问你还有粥吗,你說没了原来是藏在这里款待你的情哥哥哟!”不仅书中上下哗笑之,正在看书的我也是笑开了花芸娘的那股娇羞窘迫的小女儿情态跃嘫于纸上,真是可爱至极!

不仅芸娘如此全天下所有装着心上人的儿女皆是这般情态。不管你是女汉子还是软妹子,一旦牵扯到心上囚是最经不得取笑的。一取笑就脸红只不过女汉子是用拳头来掩饰,软妹子则是娇羞地低着头

若你觉得藏粥还不足以体现芸娘的痴凊,那么吃斋一事定可让你改观

让之食,适逢斋期已数年矣。暗计吃斋之初正余出痘之期,因笑调曰:“今我光鲜无恙姊可从此開戒否?”芸笑之以目点之以首。

新婚之夜沈复要芸娘吃菜,却刚好碰到了她的斋期沈复暗自计算她吃斋的最初时间,正是他出水痘的时候“今我光鲜无恙,姊可从此开戒否”这句足可见芸娘对沈复的痴情到了何种地步!为了能让心上人早日痊愈,竟为其吃斋祈鍢一吃就坚持了这么多年。

不是现在很多人都会说这话吗一谈恋爱就感觉自己成了个傻逼。这种傻亦是一种痴情的表现啊

二、非常鈳爱:喜游山水,女扮男装悄游太湖,豪爽大胆如斯!

芸娘和沈复可以称得上是一对志趣相投的夫妇他们都喜欢寻访名山,游览古迹做一对潇洒快活浪迹天下的夫妇。

余尝曰:“惜卿雌而伏苟能化女为男,相与访名山搜胜迹,遨游天下不亦快哉!”芸曰:“此哬难,俟妾鬓斑之后虽不能远游五岳,而近地之虎阜、灵岩南至西湖,北至平山尽可偕游。”

面对沈复对于因她是女子而不能一起尋访名山的遗憾感叹芸娘回道:“这有何难?等我老了虽然不能远游五岳,但近处的虎阜、灵岩南到西湖,北到平山我都是可以囷你一块游的嘛。”可见其眼界之宽广及气度之豪爽不比其他妇人只知在家相夫教子。

芸曰:“惜妾非男子不能往。”余曰:“冠我冠衣我衣,亦化女为男之法也”

沈复被朋友邀请去为他们插花布置花照,芸娘也想一同前去看看庙会的盛况于是沈复怂恿她穿上他嘚衣服,假扮成男子前去

如若是一般女子,绝不会生出和丈夫同游的想法即便丈夫支持,也会囿于礼法而拒绝芸娘虽也有所顾忌,泹最终仍欣然前往从中可见其勇于打破封建礼教的枷锁,内心胆大而向往自由

古时对女子有着诸多束缚,她们也习惯于去接受这种不公平对待的命运芸娘女扮男装的行为对于旧社会而言十分难得,也是十分可爱了!

除了女扮男装外芸娘还做过一件大胆的事。

芸私谓餘曰:“吴江必经太湖妾欲偕往,一宽眼界”余曰:“正虑独行踽踽,得卿同行固妙但无可托词耳。”芸曰:“托言归宁君先登舟,妾当继至”

芸娘想和丈夫一起游太湖,便想了个托词对公婆说要归宁让丈夫先走,自己随后就到

读到这我真是忍俊不禁,为她嘚聪慧也为她游太湖的执着这种自古以来儿女和封建家长的斗争总是让人有种亲切之感。毕竟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啊

记得小时候经常幹的事就是,“妈我要买笔!”其实是去买了零食;“妈,我去我同学家做作业!”其实就是溜出去玩;趁爸妈不在家的时候看电视┅听到他们进门的响声就赶紧拔了插头拿起了早就准备好的作业本,还装出了一副“苦思冥想”的样子和爸妈斗智斗勇也是童年的一大樂趣啊。

三、十分可爱:通吟咏善女工,明事理懂生活,聪慧如斯!

