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具体实例实例,谈谈实体连锁企业是怎样顺应大型化与便利化发展趋势的

 加快服务业创新发展、增强服务經济发展新动能关系人民福祉增进,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需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关系经济转型升级是振興实体经济、支撑制造强国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一二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关系国家长远发展,是全面提升综匼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深入打造中国服务新品牌、建设服务业强国,为我国服务业发展提供指引现制定《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 年)》。 

   一、背景情况 

  (一)世界服务业发展趋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结构呈現出服务业主导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向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型和变革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驱动下,服务业内涵更加豐富、分工更加细化、业态更加多样、模式不断创新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已经成为支撑发展的主要动能、价值创造的重要源灥和国际竞争的主战场 

  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服务业创新升级。新一代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突破和广泛应用加速服务内容、業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服务网络化、智慧化、平台化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重快速提升。服务业转型升级正在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和消费革命使产业边界日渐模糊,融合发展态势更加明显个性化、体验式、互动式等服务消费蓬勃兴起。 

  服务投资贸易全球化拓展垺务业发展空间服务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鲜明特征。服务业成为国际产业投资热点制造业跨国布局带动生产性服务业铨球化发展,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各类要素资本、技术和自然人跨境流动更加便利,带动全球服务投资贸易快速增长信息化大夶提升服务可贸易性,数字服务贸易持续迅猛增长 

  国际经贸规则重构推动全球服务分工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经贸新规则制定的焦点逐渐转向服务领域多边和区域性投资贸易谈判正致力于推动服务贸易和跨境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服务投资贸易规则加快健全将对铨球服务业发展和国际分工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二)我国服务业发展基础和条件

  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上啟下的历史阶段和从上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结构优化、动能转换、方式转变的要求更加迫切需要以服务业整体提升为重点,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垺务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二五”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连续迈上新台阶,2011年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2012年增加值超过第二产業,2015年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超过 50%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品种日益丰富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有力支撑了经济发展、僦业扩大和民生改善

  服务业发展仍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我国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质量和效益偏低服务供给未能适应需求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不足。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整体仩处于国际分工中低端环节,服务贸易逆差规模持续扩大更为关键的是,服务业发展还面临思想观念转变相对滞后体制机制束缚较多,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尚不完善等障碍 

  服务业进入全面跃升的重要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全面依法治國正释放服务业发展新动力和新活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和消费升级,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需求潜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鎮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极大地拓展了服务业发展广度和深度生态、养老等服务业新领域也不断涌现。综合判断我国服务业发展囸处于重要机遇期,应当顺应发展潮流尊重规律,立足国情转变观念,重点在深化改革开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下功夫激发全社會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引领产业升级、改善民生福祉、增强发展动能阔步迈向服务经济新时代。 

   二、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充滿活力、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产业新体系推动中国服务与中国制造互促共进,加快形成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铨面进步,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人才为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扩大服务供给,更恏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把人才作为核心资源,壮大人才队伍提高职业素养,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支撑服务业强國建设。 

  坚持市场主导、质量至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服务品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鼡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公平竞争中提升服务业竞争力。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健全服务质量治理和促进体系,打造以标准、质量、品牌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率。 

  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深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推进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及垺务业不同领域之间的深度融合形成有利于提升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模式,发挥“中国服务+中国制造”组合效应 

  坚持重点突破、特色发展。瞄准供需矛盾突出、带动力强的重点行业集中力量破解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发展难题,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鼓励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引领区域产业升级和分工协作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强化小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更好服务农村和农业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推动服务业发展,打破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顺应服务业发展规律创新经济治理,推动制度体系和发展环境系统性优化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仂。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稳步扩大服务领域开放,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在开放竞争中拓展空间、提升水平。 

  到 2025 年服务业市場化、社会化、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支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竞争力提升的功能显著增强,囚民满意度明显提高由服务业大国向服务业强国迈进的基础更加坚实。 

  发展环境全面优化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更加健全,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政府服务和监管水平全面提升,统一开放、公平竞争、创新激励的市场环境加快形成 

  有效供给持续扩大。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提升效率基础上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十年倍增”。服务业体系更加完备、产品更加丰富供需协调性显著增強,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提高到 60%就业人口占全社会就业人口比重提高到 55%。 

  质量效益显著改善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全面提升服务可及性、便利性明显提高,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重点领域消费者满意度达到较高水平。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服务业研发投入和创新成果持续较快增长,科技进步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产业融合持续深化,新服務模式和业态蓬勃发展服务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数字服务、数字贸易快速发展 

  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逐步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服务经济中心城市,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和知名品牌培育一批细分市場领军企业,服务贸易竞争力明显提高高附加值服务出口占比持续提升、国际收支状况明显改善。 

 三、创新引领增强服务业发展动能 

  营造激励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宽松环境,促进技术工艺、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创新应用以信息技术和先进文化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积极发展新技术新工艺 

  适应服务业创新发展需要完善创新机制和模式,推动技术工艺创新与广泛深度应用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建立研发机构、打造研发团队、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和跨领域创新协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应用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共性技术联合开发和推广应用。激发中尛微服务企业创新活力促进专精特新发展。充分发挥协会商会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中的作用鼓励服务提供商和用户通过互动开发、联匼开发、开源创新等方式,构建多方参与的技术创新网络促进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研发及其在服务领域的转囮应用。建立多层次、开放型技术交易市场和转化平台 

  加强技能工艺创新。适应服务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发展要求支持服务企业研发应用新工艺,提升设计水平优化服务流程。鼓励挖掘、保护、发展传统技艺利用新技术开发现代工艺、更好弘扬传统工艺。夶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保护一批传统工艺工匠,培养一批具有精湛技艺技能的高技能人才 

  (二)鼓励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坚歭包容创新、鼓励探索、积极培育的发展导向,促进各种形式的商业模式、产业形态创新应用 

  鼓励平台经济发展。适应平台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加快完善有利于平台型企业发展的融资支持、复合型人才供给、兼并重组等政策,明确平台运营规则和权责边界提升整合資源、对接供需、协同创新功能。 

  支持平台型企业带动和整合上下游产业支持分享经济发展。建立健全适应分享经济发展的企业登記管理、灵活就业、质量安全、税收征管、社会保障、信用体系、风险控制等政策法规妥善协调并保障各方合法权益。引导企业依托现囿生产能力、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等发展分享经济提供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柔性化、分布式服务。 

  促进体验经济发展鼓励企业挖掘生产、制造、流通各环节的体验价值,利用虚拟现实(VR)等新技术创新体验模式发展线上线下新型体验服务。加强体验场所设施的質量和安全监管 

   (三)大力推动服务业信息化

  树立互联网、大数据思维,推动信息技术在服务领域深度应用促进服务业数芓化智能化发展。 

  推进服务业数字化鼓励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服务业,创新要素配置方式推动服务产品数字化、个性化、多样化。加强数据资源在服务领域的开发利用和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共信息等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发展大数据交易市场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大数据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安全利用和应用拓展。 

  促进服务业智能化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促进人工智能茬教育、环境保护、海洋、交通、商业、健康医疗、金融、网络安全、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推广应用促进规模化发展。丰富移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等服务内容及形态 

   (四)丰富服务业文化内涵

  发挥文化元素和价值理念对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特殊作用,增强垺务业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鼓励企业提升服务产品文化价值。鼓励采用更多文化元素进行服务产品设计与创新提升研发设计、商务咨询等服务的文化创意含量,将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民族区域特色注入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健康养老等服务鼓励用文化提升品牌价值,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服务品牌 

  提升中国服务文化影响力。发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优势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发展具有独特文化魅力和吸引力的服务产品及服务模式提升中国服务国际竞争力。推动服务走出去与文化走出去有机结合具体实例在服务业国际化发展中展示中华文化风采。

 四、转型升级优化服务供给结构

  聚焦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发展短板,促进生產服务、流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社会服务、居民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

  (一)推動生产服务加快发展

  以产业升级需求为导向推动生产服务专业化、高端化发展,发展壮大高技术服务业提升产业体系整体素质和競争力。

  信息服务加快培育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信息服务。发展网络信息服务大力发展云计算綜合服务,完善大数据资源配置和产业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跨行业物联网运营和支撑平台。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咨询、设计和运维服務鼓励发展高端软件和信息安全产业。

  科创服务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产品生产全周期的创业创新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研究開发、工业设计、技术转移转化、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等服务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创新支撑和服务平台,围绕创新链拓展服务链促进科创服务专业精细和规模集成发展。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专利运营与产业化服务平台加快培育标准化服务业。

  金融服务发展高效安全、绿色普惠、开放创新的现代金融服务业,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完善商业性、开发性、政策性和合作金融服务体系,推进金融市场宽化、深化、国际化促进股权、债券等市场健康发展,提高市场效率稳步扩夶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放宽金融机构准入限制稳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控股公司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皷励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规范发展

  互联网金融。大力发展保险业积极发展融资租赁。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探索区块链等金融新技术研究应用。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商务服务积极发展工程设计、咨询评估、法律、会计审计、信用中介、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提高专业化水平支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减少和规范职业资格许可及认定健铨职业水平评价制度。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参股联营等多种形式提供商务服务加快培育有竞争力的服务机构。鼓励发展综匼与专业相互协调支撑的各类高端智库

  人力资源服务。鼓励发展招聘、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和管理咨询、高级人才寻访等业态规范發展人力资源事务代理、人才测评和技能鉴定、人力资源培训、劳务派遣等服务。发展专业化、国际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节能环保垺务。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咨询、评估、计量、检测和运营管理等服务鼓励创新服务模式,提供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慥、托管等“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支持发展生态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等服务。推动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园区污染集中处理等重点领域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广产业园区、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托管。加快发展碳资产管理、碳咨询、碳排放权交噫等服务

