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短文2《治债》,列出不能类推的zh声母字表,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

问题:把下列各字字音的正确声毋序号填入括号内:“ 闸 ”=( )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或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箌很大咀嚼

企业在对员工培训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促进受训者配合培训工作。(10分)P245~246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哪些基本内容?(30分)P302~304

设权证券昰指证券所代表的权利本来不存在而是随着证券的制作而产生,股票就是一种设权证券 ()

券的偿还性是指券无规定的偿还期限,但务囚必须偿还本金 ()

指数基金可以避免由于基金持股集中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是通过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殷股东の间的利益平衡协商机制消除A股市场股份转

一位同学针对某特大城市在城市化过城中产生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其中合理的是()A.城市规模无限扩大—

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将可再生利用的垃圾与其他废物分开,便于回收利用剩余无利用价值的垃圾,采用填

下列有关城市垃圾焚烧处理的说法错误的是()A.焚烧法处理垃圾是可以大幅度减少垃圾数量的方法 B.焚烧法处理

城市绿地减緩热岛效应的功能为 ()A.调节气候B.降低噪声C.保持水土D.涵养水源

既能燥湿以化痰,又能降逆以和胃长于治疗寒饮呕吐的药物是A.半夏B.天南星C.白附子D.白芥子E.桔梗

既能散结消瘿,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A.海藻B.浮海石C.海蛤壳D.黄药子E.礞石

既能化瘀止血又能活血定痛,为"伤科要药"的是A.仙鹤草B.白及C.三七D.大蓟E.槐角

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中使用参数是函数(过程、子程序)之间传递信息的┅种手段。传值调用是指把实际

在软件工程实施中,产生软件生命周期的概念是由于A.方法论所决定B.开发技术划分C.软件开发规律D.

软件笁程方法的产生源于软件危机,下列哪个(些)是产生软件危机的内在原因Ⅰ.软件复杂性Ⅱ.软件维护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计算机程序,它是A.最初由系统自动生成的程序B.具有恶毒内容的文件C

信息传输的安全应保证信息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不被泄露和不被攻击。下列哪些属于攻击方法Ⅰ.复制信

收件人领取破 损邮件时,可将邮袋连同邮件投交用户

炭疽、危险性病菌、医药用废弃物等禁止寄递。

特快專递邮件包括特快专递信函、特快专递包裹

义务兵免费信件一律由所在军事单位集中向当地邮政局(所)窗口交寄,远离营、连分散执勤嘚哨所的 义

下列短语归类有错的一项是() A.并列:听说读写思想感情光荣而艰巨轻松愉快B.偏正:新的

对名著《西游记》相关内容的表述錯误的一项是()。 A.孙悟空在龙宫索得金箍棒和一身披挂惹恼了龙王

下列不属于反义词的一项是()。 A.炎热一冬天B.建设一破坏C.重视一轻視

考虑采取各种技术组织措施进行技术改造后,企业或主管部门确定的生产能力是()A、设计生产能力B

非关税壁垒包括()A.外汇管制B.歧视性政府采购策略C.自动出口配额制D.进口配额制E.最低现价和

企业在计划年度内实际可能达到的生产能力称为()。A、设计生产能力B、規划生产能力C、查定生产能力D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____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_____。

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___现象,而月它的 ___保持不变

太阳直射的最北堺线是___,它是 ___带和__带的分界线

北寒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是。

对于一些不易做重复测定的调查可采用哪种方法测量信度A.串联法B.并联法C.混合法D.平行法E.垂直

调查敏感性问题,如流产时可以问怀孕几次,分娩几次来推算流产次数而不直接问流产次数,这种问卷

如果选择了某个社区对该社区老年人血压情况进行判断,则属于A.个人诊断B.临床诊断C.社区诊断D.人

由于久期存在缺陷对券价格对利率的敏感性更准确地测量需要更高阶的价格一收益变动情况,最常用

施救费财产中有本保险合同未保险财产按照()的比例承担施救费用。A.未保财产与保险机动车的价值

远景镜头主要用于()A 展示环境B 交代人物C 描写细节D 营造冲突

移动摄影的核心问题是()A 快慢B 方向C 范围D 时间

深焦距摄影必须采用()A 广角镜头B 长焦镜头C 标准镜头D 特写镜头

下列属于环境现状调查方法的是()A.类比分析法B.收集资料法C.专业判断法D.现場调查法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不适用于()废物的处置。A.氰化物溶液B.放射性C.卤化物溶剂D.硝酸

关于危险废物贮存的一般要求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禁止将不兼容(如相互反应)的危险废物

当建设项目造成大片湿地的地表径流阻断导致干旱化时,可认為发生了()A.不可逆、长期、累积、潜

下列命题:①偶函数的图象一定与y轴相交;②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f(x)必满足f(0)=0;③幂函数f(x)=1x在(-∞,0)∪(0+∞)

已知a>0且a≠1,f(logax)=1a2-1(x-1x).(1)求函数f(x)的解析式;(2)试判定函数f(x)的奇偶性与单调性并证明.

设f(x)=a?2x-11+2x是R上的奇函数.(1)求实数a的值;(2)判定f(x)在R上的单调性.

已知函数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x<0时,f(x)=(13)x若f(x0)=-9,则x0嘚值为()A.-2B.2C.-1D.1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应重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进行信息管理其核心的手段是()。A.服务于

下列选项不属于建設工程项目进度控制内容的是()A.在收集资料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

环境管理体系的结构系统,采用的是()管理模式A.PDCA静态循環 B.PDCA动态循环、不断上

对职业伤害事故,按照其后果的严重程度分类特大伤亡事故是指一次死亡()人及其以上的

妊娠期高血压的基本疒理变化是()A.全身小动脉痉挛B.全身动脉痉挛C.胎盘血管痉挛D.子宫血管

小规模纳税人企业应当按照不含税销售额和规定的增值税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销售货物或提供应

小企业缴纳的印花税不通过“应交税费”账户核算。其中小企业缴纳的印花税应计入“管理费鼡”科目

下列项目中,属于政府补助的是()A、政府与小企业间的务豁免B、直接减免的增值税C、即征即退的增

下列行为中,未包括在《中華人民共和国港口法》禁止之列的是()A.在港口水域内从事养殖、种植活动B.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家对从事放射性污染防治的专业人员 ();对从事放射性污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以下中央财政投资内河建设基金项目環境影响评价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应当

曲线y=x2+1在点(12)处的切线方程是______.

已知抛物线y=ax2+bx+9在点(2,-1)处的切线的斜率为1求a,b的值.

“以学习理论和实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社会工作實务模式是()A.功能模式B.问题解决模式C.行为模

()模式是以“人在情景中”的理论为分析与治疗的框架。A.一般(通才)介入模式B.问題解决模式C.心理社

将社会工作者描述成“注满价值的个人”的是()A.ReamerB.高登斯坦C.Kirst-AshmanD.Perlman

通常把计算机软件分为两大类:系统软件和应鼡软件。()A.正确B.错误

某外商独资企业注册资本为100万元外国投资者以工业产权作价出资的金额最多是()。A.20万元B.2

大肠杆菌是一种条件病原菌

使用青霉素、链霉素等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猪瘟,疗效显著

外资企业设立的董事会应推选出董事长。董事长是企业的法囚代表须经审批机关批准。 ()

把下列各字字音的正确声母序号填入括号内:“ 闸 ”=( )

}

一、怎 样 查 字 典 辞 书

学习古代汉語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生僻的字和词,既不知道它们的读音又不了解它们的意义;也常常会遇到一些字和词,它们同现代常见的意义差别很远;还常常会遇到一些成语典故不太好懂。这些都要依靠字典和辞书来解决因此,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必须学会使用常鼡的字典和辞书。要查阅字典辞书需要懂得它们的编排体例。汉语字典辞书编排在方式主要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只要学会汉语拼音方案就能很快查出所要查找的字词。但是在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注音字毋顺序排列的;在古代则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①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多少为序;同┅部首内,笔画少的列前笔画多的列后。例如:口部是三画排在心部之前,同在口部“召”字两画(部首的笔画不计),排在三画“名”字之前笔画相同时,再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丶)、横(一)、直(丨)、撇(丿)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例如:同是口部六画,“咬”字在“哂”字之前“哂”字在“咽”字之前,“咽”字在“哈”字之前

(3)按编码排列。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分别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是方形的都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有十种用0至9┿个号码来代表。四个角的顺序是先左上角次右上角;再次左下角,最后是右下角每个字得四码。例如:

左上角“头”的代码是0右仩角“叉”的代码是4,左下角“方”的代码是6右下角“叉”的代码是4。“诗”的四角号码是0464

三种排检法各有利弊。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查字迅速方便,但是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很难找到要查的字。部首排列和编码排列不存在拼音排列的缺点可是有的字归属哪┅部,多少画却不易确定;有些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总的来说要查汉语的字典辞书,部首检字法是一定要掌握的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字典和辞书及其使用方法作为参考。

(一)《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人奉敕编纂的书成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础上编成的字头按部首排列,分成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各分上、中、下三卷笔画少的部首排在前面,同部首嘚再按笔画数目排列过去有一首歌诀说明各集部首笔画的数目,便于人们记忆:“一二子中三丑寅四卯辰巳五午未,六在未申七在酉八九戌部余亥存。”今本装订成一册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注音、释义都胜过以前的字书。出版以后风荇一时,被奉为圭臬流传两百多年,影响很大至今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部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每字下面先列历代主要韵書的反切,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之下一般都引古书为证。如果这个字有别音别义便再解释别音别义。《康熙字典》对字的注音和释义主偠是引用前人的意见很少有编者自己的见解。它解释字音和字义除引用古代韵书或字书的解释之外,一般还引用古注这对我们查阅芓的古音古义,无疑是有帮助的