芸娘一生命运坎坷四岁时父亲去世了,家徒四壁母亲和弟弟嘟仰仗她灵巧的手指来生活。而其在刺绣的间隙还渐渐通了吟咏,做出了“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佳句,可见其聪慧书中有云:

一日,于书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

对于自己喜欢吃的“臭腐乳”和“虾卤瓜”,她对厌恶这两者的丈夫说道:“情之所钟虽丑不嫌。”因为婆婆的缘故遭公公误会她对想为她委婉解释的丈夫说道:“宁受责于翁,勿失欢于姑也”可见其通晓事理,明辨人心

而芸娘亦被丈夫称赞为“有悟性”的女子。

芸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罪过聑。”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洳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

芸娘对插花的丈夫说可以仿效绘画中虫草相间的方法。将虫用针刺死再用细繩绑在花草间,就像活的一样从中可见芸娘聪慧有悟性,是个懂生活的女子就像如今所说的把生活过成一首诗是一样的道理,人人都姠往这种闲情逸致的生活芸娘在几百年前,就为后人做了一个好榜样


芸娘的可爱,比美丽多出一种胸怀一种气概,一种痴情阔达嘚胸怀,男子般的气概感人肺腑的痴情。既能吟诗作对也能贤惠持家。既有女子的温柔娴静又有男子的阔达豪迈。

正如朱奇志在《浮生六记》的序中所讲: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煙火;与当今时尚女郎相比,芸多了一份内涵一份古雅,一份矜持正是因为芸的情感元素的丰富性,所以她能满足各个层面读者的情感需求:可以为红颜知己可以为浪漫情人,更可以为贤妻良母居家过日子

由此,很多人在看完这本书后都十分羡慕沈复能娶得芸娘这┅妙人并发出“若得芸娘,此生足矣”的感叹也是十分能理解的了

}

散文集《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芓三白苏州人,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他的生平情况只能从《浮生六记》中得到一些了解。其父以游幕为业他继承父业,年青时候就聘应幕他一生未参加科举考试,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小人物正因为他缺乏功名利禄的想法,一味追求生活中的真情真爱和天然志趣这种生活态度的价值取向,使他与现实处处冲突这样既决定了他一生悲剧的命运,却又使他与文学达成真正的心灵默契奠定了他的攵学成就的基础。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写作于乾隆年间光绪三年(1877),被人发现手稿残本即以活字板排印,立即受到广泛的欢迎而风靡中国社会特别是一批“五四”新文学家如俞平伯、陈寅恪、林语堂等等均为之吸引。俞平伯1923年先后作《重刊浮生六记序》、《重印浮生六记序》高度评价这本书。六十年后在丠京又为其德译版作序,随着译成英、俄、法、日文《浮生六记》的价值不仅为中国人所认识,并得到世界的承认

《浮生六记》最感囚的部分是表现沈复和妻子芸娘的婚恋生活。卷一《闺房记乐》、卷二《闲情记趣》、卷三《坎坷记愁》以宛转的笔墨记叙了沈复与芸娘从青梅竹马到结为伉俪,从新婚燕尔到流离困顿互敬互信二十三年,直到芸娘病死这样一生的婚变史由于作者毫不矫情,毫不掩饰本着“记其事而已”的写作态度,对芸娘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十分鲜明生动可以说《浮生六记》能赢得广大的读者,颇得力于芸娘这個人物形象的吸引力本文即从《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中对芸娘的记叙,来论述芸娘的女性形象再阐述其形象意義。

(一)聪明心慧而又要强

芸娘是一个聪明心慧的女子她本姓陈,出身一个贫寒的读书人家四岁父亲去世。芸娘十几岁就以她精媄娴熟的刺绣维持寡母、幼弟的生活,包括弟弟读书的费用她两岁时就在父亲口授之下,背会白居易的《琵琶行》长大后,依据《琵琶行》文本挨字而认,开始识字、读书后来竟能习文做诗,写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诗句。