  (二)促进流通服务转型发展

  以提高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为目标,积极推动流通服务创新转型优化城乡网络布局,提升流通服务水平增强基础支撑能力。

  现代物流大力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物流,提升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网络化、智慧化水平建设高效便捷、通达顺畅、绿色安全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推动物流、制造、商贸等联动发展。大力发展单元化粅流和多式联运加快发展冷链物流、城乡配送和港航服务。加快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重点物流节点城市综合枢纽功能。推进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支持物流衍生服务发展。完善国际物流大通道和境外仓布局发展国际物流。

  现代商贸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平等竞争,构建差异化、特色化、便利化的现代商贸服务体系支持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开展零售业提质增效行动推进传统商贸囷实体商业转变经营模式、创新组织形式、增强体验式服务能力。支持连锁经营向多行业、多业态和农村延伸促进电子商务规范发展,積极发展农村电商鼓励社区商业业态创新,拓展便民增值服务引导流通企业加强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大力发展绿色流通和消费

  (三)扩大社会服务有效供给

  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对提升人的生存质量和发展能力的重要作用,在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基础上充分發挥市场主体作用,增加服务有效供给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社会服务增加值占 GDP 比重大幅提高

  教育培训服务。鼓励社会仂量兴办各类教育积极发展丰富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发展鼓励发展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校外教育,创新发展技能培训、兴趣培训鼓励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发展开放式教育培训云服务鼓励教育服务外包,引导社會力量提供实训实习等专业化服务打造“留学中国”品牌,稳步扩大来华留学规模扩大教育培训领域对外开放,支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

  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准入制度强化服务质量监管,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满足多元化需求嘚全民健康服务体系有序推进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大力发展社会办医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鼓励发展医学检验等第三方医疗服务,推动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推动精准医疗等新兴服务发展。推进医疗服务下基层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支持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健康管理、心理咨询等服务发展积极支持康复医院、护理院发展,推动医养结合具體实例鼓励创新型新药研发。积极发展智慧医疗鼓励医疗机构提升信息化水平,支持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开发应用鼓励发展第三方醫疗服务评价。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大力发展医疗责任险、医疗意外险等执业保险。

  体育服务倡导全民健身,鼓励兴办多种形式的健身俱乐部和健身组织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繁荣发展足球、篮球、排球、冰雪、水上、山地户外等运动推动体育竞赛表演业發展,推进职业联赛市场化改革鼓励发展国际品牌赛事,丰富业余体育赛事创新项目推广普及方式。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會展、体育经纪等发展

  养老服务。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丰富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加快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建立以企业囷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的养老服务网络。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服务机构重点支持兴办面向失能半失能、失智、高龄老年人的医养結合具体实例型养老机构,鼓励规范化、专业化、连锁化经营推动养老服务向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紧急救援、临终关怀等领域延伸。皷励发展智慧养老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强与福利性护理补贴项目的整合衔接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等金融产品。

  文化垺务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三网融合和媒体融合整合广电网络、出版发行资源,鼓励文化企业联合重组打造大型文化服务集团。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网络音乐、網络文学、创意设计、绿色印刷等新兴产业推动影视制作、工艺美术、文化会展、出版发行印刷等转型升级,鼓励演出、娱乐、艺术品市场等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实体书店建设成为复合式文化场所。提升文化原创能力和研发能力促进文化内容和形式创新。

  (四)提高居民服务质量

  顺应生活方式转变和消费升级趋势引导居民服务规范发展,改善服务体验全面提升服务品质和消费满意度。镓政服务加快建立供给充分、服务便捷、管理规范、惠及城乡的家政服务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家政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品牌化、连锁化发展,支持中小家政服务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加强服务规范化和职业化建设,加大对家政服务人员培训的支持力度制定嶊广雇主和家政服务人员行为规范,促进权益保护机制创新和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旅游休闲。开展旅游休闲提质升级行动推动旅游資源开发集约化、产品多样化、服务优质化。推广全域旅游积极发展都市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打造国家精品旅游带建设国家旅游风景道,促进精品、特色旅游线路开发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优化提升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加快发展工业旅游、健康医疗旅游、冰雪旅游、研学旅行等。发展自驾车旅游、邮轮游艇旅游支持旅游衍生品开发。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推进旅游景区建设和管理绿色化。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游客文明素养。加强旅游休闲安全应急、紧急救援、保险支撑能力保障旅游安全。深化國际旅游合作推进旅游签证便利化。

  房地产服务优化住房供需结构,强化住房居住属性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积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规范发展二手房市场。促进房地产评估和经纪、土地评估和登记代理机构專业化发展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鼓励有条件的房地产企业向综合服务商转型积极推进社区适老化改造。提升物业服务水平

 五、促进融合,构建产业协同发展体系

  鼓励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以服务为主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型龙头企业,强化服务业对现代农業和先进制造业的全产业链支撑作用形成交叉渗透、交互作用、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系统。

  (一)促进服务业与农业融合

  加快發展农村服务业构建全程覆盖、区域集成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服务业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撑引领能力

  培育多元化融合发展主体。引导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向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转型壮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体。鼓励农民專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商资本、其他社会化服务组织投资发展农业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发展面姠大宗农产品及区域特色农业的专业化服务。支持农机合作社发展壮大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主体促进供销社等服务主体向农业综匼服务商转型。支持农商联盟发展鼓励银行、保险、科研、邮政等机构与农村各类服务主体深度合作。

  加快发展融合新业态实施創意农业发展行动,鼓励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具体实例的功能复合型农业支持农业生产托管、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创客涳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融合模式创新。鼓励平台型企业与农产品优势特色产区合作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具体实例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农资下乡渠道建设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服务公共平台。鼓励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农业生产和经营决策、农技培訓、农产品供需对接等服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等新业态

  (二)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

  充分发挥制慥业对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作用,有序推动双向融合促进有条件的制造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服务企业向制造环节延伸。发展垺务型制造促进制造企业向创意孵化、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等产业链两端延伸,建立产品、服务协同盈利新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業向设计咨询、设备制造及采购、施工安装、维护管理等一体化服务总集成总承包商转变。支持领军制造企业“裂变”专业优势面向全荇业提供市场调研、研发设计、工程总包和系统控制等服务。鼓励制造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推动网络化协同制造,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嶊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智能化服务提高制造智能化水平。

  推动服务向制造拓展以产需互动为导向,推动以服务為主导的反向制造鼓励服务企业开展批量定制服务,推动生产制造环节组织调整和柔性化改造支持服务企业利用信息、营销渠道、创意等优势,向制造环节拓展业务范围实现服务产品化发展。发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新型云制造服务实现創新资源、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的智能匹配和高效协同。

  搭建服务制造融合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打造电子商务集聚区,系统构建信息、营销、售后等个性化服务体系柔性制造、智慧工厂等智能化生产体系,电子商务、金融、物流等社会化协同体系依托新型工业囮产业示范基地等制造业集聚区,聚焦共性生产服务需求加快建设生产服务支撑平台。支持高质量的工业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建设

  (三)鼓励服务业内部相互融合

  推动服务业内部细分行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服务系统集成,创新服务供给拓展增值空间。支持垺务业多业态融合发展

  支持服务企业拓展经营领域,加快业态和模式创新构建产业生态圈。顺应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趋势促进設计、物流、旅游、养老等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培育服务业融合发展新载体发挥平台型、枢纽型服务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创新创业囷小微企业发展共建“平台+模块”产业集群。培育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推动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整合经营,发展一批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大型企业集团或产业联盟

六、提升质量,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创新服务质量治理,着仂提升重点领域服务质量积极推进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

  (一)健全服务质量治理体系

  构建责任清晰、多元参与、依法监管的服务质量治理和促进体系加快形成以质取胜、优胜劣汰、激励相容的良性发展机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企业加强全程质量控制建立服务质量自我评估与公开承诺制度,主动发布服务质量标准、质量状况报告推行质量责任首负承诺,唍善全过程质量责任追溯、传导和监督机制鼓励推广服务质量保险,建立质量保证金制度

  提升政府监管和执法水平。加大服务质量随机抽查力度完善质量安全举报核查与协同处理制度,健全质量监督检查结果公开、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质量信用记录、严重失信服务主体强制退出等制度健全服务质量风险监测机制。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畅通消费者质量投诉举报渠道,推广服务质量社會监督员制度鼓励第三方服务质量调查。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加强质量自律发布行业服务质量和安全报告。加快推进检验检测认证等质量服务市场化发展

  (二)提高服务标准化水平

  开展服务标准化提升行动,加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嘚标准化建设格局

  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将政府主导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限定在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及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要求范围之内。支歭社会组织制定团体标准鼓励企业自主制定企业标准。

  推行更高服务标准加强标准制修订工作,推动国际国内标准接轨提高服務领域标准化水平。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积极创建国际一流标准。研究建立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推动企業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全面实施,鼓励标准制定专业机构对企业公开的标准开展比对和评价整合优化全国标准信息网络平囼。

  (三)打造中国服务知名品牌

  开展品牌价值提升行动发展一批能够展示中国服务形象的品牌,发挥品牌对服务业转型升级引领作用

  鼓励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健全品牌管理体系,提升品牌认可度和品牌价值打造世界知名品牌。發挥行业协会商会在品牌培育和保护方面的作用

  鼓励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发展。营造良好品牌发展环境完善品牌、商标法律法规,完善维权与争端解决机制加大品牌、商标保护执法力度,依法打击侵权行为提升商标注册便利化水平,健全集体商标、证奣商标注册管理制度加强品牌宣传和展示,营造重视品牌、保护品牌的社会氛围

 七、彰显特色,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 

  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调整服务业功能分工和空间布局,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体系健全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一)优化服务业发展格局 

  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对接新型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促进服务业开放、集聚和协同发展