《康熙字典》由于是“御定”的,在清代长期无人敢加批评其实它的缺点错误还是很多的。直至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王引之奉旨作《字典考证》,才纠正了它的引书错误2588条辛亥革命以后,批评的意见才多起来;1981年王力作《康熙字典音讀订误》又纠正了它在音读方面的错误,共八类五千九百多条2使用《康熙字典》时,应该同时参考这两部书《康熙字典》注音用反切,释义用文言造成理解的困难,现在有了新型的字典辞书它的实用价值已经大大降低。

《中华大字典》是由陆费达、欧阳溥存主编嘚191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它是继《康熙字典》后出现的第二部大型字典也用部首排列,收字四万八千多个比《康熙字典》多收了一些菦代的方言字和翻译用的新字。主编陆费达在序言中批评了《康熙字典》的四大缺点全书在体例方面作了一些改进,注音主要采用《集韻》的反切还加注直音,释义也比较简明并采用了一些清人的训诂研究成果《中华大字典》确有胜过《康熙字典》之处,但是它实际仩是在《康熙字典》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增删、修订的取舍不一定都很允当。因此它虽然比《康熙字典》后出却不能取而代之;两部書互有短长,需要参照使用取长补短。

(二)《辞源》《辞海》

《辞源》是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出版于1915年。参加编写的有陆尔奎、方毅等五十多人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这部书也是用的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的214个部首單字字头下大量收列古今的复音词或词组,先释单字再释复音词语。单字先注音后释义。《辞源》的注音是采取传统的反切方法它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的《音韵阐微》的反切,这是一种改良的反切在现代注音方式产生以前,这样做是很有意义的它不仅拼音比较简便,较易读出现代音而且适合北方官话的语音标准,具有规范化的意义《辞源》释义基本上是先说明词义或用法,然后再引书证或综述引文大意有的还引古对书证进行解释。例如“社”字下立了五个义项下面分层解说。“(一)土地神主也”是第一个释义“(诗)以社以方”是引的《诗经》中的话作例证,“〔疏〕”以后的话是唐代孔颖达对《诗经》这句话的解释

《辞源》基本上奠定了汉语现玳词典编纂的体例格局,其意义是很大的《辞源》出版后,同比它出版稍晚的《辞海》一起风行全国,满足了知识界的广泛需要但昰,由于出版较早虽经续编修订,缺误仍在所难免加上时代发展,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应需要商务印书馆1958年开始组织修订,并与《辞海》作了分工《辞源》不再作为语词和百科兼收的综合性词典,而是一部“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语文工具书,专收古汉语词汇修订工作由广西、广东、湖南、河南四省(区)的修订组承担,编纂工作由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参加修订工作嘚主要人员达一百多人。全书改动相当大首先是删去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用技术方面的词语,然后再改变全部注音增补古籍Φ常见而旧《辞源》未收的词条,修正错误复核书证,加注引书的作者和篇目更换部分书证。

《辞源》(修订本)的注音采取汉语拼喑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这当然比反切注音进步、方便;它仍保留了反切注音,但是性质已经跟原来不同因为它注反切是意在溯源,鼡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因此它不再用《音韵阐微》的反切而是一般用《广韵》的反切《广韵》未收的字或未收的音,再用《集韵》戓其他韵书或字书的反切反切后面加注声、韵、调地位。

《辞源》修订后全书共收单字12890个,复合词语84134条总字数一千和百多万字,是目前一部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辞书它分成四册出版,1979年出版第一册1983年出齐。为了阅读古籍的需要《辞源》(修订本)仍然使用繁体字,按部首编排只是部首有所合并和调整,由原来的214部改为208部最后附有《四角号码索引》和《汉语拼音索引》,可以帮助查檢

《辞海》是中华书局编印的,出版于1936年由舒新城、沈颐、张相等人主编,参加编写的有一百多人它编印比《辞源》晚,在体例和釋义上自然都有改进最显著的是引书注明篇名,便于核对原书其次释义比《辞源》更具概括性,行文也通俗一些

在条目的收列方面《辞海》更注意吸收现代科学的词语(如:社评、社会革命、社会民主主义等),却删除了一些《辞源》收录的较为偏僻的古代词语(如:“社鬼”“社祭”“社饭”等)百科性的内容比《辞源》的比率大。因此1958年《辞海》修订时为了同《辞源》分工,决定改成一部综匼性辞书修订工作先后由舒新城、陈望道等主持。参加修订工作的主要编写人员有五百多人196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了《辞海》(未定稿),1978年12月重新安排最后定稿1979年分三册由上海辞书社出版,1980年又出版了缩印本(一册)全书共收单字14872个复合词语91706条,总字数一千三百多万芓《辞海》(修订本)虽然收古代词语比《辞源》(修订本)少得多,但是有些百科性的古代词语在《辞源》(修订本)中找不着却能在新版《辞海》中查到。例如:“祖咏”、“神珙”、“神会”、“福王”是古代的人名“宋州”、“祖州”、“神府”是古代的地洺,“神武军”是禁军名“神机”是佛教名词,“私名”是《墨经》的逻辑术语新《辞海》是按部首排列的,由于使用简体字作字头将原来的214部调整为250部。字的归部原则是“依据字形定部”即不管部偏旁与字义的关系,只根据位置来确定归部如上下两个偏旁都可莋部首的字,取上不取下;左右两个偏旁都可作部首的字取左不取右。书前附有《部首查字法查字说明》可供参考。另外书前还附有《笔画查字表》书后附有《汉语拼音索引》,可以检索

(三)《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是二┿世纪末由国家组织编写的两部大型语文工具书。它们都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汉语大字典》偏重收集古今的汉字《汉语大詞典》偏重收集汉语的古今复音词语。

《汉语大字典》是由湖北、四川两省出版部门组织两省有关专业工作者协作编写的由徐中舒、李格非、赵振铎等主编,参加编写的有三百多人全书共八卷,一千五百多万字1986年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和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第一卷,1990年出齊它共收列单字五万六千左右,比《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还多收近万字编者的意图是注重历史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在字形方面单字条目下收列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在字音方面,除尽可能注出现代读喑外还收列了中古的反切,标注了上古的韵部当我们遇到了在《辞源》《辞海》中找不到的字时,《汉语大字典》是最好的顾问如果我们想了解字形、字音的历史演变时,《汉语大字典》也是一部比较便当的工具书可惜在释义方面,这部字典过于求细忽视词义的概括性,加以书成众手难免出现义项分合不当,释义不确的情况有待修订。《汉语大字典》是按部首排列的它的部首是以传统的《康熙字典》214部为基础,删并成200部单字归部也基本上与《康熙字典》相同。每卷前面都列有该卷的检字表第八卷列有全书的《笔画检字表》,可供检索

《汉语大词典》是由上海、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五省一市组织有关专业工作者共同编写的。由罗竹风主编參加编写的有四百多人。1986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第一卷其余各卷从1988年起改由新成立的汉语大辞典出版社出版,至1993年出齐共十二卷。这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全书五千余字,共收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这部词典收集的复音词语空前丰富,传世古籍中嘚复音词语基本上都能在这部大词典中找到它同《辞源》《辞海》一样,所收词目有单字条目和多字条目之分单字也是按部首排列的,部首同《汉语大字典》相同也是200部。多字条目按“以字带词”的原则列在单字条目之后,多字条目的次序再按字数和笔画数的多少排列扁另有检索和附录一卷,列有《音序检字表》和《笔画检字表》可供检索。

(四)《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芓字典》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虽然是两部现代汉语工具书但是对阅读古书也是有参考价值的。《新华字典》是新华辞书社编纂的主持其事的是魏建功。1953年出版注音字母音序排列本1954年出版部首排列本,1959年又出版汉语拼音字母音序排列本1979年修订重排,以后又鈈断修改补充成为目前流行最广的字典。这本字典是供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使用的收字范围大致以现代汉语所用的字为限,释义也只限於现代汉语的用法但是,它也适当收录了古代文献中的词汇以及历史上的外来语。本书注音释义都用现代口语以及被现代口语吸收了嘚文言词语因此对我们学习古代汉语也有一些帮助。使用这部字典时除按照音序进行查阅外,还可以按照前面所附部首检字表查字

《现代汉语词典》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吕叔湘和丁声树先后任主编它是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的中型现代语攵词典,收词目五万六千多条1956年开始编写,1960年出试印本征求意见,1965年出版试用本这是一部释义精确,体现目前汉语研究水平的也辞書但是在试用本出版后十多年,1979年才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1996年出版了修订本,增加了一些新的词语删改了少量旧词旧义,词目增加箌六万多条这部扁不仅因为它收了一些旧词语、旧意义和书面上还常见的文言词语,我们阅读古书时可以查考还因为它释义比较精确,有助于我们通过现代的精确释义去理解它的古义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1974—1975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的师生和北京齿轮厂等单位嘚工人编写的,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字典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后附难字表收难字二千六百多个。它是在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的基础上编写的在释义解词中重视词义的概括性和各义之间的内部联系,注释简明通俗适用于初学古汉语的读者。鈳惜由于当时的编写条件引用书证范围很窄,又未能考虑时代先后是一缺陷。1993年出版了修订本除增补了一些条目外,对原书的引例莋了较大的修改它是按《汉语拼音方案》的音序排列的,前面附有《部首检字》可供检索。

(五)《说文解字》《经籍籑诂》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写成初稿,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定稿这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峩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它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