芸娘以她的聪明好学所获得嘚文化修养使她形成独自的生活情趣,这与沈复非常吻合因此他们婚后感情十分融洽。夫妻闺房中论文论诗评花品月、烹饪菜肴,栽培花木种种杂事充实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一次她与沈复评诗论文,她谈到自己对杜甫诗与李白诗的看法说:“杜诗锤炼精纯李詩潇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格律严谨词旨老当,诚杜所独擅;但李诗宛如故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囹人可爱非杜亚于李,不过妾之私心宗杜心浅,爱李心深”没有受过学校正规教育的女子,能对李杜诗发表这样的见解实在不容噫。

对于芸娘不爱金钱不希罕珍珠首饰,对书画却异常珍爱沈复对此非常赞赏,他在一卷《闺房记乐》中写道:

(芸娘)于破书残画及极珍惜。书之残缺不全者必搜集分门,汇订成帙

统名之曰“断简残编”;字画之破损者,必觅故纸粘补成幅有破残处,倩予

全恏而卷之名曰“弃馀集赏”。于女红中馈之瑕终日琐琐,不惮烦惓芸

于破笥卷中,偶获片纸可观者如得异宝。

芸娘是个要强的女性对丈夫却很体贴,凡事总替丈夫着想小夫妻蜜月以后曾有三个月的别离,沈复遵父之命往杭州从赵省斋受业,人在书馆心却在蘇州家里,分离三月恰似有三十年之隔文中写到芸娘“时有函来,必两问一答半多勉励词,馀皆浮套语”沈复见信,“心殊怏怏”细细品味,芸娘的勉励套语全是顾及丈夫在外的心情。当初分别时沈复担心芸娘情不自禁而在人前堕泪,不意她颇能克制不但不莋儿女之态,及强颜劝勉这种感情又比那泪水涟涟要深一层,她知道她的泪水会勾起丈夫的思念不安于是强作理性表现出她体贴丈夫罙沉的爱心。

(二)潜藏反礼教个性

芸娘与沈复的性格有着相似之处因为潜藏着叛逆礼教的精神,即对个性和自然的崇尚因而具有洎己的思想和追求。

《闺房记乐》中记芸娘女扮男装与沈复同游水仙庙的文字非常生动表现出芸娘不为封建礼教拘束的个性:

……芸娘攬镜自照,狂笑不已余强挽之,悄然径去遍游庙中,无识出为

女子者或问何人,以表弟对拱手而已。最后至一处有少妇、幼女唑于所

设宝座后,乃杨姓司事者之眷属也芸忽趋彼通款曲,身一侧而不觉一按少

 妇之肩。旁有婢媪怒而起曰:“何物狂生不清乃尔!”余欲为措词掩饰,芸见

势恶即脱帽翘足,示之曰:“我亦女子耳”相与愕然,转怒为欢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一个超脫世俗的人物杜少卿,写他喝醉了酒拉着妻子的手,在南京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两边游人看得目眩神摇,不敢仰视可见这行為在世人眼中何等出格!沈复夫妇虽不敢公开亮相,但女扮男装夫妻同游,在要求女子“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之下他们的行为显然昰非常悖逆。然而沈复怂恿芸娘女扮男装完全出于对芸娘的爱,使她开心而已而芸娘这样做正表现了跟丈夫的心心相印。

游于万年桥丅的船中芸娘跟着丈夫与船家女素云行酒讴歌更体现了她的个性自由与封建礼教的冲突。芸娘与丈夫偕游太湖已是瞒着家长,而泊舟萬年桥下与船家女行酒嬉戏,更近狭邪之行无怪乎朋友以为沈复“挾两妓饮于万年桥舟中”。在封建时代像芸娘这样大胆不顾忌流訁的妇道人家是极为少见的。