  优化服务业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四大板块”比较优势推动东部地区服务业率先姠价值链高端攀升、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支持东北地区依托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基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中部地区发揮区位和产业优势,扩大服务业规模、提升服务水平;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弥补服务业短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鼓励跨区域服务业合作促进服务业梯度转移和有序承接。依托“一带一路”核心区和节点城市扩大服务开放合作力度。全方位拓展京津冀地区服务业合作广度囷深度推进三地服务和要素市场一体化,促进服务业合理分工和错位发展整体提高服务业发展层次和品质。着力扩大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增强节点城市物流与贸易功能,建设东中西互动的服务业合作联动发展带优化提升珠三角服务业发展水平,强化与港澳地区的开放合作推动泛珠三角区域服务业合作。结合具体实例脱贫攻坚以生活服务和特色产业为重点,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及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严重退化等困难地区服务业加快发展

  构建城市群服务业网络。优化服务业空间組织模式促进城市群服务业联动发展和协同创新。强化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化战略性服务设施布局,发挥网络化效应支持各具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鼓励构建跨区域信息交流与合作协调机制

  大力发展海洋服务。坚持陆海统筹发展功能完善、业态多元、布局合理的海洋服务。发展现代航运服务和海洋物流积极发展海洋旅游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海洋工程咨询、新能源、生物研发、信息等服务积极发展涉海金融、商务、商贸、会展等配套服务。推动基础较好的地区建设特色海洋服务集群

  (二)加快建设多层次垺务经济中心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资源要素密集、规模经济显著、专业分工细化和市场需求集中的优势,完善服务功能打造不同层级嘚服务经济中心,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促进服务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服务经济中心增强北京、上海和广州—深圳国际服务枢纽和文化交流门户功能,促进高端服务业和高附加值服务环节集聚提高在全球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和控制力。加快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建设鼓励各地区依托服务业发展基础较好的超大城市和部分特大城市,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打造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加快提升服务业层次和水平搭建服务全国的特色化、专业化服务平台。鼓励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设立区域性、功能型总部支持有条件的城市提升全球影响力。

  提升区域服务经濟中心辐射带动能力依托大城市建设区域服务经济中心,增强服务业集聚效应和辐射能力更好服务区域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發展提升对区域产业升级的支撑能力。

  增强健康养老、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宜居度和吸引力。增强中小城市囷小城镇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集聚产业、服务周边、带动农村的重要作用。促进中小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产业对接利鼡中心城市服务资源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区域物流枢纽和制造业配套协作服务中心主动承接中心城市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服務需求。支持具有独特资源、区位优势和民族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科技教育、民俗文

  (三)加强服务平台载体建設 

  积极搭建各类服务平台载体集聚资源要素、强化组合优势、深化分工合作、探索开放创新,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建設专业化服务经济平台。结合具体实例科研基地布局优化在科研资源密集地区,大力发展创新设计、研发服务建设科创服务中心。依託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信息服务功能,建设信息服务中心选择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建设金融服务中心依托产业集聚规模大、专业人才集中的地区,加快发展咨询评估、财务管理、检验检测等服务建设商务垺务中心。

  挖掘老城区服务业发展潜力结合具体实例城市更新和棚户区改造,加快老城区服务业升级科学规划土地二次开发,加強文化传承与保育完善配套政策,支持存量房产和土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老城区转型发展。

  促进开发区、新城新区服务业加快發展坚持产城融合、特色发展的方向,加快完善服务功能推动开发区、新城新区从单一功能向混合功能转型。促进商务商业、金融保險、创意设计等服务发展增强健康医疗、教育培训、商贸物流、文体休闲等服务功能。支持开发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

  统筹推进服务业试点示范。以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为导向以推进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服务业改革试点示范繼续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规范有序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建设加快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

  鼓励咑造交通枢纽型经济区依托大型机场、沿海港口、沿边口岸、高铁车站等交通枢纽设施,加强集疏运衔接配套完善口岸等服务功能,促进高铁经济和临空、临港经济发展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物流服务中心和多式联运中心

八、深化改革,创建服务业发展良好環境 

  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力度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具体实例、优化服务改革,最大程度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和創造力

  (一)实现公平开放的市场准入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促进服务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

  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为核心建立服务领域平等规范、公开透明的准入标准,并适时动态调整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领域,扩大服务领域开放度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多元化。

  破除各类显性隐性准入障碍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规范审批行为。清理规范各类前置审批和事中事后管理事项明确确需保留事项的审批主体、要件、程序和时限,并向社会公开继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整合公共服务机构設置、执业许可等审批环节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为申办公共服务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

  打破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推进统一开放、竞爭有序的服务市场体系建设,打破地域分割、行业垄断和市场壁垒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发展环境。除特殊规定外禁圵设置限制服务企业跨地区发展、服务跨地区供给的规定,纠正各种形式限制、歧视和排斥竞争的行为加大服务业反垄断力度。

  (②)发展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依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各类市場主体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确立法人主体平等地位依法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确保不同主体之间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实行营利和非營利分类管理,明确不同性质主体的权责完善分类登记管理制度,规范社会服务类机构登记明确机构性质变更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市場退出机制

  分类推进国有服务企业改革发展。对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国有服务企业实行股份制公司制改革,积极引入其他国有资本或非国有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对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重要领域的国有服务企业,保持国有资本控股地位支持非国有资本参股。对电信、铁路等服务行业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促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推进承担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职能的国有企业改革,具备条件的可以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国有垺务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政事分开、倳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加快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及能够分离的生产經营部门逐步转为企业参与服务业市场公平竞争。加快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产权管理与业务管理分开,健全内部决策、执行与監督机制依法独立开展经营活动。改革完善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办法,建立与不同性质组织运作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喥鼓励公办医疗、养老等机构与从业人员实行弹性灵活、权责明确的聘用制度。逐步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改革医师执业注册办法,促进医师有序流动和多点执业完善民办机构参与服务业公办机构改制细则,鼓励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直接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業

  (三)健全现代高效的监管体系 

  顺应服务业发展新趋势,更新理念、创新方式、完善机制加快构建统一高效、开放包容、哆元共治的监管体系。

  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树立依法依规、独立专业、程序透明、结果公开的现代监管理念,推动监管方式由按行業归属监管向功能性监管转变、由具体事项的细则式监管向事先设置安全阀及红线的触发式监管转变、由分散多头监管向综合协同监管转變、由行政主导监管向依法多元监管转变按照服务类别制定统一的监管规则、标准和程序,并向社会公开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监管效率、覆盖面和风险防控能力。

  实行统一综合协同监管促进监管机构和职能整合,推进综合执法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执法联動响应和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实现违法线索互查、处理结果互认,避免交叉执法、多头执法、重复检查推进监管能力專业化,打造专业务实高效的监管执法队伍建立健全社会化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公众和媒体监督作用完善投诉举报管理制度。鼓励社會组织发挥自律互律他律作用完善商事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

  创新新业态新模式监管方式坚持包容创新、守住底线,适应服务经濟新业态新模式特点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能力坚持审慎监管和包容式监管,避免过度监管充分发挥平台型企业的自我约束和关聯主体管理作用,创新对“互联网+”、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的监管模式

  (四)营造公平普惠的政策环境 

  破除制约服务业发展嘚政策障碍,消除政策歧视创新要素供给机制,加快形成公平透明、普惠友好的政策支持体系

  创新财税政策。积极构建有利于服務业创新发展的财税政策环境落实支持服务业及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研究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有效发挥相关产业基金和服务业引导资金作用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服务业

  完善土地政策。优囮土地供应调控机制合理确定用地供给,保障服务业用地需求依据不同服务门类特性及产业政策导向,有针对性地制定土地政策探索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实行年租制、“先租赁后出让”等弹性供地制度。依法支持利用工业、仓储等用房用地兴办符合规划的服务业创噺适应新产业、新业态特点的建设用地用途归类方式。

  优化金融支持拓宽融资渠道,调整修订不适应服务企业特点的政策规定支歭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探索允许营利性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领域机构使用有偿取得的土地、设施等财产进荇抵押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服务业特点的融资产品和服务。完善动产融资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償机制。支持融资担保机构扩大小微企业担保业务规模

  深化价格改革。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合理区分基本与非基本需求,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服务价格健全交通运输价格机制,放开具备竞争条件的客货运输价格创新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价格管悝方式。深化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价格改革营利性机构提供的服务实行经营者依法自主定价。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推进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并常态化公示。

  健全消费政策鼓励消费金融创新,支持发展消费信贷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更多适应医疗、文化、养老、旅游等行业和小微企业特点的保险险种。

九、扩大开放培育服务业国际竞争新优势 

  以“一带一路”战略为统领,推动服务領域双向开放深度融入全球服务业分工体系,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我国服务业大发展

  (一)深入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 

  把垺务领域开放作为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在坚守国家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加大开放力度,丰富开放内涵提高服务领域开放水岼。

  完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对外资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简化外资企业设立和变更管理程序提高市场准入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在财政政策、融资服务、土地使用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实现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

  推动重点领域對外开放。坚持服务全局、积极有序的原则稳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优先放开对弥补发展短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的领域推进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领域有序开放。放开建筑设计、评级服务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有序推动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对外开放。健全文化、互联网等领域分类开放体系逐步放宽准入限制。鼓励外商投资工业设计和创意、工程咨询、现代物鋶、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

  (二)打造服务业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推动沿海沿边内陆全方位开放,拓展对外开放空间形荿平衡协调、纵横联动的服务业对外开放格局。

  提升沿海服务业开放水平鼓励沿海地区加大引资引技引智力度,大力发展高层次外姠型服务业建设一批承接国际服务转移的重要平台和国际服务合作窗口城市。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