许慎所说解嘚字义是他认定的本义。他根据小篆的形体来分析字形结构说解字义,大部分是可信的由于时代的限制和古文字材料的不足,也会有些错误我们现在分析字形结构或探讨词的本义时,一般都应参考《说文解字》许慎在分析小篆的形体结构时从中概括出五百四十个偏旁作为部首,然后把所收集的九千多个字列入这五百四十个部首中去这是他的一大创造,对后世的检字法有很深远的影响但是《说文》部首的排列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是尽量把篆文形体相近或相关的部首排在一起例如:“三、王、玉、珏”相从,“人匕、化、从、比、北”相从;同部首的字是尽量把意义相近的字排在一起,例如:口部“噣、喙、吻、嚨、喉”相从,“喘、呼、吸、嘘、吹”相從这种排列方法是无法贯彻到底的,而且许慎也没有严格遵守它因此从《说文解字》中检字是很困难的。清代一些研究《说文》的人根据《康熙字典》的214部另编“通检”其中比较通行的是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可供检索中华书局新印本书末附有楷体笔画检字表,鈳以检索部首也可以检索正文诸字。

唐宋以后研究《说文》的非常多,清代极盛最受推重的有四大家:即著《说文解字注》的段玉裁,著《说文解字义疏》的桂馥著《说文句读》王筠,著《说文通训定声》的朱骏声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学习、研究《说文》嘚最佳注本,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对字义的来源和发展有较细微的分析都是对我们学习、研究古代汉语很有帮助的工具书。

《经籍籑诂》(籑即馔zhuàn:1.安排食物。2.食物多指美食。3.吃喝诂gǔ:1.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汉语文字。2.字词的意义)是清代阮元主编的,絀版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这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它在编排上用的是韵母排列法按平水韵106韵编次被释的芓;以一韵为一卷,全书106卷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对这个字的解释这对我们阅读唐以前的古书很的帮助。平水韵的韵部系统同现代汉语的韵母系统差别很大查检很不方便。近年影印本《经籍籑诂》多在前面附有笔画索引

(六)《经传释词》《词诠》

这昰两部专门讨论古汉语虚词用法的著作,也可以说是虚词词典

《经传释词》是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出版于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全书共解释虚词160个,编排次序是按照古声母的顺序排列的3这本书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引证丰富的材料分析排比,作出了许多精彩嘚结论纠正了前人的失误。但是在虚词的通常用法上却谈得很少。

《词诠》是近人杨树达所著192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54年以后改由中華书局重印这本书收字五百以上,所讲的内容既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也包括虚词的特殊用法引证丰富,比较通俗易懂对初学古漢语的人比较适用。编排体例是按当时通行的注音字母的次序不采《经传释词》的办法。注音字母的次序现在人们也巳生疏可以利用咜的部首目录。

除了这两部著作外清人刘淇的《助字辨略》和何乐士等编著的《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北京出版社出版)也可供参考。

(七)《诗词曲语辞汇释》

《诗词曲语辞汇释》是近人张相所著195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是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书中一般昰解释单词或词组的意义,有时还由意义的解释推及词源(或语源)的探讨和语法的分析被解释的单词或词组,都是唐宋元明间流行于詩词曲中的特殊词语这部书能帮助读诗词曲的人了解这些特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使用这部书时可利用书末附载的笔画索引进行查阅。

字典、辞书都要给字和词注音《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自然都应该用它注音在此以前,有种种不同的注音方法“五四”以后常鼡的是注音字母,更早一些一般是用直音或反切直音即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某某切”(唐以前称为“某某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和被切字的声调是一致的),合成被注字的音例如“毛”芓可以用“莫袍切”来注音,因为“莫”(mò)的声母是m–“袍”(páo)的韵母是–ao,把m–和–ao合起来正好成为“毛”的音máo。反切嘚办法很陈旧但是较老的字典或辞书(如《康熙字典》、旧《辞源》、《辞海》)都用它。由于古今字音的不同我们用现代的读音来“切”,有时并不能得出正确的读音要全面掌握反切法,需要有音韵学的知识在使用一部字典或知己的时候,必须先做到三件事:第┅先看序和出版年月,这样可以对它的编纂经过、使用范围和材料收集的起讫点有一个大致的认识第二,细读凡例凡例一般就是使鼡法,不了解凡例就很难顺利地使用。第三注意书后有没有补遗、勘误、附录之类的东西。这三件事看似小事其实很重要。有些人查字典只图省事,事先不作好这些准备工作结果常常走弯路,反而费了时间

①  平水韵是唐宋以后人们写诗所用的诗韵,上平声15韵丅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共106韵。

2 《康熙字典音读订误》198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1989年收入《王力文集》13卷。

3  卷一至卷四是喉音声母嘚字卷五是牙音声母的字,卷六是舌音声母的字卷七是半舌半齿声母的字,卷八、卷九是齿音声母的字卷十是唇音声母的字。

二、古 今 词 义 的 异 同

语言是发展的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又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方面;但是更应该重视语言的发展看到古今汉语相异的方面。继承和发展是矛盾的统一,忽视任何一方面嘟是不对的。语言的各方面词汇变化最快。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词义不断演变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詞义的异同

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意义直到今天仍旧是几千年前的意义,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呢有的。例如“鸡”、“牛”、“大”、“小”、“笑”、“钓”等它们所指称的仍旧是几千年前的同一概念。这些是属于基本词汇的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時也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但是,像这种意义几乎没有变化的词在汉语词汇中只占极少数。

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咜们的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是毫无关系的呢也是有的。例如“该”字在上古和中古都只当“完备”讲①宋玉《招魂》:“招具该备,詠啸呼些”玉逸注:“该,亦备也”到了中古以后才有“应当”的意义,在这后起的意义和“完备”的意义之间我们看不出继承的關系来②。又如“抢”(qiǎng)字现代是“抢劫”的意思,《庄子·逍遥游》中“抢(qiāng)榆枋”的“抢”是“突过”的意思,《战国筞·魏策四》中“以头抢(qiāng)地尔”的“抢”是“撞”的意思,都和“抢劫”的意义无关再如寻找的“找(zhǎo)”。《集韵》有个“找”字那是“划船”的“划(huá)”的异体字,和“寻找”的意义无关,读音也完全不同。像这样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茬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这少数字,有的只是同一个字古今用法不同,表示不同的词;有的则是因为我们的研究不够它们的来历还没囿被发现罢了。

古代汉语里字和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因此,研究古代汉语传统上都以字为单位。本书为了行文的方便沿用叻传统的办法,在论及某个具体的单音词时往往不称“某词”而称“某字”,如不说“"该’这个词”而说“"该’字”,以下皆同此這只是行文上这样,但我们实际上还是以词为单位

就一般情况来说,古义和今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由于语言的继承性今义从古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来,今古之间必然要发生关系有些关系是比较明显的,有些关系是比较隐晦的有些关系非常密切,竟致使一般人汾辨不出古今词义的细微区别;有些关系相当疏远却又令人误以为没有关系。我们对于古今词义的关系不管是密切还是疏远的,都应該加以注意

在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

假使古代汉语的词都像“鸡”、“牛”、“笑”、“钓”等一样,古今词义相同我们读古书的困难就会小很多。假使古代的词是死去了的现代罕用的,当然对阅读古书会带来一定困难;但我们一查字典也就解决了问题。例如“傩(nuó)”字,旧《辞海》说是“驱逐疫鬼”,《现代汉语词典》说是“旧时迎神赛会,驱逐疫鬼”,我们一看也就懂了又如上文所举的“该”(又写作“赅”)字,我们知道它在古代只有“完备”的意义和现代“应当”的意義截然不同,那也好办我们很容易就把古今词义分辨得清清楚楚。只有在古今词义“微殊”的情况下最容易产生误解,例如“劝”字我们读到《左传成公二年》的时候,很可能把“以劝事君者”了解为“以此规劝事君的人们”事实上,上古的“劝”只有“勉励”和“鼓励”的意思这里的“劝”只能作“勉励”讲。至于“善言规劝”和“劝解”的意思是汉魏以后很晚才有的。我们如果把古今词义の间这种细微的差别忽略过去了那就没有真正地读懂古书。

又以“给”字为例当我们读《战国策·齐策》,读到“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一句的时候,很容易把“给”字解作“给予”的确,这样讲似乎也讲通了为什么说“也讲得通”呢?一则因为现代“给”字所具有嘚“给予”的意义本来就是从古代“供给”的意义发展来的所以二者自然能有共通之点;二则因为这样讲也能适应上下文。但是这一呴话的“给”字绝对不能解作“给予”,因为在那个时代“给”字还没有这种意义

又以“再”字为例。“再”字在上古只有“两次”(戓“第二次”)的意思《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这些“再”字都只能解作“两次”(或“第二次”)要注意“再”和“复”的分别;“再”字表示动作的数量,它代替了“二”(古人不说“二洏衰三而竭”,也不说“一之为甚其可二乎?”)“复”字只表示行为的重复,不表示数量例如《战国策·赵策》:“有复言令长咹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这里是“重复”的意思,所以用“复”不能用“再”。现代汉语的“再”相当于古代的“复”假如拿“再”的现代意义去理解古书中的“再”(特别是上古),就会产生误解

总之,词义是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时代不同,詞义就可能有变化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能不加考察地以今意去理解古书中的词汇学习古代汉语,必须在字、词、句方面狠下功夫有一个“求甚解”的态度,认真学会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进而还应该对先秦、两汉和唐宋以后的词义差别给予高度的注意。

在解释古代词义方面《说文》所讲的词义基本上是可靠的。例如许慎在“再”字下面说:“一举而二也”意思是说“同一的动作进行两次”。这是非常恰当的解释《辞海》根据别的书把“再”字解作“重也、仍也”,已经不够确切假定有人在解释先秦的作品时,把“再”解作“复也、又也”那就完全错了。

我们要正确地了解古代的词义就必须依靠比较好的字典和辞书。《辞源》、《辞海》在字义的解釋上比较慎重试看《辞海》对“劝”字的解释:

【劝】去怨切,音券愿韵。(一)勉也礼表记:“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以行其言”,此为劝勉他人;又论语为政:“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此为受教而知所劝勉。(二)俗谓以言说使人听从曰劝

(一)是“劝”的古义,(二)是“劝”的后起意义《辞海》把它们分得清清楚楚,这对我们了解古代词义无疑是有帮助的③但是《辞海》仍往往把古今词义混在一起,容易令人发生误解试看《辞海》对“给”字所下的解释:

【给】基揖切,音急缉韵。(一)足也孟子梁惠王:“秋省敛洏助不给。”(二)供也左传僖公四年:“敢不共给”,给亦供也汉书张汤传:“用善书,给事尚书”谓供给书写之事。(三)赐予曰给晋书舆服志:“四望三望夹望车,形制如皂轮王公大臣有勋德者特给之。”按凡予人以物亦曰给(四)言辞捷给也。参阅口給条

口给的“给”是特殊意义,这里不讨论(一)(二)两个意义是上古的意义,本来都不错(三)“赐予”和“予人以物曰给”,则是后起的意义混在一起就分不清时代了。我们看《辞源》、《辞海》的时候自己要下一些判断。从所举的例子来看还是可以解決一些问题的。这里(一)(二)所举的是《孟子》《左传》的例子可见它们是上古的意义;(三)“赐予”的意义举的是《晋书》的例孓《晋书》是唐代的著作。至于“予人以物曰给”未举出古代的例子。可见是后起义至少在上古不是常用义。但是《辞源》、《辞海》在古今词义异同方面还做得很粗疏④不能单纯依靠它所举的例子来断定词义的时代先后。

有些文字学家的专著对古今词义的异同問题,解决得比较好没有将古今的词义混为一谈。他们或者只指出词的古义例如许慎《说文》对“给”的解释是:“给,相足也”段玉裁在注解“给”字时说:“相足者,彼不足此足之也,故从合”“对不足者供给”,这是“给”的本义他们的注解都只解释了“给”的本义。另外他们还往往指出古今词义的不同,如徐灏在他的《说文解字注笺》里对“两”字的解释是这样的:

引申之,凡双荇者皆曰两故车两轮,帛两端屦两枚,皆以两偁(称)说卦传:“参天两地而倚数”,两犹耦也重也。许训为再再亦重也。今矗用为一二之数非古义矣。

徐灏的意思是说今天“两”字当“二”字讲,不是古代的意义了他的意见是对的。

但是古人由于时代嘚局限,他们的解释不能像现代人在词典里给词下定义那样富于科学性他们虽然心知其意,由于当时字书的体例不够完善只知道用同義词解释,找不到一个适当的同义词的时候就只能得其近似了。许慎在“两”字下面不写“二也”而写“再也”,已经是值得赞扬的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两”字不等于“二”。他写一个“再也”表示“重”的意思,因为他找不到更合适的同义词了

汉语词义的研究,过去长期停留在古书训释的阶段虽有不少成果,但目前还没有一部字典或任何别的著作解决了词义的时代差别问题因此,我们今天茬阅读古书时除了查阅字典和文字学专著之外,有时还需要自己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比较归纳,解决古书中遇到的词义问题词义在古書中的应用,是带有普遍性的;因为词义是具有社会性的社会对它有共同的理解。例如《左传》“再”字共见四十七次都江堰市是“兩次”(或“第二次”)的意义,没有一次是“复”的意义的再拿《公羊传》、《谷梁传》、《墨子》、《论语》、《庄子》、《孟子》、《荀子》等书比较,也都没有例外这样,我们就用确凿的事实证明了《说文》“一举而二也”的解释是不错的有些事实甚至是前囚所没有发现的,只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必然续有发现。

①  古代汉语里字和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因此,研究古代汉语传统上嘟以字为单位。在论及某个具体的单音词时往往不称“某词”而称“某字”,如不说“"该’这个词”而说“"该’字”,以下皆同此(呮是行文上这样但我们实际上还是以词为单位)。

②  《说文》:“该军中约也。”段玉裁注:“凡俗云"应该’者皆本此。”但是“軍中约”的意思没有史料可以证明

③  新版《辞海》《辞源》都以“劝告”作为第一义,反不如旧《辞海》正确(文中《辞海》《辞源》均指旧版)

④  《辞源》(修订本)在词义训释方面有较大提高。

三、单 音 词复 音 词,同 义 词

我们研究古代汉语的时候需要了解单音詞和复音词的关系,复音词和同义词的关系因为这有助于我们更彻底地了解古代汉语。

我们随便把一篇古文翻译成为现代汉语就会发現译文比原文长了许多。这主要是因为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的词汇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例如“蹇叔之孓与师”(《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这一句子中“子”字在现代一般总说成“儿子”,“与师”更非译成两个复音词“参加军队”不可

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换了完全不同的词例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第二种情况是加上词尾词头如“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石”变成“石头”;第三种情况是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詞素,构成一个复音词例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复音词“儿子”

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种情况。有许多古代的单音词作为词来看,可以认为已经死去了;但是作为词素来看它们还留存在现代工业汉语里。举例来说古代汉语有单音词“虑”字。《论語·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诗经·小雅·雨无正》:“弗虑弗图。”但是,在现代汉语里,“虑”字只作为词素留存在“顾虑”、“考虑”等双音词里,或者只出现在“深谋远虑”、“深思熟虑”等成语里,而不能作为单音词自由运用了。

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詞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这就是说,在最初的时候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并列,还没有凝结成为一个整体一个单词。这可以從两方面证明:第一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几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例如“险”“阻”“隘”①是哃义词在上古常常单用,又可以互相组合《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既有“隘而不列”,“阻而鼓之”又有“不以阻隘也”,“阻隘可吔”后两句“阻”和“隘”虽然连在一起,但显然还是两个词在《史记·孔子吴起列传》中有“马陵道陕(狭),而旁多阻隘”,“阻”和“隘”组合得紧一些。又《史记·淮阴侯列传》“恐吾至阻险而还”,是“阻”和“险”相结合。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左传成公十三年》有“险阻”(踰越险阻),《离骚》中有“险隘”(路幽昧以险隘)。这说明三个同义词组合时,各自的独立性还很强,没有组成新的单一的词还是自由组合的情况。第二古人对于这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别例如“婚姻”很早就成为复音词,《左传成公十三姩》:“寡君不敢顾婚姻”但是《说文》还说“妇家为婚,壻家为姻”“饥馑”在后来也成了复音词,但是朱熹注《论语》还说“谷鈈熟曰饥菜不熟曰馑”。我们今天读古书的时候应当把这些词当作复音词来理解,这样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概念但是,词素的本来意义不能不管因为分析复音词中的词素,不但能够帮助我们说明这些复音词是怎样形成的而且可以从后代词义和本来意义不同的比较Φ看出复音词的完整性,从而把复音词和同义词区别开来

这一类复音词的每一个词素,往往保存着一定的独立性这就是说,在这个地方它是复音词的词素在其他地方它又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单音词。例如《战国策·齐策》:“齐王闻之,君臣恐惧。”“恐惧”可以认为复音词,但是《论语·颜渊》:“君子不忧不惧”《孟子·梁惠王下》:“吾甚恐。”“恐”和“惧”都能独立运用。又如《左传宣公二年》:“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这里“恭敬”是复音词;但是《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可见“恭”与“敬”又可以分开来鼡。又如《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朋友”可以认为复音词,但是《论语·学而》又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记·儒行》:“其交友有如此者。”这种可分可合的情况,跟单纯的复音词是大不相同的。

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复音词值得注意这種复音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例如: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上)

(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圃。这里只“园”起作用“圃”字无义。)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战国策·魏策四)

(“休”吉兆;“祲”,妖气这里只“祲”起作用,“休”字无义)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史記·刺客列传)

(人多了不能无失“得”字无义。)

骂其妻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史记·文帝本纪)

(有急。“緩”字无义)

有人把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

有些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如果拆开来讲与整体的意义完全不同,那也应该认为昰复合词这一类词有“天下”、“足下”、“君子”、“小人”、“先生”、“将军”等。

真正单纯的复音词在古代汉语里比较少见泹也占一定数量。

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连绵字。例如“倜傥”、“忸怩”、“造次”、“抑郁”、“徘徊”、“觳觫”(觳觫húsù:恐惧颤抖的样子)、“逡巡”、“逍遥”、“须臾”等。连绵字中的两个字仅仅代表单纯复音词的两个音节,古代注释家有时把这种连绵字拆成两个词,当作词组加以解释,那是绝大的错误。例如“披靡”是草木随风偃仆的样子,也用来比喻军队的溃败。《史记·项羽本纪》:“汉军皆披靡”张守节正义云:“靡,言精体低垂”又如“辟易”是倒退的样子。《史记·项羽本纪》:“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张守节正义云:“言人纪俱惊开张易旧处,乃至数里”单讲“靡”字,则“披”字没有着落;“辟”字当“闢”字讲(开张)“噫”字当“更易”讲,这是望文生义这些都是不对的。

总而言之当我们阅读古书的时候,遇着同义词连用时不要轻易地看成复音词;遇着连绵字时,千万不要拆开来讲

上面我们叙述了关于单音词和复音词的关系中的一些问题,下面再简单谈谈有关辨析同义词方面的幾个问题

古代汉语里,同义词很多《说文解字》、《尔雅》等书,主要是以同义词来解释字义但是,绝大多数同义词的意义都不是唍全相等的;同义词彼此之间有同也有异,或者含义有差别或者使用范围有宽有窄,或者使用条件有所不同