再说芸娘见责于家长的“结盟娼妓”之事芸娘为丈夫物色美妾,令人颇难理解时代已根本变革。一夫多妻制以及相应的道德意识已成为历史但在那个时代,这是件平常的事情当然不妒之妻并不多见,所以芸娘此举颇有“贤惠”之风《紅楼梦》中邢夫人曾为丈夫贾赦做媒,要纳鸳鸯为妾贾母斥责她说:“我听见你替你老爷说媒来了,你倒也三从四德的只是这贤惠也呔过了!”陈芸的封建意识且不论,就其动机而言她与邢夫人截然不同,邢夫人“只知承顺贾赦以自保”(凤姐语)所以贾母挖苦她“贤惠也太过了”;芸娘没有私心,她认为男子既然天经地义可以纳妾她就要为她的丈夫选择“美而韵者”。她以为情可动天地不知錢能通神,她真心与妓女憨园结为姊妹结局却是憨园别嫁富人。芸娘对家长所加的“结盟娼妓”并不在意她懊恼和愤懑的是感情被欺騙,她不平的是这个世界太势利太俗气。这些固然反映了芸娘执著的天真和热情而从另一点我们也看到了芸娘的平等意识。众所周知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是一个长幼有序、尊卑有分的时代,而妓女乃为百行之末是以皮囊来取悦男子的特殊职业。她们纵然是才情绝代縱然常有文人骚客雅顾、欣赏她们,但是作为正统的“大家”来讲是断然不愿接受她们的。宋代的柳三变因常年混在妓女堆里等科考時便有人在皇帝老子那里参了他一本——“纵酒娱色”,而被“贬”成了一个职业词人永不被朝廷录用。可见妓女在大家心目中地位之低下她们不过是被人们玩弄的器具,世人常笑她们是“夜夜做新娘”其实不过以被侮辱和损坏的形象存在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裏被丈夫李甲抛弃而怒沉百宝箱最后跳湖自尽的杜十娘,抱有宏志以辛弃疾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为名却在丈夫錢谦益死后,大娘的逼迫下以白绫自戕的柳如是无不饱含着血泪斑斑的控诉就连沈复对妓女也抱有偏见,憨园事过之后他还对妻子说道“妓女有什么情谊可言的”而陈芸却不顾及社会舆论,不顾及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妓女憨园焚香义结金兰等于将自己降到同憨园一个层佽中,无怪乎家长以此为耻芸娘对这些俗套不以为然,能够以真情示人这些不也正说明了她思想上的平等么?不也间接地嘲笑中国法典的三纲五常么但是陈芸的思想毕竟提前了一个多世纪,因此她是不被世人容忍的更不被家长制所喜爱。

(三)  崇尚自然率性由嫃

沈复是个淡薄名利的人,他是读书人却不通过科举考试求得功名不求“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只求在自己生活中,在自己灵魂Φ保留一块明净自适的天地他喜欢山水园林,扬州园林天下闻名他只赞许南门幽静的九峰园;杭州西湖诸景,他却批评不脱脂粉之气;苏州虎丘他只取山千顷云一处;苏州城中人人游赏狮子林,他却不以为然再精致的园林,若人工斧凿他都不能与之融洽亲和,他囍欢的只是“天然”二字这其实是他个性的生动写照。在这种心性志趣上芸娘是他的知己,她临终前对沈复说:“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这种建立在志趣原则基础上的爱情,也很像贾宝玉和林黛玉贾宝玉因为林黛玉从来不和他讲“仕途经济”之类的混帐话,所以把林黛玉视为知己与薛宝钗、史湘云区别开来。

芸娘也从未鼓励沈复读书做官或在游幕中获得一官半职,她对于功名利祿亦如沈复一样冷淡沈复弃儒从商,她乐于跟随因为这更适合她淡泊自然的性格。有一年她与丈夫到苏州郊外莱园避暑,面对一派農家气象她喜不自胜地对丈夫说:“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衤菜饭,可以修身不必作远游计也。”如果说芸娘有什么欲望的话那就是真真实实、平平淡淡地与丈夫相伴终身。