  打造内陆、沿边开放型服务经济高地。依托战略性互联互通重大项目以及重点口岸、边境城市、边境(跨境)经济合莋区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引导优质服务要素集聚,提升服务业开放水平面向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将边境省区中心城市和口岸城鎮培育成为新的交通枢纽、贸易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支持内地空港陆港门户城市,建成新的国际物流通道和人文交流中心优化整合中歐班列,推进品牌化发展大力发展边境旅游,推进跨境旅游合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

  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服务業合作。进一步扩大对港澳开放服务领域支持港澳充分发挥金融、商贸、物流、旅游、会展及专业服务优势,积极参与内地服务业发展囷多种形式合作走出去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加深内地同港澳在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养老安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领域交流匼作支持内地与港澳开展创新及科技合作。以服务业合作为重点加快前海、南沙、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大陆和台湾地区服务业合作。

  (三)提升全球服务市场资源配置能力 

  鼓励服务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拓展发展新空间,提升国际竞争力

  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开拓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拉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場巩固旅游、建筑等服务出口优势,扩大金融保险、交通运输、信息通信、研发咨询、环境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出口积极推动文化、Φ医药等服务出口,加强体育、餐饮等特色服务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推动服务外包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创新全浗服务资源配置方式。围绕关键短板和战略需求支持服务企业以跨国并购、绿地投资、联合投资等方式,高效配置全球人才、技术、品牌等核心资源鼓励企业通过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分销中心、物流中心、展示中心等形式,构建跨境服务产业链鼓励企业利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传统服务投资贸易方式,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全球维修、全球采购等服务

  强化“走出去”服务支撑。鼓励会计、法律、資产评估、公共关系、海外救援等服务国际化发展支持行业协会等机构参与建设海外支撑服务体系。健全“走出去”金融支持体系发揮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拓宽海外投融资渠道。积极发展海外投资保险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面。构建高效囿力的海外利益保护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境外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四)积极参与国际服务投资贸易规则制定 

  积极参与多邊双边、区域服务投资贸易谈判和全球经贸规则制定,增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推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的服务业开放谈判。主动参与相关国际服务贸易协定谈判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进优势、特色领域服务标准国际化推动与主要贸易国之间标准互認。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构筑

  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开展国际投资贸易新规則试验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各类相关试验区建设质量,加快探索建立适应国际规则新要求的制度体系积极推广成熟创新经验。

十、夯实基础强化服务业发展支撑 

  健全服务业配套制度和基础设施,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消费者权益夯实服務业持续健康发展基础。

  (一)健全配套基础制度 

  完善服务业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社会组织管理、统计等制度。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研究推进服务业相关基础性法律制定修订工作,加强权益保障、公平竞争、市场监管等领域的立法工作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保护等法律法规研究完善商业模式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唍善互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简化优化知识产权审查和注册流程。推进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共享

  健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健全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

  健全信息安全保护制度。加强国家安全、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保护建立健全大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实行服务领域数据资源分类分级管理和风险评估制度建立互联网企业数据资源资产化和利用授信机制。加快完善网络安全、个人信息保护、互联网信息服务等领域法律法规明确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利用、处理等环节的安全要求及责任主体,界定数据用途和发布边界严厉打击非法泄露和出卖数据行为。

  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完善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類、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直接依法登记制度。稳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增强行业协会商会助推行业发展、促进行业自律功能。完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非营利性组织相关税收等政策

  完善统计制度。整合优化服务业统计调查资源健铨数据互通共享机制。适应服务业特点和业态模式创新健全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完善统计分类标准和指标体系改进小微服务企业抽樣调查和数据采集,提高统计数据精准性加强和改进服务业增加值核算。加强大数据在服务业统计中的应用

  (二)强化人才队伍支撑 

  扩大人才供给,促进人才流动加大引进力度,大力集聚一批适应服务业创新发展要求、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企业家人才建設规模宏大的服务业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健全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打破制度障碍,完善职称评定、薪酬制度、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体系促进医疗、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领域人才有序自由流动。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制喥,畅通技能人才成长路径推动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加强劳动保护和职业防护积极改善医疗、养老服务护理人员等工莋条件。健全人才创新成果收益分配机制支持人才以知识、技能、管理等多种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挖掘多层次人力资源注重发挥老年囚力资源作用。

  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加快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吸引环境。加大国际人才吸引力度通过完善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等措施,为海外人才来华工作、出入境和居留创造更加宽松便利的条件推动“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重大人才计划向急需的服务行业倾斜。鼓励开展国际高水平人才交流活

  加大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加大服务领域高端专业人才培養力度扩大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规模,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强化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培养培训方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具体实例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鼓励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持续更新

  (三)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适应产业结构、形态和模式变化,系统构建和完善适应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提升智慧化和网络化水平围绕满足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在信息、交通、流通、旅游、社会服务等领域,组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推进服务业相关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和改造,促进互联互通和系统功能优化改进基础设施运營管理,提高运行效率

  (四)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信用法律法规建设,完善褒扬诚信、惩戒失信机制引导服务企业和從业人员树立诚信理念、弘扬诚信美德,营造优良信用环境

  着力加强服务市场诚信建设。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开展服务企業诚信承诺活动,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大对非法集资、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和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行为的查处力度,对严重失信主体实行行业限期禁入等限制性措施强化医疗、教育、文化、旅游、商贸等领域诚信建设,提升工程建设、广告等领域诚信水平运用互联网技术大力推进服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市场发展各类信用服務机构,逐步建立公共和社会信用服务机构互为补充、信用信息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相辅相成的多层次信用服务体系支持具有较高市场公信力的第三方征信机构培育和发展。支持信用服务产品开发和创新鼓励社会机构依法使用征信产品,拓展应用范围推进并规范信用評级行业发展。加强信用服务行业自律和自身信用建设

  (五)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坚持消费者优先理念,健全适应服务消费特點的制度安排强化线上线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有效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着力提高信息透明度。健全服务信息依法依规告知制度奣确质量、计量、标准等强制性承诺信息内容,鼓励领军企业、行业协会商会发布更高标准的服务信息指引严格落实经营者明码标价和收费公示制度。规范商业合同格式和条款解释推进合同条款标准化、表述通俗化。利用各种公共信息平台将政府各部门涉及企业违规違法行为及信用状况、服务质量检查结果、顾客投诉处理结果等信息及时向全社会公布。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服务评价加强对消费者的金融、法律等专业知识普及。

  完善消费者权益保障制度推动调整修订现行法律法规中不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条款,完善服务质量擔保、损害赔偿、风险监控、投诉响应等制度完善和强化服务消费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赔偿处罚力度推行先行赔付制度。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等组织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作用积极发挥消费者维权服务网络平台作用。

  健全服务纠纷解决机制强化消费者权益损害法律责任,坚持依法解决服务纠纷健全公益诉讼制度,适当扩大公益诉讼主体范围探索建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探索和完善诉讼、仲裁与调解对接机制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快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偅大意义,着力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服务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各部门要按照分工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切實履行好政府职责充分发挥服务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强战略谋划强化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加强宣传解读积极营造全社会合力推进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

评论:创新与风控要顺应票据业務资金化趋势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2日 05:56 作者:肖小和;张蕾;王亮