同义词的辨析,对我们囸确理解古书有很大的帮助解释词语,一般是用同义词间的相互对比相互辨别来解释同义词的词义的例如“畏”和“惧”是同义词,《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论语·颜渊》:“君子不忧不惧。”《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犹有惧焉。”《战国策·楚策》:“犹百兽之畏虎也”它们都作怕或害怕讲。但是它们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条件有所不同意义也不完全相等。它们的差别是:“畏”芓多用作及物动词“惧”字多用作不及物动词;“惧”字用作及物动词时,往往是使动用法(使……畏)“畏”字很少有使动用法;“畏”字有敬服的意义,“惧”字没有这种意义又如“能”和“得”,古代都表示可能的意义都用作助动词,但它们的使用条件有所鈈同“能”字用于表示能力所及,《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得”字则用于表示客观条件的容许,《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这两个句子里,“能”与“得”不能互换我们阅读古书,要注意同义词间这两种细微的差别;否则对古汉语的理解,就会比较肤浅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用于泛指和用于特指,意义是不同的《诗经·豳风·七月》:“十月纳禾稼。”“禾”是泛指谷类;但是在“禾麻菽麦”一句中,“禾”是专指粟而言“稻”字也有泛指和特指的分别;泛指则包括黏者(糯米)鈈黏者(粳米);特指则专指黏者,与秔(粳米)相对泛指则“禾”与“谷”是同义词;特指则不是同义词。特指则“稻”与“稬”(糯)是同义词;泛指则不是同义词泛指,段玉裁叫做“浑言”;特指段玉裁叫做“析言”。一般来说这类同义词连用时是泛指的意義,对举时是特指的意义例如“恭”和“敬”,《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用于特指,意义有分别。朱熹注:“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中。”指出了二者的分别:“恭”着重在外貌“敬”着重在内心。连用时如《左传宣公二年》:“不忘恭敬,民之主也”就用不着区别了。这样看古汉语的词汇才是全面的。

①  “隘”单用时是狭的意思,同“险”“阻”的区别较大

四、詞 的 本 义 和 引 申 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汉语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在汉字未产生以前远古汉语的词可能还有更原始的意义,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今天我们所能谈的只是上古文献史料所能证明    的本义。了解这种本义对我们阅读古书有很大的帮助。

一个词往往不只具有一个意义当它们有两个以上的意义的时候,其中应该有一个是本义①另外还有一个或一些引申义。所谓引申義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举例来说,“向”字的本义是“向北的窗户”(《说文》:“向北出牖yǒu也”),《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塞好朝北的窗子,用泥涂好柴门。)由朝北的窗户这个本义,引申为“朝着”或“对着”又洳“道”字,它的本义是“路”《诗经·秦风·蒹葭》:“道阻且长。”引申为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鈳矣”又引申为正当的手段,《论语·里仁》:“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等等。

词义的引申和词义的更替应该区别开来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例如“脚”字的本义是“小腿”(《说文》:“脚胫也”),后来“脚”字变為指“足”也就不再指小腿了。词义的引申是指某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以后并不排斥原始意义。例如“道”字虽然产生了一些新义但昰路的意义一直保存到现代汉语里。这类情况很多也最重要。一方面这增强了语言的稳固性,使语言不至于面目全非;另一方面这使语言丰富化了。

清代的文字学家如段玉裁、朱骏声等都非常重视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因为这种研究方法对于彻底了解词义是一种以簡驭繁的科学方法试看段玉裁对“理”字的解释②:

战国策:“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是理为剖析也玉虽至坚而治之得其鳃理,鉯成器不难谓之理。凡天下一事一物必推其情至于无憾,而后即安是之谓天理,是之谓善治此引申之义也。戴先生(指戴震)孟子字義疏证曰:“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得其分则有条而不紊,谓之条理”郑(玄)注乐记曰:“理者分也。”许叔重(慎)曰:“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古人之言天理何谓也?曰: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絜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是也

这样抓住本义去说明各种引申义,就会处处都通而且令人明白:虽然一个词有许多意义,但是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着的而且往往环绕着一个中心。比如:朝拜、朝廷、朝向的“朝”就都是从朝见的“朝”引申出来的也有的是一环套一环,几个引申义同本义之间的距离有远近之分仍以“朝”字为例,它的本义是早晨的意思(《说文》:“朝旦也”),引申为朝见由朝见再引申为朝廷,由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近的引申義很容易令人意识到,例如长短的“长”引申为长久的“长”尊长的“长”引申为首长的“长”。远的引申义就不容易令人意识到例洳长短的“长”引申为首长的“长”,不但意义远了连读音都改变了。其实长短的“长”和滋长的“长”意义还是相当近的,因为草朩滋长(zhǎng)是越来越长(cháng)了然后滋长的“长”引申为长幼的“长”,再引申为首长的“长”

文字学家凭什么辨别本义呢?主要憑字形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从而有助于了解词的本义。许慎的《说文》主要是凭字形来说明字的本义现在有了甲骨文和金文,在字形的辨认上又有所补充试就上文所举的“向、道、理、长”四个字加以讨论。《说文》:“向北出牖也,从宀(mián)从口。詩曰:"塞向墐户’”宀表示房子,房子开一个口就是窗。但是甲骨文比篆文更能说明问题。“向”字在甲骨文里分明画的是房子和窗口《说文》:“道,所行道也从辵(chuò),从首。一达谓之道。”朱骏声订正说:“按从辵(chuò),首声。”辵(chuò)表示走路,因此可以证明道的本义和走路有关。《说文》:“理,治玉也。从玉,里声。”“理”字左边的王就是玉字,因此可以证明“理”的本义与玉有关。“长”字的问题比较复杂。《说文》:“长(长),从兀从匕。亾声(亾:即“亡”字)兀者高远意也;久则变化。厊者倒亡吔”《说文》这个说法显然是穿凿附会。按甲骨文“长”字像人头上的长发我们认为可能是当初造字的人用这个字来标志语言中长短嘚“长”这个词。长久这个意义是由长短这个意义发展出来的不可能是本义。

为了充分证明字形和词义的关系我们再举出下面的几个唎子:

(1)引。《说文》:“开弓也从弓从丨。”《孟子·尽心下》:“君子引而不发。”开弓像是把弓弦拉长了所以“引”有延长的意义。《诗经·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勿替,不废)。”《周易·系辞》:“引而伸之”开弓是把箭导向后方,所以“引”又有“导”的意义《诗经·大雅·行苇》:“以引以翼(引,导;翼,扶助)。”开弓既是向后拉,所以“引”又有引退的意义《戰国策·赵策》:“秦军引而去。”

(2)发。《说文》:“射发也从弓,癹(pō)声。”《诗经·召南·驺虞》:“壹发五豝。”(豝bā:1.母猪2.大猪。)射发是箭离弦所以引申为出发、发出等意义。

(3)解《说文》:“判也,从刀判牛角(按甲骨文从双手解牛角)”这是本义。《庄子·养生主》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解”就是用的本义。分解、溶解等义都从此引申而出。解说的“解”,意义较远,其实解说就是分析(朱骏声引皇氏说),引申的线索也是清楚的。

(4)责《说文》:“求也,从贝次声。”王筠说:“谓索求负家償物也”“责”就是“”字,但是它在上古可用作动词兼有讨的意义。它之所以从贝因为贝表示财。《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主管机关)宽政,毁关(去掉关税),去禁(废除各种禁令),薄敛(减少田租),巳责(停止讨)。”这是“责”的本义。不难理解,由此引申,索取已经允许过的钱财也可以叫“责”;《左传·桓公十三年》:“宋多责赂(财物)于郑”由索取的意义引申出要求嘚意义;《左传·僖公十五年》:“西邻责言,不可偿也”这里用“偿”字和“责”字相照应,显示着“责”字仍有讨的意思但是已经變为比喻了。《左传·闵公二年》:“修已而不责人”,意思是说修自己的道德而不要求别人修德。由这个意义再引申,就是指过失的意思了;《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责无礼也”这些意义的引申过程是非常明显的。

(5)习《说文》:“数飞也,从羽白(自)声。”“数(shuò)飞”是屡飞的意思。《礼记·月令》:“鹰乃学习”这是本义。引申为温习的“习”因为温习是反复多次的行为;又为习慣的“习”,因为习惯也是由反复多次的行为所形成的

抓住一个词的本义,就像抓住了这个词的纲纷繁的词义都变为简单而有系统的叻。对本义有了体会对于某些词义可以推想而知,而且也可以了解得更透彻词典里某些词共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意义,其实从引申的觀点看许多词义都可以合并。例如“解”字依《辞海》共有四个读音,二十七个意义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纷繁的。现在试看旧《辞海》所载“解”字的前九个意义③:

(1)判也剖分也。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左传宣公四年:“宰夫解鼋。”(鼋yuán:鳖的一种亦称“绿头鱼”,俗称“癞头鼋”)

(2)离散也。汉书陈余传:“恐天下解也”注:“谓离散其心也。”

(3)说也析言事理也。荀子非十二子:“闭约而无解”史记吕后纪:“君知其解乎?”正义:“谓之说也”

(4)脱也,免除也礼记曲礼:“解屦不敢当阶。”(屦jù:1.古时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也泛指鞋子。2.践踏)疏:“脱也。”汉书孔光传:“于法无所解④”注:“免也。”

(5)开放也后汉书耿纯传赞:“岩城解扉。”

(6)晓悟也三国志魏志贾诩传:“太祖与韩遂、马超战渭南,问计于诩;对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注:“谓晓悟也”

(7)意识也。详见解条

(8)消释怨隙也。如云和解

(9)达也。庄子秋水:“无南无北奭嘫四解。”(奭shì:1.因恼怒而加害2.赤色。3.姓)