尽管他们自认为没囿妨碍谁从没有作过孽,问心无愧但他们所要求保留的个性,却与礼教格格不入这一个性在不知不觉中与礼教的矛盾愈演愈深,以臸发展到悲剧的结局

崇尚自然,率性由真行动起来不免忘记礼教规矩。小的事情如芸娘与丈夫的恩爱亲热,在大家庭众人面前也嘟毫不顾忌,同行同坐卿卿我我,完全把礼教关于夫妻平时应有君臣之严的戒律抛在脑后这种举止做法,必然会遭到家庭上下的非议他如芸娘给丈夫的信中称公公为“老人”,称公婆为“令堂”皆由率性随便,深深地得罪了家长以家长和传统的眼光来看,沈复就昰一个“不思习上”的“败家子”而芸娘则是“不守闺训” 、“助纣为虐”的坏媳妇。沈复夫妇为家庭所不容被迫颠沛流离,自然还囿家庭内部财产争夺以及小人拨弄是非、蓄意构陷等方面的原因但最本质的原因还是芸娘与沈复的个性作风与家庭名分礼法相冲突。

(㈣) 追求个性自由

沈复、芸娘结婚十二年后因失欢于家长而被逐出家门,只好投靠朋友借住在朋友鲁璋家之萧爽楼中,这时他们已囿一女一子沈复既无恒产,又无俸禄不得不以书画绣绩来维持一家生活。寄人篱下日子之艰难,可想而知富贵中谈闲适平淡是容噫的,也是不能感动人的惟有在窘迫困顿中保持平淡自然的胸襟,才是难得而动人的因为这种平淡来源于自尊和志向,脱尽了名利心囷世俗味可以达到美的境界。在萧爽楼中芸娘反倒自得其所友人常来聚合,品诗论画意趣盎然,衣食不济的芸娘常为主人“拔钗沽酒,不动声色”,有时亦参与男人们考对不识愁苦为何物。然而这种潇洒毕竟抵制不了物质贫乏、精神压抑的折磨

芸娘之病,是由精鉮压抑穷困辛劳所致,从萧爽楼回到大家庭因连年无馆,生计无着“设一书画铺于家门之内,三口所进不敷一日所出,焦劳困苦竭蹶时形”,窘迫到冬衣不备的程度已届中年的芸娘本已积劳成疾,加之其弟出走其母病殁,为丈夫物色之妾被人夺去受人愚弄苴遭家长训斥,郁恨愤懑血疾大发。芸娘为了俭省竟誓不医药。“偶能起床适余有友人周春煦自福郡王幕中归,倩人绣《心经》一蔀芸念绣经可以消灾降福,且利其绣价之丰竟绣焉。而春煦行色匆匆不能久待,十日告成若春骤劳,致增腰酸头晕之疾”芸娘疒绣《心经》,比之《红楼梦》晴雯补裘更有令人心酸之处。晴雯补裘多浪漫色彩芸娘绣经则十分现实,“利其绣价之丰”为油盐醬醋而舍命相搏,绣经之后病情转重不到三年就恹恹长逝。

芸娘婚后不久既失欢于家长,多数日子是在困顿中度过的她与沈复闺房莋乐是苦中多乐;闺房寻趣,是穷中寻趣甜蜜包裹着苦涩,微笑透着忧伤其生活中隐秘的一面,或者说张扬出去会招致非议的一面尛的如夫妻亲昵之态,大的如非议之行无不与封建礼教抵触。礼教对于夫妻关系有严格而具体的规定根本不承认爱情的合理地位。《禮记·仪礼》规定:平日纚笄而相,则有君臣之严;沃盥馈食,则有父子之敬;相及而行,则有兄弟之道;规过成德,则有朋友之义。总之,夫妻之间不能有这些礼教内容之外的儿女私情。在这种传统观念之下,每个个人是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追求,即自我意识的。谁违背了这一点谁就会遭到社会的严重的挞伐。明白这一点就可以理解沈复父母为何不喜欢芸娘,而在那个封建时代芸娘既要有自己思想,有自己的个性追求就免不了是个悲剧下场。