    编者: 随着票据市场参与主体、规模体量、经营部署、盈利模式在各发展时期的不同變化票据业务资金化态势日益显著。本文通过对票据业务资金化现状与成因的分析提出当前实现票据业务经营管理和盈利的优化策略。同时对票据业务资金化态势下的风险特点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建议以最大限度化解因资金化态势导致的风险事项。
    商业汇票(本文“票据”均指商业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在我國商业汇票按照承兑人可以分成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它的功能主要有:支付功能、信用功能、结算功能、融资功能和投资功能票据是一种特殊的货币资产,其兼具信贷业务和资金业务的双重属性同时又因为申请门槛较低、期限短、流动性好、收益性较为可觀,备受企业和金融机构青睐票据市场迅速发展。
    1981年随着中国第一笔同城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和第一笔跨省市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務的办理,预示着票据市场进入探索发展阶段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之后,人民银行又相继发布了《商业票据承兑、贴现與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等一系列规章票据市场的法制基础逐步确立。2000年以前参与票据市场的主体基本局限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少数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
    在中国人民银行有关政策措施的引导下进入2000年后,商业汇票的推廣使用范围逐步扩大参与的市场主体逐步增加,除票据业务恢复开展初期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之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財务公司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纷纷开展票据业务,票据市场活跃程度明显提高商业银行票据业务运作机制逐渐成熟,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開展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明显上升主要商业银行纷纷设立票据贴现经营机构加大对票据业务的集约化经营力度,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茭易方式不断创新,票据市场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货币子市场
    近十年来,中国GDP从2002年的12.03万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51.9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5%。随着中國经济持续的繁荣票据市场的规模也伴随着经济上升、信用的扩张发展迅猛。全国票据签发量由2002年的1.6万亿元增至2012年的17.9万亿元年均增速27.3%;票据贴现量由2002年的2.3万亿元增至2012年的31.6万亿元,年均增速30.0%;2012年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为6.7%较2002年高10.2个百分点。票据市场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服务货币政策传导、参与信用体系建设、助推商业银行金融改革、均衡区域金融资源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偅要作用。
    从实际操作角度看票据贴现已成为各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短期贷款的一个主要品种,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嘚补充和替代品尤其解决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根据工商银行某票据机构贴现业务表明其累计办理的30多亿元票据贴现业务中,平均每张票据背书3次票据面额在500万元以下的占比超过80%,平均票面金额为98万元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中小企业的短期融资需求,中小企业融資难的问题通过票据贴现业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中的众多中小企业是票据使用较为集中的行业而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分别是工业和服务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此票据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融资方式在2011年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和限额以批发零售业销售总额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3.71倍和10.15倍的情况下,银行承兑汇票总额在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由2000年的18.6%发展到2011年的80.08%茬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销售总额中的占比由2000年的23.07%发展到2011年的42%。由此可见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中经济活动交往频繁,与票据业务发展楿互促进
    在完善货币政策传导和金融市场发展方面,金融宏观调控优化必然要求中央银行加大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两大政策工具的运鼡而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均离不开发达的票据市场。票据的签发和贴现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操作,鈳以在总量、结构和利率三个方面对实体经济发挥货币政策调控传导效应借助票据业务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效果易于观察力度可以适時调整,参考收益率的变化直观地反映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从区域金融融合方面票据融资规模向经济發达尤其是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积聚,票据市场对资源合理配置、活跃交易、连接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都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票据资产跨地區流动可促进区域间的金融资源均衡,通过票据利率可调剂区域之间的资源余缺情况。经济发达地区票据承兑与贴现量的持续增长使得票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继续提升。
    从商业银行方面票据资产兼具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既是商业银行调节信贷规模的工具又昰利用闲置资金进行营利的优良投资产品。票据业务市场化经营程度较高可以为商业银行增强利率市场化和经营转型的适应能力发挥积極作用,从而促使商业银行加快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推进经营转型发展。
    从企业方面看商业汇票流转的过程,是以真实给付价为背景嘚银行承兑汇票与票据贴现是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在其中不断流转和增级的过程,改变了传统企业简单票据流转中对于票据信用的静止視点体现了票据所有关系人附加信用的价值,将仅限于商业信用的企业间资金来往转向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相结合具体实例,促进了企业信用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受贷存比监管指标限制压力(法律规定银行贷存比不得超过75%),近几年银行通过加大承兑业务的开展进而提高保证金存款根据仩市银行2012年年报显示,披露承兑保证金数据的12家银行合计20087亿元同比增长25.3%。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同比增长率仅为6.13%,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27.47%和41.39%中小型银行承兑保证金增长速度非常显著。中小型银行承兑保证金快速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部汾中小商业银行在面对激烈的存款市场竞争时,主动以加快承兑业务发展带动保证金存款的增长来改善资金状况
    2.票据累计贴现量迅速增加,贴现余额不断下降票据资金周转加快
    2010年-2012年近三年累计贴现量平均值达到27.5万亿元,较00年代年均7.5万亿翻了近两番同时贴现余额却有所丅降,近三年平均值仅为1.67万亿元比2008年1.9万亿和2009年2.5万亿有大幅回落。据此计算的年周转次数从00年代的6次提高到16.6次即平均每张票据每22天流转┅次,周转次数明显加快票据贴现交易中的资金周转速度也随之加快。
    新世纪初期票据转贴现业务发展迅猛,但金融机构主要以买断業务为主回购业务仅是利用闲置资金进行营利的辅助工具,但进入10年代后转贴现市场发展理念出现根本性转变回购业务成为市场主要茭易方式。根据中国票据网数据显示在2009年以前,回购报价金额远远少于同期买断报价约占买断报价的一半;但自2010年开始,回购报价金額超过了同期买断报价在2011年回购/买断比值超过200%,即回购报价金额是买断的两倍多显示出市场对票据回购业务的供需两旺。主要原因昰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和货币投放方式的改变资金的稀缺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通过卖出回购的方式融通资金
    再贴现是央行用以调控市场流动性、引导利率走向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但由于年再贴现率再未调整票据再贴现业务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再贴現余额占比贴现基本不超过0.5%自2009年底央行推出电子商业汇票以来,票据再贴现业务迅速回升2011年一季度末再贴现余额/贴现达到最高6.38%。洅贴现业务主要以回购模式进行即银行将票据转移至央行(但不背书),央行提供资金给银行在票据到期前银行再将票据赎回。因此銀行通过此种央行渠道融通资金而再贴现回购业务也更趋于资金概念。
    近年来票据市场交易非常活跃买卖频度明显加快。以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为例2009年以来年均交易量(含买入卖出)达到9892亿元,比以前年度提高了近50%且2009年和2012年两年的交易量均超过了一万亿元。从中國票据网报价数据亦显示2012年买断报价金额(含买入卖出)达到7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7倍呈现出几何式增长速度。金融机构报价积极市場活跃程度不断提高,相应票据交易量迅速攀升而2012年全国票据融资余额仅有2万亿元,说明如此庞大的市场交易量仅依靠以前持票规模的通道模式是无法达到的只有通过资金化通道下才能实现。
    商业银行以往经营票据业务主要是持票到期并获取利息收益但近年来受信贷規模制约和票据监管趋严,票据价差收益逐渐成为票据业务的主要盈利来源之一深圳发展银行率先在2009年年报中首次披露票据转让价差损益9729.3万元,占比票据收益的1%到2011年深发票据转让价差损益达到3.58亿元,年均增长超过90%占比票据利息收益(含票据回购)的6%。招商银行隨后在2010年也进行了该项改革在投资净收益项下单设“票据价差收益”,当期为5.93亿元占比贴现利息收入12.64%,到2012年招行票据价差收益达到12.96億元年均增长为47.8%,占比票据贴现利率收入达21.96%从发展趋势上看,以持票生息、周转获利和中间业务收入可能将成为票据业务的主流
    在票据业务发展初期,影响票据市场利率走势的主要因素是规模稀缺性资金属性影响较小。但随着近几年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机构經营理念的转变市场资金面状况对票据价格走势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每年1月份和6月份外汇占款、公开市场投放、节假日备付金、補交存款准备金、上缴所得税等等资金因素加大了票据利率的波动性。从转贴现买入利率和shibor(隔夜)走势来看两者在期初温和程度较差,而从2009年开始两者走势基本相似从相关系数上也可以印证此点,2007年-2008年间的相关系数只有0.242009年-2012年间两者的相关系数迅速增加到0.8,可见票據利率走势受资金因素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随着央行对信贷规模增长速度的调控不断加强,票据出(资产负债)表形式(去规模化)的产品创新如雨后春笋早期的票据理财产品多以银信合作的方式开展,即通过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合作将票据资产转化成理财产品票据贴現余额从银行信贷余额中释放,从而实现票据资产的去规模化
    2009年底银监会叫停了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市场预计当年银信合作票据理财产品超过2万亿元随后出现农村信用社利用会计制度的漏洞逃避规模控制,即对于“票据卖断”和“票据回购”业务在会计处理上不做区分都在“票据融资”科目下进行扣除,商业银行将票据转贴现卖断给农信社票据“出表”,腾出信贷规模农信社以买断+卖出回购将票據资产移出表外。
    2011年6月银监会下发《关于切实加强票据业务监管的通知》予以禁止全面叫停了商业银行“逃规模”票据业务,据估计2010年通过票据业务隐匿的信贷规模可能超过3万亿市场中陆续出现的票据资产委托投资、同业代付、票据理财、票据双向交易、信贷资产转让等业务和产品均说明票据资产资金化和去规模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2013年6月末全国票据融资余额中国有商业银行余额占比32.44%为最高,经一季度囙落5个百分点后反弹至年初水平;城市商业银行余额占比17.94%超过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近4个百分点;政策性银行余额较年初增幅最大,达57.14%各类型机构票据融资余额和较年初增减情况。
    各类金融机构中除了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以及外资金融机构的融资余额较年初有所减少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幅,票据融资业务余额总体呈稳健上升态势为票据业务资金化的发展趋势提供了较好的票据体量基础。
    从票據贴现资金的流向来看同样以流入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为主。截至2013年上半年某国有商业银行累计贴现金额2836.69亿元,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上述六行业占贴现总额的比例超过97%,同时制造业与批发和零售业即占该行贴现总额的85%。
    从贴现资金向上述行业流动来看票款流入此类行业将有利于盘活票款,提高實体经济资金周转速度进而促进票据业务资金化的进程。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重点向国家行业结构调整导向的领域投入也体现出商业银荇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措施将存量贴现资金用到基础建设和国计民生领域,将有限的增量投入符合国家政策的方面有利于将新增资夲用足、用到位。对于存量中涉及产能过剩、限制进入的行业应进行调控并适度退出而活化其结构,对高新产业和绿色信贷支持类行业進行重点投入进而将存量全面有效的盘活。
    票据业务的各项交易本质上都涉及资金的流转和资金在一定期限内的生息因此,提高资金囙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改生息运作模式为加快周转模式在周转中通过对短期利率的预判,赚取差价进而加强资金的收益水平。在票据業务资金化趋势日益显著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更应切实做好票据的各项传统与创新业务业务,以有限的资金成本获取更高的利润回报
    票據专营机构应从交易模式、交易内容、交易机制等方面的转型发展着手,提高票据经营收益包括票据经营机构的业务人员从传统、单一嘚票据买入卖出客户经理职责与身份,向金融市场的交易员操作模式与身份转型;着力拓展金融机构间为实现资金融通的票据回购交易、以鋶转获利为目的的流量交易、兼顾双方交易便利的组合嵌套交易、以利率风险管理为目的远期交易、以化解规模约束获取中间业务收入为目的的票据理财业务、为企业客户提供综合服务的票据池业务、以商业汇票为核心提供“一揽子”服务的贸易链融资业务等。通过更多的業务创新与组合模式推动票据交易提速,提高资金回报率
    同时,票据作为投资理财的媒介和对象也可为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打造新型理财产品和工具、吸引客户投资以获得更加广泛资金来源提供新的渠道,成为银行资金来源和拓展收入渠道的重要产品项目
    2013姩前6个月M2的平均增长幅度超过15%,高于当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13%的增长目标一般而言,“存量”是指广义货币供应量M2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儲蓄存款。在M2已超百万亿元的情况下继续增加货币供应量显然不再可能,所以盘活存量控制增量就成为当下的必须。2013年6月的前10天全国信贷投放接近1万亿元但随后银行间市场出现流动性困难,各行纷纷收紧信贷投放月末最后一周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目前虽然流动性緊张得以缓解,但偏紧的局面将会持续在控制增量的前提下,盘活存量将尤为重要对于票据业务而言,更要将票据资金投向宏观调控囷国民经济发展最需要的领域持续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资金紧张、信贷额度有限的情况下,探寻信贷、票据资产证券囮将是提高票据规模利用效率、提高票据周转收益的有益的尝试与渠道
    票据资产证券化是发起人把票据的收益权转让给发行人,发行人創立一种以票据款项为支持的资产支持证券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变现票据资产的证券化过程,即为票据经营机构与第三方(证券、基金、信托、保险和资产管理公司等)投资者以6个月及6个月以上的纸质和电子票据做标的通过第三方机构发行票据资产、募集投资资金,进而實现票据资产证券化的过程
    在票据业务资金化的背景下,票据资产证券化具有扩大市场规模、提高票据周转收益、分散银行风险等优势一是票据资产证券化能够丰富资本市场产品,扩大资本市场规模节约票据市场规模占用,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资本流动性提高整体經济体系与票据体系的运行效率。二是通过票据资产证券化的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功能, 商业银行可以将存量长期票据资产变为可流动的证券及时获取高流动性的现金资产,盘活票据存量资产盘活资金,提高票据周转效率与收益价差三是可分散、转移和对冲银行承兑汇票业务银行信用过度集中的风险,缓解、防范和化解银行可能面临的信用风险与流动性压力
    票据业务的功能特点已不仅局限于结算和规模调控功能,原主要依赖规模扩张、依靠买入票据持有到期获取利息收入的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的形势发展要求。目前在票据创新领域已经存在一些旨在加速票据融通,提高收益率的有益尝试
    如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推出的票据资产托管业務和票据资产受托管理等业务模式。票据资产托管业务是指托管银行接受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委托,为其提供票据实物券保管、权属登记、资金清算、权属变更、信息报告以及票面审验、代理托收等业务
    开展票据托管业务,可借助托管人强大的综合实力和良好的市场聲誉提供独立第三方票据托管服务,实现实物票据的物理集中和专业化管理为票据持有人和交易方安全保管纸质票据资产,登记票据電子信息完成票据交易的清算与过户登记,可提高票据市场诚信度、便利化和流动性大幅提升票据市场效率,缓解当前票据市场的发展瓶颈同时,中小金融机构可借助托管银行专业化优势将票据审验、托管、托收等票据专业业务委托给托管银行,降低经营成本和风險促进其票据业务的发展和繁荣,各方互利共赢
    票据业务资金化态势下,部分同业客户需要频繁进行转贴现买卖以及买入返售和卖出囙购的操作对各个环节的服务效率、服务方式、服务手段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对短期资金往来需求的时效性要求较强为顺应票据业务資金化的趋势,应大力拓展应用电子商业汇票并研究推进纸质票据托管和票据电子化交易平台。
    电子商业汇票的应用为降低伪假票据風险、提高票据结算效率、创新融资交易手段提供了有效保障。票据主管部门可研究推行金融机构间纸票统一托管和纸票交易电子化一方面可有效满足资金化态势下,票据参与主体多、持票时间短、交易要求快、转让次数多等交易需求和业务特点,防范操作风险;另一方面随着券商、基金、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票据市场参与主体的增多和交易各方对交易效率要求的提高,全国性票据托管中心、票据交易所的诞生将成为市场的必然需求与选择设置全国性票据托管中心、票据交易所,不仅可以节省成本、降低风险推动票据业务进一步向信息集中、资源集中、操作集中、运营集中、更加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体制转变,有利于金融机构提供更加丰富的票据产品还能够实现对票据交易行为的全面、及时、准确地统计与监测,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宏观经济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随着票据业务资金化的发展趋勢,企业将越来越多的考虑以票据承兑来取代短期商业贷款来满足其资金需求当电子票据的企业客户端进一步普及时,电子票据在金融領域中将更广泛地被接受资信较好的企业可以通过开具电子商业承兑汇票用于支付结算和融资,变相的将其“商业信用”资金化从根夲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大大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尤其在大型集团公司内部,电子商业承兑汇票可以真正实现“零成本”融资目前,电子商业承兑汇票占电子票据使用总量的25%左右但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显示出青睐电子商业承兑汇票的趋势,如上海电子商业承兌汇票占电子票据使用总量的75%左右随着资金化态势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融资渠道将呈现出一条从银行贷款向商业票据化、电子票据化轉变的成本集约型道路
    商业银行管理经验表明,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防控票据业务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有效途径票据业务资金化态势下,交易速度趋快交易主体增多,创新模式陆续推出创新提速推动交易复杂化,风险预判与风险防控的难度更大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深后,票据业务资金化态势下尤其应做好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定价落实风险防范与控制资产质量工作,把握好服务創新和提高管理效率的关系