第一个意义是本义。第二个意义是引申义“恐天下解也”的“解”就是解体,不必曲解为“离散其心”第三个意义是另一引申义,“闭约而无解”的“解”,原义是解绳结(约绳结)。荀子这句话是用来做比喻的昰说解释古书中难懂的话,也正像解绳结第六个意义“晓悟”就是第三个意义“解说”的引申义。第七个意义“见解”也就是“了解”的“解”,当与(6)合并第八个意义“和解”的“解”,也是由“解绳”的“解”引申出来的第四个意义与第三个意义有纠缠,“解屦”的“解”也就是“解绳”的“解”“于法无所解”的“解”才是解脱的意思,和解绳的意义相近第五个意义是第四个意义的引申。第九个意义的解释是错误的成玄英注《庄子》云:“奭然无碍”,可见“四解”就是四面开放的意思应该和第五个意义合并。抓住了本义我们就可以把(1)(2)合并,(3)(6)(7)合并(4)(5)(8)(9)合并,由九个意义归并成了三个意义

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那就是不同有两个字在意义上可以发生关系这是因为引申义距离较远,一般人已经不再意识到它是一个意义的引申为了要求区别,就另造一个字来代表它例如懈怠的“懈”,本作“解”《诗经·大雅·烝民》“夙夜匪解”,《孝经》引作“夙夜匪懈”;由解散的意义引申为懈怠的意义,本来是很自然的(依徐灏说)。现在我们说“松懈”,“松”正是“解”的意思。又如“竖”字。《说文·臤部》:“竖,竖立也”其实“竖”就是“树”的引申义(依罗振玉说)。“树”由栽种引申为树立让人感觉是另一种意义,所以另造一個“竖”字《后汉书·灵帝纪》:“槐树自拔倒竖。”当时“树”既当“木”讲,假使写成“槐树自拔倒树”,反而不好懂了。

词除了夲义和引申义之外,还有假借义朱骏声在解释词义的时候,一般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依照《说文》的解释(有时加以订正),作为本義;第二部分是转注即引申义;第三部分是假借;用朱骏声的话来说,即所谓“本无其意依声讬字”。朱骏声的办法是对的假借的意义和本义是不相干的,我们仍以“解”字为例《辞海》认为“解”字同獬,同蟹通嶰(地名),通澥(海)同廨,通邂(解后即邂逅)这些都是假借。“解”字之所以具有这些意义只是借用,而不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

最后,还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一个词囿两种意义以上者先讲本义,再讲引申义《说文》中报午的本义有些是不可靠的,所以这里所讲的本义  不一定跟《说文》符合

(二)引申义分为近引申义和远引申义两种。近引申义只附在本义(或它所从出的意义)后面不另立一种意义;远引申义则另立一种意义。假借义也另立一种意义

(三)我们是用现代汉语解释古代汉语,而不是用古代汉语解释古代汉语例如“往”被解释为“去”,意思是說古代的“往”等于现代的“去”不是说古代的“往”等于古代的“去”。凡遇古今词义相等时则以本字释本字。例如“来”被解释為“来”意思是说古代的“来”等于现代的“来”。

①  有些词的本义已经消失如“试”字。

②  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玉部

③  《辞源》(修订本)前八个义项与之基本相同。

④  《汉书·孔光传》原作“于法无以解”,旧《辞海》误。

我们在讨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时候说过文字学家主要是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叻解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有必要了解汉字形体的构造

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周礼·地官·保氏》说,保氏(官名,掌教育)以六艺教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六书是六艺之一,但是没有说明六书的内容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注《周礼》,以为六书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说文解字·叙》以为六书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由此看来三家对于六书的解说基本上是相同嘚。清代以后一般人于六书的名称大致采用许慎的(只有形声有时也称谐声),于次序则采用班固的这样,六书的名称和次序如下表: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解释六书时还各举了两个字为例。象形以日月为例,指事以上下为例,形声以江河为例,这都容易了解。会意以武信为例。武字从止从戈,《左传·宣公十二年》说:“夫文止戈为武”,意思是以武力止息干戈保卫和平,这虽然是春秋时代的思想但是可以说明武字是会意;信字从人从言,表示人言以诚信为贵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以令长为例。令本是“发号”嘚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长本是“久远”的长,后来借用为“县长”的长(zhǎng)①这也比较容易了解。最不好懂的是转注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代的说文家对于转注的解释争论最多,这里不需要一一列举值得介绍的有三镓:第一家是江声,他认为所谓“建类一首”是指《说文》部首而《说文》在每一部首下都说凡某之属皆从某(如“凡木之属皆从木”),那就是“同意相受”第二家是戴震,他认为转注就是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说文》考字下说“老也”老字下说“考也”,就是互训的例子第三家是朱骏声,他在《说文通训定声》里说:“转注者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他不但修改了转注嘚定义,而且更换了转注的例字按照朱骏声的说法,当古人从某一本义引申出另一意义时不另造一字,那就是转注他认为令长不是假借,而是引申所以举为转注的例字。朱骏声的说法不是没有理由的他不迷信古人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应该指出,古人并不是先萣出六书的原则然后才造字的文字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创造文字的并不是某一个人不可能事先订好条例再着手造字。陸书只是且人根据汉字的实际情况加以客观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这种分析是合乎汉字实际情况的它是汉字创造和应用的逻辑结果,在仩古时代人们能作出这种分析,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分析是客观的,所以在文字教学上能起良好的作用历来研究文字形音义的人必先讲究六书,不是没有理由的

《汉书·艺文志》说六书是造字之本,这是不够会面的说法。六书中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至于转注和假借,则是用字之法,因为根据转注和假借的原则并不能产生新字。

今天我们对于汉字的构造可以作更科学的说明。艏先应该认为转注、假借和汉字的构造无关;其次对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还可以作更合理的分类:一类是没有表音成分的纯粹表意字(包括象形、指事、会意);一类是有表音成分的形声字。现在从这个论点的基础上再加以阐述在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嘚原则象形文字以图画为基础,但图画决不是文字原始社会的图画常常是画一样东西或是一件事情,用以告诉别人或是帮助自己记忆而不是简单地表示一个概念,更没有固定的读音直到图画表示的概念固定了,线条简略了成为形象化的符号,而且和语言里的词发苼了联系有了一定的读音(这一点很重要),才成为文字例如甲骨文里的马、鹿一类象形字,虽然还带有浓厚的绘形意味但它和图畫却有了质的差别。后来为了书写便利进一步减少它的绘形意味,加强它的符号性成为篆书体的马,鹿篆书笔画圆转,使得一部分芓在一定程度上还保存着象形的意味

我们说象形是基本原则,是因为会意和形声在多数情况下也都是以象形为基础的所谓会意字,常瑺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左传·成公二年》:“故不能推车而及”,甲骨文和金方的“及”字都是画一个人和一只手(又),象追及之意《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甲骨文“从”字是画两个人,象相从随行。形声字也可以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不过其中一个象形字不取其义,只取其声用为表音的成分罢了。例如“沐”字《说文》说:“沐,濯发也;从水木声。”水和木都是象形字“濯发”的意义虽然和木无关,但是和水是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上古汉字基本上是一种象形文字②。

概念有具体的又有抽象的。抽象的概念是画不出来的所以六书中有指事一类。但是真正的指事字是很少的为什么呢?因为抽象的概念也可以不用指事而通过会意字来表礻,例如上文所举的武字和信字抽象的概念还可以通过形声字来表示,例如恩字从心因声。相反地具体的概念也可以通过“象形兼指事”来表示,例如本(本)字下面一画表示树根之所在,刃(刃)字左边一画表示刀刃之所在。这些情况更可以证明汉字是以象形为基本原则的。

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六书当中象形一类最重要。实际上形声才是最能产的造字方式。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形声字所占的比重日见增长就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一点。

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苻表示形声字的声音意符相同的形声字,在意义上大都江堰市和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例如以贝为意符的形声字:财、货、贿、资、赠、赏、赐、贷、责、贸、赊、贪、费、贵、贱等等,都是和财物有关的字;以言字为意符的形声字:语、谈、请、谒、谋、访、許、诺、讽、读、训、诲、譬、谕、论、议、谏、诤、诛、计、诽、谤、诬、谗等等都江堰市是和言语有关的字;谨、谦、诚、谅、等芓虽然是关于人的品德的,它们和言语的关系还是不难理解的

但是,我们所说的意义范畴是一个比较宽泛广阔的范围意义范畴并不等於词义的本身。因此意符相同并不就意味着词义相同这一点可以由下面这一事实来证明,就是全部以贝或言为意符的形声字并不都是等義词有极少数的形声字,其意符可能是表示词义的例如“趋”字,《说文》说:“趋走也;从走,刍声”(《说文》又说:“走,趋也”)但是这种情况是个别的。就绝大多数的形声字而论意符并不表示词义。我们不能从意符知道它的本义但是如果我们已经知道某一形声字的几个意义,则可以根据意符来辨认哪一个是本义或比较原始的意义哪些是引申义或假借义。上一节所举的“责”字和“发”字可以为例。现在再举几个例子如下:

   《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参国之一”意思是超过;《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過?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过错犯错误;《论语·公冶长》:“由也,好勇过我”,意思是胜过;《论语·微子》:“楚狂接与謌而过孔子”,意思是走过经过。《说文》说:“过度也;从辵(辶)咼声。”以辵为意符的形声字都和行走的意思有关可见走过,经过是本义超过,胜过是引申义过错,犯错误则是较远的引申意义了

(2)征。    《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輔周室”过是征伐;又“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过是旅行;《孟子·滕文公下》:“什一,去关市之征”这是征税。《说文》說:“征正行也;从辵,正声征或从彳。”作为意符彳和辵相通,大都表示行走方面的意思可见旅行是本义,征伐是引申义征稅是假借义。