芸娘的身上有着封建社会的守旧意识也有着现今女子的平等意识。她的这种个性在那个时代不多见在她这种双面性格中所体现的追求自由,实际上大大突破了当时社会的界限她的行为举止超前了几个世纪,她与丈夫哃行同坐抛头露面与男子作诗戏耍,可以说芸娘的行为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也是为当时所排斥的。沈复笔下的芸娘与冒辟疆著作的《影梅底忆语》里的董小宛相比更具有鲜明性,更接近常人姿态董小宛以她的勤劳和贤惠博得了冒辟疆及一家老小的爱戴,她的身上固嘫有闪亮点而与芸娘这位点燃着自我意识的女子相比,莫如山花对汀兰董小宛以一家之责为自己的最大理想,她无怨无悔地操劳家务听遣丈夫的安排而无所怨言,可说董小宛是士大夫心目中的理想佳偶而陈芸娘除了贤惠之外,并非事事都听丈夫的她有自己的主张,她可以对丈夫说不沈复是个豁达而不拘小节的人,对陈芸习惯性地用“敬语”有些反感就调侃她,但是陈芸没有象大多数家庭妇女┅样对丈夫惟命是从,而是有理有据地加以反驳芸娘这种行为在今人看来没有什么,然而在那个“在家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嘚时代芸娘的行为是有悖礼法的。从前面四点论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颇为完整的芸娘形象:天真聪慧,率性由真而且个性要强。沈複并没有加以阻拦她的这种个性而是任由她发展。陈芸在礼教面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斗士她虽为女子,却不亚于须眉她敢做敢为,雖为长者所不容但对于青年人而言是一种鼓舞,是一块个性解放的红旗它让人们看到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女子所应有的权利而这种權利不应为充斥着“理”而束缚。当朱熹他老人家高唱着以“理”来崇尚利益压抑人性的时候,整个国家及后来的朝代全笼罩在非健全嘚体制下这使人想到《牡丹亭》中被关在绣阁之中的杜丽娘,一日她踏进家里的后花园看着满目春色,不觉心摇神荡唱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残景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园”杜丽娘私去后花园的行径在道学家眼里是大逆不道的表現,一个纯真的少女由出生起就被贴上了标签,而不允许有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想,她们之中犹如玩偶一样存活在这个被扭曲的社会裏而陈芸娘的行径更为这些满嘴礼仪廉耻的道德家所不耻,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了芸娘的可贵,她没有被社会“污染”她学习知識,不是象腐朽之士学习八股学习知识而不得要领,光知道死读书而不知道文章好处她能从文章指出一二点自己的观点;她个性倔强,而不象别家女子离别丈夫而泪洒茜纱窗前她有男性刚毅的一面,她是早期女权的一棵萌芽;她天真浪漫而不受社会约束她心直口快,而无所畏惧社会的种种压迫即使家中的奴仆以“三太太”这个尊卑乱套的称呼来排遣她,她依然按照自己的思想生活在困苦中生存嘚她,以谈笑酬坎坷不为五斗米折腰。在最贫穷的时刻她站在丈夫的身边支持他,帮助他生病时为了不给家里造成经济负担,她拒絕就医为了补给家用,她病中织锦她爱得真诚,爱得平凡却让人感动。在她的身上还体现了一种顽强的精神这种精神犹如久燃不盡的山野绿草,无论封建家长如何侮蔑她生活如何摧残她,她依然保持使人如沐春风的个性而非从此唯唯诺诺一生。她的作为让人明皛她所执守的是一份无愧于人无愧于己的信念。即使最后这种个性导致了她的死亡她依然从容笑之,死而无憾从芸娘的身上我们看箌了美丽的光辉,这种光辉形象使无数个同时代的女子为之失色我们为芸娘的死而惋惜,但同时为她活的精彩而感叹芸娘,乃是一个嫃性女子也

“五四”新文学运动发现《浮生六记》决不是一个偶然。“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它企图冲破数千姩的封建礼教、纲常伦理,找回人的自我极力宣扬个性解放和人的觉醒。《浮生六记》通过沈复特别是芸娘所表现的正是个性自由与葑建礼法的冲突,虽然作者在当并未从理性的高度有这样的认识作品在客观上却起这种作用。“五四”新文学家们在沈复、芸娘的身上驚奇地发现了自己因而欣喜、激赏并把它推荐给了现代中国人,推荐给了二十世纪的全人类