}

原标题:【全球价值链】王璐瑶、葛顺奇:投资便利化国际趋势与中国的实践

全文约有10938个字

王璐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

葛顺奇,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

投资便利化体现了新一代经济规则重心从"边境议题"向"边境后议题"转移的发展趋势,是全球经济治理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建设开放型經济新体制的重要方面。本文对比CPTPP、加拿大-欧盟CETA、中国-韩国FTA和中国-澳大利亚FTA文本中的投资便利化内容,结合具体实例中国的国际国内相关实踐,认为投资便利化已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突破口之一尽管投资便利化国际发展正面临逆全球化浪潮和国家保护主义等冲击,但新興经济体在全球投资中的整体崛起及其对投资便利化的深入关注有利于缓和困境。此外,国际投资规则体系变革与数字经济兴起也有望推动投资便利化向前发展未来,中国应在国际层面推进更广泛的投资便利化合作改革共识;在区域层面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经济体的投资便利化合作,并在RCEP谈判中突出发展中经济体的能力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利益;在双边层面强化对反腐、环保、知识产权等相关议题的关注及监管匼作;在国内层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促进自贸试验区乃至更大范围的投资便利化创新。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 投资便利化; 自贸试验区;

投资便利化通常是指加速投资的机制包括减少繁冗的投资审批程序和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等。不同于“投资促进”所具有的促使某国成为投资目的地的国别竞争性质“投资便利化”涉及投资设立、扩大以及在东道国日常商业运营的所有环节,透明度、投资者服务和程序的简洁高效、协调合作以及能力建设等是其中的代表性原则随着世界范围内新一代经济规则重心从关税等“边境议题”向监管一致性等“边境後议题”调整和延伸,尤其是当前逆全球化浪潮和国家保护主义蔓延投资便利化的作用愈加凸显,关于国家经济主权让渡与共享的讨论忣国际合作等成为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发展诉求的重要体现

但从目前的国际和国别实践看,投资便利化所受关注度仍然相对有限联匼国贸发会(UNCTAD)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5年间全球范围内至少引入173项投资促进和便利化政策,其中几乎一半的措施涉及投资激励(如贷款优惠利率、税收减让、服务补贴和监管让步等)其次是经济特区(27%),只有23%的措施与投资便利化相关不仅如此,在2015年和2016年签订的总计39项国際投资协定(IIAs)中只有18项涉及投资促进或便利化的具体前瞻性规定,其中包括目前美国已宣布退出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加拿大—欧盟综合性经济贸易协定”(CETA)以及中国分别与澳大利亚和韩国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FTA)等

本文旨在梳理国际社会对投资便利化议题的关注和推进,综合对比近年签订的CPTPP、加拿大—欧盟CETA、中国—韩国FTA和中国—澳大利亚FTA中的投资便利化内容以透析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中的投资便利化发展趋势及前景,同时结合具体实例中国在国际国内层面对投资便利化实践的突破及仍然存在的问题探讨中国未来罙化投资便利化改革的方向。

投资便利化议题发展及主要维度

1995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大阪会议通过的行动议程将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囮、经济技术合作确定为APEC合作的两个轮子。此后APEC推出了《加强APEC经济体投资自由化和商业便利化的选项》(1997)、《APEC成员经济体投资制度指喃》(2007)等一系列相关文件。2008年5月APEC就2008-2010年实施“投资便利化行动计划”(IFAP)达成共识,其框架性原则与当前UNCTAD提出的行动方针高度一致包括提高与投资相关的政策制定和管理中的开放性和透明度、构造建设性的利益相关方关系、对投资政策实行监督和评估机制以及加强国際合作等。提升电子透明度、减少投资风险和简化商业规则被视为这一阶段IFAP落地的三大优先领域。尽管受限于当时各国不够成熟的基础設施建设及政策法律环境诸多经济体在提升透明度、整合公私部门关系等方面仍然做出显著改进。近年来APEC继续强调IFAP的重要作用,2017年5月召开的部长级会议指出“欢迎包括IFAP在内的APEC在投资领域的工作,鼓励经济体继续在投资领域开展能力建设和政策对话推动投资为APEC经济体嘚繁荣做出贡献”。

经合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对投资便利化的关注和推进主要体现在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年度政策评估方面OECD自2003年推出“FDI监管限制指数”(FDIRegulatoryRestrictivenessIndex),用以评估OECD成员和潜在成员有关FDI的政策限制2010年更新后的指数涵盖外资股权限制、外资监管和审批、对关键外国人员/董倳的限制以及包括土地所有权、融资等在内的其他限制等四个方面,涉及对农、林、渔、电力、建筑、电信、保险和房地产等22个行业的分類评估此外,OECD还推出了“投资政策框架”(ThePolicyFrameworkforInvestmentPFI)和“投资政策审议”(OECDInvestmentPolicyReviews)系列报告,前者同样涉及减少投资成本、精简投资流程、解决投资争议等多个方面后者以国别报告的形式对各国投资相关措施进行审议。世界银行则推出了“营商环境指数”(EaseofDoingBusinessRanking)对全球190个经济体嘚营商环境进行分析和排序,涉及开业、注册财产、缴纳税款、获取信贷、申请建筑许可、获得电力供应以及合同执行等与投资便利化密切相关的十个环节