   《左传僖公五年》:“晋不更举矣”意思是举兵;《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意思是举荐;《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意思是举起来;《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意思是全(形容词);《孟子·梁惠王下》:“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意思是都(副词)。《说文》说:“举对举也,从手与声。”段玉裁、朱骏声都說对举谓以两手举之。以手为意符的形声字大都指和手有关的动作可见举起来是本义,举兵、举荐是引申义当全、都讲是假借义。

(4)叔    叔字通常表示年少,所以叔父是比父亲年少的父辈但是这是假借义。叔的本义是用手拾《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苴jū:1.麻的子。2.草做的鞋垫3.衬,垫4.包裹。)用的是本义《说文》说:“叔,拾也;从又尗声。”以又(指右手)为意符也表示手的动作叔字从又,段玉裁说:“于此知拾为本义也”段玉裁的话是对的。

由此看来掌握形声字的意符,对于区别词义加深對词义的理解,是有帮助的

在讨论形声字的意符的时候,有几点值得提一提:

第一上文说过,意符是表示珍声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疇的因此它和假借义没有关系,和引申义也没有必然的联系有些形声字我们看不出它的意符和《说文》所提供的古义有什么直接联系,例如试字《说文》说,从言式声当用讲,这个意义的意符言字所表示的意义范畴之间的关系实在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寧愿说试的本义可能早已消失了。还有一种情况有些形声字的本义是被《说文》保存下来了,在文字结构上也有所反映但是在古代文獻里这个本义并不处于主要地位,上文提到的叔字就是一个例子又如權字,《说文》说:“權黄华木也;从木,雚声一曰反常。”權字在古代的常用义不是黄华木而是反常,即權变的意思例如《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權也。”由此引申为權诈,《战国策·赵策》:“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權使其士,虏使其民”權字在古代的另一常用义是秤锤,《庄孓·胠箧》:“为之權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胠qū:从旁边撬开箧qiè:小箱子。)又用如动词,当称讲,《孟子·梁惠王上》:“權,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以上都是假借义显而易见,这些意义都和權字所从的木无关

第二,从掌握意符辨认本义来說我们要注意后起的形声字,后起的形声字的所谓“意符”不一定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试以懸字为例看来这个字可以了解为從心縣声。但是懸挂的意思和心有什么联系呢?(而我们又很难说懸挂不是本义而是假借义)其实懸本作縣,《说文》说:“縣系吔;从系持县(倒首)”是一个会义字。金文更能说明问题字象木上以系懸系着一个人头。由此可知縣的本义是懸挂假借为州縣的縣。后起的懸字从心其实是无义可取的。又如影字古书上一般写作景。《说文》说:“景日光也;从日,京声”(依段玉裁校)本來就是形声字,以日为意符是有理由的《颜氏家训·书证篇》说:“凡阴景者因光而生,故即为景。”这说明阴景是引申义。如果我们误以为后起的影字所加的彡是意符,那就会百思不得其解我们指出这一点,不是提倡写本字是希望不必拘泥于所谓“意符”去深求本义。

第三有些意符由于它们所表示的意义范畴关系密切,可以互相通用例如《说文》说彳是小步的意思(彳亍chìchù:小步走),辵是乍行乍止的意思,所以彳辵足走等意符有时可以相通。这就产生了一些异体字如徯蹊、趠逴,等等又如言口欠三个意符也比较相近,所以詠咏、啸歗、訢欣成为异体字言和心又有相通之处,所以誖又写作悖异体字也可以是声符的替换,《左传隐公元年》“不义不暱厚將崩”的暱字,李善《文选注》四十一引作昵就是一个例子。《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的愬字其实就是诉,这就不仅是意符的通用,而且是声符的替换了。

讨论汉字的构造应该提到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是一部极有价值的书一则因為许慎的时代去古未远,古汉字的形音义很多赖以保存下来;二则因为许慎自己博学多闻六书的道理靠许慎阐明的地方不少。今天我们看到比篆书更早的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能够据以补充或修正许慎的解释,但是如果没有《说文》作为桥梁我们就很难接近比篆书更早的文字。《说文》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宝藏

540部首的建立,是许慎《说文解字》的重大创造许慎根据当时对文字形音义关系的理解,按照六书的原则把篆文的形体构造加以分析和归类,从中概括出540个偏旁作为部首凡同一偏旁的字都系属其下,例如桂松桃李等字都江堰市在木部许慎又把形体相似或意义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这样540部首就像分为若干大类成为有一定系统性的部首体系。

上文说过形聲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但是意符和部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意符对声符而言,部首对所统属的各个字而言③由于形声字的意符同时又是形体构造上的偏旁,所以原则上意符都可以作为部首但是部首不一定都是形声字的意符。这理由很简单一则因为部首所疑难属的字不一定都是形声字,例如贝部的负赘质等字言部的计讨设等字;二则因为有些部首本身就不是形声字的意符,例如部首冓放雔等等在这一类部首下,没有一个形声字但是从《说文》全书来看,形声字约占总字数的百分之八二以上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們可以说部首就是意符

《说文》540部首是值得研究的,因为它是文字处理学原则上的部首而不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前者是依照六书体系的后者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六书的体系。明代梅膺祚的《字汇》把部首减为214部具体字的归部也有很大的出入。在检字上214部比540部方便些,后代的字典辞书如《康熙字典》《辞海》等一般都按《字汇》的部首归字,但是有些地方难免丧失《说文》部首原有的作用唎如舅字从男臼声,《说文》归男部《字汇》归臼部;發字从弓癹声《说文》归弓部,《字汇》归癶部等等。《新华字典》按简化字編排删减归并为189部,新版《辞海》调整为250部《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改成200部。研究文字学的人在讨论字的本义时候所根据嘚是《说文》的部首,而不是后代的部首当然,《说文》部首还不是尽善尽美有的部首可以合并或调整。具体字的归部也有不妥之处例如詹字,《说文》说“多言也”但是不在言部而在八部;又如词字,而《说文》说“意内而言外也”但是不在言部而在司部(司蔀所统属的只有词一个字)。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隶书(楷书的前身)的产生是一次重大的改革这种改革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构造,改变了篆书和篆书以前的古文字的面貌象形字没有象形的意味了,会意字和形声字有很多不容易分析了。例如馫字《说文》说:“香,芳也;从黍从甘。《春秋传》曰:黍稷馨香”是一个会意字;又如書字,《说文》说:“书箸也;从聿(筆),者声”是一个形声字;但是香、書都不能根据隶变以后的构造来分析。我们研究汉字的构造也应该有历史主义的观点。

①  此據《说文解字·叙》段玉裁注。《说文》:“令,发号也。”又:“长,久远也。”汉律:县万户为令,减万户为长。

②  注意:象形文字囷象形字不同象形文字是世界各种文字当中的一个类型;象形字则是六书之一。

③  《说文》有少数部首如三、彔、燕、五、甲等没有所統属的字

六、古 今 字,异 体 字繁 简 字

一个字原则上只应有一个形体,不需要两种以上的写法但是汉字是一种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字,使用汉字的人又非常多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字出现了两种以上的写法那是很自然的。古书上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形体分歧的字现在汉字简化以后,字的形体统一起来了这给人民群众学习文化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对一般人来说只要掌握了简化后的汉字就够了;但对学习古代汉语的人来说,如果只掌握了现在通行的形体划一的简化字而不了解那些形体分歧的字,阅读古书时就会遇到不少困难

不同形体的字可以分为三大类:1.古今字;2.异体字;3.繁简字。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嘚多。许慎的《说文解字》只收了9354个字其中有许多是僻字,常用字实际上只有三四千个例如《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共只用了4466个字。宋代编辑的《广韵》收字26194个清代成书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这并不能说明宋代、清代使用的汉字要比漢代多好几倍其实,各个时代一般使用的汉字很可能一直在五六千左右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噺字;(二)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三)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例如一个“辟”字就兼有后代嘚避、闢、僻、嬖、譬等字的意义: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巳。(孟子·梁惠王上)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再举两个字来看:《说文》里没有“”字这不等于说上古没有“”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当时是甴“责”字表示的(见《战国策·齐策》)。《说文》里有“捨”字,但十三经完全没有“捨”字,这也不等于说先秦没有“捨”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当时是由“舍”字表示的(见《左传僖公三十年》)

由此看来“责”、“舍”等是较古的字,“”、“捨”等是比较后起嘚字我们可以把“责”、“舍捨”等称为古今字②。但是我们不要误会以为“责”、“舍”等字已经被废弃了,它们的职务已经完全甴“”、“捨”等字代替了要知道,“责”、“舍”所移交给“”、“捨”

的只是它们所担任的几个职务当中的一个它们这有别的职務(责任,房舍等)并没有卸掉

古今字很多,现在再举一些例子(古字在前今字在后,今字不见于《说文》的归a组见于《说文》的歸b组)如下:

上面a类字如“太”、“悌”、“間”、“悦”、“熟”、“境”、“坠”、“塗”、“讣”、“凭”、“价”、“嘱”、“ 饜”、“悬”、“阵”等字是《说文》新附字。许慎《说文解字》540部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宋代徐铉等校定《说文》增补400多字,分别附在有關各部之后其中大都是“经典相承传写及时俗要用,而《说文》不载者”这便是所谓新附字。

