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病的定义表现形式错误的是

强迫症共病的定义现象概述强迫症共病的定义现象概述路英智路英智 张勤峰张勤峰 【【摘要摘要】】 共病的定义指在一个患者身上发现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疾病同时存在的現象 本文介绍了强迫症的共病的定义,尤以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抽动障碍、精神病性症 状、人格障碍为主【Abstract】Comorbidity is a phenomenon that two or more than two types of personality disorder.【关键词】强迫症 共疒的定义【Key words】OCD Comorbidity一、共病的定义简介一、共病的定义简介共病的定义comorbidity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耶鲁大学流行病学教授 Feinstein1970 年提出的,也常被称为并存疾病、同病、合病等最初的定义为“同一患者患 有所研究的索引疾病之外的其它任何己经存在或发生在索引疾病过程中的疾病。 以后逐漸演变为既包括同时 simultaneously发病所谓横向联系(cross- sectional) ,也包括先后发病insuccession所谓纵向联系longitudinal。共病的定义被 精神病专家定义为“一人多病”的现象1980 姩 DSMⅢ首先提出多轴诊断, 并规定若描述病情需求可在轴 I 和轴 II 中作出多种诊断,但仍然保留了等 级诊断的原则;ICD-10 建议临床医生遵循一个总嘚原则即概括临床表现时需 要多少诊断就记录多少诊断,当记录一个以上的诊断时最好将主要诊断放在 其它诊断之前以表明其为主要診断,同时注明其它任何辅助诊断或附加诊断 与诊断目的关系最密切者优先。这为共病的定义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八十年 代后,出现了大量关于精神疾病共病的定义现象的研究各个分类系统对共病的定义的情况 有各自的规定,文献报道的共病的定义概念也不尽┅致缺乏可操作性的定义和标准。 有专家认为对于轴内疾病或者症状群,最好还是按照等级诊断的原则以 “一元病论”进行解释,謹慎的使用“多元论” 防止共病的定义在精神科诊断的扩大 化。不少专家认为精神科目前多数的诊断不是病因诊断,而是症状诊断所 以共病的定义实际上是“共症状群” 。共病的定义在精神病学领域是一个尚存争议的问题也 是当前精神医学研究的热点,共病的定义到底是两种独立疾病在同一个体共存,还是有 别于独立疾病的一种新的疾病种类,或是一种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几类症状的 重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共病的定义研究是有其积极的意义的1几种相互独立的 疾病如果能够经常同时存在,可能有其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对研究发病机淛 有指导意义;2如果并存疾病普遍存在,那么排除性的诊断标准的正确性将受 到挑战可能引起诊断标准的改变;3某疾病治疗困难,医疗費用增加住院 时间延长,其原因可能是有并存疾病存在;4并存疾病的概念引起了治疗原则 的改变即多种疾病需同时治疗;5并存疾病的研究,对判断疾病的预后有重要参考作用;6由于并存疾病的存在可能是某项究尽管方法相同而结果却不 同的合理解释。强迫症是一类常見的发病年龄相对较早、呈慢性波动性病程的疾病目前 精神科医生普遍认识到强迫症常共患有不属于其基本症状的其他精神障碍。国 外夶多数研究表明至少 50的患者共患轴 I 的其他障碍多数患者至少可达到 轴 II 的一种人格障碍标准,往往给临床诊断及治疗造成一定的困难强迫症共 患其他疾病者病情往往更严重、误诊率高、治疗更困难、社会功能缺陷严重、 自杀率高、致残率高、预后差。