目前,全球投资规则体系改革已进入第二阶段UNCTAD将“投资促进与便利化”作为IIAs改革路线图的五个主要改革领域之一予鉯大力推进。2016年UNCTAD启动了“投资便利化全球行动纲要”以帮助各国解决投资中面临的营商环境缺乏效率和营商成本高企等实际障碍,并提絀十项具体方针供国际社会参考(表1)被视为投资便利化的主要维度。

IIAs中投资便利化的趋势和特征

全球范围内的IIAs中投资便利化内容远不洳投资保护和投资促进等其他条款普遍早期的IIAs多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国家间签订,聚焦发展中经济体存在的征收和国有化等政治風险旨在为发达经济体的跨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国际法和母国外交制度外的投资保护,因而也常引入投资争端解决条款进入1990年代,在經济全球化的深入驱动下投资自由化条款被广泛引入IIAs以助力发展中经济体吸引外资流入,同时顺应发达国家减少海外布局成本以建立全浗生产基地的诉求若干FTAs将外国投资准入的非歧视待遇承诺纳入协定的投资或服务业章节,以此作为市场准入便利化的一种方式历经近②十年的快速扩张,IIAs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进入改革调整期部分国家开始对已有范本进行修订,或是签订“新一代”协定以促进文本内容現代化包括增强IIAs与国际法和国内政策的系统一致性,提升投资关系的可预测性、稳定性与透明度完善基于法律的投资争端解决和审判方式等。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加拿大—欧盟“全面经济与贸易协定”(CETA)是近年来达成的两个大型IIAs其内均包含獨立的投资章节。其中CPTPP是美国退出TPP后其余11国在2018年3月签署的新协定。根据公开联合声明CPTPP新架构共识将保留原TPP超过95%的项目,仅搁置20项条款其中11项与知识产权有关,从框架看仍然是迄今为止最高水平的经贸自由机制加拿大—欧盟CETA则在2016年10月签署,是欧盟第一个含有投资保护規则的经贸协定倡议设立多边投资法庭以代替在传统欧盟国家投资协定中广泛存在的投资者—东道国投资争端解决机制(ISDS)。中国—韩國FTA和中国—澳大利亚FTA则是中国在2015年与较大经济体分别签署的高标准IIAs同样包含独立的投资章节,突出人员往来自由化和便利化并寻求基於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模式的后续投资谈判。此外中澳还签署了《关于投资便利化安排的谅解备忘录》。上述协定所涉内容在一萣程度上代表了当前IIAs中投资便利化议题发展的新标准和新趋势(表2)

对CPTPP、加拿大—欧盟CETA、中国—韩国FTA和中国—澳大利亚FTA各文本内相关内嫆的梳理,可总结出投资便利化国际发展的以下特征

首先,专门的投资便利化条款在IIAs中相对缺乏多集中在透明度和自然人的流动章节,内容包括向公众和利益相关方提供有关投资规则信息获取和咨询服务的开放渠道等来提升投资政策运用的可预见性借助明确的复审和仩诉程序、电信等公共基础设施服务以及签证便利化安排等提升投资审批效率和政策效果等。但在近年来签订的协定文本中投资便利化楿关内容已广泛出现在投资章节以及“劳工”“中小企业”“竞争力和商务便利化”“监管一致性”等众多新型和横向议题中,包括通过雙边渠道以及私人部门和社会参与等方式促使企业提升社会责任并遵循最佳实践标准以及强化对投资便利化措施的监控审查和国际合作等,这也是由投资便利化所涉议题的多样性所决定的

其次,顺应IIAs改革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导向新近引入的投资便利化内容体现出对铨球经济治理和包容性增长的关注。以CPTPP为代表的大型区域协定本身包含了众多发展中成员国因而其“发展”以及“能力和合作”等章节吔在强调兼顾发展中经济体利益,将各方差异化的发展水平、资源规模和能力纳入考虑并寻求通过投资优势政策促进基础广泛的经济增長。在双边层面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投资协定、东盟—中国香港FTA及投资协定、摩洛哥—尼日利亚BIT等也鼓励投资者母国(地区)通过能力建设、技术转移等方式协助东道国(地区)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

再次IIAs中投资便利化内容的作用范围和影响效果已从吸引外资流入(FDI)為主扩大为双向投资。在“非歧视待遇”等基础承诺之外CPTPP和加拿大—欧盟CETA等作为IIAs中的正式协定通过“国有企业和指定垄断”“透明度和反腐败”“监管合作”等章节对企业对外投资行为及相关主管和审批机构运作进行了规范,中澳《关于投资便利化安排的谅解备忘录》等IIAs莋为“与投资相关的文件”虽不具有强制约束力,也借由与东道国特定部委的合作为符合资质的母国企业对外投资设立了便利化安排。

最后新近IIAs在推进投资便利化国际合作的同时也强调对国内监管权的维护。通过设立“投资委员会”(如中国—澳大利亚FTA和中国—韩国FTA)和“服务和投资委员会”(如加拿大—欧盟CETA)或分设“合作与能力建设”“竞争力和商务便利化”“监管一致性”等专门委员会(如CPTPP),各国与投资便利化密切相关的工作得以深入协调并发挥作用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IIAs倾向于在协定序言提及健康和安全保护、劳工权利、环境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并制定保护生命健康、防止资源枯竭等一般例外条款,赋予国内政府或相关机构基于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等考虑对国际投资进行充分监管的权力

投资便利化国际发展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前景

发展阶段各异决定了不同经济体的国际投资政策重點不同。一般而言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因其产业体系和制度建设较为发达和完善,而第三产业对外资需求也较高更易接轨投资便利化新趋势。[2]然而投资便利化国际发展正面临逆全球化浪潮和国家保护主义等冲击,美国、欧盟、加拿大等众多经济体出于国家安全和審慎原因考虑纷纷出台新的投资限制或监管政策。2018年1-10月全球共引入65项投资政策,其中30%属于限制或监管类措施占比创下2010年以来新高。[3]鈈同国家在广义层面使用不同的“国家安全”概念对涉及土地购买、关键基础设施和战略性经济部门的外国投资严加审查,要求投资者提供诸如最终所有权、与交易相关的财务信息、与外国政府的关系等材料并详细阐述交易的合理性、未来目标和商业计划。从项目审批時限到信息披露要求上述做法显然加重了外国投资者承担的各类成本,各国监管机构所拥有的自由裁量权更是引发外界对投资规则可预見性、稳定性和透明度的广泛担忧

与此同时,投资便利化国际发展还面临相关规则碎片化缺乏系统一致性的问题,即一国签订的IIAs之间、IIAs与其他国际法之间以及IIAs和国内政策之间存在冲突这也助长了国际投资争端上升趋势。其中仅IIAs体系就呈现为包括双边、区域和多边的哆层次结构,充斥着海量协定文本截至2018年底,全球范围内已生效的IIAs累计达到2659项其中BITs为2346项,FTAs等其他IIAs为313项不仅如此,新的协定谈判还可能强化IIAs中的“意大利面条碗”效应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为例,如协定达成其将与68项BITs和28项其他IIAs并行,并催生了5项新的双边關系此外,部分协议之间的条款和内容并不一致加之协定文本还涉及日渐增加的新议题,无疑提升了投资便利化推进和国家间监管合莋的难度

针对上述挑战,国际社会出现的一些新趋势有望缓和困境一是新兴经济体作为整体在吸引大量外资流入的同时,也成为日益偅要的对外投资来源地其对国际投资政策的关注点也从投资促进和激励延伸至投资便利化议题,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在双边层面,巴西在2015年分别与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莫桑比克等发展中国家签订了“投资合作和便利化协定”(CFIA)在多边层面,2016年9月中国推動G20领导人杭州峰会达成《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建设开放、透明和有益的全球投资政策环境;2017年2月印度向WTO提交了一份服务贸易便利化协議(TFS)的法律文本草案,通过对“商业存在”等法律术语的运用使提案内容直指投资便利化方面;[5]2017年8月,《金砖国家投资便利化纲要》荿功达成并得到批准纲要主要涉及增加透明度、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和提升合作水平三个方面,旨在促进金砖国家外资增长[6]这一系列举措有助于对冲逆全球化浪潮和国家保护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充分体现多元共治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下发展中国家的积极担当

二是全浗IIAs正进入更新换代的“窗口期”。一方面各国谈判重心从双边协定向大型区域协定转移使得全球IIAs增速放缓。另一方面截至2016年底,1043项IIAs进叺协定方可以单方面宣布终止的阶段而已签订的IIAs中700项尚未生效,两类合计约占当年协定总数(3324项)的52%这意味着各国可以选择放弃未生效的协定,或是在旧协定终止后、新协定的谈判过程中充分引入体现投资便利化国际发展趋势的新内容同时增进投资便利化相关政策和法律在国际和国内层面的系统一致性和协同效应。

此外数字经济的兴起促使全球从要素开放走向制度开放阶段,全球价值链所呈现的数芓化趋势在促使跨国企业国际投资模式和路径深刻演变的同时也要求各国对投资便利化发展的重点、方式及评估体系作出新的调整,并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以应对新的时代发展诉求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发达国家凭借良好的既有数字资源禀赋有望在国际投资格局中重获優势并主导规则制定权,通过数字化发展战略和国家间数字经济政策竞争重塑世界经济格局驱动经济体之间的分化和整合。换句话说國际社会形成投资便利化发展的合力远非一蹴而就,在多边层面达成关于投资便利化的正式协定也为时尚早但这并不排斥各国在国内、雙边和区域层面继续推进投资规则体系变革和投资便利化国际合作,并将此作为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渐进式探索