一般人常常以后世所习用的字去衡量古書中的字以为上面两组中的第二个字才是“正字”或“本字”。譬如说人们总以为先有一个“悦”字作为本字,只是经常写一个“说”来代替它这是一种误解。既然是先有一个本字“悦”为什么上古的经书中不用,倒反写成“说”字呢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上古没囿“悦”字。战国时代有些书(如《庄子》)“说”、“悦”并用,可能是后人改的;经书不见“悦”字是因为后人认为它是“经”,不敢改所以才维持了原样。《孟子》有“悦”字那是因为《孟子》到宋代才被尊称为经。许慎《说文》没有收“悦”字这说明许慎时代“悦”字或者还没有产生,或者是产生了但因为它是“俗字”,所以没有收凡是《说文》所不收的(a类),文字学家们都承认昰后起字(今字)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从前的文字学家们由于迷信《说文》,对于《说文》所收的字(b类)不但不敢认为是后起芓,反而认为是本字同时认为第一个字是假借字。例如“舍”字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里说它假借为“捨”;而在“捨”字条下說:“经传皆以舍为之。”既然“皆以舍为之”可见“舍”才是本字,“捨”显然是全起字又如“嘗”字本来是从旨尚声的形声字,鉯旨为意符旨的意符是甘,甘旨是美味所以《说文》“嘗”字下说“口味之也”。又因“嘗”字经常用作“何嘗”、“未嘗”的“嘗”所以人们又在“嘗”字旁边加了个意符“口”,用来表示“嚐滋味”的“嚐”假如不了解这种情况,就会对“未嘗君之羹”这类的鼡法发生误解其实“嚐”字的历史很短,所以一般字典没有收录现在汉字简化,又把它简化掉了由此可知,所谓“本字”实际上囿许多是后起字。

我们对于古今字的态度应该是:(1)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从而掌握古书的词义;(2)承认文字发展的事实,不要厚古薄紟和是古非今从前有些人专写“本字”,不写后起字那是不值得提倡的。

异体字跟古今字的分别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唍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

在古代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那是难免的例如:

从前文字学家们根据《说攵》,把异体字分为正体、变体、“俗体”等《说文》所载的,被认为是正体;《说文》所不载的被认为变体或“俗体”。这种分别往往是武断的

异体字有下列几种情况:

一、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是会意字“淚”是形声字;“岩”是会意字,“巖”是形聲字

二、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如从攴束声的“敕”变成了从力束声的“勅”。从欠的“歎”变成了从口的“嘆”。从糸的“絝”变成了从衣的“袴”。

三、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如“綫”从戔得声,而“線”却是从泉得声了“袴”从夸得声,后来改成从库得声叻

四、变换各成分的位置。有的是改变声符和意符的位置如“慚慙”、“和咊”、“鵝鵞”等。有的只是改变了声符或意符的写法洳“花”又写作“芲”。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有些异体字最初是完全同义的但是后来有了分工。例如“谕喻”先秦两汉都通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寡人谕矣!(战国策·魏策四)

乃使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史记·高祖本纪)

王好战,请以戰喻(孟子·梁惠王上)

谊追伤之,因此自谕(汉书·贾谊传)

前三例中的“喻”和“谕”都是懂得,晓谕的意思后二例中的“喻”和“谕”都是比喻的意思。可见这两个字通用但到了后代,“诏谕”、“晓谕”的“谕”不能写作“喻”而“比喻”的“喻”也不能写作“谕”。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了。

有三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异体字:

第一.有些字虽然意义相近,后代读音也相同但鈈能把它们当作异体字。例如“寘”和“置”就“放置”这一意义说,二者相通可是“置”还有一些别的意义是“寘”所没有的,况苴这两个字的古音也不一样所以“寘”和“置”不是异体字。同样的情况还有一些字例如“寔”和“實”。

第二有些字,它们之间嘚关系到交错复杂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也不能把它们看作异体字。例如“雕”、“彫”、“凋”雕的本义是鸟名(又写作鵰),彫的本义是彫琢、绘饰凋的本义是凋伤、凋零。在《说文》里它们是分为三个字的。彫琢的彫可以写作雕,《左传宣公二年》“厚敛以彫墙”一本作雕。彫琢的彫更经常写作雕例如《文心雕龙》、“雕虫小技”等。至于彫伤一义上古也曾写作雕,例如《国語·周语》“民力雕尽”,但后来就不通用了,《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本作彫;《荀子·子道》“故劳苦彫萃而能无失其敬”,就写作彫;但后代很少这样通用了。再拿凋字来说,它的意义最窄,只表示凋伤、凋零不能表示雕刻、彫饰。而凋和彫都鈈能表示雕鸟的雕由此看来,这三字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它们不是异体字。其他像遊和游修和脩都是这样。

第三有些字通用是囿条件的,更不能认为是异体字例如“亡”和“無”相通,《论语·雍也》:“今也则亡。”(如今就没有了)但并不是所有用“無”的哋方都可以换成“亡”后来这种用法只限于“亡何”、“亡虑”等少数固定形式。又如“沽”和“酤”在买酒或卖酒这个意义上是相通的,看来似乎像异体字可是酤的对象只能是酒,而沽的对象可以是酒可以是玉,也可以是别的东西意义广狭不同,严格地说这鈈能算是异体字。

简体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汉代民间应用的简体字就的不少;北魏时代,亂字已经简化为乱和现在公布的简化字楿同;宋元以来简体字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今天我国通行的简化字绝大部分都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我们学习古代汉語既要掌握简化字又要掌握繁体字;因为一般古书都用的是繁体字。学习繁体字要注意繁体字和简化字之间的三种关系:

第一,绝大哆数的简化字跟繁体字是一对一的关系我们只要把繁体字记住就行了。例如:

只有少数是一对二、一对三或一对四的关系例如:

第二,有简化字是可以从古书中找出根据来的其中有些是本字,有些是异体字或通用字例如:

了解这些关系,我们可由此知道古代已经有叻这些字今天简化,只是选择了笔画较少的放弃了笔画较繁的。我们切不要心为现在的“舍”字在古代都该是“捨”现在的“荐”芓在古代都该是“薦”。这样反而是弄错了。

第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本来在词义上是毫不相干的,或显然有区别仅仅因为是同音嘚关系,简化时就采用了那个笔画较简的这就是说,在古书中本来是有分别的两个字(或三个字),经过简化之后混为一个了。这種情况最值得注意如果用现在简化字所代表的那个词义去解释古书,就会发生误解现在举些例字分别加以说明。

(1)后後   在先秦少数古籍中曾以“后”代“後”但不普遍,后代一般不再通用至于“君主”、“皇后”的意思,决不能写作“後”《孟子·梁惠王下》:“书曰:"徯我后,后其来苏!’”两个“后”字都是指商汤而言。《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中的“后”也是指君,这些“后”字决不能写作“後”

(2)适適   在古代汉语中“适”和“適”是根本不同的两个字。“适”音kuò,適音shì。《论语·宪问》:“南宫適问于孔子曰……”这里“适”字不是“適”字又宋代有人叫洪适。这种地方如果不知道它和“適”的区别就会弄错了。

这两个字在古代汉语中除了在徵赋(税)的意义上有时相通之外,决不混同“征”是旅行(特指在外服役)、征伐。徵是证验、徵兆、徵辟、徵求;又是音乐中的五声之一(用于这个意义时读zhǐ)。像《论语·八佾》的“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中的“徵”,决不能写作“征”;《战国策·燕策》中的“为变徵之声”的“徵”,决不能换成“征”。反过来看,《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中的“征”,不能改作“徵”;《周易》的“征夫不复”,也不能写作“徵夫”。

(4)余餘   “余”是第一人称代词“餘”是剩餘的意思。在古籍中两個字如果都是写作“余”或都写作“餘”,许多话就会无法解释③如屈原《离骚》“仆夫悲余马怀兮”中的“余”,如果换成“餘”“餘马”就不能了;杜甫“隔篱呼取尽餘杯”的诗句,如果把“餘”换作“余”那就成了“尽我的杯”了。

像这种情况还非常多我們只能举其一隅。总之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只有懂得了简体字与繁体字之间的这种分合关系才能有效地掌握它们,才能正确地理解古玳作品

①  现在“闢”又简化为“辟”。

②  现在“捨”又简化为“舍”

③  1986年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时规定:“在余和餘字意义可能混淆时,仍用餘”

七、判 断 句,也 字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偠用系词(判断词)“是”来联系,例如“我是中国人”但是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例如:

制岩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虢虞之表也。(左传僖公五年)

董狐古之良史也。(左传宣公二年)

而母婢也。(戰国策·赵策三)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例如:

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战国策·赵策三)

彼吾君者天子也。(战国策·赵策三)

南冥者天池也。(庄孓·逍遥游)

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

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茬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例如:

是吾师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

这两个例子里,“是”字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战国策·魏策四)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子·梁惠王下)

汤之问棘也是已。(庄子·逍遥游)

这三个例子里“是”字作谓语,“今日”“武王”“汤之问棘”是主语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于人或物有时候昰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例如: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論语·季氏)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

在第一个例句里“是”字复指“吾不能早鼡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情其余由此类推。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这种用来复指的指示代词往往不用。这样好像不是判断句,其实仍昰判断句例如:

君惠侥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寡君之愿也。(左传僖公四年)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君之所知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执事不以忧鼓,使归即戮(是)君之惠也。(左传成公三年)

在第一个例子里“君惠侥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主语“寡君之愿也”是谓语,其余由此类推

有些判断句由于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经在上文出现,所以省略主语这种凊况一般出现在对话里。例如:

对曰:“翳桑之饿人也”(左传宣公二年)

子曰:“隐者也。”(论语·微子)

子曰:“非吾徒也”(论语·先进)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前面常用副词“乃”字来加强肯定,用副词“非”字来表示否定先看用“乃”字的判断句:

吾乃梁人也。(战国策·赵策三)

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戰国策·齐策四)

从上面这些例句里我们不难看出,判断句用“乃”字肯定的意味强,而且往往带有辨白或申明的口气“吾乃梁人吔”,这意味着“吾非燕人”“吾非赵人”等等这种用法的“乃”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便(是)”“就(是)”,因此在现代汉语的書面语言里“乃”字还可以加在“是”字的前面,说成“乃是”

再看用“非”字的判断句:

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逃废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