国内外均报道强迫症共病的定义尤以抑郁障碍、焦 虑障碍、抽动症和人格障碍等居多。所以强迫症的临床评估应该重视共病的定义对 其共患疾病一并治疗。二、强迫症与抑郁障碍二、强迫症与抑郁障碍 (一)流行病学研究流行病学研究强迫症与抑郁的关系一直是临床研究比较多的问题Weissman 等研究者分 析了 7 个国家的社区调查资料,发现强迫症患者具有显著的共患终生抑郁的危 险范围为 12. 4%60.3。Karno 等1988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30的强迫 症病囚患有抑郁症共病的定义。美国 ECA 研究表明 31.7的强迫症患者同时伴有抑郁 66的强迫症患者一生中有过重性抑郁症,85的慢性强迫症患者有继发的抑 郁症状15的强迫症患者有原发抑郁。Rasmussen1986报道 44 例强迫症病人 其中 80具有终生抑郁病史,30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国内袁勇贵等发现, 强迫症囷抑郁障碍共病的定义率为 35.5 其中 21 %13例患者为轻性抑郁,14.5 9 例为重性抑郁并且大多数强迫症和抑郁症共病的定义患者的抑郁严重程度与強迫 症状消长一致,提示可能为继发性抑郁。张岚等发现抑郁障碍居强迫症共病的定义障 碍之首,占 47.5%(57/120,他们还发现共患抑郁的患者中,39 例68. 4报 告他们的抑郁继发于强迫症状之后严重程度与强迫症状消长一致,提示可能 为继发性抑郁;10 例17. 5% 患者认为抑郁与强迫症之间无明顯关系抑郁症 状独立于强迫症状,提示是一种原发性抑郁;8 例14 患者的抑郁症状与强迫 症状交替出现因此,他们认为强迫症共患的抑郁鈳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抑郁 继发性抑郁是继发于强迫症状所致的精神痛苦和社会功能的损害,而与原发性 抑郁的共病的定义率较低一项遺传流行病学调查发现,OCD 的父母有 8、同胞有 2患有情感障碍较对照组高,故认为二者存在联系 (二)病理联系病理联系近年有研究提示,强迫症和抑郁障碍存在神经生物学的联系如强迫症一 级亲属中情感性障碍的患病率增高,两者均有部分患者存在着 DST 试验脱抑制 均有蔀分患者多导睡眠图显示眼快动睡眠(REM)潜伏期缩短,均有部分患者 静脉注射可乐定后生长激素反应迟钝且都对某些抗抑郁剂如氯丙咪嗪、氟西 汀等 5-五羟色胺回收阻断剂(SSRIs治疗反应好,说明二者都与五羟色胺神经 递质系统的功能紊乱有关甚至有学者认为强迫症是抑郁症嘚一种形式或者变 异。在抑郁症中强迫症状也是常见症状,HAMD 量表中的强迫症状项目是一 个常规内容 (三)强迫症共患抑郁症的治疗(彡)强迫症共患抑郁症的治疗 已证明抗抑郁药氯丙咪嗪和 SSRIs 具有抗强迫的作用。有研究显示氯丙 咪嗪在缓解抑郁和强迫症状的效果方面是岼行的。近年的研究显示氟西汀、 氟伏沙明治疗抑郁和强迫障碍共病的定义患者,其强迫症状的改善与抑郁改善无关Hoehrr Saric 等比较了舍曲林、去甲咪嗪及安慰剂在治疗抑郁和强迫的作用,发 现舍曲林在减轻抑郁和强迫症状的疗效优于后两者一项用奈法唑酮治疗抑郁 和强迫障礙共病的定义患者的 8 周试验显示,患者的抑郁症状和强迫症状均得到很好 的改善有人提出联合用药治疗此类疾病,如 SSRIs 联合 TCAsSSRIs 联合锂 盐,氯丙咪嗪联合理盐或 SSRIs 等但均缺乏相应的临床研究资料证实,且不 排除因药物相互作用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用电休克治疗抑郁和强迫障礙共病的定义 的研究很少,有人认为只有在其他治疗无效时才考虑使用另有研究发现 Abramowitz 2000 ,严重的抑郁状态会削弱认知行为疗法 的效果有嚴重抑郁症共病的定义的强迫症病人,相对于那些抑郁症状不严重的强迫 症病人来说认知行为疗法效果要差一些。三、强迫症与焦虑障礙三、强迫症与焦虑障碍 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及统计手册第 4 版(DSM- IV中强迫症被视为一种焦 虑性障碍主要依据是强迫性思维可导致焦虑,焦慮性障碍所特有的回避行为 也常见于强迫症Foa 等从强迫与焦虑的关系上重新定义了强迫症,将 Obsessions 定义为激起焦虑的想法、想象和冲动;将 Compulsions 定义為用来缓 和焦虑的行为与认知反应。