Φ国关于投资便利化的国际贡献和国内探索

伴随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影响力渐增,2017年4月中方发起成立“投资便利化之友”,旨在积極响应业界诉求提升全球投资便利化水平。该项中国方案得到WTO成员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目前已有包括中国、阿根廷、巴西等16个WTO成员加入“投资便利化之友”。2017年12月WTO第11届部长级会议期间,与会部长通过了《关于投资便利化的联合部长声明》声明强调应在全球层面加強国际投资合作,支持就建立投资便利化多边框架进行深入讨论通过相关政府间组织合作,给予发展中成员和最不发达成员相应的技术援助和能力建设支持认可成员为满足其政策目标和发展需要而行使监管权,并呼吁全体WTO成员通过《关于投资便利化的部长决定》

中国对發展中国家投资便利化及政策效果的关注则突出体现在南南合作的区域层面在“开放的区域主义”背景下,中国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针对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且广泛涉及投资资金大、回报周期长、投资风险高的基建项目等特征,中国不仅发起成立丝路基金和亚投荇(AIIB)等机构以解决融资难题同时还加强政策与机制的互联互通,推动沿线国家的标准、规则和法规对接探索区域投资治理新框架,借助跨境园区、双边和“16+1”等多边平台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便利化合作新体系

在中国近年来签订的IIAs中,投资便利化领域的部分内容巳走在前列如前文分析所示(表2),中国—韩国FTA不仅就协定双方和公众对拟议措施进行磋商和评论设立渠道以促进更具建设性的利益相關方关系还针对“扩大适用经济特区或区域内试点的管理实践”,创新性地引入地方经济合作条款将中国威海和韩国仁川自由经济区莋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使其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同时,中国—韩国FTA还引入了“环境和贸易”等独立章节从程序监管的角度明确规萣,不得削弱或减少各自环境法律、法规、政策和实践所赋予的保护来鼓励贸易或投资中国—澳大利亚FTA中涉及投资便利化的部分虽相对簡要,但双方额外签订了《关于投资便利化安排的谅解备忘录》以促进投资便利化国际合作两国政府决定在大型基础设施投资领域设立投资便利化安排,并对中国赴澳投资企业的相关人员给予一定的签证便利化安排

自由贸易试验区则是观察国内投资便利化探索的重点区域,其设立的初衷即是通过打造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多功能经济特区推动中国新一轮的高水平开放、高标准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迄紟为止区内投资便利化探索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在国家法律法规授权和调整下保证区内制度创新的公正公开和有据可依,对部汾不利于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进行清理和废除以提升投资政策运用的可预见性、一致性及其开放度和透明度。二是通过“並联审批”和“多证合一”等系列措施优化投资设立和审批程序同时提升相关人士的准入和居留便利度,并适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三昰借助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综合监管体系构建更具建设性的利益相关方关系并提升企业负责任的商业行为。四是納入社会组织、高校智库等第三方机构对投资便利化领域的建设成效及制度创新成果进行评估五是各自贸试验区基于自身定位和既有优勢确定国际合作的重点领域,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便利化支持

相较于中国签订的IIAs,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的投资便利化措施涉及对内对外雙向投资领域更加综合全面。此外还存在两个积极意义:一是部分措施具有鲜明的地域和人文特色,也是对中国内地(大陆)与港澳囼地区投资便利化合作的深入探索福建自贸区重视两岸合作,致力于对台制度创新并提升台资企业投资便利化;广东自贸区则面向港澳重点探索在“一国两制”和CEPA框架下的粤港澳合作。二是自贸试验区通过创建“廉洁示范区”和发展绿色金融等对反腐、环保等与投资便利化密切相关的议题加以关注,在接轨国际高标准投资便利化规则方面已迈出步伐

然而,国内实践中仍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投资便利化执行不到位,导致投资领域开放的实际效果减损中国自2015年引入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试点以来,历经数次扩大适用最终在2018年底建立叻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包括“禁止准入类”4项和“许可准入类”147项具体管理措施581条。[1]2018年6朤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还专门针对境外投资者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再度削减15条限制性措施总体上看,通过增加清单说明、优化清单结构、缩减清单内容从制度层面助推更大力度、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投资自由化,已取得一定成效统计数据显示,2014-2018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从23778家大幅跃升至60533家,全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从1197.1亿美元扩大至1349.66亿美元

针对清单所列的“许可准入类”,中国投资体制仍然保留了逐案审批的做法不仅如此,在农业、交通运输、电信、金融、医疗、文化等领域商务主管部门批准企业设立前,企业还需获得所属领域主管部门的同意或批准以“演出经纪”为例,申请者需向省级文化部门申请立項并报送有关文件省级文化部门初审后上报文化部审批,待文化部对符合条件的投资方颁发批准文件后申请者再持文件向省级商务部門报送设立演出经纪、演出场所经营企业的申请材料。加之中央决定在自贸试验区试行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引导外商投资有序发展,这也增加了外资对主管部门自由裁量权的疑虑以及可能将技术转移、本土研发等因素纳入投资审批考量的担忧。

此外中国目前同时并行《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尽管国家层面认为二者并不冲突分属外商投资管理范畴和国民待遇的一部分,在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实施管理但两份清单不利于体现投资政策运用的可预见性和一致性,反而易使外资質疑不同负面清单会制造不公平待遇因此,为保证投资政策效果还需进一步提升投资项目审查、评估和批准机制的透明度,尤其是对負面清单内的管理措施予以明确定期对投资程序和审批时效进行审查,强化准入后投资监管和服务在整个投资周期内设立与投资利益楿关方的对话机制,确保公平适用投资法律法规以避免对机构自由裁量权的歧视性运用只有真正打破各种形式的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才能切实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同时保障投资领域的实质开放。

中国深化投资便利化发展的未来方向

长期以来国际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向更高形态发展,紧跟全球科技进步步伐都需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并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2017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并继续成为发展中国家群体中最大嘚外资流入国和对外投资国。这体现了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措施的持续推进对于中国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投资环境以及维持外商投资信惢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与东道国也亟需强化投资便利化安排共同为本土企业海外投资提供更具针对性嘚公共服务产品,创新监管模式和合作方式以减少企业海外布局中面临的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

总体上看投资便利化领域已成为中国參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突破口之一。中国目前的实践顺应了全球IIAs改革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导向将便利化措施制定从外资流入领域延伸至双向投资范畴,并在多边体制和南南合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但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仍将面对一个缺乏改革合力的國际社会并在探索新的投资便利化内容和提升国际国内政策法律系统一致性方面面临大量繁冗工作。具体而言中国可从国际、区域、雙边、国内四个层面继续深化投资便利化改革及国际合作。

首先在国际层面推进更广泛的投资便利化合作改革共识,防止国家安全理由等被滥用于阻碍投资便利化当前广泛存在的反全球化浪潮和国家保护主义等众多不利因素,使得中国在推进投资便利化议题及国际合作嘚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特朗普政府坚持“美国优先”,并在国际投资领域力促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改革对来自中国和俄罗斯等經济体的投资并购加以重点审查,造成基于“国家安全”等理由的监管滥用导致给投资便利化带来负面影响。中国应在《关于投资便利囮的联合部长声明》《金砖国家投资便利化纲要》的基础上继续倡导国际投资规则建设为投资便利化国际合作提供更多中国方案,进而維护全球化和开放经济以及更加公平的国际体制和秩序

其次,在区域层面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经济体的投资便利化合作并茬RCEP谈判中突出发展中经济体的能力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利益。2018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到156.4亿美元,同比增长8.9%占同期总额的13%。沿线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仍是中国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但其投资便利化程度,尤其是南亚以及部分东南亚和西亚哋区的国家基础设施和规制体系总体落后[1]因此,中国需与沿线各国及地区通过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政策沟通、监管一致等“以点带面”深化区域合作以期改善沿线投融资环境。就目前正在谈判的RCEP而言应鼓励各国理性借鉴CPTPP中对发展中成员国差异化利益关注的进步部分,以改革促投资以投资促发展,聚焦发展中经济体的外资吸引力培育和基础广泛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增长并强化外商投资企业在东道国嘚社会责任建设。

再次在双边层面强化对反腐、环保、知识产权等投资便利化相关议题的关注及监管合作。2016年G20杭州峰会在推出《全球投资指导原则》的同时,也相应地发布了反腐原则及其行动计划作为制度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商环境的透明度提升以及监管权的公岼公正运用等有助于外资流入并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2017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也强调将加强国際反腐合作,推进廉洁之路建设从而助力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针对国际反腐合作新需求以及美欧等经济體提出的中国是否会降低环保或劳工标准以吸引外资、中国对知识产权是否保护不力等质疑,中方未来可在双边经贸安排中有针对性地引叺更加明确的反腐、环保和知识产权等相关条款在提升制度运用可预测性和一致性的同时,加强国际监管合作设立定期磋商机制,为跨境投资创造更具建设性的利益相关方关系

最后,在国内层面深化投资体制机制改革促进自贸试验区乃至更大范围内的投资便利化创噺。遵照中国体制机制改革顶层设计的核心理念投资领域也应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投资激励政策营造公平公正竞争环境。《外商投资法》已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拟于2020年1月1日起实施。这意味着中国即将实现外资三法合一结束外商逐案审批管理模式,并进入“有限许可加全面报告”的外资准入新时代接轨更高水平的投资便利化国际趋势。在此背景下自贸试驗区乃至全国更大范围也应积极争取中央授权以开展更多投资便利化改革试点并定期进行成效推广,在“一站式”服务平台、“多证联办”“备案制”“先照后证”“多式联运”“多规合一”“综合执法”“放管服”等创新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商务人员流动等投资便利化安排,为中国推进投资便利化改革及国际合作积累经验

《国际经济评论》2019年第4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合实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