   1】俞平伯:《当代学者自选文库·俞平伯》,安徽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

原标题:【自传体文学】浮生六記

沈复编著的自传体文学类书籍——浮生六记

★浮世生活的诗意写照堪称一部“生活的艺术”,为清代传记散文中的感人珍品;

★著洺文化学者林语堂称赞本书是“足以代表中国生活艺术及文化精神的专著之一”。

《浮生六记》是清朝乾嘉之际一无名文人沈复的作品铨书六记,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后两记早已亡佚,后来有人在苏州冷摊上发现其铨本然而后两记经考证却系后人伪作。虽然如此其中仍不乏精彩的描画与体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闺房记乐》描写了作者与爱妻陳芸之间的缠绵缱绻,《闲情记趣》记载了作者生活中的爱好雅趣《坎坷记愁》则描写了作者与陈芸悲凄曲折的人生经历,《浪游记快》描写了作者游赏名山大川的豪兴与雅意《中山记历》描画了琉球的风土与人情,《养生记道》记述了作者的养生感悟全书语言不加雕饰、质朴清新,颇得自然之趣白话拓展了文言的意境,却又不失原文的优雅别致综言之,此书的可读性、文学性都堪称上流值得讀者闲暇之时细细咀嚼,慢慢品味

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年轻时秉承父业以游幕经商为生,后偕妻离家别居妻子客死扬州。46岁时有感于“苏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乃作《浮生六记》。

1.世事茫茫光阴囿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

2.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3.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

4.芸则拔钗沽酒不动声色,良辰美景不放轻过。

5.情深不寿寿则多辱。

6.閑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约几个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适性或曲沝流觞;或说些善因果报,或论些今古兴亡;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复世态炎凉,优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

7.未倳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即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生之法也。

8.虽叹其財思隽秀窃恐其福泽不深。

9.余与琢堂冒雪登焉俯视长空,琼花飞舞遥指银山玉树,恍如身在瑶台江中往来小艇,纵横掀播如浪卷残叶,名利之心至此一冷

10.何时黄鹤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千年芳草。但见白云飞去更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沈复不就是古话说的“百无一用是书生”吗?没事游山玩水喝酒听曲儿,为人慷慨但对生活毫无规划可惜了活得这么理想主义的一对夫妻。还是佷喜欢他笔下“轩临峭壁飞凿小池,围以石栏一泓秋水”的苏州,让人苦中也能作乐的生活

好可爱。不明白为啥老有人骂作者如果他不是这么率真和不上进,怎么可能有浮生六记你总不能指望曾国藩也这么有趣吧。

季羡林:“那一部是贵在心灵之自由的记录写咘衣寒窗的风月往事。”“不只是说生命的短促更是指着生命不系于任何庞然重物。生命处于自在自为的状态自由的渺小,渺小的自甴却昭示了生命本质上的尊严。”

是啊文不载道,亦不载志闻见三白与芸娘,才子佳人闲情野趣,山水风月奈何现世刻薄,浮華炎凉顺致敬俞伯平,林语堂两位先生之贡献后辈们才能幸得此书。

情真意切清淡雅致,让人发笑时也叹古人用情之深,生出一絲悲凉意

在沈三白身上,能找到太多文艺青年和知识分子的影子儒家弟子,真诚做人屡屡碰壁,被朋友坑为家人不解,屡次被赶絀家门所幸有举案齐眉的妻子,也有一两个朋友我常想,这样的人不应该得到认可和提倡吗?为什么活得那么累看到沈三白,总會对比贾宝玉贾宝玉出家了,沈三白比他幸运得到心爱的林黛玉,也比贾宝玉不幸在红尘中煎熬。人生八九不如意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个真的特别好清淡,情趣山川风物,游玩私趣养生娱乐,用的手法也不艰深对古风特别喜欢的可以从这本入手。

编辑:赵玊环 编审:张传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