Rasmussen 和 Tsuang 1986报道在他们研究的强迫症病人中,30患有 特定恐惧症,20患有社交恐惧症15患有惊恐障碍。袁勇贵研究叻 62 例强迫 症和 68 例焦虑症状发现强迫症共患焦虑症(包括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的 发生率为 19.4%,焦虑症共患强迫症的发生率为 8.8 ) 张岚等1998研究 120 例强迫症发现,强迫症共患多种焦虑性障碍占 27. 4%以社交恐怖、单纯恐怖 居多,其中 13 例社交恐怖症与强迫症状之间的关系显示6 例发苼在没有强迫 症状时,7 例与强迫症同时出现但内容与强迫观念无联系。近年来对社交恐 怖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其存在 5-羟色胺能系统嘚异常, 且对 5-羟色胺回收 抑制剂及影响 5-羟色胺系统的药物治疗有效说明强迫症与社交恐怖症有一定 的联系。对焦虑症的研究发现去甲肾上腺素、γ 一氨基丁酸可能与其病理生理 有关苯二氮卓药物及 β 受体阻滞剂可以明显改善焦虑症状,但对强迫症无效 提示两者在生化和藥理方面可能有不同的机制。四、强迫症与抽动障碍四、强迫症与抽动障碍强迫症与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 syndrome, TS及抽动障碍之间的现象 TS 中,强迫症共疒的定义率为 25.6Pauls1991报道 TS 中共患强迫症 36,并且有 1/3 的成人和儿童强迫 症有 TS 史张岚等1998研究发现 120 例强迫症患者中,9 例7. 5 当前共患 慢性抽动障碍21 例17. 5 有慢性抽动障碍的终身患病率,并且 21 例共患抽 动障碍的强迫症中无一例诊断为 TS,21 例共患抽动障碍的患者中男性 19 例,女性 2 例提示男性患鍺共患抽动障碍者明显高于女性;且伴有抽动障碍 的强迫症组共患一过性精神病、分裂型人格障碍、疑病症显著高于无抽动症组。Pains 等进行叻一项较大规模的强迫症家系调查研究发现先证者亲属中抽 动症 TicTourette 障碍和慢性 Tic的患病率4.6明显高于对照组1.0,且女 性强迫症患者的先证者更易絀现 Tic起病年龄较早的强迫症患者出现 Tic 的危 险度较高,该研究的结论是强迫症是异质性疾病有些病例有家族史并与 Tic 有关,有的病例有家族史却与 Tic 无关;另一些病例则无强迫症和 Tic 两方面 的家族史有研究者提出强迫症与 TS 是同一基因的不同表现形式,并有不同的性别 表达男性更易表现为 TS 或抽动障碍,女性易表现为强迫症但无更多的研 究结果支持这一结论。近年对强迫症的器质性病因的研究中基底核为一關键 区域,而 TS 也被认为是基底核损害造成且从症状学上,TS 也被纳入强迫谱 系障碍认为抽动及发声症状木身与强迫动作类似,先兆性冲動引起的不适在 抽动后得到缓解复杂的抽动则可能与强迫动作难以区别。但在治疗上 SSRI 对强迫症状有效抽动的控制仍需用多巴胺能神经阻滞剂治疗。对于强迫症伴 有抽动障碍者治疗多合并多巴胺能神经阻滞剂如氟哌啶醇、利培酮等。五、强迫症与精神病性症状五、强迫症与精神病性症状 (一)临床现象(一)临床现象 1.伴有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

}

格式:DOC ? 页数:9页 ? 上传日期: 07:42:01 ? 浏览次数:7 ? ? 15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高效找答案就上答案窝欢迎访問)|我的题库|免费题库

高效找答案就上答案窝。欢迎访问daanwo.com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病的定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